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实现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单线混合传输

单片机实现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单线混合传输

一、利用单片机实现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单线混合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张增仁[1](2021)在《基于单线圈振弦式传感器的信号采集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桥梁、大坝、隧道等重大基础工程的兴建,建筑物的结构健康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有效地监测建筑物的质量、实现工程的安全预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振弦式传感器在结构健康监测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岩土工程载荷测量的首选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是将所受外界的载荷转化为频率信号,具有坚固耐用、传输距离远、输出信号稳定等优点。然而,振弦式传感器存在起振困难、响应信号微弱等问题,如何实现可靠地起振和快速准确地读取是本论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以单线圈振弦式传感器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基于STM32单片机为主控芯片的信号采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存储、显示、传输等功能。论文主要工作如下:在硬件设计方面,本文设计的信号采集系统包含两部分:驱动模块和主控模块。驱动模块主要完成振弦式传感器的驱动工作,实现采集振弦式传感器频率信号所必须的激振过程和拾振过程,设计了激振电路、模拟切换电路、拾振电路、电源电路等。主控模块用来完成输出激励信号、读取响应信号、存储数据、传输数据等工作,主要由STM32单片机最小系统、实时时钟电路、电源电路、OLED显示模块、SD卡存储模块、ESP8266无线通信模块等组成。在软件设计方面,为提高激振信号的驱动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低压扫频的改进型扫频方法,设计了初次激振和复激振的扫频方案,并采用传统频率计和等精度频率计两种方法读取响应信号。分析对比上述两种不同的测频方法,实现了快速准确地读取传感器的响应信号。该改进型扫频方法易于实现,便于单片机控制,在测量一些不易起振的振弦式传感器方面优势明显。在实验验证方面,利用Multisim软件完成了电路仿真,在确保电路准确的基础上完成PCB的设计、元器件的焊接、电路板的调试等工作,结合实际振弦式传感器完成实验验证工作。分析了单片机采集到的数据,并实时上传到云端,验证了信号采集系统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本论文设计的信号采集系统驱动能力强、读取准确、稳定性好,具有较好的工程推广价值。

谢佳讯[2](2020)在《通信信号模拟器设计及FPGA实现》文中认为随着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促使军用和民用通信设备越来越复杂,因此研发过程中需要不断测试,若采用传统的一对一测试方法,通信设备功能每次更新,都研制对应的测试设备,显然费时费力,另外日常的军事电子战术训练,需要模拟特殊的电磁环境。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一种通信信号模拟器进行研究与设计,产生参数灵活可控的定频、跳频以及直接序列扩频信号,以及可以回放波形,满足测试和模拟电磁环境的需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该通信信号模拟器设计需求,制定精简指令集架构中央处理器(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With Enhanced RISC–Performance Computing,Power P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数模转化器(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DAC)+射频(Radio Frequency,RF)的系统架构,其中Power PC用于接收指令,FPGA用于通信信号产生,DAC用于输出模拟信号,RF用于调整信号发射功率。2.对该通信信号模拟器涉及到的调幅(Amplitude Modulation,AM)、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二进制频移键控(Binary Frequency Shift Keying,2FSK)、四进制频移键控(Quaternary Frequency Shift Keying,4FSK)、二进制相移键控(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BPSK)及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QPSK)进行研究,采用伪随机m序列作为调制信源,再基于正交调制原理设计上述信号,最后通过FPGA实现通信信号的产生。3.研究跳频和直接序列扩频通信,并通过FPGA设计实现,扩展通信信号模拟器应用领域,再对数字上变频(Digital Up Converter,DUC)技术,包含基带成形滤波、内插滤波、多相滤波及数字混频进行研究,并根据通信信号模拟器实际需求,提出内插滤波+多相滤波的结构,在系统时钟200MHz情况下,将采样率较低的基带信号提升至400MHz采样率。4.FPGA器件选用Xilinx公司Kintex-7系列的XC7K325TFFG900-2,DAC器件选择ADI公司的AD9173,二者都支持JESD204B协议,通过FPGA设计JESD204B的发送,为满足AD9173转化速率,提出二线制且单线速率为8Gb/s的高速传输方案,另外通过FPGA设计存储器的读写,完成波形回放。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通信信号模拟器参数可控,且能产生多种目标信号和完成波形回放,可以作为通信测试设备和军用电子训练装备。

邓昊[3](2020)在《物联网多源感知智能接入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物联网技术及其相关行业从诞生至今发展迅速,但在传统物联网架构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物联网应用环境日益复杂,感知层面临多类型节点接入情况;二是海量设备产生的数据量庞大,如果不加以管理,会给云端带来巨大压力。本文针对上述两个问题,设计具有数据管理能力的物联网多源感知智能接入系统。该系统聚焦于物联网架构中的前端感知层和智能网关层两部分,设计出感知节点和智能网关,这两部分相互配合实现物联网领域常见信号接入与数据管理功能。多源接入使系统应用场景更加广泛,数据管理为云端分担工作压力,节点与网关的多种通信方式使系统更加灵活。具体所做工作如下:1)在前端感知层,首先设计涵盖物联网领域内常见信号类型的感知节点;其次在前端感知节点的通信方式上利用Lo Ra和窄带物联网技术两种无线技术;最后在节点供电方面,增加了电池供电方式节点的具体设计。无线传输方式能有效提升感知节点的灵活性,电池供电则提高了感知节点的便捷性,拓展感知节点的应用范围。2)在网关层面,智能网关不仅设计了信号接入模块,还包括了RK3288主控模块、电源管理模块、以太网通信模块、显示模块等等;同时在网关搭载的Linux操作系统上,完成JSON数据格式封装、SQLite数据库搭建工作;最后利用MSP430单片机作为副控模块,完成模拟信号的数据预处理、节点与网关间数据通信协议的制定和半双工差分数据的智能控制任务,同时对RS485电路匹配电阻进行探究。在网关侧提前对数据进行管理从而达到缓解云端压力的目的。通过实际测试与验证,证明本文所设计的多源感知智能接入系统能够高效完成各类数据的采集、处理等功能。前端感知节点的无线传输方式有较远的传输距离,电池供电节点具有良好的续航性能,网关层面上正确实现各类数据的接收和控制。整个接入系统可应用于环境复杂的物联网场景中,为物联网行业下的具体应用提供参考。

