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药材金线莲研究动态(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刘英孟,张海燕,汪镇朝,杨明,钟萍[1](2022)在《金线莲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金线莲是我国多年生的名贵中药材,为兰科开唇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药食两用。虽然传统医学和现代药理都证明了金线莲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它还未被2020年版《中国药典》所收录,各省的地方标准也均未涉及到药用质量评价标准,极大地限制了其产业化的发展速度。因此,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金线莲,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种植技术现状、化学成分、质量标准、传统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产业化所遇到瓶颈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以期为该资源的食品开发、药物研发、质量标准建立等提供参考。
王海阁[2](2020)在《福建野生金线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栽培品的生药鉴别》文中指出目的:金线莲是闽台特色珍稀中草药,野生品性状变异大,栽培品品系复杂。本研究对福建省金线莲野生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对栽培品进行生药学研究,旨在探究福建全省范围内金线莲种质资源的遗传分化特征以及栽培品的生药鉴别特征。方法:基于金线莲转录组数据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福建省不同地理组群金线莲的遗传多样性;采用传统生药性状鉴别方法、显微鉴定法以及分子生药学手段对市场常见的4种栽培品系金线莲,包括大圆叶、小圆叶、尖叶以及台湾银线兰进行性状、显微、分子标记技术鉴定。结果:基于金线莲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出44对特异性SSR引物,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地理组群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290.90,在0.65处可将福建省不同地域野生金线莲样品分为四大类群,且不同地理组群间的金线莲存在遗传分化。不同栽培品性状鉴别结果表明,大圆叶叶片较大,长1.25.1 cm,宽1.13.2 cm,叶缘具一连续白边;小圆叶叶片较小,长0.93.4 cm,宽0.72.7 cm,连续或断续脉纹,或无纹;尖叶叶片呈长卵形,长1.34.6 cm,宽0.92.6 cm,脉纹密集,中脉区域泛黄色;台湾银线兰叶片阔卵圆形,长1.34.3 cm,宽0.92.9 cm,脉纹白色。显微鉴别结果表明,大圆叶、小圆叶、尖叶金线莲叶横切面靠近上表皮的部分细胞含红色物质,而台湾银线兰海绵组织细胞中大量存在红色物质。SSR标记技术鉴别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品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台湾银线兰与其他品系的遗传变异较大。种植时间达4个月的金线莲,性状上可见茎、叶颜色加深,株高减小;显微上,可见凯氏带更加明显,木质部导管壁厚增加,胞腔有所增大。结论:本研究通过SSR分子标记技术证明福建省不同地域的野生金线莲种质资源存在遗传分化;明确了不同栽培品系的性状、显微、分子层面的区别;阐明了种植时长4个月的金线莲的性状、显微鉴别要点,可为金线莲的野生资源保育、遗传育种、生药鉴别、品质评价及质量控制提供基础依据。
张杰[3](2019)在《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森林养生旅游在国内方兴未艾。2019年3月8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2022年建成布局较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立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强调森林康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康养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中医特色明显,开展森林养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独特优势。广东省森林资源丰富,养生旅游发展基础坚实,社会对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呼声很高。但是目前相较其他省份而言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实质进展比较缓慢。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研究很少,而且多数的森林养生旅游研究是基于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的视角,仅有零星的森林旅游研究涉及到中医养生的内容,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缺乏中医养生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开展了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研究。目的:首先,系统地梳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基于中医学的森林养生理论。其次,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内部现状与问题,以及内外部综合态势。然后,基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以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开发策略,包括开发模式、产品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最后,介绍和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三个具体案例。