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开门式颈椎管成形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壮[1](2021)在《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与ACDF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脊柱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与ACDF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病例,其中24例行脊柱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内镜组),26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组)。收集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记录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进行比较;记录术前、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及VAS评分并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病例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对患者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内镜组平均年龄(56.9±13.4)岁,男13例,女11例,单节段18例,双节段6例;ACDF组平均年龄(55.0±11.4)岁,男女均为13例,单节段19例,双节段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症状及体征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76.9±27.7)min、平均出血量(9.9±6.1)ml、平均住院时间(5.1±1.7)d;ACDF组平均手术时间(118.0±23.3)min、平均出血量(52.3±30.6)ml、平均住院时间(10.4±2.7)d;内镜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ACDF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CDF组,组间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3.内镜组术前JOA评分、NDI、VAS评分分别为(9.0±1.4)分、(45.3±10.5)%、(6.6±0.2)分;ACDF组术前JOA评分、NDI、VAS评分分别为(8.9±1.7)分、(47.4±9.5)%、(7.1±0.1)分;内镜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VAS评分分别为(13.8±1.5)分、(12.7±5.9)%、(2.9±1.2)分;ACDF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VAS评分分别为(13.9±1.6)分、(12.6±7.0)%、(2.8±1.2)分;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NDI与VAS评分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在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内镜组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为(59.7±18.1)%,ACDF组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为(61.1±16.6)%,两组JOA改善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内镜组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评定优良率为75%,ACDF组末次随访时优良率为80.8%,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内镜组无并发症发生,开放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术后2月恢复正常。结论1.脊柱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可取得相同的临床疗效。2.脊柱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相比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具有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徐荣锋[2](2021)在《电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联合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以期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治疗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提供新治疗思路和方案。方法选择2020年0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因“脊髓型颈椎病”住院,并在福州市第二医院脊柱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出现轴性症状,并符合标准、自愿参加该课题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收集25例。对照组与试验组均采用术后常规治疗,主要包括预防感染、脱水消肿、营养神经治疗及早期功能锻炼。在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试验组使用电针联合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连续治疗两周。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Tsuji评分、NDI评分,同时随访两组患者开始治疗3月后的颈椎轴性症状的复发率,评估远期疗效。并随访记录治疗前和开始治疗3月后的中医症候疗效评分,以评价临床疗效。同时,对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统计评估,统计分析运用SPSS 20.0软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Ρ>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Tsuji评分、NDI评分组间对比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Ρ>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的Tsuj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Ρ<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N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Ρ<0.05),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轴性症状均得到改善。3、试验组在VAS评分、Tsuji评分、NDI评分以及中医症候积分方面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5),说明试验组治疗轴性症状的疗效比对照组更佳。4、试验组与对照组开始治疗3月后的中医症候疗效指数分别为84%、72%,两组总优良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说明试验组治疗轴性症状的疗效比对照组更优。5、试验组与对照组开始治疗3月后的复发情况比较:开始治疗后持续随访3个月,两组间复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Ρ<0.05),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试验组。说明试验组的远期疗效比对照组更好。结论电针联合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及单纯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均能改善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但电针配合洛索洛芬钠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洛索洛芬钠,远期疗效也更佳,说明电针可改善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
