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管分离 综合执法 建立城市管理新体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敏[1](2021)在《四川省达州市城管执法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
谯红玲[2](2021)在《达州市城管执法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郭璐[3](2020)在《城市综合管理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便逐渐展开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2015年国家中央文件正式将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纳入城市综合管理范围内。自此,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管理工作在城市发展的地位中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对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深入研究在于丰富完善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体系并为城市综合管理背景下的公共空间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论文将集中研究和阐释城市综合管理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概念、范围、特点等内容,并分析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在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以及应提高的相关管理措施等。论文在把握公共空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中所涉及到的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并建立基本研究框架。同时从城市综合管理的角度研究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管理负责机构、管理参与者、管理方法等。再着重对目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全文主要按照绪论、理论研究、国内探索实践整体现状、案例研究和对策建议这五部分的篇章结构展开。通过研究,论文从强化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管理的认识、加快城市公共空间立法、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我国相关管理工作的对策。主要结论有:城市综合管理中的公共空间强调的是公众日常公共使用且影响城市正常运转的空间类型;综合管理部门要注重其管理体系的建立、采用适宜有效的多元灵活的管理方法;相关立法对管理工作开展的支撑与保障作用;应适时进行调整目前管理部门中分散化的管理形式,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系统性独立性的建立;使用者的管理中需要更多地引入公民参与机制和建立合理的协调机制。本次选题以城市综合管理机构的管理工作为研究视角是国内比较新颖的,同时论文旨在深入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管理的内涵体系,并结合政府管理部门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实际工作,针对突出问题研究其改进对策。这也是目前国内研究还比较缺乏的。由这两点出发从而构成了论文的创新性。
李崭[4](2020)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Z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公众对城市管理工作需求也增多,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越来越重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提高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创新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方式,以建成人民满意的政府部门为目标,不断提高执法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从1997年开始试点,经过多年改革和创新,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基本现状为,机构运作模式有市级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统管和市级、县级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独立运作两种模式,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人员构成主要有公务员编制的正式执法人员、协管人员和临时性人员,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程序有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机制不顺,执法的方式单一、少数执法人员暴力执法、缺乏有效救济和追究途径等问题。本文以行政法制和服务型政府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国内外广大专家学者对城市管理执法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以Z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为研究对象,对Z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提出解决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问题需要在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制不足、规范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方式、减少暴力执法、建立执法相对人救济和执法人员责任追究途径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希望能对提高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供参考。
宋宝宁[5](2019)在《H市市容市貌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一步推进,三线、四线城市吸纳了更多的市民,人口数量和城市规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和扩展。在城市化的同时,一些影响市容市貌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比如流动摊点无序经营、露天烧烤的随意设置、违章棚房任意建造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引发了城市居民对提升市容市貌,管理水平的强烈呼吁和需求。作为三线城市,H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人口数量和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和扩张,同时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人口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市容市貌规范和秩序问题等等。其中市容市貌问题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成为城市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获得了一手的数据资料,并进行了数据分析,对H市展开的实证研究表明,尽管H市在市容市貌管理方面采取一些措施,但依然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市容市貌管理法律缺失,执法依据不足;二是多头管理,权责不清;三是相关部门内部管理机制不协调、不完善;四是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针对H市市容市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宏观层面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工作执法基础;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确立科学的市容市貌管理体制,以管理制度、体制的稳定性确保权责统一,做好实地调查,设置统一管理标准;第三,要加强执法人员的准入制度,注重管理队伍素质提升,同时做好宣传报道,树立城市市容市貌管理队伍的良好形象,获得市民的理解和支持;第四,引入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从城市市容市貌的管理逐步转变为城市市容市貌的治理。
