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的年龄增长与合理利用

河豚的年龄增长与合理利用

一、绿鳍马面鲀年龄生长与合理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哲[1](2021)在《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及消化和内分泌生理研究》文中指出了解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生长与摄食特性变化规律,以及主要消化酶的活力和激素含量变化规律,可有效指导人工育苗过程中鱼苗的水环境和投饵管理,为促进鱼苗生长、摄食和提高育苗成活率提供参考。在人工培育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仔、稚、幼鱼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的变化以及各期鱼苗相关酶类(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的活力和激素(甲状腺激素(T3、T4)、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I))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此外,针对30日龄形态和习性异常的鱼苗同时进行取样,分析其主要消化酶活力和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以比较30日龄正常鱼苗和变态异常鱼苗主要消化酶活力和激素含量的差别。研究表明:1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生长特性在生长特性方面,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的各生长指标可拟合为具有1-2个生长转折点的2~3段直线,其中全长、体长、体质量、肛前长、头长、吻长和体高可拟合为3段直线,眼径可拟合为2段直线。头长在第一转折点后的生长速率显着高于其他指标,除头长和体高在第二个生长转折点后生长速率减慢外,其余各项生长指标生长速度均逐渐加快。2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摄食特性在摄食特性方面,3~4日龄“开口期”前后的仔鱼,摄食发生率和饱食率均较低,随后逐渐升高。摄食发生率在12日龄后达到100%,饱食率在25日龄后达到100%(消化道充塞度为3~4级)。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均为白天摄食类型,白天摄食量占全天摄食量的71.6%以上。随日龄增长,鱼苗饱食时间呈下降趋势,消化时间则呈上升趋势。3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消化生理各种消化酶在仔、稚、幼鱼各个阶段均能被检出。初孵仔鱼体内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和淀粉酶活力较低,酸性磷酸酶和脂肪酶活力较高,随后不同消化酶活力随着鱼苗的发育呈现不同的变化模式。其中酸性磷酸酶活力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淀粉酶活力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其余4种消化酶活力均呈波动变化模式。4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内分泌生理初孵仔鱼体内4种激素含量均较低,为最小值。其中T3和T4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均呈上升趋势,且在35日龄时出现最大值。GH和IGF-I含量均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但IGF-I含量在20日龄时到达峰值后显着下降(P<0.05),而GH含量在25日龄出现短暂下降后继续上升并于35日龄时达到最大值。5绿鳍马面鲀正常鱼与变态异常鱼主要消化酶活力及激素含量比较通过比较30日龄正常鱼与变态异常鱼的主要消化酶活力和激素含量变化情况发现,变态异常鱼苗体内各消化酶活力和激素含量均低于变态正常鱼苗,其中T4和IGF-I的含量具有显着差异(P<0.05)。

陈小傲[2](2021)在《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酶活和肠道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人工繁育的牙鲆成鱼(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牙鲆的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指标、肠道结构、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投喂频率对牙鲆生长、肠道和酶活的影响在流水养殖条件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成鱼(平均初始体重为(298.26±10.83)g,平均初始体长为(29.35±3.72)cm)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的摄食量、生长、消化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和肠道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究牙鲆成鱼的最适投喂频率。实验设置3个处理组,分别每天投喂2(T2)、3(T3)、4(T4)次,实验持续60天。