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三除法治疗糖尿病

中药三除法治疗糖尿病

一、应用中医三消法治疗消渴病(论文文献综述)

董美然,邢玉瑞[1](2021)在《糖尿病与三焦辨证历史源流考察》文中认为三焦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难经》,成熟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学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多从肺、胃、肾三焦论治。随着中医学理论发展及消渴病古今演变等,当代中医学诊治糖尿病,已与古时诊疗消渴病的方法有所不同。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应用三焦辨证治疗消渴病的经验,总结现代糖尿病中医诊疗对三焦辨证的发展,以期为糖尿病治疗提供参考。

刘金星[2](2021)在《初探三消分类法在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探讨三消分类法对二甲双胍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选择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54例,按三消分类法分为上消组、中消组、下消组,每组18例,均使用二甲双胍治疗1个月。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血糖[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BG、2hPG、HbA1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中消组低于其余两组(P<0.05),上消组与下消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组、中消组总有效率为89.0%,明显高于下消组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降低初发T2DM患者血糖水平,改善中医证候,且中消型患者疗效较佳。

宋宁[3](2021)在《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已成为患者致盲、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寻求根治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防治历史悠久、认识独特、诊疗方法神奇、验秘单方众多,具有简、便、验、廉等特色与优势。藏医的《四部医典》、壮医的《中国壮医学》、回医的《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均对糖尿病有丰富而精辟的记载,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但这些记载较为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甚则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而现有研究偏重民族医部分方剂的临床疗效、治疗机制,以及民族降糖药物的成分、药理等现代研究,鲜有对少数民族糖尿病经典文献的研究,未见有对少数民族医药典籍的糖尿病理论认识、常用方剂和治疗药物及其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的系统整理和探讨。因此,系统挖掘整理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典籍中的糖尿病内容,总结理论认识,凝炼前人防治经验,搜集整理其记载的防治糖尿病的方剂、药物,建立藏、壮、回医典籍文献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和药物数据库,形成体系,对于糖尿病理论的总结提升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大,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数据,以便从典籍中找到启发,丰富和提升藏、壮、回医有关糖尿病的认识,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和指导,为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有效单复方及开发糖尿病民族药新药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从医史文献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开展研究。以糖尿病作为切入点,从藏、壮、回少数民族医学的糖尿病典籍文献入手,全面搜集整理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文献,建立理论及方药数据库,梳理和总结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辨治思路,发掘经典文献中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技法、常用方剂和药物、防治经验及其规律,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及其应用规律,着重原文的搜集整理,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具体方法为:1.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西藏藏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回民医院图书资料室等各地实体图书馆;查阅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数字方志库等电子图书馆,全面搜集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通读全文,查找其中有关糖尿病的记载、相关方剂、药物,建立数据库。纳入搜查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古代经典着作、近代现代专着、论着、综合性医书、方书、专书、本草、教科书、医案、医论、医话等。尤其是重点研读藏、壮、回医古代经典着作,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典籍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经验。2.提取相关记载内容,按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字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Word2016分别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3.系统学习藏医、壮医、回医的发展历史、理-法-方-药体系,精读《四部医典》、《中国壮医学》、《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熟悉藏、壮、回医学体系,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4.基于藏、壮、回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总结、挖掘、提炼各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对于《四部医典》、《回回药方》、《饮膳正要》等典籍,通过反复研读、多版本比对分析、比对期刊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尽可能使研究结果忠于原意。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药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2016对藏、壮、回医方剂的药物频数、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6.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对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的科属、来源、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其特点和规律。7.形成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体系。[结果]1.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近200种,通读全文,将记载有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典籍共计140种(藏医30种、壮医77种、回医33种)纳入研究对象。2.从糖尿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诊法、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方面,系统梳理了藏、壮、回医典籍文献,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3.归纳、总结、挖掘、凝炼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4.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共计215首(藏医36首、壮医121首、回医58首);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共计123种(藏药22种、壮药61种、回药40种);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结论]藏、壮、回民族医药典籍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珍宝,记载着历代先民在与糖尿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方药,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均有精辟论述,为民族地区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文献浩瀚,相关记载较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理论记载较少,方药记载较多,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未能得到及时系统的挖掘整理。本研究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共140种;提取相关记载内容,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提炼藏、壮、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糖尿病方剂215首,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统计分析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123种,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统计分析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研究成果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数据。但本研究在浩瀚的藏医、壮医、回医历代典籍文献中搜集零散的糖尿病记载,涉及民族较多,文献量很大,后期研究分析又基于对藏医、壮医、回医三大医学体系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从调研、文献搜集,到整理、考证、提炼、统计分析等,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之水平有限,因此研究过程困难重重,错漏在所难免,期待后继更深入的研究。

