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和相关术语标准

涂料和相关术语标准

一、涂料及其相关术语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肖伶[1](2021)在《《博茨瓦纳女性书写》回忆录部分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文在《博茨瓦纳女性书写》文集中回忆录部分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完成。这部博茨瓦纳英文作品集的中文翻译工作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的子项目之一。回忆录属于传记文本,作为一种叙事性文体,作者语言真实客观,叙述了博茨瓦纳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的生活状况。编者选取的五个独立的回忆录文本具有代表性,让读者看到了博茨瓦纳女性的意识觉醒。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更好地了解茨瓦纳族文化与非洲女性文化,通过把握五位女性的写作特点及表现风格,遵循回忆录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特征忠实翻译,使译文能够像原文一样感染人心。本文基于回忆录文本在文体、用词等方面的特殊性,以茨瓦纳族文化和语言的传译与博茨瓦纳宗教、社会、历史、政治的术语翻译及表现形式为切入点,对回忆录文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实践和总结,重点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的代表性案例。此次翻译实践的主要难点在于文中具有源语文化特色的词汇,通过参考博茨瓦纳相关着作的平行文本,阅读相关书籍、论文的方式逐步总结出传记类文本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方法,以期为后来的回忆录翻译提供一些参考,同时促进公众对博茨瓦纳的了解。

徐杨[2](2020)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船舶技术百科全书》中隐喻的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随着航海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在国际海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海事类文本的翻译质量至关重要。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文本选自《船舶技术百科全书》,是一本有关船舶种类、船舶结构、船上设备和装置、船上安全及维护等的网络百科词典,其中还涉及到许多航运规则及相关条例。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材料中有大量的隐喻用法,而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对传递原文信息至关重要。因此选取什么样的翻译方法使原文和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层层对应是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重点。在本报告中,共出现了五类隐喻,分别是与动物、颜色、身体部位、人或动物特征、以及物体特征相关的隐喻。以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本报告重点研究了海事英语中隐喻的翻译问题。采用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的研究方法,将本次翻译材料中出现的隐喻翻译策略总结为三类:保留喻体、转换喻体、舍弃喻体。对于个别约定俗成的海事英语词汇,直接沿用了传统的译法。本文旨在为今后同类文本的翻译扫清障碍、提供参考和借鉴。

宋立博[3](2020)在《生态环境标准图谱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生态环境标准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未来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及保护绿水青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十一五”以来,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启动了对1800余项环境标准的修订,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伴随着国家对环境标准发展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围绕我国环境标准进行研究。本研究发现,现有标准体系存在数据库不全、不易检索、内容缺乏关联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使用知识图谱技术,利用信息化方法整理环境标准文档和标准内容,并提出了构建环境标准查询平台的新思路。本研究在《环境标准图谱研究及开发》的项目支持下,开展了构建生态环境标准知识图谱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查询平台应用的需求与功能。本研究结合环境标准文档的特点,完成了标准图谱的构建,并搭建了基于标准图谱的数据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构建标准图谱和应用的过程,总结标准图谱的构建方案和应用平台建设建议。研究实现了从环境标准文档到知识图谱的构建目标。通过收集环境标准、设计图谱中节点关系网络、对环境标准文档内容进行知识提取、通过图数据库Neo4j构建标准图谱库等步骤,最终实现了从标准文档到标准图谱的转变。针对环境标准中存在的数据库不全、不易检索、标准内容缺乏关联等问题,设计并初步开发了“环境政策标准数据平台”,部分解决了上述问题。对标准图谱构建和查询应用平台设计中的各个阶段进行总结,整理出现阶段构建环境标准图谱的技术方案和流程,为未来标准图谱应用的完善提供建议。本研究应用知识图谱技术进行环境标准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创新性。研究所构建的标准图谱与应用平台能够部分解决现有环境标准使用中存在实际问题,为环境标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对利用信息技术促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周静[4](2020)在《寒冷地区既有住宅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适用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30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既有住宅保有量日趋庞大,但同时既有住宅由于建造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较低,既有住宅的能耗普遍偏高,且虽功能寿命已到期,但设计寿命尚未达到使用年限,也因此性能化改造余地较大。近年来我国大量关于既有住宅改造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由于实际改造工程中缺少基础信息数据,以及住宅类型多样,既有住宅的改造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和体系化的指导。本研究以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为例,选取1980-2000年间建造的寒冷地区典型城市住宅为研究对象,探索既有住宅性能化改造设计策略的选取方法。