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κB拮抗措施的研究进展

NF-κB拮抗措施的研究进展

一、NF-κB拮抗措施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高明春[1](2021)在《IL10在牛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文中认为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3 virus,BPIV3)是引起犊牛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世界各国的牛群感染BPIV3的抗体阳性率通常在50%到90%之间。BPIV3可感染肺上皮细胞与肺泡巨噬细胞,发生组织损伤和免疫抑制,随后继发细菌感染导致严重的支气管肺炎。IL10(Interleukin10,IL10)是极少数具有强大的负调节功能的抗炎性细胞因子,上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都是IL10发挥抑制性作用的靶细胞。许多病毒感染后依靠多种途径诱导宿主IL10表达来负调控宿主免疫应答,IL10负调控免疫应答的相关机制在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FMDV(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LCMV(Lymphocytic choroid meningitis virus)、PCV2(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RRSV(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等病毒的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BPIV3感染中IL10是否及如何调控免疫应答尚未清楚。本研究分离BPIV3流行毒株并分析其致病特征,证实BPIV3流行株能够感染牛与鼠的上皮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建立小鼠呼吸道感染模型与鼠原代巨噬细胞感染模型。以小鼠与原代巨噬细胞的高通量转录组数据证实BPIV3可能利用IL10及其重要的下游产物SOCS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下调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应答。随后开展了牛IL10、IL10R1、SOCS3的生物学活性与作用机制研究,证实牛IL10与IL10受体结合转导信号,激活JAK-STAT3通路来迅速高表达SOCS3,在小鼠与牛细胞上都具有类似的生物学活性。最终探索了BPIV3主要依赖My D88、p38 MAPK以及NF-κB信号通路来表达IL10,负调控宿主抗病毒应答并提高BPIV3复制能力的相关机制。本研究为阐明IL10/STAT3/SOCS3信号轴在BPIV3感染中的致病作用和抑制IL10通路防制牛呼吸道传染病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对2017年黑龙江省、河北省等地的群发犊牛肺炎1793份血清进行了BPIV3的抗体调查,结果表明近70%的犊牛呼吸道疾病可部分归因于BPIV3所参与的感染。随后自病牛鼻拭子中分离到了一株BPIV3,其具有感染MDBK、BHK21、BBEC、BL、BTB、BT、ML、PBMC、BMDM等牛与小鼠多种上皮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的能力。分离株经呼吸道感染小鼠肺脏并对其进行了致病性的分析,感染鼠肺脏发生病理变化,并且肺内病毒在12 d内不能够被完全清除,感染肺脏发生了多种炎性因子的表达,检测到重要的调节性抑炎性因子IL10在感染后的12 d之内,大多数检测时间点的转录均显着高于对照。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分析与基因富集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在小鼠与原代巨噬细胞感染BPIV3前后重要宿主免疫与调控分子的变化模式。BPIV3感染小鼠与感染巨噬细胞后,在感染早期显着上调了IL10与SOCS3表达,SOCS3几乎在所有分组中都得到了显着的转录激活。大多数组别中Tyk2、STAT1、STAT2、IRF7、ISG15、Mx1、RSAD2、PML等关键抗感染免疫基因被显着下调,IL10与SOCS3参与了BPIV3感染后抑制宿主抗病毒应答。为进一步研究牛IL10的信号转导以及其是否能发挥免疫负调控作用,克隆了牛IL10、牛IL10R1与SOCS3基因并分析其生物信息与进化保守性。对IL10、IL10R1胞外区与SOCS3进行了蛋白表达与纯化,并制备了相应的高效价抗体。采用腺病毒系统表达了牛IL10、IL10R1胞外区,然后在牛与鼠细胞上证实重组IL10可快速并强烈诱导SOCS3的表达,这种作用可以被IL10R1胞外区所抑制。IL10与SOCS3都具有抑制Ⅰ型干扰素及其下游分子表达的功能,即牛IL10与SOCS3可用于牛与鼠细胞的负免疫调控研究,而IL10R1胞外区可作为IL10通路的阻断剂。进一步探讨BPIV3感染中IL10参与负调控的相关机制,研究表明BPIV3以时间与剂量依赖性的方式诱导原代巨噬细胞与肺上皮细胞在感染极早期迅速上调IL10的m RNA并大量分泌IL10蛋白,同时TNF-α与Ⅰ型干扰素及其下游蛋白Mx1的表达受到了显着的抑制。IL10在原代巨噬细胞中的产量远高于上皮细胞,外源与内源性的IL10都可提高BPIV3的滴度。IL10R1胞外区作为游离的受体竞争掉IL10或抑制剂阻断IL10产生的通路都能降低病毒的复制能力。在My D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MYD88)缺失与My D88抑制剂处理的BMDM细胞上,IL10/SOCS3的表达大幅降低,表明依赖My D88分子转导信号的通路在BPIV3感染过程中诱导IL10的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应用通路抑制剂证实NF-κB和p38 MAPK在BPIV3诱导IL10表达中为关键通路。JAK-STAT通路中的多种JAK与STAT分子均参与IL10与BPIV3之间复杂的调控作用。综上所述,BPIV3是我国犊牛传染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感染后可显着上调IL10与SOCS3的表达并引起宿主免疫抑制,主要下调以Ⅰ型干扰素及其下游分子介导的抗病毒应答,这种由IL10介导的负调控依赖于My D88、NF-κB和p38 MAPK信号通路。本研究可为进一步阐明BPIV3的分子致病机制与开发以调控IL10为靶标的免疫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蔡和乐[2](2021)在《β-内啡肽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认为奶牛产后产道开放,子宫常被病原菌感染,引起奶牛子宫炎或子宫内膜炎等疾病,导致奶牛繁殖性能下降,对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诱发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常见致病菌,其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可以通过结合 Toll 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导致下游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和释放,诱发炎性反应。过度的炎症反应可导致子宫组织损伤,造成子宫复旧延迟。β-内啡肽(Beta-endorphin,BEP)是一种内源性的阿片肽类,可以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阿片受体发挥作用。有证据表明,奶牛发生子宫炎期间体内血浆BEP浓度升高;BEP可以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但是BEP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症反应的影响尚未被阐明。本研究以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ovine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BEEC)为对象,利用LPS诱导BEEC产生炎性反应,探索BEP对细胞炎性反应和NF-κ(B通路的影响,并结合阿片受体拮抗剂揭示BEP调控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1.BEP对LPS诱导的BEEC NF-κB通路关键蛋白水平及下游炎性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为探究BEP本身对BEEC NF-κB通路和炎性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BEP(2、20、200、2000、20000 pg/mL 或 20、80、200 pg/mL)处理细胞,通过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荧光定量PCR检测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l primary response gene 88,MYD88)及下游炎性因子的基因表达,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B)、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CXC 趋化因子 8(C-X-C motifchemokine ligand 8,CXCL8)、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 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Western blot检测NF-κB通路关键蛋白MyD88水平,以及NF-κB抑制因子-α(Inhibitor of NF-κB,IκBα)和NF-κB亚单位p65的磷酸化水平。结果表明:BEP(2、20、200、2000和20000 pg/mL)或LPS和不同浓度BEP共处理24 h对细胞活力无影响(P>0.05);用 20、80 和 200pg/mLBEP 分别处理细胞 3、12、18 h 后,TLR4、MYD88、IL1B、IL6、CXCL8、TNF 和 PTGS2 基因表达无变化(P>0.05);200 pg/mL BEP处理细胞30min后,MyD88、p-IκBα和p-p65的蛋白水平无变化(P>0.05)。说明BEP对BEEC细胞活力、NF-κB通路和下游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无影响。为探究BEP对LPS作用下细胞NF-κB通路和炎性反应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TLR4、MyD88及下游炎性因子的基因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NF-κB通路变化和MyD88蛋白水平。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1.0 μg/mLLPS处理细胞3、12、18 h后,TLR4、MYD88、IL1B、IL6、CXCL8、TNF 和 PTGS2 基因表达均升高(P<0.05),1.0 μg/mL的LPS处理细胞30 min,MyD88、p-IκBα、p-p65的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20、80或200 pg/mL BEP和LPS共处理组的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均下降(P<0.05)。说明BEP可以抑制LPS诱导的BEEC NF-κB通路的活化及其下游炎性因子IL1B、IL6、CXCL8、TNF和PTGS2的基因表达。2.阿片受体拮抗剂对LPS诱导的BEEC炎性反应的影响为明确BEP调控BEEC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采用阿片受体拮抗剂、LPS和BEP共处理细胞。本研究中使用的阿片受体拮抗剂包括非选择性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Nx)、δ阿片受体抑制剂ICI 154129、μ阿片受体抑制剂CTAP,分组包括空白对照组、LPS组(1.0 μg/mL)、LPS与BEP(200 pg/mL)共处理组、LPS与阿片受体拮抗剂(Nx 20 pg/mL、ICI 154129 40 pg/mL 或 CTAP 60 pg/mL)共处理组、BEP与阿片受体拮抗剂共处理组,以及LPS、BEP和阿片受体拮抗剂共处理组。检测细胞活力变化,细胞TLR4、MyD88及下游炎性因子的基因表达,以及细胞NF-κB通路变化和MyD88蛋白水平。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x(0、2、20、200、2000pg/mL)、ICI 154129(0、4、40、400、4000pg/mL)或 CTAP(0、6、60、600、6000pg/mL)处理、或LPS和阿片受体拮抗剂共处理24h对细胞活力无影响(P>0.05)。与空白组相比,LPS 组处理细胞 18 h 后,TLR4、MYD88、IL1B、IL6、CXCL8、TNF 和 PTGS2基因相对表达量上升(P<0.05),LPS组处理细胞30 min后,MyD88、p-IKBα和p-p65蛋白水平上升(P<0.05),BEP与阿片受体拮抗剂共处理组的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均无变化(P>0.05);与LPS组相比,LPS和BEP共处理组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均下降(P<0.05),LPS和Nx共处理组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均下降(P<0.05),LPS和ICI 154129共处理组以及LPS和CTAP共处理组的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无变化(P>0.05);与LPS和BEP共处理组相比,LPS、BEP和Nx共处理组以及LPS、BEP和ICI 154129共处理组细胞的炎性基因表达和NF-κB通路相关蛋白水平出现不同程度升高(P<0.05),但LPS、BEP和CTAP共处理组细胞的相应指标无变化(P>0.05)。说明Nx和ICI 154129逆转了BEP在BEEC中的抑炎作用,而CTAP无法逆转这一作用。综上,BEP对BEEC NF-κB通路无影响。BEP可以抑制LPS诱导的BEEC NF-κB通路及其下游的炎性反应。BEP对BEEC的抑炎作用是通过δ阿片受体介导的,而非μ阿片受体。

齐敬宇[3](2021)在《壳寡糖通过NF-κB通路缓解奶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氧化应激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泌乳期奶牛的高强度代谢以及泌乳前期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引起的脂肪动员加强,均会导致体内自由基蓄积过多,发生氧化应激,进而引起产奶量和乳品质下降。壳寡糖(COS)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动物的抗氧化和抗炎症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奶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是一类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其抗氧化能力与奶牛的抗氧化和免疫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COS缓解PBMC氧化应激的机理,为通过营养调控缓解氧化应激,提高奶牛生产性能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了COS通过NF-κB-IL-NO途径缓解PBMC氧化应激的作用机理。论文共分3个部分。试验一以LPS为刺激源,利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抑制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活性,以细胞活力、抗氧化酶活和炎症因子浓度为判断指标,探讨IL-1Ra对LPS损伤的PBMC的缓解作用。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PBMC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第一组为对照(CON)组,不添加LPS和IL-1Ra培养30h;第二组是LPS损伤组,利用不含LPS和IL-1Ra工作液的培养基培养6h后,添加10 ug/m L LPS工作液继续培养24h;第三组-第七组是利用不同剂量的IL-1Ra保护组(0.25、0.5、1、5、10 ng/m L)处理6h后,添加LPS工作液继续培养24h,依次为LRa0.25、LRa0.5、LRa1、LRa5和LRa10组。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LPS组的细胞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 R)、总超氧化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着降低,丙二醛(MDA)、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一氧化氮(NO)浓度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活性显着升高;与LPS组相比,LRa1组显着逆转了LPS引起的上述抗氧化活性的降低和炎症因子浓度的升高,其他LRa组对上述指标的逆转效果不同程度地低于LRa1组,说明LPS通过产生大量的IL-1β诱导PBMC发生氧化损伤,IL-1Ra对LPS引起的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以1ng/m L的添加剂量减缓效果最好。试验二以LPS为刺激源,利用IL-1Ra抑制IL-1β的活性,从IL-NO途径探讨了COS保护PBMC免受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机理。