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语言研究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袁李容[1](2021)在《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研究》文中认为主观性是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随着汉语主观性及新闻语言主观性研究的不断深入,网络新闻语言的主观性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微信公众号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网络媒体,已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在近几年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媒体新闻的语言风格。本文以语言的主观性理论为依据,以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微信公众号新闻的传播特征和语言特征的基础上,从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的主观视角、主观情感、主观认识三方面探讨了微信公众号新闻叙事中语言主观性的内涵:新闻言者的主观“视角”体现在时间、空间、人称和对新闻事件焦点的设置上;新闻言者的主观“情感”分为感情、情绪、意向和态度四个方面;新闻言者的主观“认识”包括主观推定、主观指令和主观意愿等。本文重点考察了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的主观性表达手段:评价义形容词、副词、转折义连词以及表情和致使义动词是其词汇手段;被动句等主观性句式和感叹句等主观意味明显的句类是其语法手段;比喻、反复等修辞格和具有评述义的话语标记是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常用的语用手段。本文最后从语篇视角对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的主观性进行了分析:其新闻语篇整体结构主要体现为倒金字塔结构;在新闻语篇内部结构的主观性差异上,标题侧重情感导向,正文注重互动;而不同类型的新闻语篇的主观性表现为硬新闻的主观性主要由标题呈现,软新闻的主观性穿插在标题和正文中;不同类型的新闻类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主观性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的主观性通过隐性或显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体现出显赫的交互主观性特征,使信息得到有效传递,并更好地实现新闻的舆情导向功能。
李金春[2](2021)在《《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文中提出新闻语言是用于表述、传播新闻事实的规范化语言。《中国青年报》肩负“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之重任,在发布和传递全国“两会”新闻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特定的群体受众倾向,其新闻语言作为重要的媒介符号,连接了国家、社会和青年。本文从新闻文本研究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组合运用。语料选取自《中国青年报》2015—2020年的全国“两会”新闻,全文共计五章。第一章明确研究对象并对其做简要概述;第二章、第三章分别研究新闻语言生成中所使用到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描写阐释法等,深入研究该报所刊“两会”新闻语言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具体使用,包括词汇、句式的运用及特点,以及修辞、语篇的运用及特点;第四章分析“两会”新闻语言的语境,探讨语境因素对其生成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影响;第五章基于前文研究,结合问卷分析当前《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现状,并结合语言学和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对新闻语言的生成和建构进行更全面的思考。《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以客观、准确为基础,以直观、通俗为原则。在语言手段运用方面,名词、动词为主要的语言连接要素,词的选用准确、客观,缩略语的使用让语言简洁、精练;句子方面,以长单句为主,冗长、信息量大是其句型最大的特点,“某某表示”的是其“两会”新闻语言句式的最大特色,同时使用了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主语隐现句,句类运用以陈述句为主疑问句为辅。在非语言手段运用方面,语篇以连接、照应、省略以及词汇手段实现语篇衔接,构成顺承型、因果型、转折型的语篇结构;表层修辞为主,深层修辞为辅的辞格运用,使得“两会”新闻语言少了些严肃多了些生动。“两会”新闻语言的生成与传播实现了言内语境与言外语境高度契合。可以说,《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在保留新闻语言正式、严谨的基础上,正尝试更加灵活的语言运用手段,贴合当下传播的语境,实现“两会”新闻语言的有效传播。
张俊杰[3](2021)在《多语境下泰媒新闻标题中的语言特色研究 ——以2013-2020年的《泰叻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多语境下新闻报刊的发展此消彼长,每一份报纸的语言特色都差强人意,且受众不相上下,若要在众多的新闻报刊中脱颖而出,则需要牢牢抓住人们的审美心理,提高新闻标题的质量。人们对于新闻报刊最为关注的是新闻标题,原因在于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读者选择阅读的重要依据。诚如,《泰叻报》是泰国最大的报业,《泰叻报》网络新闻与纸质新闻并无本质差异,标题语言表达特色有其自身的魅力,符合大众审美。一份出彩的报纸致力于出彩的标题,高质量的标题才能吸引读者阅读,才能引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新闻标题语具有自身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难能可贵,同样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2013年-2020年的泰国网络报纸《泰叻报》为研究样本,运用语言学、词汇学、修辞学等学科相关理论概念和方法进行研究,对《泰叻报》新闻标题中的标题进行了抽样统计和文本分析。论文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从词汇使用特点和修辞使用特点两方面举例子分析词汇和修辞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情况,第三章是结合第一章和第二章的词汇使用特点和修辞使用特点分析,进一步得出泰民族的审美心理。总而言之,基于多语境下《泰叻报》新闻标题语的语言特色研究,其中,多语境即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从语言创新的思路来分析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即从研究视角新,研究内容新,研究素材新的角度来分析新闻标题,使得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更新,更与时俱进。而本文的研究以期为广大泰语学习者和研究者对泰国网络新闻标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为中泰两国语言文化的交流,提供一定的新素材作为参考。