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森林养生旅游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一)交叉研究法森林养生旅游属于多产业交叉领域,涉及中医药、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因此要使用多元化视角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二)文献研究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森林养生旅游的研究文献,尽可能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中医养生学、旅游管理学、森林医学相关文献着作,整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查阅、整理相关政府部门网站、行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尽可能全面收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资料。(三)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省内省外多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单位,深入山地、森林,与当地居民、游客、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谈,详细考察当地的森林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历史人文等情况,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四)访谈报告法与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合作开展关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举办“国有林场森林康养休闲体验示范建设情况”座谈会,对受访者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并多次参加行业会议、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加深对森林养生旅游的专业认识。(五)问卷分析法在广东省部分森林旅游区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并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消费者特征、认知及需求情况。(六)模型分析法引入了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RMP旅游开发模型、SWOT综合态势分析模型,将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进行结构化的模块分析,系统地开展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七)个案分析法在开发现状研究和开发策略研究部分,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在最后开展专门的案例研究内容,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成果:(1)系统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森林养生理论。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时涉及的旅游开发一般理论,并探讨其在森林养生旅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竞争力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首次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本研究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将森林养生的概念进行合理延伸,以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森林医学理论为指导,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的概念内涵、养生目的、养生原则、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认为森林养生是以有益人体健康的森林环境与资源为基础,辅以必要的养生保健设施,通过环境养生、行为养生、精神养生等具体养生方法活动,最终实现维护健康和幸福两大目的的一种综合养生方式。森林养生的原则包括天人相应,三因制宜;扶正避邪,预防为主;动静互涵,身心同调;综合调养,持之以恒四大方面。森林养生的方法有森林浴养生、森林饮食养生、森林运动养生、森林温泉养生、针灸推拿养生、森林园艺养生、森林精神养生、森林芳香养生、森林五色养生、森林音乐养生等十种。(2)研究归纳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有政策环境: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养生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经济环境:经济整体发展稳中求进、森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对养生需求日益扩大、广东省养生文化氛围浓厚;技术环境:中医药养生技术发展、林业科技发展、旅游事业人才培养等。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内部开发现状:整理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资源、岭南本草资源、饮食养生资源、温泉养生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市场需求,包括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分析、对森林养生旅游的认知分析、需求分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产品和服务现状,包括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展情况、规划情况以及目前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有资源缺乏充分利用;开发基础有待完善;产品和服务未形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内外部综合态势:内部优势:森林养生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经济支撑强劲有力;内部劣势:开发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森林季节性闲置;外部机遇:森林养生旅游是多方政策交汇点、社会的养生需求;外部挑战:其他地区的竞争挑战、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森林破坏。(3)提出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策略。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提出“森林旅游+X养生+Y养生+……”的差异化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并结合实例介绍每种模式的特点、适宜开展的地区、以及产业延伸的路径等内容。