谢志刚[3](2021)在《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轴性症状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脊柱外科并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且接受颈前路手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编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各25例,并且对两组患者都进行术后常规康复功能锻炼+口服止痛药(塞来昔布)的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下+针刺治疗,对照组则单纯基础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2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Tsuji评分、NDI评分及颈椎活动度。通过门诊、住院或电话随访采集以上评分量表分值并记录,然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50例,随访时间为2个月,纳入研究的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治疗并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各个随访时间点的VAS评分及NDI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显着降低,且试验组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2个月时VAS评分及NDI指数的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比更加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各个随访时间点,各方向颈椎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所改善,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2个月时,试验组的各向颈椎活动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各个随访时间点的轴性症状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在治疗后2个月的随访时间点,试验组的轴性症状评分改善度较对照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疗法,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手术满意度,加快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值得我们的应用与推广。
付艳鹏[4](2020)在《比较分析改良大“Z”形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MCSM的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分析改良大“Z”形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的疗效,为改良大“Z”形椎管扩大成形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XX医院脊柱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收治的60例MCSM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大Z形组(31例)与单开门组(29例)。对比大Z形组与单开门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并记录大Z形组与单开门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进行对比分析。随访资料运用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oation Scores)JOA评分分析两种术式对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的缓解情况。分析大Z形组与单开门组病例的术前及术后6月随访时X-ray影像学资料,测量颈椎总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颈椎弯曲类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再关门、C5神经根功能障碍、颈椎后凸畸形。结果:1.大Z型组与单开门组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对比无差异(P>0.05),大Z形组手术时间(139.35±8.73min)多于单开门组(108.28±7.71min)对比统计学有显着差异(P<0.001),大Z形组住院费用(26534.03±881.62元)低于单开门组(35003.79±1715.91元)对比统计学有显着差异(P<0.001)。2.大Z型组与单开门组术后6月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组内对比统计学均有明显差异(P<0.001),两组JOA评分术前和术后6月随访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大Z形组与单开门组术前与术后6月随访时组内颈椎ROM对比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月随访时颈椎ROM组间对比统计学有差异(P<0.05),大Z形组与单开门组比较能够减轻术后颈椎ROM的降低。4.大Z型组与单开门组术后并发症AS、再关门、C5神经根麻痹症状对比统计学均无明显差异(P>0.05),大Z型组与单开门组术后颈椎后凸畸形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改良大“Z”形椎管扩大成形术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MCSM临床疗效满意,对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及疼痛症状的缓解均达到满意效果;2.在缩短手术时间方面,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更具有优势,改良大“Z”形椎管扩大成形术在降低手术费用、保持颈椎ROM及减少后凸畸形方面更具有优势;3.改良大“Z”形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MCSM上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曹晓东[5](2020)在《C3椎板切除C4-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管狭窄症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3椎板切除、C4-7单开门)与传统颈后路C3-7单开门管扩大成形术临床疗效与术后并发症差别,为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因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行颈后路单开门手术者75例,排除资料不完善者7例,剩余68例纳入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行传统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33例(对照组),行C3椎板切除、C4-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35例(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17例;年龄46-69岁,平均(58.84±3.46)岁;观察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48-70岁,平均(59.71±3.35)岁。术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及资料评估,术中使用同一厂家的器械及材料,术后使用相同康复计划,并对各患者进行至少12个月的随访观察。