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片的结构”一节教学方法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刘赛飞[1](2021)在《基于生命观念关系体系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章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生命观念在生物学教学中受到极大关注,成为生物学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课程标准中具体指出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四大生命观念,这四大观念并不孤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融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就要充分利用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关系体系,提高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四种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生命观念进行概念界定,在参照有关学者基于各种生命观念之间关系构建的生命观念关系体系的基础。为达成生命观念关系体系培养展开单元教学设计思路构建,分为选定单元内容进行前期分析,做好教学准备;编制单元及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进行课时教学设计,达成教学目标;评价反思、优化教学设计四大环节。其中在单元教学设计第三环节进行课时教学设计上,为突出生命观念培养针对性,增强课时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将PBL教学模式和概念图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整合,构建课时教学设计流程,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感知概念;设计高效问题,剖析概念;合作探究,促进概念建构;绘制概念图,构建概念体系;提炼升华,形成观念体系五步。根据此教学设计思路,以“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章为例进行案例设计,并以山东省青州三中的202名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践研究。通过前测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同质性分析,对实验组实施构建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实践结束后利用编制的后测问卷对学生进行检测,收集学生成绩数据并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与基础知识相关的单一生命观念理解层面,实验班与对照班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对生命观念体系理解以及生命观念关系体系实际应用两个层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班成绩要明显优于对照班成绩,说明构建的教学设计思路在对帮助学生理解生命观念之间关系,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上具有有效性。
杨玉[2](2021)在《高中生物学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研究 ——以“光合作用”概念为例》文中指出《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生只有在领悟生物学的本质特征,对生物学概念达到深层次领会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生物学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这就要求教师抓住生物学重要概念,把概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学生接受科学课程教学之前,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客观世界和学科知识的看法,即前科学概念。前科学概念作为关键因素,影响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感知和思维过程,将前科学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对生物学教学有重要意义。研究选择“高中生物学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研究”这一研究课题,以“光合作用”概念为例进行教学实践,为提高学生概念转变有效性提供参考。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梳理有关概念转变的理论依据,对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概念转变模型和基于本体论的概念转变理论进行系统阐述。从诊断方法、概念转变机制、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深入了解国内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研究现状,并对“光合作用”概念转变教学进行文献研究,获悉概念转变理论在“光合作用”概念教学的具体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POE教学策略和7E教学模式,构建整合性教学设计流程,包括以下7个步骤:(1)创设情境,(2)问题预测,(3)观察探究,(4)交流讨论,(5)科学解释,(6)迁移运用,(7)评价反思。在前期分析阶段,梳理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风格和知识能力水平,据此编制四阶式诊断问卷探测学生有关光合作用的前科学概念。在整合性教学流程的指导下设计“光合作用”概念的概念转变教学方案,以山东省陵城区第一中学高一年级的19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践检验,实验班96名学生采用概念转变教学模式,对照班95名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后发放后测问卷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检验,根据SPSS软件的数据处理结果来分析教学效果是否存在显着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光合作用”概念上存在大量前科学概念,如有关色素的种类和性质的认知,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ATP、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能量关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等。通过整合性概念转变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新概念的理解逐级上升、层层深入,既有助于加强对新概念的整合和建构,又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邓雨璐[3](2021)在《重庆市初中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个人全面发展乃至社会稳定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20年,国务院颁发的文件表示:需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树立学科融合理念,争取在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而生物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且它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渠道。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生审美心理发展水平逐渐成熟,是引导发展的良好时机。所以在初中生物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研究是值得开展的。