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外反搏机临床应用4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雁,王伯忠,郑玲燕,王奇男,胡伟芳,徐早仙,杨奕[1](2021)在《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运动处方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缺血阈和运动耐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运动处方对老年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缺血阈和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浙江医院就诊的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41例)和体外反搏(EECP)联合运动处方组(EECP组,39例);干预前后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对两组患者的运动耐量和运动心电图相关指标ST段缺血型压低达0.5 mm、1.0 mm时的运动负荷量(用Met0.5、Met1.0表示),最大耗氧量(VO2max)、氧脉搏(VO2/HR max)、运动时间等进行对比。结果 (1)EECP组中干预前21例运动试验阳性,伴心绞痛18例,干预12周后12例运动试验时心绞痛消失,11例运动平板转阴性;常规组23例阳性,伴心绞痛17例,消失6例,5例转阴者。(2)干预前后Met1.0、VO2max、VO2/HR max、运动时间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干预后组间比较,EECP组Met0.5、VO2/HR max与常规组比较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7、2.864,P <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结合运动处方,能有效地增加运动耐量,提高缺血阈,对于运动耐量明显降低的老年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有利。
何燕红,许达亮,高盛富,韩亚岩[2](2020)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开展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择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行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行基础药物治疗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对比2组舒张早期血流最大峰值速度(E)及E/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结果治疗前,2组E峰、E/A、LVEF、LVEDd、LVPWT、NT-pro BNP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E峰、LVEF、E/A测验水平较对照组高,LVEDd、LVPWT、NT-pro BNP较对照组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增强型体外反搏辅助冠心病治疗,对左室舒张功能确有促进作用。
康婷婷[3](2020)在《韦氏三联九针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即刻效应》文中认为目的:视神经萎缩是多种视神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局,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或丧失,视野缺损,眼底可见视盘颜色变淡或苍白,它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致盲眼病,目前视神经萎缩的治疗仍是世界难题。西医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在病因去除后则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特色治疗手段之一,其在临床治疗视神经萎缩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对视神经萎缩患者视觉电生理的改善尤为明显,但目前关于针灸治疗本病的机制,尤其是针灸如何干预患者电生理而改善视功能的研究较少。“韦氏三联九针”是韦氏中医眼科治疗视神经疾病的重要处方,既往研究证明其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显着,因此本研究从视觉电生理角度探讨“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视神经萎缩产生疗效的机理,为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性提供证据,弘扬和推广韦氏眼科学术思想,提高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使广大患者受益。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试验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应用“韦氏三联九针”疗法对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东方医院的35例不同原因的视神经萎缩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并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得气后即刻、留针30 min、拔针后10 min对患者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检查,记录1°和15 ’空间频率下各时间点P100波峰潜时及N75-P100振幅数据,应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针刺前后不同时间点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①P100峰潜时:1°和15’空间频率下,针刺前、针刺得气后即刻、留针30 min,拔针后10 min各时间点P100波峰潜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空间频率下拔针后10 min与15 ’空间频率下留针30 min与针刺前相比P100峰潜时缩短,有统计学意义;1°空间频率下针刺得气后即刻、留针30 min与15 ’空间频率下针刺得气后即刻、拔针后10 min与针刺前相比P100峰潜时有缩短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针刺得气后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P100峰潜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N75-P100振幅:1°和15’空间频率下,针刺前、针刺得气后即刻、留针30 min,拔针后10 min各时间点N75-P100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得气后各时间点与针刺前相比N75-P100振幅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刺得气后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N75-P100振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韦氏三联九针”疗法对视神经萎缩患者进行针刺,患者针刺后P100峰潜时较针刺前有所改善,可见“韦氏三联九针”对PVEP电位的改变表现为易化效应,这种改变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①针刺即刻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加,视觉中枢生物电活动增强;②针刺引起视觉中枢神经递质含量改变,进而影响VEP变化;③针刺改善了视神经的血液循环以及暂时提高了未完全受损的神经节细胞的兴奋性,通过每次针刺作用的叠加,促进视神经的修复,进而改善视神经的传导功能;④“得气”可能是针灸产生即刻效应的中医理论基础。“韦氏三联九针”可改善视神经传导功能,保护未完全受损的神经节细胞,为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
