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提高绿化规划设计水平

北京提高绿化规划设计水平

一、北京提升绿化规划设计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贺鹏飞[1](2021)在《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遗产是包括了工业建筑遗产等诸多类型遗产在内的遗产综合体,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目前城市更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对工业建筑遗产基础研究的深入,也逐渐开始探讨如何去保护这些遗留下来的城市工业文化特色。但由于我们国家对于这些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认知不全面,比较匮乏,导致近些年来,出现了一大批有着可供研究的工业建筑遗产被拆除、破坏的现象,在这些被破坏的工业建筑遗产中,建国初期的“156项目”便是这些工业建筑遗产的代表。这些工业项目是我国建国初期的工业支撑和基础,它所含有的一系列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如历史、科技和社会等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认识。建国初期,西安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以其原有的工业基础成为了建国初期八大重点工业城市之一。随后,在一五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和国家重点建设的“156项目”在西安建厂的一共有17个,其中主要的行业代表有电力、机械和军工等三大产业,在之后的几十年,这些工厂的产品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工厂到目前或拆除或遗留下来的一些价值特色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本文以西安高压电瓷厂为例进行分析研究,为西安高压电瓷工业建筑遗产价值作出基础研究,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其价值等作出理论基础。本文对以西安高压电瓷厂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梳理了西安电工城工业建筑遗产的背景和规划特征、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的现状、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和评价体系的建构、高压电瓷厂的价值和保护研究等等。首先以高压电瓷厂为研究对象,多次对其进行现状调研和测绘,并就其建筑和厂区进行相关技术图纸的绘制,并分析总结其现状概况;其次,以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为基础研究对高压电瓷厂进行评价体系建构,然后结合西安高压电瓷工业建筑遗产的实际情况,在对比论证后选取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其价值评价方法,从而对高压电瓷厂的价值进行判断并总结是否有对其保护和再利用的可能性;最后,对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保护研究,通过梳理高压电瓷厂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保护体系和再利用的相关措施,提出对高压电瓷厂合理的保护和再利用建议,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工业建筑遗产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解鹏昭[2](2021)在《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地铁4号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的地铁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地铁对于城市生活、城市空间、城市结构的影响开始凸显。由于城市综合体具有功能多元化、规模巨大化等特性,当其与运量大、速度快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开发建设时,二者的衔接空间往往体现了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来看,国内对于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的理论研究较多的停留在宏观规划层面,对于微观操作层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设计层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对于实际工程的指导作用还有待提高。理论研究层面,虽然国内外关于城市建筑与公共交通衔接空间的设计研究已经有系统论述,但现有的理论分析与设计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因此,本文首先以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的衔接空间为研究对象,在TOD理论、城市触媒理论和一体化设计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研究,归纳总结出衔接空间基本的组合方式:通道式、中庭式和广场式。提出衔接空间便捷性、一体化、安全性和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并从衔接方式、流线组织、功能配置和环境设计等四个方面出发归纳总结出衔接空间的设计内容和具体实施策略。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从设计者和使用者角度出发,结合衔接空间组合类型与影响要素,从功能、流线、衔接方式以及环境设计四个方面对西安地铁4号线部分站点衔接空间进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其现状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优化方案。例如,西安科技大学站借鉴广州珠江新城花城广场地下改造工程“共享停车”的衔接模式,通过设置地下停车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多功能立体式”的开发模式,在建立地下交通系统的同时整合上部建筑功能空间,来应对解衔接空间通行效率不高和周边商业建筑和住宅建筑停车难的问题。文章通过对衔接空间的研究,为城市公共空间和交通空间的整合、完善和优化提供了思路,对今后相关的工程实践和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司丽超[3](2021)在《基于价值评价的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西省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其中不乏大量文物建筑。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建筑的保护已经成为太原文化大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古建筑的关注,而对大量继续使用中的近现代文物建筑的价值少有挖掘,目前缺乏相应的学术研究与保护实践。由于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全面的指导办法,保护和利用近现代文物建筑的过程经常依靠经验直觉,其结果必然造成大量近现代文物的破坏。本文基于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与评价的现实需求,通过对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现状的综合价值评价,以科学评价为手段解决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中的问题,以价值为核心促进近现代文物建筑评定与保护工作的制度化、合理化。本文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实践”的研究思路进行论述。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进行阐述,明确文章的研究对象为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其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法律条例及制度标准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目前我国近现代文物建筑评价认定与保护利用方面的不足。然后,研究并总结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的类型、分布、保护等级,依据调研数据归纳出近现代文物建筑的建筑特征及现状问题。以太原市近现代文物的特征为基点,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并参考现行规范标准,结合专家问询建议进而提取筛选出重要指标,试构建出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逐层包含一级指标3个(人文历史价值、建筑本体价值、社会经济价值)、二级指标8个(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室内外环境、建筑结构、设备设施、建筑技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及23个三级指标,全面评价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价值,确定其保护和修复的重点方向。论文最后总结适用于太原市乃至山西省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与修复技术,提出关于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本体的修复技术和文物建筑的政策性保护措施。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大学堂旧址作为案例,对其进行价值评价,针对其评价结果总结其相对应的保护策略和技术措施。