田梦源[4](2020)在《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学术思想及DM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范冠杰教授“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的中医临床思想、实际临床医案分析、中药处方用药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整理。对范教授在使用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时的用药相关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和研究,希望归纳总结、继承并记录范冠杰教授糖尿病论治方面的临床思想,并为临床2型糖尿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方法:本研究用三种方法对相关内容展开研究。采用三种研究办法:文献研究、个案研究与信息研究。文献研究通过对西医治疗糖尿病最新指南、文献等资料以及中医治疗消渴病的古籍、文献等资料进行详细调查和整理归纳,并结合向范教授学习过程中的总结笔记、跟师记录、讲座资料、同门公开发表的有关对范教授临证医案、学术思想总结的相关论文及论着等资料,参考中医药其他流派及各大医家对于糖尿病的不同观点,从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案、具体用药等相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范教授“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临床思维的相关渊源、学术思想等进行归纳总结;个案研究则是对范教授临证医案的归纳总结,病案分析,展现范教授在“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临床思维指导下的有效临床经验,以供大家临床参考;信息研究则是针对范教授近十年的门诊处方信息进行数据整理并录入系统进行相关数据挖掘,整理归纳范教授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等方面。在第一部分内容,糖尿病的中西医相关进展文献研究当中,采取文献综述的形式,从西医对糖尿病的最新指南与文献当中总结归纳出西方医学对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关治疗方药的最新认识;通过对中医古籍以及相关名医名家文献研究整理总结出中医历朝历代的各大医家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方药处置等观点,并且针对脾瘅期,这一虽然历史医家并没有具体描述症状但又确实存在的过程进行了整理描述;也对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的相关现代研究等现状作出了较为详尽的梳理与分析;第二部分内容,范教授“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中医临床思维相关学术渊源当中,从老师的各位高师中医临床思路用药特点分析说起,结合老师的主要学术思想来源进行分析,探索老师的学术思想之源流;第三部分内容,范冠杰教授“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学术思想、处方用药特色以及对范教授消渴病诊疗经验总结当中,采用了临床医案分析与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结合中医传统经典理论从时代、地域等方面对范教授独特的学术思想与中医临床应用进行相关说明与阐述;第四部分老师治疗糖尿病用药的相关规律研究当中,临床数据挖掘范教授治疗糖尿病中药用药的相关规律研究,整理、筛选了范教授为2007年5月至2017年11月间诊治的消渴病(西医病名为糖尿病、2型糖尿病等)患者(复诊四次以上含四次)的相关中药处方为数据分析基础,共收录病例3709例,9063个诊次,以使用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发的《医案大数据分析系统》进行本次数据数据统计挖掘分析。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相关的数据挖掘方法,从单味药频次、药对、多味药等各个方面以及组方用药进行深度的分析和研究。结果:通过对老师学术思想的渊源研究,确定了范教授“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学术思想核心在于“恒动观”“动静互涵”“天人合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为基石,根据整体和随时都在发生变动的动态思维来认识把握生命周期与在整个生命中与健康有关的所有过程,构造出来一个天人合一又能够分层次展示的整体概念。中医辨治关键在于证候的把握,证候是恒动的,反映疾病进程的不同阶段,但不同阶段的证候具有自身的特点,是相对固定的,而且不同的证候之间的演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我们不断认识、总结疾病变化中的相对稳定性和规律性,所谓“以不变应万变”[4]。“动-定序贯”学术思想主要强调的是在临床辨证论治时应该先抓准核心病机。中医辨证是治病论治的前提,辨证准确度是直接决定临床有效度的关键。然而疾病往往证候复杂,外在的各种因素的不同(比如病邪程度的轻重、四季、饮食等)和内在条件的不一(人体身体素质、心理状况、对疾病的认识与思想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成为复杂的致病因素。所以在以总结把握疾病的核心症状后在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规律当中把握主要内在关系,准确抓住疾病核心病机,辨证论治,是“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学术思想在中医临床上应用的特点之一。范冠杰教授总结的临床糖尿的治疗辨证经验中,不仅把糖尿病病本虚标实的疾病特点放在第一位,还并归纳出临床糖尿病肝郁、燥热、肾虚等八大主要病机,在具体临床辨证中以此八大主要病机为要点,根据病机的轻重缓急与主次不同来灵活运用,对应使用特定的药串加减来治疗疾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在具体使用当中按照“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学术思想主要是体现在以下的方面:一、是根据范教授归纳总结的核心症状入手分析抓住核心病机;二、是在整个治疗过程当中对核心病机的变化把握是动态的;三、是要把握核心病机所反映出来的发展规律;四是把握整体辨证的一个有序连贯性。“动-定序贯”是一种灵动的辨治理论,且其辨证用药特点相对固定,容易掌握。所以理解及掌握其核心症状、核心病机的反映证候的辨证特点,则能在临床当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用药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1.严格辨证,制定处方大方向。2.使用药串对症治疗。在第四部分,对范教授近十年的治疗消渴的中药处方用药规律分析当中,范师治疗消渴病药物药性多偏于寒、温,药味多偏于苦、甘、辛,归经主要归于肝、脾、肺经,常用药物多为清热药、补虚药及利水渗湿药。药对配伍主要集中在清热药与其他类药物之间的配伍,占两两药对药物组的53.97%,治疗消渴的核心药物组包括:甘草、丹参、生地黄、白术、茵陈、车前草等。结论:通过以上对范教授“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学术思想与范教授十年间复诊患者的中药处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范教授在治疗消渴病时不仅擅长依据“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学术思想所制定的对应药串进行临床处方,更偏好运用清热补虚中药消除患者的不适。体现了范师临床对消渴病的理解:消烁阴津是消渴病常见的病机,消渴病的发生与肝的功能失调关系密切,若情志所伤导致肝失疏泄条达,气机紊乱,郁而化热,则易生消渴之疾。对症治疗可以达到临床效果。

