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溶性淀粉与PVA的混溶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殷茂力[1](2021)在《壳聚糖基抗菌医用材料的构建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医用材料的迅速发展以及病原微生物危害的复杂化,应用于伤口愈合和组织工程等领域的抗菌医用材料在需求量稳步增长的同时,高性能化要求不断提高,不仅需要持续有效降低病原微生物对生物机体的危害,还应具备安全无毒、不引起宿主反应等特点。但是,目前多数添加型抗菌医用材料存在抗菌剂易溶出、抗菌效果持久性差以及生物相容性差等缺点。针对此问题,本论文选用具备良好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广谱抗菌性的壳聚糖为基材,利用物理或化学改性手段制备了一系列抗菌性能优异的壳聚糖衍生物,而后通过溶液浇筑、化学交联和静电纺丝等技术构建了不同结构形态的抗菌医用材料:抗菌保护膜、水凝胶以及纳米纤维。探究了壳聚糖衍生物及其抗菌医用材料结构形态对吸水溶胀性、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能的影响,为开发不同领域需求的壳聚糖基抗菌医用材料的设计制备奠定理论与科学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首先,以N,N-二甲基乙醇胺,丙烷磺内酯和均三嗪为原料,合成一种带有反应性基团的两性离子磺酸甜菜碱中间体,然后以三嗪为桥基接枝到壳聚糖分子链上得到三嗪类磺酸甜菜碱改性壳聚糖(CS-SNCC),并对此壳聚糖衍生物进行表征,通过元素分析、核磁氢谱和红外光谱等测试方法确定化学结构。将改性后的壳聚糖衍生物通过溶液浇筑法制膜,研究膜的溶胀性能、降解性能、生物相容性、抗细菌粘附性能和抗菌性能。结果表明CS-SNCC膜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在溶菌酶的作用下21天内可降解45.54%;经过24 h和48 h培养,NIH-3T3成纤维细胞在膜上的存活率可达97.03%和92.36%;此膜可以在60 min内杀死93.43%的大肠杆菌和91.0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另外与CS膜相比,CS-SNCC膜表面粘附的细菌数目分别减少了86.89%和94.19%,可以有效地抵抗细菌的粘附和生物被膜的形成。(2)三嗪类磺酸甜菜碱改性的壳聚糖取代度较低,且制备的膜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差,刚性大。基于此,选用甲基丙烯酸酯磺酸甜菜碱(SBMA)通过过硫酸盐引发来对壳聚糖进行接枝共聚改性,以提高磺酸甜菜碱在壳聚糖上的取代度。然后通过与聚乙烯醇(PVA)复合来改善磺酸甜菜碱壳聚糖(CS-SBMA)膜的力学性能。CS-SBMA共聚物中的磺酸甜菜碱部分与壳聚糖及乙酰壳聚糖的比例达103.43:89.42:10.58,有效地提高了磺酸甜菜碱部分的含量和原料的使用效率。CS-SBMA/PVA复合膜具有与人类皮肤相适应的力学性能,其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6.27-21.63 k Pa和41.27%-74.82%;此复合膜具有良好的吸液溶胀性能和酶降解性能,在PBS溶液中浸泡1 h吸液溶胀率最高可达188%,在溶菌酶的作用下21天内最大可降解55.74%;另外复合膜对NIH-3T3成纤维细胞的存活率均大于90%,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了优异的抗菌性和抗细菌粘附性能及生物被膜控制功能。(3)甜菜碱改性的壳聚糖能明显改善壳聚糖的抗菌性和抗细菌粘附性及生物被膜控制功能,但溶液浇筑法制备的膜材料结构致密,在医用伤口处理中有一定局限性。而水凝胶作为一类以水为分散介质的网络交联结构材料具有较强吸水保水性能,在生物医用伤口材料应用方面有一定潜力。以甲基丙烯酸酯缩水甘油醚为改性试剂,合成了带有双键的壳聚糖衍生物(CS-GMA),通过核磁氢谱和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确定其化学结构,在紫外光的引发下与带双键的磺酸甜菜碱小分子交联制备得到磺酸甜菜碱-壳聚糖水凝胶(CS-GMA/SBMA)。对水凝胶的物理化学结构、吸水性、酶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抗菌性和抗细菌粘附及生物被膜控制功能进行研究。制备的CS-GMA/SBMA水凝胶具有空间网络多孔结构,可容纳更多的水分子,溶胀率和酶降解率分别可达3313%-3831%和56.77%-58.99%,比磺酸甜菜碱壳聚糖膜更优异。该水凝胶在60 min接触时间内可使97.76%-99.84%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96.65%-98.27%的大肠杆菌失活,且能有效地降低细菌的粘附和生物被膜的形成,并对NIH-3T3成纤维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无明显刺激性。(4)由于水合作用强,磺酸甜菜碱-壳聚糖水凝胶吸水多易破碎,力学性能较差会影响其应用性能。精氨酸聚酯脲聚氨酯伪蛋白聚合物分子链中含有聚氨酯片段结构,交联形成的水凝胶具有可控的力学性能,同时氨基酸伪蛋白生物材料因其结构中肽键和非肽键的存在,具有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的双重特性,在生物医用材料方面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性质。以带有交联性双键的精氨酸-聚酯脲聚氨酯伪蛋白与双键改性的壳聚糖进行交联制备了一类新型的可降解精氨酸伪蛋白-壳聚糖抗菌水凝胶材料,并对水凝胶的物理形貌、化学结构等进行了表征;测定了水凝胶的压缩力学性能,不同p H条件下水溶胀性能以及在酶降解性能;并用NIH-3T3成纤维细胞和人血管内皮细胞研究了该水凝胶的细胞相容性。结果表明该精氨酸伪蛋白-壳聚糖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空间网络骨架结构和压缩力学性能,p H响应的高吸水溶胀性,在酶的存在下能加速降解,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可达91.81%和85.59%。另外该复合水凝胶无明显细胞毒性,能有效地活化RAW 264.7巨噬细胞,提高NO的产量和TNF-α的释放,具有良好的生物响应能力。(5)纳米纤维膜是一类具有高度孔隙率的柔性膜材料,兼具了薄膜柔韧性和凝胶网络多孔性。以5,5-二甲基海因和N,N-二甲基氯乙胺盐酸盐为原料,合成含有叔胺基团的海因衍生物,然后与环氧氯丙烷通过季铵化反应合成一种环氧季铵/卤胺化合物,将其接枝到壳聚糖分子链上得到季铵/卤胺化的壳聚糖衍生物(CSENDMH),并对此壳聚糖衍生物进行表征,通过元素分析、核磁氢谱、红外等测试方法确定其化学结构。将改性后的壳聚糖与PVA混合制备纳米纤维膜,研究了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特征、溶胀性能、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以及止血和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具有致密的孔结构及较高的孔隙率(大于70%),同时具有一定的溶胀性能和良好的拉伸力学性能。