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P电话技术及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建荣[1](2021)在《铁路时间同步网关于排队延迟补偿方案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持续推进部署交通强国计划,铁路的发展也由高速大规模发展向着高质量转变。为进一步提升铁路的运输效率与行车安全,国家铁路总公司对于铁路运输各个子系统的时间同步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铁路时间同步网作为铁路通信的支撑网之一,担任着各子系统环节时间同步任务。作为承载铁路时间同步的传输网与数据通信网,传输流量复杂多样,因此时间同步过程中的上下行链路延迟很难达到对称,影响着以NTP(Network Time Protocol,网络时间协议)协议为主的时间同步精度。从而引起铁路运输效率的下降,甚至危害行车安全。然而,目前对铁路时间同步网精度提升的研究还较少,且现有的研究主要通过改善铁路时间同步网结构与保证协议可靠运行来提升时间同步精度,对链路延迟对称方面的研究仍存在空白。如何保证铁路承载网络效率与性能的同时提升铁路时间同步网同步精度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因此,本研究在完成对排队延迟计算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SFQ-CoDel(Stochastic Flow Queue-Control Delay,随机流队列-控制时延)算法的排队延迟补偿方案,该方案能够在保证网络整体性能的同时降低排队延迟。首先,针对延迟不对称造成铁路时间同步网对时精度下降的问题,本研究进行了时延分析,确定了传输链路中影响数据传输时延的几种延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铁路时间同步网的时钟同步模型。根据所提出的铁路时间同步网时钟模型,考虑时钟频差参数难以准确获取的问题,对RTCQD(Real Time Calculation Queue Delay,排队延迟实时计算)算法中的时钟频差计算进行改进,提出基于ERTCQD(Enhanced Real Time Calculation Queue Delay,改进排队延迟实时计算)的排队延迟计算算法,并对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效果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算法对于排队延迟的计算误差更低,仅为0.22ms。最后,为综合分析排队延迟在铁路时间同步网中的预期补偿效果,结合之前所提到的铁路时间同步模型,在OPNET网络仿真平台中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消除排队延迟既能够降低收发双向时延的不对称性,又能够提升铁路时间同步网的对时精度。其次,在完成排队延迟的计算与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排队延迟进行补偿,本文提出一种基于SFQ-CoDel算法的排队延迟补偿方案,利用主动队列管理算法在拥塞控制领域的优势来降低排队延迟。通过传输网中业务的分析得出其业务流量类型,并以此作为NS2平台中仿真的仿真场景,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采用哑铃型拓扑模型,分别设置高低两种负载两种仿真环境,得到两种状态下的三个性能指标,分别进行分析。由结果可知,轻重度两种负载下,SFQ-CoDel算法丢包率、吞吐量与队列长度表现均优于其余两个算法,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最后,本文通过仿真对SFQ-CoDel算法做出了可调性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排队延迟补偿方案,为铁路时间同步网精度以及传输网网络性能提升提供了理论参考。
王忠峰[2](2021)在《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让旅客出行更美好为目的,以“列车公众无线网络”为基础,以“旅客行程服务”和“特色车厢服务”为核心,构建中国铁路高速列车智慧出行延伸服务平台,为旅客提供高速移动场景下智能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高质量出行服务体验。基于现阶段中国高速铁路运行环境及沿线网络覆盖情况,提出了基于运营商公网、卫星通信和超宽带无线局域网(EUHT-Enhanced Ultra High Throughput)三种车地通信备选方案,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分别对三种备选方案的建设难度、投入成本及服务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现阶段以“运营商公网”方式搭建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基于运营商公网实现车地通信,以不影响动车组电磁干扰与安全为前提,设计了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组网架构,为进一步完善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运维管控、智能化延伸服务、网络服务性能以及系统安全性,深入研究面向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复杂设备的运管平台、高铁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流媒体智能调度、基于列车位置的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和网络安全防护设计,最终为旅客提供了面向移动出行场景的行程优选、在途娱乐服务、高铁订餐、接送站等定制化延伸服务。随着5G技术已全面进入商用时代,为进一步提升旅客出行服务体验,以5G在垂直行业应用为契机,提出5G与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融合组网方案,创新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建设和运营新模式,论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深入分析当前高速移动出行场景下旅客的服务需求,调研了国内外公共交通领域公众无线网络服务模式及经营现状,提出了以实现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服务为目的,带动铁路旅客出行服务向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设计方案。在系统分析了既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信技术选择、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和系统运维管理等难题。