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场维护指挥控制系统可靠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东,吴家仁,周一舟,刘振祥,李瑜,王铭泽[1](2021)在《舰载机综合保障技术实践及发展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舰载机批量服役,中国突破了舰载机研制关键技术,但由于舰载机机型种类多,保障工作复杂且强度大,加之舰基空间及资源有限、保障压力大,舰载机面临着舰面保障规模大等难题,为此开展了舰载机多机种综合保障技术实践。本文较为全面地总结了舰载机研制采用的保障一体化论证方法、基于模型的可靠性/安全性分析方法、面向机舰适配维修性设计、腐蚀防护与控制、岸舰一体通用化保障系统研制等工程实践做法。结合对新作战概念、保障发展需求研究,展望了新一代舰载机保障模式,提出了一种从"保障战斗力"跨越到"释放战斗力"的新保障概念和保障模式。
李玉海,王成波,陈亮,董宏达,管宇,邸洪亮,顾宇轩[2](2021)在《先进战斗机寿命设计与延寿技术发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轻质长寿命一直是飞机结构强度设计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一代又一代结构强度工作者所面临的永恒主题。随着国内外航空工业的发展、疲劳设计理论以及现役飞机延寿工程的开展,飞机寿命设计与延寿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本文从20世纪60年代飞机设计中引入疲劳设计开始,以疲劳设计准则的发展为主线,对分散系数的确定、载荷谱编制技术、飞机寿命设计与延寿技术、日历寿命评定、单机寿命监控等技术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综合论述。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从实践中发展出疲劳设计的理论体系、分析方法与规范标准,带来了飞机设计寿命指标的不断提升,保障服役飞机的飞行使用安全。提出耐久性/损伤容限设计思想是目前及未来飞机长寿命设计及延寿的主要设计思想,全尺寸耐久性/损伤容限试验是飞机定寿、延寿最主要的技术途径,结构细节设计、耐久性预防性修理以及单机寿命监控也是确保长寿命设计指标实现和现役飞机延寿成功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刘畅[3](2021)在《基于时变可靠度的矿山装载机维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高,开采规模迅速扩大,大量矿山装载机投入生产活动。矿山企业对于装载机的维护保养意识较为薄弱,仍停留在事后维修和定时维修相结合的维修方式下,导致频繁停机增加企业维修成本。因此,研究矿山装载机可靠性维修策略问题迫在眉睫,对企业运营管理和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减少维修费用,提高可用度,本文基于可靠性理论,对矿山装载机维修策略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分析矿山装载机功能结构进行子系统划分,结合所收集矿山装载机维修记录,采用FMEA法确定整机关键子系统为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和液压系统。运用中位秩法,最小二乘法对各关键子系统可靠性分布进行拟合,K-S检验法进行检验,得到其可靠度函数和故障率函数。其次,为了描述维修活动的修复效果和设备性能退化情况,引入役龄回退因子和故障率递增因子构建混合故障率模型,结合混合故障率模型建立时变可靠度模型。基于时变可靠度构建以维修成本率最小为目标的单系统预防性维修策略模型,并分别对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和液压系统进行求解,得到各关键子系统维修策略。最后,为了保证可用度的同时减少整机维修费用,在单系统预防性维修模型基础上,考虑装载机各关键子系统的结构相关性和维修活动的经济相关性,分别建立以总维修费用最小和可用度最大为目标的基于时变可靠度的机会预防性维修模型。利用线性加权法将两种机会维修模型结合,建立双目标机会维修策略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矿山装载机的双目标机会维修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最佳机会维修策略,并与单系统预防性维修策略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论文研究成果对于矿山装载机维修策略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其它工程机械的维修策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李享[4](2021)在《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无线通信系统可靠性分析与故障诊断》文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产业变革带来新的机遇。信息化作为各行业(军事、医疗、能源、交通)的远景目标与发展方向,促使实体行业与网络空间的深度融合,以满足更高质量的发展需求。无线通信技术作为网络空间的关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实体行业的信息化变革,形成适用于各行业领域的无线通信系统。然而,该系统在发挥其智能化优势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造成系统面临故障频发、性能波动以及薄弱环节难以精准定位的诸多可靠性问题。因此,针对前景广阔的无线通信系统,开展考虑实际物理特征与独特运行方式的系统可靠性分析与故障诊断,是信息时代的军事指挥、医疗诊断、能源生产以及交通运输的迫切需求与技术保障。无线通信系统作为网络空间的载体,其可靠性分析与故障诊断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与技术瓶颈,包括:通信场景多样且针对特定场景的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难以搭建;设备功能繁多且各功能层次与组成部件的失效动态相关;网络结构复杂且针对网络的可靠性建模方法存在组合爆炸;系统节点众多且遍历所有节点的诊断方法存在观测能力不足。因此,针对无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故障诊断工作难以套用现有的分析理论与诊断技术,亟需在此领域寻求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考虑无线通信系统的不同性能指标与技术要求,展开该系统的可靠性建模分析与故障诊断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路径损耗模型的无线电传播可靠性建模方法。通过考虑复杂通信场景下,环境因素对无线电传播可靠性的影响问题,本文引入了路径损耗模型对其进行可靠性建模分析。