刘欢欢[4](2021)在《《建筑学研究前沿》中绿色建筑文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并引导着建筑领域的发展。中国也致力于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创建环境友好型宜居城市。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建筑领域的提升。而翻译绿色建筑类科技文本就成为加强我国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推力。该翻译实践的材料选自期刊《建筑学研究前沿》,该期刊涉及建筑技术、城市规划设计、建筑更新等领域,属于科技类文本。其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词法方面,多用专业术语和名词化;句法方面,常用被动语态和长句;语篇上,表达严谨,逻辑明晰;另外还具有精确美、简洁美和逻辑美的审美特点。科技英语文本的汉译要求准确规范、简洁明晰、通顺连贯。因此,笔者分别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以及审美视角探讨了此类科技文本的翻译技巧。该实践报告分为五章,第一章对文本来源以及选材背景和意义进行说明;第二章介绍了原文本作为科技文本的特征,包括语言特征和审美特征;第三章描述了翻译过程,即译前准备、译中操作和译后校正;第四章从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进行翻译策略的案例分析,还从审美视角进行案例分析;第五章具体总结此次翻译实践的经验,以及对未来笔者的翻译之路的指导作用。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希望让读者了解国外先进绿色建筑案例,促进绿色建筑领域中前沿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也希望能为以后此类科技文本的翻译工作提供借鉴。

韩锐[5](2021)在《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新中国摆脱落后的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迈进的起点。依托苏联的技术援助,以“156工程”为基石,中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实际建成的150个重点项目中,56项分布在东北地区。由于东北三省鲜明的地理气候特征、发达的陆运网络、出色的近代工业基础以及特殊的历史沿革等一系列因素,使56个项目的立项选址与规划建设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色,同时依附铁路的连通纵横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厘清了东北地区“156工程”的历史沿革与分类建设的概况。基于“156工程”以工业项目带动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特点,选取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以及嵌入式改扩建工业区三类代表性工业区规划模式案例,深入的剖析其规划特点以及与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演进关系,并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技术比较分析它们的规划实践水平。借助比较研究法及多技术融合的定量分析方法,选取生产区与生活区代表性案例作为建筑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揭示出在“156工程”工业建筑及民用建筑领域中迥异的建筑文化与技术转移内容、过程及动因。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成就经由苏联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锤炼所沉淀出的工业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和技术在中国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梳理出苏联独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在“156工程”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发展与流变。利用BIM技术与绿色建筑模拟技术,从建筑科技角度揭示出“156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与适用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客观的评价了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建造水平,明确了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对苏联标准化设计的全面应用以及在立面设计中对中式“民族形式”的创新演绎,使其成为了人类工业建筑发展史中外来输入技术与国内政治文化融合的独特类型。对东北地区“156工程”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科技价值及经济价值进行定性,基于价值评定和建筑破损现状调查,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156工程”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与分级保护方法,提出了“双重保护、三类溢出、五位一体”的东北地区“156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156工程”建筑是东北地区近代城市发展的珍稀样本,承载着丰厚的物质与文化信息。它们的建成与投产,有力的支撑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对于其历史研究、技术研究、文化研究以及保护研究,不仅可以完善东北地区近代建筑史,亦可以拓展东北工业城镇的空间结构演进和城市文脉发展的相关研究。

徐瑛莲[6](2020)在《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方案优选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既有建筑面积超640亿平方米,但绿色建筑面积仅4.6亿平方米,很多既有建筑在安全性能、资源节约和舒适宜居等方面都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由于既有居住建筑存量大且惠及民生福祉,对既有居住建筑开展绿色改造日趋重要。我国正在大力推动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相关技术亦在不断发展,开展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方案优选研究,从改造目标出发,关注改造后既有居住建筑在人居舒适、资源节约等方面的效益,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因素,实现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方案优选,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分析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方案优选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能源节约利用、水资源节约利用、材料节约利用、生态质量与环境保护、舒适宜居、经济性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标准的指标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以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依据,形成共计6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的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方案优选指标体系。