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弱视治疗中依从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蓉[1](2021)在《优质护理在儿童弱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儿童弱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恩施市中心医院门诊治疗的80例儿童弱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2组患儿护理前后的治疗依从性评分,并随访观察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2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有2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占5.0%;对照组中有10例,发生率为25.0%,差异显着(P<0.05)。结论在儿童弱视治疗中采取优质护理,可显着提升治疗依从性,同时让患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王斓婷[2](2021)在《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揿针联合脑视觉训练治疗儿童肝肾不足型弱视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立足于“开导之后宜补论”角度,分析揿针、脑视觉训练联合应用于肝肾不足型弱视患儿中的效果,分析比较揿针联合脑视觉训练治疗与脑视觉训练对儿童肝肾不足型弱视患儿的效果,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理论,将揿针、脑视觉训练联合应用于弱视患儿治疗中,并探究其主要作用机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疗效对比,以期为临床治疗弱视提供新思路及治疗方案。方法:研究对象均来源于在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长春易视顿眼科医院门诊,经过临床确诊,将符合标准并知情的63例患儿当做研究样本,共计112眼,随机入组。样本年龄介于3到12岁之间,治疗组中,共有32例病例,56眼,对照组中,共有31例病例,56眼。本次课题研究中,治疗组的治疗原则为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联合应用揿针、脑视觉训练;对照组中,主要应用脑视觉训练治疗。在经过四个疗程之后,对疗效进行评定,并统计和分析研究中得到的医学数据,得出结论。结果:通过对临床结果的分析,治疗组中,痊愈数量为44眼,有5眼基本痊愈,有6眼进步,有1眼无效,其总体性有效率等于98.21%。对于对照组而言,有10眼痊愈,基本痊愈7眼,进步29眼,无效10眼,总体性有效率等于82.14%。将SPSS应用于统计检验中,计算结果得出,p<0.05,由此可见,在临床有效率方面,两组存在着一定差异性,且对于治疗组来说,其临床效果比对照组好。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揿针联合脑视觉训练与脑视觉训练均可以治疗肝肾不足型弱视患儿。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揿针联合脑视觉训练对于弱视程度、弱视类型、不同年龄段弱视患儿的治疗效果、疗程较脑视觉训练治疗优越,值得临床推广。
李云香[3](2021)在《视知觉训练与传统治疗方法对儿童弱视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探讨视知觉训练与传统治疗方法对儿童弱视的疗效。[方 法]选取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弱视患儿50例,其中2例因既往眼部手术史排除,失访3例,2例未完成训练,中途退出。纳入研究共计43例共64眼,男21例,女22例,年龄3-13岁,平均7.70±2.6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22例(34眼),予以视知觉训练,30min/d,共计3个月。对照组21例(30眼),予以弱视传统治疗方法,15min/次,2次/日。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月、治疗3月评估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立体视、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并对两组中不同弱视程度、不同弱视类型及不同年龄段弱视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相关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立体视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卡方检验。[结 果]1.经过3月治疗后,两组BCVA均较前提高。对照组从Log MAR 0.50±0.25到 Log MAR 0.40±0.20;观察组从 Log MAR 0.39± 0.24 到 Log MAR 0.20±0.21。对两组BCVA值进行比较,观察组BCVA提高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两组治疗前、治疗1月、治疗3月立体视进行组内比较,治疗1月后,两组立体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后两组立体视均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立体视改善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两组不同弱视程度BCVA进行比较,观察组中度弱视患者BCVA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轻度弱视和重度弱视患者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BCVA进行比较,观察组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BCVA均比对照组提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行组内比较:观察组中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不同年龄段BCVA进行比较,观察组中“4-8岁组”、“9-13岁组”较对照组BCVA提高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100波振幅、潜伏期变化情况,两组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振幅较前提高,潜伏期较前缩短,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视知觉训练与传统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弱视患者的BCVA及视功能。2.相同治疗时间内,视知觉训练在提高弱视儿童弱视眼的视力、以及改善双眼视功方面总体疗效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并且起效更快,是治疗弱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3.视知觉训练不仅对年幼弱视患者有效,对年长弱视患者也同样有效。不应再把年龄看作是弱视治疗的相对禁忌。