王逗逗[5](2020)在《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通过对中医古代医籍和现代文献治疗糖尿病相关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古今医家运用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和特点。同时,通过《医方类聚》与《中华医典》对比研究,揭示《医方类聚》作为大型方剂学类书的临床价值。2.通过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揭示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T2D M)常用清热药种类与配伍规律,常用剂量及针对不同热证证候的常用方药,以期为临床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提供思路与借鉴。3.基于肠道菌群理论,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与技术,从生物分类学“属”水平探寻清热药降糖功效的微生物学靶点,以期揭示典型清热药黄连降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部分,古代文献研究,针对《医方类聚·消渴门》全篇及《中华医典》治疗消渴相关的方药进行整理。首先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方剂剂型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对含清热药的方剂进行筛选,统计其中的全部清热药。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古人应用清热药治疗消渴相关的配伍规律。现代文献研究,采用特定检索式,检索出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与中医药治疗T2DM相关的文献,按纳排标准筛选文献。采用频次分析方法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方剂的剂型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对含清热药的方剂进行筛选,统计其中的全部清热药。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现代医家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的配伍规律。并进一步研究治疗T2DM常用清热药的常用剂量。2.临床研究部分,收集396份赵进喜教授诊治T2DM有效医案。首先对患者症状、舌象、脉象的表述进行标准化,对处方药物的名称进行规范化,并建立医案方剂数据库。继之对患者一般情况、处方中单味药物、药物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ersion 2.5),以关联规则、复杂熵聚类分析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法,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挖掘赵进喜教授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的组方配伍规律。并针对不同热证常用清热药的用药特色及用药剂量进行统计分析。3.实验研究部分,采用18只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模型小鼠(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连组、二甲双胍组,采用6只同窝非糖尿病小鼠(db/m小鼠)为正常组。其中黄连组与二甲双胍组分别给予黄连浸膏水溶液及二甲双胍水溶液,模型组与正常组给予纯净水,干预时间为8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血糖与体重的变化。于第8周处死前采集粪便样品,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以silval32/16sb acteria为物种分类数据库,对样品菌落的16S rDNA V3-V4区进行DNA测序与聚类,深入分析肠道菌群在生物分类学“属”水平上的组成结构、丰度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相关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肺经、胃经为主。剂型以汤剂、丸剂、散剂为主。常用清热药为天花粉、麦冬、黄连、知母、生地黄、甘草、石膏、黄芩、地骨皮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黄芩、麦冬,地骨皮、麦冬,知母、黄连、麦冬,麦冬、黄芪、人参等。核心药物组合为天花粉、黄连、麦冬、人参。基于聚类分析共得到6组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天花粉、麦冬、知母、黄芩、桑白皮、地骨皮、葛根、升麻、茯神、赤茯苓、生姜、竹叶、炙甘草,黄连、天花粉、王瓜根、牡蛎、苦参、鸡内金、铅丹等。现代文献研究结果显示,现代医家治疗T2DM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脾经、肺经为主。剂型以汤剂、胶囊剂为主。常用清热药为生地黄、黄连、天花粉、麦冬、玄参、知母、甘草、赤芍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生地黄、黄芪,丹参、黄芪,生地黄、丹参、黄芪等。核心药物组合为天花粉、黄连、麦冬、生地黄、黄芪、山药、葛根、丹参。基于聚类分析得到5组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栀子、黄芩、黄芪、玄参、丹参,玄参、白术、茯苓、山茱萸、泽泻、牡丹皮等。2.现代临床医案分析结果显示,共纳入396份医案,含396首处方。症状统计由多到少依次为乏力、口干、不寐、口苦、腰酸等。证候以郁热证、阴虚证、气虚证最多,血瘀证、郁热证次之,热证及其密切相关证候(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痰热证、湿热证、肝阳证、热毒证)占总证候的50.66%。用药方面,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味、甘味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常用清热药为黄芩、黄连、地骨皮、甘草、夏枯草、赤芍、生地黄、牛蒡子、知母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葛根、丹参,地骨皮、荔枝核,地骨皮、丹参、仙鹤草、荔枝核,葛根、丹参、柴胡、黄芩,陈皮、黄芩、半夏等。核心药物组合为葛根、丹参、柴胡、黄芩、白芍、黄连、地骨皮、鬼箭羽、荔枝核、仙鹤草。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得到潜在核心药物组合8组,如麦冬、五味子、太子参,白芍、赤芍、甘草,地骨皮、仙鹤草、荔枝核、蚕沙等。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获得4首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麦冬、莲子心、莲子、五味子、太子参,白芍、赤芍、甘草、三七、茺蔚子、密蒙花等。通过对热证及其密切相关证候用药统计,得到各证候常用清热药,如郁热证常用黄芩、夏枯草、赤芍;阴虚证常用地骨皮、生地黄、知母、玄参;热毒证常用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3.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给予黄连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黄连组)血糖指标显着下降,与给予纯净水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模型组)及给予二甲双胍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二甲双胍组)相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33)。各组小鼠体重均较实验前增加,模型组、黄连组、二甲双胍组,三组小鼠体重与作为正常组的非糖尿病小鼠相较均具有显着差异(P值均=0.000),三组小鼠组间数据则均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基于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较,黄连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降低,在生物分类学“门”水平上,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Cyanobacteria、Verrucomicrobia 丰度增加,而 Fir micutes、Actinobacteria、Patescibacteria、Epsilonbacteraeota、Tenericutes、Deferribacter es丰度降低,提高了 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在生物分类学“属”水平上,表现为 Akkermanisia 丰度增加,Alistipes、Blautia、Roseburia、Helicobacter、Papillibacte r、Ruminococcaceae丰度降低。肠道菌群对血糖影响的相关性分析显示,Akkermansia与血糖呈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6;Q=0.00866)。结论1.文献研究显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多以清热药为主,常配伍补气药与补阴药。常用清热药为天花粉、黄连、知母等。与古代医家相较,现代医家治疗T2DM重视应用清热药的同时,常配伍活血化瘀药,常用清热药为生地黄、黄连、天花粉等。2.现代临床案例分析显示,T2DM常见热证为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赵进喜教授治疗T2DM常用清热药为黄芩、黄连、地骨皮、夏枯草等。常配合健脾益气、养阴生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燥湿化痰等药物与清热药联用。3.实验研究显示,清热药的代表药黄连的降糖机制可能与其增加Akkermansia菌属丰度,降低 Alisipes、Blautia、Helicobacter、Papillibacter、Roseburia、Ruminococcac eae菌属丰度,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降低物种多样性有关。鉴于中药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清热药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4.传统医学在泰国的研究水平相对薄弱,进一步将中医药防治T2DM相关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泰国,将有利于提高泰国中医诊治T2DM的临床水平。

