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再切除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冯跃民[1](2020)在《肝细胞癌多种治疗方式的联合与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目前,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范围内第5大常见癌症,也是造成癌症相关死亡的第3大病因。在我国,HC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位列第4位和第2位。HCC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但是临床上HCC的预后仍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虽然目前HCC的治疗在外科切除、肝移植、局部治疗(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但由于治疗方式选择和策略应用缺乏准确性、个体化以及HCC本身侵袭性较强,常合并有肝硬化,即使在根治治疗后,患者的术后5年复发率仍高达70%,生存率低于20%;另一方面,由于早期HCC无明显临床症状,导致相当部分的HCC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失去了根治机会,仅可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姑息治疗方法,疗效甚微。因此,针对HCC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和应用策略,探究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靶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外科切除是HCC的首选治疗方法,但临床上仅约20%的患者符合切除指征,且由于多数患者合并有肝硬化,肝功能储备较差,外科切除术后是并发症发生率和HCC复发率均较高。RFA是目前最常用的HCC局部治疗方法,2018年美国NCCN肝癌诊疗指南指出:对于≤ 3cm的单个HCC结节,RFA可以作为外科根治性切除的替代疗法。研究发现,RFA对于≤ 2cm的HCC结节的完全消融率高于90%,但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加,完全消融率迅速下降,导致RFA术后HCC复发率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RFA存在的“热沉效应”,即在RFA治疗中,RFA产生的热量被肿瘤及毗邻肝组织血管内的快速血流带走,导致目标区域消融温度下降,降低了 RFA的疗效。对于RFA存在的这一限制,临床上常采用TACE联合RFA疗法治疗HCC。这一联合疗法的优势在于,一方面TACE治疗可栓塞肿瘤区域内的肝动脉,从而降低热沉效应,增加RFA消融温度和范围。另一方面,RFA治疗中所产生的热量可增强TACE的药物抗癌作用。其中,TACE治疗与RFA治疗之间的时间间隔选择,是这一联合治疗的关键策略问题。间隔时间过长,可造成血管再通和新血管生成,一方面会促进热沉效应,从而降低后续RFA的疗效,另一方面再通和血管生成可促进肿瘤转移,影响HCC患者的预后。而间隔时间过短,则可能加重联合疗法对肝功能造成的二次损害,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因此,时间间隔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联合治疗的疗效,必须选择合理的时间间隔,以在防止血管再通与充分保留肝功能之间取得平衡。然而,目前对于这一关键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亟待进一步研究确定。在HCC局部治疗中,MWA是近年发展较为迅速的一项局部消融治疗方法。MWA依靠组织和血管中的极性分子(主要为水分子)在微波电场的作用下高速摩擦产生热量致肿瘤坏死。与RFA相比,MWA可以在更短的时间达到更高的消融温度和更大的消融范围,且消融效果理论上不受肿瘤附近血管“热沉效应”的影响。因此,MWA可能对HCC中约占三分之一的血管周围HCC的治疗具有潜在的理论优势。血管周围HCC的准确定义为HCC结节与门静脉的第一或第二级分支或肝静脉(直径≥3mm)毗邻。这种毗邻关系导致外科切除和RFA在治疗血管周围HCC时的并发症风险较高、疗效欠佳。然而,由于在MWA治疗过程中快速地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消融区,肝组织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备受关注。目前,临床上MWA治疗血管周围HC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研究。HCC患者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治疗后易复发,但是目前尚无对于复发HCC治疗方式选择的指南和共识意见。外科再切除和RFA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复发性HCC最常用的两种根治性方法。与原发HCC相比,患者确诊复发HCC时肿瘤结节直径一般较小(可能与原发HCC术后随访普遍较规范有关),但复发肿瘤结节数量常为多个。同时,由于患者曾行肝癌外科切除术,复发HCC时肝脏储备功能受限。复发HCC行再切除可能导致残余肝脏体积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风险高。RFA与再切除相比,患者肝实质损失较少,对肝脏储备功能的影响较小,但是RFA术后HCC潜在再复发风险可能相对较高。目前,对于再切除和RFA治疗复发HCC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十分清楚。因此,针对复发HCC治疗方式选择的相关研究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尽管外科手术切除是HCC的首选治疗方式,局部介入治疗的疗效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仍存在相当部分的HCC患者由于肿瘤分期、肝功能状态等原因,无法接收外科和局部介入手术治疗。对于失去手术根治机会的中晚期HCC患者,分子靶向药物的诞生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血管生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发现多条肿瘤血管生成通路,也相继诞生了多种针对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药物,但是到目前为止,在临床上取得明确疗效的药物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是多数靶向药物的选择性不高,应用无个体化差异。如何寻找更加精准的治疗靶点,筛选、富集优势人群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磷酸赖氨酸磷酸组氨酸无机焦磷酸磷酸酶(Phospholysine phosphohistidine inorganic pyrophosphate phosphatase,LHPP)是一种组氨酸磷酸酶。研究发现,组氨酸磷酸酶可通过对含有磷酸组氨酸的蛋白质发挥去磷酸化作用,调节磷脂酰肌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 B(protein kinase B,Akt)等信号通路,进而影响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组织生长。最近的研究报道,LHPP在部分HCC患者和造模小鼠的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LHPP在组织中的表达降低是促进HCC形成的重要因素。然而,LHPP对于人HCC组织生长的影响还尚未研究。本研究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我们针对原发HCC的治疗策略选择,分析了目前临床上应用较普遍的TACE联合RFA疗法在不同时间间隔下,治疗HCC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4-5周是TACE联合RFA治疗HCC的理想间隔时间。第二部分,针对原发HCC治疗方式的个体化应用,我们进一步对比了近年来发展较快,普遍认为应用前景较好的MWA疗法与RFA疗法治疗血管周围HCC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MWA对于门静脉周围的单发肝癌结节患者具有显着的治疗优势。第三部分,针对HCC术后复发率高,相关治疗指南不明确的问题,我们对比了 RFA和外科再切除治疗复发HCC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RFA对于多发(2-3个)复发HCC结节患者具有显着的治疗优势。