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跳水运动员早期心理素质培养与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黄昆仑[1](2022)在《中国跳水研究的热点嬗变》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揭示我国跳水研究的热点嬗变。研究方法:运用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对CNKI收录的以"跳水"为研究主题的493篇文献的关键词共现、时区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论:(1)国家科研机构、本科院校和专业跳水学校等研究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是我国跳水研究的核心力量,观察合作网络图谱发现,核心作者、研究机构联系不紧密。(2)跳水的研究热点是围绕着跳水动作的难度进行研究,通过对范围文献进行二次分析发现,也有对运动员的训练方法研究、心理素质的研究、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奥运会相关分析的研究。(3)我国跳水研究经历了闭门造车阶段—探索发展阶段—波动发展阶段3个演进阶段,跳水研究的热点从"技术难度"逐步转变为"训练方法"的研究。(4)我国跳水研究的前沿热点研究为跳水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
贾彬彬[2](2021)在《高水平跳水运动员时距估计的大脑活动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时间是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维度之一,时距估计即对时间长度的感知加工在人们完成与外部世界的交互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运动领域来说,任何动作的发生发展都是伴随着时间不断展开的,高水平的运动表现离开了对时距的感知加工就无从谈起。跳水被称作“一秒钟艺术”,体现的是技术动作在有限时间内的空间展开,高水平跳水运动员需要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展现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动作,如起跳、翻腾、转体、打开和入水等等,这些动作的控制和表现均需要个体对时距信息进行加工,正是蕴藏在这些序列动作中的时距信息对跳水运动的难、美、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来看,虽然时距估计领域的研究众多,但涉及高水平运动群体这一关键变量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为层面,对运动员时距估计背后的大脑活动特征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基于时距信息加工准则和神经效率假说,结合经典的时距复制任务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通过对比高水平跳水运动员和非运动员被试群体在不同刺激类型下静态和动态时距估计行为特征及大脑活动状态,考察长期专项运动经验对高水平跳水运动员群体时距估计能力及对应大脑活动特征的影响。研究1:实验1通过静态时距复制任务,对比高水平跳水运动员、非运动员和摔跤运动员在不同刺激类型(一般刺激和运动专长相关刺激)条件下的时距估计特征,考察长期运动经验对高水平跳水运动员静态时距估计特征的影响;实验2结合静态时距复制任务和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对实验1主要的行为结果进行重复,并通过兴趣区内氧合血红蛋白(Hb O)浓度水平的变化,探究高水平跳水运动员静态时距估计过程中的大脑活动特征。研究2:实验3使用动态旋转刺激匹配跳水项目中关键的翻腾技术动作,对比不同被试群体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的动态时距估计特征,探究高水平跳水运动员翻腾动作经验对于动态时距估计过程的影响;实验4结合动态时距复制任务和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对实验3中的主要行为结果进行重复,同时探究高水平跳水运动员动态时距估计背后的大脑激活水平和功能连接状态。研究3:实验5使用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对比高水平跳水运动员和非运动员被试静息状态下大脑激活水平、功能连接密度以及动态功能连接变异性的差异,在排除特定时距估计任务的影响后更加专一地探究长期专项经验对于高水平跳水运动员群体时距估计相关大脑区域的功能改造。研究结果:实验1发现高水平跳水运动员相比非运动员和摔跤运动员在面对跳水动作刺激时的时距估计更长,并且跳水训练年限和对跳水动作刺激时距估计的高估程度呈正相关;实验2重复了实验1的主要行为结果,即高水平跳水运动员对于跳水动作刺激的时距估计相比一般刺激更长,而非运动员被试的时距估计长度不受刺激类型的影响,同时来自近红外光谱功能成像的结果显示,所有被试秒下时距估计过程中对应的大脑激活水平(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和秒上时距没有显着差异,时距估计长度和大脑激活水平不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同时高水平跳水运动员估计跳水动作刺激时距时的大脑激活水平相比一般刺激更低;实验3发现不同组别被试动态时距估计受到刺激旋转速度的影响程度不同,高水平跳水运动员的时距估计长度随着刺激旋转速度的提升不断上升(低速<中速<高速),而非运动员和摔跤运动员组被试在高速条件下的时距估计长度对比中速条件无显着变化,同时高水平跳水运动员动态时距估计准确性和稳定性优于其它两组被试;实验4重复了实验3的主要行为结果,即高水平跳水运动员动态时距复制任务下的时距估计对于刺激对象的旋转速度变化更敏感,同时相比非运动员被试动态时距估计稳定性更好,后续近红外功能成像结果显示,高水平跳水运动员动态时距复制任务中含氧血红蛋白浓度波动相比非运动员更小,同时背外侧前额叶功能连接密度更低,并且在加工跳水动作动态时距信息时的大脑区域活动呈现去同步化,高相关通道比例降低同步激活区域更加集中。实验5结果显示高水平跳水运动员相比非运动员静息状态下背外侧前额叶功能连接密度更低,在跳水运动员群体内部动态功能连接的变异性随着跳水训练年限的升高不断降低。结论:(1)长期专项运动经验延长了跳水运动员对于跳水动作刺激的时距估计;(2)跳水运动员时距估计长度和刺激旋转速度呈线性相关,动态时距估计对旋转速度的变化更加敏感,同时动态时距估计稳定性更高;(3)长期运动经验塑造了高水平跳水运动员更为高效的大脑活动特征,即在动态时距估计过程中大脑激活水平的波动更小,同时背外侧前额叶区域功能连接密度降低,高相关通道更加集中,这种大脑活动特征起到了节约认知资源,提升加工效率,对应了高水平跳水运动员更加优异的动态时距估计稳定性。
