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渣炉除尘方法及工艺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闫崇榜,邵红霞,王晓明[1](2021)在《大规格抽锭式电渣锭生产工艺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介绍某国产电渣炉抽锭生产?800 mm电渣锭的过程、设备及工艺情况,对产品的试制生产过程及检验结果进行描述,并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针对解决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
李红利[2](2020)在《Mn-Cu合金的电渣冶金工艺研究》文中认为螺旋浆作为舰船推进系统的一个重要部件,其噪声问题不仅干扰本艇水声器材的正常工作,也是敌舰水声观通器材发现的线索。降低螺旋桨的噪声,是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高阻尼合金。Mn-Cu阻尼合金是目前唯一可用作船用螺旋桨材料的高阻尼合金,它不仅具有金属材料的高强度,同时具有非金属材料的高阻尼性能,在减振、降噪方面性能突出。传统高阻尼合金基本采用铸造工艺制备,虽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阻尼性能,但因Mn偏析问题严重导致其在海洋环境下耐蚀性较差。电渣重熔技术一直以来用于制备高端合金,其产品以纯净度高、组织均匀等优点着称。本文主要研究高阻尼合金的电渣重熔工艺,以Cu Mn50合金为例,寻求适用于Mn-Cu阻尼合金电渣重熔的渣系配比,对电渣重熔的工艺参数进行设计与优化,并通过ZEISS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MFDL-100慢应变速率应力腐蚀试验机及弹性模量测量装置等设备,对电渣重熔前后合金的显微组织和性能进行检测。经过对不同配比渣系熔点、碱度、黏度、密度及电导率等物理化学性质的测试与计算,最终采用Na F-Ca F2-Na3Al F6三元渣系,渣系各组分配比为w(Na F):w(Ca F2):w(Na3Al F6)=50:45:5。采用的电极棒尺寸为φ60 mm×1250 mm,结晶器尺寸为φ120mm×4600 mm,炉口二次电压约40 V,渣量约2.8 kg。为了探究电流对电渣重熔冶金效果的影响,采用不同的电流制度,共进行两炉电渣电渣重熔实验,第一炉电渣重熔平稳期电流约2.5 k A,第二炉电渣重熔平稳期电流约2.0 k A。对电渣重熔前后的Cu Mn50合金的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电流制度下得到的电渣锭性能有轻微差别,但合金性能均有所提高,本次试验,电渣重熔后合金成分基本保持不变。第一炉合金的抗拉强度提高约180 MPa,屈服强度提高约120 MPa,断后伸长率几乎提高1倍,冲击韧性提高30%,合金在海水中的腐蚀速率降低约50%,最大点蚀深度减少2/3,合金的应力腐蚀性能也大幅提高,干燥空气条件下,断裂强度提高约246 MPa,人造海水条件下,断裂强度提高约30 MPa。第二炉合金的性能略低于第一炉。电渣重熔过后,合金物相发生改变,bcc-α-Mn相消失,fcc-Mn Cu相增多,合金的富Mn区增多,但因合金晶粒的大幅细化,fcc→fct马氏体相变点Ms降低,马氏体不容易生成,导致合金阻尼性能有所下降,但合金仍保有较高的阻尼特性。
李牟腾[3](2020)在《组合积分系统在电渣重熔过程控制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电渣重熔是冶金工业中一种钢铁二次精炼的方法。由于在重熔过程中去除了硫、磷等杂质,所以电渣钢质量好、应用广泛。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高端钢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然而,当前电渣重熔过程控制系统仍然以恒功率、恒熔速为主,控制算法也主要是传统PID。控制方案相对落后,控制效果也不够理想。本文采用了先进的电压摆动控制方案,研究了过程建模、控制器设计、控制器优化以及工程化实现等相关内容,设计了基于组合积分系统的电渣重熔控制系统。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本文分析并建立了电渣重熔的过程模型。模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电极驱动模型、电压摆动模型和电压摆动检测环节。其中,基于参考文献建立的电极驱动模型主要表现为积分特性,电压摆动模型通过与噪声信号相乘的方式模拟了电压摆动。在检测环节中利用组合积分对象的均值滤波性质设计了电压标准差计算模型以描述电压摆动的大小。相比传统上通过寄存器计算标准差的方法,基于组合积分的模型更有利于分析系统的特性,也方便控制器的设计。(2)本文将组合积分控制器应用到电渣重熔控制系统中,设计了先进的组合积分-双组合积分(CIC-DCIC)控制器,改进了电渣重熔过程的控制效果。本文针对建立的过程模型,采用了串级控制器结构,提高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对电极驱动模型设计了双组合积分控制器(DCIC),不仅保证了较快的响应速度,还解决了当控制器输出后面有扰动时存在稳态误差的问题。针对由DCIC控制器、过程模型和检测环节组成的广义被控对象设计了组合积分控制器(CIC),构成了CIC-DCIC控制器。相比传统的PID控制器,CICDCIC控制器响应速度快、鲁棒性好,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3)优化控制器设计过程。CIC-DCIC控制器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模型辨识简化复杂的广义被控对象模型。传统的最小二乘辨识方法需要提前估计出纯滞后环节的参数,这给参数辨识带来了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智能优化算法中的免疫算法用于参数辨识过程,优化了CIC-DCIC控制器的设计过程。基于免疫算法的参数辨识使用估计模型与实际输出的均方差来评价参数,经过多次迭代优化,找到最优参数。经仿真实验验证,免疫算法能准确、有效地辨识出组合积分对象参数,克服了最小二乘法的缺点。(4)本文基于PLC、Simulink和HMI人机界面设计了电渣重熔仿真监控系统。研究了控制系统工程化实现的基本步骤、组合积分控制器的离散化、数据通讯的配置、控制算法在PLC中的封装实现、Simulink模型的搭建以及HMI人机界面的设计。设计出的仿真系统运行正常,可以方便地配置控制器参数、观察响应曲线、导出存储数据,有助于熟悉控制系统的工艺流程,并为控制系统的应用打下基础。
