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遵循汉语教学规律 提高普通话测试水平——赤峰地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吴媚[1](2021)在《基于CiteSpace的《语言文字应用》20年文献计量分析》文中认为
魏思文[2](2021)在《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随各国、各界间的交流和联系的日益深化,世界日益密集为“地球村”,对于多语言人才的需求随之日益增多,三语、多语习得过程中的诸般课题接连进入语言学家的视野,得到日益密切的关注。但时下,三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不繁多,本文系在此前成果之基础上,考察日(L1)英(L2)汉(L3)三语者中的汉语(L3)辅音、元音、声调和变调的语音样貌及其流变,同时通过和日(L1)汉(L2)双语者的汉语语音样貌及其流变过程对比,分析日语(L1)和英语(L2)在汉语(L3)习得过程中的迁移现象,并对日英汉三语者在汉语辅音、元音、声调和变调方面的迁移成因进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探讨递进教学效能的可能性和相关策略。本文共由七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陈述本文研究背景,界定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语音实验采用的研究手段以及方法,展现研究创新点及其价值。随着近年来我国国际影响力增强和正在全球范围内升温的“汉语热”,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汉语学习者持续增多,其中有英语习得经验的日英双语者数量可观。学术界关于汉日双语学习和汉英双语学习的研究比比皆是,对日英汉三语学习的研究却寥若星辰,鲜少得到关注。回顾国内外“三语习得”的研究历程、发展阶段和研究重点,着重关注“三语习得”研究中的热门课题——语言迁移。通过考察日(L1)英(L2)汉(L3)三语者的汉语语音样貌不可避免地受已或部分习得的日语和英语语音经验的迁移过程,探究其因果关系。第二章,本章以既往研究为基础,举凡本文所使用的相关成果,包括: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语言迁移、中介语以及实验语音学五个方面。第三章,详述调查目的及其相关准备,包括研究对象和语音样本选取、问卷设计理念、语音样本采集原则,特别是基于语音学教研软件praat对于语音样本的判别、分析、取值等具体研究实践及其与预期对应程度。第四章,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审视,展现了两组样本调查数据结果:无英语(L2)参与下,母语为日语(L1)的学习者学习汉语(L3)的迁移和在英语(L2)参与下,母语为日语(L1)的学习者学习汉语(L3)的迁移的对比,阐明日汉双语者的语音迁移和日英汉三语者的语音迁移实践基本相同,求证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学习汉语(L3)主要表现为f[f]和h[x]混淆,r[(?)]和l[l]混淆,sh[(?)]、s[s]和x[(?)]的混淆,舌尖音塞擦音(zh[(?)]、ch[(?)]、z[(?)]、c[(?)])读作舌面塞擦音(j[(?)]、q[(?)]),n[n]和ng[(?)]混淆以及送气音错读为不送气音六类。单元音迁移主要体现在ü[y]、卷舌元音er[(?)]以及-i[(?)]、-i[(?)]和i[i]的迁移;复元音的迁移相对复杂,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复元音发音不连贯,一些复元音单化,还有一些复元音的介音丢失。声调的迁移主要体现在上声错读成阳平。此外,还详细讨论了日汉双语者和日英汉三语者在上声变调、“一”和“不”变调、轻声和儿化的音变时的迁移表现。第五章,本章对日英汉三语者汉语语音迁移考察分析,出现迁移的最重要原因是语际影响。包括无英语(L2)参与下,母语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英语(L2)参与下,母语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以及目的语汉语(L3)对日英汉三语者汉语语音迁移的影响。同时,一些源于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时间也是造成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出现迁移的原因。第六章,针对我们样本展现的日(L1)英(L2)汉(L3)三语者的语音迁移,并结合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日语(L1)和英语(L2)的音系特征,试提出有进行性功能的教学策略,期盼能给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些许参考。第七章,总结本文,试对日(L1)英(L2)汉(L3)三语汉语习得中的语音迁移形成初步的结论,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周楠湘[3](2021)在《疫情期全线上混合式双师教学模式的探索及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中最为基础也极为重要的内容,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对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教学从实质上来说是针对母语为民族语的双语地区民族教师的教学。构成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有教师、教学对象、教材。教师与教学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从教学对象的角度,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基于教学对象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教师专业素养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材是连接教师与教学对象的纽带,从广义上来说一切与教学相关的资源都是教材,教材是教学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和测试的依据,教材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与学的效果,在教学中对教材的有效利用能够激发教学对象的学习动机。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疫情期间全线上混合式双师教学模式为研究内容,以问卷调查法为研究方法,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师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培训,从双师教学模式、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资源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培训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具体内容如下:1.教学对象的学习需求以及个体因素分析是进行教学总体设计的前提。本次培训的教学对象均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在职教师,语言初始能力方面,大部分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等级为三级甲等,所在双语双方言区会产生语言接触现象;年龄方面,大部分教学对象处于青年阶段,学习目标明确、自觉性强,适合集中强化教学;学习动机方面,由于教学对象的职业性质,相比于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更为强烈。