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份制是管理村级集体资产的好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段浩[1](2019)在《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策略和实施要求,强调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和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目标。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应当构建起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传统的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存在资产产权、管理和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和制度缺失,片面强调形式上的效率与公平,但对实质公平和经济效率的最终实现缺乏考虑。当前,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产权的有效保护和交易费用的降低,有利于保障农民的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权来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随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构建,这种影响会更加显着。然而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制度效应也需要长时间的酝酿和传导。尽管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在改革试点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的政策调整与制度创新。因此,应遵循主线引领、多维考量、环节联动的法治化思路,以经济效率和分配公平的均衡协调作为主线,从国家、集体和农民三重维度来全面考量,以资产的产权保护、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等环节的制度建设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体系化构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法治化进路的具体制度建设,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适应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保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步入良性的路径依赖。当然,基于各地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自然禀赋差异和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对于不同地区应当采取因地制宜的改革策略和制度保障,因而政府对改革可以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在相关的制度构建中也应当围绕产权保护的实质来探索不同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以提高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制度绩效。第一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缘起与进程”,旨在准确认定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构成,探讨其具备的集体所有、营利性、不可分割性以及与农民个体利益关联性等特点,概括和总结出谁投资谁所有、尊重历史和照顾现实等认定原则,深入分析集体经营性资产法律认定具有明确资产归属、提高资产经营效率、保障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等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探析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的政策沿革与制度困境。主要表现为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合理、收益分配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从理论上看,计划经济下的集体所有理论无法实现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的协调均衡,根源在于追求经济效率和分配公平的形式化价值取向。在改革实践中,主要体现为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闲置和流失、资产运营缺陷、资产运营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总结梳理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脉络,对改革的地方实践进行了样本分析和经验总结。第二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与构建目标”,全面分析了集体所有权理论、股份合作经济理论、公共利益理论,重点探求了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对传统理论的突破及其意义,提出了集体所有权资本化、股份合作以及公共利益的实现路径。在此理论指导下,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构建应在明晰产权、规范管理、壮大集体经济等基本目标的情况下,重点实现对农民利益保护的制度目标。通过厘清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政治逻辑和经济逻辑,树立农民利益保护和农民利益发展的核心目标,建立农民利益行为分析及风险防范机制来确保农民利益的有效保护,依靠市场来推进农民利益的发展,通过过渡市场来实现保护和发展农民利益的调适策略。第三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与模式选择”,旨在探寻制度构建背后的理念,在综合考察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法律基础上,从实质公平、经济效率、规则秩序和共同福利方面予以具体阐释。在综合比较传统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模式和新型的集体所有股份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明确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发展目标,提出以经济效率和公平分配的均衡协调作为改革法治化的主线,分别从国家、集体和农民三重维度进行综合考量,重点探索资源资产化、资产收益化和分配公平化等环节的联动机制,形成“主线——维度——环节”的法治化思路,提出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体系化构建,探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法治化路径。第四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构建”,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通过建立和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评估、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范围的划定标准。同时,注重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主体范围确定,从主体的认定原则、认定因素和认定办法,解决主体认定的具体法律问题,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登记制度。在此基础上,对于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股权设置、管理和流转等法律制度展开具体的方案设计和制度安排,强调既要尊重地方改革的特殊性,也要注意在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构建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第五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经营管理法律制度构建”,旨在对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决策、运营、执行、监督法律制度进行体系化建构,基于经营性资产的治理困境及其制度成因,从资产治理机构结构优化和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完善,以及健全经营性资产信息公示和监管制度,有助于提高集体经营性资产市场化运营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以强化经营性资产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监督责任作为创新思路,以强化信息公示和人才管理为手段方式,完善和优化经营性资产经营管理法律制度,维护集体资产管理组织的经济活动自主权和集体成员的合法利益,以立法和改革共同推进经营性资产管理主体的职能转变,规制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推进经营性资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六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法律制度构建”,主要探析了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失序问题及其制度归因,着眼于资产收益分配不公开、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缺乏保障以及民主监督权难以实现等问题,从资产收益分配程序规则、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以及民主监督权方面探求制度与改革要求的间隙,合理调整资产收益分配关系。通过探究天赋人权、劳动贡献和利益均衡分配原则的适用规则,分析个人股和集体股以及其他分配规则的具体应用,同时对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公示公开程序制度予以分析和阐述,科学设计和合理设置经营性资产收益的分配规则与程序制度体系。最后,形成以产权保护、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为核心内容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体系的研究结论,在法治思维、理论维度和法治进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创新,并为以后进一步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条件和基础。