杨水森[3](2021)在《我国男子双人跳水三米板动作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0年悉尼奥运会,我国运动员熊倪、肖海亮收获男子双人跳水三米板项目的第一块奥运金牌,随后我国在该项目多次获得世界冠军,表现优异,但是近年来随着对手实力迅速提升加之我国运动员的失常发挥,出现了连续在三场世界大赛中失金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虽然当前我国男子双人跳水三米板在世界大赛中获得了两次冠军,但是必须考虑到主要竞争对手换人调整较晚,还没有完全适应国际赛场,日后依然是我国夺冠路上的威胁,并且我国男子双人跳水三米板项目在难度系数上没有优势,因此必须加强动作的稳定性。本文将以竞技跳水男子双人三米板动作稳定性为切入点,通过对2015至2019年世界跳水三大赛中男子双人跳水三米板决赛成绩的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合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全面剖析我国男子双人跳水三米板运动员的优劣势,找出我国当前不稳定动作及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和建议如下:研究结论:(1)当前世界男子双人跳水三米板处于新老交替的阶段,出现了很多新面孔,主要竞争对手开始尝试高难度动作,整体难度有所提升。我国运动员在规定动作的稳定性上相较于国外运动员有明显优势,但是我国运动员的整体难度系数不占优势。(2)我国现阶段规定动作整体质量下降,自选动作中407C的稳定性不足,5154B的动作质量、以及稳定性都明显提升,207C、109C动作质量和稳定性在逐步提升。(3)年轻运动员缺少在世界大赛上的历练,缺乏大赛经验,心理抗压和调整心态能力不足,容易产生紧张心态出现失误,同时运动员配对时间较短,默契程度还有待提高。(4)潜在对手众多。近两年我们的主要对手英国队、墨西哥队、俄罗斯队还处于磨合阶段就取得了不错成绩,并且墨西哥队难度还有所提升。建议:(1)尝试高难度动作,增加我国男子双人跳水三米板的难度系数,加强运动员专项能力训练。(2)时刻关注研究规则的改变,寻求对我国运动员有利的发展方向,依据规则的变化方向培养符合双人跳水发展趋势的年轻运动员。(3)对于不稳定动作进行针对性训练,日常训练中就要注意动作质量的保证,运动员要建立动作稳定性观念,培养动作稳定性意识。(4)加强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时刻关注运动员的情绪变化,特别是对赛前紧张、抗压能力弱的情况进行疏导,对年轻运动员鼓励为主,提升自信心,培养意志品质。
李璐瑶[4](2020)在《江苏省少儿业余体校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省一些市区业余体校少儿跳水运动员的选拔目前仍采用经验选拔的方式,虽也有理论标准,但还不够完善,未建立科学系统的选材体系。本研究从定量、定性的角度对跳水运动员的选材指标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调查,初步构建符合少儿跳水运动员特点的初级选材指标体系和权重,为江苏少儿基层跳水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对江苏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少儿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着重于身体形态和专项素质,本研究从这两点入手,通过德尔菲法和专家调查问卷,结合跳水运动项目特点和专家意见,通过对选材指标的具体筛选,并运用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确定各级选材指标和权重。研究结果如下:江苏业余体校少儿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包括两个一级指标:身体形态和专项素质。其中身体形态包含了13个二级指标,专项素质包含了9个二级指标。两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身体形态:0.503,专项素质:0.497。利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出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构建出完整的权重体系。结论:1、初步构建出江苏少儿业体校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以及权重,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准确性、科学性及易操作性,适用于江苏各业余体校初级科学选材。2、从本研究筛选出来的指标来看,在运动员初级选材阶段,身体形态和专项素质是最主要的指标,通过对指标权重的分析,身体形态中的跟腱长指标、小腿长和身体外部形态指标比较受到重视;专项素质中的肋木举腿指标和腿部跳跃运动专家比较重视认可。
谢斌[5](2020)在《武术套路运动员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选材是运动训练的开端,对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延长运动寿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初级选材是在经过一系列的启蒙训练之后进行的选材层次,是进入正式训练的起点,同时也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新形势下武术套路的蓬勃发展,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武术套路运动向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力求与奥运接轨、与时代接轨、与世界接轨。武术套路属于技能类表现难美性的运动项群,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运动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项运动能力,才能达到高水准的竞技水平。本文将研究方向为武术套路运动员初级选材阶段,探究专项运动能力评价内容及方法,确立武术套路运动员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为各地市武术队和武校进行初级选材提供合理的方法,对培养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发展武术事业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本研究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专家问卷调查法、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问卷调查法,确定以功能性动作筛查的指标作为武术套路运动员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的评价指标,并解决各评价指标之间的权重问题,初步完成武术套路运动员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模型的建立;采用测量法将6-9岁360名小学生按照年龄、性别划分为6组进行测量,测量指标为功能性动作筛查的七个测试项目,分别为深蹲、过栏架步、前后分腿蹲、肩关节灵活性、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性俯撑、扭转/旋转稳定性;对各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初级选材阶段儿童身体功能性做出初步评价分析;以统计学中的累进计分法对所得数据进行量化评价,对各组评价分数进行等级认定,完成选材评价体系的建立。