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方案优选旨在从多个备选方案中优选出最具价值的方案。改造方案优选时,很多指标存在模糊性,本文结合价值工程方法和直觉模糊数学,形成IFVE法。该方法将价值工程方法中的功能系数和价值系数直觉模糊化,采用两两比较的方式建立指标、方案的直觉模糊判断矩阵,对直觉模糊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和修正,确定指标直觉模糊权重和直觉模糊功能系数,计算各方案寿命周期成本及直觉模糊价值系数,最后依据相似性函数比较直觉模糊价值系数大小,价值系数大的方案为优。选取某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项目作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结果计算确定指标直觉模糊权重;针对每个二级指标两两比较3个备选方案,结合指标权重计算得到备选方案直觉模糊功能系数;查询相关数据,估算全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成本系数;计算得到方案直觉模糊价值系数,利用相似性函数进行大小比较,得出方案二为最优方案。分析优选结果,指出各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指标体系与方法可为类似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的方案设计和方案优选提供借鉴。

王峰利[7](2020)在《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的建设方便了沿线居民的交通出行、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也导致了一系列的水土流失问题,最常见的是弃渣松散堆积体的坍塌、坡面溜渣、对沿线水系的影响等。高速公路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为例,对该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进行研究。首先,了解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及水土流失现状,然后确定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分析项目区工程设计总体布局、设计确定依据,结合沿线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开展研究区水土流失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确定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时段,路基及隧道工程区、弃渣场和桥涵工程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满足规范要求。从水保角度分析,本研究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均能达到方案防治目标要求,至设计水平年,扰动土地整治率约为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约为97%,拦渣率约为95%,土壤流失控制比约为1.1,林草植被恢复率约为99%,林草覆盖率约为53.4%。结论表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既能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现象,并且对沿线景观有很好的改善,与周边的环境更加协调,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林耕,王楒淇,王滢[8](2020)在《天津市老旧社区韧性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区是城市防灾的基本单元,其中社区韧性研究已成为国际城市韧性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笔者从抗震防灾角度出发,选择天津市3个不同年代老旧社区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文献综述法和现场调研法,总结并提出6类22个老旧社区韧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其次分别发放问卷,应用SPSS统计分析数据;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建模方法,构建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分别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出老旧社区韧性受基础设施、选址与规划设计水平、社会资本、制度因素、人口特征及经济资本的直接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递减.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针对权重高的影响因子提出优化对策,为老旧社区韧性和灾害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张嵩[9](2020)在《基于“城市修补”的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园品质提升设计方案研究 ——以青城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节点,是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具有美化城市环境、丰富城市生活、传递城市文明、维护城市生态等多重功能。随着城市发展和时代进步,城市建设对城市公园品质提出新的要求;城市公园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与大众审美、需求的矛盾凸显。如何改善城市公园建设水平、满足使用者需求、提升城市公园品质,成为城市公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大拆大建”的城市公园改造方式,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因此,本文将“城市修补”理论应用于城市公园品质提升过程中,通过对城市公园空间功能梳理,采用渐进式、针对性的方式修复、弥补公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掘保护历史文脉,提高公园空间品质和服务设施品质,从而提升公园整体品质。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城市,是呼包鄂经济群重点城市。青城公园是呼和浩特市历史悠久的人民公园。近年来,青城公园内部设施损坏、老化,景观破坏等现象严重,景观设计、场所设计缺乏特色,本文运用“城市修补”理论,对公园内部景观、设施进行品质提升设计,使公园重新焕发生机。论文以“基于‘城市修补’的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园品质提升设计方案研究”为题;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景观设计法等研究方法;融合“城市修补”理论、城市意象理论、城市设计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等相关领域理论;对比纽约中央公园、巴黎贝西公园、中山岐江公园、北京朝阳公园的优秀设计之处,总结可用于青城公园品质提升的方式方法;通过资料阅读、拍摄照片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青城公园现状数据,分析照片内容、整理问卷结果,总结青城公园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公园使用者行为规律、公园品质要素影响机制等结论;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铸造特色、传承文化和景观宜人的原则,提出将青城公园建设成为“主题明确、功能齐全、空间丰富、景观别致、文化多元”的城市综合公园的公园品质提升目标,运用空间布局方法和景观设计方法,从公园平面整体性、空间层次性、舒适性、安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六个方面提出公园品质整体提升规划方案,从道路、绿化、水景、边界、节点、园林小品、休憩游憩设施、环卫设施和宣传设施九个方面提出公园品质提升要素设计方案;最后对城市公园品质提升设计过程进行讨论,对未来公园品质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冯倩晶[10](2020)在《设计治理视角下的珠海市城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由量到质的转变。