结果显示,T3组的日摄食量显着大于T2和T4组(P<0.05);T2和T3组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无显着差异,且均显着高于T4组(特定生长率:P<0.05,存活率:P<0.01);3组间增重率有显着差异(P<0.05);T2和T3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脂肪酶(LPS)无显着差异,但均显着高于T4组(CAT、LPS:P<0.01,T-SOD:P<0.05);3组间胃蛋白酶(PPS)有显着差异(P<0.05),T3、T2、T4依次降低;T4组的肠壁厚度、环肌厚度和杯状细胞数均显着低于T2和T3组(P<0.01),但T2和T3组间无显着差异;T3组的上皮细胞厚度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T2和T4组差异不显着。结合研究结果和养殖实际情况,在流水养殖条件下,牙鲆鱼养成过程中的最适投喂频率为每天3次。2.不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和酶活的影响以平均初始体重为(308.71±7.61)g,平均初始体长为(31.21±0.82)cm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成鱼为研究对象,研究投喂水平(每日投喂量为体质量的0.5%、1%、2%、3%和4%)对牙鲆生长、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养殖实验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养殖试验持续60天。实验结果表明:投喂水平对牙鲆成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和饲料系数(FCR)均有显着影响(P<0.05)。A.5、A1和A2组间的增重率有显着差异(P<0.05),A3和A4组间增重量没有显着性差异,但都显着高于A.5组,低于A1和A2组。A.5、A1和A2间的摄食率没有显着差异,A3和A4间没有显着差异,但都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A1、A2和A3间的特定生长率没有显着差异,A.5和A4间没有差异性,但均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A.5、A1和A2间的饲料系数没有显着差异,A3和A4间没有显着差异,但都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A.5、A1和A2间的存活率没有差异性,A3和A4间的存活率没有差异性,但都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投喂水平对牙鲆成鱼脂肪酶(Lipase)、胃蛋白酶(Protease)、胰蛋白酶(Trypsin)、溶菌酶(Lysozyme)、过氧化氢酶(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均有显着影响,但对淀粉酶(Amylase)没有显着影响。A.5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A4组脂肪酶活性显着低于其他四组(P<0.05)。A.5、A1和A2组间的胃蛋白酶活性有显着差异(P<0.05),且依次减小;A3和A4组间的胃蛋白酶活性没有显着差异(P>0.05),且都显着低于其他三组。A1、A3和A4间的胰蛋白酶显着降低,且都显着低于A.5和A2组(P<0.05),A.5和A2间的胰蛋白酶活性没有显着差异性(P>0.05)。A.5和A1的溶菌酶活性没有显着差异(P>0.05),A4、A3、和A2的溶菌酶活性依次降低,且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A.5、A1和A2三组间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A4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高于A3(P<0.05),且两组均显着高于其他三组。A2和A3组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没有显着差异,A4、A1和A.5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依次降低,且三组间差异性显着(P<0.05)。

高天翔,王志杨,宋娜,宋林[3](2019)在《南沙群岛密斑马面鲀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密斑马面鲀Thamnaconustessellatus是在我国南海海域较为常见的一种马面鲀属鱼类。本研究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对南沙群岛密斑马面鲀3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密斑马面鲀的控制区序列变异程度较大,86尾个体序列的变异位点数为38个,共定义了28个单倍型;3个密斑马面鲀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均较高,且相差不大;密斑马面鲀群体间未检测到显着的群体遗传结构,分子方差分析表明,99.67%的遗传差异来自于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差异仅为0.33%。贝叶斯树和最大似然树均显示出密斑马面鲀单倍型间松散的分布,未检测到显着的谱系结构。群体历史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密斑马面鲀的群体经历了更新世的群体扩张事件。

