一、毕业生求职应聘ABC(论文文献综述)
李芳[1](2022)在《疫情防控常态下高校毕业生网络求职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疫情防控常态下毕业生就业下滑趋势明显的现状,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网络平台的建设和使用方面,通过问卷抽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进行实证研究。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目前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在经济的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毕业生网络求职的适应性不强,求职招聘平台建设方面不足是制约就业的主要原因。本文着重从高校毕业生网络求职的适应性方面,提出高校毕业生应自身更新求职就业观念,加强网络求职就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途径,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求职的能力,增强其网络求职的适应性,实现疫情下高校大学生网络就业大突破。
程祝玫[2](2021)在《新加坡汉语学习者求职信介绍行为的偏误研究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文中研究表明
颜培鑫[3](2021)在《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惑与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以江西省H学院为例》文中提出在当前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环境下,随着国际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变化,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高等院校开始持续大规模的进行扩招,这一行为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也越来越普遍化的存在于毕业生这一群体当中。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部统计结果显示,在2018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821万人,2019年达到了834万人,2020年达到了874万人,再加上往届已毕业但未能完成就业的学生群体,预估我国2020年需要完成就业的毕业生总人数将超越900万人。毕业生群体数量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进而导致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困惑这一现象越发凸显,已成为一种困扰毕业生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的持续性扩招,导致当代应届毕业生群体面临着激烈的岗位竞争,同时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困扰。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人才资源,随着高校学生队伍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的就业情况不仅影响着社会的良性运转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影响着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本文笔者以江西省H学院为例,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方法,分析总结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惑原因,指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惑并非单一原因所导致,并从毕业生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影响毕业生产生就业困惑的原因。在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过程中,笔者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研究,提出具有可针对性的解决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就社会工作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进行了文献综述,同时对相关专业概念进行了界定,表明了该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以江西省H学院为例,笔者通过对该学院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访问,同时结合笔者的本科期间在该学院的求学经历,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产生这些就业困惑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笔者对社会工作介入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这一问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同时从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价值理念,专业方法和社会工作者这四个方面论述了社会工作介入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的可行性,随后笔者对参加问卷调查中具有就业困惑的同学进行个案及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第四部分,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从毕业生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了社会工作介入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的对策、建议,指出了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需在多方的通力协作下完成,通过预防、治疗、发展等多种专业工作方法多管齐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惑这一难题。第五部分,笔者对全文进行反思和总结归纳,指出该篇文章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以供笔者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研究。
刘改花[4](2021)在《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间,受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就业形势面临严峻考验,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虽然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毕业生群体起到督促和鞭策作用,但就业压力过大则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与其期望的工作岗位失之交臂。因此如何干预这种压力,缓解其不良影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探讨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社会支持体系为依托,对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行缓解,从而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本文在《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基础上,进而编制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关系的问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随机抽查的302名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在信效度都较为理想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水平和社会支持情况及其群体间差异,进一步探讨了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而针对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实际状况,分别从政府方面、用人单位方面、高校方面、家庭方面以及毕业生自身方面出发,结合西藏地区的具体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通过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本科的就业压力高于硕士;理工类的就业压力高于文史类;汉族的就业压力高于藏族;来自农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于城镇。(2)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硕士获得的社会支持多于本科;文史类获得的社会支持多于理工类;藏族获得的社会支持多于汉族;来自城镇毕业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多于农村。