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费用的习性与功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肖赛玥[1](2021)在《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文中认为考察典型单位制元素的生成与发展历程是单位制变迁研究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在传统单位制社会,职工群众以“单位人”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各个单位组织之中。单位组织开展的文艺活动是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加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借助文艺形式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传和生产动员,“单位文艺”成为单位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单位制面临着转型或消解的趋势,与单位组织相依存的“单位文艺”同样面临命运抉择。单位制变迁的总体趋向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逐步褪去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属性,回归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属性,学界称之为“单位去社会化”。依据这一演变逻辑,文艺作为非生产、管理属性的元素,似乎难以摆脱被剔除的命运。然而,笔者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文艺在当下的单位组织中仍有其发挥价值的空间。据此,本研究以在单位制变迁进程中依旧保留传统单位制组织形态的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单位文艺”作为单位制变迁历程中,单位组织内部的保留性元素加以考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功能变迁历程的探究,解析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单位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受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复杂性因素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S市112厂为研究个案,对112厂“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历程展开实证考察。研究对“单位文艺”价值的考量是围绕“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展开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从历史维度对“单位文艺”的缘起与生成进行溯源,为“单位文艺”工具化属性的形成探寻历史源流;其次以“单位文艺”生成的历史轨迹作为逻辑主线展开研究。遵循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依据“单位文艺”的生成历程与功能预设、功能实现、功能延展和功能转向的对应关系,将“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嵌入到“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的时间序列之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单位文艺”的艺术图景中探究“单位文艺”如何助力单位组织实现动员机制的有效实施;再次是结合“单位人”对“单位文艺”的记忆表达和功能认知,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基于文艺是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的特性,笔者引入时间维度从即时性、阶段性和积累性三个层次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并着重从积累性实效层面考察“单位文艺”对“单位意识”形塑起到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尾,笔者尝试运用本土实践经验与经典理论进行对话。借鉴布尔迪厄的文艺生成理论对“单位文艺”的生成结构中“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依据文艺生成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究“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时代推动因素。本研究将“单位文艺人”视为“文艺生产场”中的行动者,通过分析“单位文艺人”的“习性”的产生,以及“习性”对“单位文艺人”的行动的影响,探讨“单位文艺人”作为行动者在“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将“单位文艺”定位为单位体系中,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的协作要素。研究发现:(1)“单位文艺”的功能定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艺的价值禀赋一脉相承。在历次朝代更迭、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文艺在思想启蒙、教化民众方面发挥的功能促使中国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形成了一种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一方面是对文艺的工具属性的价值认同。能够发挥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功能的文艺形态往往比纯粹的审美性的文艺形态更被推崇。政治精英把文教当作统治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文化精英则将文教当作一种应然的使命。另一方面是形成文化自觉。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善于汲取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情境中的文艺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生成结构和运行逻辑。上述两点共识不仅是推进“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历史动因,也是中国文艺价值史观中亘古未变的核心命题。(2)从“文艺生产场”的场域结构来看,“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之间的结构依附关系促使“单位文艺”从生成伊始便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的文艺运行轨道。对资源与秩序具有绝对支配和管理权的权力主体从官方角度对“单位文艺”的功能建构过程进行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单位文艺”的思想宣传、文化教育、生产动员等诸项功能的有效实施。“文艺场域”中“单位文艺人”作为能动的行动者,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化与再生产促进“单位文艺”的功能识别,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意识形态导向的“过滤”和“化解”,形成“去功能化”的“单位文艺”记忆表达。(3)“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逐渐呈现的。依据“单位文艺”发挥实效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即时性实效、阶段性实效和积累性实效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单位文艺”对形塑“单位意识”中的积极要素具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积淀,以“单位意识”形塑为典型实效的积累性实效是单位制变迁进程中,“单位文艺”能够成为从传统单位制时期过渡到后单位制时期的保留元素的核心价值所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促使以组织空间为单位共同体依存形式的共同体格局趋向松动或瓦解,而思想意识层面的精神共同体依旧存在,集体主义荣辱观与使命感等积极“单位意识”不仅是传统单位制时期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同样具有重塑国企单位组织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