王徽[2](2018)在《村级财务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淮安市洪泽区东双沟镇的调查》文中提出村级财务监管工作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历来是群众关心、政府重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入以及农村乡村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村级财务监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依然存在诸如产权不明、债务不清、台账不全、使用不当等突出问题。探索建立一个适应农村发展、具备实际操作性的村级财务监管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村级财务监管的重点任务。本文立足村级财务监管的特殊性,在绪论中详细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现状进行了提炼总结,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述,还交代了论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和研究的创新点。在第二章主要结合自身的理解,解释了村级财务和村级财务监管的含义,并详细阐述了委托代理、内部控制和分权与集权三大财务监管理论。第三章主要是基于淮安市洪泽区的调查,对洪泽区的典型做法进行了提炼和剖析。第四、五、六章是论文的核心所在,笔者结合东双沟镇的调查研究,总结提炼了目前村级财务监管中存在的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村级财务监管流于形式、村级财务队伍素质偏低和责任追究难落实等问题。并在充分调研分析基础上,发现问题主要是因为村级财务监管机制不完善、村级财务监管体系不健全、人才保障体系不到位、监管责任追究不严格所导致。基于本文研究,笔者还提出从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监管机制、完善村级财务监管体系、加强村级财务监管队伍建设、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四方面着手,解决现存的监管难题。第七、八章分别是论文的结论和致谢。本文以淮安市洪泽区东双沟镇的具体实践为例,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深入挖掘村级财务监管中存在问题,引发基层工作者对于农村财务监管工作的思考,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农村会计委派制、农村会计职业化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理财等有效措施,对政府村级财务监管工作给予合理化建议。
陈祥英[3](2013)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村民自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农村村民自治是基层群众自治两个内容中的重要一个。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村民自治形成了以《村委会组织法》为法律文本的制度、机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改革和政策在农村深入实施,在给农村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农村社会出现了了一些新的变化和问题,村民自治为应对这些变化和问题,发展村民自治推动村级治理的改善,创新村民自治化解村庄矛盾。要进一步建设和谐农村,更好地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要完善村民自治促进村庄和谐,丰富村民自治推动村庄发展。论文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了农村社会的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委会的职能回归和农村现实的财政压力之间存在矛盾;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公共产品需求与村民自治的服务职能存在偏差;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之间存在脱节与分离的趋势;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与实施效果存在不一致的困境。论文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村民自治应对农村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发展村民自治推动村级治理的改善。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通过民主选举强化村干部的民意基础,为村民自治获得法理上的合法化。通过民主决策集聚村民意志,实施民主管理促进村庄治理有序,加强民主监督实现村庄公平公正。论文第三部分主要从村民自治创新来着眼,用创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来化解村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民主议事,用严格的程序保障村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民主恳谈,发扬群众路线充分听取和采纳群众的意见;民主理财,保证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和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三级联动、队为基础”的新型乡村治理体制,探索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的新机制。论文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如何完善村民自治促进村庄和谐。村民自治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制度规定和组织载体,并且需要一定的文化来内化人们的行为,同时要具备一定的自治能力。本部分分析了当前村民自治在制度、组织、文化和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这四个方面完善村民自治的建议。论文第五部分主要讨论丰富村民自治推动乡村发展,通过乡村的发展来解决农村转型出现的问题。针对税费改革后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以及公共服务,不仅国家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村委会也要转变职能,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机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积极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来参与公共事物的处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乡村治理体制,改善乡村治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使村民自治能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最后一部分对本研究进行逻辑上的梳理和总结,并尝试参与和回应学界相关研究的讨论。村民自治是现阶段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实现乡村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好制度和形式,虽然村民自治在实践中还存在着问题,但是不能抹杀村民自治对促进乡村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作用。要改变村民自治的外部环境,改革现行的乡村治理体制,给村民自治以更加宽松和合适的实施空间;要完善村民自治自身制度和组织结构,使村民自治更有活力和生命力;要加强包括村委会、村干部、村民三方面的自治能力建设;要引进技术手段,创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现方式。村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的相关研究并非已经徘徊不前,只是在实践上还要继续进行创新,探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新的机制、方式;在理论研究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进行细化研究和科学总结。