分析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的一般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长、住院花费等一般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日本矫形骨科协会评分(JOA)、颈椎活动度(ROM)、C2-7椎体Cobb角变化,以及术后感染、再关门、脑脊液漏、轴性症状、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全面评估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①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切口长度、住院时长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方面对照组优于观察组(P<0.05),但住院花费更高(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但两组间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③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的颈椎活动度及C2-7椎体Cobb角均小于术前,但观察组组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的颈椎活动度及C2-7椎体Cobb角大于对照组(P<0.05);④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脑脊液漏、再关门等并发症,对照组神经根麻痹患者2例,观察组神经根麻痹患者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轴性症状方面,观察组改良术式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传统术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3椎板切除、C4-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较于传统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不仅能够有效解除脊髓神经压迫,改善神经功能,同时能够更好维持颈椎曲度,减少颈椎活动度丢失和轴性症状的发生,在临床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对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方案选择中,其可作为颈后路常用推荐术式之一。
罗喻翔[6](2020)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不同数量钛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多节段颈脊髓病(Multilevel cervical myelopathy,MCM),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是现时国内比较受欢迎的术式之一。钛板固定较丝线悬吊固定具有明显优势,但价格偏高,间隔放置钛板能否满足临床需要,与连续放置钛板差异如何,既往对于钛板使用数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较少,尚未达成共识。研究目的比较多节段颈脊髓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2枚钛板与4枚钛板手术疗效的差异,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12月因多节段颈脊髓病在我院行颈椎后路C3~C6单开门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术中钛板使用数量的不同,分为2枚钛板组和4枚钛板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耗材费用、JOA评分,观察术后是否出现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螺钉松动、再关门、颈椎后凸;影像学评估项目包括:颈椎曲度(Giovanni D值法)、C2~C7 Cobb角、C3~C6椎管矢状径以及Pavlov 比值。1.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诊断为颈脊髓病;(2)影像学检查显示≥3个颈脊髓节段受压;(3)采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C3~C6);(4)随访6个月以上,且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急性外伤致病者;(2)颈椎后凸>10°者;(3)颈椎明显失稳者;(4)先行前路手术再行后路手术者;(5)随访资料不全者。2.手术方法2枚钛板组经后正中入路显露C2~C7棘突,骨膜下剥离椎旁肌显露两侧椎板至小关节处。C3~C6棘突基底部分别打孔,用10号丝线穿棘突基底部小孔备用。以症状较轻侧为“门轴”侧,在该侧的椎板上开“V”形槽,宽约3mm。以症状较重侧为“开门”侧,开门后用10号丝线将C3和C4、C5和C6分别捆扎固定,并于门轴侧关节囊缝合悬吊固定。选择微型钛板于C3~C6之间间隔放置(以C4、C6较多,占35/49)。钛板的一端固定在“开门”侧的侧块上,另一端固定在椎板。4枚钛板组手术过程同2枚钛板组,对于开门的节段,选择微型钛板于C3~C6之间逐一放置。术后24小时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激素、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治疗,引流量<50ml/24~48小时拔除伤口引流管。然后协助患者下地活动,佩戴颈托保护3个月后开始颈后部肌群锻炼。3.统计学方法基线的计量资料,根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距)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组内前后的计量资料比较,根据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或者wilcoxon检验。组间比较采用studengt’s 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值<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资料分析采用易侕统计软件(www.empowerstats.com;X&Y solutions,Inc.,Boston MA)和 R 软件,版本 3.4.3(http://www.r-project.org)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本研究的多节段颈脊髓病患者65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8.3±10.2岁,病程3天~20年,术前JOA评分平均11.3±2.9分,术后平均随访29.7±22.9个月。根据术中钛板使用数量的不同,分为2枚钛板组(n=49)和4枚钛板组(n=16)。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随访时间及脊髓受压原因、MRI脊髓信号改变、术前后凸及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耗材费用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枚钛板较2枚钛板价格偏高。2.术后改善情况两组间术后6个月及术前差值比较除C4椎管矢状径、C4 Pavlov 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影像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及6个月随访时C3~C6椎管矢状径、Pavlov比值均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颈椎曲度、C2~C7 Cobb角术后、6个月随访较术前均有减小的趋势,即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后凸,2枚钛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枚钛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JOA改善率与并发症末次随访两组JOA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再压迫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再关门现象发生。2枚钛板组颈椎后凸、轴性症状、颈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发生率较4枚钛板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2例患者因椎板处固定螺钉较长压迫脊髓,1例患者因术中操作损伤脊髓。结论两组在椎管减压、防止再关门、症状体征改善方面疗效相当。两组术后均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后凸的趋势。两组在维持颈椎曲度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显着差别。2枚钛板在价格上更有优势。