首先,针对具体的通信频段,基于路径损耗模型,综合分析了通信频率、设备参数、通信距离等变量参数的不确定性问题。然后,运用对数正态分布拟合通信距离的随机分布曲线,并结合路径损耗模型,求解了不同通信场景下,路径损耗值的分布函数解析解。最后,通过求解路径损耗阈值,结合构建的可靠性分析模型,计算出了不同频率的无线电在各个通信场景的传播可靠度值。(2)针对多层次系统的可靠性分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的建模方法。首先,针对动态贝叶斯网络(Dynamic Bayesian Network,DBN)的动态逻辑门,构建了基于节点失效时间的概率表建模方法,并通过与蒙托卡罗仿真(Monte Carlo Simulation,MCS)结果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然后,基于多层次系统的工程背景与结构特性,建立了对应的多层次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最后,对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典型通信设备进行功能层次与结构层次的逐层分析,建立了基于通信任务的可靠性分析模型,并通过所提方法对电台的可靠度进行定量计算,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3)考虑无线通信网络中存在的混合失效类型,本文提出了基于混合动态贝叶斯网络(Hybrid Dynamic Bayesian Network,HDBN)的无线通信网络可靠性建模方法。针对传统DBN算法的建模复杂、组合爆炸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高效便捷的二态概率表建模方法,并通过与MCS、连续时间贝叶斯网络(Continuous-Time Bayesian Network,CTBN)算法的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准确性。然后,针对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各种通信任务(2端、k端、k n端通信),提出了对应的HDBN建模方法。最后,将所提方法应用于某军用无线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4)提出了基于动态贝叶斯推理的无线通信系统分层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对现有的DBN推理算法进行对比分析,选取其中适用于多节点同时观测的推理算法。然后,考虑节点失效的动态特性对节点后验概率排序的影响,基于所选DBN推理算法,提出了一种动态诊断算法以求解节点后验概率的变化曲线。根据后验概率曲线将任务时间划分为多个阶段,并分阶段对各节点的后验概率进行了大小排序。最后,考虑通信系统节点众多、DBN算法观测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层诊断算法。基于所提方法,实现了无线通信系统的分层故障诊断,以定位出系统在不同阶段各层级的薄弱节点。
杨洪旗,聂国健,杨礼浩,刁斌,潘勇[5](2020)在《基于试验数据的军事网络系统可靠性评估技术》文中提出军事网络系统具有多任务、多状态、跨平台和复杂异构等特点,其可靠性水平对整体作战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由于基于GJB 899A的可靠性验证方法难以实施,而一般的网络可靠性评估方法又难以如实地反映军事网络系统的使用场景和可靠性水平,因而提出了一种基于试验数据的军事网络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与流程。首先,根据军事网络系统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军事网络系统的可靠性评价参数;然后,以功能可用度为例,给出了基于试验数据的军事网络系统可靠性评估流程、方法与模型;最后,根据军事网络系统可靠性评估数据需求,制定了对应的数据采集模板。
崔玉琦[6](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 ——以青岛地铁为例》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模的迅速增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的运营管理模式也从粗放式管理逐步向精细化服务转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亟需进一步完善革新运营管理体系、优化提升运营服务质量,运营综合评价也因此成为了管理者的关注重点。基于这种情况,开展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综合评价,有助于发现运营单位管理缺失,分析管理举措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改进方案,从而达到不断提升运营服务综合水平的目的。本文在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发展现状的背景下,引出了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各类评价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概述。通过研究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青岛地铁线网的运营管理实际,将运营综合评价一级指标的影响因素分为发展水平、生产运作、安全指标、服务指标和财务能耗指标五大方面。从多视角切入开展分析,进一步分解填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细化指标,将五大类影响整体运营水平主要的因素进一步细化分解为89个具体的基础指标,科学的将运营管理运营统计数据和综合评价体系联系起来。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计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综合评价模型。最后,结合青岛地铁2016年-2019年运营现状进行实例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和变动趋势分析了目前青岛地铁运营管理情况及主要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石琼[7](2020)在《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网络系统可生存性是指网络系统在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及时地完成关键任务的能力。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Unattend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UWSNs)通常部署在环境恶劣或者敌方区域,故其极易发生故障、遭受恶意攻击或意外事故。