2、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OWA(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算子与差异驱动集成赋权方法,利用基于OWA与差异驱动的组合赋权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通过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各方案的灰色关联系数,得到灰色加权关联度,对三种备选方案合理性进行优势排序,最终确定了现阶段基于运营商公网为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车地通信方案。3、基于动车组车载设备安全要求,设计了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总体架构、逻辑架构和网络架构;基于动车组车厢间的互联互通条件,分别设计有线组网和无线组网的动车组局域网解决方案。4、基于Java基础开发框架,采用Jekins作为系统构建工具,设计面向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云管平台微服务架构设计。使用高可用组件和商业化的Saa S(Software-as-a-Server)基础服务,保证云端的可扩展性、高可用和高性能,解决了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远程配置及管理。5、基于传统CDN原理和部署并结合高速列车车端的线性组网物理链路的特点,提出基于高速列车组的CDN概念,简称“高铁CDN”。设计由中心服务器提共一级缓存,单车服务器提供二级缓存的高铁CDN的两级缓存方案,每个二级缓存的内容为一级缓存的一份冗余,以此进一步提升旅客使用公众无线网络的体验,同时结合DNS解析技术提升请求的响应速度并减少出口带宽及流量的占用,提供了流畅的视频娱乐和上网体验。6、基于列车高速运行场景,分析了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效应补偿对于提高接收信号质量的影响,通过实验模拟了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对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每个时隙下网络速率的变化,提出了350km/h高速移动场景下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效应补偿技术,以验证了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补偿技术和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在高铁场景下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天线间距和天线数量对于波束成形技术的影响关系。7、针对高速列车网络环境,根据802.11系列相关协议中Beacon数据包会携带AP网络相关属性进行广播这一特点,利用协议标准未定义的224字段进行唯一性标识加密,唯一性标识加密算法是通过RC4、设备MAC地址与随机码组合,不定期更新。系统采用AP(Access Point)间歇性扫描形式检测,调整虚拟接口到过滤模式,不断轮询所有频道,实现车载非法AP的检测与阻断。8、基于列车无线公众网络,打造了车上车下一体化、全行程、链条式延伸服务生态,实现了人流、车流、物流3流合一,极大提升了旅客出行服务体验。9、针对5G应用场景及业务需求,基于现有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运营服务系统,通过复用其基础设施,采用5G室分技术设计了列车公众无线网络与5G融合组网方案。该方案通过创新建设模式,引入车载室分设备,并结合5G大带宽、低时延、多连接等特性进行无线调优方案设计,实现车厢内部5G信号和Wi-Fi信号的双重覆盖。
张俊武[3](2020)在《铁路行业F公司调度通信产品的市场细分与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行车调度通信系统是保障铁路列车安全运营的重要通信工具,主要用于铁路各级行车调度人员之间的通信,实现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车站、区间四级调度。根据国铁集团整体规划,2020年将会发布新一代多媒体调度通信技术标准,由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车站三级组网逐步演变为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两级组网。F公司作为铁路行业调度通信产品龙头企业,其主要销售收入来源是调度通信产品。随着车站交换平台的取消,整体行车调度通信产品市场容量将会大幅下降,对F公司以及同类型企业的调度通信业务将带来非常大的冲击。本文以铁路行业调度通信产品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为研究对象,以产品规划为着力点,结合市场细分理论、客户需求模型以及竞争力分析等工具,为F公司寻找铁路调度通信产品新业务场景应用机会,实现公司业绩的可持续性增长。同时,对于其他同类型的调度通信企业,在细分市场选择与产品规划方面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针对F公司铁路行业调度通信产品的市场细分与规划进行研究。首先介绍F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经营状况,然后对铁路行业宏观环境以及F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对铁路行业调度通信业务应用进行市场细分研究,分析细分市场调度通信产品的市场容量,充分挖掘可能的市场机会。随后利用客户需求$APPEALS模型对各个细分市场进行产品的竞争力分析,明确了铁路行车调度通信、调度应急指挥、营业线安全管控、生产调度通信等细分市场作为F公司多媒体调度通信产品的目标市场,并结合F公司自身特点,制定调度通信产品相应的市场规划和产品研发规划策略。最后对规划的执行提出组织资源调整建议,以确保战略的落地。本文分别在铁路行业调度通信产品的市场细分研究,调度通信产品在各个细分市场领域的竞争力分析,以及F公司在调度通信产品市场与研发的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创新,提出铁路行车调度通信以外的细分市场,扩大了调度通信产品的应用范围,为F公司调度指挥业务寻找了新的市场增长点。同时,在产品的研发规划方面,提出了新ICT技术应用,打破传统调度通信的边界,实现通信与信息、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紧贴铁路行业细分市场调度指挥业务的应用,为铁路行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蒋兴强[4](2019)在《可视调度和移动视频在应急指挥通信中的创新应用》文中认为基于提高电网应急指挥水平的目的,针对可视调度和移动视频在应急指挥通信中的创新应用,做了简单的论述,提出了可视调度与移动视频的应用策略,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从应急指挥通信实践角度来说,依托可视调度与移动视频,能够实现调度中心和现场的紧密联系,提高应急指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现结合具体研究,作论述。
