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当前税收收入增长态势的冷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周笑梅[1](2021)在《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表征。自国家启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来,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智库的政策咨询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与现阶段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仍明显不相称。制约智库发展的突出困境在于:在新型智库最重要的关系中,智库与政府双向维度同时存在深层体制改革的阻滞,且彼此复杂纠缠。一方面,这种制约呈现为相应的国家制度供给不足与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滞后,另一方面,新型智库在对自我重塑的能动把握上也存在观念滞后、行动迟滞、内部机制创新不足。内外部因素的复杂交错,致使新型智库依然受制于传统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难以支持智库转型所需要的决策研究范式及运营模式的现代跃迁,因而也难以全面达成自身应有的职责担当,在整体上呈现深层结构性矛盾。如果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单纯指向智库内部机制,或单纯指向政府制度供给,都难以有效解释问题的深层归因和回应问题的复杂性。本文试图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背景中,对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与认知新型智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并从中探寻其发展的深层结构性影响因素,进而系统探索对其发展优化更具应用价值的实践对策。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问题。新型智库建设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决策效率,关系到由国家决策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当前在国内国际复杂局势中,同时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而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对人类经济社会结构及运行模式深刻复杂的改变与形塑,则使这种机遇与挑战空前放大,进而使智库对国家及政府决策能力的重大影响进一步突显,作为决策体制改革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新型智库的良性发展成为意义重大的现实与理论问题。在国家治理总体架构下,存在三个对新型智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维度:国家的制度供给、智库的内部治理、智库的外部关系。这三个维度既决定着智库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空间,同时也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与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依据国家治理、参与式治理、网络化治理、决策过程参与等理论,基于“国家制度供给-智库内部治理-智库外部关系”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国内外智库发展经验较为系统的考察,以31个省市自治区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分别在三个基本维度下展开深入系统研究,以剖析新型智库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优化路径及对策。在形成对新型智库发展状况及问题判断时,本文做了一定数量国内外实践案例的实证分析,特别是以31个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详细开展了相关研究。结合学术文献研读及理论资源支撑,基于以上综合考察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新型智库发展优化对策:第一,在政府维度,加大力度扭转突出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加强对新型智库发展的制度供给和赋权。新型智库发展制度供给体系应包括:决策过程参与保障制度、机构主体重塑保障制度、智库市场化运行保障制度、智库现代传播保障机制等内容。第二,在智库内部治理维度,探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并在清晰战略目标定位前提下,对智库的研究机制、管理机制、运营机制等进行系统创新。第三,在智库外部关系维度,围绕新型智库发展所形成的重要外部关系,以激活主体能量与活力为前提,建构政府主导、智库发挥重要作用的网络化治理合作伙伴关系。在三个基本维度分别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整体性政策建议:优化国家对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布局,持续培育现代政治文明;在秉持稳步渐进改革原则的同时,加快提升新型智库发展相关立法层次,以强大的国家立法保障并规范新型智库发展;合理布局新型智库发展体系,以建立和形成有效保障各类智库均衡而充满活力发展的资源配置模式,维护不同类型智库共同构成的整体国家知识资源及决策智慧宝库;积极回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推动新型智库信息平台基础设施整体升级,制定并实施涵盖政府、智库、企业及社会的互联互通、共建共治共享的知识管理及数据库网络,为建立国家智慧决策模式做足准备,以提高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万筠[2](2020)在《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日益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社会的兴起,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的生活垃圾问题逐渐暴露并日趋严峻,据统计现在全国2/3以上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困境。我国自八十年代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开始出台专项政策以来,经历了早期的随意丢弃简单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集中收集处理、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源头分类的综合治理阶段,然而其在发展变迁中却并非一帆风顺,曾面临着焚烧设施大规模兴建期和反焚烧冲突频发的矛盾,也在垃圾分类推广中出现时而暂缓停滞、时而积极热情的现象。基于这些实践观察和矛盾张力,本研究尝试探究的问题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形态?在中国的制度结构和政策运行中,如何理解这种变迁形态的运行机理和内在动力?随着政策变迁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可了政策变迁的非线性发展形态,结合着对中外政策变迁代表性理论的梳理,本研究从政策窗口开启的机会视角、行动者之间的博弈互动视角、制度与时机兼顾的转换视角对其不足和启示进行评析,并继而提出了“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分析框架用来分析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阶段形态、均衡式发展机理、及间断发生的因果机制,为政策优化和城市治理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并进一步回应和推动本土化政策变迁理论的发展。在构建并利用“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框架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政策内容分析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历史和逻辑统一法、半结构访谈法等方法来分析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发展的形态特征、内在机理和因果机制。具体而言,本研究在实证分析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安排:首先,在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形态的分析判断上,借助政策范式理论的序列分布设定判断标准,通过与政策内容分析法的结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处理和具体解读,并进而划分出四个时期,分别为:末端被动管理的第一个均衡期(1986—2003年)、鼓励市场参与的第二个均衡期(2004—2009年)、冲突频发和转向源头防治的间断期(2010—2016年)、以及源头防治和公众参与的新均衡期(2017—至今)。其次,在针对推动均衡式变迁的机理解释上,借助制度结构对中国政策运行过程的影响,推导出自上而下的“中央政策制定—地方偏好执行—社会反馈互动”政策运行“三阶段”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制度惯性在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阻力及成本作用形式:中央政策制定阶段的价值导向固化提升认知成本、地方偏好执行阶段的路径依赖提升决策和交易成本、社会反馈互动阶段的参与渠道缺失提升信息成本,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中的均衡期产生、维持及推动新均衡期重新出现的内在运行机理。再次,在针对间断发生的因果机制分析上,具体进入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政策在各地执行过程中因遭遇反焚烧冲突所形成的间断发生场域,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讨并验证间断结果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因果机制,并将其归纳为:扩大社会影响的“负面形象—媒体互激”、政府维稳压力下的“焦点—吸纳”、维稳压力与社会影响共存的“媒体互激—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员—共识”四种模式,在将四种模式统一整合后补充了行动者之间如何互动导致间断结果出现的因果机制链条,也进一步完善了从机会之窗开启到间断结果出现的中间逻辑环节。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分析框架进行了补充完善,将均衡运行机理、间断因果机制的分析结论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顶层设计和过程优化进行结合,并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未来发展之路作以展望。限于作者有限的知识能力,本研究或有以下三方面的理论贡献:其一,对政策变迁形态认知边界的拓展。本研究对间断均衡的变迁形态判断持肯定态度,在融合了政策范式理论后重新设定了形态判断标准,并通过对政策文本材料的内容分析,将原来应用在公共财政领域的研究材料和判断标准进行了拓展,并将间断期视为一段时期的矛盾凸显期。其二,通过对政策运行过程的提炼,分析了制度惯性对均衡式变迁的作用机制。聚焦决策环节的传统变迁理论分析是一种截面式的观察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渐进式变迁逻辑的关注,本研究将中国的政策运行过程进行了自上而下的三阶段提炼,并通过制度惯性在其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分析了均衡式变迁的内在机理,是一种关注政策长期发展的历时性视角。其三,通过间断发生场域概念的提炼和具体分析,补充了政策间断出现的因果机制。传统理论对“机会之窗”开启到间断出现的中间因果机制并未给予足够关注,本研究通过对焦点事件开启机会之窗后各主体的行为互动进行了 fsQCA分析,回应了传统理论对因果机制分析不足的问题,并由此对间断发生的变迁过程优化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付一凡[3](2020)在《方兴XX号城投信托产品违约案例分析》文中认为2014发布的“43号文”(1)和2015年正式实施的新《预算法》,让市场认识到了监管层面对于整治政府债务问题的决心。财政部多次表态,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之后城投公司举债不属于地方政府债务,然而2015年以来城投公司通过信托融资时仍存在地方政府违规担保现象,伴随着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城投公司的资管产品违约增多,2018-2019年6月末发生的涉及城投公司的信托违约事件中就有8起存在地方政府违规担保的情况。文章关于城投公司信托产品违约的研究对发掘城投公司债务风险因素、减少以后违约的发生有一定意义。文章主要围绕S省首个城投信托产品违约案例展开,H城投即便有全国百强县(2)实力的C市经济财政做支撑仍然发生了信托产品违约,为了探明原因,论文逐层对案例进行分析。论文首先在阐明城投公司的产生及其债务扩张等问题后对案例背景及违约展开介绍。而后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H城投的财务状况详细分析发现公司财务状况不佳,存在实际短期偿债能力弱、资产变现差、盈利结构不理想、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公司对外担保涉诉还直接影响了本案例中信托产品的本息偿还。接着,文章还发现政策收紧对H城投的融资压缩也是造成其违约的重要推手,公司“借新还旧”的模式对政策收紧十分敏感,相关方的违规操作也是造成违约的重要原因。最后就该事件影响而言,虽然H城投信托违约后对其自身融资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对于推动信托业打破刚性兑付却是又向前迈出了一步。文章通过对“方兴XX号”产品的违约案例分析后发现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仍需完善,这是解决城投债务问题的源头问题,同时对地方政府行为需要更加规范、强化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才能更加有效防范城投公司的债务风险,文章还针对城投公司自身的财务改善提出了相应的见解,肯定了城投公司在社会发展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最后文章就金融机构的规范化操作和城投公司的转型方向进行切实可行的展望讨论。论文所选案例较为新颖,对分析城投债务违约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城投信托角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补充。
