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铁道师院大学生体育达标成绩的跟踪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红[1](2020)在《生死线:铁路与抗日战争研究》文中提出铁路自从诞生后,在近代战争中就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铁路甚至成为近代战争中交战双方的“生死线”,战时对于铁路无论敌我,该利用时就必须利用,该毁弃时也必须尽可能毁弃,否则都意味着失败。是利用,还是毁弃,取决于战争形势的变化。如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果断决策,从战略战术上适时地利用或毁弃铁路,往往成为生死成败的关键因素。“生死线”是铁路战争中对铁路的精准战略定位,它有时表现为进攻线、有时表现为防御线和封锁线、有时意味着生命线、有时意味着死亡线。它究竟是一条什么意义上的“线”,取决于铁路掌握敌我之手和如何对待铁路。铁路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死线”作用。本文着眼于铁路和抗日战争的互动关系研究,相关探讨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内容展开。明治维新之后,铁路逐渐成为日本对外侵略的战争武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利用铁路线推进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并利用铁路在沦陷区推行“囚笼政策”。日军为了争夺铁路控制权对中国铁路进行了破坏和摧残。为了保持其在华侵略的输血管道铁路的畅通,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对铁路实施殖民化管理,并采取了一些利于铁路维护和运营的措施,如修复旧路并修建新路、推行“爱路运动”、实行铁路联运等措施,以增强铁路的运输力。日本在沦陷区铁路运输以军运为主,同时肩负运输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掠夺的资源和财富。但是由于中国军民的抗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铁路破袭战的开展,给予了日军铁路修复、新筑、营运以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始终未能保持铁路畅通。铁路为战争的交通利器,因而做好铁路战备十分必要和重要。国民政府铁路战备主要表现为将铁路纳入战时轨道,成立铁道运输司令部,完善铁路法规、规章及管理制度等。同时国民政府又改善和充实了一些铁路线路的铁路设备,如抽换重钢轨、枕木及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车辆增强运输能力,增设电信设备,统一车辆调度,增筑和改进防空设备,增加站场设备提高运输效率,购储行车及紧急修理材料。另外国民政府还进行了一些战备铁路的修筑,如贯通粤汉铁路、修筑苏嘉铁路、修筑钱塘江铁路大桥等。最后国民政府还加强了铁路员工的战备动员,如增进铁路员工的联络合作、策动铁路员工的工作效率及储备铁路人才等。铁路建设与运输决定了战争的机动性。由于日本沿铁路线快速推进战争,致使抗日战争初期中国铁路大部分沦陷,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随之转移。为了保障大后方与战争前线及国际间的交通联络,国民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新修筑了一些铁路线。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提高铁路的抗战运输力,又采取了一系列铁路建设和管理措施,如完善铁路设备、强化联合运输机制、铁路线段联合办工、人事策励、交通机关与军队协同作战等。战时铁路运输主要以军运为主,同时兼顾非军事客货运输。由于战火的摧残及战时铁路器材、燃料的短缺,严重影响了战时铁路的运输力,并致使铁路运输呈现不平衡性。虽然战时的环境制约了铁路运输效力,但是在铁路员工的奋勇斗争下,铁路还是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铁路由于其自身的运输优势,被视为本国国防的“国之重器”。战争时,铁路不仅是战争的战略后勤补给线,交战双方争夺的主要军事目标,交战双方的“生死线”,同时其本身也成为战争的直接武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发起的诸多战役,皆围绕破坏铁路的运营或争夺铁路干线的控制权而展开,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破击战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铁路争夺战。由于日军对中国铁路交通线的破坏和摧毁,致使中国的铁路随着国土的沦丧而不断地撤退和沦陷,而中国铁路员工在铁路撤退中奋勇抢拆、抢运,始终保持与军队共进退,以及在铁路沦陷后依然在沦陷区坚持与日军展开英勇斗争等行为,皆表现出了抗战期间铁路员工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民族精神。抗战14年,日本对中国铁路的破坏和摧残以及中国军队为时局所迫对铁路的自行破坏和拆除,直接和间接地造成了铁路的巨大损失,如铁路设施、产业设备、财产、营业以及铁路人员的损失等。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即将胜利前后,已经开始进行铁路复员的筹划与准备。但是由于国民政府铁路接收与复员目的是为了打内战的需要,这不仅暴露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和反动的本质,而且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铁路军事斗争,最终致使国民政府接收铁路和恢复交通的企图破产。通过对铁路与抗日战争的互动关系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铁路诞生后,在近代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改变了战争的战略、战术,也加大了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铁路事业在近代战争中得到了检验与考验,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战争的胜败决定了铁路的存亡;铁路在战争中不仅担负着重要的军运任务,也兼顾了非军事客货运输,但军事运输为其主要方面,但战争期间由于战争的破坏致使铁路运输力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铁路是大国重器,铁路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近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铁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胜负,但铁路本身并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林伟红[2](2015)在《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治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治校理念是大学在教育探索及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它反映了学校决策层对教育现实的理解程度以及把握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治校理念集思想性、实践性、发展性于一体,对大学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的兴衰。本研究是围绕大学治校问题而进行的历史探究。研究对象为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本治校,之所以选这二十年,一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受严重创伤,这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是如何复苏的;二是因为湖南师范大学是一所“三无学校”—无底子、无码头、无名气,主要领导人也都是土生土长的,不是出身名校,更不是院士等头衔;三是湖南师范大学在这段时间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特别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可以称得上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神话”。