经过文献阅读,笔者归纳发现:此前对在生物学科中渗透审美教育的论文并不多,对重庆市的研究更是没有,同时也从未对乡镇地区有所涉及,对研究策略的提及不够具体。因此,本文想通过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基础理论是什么?(2)当前重庆市(包括乡镇中学)初中生物教师的审美素养以及渗透审美教育的现状是什么?(3)如何更好地解决当前突出的问题?论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开展研究。首先,论文围绕主题,对研究背景、核心概念、支撑研究的审美心理学理论做出归纳,并概述了生物学中的美学元素种类、在初中生物学科中渗透审美教育需要达成的审美目标以及渗透原则。而后,作者运用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重庆市一线初中生物教师的审美素养及当前在教学中的渗透现状做出调查。根据问卷调查所凸显的问题,笔者以教的主体,教的内容,如何教为大体方向,从教师审美素质的提高、审美元素的全面挖掘、审美教学的落实三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最后就策略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条路线设计出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案例,并做了实践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教师基本美学素养有一定缺失,同时学校对教师审美素养提高的关注度不够高;(2)教师无法对生物教材中的美学元素进行细致分类;(3)教师渗透意识可观,但渗透强度不足,且绝大部分教师表明主观原因比客观原因更影响自身在教学中的渗透情况;(4)各层次学校渗透质量均不佳,在培养学生创造美能力的方面,极大部分教师选择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但更多的是集中在自然美的板块,对科学美的感受和呈现还有欠缺,且超过1/4比例的乡镇普通中学教师并未注意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根据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改善:(1)在提升教师素质方面,讲求以一带百的方式,先使美育综合课程教师专业化,然后带动生物学科代表教师发展,再以优秀代表带动全体生物教师发展,最后促使教师审美素养的运用,达到在运用中提高。整个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教师挖掘教材和地方审美元素能力的提高。(2)在审美元素挖掘方面,笔者以教材为基础,运用了内容分析法梳理出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各部分的美学元素,并提出拓展地方(包括乡镇)的特色美学元素的建议。(3)在落实审美教学方面,笔者结合审美心理理论知识,从掌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以及抓住实践机会两个方面展开。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势在必行,期望当前研究能够达到抛转引玉的效果,为在重庆市生物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添砖加瓦。
张民生[4](2021)在《“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南艺文脉源远流长,中国画教学思路贯穿其中,是为文脉的核心。民国伊始,刘海粟本着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中国画的历史担当,所创办的上海美专以“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救国救民”为办学初心,以“研究中西艺术根本精神”为办学目的,以“不息的变动”为办学精神,以“美育”“闳约深美”“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原则,其中蕴含的“本质性”“灵活性”“学术性”这三个特点奠定了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思想基础。继而,上海美专在中国画专业教学中形成了“中国画本体探究”“依据‘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组织教学”“遵循中国画教学的本质要求”这三个特点,标志着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步形成。建国以来,中国画教学思路虽然一方面不断根据新中国文艺政策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受到市场经济、外来艺术思潮的影响,但仍坚守上海美专的传统并灵活的予以变通,众多名师在教学中构建了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因而产生了“南艺风格”,是为教学成果。简而言之,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是持纯粹学术眼光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研究中国画本质,以开中国画之新机运。学术性、灵活性、本质性是其特点,“持经达变”是为精炼的概括。
韩志玲[5](2020)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关于“教育过程重实践,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的要求,提升高中生的实验技能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升学生对生物学问题的探究兴趣和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改进传统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以新的思路设计、编制相应教学案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2017年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参考关于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国内外通过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杜威实用主义理论及自我效能感理论为指导,并通过前期问卷调查统计了解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现状及对于探究性实验的学习情况等,选取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内容,设计、编制了“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等教学案例。选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学生作为实践对象,并进行了科学探究素养问卷调查(前测)。前测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探究性实验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且目前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水平一般。教学实践中其高一1班为实验班,对其实施了4例案例设计教学,高一3班为对照班,对其实施传统的实验教学。实践完成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素养调查问卷(后测)和学生期末成绩等多维度的对比分析,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平均水平显着提升,其中收集、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与反思与评价这两个维度在实践前后差异极显着,在观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方案、得出实验结论这五个维度在实践前后差异显着;学生期末成绩分析显示:实验班学生学业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其中科学探究试题的平均得分差异尤为明显。研究表明本研究设计、编制的关于高中探究性实验教学四个教学案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有效、可行,为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正向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素养和学业成绩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新思路。
