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2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丰,王文琳,刘伟,汪雍容,刘敏,陆伟方,刘春南[1](2021)在《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A注射联合盆底生物反馈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MS)的疗效。方法 60例PM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联合盆底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予以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A注射联合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结果治疗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两组均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肛直角角度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静息相、力排相均明显变大(P<0.05和P<0.01),对照组力排相有变大(P<0.05),静息相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变大更明显(P<0.05)。治疗组显效率50.00%(15/30)、总有效率83.33%(25/3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67%(5/30)、43.33%(13/30)(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A注射联合盆底生物反馈治疗PMS,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肛管静息压、最大收缩压、肛直角异常情况,疗效显着,有临床应用价值。
杨雅萍[2](2021)在《基于肛门压力测定研究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治疗高张力型肛提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高张力型肛提肌综合征为肛提肌综合征的类别之一。生物反馈疗法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已被美国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学会和欧洲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学会指南推荐用于本病的治疗,但患者依从性差,疗程长,复发率较高。而现代医学认为手术疗法起效快,复发率较低,但是对肛门功能有一定的损伤。因此,本课题基于肛门压力测定研究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与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张力型肛提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比,以期为治疗本病寻找一种更符合临床实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方法:从本院肛肠科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住院病人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4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1:1比例分别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疗法。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比较治疗前后各个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本次研究最终完成研究且研究资料完整的共38例,脱落病例2例,均为中途退出试验。两组病例年龄、性别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72.22%,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VAS评分:两组治疗前分别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有效;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在肛管静息压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有效;两组治疗后3个月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平均收缩压及括约肌功能长度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复发情况:治疗组复发率为5.56%,对照组复发率为46.15%,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远期控制情况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基于肛门压力测定研究发现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治疗高张力型肛提肌综合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生物反馈疗法相比,具有起效快、复发率低的优点,且可以明显缓解患者高张力状态,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2、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是一种临床疗效显着、安全、稳定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林亚南[3](2021)在《逐瘀通利汤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气滞血瘀型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评价逐瘀通利汤联合生物反馈应用于气滞血瘀型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临床效果,探寻逐瘀通利汤联合生物反馈改善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有效性及优势,为其在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应用提供借鉴。材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入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共60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设定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嘱两组患者畅情志、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观察组采用逐瘀通利汤口服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中药汤剂分三餐饭后温服,以10天为1个疗程,生物反馈治疗每日一次,每次约30min,以10次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单纯生物反馈治疗,治疗方法与观察组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便秘及中医证候评分、肛管直肠测压、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1.便秘症状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均有治疗效果,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效果显着,对照组胸胁胀满、情绪波动、舌质脉象等证候评分与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效果不佳;观察组总体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3.