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肥隧道后发酵及蘑菇高产技术

堆肥隧道后发酵及蘑菇高产技术

一、堆肥隧道后发酵与蘑菇高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黄琳翔,李婕,王圣铕,肖淑霞,蔡志英,江玉姬,谢宝贵[1](2019)在《隧道发酵技术在草菇工厂化栽培过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通过隧道发酵技术对草菇(Volvaria volvacea)的栽培原料进行发酵处理,以期应用于草菇工厂化栽培生产.发酵过程中检测了发酵料的温度、pH,发酵结束后,将发酵料转移至塑料框内进行高温杀菌,并对草菇进行室内栽培.试验时,对发酵隧道装料系数以及塑料框栽培的装料高度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草菇农艺性状的测定,探索隧道发酵技术对草菇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隧道装料系数为50%,发酵料升温较快,发酵料终pH为7.89,适合草菇生长;塑料框装料高度10.0 cm时,草菇生长最好,单框产量最高为(434.14±132.39) g,横径和纵径最大为(40.34±5.12) mm和(43.71±5.97) mm,生物转化率较高,达(17.37±5.54)%.

蔡盼盼,张文强,张昊琳,王清辉,张国庆,陈青君[2](2019)在《双孢蘑菇培养料理化指标及酶活与其产量相关的多重分析》文中认为为探究双孢蘑菇二次发酵培养料各项理化参数和酶活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各参数对产量形成所起的作用,为制作和评价高产的二次发酵培养料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10批不同原料做堆肥,采用二次发酵技术进行隧道式发酵,按照工厂化栽培工艺进行出菇管理。取每批二次发酵结束后的培养料,测定含水率、pH值、EC值、碳质量分数、氮质量分数、碳氮比等理化性质和纤维素、半纤维素质量分数以及木聚糖酶、羧甲基纤维素酶(CMC)、α-纤维二糖水解酶、木糖苷酶、α-阿拉伯呋喃糖苷酶酶活等13个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统计每批双孢蘑菇产量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各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pH值、EC值、氮质量分数、碳水化合物相关指标是二次发酵培养料指标的主成分因子。主成分分析在二次发酵培养料的13个指标中提取出4个主成分,分为碳水化合物因子,主要的纤维素降解酶类,EC值和氮质量分数,主要的半纤维素降解酶类,贡献率分别为31.176%、18.45%、18.34%、16.08%,前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4.04%,代表原始因子的大部分信息,结果客观可信。聚类分析将13个指标聚为4类,分别为碳水化合物变化因子,EC值和氮质量分数,半纤维素降解酶类,pH值。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的CMC酶活、木聚糖酶酶活和纤维素质量分数与单位面积产量的关系公式拟合度较好,显着性较高。木聚糖酶、CMC酶活与双孢蘑菇产量存在正线性关系,纤维素含量与双孢蘑菇产量存在负线性关系,此方程可以预测发酵培养料种植双孢蘑菇可能的产量。3种方法综合分析表明,双孢蘑菇产量受培养物料中各理化指标及酶活共同影响,其中木聚糖酶、CMC酶活性与双孢蘑菇产量关系更为密切,呈正相关。

高晓静,张昊琳,佟佳兴,秦改娟,张国庆,陈青君[3](2017)在《不同配方双孢蘑菇培养料的细菌群落结构和理化性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充分利用蘑菇产地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在工厂化生产模式下探索以稻草、玉米秸、杏鲍菇菇渣代替部分麦草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培养料配方的可行性.以麦草配方为对照设计配方,分别在堆料期和出菇期取培养料样品,提取总DNA,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细菌群落结构,同时测定理化性状和产量,利用SPASS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堆料期回收优势条带59条(KR089383-KR089441),分为5个门22个属;出菇期回收37条(KR089346-KR089382),分为5个门13个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多个种属为各配方共有的优势菌;与传统麦草配方相比,添加玉米秸秆的配方在堆肥初期细菌多样性较高,但以后持续下降;各配方堆肥期和出菇期细菌群落明显不同.不同配方堆肥期和出菇期培养料含氮量、灰分、电导率(EC)均呈上升趋势,含碳量、碳氮比、含水量以及p H均呈下降趋势,一潮菇后添加菇渣和玉米秸秆的配方含水量急剧下降.添加稻草、菇渣配方的产量稍低于对照纯麦草,添加玉米秸秆的配方产量最低.因此,双孢蘑菇培养料细菌群落和理化特性因原料配方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用稻草和菇渣代替部分麦草的配方是可行的,而添加玉米秸时还需要进一步改进配方或工艺.

