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乐山市金口河区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袁佳,尹强,张翼,秦利平,杜文英,吕城燊[1](2021)在《2016-2020年乐山市土源线虫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乐山市土源线虫感染情况及流行规律,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也为国家(省级)卫生城市(乡镇)的创建提供评价依据。方法 2016-2020年连续5年在乐山市监测点抽样,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查虫卵,用试管滤纸培养法进行粪样钩蚴培养分类,对3~9周岁儿童用透明胶纸肛拭法进行蛲虫卵检测,对检测结果用SPSS21.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2016-2020年共检测10 150人,检出4种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8.11%,呈逐年波动下降的特点。钩虫、鞭虫、蛔虫、蛲虫感染率分别为:6.45%、0.98%、0.67%和0.01%。92.83%为轻度感染;60岁以上人群感染率最高10.99%(P<0.001);幼托儿童感染率12.63%,高于学生(9.23%)及农民(8.04%)(P=0.004);钩虫感染全部为单一美洲钩虫。结论乐山市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属于中度流行区水平,感染者数量多但感染程度轻。钩虫感染率仍较高,应作为乐山市肠道寄生虫病防治重点;金口河区应重点关注鞭虫、蛔虫感染。为了从根本上控制土源性线虫感染,乐山市须持续改善卫生环境,加强健康教育及监测工作。
周骥,张文华,张静敏,郭志洪[2](2019)在《2008-2017年乐山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2008-2017年乐山市细菌性痢疾疫情动态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乐山市2008-2017年细菌性痢疾报告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0年累计报告细菌性痢疾病例3 452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0.59/10万,5-9月为流行高峰期,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χ趋势2=1 017.88,P<0.01)。发病年龄以0~4岁为主(31.23%),0~4岁组平均报告发病率(69.37/10万)高于5岁及以上年龄段(7.63/10万)(χ2=5 343.40,P<0.01),5~69岁年龄段发病率(7.17/10万)较低,但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有所上升(13.16/10万)(χ2=110.03,P<0.01)。男女发病率比为1.05∶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9,P=0.16),以农民(37.43%)、散居儿童(28.42%)为主。3个民族县(区)与峨眉山市发病率(23.16/10万)高于其他地区(6.48/10万)(χ2=1 588.29,P<0.01)。结论2008-2017年乐山市细菌性痢疾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高峰期在夏秋季,有明显的地区性。以5岁以下人群为主,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有所上升,农民、散居儿童多发。
文静[3](2016)在《川牛膝道地性形成的表观遗传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中药材道地性的形成与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表型可塑性和遗传背景密切相关。植物的表型变异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表观遗传是连接基因与环境的桥梁,DNA甲基化是最重要的表观遗传现象,在探讨道地性的形成及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为苋科药用植物,系着名川产道地药材。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 MSAP)研究川牛膝种群在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作用下的基因型和DNA甲基化式样的统计学特征,以及具有多态性的甲基化位点所涉及的基因,对于探索川牛膝道地性的形成机制,控制川牛膝在道地产区的稳定性和预测可引种栽培的范围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建立和优化了川牛膝MSAP反应体系,具体为:CTAB法为DNA最佳提取方法;反应总体积为25μL,模板量为200 ng,酶切时间为2h时双酶切效果最佳;25μL预扩增体系中,连接产物1μL、rTaq酶1 U、引物1.5μL、dNTP2μL时最佳;选择性扩增体系中,预扩增产物稀释50倍、rTaq酶1 U、引物1.5μL、dNTP3μL时扩增产物特异性较好,并筛选出6套适宜的引物(E1HM1、 E2HM2、E3HM5、E4HM6、E5HM3、E6HM4),解决了川牛膝MSAP技术中的酶切、预扩增和选择性选扩增中存在的难题,为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支持。(2)对白锈病胁迫下不同产地川牛膝表现出的抗病差异性进行研究,发现在抵御白锈病的过程中,来自小沟村的样品抗病能力明显较强,并从甲基化样式、甲基化水平、和遗传多样性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抗病性最强的小沟村川牛膝存在4种甲基化样式,整体甲基化水平偏高(47.5-52.3%),遗传多样性(H=0.2054,I=0.2930)和表观遗传多样性(H=0.1859,I=0.2660)丰富,并且比较了遗传与表观遗传多样性对抗病差异性的贡献,发现遗传多样性对不同产地川牛膝抗病性差异影响大于表观遗传多样性。(3)对栽培在相同环境中不同产地的川牛膝进行了遗传背景与表观遗传变异研究,并对原产地的生态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因子变异在重庆产区最大,依次为四川产区、两湖(湖南、湖北)产区,变异系数分别为1.95、1.61、0.87。按遗传背景聚类分析,重湖(重庆、湖南、湖北)居群表观遗传多样性较高(H=0.1949,I=0.2799),而乐山居群较低(H=0.1541,I=0.2249),两居群间表观遗传距离较大(D’=0.1280),表型差异一致度较小(J’=0.8798)。比较按气候类型和遗传背景两种分类,发现两湖产区与重庆产区样品遗传背景相似,但分属于两种气候类型;而气候类型比较一致的乐山居群与雅安居群其遗传背景差异较大,推测两湖产区样品间的表观遗传差异受气候类型影响较大,而雅安产区和乐山产区样品间的差异受遗传背景影响较大。(4)对不同海拔川牛膝的遗传背景和表观遗传变异程度进行分析。遗传背景分析表明,不同海拔样品遗传一致度J均大于0.9500,遗传背景相似性高;表观遗传变异分析表明,毛岗子和小沟村川牛膝遗传距离(D=0.0117)和表观遗传距离(D’=0.0407)均较小,两个地区样品表型关系最近,因此,毛岗子可作为川牛膝引种的备选地。综合分析表明,海拔因素对川牛膝遗传背景影响较小,但对表观遗传变异影响较大。(5)对道地产区不同生长年限川牛膝的遗传背景和表观遗传稳定性进行分析。遗传背景分析表明,不同生长年限样品间遗传一致度(J)均大于0.9400,样品遗传背景相似性高;表观遗传变异分析表明,一年生与三年生样品表观遗传距离(D’=0.1846)较大,表观遗传一致度(J’=0.8315)较小;从表观遗传稳定性分析,一、二、三年生川牛膝变异系数分别为28.3、9.9、49.5,表明两年生川牛膝表观遗传稳定性较高。综合分析表明,生长年限对遗传背景的影响较小,但对表观遗传变异影响较大。以上研究初步探讨了不同环境条件对川牛膝道地性形成的贡献,为川牛膝的栽培和适宜产地选择提供了依据,对于环境-表型-遗传间相关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更有助于揭示中药道地性形成的分子机制。