侯晓冠[4](2019)在《ZY公司设备采购方案比选优化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推进,其中对钢材产能过剩的控制使得成本优势在钢铁市场竞争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钢铁企业不断增长的设备更新需求又使得企业设备采购成本逐步提高。在此形势下,企业必须提升自身设备采购综合管理能力。本文基于设备采购管理理论,深入研究ZY公司设备采购方案比选过程,发现其在设备成本核算方面、设备质量评价和供应商绩效评价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本文首先利用工作分解结构(WBS)、工程经济技术、决策树技术等技术对方案比选中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简称LCC)的计算和评价方式进行优化;其次,本文使用ABC分类法、李克特5分制法、SWOT分析法等技术对方案比选中设备质量属性和供应商绩效评价方式进行优化;最后,综合以上优化结果,建立了满足ZY公司应用的设备采购方案比选方法,并通过效果验证,证实了优化后的方案比选方法能够提升公司采购设备的成本属性和质量属性。本研究将LCC计算和评价更好地应用于钢铁行业设备采购的方案比选,同时,综合应用了质量属性评价和供应商评价,使设备采购方案比选内容更加全面,对钢铁行业设备采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魏赛[5](2019)在《铝青铜电渣重熔工艺与组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电渣重熔技术是将金属冶炼与铸造结合一体的冶金方式,广泛应用于钢铁等黑色金属的提纯精炼中,可以减少金属中的夹杂与偏析,优化其力学性能。目前电渣重熔技术在有色金属领域应用较少,在铝青铜上应用的案例未见报道。铝青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磨、耐蚀等性能,而铜合金铸件因结构、形体复杂、铸件凝固差异性大等问题造成铸件本体性能远远低于试样性能,本文希望通过电渣重熔对铝青铜进行精炼和凝固控制,从而获得组织均匀致密、纯净度高的铝青铜,进一步提高铝青铜的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依据铝青铜的熔铸工艺特点及重熔渣系的熔点、密度、黏度、导电率、表面张力等性能的适应性要求,设计出适用于铝青铜的38%CaF2+57%NaF+5%Al2O3渣系。采用普通铸造工艺制备了ZQAl9-4铜合金的?60×1470mm熔铸电极棒,选用内直径为116mm,外直径为246mm,高为460mm的圆形结晶器,在电流20002500A、电压范围在4042V供电制度条件下制备了电渣重熔锭,其熔炼渣料的用量约1.7kg。对电渣熔铸工艺前后的合金试样及轴瓦铸件本体解剖试样进行了XRD物相分析、金相显微组织及扫描电镜分析,电渣重熔后铝青铜晶粒明显细化,晶粒度比重熔前减小50%左右,层片状的α相和γ2相减少,针状的β′相增多,析出相κ相细化且均匀分布,内部组织偏析得到明显改善,对比砂型铸造电极试样,重熔铸锭的晶界更完整,晶界附近的析出相更多。对不同工艺条件下铝青铜试样的力学性能试验表明:电渣重熔前后铝青铜硬度平均值基本持平,但重熔铸锭的硬度更均匀;重熔铸锭的抗拉强度达到620MPa、屈服强度为180MPa,延伸率为19.5%、冲击功为25.2J,分别比重熔前电极棒的性能提高了18%、12.5%、13.4%和68%,重熔后合金的强韧性和韧塑性得到了明显提升。摩擦磨损试验分析表明,电渣重熔后的铝青铜磨损率比自耗电极及轴瓦铸件本体降低近50%,重熔铸锭抗磨性能得到改善。通过南海实海全面腐蚀和海水应力腐蚀试验结果分析,电渣重熔后ZQAl9-4铜合金腐蚀损耗降低了44%、腐蚀速率减小7.5%、腐蚀表面的蚀坑面积减小58%,电渣重熔后合金在海水条件下、以0.006mm/min慢应变拉伸的断裂时间为19.5小时、断裂强度为443MPa、延伸率为12.8%,分别比重熔前电极棒提升了156%、56%和128%,抗SCC能力提高,电渣重熔工艺提高了合金耐海水腐蚀性能。
曹玉龙[6](2018)在《电渣重熔法制备双金属复合轧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先进轧机和高效轧制技术的问世,轧制生产线向着大型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使得作为轧钢核心装备的轧辊的使用工况变得更为苛刻。轧辊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轧机的生产效率、轧材的表面质量和轧制的成本,因此,对轧辊材质和生产制备工艺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轧辊及冶金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传统单一材质合金轧辊难以同时满足轧制过程对其耐磨性和强韧性的双重要求,而双金属复合轧辊,由于其辊芯和工作层(复合层)可以选用不同的材质,它能较好地解决单一材质合金轧辊耐磨性和强韧性之间的矛盾,同时大大降低轧辊的生产成本。因此,高质量、低成本双金属复合轧辊的研究、制造和使用必将成为适应现代轧制技术的新方向。本课题基于电渣重熔技术的优势,以双金属复合轧辊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导电回路方案下的复合轧辊制备过程工艺特点、不同工艺参数对复合体系温度场的影响、复合轧辊电渣制备过程的试验探索、双金属界面结合机理、双金属界面的结合质量及不同材质间复合的工艺特点等研究。首先,基于电磁场方程、动量方程和热量传输方程等建立了电渣重熔法制备双金属复合轧辊过程的二维稳态数学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及自定义函数(UDF)、自定义标量方程(UDS)等功能对传统型导电回路:变压器→短网→自耗电极→液态渣池→辊芯→底水箱→变压器(简称为电极→辊芯)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该导电回路方案下,回路电流在电极与辊芯间的渣池区集聚并于此处形成最高温,进而造成辊芯表面的过度熔化,不利于获得均匀的双金属结合界面及均匀的复合轧辊工作层成分、组织与性能。