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教师参与课堂管理

让课堂教师参与课堂管理

一、要使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周康[1](2021)在《老年教育课程建设问题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武汉市几所老年大学及社区教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张琪[2](2021)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H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公平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是个体认知、行为以及情感建立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对“公平”的诉求将更加强烈,更在乎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初中生也更加在乎自身对班级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对学生社团的参与度,更重视展示自身的才能,初中生对班级的教育公平更为敏感。重视班级内部的公平性对学生更为重要。在我国基础教育的政策下,初中班级管理应具有公平性。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班级管理中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可见,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而且危害学生心理建设。因此,深入探究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课题,对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过程公平”起到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实际调研,深入探究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并基于此,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提出解决班级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策略。通过理论研究与实地观察相结合,深入到呼和浩特市H中学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日常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包括班级组织建设的不公、班级日常管理缺少任课教师的参与;二是教学管理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包括任课教师缺失教学管理、缺少课堂沟通;三是学生活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包括教师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教师对突发实践存在认知偏差。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究了影响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原因,其原因主要是制度层面的约束、精英教育观的作祟以及教师管理方式的误区。本文最后提出了改善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对策,分别包括三方面:教学管理中贯彻教育公平的理念、班级管理中推行平等的教育观以及提高综合素质,推行新的班级理念。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改善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

陈雅文[3](2021)在《高中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班级中常有“三五成群”的小团体,他们因地位、年龄、兴趣、价值观相近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而自发组成,没有明文规定形成的,需要情感来维系的群体称为非正式群体。它是普遍存在且对班级的发展和管理有重大影响。教育工作者将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进行转化管理,首先可以减轻非正式群体对班级造成的不良影响,培育优秀群体。其次正确的管理对策能帮助群体成员身心健康发展,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如何正确管理非正式群体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新疆Y县E中高二S班的5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对班级内部的人际关系进行测量,以确定非正式群体。研究还使用了观察法、访谈法及个案法等,深入了解、分析积极型、中间型和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特征,管理现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文旨在帮助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和管理不同类型非正式群体,更好地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根据三种类型非正式群体的特征、管理现状和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本研究提出的教育转化管理对策如下:对于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转化管理对策:多方面任用积极型非正式群体,适度激励群体,打造“学习型组织”,培养核心人物。任课教师转化管理对策:课上、课后综合管理,引导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对于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转化管理对策:与群体成员充分沟通,并调动其积极性,为成员创造机会展示自己,帮助群体实现自我管理。任课教师转化管理对策:关爱疏导群体,加强感恩教育。对于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转化管理对策:改造群体目标,完善班规,公开公平处理事件,注重管理和培养“核心人物”。任课教师转化管理对策:提升纪律管理,信任成员并增强心理辅导,帮助班主任实现非正式群体的瓦解分离,加深课业知识,陶冶情操。对学校管理非正式群体的建议如下:第一为非正式群体积极的活动提供平台,第二实行劳动教育,第三做好班主任、家长工作,第四开展心理辅导,第五加强校园环境营造和整改。

刘杰[4](2021)在《初中英语分层走班制下的教学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加剧,家庭教育模式千差万别,初中生的个体差异在社会和家庭的作用下愈加明显。如果学校仍然以统一的要求对待差异化的初中生群体,就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抑制其发展,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加重其负担,这一点在英语学科尤其明显。初中英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各地区各学校都积极尝试教学形式改革。分层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正是以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进而实行因材施教,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平等的英语学习机会。而任何的教育改革都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分层走班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很多方面都与以往教学模式不同,也出现了诸多管理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研究者以教学管理的角度深入研究,找出典型的共性问题,剖析原因,进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使分层走班制教学在初中生英语教育及个人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中学自2012年建校以来,勇于开展各种教学改革,积极学习外校成功经验。自2019年开始实施英语分层走班制,在实施过程中,有收获也有困惑,有优势也有弊端,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分层走班后,由于学生的动态流动,班级归属感意识淡化;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增大,其与各科教师间缺少有效良性互动;对学生的分层标准过于单一;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制单一,这些问题普遍存在并日益凸显出来。本研究立足R中学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实际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一系列方法,发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以提出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对于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的现状及理论依据、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第二章阐述分析了山东省单县R中学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的背景和方法,分别从分层备课,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三方面进行阐释,并通过对比肯定分层走班制的优势;第三章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数据的分析,发现在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第四章分别从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主体、教学管理过程和教学管理体制四个方面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章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求发挥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最大作用,促进初中英语学科教学更好的发展。最后总结本研究不足之处并对分层走班制教学进行展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初中学校施行分层走班制教学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模式,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建议,也期望所有教育工作者能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并能依据学生真实学情和实际需求,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让我们一起为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而努力!