孙峰[4](2020)在《基于数据统计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多年来将肺康复技术应用于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实践为基础,对我院肺病科疗区近三年应用肺康复技术治疗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研究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要领、特色及系列方案,结合中医治疗肺痹的临证经验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继承和推广科室在此研究领域的学术理念及实践经验。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疗区应用肺康复技术治疗的间质性肺疾病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病史,主症,相关理化检查,诊断,证型,应用的肺康复技术等,整理记录后录入到新建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工作表中,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总结经验,得出结论。结果:通过对纳入的673例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男女患者年龄多在50岁以上,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肺康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6项:中药封包、运动、针刺、推拿、体外反搏、吸气肌训练,总应用频数共计1617次,平均每个处方包括2.40项技术;6项肺康复技术广泛应用于7个证型: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湿热蕴于三焦证;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肠胃湿热,痰饮痹肺证;肺肾阴虚,肺络不畅证;肾精不足,肺络痹阻证;使用频数大于250次的肺康复技术有2项:中药封包、运动,累计频率为54.42%,为核心应用技术;未纳入的65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未应用肺康复技术的原因主要有四大方面:个人因素,客观阻碍,家庭和社会因素,医护人员影响。结论:1.古今贯通,动静结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在应用肺康复技术治疗ILD过程中,既引入先进的肺康复治疗器械,又融合中医传统外治法及康复疗法,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灵活施治。2.综合立体,丰富多元。肺康复治疗技术综合多样,肺康复技术主要包括中药封包、运动、针刺、推拿、体外反搏、吸气肌训练6项,每项技术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理念,在治疗ILD的整个阶段,既有规律,又有章法,理论鲜明,层次立体。3.标本兼顾,虚实有别。间质性肺疾病中医以“肺痹”为名,肺中虚冷为疾病本质,肺气不足为发病基础,同时“邪”与“痹”贯穿始终,疾病发生发展各个阶段,内外相引,虚实错杂,痰、饮、瘀、血等多种病理产物共存,肺、脾、肾等各个脏腑功能失调,治疗时各项肺康复技术紧密配伍,辨证论治,以修复脏腑功能为本,以驱逐外邪、除痹通络为标,虚证宜补,实证宜泻,使得整个治疗过程肺康复技术治疗的优势凸显。4.循途守辙,注重个体。肺康复技术在治疗过程中有既定的处方和规则,同时又根据患者身体情况的不同进行个体化设计。
熊晶[5](2020)在《增强型体外反搏改善心肺复苏后比格犬心功能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在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院外心脏骤停,其中约30-40%的患者实现自主循环恢复(ROSC),只有7%的患者存活到出院。大多数患者死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这是一个复杂的全身多器官衰竭,包括脑损伤、全身缺血再灌注反应和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心肌功能障碍是复苏后循环衰竭的重要原因,可能导致ROSC术后早期死亡。它被定义为在没有冠状动脉闭塞和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情况下,由于心肌顿抑而导致的可逆性整体功能障碍。ROSC术后血流动力学非常复杂,虽然可能有稳定的循环,但并不能真实反映组织的缺血、缺氧和代谢状态。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尽管整体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平均动脉压和心脏指数)已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持续的组织缺氧仍可能导致器官损伤。改善微循环血流量的临床干预措施仍然非常有限。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于2002年在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冠心病指南中提出,已被证明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增强型体外反搏的装置由环绕小腿、大腿和大腿上部的充气袖带组成。袖带在舒张期从低到高依次挤压,迅速挤压,同时在收缩开始时放气。调节该装置的机制是基于心电图。该装置产生的动脉血流动力学模拟主动脉内球囊泵的血流动力学,产生逆行动脉波脉冲。然而,与主动脉内气囊泵不同的是,它还会产生逆行静脉脉搏,从而增加静脉回流。逆行动脉波脉搏导致冠状动脉流量增加,而静脉回流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心输出量和降低氧耗(VO2)。EECP的收缩期收缩/舒张期膨胀序列导致收缩期卸荷和舒张期增大,导致血流量的搏动性增加。EECP已被证明能够增加血流的切应力,从而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进而改善微循环。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我们发现ROSC后的EECP治疗改善Beagle犬的神经功能,增加血管内皮细胞衍生的舒张因子NO-1的释放,并增加脑微循环血流量。然而,体外反搏是否能改善心肺复苏(CPR)后的心肌血流量(MBF)仍不清楚。PiCCO2是一种连续心输出量测量设备,结合心脏预负荷容量、血管外肺水(EVLW)以及动脉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监测。