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治疗师的正规教育和培训

呼吸治疗师的正规教育和培训

一、呼吸治疗师的正规教育和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陶嘉乐,潘文彦,郑欣,钟鸣,赵慧华[1](2019)在《重症医学科呼吸治疗师培养与使用》文中研究表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于2015年就呼吸治疗师团队的建设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在呼吸治疗师人员选拔、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专业能力评价、呼吸治疗师临床工作开展的模式与流程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与体系。

唐琪[2](2017)在《《重塑美国:在21世纪培养劳动力》(节译)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翻译项目的原文《重塑美国:在21世纪培养劳动力》为美国当代作家凯瑟琳·纽曼和海拉·温斯顿所创作,是一部探讨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书籍。该报告基于《重塑美国:在21世纪培养劳动力》引言、第一章和第二章的英汉翻译。该翻译报告结合译者的翻译实践经验和译文为例,探讨了翻译本书所面临的难点和相应翻译策略和方法。总结出翻译该项目的三大难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复杂句式的分析,以及相关职业教育知识的欠缺并分别采用直译、异译和换形译法三种主要翻译策略,来保证翻译任务的顺利进行以及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主题、原文内容以及原文语言风格等。该份翻译报告记录了译者对这本书前两章的翻译过程,其中包括翻译任务简介、译前准备、实例分析和实践总结四部分。通过撰写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笔者回顾了整个翻译过程,发现在经济新闻翻泽中,译者的经济学背景知识以及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能力都对译文最后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报告最后还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过后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希望能对提高自身翻译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李长宁[3](2013)在《我国卫生人员结构与规模供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了解我国各省(区、市)、各专业、各层次医学教育规模、质量状况,预测未来我国及各省(区、市)主要专业卫生人员的需求量。通过对我国卫生技术人员供需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提出我国卫生技术人员供需协调与完善策略。研究方法研究采用了数据和资料分析、需求预测、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主要结果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预测的人口数,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每年约需净增加卫生人员30万,从2015年到2020年,每年约需净增加卫生人员60万,其中应有1/3—1/2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2)2012年全国卫生行业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省份均反映存在医疗机构存在卫生技术人员不足情况。短缺卫生技术人员的机构类型主要是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短缺的主要专业类型是临床医学,其次是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中的全科医学,以及其他专业中的预防医学和医学技术类,如影像、检验、病理、麻醉等,也是普遍短缺的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最短缺的学历层次以研究生及以上和本科学历为主。护理专业最短缺的学历层次以本科学历为主,其次是大专学历。(3)卫生人才供给情况:①“十一五”期间全国各地医学门类本科招生规模年均增幅为7%,从招生绝对数量来看总供给大于总需求。2010年医学门类招生规模为111.5万人,超过《规划》从2015年到2020年,全国每年约需净增加卫生人员60万的数量。②存在教育资源与培养规模不匹配的现象。一些教学资源丰富的高校,毕业生参加执业考试通过率高,但招生规模相对较小;而一些教育资源一般的院校,招生规模反而比较大,考试通过率不高。不同学历,通过率不同,学历越高通过率越高,不同学校相同专业通过率差别也大;③东部地区不仅拥有卫生人力资源优势,从院校设置、培养规模、培训层次和培训质量上看,在医学人才培养上也领先于中西部地区;④从医学教育办学层次来看,目前办学层次整体依然偏低,各层次的招生比例未达到2001年卫生部和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研究生到2010年所占比例仅占3.6%,未达到提出的8%;本专科比例在增加,但尚未达到50%,中等教育比例在下降,但仍在50%以上;⑤目前我国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存在专业设置管理需要加强,医学技术教育培养层次不全,缺乏规范的专业认证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等诸多问题,与医疗机构的发展需求和健康产业的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脱节;⑥根据《规划》测算结果,通过分析,目前临床专业人才培养量供大于求;⑦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培养规模呈大幅增加的趋势,总体已比较饱和;⑧目前我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已逐渐过渡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培养数量上相对于全国的需求来说还不够,在一些专业人才供给上更是严重不足。结论与建议(1)建立供需调查常态机制,科学调控招生规模;(2)从典型着手,逐步解决医学教育供需失衡问题;(3)发挥资格考试评价促进作用,提高教育质量;(4)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医学技术教育专业体系;(5)探索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质量;(6)采取措施促进卫生人才合理流动,加强西部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邹颢宇[4](2012)在《长沙市三甲医院ICU护士评判性思维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长沙市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评判性思维的现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ICU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提供建议,同时为完善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养及在校学生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群抽取长沙市7所三级甲等医院ICU的所有护士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采用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CTDI-CV)评价ICU护士的评判性思维现状,自行设计相关变量评价可能的影响因素。使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16.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有统计描述、t检验、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等。结果1.共发放调查问卷332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324名护士分别来自湘雅附一医院(76人)、湘雅附二医院(39人)、湘雅附三医院(54人)、湖南省人民医院(36人),湖南省肿瘤医院(17人)、湖南省儿童医院(52人)、长沙市中心医院(50人)。其中女性305人(94.1%),男性19人(5.9%);年龄20~49岁,平均25.72±4.33岁;未婚者214人(66.0%);从事ICU工作年限0~26年,平均3.08±3.62年;第一学历为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的护士分别有67(20.7%)、202(62.3%)、55(17.0%)人;最高学历为大专、本科、硕士的护士分别127(39.2%)、191(59.0%)、6(1.9%)。2.324名ICU护士的评判性思维总分为284.22分,大于280分,说明ICU总体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7个特质除寻求真相和认知成熟度的得分低于最低认可分40分外,其他5个特质的得分都大于40分,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求知欲、分析能力、开放思想、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和系统化能力。3.单因素分析显示职称、第一学历、最高学历、从事ICU工作年限、从事护理相关工作年限、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参加各种活动频率、学习频率为ICU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ICU工作5年及以上的护士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的可能性是在ICU工作不满1年的护士的5.94倍(OR95%CI:2.35,15.03);职称为护师的ICU护士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的可能性是职称为护士的ICU护士的3.89倍(OR95%CI:2.14,7.09);职称为护师以上(主管护师和副主任护师)的ICU护士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的可能性是职称为护士的ICU护士的3.90倍(OR95%CI:1.62,9.42);第一学历为大专ICU护士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的可能性是第一学历为中专的ICU护士的3.25倍(OR95%CI:1.36,8.16);第一学历为本科的ICU护士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的可能性是第一学历为中专的ICU护士的3.37倍(OR95%CI:1.66,6.80);经常参加活动和学习的ICU护士较很少/没有和有时参加活动和学习的ICU护士更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其OR值分别为1.68(95%CI:1.16,2.44)和1.58(95%CI:1.08,2.30)。结论1.ICU护士总体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但离评判性思维能力强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ICU护士的求知欲和分析能力较强,但寻找真相和认知成熟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职称、第一学历、从事ICU工作年限、参加活动频率和学习频率是ICU护士评判性思维的影响因素。职称为护师或主管护师或副主任护师、第一学历为大专或本科、从事ICU工作时间5年及以上、参加活动频繁、学习频率高的ICU护士更可能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