陈淑瑜[6](2020)在《基于5E模式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生物学进入21世纪以来,不断取得重大的突破,逐渐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在基础教育阶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行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和“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两条教学实施建议;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贯彻于学生各阶段学习的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明确把初中的生物实验考核纳入升学考试当中。当前的教学背景下,研究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重要的意义。5E模式是起源于美国BSCS学会的教学模式,其在概念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已经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并在理论教学中应用。但是,当前该模式较少应用在初中实验教学中,且对其的应用情况和应用效果的研究也较少。本研究在对建构主义理论、发现学习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等三方面的文献研究基础上,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了解到一线教学中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和5E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不足;根据现状调查的结果,对5E模式作出优化,构建了适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5E实验教学模式;并在广州市荔湾区ZG教育集团的7年级学生中分别选取普通层次和优等层次各2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针对7年级生物学第二、三单元涉及的实验教学内容,开展该模式的实践研究。实验班应用5E实验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强化探究、表达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对照班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实践研究,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纸笔测试和学生量表问卷等方式,检测教学效果。结果如下:(1)本研究建构的5E实验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可行且有效;(2)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验班,在学习兴趣、科学探究核心素养、学业成绩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班,且有较显着差异;(3)实施5E实验模式的课堂教学秩序优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4)5E实验教学模式对普通层次学生的作用更大。结果表明,5E实验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可行且有效,灵活应用5E实验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科学探究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吴倩[7](2020)在《初中生物教学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如今给人类带来了众多的环境问题,我国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推进环境保护督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过去一年中,我国着手治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净土保卫战等方面做出万分努力。但是,破坏环境的行为却屡见不鲜,人们对保护环境缺乏自觉性、主动性,所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是必要且必须的。在重视教育强国的中国,从进行义务教育开始,就应该牢牢抓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使其清楚认识环境的存在,培养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中学学校教育中作为基础性课程的生物学课程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生物科学素养中包涵环境意识。初中学生正处在特殊的学习阶段,学校应当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最终促成学生环境保护行为习惯的养成。本文以所在实习学校初一、初二年级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初中学生的环境意识现状,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时事现状分析,整理生物学教材内容作为辅助工具,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对初中学生在生物课外实践中环境意识的培养进行实践研究。首先,确定本次研究的方向,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理清研究的思路。其次,通过文献阅读研究现今对初中生环境教育的研究进展,做好相关概念的界定。接着,选取实习学校初一、初二年级各三个平行班的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现状的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初步了解所要进行实践研究的学生的环境观。然后,整理并拓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每章内容中部分课外实践活动。最后,按照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原则,从整理的实践活动中选取三个课外实践活动进行实践研究,收集实践成果,得出研究结论。本文最后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以生物课外实践活动形式进行的教学十分喜爱,环境意识有所提高,学生学到了环境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并且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当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加上教师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形成长久正向的环境意识。