因此,目前针对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数据的正常传输是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关键任务。传感器节点的失效会影响数据通信的安全可靠性。本文以基于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战场态势感知网络可生存性需求为背景,从失效节点检测和可重构路由两方面的可生存性增强技术来提高资源受限的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可生存性,并针对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设计了可生存性评估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归纳如下:(1)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失效节点检测方案针对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资源受限与高检测率必将带来高能耗这一对矛盾,提出资源受限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失效节点检测率动态规划方法,结合连续时间马尔可夫链与经典传染病模型建立了受内部攻击的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失效节点检测模型,并利用动态规划方程(贝尔曼方程)来实现对检测率的最优化。该方法能够为检测技术的应用提供指导,实现在检测效果提升的同时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实现网络系统可生存性的提升。同时为路由重构提出预警,为可靠路由构建提供依据。(2)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重构路由构建方法针对失效传感器节点(攻击及故障造成的失效)对资源受限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中数据通信可靠性的影响,提出一个基于信息感知的全局最优可重构路由构建方法。通过在每轮数据传输前感知更新节点信息(节点状态和信任度)来综合评估整条路径的安全性、能耗和负载平衡,实现全局最优路由的重构。该方法能够有效避开失效节点,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路由,有效提升网络系统的可生存性,即网络系统在遭受攻击、发生故障及意外事故时,仍然能完成关键任务。(3)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评估方法针对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评估问题,设计了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评估方法。利用建立的受攻击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生存模型得到传感器节点的可靠度、可用度及可生存度,结合可靠性理论及网络的实际特点推出整个网络系统的可靠度、可用度及可生存度。特别地,在网络系统可靠度计算中将节点失效分为两种情况考虑:节点失效相互独立及节点失效相互关联,并引入β因子模型对共因失效建模。该方法实现了对多个评估指标的量化,为可生存性增强技术的评估提供了依据。
张庭瑜[8](2020)在《C4ISR系统软硬件混合可靠性与故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C4ISR系统对于现代化战争的影响愈加重大,其中的指挥控制系统所负责的信息收集与指令发布功能更是主导和支配着战场形势,任何细小的故障都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对C4ISR系统中的指挥控制系统模块进行可靠性与故障传播模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研某型舰载C4ISR指挥系统,将其组成划分为软件模块、硬件模块、软硬混合模块进行可靠性分配预计工作。再根据系统模型建立故障传播矩阵,进一步确定节点重要度与边介数,从而为确定重要故障传播路径提供保障。本文研究内容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中软硬件混合模块的故障传播模式的划分有一定参考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对系统的软件模块、硬件模块、软硬混合模块分别运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可靠性分配与预计工作。其中对于软件模块的专家评分环节采用了基于软件自身复杂性的度量方法,对比众多评判因素来进行客观评分。对混合模块的可靠性预计计算提出了跨模块混合系数,解决了不同板级模块间失效率计算问题。(2)基于节点重要度的思想,提取了故障传播模型的结构指标,包括基于有向边的边缘载荷特性评估以及基于PageRank算法的故障影响程度。模块节点的故障影响程度为系统故障源的位置提供了特定标准。全面表征了模型的结构特性对故障传播和扩散行为的影响,为系统中关键故障传播路径识别提供了理论保障。(3)对指控系统软件模块、硬件模块、软硬结合模块分别进行了寿命区间预测。同时根据故障模型与故障传播边负荷属性,进一步研究了基于故障传播强度的系统故障传播路径,验证了基于PageRank迭代算法的节点故障影响度评价结果。
孙延浩[9](2020)在《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调度系统是铁路运输组织的核心之一,是保证列车安全、准时、高效运行的重要屏障。近几年,我国高速铁路迅猛发展,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3.5万公里,高居世界首位。高速铁路高速度、高密度、大运量的特点对调度系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强化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十分关键。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作为一个“人-机”交互的高耦合性系统。其结构庞大,元素众多、功能复杂。系统内的各种设备不仅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再加上系统内“人”的随机性,导致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变的十分困难。