翟羽佳[4](2020)在《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潜力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三个旅游特色小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在不断向前推进,特色小镇的提出与建设为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旅游特色小镇作为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对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及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经过近几年对旅游特色小镇的大力建设,各地也都分别培育出一批以发展旅游为主、产业特色显着、宜居宜业和富有活力的小镇,并呈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地区在进行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时出现盲目跟风、急于求成、定位不准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已建成的一些旅游特色小镇发展能力不足,不能以一个健康的形态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为避免各地对建设旅游特色小镇盲目跟风以及为已在规划建设中的旅游特色小镇找出提升小镇未来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潜力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通过对与特色小镇、旅游特色小镇以及旅游发展潜力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结合当前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从旅游产业发展要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以及旅游发展保障条件三个方面探讨了影响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潜力的因素;在总结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旅游学与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征询相关专家意见,从产业发展潜力、旅游发展潜力和发展保障潜力三个维度出发构建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随之,选取云南省的弥勒可邑小镇、鲁布革布依风情小镇和屏边滴水苗城三个省级旅游特色小镇为案例地做实证研究,首先分析各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然后运用统计学中的多目标线性函数法对三个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潜力进行测评并对指标体系中各层次的发展潜力测评结果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三个小镇中,弥勒可邑小镇发展潜力值最高、鲁布革布依风情小镇次之、滴水苗城发展潜力得分值最低;最后,根据对三个旅游特色小镇各层级发展潜力测评结果的详细分析,从产业发展、旅游发展以及小镇系统功能完善等几个方面为三个旅游特色小镇提出针对性的发展潜力提升建议。
黄家强[5](2020)在《税法确定性原则的解构、观省与增进》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主权国家内部主客观因素的不确定性,以及主权国家之间的税制差异化等原因,内国与跨国的税收不确定性问题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关注焦点。我国大陆地区正处于税制改革和税收法治的协同推进期,不确定性的客观环境、税法设计、税法运行等错综交织,所面临的内国税收不确定性问题更为突出。步入新时代以降,我国正值促进国家转型发展、深入财税体制改革和全面落实税收法定期,“国家转型”“税制改革”与“税收法治”构成了税收领域之三大时代背景,如何在社会系统的不确定性变化之中建构一个确定性与开放性相适应的税法系统,使税法确定性思想回应其保障人权和国家治理之功能,成为我国当前及未来税收治理的中心话题。确定性乃税收三性之一,意指公民向国家缴纳的税收应是明确固定的。在现代租税法治国家中,税收之确定应是税收法治运行之结果产出,即税收确定性品格离不开税法确定性原则之提倡与追逐。税法确定性原则系法律确定性原则之税法领域具体映射,可从不同维度加以解构,包括税法的明确性与稳定性原则,税法规范确定性与税法适用确定性原则之二维面向。一方面,税法应当尽可能地做到明确具体、简单清晰、通俗易懂,避免税法的模糊歧义、复杂晦涩,同时,税法也要保持基本的稳定性,减少不必要的、频繁的、时机不当的税法变动,以确保税法的可预见性、可理解性以及安定性;另一方面,税法既要达成静态规范层面的确定性状态,也要实现动态适用层面的确定性目标,只有在确定性税法规范与适用之共同作用下,才能最终抵达法治语境下的税收确定性之理想彼岸。然而,税法确定性原则终归只是一种相对主义的理论产物,现实情境中税法规范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精确性,也不会一直保持稳定不变,“税法不是完美无暇的,也不是机械僵化的”。其一,在税法明确性方面,模糊性是税法的客观现象,无论税法设计得如何精细周至,都不能彻底消除税法的模糊性,存在着立法者故意模糊处理技术之运用,应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共同努力,尽可能地降低税法的模糊性程度;复杂性是税法之现实流弊,不论是单一税法还是整体税法都显示出程度不一的繁密性、技术性、多样性、不确定性等复杂特征,简化是现代税制重塑、税法设计和税政改革的方向;层级性是税法之法源特性,不同类型的立法事项应交由不同层级的税法规范予以明确,保留立法事项不宜授权,授权立法事项不宜再转授权、职权立法事项应当依法行使。其二,在税法稳定性方面,其稳定性诉求常常受到回应型、溯及型和试验型税法的灵活性、追溯性和发展性等冲击,在收入与调控二元功能结构下,税法既要灵活回应现实中的政策调控需要,又要确保调控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保护纳税人信赖利益和实现其他法律意图上,税法应在坚持“法不溯及既往为原则,有利溯及既往为例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税法追溯适用;在暂行法立法、授权立法、试点立法、过渡立法等共同组成的试验型税法模式下,应妥善处理好改革与立法之间的关系,平衡好渐进式税制改革与试验型税收立法中发展型法治与稳定型法治之价值冲突。基于上述相对主义立场,从正向上树立税法确定性之远大理想,从反向上观察和分析税法不确定性之因应表现,实属认真对待税法确定性之正确态度。从税法规范的构成要素来看,税法规范的不确定性体现在概念、规则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税法适用也经常面临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税收行为当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既有税法本身的原因,也有法外因素的介入,在逐一剖析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解释、漏洞填补、价值补充等法释义学技术,以及从事实认定、推理解释、行为规范的法逻辑学维度予以突破,推动个案中税法适用的确定性是税法确定性原则的实质要求,法教义学进路有助于税法规范确定性程度的向上递进。综上,在“解构——观省——增进”的逻辑思路下,根据税法确定性原则之理论构造、实践观省,针对我国税收立法中的法律空洞化、授权广泛性、技术滞后性,以及税法运行中税务执法标准不统一、税收司法裁判不专业和税收守法意识不强烈等不确定性现象,待新一轮税制改革和全面落实税收法定的双重任务完成之后,即将步入我国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中国之治”新时代,未来我国应突出国家治理语境下税收法治的高质量建构和运行,从立法策略和制度策略上增进税法规范与适用的确定性,实现税法规范和适用迈向更高层次的税收实质法定阶段。首先,应逐渐从“薄法治”向“厚法治”转变,坚持人大主导下的精细化税收立法思维,减少并规范横向授权立法,根据地方自主治理的需要,适当增加纵向授权立法,坚持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从基本法补位、分支法列明和系统法统合方向塑造完整严密的税法体系,规制税法规范调整的频率、幅度和过程。其次,从引入税务事先裁定制度、健全执法说明理由制度和改进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等方面优化税收执法,从推进税法解释权共享、确立尊重行政专业判断和加快税务司法专门化方面开放税收司法,从税收失信惩戒的强制威慑、税收守信激励的引导助推和税法责任保险的市场开拓方面提高纳税遵从,以期增进税法适用的确定性。
刘慧[6](2020)在《开发区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进入新时代,这既是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发展转型的重要挑战。当前,中国经济既面临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频发的外部环境,也面临着国内劳动力成本迅速攀升、资源环境束紧等不利形势,再加上“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世界主要经济体受到疫情影响增长动能不足,面对经济发展内外疲软的局面,中国亟需寻找有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途径和手段,实现发展方式的动力转变,从依靠要素驱动向依靠创新、结构升级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开发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试验田和区位导向性政策的代表,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当前中国经济亟待转型升级的形势下,各地的开发区究竟有没有提升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呢?如果有的话,质量提升效应有多大,又是通过哪些渠道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这显然关乎开发区政策的有效性问题。遗憾的是现有文献对这一宏观问题并没有给出回答,综合运用全样本的开发区数据进行全面评估更是在文献上鲜有涉及。本文以开发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经济环境改善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系统研究开发区对城市经济高质量的影响,并探究其中的作用途径和机理。首先,本文通过对开发区与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相关的理论和文献的梳理、归纳,从而厘清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其次,探究开发区设立的历史环境与背景,回顾开发区的发展历程与脉络,展现全国开发区设立与经济发展质量的趋势,为我们直观把握开发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奠定了分析基础。