CSENDMH/PVA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和细胞相容性,氯化后的纳米纤维膜形貌发生变化,但依然保留多孔性,并且抗菌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能在30 min内杀死100%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上通过不同技术手段构建的多种形式壳聚糖基抗菌医用材料,既有可降解的生物相容性膜材料,也有可降解高吸收性的生物响应水凝胶材料,还有兼具抗菌止血功能的纳米纤维材料,具备良好抗菌效果且安全无毒,可适用于不同生物医用领域需求,为壳聚糖基抗菌医用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李光俊[2](2021)在《纸绳防水改性研究及在坐具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利用成膜性能优良的PVA为基材,使用纳米SiO2/硼砂协同改性和环氧树脂交联改性两种方法制备改性PVA溶液,并通过物理浸渍的方法制备浸渍纸绳,经干燥后制备了具有良好防水性能的改性纸绳。经坐面静载荷、耐久性测试和设计实践证明其可以应用于坐具生产当中。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纳米SiO2添加量、硼砂添加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纸绳相对吸水率的影响,确定了各因素的范围,并通过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得出最佳处理工艺:当纳米SiO2添加量、硼砂添加量、反应时间和交联处理温度分别为0.06g/100ml、0.06g/100ml、1h和80℃时,所制备的改性PVA溶液浸渍处理纸绳的相对吸水率降最低为17.87%,达到中等性防水性标准。并且其最大抗拉强力提升幅度达59.1%,24h相对吸湿率仅为3.27%,接触角由54.53°增加至97.39°,初步达到了疏水效果。2)以相对吸水率为考察值,采用响应面法研究环氧树脂添加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环氧树脂交联改性PVA溶液浸渍纸绳相对吸水率的影响,发现当氧树脂添加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分别为:2.007g/100ml、80.1℃和1.53h时,所制备的纸绳平均相对吸水率最低为16.41%(Sd=0.13%),其相对偏差为1.27%(<5%),达到高防水性标准(饱和吸水时间>24h±15min),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环氧树脂添加量-反应时间之间具有极其显着的交互作用。其抗拉强力提升幅度达58.45%,24h相对吸湿率仅为3.08%,水触角由54.53°增加至74.73°。3)通过FTIR表征发现改性纸绳当中羟基(-OH)的伸缩振动峰明显减小,通过SEM表征发现经浸渍处理后的纸绳表面和断面中的孔隙均减少,两者共同作用进而提高了纸绳的防水能力。4)按照最优工艺对牛皮纸绳与再生纸绳进行防水改性处理,并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实物制作,最后通过力学性能检测与耐久性检测验证了改性纸绳在坐具应用中的可行性。通过上述试验和测试表明,两种防水改性纸绳可用于坐具的实际应用。
陈明真[3](2021)在《酶制剂微胶囊的制备、改性及释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人们在生活各方面一直提倡健康、环保,而酶制剂具有可再生、毒性小、催化专一等优点,因而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在日常生产中游离酶的使用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限制,酶的固定化可减少一些环境因素的对酶的影响使其在生产使用中保持较好的生物催化活性。本课题使用微胶囊化(溶剂挥发法)的方法将游离酶固定,并对其释放性能进行测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α-淀粉酶为芯材,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并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分散性和形貌进行分析;以PCL为壁材,二氯甲烷为油相,固体α-淀粉酶为芯材,PVA水溶液为水相,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微胶囊,并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对其进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复凝聚法形成的微胶囊粘连在一起,对亲水性芯材的包埋工艺需要进一步探索;对溶剂挥发法形成得微胶囊分散性良好且表面光滑致密,热重分析出现两个失重平台,完成了芯材的微胶囊化。采用W1/O/W2复乳溶剂挥发法将亲水性大分子α-淀粉酶包裹于高分子载体材料PCL中制备微胶囊。以酶制剂微胶囊的形貌、粒度分布、热稳定性为指标,通过对微胶囊制备工艺的单因素分析和优化得出最佳工艺如下:PCL分子量为50 000、复乳化方法为均质机搅拌、反应时间为380 min、油相(O)中span80含量3%、油水比(W1:O=1:4;E1/W2=1:8.75)、W2中PVA含量3%、PCL的浓度30 mg/mL。在此条件下得到微胶囊粒径大小较均匀、呈圆形且光滑致密、分散性较好,平均载药量为50.37μL/g;加热释放性能为:70℃时释放百分比为54.03%。将聚己内酯与聚乳酸共混(共混比例为95:5),并以其为壁材制备微胶囊;通过XRD、TG、SEM、FTIR、DSC等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聚己内酯与聚乳酸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无化学反应发生,微胶囊载药量提高了30.3%。
张锦锦,刘艳伟,徐秀鸿,张连霞,陈红余,孙红[4](2019)在《贻贝仿生高分子粘附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一种以多巴胺(dopamine,DA)和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为原料制备无毒可降解的贻贝仿生高分子粘附材料的合成方法。方法利用氧化淀粉及硼砂对聚乙烯醇进行初步改性,然后再加入多巴胺对其进行二次交联改性,制备出了含有多巴胺的改性PVA-DA胶黏剂。结果多巴胺二次改性之后的PVA胶黏剂相对于氧化淀粉改性后的PVA胶黏剂的粘接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盐酸多巴胺加入量(mg)与胶黏剂的量(mL)比值约为1.4时,改性PVA胶黏剂的粘结强度达到最高强化水平。其对木板基材的粘接强度提高了108%左右,达到2.9 MPa;对不锈钢-木板、不锈钢-瓦楞纸、不锈钢-PVC、不锈钢-不锈钢等基材进行粘接,效果较好。水浴浸泡胶黏剂脱离基材时间比纯PVA明显增强。结论多巴胺的加入不仅较大程度上提升了PVA类胶黏剂的粘结性能和耐水性能,而且使其可粘接基材更加广泛,可以增加了PVA类胶黏剂的适用性。
