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尔泰诺尔特地区花岗岩形成时代及成因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高玲玲[1](2020)在《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阿尔泰南缘地处中亚造山带西段、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汇聚带北缘。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大体经历了:前震旦纪古陆形成阶段,震旦纪-晚古生代早期洋盆形成、俯冲和闭合演化阶段,晚古生代中晚期大陆板块碰撞阶段,中生代亚洲大陆边缘以及新生代陆内造山四个复杂演化阶段,是我国重要的贵重、有色和稀有金属矿集区。阿尔泰南缘西段以发育金、铜-锌多金属矿床为特色,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VMS型矿床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温热液脉型两种。其中VMS型主要代表矿床有阿舍勒铜锌矿床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中温热液脉型矿床包括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等。区内VMS型矿床主要产于阿舍勒组一套火山沉积岩/次火山岩中,成矿作用大体经历了早期海相火山喷气-同生热液沉积和晚期变形变质热液叠加作用;中温热液脉型矿床主要产于玛尔卡库里韧性剪切带的次级断裂中,成矿作用一般经历了岩浆热液和变质热液作用。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VMS型矿床矿石及其石英脉中主要发育大量富液相包裹体(LV型)、少量富气相包裹体(VL型)及含子矿物包裹体(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也逐渐减小,由初期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演化为后期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同位素C、H、O及流体包裹体综合研究表明:在成矿初期时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后期成矿流体中混入了海水;S、Pb同位素数据暗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热液和地层中。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发育的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包裹体(LV型)、富气相包裹体(VL型)、含CO2包裹体(LC型)和纯CO2包裹体(C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逐渐减小;成矿流体从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逐渐演变为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稳定同位素C、H、O研究表明:金矿早期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中期晚期不断有大气水混入,由S、Pb同位素数值暗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和地层。对研究区内主要矿床开展了系统的岩浆岩、火山岩和次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结果显示,VMS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分别为:阿舍勒铜锌矿床(342Ma)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383Ma);中温热液脉型矿床的成矿时代为: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300290Ma)。上述成果表明研究区内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1)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大洋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在西伯利亚块板的构造背景之下的矿化;(2)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板块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有关的矿化。区内不同类型矿床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上,VMS型及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分别产于阿舍勒组和托克萨雷组,并且矿床的分布与北西向延伸的断裂同向,构造不同程度控制、影响矿床的产出,金矿床往往沿着侵入体边缘分布,围岩蚀变发育并有一定的分带性且对于矿体的分布有一定的指示性。时间上研究区中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380340Ma的铜-锌金多金属矿化以及290300Ma的金矿化。在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内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利用ArcGIS平台,采用“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预测概念模型”,建立研究区不同类型矿床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在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成矿信息的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以定量化空间数据分析和集成方法为主线,开展了区域金、铜-锌及多金属矿床、地质、化探以及遥感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圈定金成矿远景区5处,铜-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4处。
