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世后审计工作面临的冲击及规避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刘怡然[1](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成因及规避 ——基于立信审计金亚科技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加入到投资者的行列,企业的财务报告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到2018年为止,我国上市公司中制造业的企业占比已经超过了60%。其中,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企业在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中的数量占比较高,并且其财务报表出现问题的几率也较大。而且该类型的企业往往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本文将选取立信对属于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金亚科技审计失败的案例,结合审计失败相关理论知识,研究立信审计失败的原因,并探讨了如何让完善该行业的审计工作,旨在帮助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企业审计时能够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保证经济市场的有序发展。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对金亚科技审计失败案件进行了探讨。在深入分析金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法及立信审计过程中存在的过失后,对立信会计事务所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失责进行了探讨,进而引发如何改善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审计问题的思考和总结。通过研究发现,立信审计失败存在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审计程序设计与执行不当,审计独立性的丧失;审计市场的不健康竞争,监督及处罚的力度不够,被审计单位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最后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了防范审计失败的措施在:在事务所内部建立更专业化且统一化的审计标准,并且在审计过程中全面识别审计风险并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在事务所外部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惩罚力度,并且完善该行业的会计准则与制度。本文的实际意义在于梳理了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审计主要的风险点,便于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业务时,能够在审计资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更快速地识别和评估审计风险,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舞弊高发领域,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进而对提高对提高审计效率。
艾建涛[2](2018)在《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以上海大智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上世纪末至今相继发生了一系列财务舞弊与审计失败事件。近年来,在国家相关监管不断加强,会计制度与审计准则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数量上和服务质量上都有了极大发展,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日渐精湛,资本市场的财务信息较之前规范了不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审计失败的事件还是不断发生。比如欣泰电气、雅百特等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舞弊问题,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剖析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案例,探究审计失败的根源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通过辨析审计失败、审计风险、经营失败、财务舞弊等概念,探究财务舞弊的动因,弄清楚财务舞弊与审计失败的关系,剖析审计失败的根源。针对上海大智慧案例,从审计主体、客体和监管环境三个视角入手,深刻挖掘导致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根源:上市公司存在舞弊动机和机会,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薄弱,外部监管力度不足,违法成本低。围绕如何避免审计失败这个问题,提出有效措施和建议,以期降低审计失败的发生。
孙宇[3](2015)在《审计失败的成因及规避》文中提出审计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的质量。近几年来,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审计失败的案例屡屡诉诸报端。本文从审计失败的成因入手,探究其今后的规避策略。
曾艳军[4](2015)在《我国应对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反倾销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允许用来抵制倾销的贸易救济措施,同时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做法,该做法已经对我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商品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以来,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在WTO公布的反倾销报告中讲到:“中国依然处于被反倾销调查最频繁的对象地位”,“从中国出口的商品仍然遭受到最频繁的最终反倾销措施”。中国出口产品符合反倾销法上的倾销构成要件,是进口国对华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前提。反倾销法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条约。WTO《反倾销协议》是反倾销法上非常重要的国际条约,在成员国内具有普遍效力。它规定反倾销措施仅适用于《关贸总协定》(GATT)1994第6条规定的情况。因此,关于倾销的构成要件,目前最常用的标准是GATT1994第6条的规定,即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国商业,如因此对一缔约国领土内已建立的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或实质阻碍一国内产业的新建,则构成倾销。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构进行裁决时,会涉及正常价值的确定、正常贸易过程、损害的确定、同类产品、国内产业、因果关系等具体问题。对中国而言,因为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还会涉及替代国制度和单独税率等等。这些问题是研究我国应对反倾销之前首先要解决的。WTO允许其成员方采用反倾销的手段维护公平贸易秩序,抵制不正当竞争,因此反倾销法律已成为WTO成员方贸易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世后,我国既是贸易大国,又是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反倾销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之中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对华反倾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这种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扭转,因此要认真对待,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国应对反倾销过程中出现不少对我国有较大影响的问题,例如替代国制度、倾销与损害之间一般因果关系、日落复审、单独税率、“双反调查”、环境倾销和劳动力倾销等等。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因为WTO《反倾销协议》的模糊规定和缺漏,给了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是由于进口国违反WTO《反倾销协议》,滥用反倾销措施,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没有倾销的认定为倾销,倾销幅度低的认定为倾销幅度高,给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反倾销不仅是国内问题,还是国际问题;不仅是贸易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法律问题、政治问题、企业问题。因此反倾销的应对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采取措施,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个角度来应对。