封海波[4](2013)在《川牛膝多糖对小鼠免疫反应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染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畜牧业造成严重损失,接种疫苗是目前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然而,养殖场虽然按免疫程序进行了严格的疫苗接种,但在很多情况下动物仍然难以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至使很多传染病不能完全被控制。如注射疫苗的同时,配合应用适当的免疫增强剂可以辅助疫苗产生较好的免疫应答,提高其免疫效力,从而提高疫苗免疫的效果。应用免疫增强剂成为目前提高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现有的研究表明,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能够显着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很多中药及其主要成分作为疫苗的免疫增强剂已开始在动物及人的临床上使用。四川省是我国最大的中药产区,四川道地药材一向以其品质优而着称。本论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选取10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四川产道地药材,包括川牛膝,川杜仲,川明参,川麦冬,川续断,川丹参,川泽泻,川芎,川白芷,川佛手;从中筛选出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药材,并进一步研究其水提物的主要成分对疫苗免疫反应的影响及分子机理,为进一步从川产道地药材中开发免疫增强剂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具体开展的研究和取得的结果如下:1.十种川产道地药材水提物对小鼠注射卵清白蛋白(OVA)免疫反应的影响目的从10种川产道地药材中筛选出能够增强OVA受免小鼠免疫反应的中药。方法选取4-6周龄ICR小鼠为试验动物。将每种药材水提物设置高、中、低三个剂量组,每组5只,水提物灌胃0.25mL/只,1次/d,连续灌胃4d后,注射OVA进行首次免疫,两周后二次免疫,二免后14d进行眼眶采血,检测OVA特异性IgG水平。对IgG水平较高的几种中药进一步测定其特异性抗体亚类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川牛膝能显着提高OVA受免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IgG1、IgG2a和IgG2b水平(P<0.05)。川明参、川杜仲可以显着提高受免小鼠血清中OVA特异性IgG水平(P<0.05)。2.口服川牛膝水提物对小鼠注射卵清白蛋白(OVA)后免疫反应的影响。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川牛膝水提物(RC)对小鼠注射卵清蛋白(OVA)后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4-6周龄ICR小鼠4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7只。各试验组小鼠分别灌服RC(0、0.05、0.1、0.2、0.4和0.8g),连续给药4d后,注射OVA进行首次免疫,间隔14d后二次免疫。二免后2周采集血清测定OVA特异性IgG和IgG亚类水平,同时无菌取脾,测定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二免后14d,RC(0.2、0.4和0.8g)诱导产生了较高水平的OVA特异性IgG和抗体亚类IgG1, IgG2a, IgG2b; RC促进了淋巴细胞,增值反应,同时能够显着增加淋巴细胞分泌IL-4、IFN-γ的水平,另外,RC对实验鼠的体重无任何影响。结论川牛膝水提物能显着促进OVA受免小鼠体液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分泌。3.川牛膝多糖(RCPS)在体外对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目的探讨川牛膝多糖在体外对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本试验提取了川牛膝多糖(RCPS),检测RCPS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在无毒浓度范围内,将RCPS与脾淋巴细胞共同培养,观察RCPS对淋巴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IFN-γ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RCPS在淋巴细胞上的最大无毒浓度为500μg/mL。浓度为31.25、125和500μg/mL的川牛膝多糖能够显着促进T、B淋巴细胞的增殖,显着促进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IFN-γ,显着促进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论川牛膝多糖在体外能促进T、B淋巴细胞增殖,促进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NK细胞的杀伤活性。4.川牛膝多糖(RCPS)对小鼠注射卵清蛋白(OVA)后免疫反应的影响目的探讨口服RCPS对小鼠注射卵清蛋白(OVA)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进而探讨了其增强免疫反应的机制。方法试验选取4-6周龄ICR小鼠4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7只。试验组小鼠免疫前分别灌服不同剂量RCPS(0,25,50,100mg/kg体重),连续给药4d后,注射OVA进行首次免疫,间隔14d后二次免疫。二免后2周采集血清测定抗体和抗体亚类水平,同时无菌取脾,测定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NK细胞和CTL细胞杀伤能力,共刺激信号分子(CD40、CD80和CD86)和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二免后14d, RCPS促进了淋巴细胞增值反应,诱导产生了较高水平的OVA特异性IgG和IgG亚类IgG1, IgG2a, IgG2b,同时能够上调CD4+T细胞IL-2、IL-4、IFN-γ和CD8+T栅IFN-γ的表达,并增强了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NK细胞和CTL细胞杀伤能力:RCPS显着上调了树突细胞(DCs)表面分子CD40、CD80和CD86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了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结论综上所述,免疫前口服RCPS可提高OVA受免小鼠Th1、Th2型免疫反应,从而增强了小鼠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其免疫增强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树突细胞成熟和下调Treg细胞的表达来激活T细胞引发免疫反应。5.