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克昌案及其对晚明文坛的影响

庚戌克昌案及其对晚明文坛的影响

一、庚戌科场案及对晚明文坛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潘志刚,方正[1](2021)在《明代殿试的角力:政治、标准与公平》文中认为明代殿试,皇帝从加强国家治理和强化皇权出发,会与殿试读卷官产生一定的冲突,他们之间的政治较量或显或隐。由此产生了颇多皇帝随意更动一甲的传说,事实上这是皇帝在钦定环节审核读卷官的阅卷质量,维护其统治权力的表现。而明代殿试读卷官负责殿试的整体阅卷,他们之间角力的背后杂糅着权力之争和党派之争,影响了殿试衡文标准的执行力度。从二甲、三甲的阅卷情况来看,明代殿试并没有因为异常情况而影响其总体公平。

赵旭[2](2021)在《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研究 ——以明朝为例》文中提出在中国古代,不管是哪个群体,对于科举制度都是极为重视的。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朝廷而言,通过科举制度可以选拔出许多贤能之士,从而为朝廷效力;对于社会民众来说,参加科举考试且获得名次就可以走入仕途,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这一点具有十足的吸引力。科举制度背后如此巨大的益处,势必吸引着人们铤而走险。纵观历代科举制度,几乎不可避免的存在舞弊的情况,无论是考生还是考官。就考官舞弊的情况,历朝历代都通过设置防弊制度或措施进行监察,以期打击各类舞弊行为。从唐朝开始就出现了考官舞弊监察制度的萌芽,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元朝又丰富了其内涵,到了明朝,科举考官舞弊的监察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了。明代统治者之所以极为重视对考官舞弊问题的监察,主要在于考官掌握了考生的去取大权,并且考官肩负着命题及阅卷的职责。朝廷是否能通过科举选拔出贤能之士,关键在于科举考试是否足够公平公正,而科举的公平公正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考官来实现的。为此,明代针对考官在科考的不同阶段,设置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制度及措施。比如在确认主考官时,通过对该官员的籍贯、职责以及亲属是否参加该年科考三个角度进行考量,最终确定主考官;再比如当考官进入考场后,要立即锁院,不允许随意离开甚至考官相互之间不可随意交流;还有就阅卷这一关键阶段,明廷对此规定更是极为周密。可以说,考官在科举考试中能否做到尽心尽力、公平公正,决定着该场科举考试的成败。因此,明廷设置了一套严密的防治考官舞弊的监察制度体系。总之,为了最大限度地监督科举考官,保证考官能够依照规定履行职责。明代统治者制定了严密的监察制度体系,既包括事前的监察,也包括事后的监察。明代设置的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实实在在地为维护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王璐[3](2021)在《钟惺、谭元春《唐诗归》研究》文中提出明万历年间,竟陵派崛起于诗坛,由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与谭元春编选的《唐诗归》,是二人诗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竟陵派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关于钟惺与谭元春诗文及其诗学思想研究成果较多,但对于《唐诗归》这一唐诗选本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这一唐诗选本上,通过对《唐诗归》的成书与选评的系统考察,不仅对考察这部唐诗选本的选评特色有重要意义,也为梳理这部唐诗选本问世后的影响,总结这部选本的价值与不足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将对《唐诗归》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分别从五个部分进行阐释。本文首先分析了《唐诗归》产生的背景,简述了钟惺与谭元春的生平、交游及二人的诗学观,钟、谭二人的结交预示着一个新兴文学集团的形成,为《唐诗归》这一唐诗选本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其次梳理了《唐诗归》的成书过程,详细罗列了《唐诗归》的各种版本;其次重点论述了《唐诗归》的选诗宗旨和选诗情况,钟、谭编选的《唐诗归》将唐代诗歌分为初、盛、中、晚四期,共收录诗歌2234首,所收录诗歌体裁涵盖了五七言古体诗与五七言近体诗,所收录的诗歌题材内容广泛,主要有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还收录了一定数量的应制诗、艳情诗、女诗人诗;再次,本文归纳了《唐诗归》中所运用的三种评点方式:精研字句、梳理脉络;对比映照,自见分晓;指误辨析,昭示后学,钟、谭在此基础上对选录诗歌的用字、风格和章法结构进行了阐释,体现出了其评点以作品为本位,崇尚别情别趣,对诗歌艺术有着辩证认识的特色;最后论述了《唐诗归》的价值,并从明、清两代学者对于《唐诗归》的评价出发,归纳了《唐诗归》问世后产生的影响,总结了这部唐诗选本存在的不足。

王玉敏[4](2020)在《竟陵派诗学与庄子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与谭元春的诗学理论与诗歌创作中多有庄子思想的印记。钟、谭接受庄子思想是受晚明内忧外患及党争剧烈的政治格局、东林学派与蕺山学派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以及明代中后期庄学起兴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钟、谭二人诗学观念在批判与继承拟古与性灵两派文学思想时亦为庄子思想所沾溉,竟陵派的“性灵”之“性”需诗人虚静其心,而“灵”则为真,诗人应各适其性,终达至浑融自然、与道合一之“厚”的诗境,而此道为庄子之道。钟、谭诗作中有运用《庄子》典故,有同于庄子对黑暗社会的愤世嫉俗、又有因人生多艰而借庄子思想求得精神超脱之诗,亦蕴二人孤洁拔俗之性情。钟、谭有烟霞癖,作诗以虚静之心,为庄子思想所影响而形成个性化的清与奇之诗境。

林友宏[5](2020)在《贤能制度中的偏袒主义:基于对明代科举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科举被认为是古代中国在贤能政治上的重要制度创新,但权力仍可能对科举的公正性造成侵蚀。本文利用明代科举数据,考察了明代权力中枢(内阁)对科举取士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阁对科举会试阶段的影响并不显着;但在殿试阶段,与阁臣拥有相同籍贯(同府或同省异府)的考生将获得更高的甲第,并且更有可能在馆选中被选为庶吉士。阁臣中,首辅对殿试和庶吉士选拔的影响较次辅更大。研究还发现阁臣卸任之后对科举的影响即不复存在,而次辅对科举殿试的影响则随着任职时间的延长而加强。因此,顶层权力的影响导致了明代科举中地域偏袒主义的存在。