第四部分,我们探究了 LHPP在人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的临床指标和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并运用较前沿的人体组织体外培养技术,探究了 LHPP对于人HCC组织生长的影响,证明了 LHPP对HCC组织生长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不同类型HCC的治疗策略制定提供了临床依据,同时为HCC的精准无创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一部分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最佳时间间隔研究目的TACE联合RFA已成为一种常用的原发性HCC治疗策略。在该联合疗法的临床应用中,为了在防止血管再通与充分保留肝脏储备功能之间取得平衡,TACE与RFA时间间隔的选择至关重要,但目前还缺少时间间隔相关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究TACE联合RFA治疗HCC的合理间隔时间。方法1.回顾性纳入TACE联合RFA治疗HCC的患者233例,患者治疗前Child-Pugh分级为A或B,根据TACE和RFA的间隔时间(1-7周)对患者进行分组。2.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特征信息,以及接受联合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治疗后的肿瘤消融反应(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进展和疾病稳定)、并发症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3.分析不同时间间隔下,患者接受联合治疗后的肿瘤消融反应,探究时间间隔与消融反应的关系。4.分析不同时间间隔下,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究时间间隔与肝功能和并发症发生的关系。5.分析不同时间间隔下,患者接受联合治疗后的总生存期,探究时间间隔与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1.肿瘤消融的完全缓解率和总体有效率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2.间隔时间在3周以内的患者,联合治疗1月后Child-Pugh评分明显升高(p<0.01)。其他组患者联合治疗前后Child-Pugh评分无显着提高。3.研究所纳入患者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各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1)。4.间隔时间为4和5周的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均为42个月,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对于Child-Pugh分级A或B的HCC患者,TACE与RFA之间的最佳时间间隔为4-5周。第二部分微波消融和射频消融治疗血管周围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对比研究目的血管周围HCC在HCC病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肿瘤相邻的肝内血管可极大得影响HCC治疗的疗效及预后,但目前针对血管周围HCC患者治疗方式选择的推荐意见尚未建立。近年来逐渐应用的MWA被认为具有治疗血管周围HCC的理论优势,本研究旨在对比MWA和RFA治疗血管周围HC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多中心回顾性收集MWA和RFA治疗的血管周围HCC患者170例,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MWA组63例,RFA组107例。2.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特征和肝功能等基本特征信息并进行倾向评分配对(propensity score-matched,PSM)。3.随访患者消融后的肿瘤消融反应、术后并发症、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4.分别对比总体队列和PSM队列MWA和RFA组的基本特征信息、肿瘤消融反应、术后并发症、OS和PFS。5.按照肿瘤毗邻血管类型(门静脉/肝静脉)和毗邻血管的肿瘤结节数目(单发/2-3个)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肿瘤治疗反应对比中,MWA组和RFA组的疾病控制率在总体队列(93.7%vs.90.7%,p=0.492)和 PSM 队列中(92.7%vs.92.7%,p=1.00)中相当。2.MWA 组 1 年、3 年和 5 年的 PFS 分别为 70.5%、55.3%和 52.2%,RFA组为 61.3%、33.2%和 28.1%(p=0.017)。3.MWA组和RFA组的OS在总体队列(p=0.249)和PSM队列(p=0.345)中均无统计学差异。4.MWA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RFA组(27.0%vs.6.5%,p<0.001),但所有严重并发症患者出院前均治愈,无并发症相关的致残或死亡病例。5.亚组分析中,对于门静脉周围HCC患者,MWA组的平均PFS明显优于RFA组(44.9vs.35.8个月,p=0.048)。对于单发血管周围HCC结节,MWA组的平均PFS明显优于RFA组(50.9vs.42.1个月,p=0.014)。结论与RFA相比,MWA可以更好地控制肿瘤进展。对于门静脉周围HCC和单结节性血管周围HCC患者,推荐应用MWA进行治疗。第三部分射频消融和外科再切除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的对比研究目的HCC患者经外科手术切除后5年HCC复发率高达70%。但是,目前对于复发性HCC的治疗方式选择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比较RFA和再切除作为复发性HCC一线治疗方式的疗效和安全性,探究复发性HCC的最佳治疗方式。方法1.多中心回顾性收集接受RFA和再切除治疗的外科切除术后复发HCC患者290例,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对病例进行分组:RFA组199例,再切除组91例。2.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抗病毒治疗以及原发和复发HCC肿瘤特征、肝功能等特征信息并进行倾向性评分配对(PSM)。随访患者的术后并发症、OS 和 PFS。3.分别对比总体队列和PSM队列RFA组和再切除组的基线特征、术后并发症、OS和PFS。4.按照最大肿瘤长径(≤3cm/3-5cm)、肿瘤结节数目(单发/2-3个)和复发时患者肝功能分级(Child-Pugh A/B)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总体队列中,RFA组和再切除组1年、3年和5年OS分别为90.7%、69.04%、55.6%和 87.7%、62.9%、38.1%(p=0.11),RFA 组和再切除组 1 年、3 年和 5年 PFS 分别为 56.5%、27.9%、14.6%和 50.2%、21.9%、19.2%(p=0.80)。2.PSM队列中,RFA组和再切除组1年、3年和5年的OS和PFS也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3.RFA组在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5%vs.9.1%,p<0.001)、轻微并发症发生率(39.3%vs.94.9%,p<0.001)和患者住院时间(5 vs.14 天,p<0.001)上均优于再切除组。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2个或3个复发性HCC肿瘤结节的患者,在总体队列和PSM队列中RFA组的OS均明显优于再切除组(p=0.009,p=0.038)。结论总得来看,对于外科切除术后的复发HCC患者,RFA与再切除具有相同的疗效,但RFA术后并发症较少。对于复发性HCC中2个或3个复发肿瘤结节的患者,推荐接受RFA治疗。第四部分组氨酸磷酸酶LHP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抑制作用的研究目的探讨LHPP在原发性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指标和HCC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究LHPP对人HCC组织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1.收集临床行外科切除治疗的HCC及癌旁组织60例,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数据。2.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chemistry,IHC)、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等试验方法检测LHPP在HCC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和差异。3.分析LHPP在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HCC复发的相关性。4.在培养的Huh7细胞和HepG2细胞中,分别给予不同浓度(0,1,10,100μg/ml)的LHPP处理。