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政支出改革

论财政支出改革

一、对财政支出改革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吕程[1](2021)在《中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国家制度的保障。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相应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不断影响着各经济主体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最优边界以及行为决策,进而作用于经济发展质量。而作为国家顶层设计的财政分权制度体系,是政府部门治理和发展经济的重要制度工具和支柱,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财政分权体现的是央地政府间的收入安排和支出责任的划分,其核心是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相结合而产生的激励制度。由于央地政府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中央政府在主导地方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滞后性和供给不足等问题,不能较好地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而经济分权后,地方政府拥有了一定的经济自主权,可以依据辖区的区位优势、产业格局以及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促进政府运行效率的提高。同时,在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拥有的自由裁量权增加,引致地方政府运用公共资源引导经济资源流动和分配的灵活性和效率性增强,刺激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并最终作用于经济发展质量。纵观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分权制度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引导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平衡发展。目前,我国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完善财政分权制度以助力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成为现阶段重要的议题。因此,如何科学研判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获得财政分权制度红利,以及发挥财政分权优势,对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围绕“中国财政分权是否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升”这一核心研究问题展开,通过作用机制阐释来明晰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质量之间关系,通过测度和现状观察来把握现阶段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变化趋势以及演变特征,通过实证检验来探讨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作用的直接效应和传导效应。本文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的介绍、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的阐述,以及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的说明。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该部分首先对财政分权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主要包括财政分权内涵、财政分权测度等方面。其次,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主要包括经济发展质量内涵、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等方面。再次,对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质量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主要包括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财政分权与资源优配、财政分权与要素扭曲等方面。最后,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第三章是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部分。首先,本文对财政分权相关理论和经济发展相关理论进行回顾,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次,以经济发展质量内涵为依托,从效率提升、结构优化、经济稳定、动能培育、绿色环保以及民生改善六个方面,探讨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作用的直接效应。最后,从地方政府行为引致的资源优配和要素扭曲效应来探讨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作用的传导效应。第四章是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质量的测度与现状观察部分。首先,对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选择地方财政收入自治率、地方财政收入占比、地方财政支出自决率和地方财政支出占比来测度财政分权;从效率提升、结构优化、经济稳定、动能培育、绿色环保以及民生改善六个维度构建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并采用变异系数法进行测度。其次,对测度结果进行现状观察,包括变化趋势观察和核密度估计观察。最后,通过拟合观察发现,除了地方财政支出自决率外,地方财政收入自治率、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与和地方财政支出占比均与经济发展质量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五章是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作用的直接效应检验部分。首先,采用中国2007-2019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并利用两阶段系统GMM进行基准回归估计和成因分析。其次,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更换模型估计方法以及处理内生性问题来进行稳健性检验。再次,从结构异质性、区域异质性以及时序异质性进行异质性分析。最后,进行拓展分析,对财政分权影响经济发展质量作用进行非线性考察。第六章是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作用的传导效应检验部分。首先,构建递归效应模型来检验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作用的传导效应。其次,从资源优配效应传导途径和要素扭曲效应传导途径进行实证检验。包括以科技投入、环境投入以及FDI衡量的资源优配效应和以产能利用率、市场分割、投资偏好以及公共支出结构偏向衡量的要素扭曲效应。最后,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的方法来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七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首先,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包括财政分权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机制、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质量的测度与现状观察、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质量影响作用的直接效应以及传导效应检验。其次,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包括从直接效应检验提出的政策建议(完善财政分权的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的设置财政分权强度)以及从传导效应检验提出的政策建议(科技投入方面、环境投入方面、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产能利用方面、市场分割方面、投资偏好方面、公共支出结构方面)。最后,提出研究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研究视角方面,区别已有研究从金融发展、财政支出、税收优惠和人力资本的视角,本文以中国财政分权制度为切入点,考察财政分权制度是否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第二,在作用机制方面,本文分别从财政分权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直接效应和传导效应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在梳理直接效应时,更是从构成经济发展质量的六个维度入手,使作用机理分析更加贴合实际。而在梳理传导效应时,本文从地方政府行为引致的资源优配和要素扭曲效应来探讨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作用的传导效应,使作用机理分析更加符合现实。第三,在实证检验中,本文运用多种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财政分权是否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升”这一研究问题进行论证。具体而言,构建动态面板模型来检验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作用的直接效应;构建递归效应模型,检验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作用的传导效应。

潘怡然[2](2021)在《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老龄化的问题的日益严峻、国家不断推出的各项方针政策,都促使基本养老保险问题被推到台前得到国家和公民的一致关注。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东北的重要省份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深受老龄化问题的困扰。老龄化、基金收支不足等因素无不制约着黑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黑龙江省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也为黑龙江省财政支出带来了负担,潜藏着难以估计的财政风险。因此深入调查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财政风险的影响,对保障黑龙江财政稳健、实现养老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研究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风险问题。首先,本文对基本养老保险、财政风险、基本公共服务等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详细阐述了国家干预主义理论、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交叠世代模型等理论,为进一步研究以财政支持养老保险问题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对黑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和财政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可能会诱发财政风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可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财政风险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确立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分析,对最终结果进行排序。再次,本文对国外基本养老保险中对财政风险防控的经验进行了梳理,凝练出对黑龙江省预防财政风险的有益启示。最后,针对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会对财政产生压力的因素,本文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促进黑龙江省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黑龙江省财政的稳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李晓鹏[3](2021)在《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载体,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必由之路。日本城市化发展已在上世纪末基本完成,且经验良多,能够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中国现代城镇化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快速提升至2019年的60.6%,成绩斐然。但相比于成熟工业化国家近80%的城镇化水平,中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在经济增速放缓及前期积累的城镇化问题集中释放的背景下,中国当前及未来城镇化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无论从前期理论研究还是从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实践来看,财政支出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财政支出的推动作用,但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某些问题,部分也由财政支出问题所致,并且多数城镇化问题也必须通过财政支出手段予以解决。面对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与中国部分制度问题的阻滞,迫切需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与革新财政支出机制来解决中国当前及未来所面临的城镇化问题,以推动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核心点是研究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在论文思路与结构安排上,首先对核心概念进行多维度分解,将财政支出分解为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分权及财政支出城乡分配四个维度,将城镇化分解为城镇化效率、城镇化质量、城镇空间形态与城乡关系四个维度,进而确定两个核心概念相应维度之间的多个重要关系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文章将对日本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城市化发展中财政支出作用的多维度分析作为研究起点,并在日本经验启示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框架。在中国实践部分的行文安排上,论文采用发展实践概述、理论与数理分析、实证分析的研究脉络。文章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日本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是战后),城市空间布局经历由失衡到均衡的序贯增长过程,城乡关系状况良好(主要是战后)。战前与战后实践总体表明,日本城市化发展与财政支出规模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规模的过大或过小都将对城市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日本战前生产性财政支出水平极高,战后城市化高速增长期生产性财政支出占比缓慢下降,在城市化后期消费性或民生性财政支出显着增加。战前财政集权致使城市空间发展极化;战后日本市町村的财政分权态势较为均衡,城市化空间形态也呈现先“聚”后“散”的序贯特征,大中小城市发展整体较为均衡。日本财政支出对农业发展、农村工业化与农业兼业经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改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经验对理论分析框架的建立及对中国从财政支出方面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启示。第二,在公共产品非过度拥挤状态下,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经济集聚水平提升,经济集聚水平提升也会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在实际中表现为在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收入分配与福利公平需求方面,财政支出规模与城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财政支出规模、经济集聚与劳动力城乡转移的空间经济数理模型分析发现,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集聚或城镇化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基于1982-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分别进行静态面板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计量分析,实证结论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第三,财政支出结构的适时调整能够从提高经济增长水平、更好满足居民公共产品偏好结构、改善收入分配差距与福利不公平状况、提升城镇空间综合承载力四个方面推动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模型分析发现,由公共资本效率与公私产品偏好结构变化所推动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城乡转移决策及流动均衡具有重要影响。基于1982-2019年中国全国数据构建时间序列协整模型计量分析得出,财政支出结构中服务性支出比重与城镇化质量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的省级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得出了财政支出结构中各类服务性财政支出对城镇化质量的具体影响。第四,财政分权能够通过财政激励、财政竞争与提升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三个方面提升城镇化效率,但也会因财政资源分配差距产生的“马太效应”而导致城市发展出现两级分化。