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可转债融资市场健康发展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璐[1](2021)在《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方式研究 ——以兴森科技可转债研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孟诗雅[2](2021)在《可转换债券融资风险及控制研究 ——以“格力转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郑映涵[3](2021)在《可转债融资风险研究 ——以辉丰股份可转债融资为例》文中指出市场投资者和企业约定,在未来满足某些特定条件时,可以将手中持有的有价证券转化为公司的股票,这样的有价证券被称之为可转换债券。因此相比于普通债券的债权性,可转换债券还具备股票的股权性。同时,与传统股票的交易方式不同,可转债在买卖当日便可重新进行交易,并取消了限制股权性工具常用的涨跌比例限制,宽松的交易规则使得可转债颇受短线投资者的推崇,因此近年来可转债市场日益火热。然而,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发展较为迟缓,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故而市场对可转债的融资风险缺乏基本的认知,对可转债融资风险的防范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更没有形成相应的方案以供实施。通常来说,大多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初衷就是拿股权换资金,发行可转债实质上就是贩卖一种股票购买权,根本目的是希冀其未来能成功转股。因此,在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过程中,设计的可转债的发行条款不合理不创新,把握不清发行时机,对公司财务指标的监管和预警不到位,这些问题导致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活动中存在较高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持续经营带来潜在伤害。作为一篇案例研究论文,本文以在2020年年中不幸触发回售导致转股失败的辉丰转债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并佐以其他类似公司发行的可转债与辉丰转债进行对比分析。首先,本文探究辉丰股份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动因,认为辉丰之所以发行可转债主要是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量:项目融资需求、优化资产结构、内部资金不足、降低融资成本。此外,笔者还从若干新颖角度对辉丰转债整个存续期中潜藏的风险进行综合考察,了解到辉丰股份在可转债发行和存续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宏观层面风险、发行时机风险、利率设计风险、下修条款保护下触发回售条款的风险和发行企业自身风险等五个方面。最后,根据上述的研究,本文还为各相关利益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在文章的最后,本文建议,企业在应对可转债融资风险时,应当培养整体的风险观,并建立和完善风险防御机制。针对发行时机风险,上市公司应当全面评估自身的状况,并密切关注资本市场的动态,对本企业可转换债券发行时期的选定要有清晰明白的认识。针对可转换公司债券条款设计风险,上市公司应根据公司自身的特点,合理设计条款,平衡三方利益,帮助本企业更好地融得资金,避免发生转债回售的情况。针对发行公司自身风险,企业除了完善风险防御机制以外,还必须注重研发,注重科技创新,必须在R&D上舍得投入,致力于打造和维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的创新点有二:一是在于笔者以现实存在的辉丰转债的融资失败事件为例来分析可转债融资风险因素,从具体的案例中得出有普遍实践意义的结论,具有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特征。二是本文并不仅仅是着眼于某一个节点的单个风险,而是围绕可转债融资风险因素,系统地对可转债融资全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进行研究,如对可转债的发行、回售、转股等诸多节点,进行风险的识别、规避及控制,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李月馨[4](2021)在《可转债融资决策的动因及融资效果分析 ——以济川药业可转债融资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持续推动力,足额稳定的资金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会根据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自身发展现状选择融资方式,恰当的融资方式会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促进经营发展。融资方式可分为债务融资和权益性融资。权益性融资的特点是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企业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财务风险较低,但是权益性融资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权,导致控制权转移的风险增加,不利于企业的公司治理。若企业进行债务性融资,虽然对股权结构不会造成影响,但是会增加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若无充足的资金流支持,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可转债具有债权、股权和期权三种特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的不足,可转债发行方可以通过对条款的灵活设置以及较低的票面利率达到融资的目的。相比国外可转债市场,我国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但是随着我国可转债的市场和相关制度都逐渐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可转债作为融资方式。特别是2017年再融资新规的发布,增加了对配股、增发以及非公开发行股票融资的限制,引发了可转债市场的快速发展,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都增速较快。