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性切除术后小肠结肠炎的治疗体会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性切除术后小肠结肠炎的治疗体会

一、巨结肠根治术后小肠结肠炎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雷秋萍[1](2021)在《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肠造瘘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总结我院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的临床资料,指导临床诊疗。2.探讨小婴儿HSCR肠造瘘的危险因素,为手术时机的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01例小婴儿HSCR临床资料、手术及术后情况。2.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01例小婴儿HSCR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结果,总结分析肠造瘘的危险因素。结果:1.本组共201例患儿,男女比例5.9:1,其中95.5%的患儿有腹胀,77.6%的患儿有呕吐,54.2%的患儿存在胎便排除延迟,11.9%患儿有发热,6.0%患儿有腹泻。一期行巨结肠根治术156例,分期手术45例,分期手术均先行肠造瘘。急腹症(8例),并发严重小肠结肠炎且非手术治疗难以稳定病情(22例)、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TCA)(14例)是本组患儿肠造瘘的主要原因。16例(8%)患儿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是本组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次为伤口感染14例(7%)、造瘘口肠管脱垂3例(1.5%)、伤口裂开2例、肠梗阻2例及肠穿孔1例。2.本组201例患儿中,先行肠造瘘45例,肠造瘘发生率22.4%。本研究共纳入15项肠造瘘相关危险因素,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就诊年龄≤28d、术前体重、术前发热、腹泻、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8mg/L、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2ng/m L、白蛋白水平、大便常规异常、右侧型HSCR与肠造瘘的发生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白蛋白降低(0R值=0.753,95%CI=0.654~0.867,P=0.000),大便常规异常(0R值=11.533,95%CI=3.281-40.535,P=0.000),PCT>2ng/m L(0R值=7.776,95%CI=2.135-28.328,P=0.002),右侧型HSCR(0R值=4.024,95%CI=1.365-11.862,P=0.012)为本组患儿肠造瘘的危险因素。结论:1.小婴儿HSCR主要以反复腹胀、呕吐、胎便排除延迟等主要临床表现。若能早诊断,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大多可直接行一期巨结肠根治术;但是因急腹症起病,并发严重小肠结肠炎且非手术治疗难以稳定病情、TCA等情况,暂时性肠造瘘术仍是重要治疗方法。2.HSCR术后早期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小肠结肠炎为根治组主要并发症,而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主要集中在造瘘组。3.血清白蛋白降低,大便常规异常,PCT>2ng/m L,右侧型HSCR为本组小婴儿HSCR肠造瘘的危险因素。

章镇宇[2](2021)在《儿童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儿童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TCA)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确诊的41例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患儿的病例资料。结果:(1)本组病例共41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约3:1;本组病例中足月儿38例(92.7%),早产儿3例(7.3%);正常出生体重儿39例(95.1%),低出生体重儿2例(4.9%)。(2)临床表现以腹胀(90.2%)、胎便排出延迟(82.9%)、呕吐(65.9%)及便秘(63.4%)为主,与其他类型肠无神经节细胞症临床表现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本组33例患儿术前行了钡剂灌肠造影检查,其中仅7例(21.2%)提示TCA,但32例可见钡剂排空延迟及小肠明显扩张。术前行肛管直肠测压,阳性率71.4%;行直肠黏膜活检,阳性率100%。(4)本组38例接受手术,其中25例行巨结肠根治术治愈,21例治愈患儿获得随访。术中见肠管形态改变情况:7例(18.4%)仅末端回肠痉挛;5例(13.2%)仅全段结肠痉挛;24例(63.2%)全段结肠及末端回肠均痉挛;2例(5.2%)全段结肠及末端回肠外观无异常。术后病理结果均证实为TCA。(5)根治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小肠结肠炎(47.6%)及营养不良(47.6%),无吻合口瘘;治愈病例中14例参与生活质量评分,其中生活质量为优的有10人(71.4%),为良的有4人(28.6%)。结论: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因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异的辅助检查使其在临床上早期准确诊断较为困难,钡剂灌肠在一定程度上可提示该病,结合手术探查及病理检查可确诊该病,通过手术及术后规范化治疗,远期预后良好。