研究首先应用分项整理与类型化处理的方法,针对既有住宅案例进行调研并整理得到围护体系各部位的层级概念、性能特征及现状信息;而后以分部位分层级的方式整理、编辑并整合了改造设计策略,总结了涉及的主要材料类型;最后以典型既有住宅为样本进行了性能化改造设计,并引入能耗模拟软件PKPM。性能化改造设计的第一步是对既有住宅围护体系建设时期的原始状态性能进行评估,对比分析其与寒冷地区的标准限值的差距,为后续进行的性能化设计提供有针对性的数据参考;第二步是评估改造样本在实际改造后现时状态的性能指标,以此状态下的评估结果作为性能化改造效果的对比分析对象之一;第三步是针对围护体系各个部位选取适用的改造策略和材料,并以PKPM为平台,经过对改造部位、策略和材料构建的不同方案的一系列模拟优化,选取适用的改造设计方案并评估其性能指标;最终根据不同状态下的性能评估与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以此证明既有住宅围护体系的性能化改造适用设计方法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为实现既有住宅性能化改造提供了指导性强、操作性强、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此外,从国家现实情况出发,应用性能化改造策略,针对既有住宅性能提升探索体系化的适用改造设计方法,对实现我国城市住宅巨大存量的可持续改造具有积极地意义。

戎卿文[5](2020)在《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防性保护的概念自1950年代由布兰迪(Cesare Brandi)引介入建筑保护领域,理论与实践发展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始终在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预防性保护理论自2009年左右引介入中国学界,历经十年的发展与实践,目前在政策制定、科研和工程实践层面逐渐成为我国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然而,国内存在的问题亦比较显着,包括:对预防性保护概念的片面化、碎片化认识,重技术、轻理念,重硬件、轻软件,重单体、轻区域,更有因时髦而冠“预防性”之名者。这些问题使得国家的文化遗产政策和基础科研投入面临着可预见的风险。因此,历史地、科学地、系统地重新认识以欧洲为代表的国际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把握其历史脉络和未来发展方向,藉此建构中国的理论与方法,是建筑遗产保护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第1章首先系统整理和深入阐述了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历程,基本廓清了预防性保护的概念,揭示出相关话语体系与国际实践网络的生成过程。第2、3章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研究评述的解读,结合在欧洲相关国家与学术组织的实地调研与观摩,发现并提炼了1950年代以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2条主要原生路径:1.以科学归纳、区域巡检与整体规划为特征的规划式保护;2.以高频度巡检与反馈行动为特征的预防性维护。本文考证发现,前者主要以意大利学者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反映了意大利城市、建筑遗产思想的整体观;后者则主要以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深层动因来自荷兰的社区联结运作模式和文化传统。1990年代以来,预防性保护与当代保护理论语境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趋势,更显着地呈现出其科学面向和工具理性的特点。在第4章,笔者洞悉到近三十年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重构,其背后的趋势在于原生路径的交融与整合,以及对建筑保护运动在现当代发展的回应。本文提出并建构了P-MMI模式(P规划式—M监测、M日常维护、I巡检),对欧洲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项目进行评价,有效提炼出其发展路径与趋势;通过该模式观察到,1970年代的两条原生路径自19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交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模式,包括:“风险地图”模式、“文化区”模式等,对中国形成了启发。面向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新时期,本文第5章回顾指出,预防性保护引介入中国十年以来,并未得到系统性的学习和推广,但由于理念新颖、科技色彩浓厚,且与国内偏重硬件投入的科研运作模式相契合,预防性保护在重点建筑的监测领域有了较大发展。目前中国的预防性保护以对重点建筑的“科学保护”和预防监测见长,但忽视了区域面上的计划性预防,因此虽然在一些局部已具有“预防性”,但在宏观层面仍然是一种“应激性”保护;第5章后半部分进而以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现行机制为基础,吸收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规律与进展,根据P-MMI模式,初步建构了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第6章以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对上述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应用研究。结语总结了本文提出并建构的当前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路径:加强整体观,参照P-MMI模式,发展区域规划式预防性体系,保持硬件监测的优势,推动软件建设,强化巡检与日常维护行动,促使目前的“科技——应激——预防”模式向“科技——计划——预防”模式转化。本文成果既响应了国家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也为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郑杨彤[6](2020)在《俄汉工科术语语义生成认知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术语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才开始发展成立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科技进步,术语学研究发展迅速,研究内容不断更新,研究范式不断变化,研究成果丰富。术语学研究对象是某一专业领域内的术语总汇。认知术语学作为新兴学科,形成至今逐渐成为术语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引领着21世纪的术语学研究。本课题研究以俄汉工科术语为研究对象,以语义学、对比语言学、认知术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俄汉工科术语语义生成的方式、构成的认知模式,探究俄汉工科术语语义生成的异同,进一步尝试分析俄汉工科术语语言世界图景的异同。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介绍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进行阐述;第二章在语义学、认知术语学以及对比语言学范围内阐释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简述学界对术语的定义,阐述术语与普通词的关系,对工科术语进行界定,从语义、形态等角度对俄汉工科术语进行分类;第四章对比分析俄汉工科术语的语义生成方式,重点探究隐喻方式与转喻方式;第五章通过对俄汉工科术语的范畴化特征、认知模式及语言世界图景的异同对比分析,阐释俄汉工科术语语义生成的内在机理和外在表征。

