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政风建设与人事行政(论文文献综述)
鹿海洋[1](2020)在《中国行政管理40年学术研究主题评析(1978—2018)》文中指出2019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对40年来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进行客观的梳理和评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行政管理学术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基本规律,并为行政管理实践提供指导,以此来加快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推动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本文将按照问题线索为主,时间线索为辅的思路进行。首先对中国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的形成进行量化分析。其次,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78-19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92-2002)、经济全球化与行政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02-2012)、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12-2018),这四个阶段里每个研究主题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价值和缺失进行深入的挖掘。最后,对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演变的规律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把握行政管理学术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基本规律,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探索未来行政管理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刘福元[2](2015)在《公务员行为规范监督主体及其效力》文中提出从目前我国行为规范的各地立法状况来看,监督主体一般包括人事部门、监察部门、专门机构、上级机关、同级领导和公务员之间的监督,在监督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预期的监督效力方面,各个监督主体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行政机关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或加以组合。而对于公务员行为的监督密度,则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适度强化或弱化,以期在规则控制和人格控制上寻求平衡。
刘大禹[3](2014)在《蒋介石与战时国民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文中认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行政系统被打乱。为实现抗战建国,提高行政效率,蒋介石旋即厘定军政系统,精简行政机构。抗战相持阶段,蒋介石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下,成立中央设计局、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等机构,不遗余力推进改革,如事权关系研究,简化行政程序,推进作风建设,精简骈枝机关,裁汰冗员。从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反思几个问题,即行政改革的推动力与行政系统的执行力,行政改革的制度化与权威人物的随意性,行政改革的时机选择与政治环境的适应性。战时国民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效果不彰,未能为战后"接收"与宪政实施奠定组织基础,改革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宣妍[4](2014)在《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公务员伦理建设作为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界各主要国家所重视和推崇。它可以确保公众对行政组织的信赖,可以保护公务员的个人利益,可以满足行政对象的利益需求。日本的公务员伦理建设研究在亚洲地区起步较早,成果也颇为丰硕。尤其在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培训体系建设和职业伦理视角下的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上有着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公务员伦理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凭借着自身的发展优势,在上述三个方面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我们也应该正视我国在公务员伦理建设中的不足,并及时改正,进而实现社会主义公务员伦理建设的全面进步。本文将深入论述日本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培训体系建设和职业伦理视角下的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并立足我国国情,通过借鉴其正反两方面经验,对我国提出可行性建议。笔者之所以选择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为研究对象,不仅因其成果颇丰,还基于其和我国同处亚洲,在地理上有着相近的地缘关系,在文化上同属于亚洲文化圈,在历史上又多有互通。因此,与欧美的公务员伦理建设情况相比较,分析和研究日本的公务员伦理建设将更具有现实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文献创新。由于我国关于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笔者在全面把握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依靠十余年学习日语的功底,阅读和参考了大量相关日文文献,包括着作、论文和最新的调查数据等资料。试图从日本研究者的笔下,用中国人的眼光去挖掘更多有关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的内容和经验,以进一步补充国内相关研究。二是视角创新。本文超越了国内现有相关研究偏重一方的传统研究视角,而是注重把握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的整体性。笔者从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中外部控制的代表——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公务员伦理建设中内部控制的代表——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以及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的统合发展路径——职业伦理视角下的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对该命题实现了较为全面地探讨和解析。而运用这一视角探析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在国内当属首次。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围绕“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研究”这一题目,笔者提出问题并说明研究意义,对相关的日文和中文文献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综述,解析本文的研究框架,并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的内涵解析。首先,分析相关概念。结合日本公务员的定义,将本文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日本从事行政职的一般职国家公务员,将日本公务员伦理定义为以组织目的为基本轴线的公务员行动判断基准。其次,剖析日本公务员伦理的主要范畴。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义务、服务、忠诚、信息的公开与保密、伦理性裁定,并逐一展开论述。最后,选取并分析日本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培训体系和职业伦理视角下的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的内容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日本公务员行政伦理价值观、伦理法治化和培训体系建设三者的关系,以及三者同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的关系。指出职业伦理视角下的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是可以将法治化和培训体系建设有效统合,并合理兼顾公务员行政伦理价值观的发展路径,是加速推进公务员伦理建设的综合渠道。第三章为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的历史考察。首先,解析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兴起的背景,包括腐败与渎职、部门本位主义和退出机制的漏洞三个方面。其次,理顺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的历史阶段,涵盖“行政角色”的转变、“通知行政”的失败和“伦理规程模型”的诞生三个阶段。最后,立足现实对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的总体布局进行概要性介绍,指出其通过不同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实现了对公务员伦理建设的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第四章为日本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首先,解析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的内涵和必要性。其次,理顺日本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的萌芽、确立及发展三个历史阶段。其中,1887年,《官吏服务纪律》的施行,标志着日本公务员伦理法治化的萌芽。2000年,《国家公务员伦理法》的施行,标志着日本公务员伦理法治化的确立。最后,评析日本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在建设经验上,指出一是完善的公务员伦理立法,强调日本《宪法》、《公务员法》、《公务员伦理法》、《伦理规程》、《人事院规则》、《刑法》等是其公务员伦理立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支点。二是强化的公务员伦理法治管理与监督,分析国家公务员伦理审查会的主要权力及审查会委员的构成,论述伦理监督官的具体职责与权力。三是细化的公务员伦理法治内容,通过解析《伦理规程》中的6项具体规定和归纳《人事院规则》中的26项处罚规定,指出日本公务员伦理法治内容相对细化、可操作性较强。四是基础性的公务员伦理法治意识养成,指出对《伦理法》和《伦理规程》的学习在日本公务员伦理培训中始终占据着基础地位。