川牛膝多糖(RCPS)对小鼠注射口蹄疫疫苗后免疫反应的影响目的探讨口服RCPS对小鼠注射O型口蹄疫疫苗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进而探讨了其增强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试验选取4-6周龄ICR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试验组小鼠免疫前分别灌服不同剂量RCPS (0,25,50,100mg/kg体重),连续给药4d后,注射口蹄疫疫苗进行首次免疫,间隔14d后二次免疫。二免后2周采集血清检测特异性IgG和IgG亚类的水平。同时无菌采集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指数,胞内细胞因子(CD4+T细胞IL-2、IL-4、IFN-γ和CD8+T细胞IFN-γ)的表达水平,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NK、CTL细胞的杀伤活性,共刺激分子(CD40, CD80, CD86)的表达水平,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率。同时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了细胞因子(IL-2、IL-4.IL-10、 IFN-γ),内源性抗原肽(MHCⅠ)、外源性抗原肽(MHCⅡ)、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CC趋化因子受体7(CCR7)、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转录因子T-bet、GATA-3、转化生长因子p(TGF-β)等分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二免后14d, RCPS诱导产生了较高水平的IgG和IgG亚类(IgG1, IgG2a, IgG2b),促进了淋巴细胞增值反应和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增强了NK细胞和CTL细胞杀伤活性,同时能够上调了CD4+T细胞IL-2、IL-4、IFN-y和CD8+T细胞IFN-γ的表达。明显增强了共刺激信号分子(CD40,CD80, CD86)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了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的表达百分比。上调了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y), MHC Ⅰ, MHC Ⅱ, CXCR4, CCR7, TLR-2, TLR-4等信号通路分子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了TGF-β mRNA表达水平。结论RCPS配合FMD疫苗免疫小鼠,显着增强了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TLR-2, TLR-4信号通路促进树突细胞的成熟和迁移和通过下调TGF-p和CD4+CD25+Foxp3+的表达途径增强了小鼠对FMD疫苗的免疫反应。6.本研究的结论综上所述,口服川牛膝多糖能增强模式抗原OVA和口蹄疫疫苗受免小鼠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反应和Th1、Th2型细胞因子的产生。初步阐明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TLR-2, TLR-4信号通路,促进树突细胞的成熟,和下调TGF-β和Treg细胞的表达,引发机体免疫反应,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另外,川牛膝多糖配合疫苗能诱导产生平衡的Th1、Th2型免疫反应,其分子机制是通过上调T-bet和GATA3的基因表达调控初始T同时向Th1/Th2型细胞发育。
李小锋[5](2011)在《三角叶黄连的生物学特性和生药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 Cheng et Hsiao的种质资源分布、个体生长发育特征、逸为野生种群(居群)栖息地植被与群落、传粉生物学等特性研究为基础,辅以花期内源性激素对花发育的影响、植物解剖学等特征的研究;探索外部环境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内在发育的缺陷,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三角叶黄连的生物学特性及解剖学特性提供依据,同时比较不同海拔高度的逸为野生种群的不同种质中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含量,为三角叶黄连的种质优选及恢复栽培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古本草考证与文献查阅法对三角叶黄连的药用历史、栽培历史进行研究;用民族药与植物野外调查法对三角叶黄连的种质资源分布、逸为野生种群(居群)栖息地植被与群落特征等进行调查与分析;用传粉生物学、植物解剖学、中药资源学等理论基础与实验技术分析其生长发育状况和无性繁殖的特征与有性繁殖的缺失;用天然药物化学、仪器分析、药物分析等学科的知识与实验技术对不同海拔高度逸为野生种群(居群)不同种质中小檗碱和巴马汀进行HPLC分析,优化色谱条件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自有黄连的记载以来,雅连(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与峨眉黄连C. omeiensis)在现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及乐山市金口河区、峨眉山市等地区就有分布,且在明清时期当地就有栽培引种的明确记载,但该区域已无三角叶黄连栽培,仅有极少的逸为野生居群散布,居群以匍匐茎(无性繁殖)的方式繁衍生存,但若次生林遭破坏或有大型草本、灌木等的侵入,居群则难以发展和繁衍。三角叶黄连开花正常,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但花序发育后期多数花序枯萎,仅极少数能形成果实,且种子数极少,不能萌发,花粉粒绝大部分不同程度的破损和发育异常。解剖学结果表明,混合芽下部侧芽在芽苞期已形成、匍匐茎中柱鞘纤维呈帽状的几乎连续的环带与其适应环境相关。HPLC分析表明,不同海拔高度逸为野生种群(居群)中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含量有较大差异,以海拔1700-2000m左右的最高。结论:黄连自有记载以来就以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及乐山市金口河区、峨眉山市等地区为分布中心,其基源为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与峨眉黄连C. omeiensis,三角叶黄连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后期,丰富了黄连的本草学内容。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已基本无栽培。在传统栽培区域只有极少的逸为野生种群(居群),但伴随着居群栖息地生态环境的恶化,逸为野生居群难以发展和延续,已处于濒危状态,因此,在逸为野生的原栽培地应加强管理和保护,以保存己极为稀少的种质资源。三角叶黄连开花正常,由于花粉粒的发育异常导致其不能形成种子,这是三角叶黄连内在的致危因子,花粉粒败育的原因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无性繁殖的次生性状-匍匐茎的特征说明当花芽在发育过程中有缺失时,会产生适应繁殖需要的侧芽来完成种群的繁衍。匍匐茎中柱鞘纤维呈几乎连续环带的性状,可能有利于其延伸来寻找顶芽的着生点。