张瑞芳[4](2021)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弱视是影响儿童视觉发育的常见疾病之一,还会导致低视力,甚至盲,而屈光参差是弱视的常见病因。如果儿童弱视早期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丧失双眼视功能,成年后其学习、工作、甚至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L)都会受到影响。屈光矫正、遮盖治疗及弱视训练相结合,能够治愈大多数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但在治疗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治疗依从性差,进而影响治疗效果。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得以逐步推广,并在慢性病患儿疾病治疗、健康促进中取得积极效果。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以期为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寻找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案,为完善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及实证依据。方法本研究便利选取2019年6~9月就诊于新乡市3家医院(分布于3个区)眼科门诊的124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即门诊就诊及复诊时的治疗及常规护理指导;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FCC,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建立个体化家庭护理方案,内容包括戴镜护理、遮盖治疗护理、综合训练指导、心理护理等,方式包括建立弱视宣教网络平台、强化家庭访视等。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及其主要照顾者人口学资料,以患儿治疗依从性得分、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治疗有效率作为评价指标。分别于干预前(T0)、干预3个月(T1)、干预6个月(T2)、干预9个月(T3)、干预12个月(T4)收集数据以评价干预效果。所有资料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有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共119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完成了整个研究,其中试验组59例,对照组60例,两组弱视儿童及主要照顾者基本信息和干预前弱视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的影响(1)试验组在T1、T2、T3、T4阶段的治疗依从性得分都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 1=12.13,P<0.001;t2=8.08,P<0.001;t3=6.59,P<0.001;t4=9.91,P<0.001)。时间因素对试验组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23.44,P<0.001);时间因素对对照组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41.19,P<0.001)。(2)试验组在T1、T2、T4阶段戴镜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8.07,P<0.001;t2=6.42,P<0.001;t4=2.67,P<0.0125);时间因素对试验组戴镜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17.67,P<0.001);时间因素对对照组戴镜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80.33,P<0.001)。(3)试验组在T1、T2、T3、T4阶段的遮盖依从性得分都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11.13,P<0.001;t2=8.07,P<0.001;t3=7.34,P<0.001;t4=9.66,P<0.001);时间因素对试验组遮盖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14.91,P<0.001);时间因素对对照组遮盖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17.49,P<0.001)。(4)试验组在T1、T2、T3、T4阶段的综合训练依从性都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11.43,P<0.001;t2=7.84,P<0.001;t3=7.82,P<0.001;t4=8.07,P<0.001);时间因素对试验组综合训练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4.75,P>0.0125);时间因素对对照组综合训练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13.12,P<0.001)。3.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疗效的影响(1)T0阶段,两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最佳矫正视力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1.37,P=0.180),T1、T2阶段试验组(0.50±0.15、0.61±0.15)、对照组(0.46±0.17、0.54±0.16)最佳矫正视力值均明显提高,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1.32,P>0.01;t2=2.48,P>0.01),T3、T4阶段试验组(0.71±0.15、0.81±0.13)、对照组(0.61±0.17、0.67±0.17)最佳矫正视力值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3.52,P<0.01;t4=5.27,P<0.001);时间因素对试验组视力水平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423.77,P<0.0125);时间因素对对照组视力水平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182.29,P<0.001)。(2)在T1阶段,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37.29%,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33.33%,两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0.45,P=0.653);在T2、T3、T4阶段,试验组弱视治疗有效率(67.80%、90.00%、100.00%)与对照组(46.67%、65.00%、75.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42,P=0.020;Z3=3.49,P<0.001;Z4=4.00,P<0.001)。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能有效提高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最佳矫正视力值及治疗有效率。