这段“传奇神话”很多人知晓,但却鲜有人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一所普通师范院校的崛起,从这一个案更能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巨大进步;一所起点低、起步晚的大学,她的巨变也许更能说明大学发展的一些本质问题。它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贡献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研究运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人物访谈法、史论结合法,对湖南师范大学的人本治校理念及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是一个历史研究,首先是历史性,其次是研究。研究目的在于挖掘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本治校经验给当下的大学管理和改革提供借鉴,因而首先是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研究,把它置于历史背景之中,分析它与前、与后之间的联系,然后是经验探讨,且以历史研究为主,以经验探讨为辅。湖南师范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她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人是大学立足和发展的根本。在学校里面,“以人为本”也是相对的,师生员工中的“以生为本”,教职员工中的“以师为本”,大学的活动中心是教学与科研;大学的目标中心:人才培养。湖南师范大学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引进博士,延揽知名教授,提升现有教师和有效昭示人才;推行来去自由政策,来者欢迎,去者欢送,首创师资建设日和加强机关建设为“来去自由”提供有利的支持;善用和创造条件,把握和抓住机遇,积蓄雄厚的师资力量。在人本治校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并着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尽力完善公共服务基础建设、鼓励学术交流、竭力支持学术出版、大力发展图书馆、营造和谐的环境等方面来促进教师的发展。在“以生为本”方面,通过弘扬师范本色、坚守教学中心、着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来实现学生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因为实行人本治校而取得了显着的成就。首先是一支壮观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不仅数量充足,而且结构合理,形成老中青学术梯队;教师队伍不仅质量优良,而且层次提升。其次,教师们信守本职,潜心教学与研究,不仅取得了显着的教学成就,也收获了卓越的科研成果。其三,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位,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擢升了教师整体素养。其四,由于学校的人本治校理念及相应的政策及举措取得了实效,科研成就享誉学界,教学成绩卓尔不群,学校享有良好的声誉。借鉴历史为了立足当下,走向未来。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20年的办学发展史阐释了大学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着力创造条件实施人本治校。湖南师范大学的成功告诉我们:改革出活力这是基本思路,去官本,立人本是核心,人才强校是战略,一心为校的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湖南师范大学的不足则提醒我们:政府放权,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大学的方式是实现人本治校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是实施人本治校的一个有力的保障。
杨颖[3](2013)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研究》文中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对于推广普通话、提升国民普通话水平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为此,本研究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从历史、性质、特征、目标、主体、内容、实施、环境、评价等角度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做了较深入的系统研究。了解历史更能剖析现状,所以第一章简要概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所经历的萌芽、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真正意义上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是在90年代中期进入繁荣阶段之后,才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推行,正式走上历史舞台。课程的性质、特征和目标决定着课程的走向。就性质而言,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是一门技能性而非学术性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归纳出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不同特征其中,对象的宽泛性、目标的多样性、内容的权威性、教法的实践性、评价的复杂性等都是较为明显的特征。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标准的普通话语音和规范的普通话语汇语法,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学习者普通话的运用能力。施训主体、受训主体、管理主体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三重主体。施训主体即培训者,受训主体即受训者,管理主体主要指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机构。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培训课程的管理主体实际上基本上就是各级语委、国家测试中心、各省测试中心、各地市级测试站和高校测试站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主体的课程实践事实上就面临一种独立性与依附性并存,常规性与非常规性并存、权力性与非权力性并存的复杂局面,加强协调与沟通,进行合作式的权力运作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管理主体必须要努力的一个方向。为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内容现状,本研究对20种通用教材中普通话与测试概说、语音知识与发音技巧、模拟样卷、相关附录、光盘与学习卡等各项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当前教材存在明显的应试化倾向。另外,通过非结构性个案晤谈、课堂观察和问卷三个角度的调查,本研究发现,作为一种技能考试培训,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比一般考前培训的内容更加不确定一些。其实,影响课堂内容的因素有很多,除由国家意志和普通话本体规定所确定的公共框架外,培训主体、受训主体、管理主体的多项特征也都对此颇有影响。这种情况下,要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质量,就必须充分考虑按通用、地方、行业进行教材分层以及按受训者特征进行教学分层。