吴兆蕾[7](2020)在《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也是在不断提高,规模也在日益扩大,在国际上竞争也不断地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科学进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具体表现为市场的变化加快、需求的不确定性、投资不断扩大及各种潜在风险等,要想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获得一席之地,全面地、系统性地、有效地适应当地市场的营销策略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而制定营销策略,解决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可以开拓更多的市场业务,不断扩大业务领域、增加营业收入、长期保持市场主导地位以及引领胶粘剂双组分包装市场新动力与新方向。首先,根据中国胶粘剂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未来新技术广泛应用趋势,提出解决双组分胶粘剂包装和静态混合产品应用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利用PEST工具分析当前中国所面临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行业技术环境宏观分析、微观环境分析和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SWOT分析,重新修正产品的市场定位。再次,充分诊断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目前所面临的营销方面的问题,找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原因,如:行业竞争激烈、价格过高、渠道商与销售人员管理混乱、内部审批流程效率低等导致客户流失等问题,针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应用市场营销STP理论为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重新市场细分、目标客户的选择以及产品的市场定位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找到产品市场定位,发挥其最大化的资源去赢得更多市场份额。完善的营销策略需要结合公司相关保障措施,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策略不仅能够解决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当前所面临的营销问题,同时也帮助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进行全面诊断并对症下药,按照其理论性、逻辑性、实用性进行系统化制定该营销策略来解决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自身问题,又可为更多同行业配套企业提供参考与学习意义。

卜繁强,赵海波,王艳秋,王庆文[8](2020)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相关术语与检测标准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不挥发物、挥发物、有机挥发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相关术语的定义与测试方法。通过对环境空气、材料及车辆零部件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相关检测标准的分析研究,给出了对环境空气、材料及零部件进行相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检测时的注意事项,并提出了完善既有标准的相关建议。

张新新[9](2020)在《产品色彩意象系统的混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人们生活品质感的急速提升,产品在满足用户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愈加关注用户的情感诉求。作为产品系统中最重要的视觉特征之一,色彩所传达的并非仅仅只是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还蕴含着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并且产品色彩的趋势预测,可有助于研发者把握市场动向、减少设计的盲目性。与此同时,设计系统中存在着类似“蝴蝶效应”的现象,设计之初构思时的一个微小偏差,经过整个设计阶段不断细化放大,会使设计完成后的最终结果与原定目标产生较大差异。因此,产品的色彩意象并不简单是产品色彩与人们心理认知语意之间的量化“公式”,而是涵盖各种影响因素的、非线性的“混沌”系统,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基于此,针对用户色彩意象认知过程难以进行编码与度量、产品色彩趋势预测主观性较强以及设计系统的复杂性等问题,在感性工学的研究框架下,结合本体论和混沌理论的技术方法对产品色彩意象系统的混沌性展开了研究,通过海量数据下产品色彩意象的信息挖掘、提取产品色彩意象系统的吸引子,进而获取时间序列用于判断系统的混沌性,并基于混沌系统的短期可预测特征、定量化地实现了产品色彩的趋势预测,指导满足用户色彩感性需求的产品色彩设计决策,为设计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拓宽了理论边界与思路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相应成果如下:(1)针对用户意象认知过程中复杂信息难以进行编码与度量等问题,基于用户的视觉感知特性,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从海量数据中析取了用户的色彩感性需求,得到包含79个描述产品色彩意象形容词的产品色彩意象词汇库。(2)根据产品色彩意象词汇库,应用二元组的描述方法构建了产品色彩意象本体模型,并且应用Protege软件实现了产品色彩意象本体模型的视觉化表达。而后,根据词汇库中各词汇的频数,应用意象熵方法得到了汽车色彩的品牌意象:“时尚的”和“自然的”,映射为此系统的吸引子。(3)基于产品色彩意象系统的吸引子,收集与此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展开产品色彩意象系统的混沌性判别研究。针对设计意象系统的复杂性,依据混沌的基本特性:信息的有序与无序、系统的确定性与随机性以及“蝴蝶效应”等,应用小数据量方法对产品色彩意象系统是否存在混沌现象进行了判别性研究,并以汽车外观色彩设计研发为例详细展开。计算六组汽车色彩的时间序列可知:该六组的最大Lyapunov指数计算结果均为正数,即汽车外观色彩意象系统具有混沌特性,进而分析可得产品色彩意象系统中亦存在混沌现象。此结果为产品色彩趋势的定量化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与此同时,构建了产品色彩意象感知“混沌箱”,为色彩意象系统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论支撑。(4)在产品色彩意象混沌系统短期可预测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品牌意象驱动下产品色彩趋势的量化预测模型。从所获取数据中选择符合条件的时间序列,应用灰色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产品色彩趋势的短期预测,并以我国汽车外观色彩的趋势预测为例详细展开。