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卫宇帆,樊飞燕,李双利,张运克[1](2022)在《外泌体及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帕金森病诊治中的未来》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外泌体是一种纳米级微型囊泡,可自由透过血脑屏障,在维持内环境稳定、进行细胞间通讯、调节免疫应答等方面有重要价值。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分泌外泌体能力最强的细胞,具有便于采集、免疫排斥小、伦理反应弱等优点,并且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有助于改善受损的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被认为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工具。目的:综述外泌体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为诊断的生物标志物、药物递送载体以及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帕金森病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方法:以"exosomes,mesenchymal stem cells,Parkinson disease"为英文检索词,以"外泌体,间充质干细胞,帕金森病"为中文检索词。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5月收录在中国知网与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检索语种为中文和英文,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相关文献117篇。结果与结论:(1)概述了外泌体的定义、来源、组成及功能;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定义、作用机制及应用。(2)总结了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可引起病理学扩散,而从外泌体中发现了α-突触核蛋白,这可能是α-突触核蛋白在细胞间传播的可能分子机制;α-突触核蛋白可以激活帕金森病中的小胶质细胞,引起炎症级联反应,诱导神经炎和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外泌体miRNA可以诱导靶细胞遗传程序发生变化,上述发病机制促进了帕金森病进程。(3)总结了外泌体作为诊断的生物标志物、药物递送载体的应用,并且总结了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基因表达、抑制多巴胺神经元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增加了多巴胺的释放。(4)总结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帕金森病的诊治中有广阔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史宝燕,李彦,李玥[2](2021)在《中西药联合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伴有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的缓慢退行性变性。表现为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变性或坏死,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着降低,以及α-突触核蛋白错误折叠形成路易小体。帕金森病是一种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复杂的多因素多基因疾病,很大比例的帕金森患者的病因是两者的结合。临床诊断标准是将帕金森病定义为运动迟缓合并静止性震颤、僵直或两者兼有。除上述运动症状外,还表现为便秘、抑郁、嗅觉障碍、睡眠障碍和直立性低血压等非运动症状。目前,没有任何疗法能够阻止帕金森病的进展,多巴胺能药物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但长期使用多巴胺能药物会导致疗效降低和严重的不良反应。中西药联合治疗在减轻帕金森病症状方面比单药治疗更有效,大多能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帕金森病具有一定的致残性和不可根治性,影响患者的学习能力和日常工作,对于患者和社会经济都是巨大的负担。因此,探索新的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症状的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
刘春风,毛成洁[3](2021)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识别与处理》文中指出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目前越来越受到重视, 也成为研究帕金森病的热点。文中介绍了帕金森病相关非运动症状包括感觉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睡眠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着重介绍了其临床表现、评估方法及处理策略。
姚易[4](2021)在《五加苷E对帕金森病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细胞模型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指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症的全球第二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大量研究证实是由于大脑黑质纹状体发生病变,其主要病因还尚不明确,一般以遗传、环境和衰老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通过蛋白酶体功能障碍、线粒体功能缺陷、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使得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而神经元细胞无法进行再生,最终坏死丢失过多神经元,使得多巴胺分泌不足进而发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PD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有大量青年患者,对患者的健康生活以及家庭带来相当沉重的负担。现阶段治疗PD的手段以及药物都只能达到减缓效果而无法治愈,一些较为常见的西药治疗药物能够维持患者大脑的多巴胺含量,但副作用相当大且容易产生耐药。而在中药宝库中,有大量的药物可以治疗帕金森病等颤症一类疾病并且有着出类拔萃的效果,但许多药方,药对,单味药等因为化学成分构成复杂,各味药相互作用未知,药材质量均一性差异等问题而没能进行深入研究,无法对效果进行评价。因此本研究仅从中药刺五加入手,旨在验证一种从刺五加中提取的单体化合物刺五加苷E,对PD氧化应激细胞模型和炎症细胞模型的作用效果及其机制。为刺五加苷E用于PD的临床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本论文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刺五加苷E对PD氧化应激细胞模型的作用效果和机制研究:使用MPT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作为诱导剂,2500μM浓度的MPTP加入PC12细胞(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24h完成模型建立。