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浙赣线铁路信号电源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天民[1](2021)在《铁路电力供电系统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铁路供电系统大多采用10kV、35kV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受限于特殊的地理条件,经常发生断线、短路等故障,同时为了实施监测、测量电网的电压和计量电能,供电系统中大量使用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当系统进行倒闸操作或者发生故障时,电压互感器的正常工作状态就会被破坏,直至电感参数与电容参数达到不利匹配后,引起电压互感器(以下简称PT)励磁饱和,从而发生铁磁谐振过电压,严重影响铁路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铁路运输安全。当前,无论是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工程实践之中,都有多种铁磁谐振抑制措施,但每种措施都有它的局限性和适用条件。因此必须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种措施的比较分析,选用符合实际的抑制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铁磁谐振过电压机理、产生的条件以及分频、基频和高频铁磁谐振过电压的特性,介绍了现场实测数据和影响因素。通过对电压互感器中性点串接阻尼电阻抑制技术、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抑制技术和4PT、中性点接入小电阻或消弧线圈等其他抑制措施的原理分析、适用范围分析、仿真分析,综合考虑铁路供电系统常见的铁磁谐振影响因素,诸如系统外界激发方式、单相接地故障点接地电阻值、单相接地故障消失时刻等等,得出每种抑制措施的适用范围。最后本文结合临哈铁路接引电源的某变电站近年来事故案例,进一步对铁磁谐振具体特征、判断流程、处置方式、防范措施等内容进行说明。通过对比各种抑制措施的效果,采用中性点串接阻尼电阻的措施适用于各种全绝缘型电压互感器,具有应用性广泛、体积小、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存在自身热容量有限、只能限制本PT谐振、影响测量精度等缺陷;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的措施具有热容量较高、不影响测量精度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难以区分基波谐振和单相接地等缺陷;4PT抑制措施具有主动防御铁磁谐振的优点,但同时具有三角绕组环流较大的缺陷。中性点经小电阻或消弧线圈接地措施具有减少电弧接地过电压的几率等优点,同时也存在影响供电系统可靠性、检测系统接地故障类型不准确等缺陷。通过本文研究,希望能够为铁路供电检修维护人员深入了解PT铁磁谐振、设备实际运行中的故障判断、工程实践中PT选型及消谐措施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2](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桂锋[3](2019)在《对电气化铁路架空回流线作用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在电气化铁道中被广泛采用,对电气化铁路直供牵引供电系统中回流线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回流线回路的保护,引起接触网管理部门的重视,加强对沿线树木侵限的处理。
邓云川[4](2018)在《基于多导体传输理论的电气化铁路牵引网电气参数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气化铁路向高速和重载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电气化铁路面临全新的挑战和难题。我国电气化铁路常见的牵引供电系统包括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系统和AT(Auto-transformer)供电系统。上述系统均包括接触线、承力索和钢轨等多条线路,形成了复杂的电磁场结构和关系。为准确掌握牵引网系统的电气特性以及为电气化铁路运营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提供精确的理论研究基础,有必要基于电磁空间理论,实现电气化铁路牵引网的精确数学描述及电气参数提取。本论文从基本空间电磁理论角度出发,以实现对复杂多导体传输线系统——铁路牵引网精确建模、电气参数准确计算为目标,通过电气参数计算新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多导体传输线系统回路法,依据多导体传输线系统空间电磁描述方法研究->多导体传输线系统基本电气参数计算->牵引供电系统非规则截面导体内阻抗分析为主线叙述了该方法的实现过程,并分别针对路基路段和隧道路段的牵引网阻抗、牵引网综合载流能力和钢轨电位、电流分布开展了多导体传输线系统回路法的应用研究及其验证。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考虑以大地作为参考导体的传统的多导体传输线系统分析方法缺乏完整性和精确性,提出了以电流回路作为基本空间电磁场描述单元的“多导体传输线系统回路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所有实际参与传输和回流的导体,还计及了大地回流。