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PBMC随机分为8个处理,分别为CON组、LPS损伤组、COS组、IL-1ra组、LPS+IL-1ra组、COS+IL-1ra组、LPS+COS组和LPS+COS+IL-1ra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LPS诱导的氧化损伤显着降低了GPx、T-SOD、CAT和Trx R的活性和T-AOC,下调了GPx、Trx R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加了MDA、NO和活性氧(ROS)含量及NF-κBp65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增强了其下游炎症因子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及其基因表达,并上调了i NOS和IL-1β的蛋白表达量;这些结果说明LPS诱导了PBMC发生氧化损伤,促进了NF-κB通路的激活与炎症因子IL-1β的释放,上调了i NOS活性同时促进NO的大量生产;与LPS组相比,LPS+IL-1ra组和LPS+COS组均可逆转上述指标的变化,说明LPS通过刺激IL-1β的过量释放诱导细胞的氧化应激,COS通过抑制IL-1β的活性减缓了LPS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损伤。试验三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LPS为刺激源,利用吡咯烷二硫基甲酸盐(PDTC)抑制NF-κB活性,从NF-κB-IL-NO途径探讨了COS缓解PBMC氧化应激损伤的机理。试验随机分为8个处理组,分别为CON组、COS组、LPS组、PDTC组、COS+PDTC组、COS+LPS组、LPS+PDTC组、COS+LPS+PDTC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LPS组显着降低了抗氧化酶GPx、T-SOD、CAT和Trx R的活性和T-AOC,下调了GPx、Trx R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加了MDA、ROS和NO含量,i NOS活性、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浓度及其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并上调了NF-κBp65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这些结果说明LPS诱导的PBMC氧化损伤,引起NF-κB通路的激活和炎症因子IL-1β的释放、i NOS活性和NO含量的增加;与LPS组相比,LPS+PDTC组和LPS+COS组的细胞中上述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而上述炎症因子的活性及其基因和蛋白表达量与NF-κBp65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提示LPS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IL-1β的释放,引起细胞氧化应激,COS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降低了IL-1β的释放进而降低了NO的浓度,从而缓解细胞的氧化损伤。综上所述,本论文从NF-κB-IL-NO途径诠释了COS缓解细胞氧化应激的机制,即COS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性降低了IL-1β活性,下调了i NOS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从而减少了NO过量生成,缓解了由LPS诱导引起的氧化应激。

陆启荣[4](2021)在《基于STSBPT策略探究ZPF及新型类似物靶向COX-2/PPAR-γ缓解LPS诱导的ALI/ARDS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多因素疾病的复杂性,单靶点药物并不总是表现出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而多靶点药理学被认为是发现新药并治疗复杂疾病的一种重要策略。与单靶点药物相比,多靶点药物可同时调节多个靶点进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急性肺损伤(ALI)与病情进一步严重的形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多系统、多靶点、高死亡率的复杂性疾病,其病理特征包括不受控制的炎症反应、严重的肺水肿及其他肺部损伤的发生,且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针对性的治疗ALI/ARDS。ALI/ARDS在畜禽中主要是会影响畜禽的各种呼吸道疾病,并伴随着炎症的爆发。因此,从源头上控制炎症风暴的发生则成为治疗和控制ALI/ARDS的重要策略。扎托布洛芬(ZPF)是一种选择性COX-2抑制剂具有强大的抗炎效果,在人体内代谢成多种代谢产物,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普拉洛芬相比,ZPF能有效的抑制COX-2且对胃肠道的损伤更小。然而,ZPF是否通过其几种代谢物发挥抗炎作用及其深入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ZPF和活性代谢产物是否具有多靶点药物的潜能,以及ZPF及其活性代谢物是否可以通过多靶点来抑制炎症反应起到缓解ALI/ARDS的作用仍未被揭示。因此,本研究开发一种名为“靶蛋白类拓扑结构结合特性(STSBPT)”的策略用于预测ZPF和关键活性代谢物的蛋白靶点以及用于基于ZPF和活性代谢物母体结构、多重蛋白靶点的新型类似物的筛选;使用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为炎性细胞模型,在细胞水平探讨ZPF及其活性代谢物在拮抗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中的作用以及调控机制;使用LPS诱导的雄性C57BL/6小鼠的ALI/ARDS模型,在动物水平探究ZPF,活性代谢物和新型类似物在治疗LPS诱导的ALI/ARDS炎症中的潜能,取得了以下结果:1.ZPF和活性代谢产物M2呈现高COX-2抑制活性和低COX-1抑制活性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成功合成了ZPF已知的3种代谢产物,M2、M3和M5。应用COX-1和COX-2抑制剂筛选试剂盒,对ZPF及其代谢物的COX酶抑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2比ZPF具有更强的COX-2抑制活性以及相对较弱的COX-1抑制活性,而M3和M5基本不具备COX酶活性。此外,应用SYBYL-X 2.0、Py MOL以及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试验探究ZPF及其代谢物与COX酶结合的关键氨基酸,从分子对接的对接打分角度发现ZPF和代谢物与COX结合的潜能与COX抑制剂筛选的结果呈现一致性,从对接结果和位点突变试验验证发现Arg120、Tyr355和Ser530是ZPF和M2与COX-2结合的关键氨基酸残基(AAR)。2.基于STSBPT策略预测PPAR-γ是ZPF和M2的另一关键抗炎靶点从受体与配体结合的活性口袋的空间密度、受体与配体结合的关键AAR的空间方向性、以及原型药物与代谢物药理活性的多重角度出发提出STSBPT策略。应用STSBPT策略筛选与COX-2靶点通路有关的抗炎蛋白,预测PPAR-γ可能是ZPF和M2的另一关键抗炎靶点。应用CETSA试验和DARTS试验进一步的验证发现ZPF和M2具有与COX-2和PPAR-γ结合的潜能,说明ZPF和M2具备COX-2和PPAR-γ双靶点的功能。3.ZPF和M2以MAPKs-PPAR-γ/NF-κB途径拮抗炎症反应应用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为炎症细胞模型发现ZPF和M2能够不同程度的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炎症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如i-NOS、COX-2、PPAR-γ、IL-1β、TNF-α)。应用细胞核和细胞质分离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本研究发现ZPF和M2能够抑制NF-κB p65的核转移并激活PPAR-γ的核转移,进而起到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应用PPAR-γ的抑制剂GW9662探究PPAR-γ与NF-κB p65的关联性,发现GW966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ZPF和M2拮抗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炎症反应,主要体现在GW9662能够一定程度上拮抗PPAR-γ的核转移以及促进NF-κB p65的核转移。应用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为炎症细胞模型发现ZPF和M2能够不同程度的抑制MAPKs三种亚型(ERK1/2、p38 MAPK和JNK)的磷酸化状态。应用MAPKs的信号通路抑制剂,p38抑制剂(SB203580)和ERK1/2的抑制剂(PD98059),发现ZPF及M2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的发生具有差异性,具体体现在M2侧重于对p-p38途径的调控作用以及对PPAR-γ的激活作用发挥抗炎作用,而ZPF侧重于对p-ERK途径的调控作用进而发挥抗炎作用。综合分析表明,ZPF及M2均可以通过MAPKs-PPAR-γ/NF-κB参与COX-2和i-NOS的表达,进而拮抗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炎症反应。4.基于STSBPT策略筛选具备COX-2和PPAR-γ双抗炎靶点潜能的新型类似物从ZPF和M2的母体结构以及化学骈合的原理出发,应用STSBPT策略筛选具备COX-2和PPAR-γ双抗炎靶点潜能的新型类似物,成功筛选了具有COX-2和PPAR-γ双靶点的新型类似物D63、E63、JMC2、JMC5和JMC6。应用CCK-8试验对新型类似物的RAW264.7细胞毒性进行评价,并应用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为炎症细胞模型发现新型类似物具有抑制COX-2蛋白表达以及促进PPAR-γ蛋白表达的潜能,且比ZPF和M2对COX-2和PPAR-γ的作用效果强。5.ZPF、M2及新型类似物具备缓解LPS诱导的雄性C57BL/6小鼠ALI/ARDS的炎症损伤作用以LPS诱导雄性C57BL/6小鼠ALI/ARDS的炎症损伤为动物模型探究ZPF、M2及新型类似物对LPS诱导的ALI/ARDS的炎症损伤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LPS能够显着的诱导小鼠肺组织出现肺水肿,而ZPF、M2和新型类似物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LPS诱导的肺水肿的发生。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发现ZPF、M2和新型类似物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LPS所致的肺组织的炎性损伤,并且ZPF、M2和新型类似物均可通过COX-2和PPAR-γ依赖的方式缓解LPS诱导的雄性C57BL/6小鼠ALI/ARDS的炎症损伤作用。本研究致力于从STSBPT策略的可行性和COX-2和PPAR-γ双靶点的角度,挖掘ZPF、活性代谢物M2和新型类似物的多重抗炎靶点、抗炎作用机制以及治疗ALI/ARDS的潜能,旨在实现“一种药物、多种靶点、一种疾病”的策略,为畜牧行业中的多系统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尤其是ALI/ARD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谢晶莹[5](2021)在《IFITM2抑制PRV增殖及PRV US3对其产生的拮抗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可以感染不同年龄段的猪,并导致母猪繁殖障碍。妊娠母猪感染后常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和死胎等,给养猪业带来极大危害。通过对89个猪流产胎儿进行PRV g E基因的检测,结果发现PRV感染率高达12.4%,而且春冬季的感染率较高,说明PRV与流产关系巨大。但PRV的感染机制以及致流产的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PRV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机制,降低胎儿及仔猪的死亡率,确保养猪的经济收益。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ane proteins,IFITMs)是一类小分子蛋白,可帮助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并在此过程中发挥生物活性。近年来已有多个研究证明人源和鼠源的IFITMs可以抵御多种RNA病毒的感染,但对于猪源IFITM蛋白抑制病毒感染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为了探索猪源IFITM2蛋白在PRV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PRV US3蛋白拮抗IFITM2抗病毒作用的相关机制。经过一系列研究,获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猪源IFITM2蛋白对PRV增殖的影响。在PK15细胞中,IFN-α2a刺激可有效诱导猪源IFITM1、IFITM2和IFITM3蛋白的表达。以刺激后PK15细胞的c DNA为模板,成功扩增得到IFITM1、IFITM2和IFITM3基因,并构建表达载体p CMV-Myc-IFITMs。表达质粒可在PK15细胞中瞬时过表达,然后进行PRV感染实验,做进一步的抗病毒研究。结果发现IFITM蛋白可有效抑制病毒在PK15细胞内的增殖。在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研究中,采用RNAi技术下调IFN-α2a诱导的IFITM2蛋白表达,然后进行PRV感染实验,发现病毒感染增强,即IFN的抗病毒作用减弱。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猪源IFITM2蛋白可有效抑制PRV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同时与IFN的抗病毒作用相关。(2)IFITM2蛋白抑制PRV增殖的机制研究。为了探索IFITM2蛋白抑制PRV增殖的相关机制,进一步研究了IFITM蛋白对PRV吸附和进入过程的影响,发现IFITM1、IFITM2和IFITM3蛋白均可显着抑制PRV的进入过程,其中IFITM2对病毒的吸附过程也发挥抑制作用。RNAi IFITM2蛋白表达对细胞活力无影响,但病毒的吸附和进入过程明显增强,提示IFITM2蛋白在病毒感染时维持细胞的抗病毒活性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胆固醇消耗剂MβCDX以及抑制剂PF429242处理细胞后,PRV感染降低,说明PRV感染细胞与胆固醇途径有关。应用PF429242处理过表达IFITM2细胞,然后验证对病毒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IFITM2对病毒吸附、进入以及复制过程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说明IFITM2抑制PRV增殖与胆固醇途径有关。(3)PRV及其US3蛋白对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在PK15细胞中,研究发现PRV对稳定表达的IFITM2无影响,但会抑制IFN-α2a诱导的IFITM2表达,说明PRV可能干扰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通过对转染poly(I:C)并感染PRV的PK15细胞进行RT-q PCR检测发现PRV感染会抑制poly(I:C)激发的IFN-β的活化。进一步筛选可能抑制IFN-β转录的病毒蛋白,发现病毒蛋白ICP0、UL24、UL26、UL41和US3均对IFN-β转录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US3蛋白抑制作用最强。PRV感染宿主细胞,病毒核酸可被c GAS-STING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识别,本研究进一步验证US3蛋白对c GAS、STING、TBK1和IRF3基因以及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发现US3可以抑制c GAS、STING和IRF3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4)US3蛋白抑制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通过瞬时过表达US3蛋白发现US3抑制c GAS-STING、TBK1和IRF3介导的IFN-β活化,这一结果说明US3靶向IRF3或者IFR3下游因子拮抗IFN-β活化。进一步分析US3是如何抑制IFN-β活化的,Co-IP实验证明US3与IRF3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且核质分离实验发现US3会抑制IRF3入核的过程。IRF3入核需与输入蛋白KPNA3和KPNA4互作,首先验证了US3是否影响输入蛋白的表达,发现US3对KPNA3和KPNA4的表达无影响。Co-IP实验证实IRF3蛋白与KPNA3和KPNA4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但在US3存在的情况下,这种相互作用减弱,更有趣的是US3与KPNA4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些结果证实了以下猜想:US3通过与IRF3竞争结合KPNA4抑制IRF3入核进而抑制IFN-β活化以及下游一系列ISGs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了猪源IFITM1、IFITM2和IFITM3蛋白具有抗病毒作用,并参与IFN-α2a介导的抗病毒防御,而且IFITM2蛋白的抗病毒作用与胆固醇途径相关。并初步探讨了PRV US3蛋白逃逸IFITM2抗病毒的机制,PRV US3蛋白可通过降解c GAS、STING和IRF3抑制c GAS-STING通路介导的IFN-β活化;US3与IRF3竞争结合KPNA4抑制IRF3入核,阻碍I型干扰素的表达。这些结果有助于探讨IFITM2蛋白作为抗病毒药物的潜在应用价值,同时为预防和控制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提供科学资料。