牟希言[2](2021)在《基于植物景观的公路工程地质因素判译及绿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工程投资建设的日益增加,公路工程病害呈现出一种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大多数的公路工程病害主要是源于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对于各项工程地质条件的判断不足。所以进行良好的工程地质勘察和判断是减小公路工程病害,降低工程建设费用,缩短工程建设周期的一个主要途径。很显然,传统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和手段并不能达到相对满意的勘察效果。传统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钻探、坑探、井探了解的是局部点位的地质情况,无法把握整体的地质情况,且存在成本高,工期长的缺点。故需要一种新的勘察方法对传统勘察方法进行补充和验证。本文总结提炼研究了制约植物生存、生长、分布的影响因素、影响机理。总结了植物景观与土壤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含水率、土层厚度之间的联系。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总结提炼了一些野外常见的酸性土指示植物、钙质土指示植物、盐渍土指示植物、不同土壤含水率指示植物、深根与浅根系植物。建立了利用植物自然景观进行土壤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含水率、土层厚度的公路工程地质判别方法。本文总结提炼研究了植物自然景观与地层岩性之间的联系。通过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收集归纳、对九个国内外不同地点实际调查案例分析,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综合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在一定的气候环境条件下,利用植物自然景观判译地层岩性是一种可行、高效且经济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辅助方法。在气候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在具体的区域可以利用植物自然景观指示地层岩性,这打破传统认为只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少的地区才适用的观点。通过研究发现并总结了利用植物自然景观判译地层岩性方法的四种模式:(1)植被的一般生态外貌性质的差异模式,(2)植物种属之间的差异模式,(3)同种属植物生活强度的差异模式,(4)同种植物发育节奏的差异模式。本文总结提炼研究了植物自然景观与地质构造、地质灾害之间的联系。通过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收集归纳、对岩溶地区和红砂岩地区实地调查案例分析,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气候环境相同的具体区域,利用植物自然景观指示地质构造、地质灾害是一种可行、高效经济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辅助方法。作为一种定性判别地质构造、地质灾害的辅助方法和思路,配合传统的勘察方法综合分析,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是非常有效的。本文通过对植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群落之间的关系以及景观表现进行理论研究、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建立了基于植物自然景观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方法。这是一种简易、快捷且经济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可以对传统工程地质勘察方法进行补充和验证,从而可以“点、线、面”相结合,综合分析判别公路工程地质条件。同时,本文通过理论研究植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群落之间的关系以及景观表现,并考虑各种不同的公路环境及运行条件后,建立了基于植物生活习性和公路环境及运行要求的植物绿化品种选择方法。研究总结了24种不同特性的植物类型,完善了公路绿化设计选种时的一些不足。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3](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认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索南邓登[4](2020)在《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藏医药学及其产业强劲发展,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越来越多的藏药材面临濒临灭绝的严峻现状。开展野生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并进行系统管理,是藏医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论文以野生濒危藏药材掌裂兰植物为典型案例,沿着―致危因素识别-濒危资源评价-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路径,采用文献梳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掌裂兰植物致危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濒危藏药生态适宜平衡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濒危藏药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路径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针对藏药资源的自然致危因素和适宜性问题,对青藏高原区域内掌裂兰分布点和样地进行生境特征、植物区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等调查。研究发现,掌裂兰具有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喜潮湿环境,抗寒旱能力弱等特征。提取掌裂兰分布区生态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内掌裂兰适宜区总面积达30 700km2,其中河南县、泽库县、久治县和班玛县为主要适宜地,面积约为12 454 km2。构建了生态适宜面积平衡模型,为中藏药产业发展和规划种植奠定了基础,对藏药资源调查和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针对掌裂兰致危性的人为因素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全面分析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主要医疗机构资源的需求状况,提出保护意识淡薄、过度采挖、过度放牧、草地鼠害和旅游等活动为主要的致危因素。第三,依据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从濒危性、遗传多样性、植物价值、管理利用等方面,构建了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准则层指标、18个评价指标层和14个评价因素层。最后,基于致危自然及人为因素识别、评价体系、系统管理的过程对可持续利用能力提升的研究假设,通过353份调查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关键因素和作用路径,提出应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加强濒危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生境调查,开展适宜种植区和规范化人工种植,建立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濒危藏药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市场监管。以政府为治理主体,对致危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是解决濒危藏药资源危机的路径。本文针对构建濒危藏药资源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李丹[5](2020)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与文艺社会学意义》文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首次正式提出文化资本理论,自此引发广泛的研究讨论。进入文化消费兴盛、文化产业事业迅速发展、知识分子社会影响凸显的二十一世纪,文化资本的作用日益明显。文化资本理论是布尔迪厄从关系思维层面上出发,重新认识社会和个体的重要视角。布尔迪厄认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文化资本是文化场域积累的劳动,蕴含于个体身上,作用于社会结构之中。本文从理论溯源、机制架构、实践运用、社会意义四个方面研究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及其文艺社会学意义。第一,布尔迪厄文化资本概念的要素溯源,主要沿着资本理论和文化内涵两条线索回溯文化得以成为资本、文化资本得以出现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不同于中国古代社会将资本等同于生财本钱的观点,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通过分析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发现了资本的逐利性特点;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层逻辑中挖掘出资本的增殖属性及由此携带的支配性,发现了资本在物质和精神领域的双重异化。受马克思资本理论、现象学、结构主义等影响,布尔迪厄遵循实践原则,建立了以资本、场域、习性为要素的社会学理论体系。而中西方关于文化丰富内涵的多种定义和马克思的文化观、文化批判,为布尔迪厄从资本角度解读文化提供了背景基础。