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多导体回路系统分别开展了空间磁场分析及单位长度综合电感解析计算公式的推导,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分析和推导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考虑实际牵引网存在架空回流情况,分析了大地对架空导体回路的影响,即将架空导体回路法、简化Carson公式及Dubanton公式计算的阻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大地的影响微乎其微。2)针对非规则截面传输线,如钢轨、接触线、贯通地线,采用有限元法考虑在介质中传输线的静电场和涡流场分析,对单位长度电气参数研究,获得了这些非对称结构导体精确的电气参数。3)针对牵引网系统由多个回路构成的本质特点,应用多导体传输线系统回路法,对路基路段单线及不同运行方式下复线牵引网带回流线直供方式、AT供电方式中的长回路及段中回路分别进行磁场空间描述,同时,结合AT牵引供电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复杂牵引供电系统约束方程的概念以及迭代逼近电流分布的方法,对牵引网系统磁场空间描述进行修正和精确化,利用空间磁场与电气参数的关联公式,实现了单位长度牵引网阻抗计算。4)结合电气化铁路隧道具体特点,通过分析隧道环境下的牵引网线路阻抗参数,应用路基路段的牵引网阻抗计算方法,对隧道路段单线及不同运行方式下复线牵引网带回流线直供方式、AT供电方式中的长回路及段中回路分别进行磁场空间描述,实现了单位长度牵引网阻抗的计算。5)基于热力学方程,推导导线温升、导线载流量计算公式,并结合多导体传输线系统回路法分析得出的各回路电流分布,分别实现了对带回流线直接供电方式和AT供电方式下单线、复线牵引网开展综合载流能力分析和计算。6)利用空间磁场分析和多导体传输线系统回路法计算结果,对牵引供电系统流入(流出)钢轨的回流电流产生的电源激励,钢轨、大地以外的其它导体电流通过感性耦合以及其他回路电压通过容性耦合产生的干扰性入射场激励,其他钢轨-大地回路通过感性耦合在所研究的单根钢轨-大地回路中产生的干扰性入射场激励进行研究,开展带回流线直接供电方式和AT供电方式钢轨电位和钢轨电流计算。7)结合渝利(重庆-利川)铁路、成渝(成都-重庆)铁路等多条实际线路的短路试验、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电气化铁路牵引网各回流导体电流分配指标研究和文献中的相关实测、仿真结果等,对基于多导体传输线回路法的路基路段牵引网阻抗、隧道路段牵引网阻抗、牵引网综合载流能力和钢轨电位电流分布分析和计算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陈久奇[5](2017)在《伊犁中低压电网网架结构分析及运行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电网网架结构分析及运行优化研究,是关系电网是否满足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关键所在,能有效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对提升供电公司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力、降低电网电能损耗、节约能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了适应电网运行和发展建设需要,使伊犁电网在安全稳定运行前提下提高供电可靠性和降低电网损耗,并进一步改善电网经济性。论文提出了针对伊犁中低压电网的运行调整与优化方法,以期为当地电网调度运行提供理论参考,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从电力供需情况、电网负荷特性和设备运行情况等方面,对伊犁地区中低压电网运行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了当前电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计算了电网运行指标,根据运行指标的需求,研究了中低压电网运行的调整方式,同时在考虑电网运行存在的工程实际问题前提下,提出了电网优化运行方案;接着,根据电网运行指标需求,针对伊犁地区中低压电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施了具体的运行调整与优化方法,并将方案运用到实际的电网运行中,将优化结果与实施方案前运行数据进行对比,证明了优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从电网运行整体形势进行预测分析入手,对规划建设的电网网架结构及后期电网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及电网建设规划相关建议。论文研究结果为伊犁中低压电网调度优化运行提供了理论参考,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伊犁中低压电网网架结构不合理、电力送出受阻、电网运行可靠性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为进一步优化伊犁地区中低压电网网架结构,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和运营伊犁地区中低压电网提出有益的建议,为提高伊犁中低压电网供电可靠性和无功电压指标、降低网损等电网主要运行指标具有实际工程意义。