再次,基于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与框架,构建开发区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在数理模型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区能够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假说,并通过经济理论上的深入分析,阐释了开发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在理论机制。又次,使用中国272个城市及以上层面的大样本数据,运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开发区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揭示了其中内在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丰富的异质性分析,多方位的展示了开发区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效应,大大丰富了本文的结论。最后,基于前面理论和实证层面的结论,结合中国各地开发区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尽可能发挥开发区的城市质量提升效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和发现:第一,通过梳理提炼开发区与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发现工业区位理论为开发区的选址提供了基本思路,产业集群理论、增长极理论为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而区域辐射理论、技术扩散理论和创新集群理论都暗含着开发区在设立与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对城市经济发展质量产生影响。第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开发区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与总结,发现开发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但从长期来看,开发区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增长、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呈现出正向的相关关系,即开发区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第三,基于经济理论中的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与研究框架,构建开发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数理模型,按照开发区在设立、短期、长期三个不同长度的时间段去探索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影响,理论模型的结果表明开发区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显现的,即开发区设立与发展的时间越长,其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越突出。第四,开发区能够通过学习效应、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促进区域创新,并且还能在促进区域创新的基础上通过示范效应、联动效应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更是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第五,实证研究表明,开发区能对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产生明显的提升效应,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一致的。多维度的稳健性测试表明,基准模型十分稳健可靠,开发区可以强力提升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异质性研究还发现:开发区的质量提升效应在西部地区最明显,其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效应最弱;相比于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普通城市的开发区质量提升效应最强烈;国家级开发区明显大于省级及以下开发区的城市质量提升效应;2003-2008年设立开发区的城市质量提升效应明显大于样本期后半段(2009-2016)。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开发区的城市质量提升效应的大小与该地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城市的制度质量或市场化程度越高,开发区带来的发展质量提升效应就越明显。同时,在样本的前半期,制度质量的影响作用更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质量对开发区的城市质量提升效应有所弱化。第六,实证上检验开发区是否通过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这两大主效应影响了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即去探求开发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采用复旦大学发布的城市创新指数来表征城市的创新水平,在控制了影响城市创新的重要特征变量后,开发区仍然能促进所在城市的创新活动,显示出开发区在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城市创新发展方面的强大作用和影响。同时还发现,虽然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都具有显着的创新推动效应,但国家级开发区的这种创新效应更明显。(2)以测算的产业结构升级指数表征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控制了影响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特征变量后,开发区仍然能显示出优化升级所在城市产业结构的作用,暗示着设立开发区在推动城市产业高端化、合理化方面具有的深刻影响。多种稳健性检验结果继续支持基准模型的发现。分开发区级别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开发区的这种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主要表现在国家级开发区上,省级及以下开发区尽管也存在这种效应,但是作用力度相对较弱。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重视开发区转型升级,强化开发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重视西部开发区建设,推动开发区的区域平衡发展;重视制度建设,为开发区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期能通过以上措施发挥并放大开发区的城市质量提升效应,显着提高开发区的经济绩效。
周旺旺[7](2020)在《中国与欧元区货币合作研究 ——基于协商货币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国际货币政治中,国际货币的发展过程近年逐渐成为学界众多研究关注的主题。一国货币要穿越国界成为国际领域通用的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既需要货币发行国的政治支持,也离不开其他国家对这种货币的需求。当然,一国货币若最终要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必然是受市场力量的推动。但是,国际政治经学研究更关注国际货币发展初期背后的政治推动因素。尤其是发行国在本国货币国际化过程中的政策举动和其他国家对这些政策举动的回应研究,对于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和未来都是有重大意义的。根据协商货币理论视角,协商货币的发行国和合作方会进行讨价还价的政治经济协商。发行国会进行政策吸引,以鼓励他国对本币的支持,合作方将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回应这些吸引。国内政治体制和经济金融需求将影响合作方对协商货币政策吸引的具体回应。本文专注于欧洲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回应研究,发现欧元区的几个央行和成员国均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与中国建立了大同小异的人民币合作项目。通过采用内容分析、深度访谈和案例对比等研究方法,本文发现,关于中欧本币互换合作:欧洲央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的本币互换协议。一方面,中国与欧元区之间庞大的经贸、投资体量成为中欧本币互换协议建立的市场前提。因此市场的发展决定欧元区必须要设置好人民币流动性安全网,避免欧元区出现人民币流动性不足而导致内部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将建立本币互换协议视为关乎自身重大利益的成员国如法国、德国政府,向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施压,积极推动中欧本币互换协议的高效落实;中德货币合作:是地方政府主导推动,由德国工商业组织、人民币倡议小组、德国央行和联邦政府高层协助推动的。人民币的政策吸引可促进中德双边贸易结算、法兰克福金融中心发展和提升德国整体的实体经济利益。德国联邦政府认为中德货币合作有利于德国实体经济发展,在人民币合作过程中主要发挥了背书作用。法兰克福怀有建设全球金融中心的愿景,自2013年开始,黑森州地方政府作为法兰克福金融中心所在地,在整个中德货币合作过程中发挥了主导者角色;中法货币合作:法国政府在合作中发挥了主导者角色。法国总统、财政部长、外交部长均参与其中。法国央行在合作过程中发挥了先锋作用,一开始即内部施压欧洲央行将本币互换协议纳入优先议程。巴黎欧洲金融市场协会从2010年开始就鼓励法国企业在中法之间的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并推动中法之间的金融交流。法国政府需要以金融中心建设实现融资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中卢货币合作:卢森堡在与人民币货币合作之前已属于国际一流的专业性金融中心。金融危机后,面对国际金融监管压力和长远发展要求,卢森堡回应与人民币长期合作的收益,提升金融多样性,发展人民币离岸投资中心、RQFII基金中心和人民币债券交易中心。作为仰仗金融业生存的欧洲小国,卢森堡动员了大公、政府财政部和金融推广署等重要力量,支持卢森堡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产品发展。加深对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发行国的政策行为和支持国的回应政策研究,既有学理意义,又存有现实政策意义。学理角度,本文假设协商货币的政策吸引可以推动货币合作,对政策吸引的收益需求强的国家倾向与中国高效建立货币合作。在现实政治角度,通过欧元区主要国家与中国货币合作的实证研究,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地区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提升。