从国际层面上,我国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应对:如果其他成员国利用WTO《反倾销协议》的不合理和模糊规定之处,对我国采取反倾销措施,我国可以提议修改WTO《反倾销协议》相关规定或者进行合理解释。如果其他成员国的反倾销措施不符WTO《反倾销协议》的相关规定,我国可以提交WTO争端解决机制,若胜诉可以要求其按照WTO的裁决修改其反倾销法。对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构作出的反倾销行政行为不服的,我国出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在进口国寻求司法救济。由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我国出口产品在反倾销调查中遭到歧视对待,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多方交涉和谈判,争取合理对待,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待遇。从国内层面上,政府应对反倾销,主要从加强立法,争取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待,加强政府机关在反倾销中的服务意识,推动产业转型等方面采取措施;行业协会应对反倾销,则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及时有效地组织企业应诉,建立应诉基金制度等等;企业应对反倾销,应该转化观念,改变低价出口的竞争战略,内部协调,改变出口低端无序的状态,积极应诉等等。应对反倾销是一项多方位的工程,仅靠任何一方是不行的,需要综合政府、企业、外贸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力量,各方面要通力合作并积极配合。2016年12月我国根据《入世议定书》将自动取得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进口国不能再采取替代国制度来计算我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我国应对反倾销的问题会不会迎刃而解呢?情况不容乐观,因为西方发达国家不会轻易放弃反倾销这种对中国出口产品非常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对我国提出环境倾销和劳动力倾销的指控,这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应。同时,国外对我国规避反倾销调查的案件数也增长很快,成为我国继反倾销之后面临的新一轮贸易壁垒,将进一步削弱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能力。这些问题跟传统的反倾销比较起来,应对的难度更大,又具有现实紧迫性。面对反倾销的新发展,我国不能再沿用过去的解决办法,否则只会徒劳无功。我国应该从理论上阐述新型反倾销的缺陷,同时深刻理解国际条约中的相关条款,并加以运用,在实践中寻求有效的法律解决途径,为维护国际贸易秩序和我国企业的正常出口保驾护航。
张天竹[5](2014)在《欧盟反规避政策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和应对策略》文中指出在成为WTO其中一员之后,解决贸易救济的需求在我国越来越突出。现今,中国是国际上最大的反倾销受害国,并且由于规避反倾销行为的普及化,进口国也开展了反规避的相关工作,以确保反倾销效力的持续有效。反规避是对反倾销的拓展延伸,就理论层面来说,这也是保证反倾销的贸易保护功能起到应有的效用,它在实施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更显示了其浓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将博弈论引入反倾销规避和反规避过程,考察到可置信威胁的重要性,这是改变博弈双方策略选择的关键所在。而完善的反规避体制是实现可置信威胁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国亟待健立和完善反规避法律体系。而就当前的形势而言,我国面临来自欧盟的反规避调查数量最多,且通过对案件的归纳总结,发现其集中于对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第三国转运,涉案产品和国家存在显着的连锁性,这十分不利于我国的海外市场和国内经济的繁荣,也影响到周边国家的贸易经济。面对此种窘境,详细介绍欧盟反规避法条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具体法条在调查过程中的实施情况后,总结出我国企业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吃透欧盟的反规避规则,做到知己知彼;实现产品差异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强化联盟,使得行业协会或商会产生效用;建立专业反倾销反规避事务团队及预警机制等。
侯连琦[6](2008)在《倾销的规避与反规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外提起的对华反规避案件数量的逐年增加,我国企业出口在国际竞争中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甚至受到被驱除国际市场的严重威胁。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直面接踵而至的严峻挑战,深入研究倾销的规避与反规避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本文对倾销的规避与反规避制度的研究与分析就是在我国入世后,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和贸易摩擦的日渐频繁的情势下,从比较借鉴的角度所展开的尝试性探讨。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的冲击下,随着关贸总协定下的多边贸易谈判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关税逐渐降低,出口商为了增加其竞争能力,也有意将产品倾销到进口国。与此相应的是,各国又纷纷通过征收反倾销税等贸易保护措施抵消国际贸易中低价倾销行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以便为本国的国内工业提供持续有效的救济。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出口商往往是通过生产方式和贸易方式的改变来减少或避免被征收反倾销税。诸如此类的规避行为使各国及WTO反倾销法的目的无法实现。在国际贸易的制度实践中,各国又开始了反倾销法的立法尝试,并且为了维护反倾销法的有效作用,各国也持续性的关注立法的实际效果并及时修订反倾销的相关法律规范,增加了反规避条款的特别规定,以期通过法定的措施对此类规避行为进行限制或制裁。从世界范围看,制定反规避法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但是,由于各国对反规避制度的概念、内容及适用范围等存在颇多争议,迄今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国际反规避法律规则。曾经制定统一国际反规避立法的第一次尝试就由于各国的立场不一,无果而终。即邓克尔草案中的反规避条款最终被删除。值得欣慰的是,在其后的多边贸易谈判过程中,反规避问题又被列入反倾销议题。且不论其成效如何,单就反倾销议题本身而言,就足以证明反规避问题已被国际社会所普遍关注与承认。此前草案中反规避条款的最终删除,只能说明在国际贸易领域还缺乏一个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反规避规则。同样关注反规避问题的中国,已经开始了对规避与反规避的立法尝试。这主要体现在我国《反倾销条例》第55条的相关规定之中。然而,由于立法基础的薄弱和理论研究的不足,我国反规避立法的相关条文还过于粗糙和简陋,其可操作性值得怀疑,事实上也不足以保证规避行为的频繁发生。因此,因此放宽我们的视野,吸收与借鉴目前欧美反规避立法和邓克尔草案中的反规避条款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详尽而完善的反规避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的讨论就是基本因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建构性思路,就规避与反规避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展开的初步论述。文章认为,面对国外对中国产品频繁的反规避指控,中国政府与所涉企业应采取积极的贸易对策和法律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指控:必要时运用适当的规避方法进行合理的规避,使受到倾销的产品重新打回国际市场。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欧美等国的现行反规避制度的相关立法;加强和规范企业管理,规范我国原产地规则;实施出口产品差异化策略,打造非价格竞争优势;充分利用欧美的量化标准,合法规避反倾销税;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改革;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积极参与反规避多边规则的谈判和制定;充分重视反倾销、反规避预警机制的作用。论文前言主要介绍了反规避制度产生,然后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方法并详细介绍了反规避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最后介绍了研究意义、当前国内主要研究状况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研究规避,主要介绍了规避的种类并对一般法律规避和贸易救济法上的规避进行区分。第二章论述了反规避制度的合法性及其制度的性质,同时对反规避制度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即贸易保护主义。第三章介绍了欧共体反规避制度,重点分析了欧共体反规避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实体法和程序法相关规定。