杨潜龙[4](2017)在《双孢蘑菇还原型菌种的研制及覆土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是全世界栽培范围最广,生物学研究最深入,栽培技术最现代化,单位面积产量和世界总产量最高、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双孢蘑菇栽培主要使用谷粒种或其他配方的固体菌种进行接种。新近出现的还原型液体菌种,以其制作周期短、活力强、接种量大等优点,并且克服了液体菌种不耐储存、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能力差等缺点,已经应用于金针菇和杏鲍菇生产。本研究旨在探索开发还原型液体菌种,以及替代材料中添加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产生菌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UW4代替常规覆土等新技术,实现双孢蘑菇的高效栽培。主要结果如下:1、液体菌种培养条件优化。以液体培养中菌丝球的生物量、菌球状态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培养料浸提液添加量(X1)、过氧化钙浓度(X2)、装液量(X3)为影响液体菌种培养的三个重要因素,采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利用Design-Expert软件中的Box-Behnken设计的响应面分析法建立模型:Y=+8.311E-003-6.950E-005X1-9.437E-005X2-7.996E-004X3+4.150E-005X1X2+1.270E-004X1X3+2.823E-004X2X3-3.225E-006X12-1.648E-005X22+8.153E-005 X32.推测出培养料浸提液添加量为50%,过氧化钙浓度为0.01 g/100 ml,装液量为80 ml,在此条件下,双孢蘑菇液体培养的菌丝生物量干重预测的最大响应值为0.009787 g/ml。此优化配方包含在试验处理中,实际值为0.0095 g/ml,与预测值相符。2、还原型菌种制备。从多种成胶物质中选出胶Y,在常温下固化效果最好,在其浓度为0.4%条件下,固化液体培养得到的菌丝球,4℃保藏。固化30 d后,将菌种液化接种于灭菌培养料平板中培养,在培养料中的生长速度比加富PD(PBG)培养基提高49.8%-77.9%。3、覆土新技术研究。共设计12个覆土处理,分别为常规覆土处理、常规覆土添加菌剂、常规覆土灭菌后添加菌剂、草炭土处理、草炭土添加菌剂处理、草炭土灭菌处理、草炭土灭菌后添加菌剂、生物炭灭菌处理、生物炭灭菌后添加菌剂、膨化珍珠岩灭菌处理、膨化珍珠岩灭菌后添加菌剂、蛭石灭菌添加菌剂。菌剂为恶臭假单胞菌UW4制剂,添加量为5%。每个处理3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约为4 m2,随机分布。前二潮菇产量,草炭土处理最高,生物炭和生物炭加菌剂处理产量最低,其次是珍珠岩处理。其他处理与常规覆土没有差异。表明采用资源丰富的蛭石或珍珠岩添加UW4菌剂可以作为覆土替代材料。4、覆土中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产生菌对菇产量的影响。在双孢蘑菇二潮出菇采收后,对不同覆土材料中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产生菌数量进行测定,其菌数的对数值与前两潮菇的总产量之间表现出极显着(P<0.01)的正线性相关关系,表明覆土材料中ACC脱氨酶产生菌的数量越大,一潮与二潮菇的总产量也越高。