王亚菲[6](2020)在《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证素分布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并基于证素辨证体系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的常见中医证素进行分析,探寻本病病位、病性及其分布特点,并通过证素对证型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进行临床调查,首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抑郁评估,纳入符合抑郁状态的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及中医临床证候,基于证素辨证的方法进行证素的辨证,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对中医证素分布进行分析,并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证型进行探索。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5例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患者。1.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75例患者共计774个证素,其中“Ⅱ”级证素最多,占40.05%,“Ⅱ”及“Ⅲ”级证素共占62.79%,可见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患者临床症状可能较明显。2.单一证素分布:①病位证素:出现频率上,出现最多的为肝,其次为肾、心神、脾,再次为胃、心、肺,膀胱出现频率最少;证素平均权值比较,均值大于20的证素包括肝、肾、脾,其中肝权值均值最高,心神权值均值接近于20。②病性证素:出现频率上,最高的为阴虚、气滞,其次为湿、热、阳虚、气虚,再次为阳亢、血虚、痰、血瘀,血热、动风、津亏出现频率较少;证素平均权值比较,阴虚>气滞>气虚>阳虚>湿>血虚>热>血瘀>痰>阳亢,除阳亢外,其他证素平均权值均大于20。3.证素组合分布:①病位证素组合:多种病位证素组合比较常见,其中4种病位组合最常见,占32.00%,以“肝、脾、肾、心神”、“肝、心、肾、心神”组合为主;其次为3种病位组合(18.67%),以“肝、肾、心神”、“肝、脾、肾”组合为主;2种病位组合(17.33%),以“肝、脾”、“肝、心神”“肝、肾”组合多见。肝证素参与组合最多,常主要与心神、肾、脾证素以不同组合形式出现。②病性证素组合:虚性、实性证素共同参与组合的共73例,占97.33%,且组合较复杂多变,其中6种和7种病性证素组合占比最高,均占16%,其次为8种病性组合(14.67%)。阴虚、气滞常共同参与证素组合,共有63例,占84%。虚性证素以阴虚为主,常与其他虚性证素(气虚、阳虚、血虚)出现不同组合形式,共有58例,占77.3%;实性证素以气滞为主,常与其他实性证素(阳亢、湿、痰、血瘀、热)以不同形式进行组合,共有62例,占82.67%。4.证素分布特征:①性别上,女性阳虚证素出现率高于男性。②年龄上,老年人脾、阳虚出现率高于非老年人。③随着糖尿病病程增长,胃、血虚证素出现频率逐渐增加。④随着抑郁评分增加,心、心神、胃、气虚、阳亢证素更易出现,其中以心神、阳亢证素为着。5.通过聚类分析对中医证素进行聚类,树状图中类间距在15时可将证素聚为4类:第一类:肝、阴虚、气滞、湿,肝郁阴虚兼湿证;第二类:热、阳虚、肾、心神、气虚、脾,脾肾亏虚,热扰心神证;第三类:胃、心、血瘀、血虚、痰、阳亢,心血亏虚,痰瘀互阻证;第四类:肺、血热、动风、津亏、膀胱,肺热津亏证。结论:1.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病位主要在肝,与脾、肾、心神密切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亏虚,气滞、湿、热、瘀、痰之实邪,主要病机为阴虚气滞。2.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证素病理表现较重,且组合复杂多变;女性较男性更易出现阳虚证素;老年人易出现脾阳虚;糖尿病病程越长,更易出现胃、血虚证素;抑郁状态越明显,心神、阳亢证素越容易出现。3.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及临床经验,大致可分为以下证型:肝郁阴虚兼湿证、脾肾阳虚证、热扰心神证、心血亏虚证、痰瘀互结证、肺热津亏证。

