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压变频控制系统在清酒输送中的应用

恒压变频控制系统在清酒输送中的应用

一、恒压变频控制系统在清酒输送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乐[1](2021)在《机采棉除杂系统优化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棉花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年产量已多年位居全球首位,产量的激增及劳动力的锐减使得我国棉花机械化采收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机械化采摘棉花(机采棉)不同于人工采摘棉花(手摘棉),人工采摘时可挑选出棉桃、棉杆、三丝等杂质,而机械化采摘时达不到要求,所以机采棉存在杂质较多、回潮率较高等问题,对后续机采棉的清理加工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本文在现有的机采棉清理加工技术、设备、工艺等方面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机采棉清理除杂自动化装置,通过仿真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理论分析和气固两相流分析、热力源分析;并制作出小型自走式机采棉输送装置试验平台对节时、节能效果与除杂效率进行试验分析。具体研究内容有:(1)通过在新疆南疆地区的调研发现,机采棉在清理除杂过程中普遍采用等时恒速的物料输送模式。通过对机采棉除杂输送装置增加节能控制系统后,并进行优化使其符合当地特色,可有效的解决装置能耗大、寿命短、工作时间长、除杂效率慢的问题。(2)对机采棉的物料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由测定结果得出机采棉含杂率在9%-18%之间,杂质种类较多主要包括:棉铃壳、未完全成熟的棉桃、棉杆、棉叶、毛发、化学杂质等;回潮率通常在8%-16%之间;机采棉与机采棉中杂质具体的质量与尺寸参数;单朵机采棉悬浮速度通常在2.6-5.6m/s之间,在实际气力式输送过程中,考虑到机采棉物理特性的不同以及输送气流速度为悬浮速度的1.8-2.0倍,因此气流速度设置在20-24m/s之间为最佳区间;对清理加工原理与机械清理效能进行研究分析。(3)根据调研与预试验结果获得的参数,设计机采棉清理除杂自动化装置。使用Solidworks完成机采棉清理除杂自动化装置的建模,并对装配体进行仿真与调参,最后确定装置机构。该装置由自动上料输送部分、第一道除杂系统、烘干部分、第二道除杂系统以及第三道除杂部分组成,并对其中几个关键机构进行理论分析与各器件选型。(4)利用Flow Simulation对机采棉清理除杂自动化装置中气力式输送部分进行仿真分析,分析机采棉在输送管道中的速度、压力分布等因素,仿真结果验证了该装置中气力式输送机构设计的合理性,并对部分机构进行机构优化与仿真试验分析,以及对烘干机构进行了热力源仿真分析;最后通过制作出的小型自走式机采棉输送装置试验平台进行单因素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节能控制系统后,节时效率达到30%,节能效率达到18.1%。

吴玉贤[2](2021)在《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原来的城市供水已不能满足高层居民的用水需求,因此二次供水系统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设施。二次供水系统是城市供水管网系统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城市高层住宅正常供水的优势,体现在很多方面。许多早期的二次供水系统的供水性能存在严重问题,包括高层建筑设计设施老化,系统设计不良,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对高层住宅水质造成严重影响,给整个城市的供水系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因此,有必要研究和设计一种符合需求的新型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本文通过系统归纳和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了现代城市社区现有远程供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城市供水系统的发展趋势。通过VPN网络框架,设计了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统一管理平台。根据二次供水系统的需要,在建立二次供水终端和监控视频中心之间的同步输送数据时,必须注意VPN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稳定性。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平台选用Fame View组态软件,操作人员可通过IE浏览器访问组态软件的画面和数据。系统采用研华科技的基于B/S模式的组态软件Web Access来设计上位机界面,通过Internet或intranet来完成系统上位机的整个工程设计、数据库相关设备、屏幕构建和软件管理,在本地或异地均可通过浏览器操作。系统利用PLC控制和PID调节功能,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实现恒压输出自动供水。其核心操作方式是根据恒压供水系统中水泵的运行状态和转换过程设计的PLC控制程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可以有效降低管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大大提高了城市供水管理水平和供水专业管理水平,节约了成本。该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智能移动终端技术和移动GIS技术,实现了对泵房的全程监控和无人值守运行,实现了科学调度,有效提高了城市二次供水过程中的应急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供水量。降低运营管理成本,提高供水服务质量。本文创新的提出基于物联网的城市二次供水系统的设计原则,从整体框架和管理的框架泵室到监控平台。结合市内现有的二次供水情况,综合管理平台框架,为子泵间的关联和通信提供了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

王超[3](2021)在《凸轮转子泵送系统多因素数值分析与非线性建模》文中研究表明凸轮转子泵送系统主要由凸轮转子泵、三相异步电机、进出口管道、变频器等组成,可以输送各种高粘度、腐蚀性、含固态颗粒的介质,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制药、化学、纸浆和造纸等行业。凸轮转子泵流体输送系统具有非线性、强耦合等特点,且系统和各部分元件的模型很复杂,甚至难以获得解析解。在机电液变工况状态下,输出流量是衡量凸轮转子泵送系统排放性能的重要指标,其与泵本身的结构和工况参数紧密相关,如泵径向间隙(机)、电机转速(电)、流体浓度(液)、泵进出口压差(液)。当前,大多数的研究多关注机电液单一因素改变对转子泵性能所带来的影响,未能充分解释机电液多因素泵送系统的变工况下的凸轮转子泵性能变化规律。机电液复杂工况及流体的物性参数对泵输出流量影响规律尚不完全明确,完整阐述这些因素对泵输出流量性能的影响对于转子泵的优化设计、智能制造及泵送系统的安全监控和故障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叶凸轮转子泵为研究对象,在三维建模的基础上,给出泵径向间隙、电机转速、流体浓度、泵进出口压差四个影响因素的变化范围,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模型进行参数化研究,分析在单因素、多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泵径向间隙、电机转速、流体浓度、泵进出口压差对泵输出流量存在相互促进或抑制作用。