通过MTT,CCK-8细胞活力测定,确定PC12细胞对刺五加苷E的耐受和刺五加苷E对PD氧化应激模型的细胞存活率影响;使用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确定刺五加苷E对PD氧化应激模型线粒体膜电位的保护;使用活性氧ROS检测,确定刺五加苷E对PD氧化应激模型ROS含量是否降低;通过流式细胞实验,使用Annexin V APC/PI双染,确定刺五加苷E对PD氧化应激模型凋亡率的减少;最后通过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刺五加苷E加药后,对Cyt C,Nrf2,NQO1的表达变化来阐明刺五加苷E对PD氧化应激模型的作用机制。(2)刺五加苷E对PD炎症反应细胞模型作用效果:建立PD炎症反应模型使用LPS(脂多糖)作为诱导剂,选用1.25 mg/m L浓度的LPS加入PC12细胞24h完成模型建立。通过MTT,CCK-8细胞活力测定,确定刺五加苷E对PD炎症反应模型的细胞存活率影响;使用线粒体膜电位检测,探究LPS是否对PC1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产生影响;通过流式细胞实验,使用Annexin V APC/PI双染,确定刺五加苷E对PD炎症反应模型凋亡率的减少;最后使用ELISA免疫酶联吸附法检测加药后PD炎症反应模型分泌的TNF-α,IL-6两种炎症因子的含量变化,表明作用机制。
傅炜[5](2021)在《基于气味检测技术的帕金森病诊断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为世界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程时间长,并需要终身治疗,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目前针对帕金森病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案,但针对帕金森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并及时进行规范的药物或手术治疗,有望帮助患者延缓病程,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目前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辅以检测量表,但长久以来缺乏客观一致的诊断标准。临床上针对帕金森病的主要辅助诊断手段为多巴胺转运蛋白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但该方法的运用也仅限于区分帕金森病与原发性震颤,并不能用于单一的检查和特异性的确诊,此外,其价格通常较为昂贵,不具有普适性。所以,构建一种快捷、准确和便宜的帕金森病早期诊断方法,对于患者、家人和医生来说显得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皮脂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具有异于健康人的气味,这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气相色谱的虚拟电子鼻系统通过气味实现对帕金森病早期筛查诊断的方法。气相色谱虚拟电子鼻系统由气相色谱和声表面波传感器的结合构成,该系统具有快速、小巧、易操作、便携以及成本低廉等优点。本文通过气相色谱虚拟电子鼻系统获得实验数据,构建诊断模型,并基于临床诊断试验进行了模型的应用评估。在模型建立实验部分,共采集31例帕金森病患者和32例健康人的皮脂挥发性化合物样本。使用虚拟电子鼻系统对采集到的皮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样本进行分析得到样本的色谱数据。首先,我们通过曼-惠特尼U检验验证了生物标志物(正辛醛、乙酸己酯、紫苏醛)对帕金森病的检测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单因素分析时,P<0.05)。其次,我们基于三种不同特征组合方式建立了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三种特征分别为生物标志物的特征、全波峰色谱数据的特征以及随机森林选择的特征。在前期数据集中,基于色谱全波峰数据为特征建立模型的准确率最高为94.1%。在诊断模型的临床应用评估中,我们共采集90例帕金森病患者和107例健康人的皮脂挥发性化合物样本。在本部分,引入医学评估指标,如特异度(识别患病的能力)、敏感度(诊断未患病的能力)等,其中,以全波峰色谱数据为特征的帕金森病气味诊断模型的特异度为78.5%,三种标志物为特征构建的模型特异度为91.6%,随机森林选择的特征所构建模型诊断灵敏度为96.7%。为了提高临床诊断试验效率,使用串联试验和并联试验单一最大化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串联试验中,联合模型的特异度为99.1%,并联试验中,联合模型的灵敏度97.8%,大大提高了联合模型诊断帕金森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最后,本文在已有的帕金森病皮脂挥发性化合物样本数据集中,提取出帕金森病Hoehn-Yahr早期43例,中期17例,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得到模型准确率为83.6%,F1值为0.9,分类效果良好。综上所述,本文证明了使用气相色谱虚拟电子鼻系统可以通过皮脂挥发性化合物来辅助诊断帕金森病,并可用于评估帕金森病患者病程中Hoehn-Yahr分期的早期与中期。本文也表明此方法可以辅助临床医生诊断帕金森病患者。由于气相色谱虚拟电子鼻系统的快速、便捷以及低成本等特点,可应用于医院、诊所、家庭等环境中,实现对帕金森病的早期筛查。
李真岚[6](2021)在《运动干预对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步态障碍是帕金森病典型的临床特征之一,也是导致残疾和损伤的常见原因,表现为步速减慢、步幅短、拖曳步。随着病情加重,患者还会出现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日常活动需要步行的同时进行其他认知或运动任务,称为双任务。帕金森病患者在双任务活动中会发生步态的改变,出现步速降低、双支撑时间延长和步态变异性增加,从而增加跌倒风险,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因此本研究目的:(1)探讨不同任务活动对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老年人步态的影响,筛选评估双任务步态异常的主要步态参数,初步判断步态参数改变与认知资源需求关系;(2)探讨不同任务活动对有冻结步态和非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病患者步态与大脑前额叶活动的影响,确定步态参数改变与前额叶激活程度的关系;(3)比较12周五禽戏与拉伸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干预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探讨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的影响,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横断面研究探讨不同任务活动对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老年人步态的影响,选取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老年人各20人,要求受试者完成单任务(正常速度行走),以及在正常速度行走时分别完成跨障碍物、倒背数字、减法计算及回答问题,共5项任务。运用PKMAS电子步道及配套软件对步态参数进行采集和分析,比较受试者在完成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参数的特点,筛选评估双任务步态异常的相关步态参数,判断步态参数改变与认知需求的关系。