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林宇杰[1](2021)在《基于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需要推动教学观念更新,模式的改革,要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特别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如何深度融合数学课堂成为热议话题。数学除了严谨的演绎推理,还需要实验的归纳推理。中小学课堂应让学生尽量经历数学实验探究,使其在“做”与“思”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随着数学实验的发展,数学实验融入课堂成为关注热点。如何借助技术,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成为现在中小学课堂亟待解决的痛点。本研究试图构建基于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并探讨其应用策略,提升数学实验教学效率。本研究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展开探究。从理论研究出发,首先,通过文献搜集整理,梳理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教学模式、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等相关研究,并提出观点与思路。接着,以杜威从“做”中学的思维五步法与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念为理论基础,探究基于皓骏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在宏观层面,构建数学实验教学基本流程:实验目标→实验重难点→实验预备→实验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实验测验。在微观层面,创设数学实验教学基本环节:创设数学情境,明确实验问题→提出假设猜想,动手操作验证→归纳实验结论,拓展变式训练→构建思维导图,注重实验反思。并且,提出应用策略:(1)明确数学实验内容;(2)多元表征实验积件;(3)创设数学实验问题;(4)实验探究动静结合;(5)实验报告问题导航;(6)开展实验小组交流;(7)建构实验思维导图。从实践研究出发,采用基于皓骏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前后测、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探讨模式及应用策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变量及过程变量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采用基于皓骏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能显着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对绝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解决过程、思维水平、学习方式及情感态度产生积极正向影响。
肖乐,龚声蓉,钱振江,严卫,Jack Tan[2](2021)在《中美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实验教学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对比分析中美两国计算机本科实验教学在课程体系、实验内容、授课模式、成绩评定、创新实验等方面的差异,结合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国际化视野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和高素质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新思路。
马卉芳[3](2020)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路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存在对实验教学作用认知不足、实验教学方法落后、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计算机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一线教师应积极响应教育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直面问题,大力推动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计算机实操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5](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宋雪龄[6](2019)在《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愈加凸显,社会对文科人才的素养和能力也呈现高企盼和高标准。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下,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作为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人才战略和培养机制的突破与创新,正渐趋成为培育创新型文科人才的基地、孵化跨学科教学科研的摇篮和践行社会服务的平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助推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就。然而,纵观整体发展状况仍存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不受重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路径不清晰、功能定位单一等困境亟待解决和突破。基于此,本文选取首批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等方法为工具开展研究。首先,在明晰概念和梳理理论基础上,分析新时期促成华南理工大学建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驱动机制。再次,探析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的中心建设路径选择。而后,凝练实践的主要特征、分析成效与问题,深化建设的认知。最后,结合我国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实际困境和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通过调查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的驱动机制为环境挑战、外部保障、发展潜能以及内部激发四个维度的作用结果,即时代发展对文科教育提出新要求、国家政策及资金提供建设的外部保障、学校前期发展奠定了建设的各种资源以及中心为实现育人使命而积极行动。(2)中心通过更新实验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文科综合实验教学新模式、拓展实践创新人才成长新渠道以及建立实验教学管理新机制等四个路径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探索和实践。(3)中心建设的实践路径呈现着内涵式创新发展的特征,集中表现为教育理念注重价值取向的统筹耦合、教改路径重视开放式与综合化、培育路径关注协同化与人文性和保障路径注重集成化与效益性。(4)从以创新观念为先导,进行合理规划建设;以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跨学科融合,深化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内涵;注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发展,实现中心多功能性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保障发展的合力等四个方面得出启示和对策,至此为其他院校建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提供借鉴和可行性路径。
暴田叶,贾文钢,石丽梅[7](2018)在《基于任务驱动+慕课模式下的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无论哪个行业在招聘人才时,都要求人才具备最基础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为此,各高校均在不同程度上开通了大学计算机课程。在计算机日益受到重视的新形势下,以往计算机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内容也得到显着的改善。针对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情况,本文首先对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及教学模式改进思路展开分析。此外,重点研究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中任务驱动+慕课模式的应用。
周琬謦[8](2017)在《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教育部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启动,此后,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纷纷启动,从而掀开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自上而下系统化建设的进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成为了高校教师发展的主题。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是掌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目前,关于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关于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还没有现成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可供使用。因此,以我国当前体量最大的也是未来一段时期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应用型大学为例,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成果可以丰富我国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与评价的理论研究,为教师组织及个人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决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此外,还可以为同行开展教学能力评价研究或实践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依据。