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养生特色要融入旅游六要素中。研究还认为目前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群体主要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森林养生方法为框架整理了二十八项森林养生旅游项目,并总结了产品和服务中的三因制宜原则,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提供了森林小镇、森林养生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种适宜森林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分别从政策规划、人才培养、融资模式、营销推广等方面展开分析。(4)介绍了三个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即丰顺留隍潮客小镇:“森林旅游+温泉+禅修养生”的身心度假模式、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森林旅游+本草+茶文化养生”的林下茶药模式、惠来南药产业园:“森林旅游+本草养生”林下中药模式,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结论: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首次整理出的森林养生理论,为森林养生旅游的内容开发提供专业依据,有助于凸显森林养生旅游的中医药特色。此外对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进行区域研究也尚属首次,系统展现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开发策略,最后三个不同开发模式的案例,为其它研究提供借鉴。整个研究从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实践”研究,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和开发策略的“面”研究到案例分析的“点”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
陶子曦[4](2019)在《林下仿野生栽培金线莲品质动态变化研究》文中提出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为兰科(Orchidaceae),开唇兰属(Anoectochilus)草本植物,主产于福建和台湾地区,具有止痛镇咳、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等功效。它既可以治疗肺结核咳血,糖尿病等病症,又在缓解膀胱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也有显着疗效。随着其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开发利用,金线莲的野生资源变得日渐匮乏。目前,金线莲产业主要以组织培养与人工栽培为主。但是这种现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市场上的金线莲鱼龙混杂,品质参差不齐;组织培养后的金线莲苗是否有必要进行移植,移植时间为多久以及金线莲栽培的基地选择、管理措施等目前还未有规范的标准。本研究以福建金线莲品种“福建小圆叶”的组培苗为实验材料,在组织培养5个月后,将其移栽到林下仿野生环境中,探究金线莲移植过程中其品质、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的动态变化规律;比较分析组培金线莲与移植后金线莲的显微结构差异;进一步分析仿野生栽培过程中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金线莲质量标准的建立以及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月份林下仿野生金线莲生长量的动态统计分析发现:金线莲的株高、株重、和叶片数随着移栽后时间推移不断增加;其中株高和株重移栽后第六个月达到最大值,叶片数在第八个月达到最大值,而全草折干率呈现“M”型变化趋势,移栽后六至八个月全草折干率处于较高水平。根据金线莲生长量的变化速度,可以得出金线莲移栽后的生长规律为:移栽后前两个月为缓苗期,三个月至七个月是快速生长期,第八个月为生长迟缓期。通过比较组培金线莲和移栽后金线莲茎和叶片显微结构发现,移栽后茎中维管束明显增多,叶片中叶肉细胞明显变大,气孔密度增加,而且在移栽后茎叶切片中能观察到清晰的草酸钙针晶。2、通过对移栽后不同月份金线莲的各有效成分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动态分析发现:移栽后金线莲总多糖随移栽时间推移不断积累,在第七个月达到最大值,进一步通过HPLC对多糖的水解产物中单糖组分分析发现,金线莲组培苗和移植苗中多糖均含有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而在移栽六个月后出现了鼠李糖,所有组分中最主要的单糖为葡萄糖,半乳糖次之;总黄酮在移栽后前三个月缓慢上升,随后四到七个月含量逐渐下降;通过HPLC技术对金线莲中12种游离氨基酸分析发现,组培苗中各种氨基酸含量较高,移栽后各种氨基酸含量显着下降;通过ICP-MS对金线莲6中特征元素测定,结果显示:移栽后金线莲中Zn、Mn、Ca和Mg元素含量有所降低,Fe和Cr含量波动变化,总体来说特征元素含量无明显积累。此外,在组培金线莲中检测到较高残留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2,4-D与NAA,移栽后其含量逐渐降低,移栽后四个月检测不到。3、金线莲移植过程中,土壤中有机质、速效磷的含量和土壤pH随月份逐渐降低,其中有机质的含量与种植时间呈显着负相关,而土壤总氮、总钾、总磷、速效氮、速效钾与种植时间均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发现,微生物的数量随着移植时间略有增加,且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从门水平上来看,移栽过程中金线莲根表土的细菌群落结构逐渐向野生型靠近,主要的微生物门类为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等。进一步从属水平上来看,不同移栽时期微生物群落结构有着明显变化,一些植物根际促生菌(假单胞菌属)、具有降解芳香化合物类的菌属(新鞘脂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苯基杆菌属)、具有解磷功能的菌属(黄杆菌属)在M4样本中丰度明显高于其它样本,拟杆菌属、乳酸菌属等在M2样本中显着聚集,而芽单胞菌属、热酸菌属等在M8样本中丰度明显高于其它样本。总的来说,金线莲组培苗的移植是十分必要的,且移植时间应不少于4个月;综合生物量和有效成分含量来看,其最佳采收期应为移栽后7个月;在金线莲栽培基地的选择中,应该选取那些植被覆盖率高,且植被类型为阔叶林与毛竹林的富含有机质与微生物的土壤;在金线莲的移栽过程中,应该适当补充有机质的量,长期种植时需要调节土壤酸碱度与适当补充磷肥,或者采收后使该区域土壤休耕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种植。