Pulsion PiCCO2利用改进的动脉脉搏轮廓分析算法,连续计算心输出量。脉搏轮廓心输出量(PCCO)是通过经肺热稀释测量来校准的。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注射冷的或室温的丸剂(例如,0.9%的生理盐水)。热稀释曲线由动脉热稀释导管记录,该导管也用于压力监测。除PCCO校准外,经肺热稀释还可通过整体舒张末期容积(GEDV)和估计胸腔内血容量(ITBV)和血管外肺水(EVLW)来产生心脏前负荷。此外,PiCCO2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连续测量校准后的ScvO2,并可连续计算氧输送(DO2)和组织耗氧量(dVO2)。因此,PiCCO2除能监测血流动力学外,还能反映组织灌注情况,是ROSC术后理想的监测工具。增强型体外反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复杂的,PiCCO2系统是评估血流动力学的综合工具。首次使用PiCCO2系统监测EECP对犬ROSC后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EECP对比格犬ROSC后心功能的影响,通过建立比格犬CA-CPR模型,首次运用PICCO技术来评价ROSC后比格犬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观察EECP对ROSC后比格犬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观察EECP能否增加ROSC后比格犬心肌血流和改善心功能,从而改善预后,观察EECP对ROSC后比格犬心肌自噬的影响,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自噬在CA/ROSC后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期待能够为EECP对改善心肺复苏后比格犬心功能提供一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用24只健康成年雄性比格犬(体重12.6-15 k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体外反搏组,每组12只。诱发心室颤动12min,心肺复苏2min。接受EECP治疗(EECP组)或不接受EECP治疗(对照组),疗程均为4h。用PiCCO2系统监测血流动力学。分别于基础状态、ROSC后1、2、4h测定血气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用18F-flurpiridaz PET心肌灌注显像测定ROSC术前和术后4h的心肌血流量(MBF)。用超声心动图评价ROSC术前和ROSC后4h心功能,心肌电镜检查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蛋白印迹杂交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蛋白表达,q-PCR技术检测自噬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体外实验建立乳鼠原代心肌细胞OGD(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自噬基因的表达。明确EECP对心肺复苏后比格犬心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1.比格犬的基本情况:24小时内记录动物存活时间,所有动物均成功诱发心室颤动,心肺复苏后均获得ROSC。两组动物的基本生理和CPR相关参数均无显着差异。对照组中的3只动物(3/12)和EECP组的7只动物(7/12)存活24小时。对照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2.2(4、24)小时,明显短于EECP组的19.7(8、24)小时(P=0.026)。2.血气分析检查结果:血气分析结果表明,ROSC后,对照组出现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HCO3-浓度降低,碱剩余减少和血液乳酸水平升高,而EECP组的代谢性酸中毒明显轻于对照组(P<0.001)。3.血流动力学结果:在ROSC后的每个时间点,两组动物之间的心率无显着差异。EECP组的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高于对照组。EECP组的中心静脉压(CVP)水平略高于Contro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EECP组的CPP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ROSC后比格犬的心肌收缩力降低、最大压力增加速率(DPMX)、心排出量(CO)、整体射血分数(GEF)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CCO)降低,但EECP组动物的心脏功能得到改善。EECP组的DPMX,CO,GEF和PCCO值显着高于对照组。ROSC后EECP组的GEDV和ITBV显着升高,表明EECP促进血液回流到胸部和心脏。EECP组的SVR值明显较低,表明EECP可以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并增加每搏出量(SV)。两组的血管外肺水(EVLW)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在ROSC后的每个时间点均增加,表明ROSC后可能存在肺损伤,但EECP组的EVLW和PVPI显着降低。EECP组中,ROSC后每个时间点的SCVO2和DO2值均显着较高,而VO2值却相反,这表明EECP可以增加DO2并降低组织VO2。这一结果与以前的EECP降低ROSC后血液乳酸水平的结果一致。4.血液流变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ECP组ROSC后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受温度、血糖浓度和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但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5.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结果:EECP组的MBF在静止和多巴酚丁胺应激条件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MBF与比格犬的生存时间高度相关。MBF值越高,比格犬的存活时间越长(P<0.001)。6.超声心动图结果:VF前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为62(50,75)%,EECP组为61(52,79)%,P=0.494。ROSC后1、2、3和4小时,对照组EF值显着降低,分别为40(34、45)%,38(31、59)%,42(27、57)%和41(26、55)%。EECP组分别为46(38,58)%,46(39,68)%,50(45、53)%和52(45、58)%。EECP治疗可显着改善ROSC后比格犬左心室功能(1h:P=0.023,2h:P=0.024;3h:P=0.015;4h:P=0.027)。EECP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但收缩末期容积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表明EECP可增加左心室每搏输出量。7.心肌电镜检查结果: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心肌线粒体膜不完整,线粒体变形、肿胀、溶合或破裂,线粒体嵴排列紊乱并出现断裂、溶解及空泡,线粒体中糖原颗粒明显减少,存在较多致密的颗粒;EECP组中心肌细胞膜、核膜及线粒体膜完整,线粒体的形态基本完整,线粒体嵴排列规整而丰富,仅有少量断裂,线粒体中糖原颗粒含量较丰富,仅见少许致密的颗粒。