张兴旭[7](2020)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颈椎前路手术和颈椎后路手术是目前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比较成熟的术式,由于手术入路及术中操作要求不同,在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满意的前提下,颈椎影像学特征已成为评估手术满意程度的另一标准。颈椎前路手术长节段的椎间融合及颈椎后路手术后方韧带复合体的破坏均改变了颈椎影像学特征,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已多次对颈椎影像学特征与MCSM手术的关系进行讨论,主要考虑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可能会对脊髓及神经的功能恢复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MCSM手术的目的在于减压彻底的同时提供颈椎稳定性,并且应尽可能维持颈椎原有的生理解剖结构。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及颈后路手术前后颈椎矢状位的平衡变化及手术疗效的比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二组:A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0例,B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40例。统计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X线片上C7矢状位垂直距离(SVA)、C2-7Cobb角、T1-Slope,记录患者手术所用时间、术中总出血量,术后C5神经根麻痹、轴性症状患者的例数。结果:两治疗组间性别、年龄、发病节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112.78±9.12)min,术中出血量(77.84±54.37)ml,术前JOA评分(7.65±1.96),术后JOA评分(14.62±0.98),神经功能改善率(74.38±7.12)%,术前C2-7Cobb角(18.33±11.63)°,术后C2-7Cobb角(19.31±11.26)°,术前C7矢状位平衡(18.73±4.43)mm,术后C7矢状位平衡(15.05±8.25)mm,术前T1-Slope(24.83±7.50)°,术后T1-Slope(25.93±8.18)°;B组:手术时间(120.60±7.96)min,术中出血量(258.25±54.16)ml,术前JOA评分(8.05±1.40),术后JOA评分(14.73±0.55),神经功能改善率(72.58±5.31)%,术前C2-7Cobb角(18.48±6.88)°,术后C2-7Cobb角(11.91±6.49)°,术前C7矢状位平衡(18.20±7.16)mm,术后C7矢状位平衡(31.31±8.03)mm,术前T1-Slope(24.52±6.60)°,术后T1-Slope(17.53±4.96)°。其中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前C2-7Cobb角、术前C7矢状位平衡、术前T1-Slope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C2-7Cobb角、术后C7矢状位平衡、术后T1-Slope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C7矢状位平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C2-7Cobb角、T1-Slop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C2-7Cobb角、C7矢状位平衡、T1-Slope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未见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症状患者,B组发现轴性症状患者4例(1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5神经根麻痹症状患者2例(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无论选择颈前路手术或是颈后路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但是颈前路更能降低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减少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并且颈椎前路手术在颈椎矢状位平衡的维持中优于颈后路手术。
梁田子,姚啸生[8](2018)在《浅谈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围手术期相关注意事项》文中研究说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术式,但部分患者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术后疗效不佳,或发生轴性疼痛、C5神经根麻痹、门轴断裂、术后再关门、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影响疾病的康复。本文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围手术期相关注意事项。
于海川[9](2018)在《颈后路单开门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颈后路单开门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治疗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二科在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收入院并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开门侧使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的MCSM患者3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18例为男患者,18例为女患者,年龄范围为38~79岁,平均年龄(59.72±9.17)岁。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双上肢麻木、疼痛,持物不稳,脚踩棉花感,且伴有自下而上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等,患者术前的CT及MRI显示均有3个及3个以上节段病变,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临床症状、X线、CT及MRI表现诊断为MCSM。术中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输液量及手术并发症。对所有观察研究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并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对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善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 6个月颈椎曲度变化及颈椎活动度的变化进行评估。结果:本组所有观察研究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手术时间220~400min,平均(271.22±41.51)min;术中出血量 200~1200mL,平均(502.78±260.20)mL;术中输液量为1100mL~2600mL,平均(2030.56±513.71)mL。