章镇宇,孙静,侯金平,刘清爽,刘伟,李晓庆,王佚[3](2020)在《儿童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儿童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 TCA)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确诊的41例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患儿的病例资料。结果 (1)本组病例共41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0例。(2)临床表现以腹胀(90.2%)、胎便排出延迟(82.9%)、呕吐(65.9%)及便秘(63.4%)为主,与其他类型肠无神经节细胞症临床表现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本组33例患儿术前行了钡剂灌肠造影检查,其中仅7例(21.2%)提示TCA,但32例可见钡剂排空延迟及小肠明显扩张。术前行肛管直肠测压,阳性率71.4%;行直肠黏膜活检,阳性率100%。(4)本组38例接受手术,其中25例行巨结肠根治术治愈,21例治愈患儿获得随访。术中见肠管形态改变情况:7例(18.4%)仅末端回肠痉挛;5例(13.2%)仅全段结肠痉挛;24例(63.2%)全段结肠及末端回肠均痉挛;2例(5.3%)全段结肠及末端回肠外观无异常。术后病理结果均证实为TCA。根治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小肠结肠炎(47.6%);治愈病例中14例参与生活质量评分,其中生活质量为优的有10人(71.4%),为良的有4人(28.6%)。结论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临床诊断较为困难,钡剂灌肠在一定程度上可提示该病,结合手术探查及病理检查可确诊该病,通过手术及术后规范化治疗,远期预后良好。