第二,文化资本理论的机制架构,主要阐述了文化资本的特征和运行机制这两大脉络。区隔性、继承性、转化性是文化资本区别于其他类型资本的突出特征,而资本与场域、习性、符号的多重缠绕则分别为文化资本实在地发挥作用提供了主客观环境、实践导向和操作原则。第三,文化资本理论的实践运用。布尔迪厄从文化资本视角出发,重新考察了法国的社会阶层关系、文学场的斗争和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为我们从文化和社会层面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文化权威的确立、文学经典的建构和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切入方式。第四,文化资本理论对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启示。面对当下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种种现状,都能从文化资本理论中恰当地汲取所需经验。从具体化文化资本角度出发,一是提高作为文化消费者的个体文化趣味和审美鉴赏能力;二是促进作为文化建设者的知识分子文化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从客观化文化资本角度出发,一是重新发现文学经典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重现经典“光晕”;二是以新视角解读、改编文学经典,对其进行符合时代文化特征的再阐释。从体制化文化资本的角度出发,一是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相应的文化政策和法律法规;二是加快完善保障知识分子的诸如知识产权、文化专利、创新思想等易被损害的文化资本的相关政策。站在文艺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意在通过借鉴文化资本的理论架构和运行逻辑,来研究中国社会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文化资本实践,进而对当下社会文化建设有所启示裨益。
闫福增[6](2020)在《政策导向、行为响应与农村环境治理有效性研究 ——基于豫东W乡环境整治行动的调研》文中认为推动农村环境有效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农村治理效率和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一方面,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植入乡村环境的内生治理格局,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粘合度获得长足的改进,使农村环境治理呈现出新风貌;但另一方面,政策指导下的农村环境治理行为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预期要求,并直接造成了低效甚至无效治理的负面状态,农村环境治理实践总体上“收效甚微”。因此,如何摆脱农村环境低效甚至无效治理的局面,使农村环境沿着政策预期的方向发展,是当前社会亟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首先,以农村环境为切入点,通过对既有环境问题的关注,提出“何以能够”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初步设想;其次,农村环境议题关注度持续提高,一系列环境政策制定并出台,依托政策的导向作用,农村环境在理论上存在“能够”解决的预期目标;最后,通过行为响应,政策不断深入农村环境治理的全过程,其结果也构成了农村环境治理“能不能够”解决的实然体现。延伸到实证层面,通过对豫东W乡的环境整治行动进行分析,发现政策驱动下的各主体行为选择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预期目标,包括治理主体、服务执行、监督网络以及乡民习性等在内的各要素均未达到政策要求,并表现为治理主体“不能”落实、治理权责“不能”统一、治理内容“不能”达标以及治理过程不能持续的偏差状态,四个方面共同作用,整体上回应了“能不能够”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为进一步对农村环境治理有效性进行测量,构建了规划完成度、设施使用度和村民满意度三个关联维度,并发现农村环境治理在规划维度存在偏离既定方案设计(单项有效性0.45),在设施维度存在新方式与传统乡习的碰撞(单项有效性0.285),在满意维度亟需要提高村民对农村环境治理的认可度(单项有效性0.25),农村环境治理整体性趋向于低效治理局面(整体有效性0.32)。因此,要摆脱农村环境低效治理的桎梏,必须在有效性的基础上,着重把握管治、自治和共治三个维度的关系,形成有效治理局面,保证农村环境趋向良性健康发展。管治维度,要提升“依政”调合能力,也即通过转变和规范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制度法规、培植和构建监督网络等手段,形成良好的管治效应,为农村环境治理打下基础;在自治维度,要落实“依政”参与能力,也即通过加深村民的自愿参与的念头、激活村委的法定自治功能、提升村庄的依政治理能力等手段,为农村环境治理营造良好的自治氛围;共治维度,要加强“依政”协调能力,也即通过搭建广泛参与的沟通平台、创造皆可参与的划桨机制、重塑乡规民约的治理功效等手段,形成良好的共治效应,最大限度的消解农村环境治理低效甚至无效的困境。
郭怡萱[7](2020)在《结合中医药理论的康复性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显着,但同时,国民健康也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等带来的新挑战,各类慢性疾病及亚健康患者的数量持续增长。民众迫切需求能够释放身心压力的优美环境,而具有辅助治疗作用的康复性景观则恰好满足这一需求。近年来,在我国康复性景观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结合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康复性景观设计,以其具有的适用、经济、美观等综合优势逐渐引起业内外的普遍关注。因此,本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指导,结合风景园林学与中医药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探索构建康复性景观本土化体系的策略与方法,同时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提供路径方案。首先,基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研究,分析了我国康复性景观与园艺疗法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中医药理论对于建设康复性景观本土化研究策略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对中医药理论、康复性景观及园艺疗法的概念阐释,并结合相关基础理论与实践,归纳出目前康复性景观的主要类型及特征。其次,探究了将中医药理论引入康复性景观设计的作用机制,从多维角度分析了将中医药理论应用于康复性景观产生的综合效应,对其融合于康复性景观的应用优势以及作用路径进行阐述,并结合对相关设计实例的解析,论证了中医药理论应用于康复性景观设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而,从中医药理论中撷取三大代表性理论应用于康复性景观设计中,提出康复性景观本土化的实现路径:一是“阴阳五行理论”,对其与康复性景观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确定指导原则,从而得出将其应用于康复性景观的实践路径;二是“藏象理论”,阐述其与康复性景观之间的相互性与共通性,提出并分析“藏象理论”作用于康复性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应用模式;三是“本草学理论”,探究其理论价值对康复性植物景观产生的影响,并根据中草药资源类型提出具体应用策略。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体系提供了创新思路,对我国康复性景观建设和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佳泉[8](2020)在《H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在经过二十多年地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速发展阶段。在国内经济模式转型升级,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并存的背景下,我国的企业正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经营环境。同时,企业自身存在管理与经营方面的薄弱环节,这些内外部因素都可能引起财务风险。H机床工具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制造业企业,2015年至2019年这5个会计年度中,企业在日常经营之中存在着诸多财务困境,进而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对企业影响巨大,有些情况下甚至决定着整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H机床工具公司有必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准确可行的措施,识别定位企业财务风险,量化评估企业财务风险,并据此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以减小甚至规避财务风险,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H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经过识别财务风险,评价财务风险,最终提出H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具体来说,本文围绕H公司整个经营活动生态圈,通过向H公司管理层、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主管税务部门、贷款银行等调研对象发放H公司财务风险调查问卷,从多个角度全面识别该企业的财务风险。