海拔高度对三角叶黄连根茎中小檗碱类生物碱的积累有较大影响,三角叶黄连最适宜生长海拔高度在1700-2000m,证明前人在栽培生产上选择海拔1700-2200m为最佳高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秦利平,徐蓉芳,罗瑶,王佳[6](2010)在《乐山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的试运行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在该市的试运行情况。[方法]对预警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8年该市预警系统共发出789条预警信号,其中3条被判定为疑似事件;对预警信号的响应时间平均为6h。[结论]改善传染病的报告质量,优化预警系统中预警参数的设置,能使预警系统在基层传染病预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吴强[7](2007)在《长江三峡库区蓄水后鱼类资源现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5-2006年对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渔业资源进行了3次流动调查,共设17个采样点,每次调查时间为1-2个月;同时在巴南和万州进行定点监测,每月2次;结合往年数据资料,对该江段渔业状况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长江三峡库区渔获物中鱼类共108种,分属9目20科71属。其中,鲤形目鱼类共71种,占采集鱼类种类总数的65.74%;鲇形目次之,共18种,占16.67%;鲈形目共9种,占8.33%,其它鱼类共10种,占9.26%。2.鲢、南方鲇、鲤、黄颡鱼类、铜鱼、圆口铜鱼、长鳍吻鮈、圆筒吻鮈、长吻鮠、草鱼、(歺又鱼)类等为三峡库区主要经济鱼类。根据各个采样点的调查结果,三峡库区常见种(出现频率大于40%)为14种(类),按出现率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黄颡鱼类(100%)>南方鲇、鲤、(歺又鱼)类(94.12%)>鲌类(88.23%)>鲢(82.35%)>鲫(70.59%)>铜鱼、长鳍吻鮈、长吻鮠(58.82%)>圆口铜鱼、草鱼(52.94%)>大鳍鳠(47.06%)>岩原鲤(41.18%)。3.对不同江段主要经济鱼类进行了体长、体重分布及年龄组成分析,发现不同江段渔获物组成存在差异,鱼类中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明显。4.统计了不同江段的周年日均单船产量(CUPE),结合三峡库区各江段干流作业船只的数量(N)及作业天数(T),根据公式C=(CUPE)·N·T,得出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渔业年产量约2046312kg。5.和库区蓄水前相比,现在的捕捞船只数量增加,捕捞强度加大,捕捞效率明显提高。过度捕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库区鱼类资源的衰退,鱼类种类较以往明显减少,中华倒刺鲃、胭脂鱼和岩原鲤等资源量迅速下降,中华鲟、白甲鱼、鳤、鳡、鯮、鳗鲡等已极难捕到。
杨尚君[8](2002)在《乐山市金口河区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
二、乐山市金口河区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乐山市金口河区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2016-2020年乐山市土源线虫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监测方案 |
1.2 监测点选定 |
1.3 监测对象及采样 |
1.4 检测鉴定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人群感染总体情况 |
2.2 性别分布特征 |
2.3 年龄分布特征 |
2.4 职业分布 |
2.5 地区分布 |
3 讨论 |
3.1 流行概况分析 |
3.2 流行特点分析 |
(2)2008-2017年乐山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方法 |
2 结果 |
2.1 流行概况 |
2.2 流行特征 |
2.2.1 时间分布 |
2.2.2 人群分布 |
2.2.2. 1 性别分布 |
2.2.2. 2 年龄分布 |
2.2.2. 3 职业分布 |
2.2.3 地区分布 |
3 讨论 |
(3)川牛膝道地性形成的表观遗传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植物的表观遗传研究进展 |
1.1 表观遗传学的兴起 |
1.2 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植物表观遗传学中的DNA甲基化 |
2.1 植物DNA甲基化机制 |
2.2 植物中的DNA甲基化 |
2.3 DNA甲基化在植物胁迫应答方面的作用 |
2.4 DNA甲基化在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方面的作用 |
2.5 DNA甲基化的检测方法 |
2.5.1 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检测方法 |
2.5.2 特定位点的DNA甲基化检测 |
2.5.3 新甲基化位点的寻找 |
3. 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SAP) |
3.1 MSAP技术原理及方法 |
3.2 MSAP技术的应用 |
4. 道地药材川牛膝研究现状 |
4.1 川牛膝的分布和生境 |
4.2 川牛膝商品的主要产区 |
4.2.1 四川产区 |
4.2.2 重庆产区 |
4.2.3 湖南湖北产区 |
4.2.4 其他产区 |
4.3 川牛膝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
4.3.1 白锈病 |
4.3.2 根腐病 |
4.3.3 根线虫病 |
4.4 基于分子标记技术的川牛膝遗传多样性研究 |
4.5 川牛膝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4.5.1 植物甾酮类物质 |
4.5.2 多糖类物质 |
4.5.3 皂苷类 |
4.5.4 其他 |
5.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5.1 川牛膝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
5.2 立题依据及意义 |
5.3 本课题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川牛膝MSAP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1.1 实验材料 |
1.1.1 样品 |
1.1.2 仪器及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川牛膝基因组DNA的提取 |
1.2.2 DNA纯度及浓度检测 |
1.2.3 双酶切实验优化 |
1.2.4 MSAP连接接头的配制及引物的稀释 |
1.2.5 连接 |
1.2.6 预扩增反应体系的优化 |
1.2.7 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优化 |
1.2.8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
1.2.9 银染 |
1.2.10 资料统计与分析 |
1.2.11 多态性条带的回收、纯化、测序及分析 |
1.2.12 引物筛选 |
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3.1 川牛膝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1.3.2 双酶切实验优化结果 |
1.3.3 预扩增反应体系优化结果 |
1.3.4 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优化结果 |