王忆莛[6](2016)在《高速动车组运行工况对车体回流的影响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列车接地系统是牵引供电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良好的车体回流是保障高速列车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而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高速动车组车体回流已逐渐成为了列车接地系统中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动车组运行环境复杂,接地系统处于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与普通列车接地系统相比,高速铁路中列车运行速度大幅提升,牵引负荷电流大、短路故障电流大、行车密度高等一系列因素导致高速动车组接地回流系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高速动车组在不同工况下运行时,牵引供电系统的回流电流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动车组各接地点间电流的分配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一方面,车体回流电流增大会对车载控制、通信系统造成电磁干扰,同时使轮对轴承发生电蚀;另一方面,牵引回流电流的不均匀分布会引起接地碳刷的异常磨损,增大运营维护的难度。因此,研究高速动车组运行工况对车体回流的影响机制,解析车体接地回流的分布规律,探究在不断变化的运行环境下使电流合理分配的措施,有助于优化和改进动车组的接地系统,进而提高高速动车组的运行可靠性和服役性能。首先本文以高速铁路上实际运行的高速动车组作为研究对象,以PSPICE仿真软件为载体,搭建了包括动车组、接触网和变电所在内的动车组牵引供电回流系统分析模型,并基于试验实测数据分析了正常工况下动车组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的回流电流分布规律。针对高速动车组过绝缘节和高速动车组过吸上线两种不同运行工况的特点建立对应分析模型,仿真得到高速动车组过绝缘节和过吸上线工况下车体回流的分布曲线,研究了列车在两种工况下回流电流的变化规律,各接地点电流分布特点以及变化持续时间,并与试验对比,分析得出特殊工况对车体回流的影响机制。最后,综合分析不同工况下列车回流的分布规律,研究影响回流的关键因素,结合实际测量数据验证理论分析结果,探讨了动车组接地方式对接地回流分布的影响。分别针对过绝缘节和过吸上线两种特殊工况,提出了通过减少接地点和增设接地电阻使接地电流均匀分布、降低峰值电流的接地方式优化方案,为动车组牵引回流系统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周游[7](2016)在《不同强度地磁暴对高铁牵引网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太阳风暴会引发地磁场的剧烈变动,感应产生的地面电动势(ESP)会以地磁感应电流(GIC)或地电位的形式侵害铁路、电网、油气管道等地面基础技术系统。地磁暴曾经造成纽约中央铁路公司信号交换系统失灵、瑞典南部铁路信号灯“闪红”和俄罗斯北部铁路车站的信号集中闭塞系统异常等干扰。相比传统铁路来说,高速铁路不仅仅是在速度上明显提升,而是一种采用了多项高新技术的新型交通工具。因而,更加复杂的高速铁路电气系统,更容易受到外部电磁干扰。研究磁暴这种电磁干扰对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电气系统的影响是关系到高铁行车安全的重大问题,也是空间天气对地面基础技术系统影响的前沿课题。本文在已有地磁暴侵害高铁电气系统机理分析、电网地磁感应电流(GIC)监测技术与监测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地磁暴以GIC形式对牵引网和轨道电路的影响机理。其次,利用装设在京广高铁鹤壁东牵引变电站的GIC监测装置,收集整理了2015年3月17-19日和6月22-24日两次强磁暴期间的监测数据,并与同时段山东马陵山地磁台的磁暴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GIC会在高铁电气系统流动。然后,针对我国高铁牵引网的供电方式及接线特征,借助电网GIC问题的研究方法,建立在AT供电方式下,牵引网受到磁暴侵害的等效电路模型。最后,利用基于分层大地电导率模型的地面感应电场算法,以3月17日(UT)的磁暴数据为依据,分别计算了高、低阻性大地模型下的地面电场强度,接着利用牵引网的等效GIC电路模型,分别选择0.2V/km、1V/km和2V/km的正北向或正东向均匀地电场作为计算高铁牵引网GIC的干扰等效电压源,计算了京广高铁鹤壁东供电分区内牵引网中的GIC及入地GIC。计算结果表明,在强磁暴侵害下,我国高铁牵引网中会产生数安至数十安的GIC,可能影响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
杨振龙[8](2013)在《全三相△/ψ接线牵引变压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牵引变压器是连接电力系统和牵引供电系统的桥梁。主要作用为变换电压以及传递功率。变压器的接线形式不仅可以影响变压器的容量,而且在分析计算牵引负荷谐波和负序等对电力系统中的影响时,牵引变压器的接线方式也尤为重要。为了适应铁路枢纽或地区以及需要多方向供电的电气化牵引供电设计的需要,保证电力系统、牵引供电系统的电能质量,通过对负序电流、谐波影响、安装容量等问题的研究分析,本文提出新型全三相△/ψ接线牵引变压器,解决电力系统供电容量、电能质量等问题。本文总结介绍了经YNd11、Vv和阻抗匹配平衡变压器三种接线形式的牵引变压器注入电力系统的谐波和负序所产生的影响,分析了其负序特性。推导了全三相△/ψ接线牵引变压器得负序特性,分析了其电能质量指标以及安装容量等问题。结合京九线霸州牵引变电所,对联结组、铁心结构型式、端子标识、阻抗电压、空载电流、损耗指标等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全三相△/ψ接线牵引变压器的主要技术规格。以京九线电气化工程霸州地区供电设计为例,分析了全三相△/ψ接线牵引变压器的应用,介绍了其实施过程。通过实测数据,计算分析了霸州地区谐波和负序分布,比较了全三相牵引变压器和V接变压器优劣,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全三相△/ψ接线牵引变压器的推广应用进行了分析。