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形塑过程的公共干预,是提高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抓手。我国城市设计工作长期由政府包办,利益协调困难、评价标准模糊、干预力度难以把握等问题普遍存在,制约了城市设计水平的提升。伴随着国家治理转型,市场、社会公众、规划设计师等利益相关者将进一步参与到城市设计中,共同塑造更积极的设计决策环境。英国着名城市设计学者马修·卡莫纳(Matthew Carmona)于2016年详细阐释了“设计治理”的理念,他认为设计治理是“破解建成空间质量问题、推动城市设计实施过程与结果符合公共利益的可行途径”,“更提供了使所有参与城市形塑过程的利益集团都受益的可能”。这为我国城市设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设计治理的视角出发,结合城市治理的讨论,以及美国、英国、新加坡的先进实践经验研究,建立了设计治理的理论框架,并进一步分析我国设计治理的发展特征,及形成国际经验对比。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珠海市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珠海市是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发的四个特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良好,城市特色显着,建市以来长期致力于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工作,并于2017年入选首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同类城市(如厦门、青岛、佛山和东莞等)的城市设计发展。本文借助文献研究、案例解读、实地调研与访谈等研究方法,梳理了珠海城市与设计治理的发展历程,并结合重点地区的设计治理实践研究,归纳珠海设计治理的演变特征,最后从政府、市场、社会三个方面剖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别于英美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我国受政治体制高度集中、市场经济制度不够健全、市民社会起步、技术力量不够成熟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众形式性参与的设计治理现状。在此背景下,珠海的城市设计经历了尊重自然的谨慎开发阶段(1979-1998年)、弱干预促开发阶段(1999-2009年)、完善设计控制阶段(2010-2015年),正迈向设计治理初级阶段(2016年至今)。珠海具有发展城市设计的良好政治经济基础,长期坚持生态宜居的目标,逐渐表现出治理主体多元化、地区治理客体差异化、治理工具多样化的特点,取得一定的治理效能,但也存在治理系统不够成熟、公共利益反馈不足等问题。珠海在政府强势推动下,已基本实现了从设计控制到设计治理初级阶段的转型,多元利益主体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已具备了协商共治的渠道,政府、市场及社会应进一步克服自身的角色惯性约束,逐渐进行各自的自我调适,加强交互影响的平台搭建,通过地方性设计治理能力的共同提升,实现适应中国制度语境的城市形塑过程中利益共享和结果最优。

二、北京提升绿化规划设计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提升绿化规划设计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缘起
        1.1.1 我国城市高速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
        1.1.2 国内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和保护策略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概况
    2.1 西安电工城工业建筑概况
        2.1.1 电工城产生背景
        2.1.2 规划特征
        2.1.3 各厂区工业建筑概况
    2.2 西安高压电瓷厂现状分析
        2.2.1 历史沿革
        2.2.2 厂区整体分析
        2.2.3 厂区建筑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和评价标准研究
    3.1 价值与评价关系辨析
        3.1.1 概念阐释
        3.1.2 关系辨析
    3.2 遗产价值构成研究
        3.2.1 文化遗产价值构成
        3.2.2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
    3.3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标准
        3.3.1 代表性
        3.3.2 稀缺性
        3.3.3 完整性
    3.4 相关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4.1 相关价值指标体系
        3.4.2 我国相关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及具体说明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建构
    4.1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指标体系建构
        4.1.1 指标体系建构原则及评价范围确定
        4.1.2 指标体系目的及建构步骤
        4.1.3 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及具体说明
        4.1.4 指标体系建构
    4.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方法选择
        4.2.1 评价方法分析
        4.2.2 评价方法筛选及确定
    4.3 建立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评价模型
        4.3.1 模型建立思路及原则
        4.3.2 指标权重确定
        4.3.3 模糊综合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
    5.1 西安高压电瓷厂主要建筑价值分析
        5.1.1 历史价值
        5.1.2 科技价值
        5.1.3 艺术价值
        5.1.4 社会价值
    5.2 西安高压电瓷厂主要建筑体系测评
        5.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2 西安高压电瓷厂主厂房车间及办公楼指标体系测评
        5.2.3 西安高压电瓷厂主厂房车间及办公楼价值测评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策略
    6.1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6.1.1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保存现状
        6.1.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6.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策略研究
        6.2.1 保护对象的确定
        6.2.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保护体系
        6.2.3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保护策略研究
        6.2.4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再利用策略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表录
图录
附表
    附表一: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表
    附表二:西安电工城工业建筑遗产调研现状

(2)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地铁4号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上盖综合体
        1.2.2 地铁站
        1.2.3 衔接空间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