黄景徐[8](2019)在《论税收预约裁定法律制度的本土构建》文中指出税收预约裁定制度肇始于1911年的瑞典,目前已发展为国际上通行且成熟的税收管理制度,其意义在于提高税法确定性,保护纳税人的权益。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税收运行机制日趋复杂的背景下,税收立法的宏观性和不确定性往往使得纳税人不能准确地预判其经济行为所带来的税收后果,显示了税收法定原则落实的艰难性。同时,传统的税法解释方法也呈现出难以有效地解决税收立法不确定性的问题。作为舶来制度,税收预约裁定制度在2015年《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中初次亮相但最终未能获得通过。国家税务总局在近几年来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各地区税务机关也纷纷开展创新试点。但由于税务机关缺乏前瞻性、系统性的思路以及对该制度定位不准确,有将该制度异化为税收筹划工具的嫌疑,较为明显地偏离税收预约裁定制度原本的价值意义。如何推进税收预约裁定制度入法进程,如何使得其与中国国情无缝衔接、相互融洽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和积极地推进对策研究。本文运用法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试图从必要性、可行性的角度对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本土化进行探讨和对该制度本身进行研究设计。本文通过精确界定其概念和深层解析其本质,并对其独特法律价值进行剖析,以此为基础引出税收预约裁定制度本土构建必要性的讨论;从不同维度进行对税收预约裁定本土化的应然审视,以此为基础引出税收预约裁定制度本土构建可行性的讨论;在实践层面上实然分析我国税收预约裁定的探索情况和典型国家的制度设计情况,对我国实践的缺陷进行反思和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借鉴,以期助力该制度本土化的最终涅盘。本文通过对传统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吸收,将税法解释和行政承诺两个解读视角相糅合,提炼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本质为“一项以税法解释为中心的行政承诺”;并从经济基础、法律基础和社会基础这三个不同的维度阐释我国具备构建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条件和基础,拓宽税收预约裁定制度本土化的讨论视角。另基于影响政策执行的四大变量,对我国税收预约裁定的实践缺陷进行合乎实情的论述和理性通透的考察,为解决舶来制度与自身国情如何紧密耦合提供新思路,为即将迎来的税收征收管理法新修订和“一带一路”合作共建倡议的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张浪[9](2019)在《PPP项目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但从目前来看,截至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仅59.58%。在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过程中,人们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势必会不断增长。然而我国公共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责任更多由地方政府承担,造成地方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加之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规模迅速膨胀,财政金融风险不断加大。随着中央加大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管控,地方政府长期依赖的平台融资时代宣告终结。PPP模式作为政府拓宽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融资渠道,被大力推广。但是,各地的PPP项目在短期内呈现爆炸式增长,假PPP不断涌现。实践经验表明,质量不高的PPP项目反而会增加政府财政负担。故此研究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的研究,本文采用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来看,以宜昌市点军区地下综合管廊及市政道路工程项目为例,在测算项目总支出责任之前,先对2016年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财政承受能力按高低分为四类,根据分类结果再对财政部发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中的10%的“红线”进行修正。通过计算,宜昌市的财政承受能力为第二类,因此汇总宜昌市本PPP项目和宜昌市已实施过的其他PPP项目的财政支出责任总额不应超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这种方法考虑了PPP项目所属辖区的财政承受能力,实际上是在原有的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再加上一个安全阀。
吕阳[10](2019)在《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国家、社会、单位、家庭、个人等都是老龄化时代发展的重要责任主体,主体间的关系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别点,它们共同支撑着养老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福利多元主体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中各有侧重点,为维持公平正义的社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环境提供了持久保障。养老服务业不仅是一项核心的民生事业,一种未来的潜力行业,而且是诸多经济现象的纽带,是决定经济能否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稳健器。所以,明确政府引导职责功能,充分运用及保证财政政策工具效率尤为关键。当前的实体养老服务业困局已成:一是生育率、死亡率低。需要直面底部顶部老龄化双重压力;二是养老金贮备严重不足。若不投资会导致亏损,投资又会面临潜在风险,养老金的收缴、发放、投资正面临选择性难题;三是代际养老压力大。中年人工作、住房、培养子女的难度陡增,无暇顾及老年人赡养,寿命延长将会面临60岁以上低龄、中龄老年人赡养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四是服务稍好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落后。养老机构普遍收费高、服务类型单一,精神赡养服务严重缺失,占比90%以上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还远未形成发展体系;五是延迟退休、鼓励生育、移民等综合配套措施乏力,财政政策缺失、缺乏、滞后。为什么要研究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显而易见,主要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上行发展,可以说,人口问题影响了一切问题,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竟预见了未来百年的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就必然绕不过保障民生,人口主线和财税主线就可以充分阐释。一是计划生育的政策演变。1982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行十分合乎当时的经济发展规律,那时的生产力水平无力承担人口指数化增长,于是长达36年的国策间接成了抑制人口快速增长的客观因素,主观上则是为了健康、有序增加人口,倘若调控不及时,就会导致人口老龄化。这不光会影响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逐步提升,老龄化本身还是个速度问题,当计划生育进行到2007年的时候,并未有任何放开生育的政策动静,使得一代人过后的“底部老龄化”变得异常复杂,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低生育文化养成,阻碍后期政策调控的可行性,也加快了“人口红利”消逝的速率。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埋下的是人口老龄化危机,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城市群、都市圈疯狂抢人,房价突破“天花板”,这背后却是城乡、区域老龄化的倒挂,劳动增值空间的压缩,资本增值空间的扩张,间接引发收入分配失灵,阶层相对固化,道德观滑坡。但老龄化问题从科技医疗上看,却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必经过程,综合国力提升和人均寿命提高就是最好例证,这又是“顶部老龄化”的现实表现,于是“顶部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不期而遇,所以,当前更有必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将养老服务体系初级阶段不断推向中高级阶段。二是财税体制的政策演变。“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1994年分税制为了扭转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低及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过低的状况,通过分税制实现了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的划分,“倒逼”地方财政发展“土地财政”,财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新预算法》形成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的“四本预算”安排,“营改增”、国地税合并、“新个税”改革等历史阶段过后,2008年有选择的结构性减税正不断转向2018年后大面积地减税减费减基金的实质性减税,税收形成“简税制、低税率、宽税基、严征管”的税制安排,结构性减税为扭转不合理税收结构,提升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减税降费,实现“降成本”和“补短板”,与拉弗曲线相呼应,社会保障深刻影响基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税收优惠和财政支出,税务部门全责征收社保费更是引起企业新成本和政策吸收的激烈讨论,学界普遍认为社保降费可从当前的39%左右降至20%-25%,进度还需测算,细节还需深思。同时,社保全额征收又能有效弥补养老、医疗保险资金缺口,避免养老金等支付对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使税收管理员转向税收信息员,此外,擅自利用互联网销售福利彩票为非法彩票,会保证福利彩票公益金安全流入老年人福利。所以,财政政策与养老服务业本身就是内外皆有衔接的互动关系,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支出和福利彩票公益金,财政政策的积极与否事关养老服务业的科学、有序、协调发展,两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传统养老服务体系主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随后护理保险逐步完善,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得到推广,“互联网+养老”模式成效显然,这对财政政策的有效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应对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PPP模式充分应对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具体需求,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传统财政政策工具运用也需要不断丰富及完善,养老服务业本就是财政政策所必须强化针对的具体落脚点,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又是未来诸多关联产业结构升级及转化的契机,唯有颠覆劳动力人口下滑的倒退思维,才能够从容把握潜在的发展机遇。除了关注眼前发展现状、问题之外,可研究参考发达国家及地区养老服务财政政策对现今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启示,发达国家及地区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率先步入人口老龄化,在生产力发达、综合国力强盛的背景下,丰富和发展了近现代的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总结过去、学习先进是时代发展的政策需要。老龄化程度越高,挑战就会越大,但任何事业、行业都会有机遇,对待养老服务业发展问题,也应当迎难而上,单纯从经济角度上看,劳动力比例减少、生产要素调整及资金投入变化都应趁势而为,根据社会现实来解决养老服务发展过程当中的难题是首选之策。尽管如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毕竟发展的矛盾总需要因地制宜地去消除与化解,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广阔的养老产业市场,养老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完善至关重要。基于此,才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倒逼养老服务业民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将消极影响遏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伴随家庭养老能力缺失及不足,社会化、多元化、产业化养老应运而生,家庭结构、代际关系转移及空巢家庭增加,整个社会对养老服务业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各国调节、补充和完善养老服务时限也越来越紧,这无疑会促使政府消费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产业政策及财政政策的提前出台,进而实现家庭单元、社会、市场等主体的协助发展。人口老龄化理论认为,老龄群体日益增加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实质上是社会资源不断倾向老年群体,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始终以老年人口增多为依归,由此带来经济发展形式、社会治理方式、老年收入保障和养老服务供需结构的深刻影响,横梗在逐步崛起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前的是“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构建适宜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养老服务体系已刻不容缓。