王水现[4](2010)在《农民工流动背景下村民自治的困境和出路》文中提出村民自治是为了解决人民公社解体后留下的农村治理的“真空”问题,由村民创造尔后国家推进的一种社会治理制度,它的重要功能就是由村民自己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管理。在过去的30年里,为中国乡村社会构建了一整套新型治理模式,是农村和谐发展的强大制度框架,是对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新贡献。村民自治运行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面临着城市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农民工的大规模流动所带来的村民自治的政治生态的变化。本文把村民自治置于农民工流动的背景之下,着重分析了农民工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村民自治造成的困境,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探索了在现代化进程中有中国特色的过渡社区的自治形式,实现村民自治的成功转型,积极稳妥地推进村民自治向前发展。
陈朋[5](2010)在《国家推动与社会发育:生长在中国乡村的协商民主实践 ——基于浙江温岭民主恳谈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民主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不懈追求,也是人们极力达致的政治发展目标。协商民主理论自兴起以来,无论被看作是复兴传统的民主范式,还是当作超越传统的理论创新,都客观表达了人们对发展民主理论的热切期盼和积极追求。从其民主价值、构成要素等规范层面的研究,到其实践领域的践行模式和价值功效,都承载着人们巨大的期许。也许将协商民主理论看作是传统民主范式的复兴似乎更加合理。但是,这种复兴(复兴古典民主强调的参与)不是简单的归复,而是在复兴的过程中有超越和修补(修补自由主义民主的缺陷,超越古典民主中的理想成分)。对于协商民主,可以作出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定义:协商民主意味着政治共同体中自由、平等的公民,通过广泛的讨论交流,互相了解各自的主张和观点,据此理性的修正彼此的偏好,并实现偏好转换,尽可能的达成共识、促进决策,而因此达成的共识和促进的决策具有鲜明的合法性。它的核心是公共参与、理性讨论、自由平等、相互协商、促进决策、公共责任。它讲求参与性、公共性、互惠性、平等性、合法性、包容性。民主的核心价值是普适的,但民主的内涵、运行模式则是具体的。作为当代中国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协商民主自然有其自身的内涵要义。这种内涵要义是它区分于西方协商民主的核心之所在。也就是说,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具备有限的适用性。中国的协商民主就是指,在中国的基本制度框架下,所有受到决策影响的行为主体,围绕政治社会生活中的议题,通过咨询、商议、讨论的方式,达成共识的一种民主形式。它既强调协商程序的合理性,也强调结果的共识性。国家、政党和社会层面都有这种协商民主内涵的体现,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公共论坛,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等等。“民主恳谈”是对浙江省温岭市在乡村、城镇社区及市级机关(部门)开展的各种民主沟通会、决策议事会、交流讨论会、重大事项听证会等民主形式的简称。作为一种乡村民主形式,民主恳谈的生长和发展主要源于民众日益增长的民主诉求和代表国家的地方官员推动民主创新的努力。其本质上是中国本土化的协商民主实践在乡村的体现。为此,本文以中国乡村的协商民主实践为研究主题,借用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和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基于对温岭民主恳谈实践的生长机理及发展进程的考察,既向人们全景展示生长在中国改革土壤中的具有首创精神和现实价值的这一重大实践,又阐释和说明中国乡村协商民主实践的动力、机制、价值及趋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乡村发展的新模式。从温岭民主恳谈实践的成长、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它是国家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推动与社会发育是对其成长、发展和特色的典型概括。进一步而言,可以用“国家主导下多方回应互动型制度变迁假说”来分析温岭民主恳谈实践的生长机理。这种多方回应互动型制度变迁模式,既不回避国家及其代表——政府的引导作用,也不忽视社会力量的推动作用。它强调的是推动制度创新实践的主体之间是相互合作和动态博弈的,而且这些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国家主导即是说在这场民主实践中,国家充分发挥着引导和规范作用,离开国家的介入,实践也许会变得更加曲折。多方即是说在这场制度创新实践中,行动主体是多元、开放的,而不是单一、封闭的;回应即是说创新实践萌生以后,各行动主体之间有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直流行为;互动即是说在这场制度创新实践中,发挥引导作用的政府和需求推动作用的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他们围绕着共同利益——推动创新实践成长发展,继而在创新实践中获得各自所追求的利益——展开相互交往。从温岭民主实践在横纵两大方向展开的一般层面的民主恳谈、参与式预算试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等实践型态看,乡村协商民主简而言之,就是在中国乡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所有可能受到决策影响的行为主体,如乡村民众(包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私营企业主等乡村精英,以及普通村居民)、党政官员、外来务工者等群体,围绕乡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议题,以吸纳群众参与公共事务为主题,以改善乡村政治社会权力结构为渠道,以达成共识、作出决策为指向,通过直接参与商议、讨论或咨询的方式,展开积极、理性的交流和沟通,相互体谅,彼此让步,从而尽可能就共同关心的议题达成共识的一种民主治理形式。它既强调协商过程的合理性、公开性和参与性,也强调协商结果尽可能的共识性。进一步而言,它本质上是乡村的协商政治型态,是生长在中国乡村的群团合作型民主,是乡村政治生活领域中官民互动的重要平台,是乡村民众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是乡村民众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形式。协商主体、协商客体、协商场域、协商过程、协商方式和协商结果这六大核心要素是支撑乡村协商民主实践的重要支柱。公共协商、理性沟通和偏好转换则是推动乡村协商民主实践运行的内在机制。基于民主的视阈,可以发现,温岭的乡村协商民主实践展示出了鲜明的民主价值。这体现在五个方面:开辟乡村民主的新空间、促进乡村民主政治现代化、促进公众的有序参与、夯实乡村民主的社会基础和推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但是,深入分析也可见其限度,如谁来组织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中的恳谈更合适?如何促进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融合?政府创新的动力何以持久?民主实践的操作技术何以进一步提升?温岭民主恳谈以其丰富而又生动的内涵向人们展示了生长在中国乡村场域的协商民主实践。在这场民主实践中,国家与社会是在互动中促成了实践的发展,反过来,国家与社会也在这场民主实践中实现了双赢。乡村协商民主实践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力的优化了乡村治理格局,从而也进一步启示人们:构建民主合作式的乡村治理模式是推动乡村发展的理性选择。温岭的乡村协商民主实践不是孤独者,在其引起学者关注的同时,也逐渐被其它诸多地方参考和借鉴。但是,任何“复制”温岭民主实践的行为选择,必须要考虑到:是否具备相应的基础和条件。民主实践的成长和发展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之上。唯有具备相应的基础和条件,像民主恳谈这样一种乡村协商民主实践才会落地生根、发芽。
苏爱萍[6](2006)在《村务财务公开与农村社会发展——胶东4村村务财务公开工作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村务财务公开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村务财务公开的内容,一是提高透明度;二是提高真实性;三是提高满意率。村务财务公开的形式,公开栏和“明白纸”更易于群众接受。存在的问题,既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因素,也受到实施者素质的干扰。为了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必须不断探索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新途径。