观察心肌细胞自噬泡形成情况,23500倍视野下,每组任选3只动物,每只动物选取10个细胞,计算胞浆内自噬泡数量,EECP组自噬泡数量明显多于Control组。8.免疫蛋白印迹杂交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蛋白表达结果:EECP增加比格犬心肌细胞LC3-Ⅱ的蛋白水平,降低P62的蛋白水平。9.q-PCR技术检测自噬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EECP增加自噬基因Beclin-1、ATG5、ATG6、ATG7、ATG12、PINK、BNIP3的表达。10.体外实验结果:原代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在模拟缺血缺氧6小时和再灌注4小时后可导致的52.2±0.4%的心肌细胞死亡,给予自噬激活剂Rapamycin后心肌细胞死亡数下降至39.5±1.9%,而用3-MA阻断自噬后增加心肌细胞的死亡,死亡率为58.8±2.9%,表明激活自噬可促进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原代大鼠心肌细胞存活。给予自噬激活剂Rapamycin后细胞自噬的关键分子如ATG5、ATG7、LC3-Ⅱ等都明显升高。Rapamycin对大多数自噬基因表达都上调,激活自噬Rapamycin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关键机制。研究结论:1.EECP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改善ROSC后比格犬的心脏功能,增加CCP和MBF从而保持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减轻心脏后负荷,最后增加心输出量、改善组织灌注;促进静脉回流、增加心脏前负荷,从而增加SV和CO。EECP改善血液流变性,并有助于改善包括心肌在内的其他组织的微循环血流。EECP增加ROSC后心肌自噬,是EECP对ROSC后心功能保护的作用机制之一。2.PiCCO2系统是非常出色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可全面评估ROSC后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包括心肌收缩力、心脏功能、外周血管阻力,评估器官功能和组织氧代谢状态,以及全面评估ROSC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诊断心肺复苏后综合征。3.原代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在模拟缺血缺氧6小时和再灌注4小时后Rapamycin激活自噬减少心肌细胞死亡。
田雨[6](2018)在《中西医结合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丙二醛(MDA)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机制。材料与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采用复方稳斑汤、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复方稳斑汤、西医基础治疗联合EECP治疗,治疗周期均为4周。记录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记录并统计疗程前后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中医证侯,血清SOD、MDA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可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心绞痛症状疗效: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症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血清SOD水平:治疗后两组血清SOD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血清MDA水平:治疗后两组血清MDA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中西医结合与增强型体外反搏疗法的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中医证候。2.中西医结合与增强型体外反搏疗法的联合应用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水平,增强了机体抗氧化保护能力,通过这种调节来抑制氧化应激反应,降低丙二醛的生成水平。
方榕[7](2018)在《G医院体外反搏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疗行业管理中的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质量的好坏与病患的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同时也会影响着医院的声誉和效益。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引入科学的项目质量管理理论,能提升医疗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医院需要强化质量管理,科室也要重视质量管理,需要全员参与,一齐为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而努力。本文中提到的儿科体外反搏是某市儿童医院的一个特色项目,随着此项目的推广,由于病患人数的增加,在原有的科室成员、仪器设施配置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工作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不强,导致不良事件率不断提高,继而引发了各种医疗纠纷,严重影响到此项目的长远发展。因此,拟通过对儿科体外反搏项目的质量管理进行研究,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以供参考。本文以儿科体外反搏项目为项目背景,分析了该项目在应用过程中,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了影响体外反搏项目在应用过程中质量控制上的重点及难点,由此突显出本文相关研究的重要性。通过项目管理与项目质量管理原理和理论的运用,针对体外反搏项目中存在质量管理方面的难点,从操作者资质管理、制度规范、应用质量的关键因素、项目应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进行全程的管控,提出通过项目内部和外部的质量控制来提升体外反搏项目的质量。本科室的体外反搏项目质量管理经过质量改进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不但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医疗质量管理水平,也有助于其自身发展,并学会了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纠纷,令到病患及其家属提高了对医院的满意度、忠诚度,为医院带来了有形和无形的效益。本文有关于体外反搏项目质量管理方面的实例研究,对今后国内类似的临床治疗项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先阐述相关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接着是体外反搏项目的介绍、应用领域、质量管理的意义,影响其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分析体外反搏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及建议;总结改进后的效果;最后得出结论。
