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笼养恒河猴科学饲养管理探讨

大笼养恒河猴科学饲养管理探讨

一、关于大笼群养猕猴科学饲养管理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徐西彬,韩红星,王志鹏,张恩[1](2021)在《实验猕猴的隔离检疫与疾病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动物实验室猕猴检疫与疾病控制的科学管理和福利进行了探索,以保证实验动物高质量的健康水平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减少猕猴发病率和死亡率,用一定数量的猕猴获取更多实验数据或者使用更少量的猕猴获得同样多的数据。

孔科[2](2019)在《饲养猴弯曲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分离株MLST、耐药特征分析》文中提出弯曲菌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感染弯曲菌病可能会引起腹泻,小肠结肠炎,流产以及胎儿死亡。此外,弯曲菌的感染也与一种神经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有关。弯曲菌通常存在于许多动物的肠道内,如鸡、鸭、鹅等。有研究发现,灵长类动物也可以作为弯曲菌的宿主。猴属于灵长类动物,具有与人类相似的身体结构、遗传结构和生活习惯。在以非人灵长类动物为主的养殖和研究中,弯曲菌的感染可能会导致许多问题,如影响实验进展,影响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危害公共环境,危害与其接触人员的健康等。因此了解弯曲菌在猴群中的流行,减少弯曲菌的感染和避免不必要的交叉感染,同时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弯曲菌的感染显得尤为重要。本实验的研究目的为:(1)调查弯曲菌在猴群中的分布规律和流行特点,并探索弯曲菌在不同养殖环境中的流行规律;(2)通过跟踪采样调查新生猴成长过程中的弯曲菌的感染规律及其分离株的流行特征;(3)进一步探索猴源弯曲菌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性和耐药特性。一.不同样品中及不同养殖模式下弯曲菌的流行状况从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共采集A、B、C三家养殖场共1668份样品,其中包括1275份猴肛拭样(剔除重复采集的样本数)、371份环境样和22份工作人员肛拭样,共分离到弯曲菌405株,其中空肠弯曲菌82株,结肠弯曲菌317株,其它弯曲菌6株。猴的弯曲菌阳性率为29.2%。将1275只猴的弯曲菌感染情况样按被采样猴的年龄进行分析,以每4岁(48个月)为一个年龄段,弯曲菌阳性率随猴年龄的增长呈递减趋势,且差异显着(P<0.05)。按被采样猴的性别进行分析,雌性总弯曲菌感染率(32.6%)高于雄性(18.3%),且差异显着(P<0.05)。按被采样猴的种类进行分析,食蟹猴的弯曲菌感染率(35.6%)显着高于恒河猴(13.6%)。由于只有A养殖场的猴出现腹泻症状,所以对A养殖场的973只猴子单独进行分析,腹泻猴中弯曲菌阳性率(61.7%)高于非腹泻猴(33.4%),且差异显着(P<0.05)。针对弯曲菌污染状况较为严重的A养殖场285份环境样品进行深入分析,共检测出18株结肠弯曲菌,弯曲菌阳性都集中在食槽(10.3%)、地面(6.6%)、工作人员鞋底(30.4%)三类环境样品中。这样的结果说明,猴养殖场弯曲菌的传播可能与对猴粪便的处理方式有关:A养殖场采用粪便从猴笼落地后,工作人员每天用水管冲刷地面的方式,排泄物随水流入下水道,所以地面和工作人员的鞋底均可能携带弯曲菌,导致弯曲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并对猴造成感染。