1.3.5 选择性扩增产物产生的条带类型 |
1.3.6 引物筛选 |
1.4 小结与讨论 |
1.4.1 小结 |
1.4.2 讨论 |
2. 川牛膝抗病差异性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样品 |
2.1.2 仪器及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白锈病侵染下不同产地川牛膝抗病能力的差异分析 |
2.3.2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2.3.3 预扩增实验结果 |
2.3.4 选择性扩增实验结果 |
2.3.5 白锈病侵染下川牛膝MSAP扩增多态性分析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小结 |
2.4.2 讨论 |
3. 不同产地川牛膝遗传背景与表观遗传变异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样品 |
3.1.2 仪器及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
3.3.2 预扩增实验结果 |
3.3.3 选择性扩增实验结果 |
3.3.4 遗传背景与表观遗传变异分析 |
3.4 小结与讨论 |
3.4.1 小结 |
3.4.2 讨论 |
4. 不同海拔川牛膝遗传背景与表观遗传变异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样品 |
4.1.2 仪器及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
4.3.2 预扩增实验结果 |
4.3.3 选择性扩增实验结果 |
4.3.4 遗传多样性与表观遗传多样性分析 |
4.3.5 差异条带比对分析 |
4.4 小结与讨论 |
4.4.1 小结 |
4.4.2 讨论 |
5. 不同生长年限川牛膝表观遗传稳定性分析 |
5.1 实验材料 |
5.1.1 样品 |
5.1.2 仪器及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
5.3.2 预扩增实验结果 |
5.3.3 选择性扩增实验结果 |
5.3.4 遗传多样性与表观遗传多样性分析 |
5.3.5 差异条带比对分析 |
5.4 小结与讨论 |
5.4.1 小结 |
5.4.2 讨论 |
6. 讨论 |
6.1 药用植物川牛膝的甲基化式样及分布 |
6.1.1 不同的统计方法对DNA甲基化分析结果的影响 |
6.1.2 川牛膝甲基化样式及分布 |
6.2 环境对植物DNA甲基化的影响 |
6.2.1 生物胁迫对植物DNA甲基化的影响 |
6.2.2 非生物胁迫对DNA甲基化的影响 |
6.2.3 不同发育状态对DNA甲基化的影响 |
6.3 表观遗传研究道地性的两个切入点 |
6.3.1 药材生长的地域性特征 |
6.3.2 药材产生的特异性表型特征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图谱 |
2. 差异片段编号及序列 |
3. Blast2go注释图谱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4)川牛膝多糖对小鼠免疫反应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川产道地药材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川牛膝的免疫调节作用 |
1.1 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1.2 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1.3 对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
1.4 对机体免疫低下的保护作用 |
2 杜仲的免疫调节作用 |
2.1 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2.2 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2.3 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
3 川明参的免疫调节作用 |
3.1 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3.2 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4 川麦冬免疫调节作用 |
4.1 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4.2 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
4.3 对免疫低下的保护作用 |
4.4 对过敏反应的影响 |
5 川续断免疫调节作用 |
5.1 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5.2 对免疫低下的保护作用 |
6 丹参的免疫调节作用 |
6.1 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6.2 对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
6.3 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
6.4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6.5 对机体免疫低下的保护作用 |
7 川泽泻的免疫调作用 |
8 川芎的免疫调节作用 |
9 川白芷免疫调节作用 |
10 川佛手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二节 中药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中药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
1.1 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1.2 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1.3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1.4 对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
1.5 对细胞毒淋巴细胞(NK,CTL)杀伤活性的影响 |
1.6 对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影响 |
2 中药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途径 |
2.1 通过促进树突细胞成熟和迁移途径激活机体免疫反应 |
2.1.1 树突细胞的来源及其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
2.1.2 树突细胞的迁移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
2.1.3 树突细胞的成熟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
2.2 通过Toll样受体通路激活免疫反应 |
2.2.1 Toll样受体在机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
2.2.2 免疫增强剂对Toll样受体的调节 |
2.3 通过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发挥调节作用 |
2.3.1 调节性Treg细胞在机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
2.3.2 免疫增强剂对Treg细胞的调节作用 |
第三节 中药川牛膝的研究进展 |
1 川牛膝的本草考证 |
2 栽培、加工炮制与品质研究 |
3 药理作用 |