李敏[5](2015)在《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物质变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文中指出双孢蘑菇是一种营养价值高、栽培历史久、消费人群广的全球性草腐性食用菌。我国是双孢蘑菇的生产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出口量。在双孢蘑菇栽培过程中,培养料的发酵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培养料是双孢蘑菇生长和发育的主要场所,是双孢蘑菇栽培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以双孢蘑菇为研究对象,开展双孢蘑菇培养料不同发酵方式物质变化规律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测定了不同发酵方式培养料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孢蘑菇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培养料的发酵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测定不同发酵阶段培养料的木质纤维素含量及相关酶活,为不断量化培养料发酵的质量标准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对不同发酵时期的培养料中微生物变化研究对培养料中微生物的群落变化进行分析,从分子水平初步探究培养料中微生物对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1双孢蘑菇培养料不同发酵方式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产量的相关性分析隧道发酵培养料的pH,EC,含水量及碳氮比的控制优于传统发酵,并且隧道发酵培养料的栽培产量也高于传统发酵。传统发酵培养料的产量与pH和全氮呈显着正相关,与全碳呈显着负相关,与EC和含水量无显着相关性关系。隧道发酵培养料产量与全氮呈显着正相关,与全碳呈显着负相关,与pH,EC,含水量无显着相关性关系。2双孢蘑菇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隧道发酵培养料的降解酶活力和降解量都高于传统发酵,这说明隧道发酵培养料中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双孢蘑菇菌丝可利用的小分子物质多。这一研究结果与隧道发酵培养料产量较高相吻合。培养料不同发酵阶段的扫描电镜图,更直观的展现了其降解的过程,为培养料发酵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影像资料。3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规律隧道发酵培养料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变化规律与传统发酵基本一致,但是隧道发酵培养料中微生物数量较传统发酵高。因为在培养料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细菌在发酵初期不断生长繁殖,破坏木质纤维素的外部结构,同时还能释放大量的热量,提高培养料的发酵温度,推动发酵的进程;真菌和放线菌主要在培养料发酵中后期发挥作用,利用自身菌丝松动木质纤维素的内部结构,还能分泌木质纤维素降解酶,促进培养料物质的降解和转化。所以,微生物数量较多的隧道发酵培养料发酵质量较好,这一研究结果与隧道发酵培养料降解量和产量高于传统发酵相吻合。

于建光,李瑞鹏,陆建刚,常志州,顾元[6](2013)在《秸秆牛粪堆制基料理化性状对双孢蘑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更好地提高隧道式堆制生产双孢蘑菇基料的质量,从而满足双孢蘑菇生产中对产量和品质的要求,进而为秸秆和奶牛场废弃物混合堆制双孢蘑菇栽培基料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采集7个批次隧道堆制生产的栽培基料,对其理化性状进行分析,分析栽培得到的双孢蘑菇的品质和产量,并对栽培基料与品质、产量间关系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二次发酵结束时,各批次栽培基料的pH均微偏碱性,基料全氮含量上升,C∶N下降。B5批次栽培基料所得双孢蘑菇的品质最好,产量较高,所得栽培基料适合栽培双孢蘑菇,栽培基料原料堆制配方较为合理。二次发酵后栽培基料总有机碳含量、C∶N与品质和产量负相关,基料全氮含量与品质和产量正相关。

杨国良,刘明山[7](2012)在《蘑菇堆肥隧道发菌新技术应用简报》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国产隧道进行蘑菇堆肥的发菌获得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蘑菇产量达到28kg/m2,显着提高了菇房利用率及投资效益。

杨国良,刘明山[8](2012)在《蘑菇堆肥隧道集中发菌新技术》文中提出蘑菇堆肥隧道集中发酵分三个阶段:前发酵、后发酵、发菌,又称作一次发酵(PhaseⅠ)、二次发酵(PhaseⅡ)、三次发酵(PhaseⅢ)。利用发酵隧道进行集中大堆发菌,可将空调菇房周转期缩短1417天,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采用此技术的欧美地区双孢蘑菇厂周年生产89轮,而我国菇厂周年生产不过6轮,差距较大。我国隧