(3)参与本次调查的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即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的压力感受较为强烈。(4)参与本次调查的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在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即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一般。(5)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与就业压力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即其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范围越广泛,则其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就会越小;就业压力缓解途径的优化也为社会支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褚靖铭[5](2021)在《山西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及缓解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指出,大学生群体存在抑郁、焦虑的比例为26.4%,其中就业焦虑逐渐成为应届毕业生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理论界对单一变量与就业焦虑的关系探讨已较为成熟,但对就业焦虑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研究较少,不同因素对就业焦虑的综合影响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从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的视角出发,试图总结归纳就业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完善就业焦虑的影响机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达到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目的,帮助大学毕业生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本研究以山西省内本科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为对象,以情绪认知理论与信号焦虑理论为基础,分析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对就业焦虑的综合影响机制,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到1341份有效数据样本。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6.0,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山西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综合影响机制。研究结论表明:(1)在主观感受焦虑维度上,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对就业焦虑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工作经历、求职自信、专业发展前景、就业城市、应对方式、就业心理预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支持和帮助。(2)在生理行为焦虑维度上,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对就业焦虑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专业发展前景、求职自信、就业城市、应对方式、学业成就、工作经历、就业支持和帮助。根据结论与分析,本研究从高校、社会、个体与家庭四个层面出发,分别探讨了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对策与建议。高校应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社会应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个体应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家庭应对大学毕业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本研究的创新有两点:第一,丰富了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引入较少研究的学业成就与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变量,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补充。第二,扩展了就业焦虑的影响机制,以更全面的视角系统性地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
张小曼[6](2021)在《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评价及其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逐渐增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很多困难。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从事了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应用到工作之中,这就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在众多的学科之中,教育学硕士在就业过程中更是面临了很大的困难,从师范教育出现到现在,教育学专业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极大的缓解了我国师资短缺问题,但现在教育学学术型硕士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因此,要想解决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关键就在于提升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本文对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评价研究,对提升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梳理,了解了国内外有关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评价的研究现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实证调查,最终构建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体现在个性品质、基本工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和求职应聘能力四个一级指标以及情绪智力、道德水平和教师情怀等27个二级指标上,并依据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最终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以一所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得出该校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当前就业能力的现状以及不同条件对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差异影响,最后从国家、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自身四个角度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提升策略,从多个方面帮助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从而能够缓解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业紧张问题。
王磊[7](2021)在《高校校园招聘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且校园网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校园的管理工作当中。其中,校园的信息化招聘服务是高校信息技术管理的重要环节。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同时毕业生的人数也变得越来越多。所以在人员需求单位对毕业生进行招聘工作时会出现招聘时间过长、手续过于复杂、准备材料不充分等问题。如果仍然使用以前的招聘方式不仅会大大降低管理的效率而且不利于毕业生、招聘单位和管理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也不符合当今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的趋势。因此,研究和开发一个高校校园招聘信息服务系统、实现高校毕业生招聘应聘流程的网络化跟踪,并通过网络搭建起毕业生、高校相关管理人员与人员需求单位的联系渠道,对于提高毕业生招应聘管理效率,减轻管理人员负担极具意义。本文以西南地区某高校毕业生招聘应聘事务管理工作为背景,在分析了国内外校园招聘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后,提出了建设本系统的必要性。作者通过使用UML动态建模技术,并结合该高校校园招聘工作原始业务流程,首先对该高校招聘业务流程再造,然后对整个校园招聘系统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并且对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之后,给出了系统部分操作界面和代码,通过使用黑盒测试技术完成编写测试用例和测试用例实践,并在测试完成后对测试过程中存在缺陷进行了说明。在本文的最后,作者对设计的系统进行了总结,并说明了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对未来系统的适用性进行了展望。