分析预测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汽车市场中,具有上升趋势的车身颜色包含红色、蓝色和灰色三种。此预测结果可用于实现用户色彩感性需求动向的提前把握,宏观指导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色彩研发。(5)获取了产品色彩设计知识库,指导产品色彩的设计决策。基于汽车色彩品牌意象:“时尚的”和“自然的”,以中档型·三厢轿车的外观色彩设计决策为例,应用感性工学的技术方法计算了色彩品牌意象与产品色彩设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并将关联结果与2019年汽车外观色彩趋势预测结果进行了结合与对比,构建了产品意象色彩设计知识库,微观指导完成满足用户感性需求的产品色彩设计决策。本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有效的指导企业或研发者进行满足用户色彩情感需求的产品色彩研发决策。与此同时,产品色彩意象系统的混沌性研究又为设计认知系统的深入挖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论基础。

王莉[10](2019)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智能知识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是一项复杂的、高风险的系统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大、参与人员多、技术工艺复杂、施工环境多变等特点,极易产生安全事故。由于安全事故是由各种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安全管理需要全面、综合性的知识支持。尽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行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但是在面临具体安全问题时,如何从众多的数据资料中快速、准确获取所需知识,至今还缺乏有效的解决途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立足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URTCSM),从知识支持的角度,引入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技术和方法,研究基于知识图谱的安全管理智能知识支持理论模型和方法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以系统论为指导,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核心任务和管理流程,提出智能知识支持的概念和内涵,研究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图谱等技术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的知识支持作用,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智能知识支持理论模型。对URTCSM领域知识范围进行界定,从过程、组织、对象、管理等维度对领域知识进行分解,形成多维分层的知识分类体系。在领域概念建模方面,基于领域知识体系结构内容和特点,构建多维分层的专业领域概念模型;根据标准规范自身结构和使用需求,构建混合粒度的标准规范概念模型;根据事故分析对事故知识的需求,构建多主体关联的事故概念模型。在实体关系建模方面,基于领域知识分类体系结构进行概念之间层级关系建模,并对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实施的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形成URTCSM领域知识结构模式,为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提供规范化的知识框架。分析了URTCSM领域知识主要来源,重点对标准规范和事故案例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在领域实体知识元抽取方面,根据数据结构化程度以及自然语言描述特点,对不同类型实体知识元的抽取分别采用人工抽取、基于映射关系的转化、基于规则的提取、基于深度学习的实体识别等方法。在关系知识元抽取方面,分别采用基于映射关系的转化、基于规则的关系抽取、基于实体共现的关系抽取、基于机器学习的关系抽取等方法。在实体属性识别过程中采用类似的知识元抽取方法。抽取出来的知识元需要与已有知识进行融合,通过分析不同情形下知识融合需求,提出相应的融合方法。知识图谱中各类实体和关系知识元最后以图结构的形式存入图数据库Neo4j中,形成URTCSM领域知识图谱。提出URTCSM智能知识支持实现框架。针对标准规范知识,提出混合粒度规范知识获取的三种方式:知识导航,智能搜索,知识推荐。针对安全事故知识的应用主要以支持安全知识智能分析为主,提出三类事故分析任务:以事故画像的形式全面可视化的展示事故认知结构,根据统计分析指标自动构建查询语句的事故统计分析,以及基于关联路径的事故深度分析。根据URTCSM领域知识图谱中各知识要素之间的联系,对不同管理情境下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为安全风险识别与预防提供知识支持。最后,开发了基于URTCSM领域知识图谱的智能知识支持系统,用于领域知识图谱维护和管理、标准规范知识智能获取、安全事故智能分析、安全管理决策分析等,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智能知识支持平台。该论文有图107幅,表23个,参考文献209篇。

二、涂料及其相关术语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涂料及其相关术语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博茨瓦纳女性书写》回忆录部分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2 项目介绍
第2章 《博茨瓦纳女性书写》回忆录文本特点
    2.1 女性书写特点
    2.2 英语和茨瓦纳语语码混杂
第3 章 翻译过程描述
    3.1 翻译计划
    3.2 译前准备
        3.2.1 平行文本
        3.2.2 翻译原则
        3.2.3 术语表
    3.3 翻译过程及难点
    3.4 审校与修改
第4 章 案例分析
    4.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4.1.1 博茨瓦纳民族和部落词汇的翻译
        4.1.2 博茨瓦纳社会历史和宗教信仰词汇的翻译
    4.2 修辞格的翻译
        4.2.1 意象上的修辞翻译
        4.2.2 语义上的修辞翻译
        4.2.3 词句结构上的修辞翻译
    4.3 对话的翻译
        4.3.1 茨瓦纳语对话的翻译
        4.3.2 口误的翻译
第5 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Ⅰ-原文和译文
附录 Ⅱ-术语表
致谢

(2)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船舶技术百科全书》中隐喻的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原文介绍
    1.2 翻译任务简介
第2章 翻译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描述
    2.3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简介及理论指导
        3.1.1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