卫智涛[9](2011)在《双孢蘑菇菌渣堆肥、肥效及细菌种群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双孢蘑菇菌渣(Agaricus bisporus residue)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和传统堆肥方法对蘑菇渣中添加鸡粪和发酵菌剂进行肥效和细菌群落变化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双胞蘑菇菌渣堆肥过程中温度、pH值、电导率的变化。在双孢蘑菇菌渣堆肥中加入发酵菌剂,可以快速提高堆体温度,缩短堆肥时间;有效降解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等酸性物质,缓解堆体pH值的下降;在堆肥中CE值变化呈现出一定波动性,但整体变化幅度不大,通过堆肥可以有效减少双孢蘑菇菌渣中有害离子对农作物的伤害。(2)双孢蘑菇菌渣堆肥及其肥效研究。通过菌渣堆肥中添加发酵剂或鸡粪的处理,分析了堆肥过程中各个时期不同处理的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变化趋势以及对腐熟后的堆肥菌渣进行水稻肥效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双孢蘑菇菌渣堆制过程中加入发酵菌剂可快速提高堆体温度,与未加发酵菌剂的堆肥处理A相比,在堆肥中加入发酵菌剂后,堆肥中全氮、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增加量分别为处理A的3倍、1.43倍和2.67倍;菌渣堆肥结束后,处理A,处理B和处理C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发酵前增加了54.5%,38.5%和58.3%;菌渣肥水稻田间试验表明,双孢蘑菇菌渣有机肥能够促进水稻增产,菌渣堆肥增产效果优于不发酵菌渣,而加于菌剂处理的堆肥增产效果最佳,按每亩400kg施肥,水稻空瘪粒数少,穗粒饱满,水稻亩产553.37kg,与当地常规施肥方式相比较增产20.55%,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较增产44.18%。(3)双孢蘑菇菌渣堆肥中细菌群落的变化研究。使用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不同处理的双孢蘑菇菌渣堆肥中细菌种群变化进行研究,在堆肥不同时间取样,结合温度变化进行DGGE分析。结果显示,在堆肥的高温期处理C的电泳条带数为24明显高于处理A(第7d电泳条带数为14),说明加入的发酵菌剂明显提高了嗜热菌群的含量,改变了堆肥中细菌的种群结构;处理C(在蘑菇渣中添加发酵菌剂)两相邻阶段Cs值较高,分别为:76、71、73、62,说明堆肥相邻阶段细菌种群差异较小,变化比较稳定;通过Quantity One软件对DGGE图谱的条带数和亮度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依此为据进行聚类分析,DGGE图谱大致分为两类,处理C的6次取样为一类,处理A和B为一类,说明单独加入发酵菌剂对双孢蘑菇菌渣堆肥中的细菌群落影响明显区别于不添加发酵菌剂和在堆肥中添加鸡粪和发酵菌剂,也说明了加入发酵菌剂对双孢蘑菇菌渣堆肥中细菌种群有明显影响。

陶嘉杰[10](2011)在《蘑菇培养料室内堆肥发酵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蘑菇人工栽培于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传统的栽培技术是以牛粪和稻、麦草为培养料。80年代调整产业结构之际,平湖市引进蘑菇生产技术,由于生产规模受到牛粪资源制约,当地菇农首

二、堆肥隧道后发酵与蘑菇高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堆肥隧道后发酵与蘑菇高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隧道发酵技术在草菇工厂化栽培过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1.1 材料
        (1) 栽培料配方:
        (2) 草菇菌株:
        1.1.2 仪器与设备
        (1) 仪器:
        (2) 发酵隧道:
    1.2 试验步骤
        1.2.1 原料预处理
        1.2.2 配料、拌料
        1.2.3 发酵
        1.2.4 装筐、灭菌
        1.2.5 冷却、接种
        1.2.6 菌丝培养
        1.2.7 出菇管理
        1.2.8 含氮量和含碳量的测定
        1.2.9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酵过程中的温度、pH变化
    2.2 含氮量和含碳量的变化
    2.3 出菇试验
        2.3.1 塑料框不同装量对草菇农艺性状的影响
        2.3.2 发酵隧道不同装量系数对草菇农艺性状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2)双孢蘑菇培养料理化指标及酶活与其产量相关的多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次发酵料理化性质和相关酶活与单位面积产量
    2.2 主成分分析
    2.3 聚类分析
    2.4 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3)不同配方双孢蘑菇培养料的细菌群落结构和理化性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堆肥
        1.2.2 培养料样品采集
        1.2.3 微生物多样性检测
        1.2.4 原料理化性状测定
        1.2.5 双孢蘑菇不同配方产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菌DGGE图谱与多样性指数分析
    2.2 主成分分析
    2.3 特异性条带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关系
    2.4 不同配方细菌种类与演替动态的比较
    2.5 培养料各阶段理化性状
    2.6 不同配方双孢蘑菇总产量
3 讨论与结论