董增产[2](2020)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富蕴-青河地区古生代地质演化及其对古亚洲洋增生造山过程的约束》文中提出阿尔泰造山带作为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的地质历史,是研究增生型造山作用的关键地段。本文选择中国阿尔泰造山带东段富蕴-青河地区作为研究区,以哈巴河群变沉积岩和古生代岩浆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岩石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组成分析等工作,研究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约束古亚洲洋在中国阿尔泰地区的俯冲极性、弧盆系发育史、板片回撤及古大洋闭合等一系列重要地质问题,获得以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哈巴河群是阿尔泰造山带最大规模的沉积地层,有助于揭示阿尔泰早古生代构造属性。然而,基于对哈巴河群形成时代及成因环境的不同认识,存在阿尔泰造山带是前寒武纪微陆块、被动陆缘和古生代岩浆弧等不同观点。青河地区哈巴河群新的年龄数据表明,该套地层最大沉积年龄427±13Ma,侵入其中的侵入岩形成时代为405±3Ma,约束青河地区哈巴河群形成于晚志留至早泥盆世之间(427405Ma),之后经历了中泥盆世区域变质作用(383±9Ma)。绝大多数碎屑锆石εHf(t)值为正(+0.22+15.29),结合年代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哈巴河群源自不成熟的新生地壳,以早古生代岩浆岩碎屑为主,并且含有少量古老地壳物质,是弧前沉积的产物,进而推测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具有早古生代过渡型岩浆弧构造属性,类似于日本弧,均残留了古老地壳物质,是西伯利亚南缘由于Rodinia大陆裂解而裂离出来的一个微陆块,之后由于古亚洲洋早古生代俯冲增生而活化。(2)泥盆纪是古亚洲洋俯冲增生的主要阶段,是阿尔泰造山带主要的岩浆作用期。富蕴—青河地区岩浆岩广泛发育,是研究地壳增生方式和俯冲极性的理想场所。本文对研究区内的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和流纹岩开展系统的研究性工作。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岩浆岩形成于415382Ma之间,从北西往南东逐渐变年轻。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其具有弧岩浆属性;从南东到北西花岗岩中K2O、大离子亲石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逐渐增加,Ni、Co、Sr含量逐渐减少,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指示洋壳向北东的俯冲极性。锆石εHf(t)值均为正,由北西向南东明显增高,从+1.56+6.98逐渐变化为+11.21+15.89,二阶段模式年龄逐渐变小,从1.3-0.9Ga逐渐变化为0.660.43Ga,结合古生代岩浆岩从阿尔泰造山带北西向南东迁移的特征,揭示泥盆纪存在俯冲板片向南西的回撤。(3)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间争议较大。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部发育大量的A型和I-A过渡型花岗岩,是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青河地区额尔齐斯断裂内部及北侧出露花岗岩和少量闪长岩,新的测年数据表明这些岩体形成于286269Ma之间。花岗岩岩体高硅,富碱(K2O+Na2O=5.84%8.72%),低钙(Ca O=1.293.76%),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微量元素显示Ba、Sr、P、Ti、Nb、Ta亏损,Eu明显负异常(δEu=0.460.78),10000×Ga/Al=2.852.47,反映A2型花岗岩特征,可作为阿尔泰碰撞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另外,这些岩体εHf(t)值介于+4.04+11.78,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变化于880694Ma、923633Ma、875555Ma、1030635Ma,揭示其源区主要由新元古代幔源物质或新生地壳组成。结合区域上同时代、同构造位置富碱性(A型)花岗岩研究结果,认为青河中酸性岩体成因与地幔岩浆底侵早期下地壳有关,指示阿尔泰造山带于早二叠世(286280Ma)已经结束了碰撞造山作用,处于伸展的构造背景,(4)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是古亚洲洋俯冲增生过程的响应。本文通过研究哈巴河群形成时代、源区性质、沉积特征、形成环境,结合早古生代岩浆岩时空分布规律,确认阿尔泰早古生代发育活动陆缘的沟—弧—盆体系,进而约束阿尔泰造山带具有过渡型岩浆弧属性;在晚古生代泥盆纪,由于俯冲板片向南西回撤,产生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变年轻的岩浆岩,表现为侧向加积的地壳生长方式;至早二叠世额尔齐斯洋已经关闭,阿尔泰与准噶尔两大块体碰撞并转入伸展的构造背景,致使大规模的A型或碱性花岗岩沿额尔齐斯断裂上涌。因此,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是对古亚洲洋俯冲增生过程较为完整的记录。
林正帆[3](2019)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二叠纪、三叠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文中研究指明阿尔泰造山带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即中亚造山带的核心区域,该造山带经历了古生代的拼贴、其增生的历史结束于于晚古生代末期。在这一时期以及随后的中生代早期,阿尔泰造山带发育了大量的基性和酸性岩浆活动,记录了其碰撞闭合以及后碰撞时期构造环境转变的过程。因此,研究这些岩浆岩的成因与时空变化可以对深入理解阿尔泰造山带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大陆生长机制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通过研究阿尔泰造山带二叠纪和三叠纪时期发育的阿舍勒玄武岩、富蕴西南混合花岗岩、喀拉苏山白云母花岗岩、哈拉苏二云母花岗岩,阿拉尔黑云母花岗岩、锡伯渡黑云母花岗岩和尚可兰钠长石花岗岩等岩体的野外特征、岩相学、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锆石U-Pb年代学,试图阐明这些岩石的源区、成因和形成的构造环境,并通过对区域地球化学统计数据的统计对比,揭示该造山带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碰撞前后的岩浆活动规律与构造演化历史。阿舍勒玄武岩岀露于中国阿尔泰西南部哈巴河县的阿舍勒铜矿西侧,为陆相喷发。前人的Ar–Ar年代学研究表明该玄武岩喷发于晚三叠世(225 Ma)。玄武岩具有轻稀土亏损(La/Sm=0.77–0.82)的特征,类似于类似于洋中脊玄武岩,同时该玄武岩还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Pb、Th、U)相对富集以及高场强元素(Nb、Ta、Zr、Hf)相对亏损等类似岛弧岩浆岩的特征。玄武岩具有放射性的初始Sr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48–0.7052)、亏损的Nd–Hf同位素特征(εNd(t)=5.1–5.5,εHf(t)=14.4–16.4)、Hf年轻的模式年龄(TDM=0.3–0.5Ga)、较低的Nb/Y(0.024–0.027)和Zr/Y(1.17–1.31)比值,表明其地幔源区具有强烈亏损的特征。阿舍勒玄武岩高的Th/Yb(0.45–1.2)与V/Sc(8.8–9.3)比值反映其源区经历了俯冲流体的改造。阿舍勒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组成表明其源区为亏损的大洋岩石圈地幔,且其喷发时间同其紧邻的额尔齐斯断裂在早中生代的活动同期,因而推测该玄武岩的形成可能与该断裂活动造成的地幔减压效应有关。