兰丽[5](2019)在《铁路时间同步网脆弱性和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铁路时间同步网是高速铁路通信的重要支撑网之一,主要负责将统一、标准的时间传送给铁路各专业系统及设备。铁路各专业系统及设备通过铁路时间同步网能否安全、可靠地获取正确的时间,是影响铁路系统安全运营的关键问题。铁路时间同步网采用网络时间同步协议作为其核心时间同步协议,网络时间同步协议(Network Time Protocol,NTP)目前已发展至第4版,其通过引入Autokey机制来保证协议序列交互的安全性。但是,自2013年以来,针对网络时间同步协议的攻击频发,已造成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倘若攻击者通过利用网络时间同步协议自身漏洞,针对铁路时间同步网发动攻击,造成铁路系统及设备时间紊乱,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基于Autokey模型的网络时间同步协议序列究竟能否保证时间同步信息的安全传递,亟待研究。铁路时间同步网采用三级主从树结构组网,铁路总公司调度中心设为一级时间节点,18个铁路局设为二级时间节点,各站、段、所设为三级时间节点,系统庞大复杂,涉及设备众多、服役年限各不相同,管理维护人员素质不一,网络中某个设备或功能的失效并不意味着整个铁路时间同步网的失效,常规二态系统可靠性理论已不适合评估铁路时间同步网的可靠性,因此寻找合适的评估铁路时间同步网可靠性方法亟需研究。本文将形式化验证方法引入到铁路时间同步协议脆弱性研究中,将雷达图和云模型引入到铁路时间同步网系统可靠性评价中,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将着色Petri网理论引入到铁路时间同步协议认证过程脆弱性分析中。针对在协议认证过程中提供的可信证书和私有证书两种认证方式,分别构建其正常认证过程和加入中间人入侵的着色Petri网模型。分析中间人入侵时协议认证过程的不安全状态,建立模型状态方程,应用逆向状态分析法对NTP协议认证过程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得到中间人在认证阶段攻击协议的实施序列。实验结果证明,基于Autokey模型的NTP协议提供的两种认证方式,可信证书和私有证书均是不安全的,都存在可被中间人利用的脆弱性。在可信证书认证方式下,由于客户端身份认证的缺失,导致身份认证关键信息泄露。在私有证书认证方式下,由于同一组中的客户端拥有相同私钥,导致同一组中任意客户端均能对于其他客户端伪装成服务器。(2)将随机Petri网理论引入到铁路时间同步协议对时阶段脆弱性分析中。为了能够确定影响协议对时阶段的脆弱性因素及各因素对协议脆弱性的影响程度,本文针对协议对时阶段,利用随机Petri网对其脆弱性进行分析。详细剖析协议对时阶段交互流程,建立铁路时间同步网中时间同步协议在中间人攻击作用下的随机Petri网模型,将随机Petri网模型转换为马尔可夫链,分析影响协议脆弱性相关状态,得到协议脆弱性相关状态实施速率与协议正常结束状态和异常结束状态稳态概率之间的关系曲线,最终确定了影响铁路时间同步网中时间同步协议脆弱性的具体因素。(3)将半马尔可夫理论引入到铁路时间同步网协议安全量化研究中。为了能够确定影响协议全流程安全性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协议包括认证阶段和对时阶段的全流程进行量化分析,引入半马尔可夫过程,解决协议在攻击行为下的状态驻留时间是任意分布的问题,通过建立带有网络攻击行为的铁路时间同步协议状态变迁模型,确定协议安全性评价指标,分析协议的不安全状态与协议安全性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得到协议各安全性相关指标与协议不安全状态的变迁概率和状态驻留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获得影响铁路时间同步网协议的安全性的关键因素。(4)针对铁路时间同步网的分层结构,提出一种基于加权雷达图和云模型的复杂层次系统可靠性评价方法,对铁路时间同步网综合可靠性进行评估。首先,本文建立铁路时间同步网硬件设备层次结构,确定系统功能评价指标与硬件设备的对应关系;然后,通过计算硬件设备的主客观权重,利用系统功能评价指标与硬件设备的对应关系,确定功能评价指标的权重,以获得更加合理的评价指标权重值;最后,通过云模型计算各功能指标期望,构建能够更加反映铁路时间同步网实际运行状态的加权雷达图,对其综合可靠性进行评估,确定系统功能完成薄弱环节。
张丝颖[6](2018)在《GSM-R网络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GSM-R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结合铁路运用需求,基于公共无线通信系统GSM平台开发出的通信系统。即通过在GSM蜂窝系统中增加符合铁路运输环境、调度指挥功能要求的要素,同时该技术符合国际铁路联盟提出的与铁路专用调度有关的相关要求。GSM-R在中国铁路通信中的主要应用是:调度通信功能、列车编号传输和列车停止信息的传输功能、调度命令传输功能、列车尾设备信息传输功能、调车机机车信号和监控信息系统传送功能、列车控制数据传输功能。建设GSM-R网络全面提高了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同时其数字无线通信平台能够满足各类铁路业务的应用需要,为信息化铁路建设奠定基础。本文分析了GSM-R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特点,当前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构建完成了GSM-R网络并投入实际使用。本文主要结合GSM-R的网络构成、铁路中实际运用GSM-R的情况,结合铁路客运作业运营说明了该系统在客货运服务、列车安全运行以及控制列车运行、调度指挥等各个方面的运用。本文结合实际操作,对维护GSM-R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列车进路预告异常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故障定位及判断方法,并对实际案例中发生的列车进路预告异常情况进行总结、研究,提出整改措施,最终解决了实际中的问题。