(4)双孢蘑菇还原型菌种的研制及覆土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食用菌及双孢蘑菇概述
        1.1.1 国外双孢蘑菇栽培历史概况
        1.1.2 国内双孢蘑菇栽培历史概况
    1.2 食用菌液体菌种研究与应用
        1.2.1 食用菌液体菌种简介
        1.2.2 液体培养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1.2.3 还原型菌种技术
        1.2.4 食用菌液体培养的理化条件
    1.3 土壤及双孢蘑菇培养料浸提液和过氧化钙的应用
    1.4 双孢蘑菇覆土机理研究及恶臭假单胞菌菌剂的应用
        1.4.1 覆土对双孢蘑菇生长影响
        1.4.2 恶臭假单胞菌菌剂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双孢蘑菇还原型菌种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菌种
        2.2.2 培养基配方
        2.2.3 仪器设备与试剂
        2.2.4 试验方法
        2.2.5 分析方法
        2.2.6 试验流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双孢蘑菇最优培养基筛选
        2.3.2 不同处理方式土壤与培养料浸提液对平板中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3.3 不同处理方式土壤与培养料浸提液对液体培养双孢蘑菇形态的影响
        2.3.4 不同高压蒸汽灭菌培养料浸提液浓度对双孢蘑菇菌丝形态的影响
        2.3.5 不同过氧化钙浓度对双孢蘑菇菌丝形态的影响
        2.3.6 不同装液量对双孢蘑菇生物量的影响
        2.3.7 响应面法优化试验
        2.3.8 胶Y固化作用及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孢蘑菇高产栽培覆土新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试验场地
        3.2.2 试验材料
        3.2.3 仪器设备
        3.2.4 试验试剂
        3.2.5 培养基
    3.3 试验方法
        3.3.1 菌剂的制作及质量检测
        3.3.2 双孢蘑菇栽培管理
        3.3.3 覆土管理
        3.3.4 采收阶段管理
    3.4 覆土材料中总细菌及ACC脱氨酶产生菌菌数的统计
    3.5 结果与分析
        3.5.1 菌剂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5.2 菌剂对双孢蘑菇出菇的影响
        3.5.3 试验结束后覆土材料处理中细菌总数及ACC脱氨酶产生菌数量的统计
        3.5.4 双孢蘑菇总产量与覆土材料中可培养细菌及ACC脱氨酶产生菌之间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分析
参考文献
ABSTRACT

(5)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物质变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双孢蘑菇的栽培历史
        1.1 双孢蘑菇在国外的栽培历史
        1.2 双孢蘑菇在我国的栽培历史
    2 双孢蘑菇的研究价值
        2.1 双孢蘑菇的营养价值
        2.2 双孢蘑菇的药用价值
        2.3 双孢蘑菇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3 我国双孢蘑菇的培养料的研究现状
        3.1 双孢蘑菇培养料的种类
        3.2 双孢蘑菇培养料的配比
        3.3 双孢蘑菇培养料的发酵
        3.4 双孢蘑菇培养料的发酵方式
    4 我国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存在的问题
        4.1 培养料发酵方式的差异
        4.2 培养料发酵质量控制
    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5.1 研究内容
        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孢蘑菇培养料不同发酵方式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pH值
        3.2 电导率(EC值)
        3.3 含水量
        3.4 碳氮比
        3.5 不同理化性质与产量的相关性
    4 讨论
第三章 双孢蘑菇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的降解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3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发酵方式培养料木聚糖酶酶活变化
        3.2 不同发酵方式培养料羧甲基纤维素酶的变化
        3.3 不同发酵方式培养料的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酶活的变化
        3.4 不同发酵方式培养料半纤维素含量的变化
        3.5 不同发酵方式培养料木质素含量变化
        3.6 不同发酵方式培养料纤维素含量变化
        3.7 隧道发酵方式培养料不同发酵阶段木质纤维素结构的扫描电镜图
    4 讨论
第四章 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规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及处理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平板计数结果
        3.2 PLFA结果
        3.3 DGGE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论文和专利

(6)秸秆牛粪堆制基料理化性状对双孢蘑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方法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堆制过程基料温度变化
    2.2 栽培基料pH变化
    2.3 栽培基料总有机碳、全氮和CN变化
    2.4 栽培基料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2.6 双孢蘑菇栽培基料理化性状与双孢蘑菇产量品质间的关系
3 小结