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均有治疗效果,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肛管直肠测压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P<0.01),两组均具有治疗效果,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疗效:观察组有效率86.67%,对照组有效率76.6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后,观察组有效率83.33%,对照组有效率70.00%,观察组随访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逐瘀通利汤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缓解气滞血瘀型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症状,降低肛管压力调节盆底肌不协调运动,改善焦虑、抑郁状态,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
吕世荣[4](2019)在《基于超声技术评估耻骨直肠肌综合征中医挂线术后肛门肌肉形态学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前中医挂线疗法在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上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很好地保护肛门功能,远期疗效稳定,但对肛门肌肉形态学的影响却缺乏相关数据论述。本课题利用三维超声技术的无创、准确优势,采集肛直角、耻骨直肠肌后角、截石位6点的肌肉厚度(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指标,来评估中医挂线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术后肛门肌肉形态学的变化,为临床中中医挂线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客观数据支持。方法:选取于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就诊我科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记录患者术前Wexner便秘评分、肛门失禁评分,通过中医挂线治疗,观察并记录术后患者的疗效、术后并发症相关指标,同时运用三维超声技术检测术前、术后肛直角、耻骨直肠肌后角、截石位6点肌肉厚度(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临床疗效方面,术后3个月有效率为100%,治愈率93.33%。2.在肛门自制功能改变方面,肛门失禁评分:术后45天、术后3个月与术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便秘改善方面,wexner便秘评分:术后45天、术后3个月与术前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平均在28.27天,最短在25天,最长在40天。5.术后3个月未出现肛门狭窄情况。6.术后疼痛评分在第7天最高,其后逐渐缓解。7.在肛门肌肉形态学方面,截石位6点肛门内括约肌厚度:静息、提肛、力排在术前、术后3个月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石位6点肌肉厚度(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肛直角、耻骨直肠肌后角:静息、提肛、力排在术后3个月与术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挂线疗法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有效方法。通过三维动态超声检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术前肛门肌肉的病变结构以及中医挂线术后肛门肌肉改变情况,证实中医挂线疗法能纠正耻骨直肠肌后角、肛直角的病变结构,减少耻骨直肠肌及肛门外括约肌的厚度,进而优化肛门肌肉形态学,达到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所致便秘的目的。
吴士雄[5](2018)在《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与耻骨直肠肌切开挂线术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观察两种术式术后治愈率、术后3个月疗效、术后疼痛、出血、感染、坠胀、术后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及住院时间进行对照分析,来观察和评价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从而选择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最佳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按随机分组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在年龄、性别、便秘程度、病程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采用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对照组采用耻骨直肠肌切开挂线术,观察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主要是在术后治愈率、术后3个月疗效、术后疼痛、出血、感染、坠胀、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及住院时间,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1.两组出院时疗效上的比较:P>0.05,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无差异。2.两组在术后3个月疗效的比较:P>0.05,治疗组在术后3个月疗效上与对照组无差异。3.两组在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无差异。4.两组在术后疼痛的比较:P<0.05,治疗组在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5.两组在住院时间的比较:P<0.05,试验组住院天数优于对照组。6.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出血、感染、坠胀上的比较两组资料在术后出血、感染、坠胀的比较,治疗组出血0例,感染0例,坠胀2例;对照组出血3例,感染0例,坠胀9例。结论: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与耻骨直肠肌切开挂线术均能有效的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前者较后者具有具有疼痛程度低、坠胀感轻,住院时间短等特点,不尽解决了患者因耻骨直肠肌综合征而引起便秘的症状,还减轻了患者治疗期间的痛苦,节省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推广。