李红星[4](2020)在《LPS-miR-132/212-SIRT1介导的细胞焦亡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LPS-mi R-132/212-SIRT1通路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中的表达变化目的探讨脂多糖LPS(lipopolysaccharide)、mi R-132/212、sirtuin1(SIRT1)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HAE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4例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患儿肠道组织标本,按照术后是否伴有HAEC分成两组,一组为32例术后HAEC,一组为32例单纯HSCR。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及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mi R-132/212及SIRT1的表达,同时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细胞转染、分子表达调控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鉴定SIRT1是mi R-132/212的靶基因。利用工具细胞HT-29培养及细胞转染,探讨LPS对mi R-132/212及其靶基因SIRT1表达的影响。结果在HAEC中mi R-132/212的表达呈现明显高表达状态,采用Target Scan、Pic Tar和mi R-base等预测网站对mi R-132/212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已有研究报道,发现mi R-132/212首选调控的下游潜在靶基因为SIRT1,且HAEC组中SIRT1的表达显着低于单纯HSCR组。并且mi R-132/212与SIRT1在m RNA水平的表达呈现负相关,并且存在结合关系,证实SIRT1为mi R-132/212的共同靶基因。采用LPS按照浓度梯度孵育HT29细胞提示LPS可以调控mi R-132/212及其靶基因SIRT1的表达,参与HAEC的发生。结论mi R-132/212及其靶基因SIRT1参与HAEC的发生,并提示LPS可能通过mi R-132/212调控SIRT1表达发挥作用。第二部分LPS通过mi R-132/212介导NLRP3炎性小体影响细胞焦亡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发病中作用目的HAEC是在巨结肠的基础上并发的急性肠道炎症,细胞焦亡(pyroptosis)与炎症息息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LPS诱导肠上皮细胞焦亡,进而参与HAEC的发生发展,并进一步研究其具体作用机制。方法采用RT-q PCR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32对术后HAEC及单纯HSCR患儿肠道组织中NLRP3、ASC及活化Csapsae-1的表达水平。将人肠上皮工具细胞HT29暴露于不同浓度LPS中,建立LPS细胞损伤模型。分别转染mi R-132/212拟似物(mimics)、抑制物(inhibitor)及SIRT1过表达质粒对细胞内相应的分子进行调控,通过RT-q PCR、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NLRP3、ASC及活化Csapsae-1的表达,流式细胞进行体外细胞焦亡挽救实验,鉴定LPS可能通过调控mi R-132/212-SIRT1通路,诱导NLRP3表达,激活Caspase-1,介导肠上皮细胞焦亡。结果细胞焦亡相关基因NLRP3、ASC及Caspase-1在HAEC患儿肠道组织中均显着高表达。通过细胞LPS暴露及mi R-132/212 mimics转染发现LPS及mi R-132及mi R-212均可以诱导NLRP3、ASC及Caspase-1的表达升高,而低表达mi R-132、mi R-212或过表达SIRT1可以部分扭转LPS导致的细胞焦亡相关基因表达。最后通过流式细胞实验,以活化Caspase-1作为细胞焦亡标志物进行流式细胞测定分析,结果观察到LPS可以明显促进HT29细胞中Caspase-1的活性,而mi R-132和mi R-212 inhibitor或SIRT1过表达质粒转染细胞均可以降低这种影响。结论LPS通过调控mi R-132/212-SIRT1通路,诱导NLRP3表达及Caspase-1活化,促进肠上皮细胞焦亡,从而参与先天性巨结肠相关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第三部分在体研究LPS-mi R-132/212-SIRT1介导的细胞焦亡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使用LPS诱导肠道炎症小鼠模型进一步验证LPS是否可以通过mi R-132/212降低SIRT1的表达,促进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介导细胞焦亡。方法研究组采用C57BL/6小鼠(20±2 g,6-8周龄)作为LPS小鼠模型,使用LPS对小鼠进行腹膜注射,分为LPS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模型鉴定采用HE染色及ELISA实验。通过RT-q 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LPS小鼠肠道炎症模型肠组织中mi R-132、mi R-212、SIRT1的表达以及焦亡相关因子NLRP3、ASC及活化Caspase-1的表达。结果相对于对照组,LPS组小鼠HE染色中小肠绒毛部分丢失,黏膜下层和固有层分离,同时炎性细胞聚集,LPS组中炎症因子IL-18及IL-1β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肠道炎症小鼠模型造模成功。进一步采用RT-q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LPS组小鼠肠组织中mi R-132及mi R-212表达明显上升,而靶基因SIRT1的m RNA及蛋白表达下降,同时焦亡相关基因NLRP3、ASC及活化Caspase-1的表达均呈现高表达水平。结论进一步采用体内实验验证LPS可能通过mi R-132/212调控靶基因SIRT1表达,激活NLRP3炎性小体,介导肠上皮细胞焦亡,从而参与先天性巨结肠相关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李亮星[5](2020)在《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与Swenson手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与Swenson手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的手术治疗效果,为常见型HD提出合理化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间于我科接受HD手术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单孔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32例和三孔腹腔镜辅助Swenson手术28例两组。所有患儿根据典型临床症状、体征、钡灌肠造影和24小时后延迟腹平片检查、肛管直肠测压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均为常见型HD。分别记录性别、年龄、术前肛管直肠测压数据、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24h、72h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Ig G、Ig A、Ig M、补体C3、补体C4检测体液免疫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检测蛋白质代谢指标;随访术后1月、6月、1年和5年行肛管直肠测压、记录每日排便次数、大便失禁、稀便失禁、污粪程度确定排便功能;随访其它相关并发症以及术后5年生活质量。评价大便失禁、污粪严重程度采用李正肛门评分标准,评价排便功能采用Rintala评分方法,采用小儿肛肠术后生活质量评定调查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别;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偏多,术后近期大便失禁、污粪现象较为严重,术后1月李正肛门评分更低,肛管静息压比较下降更明显,而直肠静息压更高,术后1月、6月李正肛门评分稍低;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体液免疫指标及术后每日大便次数无明显差别;术后中远期排便功能及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别;术后5年李正肛门评分、Rintal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别。结论:两种术式均安全可靠,单孔腹腔镜监视下经肛Soave手术虽然术后近期对比恢复效果欠佳,但腹部没有可见瘢痕、美观效果好,中远期对比无明显差异。Swenson手术操作更简便,可先切取肠壁活检节约手术时间,但腹部遗留更多瘢痕。因此,针对常见型HD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手术医师的习惯及患儿家属的选择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方静静,黄敏燕,金丽虹[6](2019)在《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及预防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制定有效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87例为研究对象,均完成追踪随访1年,回顾性分析相关的病例资料,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的25例患儿为病例组,未发生小肠结肠炎的62例患儿为对照组,分析患儿性别、年龄、低体质量、术前洗肠时间、术前肠炎、术前Ig A水平、痉挛段长度、病理分型、手术方式、饮食控制是否为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研究对象的术后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为28. 7%(25/87),单因素筛选出低体质量、术前洗肠时间、术前肠炎、术前Ig A水平、痉挛段长度、病理分型、手术方式、饮食控制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术前洗肠时间、术前肠炎、术前Ig A水平、痉挛段长度、饮食控制为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患儿的低体质量、术前洗肠时间、术前肠炎、术前Ig A水平、痉挛段长度、饮食控制均为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者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率,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给患儿术后康复带来的不利影响。