洪斌[6](2019)在《基于城市治理视角的智慧城管实践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以宁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城市治理现代化目标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正式提出,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跨越作为时代新使命被提上议事日程。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及《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了2020年初步建成“现代城市治理体系”的总方针,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发展指明了新方向。随着40年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管理从传统人管人的管理模式,逐步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机制创新向数字化、智慧化城市管理进行增效过渡。有效规划智慧城管创新路径,实现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型跨越,建立起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发展之路是城市管理领域亟待破解的新课题,也是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本文首先以多中心治理为视角,有效区分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差异性,提出了城市治理在理念民本性、主体多元性、规范多样性、权力民主性、方式丰富性、效果长效性等方面优势。其次通过回顾宁波市城市管理发展过程、阐述城市治理的转型需求,进一步聚焦智慧城管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型中的载体作用。从科技应用、协调机制、惠民服务、多元秩序等方面重新定义智慧城管。结合近年来的实践探索,重点分析了宁波市智慧城管在管理主体多元治理、标准化治理、治理模式创新、科技手段治理、民生自治等方面取得的实践成果,归纳其理论应用、社会效益、应用推广三方面实践价值。同时针对现阶段智慧城管发展中主体实力不均衡、法治化滞后、建设盲区、协作脆弱、信息平台分散等制约性问题,通过以多中心城市治理为指导,围绕城市善治总体目标,进一步梳理对策措施,提出了多元治理主体实现路径、多层级治理制度实现路径、多样化治理机制实现路径、智能化治理技术应用实现路径等4大实现路径以及12方面具体举措。通过研究智慧城管实践经验及价值体现,以多中心治理理念为指导,强化未来治理路径规划,将有效助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成功跨越,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
郭炳乾[7](2019)在《新时代秭归县城市管理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城市居民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对未来城市管理改革也充满期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粗放式的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已经无法与新时代城市发展相适应,城市管理相对滞后于时代发展,严重制约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本文主要以秭归县为例来探索城市管理改革的方向,希望以小见大,为国内其他城市的管理改革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十九大关于城市管理改革的相关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城市管理改革工作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其次,通过城市管理改革的必要性来说明城市管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阐明新时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未来城市管理模式的期待和人民群众对未来良好城市管理水平的需要。再次,通过分析秭归县当前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效,结合国内其他城市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分析探索城市管理改革的可选道路和方向。最后,本文归纳了秭归县城市管理改革的实际对策,展望秭归县未来城市管理改革工作可能采取的方向和措施,希望为秭归县未来的城市管理改革方向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也为其他城市未来的管理改革工作提供一些相关的意见和指导。
傅玉华[8](2019)在《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诸暨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快速发展与城市管理水平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市容问题屡禁不止,如各类车辆乱停放、马路市场脏乱差、街道两侧店面物品乱堆乱放、小区内散养鸡鸭破坏绿化乱种植、流动摊堵塞交通道口等等。而市民对城市市容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市民的主要矛盾充分地体现在了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城市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中。城市管理越来越向着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发展,2017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业界专家学者们纷纷展开了对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研究。本文锁定浙江省诸暨市城市市容作为研究对象,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城市系统科学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运用调查研究法、系统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调查研究诸暨市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剖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具体内容包括:一是调查研究我国整体的城市市容管理的起源、发展和现状,我国整体的城市管理工作的体系。二是运用调查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等分析诸暨市城市市容环境变化、管理模式的转变情况,以及城市管理存在的顽疾,管理机制、队伍建设、执法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运用系统分析法从综合执法体制构建、法律法规构成、执法监督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深入研究分析,本文从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执法保障、营造社会环境等四方面入手,分别提出了落实职能划转、调整资源配置、健全部门衔接配合;统一立法、健全重点领域法规体系、规范自由裁量权;健全科学化管理制度、设置标准化执法流程、推进规范化队伍建设、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合理布局城市发展、发动市民群众参与、动员社会资本参与、完善群众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对策。本文研究成果,将为诸暨市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提供帮助,为国内兄弟县市城市市容管理提供参考,为打造干净、整洁的城市市容环境出谋划策,最终为实现市民对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愿望贡献一份力量。