孙敬辉[6](2021)在《miR-489调控心肌纤维化的机制及人参皂苷Re的干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是众多心血管疾病发展至后期常见的病理改变,常常引起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是心室重构不断进展和不可逆的主要原因。MF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神经体液、生长因子、促炎性细胞因子和基因转录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心脏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CFs)是MF最主要的效应细胞,可在缺血、炎性因子等促纤维化因素的刺激下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激活的肌成纤维细胞会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导致心室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和心肌电信号传导异常,诱发难治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预后。目前MF的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因此探寻MF发病机制的关键因子及安全可靠的治疗药物,对于MF的治疗刻不容缓。MircoRNAs(miRNAs)是一类在真核细胞中广泛表达的短链非编码RNA。它们可以直接与靶基因的3’UTR区域结合,诱导靶基因mRNAs分解或阻碍其翻译,从而调节多种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miR-489在心肌细胞和CFs中广泛表达。在心肌细胞中miR-489过表达能够下调下游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的水平,减轻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的心肌肥厚。重要的是,miR-489转基因小鼠体内AngⅡ诱导的MF明显减轻,说明miR-489能够抑制AngⅡ诱导的MF,miR-489可能是治疗MF的一个潜在靶点。然而,miR-489在MF中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尤其是在心肌梗死诱导的MF中miR-489是否也具有同样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中医学中没有MF的直接论述,但MF是众多心血管疾病发展至后期的病理改变,是一种相对慢性渐进性病变。中医传统理论认为“久病多虚”、“久病多瘀”,因此治疗当以补气活血为法。人参是传统医学中补气的要药,具有补益元气,健脾补肺,安神益智等功效,以及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纤维化等药理作用。人参皂苷Re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e具有抗心肌梗死后MF的作用,并且可以调控Smad2/3的表达。既往研究证实,Smad3是miR-489的直接下游靶点,那么人参皂苷Re是否可以通过调节miR-489来发挥抗MF的作用,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体外构建miR-489过表达和抑制的CFs模型,证实miR-489对MF和myd88/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在此基础上,以人参皂苷Re为干预手段,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构建心肌梗死小鼠模型和AngⅡ干预的乳鼠原代CFs模型,观察人参皂苷Re的抗MF作用,并探讨人参皂苷Re对miR-489及其下游myd88/NF-κB通路的调控作用,为中医药抗MF,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一 miR-489调节心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目的:在正常培养的CFs和AngⅡ干预的CFs中转染miR-489 mimic和inhibitor观察miR-489模拟物和抑制物对CFs表型分化、迁移和分泌等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提取乳鼠原代CFs,经波形蛋白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后,按照如下分组:(1)在正常培养条件下的CFs中转染miR-489 mimic,构建miR-489过表达模型。CFs分为3组:正常组(Normal)、miR-489过表达组(mimic)、miR-489阴性对照组(mimic-NC)。(2)在AngⅡ干预的CFs中转染miR-489 mimic,构建miR-489过表达模型。CFs 分为 3 组:AngⅡ组(AngⅡ)、AngⅡ+miR-489 过表达组(AngⅡ+mimic)、AngⅡ+miR-489 阴性对照组(AngⅡ+mimic-NC)。(3)在正常培养条件下的CFs中转染miR-489 inhibitor,构建miR-489抑制模型。CFs 分为 3 组:正常组(Normal)、miR-489 抑制组(inhibitor)、miR-489阴性对照组(inhibitor-NC)。(4)在AngⅡ干预的CFs中转染miR-489 inhibitor,构建miR-489抑制模型。CFs 分为 3 组:AngⅡ组(AngⅡ)、AngⅡ+miR-489 抑制组(AngⅡ+inhibitor)、AngⅡ+miR-489 阴性对照组(AngⅡ+inhibitor-NC)。采用qPCR技术检测miR-489 mimic转染的CFs中miR-489的表达水平,验证转染效果。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中α-SMA的表达情况,观察CFs的分化情况;检测Collagen Ⅰ和Collagen Ⅲ蛋白表达,观察CFs胶原蛋白的分泌情况;检测CFs中myd88、NF-κB p65和p-NF-κB p65的表达情况,观察miR-489的调控作用。结果:(1)经波形蛋白免疫荧光检测证实提取的CFs纯度在95%以上,符合实验要求。(2)与Normal组和mimic-NC组比较,mimic组miR-489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Normal组和mimic-NC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 miR-489 mimic 转染成功。与 Normal 组和 inhibitor-NC 组相比,inhibitor 组myd88表达显着上调(P<0.01),Normal组和inhibitor-N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miR-489 inhibitor转染成功。(3)在正常条件下培养的CFs和AngⅡ干预的CFs中,miR-489过表达均能够显着抑制myd88、α-SMA、CollagenⅠ和Collagen Ⅲ的表达,降低p-NF-κB p65/p65的比值;抑制miR-489能够促进myd88、α-SMA、Collagen Ⅰ和 Collagen Ⅲ的表达,上调 p-NF-κBp65/p65 的比值。结论:在正常培养的CFs和AngⅡ干预的CFs中miR-489过表达均能够抑制下游myd88/NF-κB通路的活化,减轻CFs的纤维化反应;抑制miR-489能够激活下游myd88/NF-κB信号通路,促进CFs的纤维化反应。这表明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CFs中miR-489均可调节myd88/NF-κB信号通路,改善心肌纤维化反应。研究二人参皂苷Re调节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e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小鼠心功能、血清学标志物、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人参皂苷Re改善梗死后MF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构建C57BL/6小鼠心肌梗死后MF模型。小鼠被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低剂量人参皂苷Re组(L,19.5mg/kg/d)和高剂量人参皂苷Re组(H,39mg/kg/d),每组10只。术后第二天开始灌胃给药,1次/天,连续灌胃四周。心脏超声检测各组小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观察心功能情况;通过心重指数(HWI)、心胫比(HW/TL)以及心肌中ANP、BNP和β-MHC mRNA的表达,观察心梗后心肌代偿性肥厚情况;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心肌损伤(CK-MB)、心力衰竭(BNP)、肝肾功能(ALT、S-Cr)和 RAAS(AngⅡ)等标记物的含量;通过HE和Masson染色,观察心梗后心肌组织及纤维化的病变情况;Western blot 检测 myd88、p-NF-κB p65、NF-κB p65、α-SMA、Collagen Ⅰ和Collagen Ⅲ等相关蛋白表达;qPCR技术检测miR-489和myd88的表达形况。结果:(1)与Sham组相比,Model组LVEF和LVFS显着减低(P<0.01);与Model组比较,低高剂量人参皂苷Re组LVEF和LVFS明显升高(P<0.01)。(2)与Sham组比较,Model组CK-MB、BNP和AngⅡ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Model组比较,低高剂量人参皂苷Re组CK-MB、BNP和AngⅡ水平显着下降(P<0.05),ALT 和 S-Cr 无明显变化(P>0.05)。(3)与 Sham 组比较,Model组HWI、HW/TL以及心肌中ANP、BNP和β-MHC 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给以低高剂量人参皂苷Re干预后,这些指标明显下降(P<0.05)。(4)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心肌结构排列紊乱,肌丝较粗,呈波状变化,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胶原蛋白沉积。给予人参皂苷Re干预后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5)与 Sham 组比较,Model 组 myd88、p-NF-κB p65、α-SMA、Collagen Ⅰ和CollagenⅢ的表达明显升高,miR-489的表达显着下调(P<0.01);与Model组比较,低高剂量人参皂苷Re组myd88、p-NF-κB p65、α-SMA、Collagen Ⅰ和Collagen Ⅲ的表达明显降低,miR-489的表达显着上调(P<0.05)。以上检测中低高剂量人参皂苷Re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参皂苷Re能够改善心肌梗死后小鼠的心脏功能,抑制心肌代偿性肥厚,减轻心肌缺血损伤和胶原蛋白沉积,改善组织病理学病变,且未发现明显肝肾毒性。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心肌梗死后小鼠心肌中miR-489/myd88/NF-κB信号通路有关。研究三 人参皂苷Re干预AngⅡ诱导CFs生物学行为改变的机制研究目的:采用AngⅡ诱导C57BL/6乳鼠原代CFs,观察人参皂苷Re对CFs分化、迁移和分泌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提取乳鼠原代CFs后,通过CCK-8法筛选人参皂苷Re的安全浓度范围。CFs被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ormal)、模型组(Model)和人参皂苷Re低、中、高剂量组。给以相应药物处理后,收集细胞进行相关检测。采用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各组CFs的迁移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α-SMA、Collagen Ⅰ和Collagen Ⅲ的表达情况,观察CFs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和胶原蛋白的分泌情况;通过q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iR-489、myd88、NF-κB p65 和 p-NF-κBp65 的表达情况。结果:(1)经 CCK-8 法选定 50μmol/L、100μmol/L 和 200μmol/L 为人参皂苷Re的干预浓度。(2)与Normal组比较,Model组穿过Transwell小室的CFs数量显着增多,迁移距离明显增长(P<0.01);与Model组相比,低中高剂量人参皂苷Re均能减少穿过Transwell小室的CFs数量,缩短迁移距离(P<0.01)。(3)与 Normal 组比较,Model 组α-SMA、Collagen Ⅰ和 Collagen Ⅲ的荧光强度和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Model组相比,低中高剂量人参皂苷Re均能降低α-SMA、Collagen Ⅰ和Collagen Ⅲ的荧光强度和蛋白表达量(P<0.01)。(4)与Normal组比较,Model组miR-489水平显着降低,myd88的表达和p-NF-κB p65/p65比值显着升高(P<0.01),低中高剂量人参皂苷Re均能抑制这种趋势(P<0.05)。以上检测中低中高剂量人参皂苷Re组之间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参皂苷Re能够抑制AngⅡ诱导的CFs迁移、表型分化和分泌等生物学行为的改变;其机制可能与调节AngⅡ诱导的CFs中miR-489/myd88/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王丹[7](2021)在《电针调控TLR4/NF-κB p65通路改善FD大鼠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现阶段,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研究日益深入,其机制探究方向逐渐从胃功能障碍向十二指肠功能障碍转变,其治疗方式亦逐渐从药物疗法向绿色疗法倾斜。低度炎症与FD发病密切相关,本研究聚焦十二指肠低度炎症,以TLR4/NF-κB p65信号通路影响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为切入点,探究电针“足三里”穴治疗FD的效应及作用机制,初步阐明电针“足三里”穴通过抑制TLR4/NF-κB p65信号通路,改善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减轻肠道炎症,从而治疗FD的作用机制,为电针治疗FD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63只40日龄,体重200±20g的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造模组(51只)。造模组采用改良的多因素干预法(夹尾刺激+0°生理盐水灌胃+隔日禁食)造模20日后,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每组各12只。电针组大鼠予以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后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连续波,频率2Hz,强度1m A。每次干预30min,每日1次,干预14日。抑制剂组大鼠予以尾静脉注射TLR4抑制剂TAK-242(0.5mg/kg),每日1次,连续14日。电针+抑制剂组大鼠先后予以电针及抑制剂干预,干预方法同电针组及抑制剂组大鼠,干预14日。干预期间,各组大鼠在相同环境下饲养且保证除干预方式不同外,各组大鼠其他实验条件保持一致。在造模前、造模后及干预后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3h摄食量、体质量变化;在干预后进行棉巢实验;随后各组大鼠予以禁食24h处理,不禁水。24h后每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按体质量予以营养性半固体糊灌胃(3ml/100g),30min后按灌胃顺序依次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0.35ml/100g)麻醉大鼠后取材,快速进行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检测。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检测结束后立刻取十二指肠组织并按照检测方式不同(HE染色、Western Blot、RT-PCR等)分别处理组织。再随机选取3只大鼠麻醉后进行腹主动脉采血进行ELISA检测。最后3只大鼠麻醉后取十二指肠组织进行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测。采用HE染色观察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ELISA检测血清IL-6、TNF-α、SIg A含量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十二指肠TLR4、Myd88、TRAF6、NF-κB p65、NF-κB p-p65、ZO-1、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采用RT-PCR检测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ZO-1、Claudin-1m 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十二指肠NF-κB p65定位情况;采用电镜观察十二指肠黏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电针可增加FD模型大鼠3h摄食量、体质量,改善低落情绪,促进胃肠动力。(1)一般情况改变造模后,大鼠精神差,毛色枯黄、凌乱倒张、稀疏,从自发打斗发展至成堆蜷缩,捕捉反应迟钝,粪便呈黄绿色,不成形,内含未消化饲料颗粒,味臭。电针干预后,大鼠精神状态较好,毛色杏黄、较顺滑,致密;活动量增多,捕捉反应灵敏;粪便呈棕黄色,干燥,质软,无臭。(2)体质量各组大鼠分别在适应性喂养7天后(造模前),造模20天后(造模后),干预14天后(干预后)记录体质量。