财政分权、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数理模型分析发现,在公共产品拥挤条件下,财政分权程度会对城镇化水平产生倒“U”型影响,并在土地拥挤假设下得出城市群形态是城镇空间布局的最优形态。对中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与县级地区各层级城市财政自给率与财政支出分权指数的核算结果发现,层级越高的城市财政自给率与财政支出分权指数越高,人口的平均流入规模越大。基于200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的动态面板模型与分位数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分权有助于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并且城镇化水平越高,该边际影响越大。第五,财政支出能够扩大城乡市场规模,支撑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但实践中常常因城乡财政配置结构失衡而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财政支出、农业产出与城乡收入变化数理模型分析发现,当城镇存在公共投资而乡村没有时,农业产出会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会拉大;而当公共资本存在并按适当比例向乡村农业转移时,不仅会提升农业产出水平,还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1997-2019年中国全国数据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分析发现,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产出增加具有正向影响。基于200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财政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在不同时期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有所不同。基于2007-2019年面板校正标准误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的增加、服务性财政支出与生产性财政支出的增加均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与城乡收入比之间虽呈负相关关系,但并不显着。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将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分权及财政支出城乡分配(财政支出维度)与城镇化效率、城镇化质量、城镇空间形态、城乡关系(城镇化维度)相关联,并根据日本经验与中国城镇化发展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构建财政支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多维度分析框架。(2)将财政支出引入传统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空间经济模型,并根据理论分析需要,建立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模型,财政分权、城市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模型,财政支出、农业产出与城乡收入变化模型,并获得有价值的分析结果。(3)在实证研究方法上选用了适用且较为前沿的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时间序列协整分析模型、动态面板模型等计量方法,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法、多数据类型实证分析,以保障经验研究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安百杰[4](2020)在《公共服务供给视角下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公共服务供给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利用财政资金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不只是一个经济的过程,更是一个政治的过程。这是因为财政资金的主要来源——税收,本质上是公民收入的一种让渡。公民的“税收牺牲”必然要求产生相应的效益,这正是开展公共服务供给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原因所在。在我国,财政资金往往会以“项目”的形式来支持公共服务供给,同时也因为效率、效果、效益等方面的不佳而饱受诟病。开展公共服务供给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促进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水平的提高,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加强财政管理、推动治理效能转换的必然要求。“如何在公共服务视角下,有效地提高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水平?”这一研究问题由此而提出。近年来,中国在公共服务供给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推广模式,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需进一步考察分析我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运作现状和理论立场,结合我国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任务与方向,来寻求建立与“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要求相适应的策略优化路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分析框架的建构是本研究的基础。回顾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涉及的公共管理学、经济学、财政政治学等多重理论渊源,可以发现,除了致力于建构实践工作中使用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框架标准,学界颇多聚焦于对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中应更加关注其政治性维度的探讨。财政政治学作为一种在经济社会和政治过程中共同演进的学科视角,核心内容在于认为研究财政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利用数据和模型来分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帕累托最优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政治学科的角度,基于对国家治理效能和政府合法性的分析,关注公平、公民偏好等问题,来阐释财政现象。由此,财政政治学将政治维度纳入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中的理论阐述,成为本研究构建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重要理论依据。研究基于财政政治学构建起以“公共价值理念”“PV-4E分析框架”和“实现机制”为核心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模型的核心内容“PV-4E分析框架”包括了“公共价值”“4E评价标准体系”和“多元主体参与”等主要要素。其中,公共价值是判定绩效达成与否的重要依据,在框架设计中处于顶层设计地位,其外在的衡量标准可以表现为政府行为的回应性和公共性。“4E评价标准体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效率、效果、公平”(4E)标准的指标体系设计。“多元主体参与”主要是指开展财政项目绩效评价要关注党委、人大、财政、资金使用部门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度。基于所建构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案例分析、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研究等方法,按照“历史经验总结——运转现状描述——发现现实差距——寻找优化路径”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首先,研究通过对我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历史梳理和政策文本分析分析,考察了其发展的历程与发展特征。一是结合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实践发展的历史,细化整个发展历程为财政收支平衡考核阶段、财政投资评审阶段、财政项目绩效评价试点阶段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阶段。二是基于2003年以来的中央层面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类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探索总结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实践方向。三是对中央和部分省市级财政部门中负责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管理的工作机构的组建方式和职能文本进行分析,提炼其核心职能分为顶层设计、技术工具、绩效实践和成果利用等内涵。其次,研究通过对一项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活动的案例研究,考察当前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运作过程。选择了 2017年度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项目资金的财政绩效评价案例,结合对相关人员的“非标准化访谈”记录文本的理解,对项目基本情况、项目评价中的指标体系设计、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等进行描述,最终对权责关系和关键环节予以总结。认为,一是财政绩效评价中的程序设计,主要包括绩效评价准备、制定评价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绩效评价、综合分析评价、形成绩效评价报告、整理底稿等六个主要环节。二是论述了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实践中的权责关系。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涉及多方参与者,主要包括党委、人大机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资金使用单位和独立外部主体等,不同参与方由于其本身政治角色和职能定位特点而权责关系不同。三是财政绩效评价中的关键环节是既注重协商,又要注重评价方法的选择等等。再次,基于“PV-4E”分析框架的实证研究,识别并分析我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存在的现实差距。在对收集的案例、政策文本、自填式调查问卷成果等相关文本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依据质性研究的思路,通过构建节点将分析资料的编码位置连接起来,使庞杂的文本资料纳入到“PV-4E”分析框架中予以分析,形成清晰的概念框架和研究范畴。从绩效评价理念设计、绩效评价执行和绩效评价信息利用三个维度,总结基于“PV-4E”分析框架的现阶段公共服务供给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差距。发现现阶段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存在的差距主要集中于三方面。一是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价值理念有待深化,表现为理念设计未聚焦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和评价指标构建设计呈现“三多三少”的特征。二是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操作过程科学性欠佳,表现为目标管理粗放,难以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提供借鉴意义;信息意识缺乏,致使实务操作中信息化水平低下;指标关注不均衡,评价中对合规性指标关注较多;绩效评价机构建设不完善,市场导向缺失。三是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利用度有待提升,表现为绩效意识淡薄,信息需求动力未得到充分激发;绩效信息隐匿,信息缺乏公开度、透明度;绩效评价信息挖掘缺失,信息支撑作用难以彰显。最后,在现状运转描述和现实差距分析后,“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探讨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优化路径。一方面,研究对美国绩效评价工具使用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其经验,寻找对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借鉴之处,主要包括:注重法治建设,寻找行政与法治平衡点以及注重多目标设置等方面。另一方面,研究回应我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发展要求,从价值导向提升、技术性优化和绩效评价信息深度利用等方面提出具体优化策略。具体包括:在价值导向提升方面,提出要构建公共价值导向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理理念和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开展理念。在技术操作优化方面,提出优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项目选择、指标设计、技术使用和执业质量。在绩效评价信息的深度利用方面,提出创新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的利用机制,丰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向提升治理效能的转换渠道和强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利用的文化氛围等等。总之,开展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是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绩效的十分有效的手段,是尝试用“工具——价值”双重属性的方法来实现对帕累托最优状态后的进一步推进。同时也看到,当前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开展中,各个政府部门普遍聘请专家对公共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进步,却不符合税收正义的完全受益原则,因为公共支出的效应应该由承担税负的民众而不是专家在密闭空间中来衡量。由此,要发展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让民众来发挥民意表达和参与预算决策的作用,才是符合财政政治学理念的公共服务供给的治本之策。从逐步关注政府职能到“治本之策”的发展,其间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作为一项“工具——价值”双重属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要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提升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价值性作用,而这也是财政政治学理论指导下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关键优化路径选择。

赵岩[5](2020)在《财政支出竞争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然而,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服务领域,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依然不高。本文认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偏低是导致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作为财政资金的直接使用者,其竞争性行为直接作用于财政支出,必然会对财政支出效率造成影响。因此,本文从财政支出竞争的角度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进行研究,对于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弥补公共产品供需缺口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首先,本文对财政支出竞争以及财政支出效率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归纳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财政支出竞争对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机理;考虑到地方政府对不同类型财政支出的偏好存在差异,本文继续将财政支出分成三类:建设性支出、福利性支出和维持性支出,分别研究这三类支出的竞争状况和对财政支出效率的不同作用。其次,本文综合考虑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选取财政支出的产出指标,运用基于产出视角的DEA-BCC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级单位2007-2017年间的财政支出效率。最后,以上述结果为基础,构建面板Tobit模型,实证分析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行为对其支出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大部分省份存在财政支出效率损失,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水平不高;分地区来看,中部地区财政支出效率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差,不同地域之间差别明显。(2)财政总支出竞争抑制了财政支出效率提高,建设性支出竞争也抑制了财政支出效率提高,且这种抑制作用更强;维持性支出竞争与财政支出效率显着正相关,福利性支出竞争与财政支出效率呈不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财政总支出竞争和建设性支出竞争主要通过影响财政支出规模效率对财政支出效率产生负向影响;维持性支出竞争通过影响财政支出纯技术效率正向提升财政支出效率;福利性支出竞争对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正向效果都不显着。最后,本文就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优化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合理划分事权财权、改革创新绩效考核体系、健全“用脚投票”机制以及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五点建议。