    2.1 衔接空间的相关理论
        2.1.1 城市触媒理论
        2.1.2 TOD模式
        2.1.3 环境心理学
        2.1.4 “前策划-后评估”体系
    2.2 衔接空间的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2.2.1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2.2.2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2.3 衔接空间的国内外实践现状
        2.3.1 国内实践现状
        2.3.2 国外实践现状
    2.4 现阶段我国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点衔接空间的不足
        2.4.1 轨道交通站点与上盖综合体缺乏联系
        2.4.2 衔接空间形式和功能单一
        2.4.3 衔接空间的导向性不足
        2.4.4 衔接空间品质不佳
    2.5 本章小结
3 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3.1 衔接空间的基本内涵
        3.1.1 内在含义
        3.1.2 空间属性
        3.1.3 空间特点
    3.2 衔接空间设计原则
        3.2.1 便捷性
        3.2.2 一体化设计
        3.2.3 人性化
        3.2.4 安全性
    3.3 衔接空间的设计内容
        3.3.1 衔接方式
        3.3.2 流线组织
        3.3.3 功能配置
        3.3.4 环境设计
    3.4 衔接空间的类型与实例分析
        3.4.1 通道式衔接空间与实例分析
        3.4.2 中庭式衔接空间与实例分析
        3.4.3 广场式衔接空间与实例分析
    3.5 衔接空间的设计策略
        3.5.1 安全便捷的交通组织
        3.5.2 合理的空间组合方式
        3.5.3 多样化的功能配置
        3.5.4 宜人的空间环境和品质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地铁4号线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现状调研及分析
    4.1 西安地铁4号线概况
    4.2 通道式衔接空间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2.1 西安科技大学站
        4.2.2 余家寨站
        4.2.3 北客站(北广场)站
    4.3 中庭式衔接空间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3.1 建筑科技大学·李家村站
    4.4 广场式衔接空间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4.1 大唐芙蓉园站
        4.4.2 五路口站
    4.5 本章小结
5 西安地铁4号线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问题归纳及优化策略
    5.1 通道式衔接空间问题归纳及优化策略
        5.1.1 西安科技大学站
        5.1.2 余家寨站
        5.1.3 北客站(北广场)站
    5.2 中庭式衔接空间问题归纳及优化策略
        5.2.1 建筑科技大学·李家村站
    5.3 广场式衔接空间问题归纳及优化策略
        5.3.1 大唐芙蓉园站
        5.3.2 五路口站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衔接空间基本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6.1.2 衔接空间设计策略
        6.1.3 西安地铁4 号线相关站点衔接空间优化举措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西安地铁4 号线衔接空间概况梳理
附录(二) 调查问卷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与成果
致谢

(3)基于价值评价的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2 国内相关制度及理论研究
        2.2.1 国内相关法律条例与制度标准
        2.2.2 国内学者研究概况
    2.3 借鉴与总结
第3章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特征及现状研究
    3.1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概况
    3.2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现状及问题研究
        3.2.1 建筑本体现状调研
        3.2.2 文物价值现状调研
    3.3 小结
第4章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方法研究
    4.1 太原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与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1.3 评价指标解释
        4.1.4 评价结果等级的确定
    4.2 太原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
        4.2.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2.2 确定权重的步骤
        4.2.3 确定权重的结果
    4.3 太原近现代文物建筑综合价值评价模型的构建
    4.4 评价结果说明
    4.5 小结
第5章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和修复技术研究
    5.1 保护原则
        5.1.1 真实性原则
        5.1.2 “修旧如旧”原则
        5.1.3 可识别性原则
    5.2 建筑本体修复技术
        5.2.1 室内外环境改造措施
        5.2.2 建筑结构修复技术
        5.2.3 设备设施修缮技术
    5.3 政策性保护措施
    5.4 小结
第6章 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价值评价与保护案例研究
    6.1 山西大学堂概况及现状分析
        6.1.1 历史沿革和维修情况
        6.1.2 建筑形制
    6.2 山西大学堂综合价值评价
        6.2.1 数据的获得与指标评分
        6.2.2 评价计算过程
        6.2.3 综合价值评价结果
    6.3 山西大学堂的评价结果分析与保护措施
        6.3.1 山西大学堂人文历史价值分析
        6.3.2 山西大学堂建筑本体价值分析
        6.3.3 山西大学堂社会经济价值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汇总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建筑学研究前沿》中绿色建筑文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Source of Translation Task
    1.2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Chapter Two Features of Source Texts
    2.1 Linguistic Features
    2.2 Aesthetic Features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translation
    3.2 While-translation
    3.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ase Studies
    4.1 Lexical Level
        4.1.1 Terminology
        4.1.2 Nominalization
    4.2 Syntactic Level
        4.2.1 Passive Voice
        4.2.2 Long Sentences
    4.3 Textual Level
    4.4 Aesthetic Level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A Source Texts
Appendix B Target Texts
Acknowledgements