第四章介绍了美国反规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欧共体、美国的反规避立法比较研究,对欧共体和美国的反规避条款进行了条分析,然后详细地分析了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之处。第五章研究了WTO体制下的反规避问题,介绍了邓克尔草案中的反规避条款,分析了反规避条款与WTO《关于反规避的决定》对多边统一的反规避规则的影响。第六章是本论文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章主要是关于完善我国反规避立法的思考及相关建议,对完善我国反规避立法的必要性、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周箴[7](2007)在《WTO后过渡期中国贸易摩擦简析及中国海关对策》文中认为本文首先叙述贸易磨擦产生的背景及根本原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近5年来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便利措施,如在关税减让方面,关税总水平从1992年的42.7%降到2005年的9.9%,在非关税措施取消方面,累计取消了包括汽车领域的35种产品在内的400多个税号的非关税措施,取消除化肥外的大部分农产品的关税配额管理。在货物贸易扩大开放的同时,服务业开放也明显提速。由于我国积极履行承诺,市场开放提速,我国对外贸易迅速扩展。文章将罗列一些数据加深论点的表述,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5097.7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04年的11547.4亿美元,跻身全球前3名。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更升至14221.2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70%,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突出。与此同时,由于世界经济增长整体乏力、全球货物贸易增长徘徊不前,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引发了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继而造成与WTO各成员方,特别是与发达成员方之间的贸易关系日趋紧张,贸易摩擦日趋增多。来自国外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逐渐成为国内出口产品在“入世”后过渡期内承受的主要风险,再加上一些国家频繁使用质量、技术、卫生、环保标准等非关税壁垒,这些给我国贸易环境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和可变性,制约和影响了我国外贸的发展。文章第二部分将对中国反倾销、反规避、保障措施等贸易摩擦的现状、产生原因等作一定的分析。重点放在反倾销上。文章第三部分选取典型案例一例进行论证,即中哥纺织品贸易摩擦案。由于入世以来贸易摩擦情况多变,种类多样,上述情况加深了海关运作环境的复杂程度,妨碍了海关对全球和本国贸易经济的有效管理,同时对海关的职责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文章第四部分将略述海关4大传统职能——征收关税、打击走私、实施监管和编制统计,引出新形势、新要求下,面对日益复杂的贸易摩擦的情况,海关积极探索其在贸易争端解决方面的对策和方法。更好地为国家外交外经贸大局服务。具体做法如下:一、建立统计预警系统,为应对贸易摩擦提供贸易数据支持(一)建立海关统计的监测预警机制的必要性(二)建立监测预警系统的初步设想和思路(三)反倾销预警监控体系二、引导企业构建诚信守法体系,促进进出口贸易正常便利开展(一)企业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二)引导构建企业诚信体系的主要内容三、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安全和便利,努力加强与商界和国际海关的合作(一)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海关合作(二)建立海关与商界的沟通协商机制
赵伟[8](2007)在《反倾销规避与反规避研究》文中提出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贸易救济问题。迄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而随着反倾销问题的不断普遍化,反倾销规避也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并且规避的形式不断增加,使反倾销措施的保护作用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国的反规避措施也不断出台,欧美等国都相继制定了反规避立法,并在实践中多次运用以维护其反倾销的效果。进口国制定国内反规避立法作为主要的反规避措施来应对反倾销规避行为是可行的,而且这种措施与WTO规则也有一致性。但是反规避措施作为反倾销措施的补充和延伸,从理论上来讲也是为了维护反倾销手段已经确立起来的贸易保护职能。因此,同反倾销措施一样,对反规避措施的滥用,也会使之成为限制进口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违背贸易的公平竞争和自由化的原则,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从规避与反规避双方博弈的角度来看,反规避立法又是一个产生可置信威胁的重要因素,能够改变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但是一国国内的反规避立法都是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制定的,因而都带有贸易保护的色彩。因此建立一个统一公平合理的国际反规避规则和机制势在必行。就我国的情况来看,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反规避调查数量增多,发起国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这些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对外投资以及国内产业的发展。而反倾销与反规避的关系,我国原产地标准较低以及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及产品附加值低,是我国出口产品容易遭到国外反规避调查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对外反倾销力度的加大,国外厂商对我国的反倾销规避行为也在增加,而实践中,我国尚未对他国企业采取反规避措施。应对国际反规避调查及国外规避我国反倾销措施的行为,我国政府和企业都要积极采取措施。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尽快建立我国自身的反规避立法体系,以作为对国外反规避措施的对等震慑手段;积极促成国际反规避协议的达成,并通过加入WTO加入其反规避机制;政府有关部门面临国外的反规避调查要积极配合,灵活斗争。从企业层面来将,深入了解并学会运用国际反倾销、反规避立法,合理规避;实施出口产品差异化策略;在被起诉反倾销前进行海外投资;避免被国外厂商所利用,成为别国的规避基地;加强联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或商会的作用。
廖秀健[9](2006)在《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分析 ——以农产品反倾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倾销与反倾销问题一向是国际贸易领域容易引发争议的敏感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伴随着国际市场的日益饱和,同时鉴于滥用自由贸易的行为给各国经济造成危害,国际上倾销与反倾销的矛盾之争愈加激烈。在国外对华掀起的反倾销浪潮中,美国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反倾销问题已经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其政治意义恐怕己超过了经济意义。目前美国不但是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也是反倾销立法最完善的国家。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我国的反倾销立法相对滞后,加强对美国反倾销法研究,无论是有效应对美国针对中国产品采取的愈演愈烈的反倾销调查,还是借鉴美国成熟的反倾销立法完善我国的反倾销立法,抵制外来的大肆倾销,均具有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法律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国际经济学、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及特殊利益集团理论、国际制度理论就美国对华反倾销及其对我国的经济、贸易救济政策影响作全面的法经济学分析,辅之解剖麻雀式的案例分析方法对刚刚结案的美国对华涉案金额最大、最为典型的虾类农产品反倾销一案进行深入细致的法经济学剖析。同时,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整理与研读现有中外文献资料和案例,到出口企业以及反倾销主管部门、有关出口商会进行调查研究的前提下,紧密结合WTO反倾销规则,以美国法律体系为背景,全面阐述和分析美国反倾销法律制度,以此为应对美国对华反倾销指控寻找法律对策。通过美国对华农产品典型案例剖析,深入分析中美农产品贸易状况、农产品反倾销的现状、特殊性原因,对于有效预防和应对国际农产品反倾销,促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保证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稳健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全文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言,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反倾销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倾销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分析。