随后开展的复合轧辊电渣制备试验及采用低熔点透明溶液体系进行的复合轧辊电渣制备物理模拟试验均证明了上述辊芯表面过度熔化现象的发生。综上所述,在此导电回路方案下,辊芯作为导电回路的一极难以避免表面熔化现象的发生,不利于获得理想的复合轧辊复合层及双金属界面性能。鉴于传统型电极→辊芯导电回路方案的不足,将辊芯从导电回路中解放出来并对其表面温度进行灵活控制是制备高质量复合轧辊的关键。基于此目的,本课题采用先进的导电结晶器技术及上述所建立的二维稳态数学模型开展了新型导电回路:变压器→短网→自耗电极→液态渣池→导电结晶器→变压器(简称为电极→导电结晶器)方案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导电结晶器的采用使得回路电流在电极与导电结晶器间的渣池区集聚并于此处形成最高温。渣池高温区的远离使得辊芯表面的温度具有更大的可调节性。在各工艺参数中,熔炼电参数、辊芯直径、导电段渣池深度等对电渣复合体系的温度场影响最为明显;电极与辊芯表面间距的影响次之,电极插入渣池深度的影响最小。通过合理的工艺参数匹配可获得理想的辊芯表面温度,实现双金属界面的良好复合。基于上述对新型导电回路方案的模拟研究,利用有衬电渣炉、浇渣溜槽、抽锭电渣炉、导电结晶器、渣金液位检测仪等组成的成套设备开展了新型导电回路方案下的电渣重熔GCr15/45号钢双金属复合轧辊试验。经过多次的试验探索及经验总结,最终制备出直径340 mm、复合高度320 mm的GCr15/45号钢双金属复合轧辊铸坯。在复合铸坯的界面冶金结合区切取横剖截面,经低倍检验表明,双金属界面同心度良好且复合层厚度非常均匀,此外,在双金属界面处并未发现有夹渣、气孔、缩孔等缺陷,界面结合良好。复合铸坯纵剖截面则表明了双金属界面由下部至上部呈现出夹渣厚度逐渐变薄并最终消失的趋势,这是由于电渣重熔法制备双金属复合轧辊过程是一个温度逐渐升高并趋于稳定的过程,其辊芯表面被加热程度不同,双金属界面结合状态亦不同。基于Thermo-Calc热力学软件对复合轧辊用GCr15、45号钢的平衡相图计算,选择单相扩散模型并利用DICTRA软件对双金属界面处的元素扩散行为进行计算,界面温度随时间变化函数由Fluent模拟及电渣试验中的实际抽锭速度综合给出。通过对比双金属界面相同位置的Cr元素线扫描分析结果及DICTRA元素扩散行为计算结果,揭示了电渣重熔法制备双金属复合轧辊的界面结合机理为熔合与扩散的共同作用。辊芯45号钢在电渣试验过程中因受到高温液态渣池及复合层金属熔池的加热而升温明显,随着双金属电渣复合过程的结束及已复合铸坯的抽锭,辊芯又发生了降温冷却的过程。在此高温奥氏体化过程中,较高的加热温度、较长的保温时间导致了辊芯表面粗大奥氏体晶粒及部分铁素体魏氏组织的生成。本课题通过合理的热处理工艺消除了魏氏组织、实现了晶粒细化。铸态GCr15/45号钢复合轧辊铸坯界面试样的抗拉强度、剪切强度分别为661 MPa及282 MPa,其拉伸、剪切断口均发生在单材料侧而非双金属界面处,充分说明了此工艺条件下所制备双金属复合轧辊铸坯的界面结合质量较好。高速钢轧辊因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红硬性好等特点而在轧钢行业开始被广泛使用。本课题基于上述新型导电回路方案开展了电渣重熔法制备高速钢/球墨铸铁双金属复合轧辊的试验研究。基于复合层高速钢及辊芯球墨铸铁的熔化温度特点,利用FactSage软件及炉渣熔点测试仪开发了一种低熔点渣系。采用现有的电渣设备最终制备出复合高度264 mm的高速钢/球墨铸铁复合轧辊铸坯,并对其复合层、辊芯组织及双金属界面处的石墨形态、合金元素过渡、显微组织变化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电渣复合后,发生奥氏体化的辊芯球墨铸铁中的石墨形态、基体组织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辊芯和复合层的部分熔合及元素的扩散,在双金属界面处形成了大量的不同成分、形貌、含量及分布特征的碳化物,使得界面处硬度增加,在拉伸、冲击试验中易发生脆断。尽管如此,在双金属界面处所取铸态试样的抗拉强度为452 MPa且辊芯球墨铸铁的石墨球化评级为3级,二者均满足国标《GB/T 1504-2008铸铁轧辊》对轧辊的使用要求。
刁鹏[7](2018)在《抚顺特钢镍基高温合金技术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形势下,我国对国防军工、航天航空等行业所需的高温合金、特种不锈钢、超高强度钢和钛材等需求增长显着。但我国军工、航天航空等行业关键金属材料生产规模较小,部分高端产品依靠进口解决,已不适应我国国防军工等行业的市场需求。为了巩固国防,保卫领土和主权,我国需要加快高新武器装备的研发和建设,因而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对高温合金、超高强度钢、特种不锈钢等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不仅新材料的品种数量多,而且早年研发的材料通过工艺改进挖掘潜力,材料的需求量也大幅增长。随着材料的更新换代,材料的纯净度、化学成分和微观组织均匀性、力学性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预计2018年国内外航空、航天用高温合金、特种不锈钢、超高强度钢、钛合金等材料的需求将增长20%以上。本文主要对抚顺特钢镍基高温合金技术改造项目的质量管理进行研究,文中结合实际例子,抚顺特钢镍基高温合金技术改造项目,对于项目质量的了解、分析、调查和解决方案等等都紧紧结合了抚顺特钢镍基高温合金技术改造项目。主要得出的结论如下述:(1)在对项目质量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后,了解了技术改造项目的基本状况,分析出了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2)项目质量管理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东北特钢集团整体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遵循节能减排,以人为本等原则;(3)运用物资保障措施来保证改造项目的质量,既要保证原材料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又要保证原材料的使用效果得以充分有效发挥;(4)针对财务保障措施而言,要采用资金筹措等方式;针对安全保证措施而言,首先要保障劳动安全,其次要保障职业卫生。