李石[9](2013)在《动车组保护接地方案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高速铁路不断发展,因其安全、舒适、发车间隔短,正点率高等一系列优势,日益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高速铁路与传统铁路存在较大区别,我国高速铁路事业起步较晚,在运用过程中出现的电气化问题急需解决。CRH3型动车组作为我国高速列车的主力车型,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由于其集中保护接地方式而导致的设备烧毁问题。目前,几乎没有人对CRH3型动车组的保护接地进行研究,本文尝试着从多个角度,对CRH3型动车组的保护接地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从广州动车基地CRH3型动车组转臂烧毁问题入手,分析了其原有保护接地方案的不足,借鉴其他高速动车组的保护接地方案,为CRH3型动车组设计了4种新的保护接地方案,并搭建了原有保护接地方案和4种新方案的理论计算模型和仿真模型。利用这5种方案的理论计算模型和仿真模型,分别对3种工况下的车体电势分布和保护接地电流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了4种新方案的优缺点。通过5种保护接地方案的静态测试,对比分析了在闭合主断瞬间5种方案冲击电压和冲击电流的情况。综合理论计算分析、仿真分析和静态实验结果,最终确定了最优的保护接地方案。本文设计了最优保护接地方案的测试方法,并对该方案进行了正线测试。正线测试数据表明,该方案可以有效的降低车体电势,保证车上电气设备的安全。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运行接地电流和保护接地电流服从一定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且与仿真结果一致。实测数据很好的验证了理论计算分析和仿真分析的正确性,验证了最优保护接地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CRH3型动车组已采用本文设计的最优方案对其保护接地系统进行改造。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刘磊[10](2011)在《德州一中人防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防工程是为保障人民防空指挥、通讯、掩蔽人员等免受或减轻核、化、生武器和常规炸弹杀伤破坏而专门建造的防护建筑。同时,作为城市地下空间的一部分,人防工程也担负着部分城市功能,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拟建的德州一中地下广场人防工程是德州市政府响应和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指示,积极修建的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它融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体。建设工程项目不同于一般的项目,它具有涉及面广、投资额巨大,寿命周期长的特点,所以,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的质量对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巨大的影响。质量是建设工程项目的生命,没有质量就没有一切。质量管理不仅是现代管理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工程建设的根本,是决定工程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对德州一中人防工程项目建设进行质量管理,是人防工程建设程序的重要环节,也是人防工程顺利建成设施的重要保障。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项目质量管理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定的质量管理经验,但由于资金、人员、地域等条件的限制,这些研究成果往往在地下人防工程项目中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对于我国的人防工程项目,依然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管理经验。本论文选取德州一中人防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从项目质量管理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拟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个部分和阶段进行质量管理研究,对人防工程项目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根源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具体的说,就是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措施来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达到和实现工程项目建设者追求的目标。从而,探索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人防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知识体系,得到一套合理高效的人防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法,最终为人防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关于浙赣线铁路信号电源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浙赣线铁路信号电源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电力供电系统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2 铁磁谐振过电压机理的发展历程 |