第二部分:选取有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和非冻结步态(non-freezing of gait,N-FOG)的帕金森病患者各12人。采用同第一部分的步态测试方法,分析两组患者在5种任务活动中的步态参数特点及双任务成本(dual task cost,DTC),同时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仪(f NIRS)测试在步行时大脑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Hb O2)的变化,确定步态参数改变与前额叶激活程度关系。第三部分:选取帕金森病患者40人,将其随机分配到五禽戏组和拉伸组,每组20人,每周训练2次,每次60分钟,共12周。在训练前后,采集患者完成5项任务活动中的步态参数、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情绪等数据。比较两种运动方式对帕金森病患者在5种任务活动中步态的干预效果,以及是否能改善平衡功能、移动能力、认知功能、情绪及生活质量。研究结果:(1)与健康老年人比,帕金森病患者在单任务活动中的步速(cm/s)(90.33±8.39 vs 107.23±12.08)、步幅(cm)(84.95±19.21 vs 111.96±11.85)、步宽(cm)(7.60±2.62 vs 9.32±3.29)显着下降(P<0.05),双支撑时间(sec)(0.37±0.12vs 0.27±0.0)和双支撑%(32.95±7.28 vs 25.30±2.84)要高于健康老年人(P<0.05),而步幅变异性与双支撑时间变异性在两组受试者中无显着性差异。帕金森病患者在倒背数字、减法计算和回答问题活动中的步速(cm/s)(55.77±17.72 vs84.24±16.42,55.49±16.77 vs 76.63±18.67,52.99±16.21 vs 73.33±16.76)、步幅(cm)(69.55±19.65 vs 96.98±7.78,68.45±17.79 vs 93.54±9.04,66.23±18.07 vs90.16±8.75)低于健康老年人(P<0.05),而双支撑时间(sec)(0.51±0.20 vs0.38±0.15,0.53±0.21 vs 0.43±0.18,0.53±0.16 vs 0.38±0.07)和双支撑%(38.91±9.19 vs29.35±3.36,40.51±9.14 vs 30.17±3.83,40.90±8.43 vs 30.65±3.53)显着高于健康老年人(P<0.05)。(2)FOG组在单任务和双任务步行中的步速(cm/s)下降(73.50±24.29→50.69±23.66),步幅(cm)减少(84.86±20.48→65.73±23.51),双支撑%增加(34.18±9.09→43.21±15.12)。FOG组在倒背数字和减法计算中的DTC步速(%)(-31.78±25.76,-32.61±23.74),DTC步幅(%)(-23.84±18.95,-24.91±16.46)及DTC双支撑(%)(26.10±25.48,22.04±21.35)高于回答问题(-28.77±28.49,-21.80±18.99,20.84±21.79)。N-FOG组在减法计算中的DTC步速(%)(-20.20±14.07)要高于倒背数字(-15.77±17.35)和回答问题(-18.93±28.91),在回答问题中的DTC步幅(%)和DTC双支撑(%)(-16.93±20.17,27.29±43.40)要高于倒背数字(-10.38±11.73,13.69±12.89)和减法计算(-13.83±9.88,14.16±16.64)。FOG组在倒背数字和减法计算中PFC激活程度要高于其他任务(P<0.05),而N-FOG组在倒背数字中PFC激活程度显着增加(P<0.05)。(3)12周运动干预后,五禽戏组单任务的步速(cm/s)增加(91.03±9.34→97.42±10.85),步幅(cm)增加(101.92±11.57→107.78±10.57),跨障碍物中的双支撑%下降(26.19±4.59→24.15±3.60),减法计算中的步幅(cm)增加(77.69±13.03→82.73±10.39)。拉伸组单任务的双支撑%下降(33.27±7.79→31.36±8.19),跨障碍物中的步速(cm/s)增加(74.14±24.52→78.53±23.96)以及倒背数字中的步幅变异性下降(18.71±12.37→15.75±11.53)。五禽戏组中,PD患者的平衡功能评分提高(20.05±7.18→24.52±4.20)、移动能力增加(11.43±3.48→10.05±2.01)、认知评分(28.90±1.67→29.00±1.14)、情绪评分降低(12.28±9.05→8.39±5.87)及生活质量评分降低(30.00±17.24→22.37±15.88),表明五禽戏能改善平衡功能、移动能力、认知功能、情绪及生活质量。研究结论:(1)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在执行减法计算、倒背数字和回答问题的步速、步幅、步频、双支撑时间和双支撑百分比变化要大于健康老年人,可作为评估双任务步态异常的主要参数,且步态参数的改变可能与认知需求有关,(2)有冻结步态的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在双任务步行中的步速减慢,步幅缩短,双支撑百分比延长,在倒背数字、减法计算及回答问题中的双任务成本明显增加,需激活前额叶的活动,以获得认知资源弥补步行功能的下降。(3)五禽戏能提高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单任务中的步速、步幅以及双任务中步幅、降低双支撑百分比,并且能改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及生活质量。拉伸训练能降低单任务中的双支撑百分比和双任务中的步幅变异性,应根据步态参数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干预方法。
王开达[7](2021)在《升阳益胃冲剂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升阳益胃冲剂对早期帕金森病(脾肺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筛选方中对PC-12帕金森病体外细胞模型具备保护作用药物,探索并验证其对帕金森病凋亡相关靶点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收集自2016年1月到2021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60例,根据是否服用升阳益胃冲剂分为中药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新版世界运动障碍学会帕金森病综合评量表(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Sponsored Revision 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MDS-UPDRS I&II&III)、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Parkinson’s disease Non-Motor Symptoms Scale,NMSS)、疲劳严重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改良的Hoehn&Yahr分期等评分变化,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临床疗效。(2)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CD-HIT数据库筛选出升阳益胃冲剂及君药黄芪的候选作用靶点,使用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中筛选帕金森病相关的疾病靶点,绘制成分-靶点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使用Bioconductor cluster Profiler进行GO(基因本体)富集分析和KEGG(京都百科全书和基因组)通路富集分析。(3)通过CCK8法对升阳益胃冲剂中药物进行筛选,选择其中能够显着促进PC-12帕金森病体外模型细胞存活的药物,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对其相关靶点蛋白表达进行验证。