刘元刚[6](2020)在《法治财政的法理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财政乃庶政之母。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财政与国家治理能力中的公共产品供给、资源再分配以及宏观调控等密切相关。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现代公共财政,以遵循法治为逻辑,以实践公共为本位。财政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的重点领域和整点环节,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政府间事权与财权优化配置,形成各级政府间权责清晰、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关系。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只有依法合理划分好政府间事权财权,将财政纳入法治轨道,才能发挥好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法治财政的头等要事是实现财政良法善治,为了落实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财政部发布了《法治财政建设实施方案》和《深入推进财政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建成完备、高效的法治财政体系。财政的功能已提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但目前关于法治财政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如何界定法治财政,怎样把握法治财政的一般特征、本质属性、基本构成、核心理念、价值目标、运行机理、逻辑模式、系统运行和实践路径等理论建构不足,还缺乏坚实的、合理正当的、严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学理论证。本文将法治财政作为研究对象,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和法治关切,本文最终将研究目标聚焦在法治财政的法理分析和实践路径上,从理论层面研究法治财政的理论基础、概念、本质属性、核心理念、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在实践层面分别从事权、财权关系视角研究法治财政的内在构建,以及从法治体系的向度探索法治财政运行的子体系即现代法治财政规范体系、法治财政实施体系、法治财政监督体系以及法治财政保障体系的实践路径。现阶段关于财政问题的研究,局限于财政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法学中的经济法领域中,很少有学者从法理学学科视角运用法治理论、法理论证研究现代财政制度的法理基础和法治根基。因此,结合法理学和财政学两个学科,本文将理论法学的研究方法、范式运用到建设法治财政的研究中,这既是对以往研究不足的弥补,又能拓宽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法治是现代财政制度的灵魂和根基,法治财政的构建迫切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逻辑,以“财政民主、财政正义和财政公平与效益为基本价值取向和理念追求,以静态完备的财政法律制度体系为基本前提,以有效的财政法治实施、严密的法治监督和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为实践路径,从而最为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财政建设。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从法治财政背后的法理切入,系统的研究法治财政的基础理论,包括法治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并将法治作为研究财政的主要范式,并指出,法治、法治体系是研究法治财政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其次,运用中外法治财政比较方法,对中西方法治财政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中国财政的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财政的优越性所在,特别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我国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财政举国体制的优越性。再次,本文根据法治的标准和要求,从法治审视的视角提出我国法治财政在事权财权划分以及立法、执法、法治监督领域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上述问题关切,文章分别通过内在事权财权关系和外在法治体系视角对法治财政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提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为基础、财力与事权相均衡为补充”的实践路径,以及建立和健全法治财政体系的优化路径。关于法治财政的法理阐释与定位。从法治财政的理论基础切入,以公共选择理论、国家治理理论、财政分权理论、现代法治理论作为法治财政学理研究的学理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而推进法治财政的理论阐释:对法治财政的概念与特征,法治财政的价值目标和法理基础作论述。针对何为法治财政这个问题,法治财政的外延和构成,不仅包括完备的财政立法、规范的财政执法和严密的财政监督,而且也包括国家治理宏观维度下的财政规范运行的理想状态。建立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就是依法规范权力的运行,而限制权力首当其冲的是限制财权。法治财政的核心要义在于依法规范财权和保障公民权利,其本质在于对政府财政权的约束。法治财政是良法善治在财政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统一,以正义、公平、效益为价值目标,以财政法定、财政民主、财政平等为基本原则,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根本宗旨,由公民参与制定的,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法治规范基础上,通过制定完备的财政法律制度体系,实现财政规范运行、法律有效监督的财政治理状态。与传统财政相比,法治财政具有法定性、公共性、民主性、体系性和动态性特征。法治财政的价值理念集中体现在财政正义、财政公平和财政效益理念;相应的,法治财政的基本原则有财政法定原则、财政民主原则和财政平等原则。法治财政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部分,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是依法治国的切入口,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财政只有通过法治的系统保障,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财政法治化,法治财政要求财政权力要受法律的约束,同时也通过财政行为的规范约束政府行政行为边界。关于中外法治财政比较研究。在把握法治财政的概念、本质属性、核心理念、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基础上,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财政,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层面,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财政模式与域外典型国家法治财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西方国家的法治财政模式建立在私有制的、多党制领导下的议会制的、强调分权与制衡与程序正义理论基础之上,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财政模式是公有制为基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举国体制,强调“和合文化”和实质正义,这决定了我国财政法治化只能独立自主的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财政道路,可以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注重分权制衡和程序正义的法治财政建设经验,而决不能照搬复制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法治模式。关于法治财政发展进程及其法治审视。从我国财政法治化发展的进程出发,回顾我国财政法治化发展的源流,我国法治财政建设经历了建设的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并梳理了法治财政内在架构——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的规范化演进即经历了计划体制下集中型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的确立与调整(1950-1979)、以“包干”为特征的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关系(1979-1993)、分税分级的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关系(1994年到至今)三个阶段。运用纵向历时性的方法和法治审视的视角,从财政体制、财政权力配置、财政收入和支出四个方面,详细分析目前我国财政法治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为法治财政的构建提供努力的目标方向。一是财政体制法治化方面,突出表现为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在制度层面缺少明确的宪法和法律依据,政府间事权与财权不匹配,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二是在财政权力配置法律规定方面,表现为各级人大的预算审批、监督权不充分、准预算部门权力过大、预算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等;三是财政收入法治化方面,立法层级低,税收执法防范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税收司法方面“行政复议”前置限制权利救济,非税收入监督机制不完善;四是财政支出法治化水平低,表现为财政支出统领性法律的缺失,部分财政支出法律内容重复和冲突,财政支出考核相对机械化,财政支出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关于事权财权关系视角研究法治财政的实践路径。作为法治财政的内在架构,事权财权的划分分离以及相互统一是法治财政建设的前提,研究法治财政的实践路径首先得研究事权财权关系。根据事权财权相匹配原则要求,应当优先明确事权,根据事权来配置财权。因此,控权与维权目标共存的法治财政,需要通过政府间事权财权的配置、政府财政行为模式的规范、责任追究机制的完善,以事权确定财权,通过财权控制事权,形成以控制权力为过程、以维护公民权利为追求、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法治财政治理方式。根据法治财政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的要求,文章认为事权与财权的统一须在法治财政体制框架内实现,这种保障应体现在宪法、财政法的规范中。为解决当前事权财权不对称的问题,文章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贵州财政管理实践进行研究,不难看出,在现有国情下,以事权划分为起点的法治财政构建,应在明确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础上,厘清各级政府支出责任,赋予相应财权。以事权定财权,实现“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财权”。通过财政事权作为突破点,以地方政府财政事权为导向确定财权,并通过转移支付调剂财力,使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实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财力与事权相均衡”,构建事权、财权与财力相统一的事权财权规范关系。以《政府间财政关系法》立法和《预算法》再次修订为核心构建我国事权财权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探索出符合实际地、渐进地法治财政实践路径。关于法治体系视角研究法治财政的实践路径。法治财政的构建,既需要从内在视角实现事权与财权关系的优化配置,又需要静态财政法律制度规范体系和动态财政法治运行机制的保障。从法治体系视角,立足于财政立法、财政执法、财政监督和财政法治保障四个层面研究法治财政的实践路径,解决当前法治财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财政法律制度规范体系的完善,需要以“元规则”为指引,以权威性的法律为保障,加强重点领域的财政立法,强化人大的财政立法主导权,制定财政基本法,充实财政税收主干法律规范,并注重提高法律法规的质量。法治财政在执法领域的实践,应该严格落实财政法律,恪守法治底线,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规范政府财政行为,建立政府责任清单,严格实施行政执法责任。法治财政的构建和财政权力的规范运行离不开财政监督的保障,法治财政监督体系的健全,一是需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监督主体,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外部监督的主体作用,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财政部门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二是转变财政监督理念,由以效率为导向转变为以结果为导向的全过程绩效财政监督;三是实施全口径财政监督体系,将政府的所有收入和支出活动都应当纳入监督范畴;四是加强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建立财政基础信息库,实现信息共享,打造数据铁笼,实时动态监控财政运行。最后,作为法治财政的重要子系统,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能够为法治财政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组织保障和物质基础。

费睿[7](2020)在《县本级政府财政投入对教育经费绩效影响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文中指出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绩效评价是对未来的投资。2012年至今,我国已连续八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但随着内外环境变化及社会经济转型,单纯依据财政投入规模扩大来推动教育的发展难以为继,提高教育经费绩效,兑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承诺势在必行。同时,在我国行政层级及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中,县级政府承上启下,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基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以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战略部署及顶层规划,探讨县本级财政投入与教育经费绩效的关系是绕不开的重大课题,具有现实必然性和迫切性。依据区域发展与教育发展、财政分权及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方法,梳理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与现状,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案例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三个代表性县(区)进行预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目标与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要求,作为层次分析法特例,构建包括财政能力、投入规模、投入结构等三项一级指标的县本级财政投入指标体系和包括决策论证、过程监管、目标实现、满意度等四项一级指标的教育经费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2017年广东全121个县(市、区,当年行政区域数)教育经费绩效进行实证评价,并对财政投入与教育经费绩效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整体教育经费绩效水平以及教育公众满意度不高;财政教育投入综合指数与教育经费绩效评分呈正相关,即一般而言,财政教育投入愈丰富的县(市、区)教育经费绩效也愈高,但公众教育满意度偏低且与财政教育投入水平不匹配,县级政府财政能力和财政教育投入规模与教育经费绩效正向相关,高中教育阶段财政投入占比越高教育经费绩效越高。上述结果的成因复杂,引发思考。从多因素交互作用的视域分析,主要在于:目前的财政体制要求县级政府承担重要的教育经费投入责任,但不同区域县级政府财力差异悬殊,虽然标尺式竞争及行政约束下能确保县级财政完成“任务目标”,但实际上不可持续,并衍生新的问题与矛盾。教育经费分配机制不合理、不完善造成教育经费分配结构的失衡,加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县级政府财政效率制约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县级财政投入分化,优质基础教育供给不足与公众对教育产品的高期待形成落差,降低了公众教育满意度。这种现象如不加以改善,将影响教育产品的有效供给、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公众对基础教育的认同感和满意度。财政绩效评价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从“工具—价值”视角,针对广东省教育发展在区域间存在明显差距,公众教育满意度偏低,各种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促进基础教育发展,追求教育经费绩效最大化,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应深化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改革,以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关注欠发达县区及低收入阶层、城市外来人口的教育需求,提高教育经费精细化管理水平,依据实际情况,逐步实现财政支出责任上移,推动基础教育供给全国性均等化,等等。本文构建县本级财政投入指数与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财政绩效评价及县本级财政的视域审视财政投入与教育经费绩效量化关系,并取得广东全省两万多样本的教育满意度调查数据库,力图在理念和数源上有所创新,同时提出驱动教育经费绩效最大化应改革投入体制,促使基础教育供给及财政支出责任上移。但基于抽样调查数源获取及统计数源不完整等限制,研究未能进行历史性比较,对实证结果诠释亦欠缺更系统的理论高度,这也是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邢文妍[8](2020)在《财政透明度对地方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其中预算制度改革的重点就在于财政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而全面绩效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效率”的提升。