郗硕[8](2020)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模块新、旧教材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了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于2017年初完成了标准的修改稿。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其中包括《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并在2019年正式出版使用新教材。在2014年和2017年,浙江、上海以及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已经作为两批试点省份分别启动高考改革,2019年这些省份的高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笔者实习于山东省潍坊市寿光中学,担任新高一年级生物教师,有幸作为第一批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因此,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以下简称“旧教材”)和2019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的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以下简称“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研究法、教材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比较新教材与旧教材改进之处,并以具体实践为指导,对两版本生物教材系统比较,帮助教师快速清楚地理清新旧教材的变化和更新之处,对教师备课和教学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为怎样更好的使用新教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本文主要从教材封面、目录、教材文本内容、栏目、课本插图、教材作业系统和实验七方面对两本教材进行系统比较分析,总结新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中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并以变化较大的一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反馈的问题,为保证学生对生物学更高效学习对教材、教师提供合理的建议。通过对新旧教材的比较,总结得出新教材相比旧教材,主要有以下优点,1、内容组织安排更合理;2、以问题驱动,引导自主和探究式学习;3、知识点聚焦生物学概念建构;4、适当提炼,显性或隐性化呈现核心素养;5、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6、教材图片清晰,图文结合紧密,或以图代文,图片排版更美观;7、多途径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8、教材页面颜色区分明显;9、增加中国元素,体现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10、学生活动可行性提高。通过比较得出,新教材是在旧教材基础上升华、提高,新教材基本继承旧教材的内容框架,认真分析并保留旧教材的优点,取其精华,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创新,创设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全面提升教材的育人价值。最后,依据新教材编写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联系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对教材和教师提出了几点建议。
江瑞[9](2020)在《趣味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趣味教学法是通过给课堂注入趣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科素养的一种方法。地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但在高考的重压之下,为考试而教和学,课堂难免走向灌输式教学,趣味贫乏。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并分析了国内外对于趣味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和不足,研究并确定了趣味教学法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关于趣味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调查问卷》调查趣味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并利用Excel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趣味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存在量与质的缺失,具体表现如下:(1)趣味使用频率低(2)趣味使用形式单调(3)趣味效果较差。另外,通过对青、中、老年三个不同年龄段高中地理教师的课堂的观察和对相应教师的访谈,从实际探究了趣味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缺失的原因,结论如下:(1)教师的趣味意识淡薄和趣味能力不足(2)教材中的许多知识属性和难度使趣味教学实施困难(3)教育体制分数至上与学科歧视使趣味关注度降低。针对上述现状,提出一套新的趣味教学法:视觉激趣法、听觉激趣法、动觉激趣法、触觉激趣法和味嗅觉激趣法,并基于所提出的趣味教学法进行了一节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希望对趣味教学的研究和实用提供帮助。
潘丽敏[10](2020)在《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BL即Problem-based-learning,也被称为基于问题的学习和问题导向学习等。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不同,强调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提倡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融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获得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并建构知识体系。PBL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独立性,提高学生学习技能,以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2017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宗旨,生物学教学要充分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教学过程重实践,突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因此PBL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依据普通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尝试将PBL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探究PBL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价值。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基于新课程改革、新高考制度以及教学现状阐述研究背景,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分析将PBL教学模式运用到生物学教学中的意义;通过文献分析法了解PBL教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相关研究者对其解释、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以及基本特征等方面进行相关概念的界定,并简述本研究依托的建构主义等相关教育理论。然后,根据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的内容特点、实习学校高一年级的生物学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等,选取合适的内容基于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并在实验班实际授课,开展案例研究。研究过程中,采用对照实验研究法,通过纸笔测验的方式研究PBL教学模式对学生生物学知识获得情况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并结合与听课教师的交流以及课堂观察,探讨PBL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学科的多方面影响。教学实践结束后,根据对教学效果的分析,研究发现该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机、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生物学问题的理解能力,对于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二、“叶片的结构”一节教学方法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叶片的结构”一节教学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命观念关系体系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一节 生命观念关系体系 |