边力,王鹏飞,陈四清,李凤辉,张乐乐,刘长琳,葛建龙[4](2018)在《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绿鳍马面鲀6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基因分析了我国沿海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6个野生群体(大连、秦皇岛、蓬莱、日照、舟山和汕头)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在176个个体915 bp的Cyt b部分序列中共检测到32个变异位点和30个单倍型;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8830.953,核苷酸多样性0.00320.0039;群体间固定指数较小,呈中低度分化;AMOVA分析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分化未达到显着水平。群体历史动态分析表明,绿鳍马面鲀在16.9万42.2万年前经历种群扩张。总体上,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小,并未形成相应的地理支系,推测黑潮的输送作用以及绿鳍马面鲀的洄游习性维持了各群体间高强度的基因交流;中更新世中晚期的气候波动对绿鳍马面鲀的种群扩张以及地理分布格局可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加深了人们对于绿鳍马面鲀资源情况的认识,为绿鳍马面鲀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边力,刘刚,张庆文,刘琨,陈四清,李凤辉,孟乾,刘长琳,葛建龙[5](2018)在《不同规格绿鳍马面鲀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通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优化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养殖技术、扩大产业化规模,本研究利用通径分析方法探究了不同规格绿鳍马面鲀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以体重为依据,将获得的绿鳍马面鲀样品划分为3个不同规格(小、中和大),分别测量了体重与全长(FL)、体长(BL)、体高(BH)、头长(HL)、吻长(SL)、眼径(ED)、尾柄长(CL)和尾柄高(CH)8个形态性状,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计算各个形态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以及各个形态指标对于体重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最终建立依据形态性状估算体重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影响不同规格绿鳍马面鲀体重的主要形态指标存在差异,小规格为体高、体长、眼径和尾柄长,中规格为体长、尾柄高、头长、体高、全长和尾柄长,大规格为体高、全长和尾柄高。小、中及大规格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84.753+17.263XBH+6.572XBL–28.928XED–11.353XCL;Y=–325.824+20.321XBL+94.047XCH–11.425XHL+15.713XBH–7.218XFL+15.744XCL;Y=–516.433+38.012XBH+10.545XFL+82.752XCH。3个不同规格绿鳍马面鲀,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决定系数之和均大于0.85,说明本研究得到的形态性状为影响绿鳍马面鲀体重的重点性状。本研究阐明了不同规格绿鳍马面鲀体重和形态性状的相关关系,对全人工养殖技术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琨[6](2018)在《绿鳍马面鲀形态、生长与核型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山东近海捕捞的野生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外部形态特征、精子超微结构和染色体核型,以绿鳍马面鲀仔鱼为样本观察记录其发育到幼鱼的形态变化,同时结合在工厂化养殖模式下幼鱼的生长数据为参考依据。实验在金沙滩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和黄海水产研究所生态室实验室开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试验1以131尾黄海捕捞的绿鳍马面鲀为样本,(体重:88.82806.30g,体长:20.2036.55cm)。在活体状态下观察其外部形态并进行绘图描述。对样本的可量比例性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对背鳍鳍条、尾鳍鳍条、臀鳍鳍条和胸鳍鳍条数量进行计数统计研究发现:(1)绿鳍马面鲀体型椭圆形,侧扁。活体状态下,头部和背部呈深青灰色,腹部呈浅青绿色,趋于白色。当鱼体死亡后,体色加深,转为墨绿色,鳍条保持蓝绿色为其外部形态的明显特征。(2)体长为体高的1.53.3倍;体长为头长的3.14.9倍;头长为吻长的1.11.6倍。(3)线性相关性最好的是全长(Tl)/体长(Sl),其比值变动范围最小,雌雄无显着差异,相关方程为:Sl=0.0203 Tl2-0.1539Tl+12.76(R2=0.96),雌性Sl=0.0066 Tl2+0.499Tl+5.0597(R2=0.96),雄性Sl=0.0279 Tl2﹣0.5034Tl+16.73(R2=0.96);线性相关性较差的是尾柄长/尾柄高、体长/尾柄长、头长/眼径、头长/眼间距,其比值不仅变动最大,而且雌雄的差异大。(4)体长与体重(W)的关系为:W=0.335Sl2+14.699Sl-261.59(R2=0.72);雌性:W=2.5919Sl2-78.288Sl+694.91(R2=0.80);雄性:W=-0.1729Sl2+33.919Sl-444.47(R2=0.73)。(5)鳍式:背鳍Ⅱ,3639;臀鳍3437;胸鳍1415;尾鳍1+10+1;腹鳍退化为一个腹鳍棘。(6)鳞片绒状鳞,由基板和骨质凸起组成;具有体侧线和框下线。试验2为探讨绿鳍马面鲀精子的超微结构,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其精子外部形态与各部位的横切结构。