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浇灌梦想中的“橄榄树”: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阅读与接受

用生命浇灌梦想中的“橄榄树”: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阅读与接受

一、用生命浇灌梦中的“橄榄树”——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阅读接受(论文文献综述)

瞿重律[1](2020)在《三毛个人音乐自传《回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抒情小说在我们的社会风靡一时,两位台湾女作家三毛和琼瑶可以说是鼻祖式的人物,她们特有的女性视角和表达方式奠定了女性意识的气质绽放和个性的凸显,带有世俗规定的女性地位探讨,也有对于女性社会形态的深刻展现。作家三毛曾经与滚石合作出版过一张个人音乐自传,描绘了三毛半生的故事,三毛个人的经历都借着歌曲而扩大成你我的故事。三毛的歌词具有浓烈的个人风格,专辑的谱曲着重表现歌词的情感,在音乐上突出艺术性和严肃性,演唱上更是精益求精,技术高超地展现音乐的力量。随着目前社会呼吁经典的回归,本文结合《回声——三毛作品第15号》专辑本身音乐档案和传奇的特点,构造三毛个人气质和形象,分析三毛的符号化和传奇性。我们将从专辑出发,结合相关资料梳理三毛人生的基本历程,其中生活、爱情和思想是三毛作品中三大值得探讨的点,从中我们可以分析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感悟和道理,并且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是如何有效地融入整个社会,走近大众之间的。在对音乐、文字等不同要素的分析中,我们能够体会三毛身上个性的力量,提升我们感受美的能力,培养我们共情的体验和个人素养的提升,在分析三毛传奇性的同时,能够理解在审美文化中三毛在那些年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新的美学实践和体验。

刘秀珍[2](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潘翌辰[3](2018)在《大众热读与阐释相对停滞 ——中国大陆三毛接受史研究》文中指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三毛作品传入大陆并在大众读者中引发热读浪潮,直到新世纪仍不断再版销售。然而,批评者在关于三毛的文本主题、创作风格、艺术形象等阐释上长期处于停滞的徘徊局面,这其中的“热”与“冷”形成了三毛接受史上的既丰富又复杂的“三毛现象”,背后的缘由值得关注并深入研究。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释。第一部分用历时性结构,按时间顺序对三毛作品的接受历程进行考察,从中发现这一现象:大众对三毛文本的热读与批评者对三毛阐释的相对停滞。第二部分从接受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环境三个角度出发,对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阐述大众读者和阐释者因所持文化立场不同而对三毛作品持不同观点所各自拥有的合理性:在接受主体上,三毛前期作品给读者带来心理满足的同时,形成了既定的期待视野,使得其中的阐释者难以适应三毛创作上的转向;在接受客体上,三毛作品的通俗性以及三毛本人的作风受到了大众读者的欢迎,而三毛“游于艺”的朴素创作观间接使三毛文本的可阐释空间受到限制;在接受环境上,三毛满足了读者在社会初步开放之下对异域文化的好奇与求知欲,而随着文学领域的蓬勃发展使得阐释者对文学文本有着更为多元的选择。第三部分在阐明现象和原因的基础上,首先围绕着“三毛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这一问题对三毛的文学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其次在三毛作品的可阐释空间上提出可从创作心理、读者接受等新角度对三毛作品进行阐释,能为三毛作品的接受提供拓进空间。