胡君[5](2021)在《“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管理的实践研究 ——以会计电算化课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合作学习的思想都蕴含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众多学者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作出了具体的实验研究,形成了成熟的思想体系。通过在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的认知和情意功能,推动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全方面发展。不过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中小学课程比较常见,针对中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的应用相对较少。但是当前这类实训课的课堂管理陷入困境,亟需寻找一种既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又能够体现学生的个体能动性的方式来改善现状。鉴于此,本研究尝试把具有历史韵味的小组合作学习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帮带”结合起来,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突破口,立足于会计电算化课堂,选取两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班采用“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管理,对照班继续采用传统的课堂管理,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课堂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可以利用“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改善对课堂环境、课堂纪律和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达到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合作意识和改善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效果。但是由于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和学校方面等因素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了“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在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的有效实施。本研究针对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进一步探讨“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的策略和模式,深入挖掘“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实训课程中的价值,希望能够提供给其他实训课程借鉴和经验,对中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的课堂管理有所启迪。

李可[6](2021)在《大思政视域下初中思政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思政课是青少年们补钙壮骨、固本培元的人生必修课,班级是学生交流、学习、成长的关键场所,初中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紧要关头,随着大思政教育观的推行,初中思政课教师对于班级管理的意义愈发凸显,因此初中思政课教师应正确认识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本文将在大思政视域下,深入探究初中思政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本文,本次研究首先从大思政教育观提出的背景、大思政教育观的内涵入手,看到当今时代下大思政教育观对于育人的重要性。接着阐述班级管理的含义,以及班级管理的原则,并深入探讨初中思政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必要性,为研究初中思政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做好理论准备。其次对初中思政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其中调查分析归为三类,其一、担任班主任的初中思政课教师的班级管理现状;其二、学生视野下初中班级管理的现状;其三、非班主任的初中思政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和担任班主任的初中思政课教师的班级管理现状对比,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意在从师生的不同角度来探究初中思政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为了更客观地了解初中思政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与效果,笔者就非班主任的初中思政课教师和担任班主任的初中思政课教师分别进行了访谈。最后一章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依据理论内容和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总结了三条大思政视域下初中思政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一、利于在思政课教学中,利用思政教育促进良好的班级氛围的形成;二、利于带动“全员班主任制”推行,丰富班级例会实践活动;三、利于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加强各科老师交流协作,打造优质班级管理队伍。本次探究将思政教育思想和班级管理进行了交汇融合,拟作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

李中奇[7](2021)在《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行动研究 ——基于儿童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一年级新生阶段是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对儿童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大部分现有关于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是基于成人视角而展开的探讨,所提出的对策和观点也是从成人视角出发。一方面,这忽视了儿童作为学习适应性主体的话语权和能动性,另一方面,这些观点和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尚待行动检验。因此,本研究拟从儿童视角出发(既允许儿童站在主体角度去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充分表达自我观点和感受,研究者也站在儿童角度倾听儿童的声音,关照儿童诉求,解决儿童问题),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去探讨出能够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策略方案。本研究所运用到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马赛克方法、自然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前期,笔者通过为期10个月的时间阅读相关文献,梳理并整理出了有利于开展行动研究的策略方案,作为本研究策略来源的一部分。接着,笔者开展了行动研究前期调研以了解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初始水平以及实验班儿童在学习适应上的现状及问题;然后,笔者根据调研结果开展了第一轮行动研究和第二轮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期间,笔者运用马赛克方法(含儿童自主摄影法、儿童自主绘画法、材料刺激访谈法)展开儿童视角调研,以了解儿童在研究期间的想法、感受和建议,并据其调整行动研究的策略、目标和方向。然后笔者通过开展“提升小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前、中、后三次量表测验、任课教师访谈以及自然观察的“量性”和“质性”相结合的方式来检验每轮行动研究取得的效果、提升的程度以及尚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有以下重要发现:第一,学习环境适应困难在小学新生中或具有普遍性,仅通过改善班级环境对学习环境适应的提升具有局限,而学生的人际环境(含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才应作为提升学习适应性的重点。第二,对初入小学的新生而言,学习兴趣也会成为制约学习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者通过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儿童的学习适应水平。本研究总结出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策略如下:第一,成人应认识并尊重儿童视角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成人应尊重儿童的节奏、尽量使用儿童化语言、多倾听儿童的想法;第二,教师应创设儿童喜爱的课堂教学。笔者建议可从“使用直观多样的教具”、“设计生动美观的板书”、“创设多样有趣的教学形式”、“建立起友好的师生互动氛围”这四方面进行改进;第三,学习环境布置应符合儿童审美趣味特点的学习环境,并邀请儿童亲自参与环境打造。第四,营造儿童舒适的人际环境,这包含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友好的同伴关系。