李静[7](2019)在《基于时机理论的照护模式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时机理论为指导,以照护者的照护需求为导向,从患儿照护者、医生、护士、社区工作者四个不同角色出发,了解并分析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者在患儿疾病的各个阶段不同的照护感受,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分阶段的家庭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提高照护者的照护能力来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依次采用质性、量性方法,分成两个阶段开展研究。第一阶段属于质性研究:以时机理论和现象学方法为指导,采用便利取样法抽取苏州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普外科接受巨结肠根治术治疗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按照时机理论将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者划分为4个阶段,使用半结构访谈法,分别对疾病4个阶段(疾病准备期、围手术期、排便训练期和适应期)的共47例照护者及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访谈,以Colaizzi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了解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者在不同疾病阶段的照顾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护理干预,通过反复征求专家意见定稿后制定指导方案。第二阶段是以时机理论为指导的阶段性干预研究: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苏州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普外科符合条件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及其照护者,要求每名患儿对应1位照护者。对照组接受普外科常规护理和随访,观察组针对患儿照护过程的疾病4个分期实施以时机理论为指导的阶段性家庭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提高照护者的照顾能力来改善患儿的预后。选取6个观察时机,比较两组患儿照护体验的动态变化,包括照护者照护焦虑自评SAS、照顾能力FCTI及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选取的6个观察时机分别为:疾病准备期选取诊断巨结肠出院后1周、1月,围手术期选取根治术后24h,排便训练期选取根治术出院后1周、1个月,适应期选取根治术后3个月。结果:第一阶段质性研究:按时机理论提炼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者4个不同阶段的照顾需求,分别为:(1)疾病准备期:①疾病知识与治疗计划需求;②情感与精神支持需求;③专业技能操作需求;④分担照护任务需求;(2)围手术期:①手术信息需求;②分担照顾任务需求;③缓解患儿不适需求;④术后并发症预防需求;⑤减轻经济负担需求;(3)排便训练期:①督促执行力需求;②排便训练信息及技能需求;③院外康复计划需求;(4)适应期:①延续护理需求;②社区医疗支持需求;③协助回归社会需求。第二阶段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干预研究:共有80例患儿及其照护者纳入本研究,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两组患儿及其照护者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的结果显示:疾病准备期出院1周调查,两组患儿照护者S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1个月及根治术后24h、术后出院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时,观察组患儿照护者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疾病准备期出院1周调查,两组患儿照护者FCT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观察者患儿照护者FCTI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性研究整理分析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者在患儿疾病的各个阶段具体的照护需求;以质性研究的结果为指导,结合多位专家的指导意见,制定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护理干预措施,应用效果显着,可有效降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者的焦虑评分,提高照护能力,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居家护理提供了实践依据。