叶辉[6](2017)在《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手术治疗、组织细胞结构及miRNA表达谱变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对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为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寻找更好的手术治疗方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普通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并完成随访的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共9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组(A组),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联合肛管内括约肌离断术组(B组)。A组根据术前肛管静息压是否升高分为肛管静息压正常组(A1组),肛管静息压升高组(A2组)。B组术前肛管静息压均升高。术前及术后3月常规进行肛管直肠测压、排粪造影、Wexner便秘评分、Cleveland Clinic失禁评分,术后6、12月再次随访进行Wexner便秘评分、Cleveland Clinic失禁评分。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患者上述各指标的变化及术后效果的差异。结果:各组患者之间各指标比较:肛管静息压术前A1组(60.06±4.97mmHg)与A2组(92.76±6.14mmHg)比较有显着差异(t=24.88,P=0.00),术前A2组(92.76±6.14mmHg)与B组(92.44±7.06mmHg)比较无显着差异(t=0.19,P=0.85)。肛管静息压术后A1 组(57.23±5.28 mmHg)与A2组(91.37±5.39 mmHg)比较有显着差异(t=27.31,P=0.00),术后A2组(91.37±5.39mmHg)与B组(53.56±9.05mmHg)比较有显着差异(t=20.79,P=0.00)。肛管最大收缩压术前A1 组(211.06±21.88 mmHg)与A2组(213.68±18.08mmHg)比较无显着差异(t=0.56,P=0.58),术前A2组(213.68±18.08mmHg)与B组(210.88±20.56mmHg)比较无显着差异(t=0.57,P=0.57)。肛管最大收缩压术后A1组(137.54±10.54 mmHg)与A2组(142.39±12.61mmHg)比较无显着差异(t=1.76,P=0.08),术后A2组(142.39±12.61mmHg)与B组(142.80±20.35 mmHg)比较无显着差异(t=0.09,P=0.92)。静息相肛直角术前A1 组(95.66±3.96°)与A2组(95.87±3.53°)比较无显着差异(t=0.24,P=0.81),术前A2组(95.87±3.53°)与B组(95.88±4.01°)比较无显着差异(t=0.01,P=0.99)。静息相肛直角术后A1组(103.23±5.44°)与A2组(100.87±3.75°)比较无显着差异(t=1.72,P=0.09),术后A2组(100.87±3.75°)与B组(102.32±4.96°)比较无显着差异(t=1.32,P=0.19)。力排相肛直角术前A1组(89.54±2.88°)与A2组(89.61±3.71°)比较无显着差异(t=0.08,P=0.94),术前A2组(89.61±3.71°)与B组(89.52±3.25°)比较无显着差异(t=0.09,P=0.93)。力排相肛直角术后A1组(117.66±5.49°)与A2组(118.34±6.29°)比较无显着差异(t=0.49,P=0.62),术后A2组(118.34±6.29°)与B组(117.88±5.95°)比较无显着差异(t=0.29,P=0.77)。各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3月各指标比较:A1组肛管静息压术前(60.06±4.97 mmHg)与术后(57.23±5.28mmHg)比较无显着差异(t=1.83,P=0.07),肛管最大收缩压术前(211.06±21.88mmHg)与术后(137.54±10.54mmHg)比较有显着差异(t=20.34,P=0.00),静息相肛直角术前(95.66±3.96°)与术后(103.23±5.44°)比较有显着差异(t=10.59,P=0.00),力排相肛直角术前(89.54±2.88°)与术后(117.66±5.49°)比较有显着差异(t=28.12,P=0.00)。A2组肛管静息压术前(92.76±6.14mmHg)与术后(91.37±5.39mmHg)比较无显着差异(t=1.68,P=0.10),肛管最大收缩压术前(213.68±18.08mmHg)与术后(142.39±12.61mmHg)比较有显着差异(t=22.79,P=0.00),静息相肛直角术前(95.87±3.53°)与术后(100.87±3.75°)比较有显着差异(t=8.98,P=0.00),力排相肛直角术前(89.61±3.71°)与术后(118.34±6.29°)比较有显着差异(t=24.65,P=0.00)。B组肛管静息压术前(92.44±7.06mmHg)与术后(53.56±9.05mmHg)比较有显着差异(t=25.91,P=0.00),肛管最大收缩压术前(210.88±20.56mmHg)与术后(142.80±20.35 mmHg)比较有显着差异(t=17.64,P=0.00),静息相肛直角术前(95.88±4.01 °)与术后(102.32±4.96°)比较有显着差异(t=8.13,P=0.00),力排相肛直角术前(89.52±3.25°)与术后(117.88±5.95°)比较有显着差异(t=21.32,P=0.00)。3组患者术后3、6、12月Wexner便秘评分总分比术前低(P<0.01),但术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月Wexner便秘评分具体内容中除排粪次数和便秘时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6项的3个时间点均较术前评分低(P<0.01);排粪不尽感评分术后3月较术后6和12月均高(P<0.01)。Cleveland Clinic失禁评分在各组各时间点之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各组术后3月较其他3个时间点之间均有升高,有显着差异(P<0.01),其他3个时间点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手术后A1组总有效例数27例,A2组总有效例数20例,B组总有效例数20例。Al与A2组比较有显着差异(χ2值=4.77,P=0.04),A1与B组比较无显着差异(χ2值=0.70,P=0.79),A2与B组比较有显着差异(χ2值=4.87,P=0.03)。结论:1、术前肛管静息压增高者行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联合肛管内括约肌离断术较单纯行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效果要好;单纯行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对术前肛管静息压不高者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但对于术前合并肛管静息压增高者效果较差。2、该手术能有效的缓减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的出口梗阻型便秘症状。3、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手术治疗后在短期可能会影响肛门的功能,但随着时间延长,肛门功能均可逐渐恢复,同时行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联合肛管内括约肌离断术不会增加肛门失禁的风险。目的:研究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肌组织细胞、细胞器结构及miRNA表达谱变化,为探索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具体发病机制及miRNA干扰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为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对照组为进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的直肠癌患者。取手术后的耻骨直肠肌组织做病理切片、HE染色及制作电镜切片,观察两组患者肌组织的微细及超微细结构变化。另外,应用miRNAOneArray芯片技术检测两组患者肌组织miRNA表达谱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E染色观察实验组耻骨直肠肌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丰富,核增粗深染,有的伴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电镜观察细胞核浓缩,染色质核边集,线粒体增大。miRNA OneArray芯片检测发现有46个miRNA具有差异性表达(P<0.05),其中,实验组有15个miRNA表达上调,31个miRNA表达下调。结论: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耻骨直肠肌在组织细胞、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及miRNA表达谱方面发生显着变化。