刘慜株[4](2015)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的博爱精神与审美价值》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享誉海峡两岸的女作家三毛,以其丰富而奇特的生命历程,潇洒不羁的个性以及自然纯真的语言风格成为了中外文坛上的独特风景线,她敢于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一生致力于追求爱和自由,这也彰显了三毛作品的艺术个性和内在生命力。本论文力图通过对三毛一生的心路历程的细致解读,从而梳理和探讨其情感历程与文学创作的因果互存关系,并以其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为文本,揭示其特殊的生存行为以及她的创作背后所深藏的各种精神诱因,意在展示三毛式博爱精神的价值及创作意义。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三毛的人生经历和她的文学创作历程。论文以三毛的情感发展为序,将其创作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为三毛去海外求学之前的文学创作时期,探究三毛童年时期孤独意识的形成和死亡意识的萌动,指出“创伤与封闭独特的人生经历成为了三毛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对弱者的关怀和对家人的爱成为她写作视角和作品的主要内容。”第二阶段为三毛追求自我放逐的流浪生存阶段,指出“艰难的流浪过程中通过对种族歧视的了解,确认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处于外国人身份的弱者立场,其经验让作者多方面了解弱者的立场,是博爱精神的必要的过程。”第三阶段为三毛回归都市文学的创作时期,着重对其最终自毁的内外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剖析。第二部分以《撒哈拉的故事》中所表现的三毛式的东西方博爱精神为研究主题,指出出于对人的关心和关怀,作家三毛为了在沙漠生存和爱,保持了对异国人与异国文化的平等态度。论文将其博爱精神分为两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为对他人的爱,即人性的美善与生存个体的尊重。孤独寂寞的沙漠成为三毛追求自我和精神自由的乌托邦,进入其关怀异国人和异国文化的自我超越性的人生的另一阶段,她追求自由、以平等的态度爱人。第二阶段为对人生的爱,即命运的执着和生命价值的探究。安分知足的文化思想在三毛的作品里根深蒂固地存在,无欲的人生态度,在物质缺乏而贫穷的生活里,三毛以安分知足的态度享受生活的秘诀在于作家对人生的“感激之心”。正因这不变的感激之心,三毛在物质贫穷的生活中有了幸福和希望,而有了真正的“博爱”。第三部分通过韩国女作家田慧麟和三毛的对比研究,指出二者的异同。在留学生活中直面人生的艰难与孤独,在陌生的异国边读书边学会思索人生,用笔不断地写出自己内心的矛盾与感触,渐渐扩大和丰富自己的文学和精神世界。第四部分对《撒哈拉的故事》的审美价值进行了剖析。首先从题材的特征和叙述方式的特征两个方面指出三毛从“爱”的价值观出发,以博爱精神的创作倾向,展示出《撒哈拉的故事》的独特魅力。其次,指出《撒哈拉的故事》可以超越时空仍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三毛用充满“爱”的文字,安慰疲惫的现代人,并告知他们生存的方法与意义。

刘宏扬[5](2015)在《三毛游记散文的语言魅力与文学价值》文中研究指明三毛的作品也在全球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她的游记散文无论是在写作内容上,还是在语言运用上都形成别具特色的风格味道,为人所称道。同时,她的作品也散发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张祖群[6](2014)在《何处是家园?——台湾女作家三毛的流浪轨迹》文中提出每年的1月4日都是个特别的日子。20年前的滚滚红尘已经消散无迹,回首那一刻,1991年1月4日的凌晨,台湾着名女作家三毛(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在台北荣总医院用一只细长而结实的尼龙袜子自缢身亡。那一年,她才48岁。

刘纪萍[7](2012)在《悲与爱—三毛及其作品的悲剧性因素探析》文中提出三毛,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神奇女子,一位上个世纪末誉享中外、掀起几次“三毛热”、为人们津津乐道、魅力经久不衰的台湾现当代作家。因着一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吸引,只身前往撒哈拉;因着对真爱的追寻,跨越中西文化差异在茫茫大漠与西班牙男子荷西结婚。她一生走过59个国家,有过三次自杀行为。经历了忧郁感伤的青春和中年丧夫、婆婆争夺财产的打击,终于在作品畅销、名声大作的盛年不堪疾病与名声所累死在医院里自己的丝袜之下。观其作品,在浪迹天涯逍遥洒脱、万水千山走遍的豪情之下,无时不在的悲凉透彻字里行间。或直抒胸臆,表述青少年时期雨季的孤寂困惑和荷西死后痛彻心扉的苍凉绝望;或悲天悯人,描摹沙漠贩奴、种族歧视和撒哈拉独立战争的无辜伤亡、无限悲壮;或间接委婉,在呈现纷呈的异域风情、幸福的婚姻生活同时掩不住若隐若现的悲凉,可以说三毛作品内外皆充满了悲剧性因素。审视探析其作品内外的悲剧性因素和艺术表现,也许令人伤感,却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三毛及其作品乃至当代散文尤其是女性作家作品更高层次的理解。在深味生命之“悲”的同时,三毛也在展开对“爱”的找寻与体验。三毛视爱情为生命,为爱几度受伤,却不放弃对真爱的追寻。她还具有博爱思想,不仅爱父母爱荷西爱到心底疼痛,还尽己所能的帮助救助那些毫不相关的人们:民族英雄巴西里沙伊达、沙漠平民沙伦姑卡、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底层哑奴、萍水相逢的流浪汉、穷困潦倒的日本友人莫里甚至无人照料的西班牙老人,乃至同情一只受伤的小鸟。她在沙漠悬壶济世、开办学堂,用爱心在荒凉的撒哈拉撒播雨露;她鼓励失意的读者,忍着内心的伤痛,为大家分忧解难;在面对外国价值观的同时,她更显示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拥有民族国家的大爱。可以说,在悲与爱构筑的世界里,三毛一边承受着悲的伤痛、一边展现着爱的执着。