才骐铭[4](2020)在《虚拟仪器技术在发动机部件及燃烧实验装置上的应用》文中提出发动机部件和燃油燃烧特性的研究离不开相应的试验装置,而测试系统是保证试验成功的关键,其中,人机交互界面友好、容错性和可靠性高的测控软件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活塞环组摩擦力测量和定容燃烧弹试验的基本要求,分别搭建或开发测控系统的硬件系统,并基于LabVIEW开发环境设计相应的测控软件,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活塞环组摩擦力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利用曲轴位置传感器、电荷放大器、同步采集卡、计算机组建硬件平台,开发上位机数据采集软件,配合发动机试验台测试系统进行试验,确定不同曲轴转角下活塞环与缸套摩擦力关系,为进一步降低摩擦损失、提升发动机性能提供数据支撑。(2)定容燃烧弹试验测控系统设计。采用上、下位机协调工作方式,基于MC9S12XEP100微控制器,设计控制器硬件和相应的嵌入式系统软件,实现点火与时序控制、高速摄像机触发控制、燃烧弹内压力采集和火焰图像采集等功能。同时,人机界面交互软件具备数字通信、状态参数配置、状态显示、图像显示、数据显示与回放、故障预警等功能。(3)为明确系统设计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在实验室开展了模拟试验分析,发现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非常稳定,数据采集效率和控制效率均达到预期效果,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与可控性,符合设计要求。

杜传涛[5](2020)在《基于单片机的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文中指出螺旋藻形状呈现螺旋状是一种深绿色的浮游生物,目前我国螺旋藻养殖的主要种类是钝顶螺旋藻和极大螺旋藻。本文为了提高螺旋藻养殖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传统的布线方式带来的各种局限,通过分析螺旋藻开放性的养殖环境而设计了一套基于单片机的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该系统通过防水型温度传感器DS18B20检测养殖池营养液的温度,光照强度传感器BH1750检测螺旋藻当前所受到的光照强度,通过BHT-D型PH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营养池中营养液的PH值,STM32F103ZET6单片机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模块SI4438发送端,远程发送到无线数据传输模块SI4438的接收端,接收端的单片机通过数据采集优化算法对数据进行抗干扰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传递到上位机并显示出来,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养殖环境因素对螺旋藻产量的影响。通过无线数据传输的方式可以极大限度的利用生产养殖空间,减少传统的布线方式带来的弊端,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安全与稳定,促进生产养殖环境的升级改造,有利于螺旋藻养殖产业进一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张小明[6](2020)在《环境侦察无人车自主避障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采用无人环境侦察车代替作战人员在各种充满未知性和危险性的场合执行侦察任务成为趋势,本文将研究背景选定为战场环境侦察无人车的避障算法研究。经过对比分析战场环境的特点,选定人工势场法作为无人环境侦察车的基础避障算法,分析避障共性问题后,得出了该算法在实际工程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局部最小点问题,提出了基于共轭梯度搜索的“米”字坐标试走法,用于解决局部最小点问题;针对目标点不可到达问题,提出在目标点附近障碍物影响区域内,重新定义人工势场法的斥力场函数的方法,用于解决目标点不可到达问题。为了提高传感器的可替代性,选定8个90°单线激光传感器组成环形阵列,保证在个别传感器失效的情况下扫描范围也能达到360°。基于延时测量芯片TDC-GP2设计了相关电路,实测对比了单线激光传感器和激光雷达测量数据的精确度。基于Mobot Sim软件环境进行了算法仿真,在已知、未知和半未知障碍物环境条件下,对改进人工势场法进行了仿真评估,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提出了基于单线激光传感器阵列的障碍物处理方法及障碍物环境图处理方法,在未知环境中借鉴GPS多点差分定位实现无人环境侦察车在环境中实时的自身定位,并推算出其他障碍物的绝对坐标,利用绝对坐标代入避障算法规划路径,在已知环境中推算出已知障碍物的绝对坐标,与已知的相对坐标数据做对比,验证了GPS误差修正方法的有效性。搭建了基于单线激光传感器阵列的无人环境侦察车试验系统,通过在试验环境中模拟局部最小点问题和目标点不可到达问题,验证人工势场法改进方法的有效性。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别进行了模糊逻辑算法、遗传算法、人工势场法和改进人工势场法的避障性能对比试验,验证了改进人工势场法的高效性,在已知、未知、半未知环境条件下对改进人工势场法进行了仿真和试验,试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黄林[7](2020)在《基于双环境感知与智能化处理的消防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楼宇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呈现出楼层越来越高、楼体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多样、室内易燃易爆物品和电气化设备明显增多的现象。而现有消防监测报警系统大多监测手段单一、数据来源有限,漏报、误报问题严重。这导致火灾隐患急剧增加,迫切需要对建筑物消防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测及报警。针对现有消防监测报警系统存在严重的漏报、误报及无法适应当下楼宇建筑复杂的实际环境等问题,本文设计出一种基于双环境感知及智能化处理的消防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双环境的多源异构消防数据感知方法研究。由于消防灭火设备在火灾发生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系统将消防设备气瓶加入到消防感知的环境中,结合火灾隐患点组成两个消防数据获取场景。多源异构数据信息包括气瓶压力、周围环境温度及湿度,火灾隐患点的温度、湿度、烟雾及图像等信号。消防环境的多源异构数据在数据类型、数据结构、传感器通信协议等方面存在异构特点。本文整合研究各类监测信号的感知与获取方法,设计出一套针对多源异构消防数据监测的软硬件方法。(2)基于LoRa星状轮询嵌套组网方法研究。面对如今房屋建筑结构复杂导致数据采集节点数激增、数据传输量大且距离远等问题,利用低功耗广域网LoRa技术进行多节点组网实来现数据传输。通过研究LoRa星状网轮询及数据碰撞延时解决LoRa无线传输的数据碰撞丢包问题。研究并提出使用LoRa星状网轮询嵌套的组网方法解决星状网轮询组网方式下的从节点数量上限问题,提高LoRa无线网络传输的稳定性和健壮性。(3)基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消防数据智能处理方法。针对系统环境感知数据的多源异构属性,为挖掘数据信息,实时判断感知环境的状态,本文提出利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算法对消防数据进行处理。通过研究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算法学习,建立适用于本系统的算法模型,并对算法模型进行训练分析。为进一步提高系统报警的准确度,对火灾隐患点的现场图片进行火焰识别,结合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处理结果来精确判断火灾发生情况,实现消防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最终,根据以上对系统方案的研究,选取相关传感器、STM32最小系统、LoRa无线收发模块、触摸屏及4G网络模块,设计制作出系统硬件电路及接收处理端显示柜,并基于硬件平台编写系统算法程序。实现了用单片机控制触摸屏显示监测数据信息并将报警信息精准投送到智能手机终端的功能。经实验测试,本双环境感知与智能化处理消防系统可以达到采集数据实时、网络传输稳定、数据处理准确和信息投送精准的设计要求。