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按教学对象语言水平、所属方言区、所教学科进行分层分班教学的建议。2.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内容。从培训的角度来说,培训前首先需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制定教师胜任标准,选拔能够胜任岗位的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其次要进行岗前培训,教师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对教师的岗前培训也需要从知识、技能与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培训中师师之间的关系既是合作式也是陪伴式,合作式表现在师师教学前协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结束后协同研讨,陪伴式表现在教学中专家型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对新手教师进行指导,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3.教学资源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构成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教学总体设计的体现,也是教学与测试的依据,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起着纽带的重要作用。教学资源的选用要符合教学对象的特点,要有针对性;要能够吸引教学对象,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要有趣味性;要平衡协调,从纵的方面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横的方面要保证各种教学资源之间的配合,要有系统性。
陈雪儿[4](2020)在《少数民族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 ——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族际共同语,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凝结不同民族的根本性力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直是我国语言文字政策的主导精神,面向新时期脱贫攻坚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尤其显得重要。教育部等部门曾多次发文强调推广这一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外部条件、设施等支持不足,学习者主体内在动力激发不够,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一直存在诸多困难。而与此同时,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普通话,已经成为共识。本研究基于社会学和教育学视角及相关理论工具,通过文献法、访谈法、个案法和问卷调查,把握当前“三州”(怒江州A县和凉山州B县)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施的现状及这一群体的能力现状,归纳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未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重难点、研究现状、核心概念和研究设计的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对我国百年来面向成人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历史的大致考察。通过对汉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发展梳理,从中窥见汉语言文字在我国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华民族交流沟通共同语的社会地位,并凝练了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经验。第三部分是关于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教育的理论探讨。该部分从增权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以及克拉申的监控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基本属性。第四部分是关于“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现状考察及对存在问题的总结归纳。该部分使用问卷法、访谈法等调查研究方法,揭示了当前这一教育从顶层设计、中观组织到微观落实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基于实践理论对影响“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归纳概括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场域外部、场域本身及内部行动者三个方面的原因。第六部分是结合增权理论、监控理论和本论文的研究发现,提出提升“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教育对策。
袁娟娟[5](2020)在《《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基础知识类题型研究》文中指出《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作为一项标准化考试,是评价应试者能否成为国际汉语教师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培养专业对外汉语师资的重要方式之一。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在《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掌握这部分知识是通过该考试的关键,值得关注。本文以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类题型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试题中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和文化等相关方面的知识点,归纳题型特征,总结常见考点。并结合基础知识试题的测试结果与试题中存在的问题,为应试者和试题编写者提出建议。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文献,论述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考试的发展历程和现有研究,指明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章从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和文化等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中的基础知识类题型,归纳每部分知识涉及的相关考点,解析对应试题,总结考查形式和考查频率。第三章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基础知识试题的测试结果,并结合相关考点的考查频率和出错率,从应试角度为考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备考方法。第四章在分析试题题干和选项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试题编排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优化试题内容和结构。第五章是结语部分,对文章的创新点做了总结,指出了后续研究的可行性。