接下来,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本研究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设想,提出了常规改良、层级分类、合作互助、条块分割、内涵拓展共5种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虽有一些共性,但设计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各有鲜明特色。最后,本研究讨论了课程环境与课程评价。虽然内环境与外环境都是课程环境,但本研究更关注更直接作用于培训课堂的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可分为时空环境、设施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组织环境、信息环境和舆论环境。我们对这七种内环境的现状及理想状态进行了调查比较,提出了应对措施。另外,当前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存在不少问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学业评价应该分别由拿证过级、侧重应试、传统单一、简单一维转变为提升为本、层级建构、创新多样和复杂多维。
尕锋盘山[4](2011)在《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任何国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必须对其统治的合法性进行宣传,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各个国家的执政党而言,认识宣传的魅力,利用好宣传的方法,开展好宣传工作都是极其必要的。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重视宣传工作,可以说宣传工作的发展与成熟是与党的发展同步的。从现实环境来看,宣传工作特别是党的典型宣传工作对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党的政策的实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宣传是人民的宣传,是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展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党的典型宣传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成长过程中,党的典型宣传工作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近现代发展史中,典型宣传在党的军事工作、政治工作中也具有重要意义,甚至是党工作的重要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党的宣传部门针对不同的政治需要塑造了一大批的各种各样的典型,并通过发挥典型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效应,有效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典型宣传工作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不仅是一种宣传工作形式,还是中国共产党改造中国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党的典型宣传工作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在革命战争年代,它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和典型事件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典型宣传工作始终以它独特的方式,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不容否认,当前党的典型宣传工作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社会、受众的挑战,党的典型宣传工作自身也有问题亟待解决。同时,这些问题的背后又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典型宣传工作自身及受众个体等深层次的原因。在分析和解决党的典型宣传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时,更为必要的是认真分析当前国际国内世界发展的整体状况,针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施提出党的典型宣传工作的对策并对党的典型宣传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比较。
李伟[5](2010)在《对台招商主体行为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文中指出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招商工作面临新局面。在我国招商引资实践中,对台招商是十分重要并具有特殊意义的招商行为。当前台湾海峡两岸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对台招商迎来新机遇,南昌正成为台商投资的一方热土。学术界关于招商引资的理论颇为丰富,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市场垄断优势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投资发展阶段论、内部化理论等。虽然学界对招商引资的理论研究很丰富,但主要是从投资方的角度研究资本转移的原因、动力、方式等理论,而对招商引资方如何招商则研究得较少。国内关于对台招商的专题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对台招商研究主要是区域招商经验的总结。本文对南昌市政府、开发区、企业、中介等招商主体的招商行为进行剖析,探讨其成功的经验与工作中的缺失,总结对台招商规律和原则,提出提高对台招商效率和效果的对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指导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也是对台招商引资工作的指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构建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协调的发展观、政府职能转变等原理是分析对台招商引资工作的基础理论。新制度经济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也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招商主体,指站在招商地区的立场上,在招商方与投资方的交流中居主导地位,通过招商引资行为促成招商引资目的,享有相应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人或组织。所以本文论述的招商主体有政府主体、开发区主体、企业主体、中介主体。招商行为是指招商主体为吸引投资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性的活动。本文对四个招商主体的规制行为、激励行为、调控行为、营销行为、“筑巢引凤”行为、合作行为、并购行为、委托行为进行论述。从1988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南昌以来,南昌台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成为南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09年,南昌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490个,总投资24.5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1亿美元,台资企业在南昌若干产业中已成为支柱和领军企业。目前南昌的台资占全国比例还很小,但增长很快。