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再融资新规发布后医药制造业发行的第一支可转债——济川转债为研究对象,分析济川药业采取可转债融资的动因和融资效果。本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再从融资方式的影响因素、可转债融资决策的动因和可转债融资效果三个方面,搜集并整理相关国内外文献,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接着介绍了济川药业的基本情况以及济川转债的发行情况。随后分析济川转债融资动因。最后从融资成本、财务变化情况、可转债发行公告的市场效应以及对股东权益的影响四个方面分析可转债的融资效果。研究发现,济川转债的发行改善了企业的资本结构,提升了短期偿债能力,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取了资金,但是短期的市场反应为负,有损股东财富,短期内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不明显。由此本文得出关于上市公司融资选择的启示,认为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谨慎选择融资方式,在确定采用可转债进行融资时,要选择适当的发行时机,合理设计可转债条款,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可转债市场的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可转债的质量。
白成民[5](2020)在《赛腾股份定向可转债融资并购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改革进入深水区,金融去杠杆也进入攻坚期,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提高了实体经济的平均融资成本。同时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加速了实体经济的去杠杆化,导致企业不得不改善资本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从而使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增大。2018年并购市场遇冷,融资支付成为市场的瓶颈。证监会积极推进以定向可转债作为并购支付工具的试点政策,支持各类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优做强。赛腾股份成为第一个尝试使用定向可转债作为并购支付工具的上市公司。通过研究赛腾股份定向可转债发行的动因,发行定向可转债对并购的作用,以及发行可转债的风险研究对定向可转债的推广使用,加速并购市场回暖和政策监管细则的完善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赛腾股份发行定向可转债融资并购菱欧科技为案例,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公司自身战略规划及财务状况分析了赛腾股份发行定向可转债的动因。分析表明定向可转债试点政策的推进对于赛腾股份是一场及时雨,缓解了赛腾股份的资金压力同时加速了并购进程。其次,运用对比分析法以及事件研究法分析了定向可转债在此次并购中所发挥的作用。结论表明:第一,定向可转债灵活的条款设计平衡了双方利益;第二,定向可转债对比现金支付和股份支付可以将债券持有人的预期收益率控制在30%以内,同时债券利息率只有0.01%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第三,定向可转债作为实现业绩补偿与奖励以及资产减值补偿机制的关键工具,通过调整交易对价有效防控了并购整合阶段的估值溢价风险和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最后,分析了定向可转债在此次并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无论经营业绩不确定性以及提前回售条款引发的兑付风险,还是转股价格不确定以及政策不确定,都要求赛腾股份具备随时偿付已解锁定向可转债的能力。根据案例分析与结论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定向可转债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融资成本上升且融资监管趋严的弱市环境中仍然以其优势表现出很强的适用性,丰富了并购市场融资渠道,有望引领并购市场回暖。第二,政府出台的融资政策的变化会影响企业并购中支付工具的选择,政府可以利用融资政策的改变积极引导企业使用合理的支付方式,丰富并购重组支付渠道,推进实体企业去杠杆化进程,增强实体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应对宏观环境变化的能力,同时可以借鉴外国成熟资本市场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市场环境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在政策监管和支持市场经济自由之间找到相对平衡的点。
尹慧敏[6](2020)在《合佳医药双创可转债融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三板市场正处于分层改革的关键时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成交量却反而不断萎缩,流动性不足传导到一级市场凸显出新三板市场的融资痛点。2015年9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要求。众筹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板块,能够使企业汇众资促发展,可以有效弥补传统金融体系服务中针对小微企业和创业者个人部分的局限和不足,以此拓宽创新创业的投融资新渠道。中关村众筹联盟和融360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互联网众筹发展趋势报告》显示,未来股权众筹将出现更多的创新空间,而可转换公司债券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由此,2017年创新创业可转换债券应运而生。创新创业公司非公开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作为自新三板实行分层制度以来第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差异化制度福利,因其具有债权和期权双重特性,使发债企业在可选择不稀释股权的前提下获取资金,还以较低的门槛丰富了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的融资渠道,另外,债券融资方式能够令企业利用税盾效应节约成本。