2019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明确规定“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为公开原则,掀开了我国财政信息公开的制度新篇章。财政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和标志,作为多元共治政府治理体系的纽带,可以激励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从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促进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的全面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省级财政透明度整体水平偏低,根据上海财经大学连续发布的《2018年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省级财政透明度水平达到近年来的最大值53.49,这意味着省级财政信息公开的最高平均水平为53.49%,还有近一半的财政信息仍然没有公开。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面临新常态下财政收入的低速增长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以及财政资源分配不平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升高,财政腐败案件频出等问题,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财政资源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提高地方财政支出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从财政透明度角度出发,研究其对地方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效应,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明确了财政透明度的概念,界定了地方财政支出效率的范围,并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阐释了财政透明度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的作用机制,提出了财政透明度与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的“倒U型”关系和“正U型”关系研究假说。其次,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市级层面比较分析了我国财政透明度的发展现状,其中重点分析了省级财政透明度的年度间和地区间发展变化情况;并利用超效率SE-DEA模型测算了地方财政支出综合效率,利用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地方财政支出全要素生产率,对测算出的效率值进行了地区和区域比较分析。再次,构建了财政透明度对地方财政支出效率影响的线性回归关系模型和二次回归关系模型,在保证稳健性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得到了财政透明度与地方财政支出效率间的相关关系,验证了理论部分提出的假说。最后,根据研究所得到的的结论,分析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提升财政透明度水平和改善地方财政支出效率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所得到的主要结论:一是我国省级财政透明度逐步提升,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并且存在信息公开状况不稳定、地区间和区域间差异大、分项评估结果差异较大,公开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不够等问题。二是我国省级政府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与就业和城乡社区事务四类支出的综合效率均值都处于DEA无效率状态,且四类支出综合效率地区和区域间差距较大,存在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配置不合理,资金管理水平不高,财政资源浪费等问题。三是财政透明度对地方政府教育、医疗和城乡社区事务三类支出效率均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财政透明度每提高1%,教育支出效率提高0.113%,医疗卫生支出效率提高0.13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效率提高0.278%,部分验证了理论阐释的“倒U型”关系假说。财政透明度对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效率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且拐点在财政透明度为26.47处,验证了理论阐释的“正U型”关系假说。另外,财政透明度对地方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财政透明度对地方财政支出效率的正向拉动作用最为显着。

彭海斌[9](2020)在《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研究 ——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第一次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来明确财政的地位和作用,将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即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所有领域的基础,又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柱,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围绕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我国财政职能及其监督职能研究进入了新时代,不再局限于经济范畴,而开始走向国家治理。同时,监督实践也有了一些新举措,如把预算监督作为财政业务流程,进一步明确财政监督融入并服务于财政管理的顶层设计思路;探索研究财政监督嵌入预算管理流程、实施预算评审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建设、业务方法等。然而,从监督职能范畴角度考察,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作为其关键构成部分,监督的具体目标、内容、依据、手段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停滞状态,监督实践也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制约了新时代下财政监督职能整体有效性发挥,也不利于财政发挥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问题还在于,不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盈利水平,或是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都占据了重要地位,而现有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决定了探讨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并基于这一视角研究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还有现实意义。那么,这一论题要回答的是:财政监督是财政的手段还是具体的职能呢?新时代下财政监督职能的外延和内涵,尤其是内涵所涉及的职能目标、职能依据、职能范围和职能手段等要素结构又有哪些新变化?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仅仅是履行出资人职责吗?如何看待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依据的身份及其政治权力、财产权力、行政管理权力和信用权力?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有效性如何?又应怎样构建监督框架呢?基于此,从财政及其监督职能的外部结构即种类结构以及内在结构即要素结构,来梳理和明确财政监督不仅是财政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项基本职能。探析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并以此为理论框架基础,研究财政以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治权力、财产权力、行政管理权力和信用权力”的职能依据等,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框架和模式,是本论文的研究所在。为此,本文依据国家治理和国家权力理论展开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的研究,共分为7章,大体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按照国家治理理论,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目标、范围、依据和手段等基本要素进行阐述,以此作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出发点;其次,立足财政的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双重身份,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要素内涵,尤其突出“国家四元权力”的职能依据,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框架和模式。第三,结合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现状和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现状,得出新时代强化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四,探寻衡量财政监督力度的指标,开展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为新时代加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提供重要的实证基础;并结合现行监督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路径选择。关于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创新与不足等,论文第1章绪论部分对此作了说明。第2章是财政职能种类结构及其监督职能研究述评。本章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梳理总结财政及财政职能种类结构的不同观点,分析财政监督是否属于财政固有的职能;二是梳理总结有关财政监督职能定义、职能目标、职能内容、职能依据和手段等要素结构的不同观点。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现有研究偏重于从纯经济和职能种类结构来概括财政职能及财政监督,缺乏对财政监督属性的明确认识;对财政监督职能的内在要素研究不齐全不清晰,与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要求不相适应;财政监督职能依据没有系统的阐述;财政监督职能范围不全面,缺乏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研究等等。最后,本章明确提出财政监督不仅是财政的一种手段,其本质更是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同时指出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探索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新模式是本文研究所在。第3章是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探析。本章以国家治理理论为基础,针对现有文献对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研究不齐全不清晰的问题,重点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职能目标、职能范围、职能依据和职能手段等要素进行了系统的拓展性研究,将财政监督职能的外延和内涵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在内的“多中心”、“多维度”的全域视野,并以此形成研究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基础。第4章是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分析。本章基于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的拓展性研究,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的理论框架和模式。鉴于职能依据是职能要素的核心,职能目标、范围、手段都是职能依据的规范和表现,本章重点对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依据的“国家四元权力”进行具体阐述,即政治权力与财产权力是财政监督依据的一般权力,行政管理权力与信用权力是财政监督依据的特殊权力。其次,创新提出财政是以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双重身份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并对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身份下的财政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作了详细论述,使之与“国家四元权力”依据有机结合。最后,探析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目标、监督范围、监督手段等要素内涵,由此构建了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框架和模式。第5章是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现状与问题。本章首先使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现状和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现状,一方面指出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总结现行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包括监督身份不完整、监督依据不充分、监督边界不清晰、监督范围不全面、监督手段不高效等,得出新时代强化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6章是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财政作为公共出资人对商业银行监督的视角,利用14家上市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选取商业银行经营绩效(ROA)作为被解释变量,政府持股比例作为衡量财政监督力度的关键解释变量,并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同时选择是否国有绝对控股、第一大股东是否国有属性两个虚拟变量来替代关键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验证。回归结果显示,政府持股比例越多,财政的监督力度越大,从而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越好。这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有效性提供了证据,也对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第7章是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的具体内容。本章以构建的财政对商业银行框架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模式提出具体内容。一是财政作为公共管理者,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对商业银行缴纳税收收入和使用相关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监督的具体内容。二是财政作为公共出资者,凭借国家的财产权力监督商业银行国有金融资本的具体内容,主要围绕分配、监督、管理等三个环节,重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阐述。三是财政作为公共管理者,凭借特殊的政治权力即国家的行政管理权力对商业银行缴纳的政府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入进行监督的具体内容。四是财政作为公共出资者,凭借特殊的财产权力即国家的信用权力对商业银行参与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监督的具体内容。本文的创新之处有:1.立足于从财政及其监督职能的外部结构即种类结构,以及内在结构即要素结构的新视角,来梳理和明确财政监督的职能理论,论定财政监督不仅是财政的一种手段,而且是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能。基于现有文献关于财政、财政职能等理论的相关阐述,偏重从纯经济和职能种类结构,即职能外部结构来概括,而从国家治理角度出发,认可财政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而且还具有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而赞同新时代下财政的“五职能论”,明确了对财政监督属性的理解:即财政监督不仅仅是财政的手段,其本质更是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监督职能和财政的配置资源、分配收入、稳定经济、维护国家的职能同属财政职能,他们彼此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促进财政其他职能目标的实现。正因为财政监督作为重要的职能,在财政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提供支撑时,相应地,财政监督职能需要从经济领域进入国家治理层面。2.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内在结构,即职能的要素结构:职能定义、职能依据、职能目标、职能范围、职能手段等作了新的探索。现有的研究文献阐述中,财政监督职能的内在要素要么不明确清晰,要么只有职能定义、职能目标和职能手段,且囿于经济视角。本文以国家治理理论为基础,首次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职能目标、职能范围、职能依据和职能手段等要素进行了系统的拓展性研究。首次提出财政监督职能是指在对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中,财政具备的对财政分配活动和其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活动进行真实反映、规范约束、提升绩效的监督管理功能。