1.3 铁磁谐振抑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破坏谐振条件 |
1.3.2 阻尼谐振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铁磁谐振产生的机理 |
2.1 电力系统接地方式 |
2.1.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2.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2.1.3 中性点通过电阻接地 |
2.2 铁磁谐振产生的机理及参数范围 |
2.3 铁磁谐振的基本特性 |
2.3.1 分频铁磁谐振的特性 |
2.3.2 基频谐振过电压的特性 |
2.3.3 高频谐振过电压的特性 |
2.4 铁磁谐振过电压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3 铁磁谐振现场监测数据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铁磁谐振现场监测数据 |
3.2 铁磁谐振影响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研究 |
4.1 电压互感器高压侧中性点阻尼型消谐 |
4.1.1 PT高压侧中性点阻尼型消谐装置工作原理 |
4.1.2 常见的PT高压侧中性点接非线性电阻消谐器 |
4.1.3 中性点阻尼型消谐的特点 |
4.2 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形并接阻尼电阻消谐 |
4.2.1 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消谐技术机理 |
4.2.2 开口三角并接阻尼消谐与中性点串接阻尼消谐的区别 |
4.2.3 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消谐装置改进方案 |
4.2.4 微机消谐装置 |
4.2.5 可调电阻消谐技术 |
4.2.6 开口三角并接阻尼电阻的仿真分析 |
4.3 其他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 |
4.3.1 零序电压互感器(4PT)抑制技术 |
4.3.2 系统中性点接入小电阻或消弧线圈消谐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践 |
5.1 临哈铁路电源接引的那林套海220kV变电站35kV频烧保险故障分析 |
5.1.1 故障现象 |
5.1.2 使用的电压互感器情况 |
5.1.3 检查试验情况 |
5.1.4 故障原因分析 |
5.1.5 处理措施建议 |
5.2 临哈铁路毛德呼热变配电所10kV电压互感器烧毁故障分析 |
5.2.1 基本事件回顾 |
5.2.2 实验测试与原因分析 |
5.2.3 防治PT爆炸措施的经济性分析 |
6. 新型消谐装置研究 |
6.1 消谐装置工作原理 |
6.2 消谐装置工作流程 |
6.3 消谐装置仿真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一、作者简历 |
二、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3)对电气化铁路架空回流线作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牵引供电系统 |
1.1 牵引供电方式简化电路模型图 |
1.2 牵引供电系统回流线分流模型 |
1.3 牵引供电系统回流线的作用 |
2 直供+回流线牵引供电方式中影响回流线的因素 |
2.1 钢轨对地电位的影响 |
2.2 直供+回流线牵引供电方式对钢轨电位的影响 |
2.3 回流线接地的影响 |
3 改善回流措施 |
(4)基于多导体传输理论的电气化铁路牵引网电气参数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结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对象和目标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复杂多导体传输线系统空间电磁场描述研究和电感计算 |
2.1 引言 |
2.2 多导体传输线系统回路法的提出 |
2.2.1 复杂多导体传输线系统回路构成 |
2.2.2 复杂多导体传输线系统电场回路描述方法 |
2.2.3 复杂多导体传输线系统空间磁场回路描述方法 |
2.3 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系统回路法的数学描述及综合电感计算 |
2.3.1 复杂多导体传输线回路数学描述及综合电感计算 |
2.3.2 计及各种特殊回流导体的多导体回路电感计算 |
2.4 复杂多导体传输线系统空间电磁场描述的仿真验证 |
2.4.1 多传输导体共回流导体并联时 |
2.4.2 多回流导体共传输导体并联时 |
2.4.3 数量相等的多传输导体并联、多回流导体并联时 |
2.4.4 数量不相等的多传输导体并联、多回流导体并联时 |
2.5 大地对架空导体回路影响的分析与验证 |
2.6 小结 |
第3章 牵引供电系统非规则截面导体内阻抗分析 |
3.1 引言 |
3.2 钢轨阻抗求解 |
3.3 接触线 |
3.3.1 TCG-85型号接触线 |
3.3.2 CTM-150型号接触线 |
3.4 贯通地线 |
3.5 小结 |
第4章 路基路段牵引网阻抗分析和计算 |
4.1 引言 |
4.2 单线牵引网阻抗分析和计算 |
4.2.1 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 |
4.2.2 AT供电方式 |
4.3 复线牵引网阻抗分析和计算 |
4.3.1 分开供电方式 |
4.3.2 末端并联供电方式 |
4.3.3 全并联供电方式 |
4.4 小结 |
第5章 隧道路段牵引网阻抗分析和计算 |
5.1 引言 |
5.2 相关问题的说明和分析 |
5.2.1 长大隧道的定义 |