高温合金技术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研究对于抚顺特钢的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该项目研究不仅能够极大的控制抚顺特钢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为抚顺特钢的管理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极大的便捷帮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为保护环境工作提供极大的便捷帮助。抚顺特钢镍基高温技术改造项目在管理治理的过程中,通过引进真空感应、真空自耗、保护气氛电渣炉等关键设备,对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高温合金、高强度钢、特冶不锈钢、特种轴承钢、核电、高压锅炉管锻棒材生产线进行了完善,解决了制约高档特种钢材生产瓶颈,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及材料产业化,满足了高强度钢、高温合金特冶不锈钢、特种轴承钢、钛合金等新材料的生产和研制,更好地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行业服务,具有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分为了四章的内容。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内容、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等等。第二章对抚顺特钢镍基高温合金技术改造项目基本概况进行介绍,并详细分析了抚顺特钢技术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主要对抚顺特钢镍基高温合金技术改造项目质量管理进行方案设计。主要从项目质量管理方案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总体方案设计和实施方案设计等三方面展开。第四章对抚顺特钢镍基高温合金技术改造项目质量管理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同样主要从项目的物资保障措施、财务保障措施及安全防范措施等三方面展开。本文力求对抚顺特钢镍基高温合金技术改造项目质量管理进行研究,实现强化内部竞争力,推动抚顺特钢项目健康发展的目的。
向大林[8](2018)在《我国生产巨型钢锭的百吨级电渣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吨级电渣技术是生产高品质巨型钢锭的先进可靠方法。本文简述了我国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及本世纪中国百吨级电渣技术的作为,着重介绍了我国200t级和130t电渣炉的生产业绩。指出:我国上世纪60年代在世界上首开百吨级电渣技术的先河,我国百吨级电渣技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水平。
王艳艳[9](2017)在《A公司电渣炉投资项目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程项目投资是关系到一个企业发展的系统工程,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项目决策一旦失误,则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乃至企业未来的命运。对项目投资进行评价与决策是可行性研究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对确定项目投资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以A公司电渣炉项目的投资为研究对象,利用项目投资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拟投资的电渣炉项目进行评价研究。从投资项目的概况、财务分析、风险分析等角度,为A公司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全面的依据。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以预测A公司投资项目自建设期起至未来几年的市场及产量。拟采用盈亏平衡分析、投资回收期、净现值等方法,对项目的投资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尤其就财务分析模块进行重点分析,同时结合风险分析和评估以及不确定性分析,为该项目的投资作为科学合理的依据,为A公司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打下良好的根基。据此,得出结论,A公司拟投资项目具备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其风险是可控制的,可对该其进行投资。
郑宇飞,刘和法,刘瑞祥,李建平,杨芙蓉[10](2017)在《某特殊钢冶炼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关键控制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某特殊钢冶炼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检测、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职业病防护措施,为企业的日常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对该企业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基础资料收集、工程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分析。结果该公司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高温、噪声、毒物等。本次共检测5种化学有害因素,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对接触噪声的24个工种进行检测,检查结果为74.4104.7 d B(A),其中7个工种的噪声超标;对接触粉尘的21个工种进行检测,其中6个工种的粉尘超标;高温WBGT指数检测结果 26.930.2之间,紫外弧光检测结果在0.130.20μW/cm2之间。结论该公司为职业病危害严重企业,现阶段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仍存在不足,应进一步采取防控措施。