李振松[6](2017)在《王象春文学研究》文中指出王象春(1578-1632)出身于明中期以来山左地区着名的世家大族——新城王氏。他是新城王氏家族第六代成员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人,也是明后期山左诗坛的巨擘。凭借突出的诗歌创作成就和“重开诗世界,一洗俗肝肠”的诗歌革新理论,王象春不仅对晚明山左诗坛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对新城王氏家族第七代王与玫,第八代王士禛、徐夜等人的影响也十分突出。尤其是王士禛被的神韵诗学理论的形成,就受到了王象春的影响。关于王象春的着作,现存有诗集《问山亭诗》、《齐音》(又名《济南百咏》)等,共存诗1200多首。另有诗评类作品《李杜诗评》(包括《读李诗评》2卷、《读杜诗》1卷)等。王象春身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当时的中国,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王象春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那个时代多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地域与家族文化的双重熏陶,王象春不仅在其个性气质方面显示出了独特性,而且在文学创作与文学主张上也多有创新。这不仅奠定了他在新城王氏家族中的重要文学地位,也使他成为了明末山左文坛风气转变过程中的典型人物。有鉴于此,本文以王象春及其文学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发掘与王象春有关的史料,对其生平、交游、诗歌创作、文学主张、诗坛影响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分析,在准确界定其在家族及明末山左乃至全国诗坛之地位的同时,为新城王氏与明朝山左文人的个案研究,作出了有益的补充。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关于王象春的家世、生平以及人格特征的分析。王象春生于山东桓台,古称新城,属于齐地。齐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开放进取、兼收并蓄的鲜明特征,对王象春“天才排奡,目空一世”的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王象春从小深受家族文化的濡染。强调“道义”和“读书”二事的家训,对王象春的人生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仕途的坎坷就与他所受的不畏强权、弘扬正气的家族文化教育有关。而这种家族文化教育又使得他在明末党争中缺乏明哲保身的意识和手段,从而直接导致他仕途生活的偃蹇,并且在自身遭受阉党迫害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家族处于了一种危险的境地。总之,出生之地的文化传统与家风的熏陶,促成了王象春人格的形成,并影响到了他后来的仕途生活。第二章是关于王象春的交游研究。因受显赫的家庭出身、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身陷党争等因素的影响,王象春一生中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物。总体来讲,王象春的交游不以人物职位的高低与身份的贵贱为依据,而是从乡谊之情、政治立场和文学爱好等方面出发,广泛地选择交游对象。这导致其交游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政治性,且以文学交游为主要形式。通过对王象春交游对象的分类概述,以及对其与钱谦益、钟惺、文翔凤、公鼒、李若讷等重要友人交游内容的重点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王象春的个人爱好、日常行为、文学创作、人生抉择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了友朋们的影响。而正是这种广泛而丰富的交游生活,提高了王象春的文学修养和政治知名度,也彰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并最终促使其闪烁在明末山左乃至全国诗坛之上。第三章为王象春的诗集《齐音》的专题研究。首先是关于《齐音》一书之版本情况的介绍与考订。其中重点介绍王士禛批点删选《齐音》之始末,并分析其批点删选之得失。其次是关于《齐音》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的介绍与分析。其中,探讨王象春诗歌思想中强烈的地域意识,是本节的重要内容。最后是关于《齐音》与《广齐音》的比较。两部诗集的内容虽都是表现济南的风土人情,但因作者所处时代与生平经历不同,故两本诗集在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上都存在差异。第四章是关于王象春的诗集《问山亭诗》的研究。首先是关于《问山亭诗》结集及版本情况的考述。其次是关于《问山亭诗》题材内容的论述。《问山亭诗》收诗千余首,笔锋所及,包罗万象,具有丰富的题材内容,可视为明代末期的诗史。最后是关于《问山亭诗》风格特色的分析。王象春的诗歌风格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并且伴随着王象春人生经历和个人心态的变化,不同时期的诗歌呈现出的主体风格也有所不同。第五章是王象春《李杜诗评》研究。首先,从版本及内容特色等角度对《李杜诗评》进行详细介绍,以最大程度地呈现该作品之面貌;其次,通过比较王象春对于李白和杜甫诗歌的评点内容,探讨王象春的扬李抑杜倾向,并分析形成该倾向的原因;最后,结合王象春创作《李杜诗评》的相关背景,论述王象春评点李杜诗歌的价值和意义。第六章是王象春对于新城王氏家族文学的影响方面的研究。首先,结合王象春之父王之猷的诗歌创作成就,探讨了他对王象春诗歌创作的影响。其后重点分析了王象春对于家族文学的影响问题,这主要包括王象春对于王与玫、王士禛、徐夜三人的影响等方面。其中,王象春对于王士禛的影响,是本章的重点。关于该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分析王士禛对于《问山亭诗》的批点入手,通过概述王士禛手批《问山亭诗》的基本情况,并研究王士禛的批点内容和批点特色,来探讨王士禛对于王象春诗学的接受问题,并最终得出了王士禛的神韵诗学理论的形成受到了王象春的影响这一结论。第七章探讨王象春的诗学创新及诗坛影响问题。王象春生活的晚明时期,文坛上充斥着摹古与师心两大文学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象春既未支持乡贤李攀龙等人的摹古行为,也未支持好友钱谦益、钟惺等人的反复古行动,而是冷静地分析复古派与反复古派的利弊得失,并在学习古人之精神的基础上另辟诗路,提出了“重开诗世界”的诗歌主张。这体现了他在诗学方面不囿于时习的创新精神。而凭借这种“自辟门庭”的诗歌理论以及创作实践,王象春不仅对新城王氏家族成员颇有影响,而且也改变了明末山左诗坛的风气,他由此也成为了明末山左诗坛独树一帜的文学巨擘。