郑毅,崔金杰,杨新庆[7](2016)在《耻骨直肠肌全束部分切断+自体闭孔内肌移植术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评价(附42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耻骨直肠肌全束部分切断+自体闭孔内肌移植术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2例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采用耻骨直肠肌全束部分切断+自体闭孔内肌移植术治疗。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0分钟(39100分钟),平均术后住院时间9.6天(719天),随访12个月,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分别为(55.95±5.57)mmHg、(43.19±5.1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肛管收缩压分别为(164.21±11.02)mmHg、(137.40±7.6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肛管力排压分别为(128.31±16.93)mmHg、(81.33±8.3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出口梗阻型便秘症状(ODS)评分分别为(15.83±4.52)分、(5.90±3.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Wexner评分分别为0分、(0.71±0.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Wexner评分均≤3分,未出现严重肛门失禁。手术前后便秘患者生存质量量表(PAC-QOL)评分(不满意)分别为(44.21±5.12)分、(14.36±2.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PAC-QOL评分(满意)分别为0分、(10.02±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耻骨直肠肌全束部分切断+自体闭孔内肌移植术术式操作简单、治愈率高、效果确切,并发症少。
陈硕,王燕,卜范峰[8](2014)在《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是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一种常见类型,其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学者Wasserman提出。也有人称耻骨直肠肌肥厚症,是因耻骨直肠肌纤维粗大、肌组织肥厚,引起盆底出口梗阻,进而导致进行性排便困难的一种疾病[1]。过去治疗这类疾病通常依靠药物。自1964年以来,国外肛肠科医生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开始采用手术治疗耻骨直
文致来[9](2013)在《便秘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慢性便秘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症候群,发病率高,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分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出口梗阻型便秘(OOC)和混合型便秘。罗马Ⅲ便秘诊治标准将出口梗阻型便秘命名为排粪困难型便秘。据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普通人群中便秘发生
刘丛丛[10](2013)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所致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耻骨直肠肌部分松解术配合中药六磨汤加减辨证论治”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uborectal muscle syndrome,PRS)所致便秘的治疗效果。方法:所选30例经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确诊为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所致便秘患者,接受耻骨直肠肌部分松解术配合中药六磨汤加减辨证论治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排便频率、排便困难程度等主要临床指标并评定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7%,随访3个月疗效为93.3%,排便频率、排便困难程度等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该治疗方案通过切除部分痉挛或肥厚的耻骨直肠肌,消除引起出口性梗阻的解剖学缺陷,恢复正常的直肠顺应性,同时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充分体现了整体观念和标本兼治的思想,中医与西医优势互补,因而可作为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所致便秘的理想选择方案。
二、手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2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2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仪器与方法 |
3. 观察指标 |
(1)肛管直肠压力测定 |
(2)肛直角测量 |
(3)临床疗效判断 |
4. 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1. 两组治疗前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情况比较 |
2. 两组治疗前后肛直角角度变化情况比较 |
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4. 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 |
讨 论 |
结 论 |
(2)基于肛门压力测定研究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治疗高张力型肛提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LAS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中医挂线术的认识 |
3 现代医学对LAS的认识 |
3.1 定义 |
3.2 发病机理 |
3.3 诊断与鉴别诊断 |
3.4 治疗方法 |
3.5 疗效评估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5 中止试验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前准备 |
3.3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资料 |
4.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3 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 |
4.4 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 |
4.5 疗效评估 |
4.6 治疗后3 个月复发情况 |
5 统计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 |
1.1 年龄比较 |
1.2 性别比较 |
2 视觉模拟评分(VAS) |
3 治疗前、治疗后3 个月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 |
3.1 肛管静息压 |
3.2 肛管最大收缩压 |
3.3 肛管平均收缩压 |
3.4 括约肌功能长度 |
4 疗效对比 |
5 治疗后3 个月复发情况对比 |
6 安全性检验与不良反应 |
7 脱落说明 |
讨论 |
1 本课题对LAS的认识 |
1.1 生物反馈疗法虽然是目前治疗LAS的临床推荐疗法,但仍有不足之处 |
1.2 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治疗LAS的优势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疗效分析 |
2.3 视觉模拟评分(VAS) |
2.4 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分析 |