且在多因素变量作用下,泵输出流量变化规律愈发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建模方法已经无法准确描述复杂的泵送系统特性,不能有效地揭示系统的内在规律。本文采用多层感知机网络构建了凸轮转子泵送变频调速系统流量特性模型,通过一定量的仿真数据就能准确预测转子泵的流量性能,从而解决了多因素作用下泵送系统建模的难题。以上工作,为进一步研究泵送系统的智能控制、故障诊断及转子泵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耿煜[4](2020)在《颗粒物料水力输送系统集成优化与测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水力输送作为一种物料输送方式,在实际生产中常应用于远距离的固体物料输送。本课题以粒径5mm—15mm,密度1.2g/cm3—2g/cm3的固体颗粒物料作为研究对象,实现输送量100kg/h—200kg/h,总输送距离大于50m,输送约高度3m的水力输送。通过对传统的单循环水力输送系统的不足,结合输送需求,在双循环系统的基础上以输送功能作为设计准则,设计三循环回路水力输送系统,以输送过程的工艺参数作为测控指标,对输送系统结构部件进行优化设计,构建集成测控系统。主要内容包括:(1)针对水力输送的功能需求,将系统分为5个子系统:动力系统、管路系统、冲洗系统、加料系统、回水过滤系统,按照工艺、结构参数的分类,确定各子系统的相关功能参数。结构参数为设计参数,工艺参数中的部分参数为测控参数,其余参数需进行计算仿真分析。研究各子系统间相关参数输入输出关系,构建水力输送系统各功能参数的相互关系体系,为系统设计提供模型支持。(2)通过构建理论计算模型,对子系统进行结构参数优化设计,以临界流速作为为计算标准,分析管路内的阻力,得到管路的能量损失和输送必需的有用功、有用功率。以文丘里加料装置料入口吸入压力和吸入流速作为计算标准,分析不同喉管直径、扩散口直径、喉管距扩散口距离对吸入压力、流速的影响,从而得到文丘里加料装置的设计方案和数值模拟方法。以过滤效果作为依据,分析不同滤网过滤方式对水粉过滤效果的影响,确定水粉过滤装置的设计方案。(3)将输送系统运行状态分为开机过程、运行过程、停机过程三种不同工况,通过对不同工况的流场分布计算,分析不同工况下检测参数的变化情况,确定数据采集点位置及元件选型,并根据系统不同运行过程确定测控方案。(4)针对系统不同运行过程的测控方案,对输送系统的测控系统集成,研制了以PLC作为系统控制器的测控系统,设计远程控制和现场控制双模式,实现对水力输送系统工艺参数调控,同时开展了物料含水率在线检测的研究,为最终产品的在线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王晓晨[5](2020)在《油茶果气力收集系统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茶果具有较高的食用和工业价值,油茶产业属于创新型的林业经济,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现阶段油茶果的采收主要依靠人力进行,人力劳作的缺陷已经严重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发展。鉴于目前油茶产业的采收困局,对油茶果的气力收集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以油茶果为对象,结合气固耦合理论以及离散元素法(DEM)和计算流体力学(CFD)耦合数值模拟方法(CFD-DEM),以实现油茶果的气力输送问题为目标,对油茶果气力输送系统中的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在简化描述油茶果形貌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气固两相流耦合理论和Hertz接触理论,对油茶果在轴流场和旋流场内的颗粒动力学特性以及颗粒与管壁之间的碰撞过程进行分析,明确气力输送系统内油茶果的受力组成,推导出颗粒与管壁的碰撞过程运动学方程。通过对传统气力输送系统归类,明确了油茶果在气力输送中的输送状态及输送方式,理论研究结果为后续油茶果在气力输送系统的数值模拟提供理论依据。基于CFD-DEM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在系统管道管径、中间管道倾斜角度以及系统输送气速不同时,对油茶果的负压式气力输送行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改变输送管道的直径研究表明:随着输送管道管径的增加,系统压损减小,系统湍动能持续增加,油茶果在管道中各阶段的动能基本保持不变,系统输送油茶果的质量流量增加。根据气相流动特性及油茶果输送特性,认为输送管道的管径为90mm时,系统输送油茶果的性能最优;当输送管道的管径为90mm时,通过改变中间管道倾斜角度研究表明:随着中间管道倾斜角度的增加,系统压降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后保持不变,系统湍动能先减小后增加,之后保持不变,油茶果在管道中的动能持续增加,气固耦合力基本保持不变,而系统输送油茶果的质量流量先增加后减小,然后保持不变。根据气相流动特性及油茶果输送特性,认为中间管道倾斜角度为15°时,系统输送油茶果的性能最优;当输送管道的管径为90mm,中间管道的倾斜角度为15°时,通过改变系统输送气速研究表明:系统气相压损与系统湍动能随着输送气速的增加而现行增加,油茶果在管道中的动能以及气固耦合力随输送气速的增加而增加,质量流量随输送气速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最后保持稳定。根据气相流动特性及油茶果输送特性,认为系统送风参数为35m/s时,系统输送油茶果的性能最优。最后得出系统输送油茶果的最优结构参数和输送参数:在输送管道管径为90mm时,中间管道的倾斜角度为15°时,输送气速为35m/s时,系统质量流量最优,最优值为1.09kg/s。依据数值模拟研究,搭建油茶果气力输送试验台,构建信号采集系统,开展油茶果气力输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存在9.7%的误差,说明数值计算模型与搭建的试验台具有较好的吻合性,数值计算模型正确有效。

马茜[6](2019)在《中缅原油管道怒江跨越段投产过程研究》文中认为大落差起伏原油管道在投产过程中,爬坡、下坡过程中的压能和位能转化在相对高差和剧烈的起伏地形影响下,将加剧高点拉空、积气、不满流等现象,严重时导致弥合水击和气阻,还将使液体在翻越高点后的加速运动对管道低点造成更大的冲击,危害管道安全,对于位于云南省内的相对高差达1480m的中缅原油管道怒江跨越段而言,以上投产难题尤其显着,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对这些工况进行理论论证。但是目前国内外均缺乏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指导,因此结合中缅原油管道怒江跨越段的实际案例来进行大落差对原油管道投产的影响研究,确保管道始终处在可控状态下,使管道安全、顺利投产并为这类大落差管道的投产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实际的地形条件,输送原油的性质,资源分布情况等设计怒江跨越段的投产方式为部分管段充水后原油顶水的投产方式,将该过程分为充水阶段和投油阶段进行OLGA多相流瞬态模拟研究和CAESAR Ⅱ有限元管道应力分析,并得到了以下几个重要结论:①在具有大落差起伏管道中进行空管充水过程,若不及时进行排气,即使充水达到稳定,下坡段仍然有严重的不满流现象、并且和管道末端一样将一直存在气塞;②管道末端将随着输量的增加逐渐形成严重段塞流,向严重段塞流转变的过程中将导致管道末端压力和流速的剧烈波动,但当输量足够大时,流型转变迅速,不会引起波动,因此对于怒江跨越段大落差管段而言,投产充水输量应避免在2000m3/h~2500m3/h之间;③对于具有相对高差近1480m、管径813mm的大落差管段,输量越大,水头翻越高点对管道底部造成的冲击力越大,但对于完全埋地管道而言,该冲击力影响不大,反而是输送介质水的重量对管道的弯曲应力有一定影响;④使用油-水界面隔离球(清管器)会一定程度增加隔离球上游管道的进气量,但在油顶水投产过程中将有效减少混油量和段塞流,管中气泡滞留量也将大大减少;⑤对于具有大落差的管段进行排水作业时,排水孔径越大排水效率越快、排水效果越好,但排水引起的高点拉空也会更加剧烈,增加弥合水击的风险。