该章首先从法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倾销与反倾销的内涵给以界定;然后就学术界对倾销与反倾销的各种观点进行了梳理。接下来对本文的研究方法——法经济学分析方法理论给以了介绍;最后运用博弈理论对倾销与反倾销进行了经济分析,为以下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美国反倾销法律规则及其经济分析,分别就美国反倾销立法的历史演变、法律渊源、美国反倾销法与美国其他贸易救济法的关系、美国反倾销法实施机构等立法概况、实体规则、程序规则、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则、美国的反倾销法近年来的最新发展五个方面对美国反倾销进行了法律分析。美国反倾销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体,实体法包括倾销的确定、损害的确定、倾销与损害的因果关系、反倾销措施、反规避措施等,此部分是美国反倾销法的核心。研究中发现许多文献对公平价值、国内产业、损害等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有些解释模糊,甚至不准确。在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后,对这些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美国的反倾销工作主要由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负责,主要程序时限均由法律明确规定,只有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诉讼活动才被法律或当局所确认,否则即为无效。结合美国反倾销的最新资料,文章分析了美国的反倾销法近年来的最新发展:2000年10月通过的招致外界强烈批评的美国反倾销新政策——“伯德修正案”以及美国商务部于2005年4月5日公布的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反倾销更为不利影响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反倾销调查中的单独税率和组合税率的新规定》。同时,从反倾销对美国国内产业、进口商、消费者以及国外出口商、生产商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损益进行了经济分析。最后,指出了美国反倾销法具有已演变为最重要的贸易保护政策手段、具有极大的不公正性和随意性、美国对反倾销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导致了美国反倾销措施日益扭曲,恶化了国际市场环境,也从根本上损害了自身利益等方面的特点,但它却具有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显示出其注重程序正义的英美法系的传统特色。美国反倾销法的立法宗旨可谓是恢弘大气,声张正义,可是它的实际执行措施和自己的立法宗旨却自相矛盾。第四章美国反倾销立法对中国影响与对策。结合论文第三章美国反倾销的法律分析,就中美反倾销法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找出我国反倾销法的不足,提出了完善我国反倾销立法的对策,以达“他山石,可以攻玉”之效。第五章美国非市场经济规则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结合论文第三章美国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的分析,指出它是目前对认定中国出口产品倾销成立影响最大的歧视性规则。但是,通过研究认为,在对待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态度上,我国不应该神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获得美国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同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产品的出口问题,它可能使我国遭受更为严峻的反补贴指控;在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时,我国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为了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以更大的经济代价换取对方的补偿。第六章美国对华反倾销措施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在分析美国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影响、原因的基础上,分别从企业、行业、政府三方面探索我国应对和防范美国反倾销的对策。认为政府应通过积极的外交途径,将反倾销问题列为双边谈判的重要议题,加深与美国等国的理解与合作,消除其对中国的误解,使其正确认识中国现状,从而改变对中国的反倾销政策。同时,建议我国政府部门应针对国外带有歧视性反倾销调查行为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对等歧视的报复措施”,达到以牙还牙之功效。第七章美国在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中的立场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反倾销法与国际多边反倾销规则的相互影响,说明美国反倾销法早于国际反倾销法,并对国际反倾销法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章结合多哈回合部长宣言所确定的反倾销的概念、原则、目标,以及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历程及其谈判各方的主要观点、产生分歧的经济原因。美国特殊利益集团、政治家和选民与美国贸易政策的均衡决策机制决定美国在当前WTO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的立场,从国际制度论、博弈论的角度预测了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结果,指出美国反对反倾销改革的立场会对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对此,提出了中国在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中应当采取的立场以及谈判策略的建议。第八章美国对华农产品反倾销典型案例分析。针对美国对华的虾类农产品反倾销案分别从经济学和法学的角度进行了案例分析。对本次美国对华农产品反倾销的原因、反倾销前的市场背景,反倾销后的市场变化以及对各方利害关系人的经济损益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分析,对美国反倾销法的各项决定案件成败的关键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法律分析,提出了我国应对农产品反倾销的对策。该章的目的是将前面美国对华反倾销的理论分析的结论回归到实际农产品反倾销的案例中进行实践检验,探究出农产品倾销与反倾销的特殊性,达到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服务之功效。
廖良美[10](2006)在《中国应对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应对倾销与反倾销问题。本文在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与倾销与反倾销相关的基本理论研究;第二部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论述了我国应对倾销与反倾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主要内容如下: 1.倾销与反倾销概述。阐述了倾销、反倾销的经济学和法律上的涵义,倾销的形成与确认,反倾销机制与实施等基本问题。 2.倾销与反倾销实践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倾销与反倾销的特征是不相同的,事物的发展总是具有自身的规律并发生作用,在研究了国际上倾销与反倾销的现状后,指出了其发展的趋势。 3.倾销与反倾销的经济学分析。倾销方面,分析了倾销行为的决定因素、倾销对进口国和出口国的生产、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经济影响,对长期倾销的价格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反倾销方面,分析了影响反倾销的因素和实施反倾销后对进口过和出口国的经济效应。 4.倾销与反倾销博弈论分析。倾销与反倾销的国际较量实际上也是一个博弈问题。通过建立一些博弈图形,分析了倾销者与反倾销者之间的博弈战略及均衡结果。本文分析的重点是出口厂商对倾销或不倾销的博弈,进口厂商对反倾销或不反倾销的博弈。 5.国际反倾销法律与规则比较。比较了西方主要反倾销国的反倾销法律以及WTO反倾销协议的对倾销与反倾销的法律规定。 6.我国反倾销的立法、实施状况及完善。结合我国反倾销法律,分析了我国反倾销的法律与规则的不足,提出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的建议。 7.我国遭受反倾销的现状、原因与应对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遭受的反倾销越来越严重。根据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的实际情况,从国内外环境出发,分析了我国遭受严峻反倾销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应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实际,进一步阐述了我国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经验和教训及对策建议。 8.我国反倾销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市场开放度的提高,中国反倾销的任务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面临更多的来自国外的倾销。通过对现状的了解,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利用反倾销维持国内市场的公平秩序的建议。结合我国反倾销的实例,进一步阐述了我国应对国外对华倾销的的经验及策略。