付一冰[7](2017)在《万历科场案与晚明文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举对文学的影响复杂而多元。本文从科场案这样一个联结了政治与士人的维度出发,通过梳理万历科场案对晚明文学多途径、多层次的影响,展示了科举文化生态背景下晚明文学风貌形成过程中的一条脉络、一个侧面。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在回顾以往研究状况的基础上,说明了选择万历四大科场案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次数多,范围广,程度深,与政治联系紧密,对文学影响明显。第二部分:万历年间的四大科场案。这一部分对四大科场案作了基本史实的梳理,以期深入揭示科场案背后君与臣、臣与臣、臣与党、党与党之间的角力。第三部分:万历科场案与文坛格局的异动。这一部分就科场案当事人在科场案发生前后的身份转变进行了具体分析,其共性是:科场案的发生促使科场案当事人由台阁文人、郎署文人转向山林文人、市井文人。第四部分:万历科场案与作家文学生涯的改变。这一部分分析了科场案当事人进行文学创作时在题材、内容和风格上的不同选择,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科场案对作家文学生涯的改变结果因人而异。第五部分:结语。从政治和文学两个角度总结万历科场案的特点,阐述了万历科场案在晚明政治文化生态中的重要地位和对文坛风貌塑造的作用与力度。

牛明铎[8](2016)在《明代科举防范与惩治作弊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继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之后的一种以考试为核心,以客观、公平为主要特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中式后的巨大名利诱惑,驱使一些人铤而走险,不惜违规犯禁,采用各种舞弊手段非法获取功名。历代统治阶级为维护科举公平,达到选贤取士的目的,势必采取相应的反舞弊措施。经历了唐代的创制、两宋的发展和元代的改革,明代科举防范与惩治作弊制度空前完备。为防范考生冒籍,明廷规定考生必须在现籍地应试,同时辅以保勘、印卷等制度,嘉靖后期还一度采取地方朝觐官督察制度。为防范考生在科场作弊,明廷制定了搜检、巡绰和号舍制度。其中搜检制度主要是防范考生入场时挟带,或者执事官和考务人员纵容、代替考生挟带违纪物品;巡绰和号舍制度则主要是防范考生在考试期间相互传递、抄袭以及执事官和考务人员纵容考生在考场作弊。与防范冒籍、怀挟、传递等弊相比,防范掌握考生去取大权的考官作弊无疑显得尤为重要;其主要内容包括考官回避、锁院、戒誓、弥封、誊录、异色笔阅卷及公同拆卷等制度。为监督乡、会试录取结果是否公平、公正,揭晓后还要将中式考生试卷解部磨勘,查验是否违式或通关节;被参考生则要进行覆试,重新判定去取。考生冒籍一般要被革去功名、发回原籍,但也有被处以枷号、甚至下狱的;怀夹或通关节的考生,根据其作弊情节轻重会被处以罚科、“问发充吏”、枷号、遣戍。考官作弊,也会根据其情节轻重给予不同处罚——罚俸、降职、降职调外任、革职闲住、罢官。其他参与作弊的考务人员,一般是官员罚俸、军卫调边、匠役“发口外为民”。总之,明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中可能出现作弊的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相应的防范制度或措施,对作弊者也根据其作弊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的处罚,为维护科举公平、公正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周嘉慧[9](2016)在《汤宾尹及其《睡庵稿》研究》文中提出汤宾尹起家贫贱,世代以耕读为业,二十七岁即成为新晋榜眼,尤擅科举制义而才名远播,多次出版科举考试参考书目,被学林士子奉为科考圭臬。在明末党争中,汤宾尹因万历庚戍年“搜卷得元”科举舞弊案,在辛亥京察中被褫夺官职。汤氏世居宛陵,介居梅沈巨族之间,所交皆天下名士。汤宾尹从小受名士沈君典赏识,并与其从兄沈静庵之女结成婚姻;与梅氏家族梅季豹意气相投;在梅季豹引荐下结识潘景升;与汤显祖成为挚友。在《睡庵文集》文序与书序中,汤宾尹提出“自为一代,不袭古人”的文学时代观、文章讲究真性情的情境互见论、传神文骨论以及文章平奇论。他认为明人的一代风尚集中体现于科举制义,因而肯定科举制义对人才选拔的重要性。他还梳理科举制义的发展历程,阐释创作主体论。寿序,作为一种与寿诗并存的独立文体,在汤宾尹的笔下多思想的阐发,既有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又有出身贫贱的自卑与人生遭际的不平。墓志铭中的请铭应酬之作语言简练,人物形象突出,评价人物微言大义;而亲友恩师墓志铭,情感充沛、内容充实。汤宾尹祭文少情感而多议论,围绕论点论证事迹真实可信,具有较强说服力。行状既有集中突出片面性格特色体现人物真实性,又有多角度人格的塑造展示人物完整性。《睡庵诗集》中山水诗既有波澜壮阔的浑然旷远意境,又有细致入微的生动描写。羁旅诗既有久别家乡对故土的热爱,又有功名仕进前途难测的不安。赠别诗既有身同孤鸟的人生遭际之叹,又有会面不知期难舍别离。酬酢诗不仅有抚今思昔的人生之感,还有赠怀思远之念。寿诗不仅有祝祷庆寿之意,亦有生命短暂的人生价值之叹。总之,汤宾尹之诗为“情境相辅,神行其间”的真性情之作,在自然浅俗的语言下,展现出近于俚俗的诗歌风格。