为了降低发行人违约风险,还引入了企业内外结合的增信机制,进而使其成为新三板市场上惠及投融资双方的工具。众多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纷纷走入发行创新创业可转换债券的行列,合佳医药就是其中一员。本文以融资需求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后门权益理论为基础,以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数据收集法与比较分析法为媒介全面展现了合佳医药在创新创业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前后的情况。本文从找寻合佳医药发行双创债动因为分析起点,将动因分为融资需求层面与选择双创债融资方式层面,跟踪合佳医药发行双创债后融资需求层面动因的达成效果,即已偿银行债务优化负债结构、公司现金流量更充沛、部分参股子公司已撤出、公司行业竞争力已提升、农业多元化现已停滞,着手分析合佳医药发行双创债以及转股之后引发的财务影响与股东权益影响。在财务影响方面,资产结构变化使偿债能力,尤其是短期偿债能力有所提升;资产盘活令资产运营能力于行业没有显着落后;财务杠杆运用使盈利能力得以改善。在股东权益影响方面,由于合佳转S1规模有限,并没有产生符合常规趋势的显着变化。最后,本文于末尾处提出了与该案例有关的建议和启示,以冀能够引起合佳医药乃至其他准备着手发行双创债的企业以思考,使其能够对自身情况是否需要发行创新创业可转换债券作出正确判断。
朱大伟[7](2020)在《三一转债发行的财务效应分析》文中认为融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一种合适良好的融资方式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市场的稳定,一家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都需要足够且稳定的资金支撑,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融资需求,所以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融资工具,传统的融资工具存在着发行门槛高,稀释股权,公司内部财务风险高的不足,在2017年的时候,证监会发布一则再融资细则,对传统融资方式的时间等方面提高了门槛,其中可转债这种融资方式没有提高发行门槛,因此,在当年,选择发行可转债进行融资的企业出现剧增,发行可转债融资不仅弥补了上述传统融资方式的缺点,这个融资方式可以保障同时满足企业和投资者的各方所需,它属于债股混合型的一种新式的融资工具,有着股票,债券和期权的性质,投资者可以根据其发行条款,在转股期间,选择合适时机转股,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发行企业可以以较低融资成本,不大量稀释股权的前提下获得稳定充足的资金,改善调节企业的内部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方面等风险,使企业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随着国内发行可转债公司的数量日渐增多,与之带来的问题也在增多,本文通过对三一重工2016年发行可转债这一案例事件进行研究分析,首先描述关于可转债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然后介绍可转债的相关具体概念,并整理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可转债方面的研究成果,接着通过运用案例研究法对三一重工发行三一转债这一事件进行分析,介绍三一重工的公司案例状况和三一转债的发行流程和动因,再根据三一转债在不同情况测算出的不同的融资成本,并与三一重工本次的实际融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该融资行为的融资成本是否合理。其次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窗口期内的市场绩效,利用各项财务指标分析财务状况和股权结构以及财务绩效的变化,最后对本文的分析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并且对企业选择可转债进行融资提出建议,还有对可转债市场未来的发展的一些启示建议。本文希望能为未来选择发行可转债融资的公司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可以使可转债这一融资方式在国内更加普及成熟,应用更加灵活,并且也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常焕城[8](2020)在《赛腾股份运用定向可转债并购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已成为兼并重组的重要平台,为了维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证监会积极寻找改革方案并于2018年11月1日推出公告《证监会试点定向可转债并购支持上市公司发展》,大力推广定向可转债成为并购重组交易的支付工具。次日早间,苏州赛腾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赛腾股份)便发布公告拟发行定向可转债作为支付工具进行并购,并购对象是苏州菱欧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菱欧科技),并于2019年1月24日获证监会审核通过。作为我国第一例运用定向可转债作为支付工具完成并购的案例,赛腾股份定向可转债并购案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也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于研究企业并购和可转债发行的相关文献,解释可转债基本概念、发行要素和在我国的高速发展趋势,并介绍定向可转债的特别之处。随后对案例中的并购流程与方案做了详尽介绍,包括赛腾股份的股权分布、经营及财务状况以及菱欧科技的基本经营情况,赛腾股份并购菱欧科技的原因,而后概述了并购方案以及定向可转债中的具体条款。在案例分析中,将并购分析与发行定向可转债分析相融合,在经典并购理论的基础上,援引大量数据,分析赛腾股份选择定向可转债的缘由以及运用过程中的效果,再运用对比分析法对赛腾股份定向可转债具体条款进行同行业比较。接着运用事件研究法、财务数据分析以及股权变动分析,研究出并购的各方面效果,包括短期内并没有给股东带来财富效应但提高了提高盈利能力与每股收益,延缓了股权稀释以及收益的摊薄。基于以上分析,从企业角度总结归纳了此案例的可借鉴之处与启示,并针对性提出了利于定向可转债运用于企业融资并购之中的建议,首先是定向可转债发行方需要优化自身条件,科学设计可转债条款,其次是对于改善定向可转债外部环境的建议,包括降低发行门槛、完善法律法规以及搭建管控平台。对赛腾股份定向可转债并购案例的全面分析,从企业角度总结了值得广大上市公司学习的经验,肯定了证监会推行定向可转债作为并购支付工具的改革创新以及其中的独特优越之处,保证国有控股、民营控股以及其他企业可以借助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持续成长的实践性作用。但我国定向可转债的推广还才刚开始,离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服务机构、监管管理部门的统筹合作,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