邢古城[7](200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农联盟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工农联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工农联盟表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内涵。本论文通过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和思想文化建设、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等影响工农联盟的诸多因素,提出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的对策。 本论文分七部分。导论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选题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对研究中涉及的几个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并介绍了研究方法。第一章简单回顾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理论,重点分析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的伟大创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村包围城市是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二章简要概述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工农联盟情况。新中国成立,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地位都发生了变化,工农联盟的目标、任务和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初衷是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但一些极端措施对工农联盟造成了损害。前两章为分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农联盟做理论上的铺垫。后三章是论文的重点内容,第三章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工农联盟的状况。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有其历史必然性,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农联盟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农联盟转变。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工农联盟新的有效形式。随着经济体改革的深入,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产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民工成为新时期工农联盟的一条重要纽带。第四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影响工农联盟的因素。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以及思想文化建设、社会阶级阶层变化对工农联盟都产生重大影响。第五章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的对策。工农之间的经济联盟是其他联盟的基础,要在现代化的大视野中看待工农联盟,要重点处理干群之间的关系、城乡之间的关系以及工农之间国民基本待遇的矛盾,在经济联盟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工农之间的政治文化联盟。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联盟。结束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出论文的结论。 工农联盟是个老问题,但它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情况下,如何赋予老问题以新内涵,引起社会各界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以巩固和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农联盟,是本论文的目的。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界定工农联盟的新内涵。传统观点看,工农联盟是工人阶级与农民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结成的革命联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农联盟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在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结成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上的同盟,其基本点在于“利益一致”和“共同目标”。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农联盟不仅是产业工人与农民的联盟,而且包括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其他阶层与农民的联盟,作为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的领导干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管理干部、知识分子等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各个阶层、新的社会阶层中的部分人员和农民的关系问题,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工农联盟所研究的范围。 2、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联盟”的新概念。新修改的党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作为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之间的大联盟。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联盟,不是要用这个大联盟来取代工农联盟;强调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并不是忽视新的社会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作用,而是要正确处理工农联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联盟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联盟中突出工农联盟的主体地位。 3、分析农民工的社会属性。农业人口非农化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农民工是从农业人口中转移出来从事非农劳动的工人,是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是工农联盟的一条十分重要的纽带。农民工的出现,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使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更加密切,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展望工农联盟的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人口逐渐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当我国完成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城乡一体化,工农一体化的时候,工农联盟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将会从社会政治生活中淡出,被社会各个阶层劳动者之间的联盟所取代。
阳新文[8](200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形式,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农村合作化的基础上诞生、成长、壮大起来的。然而,农村集体经济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也积累和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运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农村发展战略、企业经营战略等相关理论,重点分析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同时本文针对我国农村的现状和问题,在借鉴典型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些想法。 目前,农村股份合作经济是实现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一种好形式或新创造。它是中国农民在农村改革开放中融合股份制和合作制的因素而进行的一种体制创新,它是在农民的不断实践和国家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形成的一种新的企业制度,它可以较好地解决集体统一经营薄弱的问题,在实践中颇具有生命力。 当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而不可能在全国形成统一的模式。
吴强,蔡裕良[9](2000)在《股份制是管理村级集体资产的好形式》文中指出 一、问题的提出 浙江省温岭市潘郎村在1998年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中,对全部集体资产的管理经营方式作了股份制改革尝试。在资产清查、核实、评估等程序基础上,耕地按当地政府征用价3.5万元/亩,79.6亩作价279.3万元;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集体房屋等实业资产按现行价评估为168.8万