郑艳[4](2020)在《《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研究》文中提出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形成信息传播的新业态和新格局,微信公众号作为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产物,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个性化特点。《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是《云南日报》纸媒与互联网的融合产物,通过发布新闻报道承担着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工作及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工作,平台发布的新闻报道是语言传播的材料,语言文字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构成部分是信息的载体,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质量,也影响着平台媒介形象的塑造。本文基于平台语言传播活动的语言实体进行内容研究,旨在通过对平台在语言传播中语言使用情况的分析,归纳出平台语言传播活动所遵循的原则及所采用的具体策略,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以2019年《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新闻报道作为分析样本,通过文献分析、内容分析及描写阐释等研究方法从语言文本出发,结合新闻学、传播学及语言学相关理论展开对语言传播活动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栏目设置、内容及信息推送对《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概况进行梳理。第二章将《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语言传播放置于具体的语境之中,从“社会文化语境、党报新媒体属性、媒介性质及新闻文本特性”四个角度展开,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平台内容的选择及信息推送。第三四章结合新闻传播学与语用学相关知识对样本文本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平台语言传播所遵循的原则以及在原则指导下具体采用的策略。其中第三章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宏观建构原则,通过分析发现《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语言传播是在“规范性原则、准确性原则”的语言文字运用原则及“真实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的新闻报道相关原则指导下进行的。第四章研究的是在宏观原则指导下的语言传播具体采用的微观策略,在语言运用与新闻传播的结合下《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语言传播策略主要有“传播者、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及信息传播”策略。第五章为对《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现状的反思,基于前文分析的基础之上发现其在语言传播中存在传播内容及传播形式不规范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尝试在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提出加强平台建设及加强报道语言规范性的建议,以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黄琰[5](2020)在《目的论视角下韩语国际政治新闻汉译研究 ——以《东亚日报》语料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翻译是一项跨国跨文化的信息传递行为,其目的不是为了让受众领略原文之感性美,而是要将原文内含的信息成功地传递给受众并被他们接受。故新闻翻译必须要从目标受众的角度入手,呈现出符合目标受众阅读习惯的译文,以使信息传递的效率最大化。新闻翻译的这一诉求与目的论存在一种隐形的联系。目的论打破了传统的翻译“等值论”,将译文的功能突显出来,提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该行为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过程,而目标受众对译文的交际需求则是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由此看出,新闻翻译与目的论都重视目标受众的需求,将译文的交际功能放在首位,两者的核心要义是共通的。本论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采用韩语国际政治新闻及其汉译文本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句法、修辞、语篇四个层面分析韩语国际政治新闻如何汉译,并进一步探讨作用于翻译过程的影响因素。其中,词汇层面对专有名词、外来词、缩略词的翻译进行重点分析,并探讨词性转换的翻译方法;句法层面的翻译分析包括句式结构、句中时态及语态的翻译;修辞层面首先阐明韩语国际政治新闻的修辞特色,而后提出修辞的翻译方法;语篇层面着眼新闻全局,讨论新闻的全译、摘译和编译。在影响因素的论述部分,从‘文化’和‘读者’两方面探索作用于译文生成的影响因素。经过分析研究,笔者认为目的论对于指导韩语国际政治新闻的翻译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并得出以下结论:韩语国际政治新闻翻译中,为使译文满足目标受众的阅读需求,完成传递信息的任务,达到交际目的,针对局部视角下的词汇、句法和修辞可灵活采用包括直译、意译、增译、分译、释译等在内的翻译方法,针对整体视角下的语篇则可选取全译、摘译、编译的处理方法。在决定上述翻译方法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两国政治文化与新闻文化差异对新闻翻译的影响,同时也不可忽视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认知差异的作用。