何丽娟[9](2020)在《可转债融资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可转换债券作为资本市场的一种融资工具,虽然发行规模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由于其具有股债双重属性和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受到了融资方和投资方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实现成倍地增长,发行可转债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新趋势。目前国内学者对可转债融资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全行业,对某个单独行业进行可转债融资前后绩效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位列第一,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制造业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本文以2010-2017年发行可转债的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发行可转债前后经营绩效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企业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可转债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首先从理论方面分析了可转债融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运用Wilcoxon符号秩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制造业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前后一年经营业绩的波动进行实证分析,同时根据行业、总资产规模、BM值等多个维度为样本组选取了对照组,横向比较可转债的融资效率。其次,基于可转债融资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基础,本文运用多元回归方法,从资本结构、财务风险、代理成本和公司规模等多个角度实证研究了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后绩效变化的原因。本文的研究表明:(1)从整体来讲,制造业上市公司在发行可转债的当年可以提升公司的绩效,但在发债后的次年其经营绩效则显着下滑;与行业对照组相比,发行可转债的公司其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均要优于未发行可转债的公司。(2)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现金流波动率越大,其发行可转债后绩效下滑越快;而公司规模越大,发行可转债后业绩下滑则越慢。
刘维娜[10](2020)在《公用事业类企业可转换债券融资效率研究》文中认为公用事业不但与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公用事业类企业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量巨大、项目周期长等,所以项目资金的来源和融资的效率是公用事业类企业融资和发展所面临的重点。而可转换债券作为具有双重属性的一种融资方式,在我国存在着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自2017年起,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数量和规模剧增,并且于2018年,公用事业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的企业数量也在加剧。因此对公用事业类企业进行可转换债券融资效率的分析极有必要,这将直接影响公用事业类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基于发行可转债的公用事业类企业的数据以及可转换债券发行和融资效率的相关文献,剖析公用事业类企业进行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现状、分析可转换债券融资效率的高低及可能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等阐述公用事业类企业的概况,从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情况和发行条款的设置两方面分析我国公用事业类企业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现状,之后用实证研究法与对比分析法等从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成本、资金配置效率和融资风险三方面考察其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效率的高低并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再尝试用熵值法对融资效率作进一步地综合研究来辅助说明融资效率的高低。结果表明:多数公用事业类企业的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成本高于其它融资方式的资本成本;可转换债券的资金配置效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它高于行业内未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企业对照组,表明公用事业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样本组为绩优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后企业的融资风险有所增加,综合来看,公用事业类企业的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效率并不高。