应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验检测细胞和组织的存活率,探究LHPP对于肝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5.离体培养人HCC组织、癌旁组织,模拟肿瘤在体内的生长状态。分别给予不同浓度(0,1,10,100μg/ml)的LHPP处理。培养一周后,应用CCK-8试验检测组织的存活率,探究LHPP对于人HCC组织生长的作用。结果1.在本研究纳入的60例HCC以及癌旁组织中,IHC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LHPP在癌组织中LHPP的低表达率为63.3%,其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着低于其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0.064±0.016 vs.0.078±0.0222,p<0.01)。Western Blot和qRT-PCR试验也发现,LHPP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低于其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p<0.01)。2.LHPP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LHPP表达与HCC患者存在肝硬化(p=0.003)和门脉癌栓(PVTT)(p=0.036)存在相关性,而与性别、年龄、术前AFP水平、Child-Pugh分级、肿瘤分化程度,肝癌结节大小和数目等无相关(all p>0.05)。3.LHPP的表达与HCC术后复发的相关性:LHPP高表达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明显优于 LHPP 低表达组(p=0.046)。特别是对于HCC术后短期复发(≤2年),LHPP低表达组发现HCC短期复发患者15例(39.5%),LHPP高表达组发现HCC短期复发患者3例(13.6%),LHPP低表达组的HCC短期复发率显着高于LHPP高表达组(p=0.035)。4.LHPP对于肝癌细胞系的作用:随着LHPP浓度的增加(0,1,10,l00μg/ml)和作用时间的延长,LHPP对于2个肝癌细胞系:Huh7细胞和HepG2细胞的抑制率逐渐升高,且抑制作用明显呈量效关系(p<0.05)。5.在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给予不同浓度(0,1,10,100μg/ml)的LHPP处理,培养一周后,利用CCK-8测定法检测癌和癌旁肝组织的抑制率。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HPP处理的肝癌组织的存活率随着LHPP浓度的增加而降低(p<0.01),不同浓度LHPP处理的癌旁组织的存活率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LHPP在HC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降低,其低表达与肝硬化相关,并提示门脉癌栓和HCC术后复发(特别是短期内复发)的可能,外源性LHPP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系和人HCC组织的增殖和生长。
马宗强[2](2020)在《复发性肝细胞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单中心外科治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影响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价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接受不同外科治疗方法对总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2012-01-01~2017-12-31之间原发性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从中选出87例,这些病人在住院期间均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定期复查随访,发现肿瘤复发,并来我院接受不同外科方式治疗,随访时间截止2019-12-31。复发性肝细胞癌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术前肝功能、术前AFP、复发时间间隔、原发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是否累及肝被膜、肿瘤数目、复发肿瘤大小、复发肿瘤数目、HbeAg是否阳性、再次治疗前AFP、再次治疗前肝功能、是否合并肝硬化、BCLC分期。按照时间分类,分为早期复发组和晚期复发组,对两组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单因素分析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的再采用逐步回归法依次引入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14例(TACE治疗组);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局部消融58例(TACE+局部消融组);再次行手术切除的病人15例(手术切除组)。计算行TACE、手术再切除、TACE+局部消融治疗的1、3、5年总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再分别比较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行TACE治疗与行TACE+局部消融治疗的1、3、5年总生存率、行TACE治疗与手术再切除治疗的1、3、5年总生存率、行TACE+局部消融治疗与手术再切除治疗的1、3、5年总生存率。采用SPSS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生存时间及生存率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使用Log-rank法对三组数据的生存曲线进行两两对比,以COX比例风险分析法分析复发肝细胞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总生存期的影响,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复发性肝细胞癌的生存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发现HbeAg阳性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肝硬化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行TACE治疗组的1、3、5年总生存率为78.6%、36.6%、8.5%,中位生存时间为23月;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行TACE+局部消融治疗组的1、3、5年总生存率为87.75%、46.7%、21.5%,中位生存时间为35月;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行再次切除术组的5年总生存率为93.3%、58.8%、35.5%,中位生存时间为40月。接受TACE治疗的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的1、3、5年总生存率与接受TACE+局部消融治疗的总生存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16<0.05);接受TACE治疗的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的1、3、5年总生存率与接受手术切除组的总生存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09<0.05);接受TACE+局部消融治疗的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的1、3、5年总生存率与接受手术再切除治疗的总生存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29>0.05)。结论HbeAg阳性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肝硬化则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根据肝癌术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不同的危险因素,来制定肝癌切除术后的防治策略。对于复发性肝细胞癌,如能行再次肝切除,临床预后最好,为治疗的首选方法对于不能行手术切除的,可行TACE+局部消融治疗,或者单独行TACE治疗,均可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张晔铭[3](2020)在《贺用和中医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用药经验及辨证思路探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居全球第三[1]、全国第二,每年新发病历约高达78万例[2],有“癌中之王”的称呼。