魏志达[8](2020)在《“3+3”高考模式下走班教学研究 ——以青岛十九中物理学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新课改”“新考改”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全国各地都在探寻新的教学模式和考试录取模式,培养模式多元化,中学教育发展迅速。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同年由浙江省和上海市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省市率先进行改革。2017年山东省作为第二批改革试点省市,开始实行“3+3”新高考模式下的教学改革,至2020年高考开始实行新的高考录取模式。新的高考形势下的学生培养方案、教学方案、高考报考方案和高校录取方案都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如此大环境下的教学不仅仅在教学内容、考试种类、考试时间等方面作出较大调整,同时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全效率更高的要求。笔者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以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近三年物理学科教学活动及学生学习发展为例,对山东省“3+3”高考模式下的选课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展开了调查研究。本文第一章对高考“3+3”模式、合格考试、等级考试、选课分层走班制教学等概念作出界定。同时针对新的高考改革政策和国内外对走班教学模式等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引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在山东高考改革环境下以青岛第十九中学为例进行的选课分层走班教学实践的研究。第二章对“3+3”模式下的学生培养方式的研究。新的高考模式下,学生的发展评价多元发展,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对学生需要学习的物理学科内容和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针对新高考“3+3”模式下学生选课学习的灵活性和对学生考核的多样性,选课分层走班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第三章对物理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选课分层走班教学作为高考“3+3”模式下的新的教学模式被广泛采用。本文以作者本校为例,研究山东省实行新高考改革后2017年至2020年三个学年中走班教学实践活动,分析物理学科在集体备课、教学班级的管理、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同时,在大走班情况下,学生个性化培养目标的完成依赖于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分析在进行学生学科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第四章针对选课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取得的效果如何,笔者通过对2020届高考考生在校期间物理学科成绩的跟踪分析,学生问卷调查等调查,任课教师和德育教师代表访谈等手段对学生综合发展情况做出分析,从而完成对选课分层的教学模式做出相应评价。最后通过本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对选课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和评价,总结了本研究的几个结论:目前为止高考政策仍在改革之中,各高中学校、学生家长仍需不断关注高考动向。新的高考政策赋予学生多元化的发展,但还需要教育部门在学生选课和高校专业需求之间作出更好的引导。新高考环境下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成为了众多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仍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新高考环境下全员育人导师制解决了部分行政班级学生管理上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德育效果。

王宁[9](2020)在《寻求教师的自发性合作,形成班级教育共同体》文中提出马卡连柯曾说:"哪里教师没有结合成一个统一的集体,哪里也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教育过程。"要使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班级工作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教师群体的团结合作。如何充分激发任课教师参与班级教育的热情,彰显任课教师的教育智慧和魅力,形成教师之间的诚心合作,让任课教师能和自己一起形成教育的共同体,是令许多班主任困惑的课题。

荣俊杰[10](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要使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使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H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三)研究目标与思路
        1.研究目标
        2.研究思路
二、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班级管理的研究
        2.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研究
        3.研究述评
    (二)核心概念界定
        1.班级管理
        2.教育公平
        3.班级管理的教育公平
    (三)相关理论基础
        1.正义理论
        2.教育公平理论
        3.公平理论
三、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1.研究设计
        2.调研实施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2.访谈情况的结果与分析
        3.观察情况的结果与分析
    (三)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1.班级日常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2.班级教学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3.班级学生活动中的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四、影响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表现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约束带来影响
    (二)精英教育观作祟
    (三)教师管理方式的误区
五、改善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不公平的策略
    (一)教学管理中贯彻教育公平的理念
        1.班主任要强化班级教学管理
        2.任课教师要兼顾班级管理
        3.学生要参与教学管理
    (二)日常管理中推行平等的教育观
        1.推进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制度
        2.给予弱势学生机会补偿
        3.建立真实评价体制
    (三)构建新的班级管理理念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2.树立学生正确的公平观
        3.构建新的班级管理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2 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3 访谈提纲
致谢