3.1 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 |
3.2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 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影响 |
3.4 抗肿瘤作用 |
3.5 抗病毒作用 |
3.6 抗衰老作用 |
3.7 抗炎作用 |
3.8 补益作用 |
4 临床应用概况 |
第四节 立题依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
1 立题依据 |
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技术路线 |
2.3 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十种川产道地药材水提物对小鼠注射卵清白蛋白(OVA)免疫反应的影响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1.1 试验用中药 |
1.1.2 免疫试剂 |
1.1.3 ELISA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动物 |
2 方法 |
2.1 中药水提物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和免疫程序 |
2.3 血样采集 |
2.4 OVA特异性IgG水平的检测 |
2.5 OVA特异性IgG亚类水平的检测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十种中药水提物对血清中OVA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的影响 |
3.2 三种中药水提物对血清中OVA特异性抗体亚类IgG1、IgG2a、IgG2b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剂量川牛膝水提物对小鼠注射卵清白蛋白(OVA)免疫反应的影响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1.1 动物免疫试剂 |
1.1.2 中药 |
1.1.3 ELISA所用试剂 |
1.1.4 T淋巴细胞增殖所用试剂 |
1.1.5 细胞因子检测所用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动物 |
2 方法 |
2.1 川牛膝水提物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和免疫程序 |
2.3 血样采集 |
2.4 内毒素检测 |
2.5 OVA特异性IgG水平的检测 |
2.6 OVA特异性抗体亚类(IgG1、IgG2a和IgG2b)水平的检测 |
2.7 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
2.8 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浓度的检测 |
2.9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RC对血清OVA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的影响 |
3.2 RC对血清OVA特异性抗体亚类IgG1,IgG2a,IgG2b水平的影响 |
3.3 RC对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4 RC对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和IFN-γ含量的影响 |
3.5 RC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4 讨论 |
4.1 RC对OVA受免小鼠体液免疫反应的影响 |
4.2 RC对OVA受免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
4.3 RC对OVA受免小鼠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 |
4.4 RC对小鼠的安全性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川牛膝多糖体外免疫活性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与药品 |
1.1.1 川牛膝多糖 |
1.1.2 测定淋巴细胞最大安全浓度所用试剂 |
1.1.3 淋巴细胞增殖所用试剂 |
1.1.4 细胞因子检测所用试剂 |
1.1.5 NK细胞杀伤试验染色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动物 |
2 方法 |
2.1 对脾淋巴细胞最大安全浓度测定 |
2.2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
2.3 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浓度的检测 |
2.4 NK细胞杀伤活力检测 |
2.4.1 效应细胞的制备 |
2.4.2 K562细胞的复苏及培养 |
2.4.3 细胞的传代与培养 |
2.4.4 细胞计数和细胞活力 |
2.4.5 靶细胞(K562)染色 |
2.4.6 NK细胞杀伤活力检测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RCPS对脾淋巴细胞最大无毒浓度的测定 |
3.2 RCPS体外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 RCPS体外对脾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能力的影响 |
3.4 RCPS在体外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RCPS在体外对淋巴细胞的毒性 |
4.2 RCPS在体外对淋巴细胞增值能力的影响 |
4.3 RCPS在体外对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4.4 RCPS在体外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川牛膝多糖对小鼠注射卵清白蛋白(OVA)免疫反应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1.1 动物免疫试剂 |
1.1.2 川牛膝多糖 |
1.1.3 ELISA所用试剂 |
1.1.4 T淋巴细胞增殖所用试剂 |
1.1.5 胞内细胞因子及表面分子荧光染色试剂 |
1.1.6 体内CTL染色主要试剂 |
1.1.7 NK细胞杀伤试验所用试剂 |
1.1.8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试验主要试剂 |
1.1.9 内毒素检测所用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动物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免疫 |
2.2 血样采集 |
2.3 内毒素检测 |
2.4 OVA特异性IgG水平的检测 |
2.5 OVA特异性抗体亚类(IgG1、IgG2a和IgG2b)水平的检测 |
2.6 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
2.7 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浓度的检测 |
2.8 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及检测 |
2.9 体内CTL杀伤能力检测 |
2.9.1 靶细胞的制备 |
2.9.2 小鼠体内CTL杀伤活性检测 |
2.10 NK细胞杀伤能力检测 |
2.11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检测 |