前文得出以上结论后,后文主要采用案例对比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等相结合的方式,选取公用事业类下同属电力行业且于2011年发行的国投转债和国电转债进行案例对比研究。首先以可转换债券的融资环境、融资动因和发行定价为融资背景,分别从融资风险、融资成本和包含短期市场绩效和长期经营绩效的企业绩效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在对比的过程中探讨两只可转换债券融资效率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从而对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效率有更清晰的了解。最后,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关于公用事业类企业提高融资效率的建议: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选择融资工具、可转换债券条款设计应注意差异化、发行人应正确选择发行时机、构建融资风险预警与应急机制以及监管部门加强事后的监督。
二、我国可转债融资市场健康发展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可转债融资市场健康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3)可转债融资风险研究 ——以辉丰股份可转债融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研究的不足 |
2 可转债融资的相关理论 |
2.1 可转债融资风险概念界定 |
2.2 可转债融资风险基本内容 |
2.2.1 发行企业自身风险 |
2.2.2 发行可转债风险 |
2.2.3 宏观风险 |
3 辉丰股份可转债融资案例介绍 |
3.1 江苏辉丰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
3.1.1 公司概况 |
3.1.2 公司股权结构 |
3.2 辉丰股份进行可转债融资的动因 |
3.2.1 出于项目融资需求 |
3.2.2 优化公司资产结构 |
3.2.3 内部融资资金不足 |
3.2.4 降低外部融资成本 |
3.3 辉丰转债发行条款 |
3.4 辉丰股份可转债融资事件梳理 |
4 辉丰股份可转债融资案例分析 |
4.1 辉丰转债融资的多重风险 |
4.1.1 宏观风险 |
4.1.2 发行时机风险 |
4.1.3 利率设计风险 |
4.1.4 下修条款保护下触发回售的风险 |
4.1.5 发行企业自身风险 |
4.1.6 小结 |
4.2 辉丰转债失败的难以避免性 |
4.2.1 企业整体意识薄弱 |
4.2.2 错误的发行时机 |
4.2.3 可转债条款设计存在缺陷 |
4.2.4 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
4.2.5 缺少公司风险防御机制 |
4.3 辉丰转债融资失败的影响 |
4.3.1 对公司资产与负债结构的影响 |
4.3.2 对公司偿债能力的影响 |
4.3.3 小结 |
5 启示 |
5.1 关注并妥善应对外部环境 |
5.2 选择合适的发行时间 |
5.3 合理设计条款平衡三方利益 |
5.4 完善风险防御机制 |
5.5 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可转债融资决策的动因及融资效果分析 ——以济川药业可转债融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融资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2 可转债融资决策的动因研究 |
1.2.3 可转债的融资效果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企业融资方式及影响因素 |
2.1.1 企业融资方式 |
2.1.2 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因素 |
2.2 可转换债券定义与特征 |
2.3 可转债与其他融资方式的比较 |
2.3.1 可转债与股权融资的比较 |
2.3.2 可转债与普通债券的比较 |
2.3.3 可转债与银行贷款的比较 |
2.4 理论基础 |
2.4.1 优序融资理论 |
2.4.2 权衡理论 |
2.4.3 代理成本理论 |
3 济川药业发行可转债案例描述 |
3.1 济川药业基本情况 |
3.1.1 医药制造业行业背景 |
3.1.2 济川药业简介 |
3.1.3 济川药业可转债发行前的财务状况 |
3.2 济川转债发行概况 |
3.2.1 济川转债基本信息 |
3.2.2 济川转债相关条款 |
3.2.3 济川转债发行过程 |
3.2.4 济川转债发行方式及结果 |
3.2.5 济川转债融资项目介绍 |
3.2.6 济川转债转股情况 |
4 济川转债融资动因分析 |
4.1 扩大产能需要外部融资 |
4.2 控制总股本增长速度,减缓稀释每股收益指标 |
4.3 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
4.4 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
4.5 降低逆向选择成本 |
5 济川转债发行的融资效果分析 |
5.1 济川转债融资成本分析 |
5.2 济川药业财务分析 |
5.2.1 资本结构改善,短期偿债能力增强 |
5.2.2 盈利能力改善不明显 |
5.2.3 营运能力略有下降 |
5.2.4 成长能力未得到提升 |
5.2.5 财务风险增速变缓 |
5.2.6 基于熵值法的综合财务绩效分析 |
5.3 对股东权益的影响分析 |
5.3.1 每股收益先升后降 |
5.3.2 控制权稀释不明显 |
5.4 济川转债发行的市场反应分析 |
5.4.1 定义事件日、窗口期和事件估计期 |
5.4.2 计算预期收益率 |
5.4.3 计算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 |
6 研究结论及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1.1 济川转债的发行具有负的公告效应 |
6.1.2 济川转债融资成本较低 |
6.1.3 资本结构和短期偿债能力得到改善 |
6.1.4 可转债的发行对绩效的正向影响不明显 |
6.2 启示 |
6.2.1 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
6.2.2 选择合适的发行时机 |
6.2.3 合理设计发行条款 |
6.2.4 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 |
6.2.5 对可转债市场加强监管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赛腾股份定向可转债融资并购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可转债发行动因相关文献 |