通过深入调查,我们发现了养殖场养殖方法上的不同可能是导致弯曲菌感染的重要原因:A养殖场采用粪便落地后人工用水管冲刷的方式处理猴子的排泄物,B养殖场的饲养员会在笼子下面放置一个装有玉米芯垫料的铁盘使猴子的排泄物落在玉米芯垫料上,并每天更换新垫料。此外,食蟹猴和恒河猴养殖方法不同。工作人员采样大笼群养和小笼独养相结合的方法养殖食蟹猴,且由于实验需要,食蟹猴经常需要在两种笼子中被调换,这样的养殖方式无疑增加了猴与猴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可能也因此造成食蟹猴弯曲菌阳性率较高,而恒河猴全部被单独分开养在小笼子里。综上所述,在猴的养殖过程中,猴的养殖方法和对猴排泄物的处理方式是影响弯曲菌传播的重要因素。二.新生食蟹猴中弯曲菌感染的跟踪调查及分析自2017年8月到2018年6月,跟踪了 10只新生猴的弯曲菌感染情况。新生猴在第1-10周内出现弯曲菌感染仅6次,阳性率最低,为6%。其中出现空肠弯曲菌5次,出现结肠弯曲菌感染1次。第11-20周共出现弯曲菌感染14次,阳性率为14%。其中出现空肠弯曲菌感染6次,出现结肠弯曲菌感染8次。21周及以后共跟踪采集肛拭样品80份,共出现弯曲菌感染28次,阳性率为35%。其中出现空肠弯曲菌10次,结肠弯曲菌18次。在40周龄前的新生猴中,随着新生猴的长大,弯曲菌阳性率越来越高,差异显着(P<0.05)。且空肠弯曲菌的比例不断降低,结肠弯曲菌的比例不断升高。从MLST的结果来看,共测序25株新生猴结肠弯曲菌分离株,测出7种ST型,优势ST 型主要有 ST-3753、ST-828、novel ST5,占 68%(17/25)。7 种 ST 型中新 ST 型有 5种,共包含13株结肠弯曲菌,占所测新生猴结肠弯曲菌总数的52%(13/25)。在新生猴中新ST型发现较多且占比较大,据此猜测是否新生动物的体质更适合菌株的基因发生变化,并产生新的ST型。三.猴源弯曲菌分离株的MLST和耐药性分析对171株结肠弯曲菌进行MLST分型研究,共获得23种不同的ST型,体现了猴源结肠弯曲菌基因组的多样性。其中,主要的优势ST型有:ST-1586、ST-829、ST-3023、ST-1096,占所测分离株总数的45.6%。另外,分离出11种目前PubMLST库中未曾出现的新ST型,新ST型共包含38株分离株,占所测分离株总数的22.2%。其中,17株环境样品结肠弯曲菌分离株共有11种ST型,与猴肛拭样分离株中126株结肠弯曲菌的ST型匹配,占分离株总数的81.8%。此外,黏附侵袭实验表明,菌株的粘附侵袭能力与其ST型不存在显着的对应关系。为了评估抗生素使用对猴场弯曲菌耐药的影响,对35株空肠弯曲菌分离株和79株结肠弯曲菌分离株进行针对12种抗生素的药敏实验。结果表明空肠弯曲菌(82.86%)和结肠弯曲菌(89.87%)的分离株都表现出对环丙沙星的高度耐药。114株弯曲菌分离株中共出现104株多重耐药菌株,共包含43种多重耐药表型。35株空肠弯曲菌中27株菌有多重耐药表型,其中耐2抗菌株占弯曲菌数总数的40%。空肠弯曲菌中多重耐药谱型CIP-LEV(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菌株数目最多,占空肠弯曲菌总数的18.5%。结肠弯曲菌中多重耐药菌株有77株,其中以耐4抗、5抗和6抗的表型为主,占结肠弯曲菌总数的64.6%,其中耐药谱型为CIP-P-LEV-CRO-CTX-S(环丙沙星-青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链霉素)和CIP-P-E-AZM-LEV(环丙沙星-青霉素-红霉素-阿奇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菌株最多,分别占结肠弯曲菌总数的13.0%和10.4%。与空肠弯曲菌相比,结肠弯曲菌的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在检测的12种抗生素中,对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敏感性都在80%以上的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阿莫西林,这2种抗生素可考虑用于猴养殖场中弯曲菌感染的防控。