        3.1.2 海事英语中的隐喻
    3.2 隐喻的翻译方法
    3.3 海事英语中隐喻的翻译
        3.3.1 保留喻体
        3.3.2 转换喻体
        3.3.3 舍弃喻体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总结
    4.2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原文与译文
    附录B 术语对照表
致谢
作者简历

(3)生态环境标准图谱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环境标准发展现状
        1.3.2 环境标准中在使用中的问题与需求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知识图谱技术与现有应用
    2.1 知识图谱在其他领域应用分析
        2.1.1 应用专利知识图谱构建推荐系统
        2.1.2 法律知识图谱研究与应用
        2.1.3 基于教育知识图谱构建问答系统
    2.2 知识图谱的起源与发展
        2.2.1 知识图谱介绍
        2.2.2 知识图谱的演化历程
        2.2.3 知识图谱功能示例
        2.2.4 常见知识库介绍
    2.3 知识图谱关联技术
        2.3.1 Neo4j图数据库
        2.3.2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标准图谱构建过程阐述
    3.1 引言
    3.2 标准图谱的构建思路
    3.3 环境标准文档的收集
        3.3.1 收集范围与收集渠道
        3.3.2 爬虫收集
        3.3.3 环境标准文档特点
        3.3.4 环境标准收集总结
        3.3.5 标准收集方案
    3.4 标准图谱节点关系网络设计
        3.4.1 标准节点关系网络设计思路
        3.4.2 标准要素节点关系网络抽取示例
        3.4.3 环境内容人工抽取示例
        3.4.4 节点关系网络设计总结
    3.5 知识抽取过程
        3.5.1 现有文档格式的识别和抽取
        3.5.2 标准文档Epub化的处理与抽取
        3.5.3 知识抽取过程总结
    3.6 知识图谱构建情况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标准图谱的应用平台构建
    4.1 引言
    4.2 应用平台构建基本信息和构成
        4.2.1 平台基本组成信息
        4.2.2 平台功能概述
    4.3 平台主要功能介绍
        4.3.1 标准文档的分类下载
        4.3.2 标准文档内容识别展示
        4.3.3 标准图谱展示
        4.3.4 智能问答
        4.3.5 众包
    4.4 现有功能与问题匹配分析
        4.4.1 标准库检索优化
        4.4.2 标准内容关系网络
        4.4.3 标准与关联知识结合
    4.5 应用标准图谱后的优势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构建方法总结与应用平台未来发展
    5.1 引言
    5.2 标准图谱构建方法
        5.2.1 现阶段标准图谱构建方法总结
        5.2.2 标准图谱扩充方案
    5.3 应用平台未来发展
        5.3.1 数据扩充思考
        5.3.2 功能扩展思考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寒冷地区既有住宅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适用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解析
        1.2.1 研究范围
        1.2.2 概念解析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意义
        1.5.1 社会现实意义
        1.5.2 理论研究意义
        1.5.3 实践指导意义
2 围护体系分项整理与类型化调研
    2.1 围护体系各部位层级概念
    2.2 围护体系各部位分项整理及其性能特征
        2.2.1 墙体不同时期的性能特征
        2.2.2 窗体不同时期的性能特征
        2.2.3 屋面不同时期的性能特征
        2.2.4 阳台不同时期的性能特征
        2.2.5 地下室顶板/楼地面不同时期的性能特征
    2.3 围护体系各部位类型化调研及现存问题
        2.3.1 调研范围
        2.3.2 现状信息获取方法
        2.3.3 调研概况
    2.4 本章小结
3 围护体系各部位的性能化改造策略
    3.1 墙体的改造策略
        3.1.1 性能层
        3.1.2 性能层与内饰面层
        3.1.3 外饰面层
        3.1.4 性能层与外饰面层
    3.2 窗体的改造策略
        3.2.1 窗玻璃升级
        3.2.2 第二个单/双层玻璃窗体
        3.2.3 用双/三层玻璃窗体替换原有窗体
        3.2.4 加大窗洞
        3.2.5 遮阳
    3.3 屋面的改造策略
        3.3.1 性能层
        3.3.2 性能层与外饰面层
    3.4 阳台的改造策略
        3.4.1 阳台板保温
        3.4.2 移除阳台/替换阳台
        3.4.3 包覆/封闭阳台
    3.5 地下室顶板/楼地面的改造策略
        3.5.1 性能层
    3.6 本章小结
4 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材料
    4.1 保温隔热材料
        4.1.1 有机保温隔热材料
        4.1.2 无机/矿物保温隔热材料
        4.1.3 其他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
    4.2 玻璃
        4.2.1 透明玻璃
        4.2.2 吸热玻璃
        4.2.3 热反射玻璃
        4.2.4 多层玻璃(中空玻璃)
        4.2.5 Low-E涂层玻璃
        4.2.6 真空玻璃
    4.3 窗框
    4.4 密封剂
    4.5 饰面和覆层
        4.5.1 水泥抹面
        4.5.2 石膏板
        4.5.3 面漆
        4.5.4 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
        4.5.5 覆层材料
    4.6 本章小结
5 以大连市文萃轩住区典型既有住宅为例进行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设计
    5.1 评估与比较方法
        5.1.1 模拟平台优选
        5.1.2 模拟平台简介
        5.1.3 评估与比较方法
        5.1.4 评估标准与流程
    5.2 住区概况
    5.3 基础数据完整度
    5.4 样本住栋拟定
        5.4.1 既有住宅群体组合类型分类
        5.4.2 既有住宅平面类型分类
        5.4.3 样本住栋概况
    5.5 围护体系各部位原始状态及性能评估
        5.5.1 围护体系各部位原始状态
        5.5.2 基本模拟参数设置
        5.5.3 围护体系原始状态模型构建
        5.5.4 围护体系原始状态性能评估
        5.5.5 围护体系原始性能与现行标准比较分析