二、电渣炉除尘方法及工艺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渣炉除尘方法及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大规格抽锭式电渣锭生产工艺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设备简介 |
(1)变压器系统主要参数 |
(2)电极升降系统及主要参数 |
(3)抽锭式结晶器系统 |
(4)抽锭系统 |
(5)其它 |
2 试制产品的工艺参数 |
(1)冶炼钢种及自耗电极 |
(2)渣系及渣量 |
(3)冶炼电流及电压 |
(4)抽锭速度与控制 |
(5)其它 |
3 产品的试制与检验 |
3.1 产品的试制过程 |
(1)起弧造渣 |
(2)正常冶炼 |
(3)抽锭操作 |
(4)交换电极 |
(5)补缩操作 |
3.2 产品加工及检验 |
(1)电渣锭表面质量 |
(2)产品加工及检验 |
4 问题及解决方案 |
(1)结晶器的固定与平稳 |
(2)结晶器安全间隙的选择 |
(3)抽锭速度与熔化速度的匹配 |
(4)电渣锭底部的保温 |
5 结语 |
(2)Mn-Cu合金的电渣冶金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电渣冶金发展概况 |
1.3 Mn-Cu高阻尼合金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意义 |
第2章 实验基本原理及技术路线 |
2.1 电渣重熔基本原理及设备 |
2.1.1 电渣重熔基本原理 |
2.1.2 电渣重熔设备 |
2.2 技术路线 |
2.2.1 实验设备及用途 |
2.2.2 材料性能表征方法 |
第3章 电渣重熔工艺试验 |
3.1 自耗电极的制备 |
3.1.1 自耗电极尺寸 |
3.1.2 自耗电极的制备工艺 |
3.2 渣系的设计与优化 |
3.2.1 熔渣的作用 |
3.2.2 渣料选取原则 |
3.2.3 渣料的选择及配比 |
3.3 工艺参数设计 |
3.3.1 电渣重熔工艺参数制定的基本原则 |
3.3.2 电渣重熔工艺参数的分类 |
3.3.3 电渣重熔参数的优化匹配 |
3.4 电渣重熔操作过程 |
3.5 电渣重熔Mn-Cu阻尼合金的反应规律及冶金机理 |
3.5.1 电渣重熔过程热量分布 |
3.5.2 电渣重熔过程涉及的化学反应 |
3.5.3 电渣锭的结晶与凝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材料性能表征及分析 |
4.1 合金表面质量 |
4.2 材料成分检测 |
4.3 显微组织及夹杂物分析 |
4.3.1 金相分析 |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分析(EDS) |
4.3.3 夹杂物分析 |
4.4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
4.4.1 室温拉伸试验 |
4.4.2 材料冲击韧性测试 |
4.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4.6 阻尼测试分析 |
4.7 耐蚀性能 |
4.7.1 海水全面腐蚀实验 |
4.7.2 应力腐蚀测试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组合积分系统在电渣重熔过程控制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电渣重熔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2.1 电渣重熔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电渣重熔控制模式的发展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组合积分系统 |
2.1 引言 |
2.2 组合积分对象的定义 |
2.3 组合积分对象的应用 |
2.3.1 保持器 |
2.3.2 均值滤波器 |
2.3.3 预测PI控制器 |
2.4 组合积分控制器 |
2.4.1 组合积分控制器设计 |
2.4.2 控制器效果比较 |
2.4.3 组合积分控制器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渣炉重熔过程建模 |
3.1 引言 |
3.2 电渣炉组成结构及工艺流程 |
3.2.1 电渣炉组成结构 |
3.2.2 电渣重熔工艺流程 |
3.3 电极驱动模型 |
3.4 电压摆动模型 |
3.5 检测环节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渣重熔过程控制器设计 |
4.1 引言 |
4.2 电极驱动控制器 |
4.2.1 电极驱动对象模型分析 |
4.2.2 电极驱动组合积分控制器设计 |
4.2.3 电极驱动双组合积分控制器设计 |
4.3 电压摆动控制器 |
4.3.1 广义被控对象模型分析 |
4.3.2 电压摆动控制器设计 |
4.4 控制算法比较 |
4.4.1 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
4.4.2 控制器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渣重熔过程控制器优化 |
5.1 引言 |
5.2 组合积分对象的参数辨识方法 |
5.2.1 最小二乘辨识法 |
5.2.2 免疫算法参数辨识原理 |
5.3 免疫算法设计 |
5.3.1 数据归一化 |
5.3.2 亲和力函数 |
5.3.3 抗体浓度 |
5.3.4 繁殖概率 |
5.3.5 精英保留策略 |
5.3.6 选择交叉变异算子 |
5.4 组合积分对象参数辨识 |
5.4.1 第二类组合积分对象辨识 |
5.4.2 第四类组合积分对象辨识 |