王正武,余春成,罗徐,凌旭娇[3](2017)在《实验猕猴标准化饲养繁育体系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猕猴作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的非人灵长类(NHP)物种,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度相似,并在组织结构、免疫、生理和代谢等方面与人类近似,已成为生物医药研发领域必不可少的实验动物。四川横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和完善了实验猕猴标准化体饲养繁育体系,为SPF级实验猕猴种群培育及遗传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依托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及科技进步奖"四川省实验动物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验

吴青原[4](2017)在《笼养食蟹猴社会等级特点及其与抑郁样行为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脑研究计划目前已在全球兴起,中国在该领域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我们除了拥有大量的临床患者外,还有着丰富的非人灵长类资源。中国是目前国际科研用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主要提供国之一,其中食蟹猴被大规模化人工饲养和繁殖。笼养猴群将成为研究自发性神经精神疾病的最优动物模型。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且危害性很大的精神疾病,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但目前防治效果欠佳,主要原因除了该病发病机理复杂外,还与缺乏可靠的动物疾病模型有关。非人灵长类自然抑郁模型被认为是目前最理想的抑郁动物模型。其抑郁的发生与长期受到社会压力有关,而社会压力是基于猴群复杂的社会关系,其中社会等级是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群体关系。猴群社会关系会受到成员组成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然而关于人工规模化饲养条件下的食蟹猴猴群社会等级特点研究鲜有报道。因此系统研究笼养食蟹猴群的社会等级特点,探讨社会等级与抑郁样行为的关系,有利于完善自然抑郁样食蟹猴动物模型的制备,也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饲养管理人员等对人工饲养食蟹猴猴群社会行为的认识。目的1)明确笼养食蟹猴猴群的社会等级结构;2)探讨影响猴群社会等级的因素;3)探讨社会等级与抑郁样行为的关系。方法通过动态采集三个猴群(一个旧的繁殖群体、一个新的繁殖群体、一个新的非繁殖群体)成员两者间的攻击-屈服行为,逐月构建冲突行为矩阵列表,再利用David得分法和线性度H指数来判定新旧猴群社会等级结构特点;通过分析个体的体重、年龄、体长、成功生殖与其社会等级顺位的关系,明确影响个体等级的常见因素;通过分析组群前成员的熟悉度、α公猴及α母猴的隔离对群体成员间社会等级顺位的影响,明确这些因素对群体社会等级的影响程度;通过对群体成年母猴抑郁样核心行为、独处、社交等行为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明确社会等级与抑郁样猴之间的关系;通过采集进食顺序、攻击次数、被攻击次数、冲突胜率、共同进食时间等从社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角度来初步探讨造成低等级猴易出现抑郁样行为的社会因素。结果第一部分:1)笼养食蟹猴群的成年个体可在组群后较短时间内(2-3个月内)形成稳定的线性社会等级结构关系,这种等级结构在旧群体中依然存在;2)新的繁殖群体因受产仔因素的影响,其成员的社会等级顺位较新的非繁殖群体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确定下来;3)群体中等级最高的是α公猴,但β公猴等级小于α母猴;4)小猴之间也能形成社会等级关系,但线性度较成年猴低;5)小猴与成年个体间的等级关系存在非线性关系如循环关系;6)小猴与其母猴的等级关系随着小猴的长大可出现翻转。第二部分:1)笼养食蟹猴群社会等级关系建立时会受到组群前成员间熟悉度的影响;2)成年个体等级顺位与年龄、体重、体长关系较弱;3)小猴间的社会等级顺位主要受年龄的影响,与其母亲等级关系较弱;4)成功生殖会促进产仔母猴等级的提升,且不会受到其小猴隔离的影响;5)α个体的隔离对成年猴等级关系的影响较小,但对小猴间的等级关系影响较大。第三部分:1)低等级组母猴的抑郁样核心行为及独处较高等级组明显增多;2)低等级母猴较高等级母猴受到的社会压力输入较多,压力输出较少,社会支持度也较少。结论笼养食蟹猴猴群与其野外猴群一样能形成稳定的线性社会等级结构。成年猴与小猴的等级顺位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低等级母猴易出现抑郁样行为,与其受到更多的社会压力及缺乏社会支持有关。