由于三叠纪时阿尔泰的俯冲作用和弧岩浆活动均已停止,因此兼具MORB和弧岩浆特征的阿舍勒玄武岩可能来自于前期增生的、并受俯冲板片脱水影响的大洋岛弧岩石圈地幔。这表明,大洋岛弧岩石圈地幔曾随俯冲作用增生到阿尔泰活动陆缘之下,并成为新生长的大陆岩石圈地幔的一部分。阿尔泰南缘分布着一些碰撞后的花岗岩,其中富蕴西南的混合花岗岩、喀拉苏山白云母花岗岩、哈拉苏二云母花岗岩,阿拉尔黑云母花岗岩、锡伯渡黑云母花岗岩和尚可兰钠长石花岗岩均是阿尔泰造山带内二叠纪和三叠纪发育的花岗质岩石。这些岩石根据形成时间的不同可以分成二叠纪(298–279 Ma)和三叠纪(216–212 Ma)两个阶段。这些花岗质岩石以富K的钙碱性花岗岩为主,具有高Si(>70 wt.%)和富K、Na、Al的特征,均属于过铝质花岗岩(ASI=1.02–1.45)。除尚可兰花岗岩显示出明显的富Al、富Rb的S型花岗岩特征以外,其余岩体均具有低Ga/Al和FeOT/MgO比值,Al轻度过饱和、P2O5和SiO2含量负相关等I–S型花岗岩的混合特征。二叠纪的三个花岗岩体经历了富K长石和黑云母的分离结晶作用,而三叠纪三个花岗岩体除了阿拉尔花岗岩以外分离结晶的特征较弱。所有花岗岩样品都具有的低Mg#(10.2–37.9)以及Cr(<15 ppm)、Ni(<10 ppm)的含量表明缺少地幔来源岩浆的直接贡献。除了尚可兰以外的五个花岗岩体都具有变化的Al2O3/TiO2、Rb/Ba和Rb/Sr和Rb/Ba比值,反映其源区的不均一性,可能为变火成岩与变沉积岩的混合。两个时期的花岗岩均属于高硅花岗岩。二叠纪高硅花岗岩可能由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而三叠纪花岗岩的高硅特征可能由地壳浅部,尤其是小于10km深度的物质的低程度部分熔融所导致。两个时期的花岗岩均具有Nd–Hf同位素解耦现象,但二叠纪富蕴西南和哈拉苏花岗岩的Hf同位素组成相对Nd较为富集,显示了其地幔源区物质曾受到大洋板片熔体交代的影响。喀拉苏花岗岩及三叠纪的三个花岗岩体则反之,具有相对亏损的Hf同位素和Nd同位素组成,显示了新生大陆地壳和古老沉积物混合的特点。这种差异显示出中国阿尔泰地区从二叠纪向三叠纪演化的过程中俯冲物质输出的减少和岩浆活动空间深度的降低。结合以上研究成果以及前人报道数据的统计发现,阿尔泰造山带在320-200Ma之间形成的岩浆岩,其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在300 Ma之后,岩浆的K、Na含量逐渐升高,Sr同位素逐渐向富集方向发展。这表明俯冲物质的输入逐渐消失。进一步分析300 Ma之后的岩浆活动发现,二叠纪的岩浆作用V/Sc比值较高,富Ba而贫Th,三叠纪花岗岩则贫V、Ba且富Th,显示俯冲流体与岛弧岩浆作用的影响从二叠纪到三叠纪逐渐减弱。同时,二叠纪岩浆呈现贫Rb、Y,富Ca的特点,显示其源区以新生地壳物质为主,缺少来自成熟大陆地壳的物质,而三叠纪则反之,富含成熟的大陆地壳物质。以上这些证据表明,二叠纪中国阿尔泰地区主要处于后碰撞的构造环境,而三叠纪该地区处于碰撞后(板内)的构造环境。从二叠纪到三叠纪的岩浆活动变化趋势代表了中国阿尔泰造山带从后碰撞伸展构造到后造山板内构造的转换过程。二叠纪后碰撞时期的岩浆活动部分体现出幔源物质对新生大陆的显着贡献,而三叠纪时期古生代俯冲作用产生的影响微弱,幔源物质对于大陆地壳的贡献也比较少,岩浆活动集中于浅部。这一过程进一步地促进了高硅花岗岩的产生,反映了阿尔泰大陆地壳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董增产,赵国春,潘峰,王凯,黄博涛[4](2019)在《青河后造山岩体成因及其对阿尔泰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阿尔泰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之间,是中亚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阿尔泰何时结束造山一直存在争议,阻碍了对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发育早二叠世花岗岩,具有碱性或A型花岗岩特征,能够反映碰撞后伸展的构造环境。青河岩体位于阿尔泰造山带东南部,主要由二长花岗岩和少量闪长岩组成,具有研究阿尔泰造山带晚期构造演化的条件。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青河岩体开展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工作。新的测年数据表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283±3Ma)、中细粒二长花岗岩(280±2Ma)、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286±2Ma)和辉长闪长玢岩(269±1)均形成于早二叠世。岩体高硅(SiO2=61. 98%~73. 35%),富碱(K2O+Na2O=5. 84%~8. 72%,碱度率AR=2. 12~3. 65),低钙(CaO=1. 29~3. 76%),里特曼指数σ=2. 38~2. 54,K2O/Na2O=0. 78~1. 06,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微量元素显示Ba、Sr、P、Ti、Nb、Ta亏损,Eu明显负异常(δEu=0. 46~0. 78),10000×Ga/Al=2. 85~2. 47,反映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可作为阿尔泰碰撞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另外,这些岩体εHf(t)值介于+4. 04~+11. 78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变化于880~694Ma、923~633Ma、875~555Ma、1030~635Ma,揭示其源区主要由新元古代幔源物质或新生地壳组成。结合区域上同时代、同构造位置富碱性(A型)花岗岩研究结果,认为青河中酸性岩体成因与地幔岩浆底侵早期下地壳有关,是新元古代玄武质物质再熔,并发生结晶分异的结果。因此,阿尔泰造山带于早二叠世(286~280Ma)已经结束了碰撞造山作用,处于伸展的构造背景。
田红彪[5](2018)在《新疆中阿尔泰构造带古生代-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大地构造演化》文中认为阿尔泰造山带处于古亚洲造山系北部核心区域、西伯利亚板块与准噶尔板块拼贴结合部,主体形成于额尔齐斯洋的洋陆演化。额尔齐斯缝合带可能是古亚洲洋在北部的最终闭合位置,因此阿尔泰造山带在探讨古亚洲造山系北部的大地构造演化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围绕额尔齐斯洋俯冲、闭合时限这一科学问题,选择工作程度低、研究薄弱、岩浆岩发育的阿尔泰山主脊一带作为研究区,以阿尔泰微陆块变质基底上叠岩浆弧、裂陷火山盆地的花岗岩、火山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锆石U-Pb年代学、主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的系统研究,成因构造环境的多方法判读、多证据对比印证,探讨了额尔齐斯洋洋陆演化及板内伸展历程。取得了以下进展和初步结论:1、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搭建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演化格架。