周玉[5](2020)在《心理护理对小儿弱视治疗的效果和临床应用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和分析心理护理在小儿弱视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到本院进行诊治的所有小儿弱视患儿当中选取8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对两组患儿的视力提高总有效率进行观察,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平均视力水平和治疗依从性评分。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视力提高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患儿的视力提高总有效率为79.07%,两组对比,差异显着(P <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平均视力水平对比无显着差异(P> 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平均视力水平、治疗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 <0.05)。结论将心理护理应用到小儿弱视的治疗中,能够显着增强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显着提高患儿视力治疗效果,具有显着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丹[6](2020)在《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与传统方式治疗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慢慢将这一技术引入到远视性弱视治疗中来,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为远视性弱视治疗领域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建立并改善弱视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也是远视性弱视患者治愈的新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与传统方式治疗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的差异,尤其是双眼视觉改善情况的差异。目的探讨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与传统方式治疗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的差异,尤其对其立体视锐度、调节、对比敏感度等双眼视觉改善情况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80例远视性弱视患儿,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A组: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组(N=41,n=75)及B组:传统方式治疗组(N=39,n=74),再将A组和B组分别按年龄分为5~7岁组、8~12岁组;按弱视程度分为轻度弱视组、中重度弱视组进行分组,比较治疗前、治疗8个月后各组间最佳矫正视力、总有效率、对比敏感度、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及振幅、弱视眼的调节滞后量、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及立体视锐度的差异。本次分析研究借用统计软件为SPSS19.0,采用(x±s)对计量描述资料进行统计,实施t检验;采用[n(%)]对计数描述资料进行统计,实施x2检验,差异是否具备统计价值的判断依据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最佳矫正视力变化的比较:治疗8个月后,A组最佳矫正视力均显着优于B组(P<0.05),5~7岁组弱视患儿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显着优于8~12岁组患儿(P<0.05);轻度弱视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显着优于中、重度弱视组(P<0.05)。2.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治疗8个月后,A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5~7岁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8~12岁组患儿(P<0.05);轻度弱视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重度弱视组(P<0.05)。3.对比敏感度变化的比较:治疗8个月后,A组患儿的5组空间频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中5~7岁组12.0(c/d),18.0(c/d)2组空间频率治疗前后的差异明显优于8~12岁组,差异显着(P<0.05);轻度弱视组5组空间频率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明显优于中、重度弱视组(P<0.05)。4.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振幅变化的比较:治疗8个月后,A组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振幅均优于B组(P<0.05),5~7岁组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振幅治疗前后差异较8~12组差异显着(P<0.05);轻度弱视组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振幅治疗前后差异较中、重度弱视组差异显着(P<0.05)。5.调节滞后量、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敏度变化的比较:治疗8个月后,A组患儿的AMP明显优于B组(P<0.05),A组患儿的调节滞后量、AF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A组和B组中5~7岁患儿的AMP治疗前后差异明显优于8~12岁患儿(P<0.05);轻度弱视组患儿的调节滞后量、AMP及AF治疗前后差异较中、重度弱视组差异显着(P<0.05)。6.立体视锐度变化的比较:治疗8个月后,A组的弱视SA≤60"比例较B组有明显差异(P<0.05),A组中5~7岁组患儿的SA≤60"比例与8~12岁组无明显差异(P>0.05);轻度弱视组SA≤60"比例明显高于中、重度弱视组(P<0.05)。结论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方式治疗远视性弱视患者,明显优于传统弱视治疗方式,对大龄儿童和中、重度弱视儿童均有疗效。
魏聪[7](2020)在《基于推拉模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弱视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基于推拉模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弱视患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评估其提高弱视患儿视力,改善患儿双眼视功能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诊断为单眼或双眼弱视的且未经过治疗的弱视患儿110例(3岁儿童的视力正常下限为0.5;4-5岁儿童的视力正常值下限为0.6,6-7岁儿童的视力正常值下限为0.7,7岁以上儿童的视力正常值下限为0.8)作为本次分析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54例,年龄分别在3-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92±2.34岁。将110例患者随机等分成两组,其中一组55例患者(78只眼)设为试验组(VR训练组),行基于推拉模型虚拟现实技术的弱视训练治疗;另外一组55例患者(81只眼)设为对照组(传统训练组),行弱视传统治疗。分别在VR训练组与传统训练组患者接受治疗前与接受治疗6个月后进行视力、四孔灯、立体视功能、知觉眼位等检查。对比分析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后视力检查。VR治疗组治疗无效眼数4,进步32,基本治愈42;传统治疗组治疗无效眼数10,进步41,基本治愈30。经Wilcoxon秩和检验,VR治疗组比传统治疗组训练后视力提高程度大,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2<0.05)。2.不同位置四孔灯检查。VR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在33cm、2.5m及6m不同位置处融合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在33cm及2.5m处融合功能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m处融合功能改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相比,VR训练组患儿在6m处融合功能改善明显优于传统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3.