在造模前,各组大鼠体质量无显着差异(P>0.05)。经造模后,造模组大鼠体质量显着降低(P<0.01),但造模组之间大鼠体质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干预后,电针组大鼠体质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表明电针可增加FD大鼠降低的体质量,恢复大鼠体重。另外,电针+抑制剂大鼠体质量增加更多(P<0.01),但仍低于空白组(P<0.01)。(3)3h进食量造模前,各组大鼠3h进食量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3h进食量显着下降(P<0.01),表明造模后大鼠进食减少。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3h进食量均有所升高(P<0.01),但都低于空白组(P<0.01),表明电针和抑制剂均可增加FD大鼠摄食量。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大鼠3h进食量增加更多(P<0.01),但与抑制剂组大鼠3h进食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棉巢实验与空白组比较,经复合因素干预造模后,碎棉量明显增加(P<0.01),表明FD大鼠存在情绪低落迹象,这与观察结果一致。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碎棉量有所降低(P<0.01),但仍高于空白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大鼠碎棉量减少更多(P<0.05)。表明电针具有改善FD大鼠情绪低落的作用。(5)胃排空率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降低(P=0.048)。较之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胃排空率显着增加(P=0.043),但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胃排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胃排空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6)小肠推进率FD造模后,模型组大鼠小肠推进率显着降低(P<0.01),表明FD大鼠小肠动力不足,肠蠕动减慢。干预后,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小肠推进率较模型组显着提高(P<0.01),表明电针及抑制剂干预均能加快小肠蠕动。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提高小肠推进率更明显(P<0.05);抑制剂组与电针组之间比较,二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7)十二指肠形态学变化HE染色十二指肠组织。各组大鼠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器质性改变。空白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结构完整,肠绒毛排列整齐,未见炎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但绒毛排列紊乱,部分倒伏、融合、脱落,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针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尖端脱落,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电针+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2.电针可减轻FD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炎症。(1)血清IL-6、TNFα的含量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6显着增高(P<0.01),提示经造模后,FD模型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增加,存在炎症反应。干预结束后,电针组、抑制剂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血清IL-6均显着降低(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降低血清IL-6作用更显着(P<0.01),但抑制剂降低血清IL-6含量不及电针组(P<0.01),提示电针及抑制剂均可降低血清IL-6含量,具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显着增高(P<0.01),提示经造模后,FD模型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增加,存在炎症反应。干预结束后,电针组、抑制剂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血清TNF-α均显着降低(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降低血清TNF-α作用更显着(P<0.01),但抑制剂降低血清TNF-α含量不及电针组(P<0.05),提示电针及抑制剂均可降低血清TNF-α含量,具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2)十二指肠IL-6、TNFα蛋白表达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IL-6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表明FD大鼠十二指肠存在炎症。干预后,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IL-6、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表明电针、抑制剂干预可减轻FD大鼠十二指肠炎症反应。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IL-6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TNF-α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表明FD大鼠十二指肠存在炎症。干预后,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TNF-α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表明电针、抑制剂干预可减轻FD大鼠十二指肠炎症反应。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TNF-α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电针可改善FD大鼠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1)血清DAO、D乳酸含量变化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各组大鼠血清DAO水平显着增高(P<0.01),表明FD模型大鼠黏膜通透性增加。经干预后,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血清DAO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提示电针、抑制剂均可改善黏膜通透性。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大鼠血清DAO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大鼠血清D-乳酸水平显着增高(P<0.01),表明FD模型大鼠黏膜通透性增加。经干预后,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血清D-乳酸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提示电针、抑制剂均可改善黏膜通透性。与电针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血清D-乳酸水平下降程度较低(P<0.01),电针+抑制剂组大鼠血清D-乳酸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2)血清SIg A含量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Ig A水平显着降低(P<0.01),表明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黏膜免疫屏障受损。经干预后,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血清SIg A水平升高(P<0.01),提示电针、抑制剂均可改善十二指肠免疫屏障。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大鼠血清SIg A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抑制剂组大鼠血清SIg A水平上升程度不及电针组(P<0.05)。(3)十二指肠ZO-1、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ZO-1、Occludin、Claudin-1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说明FD造模后,大鼠十二指肠黏膜连接蛋白表达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ZO-1、Occludin、Claudin-1相对表达量有所升高(P<0.01,P<0.05),提示电针可增加十二指肠黏膜细胞间连接蛋白表达,改善黏膜通透性。电针+抑制剂较电针更能增加ZO-1、Occludin、Claudin-1的表达量(P<0.01,P<0.05),然而电针增加十二指肠ZO-1、Occludin、Claudin-1相对表达量与抑制剂无显着性差异(P>0.05)。(4)十二指肠黏膜ZO-1、Claudin-1 m RNA相对表达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Z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表明经多因素干预造模后,FD大鼠十二指肠ZO-1 m RNA基因转录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Z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P<0.05),但仍低于空白组水平(P<0.01,P<0.05)。以上表明,电针干预可上调FD大鼠十二指肠ZO-1 m RNA基因转录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Claudin-1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表明经多因素干预造模后,FD大鼠十二指肠Claudin-1 m RNA基因转录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Claudin-1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但仍低于空白组水平(P<0.01,P<0.05)。以上表明,电针干预可上调FD大鼠十二指肠Claudin-1 m RNA基因转录水平。(5)十二指肠黏膜超微结构变化空白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微绒毛排列整齐;细胞间紧密连接缝隙清晰、无增宽;细胞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造模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微绒毛排列不齐,部分断裂、倒伏;细胞间紧密连接缝隙增宽、模糊;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电针干预后,微绒毛排列较整齐,细胞间紧密连接较清晰,线粒体、内质网肿胀较轻。电针+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绒毛排列较整齐,细胞间紧密连接清晰,缝隙未见增宽;线粒体、内质网肿胀不明显。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微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断裂;细胞间紧密连接较清晰、缝隙稍增宽;线粒体及内质网稍肿胀。提示电针可修复十二指肠黏膜屏障。4.电针可抑制FD大鼠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通路(1)十二指肠组织TLR4/NF-κB p65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TLR4、Myd88、TFAF6、NF-κB p65、NF-κB p-p65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P<0.05),表明FD大鼠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通路相关蛋白增加,介导炎症发生。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TLR4、Myd88、TFAF6、NF-κB p65、NF-κB p-p65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P<0.05),表明电针干预同抑制剂作用相似,能通过抑制TLR4蛋白表达,从而抑制TLR4/NF-κB p65通路,减轻炎症反应。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更低,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P<0.05)。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TLR4、Myd88、NF-κB p65、NF-κB p-p65相对表达量较电针组稍高(P<0.01,P<0.05),TFAF6表达量与电针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表明,电针可抑制TLR4/NF-κB p65通路激活,从而减轻炎症。(2)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基因转录表达水平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高(P<0.01),表明造模后FD大鼠十二指肠TL R4,NF-κB p65基因转录水平升高。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但仍高于空白组大鼠水平(P<0.01),表明电针具有降低FD大鼠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基因转录水平作用。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更能显着降低TLR4,NF-κB p65 m RNA相对表达量(P<0.01),但抑制剂组作用程度不及电针组(P<0.01)。(3)十二指肠NF-κB核转位空白组大鼠十二指肠NF-κB p65(红色荧光)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造模后,NF-κB p65集中分布于细胞核中(红色荧光与蓝色重合),表明FD大鼠模型NF-κB被激活,NF-κB p65从细胞质转运至细胞核中,从而增加IL-6、TNF-α的转录表达。经电针或TLR4抑制剂干预后,NF-κB p65明显在细胞质表达,说明FD大鼠被激活的NF-κB核转运被抑制,电针具有抑制FD大鼠TLR4/NF-κB p65信号通路的作用。结论1.FD大鼠情绪低落,3h进食量减少,体质量减轻,小肠动力减弱,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受损且存在全身炎症及十二指肠炎性细胞浸润。但未见明显胃排空延迟。2.电针干预可改善FD大鼠低落情绪,增加3h进食量及体质量,促进胃肠动力,改善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减轻炎症反应。3.电针干预可减轻FD大鼠血清NF-κB下游炎性因子IL-6、TNF-α含量,还可下调十二指肠黏膜IL-6、TNF-α蛋白表达水平。TLR4抑制剂与电针是协同作用。4.电针干预可降低血清DAO、D-乳酸含量,改善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血清SIg A含量,改善十二指肠黏膜免疫屏障损伤;电针干预FD模型大鼠还可上调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表达,增加ZO-1、Claudin-1 m RNA表达量;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缝隙变窄、绒毛恢复整齐,改善十二指肠黏膜机械屏障。TLR4抑制剂干预亦可达到上述效应,表明TLR4参与改善十二指肠屏障损伤。5.电针降低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TLR4、Myd88、TFAF6、NF-κB p65、NF-κB p-p65蛋白表达及TLR4、NF-κB p65基因转录,抑制FD模型大鼠激活的NF-κB,阻止NF-κB p65向细胞核移位,从而抑制TLR4/NF-κB p65信号通路,减少下游炎性因子IL-6、TNF-α表达,改善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减轻炎症反应。