南昌台资的增长与全国台资的增长存在不同步性,近年以来全国利用台资总额基本保持稳定态势,但南昌却呈现明显增长态势,南昌台资项目平均投资额的增长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台商在南昌投资主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中小企业为主体到以大企业集团为主体,从合资合作经营为主到以独资为主要投资模式,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到电子信息高科技产业为主。政府、开发区、企业、中介都是对台招商的主体,其行为对招商发挥着独立而独特的作用。然而在招商主体的整体结构中,他们的角色是有明确区分的。与开发区主体、企业主体、中介主体相比较,政府主体在招商中犹如一位当家理事的“家长”,其行为具有主导性和行政性。在招商主体结构中政府主体发挥领导作用,统筹激发调动开发区主体、企业主体与中介主体招商的积极性与能动作用,同时规范相关其他主体的招商原则、行为。政府主体具备法定的行政手段,掌握行政资源,以行政力量调度配置各种重要经济要素,其招商行为具有行政特征。另外,政府招商行为还有整体性、竞争性特征。政府往往着眼于培植区域产业匹配力与竞争力,提升投资环境,激发投资者投资欲望与增强其投资能量与信心。政府主体从提升经济总量,改善产业结构,解决就业等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出发,招商行为着重于整体统筹,全面推进。在对台招商诸主体中,开发区类似于“管家”的角色。国内开发区大多采取准政府的管理模式,管委会既执行行政管理职能,又通过所设立的开发公司从事土地开发行为。开发区在对台招商中既有公平的行政性,又尽可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行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在招商上,企业才是真正的“当事人”和“主角”,其行为具有趋利性和自为性。作为“媒质”的中介主体本身不是直接消费主体,不是商品经营者和生产者,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企业。在组织形式上,它按产权制度的法律特征、承担责任的形式、业务特点等注册组建,在人员构成方面,它必须是由一批具有较强金融意识和法律意识及高水平专业业务能力的专家、行家组成。其招商行为具有居间性和服务性的特征。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经历了由优惠政策招商为主、地方政府动用各种要素发动全民招商的初期“粗放式”招商,向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招商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中介与开发区主体的能动作用,以产业招商为主线的演进历程。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有规制行为、激励行为、调控行为、营销行为等。南昌市对台招商政策在对台招商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台招商激励行为在激励主体、激励客体、激励目标和激励内容等激励机制上运用灵活,重点把握对台招商激励目标的战略性、激励环节的整体性、激励方式的综合性、激励内容的综合性。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调控遵循政府统一决策原则、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协调原则、引导鼓励原则、预期原则。近年来南昌城市营销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城市形象大为提升。南昌市开发区在南昌对台招商实践中扮演愈来愈重要角色,已成为对台招商主战场,开发区对台招商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南昌对台招商成败与否。南昌市开发区对台招商行为有“筑巢引凤”行为、开发区营销行为、项目推介行为等。“筑巢引凤”就是以完善基础设施,提供高质量服务来吸引台商投资。本文以南昌高新区为例具体论述南昌市开发区的对台招商行为。南昌市高新区营销行为体现在重视树立品牌形象,利用各类标志型“符号”展示南昌高新区,进行南昌高新区整体营销推介;依托城市知名度进行推介宣传;通过诸如“赣台会”、“中国南昌台湾周”、“全国台资企业产业转移暨升级研讨会”等大型对台经贸活动宣传高新区的形象。南昌高新区对台招商项目推介定位明确,坚持产业规划,以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为对台招商重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历程伴随着南昌市企业制度改革的演进而发展。在招商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合作行为和并购行为。合作方式主要有外包、产品互购、企业联合、团购、渠道合作、资源互换、收购、融资合伙等。本章以晶能光电和联创光电为案例解剖企业对台招商合作行为。分析表明,企业招商合作行为遵循了合作竞争原理,是成熟企业间的竞合关系,企业通过各自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快速适应市场机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以达到共同的目标。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并购的方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全额支付并购、先改制后并购、部分并购、合作合资后回购、股权转让、证券市场并购。南昌企业对台招商并购主要方向是横向并购,主要方式是协议并购,无偿划拨和要约并购不多。南昌企业并购招商有成绩经验也有缺失,需要进一步优化规范。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成功率较高,绩效较好。在把握国际国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机遇以及发现新的招商引资线索上,企业主体具备天然的优势。南昌市中介对台招商经历了两个阶段:1988—2000年为起步(学习)阶段,2000年以来是南昌对台中介招商的发展阶段。南昌市中介对台招商行为有委托招商方式、合作招商方式和独立第三方招商方式。南昌市对台招商中充分发挥台协台联作用,选择招商中介切合实际,效果良好。研究表明,南昌市还应从打造政策高地,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支持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改善环境,为中介组织发展创造良好工作条件;着力培养和选择一批好的中介招商机构等方面促进中介主体在招商中的作用。伴随着对台招商的兴起发展,政府主体、开发区主体、’企业主体、中介主体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居于不同的引资地位。政府、开发区、企业和中介四种不同主体在我国目前招商引资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每一类招商主体引资活动都有其存在的理论根据,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它们的行为是互补的。招商引资主体本身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换言之,招商引资主体并不是一个单一主体,它应该是以政府为规制主体、企业为核心主体、开发区为承载主体,中介为服务主体所构成的四位一体的集成主体。而产业招商则是统合和优化诸种招商行为的结合点。本文认为,南昌市对台招商引资在实践当中,应符合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更加市场化。招商实践中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市场机制应发挥主要作用。二是更加科学化。招商引资应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招商引资产业和项目的选择必须遵循比较优势理论,地区形象宣传与项目包装推介必须依据营销学的理论,投资商的寻找必须借鉴目标市场选择理论,谈判与签约也需要一定技巧和方法。掌握这些规律和技巧并科学地运用于实践,将会有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研究表明,南昌市作为典型性的中西部城市,在伟大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中,在对台招商实践中,各类招商主体行为较为得当,招商绩效显着。