在建设不足上,简要指出日本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对策。第五章为日本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首先,解析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的内涵和必要性。其次,理顺日本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发展的历史沿革。按照日本对公务员伦理培训对象的不断扩充,将其培训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最后,全面评析日本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在建设经验上,指出一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模式,剖析其四种伦理培训模式的内容,及各种模式间互相联系,各有侧重的特点。二是明确具体的培训目标,归纳其培训目标的特点。三是多样实用的培训方式方法,以录像方式、案例分析、现场培训和国家公务员伦理周四种方法为例,探析日本公务员伦理培训的具体应用及特点。四是备受重视的价值观培训,通过分析相关课题设置,突出日本对价值观培训的重视。五是富于实效性的课程设置,研究KET、JKET和实用手册的使用及推广,并归纳其特点。在建设不足上,简要指出日本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对策。第六章为职业伦理视角下的日本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首先,深刻解读基于职业伦理视角下的日本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的内涵。在明确了日本职业伦理和公务员职业伦理的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日本公务员伦理确认为一种职业伦理,并依照其内在特质为日本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归纳出公务员职业精神建设、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和公务员职业行为规范建设三条具体路径。其次,认真梳理了日本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的历史沿革。指出日本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迄今为止历经了观念的萌芽、模式的探索与体系的确立三个阶段。最后,全面评析职业伦理视角下的日本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在建设经验上,指出日本以公务员行政伦理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建设职业精神,以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为突出代表构建职业行为规范,以及以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为有效途径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在建设不足上,简要指出日本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对策。第七章为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在简要解析我国公务员、公务员伦理和公务员伦理建设三个基础概念之上,分别归纳我国在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培训体系和职业伦理视角下的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三个方面的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我国国情,结合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的优缺点,对这三个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首先,加强我国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强调应出台《公务员伦理法》,进一步细化公务员伦理法治内容;加强公务员伦理法治管理与监督,设立公务员伦理监督委员会及伦理监督官;提高公务员伦理法治意识,推动伦理法治意识的内化。其次,推进我国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强调应把对公务员伦理培训的重视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统一起来;在培训模式上,将分职级培训和分阶段培训结合起来;在培训方式上,将常态化教学和日常化互学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将集中培训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最后,加速职业伦理视角下的我国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强调要处理好对传统行政伦理价值观的扬弃;设置好入职宣誓和公务员伦理周等提升公务员职业能力的特色路径;统筹好公务员行政伦理价值观、伦理法治化和伦理培训体系建设三者的关系。
郭铁[5](2014)在《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评析》文中提出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1886—1961)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行为科学时期的代表。巴纳德的管理思想在组织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至今几乎没有人能超越。巴纳德的行政管理思丰富了管理学和行政管理学理论,想对整个管理理论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管理转型和重构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办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巴纳德的行政管理思想。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明了为什么选择以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评析为题进行研究,并从揭示组织的本质及其最一般规律、提出组织系统观、建立非正式组织理论、明晰权威与信息交流关系以及搭建古典管理思想和行为思想的桥梁五个方面阐释了本文研究具有的理论价值;从牢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政府改革良性发展以及厘清领导职务公务员的职责方向三个方面论述了本文研究具有的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巴纳德管理思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述评,明确研究本文的价值所在;最后说明了本文写作的研究方法、逻辑框架以及可能产生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起点——协作系统理论本章主要阐释了巴纳德协作系统理论。作为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起点。巴纳德协作系统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首先,阐述了巴纳德之前管理思想家对协作的认识——古典管理理论、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理论对协作的认识;其次,提出了巴纳德思想对人际关系理论的影响,对协作的认知;最后,从协作系统内涵、必要性及内在逻辑诠释了巴纳德协作系统理论体系。第三章,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核心——组织理论本章主要阐释了巴纳德的组织理论。作为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核心,巴纳德的组织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梳理了巴纳德之前管理思想家对组织理论的认识;其次,说明了巴纳德的组织基本内涵,诠释了组织平衡论是巴纳德社会系统理论的核心;最后,分析了巴纳德组织理论的特点,巴纳德的组织结构思想具有动态性、系统性、人本主义以及道德责任特征。第三章,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主线——权威理论本章主要阐释了巴纳德的权威理论,作为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主线,巴纳德的权威接受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论述了巴纳德之前管理思想家的权威理论——制度权威理论和形势权威理论;其次,提出了巴纳德权威理论的人本观、权威理论的特点;最后,阐述了巴纳德的责任论,提出了巴纳德的责任优先说以及责任的道德性。第五章,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关键——管理人员职能理论本章主要阐释了巴纳德的管理人员职能理论。作为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关键,巴纳德管理人员的职能理论涵盖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梳理了巴纳德之前的管理思想家对管理人员职能的认识;其次,从建立和维持组织沟通体系、促成和获得成员个人努力以及提出和制定组织目标等方面论述了巴纳德对管理人员职能的认知;最后,从组织的有效性与组织能率界定了评估管理人员执行职能的标准。第六章,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在行政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本章主要阐释了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在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应用。首先,从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理论、服务精神及目标指向分析了巴纳德协作系统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其次,从组织的三要素、组织平衡论以及组织理论的特点分析了巴纳德组织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再次,从政府权威产生条件、政府权威产生的基础、政府权威产生的必然、政府权威产生的根本以及政府权威产生的支撑分析了巴纳德权威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最后,从政府组织沟通体系与行政权力关系、政府人员的领导力以及行政领导者的协作分工分析了巴纳德经理人员职能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第七章,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历史超越本章主要阐述了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在管理学中的超越。首先,从理论起点、理论逻辑与理论影响论述了巴纳德在协作系统理论上的超越;其次,从研究组织的起点、视角、行为及体系分析了巴纳德在组织理论上超越;再次,从权威接受理论的视角和提出了无关心区域,分析了巴纳德在权威接受理论上的超越;最后,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发展和组织人事制度规范发展分析了巴纳德在管理人员职能理论上的超越。