目前治疗肝癌,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即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非手术切除治疗目前包括局部消融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放射治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疗法。对于早期肝癌患者,首选手术切除治疗。但对于肝癌切除术后的患者,肿瘤复发转移是目前最常见的问题。数据显示,肝癌患者术后3年复发转移的几率约为50%,5年增高至大于70%[9],小肝癌术5年复发率为40%-60%,而大肝癌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80%[10],严重影响肝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如何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降低肿瘤复发转移几率,控制复发转移灶的进一步增殖播散,成为目前研究的课题之一。目的:贺用和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对于治疗肝癌以及防治肿瘤的复发转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理论建树。现本研究收集贺用和主任医师门诊病历,运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名老中医经验数据挖掘平台,分析贺用和主任医师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用药规律、辨证思路,总结贺用和主任医师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经验,为中医药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转移及肿瘤转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研究从三方面进行研究。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历年文献,针对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中西医治疗以及进展撰写综述,包括西医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发生几率以及主要治疗方式,如手术再切除、挽救性肝移植、局部消融治疗、肝动脉栓塞化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全身治疗等,并分别阐述其利弊。其次查阅中医文献,系统阐述前人对于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分析古今文献关于肝癌及肿瘤转移的论述,了解到当代医家治疗肝癌以及肝癌术后转移的辨证思路以及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2.经验总结: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贺用和主任医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门诊病历,通过数据分析挖掘的方式,分析患者的病症特点,并分析挖掘贺用和主任医师中医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用药频率、核心处方、药物特点等。3.讨论:基于数据分析得出的核心处方、用药频率以及药物属性等,与贺用和主任医师进行深度访谈研究,系统阐述贺用和主任医师中医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理论基础、辨证思路、核心方组方思想以及用药特色,并通过具体病案分析,更加客观具体展示贺用和主任医师的辨证思路。结果:通过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表明目前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目前疗法仅能改善患者短期症状,无法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总体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结果如下:1.贺用和主任医师常用药物前30位依次为为茵陈、醋鳖甲、法半夏、黄芪、茯苓、麸炒白术、牡丹皮、醋柴胡、生薏苡仁、生牡蛎、浙贝母、连翘、三七、防风、麸炒枳实、垂盆草、红景天、苦参、姜厚朴、陈皮、瓜蒌、炒白芍、炒莱菔子、半枝莲、砂仁、栀子、广藿香、醋延胡索、猪苓、干姜。其中使用最多的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消食药。大部分常用药归经为肝、脾、肾、胃四经,药物的性味较为平均,甘、苦味药比例相当,稍多于辛、咸、淡、酸、涩诸味。药性方面,平、微寒、温、寒、凉药物明显多于热、大寒类药物。以上结果符合贺用和主任医师认为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病机为肝郁脾虚,脾虚为主要病机,兼见痰湿、瘀血等邪实。同时,风邪导致了肿瘤转移的发生。2.贺用和主任医师中医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核心处方为:茵陈,柴胡,黄芪,麸炒白术,法半夏,醋鳖甲,茯苓,生薏苡仁,苦参,垂盆草,生牡蛎,瓜萎,连翘,红景天,防风,陈皮,丹皮,三七粉。3.贺用和主任医师认为,肝癌术后复发转移以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同时兼见寒邪、热邪、痰湿、血瘀等邪气胶结,治疗思路应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同时风邪是肝癌术后肿瘤发生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肝风内动”为肿瘤转移基本病机。治疗时加用部分祛风药物来防治和控制肿瘤的转移。
蒋家云[4](2019)在《自噬促进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肝细胞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六位,死亡率居第三位,严重威胁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大部分肝癌患者就诊时已属于中晚期阶段,能真正接受手术切除的比例不足20%。射频消融同手术切除、肝移植一样,已经被公认为肝癌的三大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射频消融因其具有微创、恢复快、费用低、安全、可靠、可重复操作、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早期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5年总体生存率与手术切除大体相当,但术后复发率较高,这也是影响其临床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自噬在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对于减少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改善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自噬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自噬可清除正常细胞内损伤或衰老的蛋白质和细胞器,抑制肿瘤发生。另一方面,自噬可增强肿瘤细胞对恶劣环境应激的耐受性,促进肿瘤存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热应激可在肺癌、宫颈癌细胞中激活自噬,促进肿瘤存活。但热应激能否诱导肝癌细胞发生自噬,以及热应激诱导的自噬在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在明确肝癌射频消融治疗能诱导自噬发生的基础上,揭示自噬标记物LC3可作为评估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体外模拟肝癌射频消融过渡区微环境,证实了热应激能诱导肝癌细胞发生自噬。通过一系列的功能实验验证,阐明了热应激可通过激活ATP-AMPK-mTOR信号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发生保护性自噬。抑制自噬,可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增加。研究方法(1)收集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接受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的组织样本130例。其中,单纯手术切除100例,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再次手术切除30例。同时收集5例肝移植供体正常肝组织。