1.2.2 可转换债券条款设计相关文献 |
1.2.3 可转换债券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相关文献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与可能的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研究 |
2.1 定向可转债相关概念 |
2.1.1 定向可转债的概念 |
2.1.2 定向可转债的特点 |
2.2 可转债发行动机理论 |
2.2.1 融资约束理论 |
2.2.2 优序融资理论 |
2.2.3 后门权益理论 |
2.3 发行可转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 |
2.3.1 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
2.3.2 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
2.4 发行可转债对并购企业估值溢价风险的防范机制 |
2.5 发行可转债并购对企业绩效的短期影响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赛腾股份定向可转债融资并购案例介绍 |
3.1 案例背景 |
3.1.1 中国并购市场概况 |
3.1.2 中国并购市场融资状况 |
3.1.3 定向可转债的市场概况 |
3.1.4 自动化设备产业概况 |
3.2 案例回顾 |
3.2.1 案例主体公司概况 |
3.2.2 赛腾股份并购菱欧科技的主要原因 |
3.2.3 并购过程简介 |
3.2.4 定向可转债发行过程简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赛腾股份定向可转债融资并购案例分析 |
4.1 赛腾股份定向可转债发行动因 |
4.1.1 赛腾股份此次并购面临的融资需求 |
4.1.2 赛腾股份面临的融资约束 |
4.1.3 目前并购市场各支付工具对比 |
4.1.4 赛腾股份满足发行定向可转债条件 |
4.2 赛腾股份发行定向可转债对此次并购的作用 |
4.2.1 定向可转债条款设计的灵活性 |
4.2.2 .定向可转债可以降低融资成本 |
4.2.3 定向可转债可以分散风险 |
4.2.4 赛腾股份定向可转债并购前后经济效果分析 |
4.3 赛腾股份并购中定向可转债融资风险分析 |
4.3.1 到期兑付风险 |
4.3.2 转股价格不确定的风险 |
4.3.3 政策不确定性风险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1.1 选择定向可转债作为支付工具缓解了赛腾股份的财务压力 |
5.1.2 定向可转债融资对此次并购起到了正向作用 |
5.1.3 发行定向可转债要求企业有较强的偿债能力 |
5.2 启示 |
5.2.1 定向可转债在弱市环境中仍有较强的适用性 |
5.2.2 相关政策应起到引领作用同时在学习中不断完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合佳医药双创可转债融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中小企业(含新三板)融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可转换债券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创新创业可转换债券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双创可转债 |
2.1.2 新三板市场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融资需求理论 |
2.2.2 资本结构理论 |
2.2.3 后门权益理论 |
第三章 合佳医药发行双创可转债案例介绍 |
3.1 合佳医药概况 |
3.1.1 合佳医药简介 |
3.1.2 合佳医药股本变动及股权结构 |
3.1.3 合佳医药融资历程 |
3.2 合佳医药发行双创可转债概况 |
3.2.1 发行主体资格认定 |
3.2.2 本次发行基本情况与主要条款介绍 |
第四章 合佳医药双创可转债融资动因 |
4.1 合佳医药融资需求层面动因 |
4.1.1 偿还企业银行债务 |
4.1.2 补充企业营运资金 |
4.1.3 投资医药类参股子公司 |
4.1.4 增强企业头孢类制药行业竞争力 |
4.1.5 为企业涉农多元化提供支持 |
4.2 合佳医药选择双创可转债融资方式层面动因 |
4.2.1 开辟企业融资的新渠道 |
4.2.2 税盾效应节约企业成本 |
4.2.3 双创可转债融资门槛较低 |
4.2.4 增信机制激发投资者积极性 |
第五章 合佳医药双创可转债融资后果分析 |
5.1 合佳医药双创可转债融资动因达成情况分析 |
5.1.1 已偿银行债务优化负债结构 |
5.1.2 公司现金流量更充沛 |
5.1.3 部分参股子公司投资已撤出 |
5.1.4 公司行业竞争力已提升 |
5.1.5 涉农多元化现已停滞 |
5.2 合佳医药双创可转债融资财务影响分析 |
5.2.1 资产结构变化对偿债能力影响分析 |
5.2.2 资产盘活对资产运营能力影响分析 |
5.2.3 财务杠杆运用对盈利能力影响分析 |
5.3 合佳医药双创可转债融资股东权益影响分析 |
5.3.1 每股收益变动分析 |
5.3.2 股权结构变动分析 |
第六章 建议与启示 |
6.1 对合佳医药的建议 |
6.1.1 加大非关联企业投资降低关联企业风险 |
6.1.2 专注自身领域打造大健康品牌 |
6.1.3 坚持恪守绿色制药理念 |
6.1.4 利用第三方进行外部信用增级 |
6.2 关于发行双创可转债融资的启示 |
6.2.1 增强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使双创可转债更易体现股权价值 |
6.2.2 高新技术企业可通过无形资产辅助增信 |
6.2.3 发行双创可转债可改善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问题 |
6.2.4 双创可转债开创企业与投资者双赢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三一转债发行的财务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可转债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可转债的基本概念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可转债公告前后公司经营状况的市场反应分析 |
2.2.2 可转债发行动因分析 |
2.2.3 可转债对公司经营绩效分析 |
2.2.4 文献评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啄食顺序理论 |
2.3.2 最佳资本结构理论 |
2.3.3 信号传递理论 |
2.3.4 代理成本理论 |
第3章 三一重工发行可转债案例分析 |
3.1 公司简介 |
3.1.1 公司基本情况 |