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对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p-ERK1/2),ERK1/2,B淋巴细胞瘤-2(Bcl-2)相关X蛋白(Bax),Bcl-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剪切的Caspase-3(c-Caspase-3)等靶点蛋白表达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MDS-UPDRS I部分、MDS-UPDRS总分、NMSS总分、NMSS心血管系统项目评分、NMSS睡眠/疲劳项目评分、NMSS心境/认知项目评分、NMSS注意力/记忆力项目评分、NMSS胃肠道项目评分中药试验组较对照组显着改善(P<0.05)。MDS-UPDRS II&III部分评分、改良H&Y分期、NMSS泌尿系症状项目评分未见显着差异。(2)网络药理学发现,升阳益胃冲剂中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异鼠李素、刺芒柄花素等多种化合物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发挥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从交集靶点结果中,黄芪在所有升阳益胃冲剂组成药物中所占交集靶点的比例最高(近75%),覆盖了升阳益胃冲剂最多的交集靶点,且包含大多数升阳益胃冲剂PPI网络中的核心靶点。升阳益胃冲剂及其君药黄芪治疗帕金森病的具体机制可能涉及ER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等,作用靶点可能涉及BAX,Bcl-2,casp-3、IL-6、ERK等蛋白。(3)通过筛选,我们发现黄芪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够显着增强细胞活力(P<0.05),Western blot结果示黄芪提取物组BAX,p-ERK1/2,c-casp-3表达较模型组减少,Bcl-2表达较模型组增加,且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升阳益胃冲剂能够在常规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基础上显着改善患者的某些特定非运动症状(疲劳、抑郁、焦虑、便秘等),改善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体验。(2)升阳益胃冲剂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发挥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网络药理学提示,黄芪作为君药在升阳益胃冲剂中可能居重要地位。(3)升阳益胃冲剂中君药黄芪的水提取物能够显着保护PC-12帕金森病体外模型细胞,增强细胞活力;并可能通过影响ERK1/2的磷酸化水平,及BAX、Bcl-2、casp-3等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帕金森病体外细胞模型细胞的存活。
王天[8](2021)在《五禽戏与拉伸操对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五禽戏和拉伸练习观察运动干预改善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的上肢功能的效果,为制定帕金森病运动处方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基础及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轻中度帕金森病(H-Y分期为1-3期)患者60人,58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基线测试,分为五禽戏组(n=29)和拉伸组(n=29)两组,其中46名患者完成研究,受试者分为五禽戏组(n=23)和拉伸组(n=23)两组,所有受试者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方案获得上海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干预组进行12周运动干预试验,每周在现场集体练习两次,每次练习时长为60分钟。本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为上肢运动功能,包括手功能灵巧度和上肢的功能性体适能,其中手功能(采用普渡钉板测试、易拉罐颠倒测试进行测评)、上肢功能性体适能(采用老年功能性体适能测试进行测评)。所有测试在干预前及12周干预后进行;在干预前后测试基础上,还进行了手功能指标的单次干预前、后测试。所有数据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夏皮罗-威尔克(Shapiro-Wilk)检验检查数据的正态分布。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两组运动干预前后的结果进行分析,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两组干预前后差值进行分析。P值<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在普渡钉板测试结果方面,五禽戏组的受试者在单次运动干预后的优势手任务、非优势手任务中,30s内的插钉次数有显着提高,在装配任务中,60s内的装配零件总数同样有显着提高(P<0.05);而拉伸组在非优势手任务、双手任务中,30s内的插钉次数有显着提高,在装配任务中同样有显着提高(P<0.05);五禽戏组与拉伸操组两组在单次干预前后的双手插钉任务中,存在显着组间差异(P<0.05)。五禽戏组的受试者在12周运动干预后的优势手任务、双手插钉任务中,30s内的插钉次数有显着提高,在装配任务60s内装配零件总数同样有显着提高(P<0.05);而拉伸操组12周干预前后,受试者在普渡钉板测试的四项测试任务中均无显着提高(P>0.05);两组双手插钉数有显着组间差异(P<0.05),其余三项测试任务均无显着组间差异(P>0.05);2)在易拉罐颠倒测试结果方面,两组受试者的分数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上肢功能性体适能结果方面,五禽戏组的受试者在12周运动干预后的右手背抓成绩显着提高,左、右手30s手臂弯举测试的成绩显着提高成绩显着提高(P<0.05);而拉伸组仅右手的背抓测试成绩(P<0.05)显着提高;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结论:12周五禽戏和拉伸操的运动干预均对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的上肢功能有一定改善效果;五禽戏对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上肢功能精细运动能力和上肢功能性体适能的改善效果更佳。