郝铭,任倩,田文军,李芳颖,刘延波[5](2019)在《聚乙烯醇电纺膜/PP纺黏布复合过滤材料的制备》文中研究表明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乙烯醇/淀粉(PVA/SS)纳米纤维膜,再将其与PP纺黏布复合。通过SEM和FTIR表征纤维表面形貌和分子结构,探究PVA/SS纳米纤维膜的最优纺丝工艺参数,并测试PVA/SS纳米纤维膜的抗水解性能及PVA/SS/PP复合膜的过滤性能。结果表明,当纺丝液质量分数为11%、PVA/SS质量比为3∶1、纺丝电压为30 kV、喂液速率为0.8 mL/h、接收距离为19 cm时,纤维表面形貌最优,经160℃热处理的PVA/SS纳米纤维膜的抗水解性能优异。采用最优工艺参数纺制的PVA/SS纳米纤维膜的孔径分布在378.00~742.00 nm,平均孔径为689.00 nm。PVA/SS/PP复合膜对直径大于0.3μm的细微颗粒的过滤效率最高可达到99.363%,过滤阻力为137 Pa,低于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贾琳[6](2018)在《冰模板法制备淀粉基多孔材料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组织工程是一门应用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以修复或重建组织器官结构,进而维持或改善组织器官功能的新兴交叉学科。组织工程的根本特点在于培养过程中所用的多孔支架材料能够在修复部位起到支撑和加固作用并使细胞三维生长。另外,在组织工程中,多孔支架材料应无毒、可降解,并且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孔连通性,以便为细胞诱导分化生长成为所需组织提供可能。因此,如何获得理想的三维多孔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领域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定向凝固原位实时观察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PVA水溶液在不同抽拉速度下的形貌的实时演化过程,对不同的抽拉速度及PVA作为溶质时不同含量对冰晶形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分别选用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聚乙烯醇(PVA)和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并分别与淀粉共混,采用冰模板法制备了性能优良的淀粉/PVA多孔材料和淀粉/壳聚糖多孔材料,对材料的微观组织形貌进行了表征,对其物理及生物性能进行测试。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PVA含量的增加,淀粉/PVA多孔材料的孔径和孔隙率均减小。随淀粉含量增加,材料的孔隙率减小,孔形貌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淀粉含量为15wt.%时会产生团簇。随着抽拉速度的增大,淀粉/PVA多孔材料的孔径减小,孔隙率增加,且其孔隙由长孔状向圆孔状转变。(2)淀粉/壳聚糖多孔材料的孔隙形貌呈层片状分布,壳聚糖含量增加会引起多孔材料的层片间距减小,壳聚糖含量为3wt.%时,淀粉/壳聚糖多孔材料片层厚度达到最大;淀粉/壳聚糖多孔材料的孔隙率最大值为91.02%。(3)淀粉/PVA多孔材料和淀粉/壳聚糖多孔材料的抗压强度均随着抽拉速度的增加而增大。随PVA含量的增加,淀粉/PVA多孔材料的抗压强度成倍增大,最大抗压强度达到4.80MPa;淀粉/壳聚糖多孔材料的抗压强度最高达1.18MPa。(4)淀粉/PVA多孔材料和淀粉/壳聚糖多孔材料都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可通过改变调节添加物的含量进行调控;两种材料均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可用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领域。
任倩[7](2018)在《基于水溶性聚合物PVA交联改性的纳米纤维基PM2.5过滤材料制备》文中提出目前,用于防霾的高效和超高效空气过滤材料一般由静电驻极熔喷非织造布和静电纺纳米纤维材料制备而成,但是静电驻极熔喷非织造布的过滤效果会随环境温湿度而发生变化,造成过滤效果不稳定,而且静电会对人体带来一定危害。静电纺纳米纤维膜因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制备简易等优点已被商业化应用在工业气体过滤,但是非水溶性聚合物在静电纺丝过程中涉及到有机溶剂的收集和回收处理问题,带来环境污染或成本提高。水溶性聚合物电纺膜环保无毒、可生物降解,是制备空气过滤材料特别是PM2.5防护口罩的较好选择,但所含大量羟基在潮湿环境极易水解或溶胀,造成过滤效率极不稳定,因此需对其进行抗水解改性处理。针对现有空气过滤材料存在的问题,选用水溶性PVA并分别利用PAA、GA和SS对其进行共混交联改性,提高耐水解和耐湿溶胀性能。本文采用多针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PVA/PAA、PVA/GA和PVA/SS三种PVA共混改性电纺膜,经热交联处理后与传统非织造基材进行组合,并对所得电纺膜及其复合滤材的形貌、结构、过滤性能和耐水解性能等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在各自的最佳工艺参数下,PVA/PAA、PVA/GA和PVA/SS三种PVA共混改性电纺膜的纳米纤维直径和分布分别为181.66nm/15.61%、116.99nm/15.09%和168.43nm/16.02%,孔径分布分别为501.7nm1072.3nm(平均孔径951.7nm),233nm692.7nm(平均孔径527nm),和378.1nm742.1nm(平均孔径689.7nm),过滤效率/过滤阻力分别为99.477%/88Pa、99.166%/90Pa和98.607%/85Pa。在160℃的最佳热处理温度下,上述三种PVA交联改性电纺膜在85℃水中浸泡3h以后的热水失重率分别为0.13%、0%和3.65%,而室温下水中浸泡3h的冷水失重率均为0%。本课题开发出的PVA纳米纤维基复合滤材具有环保无毒、高效低阻、耐水解、抗溶胀的特性,可用于PM2.5防护、病毒防护、花粉防护、粉尘防护等个人护理和医疗防护、劳动保护以及工业气体过滤、发动机气体过滤、洁净室空气过滤、空气净化器、室内新风系统以及防霾窗纱等高端空气过滤材料。
陈思[8](2017)在《棉纱的无浆料浆纱工艺对其性能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经纱上浆是织造前准备的重要工艺之一。传统浆纱工艺中采用聚乙烯醇(PVA)作为浆料,其上浆性能优异,目前其他浆料均无法超越或替代它,但含有PVA的退浆废水会对环境带来污染。为避免使用PVA,且保证优良的上浆性能,需要开发新型浆纱工艺。本课题基于纤维素低温溶解体系,建立了无需使用浆料的纤维素基纱线的浆纱方法,利用低温碱尿素溶液来溶解或部分溶解天然纤维素纤维表层成分,该溶解或部分溶解的物质脱离该体系后,在纤维表面固化形成不连续的薄层浆膜,由此来实现纱线的增强与毛羽的贴附。本研究以棉纱为研究样本,采用-15°C的7 wt%氢氧化钠/12wt%尿素作为处理液,首先探索不同处理时间(10 s、30 s、1 min、5 min、10 min、30 min)对纱线性能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处理时间的纱线表面形态、结晶度、断裂强度、断裂伸长、初始模量,毛羽及耐磨性分析,探索不同处理时间以确定纱线综合性能较优的处理时间;其次比较该处理时间下的纱线与传统上浆技术(10 wt%变性淀粉浆料上浆和6 wt%变性淀粉/4 wt%PVA混合浆料上浆)处理的纱线比较,研究无浆料浆纱技术处理的纱线的化学组成、染色性能、纱线细度、毛羽、断裂强力、弯曲刚度、及不同摩擦程度下纱线的剩余强力等验证其可织造性能,并与传统上浆技术的退浆后的纱线进行比较,预测该技术对未来成布的强度、伸长等性能的影响;最后采用该技术处理的纱线作为经纱进行上机织造,并与采用传统上浆技术的成布及其退浆样比较,研究该技术对成布弯曲刚度和柔软感主观评价的影响,验证该技术的免退浆性。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纤维结晶度会随着处理时间增加而下降,其下降范围为0.925.1%,验证了该溶液体系对棉纤维的处理效应。无浆料浆纱技术可有效提高纱线的上浆性能,其中强度提高24.334.9%,耐磨性增加了28.760.6%,大于2 mm的有害毛羽数量减少了12.464.6%,此外,处理对纱线的延弹性影响小。(2)当处理时间选择5 min时,无浆料浆纱技术可获得与传统上浆技术相当的性能,预测其符合经纱的上机要求;此外,处理后染色性能提高了近50%,且纱线基本保持其原有的弯曲刚度。(3)与传统技术中先经纱上浆后成布退浆的织物相比,无浆料浆纱技术处理的纱线作为经纱织造成布后,即使不进行退浆处理,织物对人体无害,染色性依然十分柔软。综上,无浆料浆纱技术可以提高原纱的上浆性能,且基本可达到与传统上浆技术处理效果;与之相比,无浆料浆纱技术还具有缩短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的优点,生产成本低、能耗水耗小、不消耗浆料且处理液回收利用率高,具有工业应用的潜力。