罗乾[9](2019)在《政府监管机构改革对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污水处理行业作为我国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区城市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以及保障公民生活健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市场化改革以来,经过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经济体制的演变,城市污水处理行业打破了传统的国家垄断治理模式,通过引入行业竞争和社会资本以加速行业市场化体制的进程。与此同时,政府作为行业监管的主体,试图通过各种措施弥补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管制问题,但收效甚微。政府管制体制缺陷的凸显造成了监管机构重叠、监管职能交叉、管理权限冲突且缺乏独立性的局面,并逐渐形成了“建管合一”和“建管分离”两种不同的管制政策思路。在此背景下,基于政府监管职能的变迁,研究政府机构管理模式对优化监管体制、统一监管模式、促进行业发展、改善水体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专业化分工理论为指导,基于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现状,结合污水处理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以及当前行业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利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政府监管机构改革对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影响,为推动行业发展和完善监管体制提供理论与现实价值。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观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对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并借鉴国际水管制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目前污水处理行业监管地区异质性事实并寻求导致行业监管局面混乱的原因。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对于自身地位不够精准的定位、不够完善的监管机制以及多元化不统一的监管政策的推行是造成目前监管机构职责不清、行业监管绩效不高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管制思路形成不同的监管机构改革途径,进而形成“建管合一”和“建管分离”两种典型模式。第二,在分析污水处理行业监管目标的基础上,理论分析“建管合一”和“建管分离”两种不同模式下监管机构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建管合一”模式强化了责任主体、稳定了监管队伍,从而节约了政府管制成本,但其在对行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造成行政风险加剧、项目群管理失控等负面效应,影响污水处理水平。“建管分离”模式下不同监管主体能实现优势互补和风险分摊,但同时也可能造成权责不清,职能分散和重叠并存的情况。理论层面难以对两种监管模式的有效性做出具体的比较。第三,利用我国2011-2015年地市级面板数据和面板估计方法实证分析“建管合一”和“建管分离”政策对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建管分离”政策对城市污水处理率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此外,相对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中西部地区,“建管分离”政策在东部地区的政策效果更为显着,进一步验证了“建管分离”政策是经济进一步发展下更为合适的监管模式。同时本文分析了管理部门对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共同监管的“建管合一”模式对地区污水处理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模式对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如“建管分离”模式下的影响显着。第四,探讨规范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创新路径,探索政府监管机构的改革方向,为促进行业发展和监管机构优化提出政策建议。基于政府监管机构改革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试图从推进政府监管机构向“建管分离”模式转变、建立完善的政府监管体系、继续深入市场化改革、加强区域合作以及加强机构的执法保障和推动社会监督体制的构建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一)本文将我国地市级政府对污水处理行业监管机构职权配置模式的实际情况做了系统性归纳,对政府监管机构不同模式对行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创新。我国目前在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管理上存在地方区域异质性,地方政府在行业管理的职能分配上有较大自主性,各地区不同的监管机构模式对地区污水处理水平、污水处理厂运营监管乃至于城市经济发展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监管机构实际情况的梳理及相应政策成效的分析,对于行业的发展和监管机构的优化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研究意义。(二)我国现有关于公共服务政府监管模式的研究大多以理论分析为主,本文采用双重差分的计量方法,构建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建管分离”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的基准模型和异质模型进行政策检验,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创新。目前围绕水处理行业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公私合营的投资建设方式以及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模式、水质排放标准等方面,尽管大量文献从多个方面评价了公用事业政府监管绩效,然而已有文献对于监管机构职能分配对于行业绩效的提升效果并未达成一致,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在大样本数据支撑下在更细致的范围内讨论不同政府监管机构模式下的政策效果,明晰行业管制政策思路。