丁诚[8](2020)在《基于招聘绩效的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逐年增加。近年来,校园招聘以其时效性高,人才性价比高、可塑性强的特点,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作为人力资源招聘的重要渠道。F集团是一家具有30多年历史的房地产公司,年销售额超过500亿,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为保证公司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有充足的人才储备,能构建好完备的人才梯队,公司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特别是校园招聘工作。因此本文以F集团的校园招聘为研究对象,结合同行业与不同行业企业校园招聘情况,根据F集团实际特点,对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优化路径进行探索,具体如下:第一步,对F集团近几年来的校园招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F集团的校园招聘与其他同类企业进行对比分析。第二步,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首先对当前有关校园招聘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对文献中提到的与本研究关联度较高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高频词汇。其次是根据高频词汇,提出访谈问题,并进行访谈。接着对访谈结果进行三级编码并作质性分析,得出影响校园招聘绩效的因素包括企业影响力、招聘计划、测试体系、招聘人员素质、后续评估跟进情况、毕业生自身能力、高校人才素质、高校就业管理水平、招聘周期、毕业生就业预期等;衡量校园招聘绩效的指标包括岗位胜任能力、工作满意度、候选人入职情况、企业认同、员工离职倾向等。根据上述结果制定初始问卷,经过预调研对问卷进行修改形成正式问卷并发放。通过分析收集的数据对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情况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第三步,对前两步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提出F集团校园招聘目前存在校园招聘需求计划制定不合理、提供的工作机会不符合毕业生的就业预期、甄选结果不准确、校园招聘过程中应聘者流失、校园招聘渠道入职的员工入职后离职率高、企业影响力不够等问题,从前期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后续工作等方面对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提出合理制定校园招聘需求计划、明确校园招聘目标与衡量标准、精确选择目标院校、合理配置校园招聘人员、合理安排校园招聘时间、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改进校园招聘甄选工具、完善校园招聘流程、重视入职管理、积极构建反馈评估机制、提升企业影响力、关注在校生人才库建设、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加强与被淘汰求职者的关系维护工作等优化建议。第四步,通过校园招聘优化满意度问卷对优化策略的实际效果进行调查,并做数据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得出优化建议为有效的结论。本文以F集团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查阅文献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基于质性研究和问卷调查,结合企业内外部情况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成因,对F集团的校园招聘进行认真梳理,并提出具体的、针对性强的改进意见,对F集团的校园招聘管理进行优化,提升该公司校园招聘的有效性,同时为其他企业的校园招聘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王立新[9](2020)在《基于“云招聘”打造高职院校稳就业新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就业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于毕业生就业是机遇,也是挑战。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云端线上思维浓厚,因此作为毕业生指导教师,应对指导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实现资源平等共享、多媒介无障碍互通,以此不断探索稳就业的新模式。
张倩[10](2020)在《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人数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每年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比较严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既负责培养社会的高级管理人才又负责培养国家的一线技术人员,高职毕业生比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和就业压力更大,就业的问题更加的明显。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民生,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本文对结合国内外前沿的学术理论,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当前的就业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文章不仅归纳了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且总结了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要素;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本文前期通过调研收集了大量的研究数据,采用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出了一系列举措,为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改革和创新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促进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毕业生求职应聘ABC(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毕业生求职应聘ABC(论文提纲范文)
(1)疫情防控常态下高校毕业生网络求职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网络求职就业的现状 |
1.1 疫情下网络求职就业的情况 |
1.2 毕业生对于网络求职就业的认知和运用情况 |
1.3 毕业生对网络求职就业的评价 |
2 疫情下网络就业存在的问题 |
2.1 网络面试不适应签约成功率低 |
2.2 有效识别和收集网络招聘信息困难 |
2.3 网络面试沟通困难 |
3 网络求职就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机遇 |
3.1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求职就业渠道,扩大了就业机会,彰显了就业公平 |
3.2 提升了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时效性 |
3.3 能够为毕业生提供精准就业岗位 |
3.4 为毕业生求职就业节约了成本 |
4 疫情防控常态下高校毕业生网络求职就业的对策建议 |
4.1 转变求职就业观念,适应求职就业新模式 |
4.2 面对形势的变化,积极探索自我,认识外界工作世界,做好网络就业基本功 |
4.3 学习网络应聘知识,提高线上求职技能 |
4.4 毕业生要学习好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
5 结语 |
(3)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惑与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以江西省H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理论基础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第二章 江西省H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
2.1 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
2.2 产生就业困惑的原因分析 |
2.2.1 应届毕业生个人方面 |
2.2.2 学校方面 |
2.2.3 家庭方面 |
2.2.4 社会方面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 |