贺琴[10](2015)在《明清时期山左新城王氏家族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城王氏是明清时期山左地区着名的文学家族,自明中期以科举、事功崛起之后,绵延三百余年,科甲相继,文脉相传,在明清山左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从明嘉靖至清康熙年间,王氏经历了由科举世家向文学世家的过渡、转变,诗学成就和影响也从一家而至一国。本文以王氏家族文学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梳理王氏家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一方面宏观上考察王氏家族发展与明清政治、社会、文化的关系,王氏生存的文学生态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家族文学传统;另一方面对王氏家族成员的创作进行个案分析,展现王氏成员各自的创作面貌,以揭示王氏家族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以及这种规律与明清山左文学发展的关系。本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四章,为总论,下编五章,为分论。上编对新城王氏生存的政治环境、文学生态圈、文化生活、着述情况进行了总体的研究。第一章明清之际的新城王氏,主要探讨王氏在明清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思潮下的生存与发展。王氏家族崛起于明代中期,在万历年间达到鼎盛,明清易代一度人才凋零,入清以后又在文化上再次振兴,这种发展轨迹与明清时期的政治、社会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治方面,王氏牵涉入晚明党争与明清易代两个主要的政治事件中,晚明党争激烈之时,王氏家族在科举、仕宦上也正达到鼎盛,作为政实势力雄厚的世家大族,不可避免地卷入党争的漩涡,王象晋与丁巳京察、王象春与东林党争都是复杂政治环境影响的结果。明清易代,王氏作为山左望族,在吴桥兵变中对时局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经历了“辛未”、“壬午”、“甲申”三次劫难,遭受重创,在家族的发展、心态、文化上都发生了变化。在社会文化方面,晚明时期王阳明“心学”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东林学派救弊补偏,与王学左派展开论争,为清初实学思潮的兴起作好准备。王氏家族中王之垣杖杀何心隐事件、王之都、王之猷、王象春与东林学者的交往等,从反、正两方面反映了王氏的文化态度,王氏奉行儒家经世传统,在学术文化取向上与东林学派相近。第二章考察新城王氏家族的交游,主要侧重于文学层面。王氏家族的交游可以分为一般的社会交往和文学交往,社会交往体现着王氏家族的政治、社会地位,影响着王氏的文学交往,明代王氏鼎盛时期交游广泛,以政治性的交往为主,王象乾、王象蒙辑录的《忠勤录》,收入了140余人为王氏所撰之诗、文,其中不乏首辅、尚书等位高权重者,集中地展示了王氏的政治交游和社会影响。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扩展了王氏文学交游的范围和层次,王氏的文学交往主要包括家族之间的交往和王氏成员的交游。王氏与明清时期的山左文学家族有密切的联系,如临朐冯氏、临邑邢氏、淄川高氏、毕氏、博山孙氏、赵氏、新城徐氏、长山刘氏等家族,在文化、教育、文学思想等方面都与王氏相互影响,并形成明清山左诗歌发展的一条线索。王氏成员中文学交游最为广泛的是清初王士禄、王士禛兄弟,他们早年同登诗坛,并称“二王”,在京城、扬州两个文学中心展开了频繁的唱和活动,从诗坛边缘走向中心,为王氏文化上的振兴做好准备。第三章新城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传统,探讨王氏家族的家族文化、家学传承、文化生活、诗学传统。王氏在家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宗族建设,以“道义”和“读书”为基本家训,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本规范,同时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形成融通儒、释、道的家族文化传统。王氏重视科举教育,读书为本,同时广泛涉猎文学、经学、史学、书法、绘画等方面,勤于着书立说,形成丰富而深厚的家学传统。王氏家族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特长受到新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人文环境的熏染,成员在锦秋湖、长白山以及家族园林中进行吟咏、唱和,以群体性的雅集、酬唱展开文学交流,完成家族文风的衣钵相传。王氏家学所长在于诗学,其诗学受到明代复古诗学的影响,又有亲近自然、乐游山水的家族性格,形成了追慕复古、雅好山水的诗学传统。第四章新城王氏家族着述考,对王氏家族的着述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王氏着述浩繁,从王重光到王士禛的五代人中,有着述的24人,有着录或留存的着述300余种,本章分三节,分别对明代王氏成员、王士禛、王士禄和清代其他王氏成员的着述进行梳理、考证,以辨别版本源流、厘清存佚状况,展示王氏深厚的家学、文化传统。下编为个案研究,对王氏家族中有代表性的成员如王象春、王象艮、王与玟、王士禄、王士禛等人的诗歌创作、诗学观念等进行分析,以展现各个成员的创作面貌,总结王氏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第一章研究王象春、王象明、王与玟的诗歌,三人在诗学宗尚和诗歌创作上观念相近,都受到明代山左诗坛主流复古诗学的影响。第一节考察王象春的诗歌创作,王象春的诗歌风格的形成是明代山左诗学和王氏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其父王之猷步趋济南,不爽尺寸,追随复古派,王象春在诗歌上也承接了七子派的复古观念,又对复古诗学进行了反思,倡导“重开诗世界”,取法晚唐,自辟门庭,诗歌蹈险经奇。第二节考察王象明的诗歌创作,王象明身处末世,多病多愁,才虽不逮王象春,然驰骤从之,诗歌跌宕纵横,造境离奇。第三节考察王与玟的诗歌创作,王与玟受王象春影响深刻,与徐夜交往最深,在创作上取法晚唐,又好为艳体,凄艳诡激,深挚哀婉。从王象春、王象明到王与玟、徐夜,体现出对明代主流复古诗学中重体格声调的继承与反思,是王氏家族诗学传承的一条脉络。第二章研究王象艮、王象晋以及王与胤的诗歌,他们在成就上虽不及王象春,但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面貌。王象艮身负才名,但一生仕途不顺,沉沦下僚,在新城独辟“迂园”,寄情于山水田园,在诗学上也受到复古派的影响,追慕李攀龙,但创作上师法中、晚唐,多写山水田园之趣,有韦、白余韵,大历之风。王象晋为人宽易平和,也乐山好水,山水之作或恬淡幽静或雄阔健雅,感怀之作寄托平和淡泊的田园之思。王与胤生逢易代,以身殉国,忠节为人所称,所存诗歌多为出使关陇所作,主要描写边塞见闻,一些诗作融入佛禅思想,深邃悠远。王象艮、王象晋在诗歌创作上与王象春等人有所差异,更多地受到雅好山水的家族性格影响,形成了王氏家族诗学传统中的另一条脉络。第三章王士禄、王士禧、王士祜诗歌考论,考察兄弟三人的诗歌观念、创作和风格,以王士禄为重点。分为三节,第一节探讨王士禄早期诗歌的取径,以《琅琊二子近诗合选》为中心,这部诗集收录了王士禄、王士祺顺治年间初登诗坛之际的作品,王士禄对汉魏、六朝古调、初、盛唐诗、杜诗、香奁体等都有所师法,反映了他在早期探索阶段博综众长的诗学取径。第二节以《涛音集》为中心,分析王士禄初入登诗坛时的诗学旨趣,在对掖县诗人的评点中,王士禄集中体现出对杜甫雄浑高古的老成之境和兴象神韵的唐人“妙境”的推崇,这是对王氏家族诗学传统的继承总结,也影响了王士禛的诗学观念。第三节结合王士禄的经历和创作,考察他的诗学宗尚与嬗变,王士禄早年博综众长,取径较宽,莱州时期诗学旨趣进一步明晰,“甲辰之狱”以后由杜甫而转向孟浩然,意取澄澹遥缓,自成一体。第四节简论王士祜、王士禧的诗歌,王士祜诗学王、孟,有神韵清远之趣,王士禧亦寄情山水,有唐人风调,二人在诗学上都受到王士禄影响。第四章探讨王士禛与家族诗学、地域诗学的关系,王士禛是王氏家族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成员,他将王氏诗学和山左诗学进行了继承和总结,发扬光大,以“神韵说”领导康熙诗坛。王士禛在神韵说、杜诗学、宋诗学和声律学等方面各有建树,诗学成就斐然。他记录了家族历史,搜集、选刻家族着述、评价家族成员创作实绩,对王氏家族文学进行了总结。同时,王氏追慕复古和雅好山水的诗学传统也影响了王士禛,王象春、王与玟等人对复古诗学的反思、突破,王象艮、王象晋等人的澄澹清远、兴象风神都为王士禛诗学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王士禄的指导下,王士禛完成了对家族诗学的继承和超越。王士禛诗学也是在明清山左诗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对山左前贤边贡、李攀龙等人进行了审视,推崇古澹一派,并有意搜集,评点、论定山左诗人诗集,推动了清代山左诗学的发展。第五章新城王氏词学研究,集中研究王氏家族词的创作、词学观念、词坛活动等。王氏词学成就不及诗学,有词作的成员也较少,在词学观念和创作上都受到明清之际《花间》、《草堂》之风的影响,王象春、王与玟、王士禄、王士禛等人的词在内容上都以男女爱情、相思别离为主,风格婉约绮艳,体现出较为一致的家族风气。王氏虽在词的创作上成就不显着,但在词坛活动方面有较大影响,王士禛、王士禄在江南词坛展开的“红桥唱和”、“广陵唱和”等一系列唱和活动对于清初词风的嬗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最后有附录二则,分别是新城王氏家族世系简表和新城王氏家族大事年表。