关博[8](2019)在《27.5kV电阻分压式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27.5kV电压互感器是用来测量牵引网电压参数的重要设备,一般安装在牵引变电所、AT所、分区所内,其准确度及可靠性与列车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现阶段应用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虽然测量结果可以满足要求,但故障较多,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爆炸,我国济南供电段、沈阳供电段等地方均有该事故发生。此外,体积大、易饱和、线性范围小、集成化程度低、输出信号不能供微机直接使用等缺点也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同时伴随着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研究的诞生,上述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改善。但之前的研究大都停留在互感器本身或是其中单一功能模块上,本文则是针对27.5kV电阻分压式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整体系统进行设计,并对其中电阻分压器、信号处理电路等模块进行了优化。本文首先对该新型电压互感器的整体系统进行设计,系统包括电阻分压器、信号处理电路(阻抗匹配电路、光电隔离电路、信号采集与输出模块)、合并单元三大模块,并分别对上述三个功能模块的选型、工艺、集成进行了设计:其次针对其电阻分压器和阻抗匹配电路进行了优化设计,主要完成了分压电阻种类及其各个参数的比选、分压器屏蔽罩最优结构及尺寸的确定、分压器绝缘与封装方式的改进以及阻抗匹配电路功能的完善等工作,进行优化后的电阻分压器能更好的抵抗电阻特性、温度特性以及杂散电容等误差因素对其产生的干扰,降低测量误差,而优化后的阻抗匹配电路能根据误差要求实现对分压器二次输出信号的滤波、移相、调幅等主要功能,进一步提高了该新型电压互感器的测量准确性;最后对以上两个优化设计模块中关键部分进行了理论计算和仿真验证,计算与仿真结果证明了该27.5kV电阻分压式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整体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同时验证了该电阻分压器和阻抗匹配电路优化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颜新华[9](2019)在《科普载荷地面试验电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对外太空的探索变得更加频繁,尤其是在探月工程上,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领先世界各国,比如嫦娥四号的圆满成功,使我国成为了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国家。按照“绕、落、回”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嫦娥四号完成了探月工程的第二步,接下来即将实施第三步采样返回。本文以嫦娥四号搭载的科普载荷控制电路为研究对象,对科普载荷地面试验电控系统进行设计,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监测电路、上位机管理软件、故障诊断技术、可靠性技术等来寻找科普载荷控制电路的设计缺陷,以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最终为科普载荷控制电路提供一套更加完善的设计方案。本文所做工作概括如下:(1)通过对科普载荷的分析,指出了提高科普载荷控制电路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意义。针对该问题,本文设计了科普载荷地面试验电控系统,并给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总体设计方案,同时对本文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用到的相关技术和系统技术指标进行了阐述。(2)完成了本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包括科普载荷控制电路和监测电路两部分。重点分析了科普载荷控制电路的传感器数据采集、温湿度控制,监测电路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等。在满足基本功能的情况下,从多方面入手,对科普载荷控制电路进行可靠性设计,保障该电路在低重力、高温差、强辐射的情况下能够稳定可靠的工作。(3)给出了本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案,包括科普载荷控制电路、监测电路和上位机管理软件等的程序设计,给出了其中重要部分的程序流程图,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在数据处理部分,针对虚焊或者干扰引起的间歇故障、温度引起的传感器漂移故障、偏置电流或者偏置电压失准引起的偏置故障等潜在的故障问题,通过小波分析对测试点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算法,实现了该系统的故障诊断。(4)基于上述的科普载荷控制电路、监测电路和上位机管理软件等设计搭建了系统平台,并对系统的重要组成电路和可靠性设计进行了相关测试。其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软硬件设计合理,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喻明福[10](2019)在《模数混合方式的高纯锗伽马能谱测量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核能谱测量系统通过能谱分析获取核辐射场中元素含量、位置以及时间等信息,而这些信息需要核辐射探测器进行捕获。高纯锗探测器是20世纪70年代左右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半导体探测器,在探测粒子方面,因其优越的能量分辨率,高的探测效率,较宽的能量测量范围,极低的自身放射性水平,稳定的性能等优点,大量应用于核素识别,环境监测和微量元素分析等高精度测量场合,因此需要配备高性能的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才能反映其优势。传统的模拟多道测量系统中,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模拟器件造成了模拟带宽较窄,弹道亏损严重,处理速度慢,计速率低以及死时间大等缺陷,已无法满足一些高精度的测量场合。