研究结论如下:(1)6-7岁男女组FMS总得分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女生总得分均值比男生高,除躯干稳定性俯撑男女生得分均值相等外,其他各项女生得分均值都比男生要高,说明该年龄段女生比男生身体功能性普遍要好;7-8岁男女组FMS总得分之间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女生总得分均值比男生高,且除躯干稳定性俯撑男生比女生得分均值高外,FMS得分均值女生高于男生,就总体来看,说明该年龄段女生比男生身体功能性要好;8-9岁男女组FMS总得分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女生总得分均值比男生高,并且FMS各项得分均值女生高于男生,说明该年龄段女生比男生的身体功能性要好。(2)男子组各年龄段FMS总得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未呈现出显着性差异,且得分均值排序为8-9岁>6-7岁>7-8岁,男子8-9岁身体功能性最佳,7-8岁最差;女子组各年龄段FMS总得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呈现出显着性差异,其中6-7岁与8-9岁、7-8岁与8-9岁这两组多重比较中出现显着性差异,得分均值排序为8-9岁>7-8岁>6-7岁,8-9岁最佳,6-7岁最差。(3)本研究确定的武术套路运动员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公式为:X=[(A+D)*14.93+(E+G)*13.43+B*15.67+C*17.16+F*10.45]/3,其中X为评价得分,A为该生深蹲得分,B为该生过栏架步得分,以此类推。当X>x时(x为当累进分数为60分时运动员的评价分数),符合武术套路专项运动能力的初级选材要求,可作为发展对象进行下一步的筛选及培养。其中6-7岁男子运动员x值为69.22,7-8岁男子运动员x值为71.06,8-9岁男子运动员x值为75.06,6-7岁女子运动员x值为81.69,7-8岁女子运动员x值为81.67,8-9岁女子运动员x值为86.49。
李鑫[6](2020)在《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文中认为“跨项选材”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和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一项重大举措。面对我国奥运项目“夏强冬弱”和新兴项目开展落后的现实情况,要想达到“全面参赛、恶补短板”的备战目标,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跨项选材,以期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能够参加世界大赛的运动员。但目前,我国的跨项选材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存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进行研究,以此丰富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相关内容。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跨项选材的相关研究进行了逻辑梳理,对文中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的诠释,并在此基础上,较为深刻的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其次对当前我国跨项选材实施情况特点予以分析,并通过对国内外跨项或转项成才的运动员进行统计,分析跨项选材的多维特征。最后提出跨项选材对我国的实践启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竞技体育跨项选材是我国早期转项成才的本土理念融合国外的选材理念所形成的时代产物。2、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表现为双奥备战诉求、人才不足诉求、项目失衡诉求、成材率低诉求以及人才内在诉求。3、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实施特点表现为:“东京奥运会”为主的夏奥项目以新兴极限项目牵头,橄榄球、皮划艇、赛艇、田径等项目依次推进,各项目实施阶段相对明确,具备激励保障措施,新兴项目报名人数呈现较大差异。“北京冬奥会”为主的冰雪项目设项覆盖面广,选材来源丰富,人才选拔多重筛选,选材指标较为详细,政策制度保障完善,实施效果颇见成效4、以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具有跨项或者转项经历运动员归类发现同项群之间跨项成功率明显高于异项群,多维特征表现为相似的身体形态特征、相似的个性心理特征、相似的运动素质特征以及相似的核心技能特征。5、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实践启示有客观应对跨项,正确认识跨项选材的竞技价值;转变培养理念,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项间移植,提倡运动员早期多项目训练;善用科技助力,提升跨项选材训练的科技含量;强化国际交流,“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增设跨项比赛,充分发挥运动竞赛的杠杆作用;完善激励保障,推动跨项选材合理有效的实施。
王影,王一帆[7](2019)在《关于少儿跳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探讨》文中指出跳水运动有其特殊性,对运动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所以运动员本身禀赋要高。对于少儿跳水运动员培养而言,选材是否合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少儿日后是否会成为优秀的跳水运动员。本文主要从人体形体学、心理素养、遗传等要素出发,研究少儿运动员教育方面的选材,综合考虑血红蛋白、人体自身平衡能力、视力,手臂力量大小、腹部力量、空转速度、身体协调性等因素,对这些指标的标准加以研究,利用文献综述法、访谈法、归纳法等手段对南通市少儿跳水运动员选材加以初步探讨,目的在于为少儿跳水运动员选材以及后期培训提供出一定的参考依据。
张忠秋[8](2019)在《我国跳水项目科学化训练理论创新与竞技实践》文中提出跳水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在训练理论创新与竞技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跳水训练的理论创新与竞技实践进行梳理。发现:理论创新主要包括制胜规律、竞技能力要求内涵、心理相关理论、训练原则理论等方面;竞技实践则侧重"难稳"结合的具体实施、训练体制的创新改革、训练方法及手段的实践创新、高科技手段创新应用等。