3.1.2 公司组织框架 |
3.2 三一转债发行过程 |
3.2.1 三一转债发行条款 |
3.2.2 三一转债发行事件过程 |
3.3 三一转债发行动因 |
3.3.1 优化公司的资本结构 |
3.3.2 获取更多的股权收益 |
3.3.3 降低投资者逆向选择成本与信息不对称 |
3.3.4 项目投资的需要 |
3.4 .三一转债融资成本测算 |
3.4.1 三一转债的不同情况下融资成本测算 |
3.4.2 三一转债实际转股的融资成本 |
3.4.3 融资成本的比较分析 |
第4章 三一转债发行的财务效应分析 |
4.1 发行三一转债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分析 |
4.1.1 资本结构分析 |
4.1.2 偿债能力分析 |
4.1.3 财务风险分析 |
4.2 三一转债前后的股权结构分析 |
4.2.1 三一转债转股情况分析 |
4.2.2 股本变动状况分析 |
4.3 三一转债的一般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
4.3.1 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分析 |
4.3.2 资产收益能力分析 |
4.3.3 股东获利能力分析 |
4.4 基于EVA长期综合财务绩效分析 |
4.4.1 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的计算(NOPAT) |
4.4.2 调整后的资本总额的计算(TC) |
4.4.3 确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ACC) |
4.4.4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EVA) |
4.5 基于事件研究法短期市场反应分析 |
4.5.1 三一转债公告日前后股价变动分析 |
4.5.2 三一转债短期市场反应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主要结论 |
5.1.1 融资成本较高,但控制合理 |
5.1.2 短期绩效出现变化,财务风险降低 |
5.1.3 长期绩效得到改善 |
5.1.4 优化了股权、资本结构 |
5.1.5 短期市场反应呈正效应 |
5.2 参考建议 |
5.2.1 合理选择可转债发行转股时机 |
5.2.2 合理设计发行条款 |
5.2.3 规范使用可转债后续资金 |
5.2.4 合理控制股价波动和融资成本 |
5.3 未来可转债发展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赛腾股份运用定向可转债并购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并购的动因研究 |
1.2.2 企业并购的绩效研究 |
1.2.3 企业发行可转债融资的动因研究 |
1.2.4 企业发行可转债融资效果研究 |
1.2.5 可转债定价与发展特点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内容结构安排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1.4.1 可转债发行要素 |
1.4.2 可转债融资发展历程 |
1.4.3 定向可转债发行特点 |
1.4.4 理论基础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赛腾股份并购菱欧科技案例介绍 |
2.1 赛腾股份基本情况介绍 |
2.1.1 赛腾股份基本情况 |
2.1.2 赛腾股份并购前经营及财务状况 |
2.2 菱欧科技基本情况介绍 |
2.2.1 菱欧科技基本情况 |
2.2.2 菱欧科技被并购前的经营及财务状况 |
2.3 并购原因 |
2.3.1 菱欧科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2.3.2 拓宽产品线,积极发展实现战略目标 |
2.3.3 发挥赛腾股份与菱欧科技的协同效应 |
2.3.4 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推动企业外延式发展 |
2.4 并购过程 |
2.4.1 发行可转债、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 |
2.4.2 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
2.4.3 锁定期安排 |
2.4.4 业绩承诺补偿与超额业绩奖励 |
2.5 定向可转债相关条款概述 |
2.5.1 转股价格向下修正条款 |
2.5.2 转股价格向上修正条款 |
2.5.3 有条件的强制转股条款 |
2.5.4 提前回售条款 |
第3章 运用定向可转债并购的案例分析 |
3.1 定向可转债运用于并购支付工具的效果分析 |
3.1.1 优化资本结构 |
3.1.2 化解融资中的实际困难 |
3.1.3 构建灵活的利益博弈机制 |
3.2 赛腾股份运用定向可转债并购的条款分析 |
3.2.1 利率条款分析 |
3.2.2 转股价格向下修正条款分析 |
3.2.3 转股价格向上修正条款分析 |
3.2.4 提前回售条款分析 |
3.3 运用定向可转债并购对股权结构的影响分析 |
3.4 赛腾股份运用定向可转债并购的经济效果分析 |
3.4.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股市效果分析 |
3.4.2 基于财务数据的企业绩效分析 |
第4章 案例启示与建议 |
4.1 案例启示 |
4.1.1 合理的条款设计可以构建灵活的利益博弈机制 |
4.1.2 定向可转债发行标准审核模式待完善 |
4.1.3 定向可转债可以弥补传统支付工具的不足 |
4.1.4 定向可转债缺乏配套的法律规章 |
4.2 关于对定向可转债发行方的建议 |
4.2.1 优化自身条件,多元化融资方式 |
4.2.2 培养专业型人才,科学设计可转债条款 |
4.3 关于改善定向可转债外部环境的建议 |
4.3.1 降低发行门槛,鼓励中小型企业参与 |
4.3.2 完善法规,推进定向可转债常态化发展 |
4.3.3 搭建定向可转债管控平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可转债融资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可转债的融资动因研究 |
1.2.2 可转债的定价和价值理论研究 |
1.2.3 可转债融资的公告效应研究 |
1.2.4 可转债融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我国可转债市场发展及其融资理论分析 |
2.1 可转债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
2.1.1 可转债的基本概念 |
2.1.2 可转债的特征 |
2.2 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发展现状 |
2.3 可转债融资的理论基础 |
2.3.1 优序融资理论 |