在此基础上,划分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经营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四个层面,结合公司财务报表分析H公司财务风险成因。通过查阅中外学者在财务风险分析领域的相关文献,比较分析了多种财务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发现功效系数法的准确性与可行性较为均衡,由此选取该方法作为本文的财务风险评价方法。H公司风险评价按以下步骤逐步展开。首先是通过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筛选指标集,剔除冗余指标并建立精简高效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是通过德尔菲法,发放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专家函,分析专家意见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最后基于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模型,导入数据完成H公司财务风险评价。通过计算后得出H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结果重大风险。结合财务风险识别与财务风险评级结果,为H公司针对性地制定出一系列财务风险防范、控制与保障措施。研究最终得出三点结论:一是构建H公司风险评价分析体系,为H公司评价财务风险提供有力的支持。二是H公司2017-2019三年的财务风险综合评价结果为重大风险、重大风险、较大风险,总体评级为重大风险。三是H公司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刻不容缓,应从多个方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可行的控制措施,并不断反馈评估控制结果以优化控制措施。
松芳[9](2020)在《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青稞糌粑为中心的藏族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在地化观察与研究,对青稞糌粑文化的特征、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重点考察了在饮食生活中,藏民族如何运用相关青稞糌粑的内部知识体系,理解并调适人同所处特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尝试通过地方性知识及“生长于斯”的经验性的“深描”,完成关于青稞糌粑的食物民族志写作。同时,从糌粑文化的个案研究出发,探索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整体研究构架,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并试图与文化生态学、象征人类学等多种研究范式进行对话。藏区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围绕青稞糌粑的技艺、制度、信仰等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形态,藏族饮食文化的综合特点在于:单一的食材、极简的烹制和规模化的生产,朴素与实用的形态背后却隐含有人类精神中更多的文明指数,并拥有与之相应的一套文化意义体系。论文首先梳理了藏人对青稞生成环境的认知和糌粑原料的获取过程;描述糌粑的生产制作与食用方式以及饮食制度;围绕在不同空间展开的各种仪式中糌粑作为信仰食物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糌粑作为藏人主食具有的感官、记忆与自我认同功能;以及在现代性实践中的现状及可能的未来走向。论文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饮食文化中,食物原料的生产环境决定人们的生计方式和饮食形态,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是决定饮食文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整体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把握,应从“地理和人文的结合部”的角度去理解,方法论方面应注重饮食实践层面的综合考察。第二,作为生物性营养需要的糌粑和作为精神需求的糌粑之间相互转化,贯穿于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使藏人对糌粑有着习惯性的忠诚,成为维系统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纽带。第三,藏人与青稞糌粑的互动,和与其所处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对象征符号的运作,使食物的意义进入象征系统并成为破译文化的符码,在广泛的时空中扮演着连接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中介角色。不同文化赋予具有永恒功能的食物以不同的意义,生活在藏文化中的人们,在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和逻辑的象征体系之中,形成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知。同时,借助于象征符号的能动性运作,人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调适终以和谐实现。第四,外来的饮食及其文化,扩大了藏族原有的饮食体系,丰富了本土糌粑为主食的饮食结构,而未替代糌粑酥油在藏族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糌粑酥油为核心的饮食文化系统,在整体的藏文化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边界。论文力求把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探讨,贯穿一条鲜明的人文思想主线,糌粑为主兼及其他的饮食结构、“医食同源”的藏人饮食保健养生思想、生命平等的生态法则、尚“善”的人文观念和“尊老”的传统。
谷伟[10](2019)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代美国文坛,乔纳森·弗兰岑是堪与唐·德里罗、E.L.多克特罗等前辈文坛巨匠相比肩的年轻一代小说家。作为悲剧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者,弗兰岑在创作中借助人物动荡的生存体验来折射宏观社会文化危机,培植穿透虚幻表象洞悉复杂现实的认知潜能。中后期代表作《纠正》《自由》与《纯洁》引爆了读者的抢购狂潮,获得批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三部小说在捕捉公众集体想象的同时,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弗兰岑政治意识的锐度在减弱。这些批评声音所固守的是后现代主义立场,默认小说的能动性在于激进的形式实验,认为复归描摹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就是向霸权投诚。而且,多数批评局限于单一小说文本,既无法立体呈现弗兰岑的创作全貌,亦使小说值得挖掘的文化政治维度无法获得充分讨论。据此,论文聚焦《纠正》《自由》与《纯洁》三部作品,细致分析弗兰岑对当代公共政治危机不同侧面的表征,挖掘其对重振公共领域的反思,勾勒弗兰岑中后期创作的主旨脉络,揭示其强烈的文化焦虑和时代关注,全面呈现其深层的文化政治意识,展现悲剧现实主义的核心理念。论文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野入手,在对小说进行贴合文本语境的具体阐释中,借鉴诸多当代理论家的思想锋芒,包括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认知图绘理论、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理论、劳伦·勃朗特的情感依恋思想、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哲思、哈特与奈格里的诸众理论等,透过理论洞见来赋予论文更为深入的剖析视角。论文全篇共分五个部分,包括绪论、主体三章与结语。第一章(绪论)勾勒了弗兰岑的创作生涯,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探究了各时期的学界评论重心,归纳了对悲剧现实主义小说文化政治维度的理解缺憾。在对悲剧现实主义进行认知图绘的基础上,绪论指出论文旨在捕捉弗兰岑文学创作的总体脉络,聚焦其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反思,随后概述了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从《纠正》对技术消费主义的批判入手,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超空间中公共政治的衰微困境与重振策略。本章重点讨论了生物精神病学诊疗机制的物质主义逻辑,指出其摧毁了主体的内在世界,进而破坏了认知定位能力与共同体视野。《纠正》中的兰伯特夫妇及其三个子女的生命都以不同方式被吸纳到技术消费主义的霸权宰制中。弗兰岑通过再现兰伯特一家摆脱技术消费幻象的挣扎历程,指出抵抗霸权需要重拾历史意识,恢复生命存在的故事时间深度;重塑认知定位,洞悉个体动荡苦难与集体福祉保障的瓦解密切相关;重构社群意识,构筑他者关爱的“情感空间”,形塑扞卫集体福祉的至善共同体。