王炳权[7](2020)在《刘文峰教授治疗消渴目病的经验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研究历代医家及名老中医刘文峰教授治疗消渴目病的经验与临床思想,为临床诊疗消渴目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1、通过文献及资料研究,梳理历代中医医家对于消渴目病的认知和治疗,总结其学术思想及经验。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对近10年来各医家治疗消渴目病的327首处方建立数据库,对处方中中药的药物、药类、药性、药味、归经等进行数据挖掘,采用频数分析、频率分析以及关联分析,归纳近年来治疗消渴目病的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挖掘新的组方并结合临床药理学对其进行探究。3、对刘文峰教授治疗消渴目病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并对其自拟方七子明目汤进行分析,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提炼刘文峰教授治疗消渴目病的独到之处。研究结果:1、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历代医家对于消渴目病治疗的记载有限,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及古籍调查,可以看出消渴目病与消渴病属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属于阶段与全程的关系,随着历代医家对于消渴病的认知的深入、对于消渴病的治疗方式方法的变化,对消渴目病的病机的理解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其各自的独到之处。自《黄帝内经》时期到明清时期不断有医家对消渴病及消渴目病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消渴目病的认知和治疗思想也从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的探讨上,到了有具体的治疗思路和指导方法上。可以看出几千年以来,我国无数医家先贤都没有停止对于消渴目病诊疗的追寻,这也是中医学一直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动力。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近10年来治疗消渴目病的327首处方,涉及258味中药进行数据挖掘。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黄芪、丹参、枸杞子、茯苓、白术、泽泻,高频药物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健脾利湿、补益肝肾类为主,其中黄芪在诸药中出现频率最高,核心药物总体以活血通络化瘀、补益气血肝肾、化湿解毒、疏肝解郁、明目为主。对327首处方中的258味中药进行关联分析,可得到同时出现频率最高的18个药对。分别为:丹参与黄芪、枸杞子与黄芪、丹参与枸杞子、白术与茯苓、丹参与茯苓、丹参与淫羊藿、丹参与泽兰、茯苓与枸杞子、茯苓与黄芪、泽泻与茯苓、丹参与泽泻、丹参与白术、泽兰与黄芪、金樱子与枸杞子、枸杞子与淫羊藿、白术与黄芪、茯苓与淫羊藿、泽泻与枸杞子。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之间的关联系数大于0.1的药对有17个,分别为:野菊花与荠菜花、野菊花与枸杞子、金樱子与泽泻、淫羊藿与茯苓、金樱子与荠菜花、泽兰与芡实、野菊花与白术、芡实与淫羊藿、淫羊藿与白术、泽泻与枸杞子、益母草与白术、泽泻与白术、泽兰与荠菜花、益母草与枸杞子、金樱子与茯苓、野菊花与大黄、益母草与茯苓。基于复杂熵聚类衍化出3~5味药核心组合14个,分别为:全蝎、蔓荆子、白芷;钩藤、夏枯草、吴茱萸;枳壳、柴胡、桔梗;薏苡仁、玉竹、鸡血藤;酸枣仁、远志、五味子;半夏、陈皮、厚朴;补骨脂、土鳖虫、骨碎补、透骨草;全蝎、僵蚕、白附子;钩藤、夏枯草、炒蒺藜;枳壳、郁李仁、厚朴;薏苡仁、佩兰、蚕砂;酸枣仁、五味子、百合;郁李仁、陈皮、厚朴;虎杖、积雪草、土鳖虫、骨碎补、肉苁蓉。衍生出7个新方,分别为:全蝎、蔓荆子、白芷、僵蚕、白附子;钩藤、夏枯草、吴茱萸、炒蒺藜;枳壳、柴胡、桔梗、郁李仁、厚朴;薏苡仁、玉竹、鸡血藤、佩兰、蚕砂;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百合;半夏、陈皮、厚朴、郁李仁;补骨脂、土鳖虫、骨碎补、透骨草、虎杖、积雪草、肉苁蓉。3、刘文峰教授总结消渴目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为:气虚血瘀、痰湿内阻、肝肾阴虚、肝郁生热、血热妄行等因素导致的目络阻滞,失于滋养。其中以虚为本,以瘀为标,诸多病理因素相互掺杂,交互影响,在治疗上应该标本兼顾。刘教授认为任何一个时代的疾病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即使是大致类似的疾病,由于患病的主体受到不同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的影响,其发病机制也不尽相同,在治疗上应该灵活应变,针对不同的发病机制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争取做到师古而不泥古。考虑当前社会人们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环境变化较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因此在针对消渴目病的治疗过程中刘教授更加重视肝郁致病这一因素。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肝开窍于目、肝之经络上连于目、肝藏血故目受血而能视、肝气通于目,肝气条达、阴阳调和则目能视物。《诸病源候论》谓“内障眼病重脏腑虚衰”,《秘传眼科龙木论》中说“肾受风毒,故令肝虚”可谓高度概括了肝与消渴的发病、与目的生理病理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而,在消渴目病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刘教授着重以肝郁论治,在治疗过程中提倡患者条畅情志,保持心情愉悦,降低眼病给患者带来的负面情绪影响。自拟七子明目汤,辨证加减治疗该疾病。结论:从《内经》时期开始,中医医家就开始了对消渴病及消渴目病论治的探讨与尝试,广大医家经历数千年的努力,在针对消渴目病的中医治疗的理论上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我们对于医疗、科技的需要推动了科技水平、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也从来没有停止对于医学追寻的脚步,中医学也在这种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中不断的蜕变、进化,达到了古人没有接触过的高度。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诊疗手段也在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消渴目病的内在物质水平、病理生理反应、细胞因子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中药成分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水平的再次提升,在对消渴目病的治疗也更加多样化。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近10年来临床上用以治疗消渴目病的327首处方的数据挖掘,发现近代医家们在对消渴目病的治疗上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健脾益肾、化湿利水类为主,并且很多在历史文献中从未出现过用于治疗消渴目病甚至是消渴病的药物也出现在今人的应用当中,说明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同时,基于熵聚类分析,可以得出治疗消渴目病的新方,也为我们今后治疗消渴目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方向。刘文峰教授从事中医内科诊疗工作五十多年,尤其在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上颇有建树。本研究从消渴目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处方用药方面详细总结了刘文峰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体现了其“衷中参西”的思想,对临床医者治疗消渴目病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