2.3.2 信号传递理论 |
2.3.3 财务契约理论 |
2.3.4 代理成本理论 |
2.4 可转债融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
2.4.1 降低融资成本 |
2.4.2 优化资本结构 |
2.4.3 降低公司风险 |
2.4.4 完善公司治理 |
3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行业分析 |
3.2 制造业上市公司再融资情况 |
4 可转债融资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1.1 发行组样本选取 |
4.1.2 对照组样本选取 |
4.2 相关绩效指标选取 |
4.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4.4 可转债融资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1 发债公司经营绩效变化分析 |
4.4.2 发债组与对照组绩效指标的对比分析 |
4.5 实证结果 |
5 制造业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后绩效变化的原因探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变量选取及研究方法 |
5.1.2 提出假设 |
5.1.3 建立回归方程 |
5.2 实证分析与结果 |
5.2.1 公司绩效变化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2.2 实证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完善可转债融资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公用事业类企业可转换债券融资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转债融资动因研究 |
1.2.2 可转债条款研究 |
1.2.3 融资效率研究 |
1.2.4 可转债融资成本研究 |
1.2.5 可转债融资与经营业绩的研究 |
1.2.6 可转债融资风险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可转换债券的界定 |
2.1.2 可转债融资效率的有关界定 |
2.2 可转债融资效率相关的理论概述 |
2.2.1 可转债融资与绩效有关的理论概述 |
2.2.2 可转债融资风险理论概述 |
第三章 公用事业类企业可转债融资现状研究 |
3.1 公用事业类企业的概况 |
3.1.1 公用事业类企业的范围 |
3.1.2 公用事业类企业的特征 |
3.2 可转债融资现状概况 |
3.2.1 公用事业类企业发行可转债情况 |
3.2.2 基于可转债条款的融资现状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用事业类可转债融资效率研究 |
4.1 融资成本 |
4.1.1 融资成本的构成 |
4.1.2 融资成本计量研究方法 |
4.1.3 融资成本计量分析 |
4.2 资金配置效率研究 |
4.2.1 资金配置效率的研究方法 |
4.2.2 资金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 |
4.2.3 实证结果分析 |
4.3 融资风险研究 |
4.3.1 融资风险评估方法 |
4.3.2 实证研究过程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用事业类可转债融资效率的综合研究 |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指标选取原则 |
5.1.2 融资效率指标的确定 |
5.2 实证研究方法 |
5.3 实证研究过程 |
5.3.1 样本数据和数据来源 |
5.3.2 实证分析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公用事业类可转债融资案例研究 |
6.1 案例介绍 |
6.1.1 公司概况 |
6.1.2 可转债融资的发行历程 |
6.2 可转债融资的背景研究 |
6.2.1 融资环境分析 |
6.2.2 融资动因分析 |
6.2.3 可转债发行定价分析 |
6.3 可转债融资效率研究 |
6.3.1 融资风险分析 |
6.3.2 融资成本分析 |
6.3.3 企业绩效分析 |
6.3.4 融资效率总结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结合自身情况选择融资工具 |
7.2.2 条款设计应注意差异性 |
7.2.3 正确选择发行时机 |
7.2.4 构建融资风险预警及应急机制 |
7.2.5 监管部门加强事后的监督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我国可转债融资市场健康发展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方式研究 ——以兴森科技可转债研究为例[D]. 赵璐.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2]可转换债券融资风险及控制研究 ——以“格力转债”为例[D]. 孟诗雅.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可转债融资风险研究 ——以辉丰股份可转债融资为例[D]. 郑映涵.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可转债融资决策的动因及融资效果分析 ——以济川药业可转债融资为例[D]. 李月馨.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1(12)
- [5]赛腾股份定向可转债融资并购案例研究[D]. 白成民. 湘潭大学, 2020(02)
- [6]合佳医药双创可转债融资案例研究[D]. 尹慧敏.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7]三一转债发行的财务效应分析[D]. 朱大伟.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6)
- [8]赛腾股份运用定向可转债并购的案例研究[D]. 常焕城. 湘潭大学, 2020(02)
- [9]可转债融资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 何丽娟.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10]公用事业类企业可转换债券融资效率研究[D]. 刘维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标签:可转债论文; 可分离交易可转债论文; 融资成本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融资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