第三章从《自由》对美国政治势力的全谱分析入手,探究了新自由主义霸权下的公共政治危机。《自由》以帕蒂与沃尔特夫妇、好友理查德、儿子乔伊等人物的爱恨离合为主轴展开叙述。小说中诸多人物受到新自由主义霸权的深刻影响:或如沃尔特等自由主义者投身“士绅化”等基于身份政治的文化抗争,却因白人精英身份,落入多重结构困境;或如理查德等文化左派诉诸朋克亚文化的对抗实践,却囿于激进颠覆的边缘立场,日益孤立大众;或如帕蒂与儿子乔伊受到右翼势力的情感操控,执着依恋物欲自由观,无视日常生活的苦难。藉由再现人物的霸权抗争,弗兰岑指出重振公共政治需要重塑认知图绘,洞悉新自由主义摧毁集体福祉的扩张逻辑,把握多元资本权力关系的聚合点;重拾历史意识,回溯美国自由共识中的非理性威胁,顺势把握自由信仰的另类策略;重整扞卫共同性的诸众联盟,摒弃无效的激进边缘立场,藉由爱来构筑共同体意识,进而统合奇异多元的诸众力量。第四章从《纯洁》对生命权力的反思入手,探究了数字资本霸权的公共政治危机。小说藉由女孩碧普找寻生父的历程,逐步揭开碧普父母与以阿桑奇为原型的网络揭秘英雄安德烈亚斯·沃夫的复杂纠葛,再现了资本主义藉由数字技术重构意识感知与精细调控人口的生命宰制。此外,小说分别从伦理与心理机制溯源,揭示出数字网络生命宰制与资本权力扩张的伴生关系,探究了数字网络对公共领域的巨大破坏力:一方面透过建构虚拟安全幻象,数字网络摧毁了个体基于他者认同的社会人格身份,消解了复杂现实和深度交流;另一方面透过操控物性持存工业体系,数字网络宰制了传承世代经验象征符码的前个体储备,破坏了“个性化”进程,在摧毁主体独一心理结构的同时,消弭了多元包容的至善共同体。通过对碧普走出虚拟安全幻象的曲折探索,弗兰岑指出重振公共政治需要重塑历史意识,洞悉技术理性架空人类的启蒙辩证法逻辑,把握数字资本瓦解国家政治架构的趋势;重构认知定位,建立认知数字资本权力的微缩模型,揭示权力运作的对立框架来悬置权力机制;重建社群意识,推动大众透过思辨来洞悉数字资本宰制生命的危机,进而直面社会现实和人际交往,敞开创造新世界的行动潜能。第五章(结语)探究了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能动性,指出弗兰岑意图重塑卢卡奇论及的“总体性”意识。在《纠正》《自由》与《纯洁》中,弗兰岑从多维度把脉诊断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复杂症候,在不同时期聚焦了公共政治危机的不同重心,持续调整和完善认知图绘、历史意识与社群连接的行动策略,旨在总体把握资本系统的错综现实,寻求重振公共政治的良方。
二、费用的习性与功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费用的习性与功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单位文艺 |
1.3.2 单位文艺组织 |
1.3.3 单位文艺人 |
1.4 理论基础 |
1.4.1 结构功能主义 |
1.4.2 艺术场域理论与文艺生成理论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田野过程介绍 |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
1.6.1 研究框架 |
1.6.2 篇章结构 |
1.6.3 阶段划分依据 |
1.7 研究意义 |
1.7.1 理论意义 |
1.7.2 现实意义 |
第2章 “单位文艺”溯源 |
2.1 中国传统文教思想与文艺社会功能说 |
2.1.1 为治世而兴诗教 |
2.1.2 “文以载道”理念的形成与沿用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教思想的传承与文艺使命的延展 |
2.2.1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化人” |
2.2.2 文艺跃升为革命战斗的武器 |
2.3 苏联模式中的文艺工作经验 |
2.3.1 文艺是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
2.3.2 开辟工人阶级的学校和乐园 |
2.3.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
小结 |
第3 章 生成期:“单位文艺”的早期萌生 |
3.1 “单位文艺”早期生成的历史语境 |
3.1.1 “单位文艺”形成的宏观社会语境 |
3.1.2 “单位文艺”形成的地域环境 |
3.2 “单位文艺”的生成动因与功能预期 |
3.2.1 国家层面:价值理念的形塑与传播工具 |
3.2.2 单位层面: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 |
3.2.3 个人层面:满足多元精神文化诉求的主要路径 |
3.3 “单位文艺”的早期文艺景观与功能实现 |
3.3.1 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情感抒发 |
3.3.2 弘扬集体主义劳动精神 |
3.4 “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雏形 |
3.4.1 “自发原生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2 “路径依赖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3 “模式借鉴型”文艺活动阵地 |
3.4.4 “辅助拓展型”文艺活动空间 |
小结 |
第4 章 过渡期:“单位文艺”的震荡式过渡 |
4.1 过渡期的“别样文艺景观” |
4.1.1 “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跃进” |
4.1.2 “文革”时期的“模式化”文艺生产 |
4.1.3 绑缚“政治胞衣”的“单位文艺” |
4.2 过渡期的常态化“单位文艺”实践 |
4.2.1 “单位文艺”的检阅与提升 |
4.2.2 文化主管部门与权威大众媒体联合树立舆论导向 |
4.2.3 单位组织自有媒体助力“单位文艺”的传播与推广 |
4.3 功能预设与功能实效的偏差 |
4.3.1 不同利益主体对“单位文艺”的功能预期的博弈 |
4.3.2 个体对功能实效的感知与内化的偏差 |
小结 |
第5 章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蓬勃发展盛景 |
5.1 改革开放初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新契机 |
5.1.1 文艺政策制度调整 |
5.1.2 单位组织体制变革 |
5.2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态势 |
5.2.1 文艺活动常态化与文艺形态多样化 |
5.2.2 文艺活动组织规模日趋扩大 |
5.2.3 发挥“典型单位制”区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
5.3 “单位文艺”的功能延展:单位组织文化的系统构筑 |
5.3.1 自制影视剧——单位组织文化的影像呈现 |
5.3.2 厂歌、厂旗和厂徽——单位组织文化的识别符号 |
5.3.3 厂庆文艺活动——单位组织历史的文艺呈现 |
5.3.4 文艺公关——维系单位组织公共关系的纽带 |
小结 |
第6章 转型与发展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挑战与自我调适 |
6.1 转型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
6.1.1 国企单位组织的角色转换 |
6.1.2 代际更迭导致“单位文艺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
6.1.3 文化多元化与“单位文艺”的效用困境 |
6.2 多元功能诉求促成“单位文艺”的功能转向 |
6.2.1 国家层面:重塑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
6.2.2 单位层面:“内聚外展”双向驱利力下的功能延展 |
6.2.3 个人层面:搭建情感融入与情感记忆的桥梁 |
6.3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与功能的演变进路 |
6.3.1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 |
6.3.2 “单位文艺”功能的演变进路 |
小结 |
第7章 “单位文艺”的评价 |
7.1 “单位文艺”的民间记忆与功能解读 |
7.1.1 “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1.2 “非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2 引入时间维度解析“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 |
7.2.1 即时性实效 |
7.2.2 阶段性实效 |
7.2.3 积累性实效 |
7.3 “单位文艺”与“单位意识”的形塑 |
7.3.1 “单位意识”的内涵与形塑过程 |
7.3.2 “单位文艺”的运行特质 |
7.3.3 “单位文艺”的形塑策略 |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文艺生产场”的运行逻辑与“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 |
8.1.1 结构的附属:“权力场域”中的“单位文艺” |
8.1.2 “文艺场域”的内部结构 |
8.1.3 作为行动者的“单位文艺人” |
8.2 “单位文艺”的未来发展趋向 |
8.2.1 “单位文艺”的“回潮”现象 |
8.2.2 “单位文艺”发展的合理性与持续性 |
8.2.3 “单位文艺”发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单位文艺爱好者访谈提纲 |
附录2:单位文艺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3:受访者基本信息表 |
在读博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植物景观的公路工程地质因素判译及绿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植物自然景观与土壤理化性质及结构的关系研究 |
2.1 制约植物景观的机理 |