娜荷芽[6](2020)在《文化接触与语言变迁 ——以图瓦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民族语言研究是构筑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客观需要。从文化的视角研究语言及其发展与变迁是语言人类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也是学界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内容。因此,文化的变迁也影响语言的变迁。形成语言变迁的内部和外部机制有很多,而文化接触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对接触各方或一方语言文化可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俄罗斯联邦是世界多民族国家之一。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其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共存的基础。俄罗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地域特点吸引着学界的关注。作为―一带一路‖倡议重要沿线国家之一,俄罗斯与中国有着长久而友好睦邻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深入而广泛的人文交流传统。图瓦人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它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多民族聚居的社会特色使其民族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图瓦语是图瓦人的重要交流工具,也是他们认知世界和信息交流的符号系统。不仅如此,图瓦语也是图瓦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载者,是图瓦人认同、情感和思想表达的载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语言活力和多样性调查,图瓦语被列入脆弱语言行列。这一现实情况也表明图瓦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以及图瓦语研究的重要性和客观需要。而且,图瓦语研究对深入了解当今俄罗斯图瓦人的文化特征以及对促进中俄两国人文交流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将围绕文化接触与语言变迁主题,以本作者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克孜勒市进行的实地田野调查和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分析依据,结合人类学理论与方法,重点论述图瓦文化与俄罗斯文化之间的接触如何影响图瓦语并对其形成变迁。本文将在简要论述图瓦人和图瓦语的历史与现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教育、媒体、日常生活领域所体现的图瓦语变迁及其表现形式。本文第二章从语言与教育、学前教育、初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教科书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重点论述了教育领域所体现的图瓦语变迁及其表现形式。整体而言,学生群体兼用图瓦语和俄语的情况趋向普遍,而且多数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双语能力。图瓦语教科书内容类型多样,而且课文内容中的俄语借词较多,部分内容也体现俄罗斯各民族共同奋斗,共谋发展的历史过程。因此,教育领域体现出图瓦语言文化与俄罗斯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与共存。本文第三章从语言与媒体、纸媒体语言、电视媒体语言和网络媒体语言等四个部分来阐释了媒体领域所展现的图瓦语变迁及其表现形式。图瓦语纸媒体和电视媒体中使用较多俄语借词。图瓦语网络词汇拼写特点表明凸显图瓦语特点的?、?、?三个字母时常被人们由О、У、Н三个字母代替使用。网络图瓦语缩略词也呈现与网络俄语缩略词相同的特点。现代网络媒体图瓦语体现图瓦—俄罗斯文化的接触对图瓦语的影响以及该两种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本文第四章由语言与日常生活、人名和亲属称谓变迁、语言场合与选择、语言态度与选择等四方面的内容构成,并探讨了图瓦语在日常生活领域中所体现的变迁及其意义。图瓦人名和亲属称谓词不仅保留了图瓦语言文化的传统与习俗,同时也体现着俄罗斯语言文化特点。部分图瓦人取俄罗斯名或者带有俄语人名或俄罗斯文化特点的名字。日常生活中,图瓦人的部分亲属称谓词也使用俄语亲属称谓词。对于图瓦人来说图瓦语和俄语有各自的使用功能。图瓦人的语言态度与选择也表明他们对图瓦语和俄语的重视以及该两种语言对他们的重要性。总而言之,日常生活领域体现出图瓦文化和俄罗斯文化接触和交融背景下的图瓦语传承与变迁以及多元文化共存的现象。通过上述内容与分析,本文重点探讨了图瓦文化与俄罗斯文化接触对图瓦语形成的影响与变迁。以图瓦文化与俄罗斯文化接触为前提的图瓦语言文化变迁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文化涵化现象较突出。图瓦语变迁体现了图瓦文化接受和适应俄罗斯文化的部分特征。不仅如此,俄罗斯图瓦人采借俄罗斯文化并将其与图瓦文化进行有机整合,从而促进了图瓦—俄罗斯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民族语言研究不仅是世界语言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借鉴依据,也符合国家发展、国际间人文交流政策导向。同时,民族语言研究对构筑人类共有精神家园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意义。图瓦语个案研究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伯燕[7](2020)在《“央视新闻”快手号与《新闻联播》新闻语言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以2019年7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央视新闻”快手号和《新闻联播》的新闻视频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两者新闻语言的词汇、语音、语法进行多方面的数据统计,总结发现“央视新闻”的新闻语言的特点是主观色彩、易读性强、多样化,《新闻联播》新闻语言特点是客观严谨、易读性弱、单调化。“央视新闻”快手号新闻语言使用心理动词、形容词以及语气比较强烈的升调和降调较多,主观色彩较强;句型上多用短句、单句,根据易读性理论,易读性更强,更易理解;使用升调、降调、曲调等多种语调以及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丰富的句型,语言形式上更加多样化。《新闻联播》新闻语言使用专有名词、使令动词以及语气沉稳的平调较多,有客观严谨的特点;句型上多用长句、复句,易读性相较更弱;使用语调主要是平调,句式以陈述句为主,句式单一,语言形式单调化。
段晋星[8](2019)在《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状况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进,政务微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政务微博的发展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青年群体是中国网民的重要构成部分,共青团微博是联系广大青年群体的新方式。在此背景下,共青团微博研究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共青团微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共青团微博的建设现状、运行机制以及高校共青团的发展的研究,但是从话语信息传播角度研究共青团微博的研究较少。政务微博传播主要是通过话语信息传播实现,通过话语信息传播实现传播目的。因此,本文以微博“云南共青团”为研究对象。