全部患者未出现脊髓不可逆损伤、手术切口感染、脑脊液外漏、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时间6个月,其中2例患者出现术后轴性症状(Axialsyndrome,AS)。术前JOA评分(8.61±1.50),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13.5±0.94),JOA评分改善率为56.77%,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为(15.19±0.67),改善率为76.45%,与术前和术后3个月评分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VAS评分为(4.92±1.68),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2.22±0.72),差异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VAS评分为(1.44±0.50),与术前和术后3个月评分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颈椎曲度分别为(27.65±1.03)°和(26.75±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颈椎活动度分别为(38.42±5.53)°和(36.67±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可确切改善患者的症状,维持患者颈椎曲度及颈椎活动度,是治疗MCSM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温艳,李玉伟,陈晓颖,杨甜恬,雷清敏[10](2017)在《单开门椎管成形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管髓外硬膜内肿瘤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成形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管髓外硬膜内肿瘤围术期护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5-01—2015-01在我院治疗的91例颈椎管髓外硬膜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给予单开门椎管成形显微手术治疗并进行围术期护理。结果椎板开门节段(2.52±0.46)个,手术时间(97.42±16.95)min,失血量(81.38±21.07)mL;疾病类型:神经鞘瘤57例,脊膜瘤15例,肠源性囊肿4例,脂肪瘤15例。经1a随访治愈76例,改善15例,治疗前后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颈椎管髓外硬膜内肿瘤患者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显微手术治疗并配合围术期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有效恢复脊椎原有结构,防止术后脊椎畸形,对脊柱影响小。
二、单开门式颈椎管成形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开门式颈椎管成形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与ACDF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方法 |
1.3 疗效评价及随访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两组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对象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
2.3 两组对象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3.1 脊柱内镜手术治疗CSS的可行性 |
3.2 脊柱内镜手术治疗CSS的适应症 |
3.3 内镜手术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临床疗效的比较 |
3.4 脊柱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的手术操作及注意事项 |
3.5 内镜手术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手术情况的比较 |
3.6 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的优势 |
3.7 研究的局限性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椎管狭窄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电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症侯评价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剔除标准 |
2.8 脱落、剔除病例处理 |
3 研究方法 |
3.1 随机分组及盲法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指标 |
3.4 指标评定时点 |
4 安全性观测 |
5 不良事件的处理 |
6 随访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
3.1 治疗前后颈椎VAS评分比较 |
3.2 治疗前后Tsuji评分比较 |
3.3 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 |
3.4 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
3.5 开始治疗3 月后的复发率比较 |
讨论 |
1 西医学对颈后路术后AS的认识 |
1.1 西医学对AS的认识 |
1.2 西医学对AS发生的病因机制的认识及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AS的认识 |
2.1 针灸选穴分析 |
2.2 电针治疗 |
3 关于实验结果的讨论 |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3.2 两组患者VAS评分结果分析 |
3.3 两组患者Tsuji评分结果分析 |
3.4 两组患者NDI评分结果分析 |
3.5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
3.6 两组患者开始治疗3 月后复发率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中医症候积分表 |
附录 C 临床数据收集表 |
附录 D VAS评分表 |
附表1 Tsuji评分表 |
附表2 NDI评分表 |
文献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2.4 安全性观测 |
2.5 不良事件的处理 |
2.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两组患者各项疗效评价指标对比 |
2.1 VAS评分对比分析 |
2.2 轴性症状评分对比分析 |
2.3 颈椎NDI指数评分对比分析 |
2.4 颈椎活动度变化对比分析 |
2.5 安全性观察及随访结果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认识及治疗 |
1.1 现代医学对轴性症状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轴性症状的发病原因及机制的认识 |
1.3 现代医学对轴性症状的治疗现状 |
2 祖国医学对颈椎术后轴性症状的认识 |
3 关于针刺治疗颈椎术后轴性症状的取穴 |
4 针刺治疗轴性症状的作用机理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基线资料分析 |
5.2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结果分析 |
5.3 轴性症状评分(Tsuji)结果分析 |
5.4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的结果分析 |
5.5 颈椎活动度(ROM)的结果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比较分析改良大“Z”形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MCSM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材料 |