二、入世后审计工作面临的冲击及规避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后审计工作面临的冲击及规避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成因及规避 ——基于立信审计金亚科技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审计失败原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审计失败风险规避措施的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介绍及理论基础 |
2.1 审计失败及其相关理论概述 |
2.1.1 审计失败的定义 |
2.1.2 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 |
2.1.3 审计失败与经营失败 |
2.1.4 审计失败与审计质量控制 |
2.2 审计质量相关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理性经纪人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章 立信对金亚科技审计失败案例简介 |
3.1 金亚科技公司介绍 |
3.2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概况简介 |
3.2.1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现状及特点 |
3.2.2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违规现状 |
3.2.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审计风险 |
3.3 金亚科技财务舞弊手段 |
3.3.1 虚增利润和收入 |
3.3.2 虚构巨额预付工程款 |
3.3.3 大股东占用资金 |
3.3.4 虚构货币资金 |
3.4 立信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4.1 未保持职业怀疑 |
3.4.2 未执行恰当审计程序 |
3.4.3 未尽勤勉义务 |
3.5 证监会处罚情况 |
第4章 立信对金亚科技审计失败的原因 |
4.1 立信会计师师事务所简介 |
4.2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原因 |
4.2.1 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有缺陷 |
4.2.2 审计设计与执行不恰当 |
4.2.3 审计独立性的丧失 |
4.4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原因 |
4.4.1 事务所与企业之间关系复杂 |
4.4.2 监督及处罚的力度不足 |
4.4.3 被审计单位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 |
第5章 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审计建议 |
5.1 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建议 |
5.1.1 建立更专业化且统一化的审计标准 |
5.1.2 全面识别审计风险并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 |
5.2 会计师事务所外部措施 |
5.2.1 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惩罚力度 |
5.2.2 完善该行业的会计准则与制度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以上海大智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综评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写作框架 |
1.4 论文重点难点和准备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论文可能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
2.1 审计失败及相关概念 |
2.1.1 审计失败的概念 |
2.1.2 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
2.1.3 审计失败与经营失败的关系 |
2.1.4 审计失败与审计责任 |
2.2 财务舞弊与相关概念 |
2.2.1 财务舞弊的概念 |
2.2.2 财务舞弊的动因 |
2.2.3 财务舞弊与审计失败的关系 |
2.3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3 大智慧财务舞弊及后果 |
3.1 大智慧 |
3.2 大智慧财务舞弊事实及造假手段 |
3.2.1 提前确认收入 |
3.2.2 虚增销售收入 |
3.2.3 利用框架协议虚增收入 |
3.2.4 减少年应计成本费用 |
3.2.5 相关项目未履行完成,虚增收入 |
3.2.6 提前确认购买日,虚增利润,虚增商誉 |
3.3 处罚情况 |
3.3.1 证监会对大智慧处罚情况 |
3.3.2 证监会对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处罚情况 |
4 大智慧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
4.1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
4.2 审计失败原因分析 |
4.2.1 审计客体原因分析 |
4.2.2 审计主体原因 |
4.2.3 社会环境因素 |
5 上市公司审计失败规避措施及建议 |
5.1 对会计师事务所层面的建议 |
5.1.1 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
5.1.2 严格审计轮换制 |
5.2 对注册会计师层面的建议 |
5.2.1 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
5.2.2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职业怀疑态度 |
5.2.3 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
5.3 审计客体层面 |
5.3.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5.3.2 改善经营策略,剥离不良资产,发展科技前沿项目 |
5.4 社会环境层面 |
5.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
5.4.2 建立诚信档案,加强审计行业监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审计失败的成因及规避(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审计失败的内涵 |
二、审计失败的成因 |
( 一) 主观因素 |
( 二) 客观因素 |
三、审计失败的规避策略 |
( 一) 完善审计监管体系 |
( 二) 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形势 |
( 三) 优化审计模式 |
( 四) 明确审计目标 |
( 五) 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
(4)我国应对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研究的背景 |
1.2.2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对反倾销法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拟创新之处 |
1.4.1 拟对我国应对反倾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
1.4.2 在充分竞争和国际市场的视角下还原倾销制度的实质 |
1.4.3 适当运用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反制 |
1.4.4 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环境倾销问题 |
1.4.5 产业转型是解决反倾销问题的主要途径 |
1.5 研究方法 |
1.5.1 比较分析方法 |
1.5.2 文本分析方法 |
1.5.3 典型案例分析方法 |
1.5.4 综合分析方法 |
第2章 WTO体制下反倾销制度的功能与缺陷 |
2.1 反倾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2.1.1 反倾销和反倾销法的概念 |
2.1.2 反倾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2.2 反倾销法关于倾销的界定 |
2.2.1 倾销的概念 |
2.2.2 倾销的原因 |
2.2.3 反倾销法上倾销的构成要件 |
2.3 反倾销法的独特制度功能使其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
2.3.1 WTO各成员方经济利益的需要 |
2.3.2 国内产业集团利益的驱使 |
2.3.3 反倾销操作方便且效果显着 |
2.4 反倾销法的理论缺陷与制度功能的扩大化 |
2.4.1 反倾销法的理论缺陷 |
2.4.2 反倾销法在现阶段存在的合理性 |
2.4.3 反倾销法的改革 |
第3章 我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原因与症结 |
3.1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现状考察 |
3.1.1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背景 |
3.1.2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具体情形 |