杨磊[7](2018)在《铁路数字调度通信系统异地容灾备份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趋势,铁路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调度通信系统作为铁路运输指挥的“顺风耳”,在铁路运输指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统的数字调度通信系统中,调度所数调核心交换设备全部采用单一组网,虽然设备的重要板卡如电源板、主控板、数字板等都采用了1+1冗余热备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设备的安全性,但没有提供设备级的保护,极端情况下,核心交换设备失效将会造成整个调度通信系统的瘫痪,严重制约运输组织的效率,甚至给铁路行车运行带来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随着铁路GSM-R(铁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成为我国铁路无线网络的主流,数字调度通信逐步向FAS(固定用户接入交换机)系统过渡,为确保调度通信系统的业务安全,再增设一个备用核心交换节点,使数调核心交换设备具备设备级保护能力,同时将备用中心设备设置在与主用设备不同的物理节点,实现同城异地的保护方式,将大大提高核心调度交换设备的安全性,使调度通信系统将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容灾的能力,这符合铁路安全发展的需要,也将成为铁路发展的必须。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论文开篇论述了铁路调度通信系统的发展运用历史,并对今后调度通信系统的发展前景做了部分介绍,对调度通信系统同城异地容灾备份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对当前主流调度通信设备的保护机制进行了分析,设备的板件级保护、设备级保护及设备交叉保护分别进行了阐述。根据呼和局干调及区段调度业务需求确定了呼和局调度所主系统双中心组网规划。规划确定后对既有调度所主系统设备进行分析,根据规划对主系统数量不足的进行补充,确定设备选型及板件需求,然后对沿线各车站分系统进行设备分析,确定主系统双中心组网情况下车站分系统接入双中心主系统的接入方式,最后根据组网规划确定施工计划,逐步进行工程实施,最终完成调度所主系统双中心组网,实现呼和局调度通信系统中心交换设备的异地备份功能,使系统具备了一定条件下的容灾能力。以FAS2系统为例对如何形成京包线、包兰线等各沿线车站FAS系统双中心环形组网进行了论述,验证了系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异地容灾保护能力。
李赛飞[8](2018)在《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统一安全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电力、能源和交通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和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2010年“震网病毒”造成伊朗核电站事故,给整个工业控制领域带了重大影响。我国铁路通信和信号控制系统作为其中一部分,一直以来作为隔离专网运营,由于与互联网隔离等原因,网络安全问题并不是其关注的重点。铁路信号系统在设计之初主要考虑应对系统故障失效和可靠性等问题,未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考量。另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为了实现不同系统间协同和信息共享,提高铁路运营效率,列控系统现场控制设备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使得整个系统的技术具备了更灵活的远程控制功能和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开放性和互联性更加明显。然而,近年来高级持续威胁(APT)等概念的提出,使得我国铁路通信与信号系统面临的网络威胁不断升级,因此,与铁路通信信号控制系统网络相适应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日益重要。本文首先从我国铁路通信和信号系统的业务入手,根据系统的业务逻辑,构建可能的风险场景,并对已有的安全措施进行分析,分析其存在的脆弱性,是一项纯理论研究,不是具体实现过程中的缺陷和漏洞,同样也不是系统在操作和维护过程中所引起的安全隐患。最后,根据铁路信号控制系统的特点,即以安全(Safety)为第一,Security为“安全”提供保障,研究如何在不影响甚至提高系统安全性、实时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铁路通信信号控制系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具体研究工作描述如下:(1)建立了我国铁路信号系统网络安全分析模型,包括信息流模型、功能结构模型以及信号系统的网络安全威胁模型,该模型突出刻画我国铁路信号系统的技术和业务特点。基于上述模型,分析在网络威胁情况下,铁路信号系统所面临的主要危害事件,即列车超速、列车冒进信号和列车中断运行;进而通过故障树分析方法,得出了针对上述主要危害事件的63个威胁场景,并对信号系统现有的防护技术及其脆弱性进行详细分析。该分析方法可以满足网络安全分析与铁路信号系统业务特点深度融合的需求,有利于铁路信号系统运营管理者客观理解信号系统的网络安全风险以及做出决策。(2)基于本文对我国铁路通信系统网络的风险分析,提出了基于可信与SDN结合的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体系架构。采用故障树定性分析方法,对铁路通信网络的整体风险进行分析,包括数据错误、系统缺陷、人为失误和冗余缺失等4类主要风险。铁路通信系统作为隔离专网,网络规模庞大,管理十分复杂,新旧网络交织,系统升级困难,因此,已有的网络安全技术不能充分满足网络安全保障的发展需求,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基于可信计算与SDN结合的铁路通信系统体系架构,通过可信计算技术解决铁路通信网络不易升级的问题,通过SDN技术解决铁路通信网络管理复杂等问题。此外,提出一种抗DDoS的控制器调度方案,进一步提高了SDN控制器对DDoS的抵抗能力。可望为提高我国铁路通信系统的网络安全提供有益参考。(3)提出了基于SDN的信号安全数据网统一管控及主动防护技术,即SD-SSDN(Software-Defined Signal Safety Date Network)技术,通过SDN面向信号系统业务白名单的精细流控技术,使得信号安全数据网的每台交换机都具备安全防护功能,大大减小了信号安全数据网的威胁面,提高了安全性。SD-SSDN方案主要功能包括信号安全数据网的资产注册和管理、面向信号安全数据网的业务流控设计、风险感知和威胁检测。在SD-SSDN架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网络迷惑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信号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的主动性。最后对SD-SSDN和网络迷惑系统的防护效果进行了实验测试。(4)为满足铁路信号系统的高实时性和高可靠性要求,提出了基于SDN的环网冗余技术-RFTM(Redundant Flow Table Mapping)和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RFTM技术实现了在10个交换机节点下的快速冗余切换(切换时间8ms),并且解决了环网冗余的网络震荡问题;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实现了配置的自动化和链路聚合的自适应。为了提高SDN网络的可靠性,基于Zookeeper设计实现了主从模式的多控制器方案。