李贵,吕龙宝[5](2014)在《实验动物恒河猴规模化饲养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猕猴(Macaca mulatta)又名恒河猴〔1〕,世界上共有四个亚种,其中三个分布在中国〔2〕。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恒河猴(Macaca mulatt)作为一种极其珍贵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应用于生理学〔3〕、行为学〔4〕、AIDS〔56〕、生殖学〔7〕、糖尿病〔8〕和病理〔9〕等研究领域,是世界上用途最广、需求最多的一种实验动物。但是,恒河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0〕,

徐玉蕊[6](2013)在《安徽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及其种质特异性研究》文中指出安徽猕猴作为一种新的猕猴亚种种质资源,尚未被大规模开发利用。本研究通过对野生和笼养猕猴的生物学特征进行调查,明确其种质特异性,为新的实验动物模型开发奠定基础。通过建立一普通级实验猕猴封闭群,探讨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的标准路线和技术方法。本文对笼养状态下野生猕猴和子一代猕猴的行为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征分别做了调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采用扫描取样法,对猕猴的交配行为、攻击行为和友好行为观察结果表明,在交配期和非交配期,野生猕猴交配行为均大于子一代猕猴,差异性极显着(P<0.01);在交配期和非交配期,野生猕猴攻击行为均大于子一代猕猴,差异性显着(P<0.05);在交配期和非交配期,野生猕猴的友好行为与子一代猕猴无显着性差异(P>0.05)。野生猕猴的交配行为、攻击行为均大于子一代猕猴,主要由于子一代猕猴大多属于亚成年个体,尚未达到性成熟,加之性情较温驯所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笼舍内野生猕猴雌雄比为6:1、子一代猕猴雌雄比为1:1时,猕猴的攻击行为发生频次较低,友好行为发生频次较高,可见,成年猴1雄多雌、未成年猴1:1的性别配比较为合理。利用SPSS for Windows17.0对猕猴的形态特征进行抽样测量与统计结果显示,成年雄性形态学指标高于成年雌性,亚成年雄性形态学指标高于亚成年雌性。成年雄性、成年雌性和亚成年雌性的体重变量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P<0.05),而躯干长变量具有显着的年龄差异(P<0.05),而野生猕猴和子一代猕猴形态指标之间差异性不显着(P>0.05),说明笼养状态下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未对猕猴的生长发育造成显着影响。非麻醉状态下测得的猕猴常规生理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表明,常规指标雌雄间差异不显着(P>0.05),与相同条件下所测得的其它亚种猕猴生理指标相比,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血液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ALP)、甘油三脂(TG)和谷氨酰基转移酶(GGT)野生猕猴雌雄间差异显着(P<0.05),其余指标无显着性差异。子一代猕猴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血清Ca、甘油三脂青(TG)、谷氨酞基转移酶(GGT)雌雄间差异显着(P<0.05),且雌雄所得数值均比雄性低,其余指标雌雄间无显着性差异。将感染BV阳性的猕猴与感染BV为阴性的猕猴所测得的生化指标值相比较,除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血清总胆固醇(CHOL)外,其余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这可能与采样时猕猴所处的状态以及自身免疫和生理状况有关。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14对适合对安徽猕猴进行遗传学研究的位点。通过野生猕猴和子一代猕猴两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安徽野生猕猴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0.7,平均杂合度为0.7987,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7713;子一代猕猴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1.1,平均杂合度为0.7639,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730。子一代种群与野生群相比,平均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有所降低,经差异性检验(P>0.05),因此,遗传多样性并未显着降低,说明经人工驯养的遗传管理措施是合理的。为防止近亲交配,筛选出适合于安徽猕猴亲子鉴定和种群谱系构建的6对微卫星引物,利用这6对引物组成的鉴定体系对已知父母本的猕猴个体进行父权鉴定,鉴定正确率达到95%以上。在封闭群建立过程中,本研究分别对野生猕猴和子一代猕猴所感染的B病毒、寄生虫和病原菌进行检测发现,寄生虫和病原菌均达到普通级标准。因此,要建立普通级种群,B病毒是要排除的必要且唯一的项目。通过对环境参数和饲料营养成分检测发现,本中心猕猴的生活环境和营养状况基本达到普通级标准。为明确实验猕猴的遗传背景需构建准确的潜系档案,本文筛选出6对适合进行遗传监测和亲子鉴定的微卫星引物,通过对35只猕猴父权鉴定,摸索出一条适合本中心猕猴亲子鉴定的技术路线,采用此方法可以对更多个体进行亲权鉴定。总之,本研究摸索出了一条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的基本路线和技术方法。通过对安徽猕猴的生物学特征进行调查,对其行为特征、形态指标、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此亚种猕猴种质特异性的进一步明确和新的实验动物模型开发奠定了基础。