2.1.1 一般材料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出标准 |
2.2 方法 |
2.2.1 观察评价标准 |
2.2.2 手术管理 |
2.2.3 评价指标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 |
3.2 两组病例临床疗效评价 |
3.3 两组患者术后颈椎ROM |
3.4 并发症发生率 |
3.4.1 轴性症状 |
3.4.2 椎板回落(再关门) |
3.4.3 C5神经根功能障碍 |
3.4.4 颈椎后凸型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节段脊髄型颈椎病(MCSM)的研究近况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JOA评分 |
(5)C3椎板切除C4-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管狭窄症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器械及内固定材料 |
1.3 术前准备 |
1.4 手术方法 |
1.5 术后处理 |
1.6 术后恢复 |
1.7 评价指标 |
1.7.1 一般资料及一般评价项目 |
1.7.2 功能评价 |
1.7.3 术后并发症 |
1.8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资料及一般评价项目比较 |
2.2 患者临床疗效评价比较 |
2.2.1 JOA评分比较 |
2.2.2 颈椎活动度比较 |
2.2.3 C2-7椎体Cobb角比较 |
2.3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椎管狭窄症的诊疗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6)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不同数量钛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颈脊髓病 |
2.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式研究进展 |
3.手术原理与目的 |
4.颈脊髓病特征性症状体征 |
5.手术指征 |
6.手术入路选择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1.病人资料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2.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措施 |
3.一般资料收集及影像学参数观测 |
4.评价方法 |
5.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临床资料总体情况分析 |
2.统计学分析结果 |
讨论 |
1.颈椎椎管矢状径与手术疗效评价 |
2.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与手术疗效评价 |
3.轴性症状 |
4.C5神经根麻痹 |
5.其他并发症 |
6.相关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疾病相关 |
2.术式相关 |
3.评估疗效 |
4.患者管理流程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7)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浅谈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围手术期相关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1 术前 |
1.1 术前诊断明确 |
1.2 术前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
2 术中 |
2.1 术中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
2.2 术后并发症术中预防措施 |
2.2.1 C5神经根麻痹 |
2.2.2 轴性症状 |
2.2.3 再关门 |
2.2.4 术后后凸畸形 |
3 术后 |
3.1 术后功能锻炼 |
3.2 术后口服中药汤剂促进脊髓功能康复 |
4 小结 |
(9)颈后路单开门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1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病因和病机 |
2 中医药治疗CSM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后路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
1 MCSM的后路手术治疗 |
2 MCSM的术后并发症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颈后路单开门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观察 |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一般资料 |
3 临床表现 |
研究方法 |
1 诊断标准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主要手术器械 |
5 术前准备 |
6 手术方法 |
7 术后治疗 |
8 随访计划 |
9 评价指标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JOA评分表 |
附录二 VAS评分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单开门椎管成形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管髓外硬膜内肿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手术方法: |
1.2.2 护理方法 |
1.2.2. 1 心理护理: |
1.2.2. 2 术前训练: |
1.2.2. 3 术中护理: |
1.2.2. 4 切口护理: |
1.2.2. 5 饮食护理: |
1.3 观察指标 |
1.4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手术结果 |
2.2病理检查结果 |
2.3预后结果 |
2.4影像学复查 |
3 讨论 |
四、单开门式颈椎管成形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与ACDF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对照研究[D]. 王国壮. 延安大学, 2021(09)
- [2]电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荣锋.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疗效观察[D]. 谢志刚.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比较分析改良大“Z”形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MCSM的疗效[D]. 付艳鹏. 延边大学, 2020(05)
- [5]C3椎板切除C4-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管狭窄症疗效分析[D]. 曹晓东. 河南大学, 2020(02)
- [6]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不同数量钛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分析[D]. 罗喻翔.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D]. 张兴旭.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8]浅谈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围手术期相关注意事项[J]. 梁田子,姚啸生. 中国民康医学, 2018(24)
- [9]颈后路单开门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观察[D]. 于海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10]单开门椎管成形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管髓外硬膜内肿瘤的研究[J]. 温艳,李玉伟,陈晓颖,杨甜恬,雷清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