    5.6 围护体系各部位现时状态及性能评估
        5.6.1 “暖房子工程”改造标准
        5.6.2 围护体系各部位现时状态
        5.6.3 围护体系现时状态模型构建
        5.6.4 围护体系现时状态性能评估
        5.6.5 围护体系现时性能与现行标准比较分析
    5.7 性能化改造设计状态及性能评估
        5.7.1 性能化改造目标
        5.7.2 围护体系改造策略层级矩阵
        5.7.3 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适用设计
        5.7.4 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模型构建
        5.7.5 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性能评估
        5.7.6 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性能与现行标准比较分析
    5.8 评估与对比分析
        5.8.1 规定性指标
        5.8.2 性能性指标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常用保温隔热材料性能参数
附录 B 常用建筑玻璃热物理性能参数
附录 C 常用建筑窗框材料热物理性能参数
附录 D 常用建筑密封材料的热物理性能参数
附录 E 常用建筑围护体系饰面和覆层材料的热物理性能参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背景与由来
    0.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时空网络生成:概念、话语与定义
    1.1 两个关键词:“预防性(preventive)”与“规划式(planned)”
    1.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与可移动文物、考古遗址预防性保护的区别
    1.3 定义的认识变迁与内涵的进一步界定
    1.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时间脉络
    1.5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国际网络的生长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话语以及国际网络的生成
2 从整体规划控制出发:欧洲“规划式”预防性保护的原生路径
    2.1 艺术作品的潜在统一性:布兰迪的艺术与史实评价
    2.2 突破单一对象的保护思路:从布兰迪到乌勒巴尼
    2.3 新世纪的可持续综合性设计方法:斯特法诺·戴拉·托雷的“文化区”理念与实践
    2.4 1964和1975——意大利预防性保护思想与威尼斯宪章、整合式保护的时间耦合
    小结:“规划式”——整体性思维下的预防性保护
3 从行动与反馈出发:欧洲预防性维护方法的原生路径及其多元求解
    3.1 百年修复实践为根基:荷兰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3.2 预防性维护与风险管理:英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3.3 文物古迹监护组织最成功的追随者:比利时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3.4 德国和丹麦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简述
    3.5 预防性维护路径的适应性推行:“MOWA现象”与不同借鉴者
    小结: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两条重要的原生路径
4 批判性反思: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4.1 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重构
    4.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念和方法的反思与转变
    4.3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科学面向与工具理性
    4.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模式建构与模式整合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P-MMI模式建构
5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初步建构的尝试
    5.1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5.2 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的回顾:基于P-MMI模式的观察
    5.3 规划式预防性保护(P)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与总体框架
    5.4 巡检(I)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
    5.5 培育日常维护(M)的制度与支撑体系
    5.6 监测(M)体系的适应性建设策略
    5.7 中国背景下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PPC)框架延展的思考
    小结: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P-MMI框架初步建构的思考
6 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应用研究
    6.1 北京昌平区作为预防性保护实践案例的意义和代表性
    6.2 北京昌平区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框架构思
    6.3 北京昌平区遗产风险地图绘制与生态敏感性初步评价
    6.4 由北京昌平区推及一般情形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思考
    小结:基于保护管理规划的预防性保护构思
结语
附录
    附录1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的主要国际会议
    附录2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1-8 中与建筑预防性保护或其强调的风险防范、监测等内容相关的研究项目
    附录3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以外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主要研究项目
    附录4 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研究与实践大事记
    附录5 “全球战略”的提出到“5C”目标的确定
    附录6 荷兰乌特勒支省文物古迹监护组织(MOWA-Utrecht)的检查记录样本(建筑平面标示)
    附录7 比利时MOWAv(安特卫普)和英国Maintain our Heritage使用的检查清单
    附录8 比利时MOWAv的培训方案
    附录9 译文:文化遗产的风险地图
    附录10 建筑遗产预防性与规划式维护典型工作流程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德文文献
    3 )英文文献
    4 )意大利文文献
    5 )荷兰文文献
    6 )西班牙文文献