王绳[8](2019)在《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发病的相关因素,从中筛选出高危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2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行巨结肠根治术,术后病理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的194例患儿进行随访,并对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术后有无小肠结肠炎分为两组,即小肠结肠炎组和无小肠结肠炎组,依次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临床,确定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3例在本中心行巨结肠根治术患儿,其中男137例,女26例,男女比例5.27:1。术后患小肠结肠炎73例,发病率44.79%,男64例,女9例,男女比例7.11:1。≤1岁患儿78例,术后肠炎37例,发病率47.43%,1-3岁患儿42例,术后肠炎26例,发病率61.90%,≥3岁患儿43例,术后肠炎10例,发病率23.25%。小肠结肠炎相关因素单因素卡方分析结果显示:小肠结肠炎组与无小肠结肠炎组患儿性别比例、手术次数、手术入路、直肠肌鞘处理方式对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儿手术年龄、术前有无肠炎、术后是否扩肛、术后有无肠梗阻、巨结肠类型及结肠切除范围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儿术前身体质量指数、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对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小肠结肠炎组术前球蛋白低于无小肠结肠炎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以上单因素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发生肠炎P=0.008,OR=5.425,术后肠梗阻P=0.004,OR=7.774是术后小肠结肠炎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术前发生肠炎和术后肠梗阻是术后小肠结肠炎发病的高危因素,临床医生及患儿家属应加强术前及术后相关危险因素的认识,并根据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降低小肠结肠炎发病率。

赵娟娟[9](2019)在《腹腔镜辅助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对比完全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及目的:目前国内外有文章对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对比完全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优劣势进行对比研究,但是关于二者的争论很多,对于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哪种手术方式较好目前仍不清楚。此研究的目的是对比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和完全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在治疗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相关指标及预后。研究设计:系统回顾与meta分析方法:检索1998年至2019年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发表的有关于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对比完全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血液丢失量、肛门操作时间以及术后小肠结肠炎、便秘、大便失禁/污粪、结肠扭转、粘连性肠梗阻、肛周皮肤炎的发生率。采用Review Manager V.5.3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4篇文献,共1115例先天性巨结肠的患儿纳入研究,腹腔镜下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组的患儿有532例,完全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组的患儿有583例。Meta分析结果示:完全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手术组的手术时间较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8.33min,95%CI 14.12~42.54,P<0.0001);二者在术后住院时间有统计学差异,且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组的术后住院时间较经肛门入路的时间短(MD=-2.28days,95%CI-3.67~-0.89,P=0.001);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手术组的血液丢失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7.80ml,95%CI-10.51~-5.08,P<0.00001);肛门操作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2.23min,95%CI-39.92~-24.53,P<0.00001),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组的经肛门操作时间较短。在术后并发症中:两手术组在结肠扭转的发生率上的有统计学差异(OR=0.21,95%CI 0.05~0.88,P=0.03),且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组结肠扭转的发生率少;在术后小肠结肠炎、大便失禁/污粪、粘连性肠梗阻、便秘及肛周皮肤炎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手术相关指标中完全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组手术时间短,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组的术后住院时间短,血液丢失量少、肛门操作时间短,且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相关并发症指标中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组的结肠扭转发生率低于完全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组,且二者的有统计学差异。两手术组术后小肠结肠炎、大便失禁/污粪、粘连性肠梗阻、便秘、肛周皮肤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马春淼,侯广军,张现伟,耿宪杰,张飞,周良[10](2019)在《微生态制剂预防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患儿并发小肠结肠炎的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微生态制剂预防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患儿并发小肠结肠炎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行根治术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1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5例,对照组行根治术后予以常规抗炎、补液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双歧三联活菌片,持续用药3个月,进行6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小肠结肠炎发生率、Heikkinen评分、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小肠结肠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术后3个月、6个月与术后比较血清IL-6水平均降低,血清IL-10增高,观察组术后6个月血清IL-6水平较术后3个月增高,血清IL-10下降,对照组术后3个月与6个月血清IL-6、IL-10水平无显着差异;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血清IL-6、血清IL-10优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予以微生态制剂可显着降低患儿并发小肠结肠炎风险,促进肠上皮损伤修复,改善肠道功能,对小肠结肠炎具有较好预防作用。