从话语信息传播角度分析政务微博,结合传播学、新闻学、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微博“云南共青团”进行剖析,试图对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本文主要以话语信息传播的特点为着眼点,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展开研究。同时运用问卷调查法,以微博“云南共青团”的微博粉丝作为调查对象,对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全文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和第二个部分属于文本分析部分,第三个部分和第四个部分属于问卷调查分析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分析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形式,主要通过分析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词汇、语法、语篇、修辞格、标点符号运用的现状,并归纳其运用的特点。第二个部分是分析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内容,主要从信息质和信息量进行研究,并归纳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信息质和信息量的特点以及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信息质和信息量的筛选原则。第三个部分是对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效果的分析,包括对政府形象和国家形象的树立影响、对受众综合素养提升的影响、对文化传播交流的影响。第四个部分是对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状况和效果的反思与建议。此部分主要分析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的不足,从语境分析视角探究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的不足的成因,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策略,以期可以为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更好地发展献上一份绵薄之力,也期待有更多的学者给予共青团微博话语信息和语言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薛晨丹[9](2019)在《新媒体背景下民生电视新闻语言的变化 ——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天天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种类多样的新型媒体日益发展。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此大背景下传统的电视媒介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受众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重要优势,其地位仍然无法撼动。电视新闻媒体作为党和国家宣传国家政策方针的重要媒体和平台,具有重要的宣传价值和社会地位。电视新闻语言是电视新闻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社会公共语言的主要引导者,对于宣传正能量,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电视新闻语言不仅直接决定着媒体向观众输出信息的方式和效率,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和语言表达方式。甚至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和应用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将民生电视新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特定属性和所呈现出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新闻传播学、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角度,对电视新闻语言进行研究,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构建文章的写作框架。主要阐述了民生电视新闻语言在新时代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化,并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自办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天天看》为案例,构建充分的语料库。分析民生电视新闻语言在新媒体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语体,词汇,修辞三方面的新变化。文章撰写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民生电视新闻语言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语言表达不规范,新闻语言过度娱乐化等。在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找到规范民生电视新闻语言的途径。主要是改进和加强政府对媒体使用语言的监管力度。希望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正确的语言使用规范,对观众进行引导。
高王雅超[10](2018)在《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状况研究》文中提出2010年到2011年,智能手机在我国大范围普及,作为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手机客户端也成为受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新闻客户端更是受众目前接受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学术界关于手机新闻客户端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手机新闻客户端之间的对比研究、手机新闻客户端的语言风格及形成研究等,但从语言使用角度关注和研究手机新闻客户端的比较少。本文以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新闻语言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其所处语境,以及词语、语法、语篇、辞格的使用状况,以探讨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特点及规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语言传播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分为七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选题的缘由、学术界研究综述、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选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的语料来源。