(7)蘑菇堆肥隧道发菌新技术应用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隧道发菌, 气温不超20℃不必添置降温设备
    2.2 菇房出菇, 采菇5潮达到28 kg/m2
3 结论

(8)蘑菇堆肥隧道集中发菌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方 法
2 特 点
    2.1 缩短出菇房单轮生产时间
    2.2 降低能耗
    2.3 增加产量
3 结 论

(9)双孢蘑菇菌渣堆肥、肥效及细菌种群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双孢蘑菇人工栽培史
    1.2 我国双孢蘑菇的发展现状
    1.3 蘑菇菌渣堆肥
    1.4 堆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4.1 水分
        1.4.2 温度
        1.4.3 pH
        1.4.4 C/N
        1.4.5 氧含量
        1.4.6 有机质含量
        1.4.7 添加接种剂
    1.5 堆肥中微生物多样性及优势菌群
    1.6 微生物群落研究方法
        1.6.1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法
        1.6.2 核酸杂交技术
        1.6.3 基于PCR技术的核酸分析法
        1.6.4 其它微生物研究方法
    1.7 双孢蘑菇菌渣利用现状
    1.8 本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8.1 课题来源
        1.8.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3 主要研究内容
2 双孢蘑菇菌渣堆肥过程中温度、pH值、电导率的变化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堆肥与取样方法
        2.2.2 堆肥中各指标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处理双孢蘑菇菌渣堆肥的温度变化
        2.3.2 不同处理双孢蘑菇菌渣堆肥的电导率变化
        2.3.3 双孢蘑菇菌渣堆肥pH值的变化
    2.4 小结
3 双孢蘑菇菌渣堆肥主要营养元素的变化及水稻试验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堆肥方法
        3.2.2 水稻基肥试验
        3.2.3 堆肥中各指标的测定
        3.2.4 肥效稻田实验测定指标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有机质变化
        3.3.2 全氮、全磷、全钾的变化
        3.3.3 堆肥过程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变化
        3.3.4 腐熟后菌渣有机肥稻田实验结果
    3.4 小结
4 双孢蘑菇菌渣堆肥中细菌的动态变化研究
    4.1 供试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堆肥方法
        4.2.2 DNA提取试剂
        4.2.3 DNA的提取
        4.2.4 16S rDNA的V3区PCR扩增及Reconditioning PCR扩增
        4.2.5 PCR反应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
        4.2.6 DNA片段的回收与克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温度下堆肥样品的DNA提取
        4.3.2 DGGE指纹图谱结果
        4.3.3 堆肥温度对细菌种群变化影响
        4.3.4 DGGE指纹图谱的Cs值分析与聚类分析
        4.3.5 对切胶回收的目的条带进行克隆测序
    4.4 小结
5 结果与讨论
6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堆肥隧道后发酵与蘑菇高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隧道发酵技术在草菇工厂化栽培过程中的应用[J]. 黄琳翔,李婕,王圣铕,肖淑霞,蔡志英,江玉姬,谢宝贵.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2]双孢蘑菇培养料理化指标及酶活与其产量相关的多重分析[J]. 蔡盼盼,张文强,张昊琳,王清辉,张国庆,陈青君. 农业工程学报, 2019(07)
  • [3]不同配方双孢蘑菇培养料的细菌群落结构和理化性状[J]. 高晓静,张昊琳,佟佳兴,秦改娟,张国庆,陈青君.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7(03)
  • [4]双孢蘑菇还原型菌种的研制及覆土新技术研究[D]. 杨潜龙.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1)
  • [5]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物质变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 李敏.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6]秸秆牛粪堆制基料理化性状对双孢蘑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于建光,李瑞鹏,陆建刚,常志州,顾元. 食用菌, 2013(01)
  • [7]蘑菇堆肥隧道发菌新技术应用简报[J]. 杨国良,刘明山. 食用菌, 2012(06)
  • [8]蘑菇堆肥隧道集中发菌新技术[J]. 杨国良,刘明山. 食药用菌, 2012(04)
  • [9]双孢蘑菇菌渣堆肥、肥效及细菌种群变化研究[D]. 卫智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10]蘑菇培养料室内堆肥发酵技术[J]. 陶嘉杰. 食药用菌, 2011(01)

标签:;  ;  ;  ;  ;  

堆肥隧道后发酵及蘑菇高产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