蔚礼[9](2019)在《山西省跳水队建设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具有“梦之队”之称的中国跳水队在世界跳水比赛中一直遥遥领先,在2017年7月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中获得8金5银2铜的好成绩,在2018年6月的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中获得11金4银的好成绩。中国跳水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与省队的努力付出、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山西省跳水队成立于1991年,在全体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者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拼搏下,先后培养出了王亮、唱晶、周昕、李佳伟、赵冬等优秀运动员,取得过全运会1金2银2铜的好成绩,也培养出来了世界冠军李政。随着世界跳水对手国水平的快速提高、兄弟省市跳水队的赶超和二青会赛事的临近,受跳水队竞技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太健全和自身地理环境、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山西省跳水队要想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从山西省跳水队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者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跳水队竞技发展的支撑体系做全面的分析研究,找出制约跳水队发展的因素,提出解决的对策,促进山西省跳水队持续健康发展。研究结论如下:(1)运动员短缺,生源不足。归因于现有运动员数量相对较少;地市青少年跳水训练基地和练网点普及度不高;跳水项目社会化程度低等。(2)运动员学训矛盾突出。归因于太原市中小学施行学区对口入学政策;训练的时间长、强度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缺乏对文化课学习重要性的认识。(3)缺乏高水平教练员。归因于教练员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的环境,培训、学习的机会较少;缺乏科学的训练依据和训练计划;对先进科技仪器的运用较少等。(4)选材和训练的科学化水平较低。归因于跳水队教练员选材主要是凭借经验;训练负荷大,致使训后疲劳,运动损伤的产生等。(5)管理、保障机制不太健全。表现为“体教结合”落实不到位;运动员的出路没有保障;缺乏训练中的生化监控和训后的医务监督等。(6)资金短缺,归因于资金来源的渠道主要是政府拨款。针对山西省跳水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健全梯队建设,扩大跳水项目的宣传力度;完善、落实“体教结合”的培养体制,建立与运动训练竞赛相适应的学习模式;搭建互助平台,增加培训、学习的机会,提升教练员的业务能力;严格按照所指定的测试内容和指标科学选材,引入国内外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深化管理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
左鸿燕[10](2019)在《中国跳水项目后备人才的现状研究及展望》文中提出在新时代习总书记的带领下,以国家体育总局为中心,举大国体制,发展跳水项目。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周继红获得跳水项目女子10米跳台的冠军后,中国跳水项目便开始了夺冠之路,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跳水队已累积获得40枚奥运跳水金牌。当然优异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杰出教练员系统化、有机结合的陆地训练方式,基本功扎实而优秀的运动员,中国跳水运动员的技术发展和动作难度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等,这些都是中国跳水事业占据优势的重要因素。而如今,英国、美国、意大利、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家纷纷涌现出一批高水平运动员,使得跳水项目的多元化竞争更加激烈,对手国的跳水竞赛水平明显的提升,大大缩短了与我国的差距,我国将面临重重挑战。因此,加强跳水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保证中国高居奥运榜首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对中国目前发展跳水项目的19个省(区、市)跳水运动管理中心的负责人或教练员发放问卷,总结出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地区宣传不到位,观念瓶颈;运动员人数相对不足,人才短缺;教练员配备不足,教练员(三线)业务水平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训练场馆的不足;落后地区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经费短缺;跳台跳板动作难度优势缩小,女子跳台空缺等,都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我国19个省(区、市)跳水运动员的培养和跳水项目的开展。对于中国跳水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和开展情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要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媒体传播、大型比赛等改变家长对跳水项目的认知,宣传要从群众着手,才能更好的保证跳水运动的可持续发展。(2)在运动员方面投入更多的关注,加强人文关怀,关注运动员的学业,关注运动员就业安置问题,尽可能培养学生运动员。(3)可以返聘有高级文凭的退役、退休教练员,多渠道选拔高素质的教练员,增加其数量;努力提高教练员培养的科学化水平,努力为基层教练员争取进修培训的机会,提高教练员素质。(4)完善相应的场地、硬件设施,增加投入资金,需发挥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去拓展跳水运动,在公共场所投资创建简易的降低难度的水上项目,以吸引大众,培养兴趣为主增强社会体育消费意识。(5)望各体育管理有关部门采取务实和灵活的形式解决好经费的问题,完善投资结构,加大吸资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以解决跳水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后顾之忧。(6)面对4年一次修改的跳水规则,我国跳水运动员在动作选择难度系数方面需不断进行调整,合理利用科技的强大力量——数字管理系统,教练员做好运动员的心理辅导,加入跳台人才培养行列。