朱霞琳[6](2019)在《语言传播视野下的云南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及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内部都将本民族语作为他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基于我国复杂的语言情况,国家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满足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需求。当前,尽管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较少,却依然有近15万人基本不懂国家通用语。尤其是在云南直过民族地区,居民的普通话普及率极低,加上本地区存在信息交流不畅,经济结构单一,与现代社会接轨困难等问题,也使得直过民族地区的贫困程度深且广。语言具有经济价值,许多学者都认为贫困群众只有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才能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收益,提升教育水平。而本文的研究摸清了“直过民族”佤族地区的普通话普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直过民族”佤族的普通话提升路径提出参考依据;助力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的语言脱贫,促进佤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本文以社会语言学、语言统计学及语言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理论指导,采用抽样调查、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观察等调查方法,选取了云南边陲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单甲乡嘎多村和勐董镇龙乃村进行调查布点,针对“直过民族”佤族的普通话应用能力状况、普通话认同、以及传播媒介及传播信息现状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将调查数据分别与社会语言学的社会变项等诸多因素进行相关性的交叉分析,以探讨“直过民族”佤族普通话现状与各个社会变项的关系,从而发现“直过民族”佤族普通话使用能力所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在沧源佤族地区,“直过民族”佤族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整体偏低且质量有待提高;普通话在佤族地区的中小学使用率最高,而在其他场所的使用率都持续偏低;佤族地区的村委会基层工作人员对于将普通话作为工作用语的意识薄弱;佤族使用普通话与外族人交流的频率明显高于与本族人交谈,且大多数对使用普通话与本族人交谈持消极情绪。整体上,佤族对普通话的推广工作都是非常支持的,且有着很高的认同度。针对以上结论,本文再以语言传播学的理论框架详细阐述了问题的成因,最后再针对各成因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信息、传播媒介以及传播环境等四个方面针对性地对佤族地区普通话提升路径做出了全方位的规划。
李黄萍(LEE WONG PING)[7](2019)在《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研究 ——以香港教育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大学普通话是很多高校的必修课,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性。大学普通话是语言技能的训练课程,包括听(聆听)、说(说话)、读(朗读)、写(拼音译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常会面临着学习者学习差异很大的教学困扰,大学现有的普通话课程到底是否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教授普通话等都成为普通话教学的难点。本人希望透过研究,寻求适合学生不同水平的普通话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以帮助每一位学习者切实提高普通话水平。目前大学普通话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大学新生普通话水平非常参差。由于学校行政安排困难,故所有未豁免修读普通话增润课程必修科目的大学新生,都必须修读《初阶普通话》和《进阶普通话》,致使每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会出现相差几个等级的现象。由此导致教师对教学内容难把握;课堂活动难合拍:学生的学习兴趣易流失。第二,学生缺乏学习动机。香港教育大学的普通话必修科目是没学分的:有些学生对普通话理解有偏差,认为普通话也是方言,为了扞卫粤语,抗拒学习普通话。另外,大部分普通话科目的上课时间也不太理想。第三,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展开差异化教学。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外文献的梳理,了解差异化教学的内涵及特点,探讨学习者学习差异的类型及其归因,寻求差异化教学思想对大学普通话教学的启示,进而探讨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的有效策略。本研究共有六个部分,包括绪论及五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缘起,通过对大学普通话教学的反思(主要是针对香港教育大学的普通话教学),参考关于差异化教学的相关研究,敲定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2012-2013年度香港教育大学(前香港教育学院)公布校内的语文教育政策,对学生离校时要掌握的普通话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这无疑是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挑战,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出关要求,是本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第一章探讨差异化教学思想及其对大学普通话教学的启示。通过厘清差异化教学思想的内涵及基本理念,顺藤摸瓜,探究学习者学习差异的类型及归因,以及差异化教学思想为大学普通话教学带来的启示。第二章探寻诊断大学新生普通话水平差异的测试工具。说明普通话测试工具的研制方法,介绍“专上普通话测试(TPT)”①的测试内容,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以及如何利用“专上普通话测试(TPT)”筛选、分流新生。第三章介绍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内容的设计。从大学普通话课程主要科目架构,到不同水平教学内容的编选理念、原则与组织,均体现着差异化教学思想及理念。新教材的试用获得专家、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赞赏。第四章主要探讨如何开发、应用大学普通话自学资源,照顾学习者的学习差异。其中包括介绍建构自学资源的起因;大学普通话线下和线上自学资源的设计与建构。包括自学资源的内容编排、能力训练规划、以及线下、线上自学教材的特点。第五章探讨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策略。本研究归纳了四大策略:第一,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如准备活动要切合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可充分利用学生已具备的粤语知识,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来学习。