第二部分“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语境”,从客观语境和主观语境两个方面分析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以及语境构成要素对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的影响。第三部分“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词语使用状况”,从词、固定语两个方面分析和总结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词语使用特点。第四部分“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语法使用状况”,从词类、单句、复句等方面,分析和总结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语法特点。第五部分“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语篇使用状况”,主要讨论的是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语篇类型及其特点。第六部分“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辞格使用状况”,主要研究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表层修辞、深层修辞的使用情况及其特点。第七部分“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状况的反思”,总结和归纳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存在的问题,并从语言传播的角度,对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提出相关建议。
二、新闻语言研究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语言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语言主观性理论与新闻语言 |
第一节 语言的主观性与新闻语言的主客观性 |
一、语言的主观性 |
二、新闻语言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
第二节 微信公众号新闻的传播特征与语言特征 |
一、微信公众号新闻的传播特征 |
二、微信公众号新闻的语言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微信公众号新闻叙事与语言的主观性 |
第一节 新闻叙事的主观“视角” |
一、言者的时间视角 |
二、言者的空间视角 |
三、言者的人称视角 |
四、言者的焦点设置 |
第二节 新闻叙事的主观“情感” |
一、感情 |
二、情绪 |
三、意向 |
四、态度 |
第三节 新闻叙事的主观“认识” |
一、主观推定 |
二、主观指令 |
三、主观意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的表达手段 |
第一节 新闻语言主观化的词汇手段 |
一、评价义形容词 |
二、评述类副词 |
三、转折义连词 |
四、表情/致使义动词 |
第二节 新闻语言主观化的语法手段 |
一、句式的选用 |
二、句类的选用 |
第三节 新闻语言主观化的语用手段 |
一、修辞手段 |
二、话语标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主观性分析 |
第一节 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结构的主观性分析 |
一、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整体结构分析:倒金字塔结构 |
二、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内部结构分析:标题与正文对比 |
第二节 硬新闻与软新闻语篇主观性对比 |
一、主观性标记位置差异 |
二、主观性差异的成因 |
第三节 《人民日报》与《南方都市报》新闻语篇主观性差异 |
一、《人民日报》侧重舆论导向 |
二、《南方都市报》关注民生民情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研究的缘由 |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
三、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四、选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五、选题研究的范围及语料 |
第一章 《中国青年报》与“两会”新闻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概述 |
一、 《中国青年报》的创刊历程 |
二、 《中国青年报》的办刊特色 |
三、 《中国青年报》的社会影响 |
第二节 “两会”新闻概述 |
一、会议新闻 |
二、《中国青年报》的“两会”新闻 |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言手段及特点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词汇运用 |
一、词类的运用 |
二、缩略语的运用 |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句子运用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型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式 |
三、《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类 |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非语言手段及特点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辞格运用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表层辞格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深层辞格 |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篇运用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篇衔接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篇结构 |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主观语境分析 |
一、新闻语言信息传播主体因素 |
二、新闻语言信息接受主体因素 |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客观语境分析 |
一、新闻语言传播的时空语境 |
二、新闻语言传播的背景语境 |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 |