因此目前对于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研究大部分都停留在定性层面的分析上,而未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目前存在系统可靠性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本文从系统的关键设备和节点入手,围绕硬件、软件、人因以及系统层级四个维度对可靠性进行深入的解构和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详细梳理了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组织架构、岗位设置、业务功能以及信息交互,并根据系统信息传递机制和信息属性,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拓扑网络结构图。通过对系统节点和边的重要度分析,验证了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在整个调度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得出了列车调度员是中心关键节点,自律机是车站关键节点的结论。(2)针对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在运营或者维护时存在大量的故障记录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词频-逆向文件频率(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TF-IDF)和Text-Rank的算法模型,通过该模型提取到系统故障的关键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狄利克雷模型提取到系统故障的关键主题。通过对系统的关键词和主题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车站系统是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故障多发地点,而自律机为车站子系统的故障多发设备。(3)针对系统中自律机设备在可靠性分析中状态方程求解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公式法,该公式使得状态可靠性分析不再通过繁琐的拉普拉斯变换或者C-K(Chapman-Kolmogorov)方程进行求解,通过计算结果证实,该方法与拉普拉斯变换方法得出的结果一致。(4)针对自律机设备可靠性分析中忽视自律机切换单元故障以及没有考虑修理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扩展的马尔可夫过程方法,该方法通过引进补充变量法,使得马尔可夫过程依然可以对修理工休假时间和维修时间服从一般分布的自律机系统进行可靠性建模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修理工的休假时间对可靠性影响较大,因此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应合理安排修理工的休假时间。(5)针对自律机软件测试过程中发现的软件故障检测率不规则的问题,通过引进不规则模型参数,提出一种改进的非齐次泊松过程(Non-Homogeneous Poisson Process,NHPP)类的软件可靠性分析模型,并将该模型运用到自律机软件测试中。依据测试故障数据。计算出当测试天数为45天时可以达到规定条件下的可靠性要求。(6)作为一个“人-机”交互系统,对于调度员进行可靠性建模分析不可或缺。考虑到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法(Cognitive Reliability and Error Analysis Method,CREAM)易于操作分析,因此在CREAM基本法的基础提出一种改进方法。该方法使得CREAM法对人误操作概率的推算不再是个区间值,将该方法用以调度员的人误概率计算,并以“CTC控制模式转化”和“列控临时限速”为例进行了实际应用分析。(7)针对目前缺乏面向系统层面可靠性综合评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群决策和区间二元语义的评估方法。群决策方法降低了专家主观评价系统可靠性带来的主观性。采用区间二元语义作为系统评估的语言,降低了系统可靠性评估过程出现的信息丢失问题,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李赛[10](2020)在《地铁系统服役能力建模与保持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铁凭借大容量、快速、准时等优点在各个大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地铁的安全可靠运营越来越重要,一旦地铁系统发生事故,就会影响乘客的出行效率和安全。地铁车站和供电系统是地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车站是乘客乘降、换乘和候车的场所,供电系统则为整个轨道交通系统提供电力能源,车站与供电系统的运营状态影响着整个地铁系统的运营状态。在考虑设备可靠性的情况下,车站服役能力与供电系统可靠性对地铁系统服役能力有着重要影响,保持车站服役能力与供电系统可靠性是实现地铁系统服役能力保持的重要手段。车站服役能力受车站设备可靠性的影响,供电系统可靠性受供电设备可靠性的影响,通过识别系统关键设备,并采取维保措施,能够实现车站服役能力与供电系统可靠性的保持。本文在保持车站服役能力与供电系统可靠性的基础上,分析地铁系统组成和结构,建立地铁系统服役能力模型,总结地铁系统服役能力保持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屏蔽门系统、环控系统、AFC系统、电梯系统等地铁车站机电设备的组成和功能,统计分析车站机电设备的故障数据,并计算相关可靠性指标,结合机电设备故障后果和影响,对机电设备的常见故障做出分类和评价。(2)分析乘客在地铁车站内的集散过程,在考虑车站关键设备可靠性的情况下,建立车站服役能力模型,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车站关键设备的可靠度约束值。建立维修周期优化模型,优化车站关键设备的维修策略,实现车站服役能力保持。(3)分析地铁供电系统的组成结构,以牵引供电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牵引供电系统失效数据。牵引变电所是牵引变电系统的核心,基于故障树分析、贝叶斯网络分析等方法识别牵引变电所的关键设备和薄弱环节,并提出维护保养措施,实现供电系统可靠性的保持。(4)在保持车站服役能力与供电系统可靠性的基础上,分析地铁系统组成结构和网络结构,在考虑车站设备和行车设备失效的情况下,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分析和计算地铁系统服役能力,并总结地铁系统服役能力保持策略,实现地铁系统服役能力保持。
二、外场维护指挥控制系统可靠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场维护指挥控制系统可靠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舰载机综合保障技术实践及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舰载机多机种保障一体化论证 |
1.1 保障指标综合论证 |
1.2 保障方案一体化论证 |