刘磊[5](2018)在《金线莲及其菌根菌挥发性成分鉴定和对果蝇寿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福建金线莲为材料,对金线莲菌根菌及与其共生的金线莲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分析,并以果蝇作为试验动物,研究二者醇提物对果蝇寿命及抗氧化作用,取得以下结果:(1)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菌根菌发酵液和菌丝体中挥发性的化合物,发酵液中含有42种化合物,酯类最多(24.33%);菌丝体中含有33种化合物,烯类最多(29.82%)。并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具有医药和农药功能的成分。(2)金线莲组培苗与菌根菌共培养4周后,测定金线莲组培苗的挥发性化合物成分,对照组10种化合物,试验组23种,且两组间含量也有差异。试验组测得的主要成分是烯类(79.02%)和醇类(18.17%),其中部分挥发性成分与菌根菌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相同。(3)一定浓度的菌根菌醇提物饲喂果蝇能够延长果蝇寿命,1mg/ml处理组对果蝇延寿的效果最好,特别是对雌性果蝇延寿效果更明显,能够提高果蝇体内SOD活性,降低果蝇MDA含量。(4)林下栽培金线莲的醇提物饲喂果蝇能延缓果蝇寿命,尤其是2%剂量组的效果最为显着,且对雄蝇延寿的效果更加明显。低剂量(≤0.1%)醇提物能明显提高果蝇体内SOD活性,但需高剂量(≥1%)处理才使果蝇体内MDA含量明显下降。
郑丽香[6](2018)在《金线莲的资源调查及生药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了解金线莲资源现状,探究金线莲本草出处,明确金线莲野生品和不同模式下栽培品的生药学鉴别特征。通过实地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对金线莲的野生及栽培资源进行调查;通过本草考证、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对金线莲进行生药学研究。资源调查证实福建多有野生金线莲分布,但资源蕴藏量小。经鉴定市售野生“金线莲”原植物含金线兰属植物9种,其中6种未被FOC所收载,包括3种国内首次发现植物,分别为高金线兰(A.elatus)、短唇金线兰(A.brevilabris)和乳突金线兰(A.papillosus);其他还涉及斑叶兰属植物4种;齿唇兰属植物1种。福建省金线莲栽培规模大、分布广、品系多、种植模式多样。鉴定出4个栽培金线莲品系,其中台湾品系即为台湾银线兰(A.formosanus),本地、尖叶、红霞品系或属于金线兰(A.roxburghii)种。本草学研究表明,金线莲有记载的药用历史有130年,始于台湾;台湾袭用的金线莲原植物为台湾银线兰,大陆则为金线兰;二者规范的药名均为金线莲,均味微甘、性凉,有清热凉血、解毒滋养之效。鲜品药材性状,金线莲野生品(金线兰)植株矮小,根毛少,茎与根茎纤细,根茎匍匐弯曲明显,叶聚集于茎顶;各栽培品系金线莲鲜品药材性状如下:本地品系叶正面暗紫红色或深绿色,背面紫红色或淡棕绿色,叶脉金黄色或金红色,多连续,偶不连续或无;尖叶品系叶正面深绿色或黄绿色,背面淡棕绿色,叶形较尖长,叶脉较密,部分叶脉较粗色浅;红霞品系茎、叶多偏暗紫红色,叶脉金红色、较密,且常有断续;台湾品系,茎棕红色,叶正面暗绿色,背面紫红色,黄白色网脉,断续者横脉少;大圆叶品系叶正面紫红色,背面淡紫红色,叶大且圆,叶缘具明显白色脉纹。干品药材性状,颜色特性弱化。野生品与栽培品的干品性状特征差异同鲜品。各栽培品系金线莲干品药材性状如下:本地品系叶偏圆,叶脉黄色或橙红色,部分网脉断续或无;尖叶品系叶形较尖长、叶脉较密,部分叶脉较粗;典型的红霞品系叶底棕红色更甚,叶脉较密且多断续;台湾品系叶底棕红色、网脉浅棕色,网脉断续者横脉少;大圆叶品系叶大且圆,叶缘具白色脉纹。金线兰显微特征如下:根横切面,表皮细胞1(-2)层,皮层宽广,可见草酸钙针晶束,内皮层凯氏点多明显,中柱维管束辐射型,髓部明显;根茎与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层,皮层宽广,可见草酸钙针晶束,内皮层可见凯氏点,中柱维管束外韧性型、散布;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乳突状,叶肉细胞常分化不明显,中柱维管束1个,外韧型;叶表皮撕片,叶上下表皮细胞类多边形,下表皮多见副卫细胞3或4个的不定式气孔;粉末制片,根毛成团或散在,常呈螺旋状,草酸钙针晶束多见,茎、叶表皮细胞碎片多见,叶上表皮细胞可见乳突,可见螺纹、环纹的导管和管胞,偶网纹。金线莲栽培品,包括台湾银线兰,显微特征同金线兰,难以区分。对市售野生“金线莲”的显微鉴别发现金线兰与同科属植物在中柱维管束数量、髓部明显与否、叶横切面上表皮乳头状突起是否明显等显微特征上存在区别,可做为金线莲及其混伪品、金线兰属植物的鉴别依据。金线莲作为闽台特色药,其药用效果显着。然而,金线莲原植物野生资源少,市面上的金线莲品系、品种复杂,药材鉴别困难。为了促进金线莲产业的发展,金线莲质量标准的修订势在必行。
梅瑜,邱道寿[7](2018)在《金线莲活性成分和分子鉴定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金线莲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分子生物学、组织培养、人工栽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金线莲提供参考依据。
王煜[8](2017)在《金线莲液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院内制剂金线莲液在改善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首先通过榨汁、过滤、浓缩等步骤制备金线莲液,并进行质控检测。将实验样本均分为模型对照组、金线莲液低剂量组、金线莲液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实验开始第1天即给予低、高剂量组灌胃金线莲液,其余两组予以生理盐水对照,共喂养25天,期间于第18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建立免疫抑制模型,于造模后7天(喂养第25天)取材并处死。测定小鼠体重及胸腺、脾脏重量后计算胸腺、脾指数,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测定IL-4、IL-6、IL-10、IFN-y炎症因子浓度。结果:实验后除空白对照组体重有轻度增长外,其余三组小鼠体重均明显降低,各组体重与空白对照组对比差异显着(P<0.05)。在脾脏、胸腺指数的研究中,结果显示实验后金线莲液低剂量组、金线莲液高剂量组、模型对照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P<0.05);金线莲液低剂量组、金线莲液高剂量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较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P<0.05);金线莲液低剂量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较金线莲液高剂量组高(P<0.05)。