取一部分组织冻存于-80℃冰箱中,用于提取组织总蛋白和RNA,另一部分组织标本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用于免疫组化染色分析。Western blot检测LC3在肝癌细胞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LC3在单纯手术切除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再次手术切除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部位和表达强度。(2)采用恒温热水浴模型模拟肝癌RFA过渡区微环境,设置不同温度梯度(37、43、45、47℃)、不同处理时间(0、15、30、45、60min)和热应激后不同检测时间点(0、2、4、8、12、24h)提取细胞总蛋白质进行western blot检测,探索自噬标记物LC3-Ⅱ、p62的表达及动态变化规律,筛选出热水浴处理的最佳温度、处理时间和热应激后最佳检测时间点。肝癌细胞转染自噬双标腺病毒后再进行热应激处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的亚细胞定位及数目。透射电镜下观察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的亚细胞定位及数目。(3)应用氯喹联合热应激处理肝癌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记物LC3-Ⅱ、p62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的亚细胞定位及数目,明确热应激是诱导自噬的发生还是抑制自噬的降解,验证热应激诱导的自噬流是否通畅。(4)应用氯喹联合热应激处理肝癌细胞,CCK-8检测细胞活力的改变,EdU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记物LC3-II、p62及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RAPR表达水平的改变。siRNA干扰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Atg5后,western blot检测Beclin-1、Atg5表达的改变,验证siRNA的干扰效率。siRNA干扰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Atg5后联合热应激处理肝癌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的改变。(5)采用恒温热水浴模拟肝癌RFA过渡区微环境,热应激处理肝癌细胞,ATPlite试剂盒检测ATP浓度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AMPK/mTOR信号通路中p-AMPK/AMPK、p-mTOR/mTOR、p-P70S6K/P70S6K、p-4EBP-1/4EBP-1的表达的改变。应用AMPK激活剂AICAR和抑制剂compound C处理肝癌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p-AMPK/AMPK、p-mTOR/mTOR、LC3-II、p62表达的改变。(6)热应激处理肝癌细胞,将处理后的肝癌细胞种植到裸鼠右上肢近腋窝处皮下。将裸鼠随机分成4组:PBS组,CQ组,热应激组和氯喹联合热应激组,每组6只。对照组腹腔注射100μl PBS,实验组按60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氯喹PBS溶液100μl,每周3次。每3天记录肿瘤的体积和质量,直到第30天处死裸鼠。解剖并取下皮下肿瘤,记录肿瘤的体积和质量,用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用于H&E染色确认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检测LC3、p62、Ki-67、cleaved Caspase-3的亚细胞定位及表达水平。(7)统计学分析方法:所有研究结果均用均数±标准误表示。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作图。对于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个组之间的差异比较选用Student’s t检验,而多个组之间的差异比较选择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计数资料,选择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LC3在肝癌细胞株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L02,LC3在肝癌组织中呈现明显高表达的特点,过表达率为77.3%(17/22)。免疫组化显示LC3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再切除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单纯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而p62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再切除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单纯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且主要位于细胞浆。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LC3高表达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HBV感染、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肝硬化情况、血清AFP水平、肿瘤数目、肿瘤大小、血管侵犯、淋巴结侵犯、肿瘤的分化程度等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Kaplan-Meier’s分析表明LC3过表达患者较LC3低表达患者5年总体生存期较短,RFA术后复发率较高(P<0.05)。以上结果说明,自噬标记物LC3可作为预测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分子标记物。(2)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接受不同温度(37、43、45、47℃)热应激处理1h。随着温度不断升高,LC3-Ⅱ表达增加,而p62表达逐渐减少,说明不同温度的热应激可诱导肝癌细胞发生自噬,且呈现温度依赖性的特点。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接受47℃热应激处理不同时间(0、15、30、45、60min)。随着处理时间延长,LC3-Ⅱ表达不断增加,而p62表达逐渐减少,说明热应激处理不同时间均可诱导自噬的发生,且呈现出时间依赖性的特点。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转染自噬双标腺病毒HBAD-mRFP-GFP-LC3B后再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应激处理。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绿色斑点的自噬小体和黄色斑点的自噬溶酶体大多位于细胞核周围的细胞浆中,绿色斑点(GFP-LC3)和黄色斑点(mRFP-GFP-LC3)数目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直观地说明热应激能诱导肝癌细胞发生自噬,呈现温度依赖性的特点。光学显微镜结果表明,热应激处理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后出现大量囊状空泡样结构。透射电镜结果证实,热应激处理的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中大量增加的囊状空泡样结构为双层膜包裹的自噬小体或自噬溶酶体,平均数目从3增加到20以上(P<0.001)。以上结果表明,亚致死性热应激可诱导肝癌细胞发生自噬,且具有一定的温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47℃热应激处理30min,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后,LC3-Ⅱ增加和p62减少均非常显着,且细胞仍保持一定的活力。因此,我们选择47℃热应激处理30min模拟肝癌射频消融过渡区微环境的条件用于开展后续的实验。(3)47℃热应激处理肝癌细胞时间从30min增加至60min时,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中LC3-Ⅱ表达进一步增加,而p62表达进一步减少(P<0.001)。47℃热应激30min联合氯喹处理组和47℃热应激30min处理组比较,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中LC3-Ⅱ表达进一步增加,而p62表达也进一步增加(P<0.001)。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转染自噬双标腺病毒HBAD-mRFP-GFP-LC3B后再进行热应激和氯喹处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统计分析发现,合并后的荧光图像显示绿色斑点(自噬小体)明显增加,而黄色斑点(自噬溶酶体)增加较少。