数字多道性能较优越,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但由于数字多道成本高、功耗大,谱线噪声没有模拟多道好,对于那些要求功耗低,谱线噪声低,谱线分辨率高和计数率高的场合,显然传统的模拟多道和数字多道都不能同时满足,故本文尽可能融合模拟多道和数字多道各自优点提出模拟数字混合式多道的方案设计。选题来源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602100)“高分辨率航空伽玛能谱测量及机载成像光谱测量技术”,根据高纯锗探测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理论基础,结合数字多道与模拟多道技术的优点,研制出一款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模拟数字混合式多道。论文主要取得的成果:1.低噪声的模拟前端电路的设计,包括量程切换与保护电路,极零相消电路,极性转换电路以及硬件增益调节电路,完成对高纯锗探测器输出的核脉冲信号的初步整形滤波。2.低噪声窄脉冲的快通道设计,消除了传统模拟谱仪死时间的问题。传统的模拟谱仪对核脉冲信号进行峰值保持采样期间,不在对探测器输出的脉冲信号进行计数,即谱仪的死时间,而快通道的设计使得谱仪整个工作过程中都在对探测器输出的粒子信息进行响应计数,后级可用通过计数率矫正来消除死时间问题。3.高信噪比的慢通道设计,减少弹道亏损,提高谱线的能量分辨率。根据最佳滤波器原理,设计出模拟高斯成形电路,确保了滤波成形后输出信号的信噪比,并且通过快速的峰值保持器准确的提取脉冲信号幅值,使得混合多道具有更高的精度与分辨率。4.以高速高精度SAR型ADC为核心的混合架构设计。SAR型ADC拥有极低的噪声性能,尤其是积分非线性、微分非线性以及信噪比都要优于其他类型的ADC。通过对快、慢通道软硬件电路的时序控制,对SAR型ADC进行分时复用,在模拟电路设计中实现对基线估计与峰值采样,精准的提取脉冲信号幅值。5.本文采用基于SOC片上系统的FPGA解决方案,替代传统单片机的实现方案,具有时序控制快、准确的优点,消除了传统控制器对峰值采样保持器时序控制时中断处理速度慢,从而带来死时间增大的缺陷。6.系统低噪声的设计。从电源系统的拓扑结构、电源芯片的选型、PCB电路布局布线以及电路器件参数的选择等方面考虑实现电源低噪声、整个系统的噪声水平控制在1.5mVpp以内,且拥有宽的电源电压输入范围,可支持7V至20V的输入电压范围。7.对本文所设计的混合型多道进行性能测试,线性度高达0.999998,积分非线性低至0.065%,拥有极佳的能量响应线性度。连接至美国ORTEC公司的P型同轴GEM40P4-76型号高纯锗探测器进行能谱测量,采用人工放射源137Cs(662keV)进行伽马能谱测试,获得的能量分辨率0.21%。采用人工放射源60Co(1332keV)进行测试,获取到的能量分辨率为0.16%。

二、利用单片机实现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单线混合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单片机实现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单线混合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单线圈振弦式传感器的信号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振弦式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单线圈振弦式传感器
        2.1.1 谐振现象
        2.1.2 单线圈振弦式传感器的结构和原理
        2.1.3 振弦式传感器的数学模型
    2.2 单线圈振弦式传感器的激振原理
        2.2.1 高压拨弦激振原理
        2.2.2 低压扫频激振原理
        2.2.3 激振方案的改进
    2.3 信号采集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3.1 信号采集系统驱动模块的方案设计
        2.3.2 信号采集系统主控模块的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振弦式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驱动模块电路设计
        3.1.1 激振电路设计
        3.1.2 模拟切换电路设计
        3.1.3 拾振电路设计
        3.1.4 驱动模块电源电路设计
    3.2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3.2.1 单片机选型与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2.2 实时时钟模块设计
        3.2.3 主控模块电源电路设计
        3.2.4 显示模块设计
        3.2.5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3.2.6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3.2.7 其他辅助模块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振弦式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信号采集系统外设的程序设计
        4.1.1 信号采集系统的总体程序设计
        4.1.2 单片机的启动
        4.1.3 RTC的初始化
        4.1.4 SD存储卡的程序设计
        4.1.5 OLED显示屏的程序设计
        4.1.6 无线通信模块的程序设计
    4.2 改进型扫频方法的程序设计
        4.2.1 测量频率的方法
        4.2.2 改进型扫频方法
    4.3 本章小结
5 信号采集系统的调试分析
    5.1 Multisim软件仿真
        5.1.1 激振电路的仿真
        5.1.2 模拟切换电路的仿真
        5.1.3 拾振电路的仿真
    5.2 系统的总体调试
        5.2.1 PCB板的绘制
        5.2.2 系统的调试
    5.3 数据的处理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驱动模块电路原理图
附录B 主控模块电路原理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通信信号模拟器设计及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通信信号模拟器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2.1 伪随机m序列
    2.2 模拟目标信号关键理论技术
        2.2.1 奈奎斯特采样定理
        2.2.2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和数控振荡器
        2.2.3 正交信号和正交调制
        2.2.4 FIR数字滤波器
    2.3 数字上变频
        2.3.1 基带成形滤波
        2.3.2 内插滤波
        2.3.3 多相滤波
        2.3.4 正交数字混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3 系统核心器件选型
        3.3.1 PowerPC器件选型
        3.3.2 FPGA器件选型
        3.3.3 DAC器件选型
    3.4 系统上位机设计
    3.5 任意波形产生模块设计
        3.5.1 数字信号处理单元整体设计
        3.5.2 数字信号处理单元供电设计
        3.5.3 数模转化单元整体设计
        3.5.4 数模转化单元供电设计
    3.6 射频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通信信号模拟器的FPGA设计实现
    4.1 信源模块设计
    4.2 调制模块设计
