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尔特斯:被诺贝尔奖发掘的作家

凯尔特斯:被诺贝尔奖发掘的作家

一、凯尔泰斯:被诺贝尔奖“发掘”出来的作家(论文文献综述)

周璇[1](2016)在《对历史记忆的审视和追问 ——凯尔泰斯·伊姆雷作品研究》文中指出凯尔泰斯·伊姆雷(Kert(?)sz Imre,1929年11月9日—2016年3月31日)20世纪上半叶匈牙利籍犹太作家。由于自身所带的犹太血统,凯尔泰斯从幼年起便亲历了种族压迫甚至灭绝,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苟且生活成为其所有着作的素材,因而多带有自传性质。作为集中营少有的幸存者,不少作家都直接描写集中营的惨状,控诉反犹主义惨绝人寰的行径,但当凯尔泰斯第一次尝试着回顾时,却是借助一个无知孩童的视角,如初次接触社会生活般以好奇的眼光、渐而平实的心境去记录集中营的生活。这一特别的视角在众多大屠杀文学作品之中显得较为另类,作者以相对冷峻的角度切入奥斯维辛,使得这个被反复记载的历史事件有了更多的解读可能,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本文将沿着这一独特的视角去展开对凯尔泰斯思想全貌的摸索与建构,挖掘奥斯维辛这一历史记忆背后所隐藏的内涵以及作者的相关解读。奥斯维辛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历史记忆,凯尔泰斯是如何通过自身体验去检视与反思这一事件的,它对人类历史进程是否具有潜在的巨大价值和意义,又能否给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积极的路向与指引,这些都成为本文着重关注、亟待研究的焦点,也是架构其本文思维脉络的关键节点。任何的研究都应建立在对材料的收集、分析整理之上,通过梳理凯尔泰斯·伊姆雷生平、作品的相关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的整体概貌,可以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的步骤也要循序渐进,本文先以具有客观记录性质的史料展现出历史记忆形态的一面,即当时的社会环境及背景,再切入凯尔泰斯具有主观体验性质的历史记忆——另一面,即个体在环境中的具体遭遇,由此建立起一个富于空间感的记忆形态。以对历史记忆的探求为认知中介,引出凯尔泰斯对奥斯维辛的审视与追问,并通过个体在历史罅隙中挣扎反思的生命体验,表达了其对犹太群体命运的不忿、担忧,但凯尔泰斯的关注点没有简单地停留于此,而是将之从群体过渡到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忧虑、对历史进程的思考,把反思升华到更高一级的层面。通过全力追寻凯尔泰斯重返奥斯维辛的路径,探索个体应如何自适于这种对生命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并且继续维持生存和展开思考,最终揭示奥斯维辛这场历史灾难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文明的倒退和破败,也无法笼统地归责于纳粹组织的残酷和犹太群体的懦弱。因为它有着更为广泛的参与者和更为深刻的构成因素,是在现代文明之下人类共谋的一场悲剧,而任何的悲剧都来自于人性中无法根除的丑陋和黑暗,这也是人性不可弥补的不完满。无论人类的历史进程演化到哪一个阶段,人性的不完满始终潜伏其中,窥视着人心的邪恶,并借机掀起新的一轮腥风血雨。从这一个角度看,人类处于似新实旧的循环历史形态中,因而凯尔泰斯希望能通过反复咀嚼奥斯维辛这段历史记忆来唤起人们对此悲剧的审视和追问,反思人性的内在,以爱和怜悯化解人性的不完满,不断延展人类生存的韧性。凯尔泰斯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奥斯维辛这一主题,在他看来,奥斯维辛并不是偶然或意外,它因人类维护强权体制运营的需要而生,是强对弱、优对劣的一种制裁,也是提供杀人服务的机器,更是人类在现代堕落、沉沦的有力证明。在文明与野蛮并存的今天,专制和暴政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存在,获得幸存的凯尔泰斯更多的是想探讨如何避免奥斯维辛的重演,以求获得真正的幸存。他专注于对奥斯维辛情结的书写,不仅是为了重复地表述人类灾难来告诫世人不可忘记过去,还想借机警醒人类过去的仅仅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如果促成奥斯维辛的条件依旧存在,不仅犹太群体再遭厄运,人类还可能共谋出新的压迫和悲剧,因而奥斯维辛更需要始终铭记与不断解读。凯尔泰斯认为大屠杀能够成为一种新的独特的文化,人类应该尽其所能释放出它潜在的巨大价值和意义,从而使其对人类历史进程发挥更好的导向作用,而这也正是凯尔泰斯作品中最富意味的探讨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陶奕熹[2](2012)在《凯尔泰斯作品中的“恐惧”主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凯尔泰斯是如今为数不多的奥斯维辛的幸存者,他穷其一生的精力书写大屠杀给世人所带来的身心恐惧和无法弥补的创伤。他以极具个性的文学创作,揭示了人类恐怖的堕落与沉沦,并通过文学创作,以一个脆弱易伤的个体同历史进程中的野蛮暴政相抗争。从奥斯维辛走出的凯尔泰斯经历着惨败的人生,奥斯维辛的阴影使他总是用忧虑的眼睛打量周遭的世界,用忧虑的心探寻恐惧为何从不曾远离自己的民族,远离这个我们赖以为生的世界。恐惧,是与人的存在相伴随的一种情感体验。它迫使我们生活得如履薄冰,也激励我们勇于开拓一方能安居的天地,即使这方天地似乎永不可得。但是,当代人在光怪陆离的现世里,容易麻木、迷醉、沉沦。凯尔泰斯的书写看似边缘实则如洪钟大吕,他固执地、不知疲倦地为我们敲响警钟,告诫着恐惧依旧与我们如影随形。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总括的眼光梳理凯尔泰斯的研究现状和自己本论文的选题理由、意义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探讨“恐惧”与人类永远相随的表现形式,具体呈现为人对自然的恐惧、对他人的恐惧、对自己的恐惧。第三部分分析犹太人与生俱来的恐惧以及凯尔泰斯对犹太身份的拒斥与不得不承受。第四部分审视权主义下的恐惧,在凯尔泰斯笔下,这种极权的极端形式就是奥斯维辛与拉科西极权。第五部分是剖析凯尔泰斯明知对人类历史上的堕落无权作证、难以作证,但人性良知又促使他不得不作证的矛盾。第六部分是阐释凯尔泰斯所书写的恐惧对现代社会的警示意义。最后一部分是补充说明作者本人这三年来对凯尔泰斯的探索路程。