郭冰玉[9](2021)在《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补肾益髓方治疗多系统萎缩及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均为神经退行性疾病,二者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础,在超微结构上可见由α-突触核蛋白组成的丝状包裹体而常与路易体痴呆合称为突触核蛋白病。二者因中晚期致残率高,预后不良,其治疗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但MSA、PD在治疗方面始终存在困境,PD治疗在疾病修饰的同时所带来的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更加困扰,而MSA治疗困难,各类疗法收效甚微,亟待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方面诸多医家认为MSA、PD病机可归为肝肾亏虚、髓海不足,且本团队前期研究结果提示MSA患者以肾虚为主要证候。是以首次提出MSA、PD共同具有“肾虚髓减”核心病机,制定补肾益髓方。前期研究发现补肾益髓方能够延缓MSA、PD病情进展、尤其对非运动症状效果良好。因此本研究拟阐发“肾虚髓减”核心病机,基于异病同治理论,运用补肾益髓方治疗MSA、PD,以方证机,验证核心病机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量表作为终点评价指标,观察补肾益髓方治疗MSA、PD的临床疗效。目的:①分析治疗前后MSA、PD患者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积分变化,以方证机,验证“肾虚髓减”核心病机理论。②基于异病同治理论,运用补肾益髓方治疗MSA、PD,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一科门诊及病房的MSA、PD患者,采取自身前后对照设计,维持患者原用药基础上,加用补肾益髓方治疗3个月,基线、3个月MSA患者评估UMSARS、MSA-NMSS和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基线、3个月PD患者评估UPDRS-Ⅱ、Ⅲ、NMSS、Hoehn-Yahr(H-Y)分期量表和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共44例患者完成疗效观察,其中MSA患者31例,PD患者13例。3个月疗效分析:①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总病例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主症评分下降1.55±2.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SA总分、主症、次症评分均下降,PD总分、主症评分下降(P<0.05)。全部患者乏力倦怠、头昏头晕、思维迟缓、排便无力、干结症状缓解(P<0.05),而MSA次症中行走不稳症状加重(P<0.05)。MSA、PD主症评分不存在差异性(P>0.05)。②UMSARS:UMSARS-Ⅳ治疗前后无变化。UMSARS-Ⅰ+Ⅱ评分及UMSARS-Ⅱ评分有所上升,UMSARS-Ⅰ评分稍有下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跌倒及直立症状明显改善,姿势和步态加重(P<0.05)。③MSA-NMSS:评分显着下降(P<0.05)。其中疲乏症状、流涎症状、头部症状及排便功能改善明显(P<0.05)。④UPDRS及H-Y分期:H-Y分期评分治疗前后无变化。UPDRS-Ⅱ+Ⅲ评分、UPDRS-Ⅲ有所下降,UPDRS-Ⅱ评分稍有上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替动作改善明显、姿势异常加重(P<0.05)。⑤NMSS:评分明显下降(P<0.05),睡眠/疲劳症状明显改善(P<0.05)。结论:补肾益髓方可以延缓MSA、PD病情进展,有效改善患者非运动症状,主要表现在乏力倦怠、头昏头晕、流涎、思维迟缓、排便无力、干结以及睡眠障碍等方面,以方证机,验证了“肾虚髓减”核心病机。这为中医药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徐之睿[10](2021)在《岐黄针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岐黄针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探索一种安全、有效、易推广的帕金森病的针灸疗法。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部、省第二中医院脑病科门诊部帕金森病患者60例,按照简单随机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岐黄针组)和对照组(毫针组),每组30例,两组皆使用美多芭片常规治疗,岐黄针组加予岐黄针治疗,毫针组加予普通毫针治疗,疗程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治疗结束后1月(第8周)进行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 Ⅲ)、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MSS)及帕金森病日常生活质量量表(PDQ-39)评价,并统计分析。结果:(1)纳入60例志愿者,脱落2例,最终纳入分析58例(岐黄针组29例、毫针组29例)。(2)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H-Y分期、用药情况、不良嗜好、居住环境、接触史、既往病史、BMI、UPDRS-Ⅲ、NMSS、PDQ-39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3)治疗4周后: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75.86%和44.83%,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岐黄针疗法总体疗效优于传统毫针治疗。两组患者UPDRS Ⅲ量表、NMSS评分、PDQ-39评分均较前下降(P<0.05),治疗组相比对照组下降程度更多(P<0.05),提示两组患者接受医治后病情有所改善,且岐黄针疗法在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优于传统毫针针刺。(4)随访: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患者3项量表的评分情况再次进行统计,结果较治疗后未出现明显的恶化(P>0.05),说明岐黄针疗法和传统毫针治疗疗效均能维持至少1个月。结论:岐黄针疗法和毫针针刺均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但岐黄针疗法总体疗效更佳,且具有取穴少、不留针、易操作的优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二、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中西药联合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药治疗帕金森病 |
1.1 作用于多巴胺能系统的药物 |
1.1.1 多巴胺受体(DR)激动剂 |
1.1.2 芳香胺基脱羧酶(AADC)抑制剂 |
1.1.3 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 |
1.1.4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 |
1.2 作用于胆碱能系统的药物 |
1.3 作用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药物 |
2 中药治疗帕金森病 |
2.1 单味中药及中药提取物 |
2.2 中药复方 |
3 中西药结合治疗帕金森病 |
3.1 中西药合用 |
3.2 针药结合 |
3.3 推拿与药物结合 |
4 结论与思考 |
(4)五加苷E对帕金森病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细胞模型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索引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帕金森病简介 |
1.1.1 西医治疗帕金森病 |
1.1.2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 |
1.2 刺五加与刺五加有效单体 |
1.2.1 刺五加概述 |
1.2.2 刺五加苷E简介与应用 |
1.3 帕金森病细胞模型 |
1.4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相关蛋白概述 |
1.4.1 Cyt C,Nrf2,NQO1 蛋白概述 |
1.4.2 TNF-α,IL-6 蛋白概述 |
1.5 选题背景和立题意义 |
1.6 研究主要内容和目的 |