凌海瑞[8](2021)在《基于NF-κB通路探讨不同浓度IL-33对人肝癌Huh-7细胞的侵袭、凋亡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经过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影响后对人肝癌Huh-7细胞的侵袭、凋亡影响。方法:(1)体外培养人肝癌Huh-7细胞,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uh-7细胞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1)空白对照组(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20ng/L组(加入IL-33,终浓度为20ng/L)、(3)40ng/L组(加入IL-33,终浓度为40ng/L)、(4)60ng/L组(加入IL-33,终浓度为60ng/L)、(5)ant-ST2L组(加入ST2L拮抗剂,终浓度为10ng/m L);(2)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不同浓度IL-33及ST2L拮抗剂处理24h后对人肝癌Huh-7细胞侵袭的影响,检测各组进入到小室下层膜的细胞;(3)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IL-33及ST2L拮抗剂处理24h后对人肝癌Huh-7细胞凋亡的影响,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数目;(4)采用q RT-PCR检测不同浓度IL-33及ST2L拮抗剂处理24h后对人肝癌Huh-7细胞NF-κBm RNA表达的影响,检测各组细胞NF-κB m RNA表达量;(5)采用Westen blot检测不同浓度IL-33及ST2L拮抗剂处理24h后对人肝癌Huh-7细胞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检测各组细胞NF-κB蛋白表达量。(6)各实验结果数据收集整理后使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实验数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多个样本均数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经IL-33(20ng/L、40ng/L、60ng/L)处理后,细胞侵袭数显着低于对照组,并且随着IL-33浓度的提高,细胞侵袭数量减少(P<0.01),而经ST2L拮抗剂处理后,细胞侵袭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2)凋亡实验显示,IL-33不同浓度组干预后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并且凋亡率随着IL-33作用浓度的增高而降低,ST2L拮抗剂组干预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3)q RT-PCR分析显示,经IL-33(20ng/L、40ng/L、60ng/L)处理后,NF-κBp65的m 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上调(P<0.01),经ST2L拮抗剂处理后,NF-κBp65的m 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调(P<0.01);(4)Westen blot实验结果显示,经IL-33(20ng/L、40ng/L、60ng/L)处理后,NF-κBp65的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而经ST2L拮抗剂处理后,NF-κBp65的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结论:(1)IL-33能明显降低人肝癌Huh-7细胞的侵袭能力,并抑制其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2)IL-33可使人肝癌Huh-7细胞中NF-κBp65的m RNA及蛋白表达增加。(3)IL-33可能通过结合ST2L,激活NF-κB通路,抑制人肝癌Huh-7细胞的侵袭和凋亡。

丰瑞兵[9](2021)在《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软骨退变的炎症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近年来,以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论,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能得以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经典理论的巨大魅力与实用性。创伤性关节炎(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PTOA)是髋臼骨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术后的功能与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髋臼骨折继发PTOA疾病进展较缓慢,适用于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药手段在髋臼骨折患者尚未出现PTOA之前进行早期预防(“未病先防”)或者已表现出轻度PTOA的患者进行及时干预延缓其进展(“既病防变”)。淫羊藿苷(icariin,ICA)是常见中药淫羊藿的提纯物之一,既往研究显示,ICA对PTOA具有防治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创立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模型,利用现代实验技术,旨在探讨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ICA防治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作用机制,为ICA在未来应用于髋臼骨折术后PTOA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第一章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研究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探索髋臼骨折术后继发PTOA的发生率。方法:采用EMRS病例系统查询中部战区总医院2008.01.01~2018.12.31期间行手术治疗的髋臼骨折患者,分别采用Kellgren-Lawrence骨关节炎标准(简称:K-L标准)与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髋部骨关节炎标准(简称:ACR标准)对患者的PTOA进行评估,并计算髋臼骨折术后继发PTOA的发生率。结果:2008.01.01~2018.12.31中部战区总医院共对381例髋臼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据K-L标准和ACR标准分别计算髋臼骨折术后PTOA的发生率为22.22%和26.86%。结论:髋臼骨折治疗技术的提高并未显着降低术后PTOA的发生率,因此,急需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研究有效的中医“治未病”方法及其机理。第二章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目的:建立一种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模型并验证,为进一步探讨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药手段防治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模型。方法:将成年雄性新西兰兔1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4)、模型组(Model组,n=4)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组,n=4)。除Sham组外,其余兔均通过手术造成髋臼后壁骨折。ORIF组在造成髋臼骨折后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Model组在造成骨折后不予以复位固定。所有实验兔于造模后6月(6 month,6m)处死,对各组实验兔左髋关节的大体观、X线及病理组织学表现进行定性分析,并采用OA放射学半定量评分与Mankin组织学评分分别对X线及病理组织学表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8只兔髋臼骨折模型中,7只(87.5%)为单纯后壁骨折,剩余1只为合并骨折(后壁+横形骨折),所有兔在髋臼骨折后髋关节稳定,并且未见坐骨神经损伤。Sham组和ORIF组实验兔在造模后2周(2 week,2w)内恢复正常步态。而Model组实验兔在造模后2w仍表现出明显跛行,活动受限,造模后6m,Model组实验兔左髋关节在大体观、X线及病理组织学表现均出现明显PTOA表现,ORIF组与之相比,PTOA程度均有一定减轻。三组OA放射学半定量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Sham组相比,Model组与ORIF组的评分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odel组相比,ORIF组评分无显着降低(P>0.05)。三组Mankin组织学评分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Model组>ORIF组>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一种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模型在造模后6m能从大体、X线及病理组织学三个方面出现典型的PTOA表现,并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为采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防治PTOA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动物模型。第三章淫羊藿苷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软骨退变的炎症机制研究目的:在第二章建立的模型基础上,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ICA早期干预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模型软骨退变的炎症机制。方法:将成年雄性新西兰兔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ORIF组)和淫羊藿苷组(ICA组),每组各12只。除Control组与Sham组外,其余兔均通过手术造成髋臼后壁骨折。ORIF组与ICA组在造成髋臼骨折后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Model组在造成髋臼骨折后不予以复位固定,ICA组在造模后给予淫羊藿苷(60mg/kg/day)灌胃,其余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造模后3天(3 day,3d)、3周(3week,3w)、6月(6 month,6m)随机处死各实验兔取材,每个时间点每组处死4只实验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左髋关节液及滑膜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的含量;分别采用蛋白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左髋关节滑膜组织NF-κB信号通路关键分子P-NFκB p65、P-IκBα、IKKα的蛋白与m RNA表达水平;分别采用Western blot与RT-PCR检测关节软骨组织分解代谢标志物MMP-1、MMP-13与合成代谢标志物Aggrecan、CollagenⅡ的蛋白与m RNA表达水平;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关节软骨组织的软骨细胞凋亡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与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关节软骨组织的形态学表现。结果:炎症因子(IL-1β、TNF-α)、炎症通路(NF-κB信号通路)、分解代谢标志物(MMP-1、MMP-13)、合成代谢标志物(Aggrecan、CollagenⅡ)、软骨细胞凋亡指数的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在造模后3d、3w、6m上述指标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Sham组上述指标在造模后3d、3w、6m均无显着差异(P>0.05)。而Control组、Model组、ORIF组、ICA组除合成代谢标志物以外其他指标的表达比较均为Model组>ORIF组>ICA组>Control组,合成代谢标志物的两两比较结果相反,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因子、NF-κB信号通路、分解代谢标志物、合成代谢标志物、软骨细胞凋亡指数组内3d、3w、6m三个时间点之间比较结果显示,Control组,Sham组上述指标在3d、3w、6m三个时间点之间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Model组、ORIF组、ICA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炎症因子的含量随时间先升后降(3d<6m<3w),NF-κB通路、分解代谢标志物、软骨细胞凋亡指数均是随时间逐渐上升(3d<3w<6m),而合成代谢标志物的表达随时间逐渐下降(3d>3w>6m)。各组髋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学表现比较结果显示,Control组与Sham组在3d、3w、6m三个时间点之间无明显退变。而Model组、ORIF组、ICA组的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学退变均是随时间逐渐加重,其中Model组在造模3d时可见关节表面出现明显损伤破裂痕迹,但是细胞数量、形态,分布、排列无明显异常,造模后3w时,仍可见关节面损伤破裂痕迹,关节表面粗糙不平,软骨层变薄,软骨细胞数量稍减少,分布稍不均、排列稍紊乱,而造模6m时,关节软骨已经看不出明显的关节面结构,软骨组织内出现巨大的囊性改变,软骨细胞形态明显异常,正常形态软骨细胞数量极少,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分布严重不均、排列非常紊乱,出现明显的关节软骨退变。造模后3d、3w时,ORIF组、ICA组与Model组的软骨退变无明显差异,而在造模后6m时,ICA组优于ORIF组,优于Model组。结论: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关节炎症因子、炎症通路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导致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软骨退变的重要机制之一。采用ICA早期干预可能通过影响关节炎症因子(IL-1β、TNF-α),炎症通路(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起到改善实验兔关节软骨组织的代谢失衡、软骨细胞凋亡,进而减轻实验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软骨退变与PTOA程度。这表明中医“治未病”理论仍然具有其科学性与实用性。第四章淫羊藿苷对IL-1β诱导的人软骨细胞炎症表型干预机制的体外研究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淫羊藿苷(ICA)预处理对IL-1β诱导的人软骨细胞(human chondrocytes-articular,HC-A)炎症表型的干预机制。方法:对HC-A进行常规复苏、培养、传代,实验中使用1~3代之间的HC-A进行体外实验。采用CCK-8检测ICA对HC-A的最佳作用浓度。空白组(Control组):HC-A中加入正常培养基;模型组(Model组):HC-A中加入含有1ng/ml IL-1β的培养基处理24h;淫羊藿苷组(ICA组)HC-A中加入含有1ng/ml IL-1β+10-9mol/L ICA的培养基处理24h。观察指标包括ICA对IL-1β诱导HC-A炎症表型的炎症介质PGE-2、NO、NF-κB信号通路、软骨细胞代谢标志物、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CCK-8检测结果显示,10-15~10-9mol/L ICA对HC-A无明显毒性作用,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其中10-9mol/L ICA作用于HC-A时,细胞活力最佳。经IL-1β处理后,PGE-2、NO、P-NFκB p65、P-IκBα、IKKα、MMP-1、MMP-13的表达水平及HC-A凋亡指数均显着增长,与单纯用IL-1β处理的HC-A相比,加入10-9mol/L ICA预处理后HC-A的PGE-2、NO、P-NFκB p65、P-IκBα、IKKα、MMP-1、MMP-13的表达水平及HC-A凋亡指数均显着降低,Aggrecan、CollagenⅡ的组间比较结果相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IL-1β诱导HC-A模拟PTOA的炎症反应并进行ICA预处理,从细胞水平验证了ICA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PGE-2、NO)的过表达,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进而起到抑制HC-A的代谢失衡及细胞凋亡作用。为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采用ICA早期干预防治髋臼骨折继发PTOA提供了体外细胞实验证据,也为ICA在未来应用于PTOA的临床防治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基础。