陈胡蓉,杨宇峰,董世彦,石岩[8](2020)在《基于中医脏象理论构建消渴治疗框架》文中指出糖尿病作为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病程延长还可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多组织器官损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临床优势突出,具有鲜明的诊疗特色。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源远流长,近年来在病因、病机和治疗方面的研究也正逐步深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的记载,提示糖尿病的发生与五脏皆有关。通过收集整理消渴相关古籍文献,按照中医理论框架"集成-归真-纳新"的基本构建原则,基于中医脏象理论,分析五脏虚损致消的病因病机多为肝脏虚弱,失于疏泄,情志失常郁而化火;心脏虚弱,心阴耗伤,内生燥热;脾脏虚损,失于健运而运化失常;肺脏虚弱,燥热之邪伤肺,津液失于输布;肾脏虚弱,肾阴亏虚,固摄无权,气化无力不能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总的来说为阴虚热盛。以五脏为空间维度构建消渴治疗框架。总结出消渴的治则治法主要有疏肝理气、调畅情志,清泻心火、滋阴润燥,升补脾阳、健脾除湿,清肺润燥、养阴生津,滋阴补肾、温肾助阳等。通过构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理论框架,旨在搭建起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以期为中医古籍文献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供新思路,为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李辉[9](2019)在《黄芪、山药联合应用的中医饮食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作用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黄芪、山药联合应用的中医饮食疗法对T2DM患者(气阴两虚证)进行临床研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为中医饮食疗法防治T2DM提供科学依据,并验证黄芪、山药联合应用在治T2DM(气阴两虚证)的优势作用。2.探讨中医饮食疗法在改善气阴两虚证T2DM患者控制血糖、改善症状以及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3.为形成符合中国人体质和饮食习惯的大众化、可推广的中医饮食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将来源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T2DM患者(气阴两虚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由营养师指导的糖尿病基本中医饮食疗法内容、原则等相关教育。研究期间,两组患者保持原有的西医降糖方案不变;均服用由中医师和营养师联合选定的符合证型的食物种类,对照组在试验期间不可服用黄芪和山药,试验组按照由中医师及营养师联合制定的食谱进行饮食干预。为保证用量的精确,向试验组患者发放切片的生黄芪及鲜山药,要求患者每天以此食材按照当天食谱进行烹饪,并在一天内独自食用完。每天安排6名医师对患者的饮食情况进行监督和随访,并做好记录,确保患者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研究周期为12周,每6周复查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对干预前及干预12周后患者证候积分等进行数据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其变化情况。判定中医证候疗效采用积分法。结果:试验观察12周后,对照组和试验组在降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调节TC、LDL方面不明显(P>0.05);较干预前两组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改善(P<0.05);干预12周后,两组TG、HDL的测定值均向有利方向发展,但因样本量相对较少,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黄芪、山药联合应用的中医饮食疗法和普通的中医饮食疗法对T2DM(气阴两虚证)疗效确切,均可降低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二者均对调节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更敏感;试验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优势更明显。说明中医饮食疗法治疗T2DM具有科学性,黄芪、山药的联合应用可以增强其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周秀娟[10](2019)在《参芪复方的靶点网络构建及改善胰岛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参芪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并以糖尿病血糖波动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对参芪复方改善胰岛微循环进行疗效评价与机制探索。方法:1、以参芪复方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借助TCMSP数据库筛选参芪复方的化学组分及相关靶点,运用Cytoscape3.6.1对其“组分—靶点”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通过Uniprot数据库进行官方名称校正及基因代码转换;其次,借助CTD/TTD/Drug Bank等数据库获取2型糖尿病相关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关联分析,获取参芪复方与2型糖尿病的共同作用靶点。借助STRING 11.0数据库构建其蛋白互作(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参芪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2、7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采用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模型,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中药高剂量组(SH)、中药中剂量组(SM)、中药低剂量组(SL)、格华止组(G);此后连续8周每周2天定时予以皮下注射超短效胰岛素3U及腹腔注射250g/L葡萄糖溶液0.38g/(kg·d),制备糖尿病血糖波动模型;另设10只普通SD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C)。各组大鼠进行血糖波动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药物干预期间每日观察大鼠一般状态(体质量、摄食量、饮水量),每周测试1日5点血糖水平,计算各项血糖波动指数(MBG、SDBG、LABG);药物干预8周后处死大鼠,腹主动脉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肾素、血管紧张素II(Ang II)、醛固酮(ALD);采集胰腺组织,HE染色观察胰岛病理形态改变、检测胰岛微血管数量与密度、胰岛微血管管壁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胰岛α细胞、β细胞数量;TUNEL法检测胰岛细胞凋亡情况;高通量测序法对胰岛微血管进行Affymetrix WT表达谱芯片测序,借助David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GO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QPCR技术检测胰岛ACE2、IRS-1、AKT1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胰岛ACE2、Mas1、IRS-1、pan-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1)参芪复方药物配伍后,共计获得152个活性化合物组分,对应278个靶标蛋白;T2DM“疾病-靶点”共计26924个;将“药物—靶点”及“疾病—靶点”进行关联分析后,获得方剂与疾病共同作用靶点共计261个,其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家族、蛋白激酶B(AKT)家族是其核心靶点群,与代谢、炎症相关通路等密切相关。(2)“药物—疾病”共同靶点经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通路共计182条;经文献比对,其中52条通路与T2DM密切相关,包括氧化应激(AGE-RAGE信号通路)、炎症反应(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胰岛素抵抗等多条信号通路。(3)将上述靶点及通路与文献信息比对,预测参与胰岛微循环的靶标蛋白约35个,包括蛋白激酶B(AKT)家族、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家族、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ACE2、ANG2、ACE)等。2、实验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及胰岛病理结果显示:治疗后,中药三组大鼠整体情况较佳,毛色光亮,精神状态良好。M组与G组大鼠在造模后体质量不断下降,但中药三组(SH、SM、SL)大鼠体质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与M组及G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p<0.05);造模后各组大鼠摄食量及饮水量均明显增加,与M组比较,中药三组(SH、SM、SL)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糖尿病多食、多饮情况(p<0.01)。各组大鼠胰岛病理损伤严重程度依次为:M>SH>G>SM>SL>C。(2)胰岛内分泌细胞及糖调节激素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造模后各组大鼠胰岛α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而β细胞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与M组比较,SL组胰岛β细胞增加(p<0.05);与M组比较,中药三组(SH、SM、SL)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胰岛细胞凋亡(p<0.01,p<0.05);与M组比较,SH组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胰岛素水平(p<0.05)。(3)胰岛微循环各组分结构显示:治疗后,与M组比较,中药三组(SH组、SM组、SL组)大鼠胰岛微血管管壁增厚情况明显改善(p<0.01);与M组比较,SM组胰岛微血管数量增加(p<0.05),SL组、SM组胰岛微血管密度增加(p<0.05)。(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素结果显示:造模后各组大鼠血清肾素(Renin)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与M组比较,中药三组(SH、SM、SL)血管紧张素II(Ang II)显着降低(p<0.01);治疗后,与M组、G组比较,SL组大鼠血清醛固酮水平降低(p<0.05)。(5)胰岛微血管Affymetrix WT表达谱芯片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组间存在基因的显着差异表达:(1)模型组(M)与空白组(C)比较,获得差异基因共183个,其中上调基因59个(32.24%),下调基因124个(67.76%);GO富集获得99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44条(44.4%),主要涉及胰岛素分泌参与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16条,包括淀粉和蔗糖的代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代谢途径等。(2)中药组(SL)与模型组(M)比较,差异基因共321个,其中上调基因239个(74.45%),下调基因82个(25.55%);GO富集获得93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59条(63.4%),主要涉及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血管生成、血管形态发生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9条,包括核糖体,代谢途径等。(3)格华止组(G)与模型组(M)比较,差异基因共301个,其中上调基因183个(60.80%),下调基因118个(39.20%);GO富集获得74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50条(67.6%),主要涉及钙调节通路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15条,包括Wnt信号通路,m TOR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等。(6)胰岛微循环关键调控靶点蛋白及m RNA表达情况显示:治疗后,与M组比较,中药组(SL组)ACE2、IRS-1 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p<0.05),AKT1 m RNA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SH组、SL组)ACE2、Mas1、IRS-1、pan-AKT蛋白表达水平增高(p<0.01,p<0.05)。结论:1、参芪复方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可通过调节多个靶标蛋白及信号通路起到防治2型糖尿病的作用。2、参芪复方具有改善糖尿病血糖波动大鼠胰岛微循环的功效。参芪复方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糖尿病血糖波动大鼠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及胰岛病理形态,并且改善胰岛细胞凋亡,恢复糖调节激素水平,降低RAS激素的血管损伤,改善胰岛微血管血供,从而改善胰岛微循环。3、2型糖尿病胰岛微循环障碍具有多基因、多途径的特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是参与胰岛微循环的重要环节,参芪复方改善糖尿病血糖波动大鼠胰岛微循环的可能机制是通过激活RAS旁路途径(ACE2/Mas轴),促进IRS-1及AKT表达而实现。