田雨,宫丽鸿[8](2017)在《中西医结合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研究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联合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影响,探讨中西医结合联合体外反搏(EECP)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中药、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EECP治疗,疗程4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受试者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绞痛症状疗效、中医证侯积分、中医证侯疗效、血清SOD的含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侯积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显效率、中医证候显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SOD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联合体外反搏(EECP)疗法能够更有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血清SOD的分泌有关。
赏楠,宫丽鸿[9](2016)在《复方稳斑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栓素A2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复方稳斑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栓素A2(TXA2)含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复方稳斑汤、西医基础治疗加体外反搏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两组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受试者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绞痛症状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TXA2的含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显效率、中医证候显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栓素A2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稳斑汤联合EECP疗法能够更有效地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阻断TXA2在血小板中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李威,王玲,杨雄,刘美,向海深,李子渊[10](2016)在《体外反搏结合“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下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肌电图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体外反搏结合"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下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123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A组41例(基础治疗结合康复训练),B组41例(A组基础上配合常规针刺及常规理疗),C组41例(A组基础上配合体外反搏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运用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评分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下肢的运动功能,并运用表面肌电图系统记录治疗前后主动肌及拮抗肌肌电活动差异。结果:1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主动肌(股二头肌和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无显着性差异(P>0.05);拮抗肌(股直肌和腓肠肌内侧)IEMG明显降低(P<0.05),与A、B组治疗后比较C组拮抗肌治疗后IEMG的改变具有明显差异(P<0.05);2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患侧肢体膝屈曲、踝背屈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 ratio,CO)均明显降低(P<0.05),与A、B组比较C组降幅更加明显(P<0.05);3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评分均显着改善(P<0.01),且C组优于A、B组(P<0.05)。结论:体外反搏结合"醒脑开窍"针法能够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肌肉电生理活动及临床痉挛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二、体外反搏机临床应用4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外反搏机临床应用4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运动处方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缺血阈和运动耐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药物治疗 |
1.2.2 运动试验方案 |
1.2.3 运动处方 |
1.2.4 EECP |
1.2.5 随访 |
1.2.6观察指标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运动试验转阴性情况 |
2.2 两组患者缺血阈及RPP比较 |
2.3 两组患者运动耐量比较 |
3 讨论 |
(2)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韦氏三联九针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即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视神经萎缩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视神经萎缩的定义 |
2. 视神经解剖组织学 |
3. 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病理 |
4. 视神经萎缩的病因 |
4.1 视神经炎 |
4.2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
4.3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