二、对跳水运动员早期心理素质培养与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跳水运动员早期心理素质培养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跳水研究的热点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我国跳水运动研究的外部特征 |
2.1.1 核心作者候选人的确定 |
2.1.2 核心作者测定 |
2.1.3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
2.1.4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
2.2 跳水运动研究的热点及其演进过程 |
2.2.1 关键词共现 - 热点分析 |
1)技术难度研究,包含了压水花、入水点、垂直速度、跳板跳水等聚类。 |
2)训练方法研究,包含了核心力量训练、体前屈聚类。 |
3)运动员心理特征研究,包含了心理特点聚类。 |
4)后备人才培养研究,包含了后备人才聚类。 |
5)奥运会相关分析研究,包含了中国、悉尼奥运会聚类。 |
2.2.2 关键词时区分析 - 热点的嬗变 |
2.2.3 关键词突现 - 前沿分析 |
3 结论 |
(2)高水平跳水运动员时距估计的大脑活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时距估计的研究现状 |
2.1.1 时距范围的选择 |
2.1.2 时距估计的实验范式 |
2.2 运动员群体时距估计特点 |
2.2.1 运动员群体时距估计优势的研究 |
2.2.2 运动员群体时距估计的大脑活动特征研究 |
2.3 时距估计的理论基础 |
2.3.1 时距估计的信息加工模型 |
2.3.2 时距估计的神经生理模型 |
2.3.3 时距估计的综合模型 |
2.4 运动员群体时距估计的理论基础 |
2.5 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的选择 |
3 问题提出 |
3.1 高水平跳水运动员静态时距估计及大脑活动特征 |
3.2 高水平跳水运动员动态时距估计及大脑活动特征 |
3.3 高水平跳水运动员静息状态下大脑活动特征 |
3.4 研究框架 |
4 研究内容 |
研究1 长期跳水运动经验对静态时距估计及大脑活动特征的影响 |
4.1 实验1 高水平跳水运动员静态时距估计特征研究 |
4.1.1 引言 |
4.1.2 方法 |
4.1.3 结果 |
4.1.3.1 不同组别被试时距复制长度的差异 |
4.1.3.2 跳水运动员时距复制长度差异和跳水训练年限之间的相关 |
4.1.3.4 不同组别被试时距估计偏差的差异 |
4.1.3.5 不同组别被试时距估计稳定性的差异 |
4.1.3.6 不同组别被试时距估计准确性的差异 |
4.1.4 讨论 |
4.2 实验2 高水平跳水运动员静态时距估计的大脑活动特征—来自fNIRS的研究 |
4.2.1 引言 |
4.2.2 方法 |
4.2.3 结果 |
4.2.3.1 行为数据-不同组别时距复制长度的比较 |
4.2.3.2 fNIRS数据-不同刺激条件下含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特征 |
4.2.3.3 时距复制长度和fNIRS数据的对比 |
4.2.4 讨论 |
研究2 长期跳水运动经验对动态时距估计及大脑活动特征的影响 |
4.3 实验3 高水平跳水运动员动态时距估计特征研究 |
4.3.1 引言 |
4.3.2 方法 |
4.3.3 结果 |
4.3.3.1 不同速度下被试群体动态时距复制长度的差异 |
4.3.3.2 不同速度下被试群体时距复制长度差异的对比 |
4.3.3.3 跳水运动员时距复制差异、时距复制长度和跳水年限的相关 |
4.3.3.4 不同组别被试动态时距估计偏差的差异 |
4.3.3.5 不同组别被试动态时距复制准确性的差异 |
4.3.3.6 不同组别被试动态时距复制稳定性的差异 |
4.3.4 讨论 |
4.4 实验4 高水平跳水运动员动态时距估计大脑活动特征—来自fNIRS的研究 |
4.4.1 引言 |
4.4.2 方法 |
4.4.3 结果 |
4.4.3.1 行为数据-不同组别动态时距复制长度的比较 |
4.4.3.2 行为数据-不同组别动态时距复制稳定性的比较 |
4.4.3.3 fNIRS数据—不同速度条件下被试群体含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特征 |
4.4.3.4 fNIRS数据—不同刺激条件下被试群体功能连接密度变化特征 |
4.4.3.5 动态时距复制稳定性和fNIRS数据的对比 |
4.4.4 讨论 |
研究3 长期运动经验对于高水平跳水运动员静息状态下大脑功能的影响 |
4.5 实验5 高水平跳水运动员静息状态下大脑活动特征-来自fNIRS的研究 |
4.5.1 引言 |
4.5.2 方法 |
4.5.3 结果 |
4.5.3.1 不同组别被试大脑静息状态下激活水平的比较 |
4.5.3.2 不同组别被试大脑静息状态下功能连接密度的比较 |
4.5.3.3 不同组别被试大脑静息状态下功能连接变异性的比较 |
4.5.4 讨论 |
5 总讨论 |
5.1 长期跳水经验对静态时距估计及大脑活动特征的影响 |
5.2 长期跳水经验对动态时距估计及大脑活动特征的影响 |
5.3 长期跳水经验对高水平跳水运动员静息状态下大脑活动特征的影响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理论贡献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和主要学习经历 |
(3)我国男子双人跳水三米板动作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跳水相关概念 |
1.3.1 跳水运动的起源 |
1.3.2 竞技双人跳水的发展起源 |
1.3.3 双人三米板跳水基本介绍 |
1.3.4 跳水动作稳定性 |
1.4 文献综述 |
1.4.1 研究现状 |
1.4.2 有关双人跳水制胜因素方面的研究 |
1.4.3 有关跳水动作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
1.4.4 有关跳水动作稳定性训练方法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动态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男子双人三米板难度与成绩分析 |
3.1.1 2019 年光州游泳世锦赛男子双人三米板决赛难度与总成绩分析 |
3.1.2 难度系数与成绩相关性分析 |
3.2 2015—2019 年世界跳水三大赛我国男子双人三米板成绩变化特征分析 |
3.2.1 方法的选择 |
3.2.2 我国男子双人三米板201B成绩变化特征分析 |
3.2.3 我国男子双人三米板103B/301B成绩变化特征分析 |
3.2.4 我国男子双人三米板5154B成绩变化特征分析 |
3.2.5 我国男子双人三米板407C成绩变化特征分析 |
3.2.6 我国男子双人三米板307C/207C成绩变化特征分析 |
3.2.7 我国男子双人三米板109C成绩变化特征分析 |
3.3 世界跳水三大赛男子双人三米板我国运动员动作成绩对比分析 |
3.3.1 我国男子双人三米板201B技术分、同步分对比分析 |
3.3.2 我国男子双人三米板103B/301B技术分、同步分统计对比分析 |
3.3.3 我国男子双人三米板407C技术分、同步分统计对比分析 |
3.3.4 我国男子双人三米板5154B技术分、同步分统计对比分析 |