周小金[10](2019)在《宜春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信息的中心,现代城市是一个子系统繁多的多维度、多结构、多层次、多要素间高度关联的巨系统,劳动力、资本、经济、基础设施在这里高度聚集。现代城市的动态化和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实施城市专业化管理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加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综合配合协调,如何更好地处理城市管理中集权与分权、专业部门与综合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发挥城市运行的辐射优势和带动效应,使整个城市系统有序协调的高效运行已经成为当代政府及城市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难点问题。近年来,有关城市执法者与小摊经营者的冲突不绝于耳,反映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冲突,同时也是一种传统体制己不再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困境与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深思和探讨。因此,结合具体实践,不断深化对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研究,探索城市管理方式的创新,逐步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服务体系,将有助于扭转当前的执法乱象,从而有效改善社会大众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建管分离 综合执法 建立城市管理新体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管分离 综合执法 建立城市管理新体制(论文提纲范文)
(3)城市综合管理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总结与评述 |
1.3 研究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城市公共空间 |
2.1.1 与城市公共空间相关的概念 |
2.1.2 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范围与类型 |
2.2 实施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必要性 |
2.3 城市综合管理框架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管理特点 |
2.3.1 城市综合管理框架下的城市公共空间 |
2.3.2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特点 |
2.4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内容分析 |
2.4.1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内容的相关文件表述 |
2.4.2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内容 |
2.5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体制与方法 |
2.5.1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体制 |
2.5.2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方式与手段 |
第三章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发展现状与突出问题分析 |
3.1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主要发展历程 |
3.2 国内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管理探索实践现状 |
3.2.1 杭州 |
3.2.2 珠海 |
3.2.3 上海 |
3.2.4 小结 |
3.3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 |
3.3.1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理念方面 |
3.3.2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对象与内容方面 |
3.3.3 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主体方面 |
3.3.4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工作统一性方面 |
3.3.5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方法方面 |
第四章 成都高新区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案例分析 |
4.1 成都高新区成立以来的城市公共空间概况 |
4.1.1 成都市高新区城市管理近年来发展概况 |
4.1.2 成都高新区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概况 |
4.2 高新区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工作特点与存在问题 |
4.2.1 高新区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工作特点 |
4.2.2 高新区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存在问题 |
4.3 成都高新区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反思 |
第五章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公共空间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
5.1 强化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认识 |
5.1.1 加强城市公共空间概念内涵的普及与统一 |
5.1.2 强化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理念 |
5.2 完善城市综合管理部门的公共空间管理体制 |
5.2.1 明确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原则 |
5.2.2 制定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相关规章细则 |
5.2.3 合理选择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方法 |
5.2.4 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工作的构成 |
5.2.5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机构中的跨部门协调 |
5.3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前置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工作 |
5.3.1 前置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
5.3.2 前置管理工作的影响因素 |
5.3.3 管理工作前置的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4)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Z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3.1 基本概念界定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1.5.1 研究遇到的难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现状 |
2.1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 |
2.1.1 试点启动阶段的法律依据 |