第一节 从语言传播看《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功能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传播的基础功能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传播的派生功能 |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现状及对策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现状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多语境下泰媒新闻标题中的语言特色研究 ——以2013-2020年的《泰叻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和目的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难点 |
第一章 《泰叻报》新闻标题的词汇使用特点 |
第一节 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
一、语言特色 |
二、新闻标题中的语言特色 |
三、泰国《泰叻报》新闻标题中的语言特色 |
第二节 新闻主体的运用 |
一、巧用不明确新闻主体 |
二、 活用小名、真名 |
三、多用职业名称 |
四、善用职位、单位名称 |
第三节 词汇的运用 |
一、活用多义词语 |
二、多用缩略语和简写词 |
三、善用外来词 |
四、活用新词语、流行语 |
五、善用口语、习语 |
六、巧用佛教语、王室用语 |
小结 |
第二章 《泰叻报》新闻标题的修辞使用特点 |
第一节 句式修辞 |
一、肯定句与否定句 |
二、长句与短句 |
三、整句与散句 |
四、主动句与被动句 |
第二节 修辞格 |
一、比喻 |
二、引用 |
三、叠字 |
第三节 俗语与新闻标题 |
小结 |
第三章 《泰叻报》新闻标题反映的民族审美心理 |
一、求真 |
二、求新 |
三、求知 |
四、求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4)《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选题缘起 |
二、研究选题价值和意义 |
三、学术界研究综述 |
四、研究选题理论和方法 |
五、研究问题与语料来源 |
第一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概述 |
第一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栏目设置及内容 |
一、栏目设置 |
二、内容选择 |
第二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信息推送 |
一、推送数量 |
二、推送时间 |
三、推送方式 |
第二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建构的语境 |
第一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与社会文化语境 |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 |
第二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与党报新媒体平台的定位 |
一、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的要求 |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要求 |
三、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要求 |
第三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与微信媒介性质 |
一、移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 |
二、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的影响 |
第四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与新闻文本性质 |
一、新闻文本内容客观性要求 |
二、新闻文本内容简洁性要求 |
三、我国新闻文本需要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
第三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原则 |
第一节 规范性原则 |
一、词汇的规范性准则 |
二、语法的规范性准则 |
三、汉字的规范性准则 |
第二节 准确性原则 |
一、词汇的准确性准则 |
二、语法的准确性准则 |
三、汉字的准确性准则 |
第三节 真实性原则 |
一、话语信息的真实性准则 |
二、话语表达的真实性准则 |
第四节 可理解性准则 |
一、叙事的可理解性准则 |
二、话语的可理解性准则 |
第四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策略 |
第一节 传播者策略 |
一、权威性话语角色定位 |
二、可信性话语角色定位 |
三、接近性话语角色定位 |
第二节 语言符号策略 |
一、词语的照应 |
二、话题的照应 |
三、语篇的结构策略 |
四、语篇的语义策略 |
第三节 非语言符号策略 |
一、图片和音视频的使用 |
二、标点符号的使用 |
三、文字排版及格式的使用 |
第四节 信息传播策略 |
一、信息质策略 |
二、信息量策略 |
第五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反思 |
第一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存在的问题 |
一、语言文字不规范 |
二、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
三、内容结构不一致 |
四、信源关系处理不当 |
第二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优化建议 |
一、加强平台建设,提升传播指数 |
二、优化传播内容,形成传播特色 |
三、把好语言文字关,提升报道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目的论视角下韩语国际政治新闻汉译研究 ——以《东亚日报》语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二章 目的论和国际政治新闻翻译 |
2.1 目的论概述 |
2.2 国际政治新闻及其翻译要义 |
2.3 目的论于国际政治新闻翻译的适用性 |
第三章 目的论视角下的国际政治新闻翻译 |
3.1 词汇层面的翻译 |
3.1.1 专有名词 |
3.1.2 外来词 |
3.1.3 缩略词 |
3.1.4 词性转换 |
3.2 句法层面的翻译 |
3.2.1 句式结构的翻译 |
3.2.2 句中时态的翻译 |
3.2.3 句中语态的翻译 |
3.3 修辞层面的翻译 |
3.3.1 修辞的活用 |
3.3.2 修辞的翻译 |
3.4 语篇层面的翻译 |
3.4.1 全译 |
3.4.2 摘译 |
3.4.3 编译 |
第四章 影响国际政治新闻翻译的因素分析 |
4.1 文化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政治文化 |
4.1.2 新闻文化 |
4.2 读者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期待视野 |
4.2.2 认知差异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文化接触与语言变迁 ——以图瓦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文化变迁相关研究 |
二、国外图瓦语相关研究 |
三、国内图瓦语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图瓦人与图瓦语 |
第一节 图瓦人历史与现状 |
一、历史记载 |
二、关于图瓦人的名称 |
三、图瓦人现状 |
第二节 图瓦语历史与现状 |
一、时代背景 |
二、图瓦语现状 |
小结 |
第二章 教育与图瓦语变迁 |
第一节 语言与教育 |
第二节 学前教育 |
一、学前教育相关规定 |
二、克孜勒市学前教育 |