二、庚戌科场案及对晚明文坛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庚戌科场案及对晚明文坛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殿试的角力:政治、标准与公平(论文提纲范文)

一、君臣治理观念不统一与皇权强化下的殿试衡文冲突
二、读卷官之间的政治斗争及其对阅卷标准的影响
三、明代二、三甲进士:被忽略的庞大群体与殿试公平

(2)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研究 ——以明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关于明代科举防治作弊制度的论着
        2.对于考官舞弊的研究
        3.以往研究的不足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明朝以前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综述
    (一)唐朝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概述
        1.锁院制度
        2.别头试制度
        3.覆核与覆试制度
    (二)宋朝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概述
        1.弥封、誊录制度
        2.别头试制度
        3.覆试与覆核制度
    (三)元朝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概述
        1.会同拆卷填榜制度
        2.磨勘制度
    (四)对明朝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的影响
二、明朝科举考官舞弊的事前监察
    (一)回避制度
        1.亲属回避
        2.职责回避
        3.地域回避
    (二)锁院、戒誓制度
        1.锁院制度
        2.戒誓制度
    (三)防范考官在命题和进题中舞弊
        1.命题阶段
        2.进题阶段
    (四)防范考官阅卷中舞弊
        1.弥封、誊录制度
        2.异色笔阅卷、分经扃房制度
        3.会同搜校落卷、拆卷填榜制度
三、明朝科举考官舞弊的事后监察
    (一)磨勘制度
        1.明朝时期磨勘制度的发展状况
        2.磨勘中发现考官违规通关节
    (二)覆试制度
        1.明朝时期覆试制度的发展状况
        2.覆试中发现考官违规通关节
四、明朝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的历史反思与当代借鉴
    (一)明朝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历史反思
        1.积极影响
        (1)保证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
        (2)有利于选拔国家需要的真正人才
        (3)打破世家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2.消极意义
        (1)过于重视防范惩治舞弊忽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察
        (2)片面追求形式公正导致偏离目标初始要义
        (3)后期流于形式而成为党派争斗的政治工具
    (二)明朝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当代借鉴
        1.从立法层面上加大对考试舞弊的处罚
        2.重视考务管理,制定系统全面的防弊监察体系
        3.加强招考队伍的思想建设和法治意识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钟惺、谭元春《唐诗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唐诗归》的编选背景
    第一节 《唐诗归》产生的背景
        一、万历时期的时代背景
        二、万历时期的诗学思潮
    第二节 钟惺与谭元春的生平及交游
        一、钟惺的生平与交游
        二、谭元春的生平与交游
        三、钟惺与谭元春的订交
    第三节 钟惺与谭元春的诗学观
        一、钟惺的诗学观
        二、谭元春的诗学观
第二章 《唐诗归》的成书及其版本
    第一节 《唐诗归》的成书
    第二节 《唐诗归》版本述略
        一、明代《唐诗归》的版本
        二、清代《唐诗归》的版本
第三章 《唐诗归》的选诗
    第一节 《唐诗归》的选诗宗旨
        一、以幽情单绪为尚
        二、以学古师心为本
    第二节 《唐诗归》的选诗特色
        一、选录时段:推崇盛唐,兼重四唐
        二、选录诗人:不恃声名,独具慧眼
        三、选录体裁:各体兼备,取长补短
        四、选录题材:兼收并蓄,尤重送别
第四章 《唐诗归》的评点
    第一节 《唐诗归》的评点方式
        一、精研字句,梳理脉络
        二、对比映照,自见分晓
        三、指误辨析,昭示后学
    第二节 《唐诗归》的评点特色
        一、诗道性情,别情别趣
        二、作品本位,情真意厚
        三、物极则变,物极必反
第五章 《唐诗归》的价值及影响
    第一节 《唐诗归》的价值
        一、“不必焚毁”的诗学价值
        二、“家置一编”的社会价值
    第二节 《唐诗归》的影响
        一、《唐诗归》对明代文坛的影响
        二、《唐诗归》对清代文坛的影响
    第三节 《唐诗归》的不足
        一、校勘不精,疏于考证
        二、强调性灵,评语晦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唐诗归》选诗评语一览表