将新发现的一套海相火山岩(482-457Ma)厘定为奥陶系东锡勒克组,不整合于其下的原中上奥陶统哈巴河群浅变质复理石建造厘定为震旦系-下寒武统喀纳斯群,不整合于复理石建造之下的原哈巴河群混合岩、片麻岩厘定为阿尔泰微陆块变质基底-中元古界苏普特岩群。依据在原中泥盆统阿勒泰组火山岩中新获得的421-402Ma年龄数据,将其与原中上志留统库鲁木提群合并,重新厘定为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结合野外宏观特征、穿插关系、镜下鉴定结果及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将原华力西期侵入岩解体为中晚奥陶世(464-451Ma)、中志留世-中泥盆世(425-387Ma)、晚三叠世(222-202Ma)3期侵入体。2、总结了各期次岩浆岩的宏观、微观及地球化学特征,剖析了成因类型、物源特征及形成构造环境,总结了构造演化过程与岩浆事件响应的内在联系。奥陶纪以俯冲-大陆边缘弧同构造钙碱性I型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为主体,是额尔齐斯洋俯冲作用的产物。中志留世-中泥盆世则为同构造俯冲碰撞及碰撞后高钾钙碱性花岗闪长岩-白云母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具I、S、A2型特征,有向A1型转化趋势,形成于俯冲、微古陆块裂解、碰撞及碰撞后等构造环境。晚三叠世为白云母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等钾玄岩系列S、A1型、高分异碱性花岗岩组合,形成于非造山板内张伸展环境。3、对区内各时期额尔齐斯洋俯冲、古陆块裂解、碰撞、洋盆闭合及板内演化进行了新的证据约束和时代限定,重构了区域构造演化史。研究认为区内482Ma的火山岩始于额尔齐斯洋早期的向北俯冲,387Ma的白云母二长花岗岩的侵位标志着研究区范围内额尔齐斯洋的闭合、洋陆转换。
章享云[6](2018)在《新疆阿尔泰乌希里克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成因机制及其构造环境》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新疆阿尔泰造山带乌希里克地区,地处西伯利亚板块阿尔泰陆缘活动带的阿尔泰古生代深成岩浆弧内,区内花岗岩分布非常广泛,具有独特的地质意义。在构造演化过程中,阿尔泰造山带产生了多期岩浆活动,记录了该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演化历史。为了使阿尔泰造山带的岩浆期次、成因类型以及构造演化等问题进一步得到明确,本文选择阿尔泰造山带中部霍热木德克、满克依顶萨依和辉腾阿尔善岩体开展详细的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三个岩体的形成时代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岩体的源岩类型、成因机制、大地构造环境等重大地质问题。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霍热木德克岩体形成于222.3±3.5Ma(MSWD=2.1),满克依顶萨依岩体形成于217.9±2.3Ma(MSWD=1.4),辉腾阿尔善岩体形成于203.1±2.1Ma(MSWD=3.3),三者均属于晚三叠世侵入岩,为阿尔泰地区构造背景及演化提供了新依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普遍具有高硅(SiO2=67.3175.34%,平均值为72.03%)、富碱(ALK=8.0312.47%,平均值为9.23%)、高钾低钠(K2O/Na2O=0.912.92,平均值为1.65)、贫钛(TiO2=0.040.50%,平均值为0.20%)等特征,岩石中Al2O3含量比较高(Al2O3=13.6417.48%,平均值为15.04%),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31.26,平均值为1.12,里特曼指数(σ)平均值为3.05,碱度率(AR)平均值为3.70;所有岩石中轻稀土与重稀土总量比值较大(LREE/HREE=1.216.70,平均值为3.91),并且具有显着的负Eu异常(δEu平均值为0.62);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中,总体显示了比较一致的分布模式,Ba、K、Nb、Sr、P、Ti呈现明显的负异常,Th、U、Rb、La、Ce、Ta、Nd、Zr、Sm、Y呈现明显的正异常。总体表现出岩浆岩源区富钾并且具有壳源成因、非造山S型花岗岩等特征,辉腾阿尔善岩体同时还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应该归属于S型与A型两者之间的花岗岩,花岗质岩浆主要由壳源混入少量幔源物质低度熔融而形成,存在源区富钙的斜长石残余,并且可能有磷灰石、钛铁矿等的分离结晶。利用R1-R2、Rb-Hf-Ta、Yb+Nb-Rb等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结合Sr-Nd同位素测试结果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经过综合分析研究,推测岩体形成于板内(陆内)伸展环境,在地幔柱上升过程中,源自地壳(辉腾岩体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的变泥质岩和少量变杂砂岩等沉积物部分熔融形成。
樊献科,董永观,秦纪华,姚春彦,沈雪华,温超权[7](2018)在《新疆阿尔泰小土尔根铜矿流体包裹体和H-O、Cu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小土尔根铜矿位于新疆阿尔泰地区诺尔特Au-Pb-Zn(-W-Mo)成矿带北部,成矿条件有利。在详细的野外考察基础上,作者系统分析了矿区的流体包裹体类型、流体成分,结合H-O、Cu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对其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该矿流体包裹体类型比较简单,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少量纯液相包裹体,偶见含子晶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为H2O-Na Cl-CO2-CH4体系。成矿流体温度介于188421℃,盐度介于0.71%15.53%Na Cleqv,主要集中于8.0%12.0%Na Cleqv,为中?高温、中?低盐度成矿流体。H、O同位素(δDSMOW值介于-72‰-122‰,δ18Ofluid值介于3.7‰8.1‰)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大气降水混入的比例略有增大。黄铜矿的δ65Cu值介于-0.12‰0.93‰,落入花岗岩δ65Cu值分布范围,且分馏特征与花岗岩相似,说明成矿元素Cu来自花岗岩岩浆。结合前人成果,作者认为小土尔根铜矿应为诺尔特地区首例还原性斑岩铜矿床。