第二,注意在集体中照顾个别差异。如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水平建构普通话语言知识,利用支架式教学照顾学习差异,通过教学互动关照学生差异,且在集体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第三,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通过“大学普通话测试”结果优化教学,让学生一入学就清楚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知道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与学校规定的普通话出关要求还有多大距离,从而学生可以在修读普通话科目时,更有目标和方向,为尽可能缩短这一距离而努力;利用普通话科目学习评估优化教学,大学普通话所有普通话科目的评估形式,都是采用进展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结合的模式进行的。通过聆听与认辨、拼音、口语几个方面能力的评核,判断学生的普通话能力水平。评核的目的是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改善。评核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普通话学习的长处和短处,知道进一步需要达成的目标,根据评估的回馈,改善学习,寻找达到目标的更好方法。评估也可以让教师诊断每一位学生普通话学习的长处和短处,及时为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施以援手,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回馈,让学生知道如何改善自己的学习。除此之外,也要充分利用有效课堂回馈优化教学,一个有效回馈,其实就是在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目标,就是学生需要学习什么知识;第二个问题是距离,就是学生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第三个问题是方法,就是学生如何才能缩短这个距离。第四,提供多元的学习模式。例如:普通话诊所、普通话工作坊、学生导师辅导、自主学习模式等。
阳翥[8](2019)在《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广东省更是集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于一体,普通话作为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推动社会生产力、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事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和传承,是维系中华民族的重要纽带。普通话培训测试站作为一个窗口服务部门,确立服务基层的人本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面提升普通话培训测试站的公共服务能力,探索科学的工作管理模式,应用有效的管理策略,是使普通话培训测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广东省作为人口大省,随着职业需求的增多,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人数逐年上涨,那么,研究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基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能力的要求,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详细分析了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现状。分析过程中以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重点剖析了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进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为提升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奠定了现实根基。提升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各项数据分析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在运营模式定位、硬件设施建设、工作队伍结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服务机制、服务内容和手段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如何提升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提出可行性策略。
孟凡珍,李明迪[9](2019)在《赤峰籍大学生普通话的价值与未来发展趋势》文中认为赤峰籍大学生普通话作为一种中介语,在理论实践与文化方面有其存在的价值。从索绪尔语言学共时和历时的两个重要层面进行探究,对赤峰籍大学生普通话目前语言态度及运用情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这有助于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进一步理清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认识方言对于中国大文化的存在价值,正确认识"推普"的意义,构造普通话与方言"双言"相结合的和谐语言生态。
孙益凤[10](2018)在《哈萨克族人普通话声母等级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实施“民汉兼通”1以来,哈萨克族人的汉语使用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哈萨克族人的汉语语音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借鉴中介语研究等相关理论,以新疆哈萨克族人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录音作为语料,采取听辨与声学实验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统计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错误和缺陷两个方面对哈萨克族人二甲、二乙、三甲、三乙、不入级五个等级的普通话声母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归纳出了每个等级的声母偏误特征,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帮助哈萨克族人明确学习汉语辅音声母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汉语水平。本文在对比汉语、哈萨克语两种语言的辅音系统之后,具体分析了普通话五个等级的声母偏误特征,总结了哈萨克族人普通话的整体偏误特征。通过研究发现:[tsh]、[tsh]、[tch]、[s]、[ph]保持较高的错误率,难度等级居于前列;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互混、送气音与不送气音互混、相同发音部位的塞擦音与擦音互混、舌尖后音与舌面前音互混、双唇音与唇齿音互混是各等级普通话的共性错误类型;[z]、[ts]的缺陷率略高于其他辅音声母;将清辅音[p]、[t]、[k]、[ts]读成浊辅音[b]、[d]、[g]、[z],[z]读成[r],舌面前音读成舌叶音是哈萨克族人普通话的常见缺陷类型。各个声母的具体错误形式数量、错误率、偏误率与普通话等级水平基本一致,等级越低,具体错误形式数量越多,错误率越高、偏误率也越高。大体而言,各个等级的难点音和缺陷音基本一致。哈萨克族人声母偏误的产生,可能有下面几方面的原因:哈萨克语的干扰、目的语迁移的影响、语音同化的影响、汉语拼音方案对声母学习的影响、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学习者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及教师的发音和教学方式的影响等。在教学策略上,首先要加强辨析难点声母,在教学中分解难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加强学生对易混声母的辨析,运用多种方法强化练习帮助学习者掌握汉语辅音声母;其次要坚持从汉字的形、音、义三个角度进行汉字教学,尤其要注意形近字与形声字的辨析,提高哈萨克族人的识字水平。