把握规律,探究缘由,将其升华为有指导借鉴作用的“南昌对台招商模式”,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金丽[6](2007)在《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国际旅游城市的理论研究严重落后于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实践,有关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的研究目前还不多见,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城市创新理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理论、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以及旅游社会人类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总结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的一般模式与驱动模式,并以大连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就国际旅游城市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重新界定了国际旅游城市的概念,明确了国际旅游城市的内涵及鉴别标准。本文构建了指导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理论框架,提出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城市创新理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理论、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以及旅游社会人类学理论是指导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以此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动力系统,提出推动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主导力量是由外部推力与内在动力相互作用构成的、并主要由内在动力驱动的互动型动力系统。在不同历史阶段以及在同一历史阶段的不同城市,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推动力量是不同的,并且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并通过运行检验分析,验证上述观点的同时,确定了本文提出的九大动力子系统对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贡献的大小及排序。在总结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一般经济模式,即环境经济模式与产品经济模式、内生发展模式与外生发展模式。同时,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从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的主导驱动力量出发,提出了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四种驱动模式,即区位驱动模式、环境驱动模式、资源驱动模式以及综合发展模式。并在对国际旅游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地域空间模式。上述研究丰富了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可成为我国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重要参考。
张宏伟[7](2002)在《对铁道师院大学生体育达标成绩的跟踪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统计法,对我院97级学生在校期间身体素质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4个不同学年中身体素质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二、对铁道师院大学生体育达标成绩的跟踪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铁道师院大学生体育达标成绩的跟踪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生死线:铁路与抗日战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铁路与日本侵华 |
第一节 日本对华的铁路交通战 |
一、日本利用铁路线推进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
二、日本利用铁路线在沦陷区推行“囚笼政策” |
三、对中国铁路的破坏和摧残 |
第二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铁路管理和修建 |
一、日本在沦陷区的铁路殖民化管理 |
二、沦陷区旧线修复和新线修建 |
第三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铁路运输 |
一、日本铁路军运理论的形成及运用 |
二、沦陷区铁路运输体制与措施 |
三、沦陷区铁路的运营 |
小结 |
第二章 国民政府的铁路战备 |
第一节 铁路纳入战时轨道的准备 |
一、成立铁道运输司令部 |
二、完善铁路法规、规章 |
三、确立和改进战时铁路管理制度 |
第二节 铁路设备的改进和战备铁路的修建 |
一、改进铁路设备 |
二、修建战备铁路 |
第三节 铁路员工的战备动员 |
一、增进铁路员工的联络 |
二、增强铁路员工的效能 |
三、储备铁路人才 |
小结 |
第三章 国统区战时铁路建设和运输 |
第一节 战时铁路建设 |
一、赶筑联络国内国际的西南西北铁路网 |
二、战时铁路建设的特点 |
第二节 战时铁路运输 |
一、增强铁路运输力的措施 |
二、铁路军运及非军事客货运输 |
三、铁路运输的限制因素 |
四、铁路运输的不平衡 |
五、铁路员工维持运输的艰苦斗争 |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军民的铁路交通战 |
第一节 铁路交通战在现代战争中的意义 |
一、交通为直接战争武器 |
二、现代战争必须依靠交通 |
三、现代战争的战略目标 |
四、现代战争的战略后勤补给线 |
第二节 铁路破击战和争夺战 |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破击战 |
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铁路争夺战 |
第三节 战时铁路的沦陷与撤退 |
一、铁路撤退 |
二、铁路沦陷 |
小结 |
第五章 铁路损失与战后铁路复员 |
第一节 铁路损失的估计 |
一、日本投降时各主要铁路受损状况 |
二、铁路设施及人员的损失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铁路复员 |
一、铁路复员的筹划 |
二、铁路复员的的实施 |
三、接收铁路与恢复交通的破产 |
小结 |
余论 关于“铁路战争”“铁路与战争”的思考 |
一、铁路之于战争的价值 |
二、铁路与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 |
三、战争是对铁路事业的检验和考验 |
四、关于战争与铁路的悖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2)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治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1.6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治校的基础 |
2.1 人本是如何生成的 |
2.1.1 人是什么 |
2.1.2 人本的生成 |
2.2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嬗变 |
2.2.1 1978之前:半人的时代 |
2.2.2 1978年之后:逐渐进入人的时代 |
2.2.3 “九五”期间:“211工程”的实施 |
2.3 湖南师范大学的办学环境 |
2.3.1 十年挫折后的湖南师范大学 |