本文第二章至第五章中,分别对巴纳德之前的管理思想家在协作系统理论、组织理论、权威理论、管理人员职能理论方面的重要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与巴纳德的行政管理思想进行比较,系统阐述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主要内涵,总结出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创新点和突破点。第六章至第七章分别从协作系统理论、组织理论、权威理论、管理人员职能理论四个方面对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应用及历史超越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吴国斌[6](2014)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廉政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反腐廉政建设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术界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讨论的问题。反腐廉政建设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核心的议题之一就是提升绩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内、政府中和社会上的反腐廉政建设已经进行了60多年。在这60多年中,党和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到反腐廉政建设中,人民群众也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入到反腐廉政建设的实践中。60多年的反腐廉政建设取得怎样的效果,党的领导人、纪检监察部门、学术界的研究者、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均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作出自己的判断。另外,国(境)外政客和学者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廉政建设的成效作出自己的分析。毫无疑问,以上的各种判断和分析,有些是符合我国反腐廉政建设实际的,有些是罔顾事实的编造,有些甚至是利用腐败问题攻击我国的口实。要想科学、全面地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反腐廉政绩效,必须学习反腐廉政绩效理论,熟悉反腐廉政绩效的历史,总结反腐廉政建设取得绩效的经验和绩效不足的教训,有效开展反腐廉政绩效评估。反腐廉政绩效理论方面,要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反腐廉政绩效理论的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借鉴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思路、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反腐廉政绩效历史方面,既要认清每一历史阶段反腐廉政建设取得的绩效及经验启示,也要把握60多年这一整体阶段反腐廉政建设取得的绩效及经验启示。反腐廉政建设取得的经验和绩效不足的教训方面,经验的把握要注重层次性,看哪些经验是阶段性的,只是某一阶段或某一事件带来的经验;哪些经验是长久性的,贯穿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廉政建设的始终。教训的提炼要深刻,注重从腐败产生和蔓延的深层次规律、反腐廉政建设的工作规律的角度来总结。绩效评估方面要把握好评估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唯有处理好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反腐廉政绩效,也才能进一步提升当前和今后的反腐廉政绩效。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研究的问题及如何开展研究进行了概括。主要对腐败、廉政、反腐倡廉建设、绩效、反腐廉政绩效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同时,阐明了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梳理了反腐廉政绩效理论。主要是提炼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反腐廉政绩效的论述,并将现代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中的绩效管理理论、治理理论、党建理论和廉政学理论,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理论、博弈论,政策科学、法学的相关理论在反腐廉政绩效主题下进行梳理,为提升反腐廉政绩效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探讨了改革开放之前的反腐廉政绩效。分别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始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徘徊中前进时期的反腐廉政绩效,并总结每一阶段反腐廉政建设取得成效的经验教训。第四章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廉政绩效。分别分析了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期、迈向新世纪、新世纪新阶段的反腐廉政绩效,并总结了每一阶段反腐廉政取得成效的经验教训。第五章总结了反腐廉政建设取得绩效的主要经验和绩效不足的原因、教训。本章立足于历史考察的经验启示和现实问题的全面分析,分别探究了反腐廉政建设对中国共产党的效应及主要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效应及主要经验,归纳了反腐廉政建设绩效与目标出现差距的表现、原因和教训。第六章提出了提升反腐廉政绩效的对策建议。在总结反腐廉政建设取得绩效的经验和绩效不足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反腐廉政绩效的建议:一、完善反腐廉政绩效评估理论和方法;二、建立反腐廉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三、正确认识反腐廉政形势和绩效,科学制定政策措施;四、提升专门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加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五、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六、提高反腐廉政建设科学化水平。
李雪[7](2014)在《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当前国内外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党和政府对于公务员人才队伍的建设日益重视,尤其是《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出台,对于提高公务员培训制度建设的高效性具重要意义。同时,伴随着日趋推进的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对于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创新与升级亦刻不容缓。因此,通过对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研究,提高公务员培训的实效性、科学性、系统性,探索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创新道路,尽早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培训制度。从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宏微观双重视角出发,依据成人学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培训迁移理论及公共人事管理理论,基于经典理论与实际结合、国外培训经验两大创新支撑点,在保证公务培训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全面夯实的前提下,放眼当前公务员培训制度实际,运用了图表归纳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分析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四大研究方法,评述了培训制度现状,分析了培训制度问题,突破性地以系统性的思路及抽丝剥茧的方式探寻问题原因,既实现问题与归因的因果关联,又暗含二者宏微观双重层面的内在联系。同时,精选了韩国、日本、俄罗斯及瑞士四国培训经验,得出了从宏微观角下的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的对策。从宏观角度讲,以基于学习型组织的政府培训文化建设为先锋,以基于循环供需链条的扁平化培训项目管理模式为血脉,以基于能力本位的程序化建设为指向标,以成果迁移与循环使用机制为发展阶梯,实现贯穿公务员培训体系的特色宏观创新网络;从微观角度讲,提高公务员参训动力、保障培训项目监督管理的实效性、增强培训方式方法组合运用的灵活性及提升培训内容生成与选用的科学性,保证在宏观制度创新框架下的微观制度创新的延展性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对南宁市公务员培训制度的案例分析,提出了创新南宁市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对策,为公务员培训制度循环性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研究基点。
袁冶[8](2013)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当代启示》文中认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一过程也走过了30多个年头,在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基本上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回顾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本文详细论述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目的、内容、意义,以及我国政府自身和改革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启示,表明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推进机构改革等。同时还阐述了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确定正确的改革目标:建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权责一致、职能合理、行为规范、科学决策的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抓住改革的重点:转变政府职能,寻找正确的改革观点,制定配套的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的注意事项,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等。