肖芳[8](2012)在《三毛创作及其现象研究》文中指出对于读者来说,三毛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这位收拾起大地山河一肩背,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江海的奇女子,虽然她早早的离开了,但我们对她却依然十分熟悉,熟悉她潇洒飘逸的流浪气质,熟悉她游走在天涯与海角,熟悉得都快忘了她已经逝去20多年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三毛以其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风靡华人世界,引起轰动,成为通俗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她是在大陆引起轰动的台湾作家之一,也是影响最大、最持久的作家之一。中国大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共掀起过三次“三毛热”,现今依旧有很多的读者在阅读和观看三毛的作品,真可称之为一个文学史上的传奇。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本文从三毛的生命体验和创作姿态、自觉地写作意识及人生艺术追求等方面探究其内蕴:立足于文本解读,论述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艺术营造;解析“三毛现象”形成的社会背景、社会效应及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期待,进一步解析“三毛现象”的缘起和消减。全文分3章论述三毛其人其文并对“三毛现象”解读。引言简述三毛的生平和作品,综述了国内外三毛研究的成果,提出本文的宗旨。第一、二章论述三毛的作品,归纳总结三毛文本的主题和风格。第三章梳理了“三毛现象”形成的原因,即时代社会背景,读者接受方式和作家本身的传奇效应。结语论述“三毛现象”消减的原因和反思,肯定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的作用。三毛其人其文迎合了特定时空市场的需求,一度引起热潮,拥有众多读者,后来随着时空的变幻,呈现出消减的趋势,但“三毛现象”对当下文体创作仍有启示,三毛给读者留下的独特阅读美感与审美效应,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清芬如荷的一笔。

周倩倩[9](2012)在《大陆学术界的三毛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一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些台湾作家如白先勇、聂华苓、琼瑶、三毛等人的作品,被陆续介绍到大陆,先后掀起了"琼瑶热"、"席慕容热"、"三毛热"等台湾文学作品热。1989和1990年,三毛的三次大陆之行——其行程遍及上海、浙江、北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四川、拉萨等地——更将"三毛热"

郭艳[10](2011)在《三毛作品魅力谈——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解读三毛及其作品》文中认为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再度解读三毛及其作品,揭示三毛作品备受读者青睐的内在原因,从中探究三毛作品蕴含的鲜明时代烙印、独特人生感悟和愈久弥新的审美接受魅力,彰显其价值新意。

二、用生命浇灌梦中的“橄榄树”——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阅读接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生命浇灌梦中的“橄榄树”——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阅读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1)三毛个人音乐自传《回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一章 三毛作品概述与分析
    第一节 歌词作品的概述与分析
    第二节 音乐自传《回声》专辑的概述与分析
    第三节 三毛歌词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对比分析
第二章 三毛精神世界在《回声》中的反映
    第一节 生活:流浪与自由
    第二节 爱情:浪漫与悲凄
    第三节 思想:情趣与深邃
第三章 从《回声》出发的三毛及其精神世界
    第一节 符号式人物艺术形象的建构与发展
    第二节 流行文化中的异体
    第三节 三毛精神世界对社会及其审美的推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大众热读与阐释相对停滞 ——中国大陆三毛接受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和目的
    (二)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 研究综述
一、三毛作品接受历程考察
    (一) 八十年代:开放之风下三毛热的掀起与阐释的起步
    (二) 九十年代:三毛之死引发阅读热潮和阐释的缓慢进展
    (三) 新世纪至今:持续的大众热读与阐释的相对停滞
二、“三毛现象”原因分析
    (一) 接受主体:从接受心理的满足到既定期待视野的落空
    (二) 接受客体:公众形象的成功塑造与朴素创作观的局限
    (三) 接受环境:从社会初开放到选择多元化
三、定位与拓进:“三毛现象”背后的启示
    (一) 定位:三毛价值的重新审视
    (二) 拓进:三毛阐释的可能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撒哈拉的故事》中的博爱精神与审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爱的执着与生命价值的实现:博爱精神的生成
    1.1 启蒙的爱:成长的自省与生命的沉思
    1.2 流浪的爱:异乡的传奇与生命的体验
    1.3 荒芜的爱:都市的孤寂与生命的迷失
第2章 流浪中精神家园的寻觅:《撒哈拉的故事》中的博爱精神
    2.1 人性的美善与生存个体的尊重:对他人的爱
    2.2 命运的执着与生命价值的探究:对人生的爱
第3章 爱的无国界——三毛与韩国女作家田慧麟
    3.1 天才女作家------田慧麟的生平与文学活动
    3.2 田慧麟与三毛的比较分析
第4章 美爱与共:《撒哈拉的故事》的审美价值
    4.1 《撒哈拉的故事》独特的叙述特征
    4.2 《撒哈拉的故事》幽默与语言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三毛游记散文的语言魅力与文学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毛语言魅力
    (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二)洒脱亲切、趣味横生
二、三毛游记散文对当代文坛的启迪意义
    (一)作家角度
    (二)作品角度