(4)竟陵派诗学与庄子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竟陵派受庄子思想影响的原因
    第一节 政治格局
    第二节 社会思潮
    第三节 庄学兴起及谭元春《遇庄》
第二章 竟陵派诗学观念与庄子思想
    第一节 拟古之“豪”与性灵之“俊”
    第二节 “虚怀”与“心斋”
    第三节 “未有无灵心而能为诗者”与“咸其自取”
    第四节 “诗至于厚而无余事矣”与“浑沌”
第三章 竟陵派诗歌创作实践与庄子思想
    第一节 悲世与超世
    第二节 清与奇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6)王象春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地域、家世与王象春的人格塑造
    第一节 齐鲁文化传统与晚明世风
        一、齐鲁文化传统与明后期山左诗坛
        二、晚明世风与士人的精神生活
    第二节 王象春的家世与生平
        一、家学源流与家世门风
        二、生平经历与仕宦浮沉
    第三节 王象春与新城王氏家族
        一、身陷党争,殃及同宗
        二、“吴桥兵变”与“辛未之难”
第二章 王象春交游考略
    第一节 交游简述
        一、与山左时贤名人的交游
        二、与东林党及其他反阉党人士的交游
        三、与阉党分子及其他中间势力的交游
        四、与骚坛文人的交游
    第二节 王象春与钱谦益的交游与文学互动
        一、王象春与钱谦益交游述论
        二、王象春与钱谦益间的文学互动
    第三节 王象春与同里好友公鼒、李若讷之交游
        一、“相依连夜到参斜”——王象春与公鼒之交游
        二、“交以文缔,最习知之”——王象春与李若讷之交游
    第四节 王象春与同年好友钟惺、文翔凤之交游
        一、从同年好友到形同陌路——王象春与钟惺之交游
        二、“《齐音》谁能和?独有文太青”——王象春与文翔凤的交游
第三章 王象春《齐音》研究
    第一节 《齐音》之版本及王士禛删选《齐音》考述
        一、《齐音》之版本情况
        二、王士禛删选《齐音》始末
    第二节 《齐音》中的济南山水及王象春诗歌思想中的地域意识
        一、《齐音》的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王象春诗歌思想中的地域意识
    第三节 《齐音》与董芸《广齐音》之比较
        一、内容上的差异
        二、艺术风格之不同
第四章 王象春《问山亭诗》研究
    第一节 《问山亭诗》的结集及版本情况述略
        一、《问山亭诗》的结集情况
        二、《问山亭诗》版本述略
    第二节 《问山亭诗》的题材内容
        一、记事抒怀诗
        二、行旅纪游诗
        三、题咏赠答诗
    第三节 《问山亭诗》的风格特色
        一、入仕之前:诗思新妙,富有神韵
        二、入仕之后:诡奇险刻、沉郁悲慨
        三、罢归之后:从慷慨悲凉、任侠狂狷到诗中有禅、神韵摇曳
第五章 王象春《李杜诗评》研究
    第一节 《李杜诗评》之版本及内容述论
        一、《李杜诗评》版本情况概述
        二、《李杜诗评》的内容及特色
    第二节 王象春“李杜优劣”论析
        一、扬李抑杜之倾向的呈现方式
        二、王象春李杜诗歌评点述论
        三、王象春扬李抑杜原因探析
    第三节 王象春评点李杜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一、王象春创作《李杜诗评》的背景
        二、王象春评点李杜诗歌的意义
第六章 王象春与新城王氏之文学
    第一节 王象春与王之猷的诗歌创作
        一、王之猷诗歌创作概述
        二、王之猷之诗风及其对王象春的影响
    第二节 王士禛手批《问山亭诗》始末及“神韵说”的形成
        一、王象春、钱谦益之友谊对王士禛的沾溉
        二、王士禛手批《问山亭诗》概述及手批时间考探
        三、王士禛批点《问山亭诗》的特色及价值
    第三节 王象春对王与玫和徐夜的影响
        一、王与玫的诗歌创作及其对王象春诗风的继承
        二、徐夜的诗歌创作及王象春对其诗风之影响
第七章 王象春的诗学创新及诗坛影响
    第一节 “重开诗世界”——王象春诗学理论的创新性
        一、师古不拟古——王象春的学古态度
        二、“重开诗世界”——王象春自辟门庭的诗歌理论
    第二节 王象春与晚明山左诗坛
        一、从高倡“齐风”到“齐气”奔逸
        二、王象春与“济南诗派”
结语
附录一: 王士禛《问山亭诗》评点辑录
附录二: 《李杜诗评》标点整理本
附录三: 相关书影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之科研成果
致谢