        4.2.1 AM信号设计
        4.2.2 FM信号设计
        4.2.3 2FSK和4FSK信号设计
        4.2.4 BPSK和QPSK信号设计
    4.3 数字上变频模块设计
        4.3.1 基带成形滤波设计
        4.3.2 内插滤波设计
        4.3.3 多相滤波设计
    4.4 任意波形产生
        4.4.1 定频信号的FPGA设计实现
        4.4.2 跳频信号的FPGA设计实现
        4.4.3 直接序列扩频信号的FPGA设计实现
    4.5 波形回放设计
        4.5.1 DDR3工作原理
        4.5.2 DDR3状态控制
        4.5.3 DDR3读写设计
    4.6 数模转化高速通信设计
        4.6.1 JESD204B协议研究
        4.6.2 JESD204B重要参数
        4.6.3 JESD204B的发送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仪器及环境
    5.2 定频模式测试
        5.2.1 模拟调制信号测试
        5.2.2 数字调制信号测试
    5.3 跳频模式测试
        5.3.1 CW信号测试
        5.3.2 模拟/数字调制跳频测试
    5.4 直接序列扩频模式测试
    5.5 波形回放测试
    5.6 杂散抑制测试
    5.7 功率测试
    5.8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物联网多源感知智能接入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系统设计方案与技术分析
    2.1 系统总体框架与关键技术
        2.1.1 系统功能分层与说明
        2.1.2 工作重点及关键技术
    2.2 系统设计思路
        2.2.1 前端感知节点设计思路
        2.2.2 智能网关设计思路
    2.3 无线传输方案选择
        2.3.1 LoRa无线技术
        2.3.2 扩频通信与LoRa调制分析
        2.3.3 NB-IoT技术
    2.4 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架构
    3.2 前端感知节点设计
        3.2.1 RS232-LoRa/NB节点
        3.2.2 RS485-LoRa/NB节点
        3.2.3 电池供电版节点
    3.3 多源类型信号接入设计
        3.3.1 模拟信号电路设计
        3.3.2 数字信号电路设计
    3.4 网关层硬件电路设计
        3.4.1 主控模块
        3.4.2 电源管理模块
        3.4.3 以太网通信模块
        3.4.4 显示模块
        3.4.5 USB及其扩展
    3.5 小结
第四章 网关层功能实现
    4.1 网关层功能总架构
    4.2 网关数据管理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数据本地存储
        4.2.3 数据封装
    4.3 通信协议制定
        4.3.1 数据格式制定
        4.3.2 寄存器地址
    4.4 差分信号智能控制
        4.4.1 差分信号电路设计
        4.4.2 软件控制方案
        4.4.3 硬件控制方案
        4.4.4 RS485电路匹配电阻探究
    4.5 小结
第五章 系统整体功能测试与验证
    5.1 前端节点功能测试与验证
        5.1.1 NB-IoT性能测试
        5.1.2 LoRa通信距离测试
        5.1.3 电池供电节点功耗测试
    5.2 网关功能测试与验证
        5.2.1 模拟信号传感器接入测试
        5.2.2 差分信号传感器接入测试
        5.2.3 半双工信号方向转换测试
        5.2.4 RS485匹配电阻组合测试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发表的专利与软着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技术竞赛获得的奖项
致谢

(4)虚拟仪器技术在发动机部件及燃烧实验装置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活塞环组摩擦力测试
        1.2.2 定容燃烧弹试验测试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活塞环组摩擦力测量试验台
        1.3.2 定容燃烧弹试验台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1 活塞环组摩擦力测量系统设计
        1.4.2 定容燃烧弹测控系统设计
第二章 内燃机活塞环组摩擦力测量系统设计
    2.1 摩擦力测量原理
    2.2 采集系统构成
        2.2.1 传感器和电荷放大器
        2.2.2 曲轴转角信号发生器
        2.2.3 数据采集卡
    2.3 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2.3.1 软件设计要求
        2.3.2 参数设置模块
        2.3.3 数据采集模块
        2.3.4 数据存储模块
        2.3.5 数据处理模块
        2.3.6 数据回放模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定容燃烧弹测控系统设计
    3.1 测控系统功能分析
        3.1.1 点火功能分析
        3.1.2 时序控制功能分析
    3.2 定容燃烧弹系统
        3.2.1 定容燃烧弹弹体
        3.2.2 混合气配给系统
        3.2.3 点火系统
        3.2.4 纹影光学系统
        3.2.5 温控加热系统
        3.2.6 数据采集与电控系统
    3.3 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3.3.1 硬件电路总体结构
        3.3.2 控制器核心电路
        3.3.3 电源模块设计
        3.3.4 通信模块设计
        3.3.5 点火驱动电路
        3.3.6 印制电路板与抗干扰设计
    3.4 控制器软件设计
        3.4.1 点火程序设计
        3.4.2 底层驱动软件设计
    3.5 后台管理软件设计
        3.5.1 串口通讯模块
        3.5.2 数据管理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验证
    4.1 摩擦力采集试验
    4.2 定容燃烧弹测控系统模拟试验
        4.2.1 硬件电路调试
        4.2.2 点火功能调试试验
        4.2.3 时序控制调试试验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基于单片机的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螺旋藻生产养殖研究动态以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本论文的组织形式
2 螺旋藻生产养殖的区域检测及应用
    2.1 螺旋藻生产养殖
    2.2 螺旋藻生产养殖过程中的养殖池区域分散问题
    2.3 螺旋藻生产养殖过程中的养殖池区域分散问题的解决方案
    2.4 SI4438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螺旋藻生产养殖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单片机的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的硬件系统设计方案