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中,结果显示实验后金线莲液低剂量组、金线莲液高剂量组、模型对照组CD4+T细胞、CD8+T细胞均比空白对照组低(P<0.05);金线莲液低剂量组CD4+T细胞、CD8+T细胞较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P<0.05),而金线莲液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金线莲液低剂量组CD4+T细胞、CD8+T细胞较金线莲液高剂量组高,二者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CD4+/CD8+比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金线莲液高剂量组CD4+/CD8+比值比空白对照组高,模型对照组、金线莲液低剂量组比空白对照组低,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周血白细胞的研究中,结果显示实验后金线莲液低剂量组、金线莲液高剂量组、模型对照组的外周白细胞总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金线莲液低剂量组外周白细胞总数较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金线莲低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金线莲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金线莲液低剂量组白细胞较金线莲液高剂量组高(P<0.05)。在炎症因子的研究中,结果显示实验后金线莲液低剂量组、金线莲液高剂量组、模型对照组的IL-4、IL-10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IL-6、IFN-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升高(P<0.05)。金线莲液低剂量组、金线莲液高剂量组的IL-4、IL-10较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P<0.05),IL-6、IFN-γ有所降低(P<0.05)。金线莲液低剂量组IL-4、IL-10较金线莲液高剂量组低,而IL-6、IFN-Y中金线莲液低剂量组较金线莲液高剂量组高(P<0.05)。结论:金线莲液能有效改善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增加脾脏指数与胸腺指数,减轻体内炎症反应,提高外周白细胞水平及纠正T淋巴细胞比例失调。且不同剂量金线莲液在改善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中的机制不同,当低剂量时,主要对白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方面起作用,即能改善机体细胞免疫,增强免疫防御功能;当高剂量时主要在抗炎方面发挥作用而改善免疫功能。
张藏蔓,卢敬光,谢启师,王丹,詹华杏,高进,王静蓉,姜志宏[9](2018)在《基于UHPLC-TOF-MS技术建立金线莲的指纹图谱及金线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文中认为目的:建立野生、组织培养和种植等14批不同来源金线莲药材的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HPLC-TOFMS)指纹图谱,建立金线莲苷的UHPLC-TOF-MS含量测定方法,为完善金线莲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依据高分辨质谱提供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鉴定化学成分,选择[M+HCOO]-作为专属离子对金线莲苷进行含量测定。采用SPSS22.0软件对各批次药材中化学成分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考察和聚类分析,评价不同因素对金线莲药材质量的影响。结果:建立了金线莲药材UHPLC-TOF-MS指纹图谱并从中指认出36个化学成分,包括金线莲苷类5个、黄酮类18个、核苷类5个、有机酸类6个、长寿花糖苷C和天麻苷各1个。指纹图谱相似度考察、聚类分析及金线莲苷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对药材中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产生显着影响的因素为产地和栽培时间。金线莲苷质量分数处于4.85%16.18%。结论:建立的金线莲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及金线莲苷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行,为金线莲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检测方法。
唐齐[10](2017)在《金线莲菌根真菌的分离、筛选和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福建金线莲为材料,对金线莲菌根菌和茎腐病致病菌的分离和鉴定、菌-苗共生体系的建立、菌根菌与金线莲共生体系的显微观察、菌根菌对金线莲抗病性和生长的影响以及金线莲组织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出7种菌根菌,皆为首次在金线莲中发现,通过形态学鉴定和DNA 比对,鉴定出它们分别是镰刀菌属(Fusarium concentricum)、柄孢壳菌(Podospora sp)、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 commune)、雅致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elegans)、烟管菌属(Bjerkandera sp.PTY1)、硬孔菌属(Rigidoporus vinctus)、芽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pseudocladosporioides);(2)确定了金线莲茎腐病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3)在回接实验中确定了最佳菌根菌与植株的共生体系为:在金线莲炼苗期,用20g/L葡萄糖水作为稀释液将镰刀菌属(Fusarium concentricum)菌液稀释3倍后,加到金线莲组培苗中共培养的培养体系;(4)显微观察表明Fusarium concentricum通过金线莲根部根毛区的表皮进入皮层细胞,形成的菌丝结定殖位置在金线莲根部的皮层细胞;(5)金线莲组培结果显示,促茎段芽增殖及苗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MS培养基(大量元素减半,其它不变)+蔗糖2%+香蕉50g/L+琼脂0.9%+0.5mg/L 6-BA+0.5mg/L NAA+0.1mg/L GA3。以上结果不仅为菌根菌与金线莲共生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将为大棚和野外林下种植金线莲的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二、民间药材金线莲研究动态(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间药材金线莲研究动态(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金线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栽培 |