3.1 社会工作介入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的可行性 |
3.1.1 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 |
3.1.2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
3.1.3 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
3.1.4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
3.2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 |
3.2.1 案例背景 |
3.2.2 问题分析 |
3.2.3 方法和理论 |
3.2.4 工作目标 |
3.2.5 介入干预 |
3.2.6 结案 |
3.2.7 跟踪回访 |
3.3 小组社会工作介入 |
3.3.1 小组基本情况 |
3.3.2 活动背景、小组目标 |
3.3.3 方法理论与小组工作计划 |
3.3.4 活动内容 |
3.3.5 小组评估 |
3.3.6 反思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的对策建议 |
4.1 应届毕业生个人方面 |
4.2 学校方面 |
4.3 家庭方面 |
4.4 社会方面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小组活动满意度测评表 |
附录 C 毕业生就业困惑自评表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主要理论基础与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
2.1 相关文献综述 |
2.1.1 就业压力文献综述 |
2.1.2 社会支持文献综述 |
2.1.3 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关系文献综述 |
2.1.4 研究述评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2.2.1 压力理论 |
2.2.2 激励理论 |
2.2.3 认知行为理论 |
2.2.4 社会支持理论 |
2.3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
2.3.1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
2.3.2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特点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工具 |
3.2.1 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 |
3.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3.3 研究设计 |
3.3.1 研究对象、范围的界定及样本的选取 |
3.3.2 研究步骤 |
3.3.3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研究结果 |
4.2.1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总体情况 |
4.2.2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群体差异比较 |
4.3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得社会支持的研究结果 |
4.3.1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得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 |
4.3.2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得社会支持的群体差异比较 |
4.4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
4.4.1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
4.4.2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结果 |
4.5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社会支持对就业压力的回归分析 |
4.5.1 社会支持对就业压力的回归分析 |
4.5.2 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就业压力的回归分析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5.1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现状 |
5.1.1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
5.1.2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群体差异分析 |
5.2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得社会支持的现状 |
5.2.1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得社会支持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
5.2.2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得社会支持的群体差异分析 |
5.3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探讨 |
第六章 缓解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完善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方面 |
6.1.1 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加强信息调控 |
6.1.2 加强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健全创业就业体制 |
6.1.3 引导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协助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
6.1.4 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保障力度 |
6.1.5 加强政策引导,拓宽就业渠道 |
6.2 用人单位方面 |
6.2.1 转变传统招聘观念,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
6.2.2 加强校企沟通与合作,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
6.3 高校方面 |
6.3.1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并重 |
6.3.2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
6.3.3 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创业教育 |
6.4 家庭方面 |
6.4.1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给予物质和精神支持 |
6.4.2 加强交流与沟通,提供帮助与陪伴 |
6.5 毕业生自身方面 |
6.5.1 对自我正确定位,提高综合素质 |
6.5.2 夯实专业知识,通过实践提升自我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关系的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山西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及缓解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就业焦虑的概念界定研究 |
1.2.2 就业焦虑的测量研究 |
1.2.3 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4 就业焦虑的缓解措施研究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应用价值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拟实现的创新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大学毕业生 |
2.1.2 就业焦虑 |
2.2 理论基础 |
2.2.1 情绪认知理论 |
2.2.2 信号焦虑理论 |
2.2.3 理论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3.1 研究假设 |
3.1.1 个体因素对就业焦虑的影响假设 |
3.1.2 环境因素对就业焦虑的影响假设 |
3.2 研究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问卷设计 |
4.2 变量测量 |
4.2.1 因变量的测量 |
4.2.2 影响因素变量的测量 |
4.3 数据收集 |
4.4 样本特征分析 |
4.4.1 就业焦虑状况统计分析 |
4.4.2 社会人口学特征统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
5.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1.1 信度分析 |
5.1.2 效度分析 |
5.2 特征变量对就业焦虑的影响 |
5.2.1 性别对就业焦虑的影响 |
5.2.2 学校对就业焦虑的影响 |
5.2.3 专业对就业焦虑的影响 |
5.2.4 家庭居住地对就业焦虑的影响 |
5.3 相关分析 |
5.4 回归分析 |
5.4.1 模型检验 |
5.4.2 主观感受焦虑的影响因素 |