二、巨结肠根治术后小肠结肠炎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巨结肠根治术后小肠结肠炎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肠造瘘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2.2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临床资料
    2.2 本组患儿肠造瘘的原因
    2.3 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
    2.4 小婴儿HSCR肠造瘘的单因素分析
    2.5 小婴儿HSCR肠造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诊疗中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的学术论文

(2)儿童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辅助检查
    2.4 儿童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5 手术治疗
    2.6 术后管理及随访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发病基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3)儿童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辅助检查
    2.4 儿童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5 手术治疗
    2.6 术后管理及随访
3 讨论

(4)LPS-miR-132/212-SIRT1介导的细胞焦亡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LPS-miR-132/212-SIRT1通路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中的表达变化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LPS通过miR-132/212介导NLRP3炎性小体影响细胞焦亡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发病中作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在体研究LPS-mi R-132/212-SIRT1 介导的细胞焦亡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综述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基础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参与课题
致谢

(5)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与Swenson手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后排便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及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发生情况
    2.2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单因素筛选
    2.3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7)基于时机理论的照护模式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基于时机理论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者不同阶段照护需求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时机理论的照护模式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巨结肠家庭护理干预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各阶段、各人群相关访谈提纲
    附录二: 巨结肠患儿及其照护者资料调查表
    附录三: 家属照顾者照顾能力测量表(FCTI)
    附录四: 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五: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全程教育手册(节选)
致谢

(8)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腹腔镜辅助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对比完全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检索策略
    2、纳入标准
    3、排除标准
    4、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5、质量评价
    6、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文献检索结果
    2、研究文献特点
    3、研究质量
    4、META分析的结果
        4.1 对手术时间的分析
        4.2 对术后住院时间的分析
        4.3 对血液丢失量的分析
        4.4 对肛门操作时间的分析
        4.5 对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分析
        4.6 对便秘的分析
        4.7 对大便失禁/污粪的分析
        4.8 对结肠扭转的分析
        4.9 对粘连性肠梗阻的分析
        4.10 对肛周皮肤炎的分析
        4.11 对死亡率的分析
    5、敏感性分析及异质性评价
    6、发表偏倚评价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微生态制剂预防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患儿并发小肠结肠炎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诊断及分级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小肠结肠炎发生率 (见表1)
    2.2 两组患儿Heikkinen评分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血清IL-6、IL-10水平 (见表3)
3 讨论

四、巨结肠根治术后小肠结肠炎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肠造瘘的危险因素分析[D]. 雷秋萍.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儿童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的临床分析[D]. 章镇宇.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儿童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的临床分析[J]. 章镇宇,孙静,侯金平,刘清爽,刘伟,李晓庆,王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20(22)
  • [4]LPS-miR-132/212-SIRT1介导的细胞焦亡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李红星.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6)
  • [5]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与Swenson手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对比研究[D]. 李亮星.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及预防研究[J]. 方静静,黄敏燕,金丽虹. 中国妇幼保健, 2019(23)
  • [7]基于时机理论的照护模式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中的应用[D]. 李静. 苏州大学, 2019(02)
  • [8]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相关因素研究[D]. 王绳.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9]腹腔镜辅助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对比完全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meta分析[D]. 赵娟娟. 苏州大学, 2019(04)
  • [10]微生态制剂预防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患儿并发小肠结肠炎的效果观察[J]. 马春淼,侯广军,张现伟,耿宪杰,张飞,周良.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9(01)

标签:;  ;  ;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性切除术后小肠结肠炎的治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