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精子由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组成。精子头部呈卵圆形,无顶体,头部主要结构是细胞核,染色质致密,核内存在少量染色质空隙,无液泡;核后端正中有凹入核内的植入窝,呈棒状,植入窝较深,最深处占细胞核纵长的5/6,最宽处在细胞核末端,约占头部宽度的1/3。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内,由近端中心粒、中心粒间体和基体组成,近端中心粒的长轴与基体的纵轴垂直,排列方式为“T”型;头部末端为袖套,内含5个或6个均匀分布的线粒体球和少量随机分布的囊泡。尾部细长,自基体向后伸出,尾部无侧鳍结构,其核心结构是轴丝,轴丝为典型的“9+2”微管复合体结构。揭示其精子的形态结构,以期丰富硬骨鱼类繁殖生理学内容,同时为鱼种鉴别提供依据。试验3以当季孵化的绿鳍马面鲀仔鱼为样本,观察记录了其从初孵仔鱼发育到幼鱼的形态变化。以幼鱼阶段的绿鳍马面鲀进行工厂化模式养殖,并记录其生长情况,在海水温度11.08℃26.32℃条件下,以1月龄绿鳍马面鲀幼鱼为实验样本,在正常工厂化养殖模式下进行9个月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绿鳍马面鲀在一月龄进入幼鱼阶段。(2)样本初始平均体质量(0.07±0.02)g、平均全长(1.59±0.33)cm增长到(143.20±10.32)g、(20.31±0.67)cm,平均增重量最大值为(44.15±5.74)g/月,平均日增重量(0.48±0.04)g/d。(3)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L=0.0693x+0.3017(R2=0.9468),平均全长瞬时增长率为0.008。体质量与日龄呈幂指数关系:W=4E-05x2.5904(R2=0.8789)。(4)其全长与体质量呈指数关系,回归方程式为:W=0.014L3.0479(R2=0.9968),幂指数约等于3.0,为等比生长类型。第一背鳍长、体高都与全长呈线性关系。(5)实验样本的生长状况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水温18.5226.32℃增重较快。研究表明绿鳍马面鲀适合温水养殖,且生长速度快,有较好的开发前景。试验4以30尾绿鳍马面鲀幼鱼(全长9.0cm)为实验样本,通过热滴片法制备其染色体标本,分析其染色体核型。实验设置三个重复组,每组10尾幼鱼。将幼鱼暂养于0.0075%秋水仙素终浓度的海水中4h,每组随机取3尾,剪取鳃组织制备染色体标本。核型分析表明,绿鳍马面鲀染色体数2n=40,核型为2n=40T,且无异型染色体。

耿平,张魁,徐姗楠,陈作志[7](2018)在《鱼类自然死亡系数评估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自然死亡系数是渔业资源评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数,其准确度直接决定了资源评估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影响渔业管理策略的制定。本文从生活史参数、标志回捕和年龄结构3个方面列举了国内外自然死亡系数的常用评估方法,讨论了相关方法的优缺点及影响因素,并以犬齿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和中国近海鱼类为例对比分析不同模型的计算结果。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Pauly经验公式在中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自然死亡系数评估中的应用进展及存在问题。根据渔业资源调查和研究数据现状,认为现阶段使用Pauly经验公式评估中国近海经济鱼类自然死亡系数具有积极作用。

刘琨,刘长琳,陈四清,张乐乐,边力[8](2017)在《绿鳍马面鲀精子的超微结构》文中提出为探讨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精子的超微结构,作者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其精子外部形态与各部位的横切结构。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精子由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组成。精子头部呈卵圆形,无顶体,头部主要结构是细胞核,染色质致密,核内存在少量染色质空隙,无液泡;核后端正中有凹入核内的植入窝,呈棒状,植入窝较深,最深处占细胞核纵长的5/6,最宽处在细胞核末端,约占头部宽度的1/3。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内,由近端中心粒、中心粒间体和基体组成,近端中心粒的长轴与基体的纵轴垂直,排列方式为"T"型;头部末端为袖套,内含5个或6个均匀分布的线粒体球和少量随机分布的囊泡。尾部细长,自基体向后伸出,尾部无侧鳍结构,其核心结构是轴丝,轴丝为典型的"9+2"微管复合体结构。揭示其精子的形态结构,以期丰富硬骨鱼类繁殖生理学内容,同时为鱼种鉴别提供依据。