财政监督职能主要目标是根据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财政经济杠杆来规范分配秩序,全面加强财政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发展,以及促进政治文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生态环保等。财政监督职能范畴持续扩展,最终延伸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国家治理领域,并且通过对全口径政府预算监督、财政收支监督、国有资本监督、金融监督等职能手段实现。3.立足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以职能依据为核心,以职能目标、范围、手段等为规范和表现,探索性地提出财政以公共管理者和公共出资者的身份,凭借政治权力、财产权力、行政管理权力和信用权力等“国家四元权力”,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框架和模式。本文认为,监督职能要素中,职能依据是核心,职能目标、范围和手段都是职能依据的规范和表现,然而现有文献对财政监督职能依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委托代理理论、宪政经济学理论等,未与财政、财政职能等基础理论联系在一起来考察,使得对财政监督职能依据的归纳显得零散和片面。本文基于财政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提出财政监督职能及其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依据的是“国家四元权力”:即政治权力与财产权力等一般权力、行政管理权力与信用权力等特殊权力。同时提出财政不仅是以出资者的身份,而且是以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双重身份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督,并对此作了详细阐述,使之与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国家四元权力”依据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按照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结构,创新构建了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时间跨度较长的上市银行数据进一步验证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有效性,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尽管本文的研究有一些创新之处,但由于研究手段、研究时间和笔者能力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比如,本文探讨财政监督职能等基础性问题,理论性分析相对较强,实证研究还有所欠缺;本文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研究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涉及到国家治理、国家权力等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理论,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庞大、业务品种繁多且专业性较强,因此,本研究虽初步形成了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框架和模式,但是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今后研究中进一步加强。

陈海林[10](2019)在《政府分权、财政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隐性经济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我国的隐性经济规模也不容忽视,相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隐性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在10%20%之间,其绝对规模仍然较大。隐性经济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隐性经济对地区腐败、税收流失、收入不平等以及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已有研究大多关注政府管制、税收负担和失业等因素对隐性经济的影响,缺乏对影响隐性经济的体制性因素的分析。本文从纵向政府分权和横向政府竞争两个维度出发,对影响我国地区隐性经济规模的体制性因素进行分析,并试图从抑制地区隐性经济的视角,为完善我国政府间的分权和竞争关系提出政策建议。全文运用多种方法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一是利用多种方法对我国全国及地区隐性经济规模进行测算,从而准确分析我国隐性经济的规模、原因和影响;二是对我国政府分权对地区隐性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三是检验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模式特征、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四是识别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模式特征,并分析其对隐性经济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在全面检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从治理隐性经济的视角出发,对完善我国政府分权体制,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第一章对政府分权、财政竞争与隐性经济这三个核心解释变量进行界定,并据此确定本研究的维度,即,从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的视角研究政府分权对隐性经济的影响与机制,从财政支出竞争和税收竞争的视角研究财政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与机制。然后,从税收遵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财政分权理论和政府竞争理论等理论出发,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最后还结合隐性经济的定义及相关理论分析了隐性经济可能的成因与影响,税收负担、税制体系复杂程度、税制结构、政府管制力度、政府分权、腐败水平、失业率水平、农村劳动力规模、正规收入水平和经济开放度都是隐性经济的可能成因,同时,隐性经济也会影响地区能源消耗量、正规经济增长率、劳动参与率以及收入不平等程度。第二章梳理了本研究的制度背景并分析了政府分权、财政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作用机制。首先,根据中国式政府分权“政治集权、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的特点,从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两个维度梳理了我国政府分权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我国政府分权的特点。其次,对我国政府分权和财政支出竞争、税收竞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中国式政府分权为我国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支出竞争与税收竞争形成提供了动力和制度土壤,从而理顺了政府分权与财政竞争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从理论上分析了政府分权和财政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作用机制,并提出本文的理论假说。具体来说,从政府分权的“效率效应”和“威慑效应”出发,分析了政府分权影响隐性经济的腐败机制、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和市场化机制;从财政竞争的“外溢效应”和“要素流动效应”出发,分别分析了财政支出竞争和税收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外溢效应机制和要素流动效应机制,此外,还分析了税收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税负效应”机制。第三章利用多种方法对我国全国及各地区历年隐性经济规模进行测算。通过对现有隐性经济规模测算方法进行比较,选择利用货币需求法和DGE模型法对我国19782017年间的历年隐性经济规模进行了测算,并利用微观收支差异法、MIMIC模型法和DGE模型法三种方法对我国30个省1995-2016年间的历年隐性经济规模进行测算。各类方法的测算结果虽然不同,但都展现出了相似的趋势,且差异不大,其中,从时间发展趋势上来看,我国隐性经济规模总体上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特点来看,东部地区隐性经济规模最低,西部隐性经济规模最高。此外,MIMIC测算结果还显示税收负担、税制复杂程度、政府管制力度、失业率、农业部门就业人数、腐败以及经济开放水平都是隐性经济规模扩大的原因,而税制结构(直接税占比)、财政自由度和收入水平提高都可以抑制隐性经济规模。此外,隐性经济规模扩大还会显着增加地区能源消耗、GDP增长率和收入不平等,同时降低地区劳动参与率。第四章从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两个维度出发,对我国政府分权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和验证。通过梳理我国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的制度变迁历程,从财政收入分权、财政支出分权、财政自由度和税收分权四个维度对财政分权进行度量,并从地区公务员人数和行政审批事项数出发,构建总体行政分权指标和行政审批分权指标。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发现,财政分权可以有效降低隐性经济规模,并提高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但是财政分权对腐败的影响并不确定。利用1995-2016年间的分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财政支出分权、总体行政分权和行政审批分权都扩大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财政收入分权、税收分权和财政自由度则显着降低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腐败效应、公共治理效益和市场化效应都是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影响地区隐性经济规模的作用机制,但不同分权形式的影响又有所差异。第五章分析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中国式政府分权为地方政府之间开展财政支出竞争提供了制度空间和激励机制,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发现,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都呈现出显着的“逐顶竞争”态势。利用我国1995-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财政支出竞争显着降低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进一步分析发现,地方政府之间的生产性财政支出竞争和社会性财政支出竞争都显着降低了地区隐性经济,但维持性财政支出竞争并未对隐性经济产生显着影响。经济性公共产品供给效应和资本要素流动效应是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支出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重要作用机制。第六章对税收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我国财政收入集权、财政支出分权的体制下,地方政府之间的宏观税负也呈现出显着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预算约束和财政压力的制约下,地方政府之间并未出现税收“逐底竞争”的情况。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发现,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税收竞争显着降低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进一步发现,企业所得税竞争和间接税竞争也对隐性经济产生了同样的影响。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地方政府税收竞争通过增加地区实际宏观税负水平,显着扩大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地方政府税收竞争显着提高了地区经济性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并因此而降低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税收竞争通过为地区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力保障,可以吸引更多资本流入,创造更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从而降低隐性经济规模。最后,本文根据上述分析分析结果,从完善财税体制、抑制隐性经济规模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具体包括:优化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划分;规范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优化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支出竞争;提高我国财政透明度,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等。

二、对财政支出改革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财政支出改革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财政分权相关文献综述
        2.1.1 财政分权内涵
        2.1.2 财政分权测度
    2.2 经济发展质量相关文献综述
        2.2.1 经济发展质量内涵
        2.2.2 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2.3 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质量关系相关文献综述
        2.3.1 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
        2.3.2 财政分权与资源优配
        2.3.3 财政分权与要素扭曲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3.1 财政分权理论
        3.1.1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3.1.2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3.1.3 中国式财政分权理论
    3.2 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3.2.1 经济增长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的直接作用机制分析
        3.3.1 效率提升
        3.3.2 结构优化
        3.3.3 经济稳定
        3.3.4 动能培育
        3.3.5 绿色环保
        3.3.6 民生改善
    3.4 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的传导作用机制分析
        3.4.1 财政分权与资源优配效应
        3.4.2 财政分权与要素扭曲效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质量的测度与现状观察
    4.1 财政分权测度
        4.1.1 指标选择
        4.1.2 数据来源与说明
    4.2 经济发展质量的测度
        4.2.1 指标体系构建
        4.2.2 测度方法选择
        4.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4.3 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现状观察
        4.3.1 财政分权的现状观察
        4.3.2 经济发展质量的现状观察
        4.3.3 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质量的拟合现状观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作用的直接效应检验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基准检验及成因分析
        5.2.1 收入分权检验
        5.2.2 支出分权检验
    5.3 稳健性检验
        5.3.1 替换被解释变量
        5.3.2 更换模型估计方法
        5.3.3 内生性问题处理
    5.4 异质性检验
        5.4.1 结构异质性检验
        5.4.2 区域异质性检验
        5.4.3 时序异质性检验
    5.5 拓展分析:非线性思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作用的传导效应检验
    6.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6.1.1 模型构建
        6.1.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6.2 资源优配效应的传导途径检验及成因分析
        6.2.1 科技投入传导途径
        6.2.2 环境投入传导途径
        6.2.3 FDI传导途径
    6.3 要素扭曲效应的传导途径检验及成因分析
        6.3.1 产能利用率传导途径
        6.3.2 市场分割传导途径
        6.3.3 投资偏好传导途径
        6.3.4 公共支出结构偏向传导途径
    6.4 稳健性检验
        6.4.1 资源优配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6.4.2 要素扭曲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基于直接效应检验的政策建议
        7.2.2 基于传导效应检验的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基本养老保险
        2.1.2 财政风险
        2.1.3 基本公共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国家干预主义理论
        2.2.2 交叠世代模型
        2.2.3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2.2.4 公共财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历史沿革