2 基于模型的可靠性、安全性分析 |
3 机舰适配的舰载机维修性设计 |
3.1 舰载机典型维修性需求特征 |
3.2 舰载机维修性设计措施 |
4 面向全寿命周期的舰载机腐蚀防护设计 |
5 舰载机保障系统一体化设计 |
5.1 舰载机保障系统需求一体化开发 |
5.2 舰载机保障设备一体化研制 |
5.3 舰载机自主保障信息系统一体化构建 |
6 舰载航空装备保障发展展望 |
7 结束语 |
(2)先进战斗机寿命设计与延寿技术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疲劳设计准则的发展 |
2 寿命设计与验证分散系数 |
3 载荷谱编制技术发展 |
3.1 载荷谱的分类 |
3.2 飞机设计使用谱编制方法 |
3.3 国内外载荷谱编制发展历程 |
3.4 严重谱编制发展历程 |
4 寿命设计与延寿技术发展 |
4.1 寿命设计技术发展 |
4.2 延寿技术发展 |
5 日历寿命评定技术发展 |
6 单机寿命监控技术发展 |
6.1 国外发展现状 |
6.2 国内研究现状 |
6.3 单机寿命监控应用实例 |
6.3.1 某系列飞机单机寿命监控 |
6.3.2 基于神经网络的疲劳载荷预测技术 |
6.3.3 基于智能传感器的结构健康技术 |
6.3.4 飞机结构健康监控技术发展 |
6.4 小结 |
7 结束语 |
(3)基于时变可靠度的矿山装载机维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单系统预防性维修 |
1.3.2 多系统预防性维修 |
1.4 论文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矿山装载机关键子系统可靠性分布研究 |
2.1 矿山装载机的功能结构及子系统划分 |
2.1.1 矿山装载机的功能结构 |
2.1.2 矿山装载机子系统的划分 |
2.2 矿山装载机关键子系统的确定 |
2.2.1 分析方法的确定 |
2.2.2 矿山装载机FMEA分析准则 |
2.2.3 矿山装载机关键子系统的确定 |
2.3 基于故障维修数据的关键子系统可靠性分布 |
2.3.1 可靠性相关理论 |
2.3.2 关键子系统可靠性分布的分析步骤 |
2.3.3 动力系统可靠性分布 |
2.3.4 传动系统可靠性分布 |
2.3.5 液压系统可靠性分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时变可靠度的矿山装载机预防性维修策略研究 |
3.1 预防性维修方式及流程的确定 |
3.1.1 预防性维修方式的确定 |
3.1.2 预防性维修流程 |
3.2 基于修复非新的矿山装载机关键子系统时变可靠度模型 |
3.2.1 模型假设 |
3.2.2 混合故障率模型 |
3.2.3 基于修复非新的关键子系统时变可靠度模型 |
3.3 基于时变可靠度的单系统预防性维修模型 |
3.3.1 模型符号 |
3.3.2 维修成本率最小的预防性维修模型 |
3.3.3 预防性维修策略模型求解 |
3.4 矿山装载机关键子系统预防性维修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时变可靠度的矿山装载机机会预防性维修策略研究 |
4.1 机会维修相关理论 |
4.2 机会预防性维修模型的假设 |
4.3 基于时变可靠度的双目标多系统机会预防性维修模型 |
4.3.1 模型符号 |
4.3.2 总维修费用最小的机会预防性维修模型 |
4.3.3 可用度最大的机会预防性维修模型 |
4.3.4 双目标多系统机会预防性维修策略模型建模 |
4.4 单目标多系统机会维修策略模型求解 |
4.5 矿山装载机多系统机会预防性维修策略 |
4.6 模型验证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矿山装载机FMEA分析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4)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无线通信系统可靠性分析与故障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无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1.2.2 基于 DBN 的系统可靠性分析 |
1.2.3 通信网络可靠性分析方法 |
1.2.4 基于贝叶斯推理算法的故障诊断 |
1.2.5 综述总结与问题提出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路径损耗模型的无线电传播可靠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路径损耗模型 |
2.2.1 Okumura-Hata模型 |
2.2.2 COST-231 Hata模型 |
2.3 无线电传播可靠性建模分析 |
2.3.1 通信距离不确定性量化 |
2.3.2 路径损耗概率分布 |
2.3.3 基于路径损耗的可靠度计算方法 |
2.4 算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的通信设备可靠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算法 |
3.2.1 静态逻辑门的DTBN算法 |
3.2.2 动态逻辑门的DTBN算法 |
3.3 多层次DTBN建模分析 |
3.3.1 多层次系统 |
3.3.2 DBN结构转换 |
3.3.3 MLS系统建模与结果分析 |
3.4 通信设备可靠性分析 |
3.4.1 VHF电台结构与功能层次分析 |
3.4.2 VHF电台DBN建模 |
3.4.3 VHF电台动态可靠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混合动态贝叶斯网络的无线通信网络可靠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混合动态贝叶斯网络 |
4.2.1 静态逻辑门的BPT建模 |
4.2.2 动态逻辑门的BPT建模 |
4.3 无线通信网络可靠性建模分析 |
4.3.1 2 端可靠性分析 |
4.3.2 k端可靠性分析 |
4.3.3 k/n端可靠性分析 |
4.4 算例分析 |
4.4.1 无线通信网络结构 |
4.4.2 HDBN建模 |
4.4.3 动态可靠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动态贝叶斯推理的无线通信系统分层故障诊断 |
5.1 引言 |
5.2 贝叶斯推理算法 |
5.2.1 精确推理算法 |
5.2.2 近似推理算法 |
5.2.3 算法对比 |
5.3 多层次系统分层动态诊断策略 |
5.3.1 动态故障诊断 |
5.3.2 分层故障诊断 |
5.4 无线通信系统分层故障诊断 |
5.4.1 网络层次划分 |
5.4.2 诊断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基于试验数据的军事网络系统可靠性评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军事网络系统可靠性参数体系及参数选用 |
1.1 军事网络系统可靠性参数体系 |
1.2 可靠性参数选用 |
2 基于试验数据的军事网络系统可靠性评估流程与方法 |
3 军事网络系统可靠性评估数据需求 |
4 军事网络系统可靠性评估数据采集模板 |