(5)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156 工程”建筑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2.3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4 国外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第2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历史背景及发展贡献
    2.1 “156 工程”的立项背景
        2.1.1 国际政治环境背景——外部因素
        2.1.2 国防与经济建设需要——内部因素
        2.1.3 “156 工程”相关扶持政策
    2.2 新中国“156 工程”总体建设情况
        2.2.1 “156 工程”专家援助情况
        2.2.2 “156 工程”建设及产业构成情况
        2.2.3 “156 工程”的投资及地理分布情况
        2.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类型
    2.3 以“156 工程”为依托的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及发展
        2.3.1 前“156 工程”时期的东北地区地域特质
        2.3.2 “156 工程”塑造下的东北工业基地特点
        2.3.3 “156 工程”对东北工业基地发展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设类型及特征
    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新建项目类型
        3.1.1 多厂联合式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1.2 单一工厂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改扩建项目类型
        3.2.1 原址改扩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2.2 设备技术升级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区规划建设模式
    4.1 “156 工程”规划模式对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
        4.1.1 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1.2 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1.3 嵌入式扩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2 苏联工业区规划理念在“156 工程”中的实践特征
        4.2.1 苏联工业区规划模式的形成及向东北地区的转移
        4.2.2 哈尔滨市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2.3 长春市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2.4 沈阳市嵌入式扩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3 基于空间句法的“156 工程”规划实践水平分析
        4.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空间可拓性分析
        4.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道路可达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文化与技术的转移及创新
    5.1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溯源
        5.1.1 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苏联的转移
        5.1.2 苏联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中国的转移
        5.1.3 中国对现代工业建筑文化与技术的吸纳
        5.1.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的规划及设计水平
        5.1.5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5.2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建筑的发展与流变
        5.2.1 苏联民用建筑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5.2.2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设计理论对中国的转移
        5.2.3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规划设计分析
        5.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建筑舒适度分析
        5.2.5 东北地区“156 工程”民用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本土化历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与保护开发策略
    6.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
        6.1.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定性
        6.1.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多重价值评估及分析
    6.2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现状调查及保护分级策略
        6.2.1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现状调查及破损成因分析
        6.2.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保护分级及措施建议
    6.3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工业遗产的整体性开发策略
        6.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的语境
        6.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及愿景
    6.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方案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理论
        2.1.1 既有居住建筑的内涵
        2.1.2 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的内涵
    2.2 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方案优选理论
        2.2.1 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方案优选的定义
        2.2.2 方案优选理论
        2.2.3 方案优选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方案优选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2 国内外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比较
        3.2.1 主要国家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介绍
        3.2.2 评价标准结构比较
        3.2.3 评价标准指标比较
    3.3 指标筛选和指标体系建立
        3.3.1 指标筛选
        3.3.2 方案优选指标体系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方案优选模型
    4.1 直觉模糊集基础知识
        4.1.1 直觉模糊集的内涵
        4.1.2 直觉模糊集的定义
        4.1.3 直觉模糊集的运算法则
    4.2 直觉模糊价值工程(IFVE)法优选模型的建立
        4.2.1 指标权重确定
        4.2.2 方案优选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与改造方案
        5.1.1 项目概况
        5.1.2 改造方案
    5.2 方案优选
        5.2.1 问卷调查
        5.2.2 直觉模糊指标权重确定