(7)万历科场案与晚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万历年间的四大科场案
    第一节 张居正三子登科案
        一、万历初期的政坛与文坛
        二、张居正六子基本情况概述
        三、张居正三子登科案发生始末
        四、对张居正三子中式案的几点看法
    第二节 万历十六年顺天乡试王衡案
        一、万历十六年顺天乡试案发生始末
        二、顺天乡试案王衡被论之根由
    第三节 万历二十五年焦竑被劾取士文体案
        一、焦竑被劾取士文体案发生始末
        二、焦竑因科场案被逐的真正原因
    第四节 汤宾尹越房录取韩敬案
        一、万历中期以后的党争形势
        二、汤宾尹越房录取案发生始末
第二章 万历科场案与文坛格局的异动
    第一节 焦竑身份的转变与台阁体的没落
        一、馆阁文人身份和多元化倾向的冲突
        二、焦竑身份的转变和台阁体的没落
    第二节 曹学佺:官闲十年与金陵诗坛的极盛
        一、曹学佺与丁酉科场案之关系
        二、官闲十年与金陵诗坛的极盛
    第三节 韩敬:退而校一代之文
        一、领袖文坛的实力和野心
        二、退而校一代之文
    第四节 钱谦益和竟陵派之间的一段公案
        一、庚戌科场案与钱谦益:只堪领袖山林耳
        二、钱谦益评竟陵派:亡国之诗妖
第三章 万历科场案与作家文学生涯的改变
    第一节 张懋修:文学道路的彻底断裂
        一、积书好古,六子最先鸣者也
        二、明代状元与文学的一般发展轨迹
        三、文学道路的最终断裂
    第二节 从《邯郸记》到《鸾鎞记》
        一、《邯郸记》:若道文章空使得,状元曾值几文来
        二、《鸾鎞记》:从教曳白自登科,饶咱制锦空延伫
    第三节 王衡和他的杂剧《郁轮袍》
        一、诗歌创作:未能忘情于十年不字
        二、杂剧创作:抒发科场愤懑的写心杂剧
    第四节 钟惺与竟陵派幽深孤峭的诗风
        一、庚戌科场案与钟惺的仕途:两党见斥,志节不舒
        二、庚戌科场案与钟惺的文学创作:始平心气,虚怀独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明代科举防范与惩治作弊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明代以前科举防范与惩治作弊制度
    第一节 防范与惩治科举作弊制度的创立时期唐
        一、防范考生冒籍的制度
        二、搜检制度
        三、防范与惩治考官作弊的制度
        四、覆核与覆试制度
    第二节 防范与惩治科举作弊制度的发展时期——宋
        一、防范和惩治考生冒籍的制度
        二、搜检、巡铺和按榜就座制度
        三、防范考官作弊的制度
        四、覆核与覆试制度
    第三节 防范与惩治科举作弊制度的改革时期——元
        一、防范与惩治考生冒籍的制度
        二、搜检、巡绰及席舍制度
        三、防范与惩治考官作弊的制度
        四、磨勘制度
第二章 明代科举防范与惩治冒籍制度
    第一节 明代不同地区乡试的冒籍及其原因
        一、两直乡试冒籍及其原因
        二、云贵、广西等边远地区乡试冒籍及其原因
        三、其他地区乡试冒籍及其原因
    第二节 明代科举防范考生冒籍的制度
        一、现籍地应试制度
        二、保勘制度
        三、印卷制度
        四、地方朝觐官督察制度
    第三节 对冒籍考生及相关人员的惩处
        一、对冒籍考生的惩处
        二、对相关人员的惩处
第三章 搜检、巡绰及号舍制度
    第一节 搜检制度
        一、乡试搜检官的设置
        二、会试巡绰监门官的设置
        三、乡、会试搜检军士的简拔
        四、考生、执事官及考务人员的入院搜检
    第二节 巡绰制度
        一、乡试巡绰官的设置
        二、会试巡绰监门官的设置
        三、乡、会试巡绰军士的简拔
        四、巡绰官员与军士的职责
    第三节 号舍制度
        一、号舍规制
        二、号舍编排及考生对号入舍制度
        三、号军的简拔及职责
    第四节 对怀挟考生、违纪执事官及考务人员的惩处
        一、对怀挟考生的惩处
        二、对违纪执事官及考务人员的惩处
第四章 受卷、弥封、誊录及对读制度
    第一节 受卷制度
        一、受卷官的设置与职责
        二、受卷官吏作弊类型及防范
    第二节 弥封制度
        一、弥封官的设置与职责
        二、弥封官吏作弊类型及防范
    第三节 誊录制度
        一、誊录官及书手的设置与职责
        二、誊录官吏作弊类型及防范
    第四节 对读制度
        一、对读官的设置与职责
        二、对读官吏的作弊及防范
第五章 防范与惩治考官作弊的制度
    第一节 考官回避制度
        一、亲属回避
        二、地区回避
    第二节 锁院和戒誓制度
        一、锁院制度
        二、戒誓制度
    第三节 防范与惩治考官泄题的制度
        一、防范与惩治考官命题环节泄题的制度
        二、防范与惩治进题环节泄题的制度
    第四节 防范与惩治考官阅卷中作弊的制度
        一、弥封、誊录及异色笔阅卷制度
        二、分经扃房阅卷制度
        三、公同搜校落卷和拆卷填榜制度
第六章 磨勘与覆试制度
    第一节 磨勘制度
        一、明代科举磨勘制度的发展
        二、对违式或通关节考生、考官等相关人员的惩处
    第二节 覆试制度
        一、明代科举覆试制度的发展
        二、对覆试考生及其取中考官、相关人等的处置
结语
附录: 文中明代科举作弊事件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汤宾尹及其《睡庵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汤宾尹的生平及交游概述
    第一节 汤宾尹的生平概述
    第二节 汤宾尹的酬酢交游
    第三节 党争中的汤宾尹
第二章 《睡庵文集》序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文序与书序中的文艺观
    第二节 书序与文序中的科举制义论
    第三节 寿序中的主要思想内容
第三章 《睡庵文集》中的人物形象与情感
    第一节 墓志铭:评价人物微言大义
    第二节 祭文:哀悼哭奠
    第三节 行状:个性鲜明
第四章 《睡庵诗集》的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睡庵诗集》的题材内容
    第二节 《睡庵诗集》的艺术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明清时期山左新城王氏家族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上编
    第一章 明清之际的新城王氏
        第一节 新城王氏家族发展概述
        一、声名初振——明中期王氏家族的崛起
        二、率有显誉——晚明王氏的鼎盛