5 结束语 |
(6)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 ——以青岛地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综合评价理论研究 |
1.2.2 轨道交通专业领域的评价 |
1.2.3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和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结构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综合评价及相关理论概述 |
2.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综合评价概述 |
2.1.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
2.1.2 运营综合评价及其作用 |
2.1.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综合评价对象概述 |
2.2 层次分析法概述 |
2.3 专家调查法概述 |
第3章 运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3.2 综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2.1 系统性原则 |
3.2.2 科学性原则 |
3.2.3 全面性原则 |
3.2.4 可行性原则 |
3.2.5 分级原则 |
3.2.6 目标导向原则 |
3.3 综合评价指标筛选 |
3.3.1 指标选取标准 |
3.3.2 指标体系的构成 |
3.3.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4.1 指标重要性评价与权重计算 |
4.1.1 建立层次判断矩阵 |
4.1.2 权重计算 |
4.1.3 一致性检验 |
4.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与判断矩阵构建 |
4.2.1 指标重要性的确定 |
4.2.2 判断矩阵构建 |
4.3 层次排序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4.3.1 各层次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
4.3.2 各层级指标权重总排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综合评价案例 |
5.1 青岛市轨道交通概况及数据来源 |
5.2 评价指标去量纲化 |
5.3 综合评价得分计算 |
5.3.1 各级指标综合得分计算 |
5.3.2 运营管理问题分析 |
5.3.3 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增强技术研究现状 |
1.3.2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评估指标及方法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失效节点检测方案研究 |
1.4.2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重构路由技术研究 |
1.4.3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评估研究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及其可生存性理论基础 |
2.1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
2.1.1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结构 |
2.1.2 无线传感器节点结构 |
2.1.3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 |
2.1.4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 |
2.1.5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功能 |
2.1.6 关键问题分析 |
2.2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理论 |
2.2.1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定义 |
2.2.2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评估建模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失效节点检测方案研究 |
3.1 引言 |
3.2 相关工作 |
3.3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失效节点检测率动态规划模型 |
3.3.1 传感器节点状态转换过程 |
3.3.2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失效节点(妥协节点)检测模型 |
3.3.3 基于动态规划方程的最优检测率动态规划模型 |
3.4 仿真实验 |
3.4.1 仿真实验设置 |
3.4.2 参数设置 |
3.4.3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重构路由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 |
4.3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重构路由模型 |
4.3.1 网络模型 |
4.3.2 攻击模型 |
4.3.3 攻击行为描述 |
4.3.4 行为收集过程 |
4.3.5 传感器节点及路径的攻击概率 |
4.3.6 传感器节点及路径的状态 |
4.3.7 信息感知可重构路由模型 |
4.4 最小代价路径算法 |
4.5 仿真实验 |
4.5.1 仿真实验设置 |
4.5.2 参数设置 |
4.5.3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评估研究 |
5.1 引言 |
5.2 相关工作 |
5.3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评估指标 |
5.3.1 丢包率 |
5.3.2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靠性 |
5.3.3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用性 |
5.3.4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 |
5.4 网络模型 |
5.4.1 网络拓扑结构 |
5.4.2 网络假设 |
5.4.3 威胁模型 |
5.5 基于连续时间马尔可夫链的受攻击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生存模型 |