黄永胜,张辉,吕正航,唐勇,唐宏[8](2016)在《新疆阿尔泰二叠纪、三叠纪伟晶岩侵位深度研究:来自流体包裹体的指示》文中研究指明伟晶岩侵位深度与伟晶岩成岩成矿的温度、压力相联系,它间接地影响着岩浆演化的热历史和成矿物质的迁移、富集、沉淀过程。本文选取新疆阿尔泰山脉代表性4条二叠纪伟晶岩、5条三叠纪伟晶岩,开展伟晶岩早期结构带及晚期石英核中石英矿物捕获的含液体CO2流体包裹体(B型)显微测温学研究。卡鲁安805、806、807号脉中石英-钠长石-锂辉石带中石英/锂辉石矿物捕获的B型流体包裹体显示与熔体-流体包裹体(A2型)共生的特征,指示其形成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体系,其他伟晶岩早期结构带中B型流体包裹体呈负晶型,孤立状分布,与熔体包裹体(A1型)共生,指示其具有岩浆成因特征。三叠纪伟晶岩早期结构带中B型流体包裹体的盐度为2.20%3.89%,均一温度为400581℃,计算的捕获流体压力为235308 MPa,对应的侵位深度为8.411.0 km。而二叠纪伟晶岩早期结构带中B型流体包裹体的盐度为4.62%6.54%,均一温度为430580℃,捕获的流体压力为319406 MPa,对应的侵位深度为11.414.5 km。研究结果表明,三叠纪伟晶岩侵位深度明显不同于二叠纪伟晶岩侵位深度。三叠纪伟晶岩侵位相对较浅,并显示复杂矿化类型,如卡鲁安805、806、807号脉的Li矿化,柯鲁木特112号脉的Li-Be-Nb-Ta矿化以及可可托海3号脉的Li-Be-Nb-Ta-Cs-Rb-Hf矿化,指示侵位较浅的伟晶岩很可能更有利于岩浆分异演化以及成矿作用发生。
李俊建,唐文龙,付超,陈正,Orolmaa Demberel,Oyuntuya Namsraijavyn,Delgersaikhan Adiya,Enkhbat Tserendash,党智财,赵泽霖,张锋,任军平,赵丽君[9](2016)在《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划分》文中研究说明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划分是近年来该区成矿规律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以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中蒙合作完成的该区1∶100万建造-构造图和成矿规律图的基础上,对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进行了统一厘定和划分。该区Ⅰ级成矿域隶属于古亚洲成矿域和滨太平洋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可划分为阿尔泰、准噶尔-南蒙古和塔里木3个成矿省、12个成矿带和21个成矿亚带。滨太平洋成矿域划分出大兴安岭和华北陆块2个成矿省、4个成矿带和15个成矿亚带。研究提出,蒙古的欧玉陶勒盖-查干苏布尔嘎大型-超大型斑岩型矿床成矿亚带向西与中国的东天山-北山成矿亚带相连,为该区寻找同类型斑岩型矿床指明了方向。
秦纪华,耿新霞,温超权,郭建新,任宇晨[10](2016)在《新疆阿尔泰小土尔根铜矿区岩体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小土尔根是近年来诺尔特地区新发现的斑岩铜矿。矿区内发育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中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为了确定矿区侵入岩成因及其与铜矿化的内在关系,对矿区内发育的岩体开展了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岩石富硅和碱,铝含量中等,属高钾钙碱性和钾玄质系列岩石。所有样品富集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Nb、Ta、Ti、P、Sr和重稀土元素,指示其为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形成于陆缘弧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推测这些岩体是俯冲洋壳发生部分熔融并交代上覆地幔楔后,在上升过程中经分离结晶作用后的产物。与典型的还原性斑岩型铜矿形成条件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小土尔根地区有形成斑岩型矿床的潜力。
二、阿尔泰诺尔特地区花岗岩形成时代及成因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尔泰诺尔特地区花岗岩形成时代及成因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论文选题依据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1 同类型金矿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矿床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区金、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3.4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3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1.6.1 主要认识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早古生代侵入岩 |
2.3.2 晚古生代侵入岩 |
2.3.3 中生代侵入岩 |
2.4 区域矿产 |
2.4.1 早古生代矿床 |
2.4.2 晚古生代矿床 |
2.4.3 中-新生代矿床 |
第3章 研究区主要矿床地质特征 |
3.1 VMS型矿床 |
3.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3.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
3.2 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
3.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
3.2.2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
3.2.3 金坝金矿 |
第4章 主要矿床成因研究 |
4.1 VMS型矿床 |
4.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4.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
4.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 |
4.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
4.2.2 托库孜巴依金矿 |
4.2.3 金坝金矿 |
第5章 区域构造演化及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
5.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构造背景 |
5.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5.1.2 萨尔朔克金及多金属矿床 |
5.1.3 多拉纳萨依金矿床 |
5.1.4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
5.1.5 金坝金矿床 |
5.2 区域构造演化与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
5.2.1 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5.2.2 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5.2.3 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第6章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