根据本文分析所得的理论规律,为中缅原油管道怒江跨越段的投产过程提供投产建议和方案并用于工程实际,得到了良好的投产效果,为大落差起伏原油管道的投产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永强[7](2016)在《变频技术在供热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北方冬季供暖不仅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而且是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对供热系统中的热源热网进行有效调节,既保证民生需求又实现节能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首先,对锅炉控制系统(主要是对风机水泵的变频执行部分)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改造。在传统模拟控制系统以及分散控制系统(DCS)的基础上引入Profibus现场总线通信方式,把具有相同通信协议的不同厂家的变频设备通讯相连。因设备层直接传递数字信号,可靠性更高,敷设、安装和维护成本更低,信息量也更丰富。经过硬件组态和参数设置,现场总线可有效提高锅炉控制系统的开放性、扩展性和人机交互性。通过计算机系统与智能变频设备的双工通讯,既可读取现场变频设备丰富的即时数据,又可获取其历史数据;可将运行工况信息友好的在组态界面进行展示和集中统一管理,为优化调节与控制和故障分析与诊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针对热网输配环节的近端用户压头过高,需依靠阀门等节流设备消减过剩压头。此工艺易于造成近端流量超标,形成近热远冷现象;且为满足系统最不利点的温控指标,常伴有盲目增大水泵配置的错误决策,更形成大流量小温差的高耗能运行模式。在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热媒输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原有的输配系统改造为换热站分布式变频系统,不仅有效提高了系统的操作灵活度和实现系统水力平衡,且有效减少了热媒输配能耗。最后,针对水力输配过程中常采用的两台或多台变频泵并联运行工况,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变频水泵相似原理对水泵特性建模并得出相应单泵、不同调速方案下并联水泵的特性曲线,通过解析方法对并联水泵在不同调速模式下进行功率分析,提出变频水泵并联运行的控制策略,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本文中构建的系统对于其他的供热系统改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曲来振[8](2014)在《基于变频技术的供热节能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因具有良好的无极调速、可实现大功率电机的软启动和显着节电等优点,变频器在供热系统中所占地位日益重要。目前我国集中供热系统整体水平较低,从热源、热网、到热用户,都存在着很大的提升改进空间,如热源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低、能源转化率低、热网输送能耗大这些问题既造成能源浪费,又隐含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锅炉控制系统中的变频设计方案和热网传输的新工艺——分布式变频改造方案围绕节能主题进行了工程化的研究。变频器在供热系统中起着改变负载电机转速、调节系统风量、水量、煤量等来响应系统负荷变化的作用,与以往的风门挡板、非线性阀门等执行装置比较更加准确便捷。虽不同品牌变频器外观和具体功能有所差别,但控制方式大致可分为面板控制、端子控制和现场总线控制三种方式,因总线控制方式具有稳定可靠、操作简单、维护方便、提高系统自动化程度等诸多优点,采用现场总线控制已成为供热锅炉系统发展趋势。传统供热系统一次网普遍是采用主循环泵推送的输配方式,各换热站从一次网取热多少由调节阀的开度决定,造成热网近端压头损失严重、水力失衡、可扩展性差和供热系统能效低下等不可避免的缺点。为克服以上缺点,分布式变频加压输配系统应运而生,该设计以各热用户按需用热“抽取”的方式,解决了前述诸多弊端,并具有系统更安全、易扩展等多种优点。本文以葫芦岛市某热力公司供热锅炉系统的变频设计和大连某高校的供热系统一次网输配改造为研究内容进行工程应用研究。实现了对锅炉的风机水泵给煤炉排的Profibus现场总线通讯方式的变频控制,系统更加方便可靠且易于控制。对供热一次网供热输配系统进行分布式变频加压方式改造,较改造前节约输配电耗14.73%,并具有便于调节、提升供热质量等多种优点。本案例对供热企业的技术改造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何成[9](2014)在《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过程检测与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方式具有输送能力大、耕地占用少、不受气候条件限制、节能减排等许多优点。随着对偏远地区矿产资源需求的增加,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矿浆管道输送过程中可能出现淤积、堵塞,严重磨损等问题,矿浆管道输送流速等重要参数的测控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技术。我国已建的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测控系统多由外国公司提供专有设计与关键技术。现已应用的技术不能确保所有工况下矿浆管道输送流速的准确检测,复杂工况下矿浆管道输送过程的控制水平亟待提高。本论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复杂地形矿浆管道输送安全运行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将矿浆管道输送工艺技术与测控技术两个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旨在提供矿浆管道输送系统在复杂工况下准确的智能检测与自动控制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长距离复杂地形矿浆管道输送工艺流程及参数,研究了管道输送特性。提出了管道输送过程混杂控制系统框架,分析了输送过程混杂控制中的难点。通过管道输送流速控制各环节的建模,及输送管道动态模型的分析,说明了长距离管道输送流速控制具有非线性、参数时变、多输入、多输出、强耦合的传递延迟特性,提出并建立了连续方式的输送流速控制流程模型。2、通过理论与实验,研究了矿浆管道输送中单一采用电磁流量计检测流速产生虚假数据的原因。确定与提取了与矿浆输送流速相关的特征量:差压波动系数、流量波动系数等,分析其与流速的相关性。提出了一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识别的矿浆流速检测技术。