刘琨,张乐乐,张庆文,陈四清,刘长琳,边力[9](2017)在《绿鳍马面鲀工厂化养殖研究》文中提出为探讨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在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的生长情况,在海水温度11.08℃26.32℃条件下,以1月龄绿鳍马面鲀幼鱼为实验样本,进行为期9个月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样本初始平均体质量(0.07±0.02)g、平均全长(1.59±0.33)cm增长到(143.20±10.32)g、(20.31±0.67)cm,平均增重量最大值为(44.15±5.74)g/月,平均日增重量(0.48±0.04)g/d;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为:L=0.069 3 x+0.301 7(R2=0.946 8),平均全长瞬时增长率为0.008;全长与体质量呈指数关系,回归方程式为:W=0.014 L3.047 9(R2=0.996 8),幂指数约等于3.0,为等比生长类型,第一背鳍长、体高都与全长呈线性关系;实验样本的生长状况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水温18.52℃26.32℃时增重较快。研究表明,绿鳍马面鲀适合温水养殖,且生长速度快,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赵梅琳[10](2014)在《绿鳍马面鲀性类固醇激素受体在生殖周期中的表达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是我国的重要经济鱼类,本研究以烟台百佳水产公司人工养殖的绿鳍马面鲀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周期采样。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性类固醇激素放射免疫测定法,对绿鳍马面鲀的性腺和血清性类固醇激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绿鳍马面鲀性类固醇激素受体进行了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得出结果与结论如下:1绿鳍马面鲀性腺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对绿鳍马面鲀进行为期一年的隔月采样。对绿鳍马面鲀性腺中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雄激素受体(AR)进行了定位,发现在卵巢、精巢发育的不同阶段均存在两种受体的不同程度的表达。在卵巢中,ERα在卵母细胞早期发育阶段呈强的免疫阳性反应,而随着卵母细胞的成熟,AR免疫反应逐渐增强,这都说明雌激素及其受体对卵巢发育早期阶段起着关键作用,但雄激素及其受体对卵巢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精巢中的ERα和AR在精子发生各个时期的间质细胞处均有强阳性反应,在生殖细胞处ERα较AR有更高水平的表达,这说明雌激素及其受体对精巢的发育成熟起到关键作用,雄激素及其受体对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也起着重要作用。2绿鳍马面鲀ERs基因的克隆与时空表达分析本实验首次克隆到绿鳍马面鲀三种ERs基因:ERα cDNA核心序列共1410bp,编码470个氨基酸;ERβ1cDNA全长2192bp,包含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565个氨基酸;ERβ2cDNA全长2363bp,包含一个开放阅读框,可以编码662个氨基酸。利用生物学软件将绿鳍马面鲀ERs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硬骨鱼类及哺乳动物等进行多序列比对,发现了ERs的一些共有的结构特点,也发现了绿鳍马面鲀ERs的一些特点。本实验采用RT-PCR方法,检测了ERs在性成熟雌、雄鱼中11种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ERs在雌鱼各组织中较雄鱼的表达更广泛,包括一些非生殖组织,如鳃、肾脏和脾脏等都检测到mRNA表达,特别是绿鳍马面鲀ERβ1只在雄鱼性腺组织中检测到表达,其他组织均未检测到表达信号。此外,结合血清E2、T及GSI的周年变化,对ERs在性腺中的周年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绿鳍马面鲀ERs与血清E2和GSI都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这表明E2和ERs可能影响性腺的发育成熟。3绿鳍马面鲀AR基因的克隆与时空表达分析本实验首次克隆到绿鳍马面鲀AR部分基因序列,得到AR cDNA核心序列共769bp,共编码256个氨基酸。利用生物学软件将该片段推导得到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硬骨鱼类及哺乳动物等进行多序列比对,发现了该序列结构上的一些特点。本实验采用RT-PCR方法,检测了AR基因在性成熟雌、雄鱼11种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该基因在雄鱼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仅在雌鱼的一些组织中检测到表达信号,且在雄鱼各组织中的表达丰度高于雌鱼,并认为AR与ARβ更为接近。此外,结合血清T分析了AR在性腺组织中的周年变化情况,发现该基因的转录水平与繁殖周期和血清T的含量存在密切关系。

二、绿鳍马面鲀年龄生长与合理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鳍马面鲀年龄生长与合理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及消化和内分泌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绿鳍马面鲀形态及分布特征
    1.2 绿鳍马面鲀胚胎学
    1.3 绿鳍马面鲀早期生长发育
    1.4 绿鳍马面鲀摄食习性
    1.5 绿鳍马面鲀繁殖习性
    1.6 绿鳍马面鲀消化、内分泌系统生理
    1.7 绿鳍马面鲀资源利用状况
    1.8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形态与习性特征及生长指标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
        2.2.1 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发育与习性
        2.2.2 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生长指标