6.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条件 |
6.1.1 VMS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
6.1.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
6.2 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
6.2.1 VMS型金、铜-锌多金属矿 |
6.2.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
6.2.3 矿床空间分布及产出规律 |
6.2.4 矿床时间演化规律 |
6.3 金、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标志 |
6.3.1 VMS型矿床的找矿标志 |
6.3.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找矿标志 |
6.4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 |
6.4.1 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建设 |
6.4.2 成矿相关信息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 |
6.4.3 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富蕴-青河地区古生代地质演化及其对古亚洲洋增生造山过程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 完成工作量 |
1.4 研究成果及展望 |
1.4.1 阿尔泰造山带构造属性的确认 |
1.4.2 揭示了泥盆纪洋壳俯冲极性及板片回撤的动力学过程 |
1.4.3 额尔齐斯洋闭合时间的确定 |
1.4.4 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古亚洲洋俯冲增生过程的约束 |
1.4.5 增生型造山带地壳结构及演化研究及展望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构造背景 |
2.2 地层特征 |
2.3 岩浆岩特征 |
第三章 哈巴河群研究及其对阿尔泰造山带构造属性的约束 |
3.1 哈巴河群岩石学特征 |
3.1.1 青河南区 |
3.1.2 青河北区 |
3.2 哈巴河群地球化学 |
3.2.1 青河南区 |
3.2.2 青河北区 |
3.3 锆石U-Pb年学和Hf同位素组成 |
3.3.1 青河南区 |
3.3.2 青河北区 |
3.4 哈巴河群形成时代 |
3.5 哈巴河群变质时代 |
3.6 哈巴河群源区性质 |
3.7 哈巴河群成因及构造背景 |
3.8 阿尔泰造山带构造属性 |
第四章 研究区晚古生代岩浆事件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
4.1 泥盆纪岩浆岩成因对于大洋岩石圈板片后撤的指示 |
4.1.1 岩石学特征 |
4.1.2 岩石地球化学 |
4.1.3 形成时代 |
4.1.4 岩石成因类型及构造背景 |
4.1.5 对俯冲极性和板块后撤的指示 |
4.2 早二叠世中酸性侵入岩成因研究及其对后造山环境的启示 |
4.2.1 岩石学特征 |
4.2.2 岩石地球化学 |
4.2.3 年代学及Hf同位素 |
4.2.4 岩体形成时代及意义 |
4.2.5 岩体成因类型 |
4.2.6 岩浆成因 |
4.2.7 构造环境及地壳生长 |
第五章 阿尔泰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史 |
第六章 古亚洲洋增生造山过程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东段的响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分析方法 |
附录2 分析数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发表学术论文 |
2.申请(授权)专利 |
3.参与科研项目及科研获奖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中国阿尔泰造山带二叠纪、三叠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陆稳定性与大陆增生作用 |
1.1.2 增生型造山带 |
1.1.3 中亚造山带 |
1.1.4 阿尔泰造山带 |
1.2 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 |
1.3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实验分析方法 |
2.1 样品预处理 |
2.2 矿物成分分析 |
2.3 主量元素分析 |
2.4 微量元素分析 |
2.5 铂族元素含量分析 |
2.6 全岩Sr–Nd–Pb–Hf同位素分析 |
2.7 全岩B同位素分析 |
2.8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
第3章 阿尔泰造山带区域地质背景 |
3.1 大地构造背景 |
3.2 区域地质 |
3.2.1 东北阿尔泰山块体 |
3.2.2 西北阿尔泰山块体 |
3.2.3 中阿尔泰山块体 |
3.2.4 琼库尔–阿巴宫块体 |
3.2.5 额尔齐斯块体 |
3.2.6 布尔津–二台块体 |
3.3 成矿作用 |
第4章 阿舍勒后碰撞N-MORB型玄武岩 |
4.1 地质背景与科学问题 |
4.2 岩相学特征与形成时代 |
4.3 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4.3.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 |
4.3.2 全岩Sr–Nd–Pb–Hf同位素组成 |
4.3.3 全岩B同位素组成 |
4.3.4 全岩铂族元素组成 |
4.4 讨论 |
4.4.1 地壳混染与分离结晶 |
4.4.2 玄武岩源区的温度、压力条件 |
4.4.3 岩浆氧逸度 |
4.4.4 正Eu异常的起源 |
4.4.5 地幔源区性质 |
4.4.6 地球动力学过程 |
4.5 地质意义 |
本章数据表格 |
第5章 中国阿尔泰同–后碰撞花岗岩 |
5.1 地质背景与科学问题 |
5.2 岩相学特征 |
5.3 地球化学特征 |
5.3.1 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
5.3.2 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组成 |
5.4 讨论 |
5.4.1 岩石成因 |
本章数据表格 |
第6章 阿尔泰后碰撞-碰撞后岩浆岩的演化规律 |
第7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青河后造山岩体成因及其对阿尔泰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样品特征及分析方法 |
2.1 岩相学特征 |
2.2 分析方法 |
3 分析结果 |
3.1 主、微量元素 |
3.2 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 |
4 讨论 |
4.1 岩体形成时代及意义 |
4.2 源区性质 |
4.3 岩体成因类型 |
4.4 岩浆成因 |
4.5 构造环境及地壳生长 |
5 结论 |