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拟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浩瀚研究文献的综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探讨设计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最后从总体上概括本文的框架及内容。第一章为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详细讨论相关的理论依据及不足。第二章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财政资金投入、政策环境变化、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养老服务政策蜕变、统计数据变化、养老服务成就与形势、“全面二孩”及延迟退休等方面,紧密联系财政视角的目标与定位,综合阐述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建设所发挥的作用。第三章为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通过分析财政关联体及财政政策作用,及时发现养老服务业当中财政政策执行不力,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进而为对策输出提供依据。第四章为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通过筛选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攫取中央民政部层面31个省份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并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分析。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特点,采取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并测算各地的养老机构财政性资金缺口,来简要分析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为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通过对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英国社区照顾、德国“多代居”、日本护理供给体系和香港安老服务等不同发展类型经济体的养老服务业及财政政策经验进行借鉴,并准确评价,从中获得启发。第六章为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该部分从准确定位、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有效执行、发展规范、配套措施等方面来论述养老服务业发展所需,试图为未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思路。希冀能够对推进积极、健康、和谐的中国建设有所裨益。
二、关于当前税收收入增长态势的冷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当前税收收入增长态势的冷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论文结构 |
四、研究的方法 |
(一)案例研究法与网络调研法 |
(二)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有待改善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智库与新型智库 |
(二)社科院与地方社科院 |
二、理论基础 |
(一)治理理论 |
(二)公共政策理论 |
(三)制度供给理论 |
(四)知识管理理论 |
第二章 新型智库发展的实践逻辑 |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与战略目标 |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 |
(二)新型智库发展的战略目标 |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三个基本维度 |
(一)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三个基本维度的关系 |
(一)三个基本维度的内在关系 |
(二)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关系 |
(三)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系 |
第三章 新型智库发展成效、困境及归因:地方社科院案例研究 |
一、案例选择的典型意义 |
(一)五种主要智库类型比较 |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特殊性与代表性 |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历史演进 |
(一)地方社科院智库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9年) |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稳步探索阶段(1980-1999年) |
(三)地方社科院智库快速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基本成效 |
(一)地方社学院新型智库决策影响力提升 |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传播影响力提升 |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社会影响力提升 |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深层困境 |
(一)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身份困境 |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政困境 |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金困境 |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人才困境 |
五、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制度供给维度的制约 |
(二)内部治理维度的制约 |
(三)外部关系维度的制约 |
第四章 智库发展的国内外实践经验镜鉴 |
一、国外智库发展经验 |
(一)国外智库的国家制度供给 |
(二)国外智库的内部治理机制 |
(三)国外智库的外部关系建构 |
二、国内智库发展经验(地方社科院以外的案例研究) |
(一)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中的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
(二)国经中心——理事会模式的智库内部治理探索 |
(三)人大国发院——跨学科研究中的智库组织结构创新 |
第五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体系 |
(一)政治环境根本支撑 |
(二)决策参与保障制度 |
(三)机构体制改革制度 |
(四)市场运行保障制度 |
(五)舆论引导保障机制 |
二、加强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 |
(一)优化国家总体战略布局 |
(二)健全决策参与制度保障 |
(三)加强机构重塑制度保障 |
(四)强化市场运行制度保障 |
(五)提升舆论引导机制保障 |
第六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
一、探索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 |
(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国家相关政策 |
(二)国外法人治理结构发展脉络溯源 |
(三)国内事业单位相关改革基本经验 |
(四)法人治理结构的智库适应性探讨 |
(五)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对策 |
二、创新新型智库内部治理机制 |
(一)新型智库战略目标清晰定位 |
(二)新型智库决策研究机制优化 |
(三)新型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
(四)新型智库知识管理机制拓新 |
(五)新型智库现代运营机制强化 |
第七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
一、新型智库与政府的关系 |
(一)共同培育智库与政府协同研究机制 |
(二)共同营造智库与政府沟通交流平台 |
(三)共同打造智库与政府人员互动通道 |
二、新型智库与媒体的关系 |
(一)积极支撑新闻媒体深度政策宣传 |
(二)紧密结合网络媒体推动品牌传播 |
(三)完善自身媒体建设拓展潜在关系 |
三、新型智库与公众的关系 |
(一)以公众为智库营养源泉 |
(二)恰当参与公共舆论引导 |
(三)成为政府与公众的纽带 |
四、新型智库与同行的关系 |
(一)拓展国内同行合作关系 |
(二)拓展国际同行合作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2)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立意和议题选择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生活垃圾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本研究政策相关概念的梳理辨析 |
三、国外政策变迁理论的回顾述评 |
四、国内政策变迁研究的理论进展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问题分解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问题的分解 |
第五节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论文结构和篇章布局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的政策变迁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关于政策变迁的三个解释视角 |
一、对不确定性的关注: 政策窗口开启的机会视角 |
二、对理性选择的关注: 行动者之间的博弈互动视角 |
三、对子系统的关注: 制度与时机兼顾的转换视角 |
四、解释视角的不足和启示 |
第二节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 一个解释框架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制度惯性的作用形式 |
三、注意力转移的驱动因素 |
四、分析框架的具体说明 |
第三章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历程 |
第一节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体系 |
一、城市生活垃圾界定及属性 |
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理念及原则 |
三、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职能与体系构成 |
第二节 间断均衡期划分的判断标准 |
一、政策范式理论 |
二、判断标准的说明 |
第三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内容分析 |
一、阶段历程的划分 |
二、扎根理论的选择依据 |
三、具体操作步骤 |
第四节 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发展历程 |
一、1986—2003年: 末端被动管理的均衡期 |
二、2004—2009年: 鼓励市场参与的均衡期 |
三、2010—2016年: 冲突频发和转向源头防治的间断期 |
四、2017—至今: 源头防治和公众参与的新均衡期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度惯性: 均衡式变迁的内在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制度惯性与政策运行过程 |
一、制度结构对中国政策运行过程的影响 |
二、制度惯性的作用过程: 自上而下的三阶段政策运行 |
第二节 制度惯性的阻力及成本分析 |
一、中央政策制定: 价值导向固化提升认知成本 |
二、地方偏好执行: 路径依赖提升决策交易成本 |
三、社会反馈互动: 参与渠道缺失提升信息成本 |
第三节 制度惯性对均衡式变迁的塑造、延续与调整 |
一、第一个均衡期: 初步构建、塑造成型 |
二、第二个均衡期: 方向延续、阻力对抗 |
三、新均衡期实现: 成本支付、政策调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注意力转移: 基于间断发生场域的因果机制分析 |