5.5 控制器设计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渣重熔控制系统的工程化实现 |
6.1 引言 |
6.2 工程化实现软件介绍及设计流程 |
6.2.1 Unity Pro |
6.2.2 OPC Factory Server(OFS) |
6.2.3 Matlab/Simulink |
6.2.4 MCGS组态软件 |
6.2.5 工程化实现设计流程 |
6.3 PLC控制器设计 |
6.3.1 控制器离散化 |
6.3.2 软件程序设计 |
6.4 数据通讯配置 |
6.4.1 OPC配置 |
6.4.2 Simulink配置 |
6.5 人机界面(HMI)设计 |
6.5.1 添加设备组态 |
6.5.2 主监控界面 |
6.5.3 基本参数设置界面 |
6.5.4 高级参数设置界面 |
6.5.5 历史曲线界面 |
6.5.6 数据导出界面 |
6.5.7 报警记录界面 |
6.6 系统仿真运行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4)ZY公司设备采购方案比选优化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设备采购方案比选理论分析 |
2.1 设备采购管理理论概述 |
2.1.1 设备采购主要工作 |
2.1.2 设备采购方案比选基本思想 |
2.2 LCC计算和评价理论分析 |
2.2.1 设备采购经济技术指标分解 |
2.2.2 LCC计算方法详解 |
2.2.3 LCC指标评价 |
2.3 设备质量评价理论分析 |
2.3.1 质量成本的理论概述 |
2.3.2 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分析 |
2.4 供应商绩效评价理论分析 |
2.4.1 供应商能力评估流程 |
2.4.2 供应商评估理论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ZY公司设备采购方案比选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ZY公司设备采购方法概述 |
3.1.1 ZY公司概况 |
3.1.2 ZY公司组织结构及采购流程概况 |
3.2 ZY公司设备采购方案比选分析 |
3.2.1 设备采购项目背景分析 |
3.2.2 设备采购方案比选过程分析 |
3.3 ZY公司设备采购方案比选中存在的问题总结 |
3.3.1 采购成本控制方面问题总结 |
3.3.2 设备质量评价方面问题总结 |
3.3.3 供应商绩效评价方面问题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ZY公司设备采购LCC比选优化 |
4.1 利用LCC计算进行方案比选 |
4.1.1 设备方案LCC的计算 |
4.1.2 利用LCC计算值进行方案比选 |
4.2 利用LCC评价进行方案比选 |
4.2.1 利用LCC差值法的方案比选 |
4.2.2 利用决策树法的方案比选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ZY公司设备采购质量及供应商比选优化 |
5.1 设备质量属性评价的优化 |
5.1.1 设备质量评估技术应用 |
5.1.2 设备质量属性评价 |
5.2 设备供应商评价方法优化 |
5.2.1 供应商评价技术应用 |
5.2.2 设备供应商评价 |
5.3 建立设备采购方案比选的优化模型 |
5.3.1 优化后的方案比选模型 |
5.3.2 优化后的方案比选效果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性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铝青铜电渣重熔工艺与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铜及铜合金简介和铝青铜研究现状 |
1.2.1 铝青铜简介 |
1.2.2 铝青铜研究现状 |
1.3 电渣冶金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与电渣冶金技术分类介绍 |
1.3.1 电渣冶金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2 电渣冶金技术分类简介 |
1.4 电渣炉设备简介及电渣重熔工作原理概述 |
1.4.1 单相单极电渣炉设备简介 |
1.4.2 电渣重熔的工作原理及工艺参数 |
1.4.3 熔渣在电渣冶金中的重要性 |
1.5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
2.1 实验工艺与技术路线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原料 |
2.2.2 试验准备材料 |
2.3 实验设备 |
2.4 实验内容 |
2.4.1 热重分析试验 |
2.4.2 摩擦磨损实验 |
2.4.3 实海全面腐蚀实验 |
2.4.4 应力腐蚀实验 |
2.5 材料性能测试 |
2.5.1 室温拉伸试验强度测试 |
2.5.2 材料冲击性能测试 |
2.5.3 硬度测试 |
2.5.4 电导率测试 |
2.6 材料组织及物相分析 |
2.6.1 金相显微组织观察 |
2.6.2 扫描电镜显微组织分析 |
2.6.3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
第3章 电渣熔铸工艺试验 |
3.1 渣系成分设计与优化 |
3.1.1 渣系相图分析 |
3.1.2 渣系熔点测定 |
3.1.3 熔渣的电导率 |
3.1.4 渣料密度分析 |
3.1.5 渣料黏度分析 |
3.1.6 渣料表面张力与熔渣-金属液界面张力分析 |
3.2 熔铸工艺参数设计与优化 |
3.2.1 结晶器尺寸设计 |
3.2.2 电极棒尺寸的确定 |
3.2.3 用渣制度的确定 |
3.2.4 供电制度的确定 |
3.3 合金的熔炼过程 |
3.3.1 自耗电极的制备 |
3.3.2 电渣重熔渣料的准备 |
3.3.3 电渣重熔操作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渣重熔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4.1 电渣重熔对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与分析 |
4.1.1 电渣重熔前后铝青铜和青铜铸件本体的XRD物相分析 |