一、生命观念 |
二、生命观念关系体系 |
第二节 单元教学 |
一、概念界定 |
二、单元教学指向生命观念关系体系培养的优势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章教学设计的文献分析 |
第三章 基于生命观念关系体系的单元教学设计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教学设计原则 |
二、教学设计依据 |
第二节 教学设计思路 |
一、生命观念关系体系培育策略 |
二、教学设计思路建构 |
第四章 教学设计案例开发 |
第一节 教材分析 |
一、概念分析 |
二、生命观念分析 |
第二节 学情分析 |
第三节 案例设计 |
一、单元教学目标 |
二、教学设计案例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第五章 基于生命观念关系体系的单元教学实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假设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一、前后测问卷编制 |
二、前后测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第五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准备 |
二、研究实施 |
三、研究分析 |
第六节 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同质性分析 |
二、学生后测成绩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反思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2)高中生物学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研究 ——以“光合作用”概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概念 |
二、前科学概念 |
三、概念转变 |
第二节 前科学概念的教学研究 |
一、产生原因及特征 |
二、诊断方法 |
三、概念转变机制和策略 |
四、概念转变教学模式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波斯纳的概念转变模型 |
四、基于本体论的概念转变理论 |
第四节 “光合作用”概念转变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献分析 |
一、国外概念转变教学设计现状及评述 |
二、国内概念转变教学设计现状 |
第三章 “光合作用”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模式分析 |
一、7E教学模式 |
二、POE教学策略 |
第二节 教学设计流程建构 |
第四章 “光合作用”概念转变的教学实践 |
第一节 实验目的 |
第二节 实验对象 |
第三节 实验假设 |
第四节 实验过程 |
一、教材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问卷编制 |
四、前测问卷结果分析 |
第五节 案例设计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重难点 |
三、教学过程 |
第五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学生同质性分析 |
第二节 教学效果分析 |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概念建构 |
二、“光反应和暗反应”概念建构 |
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概念建构 |
四、“光合作用的实际应用”概念建构 |
五、后测总成绩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光合作用前测试题 |
附录二 光合作用后测试题 |
致谢 |
(3)重庆市初中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政策的支持 |
1.1.2 初中生身心发展情况的现状 |
1.1.3 生物学的学科优势 |
1.2 国内外美育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意义、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思路 |
1.3.4 研究方法 |
2 初中生物渗透审美教育的概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美的定义 |
2.1.2 审美教育的定义 |
2.1.3 初中生物学渗透审美教育的含义 |
2.2 审美教育开展的理论支撑 |
2.2.1 需要层次理论 |
2.2.2 审美心理理论 |
2.3 初中生物学科中美的存在形态 |
2.3.1 生物学中的自然美 |
2.3.2 生物学中的科学美 |
2.4 初中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 |
2.4.1 初级阶段——感知美 |
2.4.2 中级阶段——鉴赏美 |
2.4.3 高级阶段——创造美 |
2.5 初中生物审美教育的渗透原则 |
2.5.1 审美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
2.5.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2.5.3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 |
2.5.4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原则 |
3 重庆市初中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现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调查对象 |
3.2.2 问卷设计 |
3.2.3 问卷实施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教师的基本情况 |
3.3.2 教师的基础美学素养 |
3.3.3 渗透审美教育的兴趣与看法 |
3.3.4 渗透审教育的情况 |
3.3.5 差异性分析 |
3.4 小结 |
4 重庆市初中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
4.1 摆脱瓶颈,切实提高生物教师的审美素质 |
4.2 立足教材,结合地方特点充分挖掘美学元素 |
4.2.1 全面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 |
4.2.2 拓展地方环境中的美学元素资源 |
4.3 把握教学,优化渗透效果 |
4.3.1 落实初中生物审美教育的方法 |
4.3.2 抓住课内外实践的机会 |
5 初中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案例设计与实践分析 |
5.1 课堂教学类案例设计与实践分析 |
5.1.1 教学案例一 |
5.2 课外实践活动类案例设计与实践分析 |
5.2.1 教学案例一 |
5.2.2 教学案例二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作品展示 |
致谢 |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4)“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 |
1、选题缘由 |
2、研究目的 |
二、选题范围及关键词 |
1、选题范围 |
2、关键词阐释 |
三、研究现状 |
1、专着与论文 |
2、档案与资料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历程 |
第一节 上海美专时期(1912-1952) |
一、课程的逐步设置(1912-1919) |
二、专业的创办与发展(1920-1937) |
三、全面抗战中的艰苦办学(1937-1945) |
四、教学的调整(1946-1952) |
第二节 华东艺专、南京艺专时期(1952-1959) |
一、专业的取消(1952 年第一学期) |
二、课程的逐步恢复(1952 年第二学期—1958) |