沈晓高[9](2018)在《PTN技术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铁路通信在铁路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TN技术的应用为中国铁路通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基于此,本文以PTN技术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PTN技术的概况分析,将PTN技术、MSTP技术以及路由器的兼容性进行比较和研究,得出PTN技术的优势,分别从PTN组网和PTN技术实际应用情况入手,得出PTN技术在铁路通信中的实际应用,从而为铁路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通信,带给人们更加高质量的生活享受。
王文华[10](2017)在《铁路企业基于PTN网络的IP电话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铁路企业利用PTN在不同地域间建立了企业专网,企业专网可同时为多种应用系统提供通道。文章在简述IP电话的基本原理、结构及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在铁路企业已建立的企业专网上配置IP PBX交换机等设备,构建适合铁路企业的IP电话系统。通过研究提出IP电话系统方案,并以实例验证该系统方案的可行性,表明IP电话系统比传统电话更具经济效益。
二、IP电话技术及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电话技术及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时间同步网关于排队延迟补偿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路时间同步网精度提升研究现状 |
1.2.2 不对称时延研究现状 |
1.2.3 队列管理算法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铁路时间同步网及其时钟模型概述 |
2.1.1 铁路时间同步网概述 |
2.1.2 NTP协议概述 |
2.1.3 链路延迟概述 |
2.2 两类典型的队列管理算法 |
2.3 小结 |
3 排队延迟的计算与分析 |
3.1 铁路时间同步模型 |
3.1.1 时延分析 |
3.1.2 时钟模型 |
3.2 基于ERTCQD算法的排队延迟计算 |
3.2.1 RTCQD算法 |
3.2.2 基于线性时钟频差改进的ERTCQD算法 |
3.2.3 改进算法复杂度分析与效果验证 |
3.3 排队延迟在铁路时间同步网中的仿真 |
3.3.1 站局级网络拓扑模型的设置 |
3.3.2 节点域模型的配置 |
3.3.3 进程模型的配置 |
3.3.4 仿真分析 |
3.4 同步精度提升措施 |
3.5 小结 |
4 排队延迟的补偿方案 |
4.1 铁路传输网中业务流量特性分析 |
4.1.1 传输网概述 |
4.1.2 传输网中流量类型分析 |
4.1.3 传输网中流量特性分析 |
4.2 基于SFQ-CoDel算法的排队延迟补偿 |
4.2.1 CoDel算法 |
4.2.2 基于SFQ机制改进的CoDel算法 |
4.3 排队延迟补偿算法的仿真分析 |
4.3.1 NS2 仿真场景的搭建与指标选取 |
4.3.2 网络轻度负载下仿真分析 |
4.3.3 网络重度负载下仿真分析 |
4.4 基于SFQ-CoDel算法的可调性分析 |
4.4.1 算法可调性仿真分析 |
4.4.2 排队延迟补偿方案 |
4.5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公共交通领域无线网络服务现状研究 |
1.2.2 旅客需求服务现状 |
1.2.3 中国铁路科技开发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研究 |
2.1 车地通信技术方案 |
2.1.1 基于运营商公网的车地通信 |
2.1.2 基于卫星的车地通信 |
2.1.3 基于超宽带无线局域网(EUHT)的车地通信 |
2.2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方法研究 |
2.2.1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指标选取 |
2.2.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2.2.2.1 基于OWA算子主观赋权 |
2.2.2.2 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 |
2.2.2.3 组合赋权 |
2.2.3 灰色关联评价分析 |
2.2.3.1 指标预处理确定决策矩阵 |
2.2.3.2 计算关联系数及关联度 |
2.3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算例分析 |
2.3.1 计算指标权重 |
2.3.2 灰色关联系数确定 |
2.3.2.1 选择参考序列 |
2.3.2.2 计算灰色关联度 |
2.3.2.3 方案比选分析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总体方案研究及系统建设 |
3.1 总体架构 |
3.2 网络架构 |
3.2.1 地面网络架构设计 |
3.2.2 车载局域网架构设计 |
3.3 网络安全防护 |
3.3.1 安全认证 |
3.3.2 安全检测与监控 |
3.4 运营平台建设 |
3.4.1 用户中心 |
3.4.2 内容服务 |
3.4.3 视频服务 |
3.4.4 游戏服务 |
3.4.5 广告管理 |
3.5 一体化综合云管平台 |
3.5.1 云管平台总体设计 |
3.5.2 功能设计及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4 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测量与优化 |
4.1 公众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测量分析 |
4.1.1 系统面临挑战 |
4.1.2 服务质量测量场景 |
4.1.3 服务质量分析 |
4.1.3.1 分析方法 |
4.1.3.2 用户行为分析 |
4.1.3.3 网络状态分析 |
4.2 QoE与 QoS指标映射模型分析 |
4.2.1 列车公众无线网络QoE与 QoS指标 |