2.12 共刺激信号分子(CD40、CD80、CD86)的表达水平的检测 |
2.13 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的检测 |
2.1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RCPS对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的影响 |
3.2 RCPS对血清特异性抗体亚类IgG1,IgG2a,IgG2b水平的影响 |
3.3 RCPS对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4 RCPS对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和IFN-γ含量的影响 |
3.5 RCPS对胞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3.5.1 CD4~+T细胞IL-2表达水平 |
3.5.2 CD4~+T细胞IL-4表达水平 |
3.5.3 CD4~+T细胞IFN-γ表达水平 |
3.5.4 CD8~+T细胞IFN-γ表达水平 |
3.6 RCPS对CTL体内杀伤能力的影响 |
3.7 RCPS对NK杀伤能力的影响 |
3.8 RCPS对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3.9 RCPS对树突细胞共刺激信号分子(CD40、CD80、CD86)表达水平的影响 |
3.9.1 共刺激信号分子CD40表达水平 |
3.9.2 共刺激信号分子CD80表达水平 |
3.9.3 共刺激信号分子CD86表达水平 |
3.10 RCPS对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
3.11 RCPS对试验小鼠体重的影响 |
4 讨论 |
4.1 RCPS对OVA受免小鼠体液免疫反应的影响 |
4.2 RCPS对OVA受免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
4.3 RCPS对OVA受免小鼠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 |
4.3.1 RCPS对OVA受免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4.3.2 RCPS对OVA受免小鼠CTL、NK细胞杀伤能力的影响 |
4.3.3 RCPS对OVA受免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4.4 RCPS对OVA受免小鼠树突细胞(DCs)成熟的影响 |
4.5 RCPS对OVA受免小鼠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
4.6 RCPS对小鼠的安全性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川牛膝多糖对小鼠注射口蹄疫疫苗免疫反应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1.1 动物免疫试剂 |
1.1.2 川牛膝多糖 |
1.1.3 ELISA所用试剂 |
1.1.4 T淋巴细胞增殖所用试剂 |
1.1.5 细胞因子及表面分子荧光染色试剂 |
1.1.6 体内CTL染色主要试剂 |
1.1.7 NK细胞杀伤试验所用试剂 |
1.1.8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试验所需试剂 |
1.1.9 Real-Time PCR试验所用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动物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免疫 |
2.2 血样采集 |
2.3 FMDV特异性IgG水平的检测 |
2.4 FMDV特异性抗体亚类(IgG1、IgG2a和IgG2b)水平的检测 |
2.5 T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
2.6 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及检测 |
2.7 体内CTL杀伤能力检测 |
2.7.1 靶细胞的制备 |
2.7.2 小鼠体内CTL杀伤活性检测 |
2.8 NK细胞杀伤能力检测 |
2.9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试验 |
2.10 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分子 |
2.10.1 总RNA的提取 |
2.10.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2.10.3 PCR引物的设计 |
2.10.4 Real-time PC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
2.11 共刺激信号分子(CD40、CD80、CD86)的检测 |
2.12 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检测 |
2.1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RCPS对血清FMDV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的影响 |
3.2 RCPS对血清FMDV特异性抗体亚类(IgG1,IgG2a,IgG2b)水平的影响 |
3.3 RCPS对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4 RCPS对胞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3.4.1 CD4~+T细胞IL-2表达水平 |
3.4.2 CD4~+T细胞IL-4表达水平 |
3.4.3 CD4~+T细胞IFN-γ表达水平 |
3.4.4 CD8~+T细胞IFN-γ表达水平 |
3.5 RCPS对CTL体内杀伤能力的影响 |
3.6 RCPS对NK体内杀伤能力的影响 |
3.7 RCPS对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的影响 |
3.8 RCPS对DCs共刺激信号分子(CD40、CD80、CD86)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
3.8.1 共刺激信号分子CD40表达水平 |
3.8.2 共刺激信号分子CD80表达水平 |
3.8.3 共刺激信号分子CD86表达水平 |
3.9 RCPS对树突细胞MHC Ⅰ、MHC Ⅱ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10 RCPS对DC趋化因子受体CXCR4、CCR7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11 RCPS对脾淋巴细胞中IL-2、IL-4、IL-10、IFN-γ的mRNA表达水平 |
3.12 RCPS对脾淋巴细胞中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13 RCPS对脾淋巴细胞中TLR-2、TLR-4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14 RCPS对脾淋巴细胞中TGF-β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15 RCPS对CD4~+CD25~+Foxp3~+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 |
3.16 RCPS对试验小鼠体重的影响 |
4 讨论 |
4.1 RCPS对FMDV受免小鼠体液免疫反应的影响 |
4.2 RCPS对FMDV受免小鼠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初始T细胞分化的影响 |
4.3 RCPS对FMDV受免小鼠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 |