赵乐强[9](2015)在《超声波在麻维混纺纱低温上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天然纤维织物尤其是麻类织物,以其良好的服用性能和古朴自然的风格一直倍受大众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近年来,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的轻薄、滑爽、飘逸的高支苎麻面料,更符合当今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湖南华升洞庭麻业有限公司选用高支优质苎麻纤维原料和细旦维纶长丝,通过快速脱胶技术、高品质麻球生产技术以及改进的纺纱技术等途径实现了高支麻维混纺纱的生产。混纺纱织成坯布,在后处理过程中将水溶性维纶退去,得到的纯麻高档织物面料广受市场欢迎。但苎麻/水溶性维纶混纺纱在上浆时,需采用低温上浆。在低温上浆条件下,大分子浆料流动性变差,粘度升高,影响浆液向纱线内部纤维间的渗透,造成表面上浆严重,浆膜容易脱落,易产生脆断头,既浪费了浆料,又达不到预期的上浆效果。本论文是在普通浆纱机的浆槽中增加超声波震荡装置后,利用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和空化作用辅助对麻维纱低温上浆。通过探究超声波作用在浆纱时对麻维混纺纱的结构和性能、浆液粘度和浆液粘附性以及浆纱质量的影响,探究超声波在辅助上浆中的作用机理。主要的工作和结论如下:(1)通过模拟浆纱实验,探究了超声波作用对麻维混纺纱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过超声波处理,纱线内部纤维之间排列均匀且存在利于浆液浸透的间隙;纱线中纤维表面的杂屑物质基本全部脱落,纤维表面变得更加干净光滑。这有利于浆液对纱线表面的浸润及对纱线的渗透和披覆。利用SPASS软件对使用超声波和未使用超声波的纱线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得出结果表明,超声波作用对纱线的断裂强力和伸长没有显着影响。(2)利用超声波对实验选择的三种不同配方的浆液进行处理,测试了处理前后浆液粘度在低温(70℃)时的稳定性。采用粗纱法测试了超声波处理前后浆液的粘附力变化。结果表明:超声波作用于浆液后,使浆液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强。在低温上浆的条件下,超声波作用能保持浆液粘度较低且稳定,使浆液的粘度性能提高,对纱线粘附力增加。(3)对不同的浆液配方,采用普通低温浆纱工艺和超声波低温上浆工艺进行浆纱试验。通过对各组浆纱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上浆率、浆纱回潮率、耐磨性、毛羽指数等指标的测试分析以及利用扫面电镜对浆纱表面的观察,得出:超声波低温上浆有利于提高浆纱的断裂强力和耐磨性,降低浆纱减伸率,降低纱线3mm毛羽指数。使浆纱表面浆膜更加均匀光滑。(4)在工厂实际生产中进行超声波低温浆纱实验,对浆纱质量指标和浆纱织造断头率进行测试对比,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低温上浆能够提高浆纱质量,减少织造断头率。
柳仕刚[10](2010)在《玉米淀粉基生物降解薄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全球性环境和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塑料袋引起的“白色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中国政府于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限塑令”。近年来开发研究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已成为热门课题。在诸多生物降解材料中,玉米淀粉基降解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备受关注,不仅是目前生物降解塑料中发展较快、产量较大的一种,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天然生物可降解材料之一。本文以蜡质玉米淀粉、普通玉米淀粉和高直链玉米淀粉为对象,研究三种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maize starch)与聚乙烯醇(PVA)共混体系相稳定性及浆液成膜性能的研究,探讨了热塑性玉米淀粉基薄膜的加工工艺,并对其性能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和表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蜡质、普通和高直链三种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与PVA为原料制备共混液及薄膜。以初显分离时间和沉降率为量化指标,研究了直链淀粉含量对玉米淀粉与PVA浆液混溶性的影响;并对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共混膜进行力学性能测定、扫描电镜(SEM)形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直链淀粉含量增大,共混液的初始相分离速度和分离程度都显着减小,提高了浆液稳定性;随着共混膜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增加了玉米淀粉和PVA之间的相容性,从而表现出更好的力学性能。采用高温处理普通玉米淀粉,以此玉米淀粉与聚乙烯醇为原料制备S/P复合膜。着重讨论反应温度对复合膜力学性能和耐水性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扫描电镜和生物降解实验分别对薄膜的结晶度、热稳定性、形貌、降解性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90-150℃不同温度处理的复合膜成膜性能表现出差异性,在110℃高温处理的复合膜致密性提高,相容性较好,结晶度降低、热稳定性有所增强,表现出较好的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薄膜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以高直链玉米淀粉和聚乙烯醇为原料采用流延法制备生物降解薄膜。研究了高直链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并利用拉力试验机、吸水性实验、扫描电镜以及降解实验分别对薄膜的力学性能、耐水性、微观形貌和生物降解性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高直链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较高,经过130℃高温处理的高直链玉米淀粉糊化较充分;与普通玉米淀粉/聚乙烯醇复合膜相比,高直链玉米淀粉复合膜相容性和致密性较好,表现出较好的力学性能和耐水性,具有更好的生物降解性。