4.2.1.1 无线网络QoS指标 |
4.2.1.2 无线网络QoE指标 |
4.2.2 QoE与 QoS映射模型 |
4.2.2.1 QoE与 QoS关系 |
4.2.2.2 通用映射模型 |
4.2.2.3 映射模型业务类型 |
4.2.3 系统架构 |
4.2.4 系统问题分析 |
4.2.4.1 开网业务的开网成功率问题 |
4.2.4.2 网页浏览延质差问题 |
4.2.4.3 即时通信的业务连接建立成功率问题 |
4.2.5 性能评估 |
4.3 高铁CDN流媒体智能调度算法研究 |
4.3.1 技术架构 |
4.3.2 缓存策略分析 |
4.3.3 算法设计 |
4.3.4 流媒体算法仿真结果 |
4.4 基于列车位置信息的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对LTE下行信道的影响研究 |
4.4.1 模型建立 |
4.4.2 信道建模 |
4.4.3 试验模拟结果 |
4.5 本章小节 |
5 基于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智慧出行服务研究及实现 |
5.1 基础行程服务 |
5.1.1 售票服务 |
5.1.2 共享出行业务 |
5.1.4 特色车厢服务 |
5.1.5 广告 |
5.2 ToB业务 |
5.2.1 站车商业 |
5.2.2 站车广告管理平台 |
5.3 创新业务 |
5.3.1 高铁智屏 |
5.3.2 国铁商学院 |
5.4 本章小结 |
6 融合5G技术的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升级优化研究 |
6.1 融合场景分析 |
6.1.1 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现状分析 |
6.1.2 5G在垂直领域成熟应用 |
6.2 融合组网需求分析 |
6.2.1 旅客追求高质量通信服务体验需求 |
6.2.2 铁路运营方提升运输生产组织效率需求 |
6.2.3 电信运营商需求 |
6.3 电磁干扰影响分析 |
6.3.1 环境分析 |
6.3.2 干扰分析 |
6.3.3 结论及建议 |
6.4 5G上车方案设计 |
6.4.1 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 |
6.4.2 融合架构设计 |
6.4.3 逻辑架构 |
6.4.4 网络架构 |
6.4.5 系统功能 |
6.4.6 系统建设内容 |
6.5 关键技术 |
6.5.1 本地分流技术 |
6.5.2 高速回传技术 |
6.5.3 时钟同步 |
6.5.4 5G语音回落4G(EPS Fallback) |
6.5.5 5G网络QoS机制 |
6.5.6 隧道技术 |
6.5.7 切片技术 |
6.6 融合5G技术的公众无线网络经营思路 |
6.6.1 业务架构 |
6.6.2 商业模式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铁路行业F公司调度通信产品的市场细分与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方法 |
1.4 本文研究的应用价值 |
2 文献回顾 |
2.1 相关概念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3 概括性评论 |
3 理论分析 |
3.1 研究思路及框架 |
3.2 理论基础 |
3.2.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2.2 市场细分 |
3.2.3 客户需求$APPEALS模型 |
3.2.4 基本竞争战略 |
4 F公司背景及产品市场细分 |
4.1 F公司概况及经营状况 |
4.2 铁路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
4.2.1 政策环境 |
4.2.2 经济环境 |
4.2.3 社会环境 |
4.2.4 技术环境 |
4.3 F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3.1 企业资源分析 |
4.3.2 企业能力分析 |
4.4 铁路行业调度通信产品市场细分 |
4.4.1 铁路行车调度通信 |
4.4.2 铁路生产调度通信 |
4.4.3 铁路营业线安全管控 |
4.4.4 铁路调度应急指挥 |
4.4.5 铁路其他调度通信 |
4.4.6 铁路行业调度通信产品市场细分总结 |
4.5 铁路行业调度通信产品市场竞争分析 |
4.5.1 市场竞争格局 |
4.5.2 调度通信产品技术分析 |
4.5.3 调度通信产品功能分析 |
4.5.4 铁路行业竞争对手市场应用分析 |
4.5.5 F公司自身分析 |
5 F公司调度通信产品规划 |
5.1 F公司调度通信产品现状 |
5.2 F公司调度通信产品规划策略 |
5.2.1 调度通信产品市场规划策略 |
5.2.2 调度通信产品研发规划策略 |
5.2.3 F公司组织结构支撑调整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主要结论 |
6.1.2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可视调度和移动视频在应急指挥通信中的创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可视调度和移动视频技术特点分析 |
2 可视调度和移动视频在应急指挥通信中的具体应用 |
2.1 应用需求分析 |
2.2 应急指挥通信的技术方案 |
2.3 技术的应用实例 |
3 可视调度和移动视频在应急指挥通信中的应用策略 |
3.1 总体思路 |
3.2 设计构建集控站应急指挥调度网 |
3.3 确定性能指标参数 |
3.4 网络联合测试 |
3.5 调度网实战测试 |
3.6 可视化数据的管控 |
3.7 探索应用5G通信 |
4 结束语 |
(5)铁路时间同步网脆弱性和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路时间同步网时间同步技术简介 |
1.2.2 NTP协议的发展 |
1.2.3 NTP协议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协议脆弱性形式化分析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5 铁路时间同步网可靠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1.6 论文创新点 |
2 主要基础理论综述 |
2.1 铁路时间同步网概述 |
2.2 理论基础及相关工作 |
2.2.1 NTP协议网络结构及工作模式 |
2.2.2 NTP协议工作原理 |
2.2.3 基于Autokey模式的NTP协议报文格式 |
2.2.4 基于Autokey模式的NTP协议序列 |
2.2.5 基于Autokey模式的对称密钥列表的生成 |
2.2.6 基于Autokey的 NTP消息验证机制 |
2.3 铁路时间同步网协议脆弱性分析 |
2.3.1 针对NTP协议的DDoS攻击 |
2.3.2 延时攻击 |
2.3.3 中间人攻击 |
2.4 形式化验证基础理论 |
2.4.1 Petri网基础理论 |
2.4.2 Petri网分析方法 |