黄政[9](2012)在《试论公务员队伍的作风建设》文中提出建设优良作风,可以有效遏制腐败,增进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始终把作风建设摆在比较突出的位置,坚持常抓不懈。专家学者和机关工作者们也围绕政府机关作风建设的问题,开展了积极的实践研究,为指导机关作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遵循了中国共产党对作风建设的总要求,借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作者工作单位的主要任务和工作实际,对近年来机关作风建设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提炼和概括,着重从政府工作的具体实际、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和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特点着手,对政府加强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等进行了一些有意的探索,对作风的基本概念、内容和作风建设的基本规律作了初步的研究,对以往一些单一的作风建设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努力使作风建设研究更加趋于系统性、学理性和规范化。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以实用性研究为主,借鉴了一些政府机关抓作风建设的成功做法,还对作者本人参与作风建设实践了解到的一些实情进行了描述,既有理论上的阐述,也有实践工作的案例。希望本文能为政府机关加强作风建设提供一些帮助。
王强[10](2010)在《现代化图景中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这表明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开始由引进外智向本土化转变,注重从中国自己的经验和实践出发构建理论体系和管理模式。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的奠基者,因此,研究邓小平行政思想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理论指导;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逻辑图式;以邓小平行政实践为现实基础;以近20多年学术界对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的成果为学术支撑;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原则,既立足全球化视野,又根植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具体国情,通过现代化对行政的外在压力和行政现代化的内在诉求两个视域来透视邓小平行政思想,力图勾勒出邓小平行政思想的逻辑框架和发展脉络,冀望对邓小平行政思想有所感悟。根据系统科学“总分合”的原则,本文首先对现代化图景中邓小平行政思想进行总体观照;然后分高效、规范、民主、廉洁四个向度对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现代化表征进行论析;最后对邓小平行政思想进行共时性和历时性比较,并对邓小平行政思想的再实践和发展进行论述,形成一个严密的结构体系。这样本文涵括导言、总体观照、理论主体、比较研究、尾论五个部分。导言部分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通过中国现代化进程、世情国情、邓小平行政实践、马克思主义行政理论四个方面总体观照邓小平行政思想形成的图景。第三部分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通过高效化的目标向度、规范化的科学向度、民主化的价值向度、廉洁化的德性向度四个方面论证邓小平行政思想的逻辑框架和主要表征;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共时性与历时性比较,使邓小平行政思想与西方行政改革和中国传统行政思想进行对话沟通,以突显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现代化特质和中国特色;第五部分主要对邓小平以后中国行政发展的绵延和再实践进行论述。本文认为邓小平行政思想并非妙想勃发,而是基于理性、合乎理性的产物,撮其概要,邓小平行政思想至少涵摄三重理性意蕴:一是“高效规范”的工具理性意蕴。面对“文革”后的无序状态,邓小平首先强调效率问题、秩序问题,并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路径提高行政效率,从而赢得了效率专家的美名。二是“民主廉洁”的价值理性意蕴。在强调“高效规范”的同时,邓小平一贯坚持“人民政府人民管理”的原则,推动“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管理民主”、“基层生活民主化”进程,推动“廉洁行政”的发展。三是“对话沟通”的交往理性意蕴。在现代化进程中,邓小平没有悬置与远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而是“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在“坚持”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实现“返本开新”;从“世界公民”出发,邓小平注重学习借鉴当今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实现“洋为中用”;在行政实践中,邓小平还注意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铸”,实现“古为今用”。正是在与马克思主义行政理论、西方行政学说、中国传统行政思想的“对话沟通”中,邓小平行政思想达到“视域交融”的境界,从而使邓小平行政思想实现了“中国特色”和“世界图景”的统一。
二、论政风建设与人事行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政风建设与人事行政(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行政管理40年学术研究主题评析(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法 |
(二)统计分析方法 |
(三)历史研究法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形成的量化分析 |
第一节 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的涵义 |
一、行政管理的涵义 |
二、学术研究主题的涵义 |
第二节 中国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阶段的划分依据 |
一、党的政策 |
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
三、中国行政管理自身的发展规律 |
第三节 期刊样本分析 |
一、各期刊文章占总样本比例 |
二、发文作者分析 |
三、关键词分析 |
第四节 着作样本分析 |
第五节 研究主题汇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78-1992) |
第一节 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 |
一、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的背景 |
二、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的评析 |
第二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 |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的背景 |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的评析 |
第三节 行政效率的研究 |
一、行政效率研究的背景 |
二、行政效率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行政效率研究的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92-2002) |
第一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 |
一、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的背景 |
二、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的评析 |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研究 |
一、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研究的背景 |
二、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研究的评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行政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02-2012) |
第一节 WTO对政府运行方式的影响研究 |
一、WTO对政府运行方式影响研究的背景 |
二、WTO对政府运行方式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WTO对政府运行方式影响研究的评析 |
第二节 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
一、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背景 |
二、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评析 |
第三节 政府绩效管理研究 |
一、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背景 |
二、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评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12-2018) |
第一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背景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评析 |
第二节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
一、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背景 |
二、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评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演变的规律探寻 |
第一节 研究主题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 |
一、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研究 |
二、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行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 |
三、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 |
第二节 研究主题以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为主线 |
一、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
二、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主题形成引进-消化-构建-创新的研究路径 |
一、研究主题的引进(1978-1992) |
二、研究主题的消化(1992-2002) |
三、研究主题的构建(2002-2012) |
四、研究主题的创新(2012-2018) |
第四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主题贯穿改革过程始终 |
一、以经济职能为重心的机构改革研究 |
二、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心的机构改革研究 |