4.1.2 电渣重熔前、后的ZQAl9-4 铜合金金相显微组织分析对比 |
4.1.3 电渣重熔金属锭与普通铸件本体金相显微组织分析对比 |
4.1.4 夹杂物及析出相形貌及分布分析 |
4.2 电渣重熔对铝青铜力学性能影响 |
4.2.1 硬度对比分析 |
4.2.2 拉伸试验强度对比分析 |
4.2.3 冲击试验对比分析 |
4.3 摩擦磨损试验 |
4.3.1 引言 |
4.3.2 摩擦磨损参数设定 |
4.3.3 室温下ZQAl9-4 铜合金的磨损率与摩擦系数 |
4.3.4 不同载荷下的磨损形貌 |
4.3.5 不同载荷下的ZQAl9-4 铜合金的磨屑形貌 |
4.3.6 摩擦磨损试验小结 |
4.4 电导率测试分析 |
第5章 电渣重熔对铝青铜腐蚀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海水全面腐蚀试验分析 |
5.2.1 腐蚀地点与周期设定 |
5.2.2 南海实海全浸腐蚀行为 |
5.2.3 铝青铜腐蚀程度对比分析 |
5.3 应力腐蚀试验分析 |
5.3.1 应力腐蚀试验参数设定 |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电渣重熔法制备双金属复合轧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电渣重熔技术概述 |
2.1.1 电渣重熔的基本原理 |
2.1.2 电渣重熔的基本特点 |
2.1.3 电渣重熔的发展现状 |
2.2 双金属复合轧辊概述 |
2.2.1 复合轧辊的应用领域 |
2.2.2 复合轧辊的发展历程 |
2.2.3 复合轧辊辊身用材质的发展 |
2.2.4 复合轧辊辊芯用材质的发展 |
2.3 电渣冶金法制备复合轧辊概述 |
2.3.1 传统电渣熔铸堆焊复合法 |
2.3.2 其它电渣熔铸堆焊复合法 |
2.3.3 双电渣复合技术 |
2.3.4 液态金属电渣表面复合法 |
2.4 复合轧辊电渣制备过程的数值模拟 |
2.5 双金属复合轧辊的界面研究 |
2.5.1 界面的结合机理 |
2.5.2 界面的结合质量 |
2.6 文献评述 |
第3章 传统型导电回路方案下的工艺模拟和试验研究 |
3.1 基本工艺过程及假设 |
3.1.1 基本工艺过程 |
3.1.2 基本假设 |
3.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3.3 各物理场的控制方程 |
3.3.1 电磁场控制方程 |
3.3.2 流场控制方程 |
3.3.3 渣池对流传热控制方程 |
3.3.4 铸坯复合层的导热方程 |
3.3.5 铸坯复合层的内热源处理 |
3.4 模拟用材料成分及物性参数 |
3.4.1 轧辊复合层用GCr15钢的热物性参数 |
3.4.2 轧辊辊芯用45号钢的热物性参数 |
3.4.3 所用渣料的热物性参数 |
3.5 数值模拟计算流程 |
3.6 模拟结果与讨论 |
3.7 传统型导电回路方案的电渣试验验证 |
3.7.1 电渣试验方案 |
3.7.2 试验结果分析 |
3.8 低熔点透明溶液体系的验证 |
3.8.1 试验原料 |
3.8.2 试验装置及方案 |
3.8.3 试验结果及讨论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导电回路方案下的工艺模拟和试验研究 |
4.1 基本工艺过程 |
4.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4.2.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4.2.2 电磁场边界条件 |
4.3 模拟结果与讨论 |
4.3.1 基本工艺特点分析 |
4.3.2 各工艺参数的影响 |
4.4 双金属复合轧辊铸坯的试验制备 |
4.4.1 试验设备及作用 |
4.4.2 试验用原料及其熔化特性 |
4.4.3 复合轧辊电渣制备的试验步骤 |
4.5 复合轧辊铸坯电渣复合的工艺探索 |
4.5.1 生死单元的作用原理 |
4.5.2 ANSYS生死单元法模拟浇渣过程 |
4.5.3 工艺探索历程 |
4.6 双金属复合轧辊铸坯的成功制备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GCr15/45号钢复合铸坯的界面研究 |
5.1 双金属界面的宏观形貌 |
5.2 双金属界面的微观组织 |
5.2.1 铸态组织分析 |
5.2.2 热处理组织分析 |
5.3 辊芯45号钢电渣复合前后的组织变化 |
5.4 双金属界面的结合机理 |
5.4.1 固相材料中的扩散原理 |
5.4.2 DICTRA软件介绍及原理 |
5.4.3 复合铸坯界面元素的扩散行为 |
5.4.4 双金属界面的结合机理 |
5.5 双金属界面的结合质量 |
5.5.1 结合界面的宏观硬度 |
5.5.2 结合界面的显微硬度 |
5.5.3 结合界面的拉伸性能 |
5.5.4 结合界面的剪切性能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渣重熔高速钢/球墨铸铁复合轧辊的试验研究 |
6.1 复合轧辊复合层与辊芯的成分及特性 |
6.1.1 高速钢的成分及特性 |
6.1.2 球墨铸铁的成分及特性 |
6.2 高速钢/球墨铸铁复合轧辊铸坯的试验制备 |
6.2.1 低熔点渣系的开发 |
6.2.2 复合轧辊铸坯的制备 |
6.3 复合层高速钢的凝固组织 |
6.4 辊芯球墨铸铁电渣复合前后的组织性能变化 |
6.4.1 辊芯球墨铸铁的石墨形态变化 |
6.4.2 辊芯球墨铸铁的微观组织变化 |
6.4.3 辊芯球墨铸铁的力学性能变化 |
6.5 高速钢/球墨铸铁复合轧辊铸坯的界面组织研究 |
6.5.1 结合界面的石墨形态变化 |
6.5.2 结合界面的微观组织变化 |
6.5.3 结合界面的合金元素过渡 |
6.6 高速钢/球墨铸铁复合轧辊铸坯的界面性能研究 |
6.6.1 结合界面的宏观硬度 |
6.6.2 结合界面的拉伸性能 |
6.6.3 结合界面的冲击性能 |
6.7 电渣重熔高速钢/球墨铸铁复合轧辊的工艺评价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
(7)抚顺特钢镍基高温合金技术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2章 抚顺特钢镍基高温合金技术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2.1 技术改造项目基本概况 |