二、应用中医三消法治疗消渴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中医三消法治疗消渴病(论文提纲范文)

(1)糖尿病与三焦辨证历史源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两汉南北朝———消渴病三焦辨证的萌芽
2 隋唐宋金元———消渴病三焦辨证的确立
3 明清时期———消渴病三焦辨证的发展
4 三焦辨证在现代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创新

(2)初探三消分类法在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定标准
    3.3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4 讨论

(3)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导论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藏医论治糖尿病
        一、藏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二、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五、藏医防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壮医论治糖尿病
        一、壮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二、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五、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六、壮医辨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回医论治糖尿病
        一、回医糖尿病探源溯流
        二、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回医防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藏医、壮医和回医典籍中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章 藏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藏医经典着作
        二、藏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藏族医学分布
        二、藏族糖尿病患病率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四、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五、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六、藏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七、藏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八、藏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九、藏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十、藏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一、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二、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三、藏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壮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壮医经典着作
        二、壮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壮族医学分布
        二、壮族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三、壮族糖尿病患病率
        四、壮族地区糖尿病历史发展脉络
        五、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六、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七、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八、壮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九、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十、壮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十一、壮医糖尿病的特色治疗方法
        十二、壮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三、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四、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五、壮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回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回医经典着作
        二、回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回族医学分布
        二、回族糖尿病患病率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四、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五、回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六、回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七、回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八、回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九、回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一、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二、回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藏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2 壮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3 回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4 藏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附录5 壮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附录6 回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学术思想及DM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一、糖尿病的概念
        二、2 型糖尿病发病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第二节 传统中医药对消渴病的认识
        (一)先秦两汉时期是消渴病中医药理论的奠基期
        (二)魏晋隋唐时期作为消渴病中医药治疗思路的拓展期
        (三)两宋时期为消渴病学术积淀期
        (四)金元时期作为消渴病治疗思路的百家争鸣期
        (五)明清时期为消渴病学术提升期
        (六)近代为消渴病学术集大成期
第二章 范冠杰教授“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学术思想的内涵和特色以及治疗 2 型糖尿病诊疗经验总结
    第一节 范冠杰教授“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学术思想的内涵和特色
    第二节 范冠杰教授 2 型糖尿病诊疗经验总结
第三章 范冠杰教授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验案整理及方药思路分析
    第一节 临床验案整理
        一、范冠杰教授临床验案整理
        (一)病案一(糖尿病前期)
        (二)病案二(2 型糖尿病合并肥胖)
        (三)病案三(2 型糖尿病合并肥胖)
        (四)病案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五)病案五(糖尿病抑郁症)
        (六)病案六(糖尿病肾病)
        (七)病案七(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
    第二节 临床方药思路归纳整理
第四章 范冠杰教授治疗2 型糖尿病的临床用药挖掘整理研究
    第一节 治疗消渴病的单味药统计
    第二节 治疗消渴病之高频药物组频次统计
    第三节 药对数据库比较与关联分析
    第四节 药物关联图与综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古今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相关文献综述
        1 古代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消渴相关文献综述
        2 现代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的文献综述
        3 泰国传统医学治疗糖尿病的现状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及常用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与功能
        2 糖尿病与体内肠道菌群的变化
        3 肠道菌群诱发糖尿病的机制
        4 治疗糖尿病常用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黄连治疗糖尿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6 泰国传统草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7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文献研究: 基于古今文献数据挖掘的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代医籍应用清热药治疗消渴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医家应用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临床研究 赵进喜教授应用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研究 基于肠道菌群的黄连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机制研究
    对象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泰语版)
附录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汉语版)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证素分布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糖尿病合并抑郁西医研究进展
        1 糖尿病合并抑郁流行病学
        2 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影响因素
        3 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发病机制
        4 糖尿病合并抑郁临床评定
        5 糖尿病合并抑郁临床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糖尿病合并抑郁中医研究进展
        1 糖尿病合并抑郁的中医渊源
        2 糖尿病合并抑郁的病因病机
        3 糖尿病合并抑郁的中医辨证论治
        4 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其他中医疗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病例标准
        6 研究方法
        7 统计学方法
        8 质量控制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常见中医症状及舌脉分布
        3 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证素分布情况
        4 聚类分析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证型研究
    第三节 讨论
        1 一般情况分析
        2 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常见症状分析
        3 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证素结果分析
        4 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证型分布
        5 导师学术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7)刘文峰教授治疗消渴目病的经验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及消渴目病的认识及治疗
    1 先秦两汉时期
    2 秦汉时期
    3 魏晋隋唐时期
    4 宋朝时期
    5 金元时期
    6 明清时期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数据挖掘对近现代治疗消渴目病的研究
    1 资料搜集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消渴目病常用药物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刘文峰教授治疗消渴目病的经验探讨
    1 刘教授对消渴病的认识
    2 刘教授对消渴目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刘教授治疗消渴目病的特点归纳
    4 刘教授应用自拟“七子明目汤”加减治疗消渴目病经验介绍
    参考文献
综述 当归补血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中医脏象理论构建消渴治疗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五脏”与消渴
    1.1肝与消渴
    1.2心与消渴
    1.3脾与消渴
    1.4肺与消渴
    1.5肾与消渴
2 从五脏论治消渴
    2.1 疏肝理气,调畅情志
    2.2 清泻心火,滋阴润燥
    2.3 升补脾阳,健脾除湿
    2.4 清肺润燥,养阴生津
    2.5 滋阴补肾、温肾助阳
3 总结