    2.3 讨论
3 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摄食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摄食发生率、饱食量、饱食率及消化道充塞度
        3.1.2.2 日摄食节律与日摄食量、日摄食率
        3.1.2.3 饱食时间和消化时间
        3.1.3 摄食生态指标的计算
    3.2 结果
        3.2.1 摄食发生率、饱食量、饱食率与消化道充塞度
        3.2.2 日摄食节律
        3.2.3 日摄食量、日摄食率、饱食时间及消化时间
    3.3 讨论
        3.3.1 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摄食特性
        3.3.2 绿鳍马面鲀的“临界期”和早期饵料系列
4 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消化酶活力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2.1 鱼苗的取样
        4.1.2.2 酶活力的测定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
        4.2.1 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消化酶活力
        4.2.2 正常鱼与变态异常鱼主要消化酶活力比较
    4.3 讨论
        4.3.1 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消化酶活力
        4.3.2 正常鱼与变态异常鱼主要消化酶活力比较
5 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内分泌激素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2.1 鱼苗的取样
        5.1.2.2 激素含量的测定
        5.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
        5.2.1 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激素含量
        5.2.2 正常鱼与变态异常鱼主要激素含量比较
    5.3 讨论
        5.3.1 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激素含量
        5.3.2 正常鱼与变态异常鱼主要激素含量比较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2)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酶活和肠道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牙鲆生物学特征
        1.1.1 分类地位、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
        1.1.2 繁殖
        1.1.3 仔鱼与变态
        1.1.4 食性
    1.2 鱼类摄食节律研究进展
    1.3 投喂策略研究进展
        1.3.1 投饲时间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1.3.2 投饲水平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3.3 投饲频率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3.4 投饲方式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2章 投喂频率对牙鲆生长、肠道和酶活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鱼及饲料
        2.1.2 试验系统与日常管理
        2.1.3 试验方法
        2.1.4 样本采集与处理
        2.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2.2 结果
        2.2.1 投喂频率对牙鲆摄食量的影响
        2.2.2 投喂频率对牙鲆生长指标的影响
        2.2.3 投喂频率对牙鲆消化酶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2.5 投喂频率对牙鲆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投喂频率对牙鲆消化系统的影响
        2.3.2 投喂频率对牙鲆存活率的影响
        2.3.3 投喂频率对牙鲆生长的影响
    小结
第3章 不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和酶活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鱼与饲料
        3.1.2 试验系统与日常管理
        3.1.3 试验方法
        3.1.4 样本采集与处理
        3.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3.2 结果
        3.2.1 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指标的影响
        3.2.3 投喂水平对牙鲆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2.3 投喂水平对牙鲆存活率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指标的影响