        三、家国危难——鼎革之际王氏的凋零
        四、重振家声——清初王氏的文化振兴
        第二节 明清政治生活中的新城王氏
        一、晚明衰变与清初高压
        二、新城王氏与晚明党争
        三、新城王氏与明清易代
        第三节 明清社会文化思潮中的新城王氏
        一、明清社会文化转向
        二、新城王氏与王学左派
        三、新城王氏与东林学派
    第二章 新城王氏家族文学交游考
        第一节 明代王氏的社会交往
        一、崇尚事功
        二、政治地位
        三、家族联姻
        第二节 王氏与明清山左文学家族
        一、临朐冯氏
        二、临邑刑氏
        三、淄川高氏
        四、淄川毕氏
        五、博山孙氏
        六、博山赵氏
        七、新城徐氏
        八、长山刘氏
        第三节 清初新城“二王”诗坛活动及交游考
        一、“二王”早期京师文学活动考
        二、“二王”扬州诗坛活动考
    第三章 新城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传统
        第一节 融通儒、释、道的家族文化
        一、儒家立身
        二、出入佛、道
        第二节 科举、诗文并重的家学传统
        一、读书为本与科举制艺
        二、着书立说与艺术活动
        第三节 风雅自然的文化生活
        一、自然、人文环境的习染与歌咏
        二、家族园林中的雅兴与唱和
        第四节 追慕复古、雅好山水的诗学传统
        一、明清复古思潮中的山左诗学
        二、新城王氏的诗歌创作
        三、王氏诗学传统
    第四章 新城王氏家族着述考
        第一节 明代王氏成员着述考
        第二节 王士禛着述考
        一、诗、文、词类
        二、史地考证类
        三、选评类
        第三节 王士禄与清代王氏其他成员着述考
        一、王士禄着述考
        二、清代王氏其他成员着述考
    小结
下编
    第一章 王象春、王象明及王与玟诗歌研究
        第一节 王象春的诗歌创作
        一、王之猷与《柏峰集》
        二、王象春生平与着述
        三、王象春交游考
        四、王象春诗歌思想
        五、王象春的诗歌内容
        六、王象春的诗风演变
        第二节 王象明与《聊聊草》
        一、王象明生平与《聊聊草》考
        二、《聊聊草》内容与风格
        第三节 王与玟与《笼鹅馆集》
        一、王与玟生平、着述与交游考
        二、王与玟诗歌内容与风格
    第二章 王象艮、王象晋及王与胤诗歌研究
        第一节 王象艮与《迂园诗》
        一、王象艮行迹、师友考
        二、王象艮诗歌内容
        三、王象艮诗歌宗尚与风格
        第二节 王象晋的诗歌创作
        一、王象晋生平、着述概说
        二、山水之行
        三、田园之乐
        第三节 王与胤与《陇首集》
        一、王与胤生平与《陇首集》结集
        二、边塞生活与羁旅之思
    第三章 王士禄、王士禧、王士祜诗歌考论
        第一节 《琅琊二子近诗合选》与王士禄早期诗歌取径
        一、王士禄生平与《琅琊二子近诗合选》的编定
        二、博综众长的诗歌取径
        第二节 《涛音集》与王士禄早期诗学思想——兼及王士禛
        一、《涛音集》选编的背景、经过与动机
        二、诗学旨趣之一:雄浑高古的老成之境
        三、诗学旨趣之二:兴象神韵的唐人“妙境”
        四、关于二王早期诗学的几点思考
        第三节 王士禄的诗学宗尚与嬗变
        一、杜陵词人宗,词场纵高步
        二、一从时世矜高唱,谁识襄阳孟浩然
        第四节 王士祜、王士禧诗歌简论
        一、王士祜与《古钵集选》
        二、王士禧诗歌简论
    第四章 王士禛与家族、地域诗学
        第一节 王士禛与王氏家族诗学
        一、家族文学的总结
        二、王氏诗学的浸染
        第二节 王士禛与明清山左诗学
        一、对山左前贤的审视与接受
        二、乡邦文献的整理与点评
    第五章 新城王氏家族词学研究
        第一节 新城王氏的词创作与词学观念
        一、王氏词创作概述
        二、王氏词学观念
        第二节 步追《花》、《草》的创作风气
        一、王象春词简论
        二、王士禄与《炊闻词》
        三、王士禛与《衍波词》
        第三节 王士禛扬州词坛活动考
        一、《青溪遗事》唱和
        二、题余氏女子绣像唱和
        三、红桥唱和
        四、《海棠春·闺词》唱和
        第四节 王士禄江南词坛活动考
        一、江村唱和
        二、红桥宴集考略
        三、广陵唱和考略
    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一:新城王氏家族世系简表(一世至八世)
    附录二:新城王氏家族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目录
附件

四、庚戌科场案及对晚明文坛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殿试的角力:政治、标准与公平[J]. 潘志刚,方正. 江汉论坛, 2021(09)
  • [2]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研究 ——以明朝为例[D]. 赵旭.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钟惺、谭元春《唐诗归》研究[D]. 王璐.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竟陵派诗学与庄子思想[D]. 王玉敏. 暨南大学, 2020(04)
  • [5]贤能制度中的偏袒主义:基于对明代科举的考察[J]. 林友宏.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20(01)
  • [6]王象春文学研究[D]. 李振松.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7]万历科场案与晚明文学[D]. 付一冰. 武汉大学, 2017(09)
  • [8]明代科举防范与惩治作弊制度研究[D]. 牛明铎.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9)
  • [9]汤宾尹及其《睡庵稿》研究[D]. 周嘉慧. 湖南大学, 2016(03)
  • [10]明清时期山左新城王氏家族文学研究[D]. 贺琴. 山东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庚戌克昌案及其对晚明文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