    7 )法文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俄汉工科术语语义生成认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语料来源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六、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实践价值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语义学相关理论
        (一)传统语义学与现代语义学
        (二)认知语义学相关理论
    二、术语学相关理论
        (一)传统术语学相关研究
        (二)认知术语学相关研究
    三、对比语言学相关理论
        (一)对比语言学的对象、方法与原则
        (二)俄汉语言对比的方法与原则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俄汉工科术语的概念界定
    一、术语相关概念界定
    二、俄汉工科术语的界定及类型
        (一)俄汉工科术语的界定
        (二)俄汉工科术语的类型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俄汉工科术语语义生成对比研究
    一、俄汉工科术语的隐喻型语义生成对比
        (一)俄语工科术语的隐喻型语义生成
        (二)汉语工科术语的隐喻型语义生成
        (三)俄汉工科术语的隐喻型语义生成对比分析
    二、俄汉工科术语的转喻型语义生成对比
        (一)俄语工科术语的转喻型语义生成
        (二)汉语工科术语的转喻型语义生成
        (三)俄汉工科术语的转喻型语义生成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俄汉工科术语语义生成异同的认知解读
    一、俄汉工科术语语义范畴化特征
        (一)范畴与范畴化概念
        (二)俄汉工科术语语义范畴化特征对比分析
    二、俄汉工科术语语义生成的认知模式解读
        (一)俄汉工科术语语义生成隐喻模式的认知解读
        (二)俄汉工科术语语义生成转喻模式的认知解读
    三、俄汉工科术语语言世界图景表征
        (一)语言世界图景概念界定
        (二)俄汉工科术语语言世界图景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营销策略研究现状
        1.2.2 国内营销策略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基础
    2.1 市场营销概念
    2.2 4Ps市场营销理论
    2.3 STP市场营销理论
    2.4 服务营销理论
第三章 苏尔寿MIXPAC产品中国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1 苏尔寿MIXPAC产品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苏尔寿MIXPAC产品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3.2.3 新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3.2.4 替代品威胁分析
        3.2.5 同行业竞争程度分析
    3.3 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SWOT分析
第四章 苏尔寿MIXPAC产品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的营销现状
        4.1.1 中国胶粘剂市场趋势分析
        4.1.2 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介绍以及应用
        4.1.3 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4.2 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STP市场分析
        4.2.1 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细分市场分析
        4.2.2 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目标客户的选择分析
        4.2.3 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定位分析
    4.3 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存在的营销问题
        4.3.1 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组合问题
        4.3.2 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定价问题
        4.3.3 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营销人员问题
        4.3.4 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营销管理问题
    4.4 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存在营销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产品组合单一原因
        4.4.2 产品定价高原因
        4.4.3 销售人员管理混乱原因
        4.4.4 内部审批流程效率低原因
第五章 苏尔寿MIXPAC产品营销策略制定
    5.1 目标市场定位
    5.2 产品策略
    5.3 价格策略
    5.4 渠道策略
    5.5 促销策略
第六章 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6.1 人员保障
    6.2 组织保障
    6.3 质量保障
    6.4 服务保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相关术语与检测标准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相关定义与检测
    1.1 不挥发物
    1.2 挥发物
    1.3 有机挥发物
    1.4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1.5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1.6 总有机挥发物
2 TVOC的检测标准
3 结论

(9)产品色彩意象系统的混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 混沌理论
        1.2.2 本体论
        1.2.3 感性工学
        1.2.4 产品色彩意象
        1.2.5 汽车色彩设计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组织结构
第2章 产品色彩意象的信息挖掘
    2.1 色彩学
        2.1.1 色彩
        2.1.2 色彩的视觉感知
        2.1.3 产品色彩的语意表达
    2.2 网络数据爬取
        2.2.1 大数据环境下的用户色彩感性需求
        2.2.2 网络爬虫
    2.3 文本数据分析
        2.3.1 自然语义分析
        2.3.2 产品色彩意象词汇库建立
    2.4 实例研究
        2.4.1 大数据背景下汽车色彩意象网络文本收集