丘淑明,蓝镇强,彭海斌[10](1992)在《股份合作制是完善和发展我国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好形式》文中认为 近几年,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我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内部结构也起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把股份制的形式引进集体企业中,产生了新型的股份合作制,较适合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展现出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一本文所指的股份合作制,是指把股份制引入集体企业,成为既有股份制特征,又有合作制特点的一种新型集体所有制经济。实行股份合作制,其实质是要在企业集体经济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改变过去生产资料单一的集体所有制为集体和个人、公有和私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元化结构。股份合作制的产生和大量繁衍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变革的一种客观
二、股份制是管理村级集体资产的好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份制是管理村级集体资产的好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框架 |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缘起与进程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基本理论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构成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特点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认定原则 |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法律认定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历史沿革与政策演进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政策演进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践与问题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地方实践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现实问题 |
三、传统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中的制度困境 |
第二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与构建目标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集体所有权理论 |
二、股份合作经济理论 |
三、公共利益理论 |
四、理论突破与意义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构建目标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构建的原则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构建的目标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目标实现的调适策略 |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与模式选择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 |
一、保障集体经营性资产实质公平价值 |
二、发挥集体经营性资产经济效率价值 |
三、维护集体经营性资产规则秩序价值 |
四、实现集体经营性资产共同福利价值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构建的模式选择 |
一、传统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模式 |
二、过渡的集体所有混合经营模式 |
三、新型的集体所有股份合作模式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法治化的基本思路 |
一、一条主线:法治化的价值指引 |
二、三重维度:法治化的考量因素 |
三、三个环节:法治化的具体进路 |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体系的构建框架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体系化的必要性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体系的基本构成 |
第四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构建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范围界定法律制度的构建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评估制度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清产核资制度的构建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界定制度的构建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主体认定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主体的内涵辨析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主体资格的认定原则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主体范围的认定因素 |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主体资格的认定办法 |
五、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主体登记制度的完善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设置法律制度的构建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设置理论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设置原则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设置方案 |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管理方式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权能设计 |
第五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流转法律制度的构建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流转的现状分析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流转的法律思考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流转法律制度的构建路径 |
第五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经营管理法律制度构建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决策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决策机构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决策管理目标及其原则 |
三、多重委托代理的经营性资产决策管理制度 |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决策制度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运营法律制度的创新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运营机构的设置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能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组织管理的模式 |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经营权法律制度的创新路径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执行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执行机构的设置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运营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 |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监督法律制度的构建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监督机构的设置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运营公开公示制度的构建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财务监督管理制度的构建 |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审计监督管理制度的构建 |
五、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民主监督管理制度的构建 |