    3.2 螺旋藻养殖参数数据采集传感器
        3.2.1 螺旋藻温度采集传感器
        3.2.2 螺旋藻光照强度采集传感器
        3.2.3 螺旋藻BHT-D型PH检测传感器
    3.3 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数据传输模块
        3.3.1 螺旋藻无线数据传输模块SI4438硬件功能
        3.3.2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SI4438的工作状态
    3.4 螺旋藻养殖参数主控制器
        3.4.1 螺旋藻养殖参数主控制器硬件结构
        3.4.2 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主控制器启动配置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单片机的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的软件系统设计方案
    4.2 螺旋藻数据采集协议
        4.2.1 螺旋藻温度采集传感器单总线数据传输
        4.2.2 螺旋藻光照强度传感器I~2C数据传输
        4.2.3 PH检测传感器串口数据传输
    4.3 螺旋藻无线数据传输以及上位机通信协议
        4.3.1 螺旋藻无线数据传输模块SPI数据传输
        4.3.2 螺旋藻上位机MODBUS数据传输
    4.4 本章小结
5 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硬件模拟装置及上位机显示
    5.1 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数据传输硬件模拟连接实物图
    5.2 组态王
        5.2.1 组态王概述
        5.2.2 组态王功能简述
    5.3 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上位机实时显示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螺旋藻养殖数据抗干扰优化算法及多元回归分析
    6.1 干扰源
        6.1.1 外部噪声干扰
        6.1.2 系统内部设计的干扰
        6.1.3 无线网络中的干扰
    6.2 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抗干扰的方式
        6.2.1 硬件方式
        6.2.2 软件方式
    6.3 螺旋藻养殖数据采集抗干扰优化算法
        6.3.1 数据采集优化算法的分类
        6.3.2 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抗干扰优化算法的应用
    6.4 螺旋藻养殖数据多元回归分析
        6.4.1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6.4.2 回归系数的检验
        6.4.3 最佳预测模型的选择中自变量统计学准则
        6.4.4 数据拟合非线性回归的解决方案
        6.4.5 逐步回归
        6.4.6 多元回归分析在研究螺旋藻养殖参数影响因素中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论文的不足
8 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6)环境侦察无人车自主避障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避障控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避障算法的发展现状
        1.3.2 避障传感器简介
        1.3.3 避障算法应用环境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避障中存在的工程问题及人工势场法介绍
    2.1 无人避障中存在的工程问题
    2.2 经典人工势场法简介
        2.2.1 原理介绍
        2.2.2 引力函数
        2.2.3 斥力函数
        2.2.4 全局势场与合力函数
    2.3 经典人工势场法针对经典工程问题的改进思路
    2.4 本章小结
3 经典人工势场法改进及多环境应用
    3.1 目标点不可到达问题的改进
        3.1.1 目标点不可到达问题
        3.1.2 目标点不可到达问题改进方法
    3.2 局部最小点问题的改进
        3.2.1 局部最小点改进算法
        3.2.2 避免重复进入局部最小点的改进方法
    3.3 改进人工势场法应用环境分析
        3.3.1 已知环境信息和静态障碍物的应用场景
        3.3.2 未知环境信息和静态障碍物的应用场景
        3.3.3 已知环境信息和动态障碍物的应用场景
    3.4 本章小结
4 Mobot Sim仿真环境及实验室模拟试验平台搭建
    4.1 概述
    4.2 基于Mobot Sim的软件仿真环境开发
        4.2.1 改进人工势场法避障性能的评判标准
        4.2.2 已知环境条件下改进人工势场法的参数配置
        4.2.3 未知环境条件下改进人工势场法的参数配置
        4.2.4 半未知环境条件下改进人工势场法的参数配置
    4.3 实验室模拟试验平台搭建
        4.3.1 实验室模拟试验平台架构
        4.3.2 自主行进小车平台改造
        4.3.3 单线激光传感器
        4.3.4 TDC-GP2 测距
        4.3.5 TDC-GP2 电路设计
        4.3.6 MCU与 TDC-GP2 的通信
        4.3.7 单线激光传感器测量误差分析
        4.3.8 实验室模拟试验平台总装
    4.4 单线激光传感器对障碍物轮廓的处理方法
        4.4.1 静态障碍物轮廓探测方法
        4.4.2 动态障碍物轮廓探测方法
    4.5 无人环境侦察车的自身定位及其误差修正方法
    4.6 本章小结
5 避障算法仿真及试验
    5.1 基于改进人工势场法的环境探测误差分析和校准
    5.2 不同算法现场对比试验
    5.3 针对局部最小点问题改进方法的验证
        5.3.1 针对局部最小点问题改进方法的对比仿真
        5.3.2 针对局部最小点问题改进方法的现场对比试验
    5.4 针对目标点不可到达问题改进方法的验证
        5.4.1 针对目标点不可到达问题改进方法的对比仿真
        5.4.2 针对目标点不可到达问题改进方法的对比试验
    5.5 改进人工势场法已知障碍物环境条件应用
        5.5.1 改进人工势场法已知障碍物环境条件仿真
        5.5.2 改进人工势场法已知障碍物环境条件试验
    5.6 改进人工势场法未知障碍物环境条件应用
        5.6.1 改进人工势场法未知障碍物环境条件仿真
        5.6.2 改进人工势场法未知障碍物环境条件试验
    5.7 改进人工势场法半未知障碍物环境条件应用
        5.7.1 改进人工势场法半未知障碍物环境条件仿真
        5.7.2 改进人工势场法半未知障碍物环境条件试验
    5.8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本文主要工作及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7)基于双环境感知与智能化处理的消防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消防数据监测
        1.2.2 LoRa多节点组网
        1.2.3 多层感知神经网络