        2.4.2 汽车色彩意象语意信息获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品色彩意象系统的吸引子提取
    3.1 产品色彩意象本体
        3.1.1 产品色彩意象知识表征
        3.1.2 产品色彩意象本体模型
    3.2 产品色彩意象本体关系解析
        3.2.1 词汇相似度计算
        3.2.2 层级关系解析
    3.3 产品色彩意象本体的视觉化
    3.4 产品色彩意象系统的吸引子提取
        3.4.1 吸引子
        3.4.2 产品色彩的品牌意象
        3.4.3 意象熵
    3.5 实例研究
        3.5.1 汽车色彩意象本体概念集
        3.5.2 汽车色彩意象本体关系
        3.5.3 汽车色彩意象本体的视觉化
        3.5.4 汽车色彩的品牌意象
        3.5.5 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品色彩意象系统的混沌性判别
    4.1 复杂系统混沌性判别方法
        4.1.1 直接观察法
        4.1.2 定量分析法
    4.2 吸引子驱动下的时间序列获取
        4.2.1 感知的时间维度
        4.2.2 色彩的时间特性
        4.2.3 时间序列
        4.2.4 品牌意象驱动下汽车色彩时间序列的解析
    4.3 产品色彩意象系统混沌性判别特征量计算
    4.4 实例研究
        4.4.1 获取汽车色彩意象的时间序列
        4.4.2 最大Lyapunov指数计算
        4.4.3 产品色彩意象系统的混沌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品色彩意象混沌系统的色彩趋势预测
    5.1 产品色彩趋势
        5.1.1 流行色
        5.1.2 产品色彩趋势预测
    5.2 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方法
        5.2.1 神经网络
        5.2.2 灰色模型
        5.2.3 灰色神经网络模型
    5.3 产品色彩趋势预测模型
        5.3.1 原始数据获取
        5.3.2 基于灰色神经网络模型的产品色彩趋势预测
        5.3.3 预测结果解析
    5.4 实例研究
        5.4.1 汽车色彩时间序列数据获取
        5.4.2 基于灰色神经网络模型的汽车色彩趋势预测
        5.4.3 汽车外观色彩趋势预测结果解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产品色彩趋势的设计决策
    6.1 产品色彩意象评价
        6.1.1 产品色彩语意挖掘方法
        6.1.2 产品色彩设计要素与产品色彩意象之间关联计算方法
    6.2 产品色彩设计要素解构
    6.3 产品色彩意象与色彩设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6.3.1 产品色彩意象的量化提取
        6.3.2 产品色彩意象与产品色彩设计要素之间的关联计算
    6.4 实例研究
        6.4.1 获取研究样本
        6.4.2 研究样本色彩解构
        6.4.3 中档型·三厢轿车外观色彩意象评价
        6.4.4 中档型·三厢轿车外观色彩意象与色彩设计要素的关联
        6.4.5 中档型·三厢轿车外观色彩设计知识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的学术成果
附录

(10)基于知识图谱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智能知识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基于知识图谱的URTCSM智能知识支持理论模型
    2.1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系统分析
    2.2 URTCSM智能知识支持概念框架
    2.3 知识图谱对URTCSM智能知识支持作用分析
    2.4 基于知识图谱的URTCSM智能知识支持理论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维关联混合粒度的URTCSM领域知识结构模式研究
    3.1 多维关联混合粒度知识建模需求分析
    3.2 URTCSM领域知识分类体系分析
    3.3 URTCSM领域概念模式分析
    3.4 URTCSM领域关系模式分析
    3.5 多维关联混合粒度的URTCSM领域知识结构模式
    3.6 本章小结
4 URTCSM领域知识图谱知识元抽取方法研究
    4.1 URTCSM领域相关数据源分析
    4.2 URTCSM领域实体知识元抽取方法研究
    4.3 URTCSM领域关系知识元抽取方法研究
    4.4 URTCSM领域属性知识元识别
    4.5 URTCSM领域知识融合
    4.6 URTCSM领域知识存储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URTCSM领域知识图谱的智能知识支持研究
    5.1 URTCSM智能知识支持实现框架分析
    5.2 混合粒度规范知识获取
    5.3 安全事故智能分析
    5.4 安全管理智能决策支持
    5.5 基于URTCSM领域知识图谱的智能知识支持系统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性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涂料及其相关术语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博茨瓦纳女性书写》回忆录部分英译汉实践报告[D]. 肖伶.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船舶技术百科全书》中隐喻的汉译实践报告[D]. 徐杨.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生态环境标准图谱构建研究[D]. 宋立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寒冷地区既有住宅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适用设计方法研究[D]. 周静.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5]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D]. 戎卿文. 东南大学, 2020
  • [6]俄汉工科术语语义生成认知对比研究[D]. 郑杨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苏尔寿公司MIXPAC产品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吴兆蕾. 兰州大学, 2020(01)
  • [8]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相关术语与检测标准的分析[J]. 卜繁强,赵海波,王艳秋,王庆文.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20(02)
  • [9]产品色彩意象系统的混沌性研究[D]. 张新新.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10]基于知识图谱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智能知识支持研究[D]. 王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涂料和相关术语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