5.5.1 传感器节点生存模型 |
5.5.2 稳态分析 |
5.6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评估指标量化 |
5.6.1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靠度 |
5.6.2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用度、可生存度 |
5.7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评估方法验证实验 |
5.7.1 仿真实验设置 |
5.7.2 参数设置 |
5.7.3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5.8 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增强技术评估实验 |
5.8.1 仿真实验设置 |
5.8.2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方案验证 |
6.0 引言 |
6.1 实验设置 |
6.1.1 实验平台搭建 |
6.1.2 通信模块设计 |
6.2 实际网络部署 |
6.3 实验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C4ISR系统软硬件混合可靠性与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
1.2 C4ISR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C4ISR研究现状 |
1.2.2 C4ISR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
1.3 可靠性预计分配意义与方法 |
1.3.1 可靠性预计方法 |
1.3.2 可靠性分配方法 |
1.4 故障传播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构说明 |
第二章 指挥控制系统可靠性预计与分配研究 |
2.1 硬件系统可靠性预计与分配 |
2.1.1 硬件系统可靠性建模 |
2.1.2 硬件系统可靠性预计 |
2.1.3 硬件系统可靠性分配 |
2.2 软件系统可靠性预计与分配 |
2.2.1 软件系统可靠性建模 |
2.2.2 软件系统各模块可靠性预计 |
2.2.3 软件模块复杂度评分准则 |
2.2.4 软件系统可靠性分配 |
2.3 软硬件混合系统可靠性预计与分配 |
2.3.1 软硬件混合系统可靠性模型 |
2.3.2 任务可靠性模型 |
2.3.3 软硬件混合系统可靠性预计 |
2.3.4 软硬件混合系统可靠性分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ISM/DEMATEL法与PageRank的指控系统故障传播模型建立 |
3.1 指控系统故障机理分析与故障传播有向图模型的建立 |
3.2 指挥控制系统故障传播过程分析 |
3.2.1 DEMATEL与 ISM集成理论 |
3.2.2 指控系统分层故障传播有向图 |
3.2.3 指控系统的框架矩阵 |
3.2.4 基于介数的有向边评估 |
3.3 基于PageRank算法的故障影响度评估 |
3.3.1 PageRank算法背景 |
3.3.2 PageRank算法基本内容 |
3.3.3 基于PageRank算法的模块故障影响度评定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指挥控制系统故障传播路径与寿命预测 |
4.1 软件模块的寿命预测与可靠度分析 |
4.2 硬件模块的寿命预测与可靠度分析 |
4.2.1 数据库设备硬件可靠度分析 |
4.2.2 操作台硬件系统可靠度分析 |
4.2.3 决策台硬件可靠度分析 |
4.2.4 硬件模块寿命区间估计 |
4.3 软硬件混合模块的寿命预测与可靠度分析 |
4.3.1 数据库设备软硬件混合可靠度分析 |
4.3.2 操作台软硬件混合可靠度分析 |
4.3.3 决策台软硬混合可靠度分析 |
4.3.4 软硬件混合寿命区间估计 |
4.4 指控系统故障传播强度评估 |
4.4.1 指控系统故障传播强度 |
4.4.2 指控系统故障传播模型有向边故障传播强度评估 |
4.4.3 基于故障传播强度的系统故障传播路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取得的成果 |
(9)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依托课题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定义 |
1.2.1 系统 |
1.2.2 系统可靠性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硬件可靠性 |
1.3.2 软件可靠性 |
1.3.3 人因可靠性 |
1.3.4 整体系统可靠性 |
1.3.5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 |
1.3.6 既有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结构与作用 |
2.1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概述 |
2.1.1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岗位设置 |
2.1.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内部设备 |
2.1.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相关设备 |
2.1.4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功能 |
2.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信息交互 |
2.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地位分析 |
2.3.1 复杂网络理论基本原理 |
2.3.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拓扑结构的构建 |
2.3.3 节点和边的重要度排序 |
2.4 本章小结 |
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故障数据分析 |
3.1 故障数据预处理 |
3.2 故障关键词提取 |
3.2.1 TF-IDF算法 |
3.2.2 平均信息熵 |
3.2.3 Text-Rank算法 |
3.3 隐含狄利克雷模型 |
3.3.1 隐含狄利克雷分布 |
3.3.2 参数估计 |
3.3.3 确定主题个数K |
3.4 故障数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设备可靠性评估 |
4.1 车站自律机 |
4.2 自律机硬件系统可靠性分析 |
4.2.1 硬件可靠性相关指标 |
4.2.2 硬件可靠性建模数学基础 |