        3.1.1 改革开放初期(1982-1992)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设时期(1993-2002)
        3.1.3 小康社会建设及全面深化改革时期(2003-2011)
        3.1.4 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新发展(2012-至今)
    3.2 黑龙江省地方政府财政风险整体分析
        3.2.1 黑龙江省地方政府财政收支风险情况分析
        3.2.2 黑龙江省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情况分析
    3.3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财政风险分析
        3.3.1 参保率下降所蕴含的财政风险
        3.3.2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扩大带来的财政压力
        3.3.3 社会人口老龄化对财政风险的诱导
        3.3.4 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带来的的财政负担
        3.3.5 城乡劳动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财政风险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问卷调查
    4.2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2.2 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4.2.3 指标体系的构成
        4.2.4 指标的含义以及说明
    4.3 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以及权重确定
        4.3.1 层次分析法的介绍
        4.3.2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财政风险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
        4.3.3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4.3.4 层次单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
        4.3.5 层次总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
    4.4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分析
        4.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4.4.2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财政风险影响因素评价过程
    4.5 调查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国外基本养老保险财政风险防控的经验及启示
    5.1 美国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主要做法
        5.1.1 美国基本养老保险实施背景
        5.1.2 美国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防控措施
    5.2 英国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主要做法
        5.2.1 英国基本养老保险实施背景
        5.2.2 英国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防控措施
    5.3 智利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主要做法
        5.3.1 智利基本养老保险实施背景
        5.3.2 智利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防控措施
    5.4 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5.4.1 养老保险金缴纳的多元化
        5.4.2 建立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5.4.3 开拓多种养老保险金筹集渠道和方式
    5.5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政风险防控的对策
    6.1 增加基本养老保险收入
        6.1.1 调整财政支出比例
        6.1.2 增强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管理水平
        6.1.3 多渠道筹集基本养老保险资金
        6.1.4 适当调整养老保险替代率
    6.2 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支柱
        6.2.1 完善企业年金制度
        6.2.2 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6.2.3 促进养老保险金融业的发展
    6.3 提升政府的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水平
        6.3.1 发展养老保险基金托管制度
        6.3.2 弹性退休制度的启用
        6.3.3 加快完善养老基金的预算
        6.3.4 加强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认同感
        6.3.5 构建合理的基本养老保险财政风险预警系统
    6.4 大力促进经济发展
        6.4.1 优化经济政策环境
        6.4.2 促进黑龙江省产业多样化的发展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日本工业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与城市化问题
        1.2.2 城镇化动力机制、发展规律与中国实践
        1.2.3 财政支出规模、经济集聚与城镇化
        1.2.4 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与城镇化质量
        1.2.5 财政分权、空间经济效率与城镇化
        1.2.6 财政支出与城乡关系
        1.2.7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镇化
        2.1.2 财政支出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2.2.2 财政支出理论
        2.2.3 城镇化相关理论
    2.3 财政支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日本城市化发展多维度分析
    3.1 日本概况及工业化发展历程
    3.2 日本城市化发展概况
    3.3 日本人口城市化发展实践
    3.4 日本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3.5 日本城乡关系发展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作用:经验与启示
    4.1 日本财政制度沿革概述
    4.2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作用分析
        4.2.1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规模效应
        4.2.2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结构效应
        4.2.3 日本财政分权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4.2.4 日本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
    4.3 日本经验与启示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研究
    5.1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相关财政支出实践
        5.1.1 中国城镇化发展特征
        5.1.2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规模变迁
    5.2 财政支出规模与城镇化的互动逻辑
        5.2.1 公共产品与经济集聚
        5.2.2 财政支出规模的城镇化发展效应
        5.2.3 财政支出、经济集聚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分析
    5.3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
        5.3.1 变量选取、数据说明与数据准备
        5.3.2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5.3.3 动态空间面板回归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影响研究
    6.1 中国城镇化质量与财政支出结构实践
        6.1.1 中国城镇化质量状况
        6.1.2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演变
    6.2 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
        6.2.1 财政支出结构的城镇化发展效应分析
        6.2.2 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分析
    6.3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
        6.3.1 时间序列协整分析
        6.3.2 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财政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研究
    7.1 中国财政分权与城镇空间形态演变
        7.1.1 中国财政分权概述
        7.1.2 中国城镇空间形态演变
    7.2 财政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理论分析
        7.2.1 机理分析
        7.2.2 数理分析
    7.3 中国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
        7.3.1 中国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7.3.2 中国央地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省级面板数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研究
    8.1 中国城乡关系与相关财政支出实践
        8.1.1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实践及成因分析
        8.1.2 中国城乡关系健康发展对财政支出的现实需求
    8.2 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
        8.2.1 财政支出的城乡关系发展效应
        8.2.2 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的影响:数理分析
    8.3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
        8.3.1 中国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LMDI分解分析
        8.3.2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以社会保障为例
        8.3.3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公共服务供给视角下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以顾客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观念的风靡
        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政策背景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加剧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的紧迫性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公共服务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进展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的主题和观点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第五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研究框架
        二、论文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渊源
        一、政府治理基础理论
        二、经济学理论渊源
        三、财政政治学解释
    第二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现实和理论依据
        一、现实依据
        二、理论依据
    第三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构建
        一、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PV-4E”分析框架要素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实现机制
        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构成
    第四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内涵分析
        一、理论内涵
        二、优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发展——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第一节 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历史进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收支平衡考核阶段
        二、改革开放后的财政项目投资评审阶段
        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试点阶段
        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阶段
    第二节 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发展特征
        一、政策文本的数据选择
        二、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政策发文特征
        三、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推进内容
    第三节 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管理机构的职能特征
        一、绩效评价中财政部门作用描述的必要性
        二、省级财政部门绩效评价管理机构组建方式
        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机构核心职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运作——基于S省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研究
    第一节 案例选择缘由及概况
        一、项目选择缘由
        二、项目基本情况
    第二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中指标体系设计
        一、指标构建原则
        二、指标设计
        三、指标效度与信度
    第三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执行过程
        一、评价流程
        二、评价方法
        三、现场评价的实施
    第四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结果评估
        一、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赋分和评等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问题反馈
    第五节 权责关系与关键环节: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重点
        一、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实践中的程序设计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实践中的权责关系
        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实践中的关键环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差距——基于“PV-4E”框架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中的“PV-4E”框架分析路径
        一、“PV-4E”框架的分析价值
        二、“PV-4E”框架的分析路径
    第二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
        一、研究设计与文本选择
        二、文本情况简述
        三、数据分析过程
    第三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差距分析
        一、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价值理念有待深化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操作过程科学性欠佳
        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利用度有待提升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它山之石:美国绩效评价工具的操作经验
        一、美国绩效评价的主要工具及其特征
        二、美国绩效评价工具的治理经验
        三、美国经验对我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启示