立体视检查。VR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颜少明近立体视及同视机远立体视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颜少明立体视与同视机立体视功能改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相比,VR训练组患儿传统立体视检查结果明显优于传统训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R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在随机点-0阶、1阶及2阶立体视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1阶立体视功能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机点-0阶及2阶立体视功能改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相比,VR训练组患儿在随机点-0阶及1阶立体视功能改善明显优于传统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知觉眼位检查。VR训练组与传统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在3°大视标水平、垂直方向及1°小视标水平、垂直方向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相比,VR训练组患儿在大、小视标各方向知觉眼位改善均优于传统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弱视儿童的临床治疗,与传统治疗相比,基于推拉模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更快的提高患者弱视眼视力,强化大脑在不同位置的融合功能及视觉中枢对眼位分离的控制力,在恢复患者立体视方面,无论是传统的远近立体视检查,还是知觉层面的立体视恢复,VR训练在建立患儿高级视功能上比传统弱视治疗更高效。
李莹莹[8](2020)在《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及相关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理论与文献研究目的:系统总结中医对弱视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探讨推拿在弱视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特点,详细总结推拿疗法治疗弱视的选穴组方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弱视的临床研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为弱视的临床治疗提供文献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从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收录发表的推拿治疗弱视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别对文献发表时间、推拿取穴、腧穴部位、腧穴归经和特定穴属性进行分类整理,并将整理结果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推拿治疗弱视文献38篇,使用频次排前五名的腧穴分别为:四白、睛明、鱼腰、攒竹、承泣;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等上循头面、与眼密切相关的经脉居多,面部经外奇穴使用频率也较高;从穴位分布看,头面部、腰背部穴位使用频次较高;从特定穴属性分析,交会穴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他特定穴。得到现代期刊文献常用的置信度最高的穴位组合2组,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3首。结论:1.推拿疗法可有效治疗弱视,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2.推拿治疗弱视的组方取穴多从医者个人经验出发,未形成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推拿治疗弱视的临床推广应用。3.通过对纳入文献进行挖掘分析,得到现代推拿治疗弱视3个新方,以期为推拿治疗弱视规范化治疗方案的形成提供借鉴,以利于推拿治疗弱视的临床推广应用。临床研究一、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治疗儿童弱视的视力改善状况,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情况,远、近立体视觉的改善情况以及远期临床疗效,评价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治疗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为提高儿童弱视的临床诊治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77例弱视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配镜遮盖疗法)59例,对照组1(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59例,对照组2(配镜遮盖疗法)59例。所有病例均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裸眼视力,临床症状积分,远、近立体视觉变化,以及远期临床疗效,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例治疗前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三组患儿治疗前的临床症状积分,裸眼视力,远、近立体视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总积分经方差分析,P<0.01,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2相比,对照组1与对照组2相比,P值均小于0.05,说明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在改善弱视患儿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配镜遮盖疗法。3.裸眼视力比较:三组患儿的裸眼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与对照组2相比,对照组1与对照组2相比,P值均小于0.05,说明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在提高裸眼视力方面优于配镜遮盖疗法。4.远、近立体视觉比较:治疗结束后,三组患儿的远、近立体视觉均得到显着改善。5.临床疗效比较:(1)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1.58%)明显高于对照组1(85.57%)和对照组2(7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配镜遮盖疗法,中西医联用则临床疗效更佳。(2)不同弱视类型的临床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分别经?2检验,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比较:在轻度弱视的治疗中,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的总有效率为92.00%,配镜遮盖疗法的总有效率为78.57%,可见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配镜遮盖疗法,中西医联用则临床疗效更佳(94.12%);在中、重度弱视的治疗方面,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小于0.05,说明采用中医推拿结合西医配镜遮盖疗法可明显提高弱视的临床总有效率。