鲁帅尧,和占龙,陈丽雄,赵远,禹文海,王俊斌,杨凤梅[7](2011)在《猕猴脱毛的营养学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猕猴脱毛的相关营养学指标的比较分析,为改善人工饲养猕猴脱毛状况及其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根据被毛状况分组A、B、C,采集试验猴被毛和血清,测定其微量元素和氨基酸以及血清矿物元素,对各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组试验猴被毛Cu、Fe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Mn、Zn、Pb、As则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被毛脯氨酸、缬氨酸、氨和精氨酸的含量A组和B组极显着低于C组(P<0.01),酪氨酸含量则是A显着低于B组(P<0.05),且极显着低于C组(P<0.01),B组又显着低于C组(P<0.05);胱氨酸含量C组高于A组和B组(P<0.01);苯丙氨酸含量是B组高于C组(P<0.05),且高于A组(P<0.01),C组又高于A组(P<0.05);赖氨酸、组氨酸和氨基酸总量含量是C组高于A组(P<0.05)和高于B组(P<0.01),A组高于B组(P<0.05),其余氨基酸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A、B组的血清Mg、P、Cu和Ca的含量高于C组,其余矿物元素的含量基本一致。结论 Mn过量、Zn的供给不足可能是影响人工饲养猕猴被毛质量的因素;胱氨酸对改善猕猴被毛品质、提高被毛质量应该有一定作用;高营养水平的Ca、Mg、P和Cu可能会影响人工饲养的猕猴的被毛质量。

王明,王岩[8](2011)在《猕猴的饲料与饲养管理技术》文中提出概述了猕猴的饲料营养成分以及猕猴饲养管理中应该注意的各种问题。

花秀春,时彦胜,孙兆增,耿志贤,孔德强,曾林[9](2010)在《新引进猕猴的检疫、隔离与饲养管理》文中提出异地饲养的猕猴进入新的饲养环境时,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做好猕猴的进场、检疫、隔离和科学饲养管理,减少猕猴群发病和死亡。通过本次猕猴的引进工作,总结、归纳出猕猴的引进、平稳度过适应期的科学方法和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为后续工作借鉴。

花秀春,时彦胜,孙兆增,胡仲明,张广州,孔德强,洪宝庆,曾林[10](2009)在《人工饲养恒河猴、食蟹猴的繁殖性能初报》文中指出目的探索北京地区人工饲养恒河猴与食蟹猴的繁殖性能,为温带地区猕猴的人工饲养和繁殖方式提供借鉴。方法对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饲养的317只恒河猴繁殖群(30只雄猴,287只雌猴)和78只食蟹猴繁殖群(8只雄猴,70只雌猴)近两年的繁殖性状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恒河猴母猴妊娠率、繁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60.73%、54.45%和96.89%。食蟹猴母猴妊娠率、繁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79.86%、56.12%和75.00%。结论食蟹猴和恒河猴可以成功的在温带地区饲养和繁殖,但人工饲养食蟹猴的妊娠率与产仔率较恒河猴高,而仔猴成活率则低于恒河猴。