4.2.3 不考虑故障修复下硬件可靠性研究 |
4.2.4 考虑故障修复下硬件可靠性研究 |
4.3 自律机软件系统靠性分析 |
4.3.1 软件可靠性相关定义 |
4.3.2 软件可靠性建模数学基础 |
4.3.3 经典NHPP软件可靠性模型 |
4.3.4 改进NHPP软件可靠性模型 |
4.3.5 自律机软件可靠性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CREAM的行车调度人员可靠性分析 |
5.1 人因可靠性基础理论 |
5.1.1 人因失误相关概念 |
5.1.2 人因可靠性分析基本方法 |
5.2 基于改进CREAM法的人因可靠性评估 |
5.2.1 CREAM法理论 |
5.2.2 CPC因子的评估细则 |
5.2.3 CPC隶属函数的建立 |
5.2.4 CPC因子权重确定 |
5.2.5 计算人误概率HEP |
5.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人员可靠性评估 |
5.3.1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人员工作场景 |
5.3.2 CPC评分值的计算 |
5.3.3 模型的合理性分析与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群决策的系统可靠性综合评估 |
6.1 二元语义基本理论 |
6.1.1 二元语义 |
6.1.2 区间二元语义 |
6.2 群决策评估方法 |
6.2.1 群决策在可靠性评估的应用 |
6.2.2 指标权重和专家权重的确定 |
6.3 综合平均模型的构建 |
6.3.1 雷达图综合模型 |
6.3.2 系统可靠性评估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工作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地铁系统服役能力建模与保持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地铁车站能力研究现状 |
1.2.3 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4 地铁系统能力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地铁车站机电设备可靠性分析 |
2.1 可靠性理论基础 |
2.1.1 可靠性概念及指标 |
2.1.2 常用故障分布类型 |
2.1.3 故障分布拟合方法 |
2.2 屏蔽门系统可靠性分析 |
2.2.1 屏蔽门系统组成与功能 |
2.2.2 屏蔽门系统故障分类 |
2.2.3 屏蔽门系统故障分布拟合 |
2.3 环控系统可靠性分析 |
2.3.1 环控系统组成与功能 |
2.3.2 环控系统故障分类 |
2.3.3 环控系统故障分布拟合 |
2.4 AFC系统可靠性分析 |
2.4.1 AFC系统组成与功能 |
2.4.2 AFC系统故障分类 |
2.4.3 AFC系统故障分布拟合 |
2.5 电梯系统可靠性分析 |
2.5.1 电梯系统组成与功能 |
2.5.2 自动扶梯故障分类 |
2.6 本章小结 |
3 地铁车站服役能力建模与保持策略 |
3.1 地铁车站能力概念与评价指标 |
3.2 地铁车站服役能力建模 |
3.3 基于ANYLOGIC的地铁车站能力仿真计算 |
3.4 地铁车站能力保持策略 |
3.4.1 地铁车站能力灵敏度分析 |
3.4.2 车站设备维修周期优化模型 |
3.5 地铁车站能力保持实例研究 |
3.5.1 基于Any Logic的车站客流仿真模型 |
3.5.2 地铁车站服役能力灵敏度分析 |
3.5.3 车站关键设备故障数据拟合 |
3.5.4 车站关键设备维修周期优化 |
3.5.5 地铁车站能力保持 |
3.6 本章小结 |
4 地铁供电系统可靠性分析与保持策略 |
4.1 地铁供电系统组成与结构 |
4.2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失效数据分析 |
4.3 地铁牵引变电所故障树分析 |
4.3.1 牵引变电所结构与运行方式 |
4.3.2 地铁牵引变电所故障树建模 |
4.3.3 地铁牵引变电所故障树分析 |
4.4 地铁牵引供电所贝叶斯网络分析 |
4.4.1 基于故障树的贝叶斯网络 |
4.4.2 牵引变电所可靠性参数 |
4.4.3 牵引变电所贝叶斯网络建模与分析 |
4.5 地铁供电系统可靠性保持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5 地铁系统服役能力分析与保持策略 |
5.1 地铁系统组成结构分析 |
5.1.1 地铁系统的组成 |
5.1.2 地铁系统的网络结构 |
5.1.3 地铁系统期望能力概念 |
5.2 地铁线路服役能力分析 |
5.2.1 地铁线路能力分析与计算 |
5.2.2 地铁线路服役能力分析与计算 |
5.3 地铁线网服役能力分析 |
5.3.1 地铁换乘系统能力分析 |
5.3.2 地铁线网服役能力分析与计算 |
5.3.3 地铁线网服役能力算例 |
5.4 地铁系统服役能力计算实例 |
5.5 地铁系统能力服役保持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外场维护指挥控制系统可靠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舰载机综合保障技术实践及发展展望[J]. 刘东,吴家仁,周一舟,刘振祥,李瑜,王铭泽. 航空学报, 2021(08)
- [2]先进战斗机寿命设计与延寿技术发展综述[J]. 李玉海,王成波,陈亮,董宏达,管宇,邸洪亮,顾宇轩. 航空学报, 2021(08)
- [3]基于时变可靠度的矿山装载机维修策略研究[D]. 刘畅.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4]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无线通信系统可靠性分析与故障诊断[D]. 李享.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5]基于试验数据的军事网络系统可靠性评估技术[J]. 杨洪旗,聂国健,杨礼浩,刁斌,潘勇.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20(04)
- [6]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 ——以青岛地铁为例[D]. 崔玉琦. 青岛大学, 2020(01)
- [7]无人值守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生存性关键技术研究[D]. 石琼. 中北大学, 2020(11)
- [8]C4ISR系统软硬件混合可靠性与故障分析[D]. 张庭瑜.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9]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 孙延浩.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10]地铁系统服役能力建模与保持策略研究[D]. 李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