第三节 南艺初期(1959-1966) |
一、教学秩序的逐步恢复(1959-1964) |
二、教学秩序受到冲击(1964-1966) |
第四节 社会运动时期(1966-1976) |
一、教学的混乱(1966-1971) |
二、教学秩序的短暂恢复(1972-1973) |
三、教学再次受到“左倾”政治的冲击(1974-1976) |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1977-至今) |
一、教学本质的回归(1977-1978) |
二、教学本质的新生(1979-1999) |
三、教学本质的发展(2000-至今) |
小结 |
第二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思想基础 |
第一节 刘海粟办学初心和办学目的本质性 |
一、“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 |
二、“救国救民” |
三、“研究中西艺术根本精神” |
第二节 刘海粟办学精神的灵活性 |
一、“不息的变动”产生与保障 |
二、“不息的变动”具体措施 |
第三节 刘海粟办学原则的学术性 |
一、“美育” |
二、“闳约深美” |
三、“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
小结 |
第三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步形成 |
第一节 中国画本体探究 |
一、特点:气韵、写意、笔墨 |
二、画理:六法 |
第二节 依据“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组织教学 |
一、师资:“学术自由”契合“海派无派” |
二、课程:“兼收并蓄”之中“突出国画” |
第三节 遵循中国画教学的本质要求 |
一、深究传统并力主创新 |
二、绘画实践结合史论研究 |
三、强调写生 |
四、重视文化修养 |
小结 |
第四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流变与发展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的初变(1952-1966) |
一、新中国文艺政策主导中国画教学思路 |
二、新中国文艺政策与中国画教学思路的融合 |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
第二节 社会运动时期的再变(1966-1976) |
一、“政治统帅教学” |
二、“政治统帅”下上海美专中国画教学思路的短暂恢复 |
三、“左”倾的回潮 |
四、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调整(1977-1999) |
一、新时期文艺政策影响下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次调整 |
二、新时期文艺政策影响下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再次调整 |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
第四节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发展(2000-至今) |
一、中国画教学思想的提出背景 |
二、中国画教学思想的明确 |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
小结 |
第五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具体实施 |
第一节 教学的“合”与“分” |
一、开始于“合” |
二、中途之“分” |
三、再次相“合” |
第二节 “分科教学”与“一专多能” |
一、“分科教学” |
二、“一专多能” |
第三节 临摹、写生、创作阶段性教学 |
一、逐步形成 |
二、成熟 |
三、发展 |
第四节 首重创作 |
一、“创作”的由来及本义 |
二、以创作课为中心 |
小结 |
第六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个案体现 |
第一节 人物画专业名师 |
一、沈涛的教学主张、艺术追求和创作 |
二、王孟奇的学术研究、教学思路和创作 |
第二节 山水画专业名师 |
一、张文俊的学画路径、创作追求和创作 |
二、方骏的学术研究、教学思路和创作 |
第三节 花鸟画专业名师 |
一、陈之佛的学术研究、研习体会和创作 |
二、谢海燕的学术研究、教育纲领和创作 |
三、陈大羽的学术研究、教学主张和创作 |
第四节 美术史论名师 |
一、郑午昌的学术研究、学画路径和创作 |
二、俞剑华的学术研究、教学方法和创作 |
三、温肇桐的学术研究 |
四、罗尗子的学术研究和创作 |
小结 |
第七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教学成果 |
第一节 教学体系 |
一、工笔花鸟教学体系的初步创建 |
二、工笔花鸟教学体系的健全和发展 |
三、教学体系思辨 |
四、代表性院校教学体系 |
第二节 中国画专业课程体系 |
一、百年南艺中国画课程体系的四个阶段 |
二、人物画课程体系 |
第三节 “南艺风格” |
一、逐步形成 |
二、深化 |
三、特点 |
第四节 培养的杰出人才 |
一、两个时期的人才 |
二、特点:和而不同、一人一貌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一、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大事记 |
二、南艺中国画专业学习指南 |
参考文献 |
一、主要参考书目 |
二、主要参考论文 |
三、档案资料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
二、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发展 |
第二节 研究目标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教育实验法 |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探究性实验 |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 |
三、科学探究 |
四、科学探究素养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对高中生生物探究性实验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研究过程 |
三、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高中生科学探究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研究过程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探究性实验教学内容的选取 |
一、依据课标建议选取实验内容 |
二、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内容 |
三、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内容 |
第二节 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撰写 |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
第三节 探究性实验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 |
一、问题性原则 |
二、探究性原则 |
三、创新性与实践性原则 |
第四节 探究性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策略 |
一、合作学习 |
二、探究学习策略 |
三、PBL教学策略 |
第五章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设计与编制 |
一、《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
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
三、《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
四、《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
第二节 实践对象 |
第三节 实践路线 |
第四节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应用与分析 |
一、期末成绩的分析 |
二、期末试卷中科学探究试题分析 |
三、科学探究素养问卷的总体性分析 |