2.3.2 湖南师范大学的发展回顾 |
2.3.3 湖南师范大学的发展处境 |
2.3.4 湖南师范大学的人本简概 |
第三章 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师本理念与治校实践 |
3.1 湖南师范大学的师本理念:教职员工中,“教”字第一 |
3.2 湖南师范大学的师本治校实践 |
3.2.1 实施人才战略 |
3.2.2 推行来去自由政策 |
3.2.3 积蓄雄厚的师资力量 |
3.2.4 转换运行环境与机制 |
3.2.5 搭建平台促教师发展 |
第四章 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本理念与治校实践 |
4.1 湖南师范大学的生本理念 |
4.1.1 学生:发展中的人 |
4.1.2 师生员工中:“生”字第一 |
4.2 湖南师范大学的生本治校实践 |
4.2.1 弘扬师范本色 |
4.2.2 坚守教学中心 |
4.2.3 着力大学素质教育 |
4.2.4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第五章 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治校的成效 |
5.1 壮观的师资队伍 |
5.1.1 数量充足,结构改善 |
5.1.2 质量优良,层次提升 |
5.2 突出的教研成就 |
5.2.1 显着的教学成就 |
5.2.2 卓越的科研成果 |
5.3 丰硕的素质教育成果 |
5.3.1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
5.3.2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
5.3.3 擢升:教师整体素养 |
5.3.4 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 |
5.4 良好的学校声誉 |
5.4.1 国内:学校声誉不断上升 |
5.4.2 国际:学校声誉不断扩大 |
第六章 借鉴历史展望未来 |
6.1 值得借鉴的经验 |
6.1.1 治校思路:改革出活力 |
6.1.2 治校核心:去官本,立人本 |
6.1.3 治校战略:人才强校 |
6.1.4 治校关键:一心为校的领导班子建设 |
6.1.5 治校保障:较完善的法律法规 |
6.2 仍需反思的问题 |
6.2.1 政府过多干预的障碍 |
6.2.2 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问题 |
6.2.3 “人才战略”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3)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概念与意义 |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概念 |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意义 |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三个发展阶段 |
一、萌芽阶段 |
二、发展阶段 |
三、繁荣阶段 |
第二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性质、特征与目标 |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性质 |
一、技能性 |
二、综合性 |
三、实践性 |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特征 |
一、教学对象的宽泛性 |
二、学习目标的多样性 |
三、课程内容的权威性 |
四、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
五、课程评价的复杂性 |
第三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目标 |
一、确立目标的依据 |
二、目标的构成 |
第三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三重主体 |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施训主体 |
一、施训主体的研究意义 |
二、施训主体的相关研究 |
三、施训主体的能力分析 |
四、提升施训能力的措施 |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受训主体 |
一、受训主体的相关研究 |
二、受训主体的性质与地位 |
三、受训主体的实体差异及其实践影响 |
四、如何发挥受训主体的主体作用 |
第三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管理主体 |
一、管理主体的相关研究 |
二、管理主体的来源与职能 |
三、管理主体的实践特质 |
四、管理主体的管理策略 |
第四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课程内容 |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教材现状 |
一、20种教材的基本内容 |
二、评价:应试化倾向明显 |
三、讨论:教材差异与编者的关系 |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教学内容现状 |
一、个案晤谈结论:规定性与自选性共存 |
二、课堂观察结论:目标短视以致内容狭化 |
三、问卷调查结论:基本满意但仍需优化 |
第三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内容的影响因素 |
一、公共框架的国家意志与普通话本体规定 |
二、施训主体的教师素养与口语理念 |
三、受训主体的基础与动力 |
四、管理主体的运营方式 |
第四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内容的分层构架 |
一、后现代课程观 |
二、后现代课程观影响下的分层构架 |
第五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教学模式 |
第一节 选择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 |
二、建构主义的启示 |
第二节 可以选择的几种教学模式 |
一、常规改良模式 |
二、层级分类模式 |
三、合作互助模式 |
四、条块分割模式 |
五、内涵拓展模式 |
第六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环境与评价 |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课程环境因素 |
一、内环境的构成要素 |
二、外环境的构成要素 |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环境的现状与理想状态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课程环境现状的调查结论 |
三、现状与理想状态的差异及改进策略 |
第三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对策 |
一、课程目标:从“拿证过级”到“提升为本” |
二、课程内容:从“侧重应试”到“层级建构” |
三、教学模式:从“传统单一”到“创新多样” |
四、学业评价:从“简单一维”到“复杂多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20种教材的版本情况 |
附录二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教学内容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环境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五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环境理想状态的调查问卷 |
后记 |
(4)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 |
(二) 选题的实践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关于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有关概念的研究评述 |
(二)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宣传思想的研究评述 |