以上结果表明,亚致死性热应激诱导肝癌细胞内LC3-Ⅱ的蓄积是由于热应激诱导自噬发生引起,而不是抑制自噬的降解过程所致。热应激诱导肝癌细胞发生自噬过程中自噬流是畅通的。(4)氯喹联合热应激处理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CCK-8检测细胞活力结果表明,47℃热应激处理30min可使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的活力明显下降,而应用氯喹联合热应激处理,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的活力进一步下降,且SMMC7721细胞的活力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EdU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表明,47℃热应激处理30min可使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的增殖活性明显降低,细胞在热应激后增殖几乎停滞。氯喹联合热应激处理,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的增殖活性没有进一步地降低。结果表明,氯喹可抑制热应激诱导的自噬,但对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的影响。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47℃热应激处理30min可诱导肝癌SMMC7721和Huh7凋亡增加,用氯喹联合热应激处理肝癌细胞,可使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的凋亡率进一步显着增加(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47℃热应激处理30min可诱导肝癌SMMC7721和Huh7自噬标记物LC3-II表达增加,p62表达减少,促进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RAPR表达明显增加。氯喹联合热应激处理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自噬标记物LC3-II表达进一步增加,p62表达也增加,而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RAPR表达进一步显着增加。此外,用siRNA干扰实验结果表明,siRNA抑制自噬后,热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以上结果均表明,用氯喹或siRNA干扰Beclin-1、Atg5的表达可抑制热应激诱导肝癌细胞发生的自噬,可使热应激抑制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主要是通过抑制自噬促进热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增加引起,而对热应激抑制的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5)47℃热应激处理肝癌细胞30min,ATPlite检测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内ATP浓度时发现,热应激处理使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内ATP浓度显着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Western blot检测AMPK/mTOR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表明,p-AMPK表达明显增加,p-mTOR表达明显减少。检测mTOR信号通路下游两个关键蛋白p-P70S6K和p-4E-BP1发现,p-P70S6K表达明显减少,p-4E-BP1表达明显也减少。应用AMPK激活剂阿卡地新AICAR处理肝癌细胞作为阳性对照,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热应激同AMPK激活剂阿卡地新AICAR一样,促进肝癌细胞SMMC7721和Huh7内p-AMPK表达明显增加,p-mTOR表达明显减少,同时促进自噬标记物LC3-Ⅱ表达增加,p62表达减少。而应用AMPK抑制剂compound C联合热应激处理肝癌细胞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AMPK表达减少,p-mTOR表达增加,自噬标记物LC3-II表达减少,p62表达增加。以上结果表明,热应激诱导肝癌细胞发生自噬是通过激活ATP-AMPK-mTOR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的。(6)裸鼠皮下成瘤实验表明,单纯氯喹处理组和PBS组比较,皮下肿瘤的体积和质量无明显差异。热应激处理组与PBS组比较,皮下肿瘤的生长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抑制,肿瘤的体积和质量明显减少(P<0.001)。与热应激处理组比较,氯喹联合热应激处理组肿瘤的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肿瘤的体积和质量进一步明显减少(P<0.001)。取皮下肿瘤组织,经过脱水、固定和石蜡包埋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H&E染色结果表明,肿瘤的异型性明显,核分裂相增多,核质比明显增加,细胞排列紊乱,呈现典型的肝细胞癌的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热应激处理组LC3表达明显增加,p62表达明显减少,主要分布于细胞浆,说明热应激后肿瘤体内也能激活自噬和自噬流。热应激处理组Ki-67表达明显减少,而cleaved Caspase-3表达明显增加,说明热应激可明显抑制肿瘤的增殖活性,促进肿瘤凋亡明显增加。氯喹联合热应激处理肝癌与单纯热应激处理组比较,LC3表达明显增加,而p62表达也增加,Ki-67表达减少,cleaved Caspase-3表达明显增加(P<0.001),说明氯喹可在体内抑制热应激诱导的自噬,促进肿瘤凋亡增加。以上结果表明,氯喹可通过抑制自噬的降解过程抑制热应激诱导的自噬,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可在体内增强射频消融等热疗的抗肿瘤效应。研究结论综上所述,自噬标记物LC3在肝癌细胞和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尤其是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更高。LC3高表达与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呈明显正相关,表明LC3可作为判断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分子靶标。此外,体外模拟肝癌射频性消融过渡区微环境发现,不同温度热应激处理不同时间均可诱导肝癌细胞发生自噬,且具有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依赖性。氯喹联合热应激处理肝癌细胞证实热应激诱导的肝癌细胞内LC3-Ⅱ的蓄积是由热应激诱导自噬的发生引起,而不是抑制自噬的降解所致。热应激诱导肝癌细胞发生自噬过程中自噬流是畅通的。功能实验研究表明,热应激诱导肝癌细胞发生的自噬对肝癌细胞是保护性的,氯喹或siRNA干扰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Atg5可抑制热应激诱导的自噬,促进热应激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体内实验证实,氯喹联合热应激处理肝癌细胞,可抑制热应激诱导的自噬,明显抑制皮下肿瘤的生长,使皮下肿瘤的体积和质量明显减少,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增加,增强肿瘤热疗的抗肿瘤效应。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热应激诱导肝癌细胞发生自噬主要是通过激活ATP-AMPK-mTOR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的。通过该研究,阐明了自噬在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减少肝癌RFA术后复发,改善肝癌RFA治疗疗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治疗策略。
叶健文,李志远,陈向东,陈昆仑,翟文龙[5](2017)在《复发性肝癌综合治疗二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根治术后复发是全球肝胆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研究显示肝癌根治术后5年复发率达60%100%,如何提高复发性肝癌病人的生存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现就2例复发性肝癌病人的综合治疗进行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1:病人以右上腹间断性疼痛1周为主诉入院。甲胎蛋白(AFP):119.1μg/L,乙型肝炎病毒HBV-DNA2.1×