四、科学探究素养问卷的描述性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创新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关于高中生科学探究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 B 《关于高中生科学探究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后测) |
附录 C 《关于高中生物学探究性实验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D 期末试卷中的科学探究试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5E模式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学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理论基础 |
1.2.1 建构主义理论 |
1.2.2 发现学习理论 |
1.2.3 概念转变理论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
1.3.2 国内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5E模式 |
1.4.2 实验教学 |
1.4.3 教学模式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6.1 现状调查 |
1.6.2 模式优化 |
1.6.3 教学实践 |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现状调查及模式优化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的方法和内容 |
2.2.1 问卷调查 |
2.2.2 访谈 |
2.3 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2.3.1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2.3.2 访谈的结果及分析 |
2.4 模式的优化 |
2.4.1 保留吸引环节 |
2.4.2 保留探究环节 |
2.4.3 解释环节改为表达环节 |
2.4.4 精致环节改为总结环节 |
2.4.5 保留评价环节 |
2.4.6 对模式的整体调整 |
第三章 5E初中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3.1 研究过程的变量控制 |
3.1.1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确定 |
3.1.2 变量的设置 |
3.1.3 无关变量的控制 |
3.2 5E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 |
3.2.1 《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教学个案 |
3.2.2 《单细胞生物》实验教学个案 |
3.2.3 《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教学个案 |
3.3 效果检测 |
3.3.1 学业检测(后测) |
3.3.2 问卷调查(后测) |
第四章 5E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结果 |
4.1 课堂教学观察结果 |
4.1.1 《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教学个案课堂观察结果 |
4.1.2 《单细胞生物》实验教学个案课堂观察结果 |
4.1.3 《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教学个案课堂观察结果 |
4.2 学习兴趣比较 |
4.3 科学探究素养比较 |
4.4 学业测试成绩比较 |
4.4.1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题得分的比较 |
4.4.2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光合作用板块得分的比较 |
4.4.3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总分比较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5E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
5.1.2 5E实验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5.1.3 5E实验教学模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素养 |
5.1.4 5E实验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
5.1.5 5E实验教学模式有助于课堂管理 |
5.2 教学建议 |
5.2.1 对5E模式的建议 |
5.2.2 模式实施的建议 |
5.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与教学相关的获奖情况 |
附录一 :前期的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半结构化访谈问卷及访谈记录 |
附录三 :访谈结果原始语句与有效概念的对应表 |
附录四 :“生物与生物圈”知识板块检测(前测) |
附录五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六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后测) |
附录七 :期末检测试题(后测) |
附录八 :5E模式实验教学的应用情况 |
附录九 :其他应用5E模式的实验教学案例 |
致谢 |
(7)初中生物教学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初中生物教学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课外实践活动 |
二、环境 |
三、环境意识 |
第三章 初中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基础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时间 |
三、调查对象 |
四、调查内容及过程 |
第二节 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 |
一、有效问卷中学生自然情况统计情况 |
二、环境意识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 |
调查小结 |
第四章 教材中与环境意识有关的课外实践活动 |
第五章 初中生物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原则 |
一、可接受性原则 |
二、启发性原则 |
三、科学与思想统一原则 |
四、探究性原则 |
五、实践性原则 |
第六章 初中生物教学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实践 |
第一节 《“旧叶新生”叶脉书签及拼接画制作》一节教学案例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案例 |
三、活动成果展示 |
四、思考及建议 |
第二节 《探究不同环境问题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一节教学案例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案例 |
三、思考及建议 |
第三节 《调查金龙溪水体环境现状及拟定相关保护计划、制作生态模型》一节教学案例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案例 |
三、实地调查情况 |
四、调查报告及拟定保护金龙溪水体环境的计划方案 |
五、建构拟保护河流的环境模型 |
六、思考及建议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人教版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模块新、旧教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教材比较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教材比较研究现状 |
1.2.2 与国外教材比较研究现状 |
1.3 理论研究基础 |
1.3.1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 |
1.3.2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
1.3.3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内容 |