(三) 关于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的研究评述 |
(四) 对于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的反思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的基本理论 |
一、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相关概念解析 |
(一) 典型的含义、特征和价值 |
(二) 典型宣传的含义、类型和作用 |
(三) 中国共产党的典型宣传工作的内涵 |
二、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的理论基石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宣传及典型宣传思想 |
(二) 列宁的宣传及典型宣传思想 |
(三) 毛泽东的宣传及典型宣传思想 |
(四) 邓小平的宣传及典型宣传思想 |
(五) 江泽民的宣传及典型宣传思想 |
(六) 胡锦涛的宣传及典型宣传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及意义 |
(一) 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 |
(二) 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的历史回顾 |
一、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的情况及经验 |
(一) 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典型宣传工作情况 |
(二)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的经验 |
二、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共产党的典型宣传工作 |
(一) 建国17年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的成绩 |
(二) 文革期间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的曲折和教训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典型宣传工作 |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的背景及主要任务 |
(二) 改革开放以来塑造的典型及其影响 |
(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的特点 |
(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的经验 |
第三章 当前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当前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党的典型宣传重数量轻质量现象较为严重 |
(二) 党的典型宣传的实际影响力不大 |
(三) 少数典型报道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 |
(四) 党的典型宣传工作中局部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倾向 |
(五) 党的典型宣传的时效性不够 |
二、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社会方面的原因 |
(二) 典型宣传工作自身方面的原因 |
(三) 受众自身方面的原因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发展的对策思考 |
一、提高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水平 |
(一) 提高党的典型宣传工作的领导水平 |
(二) 提高党的典型宣传工作的管理水平 |
二、加强党的典型宣传资源的开发 |
(一) 抓典型培育,丰富典型宣传的资源 |
(二) 抓宣传策划,扩大典型宣传的社会影响 |
(三) 抓典型创新,增强典型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四) 抓典型总结,提炼典型的时代精神 |
三、完善党的典型宣传工作机制 |
(一) 党的典型宣传工作的系统化 |
(二) 党的典型宣传工作的制度化 |
(三) 党的典型宣传工作的规范化 |
(四) 党的典型宣传工作方式多样化 |
四、培养高素质的党的典型宣传工作队伍 |
(一) 培养党的典型宣传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
(二) 提高党的典型宣传工作队伍的学历层次 |
(三) 加强党的典型宣传工作队伍的建设 |
(四) 优化党的典型宣传工作队伍建设的环境 |
五、推进党的典型宣传工作创新 |
(一) 党的典型宣传工作观念创新 |
(二) 党的典型宣传工作制度的创新 |
(三) 党的典型宣传资源开发模式创新 |
(四) 党的典型宣传工作方法创新 |
(五) 党的典型宣传工作技术创新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的发展趋势 |
一、党的典型宣传工作理念 |
(一) 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
(二) 党的典型宣传工作理念中的人文意蕴 |
(三) 人文精神在党的典型宣传工作中的展现 |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党的典型宣传工作主题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及其宣传意义 |
(二) 党的典型宣传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 |
三、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党的典型宣传工作目的 |
(一) 和谐社会的构建及意义 |
(二) 党的典型宣传工作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
四、以塑造国际形象为党的典型宣传工作重要任务 |
(一) 国际形象塑造及典型宣传工作的作用 |
(二) 党的典型宣传工作要塑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典型形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对台招商主体行为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
1.1.2 招商工作面临新局面 |
1.1.3 对台招商迎来新机遇 |
1.1.4 南昌正成为台商投资的一方热土 |
1.2 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招商理论研究 |
1.2.2 对台招商研究 |
1.3 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意义 |
1.3.1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2 本文研究的问题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研究基础 |
2.1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
2.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2.1.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1.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 本文主要概念 |
2.2.1 招商主体 |
2.2.2 招商行为 |
2.2.3 招商主体机制 |
2.3 南昌市对台招商概况 |
2.3.1 快速发展的南昌 |
2.3.2 台商投资南昌的规模 |
2.3.3 台商投资南昌的变化趋势 |
2.3.4 南昌市对台招商的比较优势 |
3. 对台招商主体角色分析 |
3.1 作为"家长"的政府 |
3.1.1 主导性 |
3.1.2 行政性 |
3.2 作为"管家"的开发区 |
3.2.1 管理与服务兼备 |
3.2.2 行政与市场兼得 |
3.3 作为"当事人"的企业 |
3.3.1 趋利性 |
3.3.2 自为性 |
3.4 作为"媒介"的中介 |
3.4.1 服务性 |
3.4.2 居间性 |