        5.2.3 直觉模糊功能系数
        5.2.4 成本系数
        5.2.5 方案优选与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附录

(7)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及水土保持现状
        1.2.2 国内外水土流失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工程设计总体布局
    2.1 工程设计确定依据
        2.1.1 工程等级确定依据
        2.1.2 工程规模确定依据
        2.1.3 工程征占地面积确定依据
    2.2 项目概述
        2.2.1 工程地理位置
        2.2.2 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2.2.3 工程等级与规模
        2.2.4 工程项目组成
        2.2.5 项目布置
        2.2.6 工程征占地
        2.2.7 土石方平衡分析
    2.3 自然条件概况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质及地震条件
        2.3.3 气象与水文
        2.3.4 土壤条件及植被分布
    2.4 土地利用状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土流失预测研究
    3.1 水土流失特点
        (1)对工程自身安全的影响
        (2)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影响
        (3)对周边河道水质的影响
    3.2 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3.3 占地分析
    3.4 施工工艺分析
        (1)剥离表土
        (2)路基工程
        (3)隧道工程
        (4)桥梁工程
    3.5 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
        3.5.1 数学模型法
        3.5.2 类比法
        3.5.3 通用流失方程
        3.5.4 流失系数法
        3.5.5 本工程采用的方法——类比法
    3.6 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
    3.7 水土流失情况分析
        (1)对当地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2)对周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3)对沿线水体产生影响
        (4)弃渣对周边的影响
        (5)施工临时设施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
    4.1 水土流失防治
        4.1.1 防治目标执行标准
        4.1.2 防治责任范围
        4.1.3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4.1.4 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4.2 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
        4.2.1 Ⅰ区路基及隧道工程区
        4.2.2 Ⅱ区桥涵工程区
        4.2.3 Ⅲ区互通及附属设施区
        4.2.4 Ⅳ区改移工程区
        4.2.5 V区弃渣场区
        4.2.6 VI区施工临时设施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治工程设计效益分析
    5.1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5.1.1 六项指标计算过程
        5.1.2 扰动土地整治率
        5.1.3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5.1.4 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
        5.1.5 拦渣率
        5.1.6 土壤流失控制比
    5.2 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天津市老旧社区韧性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社区韧性研究概况
    1.1 社区韧性的概念
    1.2 社区韧性评价体系研究概况
2 模型假设
    2.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分析
    2.2 观测指标与结构变量编制
    2.3 问卷调研与数据分析
        2.3.1 调研对象
        2.3.2 效度检验与信度分析
3 模型构建及权重分析
    3.1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3.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3 权重计算
    3.4 影响因子权重分析
        3.4.1 一级指标权重分析
        3.4.2 二级指标权重分析
4 老旧社区韧性对策研究
    4.1 利用学校作为主要紧急避难场所
    4.2 因地制宜,利用社区形态提升韧性
    4.3 疏通道路,解决停车隐患
    4.4 提升老旧建筑抗震能力,增加适老性改造
    4.5 社区级应急储备点,增设与合作并行
    4.6 明晰老旧社区人口特点,提高领导能力
5 结语

(9)基于“城市修补”的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园品质提升设计方案研究 ——以青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品质城市”建设的简述
        1.1.2 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园建设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公园研究进展
        1.3.1 国外公园研究进展
        1.3.2 国内公园研究进展
    1.4 国内外“城市修补”理论研究进展
        1.4.1 国外“城市修补”理论发展
        1.4.2 国内“城市修补”理论发展
        1.4.3 “城市修补”理论发展评述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内容
2 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案例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公园
        2.1.2 城市公园品质
    2.2 基础理论研究
        2.2.1 “城市修补”理论
        2.2.2 城市意象理论
        2.2.3 城市设计理论
        2.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 典型案例研究
        2.3.1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
        2.3.2 法国巴黎贝西公园
        2.3.3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
        2.3.4 北京朝阳公园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概况和青城公园现状
    3.1 呼和浩特市现状条件分析
    3.2 青城公园建设现状
        3.2.1 公园交通现状
        3.2.2 公园绿化景观建设现状
        3.2.3 公园水体建设现状
        3.2.4 公园边界建设现状
        3.2.5 公园广场、游乐场建设现状
        3.2.6 公园建筑、小品建设现状
        3.2.7 公园休憩、游憩设施建设情况
        3.2.8 公园环卫设施建设情况
        3.2.9 公园指示、宣传设施建设现状
    3.3 本章小结
4 游客行为及品质要素提取
    4.1 公园品质评价
        4.1.1 公园整体品质评价
        4.1.2 公园游客特征研究
        4.1.3 公园活动现状
        4.1.4 游客对公园要素的评价
    4.2 公园使用者行为规律总结
    4.3 公园品质要素的提取及其影响机制
        4.3.1 公园道路
        4.3.2 公园绿化
        4.3.3 公园水景
        4.3.4 公园边界
        4.3.5 公园节点
        4.3.6 园林小品