本文采用实证研究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范式,遵循“逻辑思辨-实证研究-逻辑思辨”的基本思路,系统开展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创造性地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研制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测评量表,为开展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本文从结构上分为八章,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其一,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能力结构“二因素”说、胜任力冰山模型与素质洋葱模型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普遍性要求和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提出可从“能力构成维度”、“工作领域维度”和“教学活动维度”对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和描述:从能力构成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三大构成要件;从工作领域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两大能力类群;从教学活动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六大能力子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为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可视化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二,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构成分析,以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理论和人员素质测评基本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和试验法,根据“理论构建-实证检验-二次实证检验-信度检验”的思路,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TAE-60量表、TAE-52量表),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CTAE-24量表),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PTAE-22量表),并根据教学能力测评的实际需要给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结果的两种计算方式:“供教师自评使用的测评结果计算方式”和“供集体测评使用的测评结果计算方式”。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评量表的研制,为应用型大学教师组织或个人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手段。其三,使用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量表)对随机抽样的应用型大学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现状测评,通过对测评数据的系统分析,既验证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掌握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基本数据和特点。实证数据表明: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课堂教学能力优于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处于良好水平,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能力因子”、“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差异。其四,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的完善与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个性特质、知识结构与教学技能的全面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系统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追求学术卓越的内在要求,也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测评结果分析,提出优化教学能力评价的对策建议:避免“唯学历论”和“唯职称论”;尽量采用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在没条件情况下可首选同行评价方式;要实现教学能力评价数据的即时统计、分析与反馈,应开展交互式的“互联网+教学能力评价”。此外,结合对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实困境的分析,从国家、院校和教师三大层面提出促进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科学对策: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内部机制;重点补齐教学能力的短板。
王晓凌[9](2017)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信息王晓凌化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趋势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缺失,对于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新时期新的人才需求之下,作为计算机教学中重要一部分的实验教学,如何更好地完成改革,提升人才的培养成效,这是我们需要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本文就结合当前新时期的计算机人才需求,对于实验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伍美群,郑剑虹[10](2016)在《心理学实验教学结合模式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分析当前我国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传统实验仪器与计算机实验软件在数据精确性、学生学习效果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而且传统实验仪器在教学上更具优势,由此提出了心理学实验教学的结合模式.
二、提高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研究概述 |
一、数学实验发展概述 |
(一)国外数学实验的发展现状 |
(二)国内数学实验的发展现状 |
(三)研究概述简评 |
二、数学实验相关研究概述 |
(一)数学实验文献计量分析 |
(二)数学实验文献主题分析 |
(三)研究概述简评 |
三、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的研究现状 |
(一)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相关研究概述 |
(二)Hawgent皓骏操作界面与特色功能 |
(三)研究概述简评 |
第3章 基于皓骏(Hawgent)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
一、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
(一)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 |
(二)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念 |
二、基于皓骏(Hawgent)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 |
(一)基于皓骏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
(二)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宏观流程 |
(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
三、基于皓骏(Hawgent)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应用策略及案例 |
(一)明确数学实验内容 |
(二)多元表征实验积件 |
(三)创设数学实验问题 |
(四)实验探究动静结合 |
(五)实验报告问题导航 |
(六)开展实验小组交流 |
(七)建构实验思维导图 |
第4章 基于皓骏(Hawgent)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
一、实验方案设计 |
(一)实验假设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变量 |
(四)实验方式 |
(五)实验材料 |
二、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一)前测成绩结果与分析 |
(二)后测成绩结果与分析 |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四、个别访谈情况分析 |
五、结论 |
第5章 基于皓骏(Hawgent)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 |
一、《正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教学设计及实录对比评析 |
(一)《正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教学设计对比 |
(二)教学实录对比及评析 |
二、《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教学设计及实录对比评析 |
(一)《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教学设计对比 |
(二)教学实录对比及评析 |
三、课后反思品评 |
(一)自我反思 |
(二)专家点评 |
第6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正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学生实验报告单 |
附录2 《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学生实验报告单 |
附录3 一次函数的图象(第1课时)(正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后测卷 |
附录4 一次函数的图象(第2课时)(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后测卷 |
附录5 基于皓骏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以“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为例调查问卷 |
附录6 访谈提纲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2)中美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实验教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美计算机实验教学比较 |
1.1 重视实验课程 |
1.2 教学内容实用且丰富 |
1.3 授课模式灵活多样 |
1.4 成绩评定过程化 |
1.5 创新实验覆盖面广 |
2 中美计算机实验教学启示与思考 |
2.1 更新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2.2 转变教学理念,优化实验内容和教学方式 |
2.3 完善评价体系,重视过程化教学 |
2.4 鼓励学生创新,体验实验教学成果 |
3 结语 |
(3)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意义 |
二、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认知不足 |
(二)计算机实验教学方法落后 |
(三)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脱节 |
三、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 |
(一)创新计算机实验教学方法 |
(二)实施计算机实验分层教学 |
(三)改善计算机实验教学环境 |
(四)改革计算机实验考核方式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6)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现有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要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二章 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理论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文科综合 |