        1.2.4 报警信息显示与投送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双环境的多源异构消防数据感知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系统消防数据的来源及类型
        2.2.1 系统感知环境的构成
        2.2.2 多源异构消防数据的类型研究
    2.3 基于STM32 的多源异构消防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2.3.1 系统数据采集方案
        2.3.2 数据采集的处理单元选择
    2.4 STM32 与多种传感器通信研究
        2.4.1 压力变送器工作原理及通信协议研究
        2.4.2 温湿度传感器及MQ-2 烟雾传感器的通信过程研究
        2.4.3 摄像头的图像数据传输
    2.5 多源异构数据预处理
        2.5.1 多源异构数据预处理方法
        2.5.2 系统采集数据的预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LORA星状轮询嵌套组网方式的数据传输研究
    3.1 引言
    3.2 系统消防数据传输的特性研究
        3.2.1 消防数据采集节点分布
        3.2.2 数据传输方式研究
    3.3 LORA无线射频技术研究
        3.3.1 低功耗广域网LoRa无线通信技术
        3.3.2 LoRa组网形式及数据传输方式
    3.4 星状网轮询多节点组网的数据采集方案
        3.4.1 LoRa无线数据丢包
        3.4.2 系统多节点组网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消防数据智能化处理
    4.1 引言
    4.2 系统的数据处理要求
    4.3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概念及算法学习
        4.3.1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
        4.3.2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算法学习
    4.4 多层感知神经网络构建
        4.4.1 网络构建
        4.4.2 算法模型训练方法及参数设置
        4.4.3 训练过程及分析
    4.5 火焰图像识别
        4.5.1 火焰识别原理及算法
        4.5.2 图片的BMP编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硬件设计及实验
    5.1 引言
    5.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5.3 系统软件功能开发
        5.3.1 数据采集发送端软件设计
        5.3.2 数据接收处理端软件设计
    5.4系统实验
        5.4.1 实验条件及方案
        5.4.2 实验过程及现象
        5.4.3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8)27.5kV电阻分压式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优点及其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电压互感器概述
    2.1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2.1.1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基本原理
        2.1.2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误差分析和补偿措施
        2.1.3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存在的问题
    2.2 电容分压式电压互感器
        2.2.1 纯电容分压式互感器的基本原理
        2.2.2 电容分压式互感器的误差分析
        2.2.3 电容分压式互感器存在的问题
    2.3 光电式电压互感器
        2.3.1 光电式电压互感器的基本原理
        2.3.2 光电式电压互感器的分类和结构
        2.3.3 光电式电压互感器存在的问题
    2.4 电阻分压式电压互感器
        2.4.1 电阻分压器的原理分析
        2.4.2 电阻分压器的误差分析
        2.4.3 减小电阻分压器测量误差的措施
        2.4.4 电阻分压式电压互感器的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7.5kV电阻分压式电压互感器分压器优化设计与方案比选
    3.1 牵引网用电压互感器的主要技术规范和要求
    3.2 分压电阻种类及参数的优化分析与方案比选
        3.2.1 电阻的主要参数介绍
        3.2.2 电阻种类的选择
        3.2.3 电阻各参数优化分析与确定
        3.2.4 分压器准确度的分析与计算
    3.3 分压器屏蔽罩结构的设计
    3.4 分压器绝缘和封装的优化设计
        3.4.1 分压器的绝缘方式
        3.4.2 分压器的封装方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7.5kV电阻分压式电压互感器信号处理电路优化设计与仿真
    4.1 阻抗匹配电路的优化设计与仿真
        4.1.1 电压跟随器的设计与仿真
        4.1.2 滤波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4.1.3 移相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4.1.4 幅值调节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4.1.5 正偏移器的设计与仿真
        4.1.6 阻抗匹配电路的整体仿真
    4.2 光电隔离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4.3 信号采集与输出模块的设计
        4.3.1 AT89C51单片机简介
        4.3.2 AD转换和频率采集模块设计
        4.3.3 通信模块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7.5kV电阻分压式电压互感器合并单元优化设计与应用
    5.1 合并单元的定义
    5.2 合并单元的通信特点
    5.3 三种规约标准的特点与比选
    5.4 牵引网用合并单元的功能模块及其优化设计方案
        5.4.1 合并单元的功能模块
        5.4.2 合并单元现有方案分析
        5.4.3 数据接收模块的设计
        5.4.4 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
        5.4.5 数据输出模块的设计
    5.5 合并单元在电气化铁路中的实际工程应用
        5.5.1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介绍
        5.5.2 合并单元电源的设计
        5.5.3 合并单元与智能单元的配置方案
        5.5.4 通信网络方案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27.5kV电阻分压式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整体优化设计
    6.1 27.5kV电阻分压式电压互感器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