二、可溶性淀粉与PVA的混溶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溶性淀粉与PVA的混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壳聚糖基抗菌医用材料的构建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抗菌医用材料 |
1.3 抗菌剂 |
1.3.1 无机抗菌剂 |
1.3.2 有机抗菌剂 |
1.3.3 天然抗菌剂 |
1.4 壳聚糖 |
1.4.1 壳聚糖的概述 |
1.4.2 壳聚糖的抗菌机理 |
1.4.3 壳聚糖的抗菌改性 |
1.4.4 壳聚糖及衍生物的应用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三嗪类磺酸甜菜碱改性壳聚糖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三嗪类磺酸甜菜碱的合成 |
2.3.2 三嗪类磺酸甜菜碱改性壳聚糖 |
2.3.3 磺酸甜菜碱壳聚糖膜的制备 |
2.3.4 磺酸甜菜碱在壳聚糖上取代度的测定 |
2.3.5 CS-SNCC物理化学结构表征 |
2.3.6 吸液溶胀性和酶降解性测试 |
2.3.7 抗菌性能测试 |
2.3.8 抗粘附及生物被膜控制测试 |
2.3.9 细胞相容性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CS-SNCC结构分析 |
2.4.2 CS-SNCC化学元素分析 |
2.4.3 CS-SNCC结晶和热稳定分析 |
2.4.4 CS-SNCC膜的溶胀性能和酶降解性能 |
2.4.5 CS-SNCC膜的抗菌性能 |
2.4.6 CS-SNCC膜的抗粘附和生物被膜控制功能 |
2.4.7 CS-SNCC膜的细胞相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烯丙基磺酸甜菜碱改性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磺酸甜菜碱壳聚糖共聚物(CS-SBMA)的合成 |
3.3.2 CS-SBMA/PVA复合膜的制备 |
3.3.3 样品物理化学结构、形貌表征 |
3.3.4 力学性能测试 |
3.3.5 吸液溶胀性和酶降解性测试 |
3.3.6 抗菌性能测试 |
3.3.7 抗粘附及生物被膜控制测试 |
3.3.8 细胞相容性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CS-SBMA结构分析 |
3.4.2 CS-SBMA/PVA复合膜的物理化学结构 |
3.4.3 CS-SBMA/PVA复合膜的的力学性能 |
3.4.4 CS-SBMA/PVA复合膜的的溶胀性能和酶降解性能 |
3.4.5 CS-SBMA/PVA复合膜的抗菌性 |
3.4.6 CS-SBMA/PVA复合膜的抗粘附及生物被膜控制功能 |
3.4.7 CS-SBMA/PVA复合膜的细胞相容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磺酸甜菜碱-壳聚糖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壳聚糖(CS-GMA)的合成 |
4.3.2 磺酸甜菜碱-壳聚糖水凝胶(CS-GMA/SBMA)的制备 |
4.3.3 材料的物理化学结构、形貌分析 |
4.3.4 吸液溶胀性和酶降解性测试 |
4.3.5 抗菌性能测试 |
4.3.6 抗粘附及生物被膜控制测试 |
4.3.7 细胞相容性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CS-GMA化学结构分析 |
4.4.2 CS-GMA/SBMA水凝胶的物理化学结构分析 |
4.4.3 CS-GMA/SBMA水凝胶的溶胀性能和酶降解性能 |
4.4.4 CS-GMA/SBMA水凝胶的抗菌性 |
4.4.5 CS-GMA/SBMA水凝胶的抗粘附及生物被膜控制功能 |
4.4.6 CS-GMA/SBMA水凝胶的细胞相容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精氨酸伪蛋白-壳聚糖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精氨酸伪蛋白-壳聚糖水凝胶(CS-GMA/Arg-PEUU)的制备 |
5.3.2 物理化学结构分析 |
5.3.3 不同p H条件下溶胀性能测试 |
5.3.4 酶降解性能测试 |
5.3.5 压缩力学性能测试 |
5.3.6 细胞相容性测试 |
5.3.7 巨噬细胞激活研究(NO和 TNF-α释放) |
5.3.8 抗菌性能测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CS-GMA/Arg-PEUU水凝胶的设计与制备 |
5.4.2 CS-GMA/Arg-PEUU水凝胶的内部结构 |
5.4.3 CS-GMA/Arg-PEUU水凝胶的溶胀性能 |
5.4.4 CS-GMA/Arg-PEUU水凝胶的酶降解性能 |
5.4.5 CS-GMA/Arg-PEUU水凝胶的压缩力学性能 |
5.4.6 CS-GMA/Arg-PEUU水凝胶的巨噬细胞激活性能 |
5.4.7 CS-GMA/Arg-PEUU水凝胶的抗菌性能 |
5.4.8 CS-GMA/Arg-PEUU水凝胶的细胞相容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季铵/卤胺化壳聚糖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季铵/卤胺化壳聚糖衍生物(CSENDMH)的制备 |
6.3.2 CSENDMH/PVA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氯化 |
6.3.3 材料的物理化学结构、形貌表征 |
6.3.4 溶胀性能测试 |
6.3.5 力学性能测试 |
6.3.6 凝血及血小板粘附性能测试 |
6.3.7 抗菌性能测试 |
6.3.8 细胞相容性测试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季铵/卤胺化壳聚糖衍生物的表征 |
6.4.2 CSENDMH/PVA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和物理性能 |
6.4.3 CSENDMH/PVA纤维膜的凝血性能 |
6.4.4 CSENDMH/PVA纤维膜的抗菌性能 |
6.4.5 CSENDMH/PVA纤维膜的细胞相容性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纸绳防水改性研究及在坐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推进绿色家具理念,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
1.2.2 改善纸绳家具防水处理方法,提升产品环保性 |
1.3 纸绳坐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纸绳坐具具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2 纸绳坐具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 纸材料防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施胶处理 |
1.4.2 超疏水处理法 |
1.4.3 湿强剂处理法 |
1.4.4 方法评析 |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5.3 创新点 |