商金艳[3](2010)在《凯尔泰斯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初探》文中认为2002年,瑞典皇家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犹太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因为他以一个脆弱易伤的个体对抗极权统治,并且通过极具个性的文学创作揭示了人类恐怖的堕落与沉沦。凯尔泰斯少年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关押了一年之久,后获救回到祖国匈牙利。凯尔泰斯的所有作品都在讲述奥斯维辛,揭露极权统治及其所带来的生存困境。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人道主义主线,表达了企求生命、向往自由、渴望幸福的强烈感情。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介绍了凯尔泰斯的生平、作品、获奖情况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首先梳理了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然后介绍了凯尔泰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形成过程,并将之与索尔仁尼琴的人道主义思想进行比较:凯尔泰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人权,而索尔仁尼琴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人性。第三部分分析凯尔泰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通过企求生命、向往自由、渴望幸福三个人道主义命题详细呈现。第四部分论述凯尔泰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独特表达。凯尔泰斯通过文学创作、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揭露极权统治,热切呼唤人道主义。第五部分为结语。在独特的生活经历中,凯尔泰斯萌生了其人道主义思想,并通过文学创作、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将之表达出来。其作品超越了纯粹的文学价值,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与人文价值。

张弘[4](2010)在《凯尔泰斯“无命运三部曲”叙事特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凯尔泰斯·伊姆雷是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无命运的人生》、《惨败》和《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称为“无命运三部曲”。三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对集中营的独特书写,其通过采用不同的叙事手法描写同名主人公不同阶段的经历,对奥斯维辛造成的精神重创和影响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凯尔泰斯独特的集中营书写丰富了这一题材的创作成就,为研究集中营文学提供了新的文本,也为我们深层次分析奥斯维辛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探析凯尔泰斯“无命运三部曲”中集中营主题的独特表述方式是本文着重论述的内容之一。通过与集中营主题传统表述的对比研究,分析凯尔泰斯小说独特的集中营书写和其对集中营现象的审视与反思。另外犹太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背景和精神主线一直贯穿于凯尔泰斯的小说之中,本文在剖析作品独特的集中营表述的过程中,也尝试挖掘其作品背后的犹太文化内涵,揭示作家在集中营之后对自我、对社会、对文学、对人类的重新认知和审视以及作家本人的文化身份建构。本文的另一重点论述的内容是分析“无命运三部曲”各自的叙事特色。借助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探析“无命运三部曲”三部小说的叙事策略和叙事技巧。通过对《无命运的人生》的童年视角、《惨败》的元小说性和《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的意识流笔法的叙事特色分析,揭示凯尔泰斯在小说文本结构布局和叙述手段上的独特之处和“凯尔泰斯风格”的独特价值所在。