将FCMAC结合AdaBoost应用于流速值的虚假数据识别,提出了改进的AdaBoost-FCMAC识别算法作为虚假数据识别器,根据从多个传感器提取的特征对检测的流速数据进行真假辨别和修正处理。通过试验验证该技术能实现复杂工况下的流速准确实时检测。3、针对工业多泵站管道批量输送方式工况频繁变化的复杂过程,提出了基于复合逆控制的仿人多模态输送流速控制器。分析了仿人多模态控制器从特征辨识到多模态控制输出的映射关系,给出了全工况的推理过程。针对某一特定工况段,分析了管道输送流速调节系统可逆性,采用小波神经网络建立其逆模型,说明了复合逆控制的实现。通过计算机仿真和试验等方式验证了控制器的性能,证明控制结构与算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具有特殊瞬态特性的带浆停泵再启动过程。为了确保输送系统能从故障后特殊工况下安全启动,分析了启动过程的输送系统各部分启动特性和控制规律。提出了一种智能识别与切换控制的带浆再启动控制方法,经过智能识别诊断,采用预定基准值与调节值相结合,实现了变步长与变增量的阶梯式再启动控制。通过试验基地带浆停泵再启动试验,验证了所研究的方法可确保管道输送系统在长时间停泵后实现安全稳定运行。5、在模拟我国某长距离管线特征建立的复杂地形浆体管道输送试验基地上,开发了工业标准级的基于混杂递阶思想的全工况智能测控系统。测控系统完成了多传感器融合检测与智能控制方法实用化应用;进行矿浆管道输送特性与参数的实验研究,实现了模拟工业化的不同条件下全自动化的多泵矿浆输送测控,验证了提出控制算法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本论文所提出的智能测控技术解决了矿浆管道输送流速准确检测的难题,实现了强干扰及特殊工况下矿浆管道输送的稳定控制,具有创新性与工程实用价值以及推广应用前景。论文最后对主要创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展望下一步研究工作。

张屹[10](2011)在《油田聚合物注入站监控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石油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的非可再生资源,石油的探测与开采技术一直受到人们重视。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社会一直保持对石油的巨大的需求。在石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研究就显得极其有意义。聚合物化学驱油技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已经在一些油田进行了实际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以辽河油田某聚合物注入站作为研究对象,开发出一套自动监控系统,旨在提高注入站生产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以及安全性,保证注入站的生产顺利安全的进行。本文阐述了聚合物驱油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原理、作用与意义;详细分析了聚合物注入站的工艺流程;给出了分布式监控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开发了现场控制级及监控级控制程序;实现了注入站的多个注聚泵、掺水泵与调节阀回路的自动控制:完成了注入站的安全信息与工艺信息的采集、监控、报表、报警等功能。注入站自动监控系统经过完整的测试以及试运行,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并于2011年5月开始正式投产运行,自投产以来,注入站运行情况稳定良好。注入站监控系统提高了注入站的安全性,增加了注入站的自动化程度,实现了注入站信息的集中显示管理,节约了注入站的资源人力,满足了生产及管理的需要。

二、恒压变频控制系统在清酒输送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恒压变频控制系统在清酒输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机采棉除杂系统优化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棉花清理加工研究现状
        1.2.2 国内棉花清理加工研究现状
    1.3 课题提出的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机采棉特性与清理加工原理研究
    2.1 机采棉与其杂质的质量与尺寸测定
        2.1.1 试验材料与器材
        2.1.2 试验方法与物料特性记录
        2.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2 机采棉悬浮速度测量分析
    2.3 机采棉清理原理
        2.3.1 气力式清理
        2.3.2 机械式清理
    2.4 机械清理效能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节能技术在机采棉除杂过程中的应用
    3.1 节能技术在机采棉清理加工中的应用
    3.2 节能控制系统控制策略
        3.2.1 变频调速原理
        3.2.2 PID反馈调节原理
    3.3 机采棉除杂输送控制系统
        3.3.1 小型自走式机采棉输送装置试验平台
        3.3.2 输送流程
        3.3.3 控制系统基本结构的组成
        3.3.4 节能输送流程图
        3.3.5 实现方式
    3.4 增加节能控制系统后对输送机构带来的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采棉清理除杂自动化装置设计
    4.1 机采棉清理除杂系统
    4.2 机采棉清理除杂自动化装置工作原理
    4.3 机采棉清理除杂自动化装置关键机构设计
        4.3.1 自动上料输送部分
        4.3.2 第一道除杂系统
        4.3.3 烘干机构
        4.3.4 第二道除杂系统
        4.3.5 第三道除杂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与试验
    5.1 基于FLOW SIMULATION机采棉气力输送机构仿真分析
        5.1.1 几何模型的描述
        5.1.2 输送管道中流体流态的设置
        5.1.3 参数设置
        5.1.4 气力式输送管道仿真结果分析与结构优化
    5.2 基于FLOW SIMULATION机采棉烘干塔热力源仿真分析
        5.2.1 几何模型的描述
        5.2.2 参数设置
        5.2.3 烘干机构仿真结果分析
    5.3 试验条件
    5.4 试验内容
    5.5 试验分析与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城市供水信息化的重要性
        1.1.2 供水物联化
        1.1.3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二次供水统一平台的作用
    1.2 二次供水研究现状
        1.2.1 二次供水技术的发展历程
        1.2.2 供水系统研究现状
    1.3 城市二次供水系统发展趋势
    1.4 论文研究课题
        1.4.1 论文的研究工作
        1.4.2 论文的内容组织结构
第二章 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框架
    2.1 城市供水特性
    2.2 城市供水需求分析
        2.2.1 供水系统对安全性需求