        3.3.2 投喂水平对牙鲆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3.3 投喂水平对牙鲆存活率和血清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绿鳍马面鲀6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DNA的提取, PCR扩增与测序
    1.3 序列整理与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序列变异特征
    2.2 单倍型分布及遗传关系
    2.3 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2.4 群体历史动态
3 讨论
    3.1 群体遗传多样性
    3.2 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
    3.3 群体历史动态

(6)绿鳍马面鲀形态、生长与核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绿鳍马面鲀生物学特性
    2 鲀形目鱼类精子超微结构研究进展
    3 鱼类工厂化养殖研究进展
    4 绿鳍马面鲀仔稚鱼发育研究进展
    5 鲀形目鱼类染色体核型研究进展
    6 绿鳍马面鲀研究进展
    7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绿鳍马面鲀外部形态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外部形态观察
    2 实验结果
        2.1 外部特征
        2.2 可量比例与可数性状
    3 讨论
        3.1 绿鳍马面鲀外部形态特征
    4 小结
第三章 绿鳍马面鲀精子的超微结构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鱼培养
        1.3 精液提取方法
        1.4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1.5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1.6 图像与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扫描电镜观察
        2.2 透射电镜观察
    3 讨论
        3.1 头部
        3.2 植入窝
        3.3 近端中心粒排列方式
        3.4 袖套
        3.5 尾部
    4 小结
第四章 绿鳍马面鲀仔稚鱼发育与幼鱼工厂化养殖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养殖管理
        1.3 仔稚鱼与幼鱼形态观察
        1.4 数据测量及分析
    2 结果
        2.1 仔稚鱼与幼鱼发育形态变化
        2.2 幼鱼生长状况
        2.3 生长特征
        2.4 瞬时生长率、饵料系数与水温的关系
    3 讨论
        3.1 绿鳍马面鲀仔稚鱼与幼鱼外部形态变化
        3.2 温度对绿鳍马面鲀生长的影响
        3.3 绿鳍马面鲀生长指标的变化
    4 小结
第五章 绿鳍马面鲀染色体核型
    1 材料方法
    2 绿鳍马面鲀染色体核型
        2.1 染色体数目确定
        2.2 染色体相对长度分析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鱼类自然死亡系数评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死亡系数的评估
    1.1 基于生活史参数的评估方法
    1.2 标记回捕法
    1.3 年龄结构的分析法
2 评估模型的对比分析
    2.1 利用不同经验公式计算犬齿牙鲆M值
    2.2 使用不同方法估算中国近海鱼类M值
    2.3 Pauly经验公式在中国近海鱼类种群自然死亡系数评估中的应用
3 讨论
4 小结与展望

(8)绿鳍马面鲀精子的超微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鱼培养
    1.3 精液提取方法
    1.4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1.5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1.6 图像与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扫描电镜观察
    2.2 透射电镜观察
        2.2.1 头部微细结构
        2.2.2 尾部微细结构
3 讨论
    3.1 头部
    3.2 植入窝
    3.3 近端中心粒排列方式
    3.4 袖套
    3.5 尾部

(10)绿鳍马面鲀性类固醇激素受体在生殖周期中的表达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绿鳍马面鲀研究概况
        1.1 绿鳍马面鲀的生物学特征
        1.2 绿鳍马面鲀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硬骨鱼类性腺发育的周年变化研究
        2.1 卵巢发育分期
        2.2 精巢发育分期
    3. 性类固醇激素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3.1 鱼类性类固醇激素的生成部位及其作用
        3.2 雌激素受体研究进展
        3.3 雄激素受体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绿鳍马面鲀雌激素受体α和雄激素受体在性腺组织中的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鱼