二、关于大笼群养猕猴科学饲养管理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大笼群养猕猴科学饲养管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猕猴的隔离检疫与疾病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室制度建设和人员配备
    1.1 制度建设
    1.2 人员配备
2 饲养环境
3 隔离检疫
    3.1 新引进猕猴检疫
    3.2 年度检疫
4 疾病控制
    4.1 外伤
    4.2 脱肛
    4.3 细菌性痢疾
    4.4 传染性肺炎
    4.5 阿米巴痢疾
5 结束语

(2)饲养猴弯曲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分离株MLST、耐药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弯曲菌领域的研究进展
    1 前言
    2 弯曲菌简介
        2.1 相关生物学特性
        2.2 致病机理
        2.3 弯曲菌鉴定方法
        2.4 弯曲菌分子分型方法
    3 弯曲菌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临床症状
    4 弯曲菌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流行现状
        4.1 国内研究现状
        4.2 国外研究现状
    5 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弯曲菌的耐药情况研究
    6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不同样品中及不同养殖条件下的弯曲菌流行状况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样品采集信息
        1.2 方法
        1.2.1 猴肛拭样品采集
        1.2.2 猴养殖场工作人员肛拭样品采集
        1.2.3 环境样品的采集
        1.2.4 弯曲菌的分离鉴定
        1.2.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猴源弯曲菌的流行病学分析
        2.1.1 不同样品中弯曲菌的分离情况
        2.1.2 不同年龄段弯曲菌分离情况
        2.1.3 不同性别弯曲菌分类情况
        2.1.4 不同种类猴中弯曲菌分离情况
        2.1.5 腹泻猴和非腹泻猴中弯曲菌分离情况
        2.2 环境样品中的弯曲菌分布状况
        2.3 不同养殖场弯曲菌阳性情况和养殖环境的比较
        2.3.1 不同养殖场的弯曲菌阳性情况比较
        2.3.2 不同养殖场养殖方法上的比较
        2.3.3 对流动食蟹猴的跟踪调查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生食蟹猴中弯曲菌感染的跟踪调查及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样品资料
        1.2 方法
        1.2.1 猴肛拭样品采集
        1.2.2 弯曲菌的分离鉴定
        1.2.3 弯曲菌的复苏及鉴定
        1.2.4 弯曲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1.2.5 弯曲菌MLST管家基因及引物
        1.2.6 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1.2.7 样品测序
        1.2.8 序列编辑、分型及分析
        1.2.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新生食蟹猴中的弯曲菌流行状况的跟踪分析
        2.2 新生猴结肠弯曲菌分离株的MLST分型结果与分析
        2.3 新生猴结肠弯曲菌分离株ST型的分布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猴源弯曲菌分离株的MLST分型和耐药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和细胞株的选择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方法
        1.2.1 弯曲菌的复苏及鉴定
        1.2.2 MLST实验
        1.2.3 细胞黏附侵袭实验
        1.2.4 药敏实验
    2 结果
        2.1 猴源结肠弯曲菌MLST分型结果及分析
        2.1.1 不同ST型和同源复合体的鉴定结果
        2.1.2 不同来源样品中的ST型分布
        2.1.3 腹泻猴和非腹泻猴中的ST型分布
        2.1.4 不同ST型结肠弯曲菌的细胞黏附侵袭能力比较
        2.1.5 猴源ST型在其它来源的结肠弯曲菌中的分布情况
        2.2 猴源弯曲菌耐药性分析
        2.2.1 猴源空肠弯曲菌耐药性分析
        2.2.2 猴源结肠弯曲菌耐药性分析
        2.2.3 猴源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耐药性比较
        2.3 猴源弯曲菌耐药谱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笼养食蟹猴社会等级特点及其与抑郁样行为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笼养食蟹猴社会等级结构特点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影响笼养食蟹猴社会等级的因素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社会等级与抑郁样行为的关系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实验动物恒河猴规模化饲养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饲养方式
    1.1 仿自然方式饲养
    1.2 笼舍方式饲养
        1.2.1 养殖场规划建设:
        1.2.2 猴舍构建:
2 猕猴饲料
    2.1 饲料制作
    2.2 营养需求
    2.3 饲喂方法
3 科学管理
    3.1 检疫
    3.2 饲养人员
    3.3 杜绝传染源
    3.4 搞好卫生消毒工作
4 疾病防治
    4.1 腹泻
    4.2 外伤
    4.3 寄生虫
    4.4 细菌病毒性疾病
5 恒河猴繁殖
    5.1 繁殖方式
    5.2 种猴选择
    5.3 配种比例
    5.4 繁殖群组建
    5.5 配种时间
    5.6 妊娠管理
6 幼猴护理
7 档案管理
8 猕猴捕捉、保定及运输
9 结语