(5)新疆中阿尔泰构造带古生代-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大地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实验测试方法 |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及项目支持 |
1.5 论文创新与特色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断裂与构造单元划分 |
2.2.1 区域断裂分布及基本构造格局 |
2.2.2 构造单元划分 |
2.2.3 研究区构造特征 |
2.3 中阿尔泰构造带物质组成 |
2.3.1 地层 |
2.3.2 岩浆岩 |
3 中阿尔泰造山带奥陶纪俯冲造山作用弧岩浆响应 |
3.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
3.2 锆石U-Pb年龄 |
3.3 岩石地球化学 |
3.4 Sr-Nd同位素 |
3.5 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 |
3.6 大地构造环境分析 |
3.6.1 阿尔泰微陆块-哈巴河群时代讨论 |
3.6.2 阿尔泰俯冲造山作用-大陆边缘岩浆弧 |
4 中阿尔泰造山带中志留世-早、中泥盆世微陆块裂解、碰撞型岩浆事件响应 |
4.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
4.2 锆石U-Pb年龄 |
4.3 岩石地球化学 |
4.4 Sr-Nd同位素特征 |
4.5 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 |
4.6 大地构造环境分析-微陆块裂解、碰撞造山 |
5 中阿尔泰造山带晚三叠世造山后板内岩浆事件响应 |
5.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
5.2 锆石U-Pb年龄 |
5.3 岩石地球化学 |
5.4 Sr-Nd同位素特征 |
5.5 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 |
5.5.1 岩石成因 |
5.5.2 物源分析 |
5.6 大地构造环境分析 |
6 中阿尔泰造山带奥陶纪-晚三叠世构造演化过程 |
6.1 中阿尔泰造山带物质组成演化 |
6.1.1 奥陶纪-晚三叠世岩浆岩演化 |
6.1.2 奥陶纪-晚三叠世岩浆岩物源特征及成因演化 |
6.1.3 岩体构造型式、同构造岩体至后构造岩体的演化 |
6.1.4 奥陶纪-晚三叠世岩浆岩构造环境演变 |
6.2 中阿尔泰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 |
6.2.1 超大陆裂解及洋陆演化阶段 |
6.2.2 碰撞后板内伸展、海陆演化阶段 |
6.2.3 陆内构造演化阶段 |
7 结论 |
7.1 主要成果和认识 |
7.2 存在问题和研发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新疆阿尔泰乌希里克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成因机制及其构造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1.2 地理概况 |
1.2.1 位置及交通 |
1.2.2 地貌及水系 |
1.2.3 气候 |
1.2.4 经济概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样品采集 |
1.4.5 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
2.2.1 中元古代中间地块(Ⅰ12-1) |
2.2.2 古生代陆缘斜坡基底(Ⅰ12-2) |
2.3 区域地层 |
2.3.1 中元古界苏普特岩群(Pt2S.) |
2.3.2 震旦系-下寒武统喀纳斯群(Z∈1K) |
2.4 区域岩浆活动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2.4.3 脉岩 |
2.5 变质岩 |
2.5.1 概述 |
2.5.2 区域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
2.5.3 接触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
2.5.4 动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
2.6 区域构造 |
2.6.1 褶皱构造 |
2.6.2 断裂构造 |
2.6.3 韧性剪切带 |
2.6.4 第四纪地貌特征及新构造运动 |
3 岩体地质特征 |
3.1 野外地质特征 |
3.1.1 霍热木德克岩体 |
3.1.2 满克依顶萨依岩体 |
3.1.3 辉腾阿尔善岩体 |
3.2 岩石学特征 |
3.2.1 霍热木德克岩体 |
3.2.2 满克依顶萨依岩体 |
3.2.3 辉腾阿尔善岩体 |
4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4.1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
4.2 主量元素特征 |
4.3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
5 年代学研究 |
5.1 样品采集情况 |
5.2 分析方法概述 |
5.2.1 锆石U-Pb测年 |
5.2.2 Sr-Nd同位素分析 |
5.3 分析结果 |
5.3.1 霍热木德克岩体 |
5.3.2 满克依顶萨依岩体 |
5.3.3 辉腾阿尔善岩体 |
6 岩石成因机制及其构造环境 |
6.1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
6.1.1 岩石成因 |
6.1.2 源区性质 |
6.2 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6.2.1 大地构造演化 |
6.2.2 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新疆阿尔泰小土尔根铜矿流体包裹体和H-O、Cu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矿区地质 |
2.2 矿化特征 |
2.3 矿石组构 |
2.4 成矿期次划分 |
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4 测试结果 |
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2 均一温度及盐度 |
4.3 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 |
4.4 H-O同位素 |
4.5 Cu同位素 |
5 讨论 |
5.1 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来源 |
5.2 成矿金属Cu的来源 |
5.3 矿床成因 |
5.4 找矿方向探讨 |
6 结论 |
(8)新疆阿尔泰二叠纪、三叠纪伟晶岩侵位深度研究:来自流体包裹体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特征 |
2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方法 |
2.1 伟晶岩及其样品的采集 |
2.2 分析测试方法 |
3 结果 |
3.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 |