2 硼砂、纳米SiO_2协同改性PVA浸渍纸绳耐水性能探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试验分析方法 |
2.1.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2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3 验证试验 |
2.2.4 反应机理分析 |
2.3 结构表征与分析 |
2.3.1 FTIR表征 |
2.3.2 SEM表征 |
2.4 改性牛皮纸绳接触角检测 |
2.5 改性牛皮纸绳实际应用性能检测 |
2.5.1 改性牛皮纸绳力学性能检测 |
2.5.2 改性纸绳防潮性能检测 |
2.5.3 可回收性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3 环氧树脂改性PVA浸渍纸绳耐水性能探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分析方法 |
3.1.4 单因素实验 |
3.1.5 响应曲面试验设计 |
3.1.6 结构表征 |
3.1.7 数据统计与处理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2.2 响应曲面试验结果 |
3.2.3 回归模型及显着性检验 |
3.2.4 交互作用分析 |
3.2.5 优化分析及试验验证 |
3.3 结构表征分析 |
3.3.1 FTIR红外表征 |
3.3.2 SEM表征 |
3.4 改性再生纸绳接触角检测 |
3.5 改性再生纸绳实际应用性能检测 |
3.5.1 改性再生纸绳力学性能检测 |
3.5.2 改性再生纸绳防潮性能检测 |
3.5.3 可回收性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纸绳在坐具中的应用 |
4.1 纸绳与坐具 |
4.1.1 纸绳的种类与制作工艺 |
4.1.2 纸绳坐具的特征 |
4.1.3 纸绳在坐具中的应用原则与方法 |
4.2 设计实践 |
4.2.1 手绘方案图 |
4.2.2 实物制作 |
4.2.3 坐具力学性能检测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3)酶制剂微胶囊的制备、改性及释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酶 |
1.2 固定化酶 |
1.2.1 物理吸附法 |
1.2.2 共价结合法 |
1.2.3 包埋法 |
1.3 微胶囊技术 |
1.3.1 微胶囊概述 |
1.3.2 微胶囊的应用 |
1.3.3 微胶囊壁材 |
1.3.4 微胶囊的释放机制 |
1.3.5 微胶囊的制备 |
1.3.6 温度响应型微胶囊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酶制剂微胶囊的制备方法比较 |
2.1 引言 |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3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
2.3.1 复凝聚法制备液体酶微胶囊 |
2.3.2 单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固体酶微胶囊 |
2.4 测试与表征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
2.4.2 光学显微镜测试 |
2.4.3 热重分析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复凝聚法制备液体酶微胶囊形貌分析 |
2.5.2 单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固体酶微胶囊的性能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酶制剂微胶囊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案 |
3.3.1 双乳液W_1/O/W_2的方法制备微胶囊 |
3.3.2 壁材聚己内酯(PCL)分子量的确定 |
3.3.3 复乳乳化方法的确定 |
3.3.4 挥发时间的确定 |
3.3.5 初乳(E_1)乳化剂用量的确定 |
3.3.6 外水相(W_2)中PVA用量的确定 |
3.3.7 油水比(E_1/W_2)的确定 |
3.3.8 油相(O)中PCL浓度的确定 |
3.4 测试与表征 |
3.4.1 微胶囊粒径大小的测定 |
3.4.2 微胶囊形貌的观察 |
3.4.3 微胶囊性能测试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壁材聚己内酯(PCL)分子量对制备微胶囊的影响 |
3.5.2 复乳乳化方法对制备微胶囊的影响 |
3.5.3 挥发时间对制备微胶囊的影响 |
3.5.4 初乳(E_1)乳化剂用量对制备微胶囊的影响 |
3.5.5 外水相(W_2)中PVA用量对制备微胶囊的影响 |
3.5.6 油水比(E_1/W_2)对制备微胶囊的影响 |
3.5.7 油相(O)中PCL浓度对制备微胶囊的影响 |
3.5.8 微胶囊载药量与温度控释性能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乳酸改性聚己内酯酶制剂微胶囊 |
4.1 引言 |
4.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案 |
4.3.1 PCL/PLA共混物的制备 |
4.3.2 PCL/PLA共混制备酶制剂微胶囊 |
4.4 测试与表征 |
4.4.1 红外光谱测试 |
4.4.2 热重分析 |
4.4.3 X-射线衍射光仪测试 |
4.4.4 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 |
4.4.5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
4.4.6 微胶囊性能测试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热分析 |
4.5.2 谱图分析 |
4.5.3 共混材料制备微胶囊形貌分析 |
4.5.4 PCL/PLA微胶囊载药量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贻贝仿生高分子粘附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氧化淀粉悬浊液的制备 |
1.2.2 改性PVA胶黏剂的制备 |
1.2.3 改性PVA-DA胶黏剂的制备 |
1.3 主要性能测试方法 |
1.3.1 胶黏剂的耐水性 |
1.3.2 胶黏剂的粘接强度 (抗拉强度)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改性PVA胶黏剂的性能 |
2.1.1 粘接强度 |
2.1.2 耐水性 |
2.2 改性PVA-DA胶黏剂的粘接强度 |
2.2.1 反应时间对改性PVA-DA胶黏剂粘接强度的影响 |
2.2.2 体系pH对改性PVA-DA胶黏剂粘接强度的影响 |
2.2.3 DA的加入量对改性PVA-DA胶黏剂粘接强度的影响 |
2.3 改性PVA-DA胶黏剂的耐水性 |
2.4 改性PVA-DA胶黏剂的可粘接基材 |
3 总 结 |
(5)聚乙烯醇电纺膜/PP纺黏布复合过滤材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纺丝 |
1.2 热处理 |
1.3 复合 |
1.4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单因素试验 |
2.1.1 纺丝液质量分数 |
2.1.2 PVA/SS质量比 |
2.1.3 纺丝电压 |
2.1.4 喂液速率 |
2.2 正交试验 |
2.3 红外光谱分析 |