二、遵循汉语教学规律 提高普通话测试水平——赤峰地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回顾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遵循汉语教学规律 提高普通话测试水平——赤峰地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语言迁移研究 |
1.1.2 语言迁移研究发展简史 |
1.1.3 习得 |
1.1.4 实践背景 |
1.2 研究界定 |
1.2.1 三语和第一语言、第二语言的区别 |
1.2.2 三语习得和二语习得 |
1.2.3 本文研究问题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仪器 |
1.5 研究价值和意义 |
1.6 相关文献综述 |
1.6.1 三语习得研究发展史 |
1.6.2 语言迁移研究动态 |
1.7 研究方法 |
1.7.1 实证研究法 |
1.7.2 对比分析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实验语音学 |
2.2 偏误分析理论 |
2.2.1 偏误分析理论的相关研究状况 |
2.2.2 偏误分析理论的发展过程 |
2.2.3 偏误分析理论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
2.3 语言迁移理论 |
2.3.1 语言迁移 |
2.3.2 语际影响 |
2.4 中介语理论 |
2.4.1 中介语的名称之辨 |
2.4.2 中介语的形成因素 |
2.4.3 中介语的特点 |
第3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 设计方案 |
3.2 调查对象及过程 |
3.2.1 调查对象 |
3.2.2 实验信息采集的过程 |
3.3 praat辅助语音分析 |
3.3.1 praat的相关参数介绍 |
3.3.2 基于praat的语音偏误分析 |
第4章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语音迁移的实证分析 |
4.1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辅音的迁移 |
4.1.1 擦音的迁移 |
4.1.2 塞擦音的迁移 |
4.1.3 鼻音的迁移 |
4.1.4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迁移 |
4.2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元音的迁移 |
4.2.1 单元音的迁移 |
4.2.2 复元音的迁移 |
4.3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音变的迁移 |
4.3.1 上声变调的迁移 |
4.3.2 “一”和“不”的变调 |
4.3.3 轻声 |
4.3.4 儿化 |
第5章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语音迁移的成因分析 |
5.1 语际影响 |
5.1.1 无英语(L2)参与,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 |
5.1.2 英语(L2)参与下,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 |
5.1.3 目的语汉语(L3)的影响 |
5.2 学习者自身的影响 |
5.2.1 学习动机 |
5.2.2 学习时间 |
5.2.3 学习策略 |
第6章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语音的教学策略 |
6.1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辅音的教学策略 |
6.1.1 f和h的教学 |
6.1.2 zh、ch、sh的教学 |
6.1.3 r和l教学 |
6.1.4 z、c、s和 j、q、x的教学 |
6.1.5 -n和-ng的教学 |
6.1.6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教学 |
6.2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元音的教学策略 |
6.2.1 单元音的教学 |
6.2.2 复元音的教学 |
6.3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声调的教学策略 |
6.4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音变的教学策略 |
6.4.1 汉语(L3)变调的教学 |
6.4.2 汉语(L3)轻声的教学 |
6.4.3 汉语(L3)儿化的教学 |
第7章 结语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疫情期全线上混合式双师教学模式的探索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双师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全线上教学模式研究 |
1.2.2 教师专业化理论研究 |
1.2.3 基于二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培训的研究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问题 |
1.3.2 问卷设计 |
第2章 基于教学对象分析的全线上混合式双师教学模式 |
2.1 影响二语教学的教学对象因素分析 |
2.1.1. 教学对象的语言初始能力分析 |
2.1.2. 教学对象的学习动机分析 |
2.1.3. 教学对象的认知风格分析 |
2.1.4. 教学对象的年龄分析 |
2.2 双师教学模式有效性分析 |
2.2.1. 全线上混合式双师教学模式 |
2.2.2. 教学模式有效性分析 |
2.3 教学对象需求分析 |
2.4 基于教学对象分析的分层教学建议 |
2.4.1 按层次分班 |
2.4.2 按区域分班 |
2.4.3 按学科分班 |
第3章 国家语言能力培训双师教学模式中的师资专业素养 |
3.1 师资专业素养标准及现状分析 |
3.2 师资专业素养对国家语言能力培训效果的影响 |
3.3 师资专业素养提升建议 |
3.3.1 教师选拔与培训思考与建议 |
3.3.2 思考与建议:“双师”教学模式下师师协作 |
第4章 全线上混合双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选用问题 |
4.1 教学资源的内容与运用 |
4.1.1 视听资源 |
4.1.2 听读资源 |
4.2 教学资源对教学对象动机的影响 |
4.2.1 教学对象动机减弱现象分析 |
4.2.2 教学对象动机减弱原因分析 |
4.3 听读资源激励机制改进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4)少数民族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 ——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内容和重难点 |
(四)文献综述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六)研究设计 |
一、百年来面向成人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梳理 |