        2.2.2 供水系统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2.3 二次供水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2.3.1 需求分析
        2.3.2 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2.4 二次供水监控系统功能分析
    2.5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二次供水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2.6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二次供水监控系统整体框架
    2.7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二次供水统一平台的结构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设计
    3.1 二次供水泵房控制监控系统设计
        3.1.1 二次供水控制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3.1.2 系统设备选型说明
    3.2 传输网络系统设计
        3.2.1 二次供水网络需求
        3.2.2 网络系统简介
        3.2.3 网络技术简介
        3.2.4 二次供水系统VPN网络设计
    3.3 监控中心设计
        3.3.1 设计原则
        3.3.2 监控平台设计指标
        3.3.3 监控中心主要硬件设备功能设备
        3.3.4 监控中心调度管理功能详细设计
    3.4 软件系统的设计
        3.4.1 上位机界面设计
        3.4.2 PLC软件程序设计
        3.4.3 Fame View组态软件的系统设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备和系统调试
    4.1 二次供水现场控制设备调试
        4.1.1 设备电源调试
        4.1.2 数据采集信号调试
        4.1.3 输出信号调试
        4.1.4 功能测试
        4.1.5 通讯测试
    4.2 系统调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凸轮转子泵送系统多因素数值分析与非线性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凸轮转子泵工作原理及结构分析
    2.1 凸轮转子泵结构及特点
    2.2 凸轮转子泵工作原理
    2.3 凸轮转子数学模型
    2.4 凸轮转子泵性能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凸轮转子泵送系统三维建模
    3.1 泵送系统构成
        3.1.1 凸轮转子泵模型
        3.1.2 三相异步电机模型
        3.1.3 齿轮传动模型
    3.2 泵送系统能量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凸轮转子泵送系统变工况分析
    4.1 泵送系统机械特性
    4.2 交流异步电机转速开环恒压频比调速
        4.2.1 变频调速原理
        4.2.2 SimuLink建模
        4.2.3 变频调速仿真分析
    4.3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
    4.4 CFD基本方程
        4.4.1 质量守恒方程
        4.4.2 动量守恒方程
        4.4.3 能量守恒方程
    4.5 数值计算前处理
        4.5.1 网格划分
        4.5.2 流体介质及边界条件设定
        4.5.3 湍流模型
    4.6 数值分析
        4.6.1 平均流量特性
        4.6.2 流量脉动特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凸轮转子泵送系统性能回归模型
    5.1 多层感知机网络
        5.1.1 激活函数
        5.1.2 优化算法
    5.2 数据选择与预处理
        5.2.1 数据集的统计
        5.2.2 数据预处理
    5.3 回归模型评价指标
    5.4 多层感知机预测模型的构建
    5.5 模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取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颗粒物料水力输送系统集成优化与测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水力输送技术研究与应用状况
        1.2.1 水力输送系统类型
        1.2.2 水力输送系统管路设计
        1.2.3 水力输送系统加料装置设计
        1.2.4 水力输送中粉体杂质过滤技术研究
        1.2.5 控制检测系统集成设计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力输送系统总体设计与功能参数分析
    2.1 水力输送系统整体设计与功能分析
        2.1.1 单循环水力输送系统与双循环水力输送系统存在的不足
        2.1.2 三循环水力输送系统整体设计
    2.2 水力输送系统子系统功能参数分析
        2.2.1 动力系统相关功能参数
        2.2.2 管路系统相关功能参数
        2.2.3 冲洗系统相关功能参数
        2.2.4 加料系统相关功能参数
        2.2.5 回水过滤系统相关功能参数
        2.2.6 水力输送系统功能参数汇总
    2.3 水力输送系统物料输送能力分析
        2.3.1 水力输送系统各子系统输送水流量匹配关系
        2.3.2 水力输送系统物料输送能力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力输送系统优化设计与工艺参数调控
    3.1 管路、动力系统结构设计与工艺参数调控
        3.1.1 管路系统整体布局设计
        3.1.2 管路输送能力调控与临界流速核算
        3.1.3 管路阻力核算与输送功率调控
        3.1.4 管路系统流场分布计算与调控机理分析
        3.1.5 动力系统优化设计与工艺参数调控
    3.2 加料系统优化设计与工艺参数调控
        3.2.1 加料系统结构组成
        3.2.2 文丘里加料装置结构参数设计
        3.2.3 文丘里加料装置的输送能力研究
        3.2.4 文丘里加料装置结构参数优化与工艺参数调控
    3.3 回水过滤系统优化设计及工艺参数调整
        3.3.1 回水过滤系统功能分析及结构优化
        3.3.2 水粉过滤装置参数优化设计
        3.3.3 回水过滤装置实验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力输送过程流场优化与测控技术研究
    4.1 水力输送系统运行状态分析与参数研究
        4.1.1 水力输送系统状态分析
        4.1.2 开机过程流体运动状态分析与参数研究
        4.1.3 运行过程流体运动状态分析与参数研究
        4.1.4 停机过程流体运动状态分析与参数研究
    4.2 水力输送系统检测控制参数分析与测控方案设计
        4.2.1 水力输送系统检测类型分析与检测位置的设计