2.4 抗水解性能 |
2.5 孔径 |
2.6 过滤性能 |
3 结论 |
(6)冰模板法制备淀粉基多孔材料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组织工程支架多孔生物材料研究进展 |
1.2.1 组织工程支架简介 |
1.2.2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分类 |
1.2.3 组织工程支架多孔生物材料的制备方法 |
1.3 淀粉改性的研究进展 |
1.3.1 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
1.3.2 淀粉的改性处理 |
1.4 冰模板法制备组织工程支架研究进展 |
1.4.1 冰模板法原理 |
1.4.2 冰晶形貌的影响因素 |
1.5 现存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试剂、设备及器材 |
2.1.1 试剂及原料 |
2.1.2 仪器及装置 |
2.2 二维定向凝固实验 |
2.3 多孔材料的制备 |
2.3.1 溶液配制 |
2.3.2 制备过程 |
2.4 多孔材料结构表征与物理性能测试 |
2.4.1 结构表征 |
2.4.2 孔隙率测定 |
2.4.3 吸水率测试 |
2.4.4 压缩性能测定 |
2.5 多孔材料生物性能测试 |
2.5.1 体外降解实验 |
2.5.2 生物相容性 |
3 淀粉基多孔材料的微观组织形貌研究 |
3.1 聚乙烯醇水溶液二维定向凝固的微观组织形貌演化 |
3.2 淀粉/PVA多孔材料微观组织形貌 |
3.2.1 PVA含量对淀粉/PVA多孔材料微观组织形貌的影响 |
3.2.2 淀粉含量对淀粉/PVA多孔材料微观组织形貌的影响 |
3.2.3 抽拉速度对微观组织形貌的影响 |
3.3 淀粉/壳聚糖多孔材料微观组织形貌 |
3.3.1 壳聚糖含量对淀粉/壳聚糖多孔材料微观组织形貌的影响 |
3.3.2 淀粉含量对淀粉/壳聚糖多孔材料微观组织形貌的影响 |
3.3.3 抽拉速度对淀粉/壳聚糖微观组织形貌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淀粉基多孔材料的性能研究 |
4.1 淀粉基多孔材料物理性能研究 |
4.1.1 孔隙率分析 |
4.1.2 压缩性能分析 |
4.1.3 吸水性分析 |
4.2 淀粉基多孔材料的生物性能 |
4.2.1 体外降解实验 |
4.2.2 生物相容性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基于水溶性聚合物PVA交联改性的纳米纤维基PM2.5过滤材料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雾霾防治技术简介 |
1.1.1 雾霾成因及危害 |
1.1.2 雾霾分布情况 |
1.2 空气过滤技术简介 |
1.2.1 空气过滤机理 |
1.2.2 空气过滤标准 |
1.2.3 空气过滤产品分类 |
1.3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材料 |
1.3.1 静电纺丝技术原理与分类 |
1.3.2 静电纺丝技术中的过程参数 |
1.3.3 静电纺丝技术的产品应用 |
1.4 现有防霾滤材存在的问题 |
1.4.1 静电驻极熔喷非织造过滤材料 |
1.4.2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滤材 |
1.5 PVA(聚乙烯醇) |
1.5.1 PVA理化性质简介 |
1.5.2 PVA静电纺丝研究及耐水改性研究 |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1.6.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6.4 创新点 |
2 PVA共混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和表征手段 |
2.1 实验材料 |
2.1.1 聚乙烯醇PVA |
2.1.2 交联剂 |
2.2 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法 |
2.2.1 PVA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
2.2.2 PVA共混电纺膜的交联 |
2.2.3 PVA共混纳米纤维膜的复合 |
2.3 PVA共混纳米纤维膜的表征方法 |
2.3.1 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形貌测试 |
2.3.2 纳米纤维膜的红外光谱测试 |
2.3.3 纳米纤维膜的抗水解性测试 |
2.3.4 纳米纤维膜的孔径分布测试 |
2.3.5 纳米纤维膜的过滤性能测试 |
3 PVA/PAA交联纳米纤维膜的表征 |
3.1 PVA/PAA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形貌测试结果及分析 |
3.1.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 抗水解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 孔径分布测试结果与分析 |
3.5 过滤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PVA/GA交联纳米纤维膜的表征 |
4.1 PVA/GA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形貌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4.1.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4.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 抗水解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4.4 孔径分布测试结果与分析 |
4.5 过滤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PVA/SS交联纳米纤维膜的表征 |
5.1 PVA/SS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形貌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 抗水解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5.4 孔径分布测试结果与分析 |
5.5 过滤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棉纱的无浆料浆纱工艺对其性能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上浆技术 |
1.1.1 预湿上浆 |
1.1.2 高压上浆 |
1.1.3 等离子体预处理上浆技术 |
1.2 纺织浆料 |
1.2.1 淀粉类浆料 |
1.2.2 聚乙烯醇浆料 |
1.2.3 聚丙烯酸类浆料 |
1.2.4 其他浆料 |
1.3 研究基础及方案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理论基础与假设 |
1.3.3 研究内容、方法及目标 |
2 无浆料浆纱技术的处理时间对纱线性能的影响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2.1.2 无浆料浆纱处理过程 |
2.2 测试操作 |
2.2.1 表面形态 |
2.2.2 结晶度测试 |
2.2.3 纱线细度测试 |
2.2.4 拉伸性能测试 |
2.2.5 纱线耐磨测试 |
2.2.6 纱线毛羽测试 |