(6)何处是家园?——台湾女作家三毛的流浪轨迹(论文提纲范文)

一、男人眼中的极品: 三毛之恋
    ( 一) 儿时想嫁给画家
    ( 二) 异国丈夫
    ( 三) 大陆之恋
    ( 四) 生前至交
    ( 五) 爱上一个不该爱的男人
二、在流浪中寻找家园
    ( 一) 流浪世界
    ( 二) 地理空间
    ( 三) 死亡哲学
三、后三毛时代的再审视: 三毛的复活

(7)悲与爱—三毛及其作品的悲剧性因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悲悯与博爱—‘我”为次要角色的作品中的悲剧性因素探析
    1、民族英雄的悲歌
    2、沙漠平民的悲哀
    3、底层奴隶的悲怆
二、悲凉生死与至爱不渝——“我”为主要角色的作品中的悲剧性因素探析
    1、成长——翅膀的印痕
    2、流浪——寻觅精神家园的苦旅
    3、活着——一个人的战役
    4、自杀——向死而生的挽歌
    5、余音——若隐若现的悲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三毛创作及其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主题篇
    第一节 乡愁:踏遍红尘何处是吾乡
        一、 孤独:在风里飘扬的影子
        二、 流浪: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三、 死亡:永远的夏娃
    第二节 自然:天堂般的风景图
    第三节 真情:天若有情天亦老
        一、 荷西:问世间情为何物
        二、 父母:亲情比天高
        三、 朋友:情同手足
第二章 风格篇
    第一节 独特的书写姿态
        一、 “游于艺”:我爱玩文字
        二、 自传体:我就是主角
        三、 真性情:我手写我心
    第二节 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 取材广泛鲜活
        二、 语言优美朴素
        三、 情节起伏跌宕
第三章 现象篇
    第一节 时代语境
    第二节 读者接受期待
    第三节 传奇效应
        一、 传奇人生
        二、 现象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三毛作品集出版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大陆学术界的三毛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0)三毛作品魅力谈——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解读三毛及其作品(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学的生产——流浪生活和旅途创作
二、文学的流通——三毛的读者和读者的三毛
三、文学的接受——三毛的自我实现和读者的期待视野

四、用生命浇灌梦中的“橄榄树”——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阅读接受(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毛个人音乐自传《回声》研究[D]. 瞿重律.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3]大众热读与阐释相对停滞 ——中国大陆三毛接受史研究[D]. 潘翌辰.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4]《撒哈拉的故事》中的博爱精神与审美价值[D]. 刘慜株. 吉林大学, 2015(08)
  • [5]三毛游记散文的语言魅力与文学价值[J]. 刘宏扬. 雪莲, 2015(08)
  • [6]何处是家园?——台湾女作家三毛的流浪轨迹[J]. 张祖群. 电影评介, 2014(Z1)
  • [7]悲与爱—三毛及其作品的悲剧性因素探析[D]. 刘纪萍. 云南大学, 2012(10)
  • [8]三毛创作及其现象研究[D]. 肖芳. 湖南大学, 2012(03)
  • [9]大陆学术界的三毛研究综述[J]. 周倩倩.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2(01)
  • [10]三毛作品魅力谈——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解读三毛及其作品[J]. 郭艳.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

标签:;  ;  ;  ;  ;  

用生命浇灌梦想中的“橄榄树”: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阅读与接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