        4.3.7 休憩设施
        4.3.8 游憩设施
        4.3.9 环卫设施
        4.3.10 宣传设施
    4.4 本章小结
5 呼和浩特市公园品质提升规划设计方案
    5.1 提升原则、目标与方法
        5.1.1 提升原则
        5.1.2 提升目标
        5.1.3 提升方法
    5.2 公园品质整体提升规划方案
        5.2.1 提升公园的平面整体性
        5.2.2 提升公园空间层次性
        5.2.3 提升公园舒适性
        5.2.4 提升公园安全性
        5.2.5 提升公园文化性
        5.2.6 提升公园趣味性
    5.3 公园品质提升的要素设计方案
        5.3.1 道路设计方案
        5.3.2 绿化设计方案
        5.3.3 水景设计方案
        5.3.4 边界设计方案
        5.3.5 节点设计方案
        5.3.6 园林小品设计方案
        5.3.7 休憩、游憩设施设计方案
        5.3.8 环卫设施设计方案
        5.3.9 宣传设施设计方案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呼和浩特市青城公园品质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设计治理视角下的珠海市城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设计是提高城市发展品质的重要抓手
        1.1.2 治理转型背景下我国的城市设计运行亟待创新
        1.1.3 设计治理的概念兴起,为我国城市设计运作提供新思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
        1.2.2 城市治理(Urban Governance)
        1.2.3 设计治理(Design Governance)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既有研究评述
    1.4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论文框架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城市设计在治理领域的拓展
        1.6.2 现实意义:从城市设计管理走向设计治理
第二章 城市设计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1 相关理论引介
        2.1.1 城市治理:转型期城市开发的权力特征
        2.1.2 设计治理:设计治理及其相关理论
    2.2 国外先进城市设计治理实践
        2.2.1 美国:以产权关系为核心的设计治理
        2.2.2 英国:政府引导与多方参与并重的设计治理
        2.2.3 新加坡:政府主导并兼顾市场效率的设计治理
    2.3 城市设计治理的分析框架
        2.3.1 设计治理环境
        2.3.2 设计治理目标
        2.3.3 设计治理系统
        2.3.4 设计治理效能
    2.4 国内城市设计治理实践
        2.4.1 国内城市设计治理的特征
        2.4.2 国内外城市设计治理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珠海市城市设计治理的发展历程与实践
    3.1 珠海市发展概况
        3.1.1 政治地位:拥有较高的城市战略定位
        3.1.2 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丰富,特色突出
        3.1.3 经济发展:坚持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3.1.4 社会文化:形成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
    3.2 珠海市城市设计治理的发展历程
        3.2.0 尊重自然的谨慎开发阶段(1979-1998 年):政府主导的基本标准控制
        3.2.1 弱干预促开发阶段(1999-2009 年):以体制建设为重点,城市设计实践滞后
        3.2.2 完善设计控制阶段(2010-2015年)
        3.2.3 迈向设计治理初级阶段(2016 年至今):政府推动下的设计治理水平提升
    3.3 珠海市城市设计治理的最新实践
        3.3.1 构建全流程的编制与实施体系
        3.3.2 完善城市设计规范标准体系
        3.3.3 拓宽多元主体参与途径
        3.3.4 丰富非正式的设计治理工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珠海市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治理实践
    4.1 政企主导类:珠海北站TOD地区
        4.1.1 设计治理环境与目标
        4.1.2 设计治理系统运行
        4.1.3 设计治理效能
    4.2 设计师引导类:横琴十字门中央商务区
        4.2.1 设计治理环境与目标
        4.2.2 设计治理系统运行
        4.2.3 设计治理效能
    4.3 走向公众参与类:金湾航空新城核心区
        4.3.1 设计治理环境与目标
        4.3.2 设计治理系统运行
        4.3.3 设计治理效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珠海市城市设计治理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5.1 珠海市城市设计治理的演变特征
        5.1.1 设计治理环境:政治经济条件好,社会力量较弱
        5.1.2 设计治理目标:坚持生态宜居优先,政治经济色彩浓厚
        5.1.3 设计治理系统:内涵日益丰富,依赖政府支持
        5.1.4 设计治理效能:多元治理格局初成,空间品质差异化提升
    5.2 珠海市城市设计治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5.2.1 政府对城市设计治理的影响
        5.2.2 市场对城市设计治理的影响
        5.2.3 社会对城市设计治理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总结
    发展建议
    主要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北京提升绿化规划设计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研究[D]. 贺鹏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地铁4号线为例[D]. 解鹏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价值评价的太原市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策略及技术研究[D]. 司丽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建筑学研究前沿》中绿色建筑文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刘欢欢.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5]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D]. 韩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6]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方案优选研究[D]. 徐瑛莲.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7]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D]. 王峰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8]天津市老旧社区韧性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林耕,王楒淇,王滢.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0(03)
  • [9]基于“城市修补”的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园品质提升设计方案研究 ——以青城公园为例[D]. 张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设计治理视角下的珠海市城市设计研究[D]. 冯倩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北京提高绿化规划设计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