2.2.7 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处理时间对纱线形态与结晶度的影响 |
2.3.2 处理时间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2.3.3 处理时间对纱线耐磨性的影响 |
2.3.4 处理时间对纱线毛羽分布的影响 |
2.4 小结 |
3 不同浆纱方法对纱线上浆性能的影响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3.1.2 无浆料浆纱处理 |
3.1.3 传统浆料上浆处理 |
3.1.4 传统上浆法纱线的退浆处理 |
3.1.5 纱线摩擦处理 |
3.2 测试部分 |
3.2.1 纱线形态表征 |
3.2.2 纱线细度测试 |
3.2.3 纱线上浆性能测试 |
3.2.4 纱线弯曲刚度性能测试 |
3.2.5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浆纱方法对纱线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
3.3.2 不同浆纱方法对纱线上浆性能的影响 |
3.3.3 不同浆纱方法对纱线弯曲刚度的影响 |
3.4 小结 |
4 无浆料浆纱技术对织物其他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4.1.2 织造过程 |
4.1.3 传统上浆法织物的退浆处理 |
4.1.4 纱线染色处理 |
4.2 测试部分 |
4.2.1 断经率测试 |
4.2.2 化学分析 |
4.2.3 染色性能测试 |
4.2.4 织物弯曲刚度 |
4.2.5 织物柔软感主观评价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处理对织造过程中断经率的影响 |
4.3.2 处理对织物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 |
4.3.3 处理对织物中经纬纱的染色性能的影响 |
4.3.4 处理对织物的柔软性的影响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超声波在麻维混纺纱低温上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麻维混纺纱概述 |
1.2 麻维混纺纱上浆工艺介绍 |
1.3 超声波在经纱上浆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超声波作用对麻维混纺纱的影响 |
2.1 实验设计 |
2.2 扫描电镜观察分析 |
2.3 纱线强伸性能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波对浆液性能的影响 |
3.1 浆料组分的选择 |
3.2 浆液的配方与调制 |
3.3 浆液主要质量指标 |
3.4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声波对浆纱质量的影响 |
4.1 浆纱实验 |
4.2 浆纱质量指标测试 |
4.3 结果分析 |
4.4 浆纱表面扫面电镜观察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厂浆纱试验与上机织造 |
5.1 浆纱工艺 |
5.2 浆纱质量测试结果分析 |
5.3 上机织造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10)玉米淀粉基生物降解薄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与附表清单 |
1 文献综述 |
1.1 生物降解塑料简介 |
1.1.1 生物降解塑料的定义 |
1.1.2 生物降解塑料机理 |
1.1.3 生物降解性能的评价方法 |
1.1.4 生物降解塑料的分类 |
1.2 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
1.2.1 淀粉的结构 |
1.2.2 淀粉颗粒的基本特性 |
1.2.3 淀粉的糊化 |
1.2.4 淀粉的塑化 |
1.3 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发展前景 |
2 引言 |
2.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2.2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直链淀粉含量对玉米淀粉/聚乙烯醇混溶性及成膜性能的影响 |
3.2.2 高温处理对普通玉米淀粉/聚乙烯醇复合膜成膜性能的影响 |
3.2.3 高直链玉米淀粉/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直链淀粉含量对玉米淀粉/聚乙烯醇混溶性及成膜性能的影响 |
4.1.1 直链淀粉含量对混合浆的初显分离时间和沉降率的影响 |
4.1.2 直链淀粉含量对共混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3 共混膜的扫描电镜分析 |
4.2 高温处理对普通玉米淀粉/聚乙烯醇复合膜成膜性能的影响 |
4.2.1 增塑剂丙三醇含量的确定 |
4.2.2 增强剂聚乙烯醇含量的确定 |
4.2.3 不同处理温度对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4 不同处理温度对薄膜耐水性的影响 |
4.2.5 复合膜的X-射线衍射分析 |
4.2.6 复合膜的热性能分析 |
4.2.7 复合膜的断面形貌分析 |
4.2.8 复合膜的生物降解实验 |
4.3 高直链玉米淀粉/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3.1 不同处理温度的高直链玉米淀粉膜断面形貌分析 |
4.3.2 高直链玉米淀粉/聚乙烯醇复合膜的性能分析 |
4.3.3 高直链玉米淀粉/聚乙烯醇复合膜的断面形貌分析 |
4.3.4 高直链玉米淀粉/聚乙烯醇复合膜的生物降解实验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可溶性淀粉与PVA的混溶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壳聚糖基抗菌医用材料的构建与性能研究[D]. 殷茂力. 江南大学, 2021(01)
- [2]纸绳防水改性研究及在坐具中的应用[D]. 李光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酶制剂微胶囊的制备、改性及释放研究[D]. 陈明真. 东华大学, 2021(01)
- [4]贻贝仿生高分子粘附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J]. 张锦锦,刘艳伟,徐秀鸿,张连霞,陈红余,孙红.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9(07)
- [5]聚乙烯醇电纺膜/PP纺黏布复合过滤材料的制备[J]. 郝铭,任倩,田文军,李芳颖,刘延波. 产业用纺织品, 2019(05)
- [6]冰模板法制备淀粉基多孔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 贾琳.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1)
- [7]基于水溶性聚合物PVA交联改性的纳米纤维基PM2.5过滤材料制备[D]. 任倩. 武汉纺织大学, 2018(01)
- [8]棉纱的无浆料浆纱工艺对其性能影响分析[D]. 陈思. 东华大学, 2017(05)
- [9]超声波在麻维混纺纱低温上浆中的应用研究[D]. 赵乐强. 东华大学, 2015(12)
- [10]玉米淀粉基生物降解薄膜的研究[D]. 柳仕刚. 安徽农业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