2.5 治疗后3 个月复发情况 |
3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肛提肌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逐瘀通利汤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气滞血瘀型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基于超声技术评估耻骨直肠肌综合征中医挂线术后肛门肌肉形态学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3 一般资料 |
4 研究方法 |
4.1 均衡性 |
4.2 三维动态超声检测 |
4.3 手术方法 |
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5.1 疗效评定标准 |
5.2 症状及体征评判标准 |
5.3 三维动态超声检测指标 |
5.4 创面愈合时间 |
5.5 安全性观察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统计学方法 |
2 统计结果 |
2.1 治愈率 |
2.2 创面愈合时间 |
2.3 术后症状评估 |
2.4 三维动态超声指标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治疗难点 |
2 中医挂线疗法 |
2.1 挂线疗法的作用机理 |
2.2 挂线疗法的应用和发展 |
2.3 挂线疗法治疗PRS |
2.4 挂线操作要点 |
2.5 挂断时间的探讨 |
2.6 挂线紧线问题 |
3 耻骨直肠肌、肛直角与排便的关系 |
4 肛门括约肌与排便关系 |
5 三维动态超声对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疗效分析 |
6.2 创面愈合时间 |
6.3 术后症状评估 |
7 三维动态超声检测指标分析 |
7.1 肛直角 |
7.2 耻骨直肠肌后角 |
7.3 截石位6点耻骨直肠肌厚度 |
7.4 截石位6点肛门内括约肌厚度 |
7.5 截石位6点肛门外括约肌厚度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章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与耻骨直肠肌切开挂线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手术治疗、组织细胞结构及miRNA表达谱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手术方式的选择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第一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组织细胞结构及miRNA表达谱的变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耻骨直肠肌全束部分切断+自体闭孔内肌移植术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评价(附42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对象 |
二、方法 |
1. 耻骨直肠肌切断术: |
2. 闭孔内肌自体移植术: |
3. 术后处理: |
四、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估标准 |
五、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8)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 |
1.1 中医病因的认识 |
1.2 西医病因的认识 |
2 临床表现 |
3 诊断 |
4 治疗 |
4.1 保守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5 总结 |
(9)便秘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便秘外科治疗及其术后风险探讨 |
慢性便秘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 |
直肠内脱垂及其相关症状的手术治疗 |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手术治疗的效果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所致便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病例纳入标准 |
(四) 病例排除标准 |
二、 病例资料 |
三、 治疗方法 |
(一) 手术治疗 |
(二) 中药辨证治疗 |
四、 疗效评定 |
(一) 观察指标及评分方法 |
(二) 疗效指数 |
(三) 量化判定标准 |
五、 统计方法 |
六、 结果与疗效 |
(一) 数据统计结果 |
(二) 总疗效 |
(三)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一、 祖国医学对便秘的认识 |
(一) 祖国医学对便秘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祖国医学对便秘病治疗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学对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认识 |
三、 中西医结合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所致便秘机理探讨 |
(一) 临床表现 |
(二) 检查 |
(三) 报道术式 |
(四) 手术原则 |
(五) 疗效原理 |
四、 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所致便秘的优越性 |
五、 疗效分析 |
六、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手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2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疗效观察[J]. 陈建丰,王文琳,刘伟,汪雍容,刘敏,陆伟方,刘春南.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21(08)
- [2]基于肛门压力测定研究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治疗高张力型肛提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D]. 杨雅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逐瘀通利汤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气滞血瘀型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疗效观察[D]. 林亚南.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超声技术评估耻骨直肠肌综合征中医挂线术后肛门肌肉形态学的临床研究[D]. 吕世荣.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与耻骨直肠肌切开挂线术的临床观察[D]. 吴士雄. 河北医科大学, 2018(01)
- [6]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手术治疗、组织细胞结构及miRNA表达谱变化研究[D]. 叶辉. 武汉大学, 2017(06)
- [7]耻骨直肠肌全束部分切断+自体闭孔内肌移植术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评价(附42例分析)[J]. 郑毅,崔金杰,杨新庆. 临床外科杂志, 2016(06)
- [8]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治疗研究进展[J]. 陈硕,王燕,卜范峰. 山东医药, 2014(41)
- [9]便秘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J]. 文致来. 右江医学, 2013(04)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所致便秘的临床研究[D]. 刘丛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