2.1.2 试点规范阶段的法律依据 |
2.1.3 全国推行阶段的法律依据 |
2.2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主体 |
2.2.1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设置 |
2.2.2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人员 |
2.3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运作模式 |
2.3.1 市级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统管 |
2.3.2 市级、县级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独立运作 |
2.4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范围 |
2.4.1 国办发[2000]63号规定范围 |
2.4.2 《城市管理执法办法》规定范围 |
2.5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执法程序 |
2.5.1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简易程序 |
2.5.2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一般程序 |
2.6 我国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成效 |
2.6.1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效率得到了提升 |
2.6.2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逐步正规化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
3.1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机制不顺 |
3.1.1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法律需要进一步健全 |
3.1.2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 |
3.2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方式单一 |
3.2.1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手段简单 |
3.2.2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技术手段单一 |
3.3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存在少数执法人员暴力执法 |
3.3.1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暴力执法的表现 |
3.3.2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暴力执法的危害 |
3.4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缺乏有效救济和追究途径 |
3.4.1 缺乏对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相对人的保护 |
3.4.2 缺乏对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人的追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实证案例分析-以Z市为例 |
4.1 Z市的基本情况 |
4.1.1 Z市简介 |
4.1.2 Z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情况 |
4.2 Z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发展过程 |
4.3 Z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存在问题 |
4.3.1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法律需要进一步健全 |
4.3.2 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协调机制不是十分健全 |
4.3.3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存在少数执法人员暴力执法 |
4.4 Z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经验 |
4.4.1 实施精细化管理 |
4.4.2 规范城市流动摊贩经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对策 |
5.1 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机制 |
5.1.1 制定和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法律 |
5.1.2 清理和规范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
5.1.3 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协调协作机制 |
5.2 改进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方式 |
5.2.1 推行柔性执法 |
5.2.2 推进智慧城市管理 |
5.2.3 引入社会信用体系 |
5.3 减少暴力执法 |
5.3.1 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 |
5.3.2 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
5.3.3 规范执法程序 |
5.4 改进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救济和追究途径 |
5.4.1 完善执法救济制度 |
5.4.2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调查问卷(执法人员问卷) |
附录2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调查问卷 (市民问卷) |
(5)H市市容市貌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简评 |
1.3 研究内容、重点解决的问题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阐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城市管理 |
2.1.2 市容市貌管理 |
2.1.3 公众 |
2.1.4 公众参与 |
2.1.5 城市管理的公众满意度 |
2.1.6 城市综合竞争力 |
2.2 基本理论 |
2.2.1 大城管理论 |
2.2.2 系统理论 |
第3章 H市市容市貌管理现状分析 |
3.1 H市市容市貌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
3.1.1 H市市容市貌管理法律依据 |
3.1.2 H市市容市貌管理机构设置 |
3.1.3 H市市容市貌管理具体措施 |
3.1.4 H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式 |
3.1.5 H市便民基础设施建设 |
3.1.6 H市市容市貌管理创新举措 |
3.2 H市市容市貌管理的调研与分析 |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2.2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
3.2.3 数据分析 |
3.2.4 数据交叉分析 |
第4章 H市市容市貌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H市市容市貌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市容市貌管理法律不健全 |
4.1.2 相关部门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
4.1.3 执法队伍建设较为滞后 |
4.1.4 市容市貌管理效果不佳 |