第2章 刺五加苷E对帕金森病氧化应激细胞模型作用及其机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帕金森病氧化应激细胞模型建立 |
2.3.2 刺五加苷E对帕金森病氧化应激细胞模型作用效果及机制 |
2.3.2.1 MTT和 CCK-8 细胞活力测定 |
2.3.2.2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2.3.2.3 活性氧ROS含量检测 |
2.3.2.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2.3.2.5 Western blot检测氧化应激蛋白表达含量 |
2.4 统计学方法分析 |
2.5 实验结果 |
2.5.1 刺五加苷E细胞毒性与作用细胞活力测定结果 |
2.5.2 MPTP诱导PD氧化应激模型结果 |
2.5.3 刺五加苷E对PD氧化应激模型效果 |
2.5.4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 |
2.5.5 活性氧ROS含量检测结果 |
2.5.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
2.5.7 Western blot结果 |
2.6 结果与讨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刺五加苷E对帕金森病炎症反应细胞模型作用及其机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帕金森病炎症反应细胞模型建立 |
3.3.2 刺五加苷E对帕金森病炎症反应细胞模型作用效果及机制 |
3.3.2.1 MTT和 CCK8 细胞活力测定 |
3.3.2.2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3.3.3.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3.3.3.4 Elisa检测分泌蛋白表达含量 |
3.4 实验结果 |
3.4.1 LPS诱导的PD炎症反应模型结果 |
3.4.2 刺五加苷E对PD炎症反应模型效果 |
3.4.3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 |
3.4.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
3.4.5 ELISA结果 |
3.5 结果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气味检测技术的帕金森病诊断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帕金森病概述 |
1.1.1 帕金森病简介 |
1.1.2 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学 |
1.1.3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 |
1.1.4 临床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临床帕金森病检测的国内外现状 |
1.2.2 国内外人体气味常规检测方法的现状 |
1.3 论文目标和概述 |
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装置及标定 |
2.1 气相色谱虚拟电子鼻系统原理及气路工作流程 |
2.1.1 气相色谱虚拟电子鼻系统架构 |
2.1.2 气相色谱虚拟电子鼻系统工作流程 |
2.1.3 使用气相色谱虚拟电子鼻系统分析皮脂VOCs的操作界面 |
2.2 气相色谱技术 |
2.2.1 气相色谱简介 |
2.2.2 气相色谱虚拟电子鼻系统物质分离与检测模块原理 |
2.2.3 毛细管柱加热升温方案 |
2.3 声表面波传感器模块原理及参数设计 |
2.3.1 声表面波传感器 |
2.3.2 传感器模块的参数介绍和温度控制要求 |
2.4 气相色谱虚拟电子鼻系统的标定 |
2.4.1 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与可能来源 |
2.4.2 试剂和材料与方法 |
2.4.3 四种标志物的标定 |
2.5 本章小结 |
3 临床皮脂VOCS样本采集实验方案设计及数据预处理 |
3.1 临床皮脂VOCS方案采集及分析实验设计 |
3.1.1 实验人群纳入标准 |
3.1.2 样本量计算 |
3.1.3 临床实验数据采集过程 |
3.1.4 气相色谱虚拟电子鼻系统的参数设置及实验操作流程 |
3.1.5 纸质化问卷与电子化问卷 |
3.2 皮脂VOCS色谱数据的预处理 |
3.2.1 皮脂VOCs色谱数据的特征提取及选择 |
3.2.2 基于四种生物标志物统计学分析的特征 |
3.2.3 基于气相色谱虚拟电子鼻系统分析的全波峰色谱数据的特征 |
3.2.4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选择的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4 帕金森病气味诊断模型的构建及临床应用评估 |
4.1 支持向量机基本原理 |
4.1.1 支持向量机 |
4.1.2 线性可分情况下的SVM |
4.1.3 线性不可分情况下的SVM |
4.2 帕金森病皮脂气味诊断模型的构建 |
4.2.1 数据扩增 |
4.2.2 数据归一化 |
4.2.3 寻找最优超参数 |
4.3 帕金森病气味诊断模型结果评估 |
4.3.1 模型评估指标 |
4.3.2 帕金森病气味诊断模型结果分析 |
4.4 帕金森病气味诊断模型临床应用评估 |
4.4.1 临床诊断试验及评估指标 |
4.4.2 帕金森病气味诊断模型临床应用评估结果 |
4.4.3 Biomarker-SVM、All peak-SVM、RF-SVM模型联合诊断试验 |
4.5 帕金森病H-Y的早期与中期气味诊断模型的构建 |
4.5.1 H-Y早、中期患者四种生物标志物的显着性检验分析 |
4.5.2 帕金森病H-Y早期中期气味诊断模型的构建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内容总结 |
5.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附录 |
(6)运动干预对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假设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帕金森病的概述 |
1.1 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1.2 帕金森病步态特点 |
2 帕金森病双任务步态障碍的特点 |
2.1 双任务步态的概念及双任务步态缺陷的表现 |
2.2 双任务步态损害的机制 |
3 步态评估方法 |
3.1 惯性传感器评估 |
3.2 可穿戴加速度计评估 |
3.3 快速双向360 度转身试验 |
3.4 步态分析系统评估 |
3.5 其他评估方法 |
4 脑功能成像运用于帕金森病步态的研究 |
4.1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 NIRS)对运动和认知功能的研究 |
4.2 影像学对帕金森病步行功能的研究 |
5 帕金森病步行功能障碍的干预方法 |
5.1 药物治疗 |
5.2 手术治疗 |
5.3 运动干预方法 |
5.3.1 抗阻训练 |
5.3.2 有氧训练 |
5.3.3 拉伸训练 |
5.3.4 平衡训练 |
5.3.5 提示疗法 |
5.3.6 中国传统体育运动 |
5.3.7 瑜伽 |
5.3.8 舞蹈 |
5.4 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
5.5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 |
5.6 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 |
5.7 水疗 |
5.8 帕金森病双任务步态训练 |
6 总结与展望 |
第三部分 不同任务活动对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老年人步态的影响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测试设备 |
2.3 测试指标 |