刘云[10](2021)在《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文章通过文献分析研究、临床调查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四部分探讨了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知。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方规律分析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近十年文献报道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药组方规律。方法:通过收集CNKI及万方中运用中医药方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文献,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利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辨证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结果:共纳入病例处方320份,涉及中药216味,主要证型6种,常见治法9种,总结出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及药物的关联及配伍。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方剂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组方以祛痰散结、活血化瘀为主,并进一步总结组方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目的:通过收集临床数据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医证型、症状分布规律与特征。方法:以98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辨证及相关指南意见为基础将纳入患者辨证分型,并采集每位患者症状表现、一般情况、临床检查指标、量表评分等,从而总结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的关系。结果:在98例NAFLD患者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均趋于年轻化;血脂异常升高(40.8%)、高血压(41.8%)、糖耐量异常(31.6%)是最常见危险因素;肝郁脾虚证31例、湿热内蕴证28例、痰湿内阻证19例、痰瘀互结证13例、脾肾两虚证7例。出现次数最多的10种症状为四肢乏力(66)、胁肋胀满(61)、食欲不振(54)、脘腹痞闷(48)、大便不爽(36)、口干(31)、入睡困难(31)、恶心欲呕(30)、口腻(29)、胁痛(28);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与其他证型相比ALT升高;痰瘀互结证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最高;湿热内蕴证空腹血糖水高于其他证型;在PRO量表评分方面,痰瘀互结证在生理领域评分最高,肝郁脾虚证在心理领域评分最高,痰瘀互结证总得分最高。结论:NAFLD男性发病率高,且趋于年轻化;血脂异常升高、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是最常见危险因素;肝郁脾虚证是各证型中最常见证型;四肢乏力、胁肋胀满、食欲不振、脘腹痞闷等为常见症状;不同证型的AL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PRO量表评分具有差异,但这些差异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进行验证。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潜在作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分析平台检索葱白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再利用Gene Cards网络数据库搜索NAFLD关键靶点,运用Perl语言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再通过R语言软件、Cytoscape软件以及String网络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及作图。结果:葱白提取物的β-谷甾醇和NAFLD共同基因靶点有17个;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共同基因靶点的功能涉及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共同基因靶点涉及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信号通路、脂肪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结论:根据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及查阅相关文献,预测PPARγ可作为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的重要作用靶点。4基于PPARγ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葱白组、葱白加抑制剂组、吡格列酮组、抑制剂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高脂饮食造模12周,实验结束称取大鼠体重及肝脏湿重;采集血清标本检测TC、TG、AST、ALT、FBG、FINS、HOMA-IR水平;采集骨骼肌标本,进行HE染色,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lut4、CD68蛋白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F4/80、i NOS、TNFα、Arg-1、IL-10表达。采集大鼠肝脏组织,用以HE和油红O染色;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68、CD163、TNFα、IL-10、TLR4、My D88蛋白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CD68、TLR4、NFκB、My D88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IRS-1、IRS-2、SREBP-1c、PEPCK、G6Pase、F4/80、MCP-1、i NOS、Arg-1、TNFα、IL-10表达。结果:葱白提取物和吡格列酮能控制NAFLD体重,降低TC、TG、AST、ALT、FBG、FINS、HOMA-IR水平;增加骨骼肌Glut4、CD68免疫荧光强度;上调骨骼肌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上调骨骼肌基因Arg-1、IL-10表达,下调基因F4/80、i NOS、TNFα表达;减弱肝组织中CD68、TNFα、TLR4、My D88蛋白荧光强度,并增加CD163、IL-10蛋白荧光强度;上调肝组织PPARγ蛋白表达,下调CD68、TLR4、NFκB、My D88蛋白表达;上调肝组织基因Arg-1、IL-10、IRS-2表达,下调基因IRS-1、SREBP-1c、PEPCK、G6Pase、F4/80、MCP-1、i NOS、TNFα表达。葱白加抑制剂组和模型组在上述各指标检测结果上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葱白提取物可改善NAFLD胰岛素抵抗,诱导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从而减轻免疫炎性反应。同时PPARγ是葱白提取物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分子靶点之一。

二、NF-κB拮抗措施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F-κB拮抗措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IL10在牛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牛呼吸道疾病病原及其固有免疫应答
        1.1 牛呼吸道病原识别病原的分子基础
        1.2 气道和肺上皮细胞对牛呼吸系统疾病的抵抗能力
        1.3 固有免疫系统的效应细胞
    第二章 牛副流感病毒3 型感染及其逃避宿主免疫的研究进展
        2.1 宿主范围与传播特点
        2.2 流行病学与基因型
        2.3 BPIV3 编码基因与蛋白特征
        2.4 牛副流感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5 病原分离与鉴定
        2.6 BPIV3 造成的经济损失
        2.7 BPIV3 的治疗与预防
        2.8 副黏病毒拮抗Ⅰ型干扰素的研究概况
    第三章 IL10 的信号转导与其在病毒致病中的作用
        3.1 白细胞介素-10 的来源细胞与基本作用
        3.2 IL10 的受体与信号转导
        3.3 IL10 的相关家族与病毒编码的IL10
        3.4 IL10 在病毒致病中的作用
        3.5 IL10 重要产物SOCS3 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3.6 病毒诱导IL10 产生的信号通路
        3.7 阻断IL10 清除病毒感染的新策略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犊牛BPIV3 血清抗体调查与BPIV3 A的分离鉴定
        1 材料
        1.1 细胞、菌株与质粒
        1.2 血清与病料采集
        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1.4 主要试剂配制
        1.5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呼吸道症状的犊牛BPIV3 抗体调查
        2.2 鼻棉拭子中的BPIV3 鉴定与分离培养
        2.3 病毒的鉴定与纯化
        3 结果
        3.1 呼吸道症状的犊牛BPIV3 抗体调查
        3.2 BPIV3 分离培养
        3.3 BPIV3 的特性鉴定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BPIV3 感染C57BL/6 小鼠与巨噬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1 材料
        1.1 主要动物、细胞与毒株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主要试剂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BPIV3对C57BL/6 鼠的致病性
        2.2 转录样本的制备
        2.3 转录组测序
        2.4 q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
        3 结果
        3.1 BPIV3对C57BL/6 鼠的致病性
        3.2 BPIV3 感染鼠巨噬细胞后细胞因子的变化
        3.3 BPIV3 感染C57 小鼠后肺组织的转录组分析
        3.4 BPIV3 感染原代巨噬细胞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牛IL10、IL10R1、SOCS3 的重组表达及特性分析
        1 材料
        1.1 细胞、菌株与质粒
        1.2 抗体
        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牛IL10、IL10R1、SOCS3 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牛IL10、IL10R1、SOCS3 的原核表达与多抗制备
        2.3 牛IL10、SOCS3 的真核表达
        2.4 牛IL10、IL10R1 腺病毒制备及蛋白表达
        2.5 牛IL10 启动子双荧光素酶载体的构建
        2.6 构建牛IL10、IL10R1、SOCS3 干扰载体
        2.7 牛IL10 的生物学活性及信号通路研究
        2.8 牛SOCS3 对I型干扰素表达的负调控
        3 结果
        3.1 牛IL10、IL10R1、SOCS3 的克隆
        3.2 牛IL10、IL10R1、SOCS3 的原核表达与多抗制备
        3.3 牛IL10、SOCS3 的真核表达
        3.4 牛IL10、IL10R1 胞外区的腺病毒感染细胞与表达蛋白鉴定
        3.5 牛IL10 启动子双荧光素酶载体的构建与活性分析
        3.6 牛IL10、IL10R1、SOCS3 干扰载体的构建
        3.7 牛IL10 和IL10R的生物学活性
        3.8 牛IL10 的信号通路
        3.9 牛SOCS3 对I型干扰素表达的负调控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IL10 在牛副流感病毒3 型感染中的作用
        1 材料
        1.1 细胞与质粒
        1.2 抗体和抑制剂
        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BPIV3 感染细胞表达IL10 并发挥其活性
        2.2 IL10/IL10R1对BPIV3 感染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 结果
        3.1 BPIV3 感染细胞诱导IL10 的转录与表达
        3.2 BPIV3 感染对STAT3 表达的影响
        3.3 BPIV3 感染对SOCS3 转录的影响
        3.4 BPIV3 感染对其他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5 IL10对BPIV3 感染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6 IL10 受体阻断对BPIV3 复制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IL10 与牛副流感病毒3 型感染的相互调控
        1 材料
        1.1 细胞与质粒
        1.2 抗体和抑制剂
        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1.5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BPIV3 感染诱导IL10 产生的信号通路
        2.2 调控IL10 相关通路对BPIV3 复制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 结果
        3.1 BPIV3 诱导IL10 产生所依赖的信号通路
        3.2 调控IL10 相关通路对BPIV3 复制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2)β-内啡肽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奶牛子宫先天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1 奶牛子宫炎和子宫内膜炎
        1.1 奶牛子宫炎
        1.2 奶牛子宫内膜炎
        2 奶牛子宫内膜先天免疫
        2.1 奶牛子宫解剖及生理屏障
        2.2 炎症反应
        2.3 抗菌肽
        2.4 其他先天免疫相关机制
        3 NF-κB通路在奶牛子宫内膜先天免疫中的作用
        3.1 NF-κB信号通路
        3.2 NF-κB通路的下游炎性因子
    第二章 β-内啡肽的研究进展
        1 β-内啡肽概述
        1.1 β-内啡肽的发现
        1.2 β-内啡肽的功能
        2 β-内啡肽对炎症的调控
        2.1 β-内啡肽的作用机制
        2.2 阿片受体拮抗剂
        2.3 β-内啡肽与NF-κB通路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β-内啡肽对LPS诱导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NF-κB通路关键蛋白水平及下游炎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培养、传代和细胞鉴定
        2.2 CCK-8法检测BEEC细胞活力的变化
        2.3 荧光定量PCR检测BEEC炎性基因表达的变化
        2.4 Western Blot检测BEEC NF-κB通路的变化
        3 结果
        3.1 免疫组化鉴定BEEC
        3.2 BEP对BEEC细胞活力的影响
        3.3 BEP对BEEC炎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BEP对LPS诱导的BEEC炎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BEP对LPS诱导的BEEC NF-κB通路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章 阿片受体拮抗剂对LPS诱导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CCK-8法检测BEEC细胞活力的变化
        2.3 荧光定量PCR检测BEEC炎性基因表达的变化
        2.4 Western Blot检测BEEC NF-κB通路的变化
        3 结果
        3.1 阿片受体拮抗剂对BEEC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阿片受体拮抗剂对BEEC炎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阿片受体拮抗剂对BEEC NF-κB通路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3)壳寡糖通过NF-κB通路缓解奶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氧化应激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氧化应激
        1.1.1 氧化应激的产生
        1.1.2 引发氧化应激的因素
        1.1.3 缓解氧化应激的措施
    1.2 壳寡糖的研究进展
        1.2.1 壳寡糖的生物学特性
        1.2.2 壳寡糖对动物抗氧化功能的促进作用
        1.2.3 壳寡糖促进抗氧化功能的可能机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试验研究