2.2 技术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2.3 技术改造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章 抚顺特钢镍基高温合金技术改造项目质量管理方案设计 |
3.1 技术改造项目质量管理方案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
3.2 技术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的总体方案设计 |
3.3 技术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的实施方案设计 |
第4章 抚顺特钢镍基高温合金技术改造项目质量管理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4.1 技术改造项目的物资保障措施 |
4.2 技术改造项目的财务保障措施 |
4.3 技术改造项目的安全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A公司电渣炉投资项目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应用价值 |
1.2 国内外投资项目评价的研究 |
1.2.1 国外投资项目评价的研究 |
1.2.2 国内投资项目评价的研究 |
1.3 本文研究路线 |
2 项目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
2.1 项目评价的概念 |
2.2 项目财务评价模型 |
2.2.1 基础数据的录入 |
2.2.2 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分析 |
2.3 项目财务评价指标 |
2.3.1 盈利能力指标 |
2.3.2 偿债能力指标 |
2.3.3 项目生存能力指标 |
2.4 项目的风险 |
2.4.1 项目风险管理 |
2.4.2 风险应对的方式 |
2.5 不确定性分析 |
2.5.1 不确定性因素的内容 |
2.5.2 产生不确定性的原因 |
2.5.3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3 电渣炉投资项目概况 |
3.1 电渣炉投资项目投资背景 |
3.1.1 电渣炉投资项目市场需求 |
3.1.2 电渣炉投资项目的优势 |
3.2 电渣炉投资项目总体规划 |
3.2.1 电渣炉投投项目投资模块 |
3.2.2 电渣炉投资项目施工工期 |
4 电渣炉投资项目估算 |
4.1 电渣炉投资项目投资估算 |
4.1.1 电渣炉投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
4.1.2 流动资金需求估算 |
4.1.3 资金筹措及使用计划 |
4.2 电渣炉投资项目收入及成本费用估算 |
4.2.1 电渣炉投资项目收入估算 |
4.2.2 电渣炉投资项目成本费用估算 |
5 电渣炉投资项目评价 |
5.1 财务评价分析 |
5.1.1 盈利能力分析 |
5.1.2 偿债能力分析 |
5.1.3 营运能力分析 |
5.2 电渣炉投资项目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
5.2.1 电渣炉投资项目的风险 |
5.2.2 电渣炉投资项目风险评估 |
5.3 电渣炉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 |
6 结论及展望 |
6.1 论文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某特殊钢冶炼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关键控制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评价依据 |
2 结果 |
2.1 职业卫生调查 |
2.1.1 基本情况 |
2.1.2 主要原辅料 |
2.1.3 生产工艺流程 |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
2.3 检测结果 |
2.3.1 粉尘 |
2.3.2 噪声 |
2.3.3 毒物 |
2.3.4 其他物理因素 |
2.3.4. 1 高温 |
2.3.4. 2 紫外弧光 |
2.4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
2.5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
2.6 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 |
3 讨论 |
四、电渣炉除尘方法及工艺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规格抽锭式电渣锭生产工艺实践[J]. 闫崇榜,邵红霞,王晓明. 一重技术, 2021(03)
- [2]Mn-Cu合金的电渣冶金工艺研究[D]. 李红利.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3]组合积分系统在电渣重熔过程控制中的研究与应用[D]. 李牟腾. 东华大学, 2020(01)
- [4]ZY公司设备采购方案比选优化及应用[D]. 侯晓冠. 天津大学, 2019(01)
- [5]铝青铜电渣重熔工艺与组织性能研究[D]. 魏赛.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6]电渣重熔法制备双金属复合轧辊研究[D]. 曹玉龙. 东北大学, 2018(01)
- [7]抚顺特钢镍基高温合金技术改造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刁鹏. 吉林大学, 2018(01)
- [8]我国生产巨型钢锭的百吨级电渣技术[A]. 向大林. 2018年第四届钢锭与锻件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峰会论文集, 2018
- [9]A公司电渣炉投资项目的评价研究[D]. 王艳艳.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10]某特殊钢冶炼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关键控制点分析[J]. 郑宇飞,刘和法,刘瑞祥,李建平,杨芙蓉.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