2.4.3 着色Petri网基础理论 |
2.4.4 随机Petri网基础理论 |
2.5 半马尔可夫基础理论 |
2.5.1 马尔可夫链 |
2.5.2 齐次马尔可夫链 |
2.5.3 半马尔可夫链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着色Petri网的铁路时间同步协议脆弱性分析 |
3.1 基于CPN的铁路时间同步网协议不安全状态分析方法 |
3.2 基于CPN的铁路时间同步网协议可信证书脆弱性分析 |
3.2.1 基于可信证书的NTP协议序列 |
3.2.2 基于可信证书的NTP协议漏洞分析 |
3.2.3 基于可信证书的NTP协议正常认证过程的CPN模型 |
3.2.4 基于可信证书的NTP协议受到中间人攻击的CPN模型 |
3.2.5 基于可信证书的协议认证过程不安全状态可达性分析 |
3.3 基于CPN的铁路时间同步协议私有证书脆弱性分析 |
3.3.1 基于私有证书的NTP协议序列 |
3.3.2 基于私有证书的NTP协议序列漏洞分析 |
3.3.3 基于私有证书的NTP协议正常认证过程的CPN模型 |
3.3.4 基于私有证书的NTP协议受到中间人攻击的CPN模型 |
3.3.5 基于私有证书的协议认证过程不安全状态可达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随机Petri网铁路时间同步网协议脆弱性分析 |
4.1 基于SPN与MC的铁路时间同步网协议性能分析方法 |
4.2 NTP协议对时详细流程 |
4.3 铁路时间同步网协议SPN模型 |
4.4 铁路时间同步网协议SPN模型同构的马尔可夫链 |
4.5 仿真与分析 |
4.5.1 仿真结果 |
4.5.2 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半马尔可夫过程的铁路时间同步网协议安全量化分析 |
5.1 基于半马尔可夫过程的铁路时间同步网协议安全量化分析方法 |
5.2 铁路时间同步网协议安全性评价指标 |
5.3 基于Autokey模型的NTP协议序列安全性分析 |
5.3.1 初始关联安全分析 |
5.3.2 证书交换安全分析 |
5.3.3 cookie请求安全分析 |
5.3.4 客户端请求时间同步安全分析 |
5.4 铁路时间同步网协议状态变迁模型 |
5.5 铁路时间同步网协议SMP模型的DTMC |
5.6 铁路时间同步网协议安全性指标计算和评价 |
5.6.1 铁路时间同步网协议安全指标计算仿真 |
5.6.2 仿真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基于加权雷达图和云模型的铁路时间同步网可靠性评估 |
6.1 基于贝叶斯的铁路时间同步网可靠性研究 |
6.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6.3 基于加权雷达图和云模型的复杂层次系统可靠性评价 |
6.3.1 加权雷达图模型 |
6.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功能指标硬件层次结构 |
6.3.3 确定综合权重 |
6.3.4 云模型原理 |
6.3.5 基于加权雷达图和云模型的复杂层次系统可靠性评价方法步骤 |
6.4 实例计算 |
6.4.1 铁路时间同步网评估指标的建立 |
6.4.2 功能指标综合权重 |
6.4.3 功能指标期望值 |
6.4.4 划分评价集 |
6.4.5 计算及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GSM-R网络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铁路通信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
1.2.1 铁路无线通信的现状 |
1.2.2 现代化铁路对移动通信的要求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GSM-R网络的系统结构 |
2.1 GSM-R网络系统总体结构 |
2.2 GSM-R各子系统组成及功能介绍 |
2.2.1 网络子系统(NSS) |
2.2.2 移动交换子系统(SSS) |
2.2.3 移动智能网子系统(IN) |
2.2.4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子系统 |
2.2.5 运行与业务支撑子系统(OSS) |
2.2.6 基站子系统(BSS) |
2.2.7 终端设备 |
2.3 GSM-R的业务模型 |
2.3.1 GSM业务 |
2.3.2 高级语音呼叫业务(ASCI) |
2.3.3 铁路GSM-R专有特性 |
第三章 GSM-R在铁路中的应用研究 |
3.1 GSM-R在铁路中的具体应用 |
3.1.1 调度通信 |
3.1.2 车次号传输与列车停稳信息的传送 |
3.1.3 调度命令传送 |
3.2 列车进路预告应用研究 |
3.2.1 网络构成 |
3.2.2 通信流程 |
第四章 列车进路预告业务异常情况分析研究 |
4.1 列车进路预告异常情况分析 |
4.1.1 列车进路预告触发条件 |
4.1.2 分析方法 |
4.2 列车进路预告异常情况故障定位 |
4.2.1 核心网公用设备域名服务器DNS等数据问题 |
4.2.2 CTC(调度集中系统)设备问题 |
4.2.3 GPRS接口服务器GRIS设备问题 |
4.2.4 核心网核心设备GGSN、SGSN等设备问题 |
4.2.5 无线网络BSS问题 |
4.2.6 机车无线综合设备CIR问题 |
4.3 列车进路预告业务异常情况案例分析 |
4.3.1 列车进路预告异常情况实例分析 |
4.3.2 原因分析 |
4.3.3 针对实例分析进行具体情况处理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铁路数字调度通信系统异地容灾备份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铁路调度通信系统介绍 |
1.2 铁路调度通信系统发展历程及前景应用 |
1.3 当前主流调度通信设备介绍 |
1.4 铁路数字调度通信系统容灾备份技术的必要性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数字调度通信安全保障机制分析 |
2.1 板件级保护 |
2.2 设备级保护 |
2.3 设备交叉保护 |
3 数字调度通信运用现状分析 |
3.1 铁路调度通信系统设备运用现状 |
3.2 呼和局沿线各站设备运用现状分析 |
3.3 各型调度通信设备主要性能分析 |
3.3.1 中心调度所交换机设备性能分析 |
3.3.2 车站调度交换机设备性能分析 |
3.4 异地备份方式生存能力分析 |
3.5 呼和局调度通信系统异地容灾备份方案 |
4 呼和局铁路数字调度系统异地容灾备份技术方案 |
4.1 呼和局异地备份双中心组网规划 |
4.2 呼和局双中心组网方案技术实现 |
4.3 呼和局双中心组网设备运用方案 |
5 呼和局铁路数字调度通信系统异地容灾备份的工程实现 |
5.1 双中心数据规范 |
5.2 双中心硬件实现 |
5.3 呼局FAS系统异地容灾备份建设工程实施 |
5.3.1 数据规划 |
5.3.2 数据制作 |
5.3.3 硬件连接 |
5.3.4 设备接入 |
6 呼和局FAS系统双中心功能业务测试及故障验证 |
6.1 调度通信系统测试 |