    2.1 白介素1 受体拮抗剂对LPS诱导的奶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
        2.1.1 引言
        2.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1.5 小结
    2.2 壳寡糖通过抑制IL-1β活性缓解LPS诱导的奶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
        2.2.1 引言
        2.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2.2.5 小结
    2.3 壳寡糖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缓解LPS诱导的奶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
        2.3.1 引言
        2.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2.3.5 小结
3 论文总体讨论和结论
    3.1 总体讨论
        3.1.1 COS通过NF-κB-IL-NO途径减缓PBMC的氧化应激
        3.1.2 Nrf2 与抗氧化酶在COS缓解PBMC氧化应激中的可能作用
    3.2 总体结论
4 存在问题和下一步研究领域
5 本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基于STSBPT策略探究ZPF及新型类似物靶向COX-2/PPAR-γ缓解LPS诱导的ALI/ARDS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中英文缩略词表
1.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进展
        1.2.1 NSAIDs的研究进展
        1.2.2 ALI/ARDS的研究进展
        1.2.3 靶点药物的局限性和优越性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2.ZPF主要代谢物的合成、结构表征鉴定及活性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细胞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溶液配制
        2.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5 ZPF相关代谢物的合成
        2.1.6 ZPF及其相关代谢物的结构表征鉴定及活性鉴定
        2.1.7 ZPF及其相关代谢物与COX结合的关键AAR的鉴定
        2.1.8 数据处理
    2.2 结果和分析
        2.2.1 ZPF及相关代谢物的结构表征
        2.2.2 ZPF及相关代谢物抑制COX-1和COX-2 酶活性
        2.2.3 分子对接软件分析ZPF及其代谢物与COX酶结合的关键AAR
        2.2.4 COX-2 关键AAR位点野生型和突变型载体的构建
        2.2.5 COX-2 活性氨基酸的突变试验进一步确证COX-2 酶的关键AAR
    2.3 讨论
3.基于STSBPT策略预测PPAR-γ作为ZPF和 M2 的关键抗炎靶点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细胞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溶液配制
        3.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5 基于STSBPT策略的活性口袋的类空间结合性比较
        3.1.6 细胞培养
        3.1.7 CETSA
        3.1.8 DARTS
        3.1.9 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蛋白表达水平
        3.1.10 数据处理
    3.2 结果和分析
        3.2.1 STSBPT策略的评判标准
        3.2.2 STSBPT策略预测PPAR-γ是 ZPF及 M2 的另一潜在抗炎靶点
        3.2.3 CETSA验证PPAR-γ是 ZPF及 M2 的另一潜在抗炎靶点
        3.2.4 DARTS验证PPAR-γ是 ZPF及 M2 的另一潜在抗炎靶点
    3.3 讨论
4.ZPF及 M2 抑制LPS所致的炎症反应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细胞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溶液配制
        4.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4.1.5 细胞培养
        4.1.6 CCK-8 法检测ZPF及 M2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4.1.7 RT-qPCR检测炎症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4.1.8 细胞核蛋白与细胞浆蛋白分离试验
        4.1.9 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蛋白表达水平
        4.1.10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4.1.11 LPS诱导的小鼠ALI/ARDS模型
        4.1.12 肺组织含水量的测定
        4.1.13 肺组织病理HE染色
        4.1.1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组织COX-2和PPAR-γ表达
        4.1.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和分析
        4.2.1 ZPF及M2对RAW264.7 细胞的毒性
        4.2.2 ZPF及M2抑制对LPS诱导的炎症反应
        4.2.3 ZPF及M2调控NF-κB和 PPAR-γ活性抑制LPS所致的炎症反应
        4.2.4 ZPF及M2调控MAPK-PPAR-γ/NF-κB途径缓解LPS所致的炎症反应
        4.2.5 ZPF及M2改善LPS诱导的小鼠肺部水肿和病理损伤
        4.2.6 ZPF及M2通过调控COX-2和PPAR-γ的表达改善LPS诱导的小鼠肺部病理损伤
    4.3 讨论
5.基于STSBPT策略的新型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细胞株
        5.1.2 主要试剂
        5.1.3 溶液配制
        5.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5.1.5 细胞培养
        5.1.6 新型类似物的设计和筛选
        5.1.7 新型类似物的合成
        5.1.8 新型类似物的结构表征鉴定
        5.1.9 CCK-8 法检测新型类似物对RAW264.7 细胞活力的影响
        5.1.10 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蛋白表达水平
        5.1.11 LPS诱导的小鼠ALI/ARDS模型
        5.1.12 肺组织含水量的测定
        5.1.13 肺组织病理HE染色
        5.1.1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组织COX-2和PPAR-γ表达
        5.1.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和分析
        5.2.1 新型类似物的筛选
        5.2.2 新型类似物的结构表征
        5.2.3 新型类似物对RAW264.7 细胞的细胞毒性
        5.2.4 新型类似物不同程度地缓解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COX-2和PPAR-γ的表达
        5.2.5 新型类似物改善LPS诱导的小鼠肺部水肿和病理损伤
        5.2.6 新型类似物通过调控COX-2和PPAR-γ的表达改善LPS诱导的小鼠肺部病理损伤
    5.3 讨论
6.全文总结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IFITM2抑制PRV增殖及PRV US3对其产生的拮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伪狂犬病病毒概述
        1.1 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组结构
        1.1.1 衣壳蛋白
        1.1.2 皮层蛋白
        1.1.3 包膜蛋白
        1.2 伪狂犬病病毒的复制周期
        1.3 伪狂犬病的流行情况
        1.4 伪狂犬病病毒检测技术
        1.4.1 病毒分离鉴定
        1.4.2 血清学检测
        1.4.3 分子生物学检测
        1.5 伪狂犬病病毒免疫逃逸相关机制研究
    2 固有免疫
        2.1 TLR信号通路
        2.2 RLR信号通路
        2.3 c GAS-STING信号通路
    3 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蛋白
        3.1 Viperin
        3.2 ISG15
        3.3 IFITs
        3.4 IFITM蛋白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猪源IFITM2 蛋白抑制PRV增殖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及处理
        1.2 细胞和毒株
        1.3 载体与引物
        1.4 试剂与设备
        1.5 PRV的检测
        1.5.1 各样品组织DNA的提取
        1.5.2 PCR扩增
        1.6 Myc-IFITM载体构建及蛋白表达验证
        1.6.1 细胞总RNA的提取
        1.6.2 Myc-IFITM载体的构建
        1.6.3 p CMV-Myc-IFITM质粒转染PK15 细胞
        1.6.4 IFITM蛋白表达验证
        1.7 荧光定量PCR检测PRV基因组DNA拷贝数
        1.8 IFN诱导对内源性IFITM表达的影响
        1.9 PRV感染对IFITM表达的影响
        1.9.1 病毒感染实验
        1.9.2 RT-q PCR检测IFITM m RNA转录
        1.10 过表达IFITM蛋白对PRV吸附和进入的影响
        1.11 细胞基因组DNA提取
        1.12 TCID_(50)测定病毒滴度
        1.13 CCK-8 实验
        1.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原检测结果
        2.2 IFITM基因的扩增与Myc-IFITM载体鉴定
        2.3 IFITM蛋白在PK15 细胞内表达验证
        2.4 IFN-α2a诱导下内源IFITM蛋白的表达
        2.5 PRV感染对IFITM基因转录的影响
        2.6 IFITM2 蛋白抑制PRV增殖效果初探
        2.7 IFITM对 PRV吸附和进入的影响
        2.8 IFITM对 IFN-β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猪源IFITM2 蛋白抑制PRV增殖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和毒株
        1.2 试剂与设备
        1.3 PRV对 IFN-α2a敏感性实验
        1.4 siRNA干扰实验
        1.5 RNAi IFITM2 表达对IFN抗病毒作用的影响
        1.6 RNAi IFITM2 蛋白表达对PRV吸附和进入的影响
        1.7 MβCDX处理PK15 细胞对PRV增殖的影响
        1.8 PF429242 处理PK15 细胞对PRV增殖的影响
        1.9 PF429242 处理对IFITM2 抗病毒作用的影响
        1.10 荧光定量PCR检测PRV基因组DNA拷贝数
        1.11 TCID_(50)测定病毒滴度
        1.12 CCK-8 实验
        1.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PRV对 IFN-α2a敏感性实验
        2.2 靶向IFITM2 基因的si RNA敲低效果检测
        2.3 RNAi IFITM2 蛋白对IFN-α2a抗病毒作用的调节
        2.4 RNAi IFITM2对PRV吸附和进入的影响
        2.5 MβCDX处理PK15 细胞抑制PRV增殖
        2.6 PF429242 处理对IFITM2 抗病毒作用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PRV US3蛋白对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和毒株
        1.2 载体与引物
        1.3 试剂与设备
        1.4 PRV感染对IFN诱导的IFITM2 表达的影响
        1.5 PRV感染对I型 IFN表达的影响
        1.6 PRV编码蛋白对I型 IFN表达的影响
        1.7 US3对c GAS-STING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1.8 US3 对内源性c GAS-STING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9 PRVUS3 蛋白对c GAS-STING、TBK1和IRF3(5D)激活的IFN-β表达的影响
        1.10 细胞RNA提取及RT-q PCR检测
        1.10.1 细胞总RNA的提取
        1.10.2 RT-q PCR
        1.11 CCK-8 实验
        1.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PRV感染对I型 IFN诱导的IFITM2 表达的影响
        2.2 PRV感染对poly(I:C)激活的I型干扰素表达的影响
        2.3 PRV编码蛋白对poly(I:C)激活的I型干扰素表达的影响
        2.4 US3 蛋白对PK15 细胞活力的影响
        2.5 US3对poly(d A:d T)激活的I型 IFN表达的影响
        2.6 US3 对内源性c GAS-STING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2.7 US3 抑制c GAS-STING、TBK1和IRF3(5D)介导的IFN-β表达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US3 蛋白拮抗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和毒株
        1.2 载体与引物
        1.3 试剂与设备
        1.4 US3 抑制IRF3 表达的验证
        1.5 细胞核蛋白与胞质蛋白的分离
        1.6 Co-IP
        1.7 细胞总蛋白提取及免疫印迹检测
        1.7.1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1.7.2 Western blot
        1.8 细胞RNA提取及RT-q PCR检测
        1.8.1 细胞总RNA的提取
        1.8.2 RT-q PCR
        1.9 US3 蛋白对下游ISGs m RNA表达的影响
        1.10 CCK-8 实验
        1.11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US3 与IRF3 之间互作验证
        2.2 蛋白酶体途径参与US3 诱导的IRF3 蛋白水平降低
        2.3 US3 对IRF3 入核的影响
        2.4 US3 对核输入蛋白KPNA3和KPNA4 表达的影响
        2.5 US3 与核输入蛋白KPNA3和KPNA4 之间的互作验证
        2.6 US3 对下游ISGs转录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导师简介

(6)miR-489调控心肌纤维化的机制及人参皂苷Re的干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肌纤维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人参皂苷Re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研究一 miR-489调节心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CFs形态学观察与纯度检测
        2 过表达miR-489抑制CFs分化和分泌
        3 过表达miR-489抑制myd88/NF-κB通路的活化
        4 抑制miR-489促进CFs分化和分泌
        5 抑制miR-489促进myd88/NF-κB通路活化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人参皂苷Re调节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人参皂苷Re改善AMI后心脏功能
        2 人参皂苷Re抑制AMI后心肌代偿性肥厚
        3 人参皂苷Re减轻AMI后心肌损伤
        4 人参皂苷Re改善AMI后心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5 人参皂苷Re抑制AMI后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
        6 人参皂苷R调控AMI后miR-489和myd88 mRNA的表达