第五节 研究主题演变中的缺失和发展趋势展望 |
一、研究主题演变中的缺失 |
二、研究主题演变中的发展趋势展望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公务员行为规范监督主体及其效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务员监督机制的设置动因 |
(一) 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自身将自定规则付诸执行。 |
(三) 公务员的执法状况通过监督改善。 |
二、监督公务员行为的主体及效力 |
(一) 人事部门。 |
(二) 监察部门。 |
(三) 专门机构。 |
(四) 层级监督。 |
(五) 相互监督。 |
(六) 小结。 |
三、公务员行为的监督密度权衡 |
(3)蒋介石与战时国民政府行政机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行政系统之重建与改革设计 |
二、行政机构改革之深化 |
1. 加强行政机构事权研究 |
2. 督促行政程序简化 |
3. 整顿行政作风 |
4. 精简机构与裁汰冗员 |
三、蒋介石推进机构改革之反思 |
1. 行政改革的推动力与行政官僚的执行力 |
2. 行政改革的制度化与权威人物的随意性 |
3. 行政机构改革的时机选择与政治环境的适应性 |
四、结论 |
(4)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 中文相关文献综述 |
(二) 外文相关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框架 |
(二) 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的内涵解析 |
一、 相关概念解析 |
(一) 公务员 |
(二) 公务员伦理 |
(三) 公务员伦理建设 |
二、 日本公务员伦理的主要范畴 |
(一) 义务 |
(二) 服务 |
(三) 忠诚 |
(四) 信息的公开与保密 |
(五) 伦理性裁定 |
三、 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的内容与特征 |
(一) 日本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的内容与特征 |
(二) 日本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的内容与特征 |
(三) 职业伦理视角下的日本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的内容与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的历史考察 |
一、 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兴起的背景 |
(一) 腐败与渎职 |
(二) 部门本位主义 |
(三) 退出机制的漏洞 |
二、 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的主要阶段 |
(一) “行政角色”的转变 |
(二) “通知行政”的失败 |
(三) “伦理规程模型”的诞生 |
三、 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的总体布局 |
(一) 制度安排 |
(二) 机制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日本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 |
一、 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 |
(一) 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的内涵 |
(二) 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的必要性 |
二、 日本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发展的历史沿革 |
(一) 日本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的萌芽阶段 |
(二) 日本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的确立阶段 |
(三) 日本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
三、 日本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的评析 |
(一) 完善的公务员伦理立法体系 |
(二) 强化的公务员伦理法治管理与监督 |
(三) 细化的公务员伦理法治内容 |
(四) 基础性的公务员伦理法治意识养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日本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 |
一、 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 |
(一) 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的内涵 |
(二) 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
二、 日本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发展的历史沿革 |
(一) 日本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的萌芽阶段 |
(二) 日本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 |
(三) 日本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的深入阶段 |
三、 日本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的评析 |
(一) 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模式 |
(二) 明确具体的培训目标 |
(三) 多样实用的培训方式方法 |
(四) 备受重视的价值观培训 |
(五) 富于实效性的课程设置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职业伦理视角下的日本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 |
一、 职业伦理视角下的日本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的内涵解析 |
(一) 日本学界对于职业伦理的概念解读 |
(二) 日本公务员职业伦理的内涵界定 |
(三) 职业伦理视角下的日本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路径解析 |
二、 日本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的历史沿革 |
(一) 日本公务员职业化观念的萌芽阶段 |
(二) 日本公务员职业化模式的探索阶段 |
(三) 日本公务员职业化体系的确立阶段 |
三、 日本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的评析 |
(一) 以公务员行政伦理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职业精神养成 |
(二) 以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为突出代表的职业行为规范构建 |
(三) 以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为有效途径的职业能力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
一、 加强我国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 |
(一) 我国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的特征 |
(二) 我国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三) 日本公务员伦理法治化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
二、 推进我国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 |
(一) 我国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的特征 |
(二) 我国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三) 日本公务员伦理培训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
三、 加速职业伦理视角下的我国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 |
(一) 职业伦理视角下的我国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特征 |
(二) 我国公务员职业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三) 日本公务员职业体系化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成果 |
后记 |
(5)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选题综述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选题的意义 |
二、 文献述评 |
(一) 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及逻辑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逻辑框架 |
(三)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起点——协作系统理论 |
一、 巴纳德之前管理思想家对协作的认识 |
(一) 古典管理理论对协作的认识 |
(二) 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理论对协作的认识 |
二、 巴纳德的人际关系理论对协作的认识 |
三、 巴纳德的协作系统理论 |
(一) 协作系统的内涵 |
(二) 协作系统的必要性 |
(三) 协作系统的内在逻辑 |
第三章 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核心——组织理论 |
一、 巴纳德之前的管理思想家对组织的认识 |
(一) 传统组织理论 |
(二) 人际行为系统的组织理论 |
二、 巴纳德的组织基本理论 |
(一) 巴纳德的组织基本内涵 |
(二)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 |
三、 巴纳德组织理论的特点 |
(一) 动态组织结构思想 |
(二) 系统组织结构思想 |
(三) 人本主义的组织结构思想 |
(四) 道德责任的组织结构思想 |
第四章 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主线——权威理论 |
一、 巴纳德之前的管理思想家对权威的认识 |
(一) 制度权威理论 |
(二) 形势权威理论 |
二、 巴纳德的权威理论 |
(一) 巴纳德权威理论的人本观 |
(二) 巴纳德的“权威接受论” |
(三) 巴纳德权威理论的特点 |
三、 巴纳德的责任论 |
(一) 传统组织理论中权限与责任的关系 |
(二) 巴纳德的责任优先说 |
(三) 责任的道德性 |
第五章 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关键——管理人员职能理论 |
一、 巴纳德之前的管理思想家对管理人员职能的认识 |
二、 巴纳德的管理人员职能 |
(一) 建立和维持组织沟通体系 |
(二) 促成和获得成员个人努力 |
(三) 提出和制定组织的目标 |
三、 管理人员执行职能的评估标准 |
(一) 组织的效果 |
(二) 组织的能率 |
第六章 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在行政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