4.4 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GON) |
4.5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 |
4.6 压迫性视神经病变 |
4.7 中毒性视神经病变 |
5. 视神经萎缩的分类 |
6. 视神经萎缩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
6.1 临床表现 |
6.2 诊断依据 |
7. 视神经萎缩的辅助检查 |
7.1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 |
7.2 视野检查 |
7.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
7.4 瞳孔检查 |
7.5 影像学检查 |
7.6 基因检查 |
8. 视神经萎缩的治疗 |
8.1 病因治疗 |
8.2 药物治疗 |
8.3 体外反搏治疗 |
8.4 高压氧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视神经萎缩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1.4 专方验方 |
2.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 |
2.1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溯源 |
2.2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技术路线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观察指标 |
3.3 评价标准 |
3.4 减少误差及控制偏倚的措施 |
3.5 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观察指标分析 |
2.1 1 °空间频率下P-VEP结果分析 |
2.2 15'空间频率下P-VEP结果分析 |
三、讨论 |
1. “韦氏三联九针”理论基础及处方思路 |
2. “韦氏三联九针”针刺手法及临床应用讨论 |
2.1 近眼周三针 |
2.2 眼周透穴三针 |
2.3 全身辨证三穴 |
3. 韦氏三联九针对视神经萎缩患者P-VEP的即刻效应讨论 |
3.1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机理讨论 |
3.2 针刺干预视觉诱发电位的机制讨论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1: 病例观察表 |
附录2: 不良事件记录表 |
(4)基于数据统计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资料筛选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3 资料整理 |
2 研究方法 |
2.1 建立数据库 |
2.2 数据分析 |
3 研究内容 |
3.1 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患者组成 |
3.1.1 性别构成 |
3.1.2 年龄结构 |
3.2 间质性肺疾病肺康复技术的主要构成 |
3.3 从证候分布探讨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特点 |
3.3.1 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 |
3.3.2 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 |
3.3.3 湿热蕴于三焦证 |
3.3.4 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 |
3.3.5 肠胃湿热,痰饮痹肺证 |
3.3.6 肺肾阴虚,肺络不畅证 |
3.3.7 肾精不足,肺络痹阻证 |
3.4 核心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特色总结 |
3.4.1 中药封包 |
3.4.2 运动 |
3.5 未应用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原因总结 |
3.6 典型病例讨论 |
3.6.1 病例1 |
3.6.2 病例2 |
4 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辨识经验 |
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增强型体外反搏改善心肺复苏后比格犬心功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OHCA的流行病学情况 |
1.3 IHCA(in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的流行病学情况 |
1.4 心脏骤停的救治现状 |
1.4.1 生存链的作用 |
1.4.2 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处理 |
1.4.3 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治疗 |
1.5 增强型体外反搏改善CPR后心功能 |
1.5.1 ROSC后存在微循环障碍,增加脑血流改善神经功能 |
1.5.2 EECP改善微循环血流 |
1.6 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评估ROSC后血流动力学异常 |
1.7 自噬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1.8 研究目的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器材 |
2.2 实验中所用药品 |
2.3 实验对象 |
2.4 动物麻醉 |
2.5 气管插管 |
2.6 留置右颈内静脉管,分离右侧胫骨前动脉,置入6-F动脉测压管,连接PiCCO2 监护仪 |
2.7 诱发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和CPR |
2.8 实验分组 |
2.9 PiCCO2 监护仪的准备 |
2.10 图像采集和数据分析:18F-flurpiridaz PET MPI |
2.11 超声心功能评价 |
2.12 血液流变学监测 |
2.13 心肌电镜检查 |
2.14 心肌自噬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 |
2.14.1 体内实验 |
2.14.2 体外实验 |
2.1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实验动物基本情况和CPR结果 |
3.2 EECP改善ROSC后比格犬血流动力学 |
3.3 EECP改善ROSC后比格犬血液流变学 |
3.4 EECP增加ROSC后比格犬心肌血流 |
3.5 EECP改善ROSC后比格犬心功能 |
3.6 EECP减轻ROSC后心肌损伤 |
3.7 EECP增加比格犬心肌细胞LC3-Ⅱ的蛋白水平,降低P62 的蛋白水平,增加自噬基因Beclin-1、ATG5、ATG6、ATG7、ATG12、PINK、BNIP3 的表达 |
3.8 体外实验结果 |
3.8.1 心肌细胞培养 |
3.8.2 免疫荧光鉴定心肌细胞 |
3.8.3 激活自噬减少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死亡 |
3.8.4 Rapamycin促进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自噬基因的表达 |
第4章 讨论 |
4.1 本研究发现 |
4.2 PiCCO2 评估EECP对 ROSC后比格犬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
4.3 EECP改善ROSC后比格犬血液流变学和改善微循环 |