        1.2 样品采集
        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绿鳍马面鲀雌激素受体α在性腺组织中的定位
        2.2 绿鳍马面鲀雄激素受体在性腺组织中的定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绿鳍马面鲀三种雌激素受体基因的克隆与时空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鱼
        1.2 样品采集
        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1.4 绿鳍马面鲀总 RNA 的提取和 cDNA 的合成
        1.5 绿鳍马面鲀 ERs 基因克隆与表达引物设计
        1.6 绿鳍马面鲀 ERs 基因的克隆
        1.7 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1.8 绿鳍马面鲀 ERs 基因的组织表达和周年表达
        1.9 绿鳍马面鲀血清 E_2、T 的激素测定
    2. 结果
        2.1 绿鳍马面鲀 ERα cDNA 核心序列的克隆
        2.2 绿鳍马面鲀 ERα基因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分析
        2.3 绿鳍马面鲀 ERα的组织表达
        2.4 绿鳍马面鲀不同性腺发育期中 ERα的周年变化
        2.5 绿鳍马面鲀 ERβs cDNA 全长序列的克隆
        2.6 绿鳍马面鲀 ERβs 基因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分析
        2.7 绿鳍马面鲀 ERβs 的组织表达
        2.8 绿鳍马面鲀不同性腺发育期中 ERβs 的周年变化
        2.9 GSI 的周年变化
        2.10 绿鳍马面鲀血清中 E_2、T 的周年变化
    3. 讨论
        3.1 绿鳍马面鲀 ERα基因结构与进化分析
        3.2 绿鳍马面鲀 ERα mRNA 的时空表达分析
        3.3 绿鳍马面鲀 ERβs 基因结构与进化分析
        3.4 绿鳍马面鲀 ERβs mRNA 的时空表达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绿鳍马面鲀雄激素受体基因的克隆与时空表达分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鱼
        1.2 样品采集
        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1.4 绿鳍马面鲀总 RNA 的提取和 cDNA 的合成
        1.5 绿鳍马面鲀 AR 基因克隆与表达引物设计
        1.6 绿鳍马面鲀 AR 基因的克隆
        1.7 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1.8 绿鳍马面鲀 AR 基因的组织表达和周年表达
        1.9 绿鳍马面鲀血清 E2、T 的激素测定
    2. 结果
        2.1 绿鳍马面鲀 AR cDNA 序列的片段克隆
        2.2 绿鳍马面鲀 AR 基因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分析
        2.3 绿鳍马面鲀 AR 的组织表达
        2.4 绿鳍马面鲀不同性腺发育期中 AR 的周年变化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情况

四、绿鳍马面鲀年龄生长与合理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及消化和内分泌生理研究[D]. 张哲. 烟台大学, 2021(11)
  • [2]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牙鲆生长、酶活和肠道结构的影响[D]. 陈小傲.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3]南沙群岛密斑马面鲀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 高天翔,王志杨,宋娜,宋林. 海洋与湖沼, 2019(01)
  • [4]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绿鳍马面鲀6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J]. 边力,王鹏飞,陈四清,李凤辉,张乐乐,刘长琳,葛建龙. 中国水产科学, 2018(04)
  • [5]不同规格绿鳍马面鲀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通径分析[J]. 边力,刘刚,张庆文,刘琨,陈四清,李凤辉,孟乾,刘长琳,葛建龙. 渔业科学进展, 2018(05)
  • [6]绿鳍马面鲀形态、生长与核型分析[D]. 刘琨.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1)
  • [7]鱼类自然死亡系数评估研究进展[J]. 耿平,张魁,徐姗楠,陈作志. 中国水产科学, 2018(03)
  • [8]绿鳍马面鲀精子的超微结构[J]. 刘琨,刘长琳,陈四清,张乐乐,边力. 海洋科学, 2017(08)
  • [9]绿鳍马面鲀工厂化养殖研究[J]. 刘琨,张乐乐,张庆文,陈四清,刘长琳,边力. 渔业现代化, 2017(03)
  • [10]绿鳍马面鲀性类固醇激素受体在生殖周期中的表达机制[D]. 赵梅琳.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标签:;  ;  ;  ;  

河豚的年龄增长与合理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