(6)安徽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及其种质特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
        1.2 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的研究现状
        1.3 猕猴的地理分布及一般生物学特征
        1.4 猕猴作为实验动物的研究概述
        1.5 安徽猕猴的种质资源优势及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2章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2.1 安徽猕猴的生物学特征
        2.2 普通级实验猕猴封闭群的建立
    3 技术路线
        3.1 取样方法
        3.2 实验猕猴封闭群建立的技术策略
        3.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第3章 普通级实验猕猴封闭群的建立
    1 安徽猕猴所处的自然环境
    2 普通级的种群建立
        2.1 普通级实验猕猴病原菌的检测
        2.2 B病毒检测
        2.3 寄生虫检测
        2.4 环境参数检测
        2.5 饲料营养成分检测
    3 封闭群的建立
    4 讨论
第4章 安徽笼养猕猴的行为学特征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野生猕猴的行为学特征
        2.2 子一代猕猴的行为特征
        2.3 野生猴群和子一代猴群行为比较
    3 讨论
第5章 安徽猕猴的形态学特征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野生猕猴的形态特征
        2.2 子一代猕猴的形态特征
        2.3 野生猕猴与子一代猕猴形态指标比较
    3 讨论
第6章 安徽猕猴的生理学特征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野生猕猴与子一代猕猴的常规生理指标
        2.2 野生猕猴与子一代猕猴的血液生化指标
    3 讨论
第7章 安徽猕猴的遗传学特征
    1 微卫星位点的筛选方法
        1.1 DNA提取与检测
        1.2 微卫星位点的选择
        1.3 微卫星位点的初步筛选
        1.4 微卫星引物荧光标记、基因分型
        1.5 数据处理
    2 微卫星位点的筛选结果
    3 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野生群的遗传结构
        3.2 普通级种群的遗传结构
        3.3 野生群与子一代普通级种群遗传多样性比较
    4 遗传监测与管理
    5 讨论
第8章 结论
    1 安徽猕猴的生物学特征
    2 普通级封闭群的建立
    3 存在的问题
    4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学术论文
致谢

(7)猕猴脱毛的营养学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设备
    1.3 方法
        1.3.1 分组:
        1.3.2 取样
        1.3.2. 1
        1.3.2. 2
        1.3.3 被毛样品处理
        1.3.3. 1
        1.3.3. 2
        1.3.4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1.3.4. 1
        1.3.4. 2
        1.3.4. 3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被毛微量元素的测定和分析结果
    2.2 被毛氨基酸含量测定和分析结果
    2.3 血清矿物元素测定和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微量元素与被毛质量的分析
    3.2 氨基酸与被毛质量的分析
    3.3 血清矿物元素与被毛质量的分析

(8)猕猴的饲料与饲养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饲料
    1.1 混合饲料
    1.2 青饲料
2 饲喂
    2.1 饲喂方法
    2.2 饲喂时间
    2.3 饲喂注意事项
3 饲养
    3.1 重视猴群所需的微量成分
    3.2 疾病控制
    3.3 环境温湿度监测