5.4.3 生理行为焦虑的影响因素 |
5.5 结果讨论 |
5.5.1 个体因素对就业焦虑影响的结果讨论 |
5.5.2 环境因素对就业焦虑影响的结果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对策与建议 |
6.1 以高校为核心,引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 |
6.1.1 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 |
6.1.2 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 |
6.1.3 构建专业的心理辅导 |
6.2 以政府为主导,扫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障碍 |
6.2.1 推出就业激励政策 |
6.2.2 构建就业保障体系 |
6.2.3 实现公平就业环境 |
6.3 以个体为基础,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
6.3.1 增强个体的自信程度 |
6.3.2 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
6.3.3 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
6.4 以家庭为保障,减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负担 |
6.4.1 避免来自家庭的就业压力 |
6.4.2 提供来自家庭的就业帮助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2.1 研究局限 |
7.2.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6)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评价及其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述评 |
(四)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1.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
2. 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
3. 就业能力 |
4.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评价 |
(二) 理论基础 |
1. 职业发展理论 |
2. 多元智能理论 |
3. 人职匹配理论 |
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1. 系统性原则 |
2. 层次性原则 |
3. 典型性原则 |
4. 可操作原则 |
5. 科学性原则 |
(二)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
(三) 初步构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评价各级指标 |
1.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2. 初拟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四) 筛选及验证评价指标 |
1. 筛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 |
2. 验证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 |
(五) 确定指标权重 |
1. 构造判断矩阵 |
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六)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
1.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2. 评价标准与等级评定 |
3.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
四、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评价与分析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目的 |
(三) 调查工具 |
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2. 访谈提纲的编制 |
(四) 调查结果分析 |
1. 问卷的分析 |
2.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内容分析 |
3.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
4. 不同条件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差异性分析 |
5. 访谈的分析 |
6. 调查结果与讨论 |
五、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
(一) 国家提升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
1. 明确培养方向,加强校企合作 |
2. 鼓励创新创业,拓宽就业渠道 |
(二)学校提升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
1. 调整课程结构,健全课程体系 |
2. 关注研究生群体,加强就业指导 |
(三) 教师提升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
1. 强化导师责任,落实因材施教 |
2. 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四) 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策略 |
1. 根据自身优势,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
2. 拓宽就业眼界,实现灵活就业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四)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育学学术型硕士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访谈提纲 |
致谢 |
(7)高校校园招聘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 |
1.4 研究的内容和主要工作 |
1.5 整体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1 .NET框架 |
2.2 ASP.NET |
2.3 ADO.NET |
2.4 SQL Server |
2.5 B/S(Browser/Server)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总体目标及一般需求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系统业务需求 |
3.2.2 业务流程分解与再造 |
3.3 角色与业务功能分析 |
3.3.1 角色分析 |
3.3.2 业务功能分析 |
3.4 系统用例分析 |
3.5 系统用例模型 |
3.6 非功能需求 |
3.6.1 环境需求 |
3.6.2 性能需求 |
3.6.3 安全需求 |
3.7 可行性研究 |
3.7.1 技术可行性 |
3.7.2 经济可行性 |
3.7.3 社会可行性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角色的设计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2.2 系统建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主要实体属性图 |
4.3.2 数据库的表结构 |
4.4 系统安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前端主界面 |
5.2 管理员后台登录 |
5.3 管理员系统管理 |
5.4 职位类别管理 |
5.5 专业信息管理 |
5.6 毕业生用户管理 |
5.7 毕业生简历管理 |
5.8 毕业生求职管理 |
5.9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管理 |
5.10 系统安全实现 |
5.11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阶段 |
6.1.1 单元测试 |
6.1.2 集成测试 |
6.1.3 系统测试 |
6.2 测试方法 |
6.3 测试用例 |
6.4 测试结果 |
6.5 测试缺陷说明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招聘绩效的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员工招聘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校园招聘相关理论 |
一、校园招聘的流程 |
二、招聘绩效评估 |
第二节 其他相关理论 |
一、人力资源规划 |
二、洋葱模型 |
三、人才测评理论 |
第三章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情况概述 |
第一节F集团基本情况 |
一、F集团概况 |
二、F集团组织架构 |
第二节F集团校园招聘现状 |
一、人员概况 |
二、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现状 |
第三节 同类企业校园招聘管理情况 |
一、万科集团 |
二、绿地控股集团 |
三、碧桂园集团 |
四、同类企业与F集团校园招聘情况对比 |
第四章 基于招聘绩效的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情况问卷调查 |
第一节 校园招聘绩效影响因素质性分析 |
一、校园招聘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