(一)民国时期成人扫盲教育发展概况(1912-1949年) |
(二)新中国成立后成人扫盲教育的快速发展(1949-1977年) |
(三)改革开放后成人扫盲教育的革新发展(1978-1999年) |
(四)进入新世纪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新发展(2000年至今) |
(五)百年来国家通用文字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
二、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理论探讨 |
(一)语言文字教育的理论基础探讨 |
(二)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基本属性 |
三、“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现状考察 |
(一)“三州”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概述 |
(二)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三)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
四、影响“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
(一)场域外:严峻的自然地理环境 |
(二)场域本身: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内部存在多重矛盾 |
(三)行动者分析:不同主体的利益多元 |
五、提升“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教育对策 |
(一)继续完善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政策法规建设 |
(二)丰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内容,创新发展教育形式 |
(三)建立全方位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资源保障体系 |
(四)激发教育对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生动力 |
(五)构建终身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平台 |
(六)加强理论研究以持续引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可持续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问卷调查工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5)《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基础知识类题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和对象 |
第二章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基础知识类题型分析 |
第一节 语音题型知识点分析 |
第二节 汉字题型知识点分析 |
第三节 词汇题型知识点分析 |
第四节 语法题型知识点分析 |
第五节 修辞和文化题型知识点分析 |
第六节 基础知识类题型总结 |
第三章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基础知识类题型测试结果分析 |
第一节 基础知识类题型测试情况 |
第二节 基础知识类题型测试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基础知识类题型应试建议 |
第四章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基础知识试题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
第一节 基础知识类试题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关于基础知识类试题的改进建议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语言传播视野下的云南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缘起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二、课题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二节 学术界的研究综述 |
一、普通话应用能力研究综述 |
二、“直过民族”佤族研究综述 |
三、语言传播研究综述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理论和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课题调查方案的设计 |
一、调查背景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原则 |
四、调查方法 |
五、调查对象样本情况 |
第二章 云南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现状 |
第一节 云南沧源佤族普通话基本能力调查 |
一、沧源佤族普通话标准程度 |
二、沧源佤族普通话学习状况 |
第二节 云南沧源佤族普通话使用能力调查 |
一、沧源佤族的普通话听说能力 |
二、沧源佤族的普通话使用状况 |
第三节 云南沧源佤族普通话认同调查 |
一、沧源佤族普通话期望认同 |
二、沧源佤族普通话情感认同 |
三、沧源佤族普通话行为认同 |
四、沧源佤族普通话价值认同 |
第三章 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调查结果及成因 |
第一节 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调查结果 |
一、沧源佤族普通话基本能力调查结果 |
二、沧源佤族普通话使用能力调查结果 |
三、沧源佤族普通话的认同调查结果 |
第二节 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结果的成因 |
一、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成因概述 |
第四章 云南沧源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路径 |
第一节 从传播主体看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一、从接受者角度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二、从传播者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第二节 从传播信息看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一、从信息量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二、从信息质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第三节 从传播媒介看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一、从传播媒介类型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二、从传播媒介功能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第四节 从传播环境看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一、从客观环境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二、从主观环境看普通话应用能力提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论文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研究 ——以香港教育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配合学校新的语文教育政策 |