第三节 初中等教育 |
一、第W混合学校 |
二、第E民族学校 |
三、图瓦语老师 |
第四节 高等教育 |
一、高等教育相关规定 |
二、克孜勒市高等教育 |
第五节 教科书 |
一、图瓦语教科书内容分类 |
二、图瓦语教科书内容分析 |
三、双语教材 |
小结 |
第三章 媒体与图瓦语变迁 |
第一节 语言与媒体 |
第二节 纸媒体语言 |
一、唐努图瓦共和国时期《真理报》 |
二、苏联时期《真理报》 |
三、俄罗斯联邦时期《真理报》 |
第三节 电视媒体语言 |
一、图瓦语和俄语电视新闻内容分类 |
二、图瓦语和俄语电视新闻节目语句和有声语言分析 |
第四节 网络媒体语言 |
一、网络新闻语言 |
二、字母?、?、? |
三、缩略词 |
小结 |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与图瓦语变迁 |
第一节 语言与日常生活 |
第二节 人名和亲属称谓变迁 |
一、人名变迁 |
二、亲属称谓变迁 |
第三节 语言场合与语言选择 |
第四节 语言态度与语言选择 |
小结 |
结论 |
一、文化接触与语言变迁 |
二、文化接触下的语言变迁表现形式 |
三、文化接触对语言变迁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央视新闻”快手号与《新闻联播》新闻语言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意义 |
六、研究方法 |
七、创新点 |
八、理论支撑 |
第一章 相关概念概述 |
1.1 “央视新闻”快手号 |
1.2 新闻联播 |
1.3 新闻语言 |
第二章 “央视新闻”快手号与《新闻联播》共性 |
2.1 国家官方的媒体机构 |
2.2 目的相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3 媒介方式一致,主要以视频形式 |
第三章 新闻语言的差异分析 |
3.1 词汇差异 |
3.1.1 实词与虚词对比 |
3.1.2 名词、动词、形容词对比 |
3.1.3 网络词汇使用 |
3.1.4 高频词对比 |
3.2 语音差异 |
3.2.1 句调差异 |
3.2.2 停顿差异 |
3.2.3 语速差异 |
3.3 语法差异 |
3.3.1 长短句差异 |
3.3.2 单复句差异 |
3.3.3 基本句式的差异 |
3.3.4 语篇结构差异 |
第四章 新闻语言特点总结 |
4.1 主观色彩和客观严谨 |
4.2 易读性强和易读性弱 |
4.3 多样化和单调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课题的缘起 |
二、学术界的研究综述 |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五、课题研究的语料及数据来源 |
第一章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形式 |
第一节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中的词汇 |
一、合理使用新造词 |
二、适当借用外来词 |
三、恰当采用缩略语 |
第二节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中的语法 |
一、词类使用状况 |
二、句型使用状况 |
三、句类使用状况 |
第三节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中的语篇 |
一、顺承型语篇 |
二、转折型语篇 |
三、因果型语篇 |
第四节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中的修辞格 |
一、表层修辞格的使用 |
二、深层修辞格的使用 |
第五节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中的标点符号 |
一、点号的变异用法 |
二、标号的变异用法 |
三、标点符号的复合变异 |
第二章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内容 |
第一节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信息量 |
一、微博“云南共青团”信息量的特点 |
二、话语信息传播者信息量的筛选原则 |
第二节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信息质 |
一、微博“云南共青团”信息质的特点 |
二、话语信息传播者信息质的筛选原则 |
第三章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效果 |
第一节 话语信息传播与话语信息传播者形象的构建 |
一、阳光型政府形象的塑造 |
二、国家形象的传播和塑造 |
第二节 话语信息传播与受众素养提升 |
一、受众综合素养的提升 |
二、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 |
三、受众语言素养的提升 |
第三节 话语信息传播与文化传播交流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交流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交流 |
三、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 |
第四章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思考 |
第一节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的问题及成因 |
一、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
二、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
第二节 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相关建议 |
一、避免语言失范现象 |
二、避免媒介素养缺失,培养受众媒介素养 |
三、提升舆论引导力,由“被动”变“主动” |
四、加强与公众沟通,完善矩阵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新媒体背景下民生电视新闻语言的变化 ——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天天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电视新闻语言研究 |
2.民生电视新闻语言研究 |
3.新媒体语言研究 |
4.新媒体与电视新闻语言的影响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1.文献研究法 |
2.个案法 |
3.研究思路 |
一、电视新闻语言概述 |
(一)电视新闻语言 |
1.电视新闻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
2.电视新闻语言的继承与创新 |
(二)电视新闻语言的特性 |
1.电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 |
2.电视新闻语言的文化性 |
3.电视新闻语言的群众性 |
4.电视新闻语言的叙事性 |
(三)民生电视新闻语言的特性 |
1.民生电视新闻的产生 |
2.民生电视新闻语言的特性 |
二、新媒体背景下民生电视新闻语言发生的变化 |
(一)民生电视新闻栏目《新闻天天看》 |
(二)民生电视新闻栏目《新闻天天看》的语言特点 |
(三)新媒体背景下民生电视新闻语言发生的变化 |
1.民生电视新闻语言的语体变化 |
2.民生电视新闻语言的词汇变化 |
3.民生电视新闻语言的修辞变化 |
三、民生电视新闻语言变化的原因与呈现的新特点 |
(一)民生电视新闻语言变化的原因 |
1.新媒体技术的推动 |
2.社会发展和受众的变化 |
3.新闻媒体的“平民化”视角 |
(二)新媒体背景下民生电视新闻语言呈现的新特点 |
1.新媒体促使民生电视新闻语言多元融合 |