6.2 与核心网功能测试 |
6.3 测试结果说明 |
6.4 设备故障对系统功能的验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统一安全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铁路通信及信号控制系统 |
1.2.1 信号 |
1.2.2 联锁 |
1.2.3 闭塞 |
1.2.4 我国高速铁路通信信号系统概述 |
1.3 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安全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铁路信号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
1.3.2 铁路通信信号系统漏洞及脆弱性研究现状 |
1.3.3 铁路通信信号系统安全防护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铁路信号系统网络安全分析 |
2.1 引言 |
2.2 铁路信号系统网络安全分析模型 |
2.2.1 信息流参考模型 |
2.2.2 功能结构参考模型 |
2.2.3 网络安全威胁模型 |
2.3 基于故障树的铁路信号系统威胁场景分析 |
2.3.1 列车超速 |
2.3.2 列车冒进信号 |
2.3.3 列车运行中断 |
2.4 已有安全防范措施及脆弱性分析 |
2.4.1 系统运算输出错误 |
2.4.2 列控信息网络传输错误 |
2.4.3 越权操作 |
2.4.4 信号系统基础数据错误 |
2.4.5 设备、系统或程序损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通信系统安全分析与可信防护 |
3.1 引言 |
3.2 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分析 |
3.3 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
3.3.1 数据错误 |
3.3.2 系统缺陷 |
3.3.3 人为失误 |
3.3.4 冗余缺失 |
3.4 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风险总结 |
3.4.1 面临的威胁升级 |
3.4.2 技术风险 |
3.4.3 防护建议 |
3.5 基于可信的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架构 |
3.5.1 可信计算环境 |
3.5.2 可信区域边界 |
3.5.3 可信通信网络 |
3.5.4 可信管控中心 |
3.6 抗DDoS的 SDN控制器调度方法 |
3.6.1 SDN控制器调度算法设计 |
3.6.2 仿真实验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SDN的信号安全数据网统一管控研究 |
4.1 引言 |
4.2 SD-SSDN网络安全管控架构 |
4.2.1 SD-SSDN网络数据平面 |
4.2.2 SD-SSDN网络控制平面 |
4.2.3 SD-SSDN网络应用平面 |
4.3 SD-SSDN防护实验验证 |
4.3.1 实验原理 |
4.3.2 实验结果 |
4.4 基于SDN统一管控的主动防护技术 |
4.4.1 基于SDN的网络迷惑系统 |
4.4.2 网络迷惑系统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SDN的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可靠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SDN的环网冗余技术 |
5.2.1 基于OpenFlow的 RFTM技术原理 |
5.2.2 RFTM环网冗余算法设计与实现 |
5.2.3 基于RFTM技术的环网冗余切换实验 |
5.3 基于SDN的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 |
5.3.1 自适应链路聚合原理 |
5.3.2 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实现 |
5.3.3 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实验测试 |
5.4 主从多控制器技术 |
5.4.1 基于Zookeeper的主从控制器方案设计 |
5.4.2 控制器失效切换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缩略词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9)PTN技术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PTN技术概况分析 |
2. PTN与MSTP、路由器的兼容性研究 |
2.1 PTN与MSTP相比较 |
2.2 PTN与IP路由器相比较 |
3. PTN技术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分析 |
3.1 PTN组网 |
3.2 实际应用情况 |
4. 总结 |
四、IP电话技术及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时间同步网关于排队延迟补偿方案的研究[D]. 曹建荣.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D]. 王忠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铁路行业F公司调度通信产品的市场细分与规划研究[D]. 张俊武.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可视调度和移动视频在应急指挥通信中的创新应用[J]. 蒋兴强. 通讯世界, 2019(12)
- [5]铁路时间同步网脆弱性和可靠性研究[D]. 兰丽.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6]GSM-R网络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 张丝颖. 内蒙古大学, 2018(02)
- [7]铁路数字调度通信系统异地容灾备份应用研究[D]. 杨磊.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4)
- [8]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统一安全管控研究[D]. 李赛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9]PTN技术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分析[J]. 沈晓高. 电子世界, 2018(13)
- [10]铁路企业基于PTN网络的IP电话系统研究与实现[J]. 王文华. 信息通信,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