二、访谈 |
三、资料编码与处理 |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一、问卷设计 |
二、数据收集 |
第三节 问卷数据质量检验 |
一、变量测量题项的描述性统计 |
二、正式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
第四节 问卷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F集团校园招聘前期准备阶段情况 |
二、F集团校园招聘实施阶段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三、F集团校园招聘后续工作阶段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四、其他影响F集团校园招聘绩效因素分析 |
第五章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 |
第一节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校园招聘需求计划制定不合理 |
二、提供的工作机会不符合毕业生的就业预期 |
三、甄选结果不准确 |
四、校园招聘过程中应聘者流失 |
五、校园招聘渠道入职的员工入职后离职率高 |
六、企业影响力不够 |
第二节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校园招聘前期准备阶段 |
二、校园招聘实施阶段 |
三、校园招聘后续阶段 |
第六章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优化策略 |
第一节 校园招聘前期准备优化策略 |
一、合理制定校园招聘需求计划 |
二、明确校园招聘的目标与衡量标准 |
三、精确选择目标院校 |
四、合理配置校园招聘人员 |
第二节 校园招聘实施阶段的优化策略 |
一、合理安排校园招聘的时间 |
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
三、改进校园招聘甄选工具 |
四、完善校园招聘流程 |
第三节 校园招聘的后续工作优化策略 |
一、重视入职管理 |
二、积极构建反馈评估机制 |
第四节 其他校园招聘管理优化策略 |
一、提升企业影响力 |
二、关注在校生人才库建设 |
三、加强与高校的关系维护工作 |
四、加强与被淘汰求职者的关系维护工作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预期效果与总结 |
一、预期效果 |
二、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开放性编码结果表 |
附录3 预调研问卷 |
附录4 正式调研问卷 |
致谢 |
(9)基于“云招聘”打造高职院校稳就业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云招聘”就业模式的基本转变 |
1.1 “面对面”到“线对线” |
1.2 “被动”到“主动” |
2 “云招聘”就业模式的挑战 |
3 破解“云招聘”就业模式弊端的方式方法 |
3.1 精准帮扶,打造就业指导体系 |
3.2 能力培养,尽快适应就业新模式 |
3.3 高质量信息发布,降低求职风险 |
3.4 微课交心,一对一就业指导 |
3.5 云陪伴,缓解学生就业焦虑 |
4 结束语 |
(10)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 |
2.1.2 就业能力 |
2.1.3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能力结构理论 |
2.2.2 胜任力理论 |
2.2.3 特质因素理论 |
2.2.4 能力开发理论 |
第3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和结构 |
3.1 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意义 |
3.2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大学生素质之间的关系 |
3.3 研究设计 |
3.3.1 调查研究对象 |
3.3.2 问卷编制 |
3.3.3 调查研究工具和统计方法 |
3.3.4 预调查 |
3.3.5 正式调查 |
3.4 信度检验 |
3.4.1 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信度检验 |
3.4.2 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信度检验 |
3.5 就业能力组成部分的主要指标 |
3.6 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指标初选 |
3.7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抽样情况 |
第4章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
4.1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 |
4.1.1 整体就业能力水平一般 |
4.1.2 专业知识能力需要提高 |
4.1.3 沟通交际能力有待加强 |
4.1.4 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
4.1.5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一般 |
4.1.6 创新能力整体水平一般 |
4.1.7 情绪调控力处于一般水平 |
4.1.8 对自我认知的能力整体处于一般水平 |
4.1.9 自我管理能力整体处于一般水平 |
4.1.10 团队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
4.1.11 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有待提高 |
4.1.12 实践执行能力处于一般水平 |
4.2 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
4.2.1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
4.2.2 高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
4.2.3 社会环境风气因素的影响 |
4.2.4 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 |
4.2.5 人工智能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
第5章 提升普通高等职业院校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
5.1 普通高职学生需要完善自我 |
5.2 深化高校改革创造就业机会 |
5.2.1 优化课程设置 |
5.2.2 丰富教学方法 |
5.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5.2.4 加强校企合作 |
5.2.5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
5.2.6 切实落实创新创业教育 |
5.2.7 促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
5.3 积极优化社会风气 |
5.4 深入校企合作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毕业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老师访谈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毕业生求职应聘ABC(论文参考文献)
- [1]疫情防控常态下高校毕业生网络求职适应性研究[J]. 李芳.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2(01)
- [2]新加坡汉语学习者求职信介绍行为的偏误研究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D]. 程祝玫.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3]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惑与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以江西省H学院为例[D]. 颜培鑫.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4]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 刘改花. 西藏大学, 2021
- [5]山西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及缓解对策研究[D]. 褚靖铭.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6]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评价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 张小曼.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高校校园招聘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磊.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招聘绩效的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优化研究[D]. 丁诚.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5)
- [9]基于“云招聘”打造高职院校稳就业新模式[J]. 王立新. 花炮科技与市场, 2020(03)
- [10]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 张倩. 河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