2.新媒体促使民生电视新闻语言互动性提升 |
3.新媒体促使民生电视新闻语言更加平和化 |
四、新媒体影响下电视新闻语言的规范 |
(一)新媒体时代民生电视新闻语言出现的不规范现象 |
1.不符合表达规范 |
2.网络语言的过度使用 |
3.民生电视新闻语言过度娱乐化 |
(二)新媒体时代民生电视新闻语言的规范对策 |
1.加强政府对媒体使用语言的监管力度 |
2.媒体人要严格遵守语言文字使用规范 |
3.民生电视新闻语言需向新媒体借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研究的缘起 |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
三、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四、选题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五、选题研究的语料来源 |
第一章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语境 |
第一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客观语境 |
一、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客观语境构成 |
二、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客观语境的特点 |
第二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主观语境 |
一、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主观语境构成 |
二、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主观语境的特点 |
第二章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词汇使用状况 |
第一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中词的使用 |
一、以基本词突显口语风格 |
二、以新造词突显时代性 |
三、以方言词突显亲民性 |
第二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中固定语的使用 |
一、专有名称的使用呈现专业性 |
二、成语的高频率使用 |
三、缩略语的使用呈现简洁特点 |
第三章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语法使用状况 |
第一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词类使用 |
一、名词和动词的高频率使用 |
二、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高频率使用 |
三、表情态词的低频率使用 |
第二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单句使用 |
一、句型的使用状况 |
二、句类的使用状况 |
三、句式的使用状况 |
第三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复句使用 |
一、联合复句使用状况 |
二、偏正复句使用状况 |
第四章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语篇使用状况 |
第一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中的顺承型语篇 |
一、顺承型语篇的使用情况 |
二、顺承型语篇的语用功能 |
第二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中的因果型语篇 |
一、因果型语篇的使用情况 |
二、因果型语篇的语用功能 |
第三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中的转折型语篇 |
一、转折型语篇的使用状况 |
二、转折型语篇的语用功能 |
第五章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的辞格使用状况 |
第一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表层修辞的使用 |
一、设问的使用及功能 |
二、衬托的使用及功能 |
第二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深层修辞的使用 |
一、比喻的使用及功能 |
二、借代的使用及功能 |
第六章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状况反思 |
第一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存在的问题 |
一、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词汇使用的问题 |
二、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法使用的问题 |
三、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篇使用的问题 |
四、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辞格使用的问题 |
第二节 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传播的相关建议 |
一、规范传播主体 |
二、创新传播信息 |
三、优化传播媒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新闻语言研究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研究[D]. 袁李容.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2]《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D]. 李金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多语境下泰媒新闻标题中的语言特色研究 ——以2013-2020年的《泰叻报》为例[D]. 张俊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研究[D]. 郑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目的论视角下韩语国际政治新闻汉译研究 ——以《东亚日报》语料为例[D]. 黄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20(08)
- [6]文化接触与语言变迁 ——以图瓦语为例[D]. 娜荷芽.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央视新闻”快手号与《新闻联播》新闻语言的对比研究[D]. 刘伯燕. 兰州大学, 2020(01)
- [8]微博“云南共青团”话语信息传播状况研究[D]. 段晋星.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新媒体背景下民生电视新闻语言的变化 ——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天天看》为例[D]. 薛晨丹.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10]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语言使用状况研究[D]. 高王雅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