3.3.5 我国男子双人三米板307C/207C技术分、同步分统计对比分析 |
3.3.6 我国男子双人三米板109C技术分、同步分统计对比分析 |
3.4 2017-2019 年世界跳水三大赛前三名运动员动作稳定性对比分析 |
3.4.1 2017 年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双人三米板决赛前三名成绩环比动态分析 |
3.4.2 2018 年跳水世界杯男子双人三米板决赛前三名成绩环比动态分析 |
3.4.3 2019 年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双人三米板决赛前三名成绩环比动态分析 |
3.5 优秀跳水运动员的心理因素与动作稳定的相关性 |
3.5.1 优秀跳水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
3.5.2 影响我国优秀跳水运动员动作发挥的心理因素 |
3.5.3 我国优秀跳水运动员自我调节方法 |
3.6 讨论与分析 |
3.6.1 当前男子双人三米板世界格局 |
3.6.2 我国男子双人三米板的竞技实力 |
3.6.3 2017 年布达佩斯游泳世锦赛男子双人三米板中国选手失利原因 |
3.6.4 我国男子双人三米板的发展对策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我国男子双人跳水三米板动作稳定性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被访问专家一览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江苏省少儿业余体校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运动员选材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运动员选材意义与重要性 |
2.1.2 运动员选材项目的已有研究 |
2.1.3 运动员选材已有研究成果 |
2.1.4 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已有研究 |
2.2 跳水运动的发展研究 |
2.2.1 跳水运动的技术特点 |
2.2.2 跳水运动训练特点 |
2.3 跳水运动员选材特点及运动员选材已有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德尔菲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3 研究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筛选依据 |
4.1.1 跳水项目特点 |
4.2 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原则 |
4.2.1 科学性原则 |
4.2.2 可行性原则 |
4.2.3 全面性原则 |
4.2.4 遵循项目特征原则 |
4.3 跳水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 |
4.3.1 选材指标初选 |
4.3.2 选材初选指标分析 |
4.4 选材指标确定 |
4.4.1 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的指标筛选和分析 |
4.4.2 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的指标筛选和分析 |
4.5 指标权重确定 |
4.5.1 一级指标权重 |
4.5.2 二级指标筛选以及权重 |
4.6 选材指标权重分析 |
4.6.1 身体形态指标权重分析 |
4.6.2 专项素质指标权重分析 |
5 结论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附录 |
9.1 附录一 |
9.2 附录二 |
9.3 附录三 |
(5)武术套路运动员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关于科学选材的相关研究 |
1.1.1 关于科学选材的概念 |
1.1.2 关于各类运动项目科学选材的相关研究 |
1.1.3 关于武术套路选材的相关研究 |
1.1.4 关于初级选材的相关研究 |
1.1.5 关于各项运动初级选材的相关研究 |
1.1.6 关于武术套路运动初级选材的相关研究 |
1.2 关于运动能力的相关研究 |
1.2.1 关于运动能力和运动素质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专项运动能力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武术套路专项运动能力的相关研究 |
1.2.4 关于专项运动能力预测的相关研究 |
1.3 关于体能训练的相关研究 |
1.3.1 关于体能训练的概述 |
1.3.2 关于各运动项目体能训练的相关研究 |
1.4 关于功能性训练的相关研究 |
1.4.1 关于功能性训练的概述 |
1.4.2 关于功能性训练与各运动项目的相关研究 |
1.4.3 关于功能性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相关研究 |
1.5 关于功能性动作筛查的相关研究 |
1.5.1 关于功能性动作筛查的概述 |
1.5.2 关于功能性动作筛查应用的相关研究 |
1.5.3 关于武术套路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预测和功能性动作筛查的相关性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测量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武术套路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3.1.1 评价指标的确立 |
3.1.2 评价指标的权重 |
3.1.3 评价模型的初步构建 |
3.2 相同年龄段男、女组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
3.2.1 6 -7 岁男、女组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
3.2.2 7 -8 岁男、女组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
3.2.3 8 -9 岁男、女组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
3.3 相同性别各年龄段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
3.3.1 男子组各年龄段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
3.3.2 女子组各年龄段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
3.4 男、女组各年龄段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
3.4.1 6 -7 岁男子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
3.4.2 7 -8 岁男子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