5.2.2 长大隧道的等效 |
5.2.3 计算公式的进一步推导 |
5.3 单线隧道路段牵引网阻抗分析和计算 |
5.3.1 带回流线直接供电方式 |
5.3.2 AT供电方式 |
5.4 复线隧道路段牵引网阻抗分析和计算 |
5.4.1 分开供电 |
5.4.2 末端并联供电 |
5.4.3 全并联供电 |
5.5 小结 |
第6章 牵引网综合载流能力计算 |
6.1 引言 |
6.2 牵引网各导体载流量计算 |
6.2.1 热量计算方法 |
6.2.2 导线温升计算 |
6.2.3 导体正常载流量计算 |
6.2.4 导体短路载流量计算 |
6.3 牵引网综合载流能力计算 |
6.3.1 单线牵引供电系统 |
6.3.2 复线牵引供电系统 |
6.4 小结 |
第7章 钢轨电位和钢轨电流分布计算 |
7.1 引言 |
7.2 激励源分析 |
7.2.1 钢轨-大地回路的激励源 |
7.2.2 回流电流注入(流出)钢轨-大地回路激励源响应 |
7.2.3 干扰性入射场激励响应 |
7.2.4 激励叠加 |
7.2.5 考虑回流导体横连点的钢轨电位电流计算 |
7.3 钢轨电位和钢轨电流分布的计算 |
7.3.1 带回流线直接供电方式 |
7.3.2 AT供电方式 |
7.4 小结 |
第8章 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系统回路法的牵引网电气参数计算验证 |
8.1 引言 |
8.2 路基路段牵引网阻抗分析与计算的对比验证 |
8.2.1 带回流线直接供电方式牵引网 |
8.2.2 AT供电方式牵引网 |
8.3 隧道路段牵引网阻抗分析和计算的对比验证 |
8.3.1 带回流线直接供电方式牵引网 |
8.3.2 AT供电方式牵引网 |
8.4 牵引网综合载流能力计算的对比验证 |
8.4.1 单线牵引供电系统 |
8.4.2 复线牵引供电系统 |
8.5 钢轨电位和钢轨电流分布计算的对比验证 |
8.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5)伊犁中低压电网网架结构分析及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伊犁中低压电网概况 |
2.1 伊犁电力系统现状 |
2.1.1 伊犁电网现状 |
2.1.2 兵团农四师电网简介 |
2.1.3 伊河建管局电网简介 |
2.2 伊犁中低压电网运行情况分析 |
2.2.1 电力供需情况 |
2.2.2 电网负荷特性分析 |
2.3 伊犁中低压电网网架结构分析 |
2.3.1 电网网架主要变化情况及结构特点 |
2.3.2 电网网架结构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电网主要运行指标与优化设计 |
3.1 电网主要运行指标 |
3.1.1 地区电网安全性指标 |
3.1.2 地区电网可靠性指标 |
3.1.3 地区电网电能质量指标 |
3.1.4 地区电网经济性指标 |
3.1.5 地区电网能效评估指标 |
3.2 伊犁电网主要运行指标分析及优化方案设计 |
3.2.1 无功电压指标 |
3.2.2 网损指标 |
3.2.3 电网负荷率 |
3.2.4 主变负载率 |
3.2.5 线路负载率 |
3.2.6 电网潮流计算分析 |
3.2.7 短路电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伊犁中低压电网运行优化方案的实现 |
4.1 分区供电方式安排 |
4.1.1 宁远、巴彦岱变片区供电方式安排 |
4.1.2 惠宁变片区供电方式安排 |
4.1.3 青年片区供电方式安排 |
4.1.4 靖远片区供电方式安排 |
4.1.5 向阳片区供电方式安排 |
4.1.6 巩留、喀拉峻片区供电方式安排 |
4.1.7 巩留县嘉格森硅业供电方式安排 |
4.2 电网设备检修运行方式安排 |
4.2.1 发电厂站检修方式安排 |
4.2.2 重要厂站检修方式安排 |
4.3 解合环操作安排 |
4.4 优化成效 |
4.5 本章小结 |
5 伊犁电网中低压电网运行形势预测及建议 |
5.1 电网运行总体形势预测 |
5.2 电网运行重点关注问题及建议 |
5.2.1 电网网架结构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
5.2.2 电网运行存在问题及建议 |
5.2.3 电网建设及规划相关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高速动车组运行工况对车体回流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高速铁路的发展概述 |
1.1.2 高速动车组车体回流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速动车组正常工况下的回流分布 |
1.2.2 高速动车组通过绝缘节工况下的回流分布 |
1.2.3 高速动车组通过吸上线工况下的回流分布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速动车组主电路和接地系统 |
2.1 动车组主电路及接地回流系统 |
2.1.1 车体主电路 |
2.1.2 牵引回流方式 |
2.1.3 车体接地方式 |
2.2 某型动车组接地系统 |
2.3 动车组牵引回流模型的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速动车组正常工况下的车体回流 |
3.1 工作接地的回流分布 |
3.2 保护接地的回流分布 |
3.3 高速动车组车体回流试验 |
3.3.1 动态参数测试 |
3.3.2 静态车体参数测试 |
3.3.3 试验数据分析 |
3.4 正常工况下仿真模型验证 |
3.4.1 正常工况下高速动车组工作接地回流分析 |
3.4.2 正常工况下高速动车组保护接地电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动车组特殊工况下的车体回流 |
4.1 高速动车组通过轨道绝缘节工况 |
4.1.1 动车组通过绝缘节时的车体回流仿真分析 |
4.1.2 动车组通过绝缘节时车体回流仿真与实测对比分析 |
4.1.3 减少绝缘节烧损的动车组接地方式优化 |
4.2 高速动车组通过吸上线工况 |
4.2.1 动车组通过吸上线时的车体回流仿真分析 |