吴斌[6](2014)在《原发性肝癌复发射频消融与手术治疗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射频消融(RFA)和手术再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癌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行RFA与手术再切除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3年生存率。结果 RFA组肿瘤清除率为73.33%,显着小于手术再切除组(1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手术再切除组为3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再切除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均显着高于RF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癌患者仍以外科手术切除术为主,可提高术后生存率,疗效显着优于射频消融法。
刘勇[7](2011)在《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再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预后影响,探讨其防治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9年3月收治住院的63例临床资料完整并且行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直径大于3cm的复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随访结果,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再手术组、非手术治疗组(射频消融治疗组和经皮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组)和未接受治疗组,比较1,3,5年生存率。生存期和复发时间以月为单位计算,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时间。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3例复发原发性肝癌患者中11例(17.46%)行二次手术治疗;射频消融治疗(RFA)21例(33.33%);经皮(股动脉)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24例(38.10%);7例未接受治疗(11.11%)。其中再手术组1(10/11)、3(6/11)、5(4/11)年生存率为90.09%、54.55%、36.36%,中位生存时间54个月;非手术切除治疗组为1(32/45)、3(15/45)、5(7/45)年生存率为71.11%、33.33%、15.56%,中位生存时间32个月;未接受治疗组为1(3/7)、3(1/7)、5(0/7)年生存率为42.86%、14.29%、0%,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再治疗组1、3、5年生存率显着高于未治疗组(P<0.05),而再手术切除组亦显着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结论:1.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再治疗能明显提高术后生存率,改变了过去对肝癌根治术后复发为肿瘤晚期而放弃治疗的观念;2.手术再切除仍是术后复发有手术适应症者的首选治疗方法;3.根治术后加强定期检查、监测及早期规范治疗是降低术后再复发、改善预后、提高肝癌病人疗效的重要途径。4.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再治疗的治疗原则是外科治疗为主、局部微创治疗为辅,生物治疗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
刘辉[8](2009)在《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转移防治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相关的临床因素,探索肝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1985年3月至2007年12月收治住院的临床资料完整并且行原发性肝癌根治术的684例病例,随访日期截止2008年8月10日。收集684例病例的13项临床和病理指标,包括性别、年龄、HBsAg、肝硬化、AFP值、肝功能Child分级、肿瘤的大小、肿瘤的包膜、肿瘤的部位、肝癌家族史、手术切除方式、术中切缘处理(微波固化肿瘤切除或术中切缘微波固化或切缘注射无水乙醇)、术后生物治疗等13项;收集其中394例确认术后复发转移病例的可能影响复发转移的预后因素,包括复发的类型、时间、治疗等。生存期和复发转移时间以月为单位计算,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复发率;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可能影响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以及复发转移的预后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84例肝癌根治手术病例1年、3年、5年的累计复发率分别为33.5%、54.8%、60.1%;(2)396例复发转移后的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1.4%、15.2%、8.9%,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0.3月;(3)原发肿瘤越大、肿瘤无包膜、合并肝硬化、HbsAg阳性是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RR>1,P<0.05)。(4)术中切缘的处理和术后生物治疗是肝癌的复发转移的保护因素(RR<1,P<0.05),可降低肝癌术后的复发转移;(5)年龄、性别、肿瘤的部位、AFP值、肝功能分级、肝癌家族史、手术切除方式(RR≠1, P>0.05)与肝癌术后复发转移关系不明显;(6)肝癌复发转移的时间及类型与复发后的生存时间相关(RR≠1,P<0.05),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时间越早,预后越差,反之预后较好,局部单结节复发的预后较好,多结节复发(2个及以上)次之,弥漫性复发预后最差;(7)在肝癌复发转移后的各种治疗中,手术再切除治疗效果最好,局部消融效果次之,TACE再次之,而其他治疗效果更差。结论:(1)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转移转移受患者全身状态、肿瘤因素和治疗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对其预防和治疗是一个涉及面广、十分复杂的难题。(2)早期诊断,规范的手术操作,术后生物治疗是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措施。(3)对肝癌术后病人要加强随访,对复发转移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根据病变复发的部位、大小以及全身情况给予适当方案。(4)肝癌复发转移后的治疗原则也是外科治疗、局部微创治疗、介入等多种治疗方法的有机序贯综合治疗,手术再切除是局部复发首选治疗手段。本研究对如何降低肝癌术后复发转移,对判断肝癌患者的预后以及复发转移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刘辉,梁安民[9](2008)在《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的复发转移一直是影响肝癌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辨别复发转移的类型、了解危险因素和选择合适方法对其进行预防及治疗是提高肝癌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文就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防、治疗等相关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纪孝峰[10](2008)在《原发性肝癌根治性术后肝内复发外科治疗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根治性术后肝内复发的二次手术治疗的适应征、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3年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患者初次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均采用根治性切除术。