3.1.3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新特征 |
3.1.4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影响 |
3.2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到反倾销的主要原因 |
3.2.1 中国经贸出口的持续增长对欧美相关产业形成竞争压力 |
3.2.2 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 |
3.2.3 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
3.2.4 WTO反倾销协议某些规定的模糊行和不确定性 |
3.2.5 对华日益增长的贸易逆差 |
3.2.6 部分倾销产品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进入中国 |
3.2.7 中国出口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引发反倾销调查的直接诱因 |
3.3 我国应对反倾销不力的症结所在 |
3.3.1 替代国制度成为我国应对反倾销的“绊脚石” |
3.3.2 倾销与损害之间一般因果关系的设定导致反倾销案件增多 |
3.3.3 国外对华频繁发起反倾销“日落复审” |
3.3.4 符合条件的中国出口企业没有被给予单独税率 |
3.3.5 对我国提起的“双反”案件日趋增多 |
3.3.6 我国被频频提起环境倾销和劳动力倾销的调查 |
3.3.7 反规避调查成为我国面临的新的贸易壁垒 |
第4章 国际层面上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基本策略 |
4.1 充分利用新回合谈判提出完善WTO《反倾销协议》的建议 |
4.1.1 明确反倾销措施实施基本要件中的相关概念 |
4.1.2 明确倾销要件 |
4.1.3 完善替代国制度 |
4.1.4 明确损害要件 |
4.1.5 改进累积评估制 |
4.1.6 明确损害和倾销之间的因果关系 |
4.1.7 改进现有的调查启动机制 |
4.1.8 强化“公共利益”条款 |
4.1.9 强化“日落条款”的作用 |
4.1.10 强化对反倾销案件的监督 |
4.2 对恶意、不当反倾销调查及时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
4.2.1 法律依据 |
4.2.2 我国提交D S B时应该重视的问题 |
4.2.3 我国诉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的实践 |
4.2.4 我国提交WTO争端机制解决的典型案例 |
4.3 适时和有选择地利用进口国的司法审查制度 |
4.3.1 司法审查制度的法律依据 |
4.3.2 利用进口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典型案例 |
第5章 国内层面上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基本对策 |
5.1 国家(政府)层面的法律应对 |
5.1.1 加强相关立法 |
5.1.2 争取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待 |
5.1.3 加强政府机关在反倾销中的服务意识 |
5.1.4 政府推动设立出口应诉费用保险 |
5.1.5 调整企业出口的优惠及鼓励政策 |
5.1.6 产业转型 |
5.1.7 反倾销人才的培养 |
5.1.8 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 |
5.1.9 适当运用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反制 |
5.2 行业协会的协调应对 |
5.2.1 行业协会在应对反倾销过程中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
5.2.2 及时有效地组织企业应诉 |
5.2.3 行业协会可以作为利害关系人应诉 |
5.2.4 协调行业内部以杜绝低端无序竞争 |
5.2.5 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 |
5.2.6 建立应诉基金制度 |
5.3 企业自身的主动应对 |
5.3.1 改变低价出口的竞争战略 |
5.3.2 改变出口低端无序的状态 |
5.3.3 积极应诉 |
5.3.4 掌握反倾销协议中的“可获得最佳资料”规则 |
5.3.5 聘请熟悉反倾销规则的律师 |
第6章 我国应对新型反倾销的特殊对策 |
6.1 环境倾销问题的分析和特殊对策 |
6.1.1 环境倾销理论产生的原因 |
6.1.2 环境倾销理论出台的国际背景 |
6.1.3 环境倾销与W TO反倾销规则的冲突 |
6.1.4 从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看环境成本转移 |
6.1.5 我国应对环境倾销的特殊对策 |
6.2 劳动力倾销问题的分析和特殊对策 |
6.2.1 劳动力倾销问题概述 |
6.2.2 劳工标准定义 |
6.2.3 国家贸易中的劳工标准 |
6.2.4 实施反劳动力倾销贸易措施与W TO反倾销措施的关系 |
6.2.5 劳工标准已经进入贸易领域 |
6.2.6 劳动力倾销论调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
6.2.7 我国应对劳动力倾销的特殊对策 |
6.3 反规避措施的分析和特殊对策 |
6.3.1 反倾销领域规避和反规避概述 |
6.3.2 欧美反倾销法中反规避措施研究 |
6.3.3 反规避对我国的影响 |
6.3.4 我国应对反规避的特殊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欧盟反规避政策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和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反规避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内容与初步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反规避的定义 |
2.2 反规避的合法性及合理性 |
2.3 各国对规避行为的界定及同原产地关系 |
2.4 反规避立法及我国立法研究 |
2.5 小结 |
3 反规避的理论分析 |
3.1 反规避的贸易保护功能分析 |
3.1.1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
3.1.2 反规避措施的贸易保护功能 |
3.1.3 本章小结 |
3.2 反规避的动态博弈分析 |
3.2.1 博弈论及其基本概念 |
3.2.2 反倾销规避与反规避的博弈模型 |
3.2.3 规避与反规避的可置信威胁 |
3.4 本章小结 |
4 欧盟反规避制度 |
4.1 欧盟反规避规则的历史演变 |
4.2 欧盟立法中规避的形式 |
4.3 规避行为的认定 |
4.3.1 对组装规避的认定 |
4.3.2 关于其他形式的规避 |
4.4 欧盟反规避程序 |
4.4.1 申诉人提出申诉 |
4.4.2 当局开展调查 |
4.4.3 海关登记和海关证明 |
4.4.4 计算并确认零部件的价值 |
4.4.5 决定是否征收反倾销税 |
4.4.6 承诺协议 |
4.5 对欧盟反规避措施的分析和评价 |
5 欧盟对华反规避的现状和影响 |
5.1 我国面临的反规避调查现状 |
5.2 我国遭受欧盟反规避调查的影响 |
5.2.1 我国遭受的欧盟反规避调查的特点 |
5.2.2 欧盟反规避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
6 案例分析 |
6.1 案例一 欧盟对华钢铁紧固件反规避案 |
6.2 案例二 欧盟对华打火机反规避案 |
6.3 案情述评 |
7 我国企业应对反规避的策略 |
7.1 研究利用欧盟反规避中的判定准则 |
7.2 出口产品形成差异化的非价格竞争优势 |
7.3 规范企业财务制度 |
7.4 成立反规避事务团队 |
7.5 加强行业协会协调作用,建立反规避预警模型 |
7.6 加强与法律界和政府直管部门的沟通配合 |
7.7 协调好FDI中欧盟产业方的关系 |
7.8 利用承诺协议来避免败诉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倾销的规避与反规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 |
二、论文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 |
四、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贸易救济法上的规避 |
第一节 法律上的规避 |
一、规避概念 |
二、一般法上的规避形式 |
第二节 贸易救济法上的规避 |
一、救济 |
二、贸易救济制度 |
三、贸易救济制度的特征 |
四、贸易救济法上的规避及其形式 |
第三节 一般法上的规避与贸易救济法上的规避的关系 |
一、所涉及的领域不同 |
二、两者规避的法律不同 |
三、两者产生的原因不同 |
四、两者实施规避的手段不同 |
第二章 反规避制度及其价值 |
第一节 反规避制度的性质 |
一、反规避制度与行政法 |
二、涉外行政法与反规避制度性质的确立 |
第二节 反规避制度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关联 |
一、贸易保护主义及其根源 |
二、贸易保护主义对反规避制度实施的影响 |
第三节 反规避制度的价值及其合法性 |
一、反规避制度的价值 |
二、反规避制度的合法性 |
第三章 欧共体反规避制度 |
第一节 欧共体反规避制度的历史发展 |
一、欧共体反规避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二、欧共体反倾销制度的统一对反规避制度确立的影响 |
第二节 欧共体反规避实体法 |
一、规避行为的定义 |
二、规避行为的构成要件 |
三、规避行为的种类 |
第三节 欧共体反规避制度的程序规定 |
一、立案 |
二、调查程序 |
第四节 欧共体反规避制度与原产地规则 |
一、原产地规则的含义及其作用 |
二、欧共体原产地规则立法对规避行为认定的影响 |
第四章 美国反规避制度 |
第一节 美国反规避制度的建立 |
一、美国早期的反规避制度 |
二、美国现代反规避制度的建立 |
第二节 美国反规避实体规则 |
一、美国反规避制度中规避的种类 |
二、原产地规则在规避行为认定中的作用 |
三、美国反规避制度中关于规避行为认定的条件 |
第三节 美国反规避程序规则 |
一、关于反规避调查程序的启动 |
二、反规避调查程序 |
第四节 欧美反规避制度比较 |
一、欧美的反规避制度相同之处 |
二、欧共体与美国反规避制度的差异 |
第五章 WTO 反规避制度的建立 |