阚兴韵[5](2007)在《凯尔泰斯生存哲学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凯尔泰斯的小说为主线,结合作家的其它作品,系统探讨作家对“生存”问题的哲学思考。论文旨在通过对凯尔泰斯作品的解读,透析作家对大屠杀现象的反思,以及他对现代人生存的警示,勾画出其生存哲学的全貌,以期获得我们现今对自我、对人生、对社会更深刻的认识和关照。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回顾凯尔泰斯研究的概况,呈现本文研究的前提、目的、价值、思路与方法。第一章题为“奥斯威辛与功能性的人”。本章力图揭示凯尔泰斯关于奥斯威辛集中营最具价值的发现。在凯尔泰的作品中,奥斯威辛集中营生存状况的可悲之处,体现在所有的人(不论是犹太人还是纳粹),都无法实现自我,而只能成为功能性的人。第二章“奥斯威辛与极权主义”,考察了凯尔泰斯关于造成功能性人的根源的思考。凯尔泰斯认为奥斯威辛是现代极权社会的一种极端化表现,他的作品形象再现了奥斯威辛和匈牙利“拉科西时代”两个特殊的社会形态,揭示了极权主义与功能性的人之间的必然联系,即只要存在极权主义,就会产生功能性的人。第三章“奥斯威辛与现代性批判”,进一步考察了凯尔泰斯关于人类生存问题的哲学思想,集中分析了作家对于现代性与极权主义之间关系的探索。凯尔泰斯在作品中以批判的态度审视现代性,揭示了造就人类极权社会的最危险因素,表现了作家哲学思想的深刻性。结语部分,归纳和重申了本文的基本观点,力图清晰地展现凯尔泰斯生存哲学的全貌。本文认为:凯尔泰斯的哲学思考不是来自形而上学的冥想,而是酿生于自己的亲历和无数犹太人的磨难,因而既具普遍性,又含较鲜明的针对性与现实性。虽然凯尔泰斯在其作品中对于他发现和提出的诸多问题,始终拒绝给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但他对人类社会的前景仍持有乐观的态度。

卓佳[6](2003)在《凯尔泰斯:被诺贝尔奖“发掘”出来的作家》文中研究指明 2002年10月10日,当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的时候,世界各地,包括匈牙利和中国,有许多人都禁不住惊讶地问:凯尔泰斯·伊姆雷何许人也?

二、凯尔泰斯:被诺贝尔奖“发掘”出来的作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凯尔泰斯:被诺贝尔奖“发掘”出来的作家(论文提纲范文)