一、 巴纳德协作系统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
(一) 政府的行政理念:以人为本 |
(二) 政府的服务精神:合作意识 |
(三) 政府的目标指向:廉洁高效 |
二、 巴纳德组织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
(一) 巴纳德的组织三要素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 |
(二) 巴纳德组织平衡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 |
(三) 巴纳德组织理论特点对行政组织改革诠释 |
三、 巴纳德权威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
(一) “上下契合”是政府权威产生条件 |
(二) 政府良好形象是政府权威产生的基础 |
(三) 权责转变是政府权威产生的必然 |
(四) 公民参与是政府权威产生的根本 |
(五) 信息交流是政府权威产生的支撑 |
四、 巴纳德管理人员职能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
(一) 提升行政组织中沟通体系与行政权力认知 |
(二) 提高政府层级分权结构中管理人员的领导力 |
(三) 推进政府机构中行政领导者之间的分工负责 |
第七章 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历史超越 |
一、 巴纳德协作系统理论上的超越 |
(一) 理论起点不同 |
(二) 理论逻辑不同 |
(三) 理论影响不同 |
二、 巴纳德组织理论上的超越 |
(一) 研究组织的起点:人 |
(二) 研究组织的视角:系统论 |
(三) 研究组织的行为:动态决策 |
(四) 研究组织的体系:非正式组织理论 |
三、 巴纳德权威理论上的超越 |
(一) 思考权威的新视角 |
(二) 提出了无关心区域 |
四、 巴纳德管理人员职能理论上的超越 |
(一) 推进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发展 |
(二) 推进了组织人事制度规范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廉政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0.1.1 问题的缘起 |
0.1.2 研究的意义 |
0.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0.2.1 腐败、廉政、反腐倡廉建设 |
0.2.2 绩效、反腐绩效、廉政绩效和执政绩效 |
0.2.3 反腐廉政绩效概念的总结 |
0.3 研究综述 |
0.3.1 国内关于反腐廉政绩效的研究 |
0.3.2 国(境)外关于中国大陆反腐廉政绩效的研究 |
0.3.3 反腐廉政绩效研究的总结 |
0.4 研究的思路、路径和方法 |
0.4.1 研究思路 |
0.4.2 研究路径 |
0.4.3 研究方法 |
0.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0.5.1 研究重点 |
0.5.2 研究难点 |
0.5.3 研究创新点 |
1 反腐廉政绩效的理论梳理 |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反腐廉政绩效的论述 |
1.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反腐廉政绩效的论述 |
1.1.2 列宁关于反腐廉政绩效的论述 |
1.1.3 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关于反腐廉政绩效的论述 |
1.2 多学科视角下的反腐廉政绩效理论 |
1.2.1 现代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视角下的反腐廉政绩效理论 |
1.2.2 经济学视角下的反腐廉政绩效理论 |
1.2.3 政策科学视角下的反腐廉政绩效理论 |
1.2.4 法学视角下的反腐廉政绩效理论 |
2 改革开放之前反腐廉政绩效的历史考察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反腐廉政绩效 |
2.1.1 整风整党运动达到预期效果 |
2.1.2 “三反”“五反”运动的显着成效和不足 |
2.2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反腐廉政绩效 |
2.2.1 “新三反”和新的反贪污浪费运动巩固成果 |
2.2.2 纪检监察工作全面展开 |
2.3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反腐廉政绩效 |
2.3.1 整风运动的积极作用和严重后果 |
2.3.2 农村“三反”和整风整社的成绩和偏差 |
2.3.3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成绩和严重失误 |
2.3.4 监察制度和纪律检查制度的新变化削弱绩效 |
2.4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腐廉政绩效 |
2.4.1 “精兵简政”、“节约闹革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
2.4.2 “一打三反”运动酿成新的冤假错案 |
2.4.3 党的领导体制和反腐机构被破坏 |
2.5 在徘徊中前进时期的反腐廉政绩效 |
2.5.1 拨乱反正,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
2.5.2 惩处腐败分子,促进经济恢复和思想解放 |
3 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廉政绩效的历史考察 |
3.1 改革开放初始期的反腐廉政绩效 |
3.1.1 恢复重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逐步形成反腐工作体制机制 |
3.1.2 继续查案办案,反对干部特殊化 |
3.1.3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 |
3.2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的反腐廉政绩效 |
3.2.1 整党活动的成绩和不足 |
3.2.2 纠正新的不正之风,挽回经济损失 |
3.2.3 “把反腐蚀寓于建设和改革之中”,推进各方面事业发展 |
3.2.4 反腐廉政绩效倒退,出现政治风波 |
3.3 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的反腐廉政绩效 |
3.3.1 查处腐败犯罪案件,掀起反腐风暴 |
3.3.2 反对不正之风和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 |
3.3.3 反腐廉政间接效果明显 |
3.4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期的反腐廉政绩效 |
3.4.1 加大查案力度,改革纪检监察体制 |
3.4.2 制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加强监督检查 |
3.4.3 开展专项治理,狠刹各种不正之风 |
3.5 迈向新世纪的反腐廉政绩效 |
3.5.1 查办大案要案取得重大进展 |
3.5.2 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
3.5.3 加强权力的监督,规范权力的运行 |
3.5.4 深化体制机制制度改革,惩防并举 |
3.6 新世纪新阶段的反腐廉政绩效 |
3.6.1 继续加大查办案件的力度,严惩腐败分子 |
3.6.2 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构筑思想道德防线 |
3.6.3 大力发展民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
3.6.4 改革和完善纪检体制,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 |
3.6.5 构建惩防体系,开辟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
4 反腐廉政建设取得绩效的主要经验和绩效不足的原因、教训 |
4.1 反腐廉政建设对中国共产党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
4.1.1 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
4.1.2 对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
4.1.3 对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
4.2 反腐廉政建设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
4.2.1 对经济建设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
4.2.2 对政治建设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
4.2.3 对文化建设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
4.2.4 对社会建设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
4.2.5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效应及主要经验 |
4.3 反腐廉政建设绩效不足的原因和教训 |
4.3.1 绩效与目标产生差距的表现 |
4.3.2 绩效与目标出现差距的原因 |
4.3.3 绩效与目标出现差距的教训 |
5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提升反腐廉政绩效的理论思考和对策建议 |
5.1 完善反腐廉政绩效评估的理论和方法 |
5.1.1 反腐廉政绩效评估的原则 |
5.1.2 反腐廉政绩效评估的标准 |
5.1.3 反腐廉政绩效评估的方法 |
5.2 建立反腐廉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5.2.1 目前国内外反腐廉政绩效评估指标的评析 |
5.2.2 反腐廉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 正确认识当前反腐廉政形势和绩效,科学制定政策措施 |
5.3.1 正确认识当前反腐廉政形势和绩效 |
5.3.2 科学制定反腐廉政的政策措施 |
5.4 提升专门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加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 |
5.4.1 提升反腐廉政专门机构的地位和作用 |
5.4.2 加强反腐廉政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 |
5.5 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
5.5.1 丰富社会监督形式,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
5.5.2 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5.6 提高反腐廉政建设科学化水平 |
5.6.1 反腐廉政绩效与反腐廉政建设科学化 |
5.6.2 绩效导向下的反腐廉政建设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7)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研究框架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框架 |
2 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基本理论 |
2.1 公务员培训的内涵与特点 |
2.1.1 公务员培训的内涵 |
2.1.2 公务员培训的特点 |
2.2 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