第一节 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反规避问题的提出及讨论 |
一、反规避问题的提出 |
二、反规避非正式小组及其讨论的议题 |
第二节 WTO 框架下反规避制度合法性分析 |
一、反规避制度符合WTO 发展方向 |
二、反规避制度的建立是对WTO 法律制度漏洞的弥补 |
第三节 《邓克尔草案》 |
一、《邓克尔草案》的产生 |
二、《邓克尔草案》关于规避行为的界定 |
三、规避行为的种类 |
四、欧美反规避制度与《邓克尔草案》相关规定的比较分析 |
第四节 反规避争端解决——改锥案 |
一、案件基本情况 |
二、争端当事方的主要论点 |
三、DSB 的见解 |
第六章 中国反倾销法之下的反规避制度 |
第一节 中国反倾销法之下的反规避立法现状分析 |
一、中国反规避制度的建立 |
二、规避行为的种类 |
第二节 中国反规避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我国反规避法立法层次低 |
二、反规避条款操作性不强 |
三、反规避制度适用范围的缺陷 |
第三节 中国反规避制度的完善 |
一、借鉴欧美及《邓克尔草案》相关规定 |
二、实体内容的完善 |
三、程序内容上的完善 |
第四节 CEPA 实施中的反规避问题 |
一、CEPA 的原则与目的 |
二、CEPA 带来的倾销与反倾销之下规避问题 |
三、CEPA 之下反规避问题的解决 |
第五节 中国应对规避与反规避的对策 |
一、中国应对来自外国反规避之诉的对策 |
二、外国出口商规避我国反规避制度的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详细摘要 |
(7)WTO后过渡期中国贸易摩擦简析及中国海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中国“入世”后基本情况 |
第一节 中国“入世”后过渡期基本特征 |
一“、入世”过渡性条款已经全部启动 |
二、积极履行承诺,市场开放提速 |
三、基本贸易制度发生深刻变化 |
第二节 中国“入世”后贸易发展情况与世界经济增长总体情况 |
一、世界经济增长总体情况 |
二、“入世”以来我国外贸增长的实证分析 |
第三节 2006 年我国与欧盟贸易情况 |
一、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是对欧盟贸易的主要形式,加工贸易是顺差的主要来源 |
二、外商投资企业占据半壁江山,私营企业增长迅速 |
三、贸易市场仍以旧15 国为主 |
四、进口增长回暖,原材料类产品量减价涨 |
五、机电产品和传统产品出口均稳步增长 |
第二章 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一节 反倾销 |
一、倾销与反倾销 |
二、中国遭遇反倾销的原因 |
第二节 反规避 |
一、规避与反规避 |
二、美国的反规避立法 |
第三节 保障措施 |
一、保障措施 |
二、纺织品贸易摩擦加剧 |
第三章 中哥纺织品贸易摩擦案 |
第一节 中哥纺织品贸易摩擦案背景介绍 |
一、基本案情 |
二、哥采取的特保措施的影响 |
三、该案进展 |
第二节 中哥纺织品贸易摩擦案情况介绍 |
一、哥方采取特保措施及通关限制措施的原因分析 |
二、对于哥方有关措施的评论 |
第三节 中哥纺织品贸易摩擦案的特点 |
一、贸易问题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因素 |
二、 特保问题解决方式超出技术层面 |
三、国内问题借助贸易争端进行国际延伸 |
四、 海关在解决该案中的作用突出 |
第四章 中国海关应对贸易摩擦的对策 |
第一节 建立统计预警系统为应对贸易摩擦提供贸易数据支持 |
一、建立海关统计的监测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
二、建立监测预警系统的初步设想和思路 |
三、反倾销预警监控体系 |
第二节 引导企业构建诚信守法体系促进进出口贸易正常便利开展 |
一、企业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
二、引导构建企业诚信体系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安全和便利努力加强与商界和国际海关的合作 |
一、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海关合作 |
二、建立海关与商界的沟通协商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反倾销规避与反规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概念的界定 |
1.2.1 规避 |
1.2.2 反倾销规避 |
1.2.3 反规避 |
1.3 文献综述 |
1.3.1 规避及反规避的含义 |
1.3.2 规避行为的界定及反规避立法 |
1.3.3 我国反规避立法研究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 |
2 反倾销规避及反规避的理论分析 |
2.1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反规避 |
2.1.1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综述 |
2.1.2 反规避措施的贸易保护功能 |
2.1.3 小结 |
2.2 反倾销规避与反规避的博弈分析 |
2.2.1 反倾销规避与反规避的博弈模型 |
2.2.2 反倾销规避与反规避博弈中可置信威胁分析 |
2.2.3 小结 |
3 国际反倾销规避与反规避 |
3.1 国际反倾销规避与反规避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
3.1.1 国际反倾销规避与反规避的发展阶段 |
3.1.2 国际反倾销规避与反规避发展的主要特点 |
3.2 国际主要的反规避立法体系之间的比较 |
3.2.1 规避的表现形式 |
3.2.2 规避行为的认定条件 |
3.2.3 反规避措施及实施程序 |
3.3 WTO规则与反规避 |
3.3.1 反规避措施与 WTO 规则的一致性 |
3.3.2 反规避措施与 WTO 规则的冲突 |
3.3.3 小结 |
4 我国反倾销规避与反规避的发展态势 |
4.1 我国面临的国外反规避调查:特点、原因及影响 |
4.1.1 我国面临的反规避调查的现状 |
4.1.2 我国遭遇反规避调查的特点及原因 |
4.1.3 国外反规避措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
4.2 国外规避我国反倾销的状况分析 |
4.2.1 国外规避我国反倾销的现状分析 |
4.2.2 实施反规避措施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5 中国应对反倾销规避与反规避的对策分析 |
5.1 政府层面的措施 |
5.1.1 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反规避立法体系 |
5.1.2 促进达成国际反规避协议并加入其反规避机制 |
5.1.3 部门间积极配合应对国外反规避调查 |
5.2 企业层面的措施 |
5.2.1 学会运用国际反规避立法进行合理规避 |
5.2.2 实施出口产品差异化策略 |
5.2.3 我国企业应在被起诉反倾销前进行海外投资 |
5.2.4 我国企业要避免成为别国的规避基地 |
5.2.5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或商会的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9)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分析 ——以农产品反倾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三、以往研究的不足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五、论文的框架结构 |
六、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倾销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分析 |
一、倾销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定义 |
二、学术界对倾销与反倾销行为的观点 |
三、法经济学分析方法理论 |
四、倾销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分析 |
第三章 美国反倾销法律规则及其经济分析 |
一 、美国反倾销立法概况 |
二、美国反倾销法的实体规则 |
三、美国反倾销法的程序规则 |
四、美国反倾销法的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则 |
五、美国反倾销法修改的最新进展 |
六、美国反倾销的经济损益分析 |
七、美国反倾销法评析 |
第四章 美国反倾销立法对中国的影响 |
一、中国反倾销立法概况 |
二、中美反倾销立法的比较 |
三、完善中国反倾销立法的对策建议 |
第五章 美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
一、美国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歧视性政策 |
二、美国不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原因 |
三、未取得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反倾销应诉的影响 |
四、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对策建议 |
第六章 美国对华反倾销措施对中国的影响 |
一、美国反倾销的总体状况 |
二、美国对华反倾销现状 |
三、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影响 |
四、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原因 |
五、防范美国对华反倾销策略的对策建议 |
第七章 美国在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中的立场对中国的影响 |
一、美国反倾销法对多边反倾销规则的影响 |
二、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中美国和其他成员的立场 |
三、反倾销规则谈判的利益分析 |
四、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难点分析 |