4.2.2 动车组通过吸上线时车体回流仿真与实测对比分析 |
4.2.3 降低通过吸上线时接地电流峰值的动车组接地方式优化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不同强度地磁暴对高铁牵引网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地磁暴对地面技术系统影响机理 |
1.1.2 地磁暴侵害铁路电气系统的相关事件 |
1.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2章 地磁暴影响高铁电气系统的机理分析 |
2.1 高速铁路概述 |
2.1.1 牵引供电系统的构成与牵引网的供电方式 |
2.1.2 轨道电路的工作原理 |
2.1.3 高铁牵引变电站综合接地系统 |
2.2 地磁暴以GIC形式对牵引网的影响分析 |
2.3 地磁暴以GIC形式对轨道电路的影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2015年地磁暴侵害高铁数据分析 |
3.1 磁暴数据的来源与特征 |
3.1.1 地磁场七要素 |
3.1.2 地磁要素的观测 |
3.1.3 地磁扰动与地磁暴强度分级 |
3.1.4 磁暴的形态及其统计特征 |
3.1.5 地磁数据的消噪处理 |
3.2 鹤壁东高铁牵引变电站GIC监测数据 |
3.2.1 鹤壁东牵引变电站情况概述 |
3.2.2 鹤壁东牵引变电站GIC监测方案概述 |
3.2.3 磁暴期间鹤壁东牵引变电站的GIC监测数据 |
3.3 磁暴期间高铁GIC监测数据与地磁活动相关性分析 |
3.3.1 3月强磁暴期间监测数据与地磁场分量的相关性分析 |
3.3.2 6月强磁暴期间监测数据与地磁场分量的相关性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高铁牵引网GIC等效模型 |
4.1 高铁牵引供电系统各元件GIC等效模型 |
4.1.1 供电电源模型 |
4.1.2 牵引变压器与AT变压器的等效模型 |
4.1.3 线路等效模型 |
4.1.4 电力机车等效模型 |
4.1.5 钢轨及接地系统等效模型 |
4.2 高铁牵引网GIC模型 |
4.2.1 无源电路模型 |
4.2.2 对称简化的高铁GIC电路模型 |
4.3 本章小节 |
第5章 不同强度地磁暴下高铁牵引网GIC计算 |
5.1 基于地磁数据的地面感应电场强度计算 |
5.1.1 研究概述 |
5.1.2 地磁数据的预处理 |
5.1.3 基于分层大地电导率模型的地面感应电场强度算法 |
5.1.4 地面感应电场强度算例 |
5.2 均匀地电场作用下高铁牵引网GIC计算 |
5.2.1 均匀地电场强度的确定 |
5.2.2 参数计算 |
5.2.3 均匀地电场下牵引网GIC计算 |
5.3 分析与讨论 |
5.3.1 铁路线路走向与地电场方向的影响分析 |
5.3.2 高铁地磁暴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8)全三相△/ψ接线牵引变压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变压器基本理论及设计基础 |
2.1 变压器基础 |
2.1.1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
2.1.2 变压器的分类 |
2.1.3 变压器的结构简介 |
2.2 变压器的等效电路 |
2.2.1 绕组归算 |
2.2.2 等效电路 |
2.3 变压器技术参数的确定 |
2.4 变压器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第3章 谐波和负序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3.1 谐波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3.2 负序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3.3 牵引变压器的负序分析 |
3.3.1 Vv接线牵引变压器的负序分析 |
3.3.2 YNd11接线牵引变压器的负序分析 |
3.3.3 阻抗匹配平衡牵引变压器的负序分析 |
3.3.4 全三相△/ψ接线牵引变压器的负序分析 |
第4章 全三相△/ψ接线牵引变压器特性研究 |
4.1 电气特性分析 |
4.2 关键技术研究 |
4.2.1 不同铁芯结构比较 |
4.2.2 端子标志与联结 |
4.3 变压器技术条件 |
第5章 霸州牵引变电所牵引变压器设计 |
5.1 工程概况 |
5.2 牵引供电系统设计情况 |
5.3 霸州牵引变电所牵引变压器接线型式的研究 |
5.3.1 采用V/V接线牵引变压器的主要电能质量指标 |
5.3.2 采用全三相接线牵引变压器的主要电能质量指标 |
5.3.3 适合霸州牵引变电所的牵引变压器接线型式 |
5.3.4 霸州牵引变电所的的运行效果 |
5.4 行业推广使用情况 |
5.4.1 在邯长邯济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情况 |
5.4.2 在其他项目中的应用前景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动车组保护接地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2 CRH3型动车组保护接地方式及分析 |
2.1 CRH3型动车组现有保护接地方案 |
2.1.1 接地方式的分类 |
2.1.2 CRH3型动车组接地方案 |
2.2 CRH3型动车组现有保护接地问题的分析 |
2.3 四种新的保护接地方案 |
2.3.1 CRH1、CRH2、CRH5型动车组保护接地方案 |
2.3.2 设计4种新的保护接地方案 |
2.4 小结 |
3 保护接地方案的理论计算模型及仿真研究 |
3.1 五种保护接地方案的理论计算模型 |
3.1.1 AT供电方式下牵引供电网的电流分布模型 |
3.1.2 5种保护接地方案的车体理论计算模型 |
3.1.3 4种新保护接地方案对比分析 |
3.2 五种保护接地方案的仿真模型研究 |
3.2.1 仿真模型构建 |
3.2.2 5种保护接地方案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 |