4.4 EECP增加ROSC心肌血流 |
4.5 EECP促进ROSC心肌自噬的增加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7章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中西医结合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G医院体外反搏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以及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二章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1 项目管理与质量管理的概念 |
2.1.1 项目管理的概念 |
2.1.2 质量管理的概念 |
2.2 项目质量管理的概述 |
2.2.1 项目质量的策划 |
2.2.2 项目质量的控制 |
2.2.3 项目质量的保证 |
2.2.4 项目质量的改进 |
2.3 项目质量管理的方法 |
2.4 项目质量管理的工具 |
2.5 项目质量管理的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体外反搏项目质量管理背景 |
3.1 体外反搏项目的概述 |
3.1.1 体外反搏项目的简介 |
3.1.2 体外反搏项目的进展 |
3.2 体外反搏项目的应用领域 |
3.3 体外反搏项目质量管理的意义 |
3.4 影响体外反搏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 |
3.4.1 体外反搏仪器操作者的资质 |
3.4.2 体外反搏仪器的质量管理 |
3.4.3 体外反搏项目环境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体外反搏项目的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4.1 体外反搏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团队组织架构方面 |
4.1.2 质量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方面 |
4.1.3 质量管理标准方面 |
4.2 体外反搏项目质量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体外反搏仪器的操作技术不专业 |
4.2.2 服务态度有待提高 |
4.2.3 医疗质量管理有缺陷 |
4.2.4 医疗质量评价制度不完善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进体外反搏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
5.1 加强对体外反搏项目医务人员的质量管理 |
5.1.1 加强对体外反搏仪器的使用质量管理 |
5.1.2 加强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的质量管理 |
5.2 制定新的体外反搏项目质量管理规范 |
5.3 用持续改进的方法对体外反搏项目实行质量管理 |
5.4 强化质量管理监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体外反搏项目质量管理改进后效果 |
6.1 内部质量管理改进后的成效 |
6.2 外部质量管理改进后的成效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西医结合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研究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入组标准 |
2一般资料 |
3治疗方法 |
4观察指标 |
5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2组受试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积分及疗效比较 |
2 2组受试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
3 2组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SOD含量对比 |
讨论 |
(10)体外反搏结合“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下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肌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肌电图检查 |
2.3 疗效评定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3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检查结果比较 |
3.2 3组患者治疗前后FMA及CSI评分结果比较 |
4 讨论 |
四、体外反搏机临床应用4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运动处方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缺血阈和运动耐量的影响[J]. 王雁,王伯忠,郑玲燕,王奇男,胡伟芳,徐早仙,杨奕.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1(02)
- [2]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J]. 何燕红,许达亮,高盛富,韩亚岩. 基层医学论坛, 2020(26)
- [3]韦氏三联九针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即刻效应[D]. 康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数据统计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经验总结[D]. 孙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增强型体外反搏改善心肺复苏后比格犬心功能的机制研究[D]. 熊晶. 南昌大学, 2020(08)
- [6]中西医结合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研究[D]. 田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7]G医院体外反搏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D]. 方榕. 广东工业大学, 2018(12)
- [8]中西医结合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研究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J]. 田雨,宫丽鸿.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04)
- [9]复方稳斑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栓素A2的影响[J]. 赏楠,宫丽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21)
- [10]体外反搏结合“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下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肌电图分析[J]. 李威,王玲,杨雄,刘美,向海深,李子渊. 针灸临床杂志,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