五、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展望 |
六、中国应采取的立场和谈判策略的对策建议 |
第八章 美国对华农产品反倾销典型案例分析 |
一、美国对华虾产品反倾销案情介绍 |
二、美国对华虾产品反倾销案特点分析 |
三、美国对华虾产品反倾销案的法律分析 |
四、美国对华虾产品反倾销案的经济损益分析 |
五、美国对华农产品反倾销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分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类 |
二、外文类 |
三、互联网网站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10)中国应对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1.3.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倾销与反倾销概述 |
2.1 倾销的形成与确认 |
2.1.1 倾销的定义与特征 |
2.1.2 法律上倾销的确定 |
2.2 反倾销机制与实施 |
2.2.1 反倾销及其措施 |
2.2.2 反倾销机制的确立 |
第3章 倾销与反倾销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 |
3.1 倾销与反倾销的历史演变 |
3.1.1 重商主义时期(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 |
3.1.2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18世纪后中叶至19世纪80年代) |
3.1.3 资本主义垄断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
3.1.4 两次大战之间时期 |
3.1.5 二次世界大战后 |
3.2 当前国际贸易中倾销与反倾销状况及发展趋势 |
3.2.1 国际间倾销与反倾销战愈演愈烈的根源 |
3.2.2 国际上倾销的发展趋势 |
3.2.3 国际上反倾销的发展趋势 |
第4章 倾销与反倾销的经济学分析 |
4.1 倾销的经济学分析 |
4.1.1 倾销行为的决定 |
4.1.2 倾销是市场机制在国际贸易中起作用的一种表现 |
4.1.3 倾销的经济效应 |
4.2 反倾销的经济学分析 |
4.2.1 反倾销的决定因素 |
4.2.2 反倾销的经济效应 |
第5章 倾销与反倾销博弈论分析 |
5.1 倾销与反倾销博弈研究动态 |
5.2 倾销与反倾销博弈关系的产生 |
5.2.1 出口企业间对倾销或不倾销的博弈 |
5.2.2 进口国同类生产企业提出反倾销起诉申请或不提出反倾销起诉申请的博弈 |
5.2.3 出口商应诉或不应诉的博弈 |
5.2.4 进口国采取反倾销措施或不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博弈 |
5.2.5 出口国报复或不报复、出口厂商规避或不规避的博弈 |
5.2.6 进口国反规避或不反规避的博弈 |
5.3 倾销与反倾销博弈的性质 |
5.4 倾销与反倾销中的主要博弈关系分析 |
5.4.1 出口厂商间倾销或不倾销的博弈分析 |
5.4.2 进口国同类生产厂商间反倾销或不反倾销的博弈分析 |
第6章 国际反倾销法律与规则比较 |
6.1 WTO制定的反倾销规则 |
6.1.1 倾销的确定 |
6.1.2 损害的确定 |
6.1.3 国内产业的定义 |
6.1.4 反倾销调查的发起和后续程度 |
6.1.5 证据 |
6.1.6 临时措施 |
6.1.7 价格承诺 |
6.1.8 反倾销税的征收 |
6.1.9 追溯效力 |
6.1.10 反倾销税和价格承诺的期限及复审 |
6.1.11 公告和裁决的解释 |
6.1.12 司法复审 |
6.1.13 代表第三国的反倾销诉讼 |
6.1.14 发展中国家成员方 |
6.1.15 反倾销实施委员会 |
6.1.16 协商和争议解决 |
6.1.17 最后条款 |
6.2 世界主要贸易强国的反倾销立法 |
6.2.1 美国的反倾销立法 |
6.2.2 欧盟的反倾销立法 |
6.2.3 加拿大的反倾销立法 |
6.2.4 澳大利亚的反倾销立法 |
6.2.5 几个主要贸易强国和地区反倾销立法的比较 |
第7章 我国反倾销的立法、实施状况及完善 |
7.1 我国的反倾销立法 |
7.1.1 我国反倾销立法的基础 |
7.1.2 我国反倾销法的内容 |
7.2 我国反倾销的实施 |
7.2.1 我国反倾销的主要机构 |
7.2.2 我国反倾销的程序 |
7.3 我国反倾销法的完善 |
7.3.1 法律法规的完善 |
7.3.2 反倾销机构设置的完善 |
7.3.3 有关条款的完善 |
7.3.4 司法审查的完善 |
7.3.5 积极加强反低价竞争的立法 |
第8章 我国遭受反倾销的现状、原因与应对策略 |
8.1 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形势严峻 |
8.1.1 国外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案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国已成为国际反倾销最大受害国 |
8.1.2 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的不仅有发达国家,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进来 |
8.1.3 中国遭到反倾销调查涉及的商品类别不断扩展 |
8.2 国外对华反倾销频繁的原因分析 |
8.2.1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保护手段的规范化使反倾销成为重要的保护手段 |
8.2.2 国内企业出口无序竞争客观上存在低价倾销的现象,为国外提出反倾销提供了把柄 |
8.2.3 国外反倾销法存在对中国的歧视 |
8.2.4 应诉不力助长一些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调查 |
8.2.5 政府缺乏对国外对华反倾销问题重视和相关措施滞后,助长了国外对华反倾销案的增加 |
8.3 应对国外反倾销的主要对策 |
8.3.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
8.3.2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8.3.3 积极发挥出口企业作用 |
8.4 应诉案例及启示---欧盟诉中国、韩国等国彩电倾销案 |
8.4.1 案例背景及经过 |
8.4.2 案例启示 |
第9章 我国反倾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
9.1 我国反倾销的现状分析 |
9.1.1 我国反倾销的工作的开展情况 |
9.1.2 我国反倾销案件的行业分布 |
9.1.3 我国反倾销案件的国别分布 |
9.2 我国反倾销存在的问题 |
9.2.1 立法工作有待继续完善 |
9.2.2 预警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及运行 |
9.2.3 进口反倾销工作的管理基础薄弱 |
9.2.4 企业申诉反倾销意识淡薄 |
9.3 改进和完善实施我国反倾销措施的对策 |
9.3.1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和预警机制,合理、有效采取贸易救济措施 |
9.3.2 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 |
9.3.3 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进一步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 |
9.3.4 充分利用入世后获得的权利 |
9.3.5 建立和完善企业行会,联合应对倾销 |
9.4 正确合理地把握反倾销双刃剑的国际运作 |
9.4.1 反倾销为什么是一柄双刃剑 |
9.4.2 在WTO框架下开展反倾销的国际运作 |
9.4.3 理性对待和正确处理倾销和反倾销问题 |
9.5 我国反倾销申诉案例及启示——中国丙烯酸酯反倾销案 |
9.5.1 案情介绍 |
9.5.2 案例启示 |
第10章 总结和展望 |
10.1 全文总结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 |
致谢 |
四、入世后审计工作面临的冲击及规避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成因及规避 ——基于立信审计金亚科技的案例研究[D]. 刘怡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2]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以上海大智慧为例[D]. 艾建涛. 云南大学, 2018(01)
- [3]审计失败的成因及规避[J]. 孙宇. 商, 2015(44)
- [4]我国应对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D]. 曾艳军. 湖南大学, 2015(02)
- [5]欧盟反规避政策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和应对策略[D]. 张天竹. 浙江工商大学, 2014(09)
- [6]倾销的规避与反规避研究[D]. 侯连琦. 苏州大学, 2008(03)
- [7]WTO后过渡期中国贸易摩擦简析及中国海关对策[D]. 周箴.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4)
- [8]反倾销规避与反规避研究[D]. 赵伟.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4)
- [9]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分析 ——以农产品反倾销为例[D]. 廖秀健.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10]中国应对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研究[D]. 廖良美.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标签: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案论文; 倾销与反倾销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法律规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