2.3.1 受试者基本情况、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 |
2.3.2 步态参数 |
2.4 测试过程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受试者的基本特征 |
3.2 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老年人在不同任务中步态参数比较 |
4 讨论 |
4.1 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老年人单任务步态参数的比较 |
4.2 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老年人单任务和双任务步态参数的比较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不同任务活动对有冻结步态和非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病患者步态与大脑前额叶激活程度的影响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测试流程 |
2.3 数据采集与统计学分析 |
2.3.1 数据采集 |
2.3.2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冻结步态组与非冻结步态组基本特征比较 |
3.2 冻结步态组与非冻结步态组在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参数比较 |
3.3 冻结步态组和非冻结步态组在不同任务活动中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HbO_2)变化的比较 |
4 讨论 |
4.1 冻结步态组和非冻结步态组步态参数与双任务成本的比较 |
4.2 冻结步态组和非冻结步态组在不同任务活动中前额叶激活程度的比较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五禽戏与拉伸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测试方法 |
2.2.1 测试设备 |
2.2.2 测试指标 |
2.3 测试流程 |
2.4 干预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的基线特征比较 |
3.2 患者的依从性和不良事件情况 |
3.3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干预前后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参数的比较 |
3.3.1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单任务活动中的步态参数比较 |
3.3.2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跨障碍物活动中的步态参数比较 |
3.3.3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倒背数字活动中的步态参数比较 |
3.3.4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减法计算活动中的步态参数比较 |
3.3.5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回答问题活动中的步态参数比较 |
3.4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及生活质量的比较 |
4 讨论 |
4.1 五禽戏组和拉伸组在干预前后单任务活动中步态参数的比较 |
4.2 五禽戏组和拉伸组在干预前后双任务活动中步态参数的比较 |
4.3 五禽戏组和拉伸组在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比较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1 研究总结 |
2 研究结论 |
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
附录三: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经历 |
(7)升阳益胃冲剂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
1.6 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
1.7 不良反应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评价 |
3.3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帕金森病的现代医学研究 |
4.2 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
4.3 升阳益胃冲剂治疗帕金森病的组方与方药分析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4.5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库中化合物的提取 |
1.2 与化合物相关的靶点检索 |
1.3 与帕金森病相关的疾病靶点 |
1.4 化合物-靶点网络以及靶点-靶点网络进行构建 |
1.5 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基因的京都百科全书和基因组(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升阳益胃冲剂潜在有效成分 |
2.2 升阳益胃冲剂-疾病交集靶点获取 |
2.3 化合物-靶点网络构建 |
2.4 PPI网络构建 |
2.5 GO富集分析 |
2.6 KEGG富集分析 |
3 讨论 |
3.1 黄芪在升阳益胃冲剂中的地位 |
3.2 候选化合物筛选分析 |
3.3 交集靶点分析 |
3.4 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富集结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细胞系 |
1.2 试验药物 |
1.3 试验试剂 |
1.4 仪器 |
1.5 主要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PC-12帕金森病体外模型构建 |
2.3 升阳益胃冲剂有效药物筛选 |
2.4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蛋白含量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PC12帕金森病体外模型的建立 |
3.2 升阳益胃冲剂有效药物筛选 |
3.3 黄芪水提取物对PC12帕金森病体外模型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帕金森病与凋亡 |
4.2 帕金森病与ERK信号通路 |
4.3 黄芪与帕金森病 |
4.4 升阳益胃冲剂中其他药物与帕金森病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综述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生理科学进展》稿件接收函 |
(8)五禽戏与拉伸操对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假设 |
2 文献综述 |
2.1 帕金森病研究现状 |
2.1.1 帕金森病流行病学 |
2.1.2 帕金森病病理变化与发病机制 |
2.1.3 帕金森病主要症状 |
2.1.4 帕金森病治疗方法 |
2.2 上肢功能障碍研究现状 |
2.2.1 帕金森病患者上肢功能研究现状 |
2.2.2 上肢功能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意义 |
2.2.3 上肢功能康复方法 |
2.3 五禽戏的研究现状 |
2.3.1 五禽戏概念 |
2.3.2 五禽戏功效 |
2.4 拉伸操研究现状 |
2.4.1 拉伸操概念 |