        4.2.2 水力输送系统控制参数类型分析与控制方法设计
        4.2.3 水力输送系统动态测控方案设计
    4.3 水力输送系统管路运行状态实验分析
        4.3.1 实验设备构成
        4.3.2 实验方案设计
        4.3.3 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力输送系统测控系统集成设计
    5.1 测控电路及程序设计
        5.1.1 单设备的检测与控制程序设计
        5.1.2 水力输送系统运行过程测控程序设计
    5.2 人机交互系统的构成及设计
        5.2.1 上位机的选型与配置
        5.2.2 交互系统的功能和界面设计
    5.3 颗粒物料含水率在线检测的研究与设计
        5.3.1 颗粒物料含水率在线检测方案的确定
        5.3.2 温度检测颗粒物料含水率实验
        5.3.3 含水率在线检测参数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录

(5)油茶果气力收集系统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气力输送研究现状及发展
        1.2.1 气力输送理论研究
        1.2.2 气力输送实验研究
        1.2.3 气力输送数值模拟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油茶果气力输送理论基础
    2.1 气力输送装置类型
        2.1.1 按照形成气流的方法分类
        2.1.2 按物料在管道中的流动状态分类
    2.2 油茶果气力输送动力学理论基础研究
        2.2.1 油茶果轴流气力输送动力学分析
        2.2.2 油茶果旋流气力输送动力学分析
    2.3 油茶果气力输送碰撞过程分析
        2.3.1 颗粒-壁面碰撞速度分析
        2.3.2 颗粒-颗粒碰撞速度分析
        2.3.3 颗粒-颗粒碰撞接触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油茶果气力输送CFD-DEM数值模型
    3.1 负压吸附系统试验装置
    3.2 气力输送压力损失计算模型分析
    3.3 气固耦合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3.3.1 气固耦合模型的建立
        3.3.2 计算域模型网格划分
        3.3.3 网格无关性验证
    3.4 CFD-DEM耦合数学模型
        3.4.1 气相控制方程
        3.4.2 离散相控制方程
    3.5 计算参数设置
        3.5.1 CFD计算参数
        3.5.2 EDEM计算参数
        3.5.3 CFD-DEM耦合计算过程
    3.6 本章小结
4 油茶果气力输送数值模拟研究
    4.1 管道管径不同时的输送特性
        4.1.1 管径变化时的气相流动特性
        4.1.2 管径变化时的油茶果输送特性
    4.2 管道倾角不同时的输送特性
        4.2.1 管道倾斜不同时气相流动特性
        4.2.2 管道倾斜不同时油茶果输送特性
    4.3 入口气速不同时的输送特性
        4.3.1 入口气速变化时气相流动特性
        4.3.2 入口气速变化时油茶果输送特性
    4.4 本章小结
5 油茶果气力输送系统性能试验研究
    5.1 试验装置
        5.1.1 试验仪器
        5.1.2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中缅原油管道怒江跨越段投产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大落差管道投产及安全运行
        1.2.2 大落差管道投产过程中的水击
        1.2.3 大落差管道与两相流模型
    1.3 技术思路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中缅原油管道大落差段投产方式分析
    2.1 中缅原油管道工程概况
    2.2 中缅原油管道大落差段投产及排水、排气方式的确定
        2.2.1 中缅原油管道大落差段投产方式的选取
        2.2.2 投产期间排气、排水工作
    2.3 中缅原油管道怒江跨越段投产过程多相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落差起伏原油管道投产充水过程分析
    3.1 大落差起伏管道投产充水过程分析
    3.2 充水过程动态数学模型
        3.2.1 液塞段控制方程
        3.2.2 液塞段控制方程的离散
        3.2.3 气塞段控制方程
        3.2.4 气塞段控制方程的离散
        3.2.5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3.3 大落差起伏原油管道投产充水过程瞬态模拟
        3.3.1 管道瞬态仿真模型建立
        3.3.2 管道瞬态仿真模型校核
        3.3.3 管道瞬态模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CAESAR Ⅱ大落差管段投产充水冲击分析
    4.1 大落差埋地管道荷载
        4.1.1 土体荷载
        4.1.2 管道和输送介质水的重力载荷
        4.1.3 水头对低点弯头的冲击荷载
    4.2 大落差冲击载荷计算模型建立
        4.2.1 边界条件及约束条件
        4.2.2 网格划分
        4.2.3 模型建立及应力校核规范
        4.2.4 载荷施加
    4.3 水头冲击应力与位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落差起伏原油管道原油顶水投产过程研究
    5.1 原油顶水投产过程瞬态模型建立
        5.1.1 基础参数
        5.1.2 管道仿真模型
        5.1.3 网格划分
        5.1.4 组分介质预处理
        5.1.5 初始条件
        5.1.6 边界条件
    5.2 大落差起伏段原油顶水投产过程瞬态模拟
        5.2.1 隔离球在油顶水投产过程的作用分析
        5.2.2 不同输量下的大落差起伏管段原油顶水过程(含隔离球)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落差起伏原油管道投产排水过程研究
    6.1 排水过程双流体计算模型
    6.2 排水过程仿真
        6.2.1 物理模型
        6.2.2 边界条件及设置参数
    6.3 仿真结果分析
        6.3.1 排水孔径及排水量
        6.3.2 工程排水结束时间与放空点流量稳定时间
        6.3.3 重点位置压力监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变频技术在供热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和方法
第2章 基于现场总线的锅炉控制系统
    2.1 总线控制系统发展背景以及特点
    2.2 锅炉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
        2.2.1 锅炉控制系统的硬件集成
        2.2.2 锅炉控制系统编程软件
        2.2.3 锅炉控制系统的实现
    2.3. 锅炉控制系统的信息管理
        2.3.1 锅炉控制系统的参数配置