1.1 组织快繁 |
1.2 大棚栽培 |
1.3 林下仿野生栽培 |
2 化学成分 |
2.1 多糖类 |
2.2 黄酮及其苷类 |
2.3 甾醇类 |
2.4 有机酸类 |
2.5 三萜类 |
2.6 核苷类 |
2.7 生物碱类 |
2.8 挥发油类 |
2.9 微量元素及氨基酸 |
3 质量标准 |
3.1 基源鉴定 |
3.2 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
3.3 指纹图谱 |
4 药效 |
5 药理作用 |
5.1 抗炎 |
5.2 抗肿瘤 |
5.3 降血糖 |
5.4 保肝 |
5.5 抗氧化 |
5.6 免疫调节 |
5.7 抗HBV |
6 总结与讨论 |
7 瓶颈与展望 |
(2)福建野生金线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栽培品的生药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福建野生金线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SSR引物设计 |
2.2 样本DNA的提取及检测 |
2.3 引物PCR扩增及检测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基于转录组分析的SSR统计结果 |
3.2 SSR引物筛选结果 |
3.3 聚类分析 |
3.4 指纹图谱代码的构建 |
4 结论 |
5 讨论 |
第二章 金线莲栽培品的生药鉴别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性状鉴定 |
2.2 显微鉴定 |
2.3 分子生药学鉴定 |
3 栽培金线莲的生药鉴别结果 |
3.1 不同栽培品系金线莲的生药鉴别 |
3.2 不同栽培时长金线莲的生药鉴别 |
4 结论 |
5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政策引领 |
二、现实需要 |
三、课题来源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进展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
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
三、竞争力理论 |
四、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
五、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七、体验经济理论 |
第二节 森林养生理论 |
一、依据来源 |
二、概念内涵 |
三、养生目的 |
四、养生原则 |
五、养生方法 |
六、注意事项 |
第三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PEST模型)分析 |
一、政策环境(P)分析 |
二、经济环境(E)分析 |
三、社会环境(S)分析 |
四、技术环境(T)分析 |
第二节 内部开发现状(RMP模型)分析 |
一、森林养生旅游资源(R)分析 |
二、市场需求(M)问卷分析 |
三、产品和服务现状(P)调查分析 |
第四节 内外部态势(SWOT模型)综合分析 |
一、优势(S)分析 |
二、劣势(W)分析 |
三、机遇(O)分析 |
四、挑战(T)分析 |
第四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差异化的开发模式 |
一、“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 |
二、“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 |
三、“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 |
四、“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 |
五、“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 |
六、“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 |
第二节 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
一、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 |
二、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 |
三、养生特色融入旅游六要素 |
第三节 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 |
一、森林小镇 |
二、森林养生基地 |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 |
第四节 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
一、政策规划 |
二、人才培养 |
三、融资模式 |
四、营销推广 |
第五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国家级特色小镇:留隍潮客小镇 |
一、项目概况 |
二、现状分析 |
三、建设规划 |
第二节 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 |
一、项目概况 |
二、现状分析 |
三、建设规划 |
第三节 惠来南药产业园 |
一、项目概况 |
二、现状分析 |
三、建设规划 |
结语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中文详细摘要 |
(4)林下仿野生栽培金线莲品质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1.1 金线莲活性成分及功效 |
1.1.2 金线莲野生资源的分布及现状 |
1.1.3 金线莲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
1.1.4 金线莲瓶苗移栽研究现状 |
1.1.5 金线莲质量与安全标准 |
1.1.6 植物土壤肥力相关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林下仿野生栽培金线莲生长量与微观结构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不同移栽时期金线莲生长量的测定 |
2.1.3 移栽前后金线莲微观结构的观察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移栽时期金线莲生长量动态变化分析 |
2.2.2 移栽前后金线莲微观结构变化 |
2.3 讨论 |
第三章 林下仿野生栽培金线莲化学成分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量动态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样品处理 |