第一节 间断发生场域和影响因素模型 |
一、政策间断的发生场域 |
二、影响因素模型和变量设计 |
第二节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过程 |
一、fsQCA的选择依据 |
二、具体运算过程 |
三、真值运算结果讨论 |
第三节 间断发生的模式提炼和因果机制分析 |
一、扩大社会影响的“负面形象—媒体互激”模式 |
二、政府维稳压力下的“焦点—吸纳”模式 |
三、维稳压力与社会影响共存的“媒体互激—吸纳”模式 |
四、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员—共识”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策变迁: 理论阐释、实践对策与发展之路 |
第一节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框架的理论启示 |
一、对政策变迁形态的认知拓展 |
二、制度惯性维持均衡式变迁 |
三、注意力转移助推间断发生 |
第二节 均衡性与顶层设计: 管理体系的制度建设 |
一、层级治理迈向法理分权 |
二、转向协商共识的公共决策 |
三、完善创新扩散的试点机制 |
第三节 间断性与过程优化: 冲突应对和消解策略 |
一、冲突应对: 多元行动者参与的嵌入式治理 |
二、消解冲突: 多元利益诉求的制度化吸纳 |
第四节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的未来发展之路 |
一、源头主动防治,兼顾前瞻性与协调性 |
二、鼓励公众参与,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
三、践行“三化”原则,构建配套政策体系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理论贡献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方兴XX号城投信托产品违约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地方政府性债务研究 |
1.2.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研究 |
1.2.3 中国影子银行与信托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背景及理论基础 |
2.1 城投公司及其债务扩张内涵 |
2.1.1 城投公司的产生 |
2.1.2 城投债务的扩张原因及理论基础 |
2.1.3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 |
2.2 监管政策的演变 |
2.3 城投信托产品现状 |
2.3.1 城投信托产品市场现状 |
2.3.2 城投信托产品违约现状 |
第3章 “方兴XX号”产品违约背景介绍 |
3.1 当事双方介绍 |
3.1.1 T信托有限责任公司 |
3.1.2 C市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3.2 C市经济财政概况 |
3.3 “方兴XX号”产品发行 |
3.4 产品违约过程 |
第4章 “方兴XX号”违约案例分析 |
4.1 资产负债结构及偿债能力分析 |
4.1.1 资产结构分析 |
4.1.2 负债结构分析 |
4.1.3 偿债能力分析 |
4.2 营收结构及盈利能力分析 |
4.2.1 营收结构分析 |
4.2.2 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
4.3 现金流量分析 |
4.4 或有事项分析 |
4.5 导致违约的其他重要因素 |
4.5.1 政策去杠杆压缩城投融资 |
4.5.2 相关方的违规操作 |
4.6 “方兴XX号”产品违约的影响 |
4.6.1 H城投信用受到影响 |
4.6.2 推动打破信托刚性兑付进程 |
第5章 启示与展望 |
5.1 案例启示 |
5.1.1 提高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的匹配度 |
5.1.2 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
5.1.3 城投公司自身财务状况需改善 |
5.1.4 强化金融机构风险意识 |
5.2 未来展望 |
5.2.1 金融机构规范操作助力城投健康发展 |
5.2.2 城投公司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潜力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三个旅游特色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特色小镇 |
2.1.2 旅游特色小镇 |
2.1.3 旅游发展潜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2.2.3 旅游系统理论 |
2.2.4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
3.1 旅游产业发展要素 |
3.1.1 产业发展状况 |
3.1.2 旅游资源 |
3.1.3 旅游需求 |
3.1.4 区位交通条件 |
3.2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
3.2.1 经济发展水平 |
3.2.2 生态环境条件 |
3.3 旅游发展保障条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方法选择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1 科学性原则 |
4.1.2 系统全面性原则 |
4.1.3 典型代表性原则 |
4.1.4 可操作性原则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选择 |
4.3 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1 指标体系 |
4.3.2 指标权重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南省三个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潜力实证研究 |
5.1 案例地选择与概况分析 |
5.1.1 案例地选择 |
5.1.2 弥勒可邑小镇基本概况 |
5.1.3 屏边滴水苗城基本概况 |
5.1.4 曲靖鲁布革布依风情小镇基本概况 |
5.1.5 三个旅游特色小镇旅游业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
5.2 案例地发展潜力测评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数据处理 |
5.2.3 综合评价模型 |
5.3 三个旅游小镇发展潜力测评结果分析 |
5.3.1 状态层发展潜力测评结果分析 |
5.3.2 综合潜力测评结果分析 |
5.4 三个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潜力提升建议 |
5.4.1 弥勒可邑小镇发展潜力提升建议 |
5.4.2 鲁布革布依风情小镇发展潜力提升建议 |
5.4.3 屏边滴水苗城发展潜力提升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税法确定性原则的解构、观省与增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与逻辑主线 |
三、行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税法确定性原则的法理构造 |
第一节 税法确定性原则的理论生成 |
一、税收确定性品格的税法实现 |
二、法律确定性思想的税法映射 |
第二节 税法确定性原则的理论内涵 |
一、税法确定性原则的涵义厘定 |
二、税法确定性原则的法定语境 |
三、税法确定性原则的关系思辨 |
第三节 税法确定性原则的理论立场 |
一、主体视域下税法确定性的现实意义 |
二、多重因素下税法不确定性的客观局限 |
三、相对主义下税法确定性的辩证认识 |
第二章 税法明确性原则的可能与限度 |
第一节 法律模糊问题与税法明确性的现实阻却 |
一、税法明确性原则的正向内涵解读 |
二、税法明确性原则的模糊现象阻却 |
三、税法明确性原则的本土路径选择 |
第二节 法律复杂现象与税法明确性的简化范式 |
一、理论探识:税法复杂性特质的表现与成因 |
二、比较视野:国外税法复杂性的观察与应对 |
三、本土语境:我国税法复杂性的现状与努力 |
四、方法改进:缓和税法复杂性的抉择与调谐 |
第三节 法律保留理论与税法明确性的立法分工 |
一、税法明确性目标的立法分工实现机理 |
二、宪法保留立法事项与宪法税条款明确性原则 |
三、国会保留立法事项与课税要素明确性原则 |
四、税收授权立法事项与行政授权明确性原则 |
五、行政职权立法事项与税收政策明确性原则 |
第三章 税法稳定性原则的理想与现实 |
第一节 税收功能面向与回应型税法的规范 |
一、回应型税法的原理阐述和辨析 |
二、回应型税法的功能错位和异化 |
三、回应型税法的立场矫正与规范 |
第二节 信赖利益保护与溯及型税法的适用 |
一、税法不溯及既往的法理根据与适用 |
二、税法溯及既往的域外镜像与启示 |
三、税法有利溯及既往的中国实践与检讨 |
第三节 税制渐进改革与试验型税法的转型 |
一、渐进式税制改革的中国模式与法治 |
二、试验型税收法治的运行样态与反思 |
三、税收改革和立法的关系校正与调和 |
第四章 税法不确定性的观察与省思 |
第一节 不确定性税法概念的解释具化 |
一、不确定性税法概念原理的基本认知 |
二、不确定性税法概念解释的税案评析 |
三、不确定性税法概念具化的分工实现 |
第二节 不确定性税法规则的填补具化 |
一、税法概括性条款的确定化:以一般反避税条款为例 |
二、税法例示性规定的确定化:以税收法定条款为例 |
三、税法兜底性条款的确定化:以所得认定条款为例 |
第三节 不确定性税法适用的因素控制 |
一、税法适用不确定性的因素解析 |
二、推导解释不确定性的优化路径 |
三、课税事实不确定性的改进方向 |
四、税收行为不确定性的法律规制 |
第五章 增进我国税法确定性的基本策略 |
第一节 税法不确定性问题的中国语境 |
一、我国税法不确定性的表现与因应 |
二、我国税法不确定性的危害与整治 |
第二节 增进税法规范确定性的立法策略 |
一、税法规范结构的体系塑造 |
二、税法规范生成的思路展开 |
三、税法规范调整的规制路径 |
第三节 增进税法适用确定性的制度策略 |
一、优化税收执法的制度方略 |
二、开放税收司法的制度举措 |
三、提高税收遵从的制度创设 |
结论:认真对待税法确定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一览表 |
后记:不确定性时代的确定性追寻 |
(6)开发区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基本研究思路 |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的重难点与选题的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
二、可能创新之处 |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开发区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概念 |
一、开发区的相关概念 |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开发区与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理论基础 |
一、开发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
二、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三、开发区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开发区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一、开发区的相关研究综述 |
二、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三、开发区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章 中国开发区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征现状 |
第一节 中国开发区建设的背景、条件与发展历程 |
一、中国开发区设立的背景 |
二、中国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条件 |
三、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中国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分析 |
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现状 |
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现状 |
第三节 开发区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征趋势分析 |
一、开发区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特征趋势 |
二、开发区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特征趋势 |
三、开发区与城市创新发展的特征趋势 |
第四节 国外典型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四章 开发区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开发区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模型推演 |