1.5.1 研究的对象 |
1.5.2 研究的具体内容 |
1.6 研究的意义 |
2.“分子与细胞”新旧教材比较 |
2.1 封面的比较 |
2.2 目录的比较 |
2.3 文本内容的比较 |
2.3.1 章首页 |
2.3.2 章节内容 |
2.3.2.1 第一章走近细胞 |
2.3.2.2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
2.3.2.3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
2.3.2.4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
2.3.2.5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应用 |
2.3.2.6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
2.3.3 本章小结 |
2.4 栏目比较 |
2.5 课本插图比较 |
2.6 教材作业系统比较 |
2.7 实验比较 |
3.教学案例设计 |
4.新旧教材比较研究结果及结论 |
4.1 结果 |
4.2 结论 |
5.建议 |
5.1 对教材的建议 |
5.2 对教师的建议 |
6.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9)趣味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更新 |
1.1.2 学科的特殊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趣味 |
2.1.2 趣味教学 |
2.1.3 趣味教学法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2.2.3 多元智力理论 |
2.2.4 人本主义理论 |
3 趣味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使用现状 |
3.1.1 趣味效果较差 |
3.1.2 趣味使用频率低 |
3.1.3 趣味使用形式单调 |
3.2 原因分析 |
3.2.1 教师方面的原因 |
3.2.2 教材方面的原因 |
3.2.3 教育体制的原因 |
3.2.4 学生方面的原因 |
3.3 本章小结 |
4 趣味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
4.1 视觉激趣法的实施策略 |
4.1.1 教师运用视觉激趣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
4.1.2 案例分析 |
4.2 听觉激趣法的实时策略 |
4.2.1 教师运用听觉激趣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
4.2.2 案例分析 |
4.3 动觉激趣法的实施策略 |
4.3.1 教师运用动觉激趣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
4.3.2 案例分析 |
4.4 触觉激趣法的实施策略 |
4.4.1 教师运用触觉激趣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
4.4.2 案例分析 |
4.5 味嗅觉激趣法的实施策略 |
4.5.1 教师运用味嗅觉激趣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
4.5.2 案例分析 |
5 基于趣味教学法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
6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关于趣味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关于趣味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调查问卷统计表 |
(10)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
1.1.2 高考改革背景 |
1.1.3 教学现状 |
1.2 提出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PBL教学模式的定义 |
2.1.2 PBL教学模式与LBL教学模式的区别 |
2.1.3 PBL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信息加工理论 |
第三章 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3.1 研究过程 |
3.1.1 了解生物学教学情况 |
3.1.2 确定研究方向 |
3.1.3 确定研究工具 |
3.1.4 确定研究对象 |
3.1.4.1 前测成绩分析 |
3.1.4.2 前测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3.2 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
3.2.1 确定PBL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
3.2.2 进行教学分析 |
3.2.3 组建学习小组 |
3.3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生物学教学案例设计 |
3.3.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
3.3.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
3.3.3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
3.4 案例设计分析 |
第四章 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分析 |
4.1 后测访谈分析 |
4.2 后测问卷分析 |
4.3 后测成绩分析 |
4.3.1 章节测试成绩分析 |
4.3.2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反思 |
5.2.1 研究的收获与不足 |
5.2.2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建议 |
5.2.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叶片的结构”一节教学方法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命观念关系体系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章为例[D]. 刘赛飞.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高中生物学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研究 ——以“光合作用”概念为例[D]. 杨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重庆市初中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邓雨璐. 西南大学, 2021(01)
- [4]“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D]. 张民生.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5]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案例研究[D]. 韩志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5E模式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应用研究[D]. 陈淑瑜. 广州大学, 2020(02)
- [7]初中生物教学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实践研究[D]. 吴倩.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8]人教版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模块新、旧教材比较研究[D]. 郗硕.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9]趣味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 江瑞.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D]. 潘丽敏.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