第五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治理困境与制度完善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治理中的运行困境及其原因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治理的完善思路与制度优化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治理法律制度完善中需注意的问题 |
第六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法律制度构建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失序问题及制度归因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问题的具体表现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失序的制度归因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法律制度的构建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的具体规则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调节机制的构建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程序法律制度的构建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民主决策程序制度的构建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民主管理程序制度的构建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民主监督程序制度的构建 |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公开公示程序制度的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2)村级财务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淮安市洪泽区东双沟镇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结构 |
1.6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村级财务的含义 |
2.1.2 村级财务监管的含义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内部控制理论 |
2.2.3 分权与集权理论 |
3 调查方案与基本信息 |
3.1 调查背景与方案 |
3.1.1 淮安市洪泽区基本情况 |
3.1.2 调查方案 |
3.2 基本信息淮安市洪泽区村级财务监管的状况 |
3.2.1 基本状况 |
3.2.2 财务监管相关程图 |
3.2.3 淮安市洪泽区村级财务监管典型做法 |
3.2.4 淮安市洪泽区村级财务监管成效 |
4 村级财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负面影响 |
4.1 村级财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
4.1.1 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
4.1.2 村级财务监管流于形式 |
4.1.3 村级财务队伍素质偏低 |
4.1.4 责任追究难落实 |
4.2 村级财务监管不力导致的不良影响 |
5 村级财务监管问题的成因 |
5.1 村级财务监管机制不完善 |
5.2 村级财务监管体系不健全 |
5.3 人才保障体系不到位。 |
5.4 监管责任追究不严格。 |
6 健全村级财务监管的对策建议 |
6.1 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监管机制 |
6.1.1 明确村级财务监管主体 |
6.1.2 完善村级财务规章制度 |
6.1.3 规范财务报账操作流程 |
6.1.4 强化财务公开制度执行 |
6.1.5 加强村干部的监督制约 |
6.2 完善村级财务监管体系 |
6.2.1 完善村级财务行政监管体系 |
6.2.2 完善村级财务法律监管体系 |
6.2.3 完善村级财务社会监管体系 |
6.3 加强村级财务监管人员队伍建设 |
6.3.1 培养村级财务监管后备人才 |
6.3.2 加大村级财务监管人员技能培训 |
6.3.3 建立村级财务监管激励机制 |
6.4 强化责任追究机制 |
6.4.1 制定责任追究办法 |
6.4.2 加大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 |
7 结论与创新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村民自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缘起与问题 |
(一) 乡村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 |
(二) 基层民主的争议与发展 |
(三) 基层民主与和谐社会建设 |
二、文献综述 |
(一) 民主与社会和谐的经典论述 |
(二) 基层民主与乡村治理的相关研究 |
(三) 村民自治与和谐社会的研究 |
三、提出论点与假设 |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路径 |
(三) 基本结构 |
第一章 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农村社会的新变化与新问题 |
一、自治组织职能回归与环境变化 |
(一) 无财可用运转困难 |
(二) 对乡镇的依附性明显加强 |
(三) 基层政权功能弱化、行政控制力减弱 |
(四) “一事一议”实施困难重重 |
二、自治组织角色定位与公共产品提供 |
(一)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和供给模式变化 |
(二)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丰富化 |
(三)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异化 |
三、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脱节与分离 |
(一) “乡村关系”:行政权与自治权的冲突 |
(二) “两委关系”:精英治理与民主治理的对立 |
(三) “干群关系”: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的争夺 |
四、惠农政策的实施与效果 |
(一) 政策的特点及惠农政策的特殊性 |
(二) 惠农政策执行及效果的偏差 |
第二章 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村民自治的发展与成就 |
一、民主选举:乡村权力的合法化 |
(一) 选举的困境 |
(二) 民主选举的实现形式:“海选” |
(三) “海选”与民主选举的扩展 |
(四) 民主选举意义 |
二、民主决策:乡村治理的同意性 |
(一) 乡村治理的权力与决策 |
(二) “两会制”的决策实现形式 |
(三) “青县模式”的民主决策 |
(四) 民主决策的法律化与制度化 |
三、民主管理:村庄治理的有序与稳定 |
(一) 村级治理的直接依据:村规民约 |
(三) 民主管理领域的广泛与复杂 |
(四) 民主管理的挑战:传统文化与现在价值 |
四、民主监督:实现公正与和谐 |
(一) 民主监督的含义及重要性 |
(二) 民主监督的实现形式:“村务监督会” |
(三) 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村级“三权分立” |
(四) 民主监督的法制化、制度化 |
第三章 和谐社会构建的探索:村民自治的创新实践 |
一、以民主议事为切入点的程序保障 |
(一)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实施 |
(二)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的程序 |
(三)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意义 |
(四)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启示 |
二、以民主恳谈为主要方式的利益沟通机制 |
(一) 民主恳谈背景:经济发展与利益多元 |
(二) 民主恳谈实施:内容与本质 |
(三) 民主恳谈特征:民意倾诉与现场解答 |
(四) 民主恳谈经验:民意沟通与利益协调 |
三、以民主理财为标准的权益保障机制 |
(一) 村庄财务管理现状 |
(二) 财务管理混乱的原因分析 |
(三) 村庄财务管理的制度设计 |
(四) “民主理财”的实现形式 |
四、政府管理与基层民主的有机结合 |
(一) 政府管理与基层民主之间的脱节与错位 |
(二) 云浮的实践经验:现有组织资源的成分利用 |
(三) 乡村治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四) 探索实现政府管理与基层民主有机结合的新形式 |
第四章 和谐社会构建的保障: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
一、村民自治的制度建设 |
(一) 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
二、村民自治的组织建设 |
(一) 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加强村民自治的组织建设 |
三、村民自治的文化建设 |
(一) 村民自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二) 丰富村民自治的文化建设 |
四、村民自治的能力建设 |
(一) 村民自治的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
(二) 提升村民自治的能力建设 |
第五章 和谐社会构建的巩固:丰富村民自治的内容 |
一、税费改革后的村民自治 |
(一) 税费改革对村民自治带来的挑战 |
(二) 村民自治应对税费改革的举措 |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 |
(一)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与要求 |
(二)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的加强 |