        2.3.2 锅炉控制系统上位机组态界面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网分布式变频循环供热系统
    3.1 变频技术在供热系统的应用
        3.1.1 三相交流异步电机调速原理
        3.1.2 水泵变频技术的节能原理
    3.2 分布式变频加压泵系统
        3.2.1 传统集中供热系统模型
        3.2.2 分布式变频加压泵系统模型
        3.2.3 分布式变频加压泵系统实例
    3.3 分布式变频加压泵系统的电耗分析
        3.3.1 传统集中供热系统电耗
        3.3.2 分布式变频加压泵系统的节电性
    3.4 分布式变频加压泵系统节电情况分析
        3.4.1 供热覆盖区域分布
        3.4.2 换热站二次网回水温度的自动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循环水泵并联运行的变频拖动
    4.1 循环泵并联运行特性分析
        4.1.1 单泵运行特性的数学模型
        4.1.2 两台同类型循环水泵并联运行时的数学模型
        4.1.3 循环水泵运行约束条件
    4.2 循环水泵并联工程实例
        4.2.1 实例循环水泵方程拟合
        4.2.2 循环水泵并联的同步调速和非同步调速节能性分析
        4.2.3 循环水泵并联的同步调速和非同步调速实验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8)基于变频技术的供热节能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变频技术在供热系统中的应用
    2.1 变频器工作原理
        2.1.1 三相电机调速原理
        2.1.2 变频器变频调速原理
    2.2 供热系统概述
        2.2.1 锅炉系统工作原理
        2.2.2 热网系统工作原理
    2.3 现场总线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锅炉系统现场总线控制方案设计
    3.1 硬件选型
        3.1.1 控制器选型
        3.1.2 变频器选型
    3.2 系统软件平台
    3.3 Profibus总线控制设计
        3.3.1 系统网络构架
        3.3.2 程序块功能分配与定义
        3.3.3 变频器Profibus通信设计
    3.4 系统调试与运行
        3.4.1 上下位机通讯调试
        3.4.2 主从站变频器控制调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变频加压输配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4.1 传统方式供热输配系统
    4.2 分布式变频加压供热输配系统
        4.2.1 分布式变频加压输配系统分析
        4.2.2 方案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过程检测与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长距离矿浆管道测控系统的现状
    1.3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参数检测研究现状
        1.3.1 管道输送参数检测概述
        1.3.2 矿浆输送流速检测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3.3 矿浆输送压力检测的研究现状
    1.4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过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4.1 长距离矿浆管道的流速控制及问题
        1.4.2 带浆停泵再启动控制问题
        1.4.3 管道输送过程智能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结构
        1.5.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难点
        1.5.2 论文主要结构内容安排
第2章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特性与控制流程的研究
    2.1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工艺流程与特点
    2.2 矿浆管道输送参数与相关特性
        2.2.1 矿浆管道输送固液两相流的主要参数及其说明
        2.2.2 矿浆管道阻力特性
        2.2.3 矿浆输送泵特性
    2.3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过程控制分析
        2.3.1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过程分层分类混杂控制系统框架
        2.3.2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流速参数与控制要求
    2.4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流速控制流程模型研究
        2.4.1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过程建模概述
        2.4.2 输送过程变频器、电动机、泵及流速检测的建模
        2.4.3 管道动态模型建模研究
        2.4.4 矿浆管道输送流速控制流程模型
    2.5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工程试验基地
    2.6 小结
第3章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识别的矿浆输送流速检测
    3.1 矿浆管道输送流速检测特点与硬件组成
        3.1.1 矿浆输送流速检测特点
        3.1.2 输送流速仪表的选择与电磁流量计工作原理
        3.1.3 试验基地检测系统仪表布置与选型
    3.2 复杂工况下单一采用电磁流量计检测流速的试验研究
        3.2.1 输送流体对流速检测的影响
        3.2.2 工况变化对流速检测的影响
        3.2.3 气泡与非对称流动对流速检测的影响
    3.3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与流速检测系统的构建
        3.3.1 融合方法
        3.3.2 基于虚假数据识别的多传感器融合的流速检测构建
    3.4 矿浆输送流速相关特征的提取
        3.4.1 特征量差压波动系数与流量波动系数的提取
        3.4.2 动力变化特征的提取
        3.4.3 密度相关特征提取
        3.4.4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过程的工况
    3.5 矿浆输送检测流速值的辨别
        3.5.1 模糊小脑模型神经网络流速虚假数据识别
        3.5.2 改进型AdaBoost-FCMAC的流速虚假数据识别
    3.6 输送流速多传感器融合实现步骤
    3.7 基于多传器数据融合与识别的流速检测技术验证
    3.8 小结
第4章 长距离矿浆管道批量输送流速控制结构与算法
    4.1 长距离矿浆管道批量输送流速控制特点分析
    4.2 仿人多模态批量输送流速控制结构
    4.3 基于复合逆控制的仿人多模态控制器设计