4.3.1 RCPS对FMDV受免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4.3.2 RCPS对FMDV受免小鼠CTL、NK细胞杀伤能力的影响 |
4.3.3 RCPS对FMDV受免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4.4 RCPS对FMDV受免小鼠树突细胞成熟及迁移的影响 |
4.4.1 RCPS对树突细胞成熟的影响 |
4.4.2 RCPS对树突细胞迁移的影响 |
4.5 RCPS对FMDV受免小鼠TOLL样受体(TLR-2,TLR-4)的影响 |
4.6 RCPS对FMDV受免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影响 |
4.7 RCPS对FMDV受免小鼠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
4.8 RCPS对小鼠的安全性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试验的部分图片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5)三角叶黄连的生物学特性和生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黄连的本草考证 |
1.4 现代研究 |
1.4.1 形态及分类学研究 |
1.4.2 化学成分研究 |
1.4.3 药理作用研究 |
1.4.4 生物技术研究 |
1.4.5 栽培技术研究 |
1.4.6 小结 |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三角叶黄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三角叶黄连的生长发育 |
2.1.1 生长发育特征 |
2.1.2 三角叶黄连的种质资源及其分布 |
2.1.3 逸为野生三角叶黄连种群特征 |
2.1.4 三角叶黄连的栽培特点 |
2.1.5 小结 |
2.2 三角叶黄连分布区域植被与群落 |
2.2.1 分布区域气候特点 |
2.2.2 分布区域植被 |
2.2.3 群落与群落类型 |
2.2.4 小结 |
2.3 三角叶黄连传粉学研究 |
2.3.1 概述 |
2.3.2 实验材料 |
2.3.3 实验方法 |
2.3.4 实验结果 |
2.3.5 小结 |
2.4 内源激素对花发育的影响 |
2.4.1 概述 |
2.4.2 仪器与样品 |
2.4.3 方法与结果 |
2.4.4 小结 |
第3章 三角叶黄连的生药学研究 |
3.1 药材性状与粉末鉴定 |
3.1.1 性状鉴定 |
3.1.2 粉末鉴定 |
3.1.3 小结 |
3.2 解剖学研究 |
3.2.1 材料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2.4 小结 |
3.3 HPLC法的建立及含量测定 |
3.3.1 概述 |
3.3.2 实验材料 |
3.3.3 色谱条件 |
3.3.4 实验方法 |
3.3.5 方法学考察 |
3.3.6 三角叶黄连不同部位中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含量测定 |
3.3.7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乐山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的试运行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预警信号的概况 |
2.2 预警信号的病种分布 |
2.3 辖区内各县区的预警信号及预警病种分布 |
2.4 预警信号的响应时间分布 |
2.5 疑似事件的分布及处理情况 |
2.6 预警信号是否成功实现预警的结果分析 |
2.7 对预警信息系统试运行的评价 |
3 讨论 |
(7)长江三峡库区蓄水后鱼类资源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 长江三峡库区自然概况 |
1.2 长江鱼类资源研究概况 |
1.3 三峡库区蓄水前后鱼类资源研究概况 |
1.3.1 蓄水前库区鱼类资源状况 |
1.3.2 蓄水后库区鱼类资源状况 |
1.4 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鱼类资源面临的威胁 |
1.4.1 三峡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影响 |
1.4.2 过度捕捞 |
1.4.3 水域污染 |
1.4.4 物种入侵 |
1.5 江河渔业中渔获量的分析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长江三峡库区蓄水后鱼类资源现状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采样时间及采样点 |
2.1.2 采样方法与样本处理 |
2.1.3 渔获物的统计 |
2.1.4 年渔获量的估算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渔具统计 |
2.2.2 鱼类种类组成 |
2.2.3 不同江段渔获物重量百分比 |
2.2.4 主要经济鱼类的体长、体重分布及年龄组成 |
2.2.5 几种主要经济鱼类的体长及体重分布 |
2.2.6 不同江段日均单船产量 |
2.2.7 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年渔获量 |
2.2.8 不同江段鱼类种类数统计 |
2.2.9 常见种类的出现频率 |
2.2.10 鱼类区系 |
2.2.11 生态类群 |
2.2.12 三峡库区蓄水前后渔业状况变化 |
2.3 讨论 |
2.3.1 关于渔获物种类组成、体长、体重及年龄 |
2.3.2 关于蓄水对主要经济鱼类分布的影响 |
2.3.3 三峡库区鱼类资源面临的问题 |
2.3.4 建议采取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乐山市金口河区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四、乐山市金口河区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2016-2020年乐山市土源线虫监测结果分析[J]. 袁佳,尹强,张翼,秦利平,杜文英,吕城燊.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21(06)
- [2]2008-2017年乐山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周骥,张文华,张静敏,郭志洪.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9(05)
- [3]川牛膝道地性形成的表观遗传机制的初步研究[D]. 文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4]川牛膝多糖对小鼠免疫反应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封海波.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4)
- [5]三角叶黄连的生物学特性和生药学研究[D]. 李小锋.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5)
- [6]乐山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的试运行情况分析[J]. 秦利平,徐蓉芳,罗瑶,王佳. 现代预防医学, 2010(03)
- [7]长江三峡库区蓄水后鱼类资源现状的研究[D]. 吴强.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8]乐山市金口河区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J]. 杨尚君.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