2.4.2 拉伸操功效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方案设计 |
3.2.2 运动干预方法 |
3.2.3 运动强度监控 |
3.2.4 测试指标 |
3.2.5 统计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受试者基本信息 |
4.2 上肢运动功能干预结果 |
4.2.1 手功能干预结果 |
4.2.2 上肢功能性体适能干预结果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两种干预方式对帕金森病患者手功能的影响 |
5.1.1 单次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手功能的急性效果 |
5.1.2 12 周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手功能的效果 |
5.2 两种干预方式对帕金森病患者上肢功能性体适能的影响 |
5.2.1 两种干预方式对帕金森病患者上肢力量的影响 |
5.2.2 两种干预方式对帕金森病患者上肢柔韧性的影响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10 附录 |
(9)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补肾益髓方治疗多系统萎缩及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综述一 多系统萎缩西医治疗及中医认识 |
1. 多系统萎缩历史沿革 |
2. 多系统萎缩的西医治疗 |
3. 多系统萎缩的中医认识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帕金森病西医治疗及中医认识 |
1. 帕金森病的西医治疗 |
2. 帕金森病中医认识及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α-突触核蛋白与多系统萎缩及帕金森病 |
1. α-突触核蛋白致病机制 |
2. α-突触核蛋白中医药干预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统计 |
2. 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 |
3. MSA组疗效评价 |
4. PD组疗效评价 |
5. 不良反应记录 |
结论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多系统萎缩诊断标准 |
附录2 帕金森病诊断标准 |
附录3 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 |
附录4 多系统萎缩非运动症状量表(MSA-NMSS)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岐黄针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随机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帕金森病的研究概况 |
1.1.1 帕金森病的定义 |
1.1.2 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3 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探讨 |
1.1.4 帕金森病的治疗 |
1.2 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研究概况 |
1.2.1 病名及病因病机 |
1.2.2 中药内治法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
1.2.3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
1.3 岐黄针疗法 |
1.3.1 岐黄针 |
1.3.2 经筋理论 |
1.3.3 五刺法 |
1.3.4 操作特点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设计 |
2.1.1 随机分组 |
2.1.2 盲法 |
2.2 病例收集 |
2.2.1 筛选标准 |
2.2.2 病例来源 |
2.3 治疗方案 |
2.3.1 基础治疗 |
2.3.2 治疗组 |
2.3.3 对照组 |
2.4 数据记录 |
2.5 随访方法 |
2.5.1 观察期间 |
2.5.2 随访期内 |
2.6 不良事件记录、处理 |
2.7 质量控制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基线比较 |
3.2.1 计数资料 |
3.2.2 计量资料 |
3.2.3 等级资料 |
3.3 疗效评估 |
3.3.1 主要结局指标 |
3.3.2 次要结局指标 |
3.3.3 有效性分析 |
3.4 不良反应 |
3.5 药物服用情况 |
第四章 讨论部分 |
4.1 帕金森病治疗现状 |
4.2 岐黄针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机理 |
4.2.1 岐黄针治疗帕金森病可能的机制 |
4.2.2 岐黄针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中医依据 |
4.2.3 岐黄针疗法的优势 |
4.3 结果分析 |
4.3.1 一般资料 |
4.3.2 结局指标分析 |
4.3.3 总有效率分析 |
4.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四、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泌体及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帕金森病诊治中的未来[J]. 卫宇帆,樊飞燕,李双利,张运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25)
- [2]中西药联合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J]. 史宝燕,李彦,李玥. 中国药事, 2021(11)
- [3]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识别与处理[J]. 刘春风,毛成洁.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1(10)
- [4]五加苷E对帕金森病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细胞模型的作用及机制[D]. 姚易. 吉林大学, 2021(01)
- [5]基于气味检测技术的帕金森病诊断模型研究[D]. 傅炜. 浙江大学, 2021(01)
- [6]运动干预对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的影响研究[D]. 李真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7]升阳益胃冲剂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王开达.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8]五禽戏与拉伸操对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D]. 王天.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9]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补肾益髓方治疗多系统萎缩及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研究[D]. 郭冰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岐黄针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随机对照试验[D]. 徐之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