4. 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行为 |
4.1 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行为概述 |
4.2 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规制行为 |
4.2.1 对台招商政策演进 |
4.2.2 对台招商政策特征 |
4.2.3 对台招商政策检视 |
4.3 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激励行为 |
4.3.1 主要激励措施 |
4.3.2 激励行为特征 |
4.3.3 激励行为检视 |
4.4 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调控行为 |
4.4.1 主要调控方式 |
4.4.2 作为调控手段的经济要素 |
4.4.3 调控行为原则 |
4.4.4 调控行为检视 |
4.5 南昌市政府对台招商营销行为 |
4.5.1 形象营销 |
4.5.2 人文营销 |
4.5.3 会议营销 |
4.5.4 营销行为检视 |
5. 南昌市开发区对台招商行为 |
5.1 南昌市开发区概况 |
5.2 南昌市开发区对台招商的"筑巢引凤"行为 |
5.2.1 主要措施 |
5.2.2 行为特点 |
5.2.3 "筑巢引凤"行为之审视 |
5.3 南昌市开发区对台招商营销行为 |
5.3.1 主要措施 |
5.3.2 行为特征 |
5.3.3 开发区营销行为的评价 |
5.4 南昌市开发区对台招商项目推介行为 |
5.4.1 主要措施 |
5.4.2 行为特征 |
5.4.3 项目推介行为评价 |
5.5 南昌市开发区对台招商行为特点和演进趋势 |
5.5.1 开发区对台招商行为特点 |
5.5.2 开发区对台招商行为演进趋势 |
6. 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行为 |
6.1 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概述 |
6.2 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合作行为 |
6.2.1 合作方式 |
6.2.2 案例:晶能光电和联创光电 |
6.2.3 合作行为评价 |
6.3 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并购行为 |
6.3.1 并购方式 |
6.3.2 并购效果 |
6.4 南昌市企业对台招商行为检视 |
7. 南昌市中介对台招商行为 |
7.1 南昌市中介对台招商概述 |
7.2 中介对台招商行为方式 |
7.2.1 委托招商行为 |
7.2.2 合作招商行为 |
7.2.3 独立第三方招商行为 |
7.3 南昌中介对台招商行为检视 |
8. 对台招商主体行为的整合与优化 |
8.1 对台招商主体的历史变迁 |
8.2 打造对台招商的集成主体 |
8.2.1 政府规制主体 |
8.2.2 开发区承载主体 |
8.2.3 企业核心主体 |
8.2.4 中介服务主体 |
8.3 对台招商路径统合----产业招商 |
8.3.1 产业招商的含义 |
8.3.2 从"政策招商"到"产业招商" |
8.4 案例:南昌光伏产业对台招商 |
9. 结语 |
9.1 本文创新点 |
9.2 本研究之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历程 |
1.3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
1.5 研究内容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国际旅游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
2.1 国际旅游城市的概念体系 |
2.2 国际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判别标准 |
2.3 国际旅游城市的分类体系与等级体系 |
2.4 国际旅游城市与旅游城市、国际城市的关系 |
第三章 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
3.1 区位理论 |
3.2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
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4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理论 |
3.5 生态城市理论 |
3.6 城市创新理论 |
3.7 旅游人类学理论 |
3.8 国际旅游城市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四章 国际旅游城市的动力系统 |
4.1 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外部推力 |
4.2 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 |
4.3 国际旅游城市发展过程中主导动力因子的演变 |
4.4 国际旅游城市动力系统的运行检验 |
4.5 国际旅游城市动力系统运行的实证研究 |
第五章 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模式 |
5.1 产品经济模式与环境经济模式 |
5.2 外生式发展模式与内生式发展模式 |
5.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驱动模式 |
5.4 国际旅游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 |
第六章 大连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实证研究 |
6.1 推动大连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的动力系统 |
6.2 大连国际旅游城市驱动模式的演变历程 |
6.3 大连国际旅游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 |
6.4 大连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对策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7.3 展望: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对铁道师院大学生体育达标成绩的跟踪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时间 |
1.3 测验内容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学生第一学年五项身体素质状况 |
2.2 五项身体素质四学年对比 |
2.2.1 50 m跑 |
2.2.2 1 000 m(男)800 m(女)跑 |
2.2.3 立定跳远 |
2.2.4 掷实心球 |
2.2.5 男生引体向上 |
2.2.6 1分钟仰卧起坐 |
3 小结与建议 |
3.1 小结 |
3.2 建议 |
四、对铁道师院大学生体育达标成绩的跟踪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死线:铁路与抗日战争研究[D]. 刘瑞红. 苏州大学, 2020(09)
- [2]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治校研究[D]. 林伟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6)
- [3]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研究[D]. 杨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13(10)
- [4]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研究[D]. 尕锋盘山. 西南大学, 2011(09)
- [5]对台招商主体行为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D]. 李伟. 江西财经大学, 2010(05)
- [6]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 金丽. 天津大学, 2007(07)
- [7]对铁道师院大学生体育达标成绩的跟踪调查与分析[J]. 张宏伟. 铁道师院学报,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