三、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村民自治 |
(一) 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
(二) 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 |
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村民自治 |
(一) 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挑战 |
(二) 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村民自治 |
结语 |
一、村民自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方式 |
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完善村民自治 |
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创造村民自治的良好环境 |
四、村民自治中现代技术和方法的引入和普及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论文 |
三、英文文献 |
后记 |
(4)农民工流动背景下村民自治的困境和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设计方案与实施方法 |
(五)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二、我国村民自治的状况 |
(一) 村民自治的含义 |
(二) 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 |
(三) 村民自治的缘起 |
(四) 村民自治的特点 |
三、农民工流动背景下村民自治的困境 |
(一)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工的流动 |
(二) 流出地村民自治在农民工流动背景下的困境 |
(三) 流入地村民自治在农民工流动背景下的困境 |
四、农民工流动背景下村民自治出现困境的原因 |
(一) 流出地村民自治出现困境的原因 |
(二) 流入地村民自治出现困境的原因 |
五、农民工流动背景下村民自治的出路 |
(一) 流出地村民自治的出路 |
(二) 流入地村民自治的出路 |
(三) 农民工流动背景下村民自治的发展趋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5)国家推动与社会发育:生长在中国乡村的协商民主实践 ——基于浙江温岭民主恳谈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主题 |
二、文献综述与核心概念 |
(一) 文献综述 |
(二) 核心概念 |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框架 |
(二) 主要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研究视角的择取 |
五、研究贡献 |
六、个案概况 |
第一章 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推动:民主恳谈实践的生长机理 |
一、乡村民主困局:民主恳谈实践的前奏 |
(一) 发展与问题同在:乡村民主的"原形态" |
(二) 民意表达渠道短缺:乡村民主的困境 |
二、国家推动:民主恳谈实践的条件 |
(一) "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实践的"助产婆" |
(二) 政治文明新理念的落实:实践的"指挥棒" |
(三) 基层政府的创新策划:实践的"导航仪" |
三、社会发育:民主恳谈实践的基础 |
(一) 发达的民营经济:实践的"源动力" |
(二) 增长的民主意识:实践的"内驱力" |
(三) 热情的学者和媒体:实践的"智资库" |
小结 |
第二章 民主恳谈实践的萌发与成长:从村居到市镇 |
一、实践的萌发:从松门的"焦点访谈"到温岭的"民主恳谈" |
(一) 拓展空间 |
(二) 深化内涵 |
二、实践在农村社区的成长:以扁屿社区为例 |
(一) 农村社区与民主恳谈:分析前的简单梳理 |
(二) 民主恳谈的过程和结果:在互动中实现社区和谐 |
三、实践在乡镇的延伸:以泽国试验为例 |
(一) 城建预选项目民主恳谈:2006 |
(二) 旧城改造民主恳谈:2007 |
四、实践在城乡的结合:市级机关(部门)下基层民主恳谈 |
(一) 市级机关(部门)对民主恳谈实践的认同 |
(二) 计生局在乡村开展民主恳谈:2009 |
小结 |
第三章 实践的纵向深化:参与式预算试验的探索 |
一、参与式预算试验的生长:民主恳谈实践在深化 |
(一) 参与式预算试验的生长逻辑:民主恳谈实践的体制吸纳与融合 |
(二) 何谓参与式预算试验:预算民主的内涵 |
二、预算试验的运行:两个层面和两种模式 |
(一) 乡镇层面的泽国模式 |
(二) 乡镇层面的新河模式 |
(三) 传承创新新河模式的箬横等地实践 |
(四) 市政层面的部门预算试验 |
三、参与式预算的运作逻辑 |
(一) 回归公共预算 |
(二) 确保信息公开 |
(三) 力求细化周详 |
(四) 组织规范有序 |
小结 |
第四章 实践的横向拓展:行业工资协商走进乡村企业 |
一、行业工资集体协商:一般涵义 |
(一) 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基本含义 |
(二) 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特殊性 |
二、民主恳谈实践的横向拓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在新河萌发 |
(一) 化解劳资冲突:实践拓展的切入口 |
(二) 老板工人"面对面":工资多少协商来决定 |
(三) 协商的结果:工人老板政府三得利 |
(四) 由点及面:行业工资集体协商走出新河 |
三、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具体设计:五个基本环节 |
(一) 划分工种工序,拟定工资单价 |
(二) 组建行业协会、行业工会,明确协商主体 |
(三) 确定协商主题,召开工资集体协商恳谈会 |
(四) 正式签订协议,巩固协商结果 |
(五) 建立行业工资协商监督机制 |
小结 |
第五章 内涵和机制:从民主恳谈实践看乡村协商民主 |
一、乡村协商民主的基本含义:基于个案的概括 |
二、乡村协商民主的核心要素 |
(一) 协商主体 |
(二) 协商客体 |
(三) 协商场域 |
(四) 协商过程 |
(五) 协商方式 |
(六) 协商结果 |
三、乡村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 |
(一) 公共协商 |
(二) 理性沟通 |
(三) 偏好转换 |
小结 |
第六章 民主价值与限度:民主恳谈实践的综合考察 |
一、使乡村民主运转起来:实践的现实价值 |
(一) 开辟乡村民主的新空间 |
(二) 促进乡村民主政治现代化 |
(三) 促进公众的有序参与 |
(四) 夯实乡村民主的社会基础 |
(五) 推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
二、何以更好:直面实践的限度 |
(一) 谁来组织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中的恳谈更合适 |
(二) 如何促进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融合 |
(三) 政府创新的动力何以持久 |
(四) 民主实践的操作技术何以进一步提升 |
小结 |
第七章 余思与前瞻:民主恳谈实践的经验启示 |
一、乡村协商民主:国家与社会的双赢 |
(一) 从压力型体制向合作型体制转变 |
(二) 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促进制度创新 |
二、协商民主:构建合作式治理的乡村发展模式 |
(一) 协商民主实践对乡村治理格局的优化 |
(二) 构建民主合作式的乡村治理模式 |
三、走出温岭:基于民主恳谈实践的建构性展望 |
(一) 温岭不是孤独者 |
(二) 条件与勇气:延展乡村协商民主实践的基本要素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村务财务公开与农村社会发展——胶东4村村务财务公开工作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村务财务公开的内容与形式 |
(一) 村务财务公开的内容 |
(二) 村务财务公开的形式 |
二、村务财务公开存在的问题 |
(一) “两公开”实施的制约因素与局限性 |
(二) 镇村两级监督缺乏机制上的保障 |
三、完善和改进村务财务公开制度 |
(一) 尊重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避免“两公开”工作形式化 |
第一, 公开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公开的方式要规范。 |
第二、公开的方式要有灵活性。 |
第三、公开内容要真实。 |
(二) 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制度, 使“两公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
(三) 充分发挥党员、村民代表的积极作用 |
(四) 探索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新途径 |
(7)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农联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一、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
二、 选题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三、 研究中涉及的几个主要概念: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工农联盟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理论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农联盟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观及其工农联盟思想 |
二、 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 |