3.4.3 8 -9 岁男子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
3.4.4 6 -7 岁女子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
3.4.5 7 -8 岁女子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
3.4.6 8 -9 岁女子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
3.5 男、女组各年龄段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的验证 |
3.6 研究不足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6)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1.1.1 “舶来品”的跨项选材及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 |
1.1.2 跨项选材引起竞技体育界的“热潮”,众说纷纭 |
1.1.3 满足多元诉求:我国竞技体育客观窘况呼吁跨项选材 |
1.1.4 探寻多维特征:跨项选材培养运动员成功的关键要素 |
1.1.5 深思实践启示:创新和丰富我国运动员培养理论体系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1.3.1 项群训练理论 |
1.3.2 运动技能迁移理论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运动员选材的相关研究 |
1.4.2 关于运动技能迁移的相关研究 |
1.4.3 关于运动员转项训练的相关研究 |
1.4.4 关于跨项选材的相关研究 |
1.4.5 研究综述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案例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理论诠释:“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概念的提出 |
3.1.1 跨项选材的理念缘起 |
3.1.1.1 转项成才—我国跨项选材可参考的本土理念初探 |
3.1.1.2 天赋转移—我国跨项选材可融合的国外理念拓展 |
3.1.2 跨项选材的内涵界定 |
3.2 多元诉求: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实施的深层原因 |
3.2.1 双奥备战诉求:我国竞技体育应对现实挑战的重要举措 |
3.2.2 人才不足诉求:我国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可选择资源匮乏 |
3.2.3 项目失衡诉求: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非均衡问题突显 |
3.2.4 成才率低诉求:我国竞技体育早期定向选材局限性较大 |
3.2.5 人才内在诉求: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利用效益最大化 |
3.3 实施现状: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项目的开展情况 |
3.2.1 以“东京奥运会”为主的夏奥项目 |
3.2.1.1 新兴极限项目为主,部分项目依次推进 |
3.2.1.2 实施阶段相对明确,设置激励保障措施 |
3.2.1.3 新兴项目报名及集训人数呈现一定差异 |
3.2.2 以“北京冬奥会”为主的冰雪项目 |
3.2.2.1 项目设置覆盖面广,选材来源相对丰富 |
3.2.2.2 选拔经过多轮筛选,选材标准较为详细 |
3.2.2.3 政策制度保障完善,实施效果颇见成效 |
3.4 多维特征:国内外跨项及转项成才案例的实践探索 |
3.4.1 竞技能力归类:国内外跨项及转项成材运动员的项群流动 |
3.4.1.1 体能主导类向体能主导类 |
3.4.1.2 体能主导类向技能主导类 |
3.4.1.3 技能主导类向技能主导类 |
3.4.1.4 技能主导类向体能主导类 |
3.4.2 多维特征分析:国内外跨项及转项成才运动员的集中表现 |
3.4.2.1 相似身体形态—运动员具备跨项选材的外在特征 |
3.4.2.2 相似个性心理—运动员具备跨项选材的内在特征 |
3.4.2.3 相似运动素质—体能类项目跨项选材的核心特征 |
3.4.2.4 相似核心技能—技能类项目跨项选材的移植特征 |
3.5 实践启示: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培养的理性认知 |
3.5.1 客观应对跨项,正确认识跨项选材的竞技价值 |
3.5.2 转变培养理念,建立“多样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 |
3.5.3 注重项间移植,提倡运动员早期多项目的训练 |
3.5.4 善用科技助力,提升跨项选材训练的科技含量 |
3.5.5 强化国际交流,“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 |
3.5.6 增设跨项比赛,充分发挥运动竞赛的杠杆作用 |
3.5.7 完善激励保障,推动跨项选材合理有效的实施 |
4 研究结论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1 研究不足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关于少儿跳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3.1、文献资料法 |
3.2、专家访谈法 |
3.3、分析归纳法 |
4、研究结果 |
4.1、跳水运动员的成才年龄特征 |
4.2、少儿跳水运动员心理选材分析 |
4.3、少儿跳水运动员体型方面的指标研究 |
4.4、少儿跳水运动员身体方面机能研究 |
4.5、少儿跳水运动员遗传方面的要素研究 |
5、结语 |
(8)我国跳水项目科学化训练理论创新与竞技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跳水训练理论创新 |
1.1 项目制胜规律理论创新 |
1.2 运动员竞技能力要求新内涵 |
1.3 运动员心理相关理论创新 |
1.4 不断完善跳水运动训练原则理论 |
2 中国跳水队科学训练实践 |
2.1 实现“难稳”结合 |
2.2 训练竞赛体制创新改革 |
2.3 跳水训练方法和手段创新 |
2.4 高科技手段的创新应用 |
3 小结 |
(9)山西省跳水队建设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跳水运动员相关研究概况 |
1.3.2 跳水教练员相关研究概况 |
1.3.3 跳水队保障管理研究概况 |
1.4 相关概念研究 |
1.4.1 可持续发展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实地考察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山西省跳水队总体情况分析 |
3.2 山西省跳水队发展历程概述 |
3.2.1 初始起步阶段 |
3.2.2 快速发展阶段 |
3.2.3 破坏停滞阶段 |
3.2.4 稳定发展阶段 |
3.3 山西省跳水队运动员现状分析 |