2.2.1 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内涵 |
2.2.2 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基本要求 |
2.3 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创新模式 |
2.4 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 |
2.4.1 汤姆·戈特的成人学习理论 |
2.4.2 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
2.4.3 鲍德温与伏特的培训迁移理论 |
2.4.4 麦格雷戈的公共人事管理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基本现状 |
3.1.1 初见成效的法律法规建设 |
3.1.2 初步形成的培训机构网络格局 |
3.1.3 逐步完善的培训运行机制 |
3.1.4 趋于多元的培训内容与方式方法 |
3.2 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足 |
3.2.2 培训监督管理不够完善 |
3.2.3 培训方式方法选用不够科学 |
3.2.4 培训内容实效转化性不强 |
3.3 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培训文化建设缺失 |
3.3.2 培训供需链条管理不当 |
3.3.3 培训程序化进程缓慢 |
3.3.4 培训成果迁移运作失效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外公务员培训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
4.1 国外公务员培训经验 |
4.1.1 注重文化建设的韩国公务员培训制度 |
4.1.2 严抓精细化管理的日本公务员培训制度 |
4.1.3 具竞争动力的俄罗斯公务员培训制度 |
4.1.4 基于能力本位的瑞士公务员培训制度 |
4.2 国外公务员培训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4.2.1 扭转培训从众态势独树培训精英文化 |
4.2.2 摒除培训粗放运作模式严抓供需链条 |
4.2.3 打破培训无动力状态力引竞争机制 |
4.2.4 摆脱培训无效困境搞好能力建设 |
4.3 本章小结 |
5 实现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 |
5.1 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的宏观思路 |
5.1.1 构建基于学习型组织的政府培训文化体系 |
5.1.2 创设基于供需链条的扁平化培训项目管理模式 |
5.1.3 加速基于能力本位的程序化建设进程 |
5.1.4 打造阶梯式的成果迁移与循环使用机制 |
5.2 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的具体对策 |
5.2.1 提高公务员参训动力 |
5.2.2 保障培训项目监督管理的实效性 |
5.2.3 增强培训方式方法组合运用的灵活性 |
5.2.4 提升培训内容生成与选用的科学性 |
5.3 本章小结 |
6 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的案例分析—以南宁市为例 |
6.1 南宁市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
6.1.1 南宁市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基本现状 |
6.1.2 南宁市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存在问题 |
6.2 南宁市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创新对策 |
6.2.1 基于“116”发展战略打造培训文化体系 |
6.2.2 基于“五级联动”模式打造扁平化项目监管模式 |
6.2.3 基于“8+X”模式升级培训内容与方法 |
6.2.4 基于“十二大工程”拓展成果转化渠道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一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理论 |
一、治理理论 |
二、公共选择理论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
四、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LAPP)研究 |
第三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一、能有效限定政府权力 |
二、打破政府机构改革的“怪圈” |
三、建立科学的人事行政管理制 |
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建设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环节 |
五、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依法治国之一基本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 |
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前提 |
第四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
一、建立严格依法行政的政府 |
二、建设公开透明的政府 |
三、建设有限政府 |
四、建设可问责政府 |
第五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
一、努力提高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 |
二、创造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
三、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 |
四、保护好生态环境 |
第二章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1982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一、1982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
三、1982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及启示 |
第二节 198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一、1988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
三、1988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及启示 |
第三节 1993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一、1993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
三、1993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及启示 |
第四节 199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一、199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
三、1998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及启示 |
第五节 2003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一、2003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
三、2003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及启示 |
第六节 200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一、2008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
三、2008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和启示 |
第七节 2013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一、2013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二、2013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
三、2013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和启示 |
第三章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当代的启示 |
第一节 前六次行政改革的总特点 |
第二节 前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 |
第三节 前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
第四章 对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
第一节 改革的准备阶段 |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
二、确定科学的改革目标 |
三、寻找正确的改革观点 |
四、明确改革的注意事项 |
第二节 改革的实施阶段 |
一、抓住改革的重点 |
二、制定配套的改革方案 |
三、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试论公务员队伍的作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作风与作风建设 |
2.1 作风的概念 |
2.2 作风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
2.3 作风建设的基本目标 |
2.3.1 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
2.3.2 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
2.3.3 促进政府工作效能的提高 |
2.3.4 培养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
2.4 作风建设的一般规律 |
2.4.1 思想灌输 |
2.4.2 反复锤炼 |
2.4.3 制度保障 |
2.4.4 注重长远 |
第三章 当前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变化与发展 |
3.2 新时期公务员管理的基本特点 |
3.2.1 施行分类管理 |
3.2.2 坚持竞争择优 |
3.2.3 促进有序流转 |
3.3 当前公务员作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思想因循守旧、按部就班 |
3.3.2 工作作风漂浮,制定政策脱离基层实际 |
3.3.3 办事效率不高,“三多”现象普遍存在 |
3.3.4 工作责仟心不强,缺乏敢于担当的精神 |
第四章 公务员队伍应具备的优良作风 |
4.1 中国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 |
4.1.1 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 |
4.1.2 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
4.1.3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
4.2 我国公务员应具备的优良作风 |
4.2.1 为民行政的思想作风 |
4.2.2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