4.1.5 民众缺少参与管理的途径 |
4.2 市容市貌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执法队伍人本服务理念缺失 |
4.2.2 公众的“主人翁”参与意识不强 |
4.2.3 有效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5章 国内外其他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工作经验及启示 |
5.1 韩国市容市貌管理工作实践 |
5.2 新加坡市容市貌管理模式以及借鉴意义 |
5.3 欧美国家市容市貌管理模式以及借鉴意义 |
5.4 国内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工作经验及启示 |
第6章 对H市市容市貌管理工作的建议 |
6.1 筑牢市容市貌管理工作执法基础 |
6.2 设置统一管理标准并完善管理机制 |
6.3 提升人本服务理念并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
6.4 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
6.5 做好宣传报道以树立良好形象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城市治理视角的智慧城管实践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以宁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理论意义 |
1.1.3 选题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城市管理 |
1.3.2 城市治理 |
1.3.3 智慧城管 |
1.3.4 实践价值 |
1.4 理论基础——多中心治理理论在城市领域应用 |
1.4.1 多中心城市治理内涵 |
1.4.2 多中心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区别 |
1.4.3 多中心城市治理优势特点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主要内容 |
2.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转型探索 |
2.1 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型背景 |
2.1.1 城市管罚体制变革 |
2.1.2 城市精细化管理变革 |
2.2 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型的必要性 |
2.2.1 转型的时代意义 |
2.2.2 转型的客观需求 |
2.3 转型载体智慧城管的发展历程 |
3.宁波智慧城管治理实践成果及价值体现 |
3.1 管理主体变革实践:多元治理探索 |
3.1.1 高位协调组织 |
3.1.2 处置协作网络 |
3.1.3 市场化服务 |
3.1.4 互动式参与 |
3.2 制度规范创新实践:标准化治理探索 |
3.2.1 健全规范标准 |
3.2.2 多级实施机构 |
3.2.3 规范运行流程 |
3.3 管理模式创新实践:治理模式探索 |
3.3.1 网格化管理 |
3.3.2 协同化处置 |
3.3.3 疑难代整治 |
3.4 管理手段革新实践:科技治理探索 |
3.4.1 建立全市统一信息平台 |
3.4.2 全市域网格覆盖拓展 |
3.4.3 跨部门资源整合 |
3.4.4 多领域智能应用研发 |
3.5 民生服务提升实践:监督治理探索 |
3.5.1 集中化民生问政受理 |
3.5.2 高位化政府考核 |
3.5.3 常态化行业监管实施 |
3.6 宁波智慧城管实践价值分析 |
3.6.1 理论应用价值贡献 |
3.6.2 社会效益价值贡献 |
3.6.3 应用推广价值贡献 |
4.现阶段制约智慧城管实践的阻力与障碍 |
4.1 治理主体局限:主体实力不均衡 |
4.2 制度建设局限:法治化滞后 |
4.3 模式覆盖局限:建设存在盲区 |
4.4 协同机制局限:协作网络不全 |
4.5 信息建设局限:数字孤岛阻碍 |
5.智慧城管城市治理实践价值的深化实现路径 |
5.1 多元治理主体的实现路径 |
5.1.1 健全以智慧城管为平台的监管机构 |
5.1.2 推广以市场化为核心的智慧城管运营模式 |
5.1.3 引导以智慧城管为媒介的社会参与 |
5.2 多层级治理制度的实现路径 |
5.2.1 健全智慧城管相关法律规范 |
5.2.2 完善以智慧城管为运转核心的部门治理体系 |
5.2.3 健全以智慧城管为桥梁的社会治理体系 |
5.3 多样化治理机制的实现路径 |
5.3.1 健全以智慧城管为纽带的多维衔接机制 |
5.3.2 完善以智慧城管为核心的综合协调机制 |
5.3.3 完善以智慧城管为网络的合作伙伴机制 |
5.4 智能化治理技术应用的实现路径 |
5.4.1 提升以智慧城管为载体的信息化建设应用 |
5.4.2 加速以智慧城管为链接的数据资源融合 |
5.4.3 打造以智慧城管网格为基础的基层管理模式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时代秭归县城市管理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城市管理的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城市管理的相关理论 |
一、城市管理概念阐释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城市管理的五大理念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城市管理改革的相关论述 |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二、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 |
三、“三共”社会治理格局 |
第二章 国内三种城市管理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国内三种城市管理模式简介 |
一、温州城市管理模式 |
二、宜昌城市管理模式 |
三、五峰县城城市管理模式 |
第二节 国内三种城市管理模式分析 |
一、国内三种城市管理模式的经验总结 |
二、秭归县可借鉴的先进经验 |
第三章 秭归县城市管理现状 |
第一节 秭归县城市管理的基本情况 |
一、秭归城市管理部门的机构概述 |
二、秭归县城市管理的工作成绩 |
第二节 秭归县城市管理工作的亮点 |
一、城市管理队伍建设 |
二、城市管理绿色模式 |
第三节 秭归县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秭归县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
二、秭归县城市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新时代秭归县城市管理改革的对策和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秭归县城市管理改革的总体要求 |
一、秭归县城市管理改革的要求 |
二、坚持新的发展理念 |
第二节 秭归县城市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
一、强化城管体制改革 |
二、完善城市管理手段 |
三、推动绿色城市管理 |
第三节 秭归县城市管理改革的未来展望 |
一、管理运行体制改革 |
二、城管专业领域改革 |
三、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一览表 |
(8)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诸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市容管理 |
2.1.2 精细化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城市系统科学理论 |
2.2.3 科学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
3.1 我国城市市容管理总体概况 |
3.1.1 我国城市市容管理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
3.1.2 我国的城市管理工作体系 |
3.2 诸暨市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的发展现状 |
3.2.1 诸暨市城市市容环境具体工作开展 |
3.2.2 诸暨市城市管理模式转变 |
3.3 诸暨市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城市管理顽疾未根本祛除 |