3.3.1 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
3.3.2 运动员训练情况分析 |
3.3.3 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情况分析 |
3.3.4 对运动员的职业规划情况分析 |
3.4 山西省跳水队教练员现状分析 |
3.4.1 教练员的基本情况分析 |
3.4.2 教练员岗位培训及科研情况分析 |
3.4.3 教练员的日常执教与竞赛情况分析 |
3.4.4 教练员对运动员日常学习情况分析 |
3.4.5 教练员在训练中科技运用情况分析 |
3.4.6 教练员的执教态度和待遇情况分析 |
3.5 山西省跳水队管理者现状分析 |
3.5.1 管理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
3.5.2 管理者视角下跳水队的经费情况分析 |
3.5.3 管理者视角下跳水队的人员情况分析 |
3.5.4 管理者视角下跳水队的激励情况分析 |
3.5.5 管理者视角下跳水队的管理体制分析 |
3.5.6 管理者视角下跳水队的社会情况分析 |
4 讨论 |
4.1 制约山西省跳水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 |
4.1.1 运动员数量少,后备人才不足 |
4.1.2 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矛盾突出 |
4.1.3 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偏低,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 |
4.1.4 教练员的选材不够合理,科学化训练水平较低 |
4.1.5 管理体制、社会保障机制不太健全 |
4.1.6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面临经费不足 |
4.2 推动山西省跳水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研究 |
4.2.1 完善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提高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
4.2.2 落实学训相结合的路线,解决运动员的学训矛盾 |
4.2.3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 |
4.2.4 加强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提高选材训练的科学性 |
4.2.5 深化管理体制,完善保障机制 |
4.2.6 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中国跳水项目后备人才的现状研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动态 |
2.2 国外研究动态 |
2.3 跳水项目简介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视频分析法 |
3.2.6 对比分析法 |
3.2.7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各省(区、市)跳水项目运动员队伍 |
4.1.1 青少年业余跳水运动员注册人数 |
4.1.2 青少年业余跳水运动员的年龄结构 |
4.1.3 运动队现役人数 |
4.1.4 现役跳水运动员运动等级情况 |
4.1.5 基层体校数量、训练性质、参加本项目训练人数 |
4.1.6 竞赛体制及竞赛情况 |
4.2 各省(区、市)跳水项目教练员队伍 |
4.2.1 跳水教练员的学历结构情况 |
4.2.2 跳水教练员年龄结构情况 |
4.2.3 教练员职称情况 |
4.2.4 跳水教练员参与全国、省级以上培训情况 |
4.3 各省(区、市)跳水项目基础设施 |
4.3.1 国家级、省级后备人才基地 |
4.3.2 场馆建设情况 |
5 中国跳水项目的成绩分析及奥运展望 |
5.1 2000年-2016年历届奥运会中国跳水项目获牌情况 |
5.2 2016年与2018年跳水世界杯成绩分析 |
5.2.1 男子3米跳板平均成绩、平均难度系数的对比情况 |
5.2.2 女子3米跳板平均成绩、平均难度系数的对比情况 |
5.2.3 男子10米跳台平均成绩、平均难度系数的对比情况 |
5.2.4 女子10米跳台平均成绩、平均难度系数的对比情况 |
5.3 各个比赛的前八名与中国运动员在各项比赛中的成绩 |
5.4 中国的对手国及取得的成绩与分析 |
5.5 中国跳水项目的奥运展望 |
5.5.1 奥运会(冬季、夏季)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设定的目标 |
5.5.2 开展跳水项目规模和数量 |
5.5.3 梯队结构和地方布局 |
5.5.4 运动员、教练员的队伍建设 |
5.5.5 青少年竞赛改革目标 |
5.5.6 本项目在青少年(或学校)中的普及程度或项目影响力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对跳水运动员早期心理素质培养与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跳水研究的热点嬗变[J]. 王鹏,黄昆仑. 福建体育科技, 2022(01)
- [2]高水平跳水运动员时距估计的大脑活动特征研究[D]. 贾彬彬.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我国男子双人跳水三米板动作稳定性研究[D]. 杨水森. 山西大学, 2021
- [4]江苏省少儿业余体校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研究[D]. 李璐瑶.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5]武术套路运动员初级选材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D]. 谢斌.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D]. 李鑫.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7]关于少儿跳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探讨[J]. 王影,王一帆.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21)
- [8]我国跳水项目科学化训练理论创新与竞技实践[J]. 张忠秋.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9(02)
- [9]山西省跳水队建设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 蔚礼. 山西大学, 2019(01)
- [10]中国跳水项目后备人才的现状研究及展望[D]. 左鸿燕. 山西大学, 2019(01)
标签:跳水论文; 里约奥运会跳水论文; 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论文; 奥运跳水论文; 竞技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