(3)高中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班级管理实践和体会
        (二)国内政策导向
    二、概念界定
        (一)非正式群体
        (二)班级管理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非正式学生群体类型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原因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非正式学生群体特点的相关研究
        (四)关于非正式学生群体管理对策的相关研究
        (五)研究述评
    四、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二)人际关系理论
        (三)管理组织变革方法—科特的八步骤计划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信效度及研究伦理
第三章 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分析
    一、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特征
        (一)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活动目标与班级目标基本一致
        (二)积极型非正式群体主动服务班级活动
        (三)积极型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一般不产生冲突
        (四)积极型非正式群体成员渴望“引领”他人
    二、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现状
        (一)班主任通过与积极型非正式群体沟通了解班级,相互信任
        (二)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任用积极型非正式群体
        (三)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与积极型非正式群体互动,并对其欣赏
        (四)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的高凝聚力有削弱正式群体趋势
    三、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者未能让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充分发挥作用
        (二)教育管理者易使积极型群体成员产生优越感
        (三)群体成员的精力倾向于群体内部事务
    四、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班主任方面
        (二)任课教师方面
        (三)高中生非正式群体方面
第四章 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分析
    一、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特征
        (一)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目标与班级目标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二)中间型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易产生冲突
        (三)中间型非正式群体有较强隐蔽性
        (四)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存在危险性
    二、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现状
        (一)班主任基本未管理中间型非正式群体
        (二)任课教师基本未管理中间型非正式群体
        (三)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无足轻重”
    三、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管理存在问题
        (一)教育管理者忽略中间型非正式群体
        (二)中间型非正式群体不会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三)中间型非正式群体有向消极型转化的苗头
    四、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班主任方面
        (二)任课教师方面
        (三)中间型非正式群体方面
第五章 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分析
    一、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特征
        (一)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目标与班级目标基本不一致
        (二)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基本对立
        (三)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感染性和受暗示性极强
        (四)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影响力大
    二、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现状
        (一)班主任倾向于一味打压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二)任课教师批评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三)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成员屡屡违纪,自控力差
    三、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管理存在问题
        (一)教育管理者未重视群体活动,未形成联合管理模式
        (二)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易与教师、同学产生冲突
        (三)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活动有危害性
        (四)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成员有时产生角色冲突
    四、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班主任方面
        (二)任课教师方面
        (三)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方面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一)班主任对于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二)任课教师对于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二、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转化管理对策
        (一)班主任对于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转化管理对策
        (二)任课教师对于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转化管理对策
    三、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转化管理对策
        (一)班主任对于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转化管理对策
        (二)任课教师对于非正式群体的转化管理对策
    四、建议
        (一)对高中生非正式群体的建议
        (二)对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建议
        (三)对班主任管理非正式群体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社会测量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初中英语分层走班制下的教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源于教育政策及教育环境需求
        2.源于实践改革需求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分层走班制的相关研究
        2.分层走班制下的教学管理研究
        3.文献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1.分层走班制
        2.行政班和教学班
        3.教学管理
    (五)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
        1.研究的重点
        2.研究的难点
        3.创新之处
    (七)理论依据
        1.SOLO分层评价理论
        2.“最近发展区”理论
        3.多元智能理论
一、R中学英语分层走班制的实施背景及方法
    (一)R中学英语分层走班制的实施背景
    (二)R中学英语分层走班制的教学准备
        1.分层走班前的班级编排
        2.分层教学班级的安排