3.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激光拉曼成分分析 |
3.3 压力估算 |
4 讨论 |
4.1 岩浆-热液演化阶段伟晶岩内部含水相变化 |
4.2 早期和晚期原生流体包裹体p-t指示 |
4.3 伟晶岩侵位深度与成矿作用耦合关系 |
5 主要结论 |
(9)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亚洲成矿域(Ⅰ-1) |
1.1 阿尔泰成矿省(Ⅱ-1) |
1.1.1 北阿尔泰稀有-铜-铅-锌-钼-钨-银-铁-锑-汞-白云母-宝石成矿带(Ⅲ-1) |
(1)科布多金-铜-银-铁成矿亚带(Ⅳ-1) |
(2)诺尔特-库苏古尔金-银-钨-钼-铅-锌-锑-汞-稀有金属成矿亚带(阿尔泰早古生代陆缘盆地)(Ⅳ-2) |
(3)可可托海-清河稀有金属-白云母-宝石成矿亚带(Ⅳ-3) |
1.1.2 南阿尔泰铜-铅-锌-铁-金-稀有-白云母-宝石成矿带(Ⅲ-2) |
1.2 准噶尔-南蒙古成矿省(Ⅱ-2) |
1.2.1 北准噶尔-Baruunhuurai铜-镍-钼-金成矿带(Ⅲ-3) |
(1)额尔齐斯金成矿亚带(Ⅳ-5) |
(2)萨吾尔-二台铜-镍-金成矿亚带(Ⅳ-6) |
(3)Baruunhuurai金成矿亚带(Ⅳ-7) |
1.2.2 Edrengiin铜-锌-锰-铁成矿带(Ⅲ-4) |
1.2.3 Edren-Zoolon金成矿带(Ⅲ-5) |
1.2.4 卡拉麦里(东准噶尔)铬-铜-金-锡-硫铁矿-石墨-石棉-水晶成矿带(Ⅲ-6) |
1.2.5 准噶尔盆地石油-天然气-铀-煤-盐类-膨润土成矿带(Ⅲ-7) |
1.2.6 准噶尔南缘-觉罗塔格-黑鹰山-七一山-Tomortein Nuruu-查干苏布尔嘎铜-钼-金-钨-铁-铬-锰-稀有-硼-沸石-石墨-透闪石玉-滑石成矿带(Ⅲ-8) |
(1)准噶尔南缘铜-钼-金-钨-铁-铬-锰-稀有-硼-沸石-石墨-透闪石玉-滑石成矿亚带(Ⅳ-12) |
(2)觉罗塔格铁-铜-钼-镍-金-银-石膏-硅灰石-膨润土-煤成矿亚带(Ⅳ-13) |
(3)蒙古Tomortein Nuruu锑- 金成矿亚带(Ⅳ-14) |
(4)蒙古欧玉陶勒盖-查干苏布尔嘎铜-钼-金-银-稀土成矿亚带(Ⅳ-15) |
(5)狼娃山-黑鹰山-七一山铁-金-铜-钼-萤石成矿亚带(Ⅳ-16) |
1.2.7 雅干-Harmorit-Hanbogd-Lugiingol锡-钨-铌-钽-锆-稀土-铁-铜-金-镍成矿带(Ⅲ-9) |
(1)Harmorit-Hanbogd-Lugiingol锡-钨-铌-钽-锆-稀土-铁成矿亚带(Ⅳ-17) |
(2)珠斯楞-呼伦西白-雅干铜-铅-锌-金-镍成矿亚带(Ⅳ-18) |
1.2.8 乌力吉-欧布拉格铜-铁-金-镍-钴-铀-油页岩成矿带(Ⅲ-10) |
1.3 塔里木成矿省(Ⅱ-3) |
1.3.1 塔里木板块北缘铁-钛-锰-铜-钼-铅-锌-锡-锑-白云母成矿带(Ⅲ-11) |
1.3.2 磁海(新疆北山)-公婆泉(甘-蒙北山南部)铁-铜-金-铅-锌-锰-钨-锡-铷-钒-铀-磷成矿带(Ⅲ-12) |
2 滨太平洋成矿域(叠加在古亚洲成矿域之上)(Ⅰ-2) |
2.1 大兴安岭成矿省(Ⅱ-4) |
2.1.1 克鲁伦-额尔古纳(拉张区)铜-钨-钼-铅-锌-银-金-萤石-铀(煤)成矿带(Ⅲ-13) |
2.1.2 努库特达班(Nukhetdavaa)-二连-东乌旗-阿尔山(中强挤压区)铜-钼-铅-锌-钨-锡-铬-铁成矿带(Ⅲ-14) |
(1)海拉尔盆地煤-石油-铀成矿亚带(Ⅳ-23) |
(2)根河(拉张区)铜-钼-铅-锌-银-金-萤石-煤(铀)成矿带(Ⅳ-24) |
(3)温都尔汗萤石-铁成矿亚带(Ⅳ-25) |
(4)努库特达班-查干敖包庙-吉尔嘎朗图铜-钼-钨-银-镍-金-铀多金属矿成矿亚带(Ⅳ-26) |
(5)奥尤特-朝不愣-阿尔山铁-铜-铅-锌-银-钼多金属矿成矿亚带(Ⅳ级-27) |
2.1.3 Sulinheer-白乃庙-锡林浩特铁-铜-钼-铅-锌-铬-金-锰-锗-煤-天然碱-芒硝成矿带(Ⅲ-15) |
(1)托托尚-艾里格庙-苏莫查干敖包铁-锰-铅-锌-银-萤石成矿亚带(Ⅳ-28) |
(2)Sulinheer-查干哈达庙铁-铜-钼-铬-金成矿亚带(Ⅳ-29) |
(3)查干此老-巴音杭盖金成矿亚带(Ⅳ-30) |
(4)脑木根-二连盆地群天然碱-芒硝-煤-铀成矿亚带(Ⅳ-31) |
(5)白乃庙-哈达庙铜-金-萤石成矿亚带(Ⅳ-32) |
(6)温都尔庙-红格尔庙铁-铜-钼-锗-煤成矿亚带(Ⅳ-33) |
(7)白音乌拉-毛登银-铅-锌-锡-钼-铜多金属成矿亚带(Ⅳ-34) |
2.2 华北陆块北缘成矿省(Ⅱ-5) |
(1)狼山-渣尔泰山铅-锌-金-铁-铜-铂-镍成矿亚带(Ⅳ-35) |
(2)白云鄂博-商都金-铁-铌-稀土-铜-镍-铂成矿亚带(Ⅳ-36) |
3 结论 |
(10)新疆阿尔泰小土尔根铜矿区岩体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岩体地质特征 |
3样品测试方法 |
4测试结果 |
4. 1主量元素 |
4. 2微量元素 |
5讨论 |
5. 1岩石形成的构造环境 |
5. 2岩浆来源和演化 |
5. 3成矿潜力 |
6结论 |
四、阿尔泰诺尔特地区花岗岩形成时代及成因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D]. 高玲玲. 吉林大学, 2020(08)
- [2]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富蕴-青河地区古生代地质演化及其对古亚洲洋增生造山过程的约束[D]. 董增产. 西北大学, 2020(01)
- [3]中国阿尔泰造山带二叠纪、三叠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D]. 林正帆.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9(07)
- [4]青河后造山岩体成因及其对阿尔泰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启示[J]. 董增产,赵国春,潘峰,王凯,黄博涛. 岩石学报, 2019(04)
- [5]新疆中阿尔泰构造带古生代-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大地构造演化[D]. 田红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6]新疆阿尔泰乌希里克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成因机制及其构造环境[D]. 章享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7]新疆阿尔泰小土尔根铜矿流体包裹体和H-O、Cu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 樊献科,董永观,秦纪华,姚春彦,沈雪华,温超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8(02)
- [8]新疆阿尔泰二叠纪、三叠纪伟晶岩侵位深度研究:来自流体包裹体的指示[J]. 黄永胜,张辉,吕正航,唐勇,唐宏. 矿物学报, 2016(04)
- [9]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划分[J]. 李俊建,唐文龙,付超,陈正,Orolmaa Demberel,Oyuntuya Namsraijavyn,Delgersaikhan Adiya,Enkhbat Tserendash,党智财,赵泽霖,张锋,任军平,赵丽君. 地质通报, 2016(04)
- [10]新疆阿尔泰小土尔根铜矿区岩体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J]. 秦纪华,耿新霞,温超权,郭建新,任宇晨.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