    第二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价值导向提升
        一、价值导向提升原则
        二、面向新时代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价值理念深化路径
    第三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技术优化
        一、优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项目选择
        二、优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
        三、优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技术性操作
        四、优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执业质量
    第四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的深度利用
        一、创新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的利用机制
        二、丰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向提升治理效能的转换渠道
        三、强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利用的文化氛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分析框架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发展进程
        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运作
        四、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差距
        五、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优化路径
    第二节 展望
附录一: 论文中所用的表格
附录二: 论文中所用的图示
附录三: 非标准化访谈提纲要点
附录四: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下绩效信息应用研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y位论文y阅及答p情况表

(5)财政支出竞争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财政支出效率的测算方法研究
        1.2.2 财政支出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1.2.3 地方政府竞争与财政支出效率相关研究
        1.2.4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财政支出竞争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地方政府竞争
        2.1.2 财政竞争
        2.1.3 财政支出竞争
        2.1.4 财政支出效率
    2.2 财政支出竞争的形成原因
    2.3 税收竞争向财政支出竞争的历史演进
    2.4 财政支出竞争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机理
        2.4.1 财政总支出竞争对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机理
        2.4.2 不同类型财政支出竞争对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财政支出竞争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政府财政支出整体概况
    3.2 我国政府三类财政支出的现状分析
        3.2.1 对财政支出分类的说明
        3.2.2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及其变动分析
    3.3 我国政府三类财政支出的区域比较分析
        3.3.1 建设性支出分地区比较分析
        3.3.2 福利性支出分地区比较分析
        3.3.3 维持性支出分地区比较分析
    3.4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的现状分析
        3.4.1 财政支出竞争的测度方法
        3.4.2 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现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测度
    4.1 模型构建
    4.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4.2.1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4.2.2 数据说明
    4.3 DEA核算结果分析
        4.3.1 综合技术效率
        4.3.2 纯技术效率
        4.3.3 规模效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政支出竞争对财政支出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Tobit模型的构建
    5.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5.2.1 指标选取
        5.2.2 数据说明
    5.3 Tobit实证分析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法治财政的法理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学术评述
    三、研究的方法与论文布局
    四、本文的创新尝试
第一章 法治财政的法理阐释与定位
    第一节 法治财政的理论基础
        一、法治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
        三、财政分权理论
        四、国家治理理论
    第二节 法治财政的概念和特征
        一、法治财政的概念
        二、法治财政的特征
    第三节 法治财政的价值确立:目标与原则
        一、法治财政的价值目标
        二、法治财政的基本原则
    小结
第二章 中外法治财政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外财政收入法治化比较研究
        一、我国财政收入法律体系
        二、域外典型国家财政收入法律体系
        三、比较研究与经验总结
    第二节 中外财政支出法治化比较研究
        一、我国财政支出法律体系
        二、域外典型国家财政支出法律体系
        三、比较研究与经验总结
    第三节 中外财政体制法治化比较研究
        一、我国财政体制的法律规定
        二、域外典型国家财政体制的法律规定
        三、比较研究与经验总结
    第四节 中外法治财政模式比较研究
        一、我国的法治财政模式
        二、西方国家的法治财政模式
        三、西方国家法治模式经验借鉴
    小结
第三章 我国法治财政发展进程及其法治审视
    第一节 我国法治财政发展历程
        一、法治财政的起步阶段
        二、法治财政的发展阶段
        三、法治财政全面推进阶段
    第二节 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划分的历史进程
        一、计划体制下“集中型”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划分
        二、“包干制”的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划分
        三、分税分级的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划分
    第三节 我国法治财政建设的法治审视
        一、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划分的法治化考察
        二、财政权力配置法治化审视
        三、财政收入法治化水平审视
        四、财政支出领域的法治检视
    小结
第四章 法治财政实践路径(上)——事权财权关系视角
    第一节 以事权划分为起点的法治财政构建
        一、事权划分的依据
        二、财政职能与事权划分
        三、事权划分的路径构建
    第二节 事权、财权与财力相统一的法治财政构建
        一、事权、财权与财力的逻辑联系
        二、事权、财权与财力划分存在的问题
        三、事权、财权与财力相统一的优化路径
    第三节 个案分析:贵州省事权与财权的划分样态与启示
        一、贵州省事权财权划分基本情况
        二、事权财权划分存在的问题
        三、贵州省推进法治财政的实践及成效
        四、贵州实践对优化法治财政路径的启示
    小结
第五章 法治财政实践路径(下)——法治体系视角
    第一节 法治财政在立法领域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全国人大的财政权力
        二、税收立法的改革与完善
        三、推进财政支出法律建设
    第二节 法治财政在执法领域的实践路径
        一、规范财政行政执法
        二、强化税收执法规范
        三、严格执行财政支出法律
    第三节 法治财政在法律监督中的实践路径
        一、多元多层次财政监督主体的构建
        二、构建以结果为导向的全过程绩效财政监督
        三、全口径财政监督体系的构建
        四、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
    第四节 法治财政保障体系构建
        一、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二、提高财政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
        三、组织保障和落实机制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县本级政府财政投入对教育经费绩效影响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县级政府教育履职与县本级财政教育投入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教育经费绩效
        三、基础教育与义务教育
        四、公众绩效满意度与公众教育满意度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政府财政教育投入研究
        二、关于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研究
        三、关于财政投入与教育经费绩效关系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基础
    第一节 理论基础:财政教育投入与支出绩效评价
        一、财政教育投入的理论依据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公共产品特征
        (三)政府教育供给的必要性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第二节 体制嬗变:财政分权与教育投入体制改革
        一、财政分权理论与我国财政体制
        (一)财政分权理论发展
        (二)我国财政分权体制变迁
        二、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
        (一)教育财政体制改革进程
        (二)政府间教育支出分担体制改革
        (三)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
    第三节 现状审视: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及县域教育发展困境
        一、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现状分析
        二、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国际比较
        三、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困境
        (一)区域发展失衡
        (二)县级政府角色定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预研究:代表性县域案例及比较分析
        一、案例选择及简介
        二、案例比较分析
    第二节 政策逻辑模型与教育经费绩效评价
        一、政策逻辑模型视角下教育经费绩效生成逻辑
        二、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实践探索
        (一)评价意义
        (二)实践历程
    第三节 变量设定与指标体系建构
        一、财政教育投入综合指数构建
        二、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价值定位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论证
    第四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一、假设提出
        二、模型与分析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结果
    第一节 实证对象及数源说明
        一、实证对象选择
        二、数源说明
        (一)客观指标数源
        (二)主观指标数源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结果
        一、自变量:县本级政府财政投入
        (一)县本级政府财政投入指数及特点
        (二)按经济水平分类结果
        二、因变量:教育经费绩效
        (一)绩效评价结果及特点
        (二)按地理区域分类结果
        (三)按经济水平分类结果
        (四)按县级政府财政能力分类结果
        (五)按指标层级分类结果
    第三节 回归分析结果
        一、总体回归结果
        (一)变量描述
        (二)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分析
        二、具体指标回归结果
        三、分样本回归结果
        (一)按财政投入指数高低分组
        (二)按县级行政区划类型分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诠释与影响
    第一节 实证检验结论梳理
        一、教育经费绩效总体水平及满意度偏低
        二、财政投入多项指标与教育经费绩效正相关
        (一)财政能力各项指标对教育经费绩效均呈正向影响
        (二)财政投入规模指标对教育经费绩效均呈正向影响
        (三)财政教育投入结构对教育经费绩效的影响各异
        三、教育发展满意度受财政投入各项指标影响较少
        四、教育经费绩效与经济发展水平并非简单的正比关系
    第二节 成因诠释
        一、财政教育投入对教育经费绩效正向效应诠释
        二、教育发展和投入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偏位
        (一)教育发展水平和投入不均衡
        (二)教育资源配置与需求的偏离及成因
        三、标尺竞争下教育投入意愿差异化
        (一)政绩导向的“标尺竞争”
        (二)财政教育投入意愿差异化
        四、教育支出责任划分导致搭便车与责任转嫁并存
        五、公众教育满意度受主客观因素复合影响
        六、其他多重因素影响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第三节 实证结果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对教育产品有效供给的影响
        二、对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影响
        三、对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四、对公众教育满意度影响
        五、对基础教育全过程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议与讨论
    第一节 国外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及启示
        一、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财政体制
        (一)巴西:基于税收三级政府共同投入
        (二)印度:中央与各邦政府共同分担
        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财政体制
        (一)日本: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
        (二)美国:地方政府投入为主
        三、对中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第二节 提高财政教育经费绩效的思路建议
        一、保障财政教育经费稳定和持续增长
        (一)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教育领域的财权事权关系
        (二)节流与开源并举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
        二、以结构调整优化财政教育经费配置
        (一)以财政改革提升教育经费配置科学性
        (二)教育经费分配力求兼顾公平和质量
        (三)与教育扶贫工作联动凸现教育经费公共价值
        三、完善及改进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
        (一)构建满意度导向的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二)强化教育经费绩效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度
        (三)加强教育经费使用单位的内部管理
        四、探索优化教育专项资金分配方式和使用绩效
        五、整合优化县级各类教育专项资金
        六、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逐步推广普及基础教育
    第三节 若干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一、关于衡量县级教育财政投入合理性的标准
        二、关于县级财政教育投入与教育公平性
        三、关于贫困县教育财政精准扶贫与农村教育发展
        四、关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权责划分
        五、关于家庭教育支出负重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抽样调查问卷
    附录2:代表性县域深度访问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财政透明度对地方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研究意义