    6.2 27.5kV电阻分压式电压互感器系统结构的优化设计
    6.3 27.5kV电阻分压式电压互感器各系统模块的优化设计
        6.3.1 电阻分压器的优化设计方案
        6.3.2 信号处理电路的优化设计方案
        6.3.3 合并单元的优化设计与实际应用方案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科普载荷地面试验电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科普载荷地面试验电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2.2 系统的总体方案
        2.2.1 科普载荷控制电路设计方案
        2.2.2 监测电路设计方案
    2.3 关键问题及相关技术
    2.4 系统技术指标
    2.5 本章小结
3 科普载荷地面试验电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科普载荷控制电路设计
        3.1.1 主控制器及外围电路
        3.1.2 温湿度控制电路
        3.1.3 传感器数据采集电路
        3.1.4 电源管理电路
    3.2 监测电路设计
        3.2.1 主控制器及外围电路
        3.2.2 数据采集电路
        3.2.3 数据传输电路
        3.2.4 电源转换电路
    3.3 科普载荷控制电路硬件可靠性设计
        3.3.1 主控制器模块硬件冗余设计
        3.3.2 过压和过流保护电路
        3.3.3 看门狗电路
        3.3.4 隔离保护电路
        3.3.5 环境及其他可靠性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科普载荷地面试验电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科普载荷控制电路程序设计
        4.1.1 控制电路程序总体架构
        4.1.2 系统初始化
        4.1.3 传感器数据采集
    4.2 监测电路程序设计
        4.2.1 主控制模块
        4.2.2 AD7606转换模块
        4.2.3 USB传输模块
    4.3 上位机管理软件程序设计
        4.3.1 界面设计
        4.3.2 通信实现
        4.3.3 数据管理与处理
    4.4 科普载荷控制电路软件可靠性设计
        4.4.1 科普载荷控制电路软件冗余设计
        4.4.2 科普载荷控制电路故障诊断方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科普载荷地面试验电控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实现
    5.2 系统测试
        5.2.1 科普载荷控制电路测试
        5.2.2 监测电路测试
        5.2.3 上位机管理软件测试
        5.2.4 故障诊断测试与分析
        5.2.5 可靠性建模与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模数混合方式的高纯锗伽马能谱测量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多道脉冲幅度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2.1 系统硬件架构
    2.2 模拟前端电路的设计
        2.2.1 量程切换与保护电路
        2.2.2 微分与极零相消电路
        2.2.3 极性转换电路
        2.2.4 硬件增益调节电路
    2.3 快通道电路的设计
        2.3.1 同相跟随隔离电路
        2.3.2 反褶积电路
        2.3.3 脉冲触发电路
    2.4 慢通道电路的设计
        2.4.1 S-K高斯成形电路
        2.4.2 采样-保持电路
        2.4.3 直流偏置电路
        2.4.4 单端转差分电路
    2.5 数字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2.5.1 A/D采样电路
        2.5.2 FPGA外围电路
        2.5.3 STM32 外围电路
        2.5.4 数据通信电路
    2.6 系统电源的设计
        2.6.1 数字电源的设计
        2.6.2 模拟电源的设计
    2.7 系统PCB设计实物
        2.7.1 模拟电路PCB布板的设计
        2.7.2 数字电路PCB布板的设计
第3章 数据时序控制设计
    3.1 系统软件架构
    3.2 FPGA逻辑实现
        3.2.1 ADC控制模块
        3.2.2 时序控制模块
        3.2.3 FIFO缓存控制模块
    3.3 STM32 控制时序
        3.3.1 数据缓存模块设计
        3.3.2 USB2.0 接口通讯模块的设计
    3.4 上位机软件
第4章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4.1 系统电源性能测试
    4.2 系统电路测试
        4.2.1 模拟前端电路测试
        4.2.2 快通道的信号脉冲触发测试
        4.2.3 慢通道的电路测试
    4.3 系统性能测试
        4.3.1 系统线性度测试
        4.3.2 天然放射性能谱测量
        4.3.3 放射源测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利用单片机实现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单线混合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单线圈振弦式传感器的信号采集系统设计[D]. 张增仁.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通信信号模拟器设计及FPGA实现[D]. 谢佳讯.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物联网多源感知智能接入系统设计与实现[D]. 邓昊. 长安大学, 2020(06)
  • [4]虚拟仪器技术在发动机部件及燃烧实验装置上的应用[D]. 才骐铭.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单片机的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D]. 杜传涛.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环境侦察无人车自主避障系统研究[D]. 张小明.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7]基于双环境感知与智能化处理的消防系统设计[D]. 黄林.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8]27.5kV电阻分压式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优化设计研究[D]. 关博.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9]科普载荷地面试验电控系统设计[D]. 颜新华. 重庆大学, 2019(01)
  • [10]模数混合方式的高纯锗伽马能谱测量技术研究与实现[D]. 喻明福.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单片机实现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单线混合传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