4.2.3 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 |
4.2.4 依法行政的法律意识 |
4.2.5 热情真诚的服务态度 |
4.2.6 廉洁从政的自我约束 |
第五章 培养公务员队伍良好作风的途径 |
5.1 加强理论武装 |
5.1.1 理论武装的主要内容 |
5.1.2 加强理论武装的基本原则 |
5.1.3 加强理论武装的主要方法 |
5.2 提高道德修养 |
5.2.1 公务员道德的基本内容 |
5.2.2 中国公务员道德的主要特征 |
5.2.3 加强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
5.3 培育文化氛围 |
5.3.1 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
5.3.2 机关文化的主要特征 |
5.3.3 机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5.4 进行实践锻炼 |
5.4.1 实践锻炼的作用 |
5.4.2 实践锻炼的方式方法 |
5.4.3 实践锻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5.5 强化外部监督 |
5.5.1 作风监督的主要内容 |
5.5.2 作风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
5.5.3 强化作风监督的基本方式方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现代化图景中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研究意义 |
(一) 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的理论价值 |
(二) 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
(一) 现代化与现代性 |
(二) 行政与行政思想 |
(三) 行政现代化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及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框架 |
(三)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邓小平行政思想形成的图景 |
一、现代化——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的分析框架 |
(一) "四个现代化"的探索和挫折 |
(二) 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 |
(三) 中国特色现代化目标的形成 |
二、国情世情——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生态环境 |
(一) 从国情出发是邓小平行政思想逻辑起点 |
(二) 从世情出发是邓小平行政思想时代特征 |
三、行政实践——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现实源泉 |
(一) 作为革命者的邓小平的行政实践 |
(二) 作为国家政务管理者的邓小平的行政实践 |
(三) 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的行政实践 |
四、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理论渊源及现实表征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行政构想 |
(二) 列宁的行政实践 |
(三) 毛泽东的行政贡献 |
(四) 邓小平行政思想的主要表征 |
第二章 高效化——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目标向度 |
一、行政效率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
(一) 提高行政效率的意义 |
(二) 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 |
二、改革体制建立合理的权力体系 |
(一) 权力配置不合理的症候 |
(二) 党政分开,建立强有力的政府体系 |
(三) 权力下放,建立合作的上下级关系 |
(四) 公私分明,建立合理的政企关系 |
(五) 分工合作,建立和谐的政社关系 |
三、精简机构建立精干效能的行政组织 |
(一) 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回顾 |
(二) 精简机构的必要性 |
(三) 精简机构的性质、重点和方法 |
四、提升素质培育符合现代化的行政主体 |
(一) 人才问题是战略问题 |
(二) 人才问题是路线问题 |
(三) "四化"是人才标准 |
五、转变作风营造优良的行政环境 |
(一) 反对官僚主义 |
(二) 改进工作方法 |
(三) 合理团队配置 |
(四) 加强自身学习 |
第三章 规范化——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科学向度 |
一、规范政府职能是科学行政的前提 |
(一) 重构强有力的政府职能系统 |
(二) 政府职能的明确定位 |
二、规范人事制度是科学行政的关键 |
(一) 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制度 |
(二) 建立合理的人员选留制度 |
(三) 建立规范的人员考核和奖惩制度 |
(四) 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制度 |
(五) 建立干部退休制度 |
三、规范决策行为是科学行政的根本 |
(一) 科学决策的出发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二) 科学决策的制度基础是民主集中制 |
(三) 科学决策的基本方法是群众路线 |
四、严格责任是科学行政的保障 |
(一) 行政责任及其实现和保障 |
(二) 中国特色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
第四章 民主化——邓小平行政思想的价值向度 |
一、行政民主化的意义 |
(一) 行政民主化是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体现 |
(二) 行政民主化是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现象的法宝 |
(三) 行政民主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四) 行政民主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
(五) 行政民主化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 |
二、行政民主化的主要表征 |
(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二)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三)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
(四) 以党内民主推动行政民主 |
(五) 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 |
三、行政民主化的理念和路经 |
(一) 为民执政是行政民主化的理念 |
(二) 权力下放是行政民主化的路径 |
四、行政民主化的法制保障 |
(一) 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二) 加强行政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
(三) 严格行政执法,规范管理行为 |
第五章 廉洁化——邓小平行政思想的德性向度 |
一、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
(一) 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 |
(二) 廉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三) 重视廉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 |
二、法制建设是廉洁化的根本 |
(一) 法制反腐相对群众运动来说更趋理性 |
(二) 法制反腐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 |
三、多元监督体系是廉洁化的关键 |
(一) 中国共产党的直接监督 |
(二) 国家机关的权威监督 |
(三) 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 |
(四)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 |
(五) 人民群众的基础监督 |
(六) 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 |
四、领导干部是廉洁化的主体 |
(一) 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服务理念 |
(二) 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
(三) 改进领导方法,提高领导艺术 |
五、教育是廉洁化的基础 |
(一) 良好的机关作风是廉政建设的关键 |
(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廉政建设的抓手 |
第六章 邓小平行政思想共时性与历时性比较 |
一、邓小平行政思想与当代西方行政理论之比较 |
(一) 全球化视野使得邓小平能够"放眼看世界" |
(二) 西方行政改革的历程及其经验与困境 |
(三) 邓小平对西方行政改革经验的借鉴和扬弃 |
二、邓小平行政思想与中国传统行政思想之比较 |
(一) 中国传统行政思想及其特点 |
(二) 邓小平对中国传统行政思想的批判和改铸 |
尾论 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绵延 |
一、行政管理高效化进入新轨道 |
二、行政管理规范化迈上新台阶 |
三、行政管理民主化迈出新步伐 |
四、行政管理法制化趋于完善 |
五、行政管理廉洁化趋于理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论政风建设与人事行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行政管理40年学术研究主题评析(1978—2018)[D]. 鹿海洋.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2]公务员行为规范监督主体及其效力[J]. 刘福元.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5(02)
- [3]蒋介石与战时国民政府行政机构改革[J]. 刘大禹. 抗战史料研究, 2014(02)
- [4]日本公务员伦理建设研究[D]. 宣妍. 吉林大学, 2014(09)
- [5]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评析[D]. 郭铁. 吉林大学, 2014(09)
- [6]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廉政绩效研究[D]. 吴国斌. 武汉大学, 2014(06)
- [7]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研究[D]. 李雪.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4)
- [8]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当代启示[D]. 袁冶.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9]试论公务员队伍的作风建设[D]. 黄政. 西北大学, 2012(01)
- [10]现代化图景中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D]. 王强. 西北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