2.2 基于气候的植被宏观分布 |
2.3 植物与土壤化学性质的联系 |
2.4 植物与土壤物理性质的联系 |
2.5 植物与土壤含水率的联系 |
2.6 植物与土层厚度的联系 |
2.7 植物指示土壤的理论方法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植物自然景观与地层岩性的关系研究 |
3.1 岩石-土壤-植物自然景观的理论联系 |
3.2 植物景观指示地层岩性上的应用 |
3.3 利用植物景观指示地层岩性的理论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植物自然景观与地质构造、地质灾害的关系研究 |
4.1 植物景观与构造、地下水的理论联系 |
4.2 植物景观在指示地质构造上的应用研究 |
4.3 崩塌灾害发生的机理及植物景观类型 |
4.4 滑坡灾害发生的机理及景观类型 |
4.5 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
4.6 通过植物景观判别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应注意的事项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植物自然景观与气候(大风、光照)的关系研究 |
5.1 植物与大风的关系 |
5.2 植物与光照的联系 |
第六章 基于植物自然景观及生活习性的公路勘察、绿化设计的理论研究 |
6.1 基于植物自然景观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理论研究 |
6.2 基于植物生活习性和公路环境及运行要求的品种选择研究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3)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
(一)史前医学时期 |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
一、心脏主题展 |
二、大脑主题展 |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
结束语 |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
后记与致谢 |
附件 |
(4)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 |
2.1.2 公共自然资源理论 |
2.1.3 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 |
2.1.4 风险管理过程研究 |
2.1.5 计划行为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6 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
2.2 研究综述 |
2.2.1 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
2.2.2 濒危藏药资源灭绝风险等级 |
2.2.3 濒危藏药资源管理现状 |
2.2.4 濒危藏药资源立法与保护现状 |
第3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自然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
3.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及濒危现状 |
3.1.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 |
3.1.2 濒危藏药掌裂兰研究现状 |
3.2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
3.2.1 濒危藏药植物区系分析 |
3.2.2 濒危藏药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
3.2.3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
3.3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 |
3.3.1 濒危藏药掌裂兰适宜区 |
3.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3.3 结果与分析 |
3.3.4 小结 |
3.4 掌裂兰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特征分析 |
3.4.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分布区 |
3.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4.3 结果与分析 |
3.4.4 小结 |
3.5 生境对掌裂兰致危因子分析 |
3.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5.2 结果与分析 |
3.5.3 小结 |
3.6 气候、土壤与对掌裂兰适宜性分析 |
3.6.1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论 |
3.6.2 构建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模型 |
3.6.3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模型问题分析 |
3.6.4 结果与分析 |
3.6.5 小结 |
第4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人为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
4.1 开发利用对掌裂兰的致危因素分析 |
4.1.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利用状况 |
4.1.2 收录国家、省部级法规标准情况 |
4.1.3 收录藏医药典籍情况 |
4.1.4 濒危藏药掌裂兰的市场流通情况 |
4.2 濒危藏药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分析 |
4.2.1 濒危藏药资源保护行为认知分析 |
4.2.2 长期过度采挖造成药用植物生境破坏 |
4.2.3 长期过度放牧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生境退化 |
4.2.4 草地鼠害对濒危藏药适生生境的破坏 |
4.2.5 旅游活动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 |
4.3 小结 |
第5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
5.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
5.1.1 指标体系 |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
5.1.3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
5.1.4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价值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
5.1.5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指标 |
5.1.6 管理利用因素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
5.1.7 评测说明 |
5.2 权重分配及计算 |
5.2.1 权重分配 |
5.2.2 权重确定及计算 |
5.3 综合评价结果 |
5.3.1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系数评价结果 |
5.3.2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系数评价结果 |
5.3.3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系数评价结果 |
5.3.4 野生濒危藏药管理利用系数评价结果 |
5.3.5 各项准则层得分比较 |
5.4 小结 |
第6章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路径分析 |
6.1 路径假设和概念模型 |
6.1.1 路径假设 |
6.1.2 概念模型 |
6.2 问卷设计和样本初测 |
6.2.1 问卷设计 |
6.2.2 样本数据预测 |
6.3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2 信效度检验 |
6.3.3 实证分析 |
6.3.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6.4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优化路径 |
6.4.1 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彻查濒危藏药资源量 |
6.4.2 开展濒危藏药资源替代品研究 |
6.4.3 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 |
6.4.4 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 |
6.4.5 公众参与濒危藏药资源保护 |
6.4.6 加强立法,更新开发利用观念 |
6.4.7 建立濒危藏药生态采集模式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与文艺社会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溯源 |
第一节 资本的内涵及其发展 |
一、传统视野中的资本 |
二、马克思主义框架中的资本 |
三、布尔迪厄对资本的创新理解 |