3.1.3 多糖含量的测定 |
3.1.4 多糖中单糖的测定 |
3.1.5 总黄酮的测定 |
3.1.6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3.1.7 特征元素的测定 |
3.1.8 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的测定 |
3.1.9 数据处理与统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多糖含量动态变化 |
3.2.2 多糖中单糖的组成动态变化 |
3.2.3 总黄酮含量动态变化 |
3.2.4 氨基酸含量动态变化 |
3.2.5 特征元素含量动态变化 |
3.2.6 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动态变化 |
3.3 讨论 |
第四章 林下仿野生栽培金线莲土壤养分与细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土壤取样 |
4.1.2 土壤养分的测定 |
4.1.3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测定 |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移栽过程中土壤养分动态变化 |
4.2.2 细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金线莲及其菌根菌挥发性成分鉴定和对果蝇寿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金线莲菌根菌Fusarium concentricum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仪器 |
1.3 方法 |
1.3.1 样品制备 |
1.3.1.1 PDA固体培养基的制备 |
1.3.1.2 PDB液体培养基的制备 |
1.3.2 菌株培养 |
1.3.3 发酵液中上清液和菌丝体的制备 |
1.4 HS-SPME处理 |
1.5 GC-MS分析条件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根菌F.concentricum发酵液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
2.2 菌根菌F.concentricum菌丝体干品的挥发性成分 |
2.3 菌根菌F.concentricum发酵液和菌丝体中各类挥发性成分的数量分析 |
3讨论 |
第二章 与菌根菌Fusarium concentricum共生的金线莲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仪器 |
1.2 试验材料 |
1.3 方法 |
1.3.1 样品制备 |
1.3.1.1 PDA固体培养基的制备 |
1.3.1.2 PDB液体培养基的制备 |
1.3.2 菌株培养 |
1.3.3 金线莲培养 |
1.4 HS-SPME处理 |
1.5 GC-MS分析条件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金线莲菌根菌Fusarium concentricum醇提物抗氧化作用及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供试菌株和动物 |
1.3 培养基的制备 |
1.3.1 PDA固体培养基的制备 |
1.3.2 PDB液体培养基的制备 |
1.3.3 果蝇培养基的制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菌丝体醇提物的制备 |
2.1.1 菌株培养 |
2.1.2 菌丝体的制备 |
2.1.3 菌丝体醇提物的制备 |
2.2 果蝇寿命实验 |
2.3 果蝇SOD、MDA及蛋白含量的测定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菌根菌F.concentricum醇提物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3.1.1 菌根菌F.concentricum醇提物对雌性果蝇寿命的影响 |
3.1.2 菌根菌F.concentricum醇提物对雄性果蝇寿命的影响 |
3.2 菌根菌F.concentricum醇提物对果蝇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3 菌根菌F.concentricum醇提物对果蝇SOD活性的影响 |
3.4 菌根菌F.concentricum醇提物对果蝇体内MDA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四章 金线莲醇提物对果蝇寿命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供试材料与动物 |
1.3 实验方法 |
1.3.1 试验样品处理 |
1.3.2 果蝇培养基的配制 |
1.3.3 果蝇寿命实验 |
1.3.4 果蝇SOD、MDA及蛋白含量的测定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金线莲醇提物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2.1.1 金线莲醇提物对雌性果蝇寿命的影响 |
2.1.2 金线莲醇提物对雄性果蝇寿命的影响 |
2.2 金线莲醇提物对果蝇蛋白含量的影响 |
2.3 金线莲醇提物对果蝇体内SOD活性的影响 |
2.4 金线莲醇提物对果蝇MDA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6)金线莲的资源调查及生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金线莲资源调查 |
1 调查工具及方法 |
2 调查结果 |
2.1 野生资源 |
2.2 栽培资源 |
3 小结与讨论 |
3.1 野生资源分析 |
3.2 栽培资源分析 |
第二章 金线莲的生药学研究 |
1 本草考证 |
1.1 药用历史考证 |
1.2 原植物考证 |
1.3 名称考证 |
1.4 性味功效考证 |
1.5 小结与讨论 |
2 生药鉴定 |
2.1 仪器、试剂、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小结与讨论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金线莲活性成分和分子鉴定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
2 化学成分及生理活性 |
2.1 多糖 |
2.1.1 组分。 |
2.1.2 生理功能。 |
2.2 黄酮类 |
2.3 生物碱 |
2.4 挥发油 |
2.5 甾醇类 |
2.6 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
2.7 三萜类 |
2.8 其他 |
3 分子鉴定 |
4 组织培养 |
5 人工栽培 |
6 总结与展望 |
(8)金线莲液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金线莲液制备及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薄层色谱结果 |
2.2 相对密度检测结果 |
2.3 pH检测结果 |