        3.课程表及任课教师的分配
        4.学生去向及座次表的分配
    (三)R中学英语分层走班制的教学方法
        1.分层备课
        2.分层授课
        3.分层作业
二、R中学实施英语分层走班制的现状调查及问题
    (一)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1.学生问卷的设计
        2.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1.教师访谈的设计
        2.教师访谈的调查结果
    (三)R中学分层走班制教学的优势和取得的成效
        1.分层走班制教学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2.分层走班制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分层走班制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成绩
    (四)分层走班制下教学管理出现的问题
        1.学生心理问题增多
        2.教师管理任务加重
        3.教学组织评价困难
三、R中学分层走班制下教学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管理理念层面
        1.教育理念更新较慢
        2.管理理念缺乏创新
    (二)教学管理主体层面
        1.班主任管理难度增大
        2.教师教材整合能力欠缺
        3.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佳
        4.学生集体归属感降低
    (三)教学管理过程层面
        1.分层参数标准不够全面
        2.英语课后辅导难以跟进
        3.教师间信息沟通不足
        4.评价激励体制不够灵活
四、完善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的策略
    (一)教学管理理念层面
        1.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2.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二)教学管理主体层面
        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管理意识
        2.充分分析学情,提高整合教材能力
        3.锻炼学生自主管理,发挥班干部作用
        4.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增强集体归属感
    (三)教学管理过程层面
        1.细化分层参数,完善调整机制
        2.丰富课外辅导,加强合作学习
        3.设立教学班班主任,促进信息共享
        4.优化评价体制,完善考核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
附录三 管理层访谈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管理的实践研究 ——以会计电算化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历史发展潮流的推动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二、关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管理的研究
        三、关于小组合作学习与会计电算化结合的研究
        四、关于小组合作学习与“传帮带”结合的研究
        五、简要评析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基础
        一、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二、已具备的研究基础
第二章 “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中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实验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人本主义理论
        三、动机理论
        四、学习金字塔理论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小组合作学习概念的界定
        二、 “传帮带”概念的界定
        三、课堂管理概念的界定
第三章 “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的实施
    第一节 实验目的、对象与内容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内容
    第二节 实验实施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二、第二阶段:开发阶段
        三、第三阶段:实验阶段
        四、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学生上机实操成绩分析
        二、问卷调查分析
        三、访谈调查分析
    第四节 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第五节 实验结论
第四章 “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教师管理能力不足
        一、划分学习小组缺乏科学性
        二、进行教学评价缺乏全面性
        三、推行合作课堂缺乏技巧性
        四、实施课堂管理缺乏热情度
    第二节 学生学习态度不佳
        一、积极性不高,缺乏合作意识
        二、参与度不够,缺乏主动精神
        三、责任感不强,缺乏自律能力
    第三节 学校管理重视不够
        一、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管理
        二、对“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
第五章 “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的改善建议
    第一节 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保持教学热情
    第二节 增强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合理调控课堂
        一、课堂环境管理方面
        二、课堂纪律管理方面
        三、课堂人际关系管理方面
    第三节 建立良好的激励监督管理,完善评价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当前课堂管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附录 B:当前课堂管理对课堂氛围的影响
    附录 C:当前课堂管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影响
    附录 D:当前课堂管理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附录 E:实验班学生前测访谈内容提纲
    附录 F:实验班学生后测访谈内容提纲
    附录 G:教师访谈内容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大思政视域下初中思政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现状
    四、发展趋势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概述
    一、大思政教育观
    二、班级管理概述
    三、初中思政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第二章 初中思政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说明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章 初中思政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一、利于在思政课教学中,利用思政教育促进良好的班级氛围的形成
    二、利于带动“全员班主任制”推行,丰富班级例会实践活动
    三、利于推动“课程思政”践行,加强各科老师交流协作,打造优质班级管理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初中思政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现状调查研究(教师)
附录二 初中思政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现状调查研究(学生)
附录三 初中思政课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7)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行动研究 ——基于儿童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立论依据
    1.1 研究缘起
        1.1.1 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性
        1.1.2 对小学一年级新生阶段的重要认识
        1.1.3 个人的从教经历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
        1.3.1 入学适应
        1.3.2 学习适应
        1.3.3 幼小衔接