(1)对历史记忆的审视和追问 ——凯尔泰斯·伊姆雷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凯尔泰斯·伊姆雷生平与作品介绍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一、关于凯尔泰斯·伊姆雷作品的译介情况
        二、欧美国家关于凯尔泰斯·伊姆雷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
        三、中国关于凯尔泰斯·伊姆雷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对象、框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历史记忆形态的对比
    第一节 二战前期的历史记忆
        一、反犹主义的肆虐
        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立
    第二节 凯尔泰斯的历史记忆
        一、身份——屈从
        二、秩序——屈从
第二章 凯尔泰斯对历史记忆的审视
    第一节 奥斯维辛的生存哲思
        一、命运与自由
        二、西西弗的神话
    第二节 奥斯维辛是一种必然
        一、施害者的现代骗局
        二、追随者的责任转移
        三、受害者的实用合作
        四、旁观者的道德距离
第三章 历史记忆·追问·历史路向
    第一节 奥斯维辛之后的世界
        一、新的专制和暴政
        二、对犹太属性的自戕
    第二节 “另一个人”的思考
        一、表述的不可表述性
        二、记忆的可持续性
    第三节 大屠杀作为一种文化
        一、真正的幸存
        二、历史记忆对人类进程的引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凯尔泰斯作品中的“恐惧”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恐惧”与人类永远相随
    1.1 对自然的恐惧
    1.2 对他人的恐惧
    1.3 对自己的恐惧
        1.3.1 价值的虚无感
        1.3.2 信仰的崩溃
二 犹太人与生俱来的恐惧
    2.1 流浪的民族,受迫害的民族
    2.2 恐惧就是犹太人
        2.2.1 犹太人——他者恐惧的对象
        2.2.2 犹太人的恐惧
    2.3 凯尔泰斯对犹太身份的拒斥与不得不承担
三 极权主义下的恐惧
    3.1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惧
    3. 2无形集中营——拉科西极权的“恐惧”
四 无权申诉与必须作证
五 凯尔泰斯书写的恐惧对现代社会的警示意义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凯尔泰斯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凯尔泰斯·伊姆雷简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凯尔泰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2.1 人道主义思想梳理
    2.2 凯尔泰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2.2.1 凯尔泰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
        2.2.2 凯尔泰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2.2.3 凯尔泰斯与索尔仁尼琴的人道主义思想之比较
3 凯尔泰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3.1 企求生命
        3.1.1 掠夺生命的奥斯维辛
        3.1.2 掠夺生命的极权管理体制
    3.2 向往自由
        3.2.1 奥斯维辛中向往自主的自由
        3.2.2 作为犹太人向往个体命运的自由
        3.2.3 作为匈牙利国民向往生活的自由
    3.3 渴望幸福
        3.3.1 渴望正常生活的幸福
        3.3.2 渴望有孩子的幸福
4 凯尔泰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独特表达
    4.1 通过写作对抗极权统治
    4.2 独特的叙事视角:日常叙事
    4.3 独特的叙事方式:常态化叙事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凯尔泰斯“无命运三部曲”叙事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无命运三部曲”:集中营的独特书写
    (一) 集中营主题的传统表述
    (二) 凯尔泰斯的“另类”表述
二、《无命运的人生》:童年视角
    (一) 淡化恐惧:对世界天真地解读
    (二) 彰显平静:对人生直观地感悟
    (三) 建构复调:与成人多层面映照
三、《惨败》:元小说性
    (一) “嵌套式”框架
    (二) “碎片化”叙述
    (三) “元叙述”技巧
四、《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意识流手法
    (一) 内心独白:“无序”中有序
    (二) 插入话语:“无意”中有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5)凯尔泰斯生存哲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奥斯威辛与功能性的人
    第一节 功能性的人
        一、奥斯威辛中的犹太人
        二、奥斯威辛中的纳粹
    第二节 哲学意义上人的生存
        一、存在主义哲学中的生存
        二、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生存
第二章 奥斯威辛与极权主义
    第一节 集中营极权主义
        一、极权主义运行机制之一:“死亡机器”
        二、集中营里的屈从
    第二节 匈牙利“拉科西时代”的极权主义
        一、暴政与“惨败”的生存
        二、极权主义与抗争
第三章 奥斯威辛与现代性批判
    第一节 大屠杀,一种现代性验证
    第二节 现代性与秩序社会
    第三节 现代性与技术道德
    第四节 现代性与“同一”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凯尔泰斯:被诺贝尔奖“发掘”出来的作家(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历史记忆的审视和追问 ——凯尔泰斯·伊姆雷作品研究[D]. 周璇. 广西大学, 2016(02)
  • [2]凯尔泰斯作品中的“恐惧”主题研究[D]. 陶奕熹. 西北民族大学, 2012(05)
  • [3]凯尔泰斯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初探[D]. 商金艳. 重庆大学, 2010(03)
  • [4]凯尔泰斯“无命运三部曲”叙事特色研究[D]. 张弘. 扬州大学, 2010(02)
  • [5]凯尔泰斯生存哲学探析[D]. 阚兴韵. 北京语言大学, 2007(05)
  • [6]凯尔泰斯:被诺贝尔奖“发掘”出来的作家[J]. 卓佳. 教育文汇, 2003(01)

标签:;  ;  ;  ;  ;  

凯尔特斯:被诺贝尔奖发掘的作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