一、基本假设 |
二、模型推演 |
三、模型结论 |
第二节 开发区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分析 |
一、开发区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 |
二、开发区通过创新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三、开发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
第五章 开发区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一、核心变量 |
二、控制变量 |
三、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二节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指标体系构建 |
一、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指标选取 |
二、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估方法 |
三、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结果 |
第三节 特征事实与模型设定 |
一、开发区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事实 |
二、计量模型的设定 |
第四节 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
一、基准模型的估计结果 |
二、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
三、开发区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分析 |
四、进一步地研究 |
第六章 开发区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检验 |
第一节 开发区影响城市创新效应实证检验 |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
二、开发区与城市创新强度的特征事实与模型设立 |
三、开发区的创新(技术进步)效应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开发区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实证检验 |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
二、开发区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特征事实和模型设立 |
三、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
一、理论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开发区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检验 |
三、开发区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检验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重视开发区转型升级,强化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效应 |
二、重视西部开发区建设,推动开发区的区域平衡发展 |
三、重视制度建设,为开发区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
四、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三节 未来的扩展性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国外典型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借鉴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7)中国与欧元区货币合作研究 ——基于协商货币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际货币 |
二、国际货币合作 |
三、中欧货币合作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章节安排 |
第一章 协商货币的理论框架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协商货币与政策吸引 |
第三节 政策吸引回应与货币合作 |
第四节 研究假设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欧货币合作的背景 |
第一节 中欧政治关系 |
第二节 欧元区货币政治与决策机制 |
一、欧元区货币政治 |
二、欧元区货币决策机制 |
第三节 货币合作的开端:人民币国际化的由来 |
一、出口创汇型经济增长模式:“双顺差”和大量外汇储备 |
二、“双重资源错置”和收支失衡调整 |
三、弹性汇率机制改革 |
第四节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与中欧货币合作项目 |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
三、中欧货币合作项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欧货币合作:内部力量驱动的合作 |
第一节 维护欧元区稳定发展的欧洲央行 |
第二节 中欧货币互换中的市场力量与政治运作 |
一、中欧经贸联系 |
二、中欧本币互换的市场推动与政治力量 |
第三节 欧元的再国际化和与人民币的竞争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德货币合作:实体经济与金融中心利益双驱动 |
第一节 联邦体制下不同推动主体的努力 |
一、黑森州地方政府与法兰克福金融中心发展 |
二、联邦政府与实体经济主导地位 |
三、德国央行与稳定物价的责任 |
第二节 实体经济与金融中心利益双导向的货币合作过程 |
一、贸易需求与德国工商业联合会 |
二、法兰克福金融中心发展与人民币倡议小组 |
三、人民币清算行落地、RQFII与后续进展 |
第三节 德国人民币业务发展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法货币合作:巴黎金融中心发展的优先利益 |
第一节 法国推动人民币合作的主体与动力 |
一、“双面人”传统与解决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 |
二、促进巴黎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 |
三、法国央行的角色 |
第二节 中央政府主导与法国央行发挥先锋作用的合作过程 |
一、中欧本币互换协议的推动 |
二、中央政府主导的中法货币合作建立 |
第三节 法国人民币业务发展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卢货币合作:促进金融多元化转型 |
第一节 政治制度与国际金融中心 |
一、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结构性调整挑战 |
二、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监管环境挑战 |
三、卢森堡的金融创新转型:提高金融多样性 |
第二节 财政部主导、各方协作的合作过程 |
一、全球领先的人民币中心 |
二、多方协作的中卢清算机制与RQFII落地 |
第三节 卢森堡人民币业务发展现状 |
本章小结 |
结论 |
第一节 对比与总结 |
第二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三节 建议与展望 |
一、政策建议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欧洲利益集团与不同欧盟机构互动情况统计表 |
二、欧洲投资银行与中国历年项目合作 |
三、访谈大纲范本 |
(8)论税收预约裁定法律制度的本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概述 |
第一节 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
一、国际组织对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界定 |
二、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概念之我见 |
三、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特征 |
第二节 税收预约裁定制度本质的提炼 |
一、国内外对税收预约裁定制度本质的界定 |
二、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本质之我见 |
第三节 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效应分析 |
一、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积极效应 |
二、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消极效应 |
第三章 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三大基础 |
第一节 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经济基础 |
一、税收预约裁定需求的经济分析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制度构建的经济基础 |
三、我国已具备构建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经济基础 |
第二节 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法律基础 |
一、税收预约裁定制度构建的法理分析 |
二、社会政策促使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构建 |
第三节 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社会基础 |
一、制度的构建需要深厚的税收文化基础 |
二、法律制度创新为构建税收预约裁定制度提供重要依据 |
第四章 我国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探索 |
第一节 我国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立法进展 |
一、海关进出口货物预约裁定条款的最初实施 |
二、国家税务总局主导下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逐渐形成 |
三、税收预约裁定制度曾被纳入《征管法》修正草案的讨论 |
第二节 我国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实践进展 |
一、我国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试点实践 |
二、我国税收预约裁定的首例案例 |
三、安徽马钢集团重组的案例评析 |
第三节 我国税收预约裁定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定 |
二、税务机关践行风险大 |
三、企业纳税人对制度认知不足 |
四、环境因素制约制度的发展 |
第五章 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国外考察 |
第一节 典型国家税收预约裁定立法的现状 |
一、典型国家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立法的概况 |
二、美国私人信件裁定制度的制定情况 |
三、德国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制定情况 |
四、印度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制定情况 |
第二节 国外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比较分析 |
一、国外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异同比较 |
二、国外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相同点 |
三、国外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差异点 |
第三节 国外税收预约裁定的案例分析 |
一、雅虎减持阿里巴巴股票的案件介绍 |
二、雅虎阿里巴巴拆分的案例评析 |
三、国外案例对制度本土化的启示 |
第六章 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本土立法探索 |
第一节 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立法前提 |
一、正确处理预约裁定与税收筹划的关系 |
二、做好交易信息保护 |
三、降低税务机关在预约裁定过程中的执法风险 |
第二节 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顶层设计 |
一、确立税收预约裁定的基本原则 |
二、贯彻纳税人权利保护理念 |
第三节 税收预约裁定制度的具体设计 |