        7 人参皂苷Re抑制AMI诱导的myd88/NF-κB通路活化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人参皂苷Re干预AngⅡ诱导CFs生物学行为改变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人参皂苷Re干预CFs的浓度筛选
        2 人参皂苷Re抑制AngⅡ诱导的CFs分化
        3 人参皂苷Re抑制AngⅡ诱导的CFs迁移
        4 人参皂苷R抑制AngⅡ诱导的CFs中胶原蛋白的表达
        5 人参皂苷Re抑制AngⅡ诱导的CFs中myd88/NF-κB通路活化
        6 人参皂苷Re调节CFs中miR-489和myd88 mRNA的表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结语
创新点
基金项目
主要仪器设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7)电针调控TLR4/NF-κB p65通路改善FD大鼠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干预对FD大鼠生长发育指标、胃肠动力、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2.2 建立FD模型
        2.3 标本采集
        2.4 检测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各组大鼠体质量比较
        3.3 3h进食量比较
        3.4 棉巢实验
        3.5 各组大鼠胃排空率比较
        3.6 各组大鼠小肠推进率比较
        3.7 各组大鼠十二指肠形态学变化
    4 讨论
实验二 电针干预对FD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炎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2.2 建立FD模型
        2.3 标本采集
        2.4 检测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血清IL-6 含量比较
        3.2 各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比较
        3.3 各组大鼠十二指肠IL-6 蛋白表达
        3.4 各组大鼠十二指肠TNF-α蛋白表达
    4 讨论
实验三 电针干预对FD大鼠十二指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2.2 建立FD模型
        2.3 标本采集
        2.4 检测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血清DAO水平比较
        3.2 各组大鼠血清D-乳酸水平比较
        3.3 各组大鼠血清SIgA水平比较
        3.4 各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细胞间连接蛋白的变化
        3.5 各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细胞间连接蛋白基因转录水平变化
        3.6 各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超微结构变化
    4 讨论
实验四 电针干预对FD大鼠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 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2.2 建立FD模型
        2.3 标本采集
        2.4 检测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FD大鼠十二指肠组织TLR4/NF-κB p65 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3.2 各组大鼠十二指肠TLR4,NF-κB p65 基因转录表达水平
        3.3 各组大鼠十二指肠NF-κB核转位情况
    4 讨论
讨论
    1.FD的流行病学
    2.FD的发病机制
        2.1 胃肠道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
        2.2 十二指肠黏膜低度炎症及十二指肠中心说
        2.3 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
        2.4 脑肠互动异常
    3.FD的治疗现状
        3.1 促动力剂和其他用于改善动力的药物
        3.2 草药制剂
        3.3 抑酸剂
        3.4 神经调节剂和其他镇痛剂
        3.5 抗生素及益生菌
        3.6 靶向抑制十二指肠低度炎症药物
        3.7 针灸疗法
    4.电针干预FD大鼠作用机制探讨
        4.1 电针可减轻FD相关症状或效应
        4.2 电针修复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减轻肠道低度炎症
        4.3 电针减轻十二指肠低度炎症,促进炎症因子清除
        4.4 电针抑制TLR4/NF-κB p65 通路减轻炎症反应
        4.5 电针调控TLR4/NF-κBp65 通路改善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作用机制
结语
本研究的创新点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肠黏膜屏障与功能性胃肠病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8)基于NF-κB通路探讨不同浓度IL-33对人肝癌Huh-7细胞的侵袭、凋亡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系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主要耗材
    1.5 试剂配制
    1.6 实验方法
        1.6.1 细胞复苏
        1.6.2 细胞传代
        1.6.3 细胞冻存
        1.6.4 Transwell 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1.6.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1.6.6 qRT-PCR检测NF-κB p65 mRNA表达
        1.6.7 Western Blot 检测蛋白的表达
        1.6.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人肝癌 Huh-7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2.2 各组人肝癌 Huh-7 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2.3 qRT-PCR结果
        2.3.1 提取的总RNA浓度、纯度检测
        2.3.2 各组人肝癌 Huh-7 细胞 NF-κB p65m RNA 表达的影响
    2.4 各组人肝癌 Huh-7 细胞 NF-κB p65 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NF-κB 通路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9)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软骨退变的炎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Abbreviation)
前言
    1.髋臼骨折的研究现状
    2.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基础研究现状
    3.PTOA软骨退变的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4.淫羊藿苷治疗PTOA的机制研究进展
    5.中医“治未病”理论对髋臼骨折术后PTOA治疗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研究
    1.研究方法
        1.1.患者检索策略
        1.2.患者纳入、排除标准
        1.3.患者PTOA评价标准与方法
        1.4.观察指标
        1.5.统计方法
    2.结果
        2.1.患者的特征资料
        2.2.患者的PTOA发生率
    3.讨论
        3.1.两组患者特征资料结果比较分析
        3.2.两组患者PTOA发生率结果分析
        3.3.祖国医学对髋臼骨折的认识
        3.4.现代研究对PTOA的认识及治疗概述
        3.5.祖国医学对PTOA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概述
        3.6.本研究的局限性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1.2.主要仪器与试剂
        1.3.分组与造模方法
        1.4.取材方法
        1.5.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1.6.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一般情况比较
        2.2.大体观比较
        2.3.X线表现及OA放射学半定量评分比较
        2.4.病理组织学表现及Mankin病理组织学评分比较
    3.讨论
        3.1.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模型的特点
        3.2.本章建立的PTOA模型与常见PTOA模型的比较
        3.3.兔较其他实验动物在髋臼骨折继发PTOA研究中的优势
        3.4.本章研究的局限性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淫羊藿苷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软骨退变的炎症机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1.2.主要试剂与仪器
        1.3.分组与造模方法
        1.4.干预方法
        1.5.取材方法
        1.6.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7.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关节液或滑膜组织IL-1β、TNF-α 的含量
        2.2.关节滑膜组织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
        2.3.关节软骨组织分解代谢标志物MMP-1、MMP-13 的蛋白与m RNA表达水平
        2.4.关节软骨组织合成代谢标志物Aggrecan、CollagenⅡ的蛋白与m RNA表达水平
        2.5.软骨细胞凋亡指数
        2.6.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学表现
    3.讨论
        3.1.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髋臼骨折继发PTOA治疗的指导意义
        3.2.关节液及滑膜组织IL-1β、TNF-α 的含量比较结果分析
        3.3.关节滑膜组织中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比较结果分析
        3.4.软骨组织分解代谢标志物MMP-1、MMP-13 的表达比较结果分析
        3.5.软骨组织合成代谢标志物Aggrecan、CollagenⅡ的表达比较结果分析
        3.6.软骨细胞凋亡指数比较结果分析
        3.7.关节软骨组织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比较结果分析
        3.8.各指标观测时间节点选择依据
        3.9.淫羊藿苷防治PTOA的潜在作用机制
        3.10.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淫羊藿苷对IL-1β 诱导的人软骨细胞炎症表型干预机制的体外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试剂与仪器
        1.2.人软骨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与鉴定方法
        1.3.ICA作用于HC-A的最佳浓度检测方法
        1.4.分组、造模与干预方法
        1.5.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1.6.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HC-A的鉴定
        2.2.ICA作用于HC-A的最佳浓度
        2.3.各组HC-A上清液炎症介质PGE-2、NO的含量比较
        2.4.各组HC-A 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比较
        2.5.各组HC-A分解代谢水平比较
        2.6.各组HC-A合成代谢水平比较
        2.7.各组HC-A凋亡水平比较
    3.讨论
        3.1.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ICA预处理对IL-1β 诱导的人软骨细胞炎症表型的影响
        3.2.ICA作用于HC-A的最佳浓度结果分析
        3.3.HC-A上清液的炎症介质PGE-2、NO含量比较结果分析
        3.4.HC-A 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比较结果分析
        3.5.HC-A代谢的表达比较结果分析
        3.6.HC-A凋亡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3.7.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4.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综述 创伤性关节炎的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中医“通阳理论”的研究进展
    1 “通阳理论”的起源
    2 “通阳理论”的发展
    3 “通阳理论”的完善
    4 “通阳法”在NAFLD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方规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样本量计算
    6 质量控制
    7 调查内容
    8 统计分析
    9 结果
    10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PPARγ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巨噬细胞、炎性反应与胰岛素抵抗
    1 肝脏中的巨噬细胞
    2 NAFLD中的巨噬细胞
    3 巨噬细胞极化
    4 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
    5 巨噬细胞极化激活机制
    6 脂肪组织与脂肪肝之间的联系
    7 巨噬细胞与胰岛素抵抗
    8 巨噬细胞的临床意义
    9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二 NAFLD中医PRO量表
附录三 博士期间文章发表与科研
致谢

四、NF-κB拮抗措施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IL10在牛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D]. 高明春. 吉林大学, 2021
  • [2]β-内啡肽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D]. 蔡和乐. 扬州大学, 2021
  • [3]壳寡糖通过NF-κB通路缓解奶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氧化应激的机理研究[D]. 齐敬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4]基于STSBPT策略探究ZPF及新型类似物靶向COX-2/PPAR-γ缓解LPS诱导的ALI/ARDS作用[D]. 陆启荣.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5]IFITM2抑制PRV增殖及PRV US3对其产生的拮抗机制研究[D]. 谢晶莹.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6]miR-489调控心肌纤维化的机制及人参皂苷Re的干预作用研究[D]. 孙敬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7]电针调控TLR4/NF-κB p65通路改善FD大鼠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研究[D]. 王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NF-κB通路探讨不同浓度IL-33对人肝癌Huh-7细胞的侵袭、凋亡影响[D]. 凌海瑞.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9]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软骨退变的炎症机制研究[D]. 丰瑞兵.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D]. 刘云.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NF-κB拮抗措施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