6.从远期疗效比较来看:治疗结束3个月、6个月后三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在稳定远期视力方面优于配镜遮盖疗法;中西医结合,远期疗效更好。结论:1.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作为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在改善弱视儿童中医临床证状,调理儿童体质,调理各脏腑功能方面具有显着优势。2.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可明显提升弱视患儿的裸眼视力。3.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可改善弱视儿童的远、近立体视觉;配合西医遮盖配镜,疗效更好。4.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治疗弱视的临床总有效率和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配镜遮盖疗法,且二者配合,中西医联合,治疗效果更佳。二、导师于娟教授治疗弱视临床经验总结从肝、脾、肾三脏探讨分析导师于娟教授对弱视发病机理的认识,总结了其“立足生理病理特点,把握弱视发病规律”、“调理脏腑功能,充实先后天之本”、“标本兼治,及时纠正伴随症候”、“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中西医理论结合,擅用振法”、“主张尽早治疗,强调定期巩固及家庭防护”的临床诊疗思路及方法,并对临床典型医案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弱视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和借鉴。
王华德,裴晓娜,沈兰,魏琳[9](2020)在《健眼点阿托品后提高弱视儿童眼罩遮盖的依从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健眼点阿托品后能否提高患儿对眼罩遮盖的依从性,探寻解决眼罩遮盖依从性差的方法。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河南省濮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初次配镜的单眼弱视儿童136例,弱视眼戴镜视力≤0.3,年龄7~9岁。在讲明2种方法的优缺点之后依据家长自愿选择的原则,根据遮盖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组在每天用眼罩遮盖不少于6 h的基础上联合浓度为1%的阿托品凝胶每周一和周三晚上各点1次健眼;对照组每天只用眼罩遮盖不少于6 h。让家长及老师密切观察眼罩摘戴情况,在3、6、12个月时分别对比2组眼罩遮盖依从性的良好率及视力提高行数,采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3、6、12个月,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94%、87%、78%)与对照组(75%、6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17,P=0.002;χ2=9.003,P=0.002;χ2=6.585,P=0.01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44%、63%、76%)与对照组(28%、43%、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0,P=0.049;χ2=5.785,P=0.016;χ2=4.838,P=0.028);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弱视眼矫正视力分别为0.77±0.19和0.72±0.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3,P=0.607);3、6、12个月时患者弱视眼矫正视力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t=-2.355,P=0.011;t=-3.619,P=0.002;t=-4.922,P<0.001)。治疗12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治愈率分别为56%和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0,P=0.039);实际治愈率为72%和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9,P=0.604)。结论: 对于需要遮盖治疗的弱视患者给予1%阿托品凝胶点健眼辅助后,眼罩遮盖依从性和有效率显着提高,总治愈率明显优于单纯遮盖者。
应瑛,杨媛,杨扬[10](2020)在《规范化健康教育干预对弱视儿童治疗效果及依从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规范化健康教育干预对弱视儿童治疗效果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在该院眼科门诊诊治的弱视儿童100例(140只眼),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68只眼)与观察组(72只眼),每组50例,对照组儿童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观察组儿童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干预。观察儿童在干预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依从性,干预前和干预后12个月时的视力及屈光度变化,评价干预后12个月时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对照组依从性评分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儿童干预前视力及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干预后12个月时视力及屈光度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屈光参差差距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视力高于对照组,屈光参差差距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 00%)高于对照组(74.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弱视治疗儿童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干预,有助于提高依从性及治疗效果,值得采纳并推广。
二、弱视治疗中依从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弱视治疗中依从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优质护理在儿童弱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儿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 |
2.2 2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2)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揿针联合脑视觉训练治疗儿童肝肾不足型弱视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于弱视研究进展概况 |
1.1 概述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于弱视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发病机制 |
2.3 西医治疗方法 |