一、税收预约裁定的机构设置 |
二、税收预约裁定的范围 |
三、税收预约裁定的实施程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PPP项目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PPP模式及财政承受能力理论分析 |
第一节 PPP模式及财承受能力概述 |
一、PPP模式基本概念 |
二、PPP模式财政承受能力的概念 |
三、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测算过程 |
第二节 PPP模式及财政承受能力理论基础 |
一、PPP模式理论基础 |
二、财政承受能力理论基础 |
第三节 PPP模式财政承受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
一、宏观经济水平 |
二、财政能力 |
三、财政收入质量 |
四、财政风险 |
第二章 我国PPP模式的发展概况 |
第一节 我国PPP模式的发展历程 |
一、探索阶段 |
二、推进阶段 |
三、反复阶段 |
四、推广阶段 |
第二节 我国PPP模式发展态势 |
一、当前PPP模式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 |
二、我国PPP模式发展特征 |
第三节 PPP模式财政承受能力论证中存在的问题 |
一、论证主体不符合独立性原则 |
二、财政支出责任设定不合理 |
三、论证工作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
四、论证工作形式重于实质 |
第三章 PPP模式下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指标确定 |
第二节 主成分分析 |
第三节 聚类分析 |
第四节 项目财政承受能力分析 |
一、项目基本情况 |
二、支出测算 |
三、结论分析 |
第四章 完善我国PPP模式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的建议 |
第一节 构建科学的财政承受能力论证体系 |
一、进一步完善政府支出责任的测算方法 |
二、规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测方法 |
三、加强各级财政支出责任汇总评估 |
第二节 加强PPP项目全流程管理,防范财政风险 |
一、建立科学的财政风险监管技术 |
二、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出责任综合管理系统 |
三、创新PPP项目风险对冲机制 |
第三节 建设PPP中心,优化PPP综合信息系统 |
一、加快建设PPP项目中心 |
二、建立完善的PPP综合信息平台系统 |
三、做好严格的入库、退库工作 |
参考文献 |
(10)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论文主要内容 |
四、论文研究方法 |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养老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 |
二、养老服务业的特点 |
第二节 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 |
一、养老服务业的公共财政运行逻辑 |
二、养老服务业的福利多元方式 |
三、养老服务业的人口老龄化发展动因 |
四、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社会正义 |
第三节 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一、政府购买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二、税收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财政直接投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四、财政补贴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二章 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
一、老龄化对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产生直接影响 |
二、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的现状 |
三、财政政策实施对养老服务消费结构产生间接影响 |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各类投资迅速增长 |
一、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环境 |
二、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持概况 |
三、中央财政资金的投入范围 |
四、部分地区养老服务的财政差异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体系构造的财政措施 |
一、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衔接 |
二、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
三、“互联网+养老”的新型养老服务手段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偏移及侧重 |
一、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演变 |
二、城市养老服务业 |
三、农村养老服务业 |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的现实发展要素 |
一、“全面二孩”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
二、延迟退休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
第三章 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执行力不强 |
一、法律法规配套不够齐全 |
二、财政绩效管理监督不力 |
三、财政资金的部门耗损 |
四、基层政府分配财政资金的能力羸弱 |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政府购买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受惠群体较小 |
二、专业医护人员占比很低 |
三、社会组织被动服务 |
四、缺乏法制化考核评价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税收政策的立法难题 |
二、税收政策的适用范围狭窄 |
三、营利性及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税收政策差异 |
四、税收政策运用还不够严谨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直接投入乏力 |
一、财政性资金支持结构不太合理 |
二、财政直接投入养老服务机构床位面临困境 |
三、养老服务业的土地供给存在问题 |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财政补贴缺乏可操作性 |
一、老年人居家选择的财政补贴分类失准 |
二、财政补贴形式冗杂 |
三、养老机构的财政补贴不均及趋同 |
第四章 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实证模型构建 |
一、模型变量的选取 |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 |
三、实证模型的构建 |
四、Hausman检验及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
第二节 分区域实证分析 |
一、东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二、中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三、西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养老机构投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
一、VAR模型结果 |
二、分位数回归 |
三、财政资金缺口测度模型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 |
二、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
三、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
第二节 英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英国社区照顾 |
二、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经验 |
三、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借鉴 |
第三节 德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 |
二、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财政政策经验 |
三、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借鉴 |
第四节 日本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
二、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
三、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
第五节 中国香港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香港安老服务 |
二、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经验 |
三、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借鉴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准确定位 |
一、明确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出责任 |
二、优先发展PPP模式 |
第二节 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 |
一、构建合理的央地财政关系 |
二、“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构建 |
三、完善“涉老”税收政策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的规范发展 |
一、建立财政绩效管理监督机制 |
二、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
一、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
二、建立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
三、“互联网+养老”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关于当前税收收入增长态势的冷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D]. 周笑梅. 吉林大学, 2021(12)
- [2]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D]. 万筠. 山东大学, 2020(08)
- [3]方兴XX号城投信托产品违约案例分析[D]. 付一凡. 湘潭大学, 2020(02)
- [4]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潜力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三个旅游特色小镇为例[D]. 翟羽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税法确定性原则的解构、观省与增进[D]. 黄家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6]开发区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证据[D]. 刘慧.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
- [7]中国与欧元区货币合作研究 ——基于协商货币视角[D]. 周旺旺.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8]论税收预约裁定法律制度的本土构建[D]. 黄景徐.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9]PPP项目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研究[D]. 张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10]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吕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