        1.2.2 现实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关于财政透明度的衡量标准和相关效应研究
        2.1.2 关于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的测算和影响因素研究
        2.1.3 关于财政透明度与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关系的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关于财政透明度的衡量标准和相关效应研究
        2.2.2 关于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的测算和影响因素研究
        2.2.3 关于财政透明度与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关系的研究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财政透明度概念的界定
    3.2 地方财政支出效率的相关概念
        3.2.1 中央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
        3.2.2 效率的界定
        3.2.3 财政支出效率与财政支出绩效
    3.3 财政透明度与地方财政支出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
        3.3.1 公共产品理论
        3.3.2 公共选择理论
        3.3.3 委托——代理理论
        3.3.4 新公共管理理论
    3.4 财政透明度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机制
        3.4.1 财政透明度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的作用机制分析
        3.4.2 财政透明度与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关系的研究假说
第4章 我国财政透明度的发展现状分析
    4.1 我国财政透明度发展的四个阶段
    4.2 基于国际视角对我国财政透明度的评估
        4.2.1 普华永道的“不透明指数”
        4.2.2 国际预算合作组织的《预算公开指数》
        4.2.3 “透明国际”建立的“全球清廉指数”
    4.3 我国省级财政透明度的评估与比较
        4.3.1 省级财政透明度平均水平逐年提升,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
        4.3.2 省级财政透明度极差波动较大,但是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
        4.3.3 省级财政透明度存在区域间差距,中部地区提升速度最快
        4.3.4 各省财政透明度的变化趋势差异性较大,信息公开状况不稳定
        4.3.5 省级财政透明度分项评估结果差异较大,财政专户管理资金垫底
        4.3.6 省级财政透明度公开的部门范围窄,公开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不够
    4.4 我国市级财政透明度的比较分析
        4.4.1 《2013-2019 年中国市级财政透明度报告》简述
        4.4.2 市级财政透明度的比较分析
第5章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5.1 地方财政支出效率测度方法的选择
        5.1.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概述
        5.1.2 SE-DEA分析方法
        5.1.3 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
        5.1.4 DEA分析方法评价地方财政支出效率的优势
    5.2 地方财政支出效率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地方财政支出效率测度的标准与分类
        5.2.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5.3 地方财政支出效率测度结果分析
        5.3.1 地方政府教育支出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5.3.2 地方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5.3.3 地方政府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5.3.4 地方政府城乡社区事务支出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5.4 本章结论
第6章 财政透明度对地方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分析
    6.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6.1.1 变量的选取
        6.1.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2 模型的构建
    6.3 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结论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原因分析
    7.1 研究结论
    7.2 制约财政透明度促进地方财政支出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分析
        7.2.1 中央政府层面,政府财政透明度的供给缺乏法律制度和行政隶属强约束
        7.2.2 地方政府层面,政府财政透明度的供给动力和能力不足
        7.2.3 社会公众层面,公众财政透明度的需求动力和组织性严重不足
第8章 对策与建议
    8.1 推动我国财政透明度建设,完善公开透明的现代财政体系
        8.1.1 中央政府层面,加强财政透明度的相关法制建设
        8.1.2 地方政府层面,提升财政透明度的供给动力和能力
        8.1.3 社会公众层面,完善财政透明度的公众参与机制
    8.2 提升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实现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
        8.2.1 地方政府层面,加强地方财政支出管理
        8.2.2 中央政府层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研究 ——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原有的财政监督职能外延和内涵需要拓展
        1.1.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实践缺乏理论指导
    1.2 概念界定
        1.2.1 国家权力
        1.2.2 国家治理
        1.2.3 国家治理现代化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论文的不足
2.文献综述
    2.1 财政职能的种类结构研究述评
        2.1.1 西方财政职能学说
        2.1.2 国内财政职能学说
    2.2 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研究述评
        2.2.1 财政监督职能定义
        2.2.2 财政监督职能目标
        2.2.3 财政监督职能范围
        2.2.4 财政监督职能依据
        2.2.5 财政监督职能手段
    2.3 述评小结
        2.3.1 财政监督是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
        2.3.2 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结构研究有待拓展
3.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探析
    3.1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依据
        3.1.1 国家权力论学说
        3.1.2 财政监督与“国家四元权力”学说
    3.2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
    3.3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目标
    3.4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范围
    3.5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手段
4.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分析
    4.1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权力依据
    4.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适格身份
        4.2.1 公共管理者与商业银行
        4.2.2 公共出资者与商业银行
    4.3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要素结构
        4.3.1 财政监督主体
        4.3.2 财政监督对象
        4.3.3 财政监督目标
        4.3.4 财政监督范围
        4.3.5 财政监督手段
    4.4 财政监督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5.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现状和问题
    5.1 我国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现状分析
        5.1.1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现状分析
        5.1.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
    5.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取得的成效
    5.3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存在的问题
        5.3.1 监督身份不完整
        5.3.2 监督依据不充分
        5.3.3 监督边界不清晰
        5.3.4 监督范围不全面
        5.3.5 监督手段不高效
6.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理论分析
        6.1.2 研究假设
    6.2 模型设计与数据来源
        6.2.1 模型设计
        6.2.2 变量说明
        6.2.3 数据来源
    6.3 实证分析结果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回归结果与分析
    6.4 实证研究结论
7.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的具体内容
    7.1 商业银行税收收入及支出监督
        7.1.1 监督主体及对象
        7.1.2 监督的主要内容
        7.1.3 监督的主要手段
    7.2 商业银行国有金融资本监督
        7.2.1 监督的主体及对象
        7.2.2 监督的主要内容
        7.2.3 监督的主要手段
    7.3 商业银行非税收入监督
        7.3.1 监督的主体及对象
        7.3.2 .监督的主要内容
        7.3.3 监督的主要手段
    7.4 商业银行参与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监督
        7.4.1 监督的主体及对象
        7.4.2 监督的主要内容
        7.4.3 监督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政府分权、财政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述评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政府分权
        二、财政竞争
        三、隐性经济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税收遵从理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
        三、财政分权理论
        四、政府竞争理论
    第三节 隐性经济的成因与影响
        一、隐性经济的成因
        二、隐性经济的影响
第二章 制度背景与机制分析
    第一节 政府分权体制的演变历程
        一、我国财政分权体制的演变历程
        二、我国行政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中国式政府分权与地方政府财政竞争
        一、中国式政府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出竞争行为
        二、中国式政府分权与地方政府税收竞争行为
    第三节 政府分权和财政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机制分析
        一、政府分权影响隐性经济的作用机制
        二、财政支出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作用机制
        三、税收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作用机制
第三章 我国隐性经济规模测算
    第一节 隐性经济测算方法
        一、直接法
        二、间接法
        三、模型法
        四、隐性经济测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第二节 全国隐性经济规模测算
        一、货币需求法
        二、DGE模型法
    第三节 地区隐性经济规模测算
        一、微观收支差异法
        二、MIMIC模型法
        三、DGE模型法
第四章 政府分权对隐性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政府分权影响隐性经济的数理模型分析
        一、数理模型构建
        二、模型分析与结论
    第二节 政府分权影响隐性经济的实证分析
        一、财政分权对隐性经济的影响
        二、行政分权对隐性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政府分权影响隐性经济的机制检验
        一、政府分权、腐败与隐性经济
        二、政府分权、公共产品供给与隐性经济
        三、政府分权、市场化与隐性经济
第五章 财政支出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的模式特征
        一、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二、实证分析结果
    第二节 财政支出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数据与模型设定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财政支出竞争对隐性经济影响的作用机制检验
        一、财政支出竞争、溢出效应与隐性经济
        二、财政支出竞争、生产要素流动与隐性经济
第六章 税收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模式特征
        一、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税收竞争对隐性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数据与模型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税收竞争对隐性经济影响的作用机制检验
        一、税收竞争、税负效应与隐性经济
        二、税收竞争、溢出效应与隐性经济
        三、税收竞争、生产要素流动与隐性经济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我国隐性经济规模、分布状况与发展趋势
        二、政府分权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三、财政支出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四、税收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优化财税体制,构建收支责任更加匹配的分权格局
        二、规范和优化地方政府之间财政竞争行为
        三、完善政府官员的政治激励机制,优化行政管理体制
        四、隐性经济治理的其他措施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对财政支出改革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研究[D]. 吕程. 辽宁大学, 2021(02)
  • [2]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问题研究[D]. 潘怡然.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D]. 李晓鹏. 河北大学, 2021(09)
  • [4]公共服务供给视角下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 安百杰. 山东大学, 2020(01)
  • [5]财政支出竞争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研究[D]. 赵岩. 河北大学, 2020(08)
  • [6]法治财政的法理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D]. 刘元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7]县本级政府财政投入对教育经费绩效影响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D]. 费睿.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8]财政透明度对地方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研究[D]. 邢文妍. 辽宁大学, 2020(08)
  • [9]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研究 ——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D]. 彭海斌.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10]政府分权、财政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研究[D]. 陈海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论财政支出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