3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终止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分组方法 |
2.3 技术路线图 |
2.4 试验方法 |
2.5 观察指标以及疗效判定标准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脱落及剔除情况 |
3.2 基本情况对比 |
3.3 临床疗效对比 |
第三章 讨论 |
1 开导之后宜补论治疗肝肾不足型弱视的作用机理 |
2 脑视觉训练治疗肝肾不足型弱视的作用机理 |
3 选穴依据 |
4 揿针作用机理 |
5 结果以及结论分析 |
5.1 基本资料 |
5.2 不同年龄段临床疗效 |
5.3 不同类型临床疗效 |
5.4 不同程度临床疗效 |
5.5 临床综合疗效 |
6 本课题的局限性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视知觉训练与传统治疗方法对儿童弱视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成年弱视治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综合护理干预对弱视儿童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患儿及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录C 弱视训练依从性调查表 |
附录D 视力改善登记表 |
附录E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家庭护理干预方案 |
附录F 新乡医学院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报告 |
附录G 试验组与对照组基线特征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心理护理对小儿弱视治疗的效果和临床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总有效率 |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平均视力水平与治疗依从性评分 |
3 结论 |
(6)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与传统方式治疗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双眼同时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对双眼视觉(立体视觉)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推拉模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弱视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资料 |
2.2.检查方法 |
2.2.1.视力检查 |
2.2.2.Worth四孔灯检查 |
2.2.3.颜少明立体视及同视机检查 |
2.2.4.视感知觉双眼视觉功能缺损检查 |
2.3.治疗方法 |
2.3.1.传统组治疗 |
2.3.2.VR组治疗 |
2.4.统计分析方法 |
3.结果 |
3.1.两组患儿训练后视力变化情况对比 |
3.2.VR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训练前后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变化对比 |
3.3.VR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训练前后知觉眼位变化情况 |
4.讨论 |
5.结论 |
6.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弱视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等情况 |
(8)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及相关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与文献研究 |
1.现代医学对弱视的认识 |
1.1 弱视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 弱视的诊断标准 |
1.3 弱视的发病机制研究 |
1.4 弱视的临床治疗进展 |
2.中医学对弱视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弱视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2.4 中医药治疗弱视的临床研究进展 |
3.推拿治疗弱视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 |
3.1 数据采集 |
3.2 结果及分析 |
临床研究 |
1.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临床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 |
1.4 结果 |
1.5 结论 |
1.6 讨论 |
2.导师于娟教授治疗弱视临床经验总结 |
2.1 发病机理认识 |
2.2 治疗思路与方法 |
2.3 典型医案及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随机数字表 |
附件2 临床症状积分表 |
附件3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科研课题 |
(10)规范化健康教育干预对弱视儿童治疗效果及依从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儿童治疗依从性比较 |
2.2 两组儿童干预前后视力与屈光度变化 |
2.3 两组儿童干预后疗效比较 |
3 讨论 |
四、弱视治疗中依从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优质护理在儿童弱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 黄蓉. 基层医学论坛, 2021(24)
- [2]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揿针联合脑视觉训练治疗儿童肝肾不足型弱视的临床观察[D]. 王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视知觉训练与传统治疗方法对儿童弱视的疗效研究[D]. 李云香.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研究[D]. 张瑞芳.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心理护理对小儿弱视治疗的效果和临床应用观察[J]. 周玉. 临床研究, 2020(12)
- [6]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与传统方式治疗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观察[D]. 张丹.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7]基于推拉模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弱视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D]. 魏聪. 河南大学, 2020(02)
- [8]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及相关文献研究[D]. 李莹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健眼点阿托品后提高弱视儿童眼罩遮盖的依从性[J]. 王华德,裴晓娜,沈兰,魏琳.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0(05)
- [10]规范化健康教育干预对弱视儿童治疗效果及依从性的影响[J]. 应瑛,杨媛,杨扬. 中国妇幼保健,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