(二) 落实普通话新课程的需要 |
(三) 大学普通话教学问题的反思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差异化教学内涵的研究 |
(二) 关于差异化教学特点的研究 |
(三) 关于差异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
(四) 关于香港普通话教育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 调查研究法 |
(二) 文献研究法 |
(三) 案例研究法 |
四、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差异化教学思想及其对大学普通话教学的启示 |
一、差异化教学思想 |
(一) 差异化教学思想的内涵 |
(二) 差异化教学思想的基本理念 |
二、学习者学习差异及归因 |
(一) 学习者学习差异的类型 |
(二) 学习者学习差异的归因 |
三、差异化教学思想对大学普通话教学的启示 |
(一) 普通话教学应实现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
(二) 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普通话学习模式 |
(三)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
(四) 创建促进学生协作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
第二章 大学新生普通话水平差异的诊断 |
一、进行普通话差异诊断的背景 |
(一) 大学教育普及化已成现实 |
(二) 大学新生普通话水平参差 |
(三) 学校对全日制本科生普通话设有出关要求 |
二、普通话测试工具的研制 |
(一) 普通话评核模式的探讨与选择 |
(二) “聆听与认辨”测试的设计与说明 |
(三) “拼音”测试的设计与说明 |
(四) “口语”测试的设计与说明 |
三、普通话测试工具信效度检测 |
(一) 通过测试已经考过PSC的学生来检测 |
(二) 通过测试主修中文的新生来检测 |
(三) 通过测试其它专业的新生来检测 |
四、大学新生普通话水平差异的区分 |
(一) 大学新生入学时普通话整体表现 |
(二) 豁免修读普通话必修科目新生水平 |
(三) 应该修读普通话必修科目新生水平差异 |
第三章 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内容设计 |
一、大学普通话课程主要科目架构 |
(一) 课程架构及其依据 |
(二) 主要科目教学内容安排 |
二、初等水平教学内容的编选组织 |
(一) 初阶普通话教材内容编选 |
(二) 初阶普通话教材能力训练规划 |
(三) 初阶普通话教材内容安排 |
(四) 初阶普通话教材试用及修订 |
三、中等水平教学内容的编选组织 |
(一) 进阶普通话教材内容编选 |
(二) 进阶普通话教材能力训练规划 |
(三) 进阶普通话教材内容安排 |
(四) 进阶普通话教材检讨修订 |
四、高等水平教学内容的编选组织 |
(一) 高阶普通话教材内容编选 |
(二) 高阶普通话教材能力训练规划 |
(三) 高阶普通话教材内容安排 |
(四) 高阶普通话教材检讨修订 |
五、大学普通话教材的评价 |
(一) 校外评审对大学普通话配套教材的评价 |
(二) 顾问委员会对大学普通话配套教材的评价 |
第四章 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自学资源的开发 |
一、建构自学资源的起因 |
二、大学普通话线下自学资源的设计与建构 |
(一) 大学普通话自学教材套内容编排 |
(二) 普通话自学教材能力训练规划 |
(三) 大学普通话自学教材的结构 |
(四) 大学线下普通话自学教材的特点 |
三、大学普通话线上自学资源的设计与建构 |
(一) 设计构想 |
(二) 普通话网上自学教材内容编排 |
(三) 普通话网上自学教材的回馈 |
(四) 普通话网上自学教材的特点 |
第五章 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策略 |
一、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 |
(一) 准备活动要切合学习者的生活经验 |
(二) 利用话音对比学习普通话 |
二、注意在集体学习中照顾个别差异 |
(一) 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水平建构普通话语言知识 |
(二) 利用支架式教学照顾学习差异 |
(三) 通过教学互动关照学生差异 |
(四) 在集体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 |
三、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
(一) 利用大学普通话测试结果优化教学 |
(二) 利用普通话科目学习评估优化教学 |
(三) 利用有效课堂回馈优化教学 |
(四) 利用学生的客观评价优化教学 |
四、提供多元的学习模式 |
(一) 普通话诊所 |
(二) 普通话工作坊 |
(三) 学生导师辅导 |
(四) 自主学习模式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2-1 |
附录3-1 |
附录3-2 |
附录5-1 |
附录5-2 |
致谢 |
(8)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普通话水平测试 |
2.1.2 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 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核心要素分析 |
2.3.1 硬件设施资源 |
2.3.2 工作队伍结构 |
2.3.3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
2.3.4 公共服务效率 |
2.3.5 长效管理机制 |
2.3.6 公共服务内容和手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
3.1 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做法 |
3.1.1 统一纳入管理 |
3.1.2 推动信息化建设 |
3.1.3 加印防伪二维码 |
3.1.4 升级测试管理系统 |
3.1.5 开展有效培训 |
3.2 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取得的成效 |
3.2.1 规章制度建设方面 |
3.2.2 硬件设施资源方面 |
3.2.3 测试工作队伍方面 |
3.2.4 公共服务效率方面 |
3.2.5 监督主体方面 |
3.2.6 服务内容和手段方面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1 公益性运营模式定位模糊 |
4.1.2 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 |
4.1.3 测试工作队伍不健全 |
4.1.4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
4.1.5 管理模式缺乏统一性和合理规划 |
4.1.6 监督渠道不畅通 |
4.1.7 公共服务方式缺乏多样性 |
4.2 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相关法律法规对测试站描述不明确 |
4.2.2 测试经费严重不足 |
4.2.3 工作队伍职业发展渠道不畅 |
4.2.4 缺乏合理有效的培训体系 |
4.2.5 属地化管理模式造成资源浪费 |
4.2.6 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 |
4.2.7 公共服务内容和手段落后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
5.1 政策和法律层面给予测试站明确定位 |
5.1.1 完善现有政策和法律 |
5.1.2 新增相关规章制度 |
5.1.3 坚持国家考试公益性和机构非盈利性 |