第二节 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 |
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史 |
二、马克思的文化观 |
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 |
第三节 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 |
一、文化何以成为资本 |
二、文化资本的内涵 |
第二章 文化资本理论的架构 |
第一节 文化资本的特征 |
一、区隔性 |
二、继承性 |
三、转化性 |
第二节 文化资本的运行机制 |
一、场域与资本 |
二、习性与资本 |
三、符号与资本 |
第三章 文化资本理论的实践 |
第一节 文化资本与文化权威的确立 |
一、文化资本与权力场域 |
二、文化权威的确立 |
第二节 文化资本与文学经典的建构 |
一、文化资本与文学场域 |
二、文学经典的建构 |
第三节 文化资本与知识分子的转型 |
一、文化资本对知识分子的区隔 |
二、中国知识分子的发展 |
第四章 文化资本理论对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启示 |
第一节 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 |
一、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的兴盛 |
二、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
第二节 文化资本与文学经典 |
一、文学经典的失落 |
二、文学经典的再塑 |
第三节 文化资本与知识分子 |
一、知识分子的选择 |
二、知识分子重拾文化自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政策导向、行为响应与农村环境治理有效性研究 ——基于豫东W乡环境整治行动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安排 |
一、研究方法 |
二、框架安排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应然与实然:农村环境治理的一个逻辑线索 |
第一节 政策导向:农村环境治理的应然表现 |
一、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变迁 |
二、农村环境治理政策的理论预期 |
三、应然表现:一个政策文本的解释 |
第二节 行为响应:农村环境治理的实然结果 |
一、农村环境问题:积聚且复杂 |
二、实然结果:一个行为响应的解释 |
第三节 农村环境治理的内在逻辑构成 |
一、环境问题:“何以能够”解决 |
二、政策目标:“能够”解决 |
三、中间过程:下沉与嵌入 |
四、行为响应:“能不能”解决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个案研究:豫东W乡环境治理实践分析 |
第一节 案例介绍 |
一、基本情况 |
二、选址依据 |
三、资料来源 |
第二节 从政策到行为:豫东W乡环境整治行动 |
一、环境整治行动的政策驱动效应 |
二、环境整治行动的主体行为选择 |
第三节 差异性:基于政策与实践的对比分析 |
一、治理主体 |
二、服务执行 |
三、监督网络 |
四、乡民习性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治理成效: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分析 |
第一节 逻辑回应:农村环境治理的现实样态 |
一、治理主体“不能”落实 |
二、治理权责“不能”统一 |
三、治理内容“不能”达标 |
四、治理过程“不能”持续 |
第二节 维度构建:有效性的关联因素 |
一、前期:规划完成度 |
二、中期:设施使用度 |
三、后期:村民满意度 |
第三节 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分析 |
一、规划维度:偏离既定方案设计 |
二、设施维度:新方式与传统乡习的碰撞 |
三、村民维度:认可度亟需提升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村环境治理有效性的提升路径 |
第一节 管治维度:提升“依政”调合能力 |
一、转变和规范政府职能 |
二、建立和完善制度法规 |
三、培植和构建监督网络 |
第二节 自治维度:落实“依政”参与能力 |
一、加深村民的自愿参与念头 |
二、激活村委的法定自治功能 |
三、提升村庄的依政参与能力 |
第三节 共治维度:加强“依政”协调能力 |
一、搭建广泛参与的沟通平台 |
二、创造皆可划桨的参与机制 |
三、重塑乡规民约的治理功效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农村环境治理情况的问卷调查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7)结合中医药理论的康复性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康复性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综述 |
2.1 相关理论释析 |
2.1.1 园艺疗法 |
2.1.2 康复性景观 |
2.1.3 中医药理论 |
2.2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现状 |
2.2.1 理论研究 |
2.2.2 实践研究 |
2.3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现状 |
2.3.1 理论现状 |
2.3.2 实践研究 |
2.4 康复性景观类型 |
2.4.1 从康复效果划分 |
2.4.2 从适用人群划分 |
2.4.3 从设计手法划分 |
2.4.4 从使用功能划分 |
2.5 康复性景观的特征 |
2.5.1 主要特点 |
2.5.2 特殊性 |
2.6 本章小结 |
3 中医药理论在康复性景观中的作用机制 |
3.1 中医药理论作用于康复性景观的多维分析 |
3.1.1 生理维 |
3.1.2 心理维 |
3.1.3 认知维 |
3.2 中医药理论在康复性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
3.2.1 适用优势 |
3.2.2 经济优势 |
3.2.3 美观优势 |
3.3 中医药理论在康复性景观设计中的作用途径 |
3.3.1 建构途径 |
3.3.2 宣教途径 |
3.3.3 调理途径 |
3.4 代表性案例解析 |
3.4.1 美国西北印第安人治疗中心 |
3.4.2 日本龙安寺枯山水庭院景观 |
3.4.3 杭州建德市中房集团中草药园艺疗法专用园 |
3.4.4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景观区 |
3.4.5 上海集装箱药草花园 |
3.5 本章小结 |
4 结合阴阳五行理论的康复性景观设计 |
4.1 阴阳五行理论概述 |
4.1.1 阴阳五行理论的起源与基本特性 |
4.1.2 阴阳五行的理论价值 |
4.2 阴阳五行理论与康复性景观设计的耦合性分析 |
4.2.1 关联性 |
4.2.2 可行性 |
4.3 阴阳五行理论在康复性景观设计中的指导原则 |
4.3.1 天人合一原则 |
4.3.2 阴阳平衡原则 |
4.3.3 确定治则原则 |
4.3.4 养生保健原则 |
4.4 阴阳五行理论在康复性景观设计中的实践路径 |
4.4.1 区域选定 |
4.4.2 功能建构 |
4.4.3 元素配置 |
4.5 本章小结 |
5 结合藏象理论的康复性景观设计 |
5.1 藏象理论概述 |
5.1.1 藏象理论的起源与特点 |
5.1.2 藏象理论价值 |
5.2 藏象理论与康复性景观设计的耦合性分析 |
5.2.1 相互性 |
5.2.2 共通性 |
5.3 藏象理论应用于康复性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
5.3.1 整体观原则 |
5.3.2 实用观原则 |
5.3.3 恒动观原则 |
5.3.4 同构观原则 |
5.4 藏象理论在康复性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模式 |
5.4.1 原理转译 |
5.4.2 思维提取 |
5.4.3 实践表达 |
5.5 本章小结 |
6 本草学理论在康复性植物景观设计的具体应用 |
6.1 本草学理论概述 |
6.1.1 本草学理论的起源与特点 |
6.1.2 本草学的理论价值 |
6.2 本草学理论对康复性植物景观建构的影响 |
6.2.1 精神层面 |
6.2.2 物质层面 |
6.3 中草药资源概析 |
6.3.1 资源分布 |
6.3.2 植物分类 |
6.4 中草药植物在康复性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
6.4.1 “脏腑生态场”康复性植物景观构建 |
6.4.2 “感官生态场”康复性植物景观构建 |
6.4.3 “情绪生态场”康复性植物景观构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创新点与不足 |
7.2.1 创新点 |
7.2.2 不足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H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财务风险概述 |
2.1.1 财务风险的定义 |
2.1.2 财务风险的特征 |
2.1.3 财务风险的分类 |
2.2 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价相关理论 |
2.2.1 财务风险识别方法 |
2.2.2 财务风险评价方法 |
2.3 功效系数法相关理论 |
2.3.1 功效系数法的原理 |
2.3.2 功效系数法的优缺点 |
2.3.3 功效系数法的优化 |
2.3.4 财务风险评价模型指标设计原则 |
第3章 H公司财务风险识别及其分析 |
3.1 H公司概况及其财务风险调研 |
3.1.1 H公司简介 |
3.1.2 调研问卷设计 |
3.1.3 问卷发放与调研过程 |
3.1.4 问卷结果分析与风险识别 |
3.2 H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
3.2.1 筹资风险分析 |
3.2.2 投资风险分析 |