        1.3.4 儿童视角
    1.4 理论基础
        1.4.1 入学适应相关理论基础
        1.4.2 儿童视角相关理论基础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内小学学习适应文献综述
        1.5.2 国内幼小衔接文献综述
        1.5.3 国内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文献综述
        1.5.4 国外入学适应文献综述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行动研究法
        2.4.2 马赛克方法
        2.4.3 文献分析法
        2.4.4 自然观察法
        2.4.5 访谈法
    2.5 研究工具
        2.5.1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问卷调查
        2.5.2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马赛克材料刺激访谈提纲
        2.5.3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教师观察提纲
        2.5.4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教师访谈提纲
    2.6 行动研究方案
    2.7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3 行动研究前期调研
    3.1 学习适应性前置测验
    3.2 “学习适应性”教师观察
    3.3 学习适应的儿童视角调研
        3.3.1 第一阶段——确定调研儿童
        3.3.2 第二阶段——开展儿童自主摄影
        3.3.3 第三阶段——开展儿童材料刺激访谈
    3.4 行动研究前期调研小结
        3.4.1 发现问题
        3.4.2 问题归因分析
4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第一轮行动研究
    4.1 第一轮行动研究实施目标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实施策略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实施过程——儿童参与理想班级环境建设
        4.3.1 问题的提出
        4.3.2 问题的归因
        4.3.3 措施与行动
    4.4 第一轮行动研究实施过程——创设儿童喜爱的课堂教学
        4.4.1 问题的提出
        4.4.2 问题的归因
        4.4.3 措施与行动
    4.5 第一轮行动研究小结与反思
        4.5.1 开展“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中期测验
        4.5.2 教师观察
        4.5.3 任课教师访谈
        4.5.4 小结与反思
5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第二轮行动研究
    5.1 第二轮行动研究实施目标
    5.2 第二轮行动研究实施策略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实施过程——改善同伴关系
        5.3.1 问题的提出
        5.3.2 问题的归因
        5.3.3 措施与行动——开展同伴关系的团体辅导
    5.4 第二轮行动研究实施过程——改善师生关系
        5.4.1 问题的提出
        5.4.2 问题的归因
        5.4.3 措施与行动——创设“心语树洞”,开展师生交流
    5.5 第二轮行动研究小结与反思
        5.5.1 开展“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后测
        5.5.2 教师观察
        5.5.3 任课教师访谈
        5.5.4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6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儿童视角策略总结
    6.1 认识并尊重儿童视角的价值
        6.1.1 尊重儿童的节奏
        6.1.2 使用儿童化语言
        6.1.3 倾听儿童的想法
    6.2 创设儿童喜爱的课堂教学
    6.3 创造儿童喜爱的学习环境
        6.3.1 环境布置应符合儿童特点
        6.3.2 邀请儿童参与环境打造
    6.4 营造儿童舒适的人际环境
        6.4.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6.4.2 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7 本研究的不足和进步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第一次团辅班会课教学设计
    附件8:第二次团辅班会课教学设计
    附件9:第三次团辅班会课教学设计
    附件10:第四次团辅班会课教学设计
    附件11:儿童视角调研相关过程性资料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3+3”高考模式下走班教学研究 ——以青岛十九中物理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意义
第2章 山东省高考“3+3”模式下的学生培养研究
    2.1 山东省2020年高等院校专业录取要求研究
    2.2 “3+3”模式下的考试内容要求研究
    2.3 本章结论
第3章 “3+3”模式下的物理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实践研究
    3.1 行政班级和教学班级的组建研究
    3.2 选课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中的物理教学设计研究
    3.3 选课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管理研究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3+3”模式下物理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实践评价研究
    4.1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下学生物理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4.2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实践情况访谈研究
    4.3 本章结论
第5章 研究结论
    5.1 研究总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研究综述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概念辨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理论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运行层面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二、体育师资层面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三、场地设施层面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时间
        四、教学实验程序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要使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教育课程建设问题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武汉市几所老年大学及社区教育学院为例[D]. 周康.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H中学为例[D]. 张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中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管理对策研究[D]. 陈雅文. 伊犁师范大学, 2021
  • [4]初中英语分层走班制下的教学管理研究[D]. 刘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管理的实践研究 ——以会计电算化课堂为例[D]. 胡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大思政视域下初中思政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研究[D]. 李可.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 [7]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行动研究 ——基于儿童视角[D]. 李中奇.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3+3”高考模式下走班教学研究 ——以青岛十九中物理学科为例[D]. 魏志达. 西南大学, 2020(05)
  • [9]寻求教师的自发性合作,形成班级教育共同体[J]. 王宁. 班主任, 2020(08)
  • [10]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让课堂教师参与课堂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