第二节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思想的伟大创新 |
一、 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 |
二、 中国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 |
三、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赢得农民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工农联盟 |
第一节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中的工农联盟 |
一、 工人、农民阶级地位的变化 |
二、 工农联盟目标和任务的变化 |
三、 工农联盟功能的变化 |
第二节 对合作化时期工农联盟的再认识 |
一、 合作化的初衷是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 |
二、 农业生产合作化对工农联盟的积极影响 |
三、 农业合作化高潮中一些极端措施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
四、 二元社会结构和二元经济结构形成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工农联盟 |
第一节 从工农联盟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问题 |
一、 农村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
二、 农村改革的主要成就 |
三、 “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
第二节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工农联盟新的有效形式 |
一、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二、 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农联盟的特征 |
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保护 |
第三节 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
一、 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
二、 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 |
三、 新的社会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四节 农民工是新时期工农联盟的一条重要纽带 |
一、 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 |
二、 农民工的特点和社会属性 |
三、 农民工加入工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四章 新的历史条件下影响工农联盟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影响工农联盟的诸因素 |
一、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工农联盟的积极影响 |
二、 市场经济体制运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对工农联盟的消极影响 |
第二节 民主政治及思想文化建设中影响工农联盟的诸因素 |
一、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工农联盟的新特点和新内涵 |
二、 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问题对工农联盟的影响 |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工农联盟的影响 |
第三节 社会阶级阶层变化对工农联盟的影响 |
一、 工人阶级队伍新变化对工农联盟的影响 |
二、 农民阶层分化对工农联盟的影响 |
三、 二元社会结构对工农联盟的影响 |
第五章 巩固和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农联盟 |
第一节 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
一、 正确处理干群之间的关系 |
二、 正确处理城乡(工农)之间的关系 |
三、 正确处理工农之间国民基本待遇的矛盾 |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工农之间的经济联盟 |
一、 在现代化大视野中看待工农联盟 |
二、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
三、 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 |
第三节 巩固和发展工农之间的政治文化联盟 |
一、 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工农联盟之间的关系 |
二、 实现并维护工农群众的民主权利 |
三、 构筑工农之间共同的思想基础和道德规范 |
四、 进一步提高工人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
第四节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之间的大联盟 |
一、 由工农联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联盟推进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联盟与统一战线、工农联盟的关系 |
三、 工农联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联盟中的主体作用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第一章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
一、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第一阶段 |
二、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第二阶段 |
三、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第三阶段 |
第二章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
一、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 |
二、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 |
三、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模式 |
一、 苏南模式 |
二、 华西模式 |
三、 珠江模式 |
四、 南街模式 |
第四章 我国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
一、 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所有家庭经营 |
二、 股份合作制 |
三、 新出现的新型合作组织 |
第五章 促进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措施 |
一、 加强班子建设,提高村级班子的素质 |
二、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构建新型农村双层经营机制 |
三、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
四、 强化集体资产管理,加快集体经济发展步伐 |
五、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体化经营组织 |
六、 走农业企业化道路,加快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 |
主要参考文献 |
四、股份制是管理村级集体资产的好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构建研究[D]. 段浩. 西南政法大学, 2019
- [2]村级财务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淮安市洪泽区东双沟镇的调查[D]. 王徽. 江西财经大学, 2018(06)
- [3]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村民自治研究[D]. 陈祥英.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6)
- [4]农民工流动背景下村民自治的困境和出路[D]. 王水现. 苏州大学, 2010(02)
- [5]国家推动与社会发育:生长在中国乡村的协商民主实践 ——基于浙江温岭民主恳谈的案例分析[D]. 陈朋.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2)
- [6]村务财务公开与农村社会发展——胶东4村村务财务公开工作的调查[J]. 苏爱萍. 山东社会科学, 2006(06)
- [7]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农联盟问题研究[D]. 邢古城.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3)
-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 阳新文. 湖南农业大学, 2003(04)
- [9]股份制是管理村级集体资产的好形式[J]. 吴强,蔡裕良. 当代经济, 2000(01)
- [10]股份合作制是完善和发展我国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好形式[J]. 丘淑明,蓝镇强,彭海斌. 特区经济, 19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