(9)新引进猕猴的检疫、隔离与饲养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引进地、种类、数量、目的及标准
2 检疫
    2.1 挑选猴群
    2.2 检疫
        2.2.1 微生物、寄生虫检疫:
        2.2.2 结核菌素试验:
    2.3 动物进场前的准备
        2.3.1 场地、设施的卫生与消毒:
        2.3.2 档案资料的准备:
3 隔离
    3.1 猕猴进场前的检查与病猴急救
    3.2 登记、编号
    3.3 进场猕猴按检疫结果分类、隔离
        3.3.1 按微生物、寄生虫检测结果分类:
        3.3.2 按性别、年龄分类:
        3.3.3 动物隔离:
    3.4 饲养场地与人员的隔离
        3.4.1 饲养场地的隔离:
        3.4.2 人员隔离:
4 隔离期内的饲养管理
    4.1 清洁卫生
        4.1.1
        4.1.2 每天清理洗刷房舍地面、栖息架、笼具、食盒及水盒, 清除粪便和残余食物。
        4.1.3
        4.1.4
        4.1.5
    4.2 设施及环境
        4.2.1 温湿度的保持:
        4.2.2 饲养设备及设施:
        4.2.3 污水、污物处理:
    4.3 消毒防疫
        4.3.1
        4.3.2 定期进行预防性消毒:
    4.4 饲喂
        4.4.1 饲料形式的改变:
        4.4.2 给饲方法:
        4.4.3 饲料与饮水卫生:
    4.5 适应性观察
        4.5.1 地域、气候的适应性观察:
        4.5.2 饲料种类及饲喂方式的适应:
        4.5.3 粪便情况:
        4.5.4 外观及精神状态:
        4.5.5 疾病的预防:
    4.6 隔离期结束
5 不同年度引进猕猴比较
6 结论

(10)人工饲养恒河猴、食蟹猴的繁殖性能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猴
    1.2 设施条件
    1.3 饲料与饲喂方法
        1.3.1 饲料来源:
        1.3.2 饲喂方法:
    1.4 饲养管理
        1.4.1 繁殖方式:
        1.4.2 卫生管理:
        1.4.3 观察与记录:
    1.5 数据收集与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2006~2007年恒河猴和食蟹猴繁殖情况
    2.2 不同年龄结构的恒河猴和食蟹猴繁殖情况
3 讨论
    3.1 探索合理的雌雄交配比例:
    3.2 对雌性种猴种用年龄的要求:
    3.3 青年猴与中、老年猴的繁殖能力存在差异:
    3.4 “后宫式”繁殖法:
    3.5 做好预防, 控制疾病的发生:

四、关于大笼群养猕猴科学饲养管理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实验猕猴的隔离检疫与疾病控制[J]. 徐西彬,韩红星,王志鹏,张恩. 甘肃畜牧兽医, 2021(11)
  • [2]饲养猴弯曲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分离株MLST、耐药特征分析[D]. 孔科. 扬州大学, 2019(02)
  • [3]实验猕猴标准化饲养繁育体系建立[A]. 王正武,余春成,罗徐,凌旭娇. 第十三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7
  • [4]笼养食蟹猴社会等级特点及其与抑郁样行为关系的研究[D]. 吴青原. 重庆医科大学, 2017(12)
  • [5]实验动物恒河猴规模化饲养管理[J]. 李贵,吕龙宝.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4(05)
  • [6]安徽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及其种质特异性研究[D]. 徐玉蕊. 安徽大学, 2013(10)
  • [7]猕猴脱毛的营养学因素分析[J]. 鲁帅尧,和占龙,陈丽雄,赵远,禹文海,王俊斌,杨凤梅.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1(07)
  • [8]猕猴的饲料与饲养管理技术[J]. 王明,王岩. 天津农业科学, 2011(03)
  • [9]新引进猕猴的检疫、隔离与饲养管理[J]. 花秀春,时彦胜,孙兆增,耿志贤,孔德强,曾林. 实验动物科学, 2010(03)
  • [10]人工饲养恒河猴、食蟹猴的繁殖性能初报[J]. 花秀春,时彦胜,孙兆增,胡仲明,张广州,孔德强,洪宝庆,曾林.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09(03)

标签:;  ;  ;  ;  

大笼养恒河猴科学饲养管理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