3.2.3 资金经营风险分析 |
3.2.4 收益分配风险分析 |
第4章 H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价 |
4.1 H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1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2 H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3 财务风险评价标准值的确定与等级划分 |
4.2 H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4.2.1 H公司各年度财务风险评价结果 |
4.2.2 财务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5章 H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及保障措施 |
5.1 H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 |
5.1.1 筹资风险的控制 |
5.1.2 投资风险的控制 |
5.1.3 资金经营风险的控制 |
5.1.4 收益分配风险的控制 |
5.2 H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保障措施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H公司财务风险调查问卷 |
附录 B 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问卷 |
(9)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摘要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一)人类学的饮食研究 |
(二)藏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
(三)青稞糌粑文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
(一)田野调查 |
(二)民族志书写 |
(三)文献研究 |
(四)创新点 |
(五)论文框架结构 |
第一章 作为糌粑原料的青稞 |
第一节 青稞生成环境 |
一 青稞(???)之名 |
二 相关青稞生成环境的地方性知识 |
三 世人眼中的青稞生成环境 |
四 青稞的生成条件基础 |
第二节 青稞种子的由来 |
一 从词源看青稞的由来 |
二 从传说故事看青稞的由来 |
三 从民间歌谣看青稞的由来 |
四 从考古成果看青稞的由来 |
五 从遗传学看青稞的由来 |
六 其他关于青稞的起源 |
第三节 青作衍生的文化事象 |
一 青作农耕 |
二 秋收与储藏 |
三 青作农耕工具 |
四 青作农耕仪式 |
第三节 青稞的社会生命 |
一 维系藏文化的纽带 |
二 可持续粮食系统与生态饮食 |
三 西藏文明的基石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作为藏人传统主食的青稞糌粑 |
第一节 糌粑的制作消费 |
一 “硪塔”(?)——炒与磨 |
二 糌粑种类 |
三 糌粑的食用 |
四 糌粑“配菜”:汤与酱 |
第二节 糌粑“伴侣” |
一 酥油奶渣酸奶 |
二 茶与酒 |
三 蕨麻与糖 |
四 盐、辣椒及其他副食品 |
第三节 共食 |
一 时间与空间 |
二 “好吃”还是“好想” |
第四节 相关糌粑饮食器具及其特点 |
一 器具分类 |
二 象征特点 |
第五节 糌粑食俗礼仪与禁忌 |
一 饮食与礼仪 |
二 饮食禁忌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作为藏人信仰食物的青稞糌粑 |
第一节 藏人宇宙观中的神与食 |
一 藏人三界宇宙观 |
二 宇宙观中的人神鬼 |
三 祭品及其象征 |
第二节 献给神的食物 |
一 “桑什糌”(?) |
二 “切”(?) |
三 “朵玛”(?) |
四 “协玛”(?) |
五“夏卓”(?) |
第三节 超度镇鬼驱秽的食物 |
一 “苏”(?) |
二 “栗”(?) |
三 “朵”(?) |
第四节 取悦“鲁”的食物 |
一“鲁卓”(?) |
二 “鲁朵”(?) |
三 “塔鲁”(?) |
第五节 加持食物 |
一 尼其(?) |
二 “撮则”(?) |
三 “希喇”(?)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自我与他者论述中的青稞糌粑 |
第一节 青稞与大米:食物的隐喻 |
一 作为藏人的青稞 |
二 作为他者的大米 |
第二节 野蛮与文明:一个非问题的问题 |
一 饮食行为 |
二 饮食观念 |
三 烹饪方式 |
第三节 糌粑共同体:关于族群认同 |
一 “共食”:文化上的共同感受 |
二 “味道”:共同的饮食记忆 |
三 食物:自我的转喻——隐喻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作为现代性实践中的青稞糌粑 |
第一节 藏人当下饮食结构中的青稞糌粑 |
一 主食变辅食 |
二 主食变保健养生品 |
三 主食变奢侈食品 |
第二节 “公家”话语体系中的青稞糌粑 |
一 实施工程:补助粮食、易地育人 |
二 营养餐计划:不吃糌粑的中小学生 |
三 “问鼎和羹”:饮食是最大的民生 |
四 兼业模式:农牧生业+打工 |
第三节 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青稞糌粑 |
一 青稞糌粑从羊皮袋到塑料袋 |
二 现代餐饮中的青稞糌粑 |
三 吃与不吃:饮食安全与健康 |
四 青稞糌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第五节 小结 |
结论 |
一 “两青”相遇:生物自然选择与人类文化共同的创造 |
二 “章葛”糌粑:藏族饮食文化的调适机制 |
三 “郭纳糌萨”:糌粑个案对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创作生涯与作品简介 |
1.2 国内外弗兰岑研究综述 |
1.3 弗兰岑的悲剧现实主义文学观 |
1.4 研究思路 |
1.5 结构框架 |
第二章 《纠正》:技术消费主义霸权的救赎 |
2.1 深度模式消亡与认知定位困境 |
2.1.1 生物精神病学的物质主义逻辑 |
2.1.2 心理时间的外在空间化:精神分裂感 |
2.1.3 生物精神病学诊疗的技术消费资本逻辑 |
2.1.4 晚期资本主义超空间的认知困境 |
2.2 主体死亡与共同体意识崩解 |
2.2.1 主体之死的原因:心灵维度的抹杀 |
2.2.2 临床抑郁症的羞耻感机制溯源 |
2.2.3 技术消费主义的霸权宰制 |
2.3 对技术消费主义霸权的抵抗 |
2.3.1 恢复生命存在的故事时间 |
2.3.2 重塑认知图绘 |
2.3.3 铸就共同体的“情感空间” |
2.4 小结 |
第三章 《自由》:左翼自由派公共政治的重塑 |
3.1 自由主义共识的溃败 |
3.1.1 自由主义与身份政治的联盟历程 |
3.1.2 士绅化进程:自由派多元文化抗争的伦理与现实冲突 |
3.1.3 边缘与底层的夹击:自由派多元文化抗争的龃龉困境 |
3.2 文化左派边缘抵抗策略的溃败 |
3.2.1 颠覆性与真实性的文化实践 |
3.2.2 颠覆性与真实性的内爆崩解 |
3.2.3 后现代主义文化左派的现实危机 |
3.3 右翼新自由主义社会霸权的宰制 |
3.3.1 情感结构与自由观的文化变迁 |
3.3.2 新自由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吸纳 |
3.3.3 新自由主义对消极自由观的吸纳 |
3.3.4 情感依恋:情感结构宰制的深层运作 |
3.4 左翼自由派的公共政治重塑 |
3.4.1 形塑多元资本权力的伦理认知图绘 |
3.4.2 重构自由共识的历史维度 |
3.4.3 激活扞卫共同性的诸众联盟 |
3.5 小结 |
第四章 《纯洁》:数字时代生命权力的抵抗 |
4.1 数字时代生命权力的新趋势 |
4.1.1 生命权力在身体规训界面的拓张 |
4.1.2 生命权力在群体调节界面的拓张 |
4.2 公共领域衰微的溯源 |
4.2.1 公共领域衰微的外在伦理溯源 |
4.2.2 公共领域衰微的深层心理机制 |
4.3 数字网络霸权的救赎 |
4.3.1 开启对数字网络技术的历时反思 |
4.3.2 建构对数字资本权力的认知模型 |
4.3.3 再创爱的平等共同体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总体性”意识的重构 |
5.2 文化政治策略的能动探索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费用的习性与功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D]. 肖赛玥.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植物景观的公路工程地质因素判译及绿化设计研究[D]. 牟希言.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D]. 索南邓登. 天津大学, 2020(01)
- [5]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与文艺社会学意义[D]. 李丹. 陕西理工大学, 2020(09)
- [6]政策导向、行为响应与农村环境治理有效性研究 ——基于豫东W乡环境整治行动的调研[D]. 闫福增.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7]结合中医药理论的康复性景观设计研究[D]. 郭怡萱.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8]H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D]. 王佳泉. 江苏大学, 2020(05)
- [9]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D]. 松芳.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9)
- [10]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D]. 谷伟.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