3.3.2 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
3.3.3 队伍建设不够健全 |
3.3.4 执法模式精细不足 |
第四章 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综合执法体制构建分析 |
4.1.1 体制弊端凸显 |
4.1.2 原有管理体制制约 |
4.2 法律法规构成分析 |
4.2.1 缺乏指导性法律法规 |
4.2.2 法律适用效率低下 |
4.3 执法监督条件分析 |
4.3.1 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
4.3.2 内部监督机制不给力 |
4.4 社会环境分析 |
4.4.1 管理对象素质不足 |
4.4.2 相关职能部门维护既得利益 |
第五章 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
5.1 深化体制改革,夯实精细化管理基础 |
5.1.1 进一步落实职能划转,调整资源配置 |
5.1.2 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实体化运作 |
5.1.3 建立健全相关部门配合衔接机制 |
5.2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保障 |
5.2.1 制定出台全国统一的城市管理法律 |
5.2.2 健全市容管理重点领域法规体系 |
5.2.3 规范市容管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
5.3 加强执法条件保障,提升精细化管理保障水平 |
5.3.1 健全科学化管理制度 |
5.3.2 设置标准化执法流程 |
5.3.3 推进规范化队伍建设 |
5.3.4 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
5.4 优化营造社会环境,整合精细化管理社会力量 |
5.4.1 合理布局城市发展 |
5.4.2 发动市民群众参与 |
5.4.3 动员社会资本参与 |
5.4.4 完善群众监督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政府监管机构改革对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污水处理行业监管机构的典型模式 |
第一节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发展及监管现状 |
第二节 国外污水处理行业监管机构的典型模式 |
第三节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监管机构的典型模式 |
第三章 不同模式下污水处理行业监管机构对行业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监管机构体制的监管目标 |
第二节 污水处理行业政府监管机构的“建管合一”模式的效应分析 |
第三节 污水处理行业政府监管机构的“建管分离”模式的效应分析 |
第四章 不同模式下污水处理行业监管机构对行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计量经济模型构建 |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宜春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收集法 |
1.3.2 案例分析法 |
1.3.3 实证分析法 |
1.3.4 系统分析法 |
1.3.5 比较研究法 |
1.4 研究路径 |
第2章 我国各地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践借鉴 |
2.1 模式选择 |
2.1.1 属地执法模式实践 |
2.1.2 垂直执法模式实践 |
2.1.3 联合执法模式实践 |
2.2 参考综述 |
2.2.1 模式选择的弹性化 |
2.2.2 改革的整体趋向 |
2.2.3 改革需处理好的关系 |
第3章 宜春市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宜春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前基本情况 |
3.1.1 机构性质 |
3.1.2 人员编制 |
3.1.3 职责范围 |
3.1.4 执法保障 |
3.2 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综合执法职责界定不够清晰 |
3.2.2 行政执法管理不够规范有序 |
3.2.3 城管综合执法保障有待加强 |
3.2.4 综合执法外部环境亟待改善 |
第4章 宜春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
4.1 改革试点的背景和意义 |
4.2 改革的主要任务 |
4.2.1 理顺执法体制 |
4.2.2 确定执法范围 |
4.2.3 改进执法方式 |
4.2.4 厘清职责关系 |
4.3 工作机制 |
4.3.1 建立统一指挥机制 |
4.3.2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
4.3.3 建立协作配合机制 |
4.3.4 建立综合保障机制 |
4.3.5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
4.3.6 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
4.4 改革前后职责调整 |
4.4.1 保留职责 |
4.4.2 划入职责 |
4.4.3 划出职责 |
4.4.4 下放职责 |
4.4.5 委托职责 |
4.5 改革初步成效 |
4.5.1 整合组建机构,由“权责不一”向“权责统一”转变 |
4.5.2 科学确定范围,由“职权分散”向“相对集中”转变 |
4.5.3 推进重心下移,由“管不着”向“管到位”转变 |
4.5.4 加强体系建设,由“多把尺”向“一把尺”转变 |
4.5.5 完善工作机制,由“单打独斗”向“齐抓共管”转变 |
第5章 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考 |
5.1 在立法上明确城管法定主体及执法依据 |
5.2 在城管职权职能上建立清单目录 |
5.3 加强执法人员的行政伦理建设 |
5.4 规范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 |
5.5 提升现代化执法水平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建管分离 综合执法 建立城市管理新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达州市城管执法问题及对策分析[D]. 陈敏. 云南财经大学, 2021
- [2]达州市城管执法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 谯红玲.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2021
- [3]城市综合管理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研究[D]. 郭璐.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Z市为例[D]. 李崭.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H市市容市貌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宋宝宁.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6]基于城市治理视角的智慧城管实践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以宁波为例[D]. 洪斌. 宁波大学, 2019(06)
- [7]新时代秭归县城市管理改革研究[D]. 郭炳乾. 三峡大学, 2019(06)
- [8]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诸暨市为例[D]. 傅玉华. 西北大学, 2019(12)
- [9]政府监管机构改革对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 罗乾.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4)
- [10]宜春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研究[D]. 周小金. 南昌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