5.2 健全硬件设施资源建设 |
5.2.1 建设标准机房 |
5.2.2 合理设置考场区域 |
5.2.3 优化考场环境 |
5.3 合理构建测试工作队伍 |
5.3.1 引进专职人才 |
5.3.2 加强测试员队伍建设 |
5.3.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
5.4 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
5.4.1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
5.4.2 强化公共服务意识 |
5.4.3 提高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 |
5.5 优化管理模式提高资源配置率 |
5.5.1 精简测试站 |
5.5.2 按需建立新测试站 |
5.5.3 加强规划测试任务 |
5.6 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
5.6.1 健全监督机制 |
5.6.2 强化考核机制 |
5.6.3 严格问责机制 |
5.7 创新公共服务内容和手段 |
5.7.1 新增网站功能版块 |
5.7.2 主动公开信息 |
5.7.3 开发数字证书 |
5.7.4 创建电子报到系统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访谈分析 |
附录3 C1访谈记录 |
附录4 C2访谈记录 |
附录5 C3访谈记录 |
附录6 C4访谈记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赤峰籍大学生普通话的价值与未来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价值 |
二、实用价值 |
三、文化价值 |
四、赤峰籍大学生普通话的未来发展趋势 |
(一) 从语言态度来看 |
(二) 从语用能力来看 |
(三) 从语言使用情况来看 |
(10)哈萨克族人普通话声母等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汉语、哈萨克语辅音系统比较 |
第一节 汉语、哈萨克语的辅音系统 |
第二节 汉语、哈萨克语辅音系统比较 |
第三节 哈萨克族人学习汉语辅音的难度预测 |
第二章 哈萨克族人二级普通话声母偏误分析 |
第一节 二甲普通话声母偏误分析 |
一、二甲普通话声母错误分析 |
二、二甲普通话声母缺陷分析 |
三、二甲普通话声母偏误率分析 |
四、二甲普通话声母发音难度等级及偏误整体特征分析 |
第二节 二乙普通话声母偏误分析 |
一、二乙普通话声母错误分析 |
二、二乙普通话声母缺陷分析 |
三、二乙普通话声母偏误率分析 |
四、二乙普通话声母发音难度等级及偏误整体特征分析 |
第三节 二甲、二乙普通话声母偏误对比分析及二级普通话声母偏误整体特征 |
一、二甲、二乙普通话声母偏误对比分析 |
二、二级普通话声母发音难度等级及偏误整体特征分析 |
第三章 哈萨克族人三级普通话声母偏误分析 |
第一节 三甲普通话声母偏误分析 |
一、三甲普通话声母错误分析 |
二、三甲普通话声母缺陷分析 |
三、三甲普通话声母偏误率分析 |
四、三甲普通话声母发音难度等级及偏误整体特征分析 |
第二节 三乙普通话声母偏误分析 |
一、三乙普通话声母错误分析 |
二、三乙普通话声母缺陷分析 |
三、三乙普通话声母偏误率分析 |
四、三乙普通话声母发音难度等级及偏误整体特征分析 |
第三节 三甲、三乙普通话声母偏误对比分析及三级普通话声母偏误整体特征 |
一、三甲、三乙普通声母偏误对比分析 |
二、三级普通话声母发音难度等级及偏误整体特征分析 |
第四章 哈萨克族人不入级普通话声母偏误分析 |
第一节 不入级普通话声母错误分析 |
一、不入级普通话声母错误率分析 |
二、不入级普通话声母错误类型分析 |
三、不入级普通话典型声母错误及语图分析 |
第二节 不入级普通话声母缺陷分析 |
一、不入级普通话声母缺陷率分析 |
二、不入级普通话声母典型缺陷 |
第三节 不入级普通话声母偏误率分析 |
第四节 不入级普通话声母发音难度等级及偏误整体特征分析 |
一、不入级普通话声母发音难度等级 |
二、不入级普通话声母偏误整体特征分析 |
第五章 哈萨克族人普通话声母偏误等级特征、原因分析及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哈萨克族人普通话声母偏误等级特征 |
一、塞音声母偏误的等级特征 |
(一) 塞音声母错误分析 |
(二) 塞音声母缺陷分析 |
(三) 塞音声母偏误率分析 |
二、擦音声母偏误的等级特征 |
(一) 擦音声母错误分析 |
(二) 擦音声母缺陷分析 |
(三) 擦音声母偏误率分析 |
三、塞擦音声母偏误的等级特征 |
(一) 塞擦音声母错误分析 |
(二) 塞擦音声母缺陷分析 |
(三) 塞擦音声母偏误率分析 |
四、鼻、边音声母偏误的等级特征 |
(一) 鼻、边音声母错误形式分析 |
(二) 鼻、边音声母错误率分析 |
第二节 哈萨克族人普通话声母偏误原因分析 |
一、哈萨克语的影响 |
二、目的语迁移的影响 |
三、语音同化的影响 |
四、汉语拼音方案对声母学习的影响 |
五、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
六、由于字形导致的误读 |
第三节 哈萨克族人习得普通话声母难度等级 |
第四节 哈萨克族人普通话声母教学策略 |
一、哈萨克族人声母的教学原则 |
(一) 突出重难点,有的放矢 |
(二)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
(三) 短期集中教学和长期反复操练相结合 |
(四) 音素教学法与音节教学法相结合 |
(五) 趣味性原则 |
二、哈萨克族人声母的教学方法 |
(一) 区分重难点,分级教学 |
(二) 提高哈萨克族人的识字水平 |
(三) 加快汉语教师的师资建设 |
(四) 合理编纂教材 |
结论及其他 |
本文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四、遵循汉语教学规律 提高普通话测试水平——赤峰地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回顾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iteSpace的《语言文字应用》20年文献计量分析[D]. 吴媚.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D]. 魏思文. 吉林大学, 2021(01)
- [3]疫情期全线上混合式双师教学模式的探索及思考[D]. 周楠湘.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少数民族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 ——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为例[D]. 陈雪儿. 西南大学, 2020(01)
- [5]《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基础知识类题型研究[D]. 袁娟娟. 兰州大学, 2020(12)
- [6]语言传播视野下的云南佤族普通话应用能力及提升研究[D]. 朱霞琳.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基于学习差异的大学普通话教学研究 ——以香港教育大学为例[D]. 李黄萍(LEE WONG PING).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8]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研究[D]. 阳翥.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9]赤峰籍大学生普通话的价值与未来发展趋势[J]. 孟凡珍,李明迪.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 [10]哈萨克族人普通话声母等级特征研究[D]. 孙益凤.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论文; 普通话测试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普通话论文;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