(9)黄芪、山药联合应用的中医饮食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作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一、中医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 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的认识
        (二) 中医对糖尿病病因机的认识
        (三) 中医对糖尿病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的认识
    二、西医对T2DM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T2DM的中西医药物治疗
        (一) T2DM的中医药物治疗
        (二) T2DM的西医药物治疗
    四、T2DM的中西医饮食疗法
        (一) T2DM的西医饮食疗法
        (二) T2DM的中医饮食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基本资料
    三、T2DM相关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诊断标准
        (三) 入组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病例中止标准
        (六)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四、研究方法
        (一) 干预试验
        (二) 试验流程
        (三) 实验室检查与记录
        (四) 观察指标
    五、统计学处理
        (一) 样本量确定
        (二) 数据录入
        (三) 统计方法
    六、一般资料分析
    七、研究结果
        (一) 空腹血糖比较分析
        (二) 餐后2小时血糖比较分析
        (三) 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分析
        (四) 空腹胰岛素比较分析
        (五) 血脂比较分析
        (六)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分析
讨论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 气阴两虚证的选择依据
    (三) 气阴两虚证糖尿病病因病机及治则
    (四) 黄芪、山药降糖机理探讨
    (五) 研究结果分析
    (六)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参芪复方的靶点网络构建及改善胰岛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选题背景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分析
    2 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参芪复方活性化合物提取及筛选
        2.3 参芪复方“组分—靶点”可视化分析
        2.4 2型糖尿病“疾病—靶点”筛选
        2.5 2型糖尿病—参芪复方的共表达网络
        2.6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 PPI分析
        2.7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GO分析
        2.8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 KEGG富集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参芪复方“组分—靶点”构建
        3.2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靶点构建
        3.3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 PPI分析
        3.4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GO分析
        3.5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 KEGG分析
        3.6 参芪复方改善胰岛微循环的靶点与通路预测
    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参芪复方改善糖尿病血糖波动大鼠胰岛微循环的疗效评价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饲养环境及饲料
        1.3 实验药品
        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造模剂配制
        2.2 造模及分组
        2.3 干预方法
        2.4 标本采集与处理
        2.5 观察指标及检测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血糖波动比较
        3.3 胰岛病理形态学比较
        3.4 胰岛α细胞、β细胞含量比较
        3.5 胰岛细胞凋亡情况比较
        3.6 胰岛微循环情况比较
        3.7 血清ELISA检测比较
        4 小结
    实验二 参芪复方改善糖尿病血糖波动大鼠胰岛微循环分子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饲养环境及饲料
        1.3 实验药品
        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造模剂配制
        2.2 造模与分组
        2.3 干预方法
        2.4 标本采集与处理
        2.5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
        2.6 胰岛微血管Affymetrix WT芯片
        2.7 Real-time PCR验证
        2.8 Western blot验证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芯片杂交扫描图
        3.2 组间数据分布集中趋势
        3.3 组间数据差异表达情况
        3.4 非监督层次聚类分析
        3.5 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3.6 差异基因GO分析
        3.7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3.8 胰岛ACE2、IRS-1、AKT1 mRNA表达水平比较
        3.9 胰岛ACE2、Mas1、IRS-1、pan-AKT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4 小结
        4.1 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4.2 差异基因GO及KEGG分析
        4.3 RT-PCR及WB验证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消渴“从脾论治”的理论探讨
        1.1 消渴理论探源
        1.2 消渴从脾论治
        1.3 参芪复方方义
    2 糖尿病胰岛微循环的西医认知
        2.1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复杂性代谢紊乱性疾病
        2.2 血糖波动是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2.3 胰岛微循环障碍是血糖波动的关键环节
    3 关于本研究中动物实验方案的设计
        3.1 立题依据
        3.2 动物模型的建立
        3.3 检测方法的确定
        3.4 评价指标的选择
    4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4.1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靶点及通路验证
        4.2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靶点及通路预测
        4.3 参芪复方改善胰岛微循环的靶点及通路预测
    5 参芪复方改善胰岛微循环的作用探讨
        5.1 参芪复方改善胰岛微循环的疗效评价
        5.2 参芪复方改善胰岛微循环的机制探讨
    6 参芪复方改善胰岛微循环的中医解读
        6.1 糖尿病相关因素的中医学考辨
        6.2 参芪复方改善胰岛微循环的探讨
    7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优势
        7.1 执中致和,阴阳平衡
        7.2 务虚求衡,整体辨证
        7.3 养正徐图,调气为先
第四部分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综述 胰岛微循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与述评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应用中医三消法治疗消渴病(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与三焦辨证历史源流考察[J]. 董美然,邢玉瑞. 亚太传统医药, 2021(10)
  • [2]初探三消分类法在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中的意义[J]. 刘金星. 中国民间疗法, 2021(15)
  • [3]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D]. 宋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4]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学术思想及DM用药规律的研究[D]. 田梦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D]. 王逗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证素分布的初步研究[D]. 王亚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刘文峰教授治疗消渴目病的经验探究[D]. 王炳权.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中医脏象理论构建消渴治疗框架[J]. 陈胡蓉,杨宇峰,董世彦,石岩.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1)
  • [9]黄芪、山药联合应用的中医饮食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作用观察[D]. 李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参芪复方的靶点网络构建及改善胰岛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D]. 周秀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中药三除法治疗糖尿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