肝内复发时其中30例行二次手术治疗,30例行以介入为主的治疗,比较两治疗组初次手术时与肝癌预后的相关的影响因素、肿瘤复发时间及复发时临床分期(包括复发时肿瘤的数目、大小、肝功能及肝硬化程度),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最后通过比较两治疗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析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根据对60例根治性肝癌术后复发的病人随访,以死亡为终点,通过SPSS13.0软件计算生存率,手术治疗组较介入治疗组对肿瘤1年、3年、5年生存率有较大的提高。分别为手术组1年生存率为78%,3年生存率为34%,5年生存率为20%,中位生存时间31月;介入组1年生存率为53%,3年生存率为28%,5年生存率为14%,中位生存时间15月。手术组与介入组P<0.05 (T=0.031)。结论1通过手术和介入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根治性术后肝内复发预后的影响分析,认为根治性手术后复发性肝癌有手术适应症者,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案,改变了过去对复发性肝癌为肿瘤晚期而放弃手术治疗的观念。2通过完善术前检查,明确复发性肝癌病人肝功能、肿瘤大小及数目、肝硬化程度等,明确手术的适应征。结合术前检查及术中情况,采用合理的术式,主要采用复发肿瘤的局部切除或不规则切除,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肝组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达到根治肿瘤、提高预后的目的。3二次手术治疗组较介入治疗组对肿瘤1年、3年、5年生存率有较大的提高。
二、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再切除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再切除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肝细胞癌多种治疗方式的联合与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最佳时间间隔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第二部分 微波消融和射频消融治疗血管周围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对比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第三部分 射频消融和外科再切除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的对比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第四部分 组氨酸磷酸酶LHP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抑制作用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1 |
外文论文2 |
外文论文3 |
(2)复发性肝细胞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单中心外科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文章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贺用和中医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用药经验及辨证思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现代医学诊疗现状 |
1 肝切除术治疗肿瘤的优势及局限性 |
2 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西医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肝癌术后转移的中医研究现状 |
1 肝癌的病因病机 |
2 肿瘤转移的病因病机 |
3 肝癌及肿瘤转移的中医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经验总结与思路探讨 |
研究目的 |
研究思路 |
研究方法 |
1 病历资料整理录入 |
2 数据挖掘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一般信息 |
2 临床表现 |
3 西医诊断 |
4 用药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贺用和主任医师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中医理论 |
1.1 病位 |
1.2 病因病机 |
2 贺用和主任医师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用药经验 |
2.1 治则治法 |
2.2 核心方分析 |
2.3 辨证思路 |
2.4 祛风药在肿瘤转移中的运用 |
3 病案分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自噬促进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自噬标记物LC3在单纯肝切除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再切除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自噬促进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自噬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得的奖励 |
致谢 |
(5)复发性肝癌综合治疗二例(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讨论 |
(6)原发性肝癌复发射频消融与手术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手术再切除 |
1.2.2 射频消融治疗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住院时间对比 |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
2.3 两组患者3年生存率对比 |
3 讨论 |
(7)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再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转移防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四、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五、致谢 |
(10)原发性肝癌根治性术后肝内复发外科治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四、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再切除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细胞癌多种治疗方式的联合与对比研究[D]. 冯跃民. 山东大学, 2020(10)
- [2]复发性肝细胞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单中心外科治疗效果分析[D]. 马宗强. 山东大学, 2020(02)
- [3]贺用和中医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用药经验及辨证思路探究[D]. 张晔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自噬促进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蒋家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5]复发性肝癌综合治疗二例[J]. 叶健文,李志远,陈向东,陈昆仑,翟文龙. 腹部外科, 2017(04)
- [6]原发性肝癌复发射频消融与手术治疗疗效分析[J]. 吴斌. 中国处方药, 2014(11)
- [7]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再治疗的临床研究[D]. 刘勇.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4)
- [8]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转移防治的临床研究[D]. 刘辉. 广西医科大学, 2009(10)
- [9]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J]. 刘辉,梁安民.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 2008(04)
- [10]原发性肝癌根治性术后肝内复发外科治疗探讨[D]. 纪孝峰. 福建医科大学, 2008(01)
标签:肿瘤论文; 肝癌论文; 原发性肝癌论文; 细胞自噬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