(二)文科综合实验教学 |
(三)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
二、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基本特征与意义 |
(一)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基本特征 |
(二)建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意义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协同创新理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的驱动机制 |
一、背景概述 |
(一)基本情况 |
(二)发展历程 |
二、驱动机制 |
(一)环境挑战:社会对文科教育凸显高要求 |
(二)外部保障:国家的战略导向及经费支持 |
(三)发展潜能:学校前期发展沉淀建设基础 |
(四)内在激发:中心实现育人使命积极行动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实践路径分析 |
一、价值路径:更新实验教育教学理念 |
(一)中心定位思路 |
(二)实验教学理念 |
(三)教学管理理念 |
二、教改路径:创新文科综合实验教学新模式 |
(一)实验课程体系 |
(二)实验教学内容 |
(三)实验教学方法 |
(四)实验教学评价 |
三、培育路径:拓展实践创新人才成长新渠道 |
(一)以学科为依托,促进学研融合 |
(二)以社团为支点,连结第二课堂 |
(三)面向社会情境,联动校外实践 |
四、保障路径:建立文科实验教学管理新机制 |
(一)改革机构制度,虚实结合提高管理效率 |
(二)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实验教学师资建设 |
(三)搭建管理平台,软硬件打造以支撑教学 |
(四)构建内部管理质量监控模型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评析 |
一、主要特征 |
(一)教育理念注重价值取向的统筹耦合 |
(二)教学模式构建重视开放式与综合化 |
(三)培育途径拓展关注协同化与人文性 |
(四)保障资源建设注重集成化与效益性 |
二、建设的主要问题 |
(一)基础设施经费压力较大 |
(二)物理空间缺乏聚积统合 |
(三)外部标准游离特色发展 |
三、实施成效 |
(一)文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 |
(二)文科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增强 |
(三)文科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提升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启示 |
一、以创新观念为先导,合理规划建设发展 |
(一)以创新观念为先导 |
(二)进行科学规划建设 |
二、以教学改革为突破,积极推动学科融合 |
(一)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探索实验教学规律 |
(二)推动跨学科课程开发,深化文科综合建设内涵 |
三、耦合三位一体,实现多功能性质 |
(一)促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位一体发展 |
(二)实现中心的多功能性质,积极扩大示范辐射 |
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保障发展合力 |
(一)宏观层面 |
(二)中观层面 |
(三)微观层面 |
五、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任务驱动+慕课模式下的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及教学模式改进思路 |
1.1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
1.2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改进思路 |
二、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中任务驱动+慕课模式的应用研究 |
2.1任务驱动+慕课模式教学团队的构建 |
2.2任务驱动+慕课模式教学资源的建设 |
2.3任务驱动+慕课模式教学流程的优化 |
2.4任务驱动+慕课模式教学过程监控及结果评价 |
三、结语 |
(8)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能力的理论 |
二、关于教学能力及其结构的研究 |
三、关于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思路方法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应用型大学 |
二、教学能力 |
三、教学能力结构 |
四、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
第二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能力结构理论 |
二、教学能力结构理论 |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理论 |
四、人员素质测评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构建的方法 |
一、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节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雏形 |
一、从教学活动的主体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能力构成维度” |
二、从教学活动的场域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工作领域维度” |
三、从教学活动的方式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教学活动维度” |
四、教学能力构成的内涵分析 |
第三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四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
二、指标主体权重的确定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五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测评量表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测评题项的建构 |
二、测评题项的确定 |
三、测评量表的确定 |
四、测评结果的计算 |
五、测评量表的试验 |
第三节 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六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
五、指标权重的再分配 |
六、测评量表的研制 |
七、测评结果的计算 |
八、测评量表的试验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七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
五、指标权重的再分配 |
六、测评量表的研制 |
七、测评结果的计算 |
八、测评量表的试验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八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四、研究的工具 |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现状 |
二、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现状 |
三、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 |
四、同类主体对不同教学能力的测评结果分析 |
五、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性别差异 |
六、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教龄差异 |
七、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职称差异 |
八、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学位差异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与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9)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室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意义 |
2 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 |
3 结束语 |
(10)心理学实验教学结合模式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学的实验教学模式 |
2.1 基于传统机械式实验仪器的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 |
2.2 基于计算机软件的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 |
3 结合模式下不同实验教学系统效果的比较研究 |
3.1 方法 |
3.1.1 被试 |
3.1.2 仪器与材料 |
3.1.3 程序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实验教学系统被试差别阈限实验的结果分析 |
3.2.2 不同实验教学系统被试辨别反应时实验的结果分析 |
3.2.3 学习效果分析 |
4 结合模式实验教学的提出及其意义 |
4.1 可为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思考和实践依据. |
4.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4.3 促进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优化实验课程设置. |
4.4 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实验效率 |
四、提高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为例[D]. 林宇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美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实验教学比较研究[J]. 肖乐,龚声蓉,钱振江,严卫,Jack Tan. 计算机教育, 2021(05)
- [3]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 马卉芳.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6)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6]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D]. 宋雪龄.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7]基于任务驱动+慕课模式下的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 暴田叶,贾文钢,石丽梅. 中国新通信, 2018(14)
- [8]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周琬謦. 厦门大学, 2017(01)
- [9]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 王晓凌.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03)
- [10]心理学实验教学结合模式的实证研究[J]. 伍美群,郑剑虹.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