3.3 小结 |
4 保护接地方案的静态测试及动态测试 |
4.1 车体高阻抗测试及低阻抗测试 |
4.2 5种保护接地方案的静态测试 |
4.3 保护接地方案的动态测试 |
4.4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德州一中人防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 |
0.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0.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基本理论 |
1.1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概述 |
1.1.1 项目质量管理的定义 |
1.1.2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 |
1.1.3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程序 |
1.2 项目质量计划 |
1.2.1 项目质量计划的依据及内容 |
1.2.2 项目质量计划的过程 |
1.3 项目质量保证 |
1.3.1 项目质量保证概述 |
1.3.2 实施质量保证 |
1.4 项目质量控制 |
1.4.1 项目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及目标 |
1.4.2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
2 德州一中人防工程项目概况 |
2.1 人防工程项目背景 |
2.2 人防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2.3 人防工程项目基本概况 |
3 德州一中人防工程项目质量计划 |
3.1 人防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
3.2 人防工程工作分解结构 |
3.3 人防工程项目质量计划 |
3.4 人防工程项目质量计划的实施 |
4 德州一中人防工程项目质量保证 |
4.1 人防工程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 |
4.2 人防工程项目质量保证组织的设计 |
4.2.1 人防工程项目组织架构图 |
4.2.2 责任分配矩阵 |
4.3 人防工程项目质量保证措施 |
5 德州一中人防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
5.1 人防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
5.1.1 初步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
5.1.2 建设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
5.2 人防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5.2.1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
5.2.2 人防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
5.3 人防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因素及控制措施 |
5.3.1 人防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因素分析 |
5.3.2 人防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措施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关于浙赣线铁路信号电源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电力供电系统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技术研究[D]. 张天民.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3]对电气化铁路架空回流线作用的探讨[J]. 桂锋. 交通世界, 2019(09)
- [4]基于多导体传输理论的电气化铁路牵引网电气参数计算方法研究[D]. 邓云川.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4)
- [5]伊犁中低压电网网架结构分析及运行优化研究[D]. 陈久奇.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1)
- [6]高速动车组运行工况对车体回流的影响机制[D]. 王忆莛.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
- [7]不同强度地磁暴对高铁牵引网影响的研究[D]. 周游.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8]全三相△/ψ接线牵引变压器技术研究[D]. 杨振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9]动车组保护接地方案研究[D]. 李石.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10]德州一中人防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刘磊.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6)
标签:中性点不接地系统论文; 接地系统论文; 接地变压器论文; 接地保护论文; 计算电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