2.4 微生物限度检测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金线莲液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时期各组小鼠体重比较 |
2.2 金线莲液对小鼠免疫器官影响 |
2.3 金线莲液对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 |
2.4 金线莲液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影响 |
2.5 金线莲液对小鼠炎症反应影响 |
3 讨论 |
3.1 金线莲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
3.2 金线莲在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
3.3 手足口病等疾病免疫学变化 |
3.4 金线莲液在改善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中作用分析 |
4 结论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1.1 金线莲液制备工艺切实可行 |
1.2金线莲液能有效改善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 |
1.3不同剂量金线莲液在改善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中机制不同 |
2 展望 |
2.1 实验不足 |
2.2 下步打算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基于UHPLC-TOF-MS技术建立金线莲的指纹图谱及金线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检测条件 |
2.1.1 色谱条件 |
2.1.2 质谱条件 |
2.2 UHPLC-TOF-MS指纹图谱分析 |
2.2.1 供试品溶液配制 |
2.2.2 指纹图谱相似度考察 |
2.2.3 指纹图谱聚类分析 |
2.3 金线莲苷的含量测定 |
2.3.1 对照品溶液配制 |
2.3.2 供试品溶液配制 |
2.3.3 定量离子的选择 |
2.3.4 线性关系考察 |
2.3.5 定量限考察 |
2.3.6 精密度考察 |
2.3.7 稳定性考察 |
2.3.8 重复性考察 |
2.3.9 加样回收率考察 |
2.4 金线莲药材UHPLC-TOF-MS指纹图谱的建立 |
2.5 相似度考察 |
2.6 聚类分析 |
2.7 样品测定 |
3 讨论 |
(10)金线莲菌根真菌的分离、筛选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1. 金线莲的化学成分 |
2. 金线莲的药理研究 |
2.1 镇痛 |
2.2 保肝护肝 |
2.3 抗氧化 |
2.4 抗癌 |
2.5 降血糖 |
2.6 降血压 |
2.7 抑菌消炎 |
2.8 临床应用 |
3. 金线莲的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
3.1 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 |
3.2 与真菌共生研究现状 |
3.3 人工野外种植技术研究现状 |
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一章 金线莲菌根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与用品 |
1.3 培养基配制 |
1.4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2.1 金线莲菌根真菌的分离 |
2.2 金线莲菌根真菌菌落形态及显微结构观察 |
2.3 rDNA-ITS区段扩增及测序结果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第二章 金线莲茎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2.1 病害症状调查结果 |
2.2 病原菌形态特征与致病性监测 |
2.3 rDNA-ITS区段扩增及测序结果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菌根菌对金线莲生长的影响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根菌与金线莲组培苗共生体系的建立 |
2.2 不同稀释液对接种效果的影响 |
2.3 在不同生长环境中接菌对金线莲苗生长的影响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金线莲与菌根菌共生的显微观察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植物生长物质与有机复合物对金线莲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植物生长物质对金线莲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有机复合物对金线莲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民间药材金线莲研究动态(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金线莲的研究进展[J]. 刘英孟,张海燕,汪镇朝,杨明,钟萍. 中成药, 2022
- [2]福建野生金线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栽培品的生药鉴别[D]. 王海阁.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 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林下仿野生栽培金线莲品质动态变化研究[D]. 陶子曦. 福建农林大学, 2019(12)
- [5]金线莲及其菌根菌挥发性成分鉴定和对果蝇寿命的影响[D]. 刘磊.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5)
- [6]金线莲的资源调查及生药学研究[D]. 郑丽香.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10)
- [7]金线莲活性成分和分子鉴定的研究进展[J]. 梅瑜,邱道寿.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9)
- [8]金线莲液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 王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04)
- [9]基于UHPLC-TOF-MS技术建立金线莲的指纹图谱及金线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J]. 张藏蔓,卢敬光,谢启师,王丹,詹华杏,高进,王静蓉,姜志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01)
- [10]金线莲菌根真菌的分离、筛选和应用研究[D]. 唐齐.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