        4.3.1 特征模型与特征基元构成
        4.3.2 控制模态集
        4.3.3 推理规则集
    4.4 基于复合逆控制的输送流速算法设计
        4.4.1 定浓度浆体输送流速的逆控制构造
        4.4.2 小波神经网络的逆控制
        4.4.3 小波神经网络的逆模型辨识
        4.4.4 管道输送流速复合逆控制器的设计
        4.4.5 仿真分析
    4.5 基于复合逆控制的多模态仿人智能输送流速试验验证
        4.5.1 多泵间接启动批量输送流速控制试验验证方案
        4.5.2 多泵间接启动批量输送流速控制试验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管道带浆停泵再启动的控制
    5.1 管道输送带浆停泵再启动的特性分析
    5.2 带浆停泵再启动过程控制研究
        5.2.1 带浆再启动控制分析
        5.2.2 设备启动的研究
        5.2.3 透明管观察流体静止与运行
        5.2.4 启动时输送流速的滞后性
    5.3 基于智能识别的带浆停泵再启动的切换控制
        5.3.1 切换控制
        5.3.2 基于智能识别的带浆再启动切换控制器的设计
        5.3.3 系统状态相关特征的提取
        5.3.4 基于混和多分类SVM的带浆再启动系统状态识别
    5.4 带浆再启动智能切换控制技术验证
    5.5 小结
第6章 矿浆管道输送测控系统的开发及试验研究
    6.1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测控系统架构
    6.2 基于模拟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的基地测控系统开发
        6.2.1 基地测控系统结构
        6.2.2 基地测控系统设备现场总线具体连接
        6.2.3 测控系统硬件组成
    6.3 基于管道输送基地的测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
        6.3.1 分级递阶混杂控制方案
        6.3.2 变频器调速控制方式
        6.3.3 通信模式与OPC技术应用
        6.3.4 过程控制级模块化编程
        6.3.5 平台1主控界面及实现的功能
        6.3.6 平台2主控界面及实现的功能
    6.4 管道输送参数检测研究
        6.4.1 管道输送压力检测技术
        6.4.2 管道输送阻力检测技术验证
        6.4.3 泵作业参数试验
    6.5 矿浆管道直接串联批量输送流速测控技术验证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油田聚合物注入站监控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聚合物注入站工艺流程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注入站监控系统整体设计
    2.1 监控系统的整体设计概述
    2.2 监控系统现场设备级设计
        2.2.1 流量信号的检测
        2.2.2 压力信号的检测
        2.2.3 开关量信号的检测
        2.2.4 变频器的控制
        2.2.5 电动阀的控制
        2.2.6 停泵控制
    2.3 监控系统中央控制级设计
        2.3.1 控制柜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3.2 PLC的硬件构成
    2.4 监控系统监控显示级设计
        2.4.1 工控机的基本配置与功能
        2.4.2 工业以太网简介
        2.4.3 组态软件以及WinCC简介
3 注入站监控系统下位机软件编制
    3.1 注入站监控系统下位机软件编制概述
    3.2 注入站监控系统下位机软件编制具体实现
        3.2.1 硬件组态
        3.2.2 符号表编辑
        3.2.3 梯形图程序设计——联锁停泵
        3.2.4 梯形图程序设计——自动控制
        3.2.5 梯形图程序设计——处理保存输入量
        3.2.6 梯形图程序设计——报警设计
4 注入站监控系统上位机软件编制
    4.1 注入站监控系统上位机软件编制概述
    4.2 注入站监控系统上位机软件编制具体实现
        4.2.1 设置驱动并连接变量
        4.2.2 启动画面设计
        4.2.3 过程画面设计
        4.2.4 控制画面设计
        4.2.5 历史曲线显示画面设计
        4.2.6 报警记录画面设计
        4.2.7 报表系统画面设计
5 聚合物注入站运行情况与调试分析
    5.1 注入站运行情况
        5.1.1 运行基本情况
        5.1.2 调试问题及解决办法
        5.1.3 监控系统的继续开发
    5.2 有关注入站系统开发的一些探讨
        5.2.1 重复小系统开发的一些建议
        5.2.2 有关监控界面开发的一些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报表VBS脚本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恒压变频控制系统在清酒输送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机采棉除杂系统优化设计与试验[D]. 张乐. 塔里木大学, 2021
  • [2]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设计[D]. 吴玉贤.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凸轮转子泵送系统多因素数值分析与非线性建模[D]. 王超. 太原科技大学, 2021
  • [4]颗粒物料水力输送系统集成优化与测控技术研究[D]. 耿煜.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油茶果气力收集系统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 王晓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6]中缅原油管道怒江跨越段投产过程研究[D]. 马茜.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7]变频技术在供热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 张永强.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7)
  • [8]基于变频技术的供热节能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曲来振.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9)
  • [9]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过程检测与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D]. 何成. 湖南大学, 2014(12)
  • [10]油田聚合物注入站监控系统的开发[D]. 张屹.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恒压变频控制系统在清酒输送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