贺庆军,杜美莲,梁宗安[5](2011)在《中国呼吸治疗专业教育介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对国内外呼吸治疗教育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四川大学开办呼吸治疗专业本科教育的长期实践,旨在发现我国呼吸治疗教育发展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系统分析、个案研究以寻找其合理内核,以期为我国呼吸治疗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借鉴,使我国呼吸治疗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更为合理、规范、科学,从而促进我国呼吸治疗专业教育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杨宏[6](2011)在《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是建立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相互作用及其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基础上的辩证的、系统的消费观。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内在要素、必要条件、最终完成与前提,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消费是经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市场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消费主要通过市场来实现。消费市场是满足人民物质、文化消费的来源,消费市场能够引导生产,消费市场的变化引导生产的决策、生产的规模及生产的价格,能够指导消费,可以通过价格、信息、展销、市场管理和各种宣传活动,鼓励或限制某些消费品的消费,并借此将人们的消费引向所需要的方向,帮助人们建立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代都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四代领导集体,从不同时期的中国国情出发,分别阐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消费经济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在当代的丰富的新内涵突出表现为:生产决定消费,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社会主义消费的目的和归宿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合理的适度消费是新时期我国消费的主要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扩大内需与拓宽消费领域是推动消费的新途径;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念,构建和谐消费环境是科学消费的最高境界。从2000年开始,我国已正式成为人口老年型的国家。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13.26%。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我国的老龄消费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随着老龄消费群体在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老龄消费潜力越来越大,老龄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的老龄消费者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老龄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的不断增长,老龄人口的消费潜力也会越来越大,必将产生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抓住这个契机,开发老龄消费者市场,扩大老龄消费的国内外需求,逐步提高老龄人口的消费比率,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经济思想为理论基础,概述了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及其影响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对老龄人口的需求特点、消费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挖掘我国老龄消费的巨大潜力,分析了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的经验,提出了开发我国老龄消费市场的思路。

李铁[7](2010)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性选择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理性选择的理论方法,以国家及本科生分别为“经济人”进行研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创立是从培养人才解决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的,而改革培养模式是培养的人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饱和,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应对措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运动人体科学应建立以培养素质全面的人为基本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民健康为战略目标的指引下设立专业培养目标。国家是教育资源投入者,其最终追求的利益是产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本科生作为接受教育的独立的“个体”,其需要适应当前社会变革对自身能力的要求,适应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等新的思想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就业带来的各方压力。个人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其接受教育获得的收益也应该最大化。本文还对我国高等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规格做出全面的阐述和评估,选取了三所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时数分配以及评价方式研究,明确了当前本专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课程设置十分相近,知识面狭窄,课程设置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广博知识的培养,对相近学科知识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较难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内容陈旧、体现专业特色的学科教材几乎没有,教学方法单调,评价方式单一等。通过对美国综合性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得出以下结果:培养目标均是由大学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两部分组成,即作为人和专业人才的区别,大学培养目标由通识教育课程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由专业课程实现;人才培养规格条目众多,排列细致,操作起来一目了然;注重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专业方向的逻辑性,从选课制度约束学生的学习计划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文以理性研究的结果为基本思路,以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制定了以全面素质培养为基础,体育学专业基础课程为基本要求的学术研究型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分层次培养的培养方案。即在最初的1-2年的教育中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体育学专业基础课程,在3-4年中根据学生自身需求向学术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保证国家资源投入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收益均获得最大化。本文所建构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国家全民健康战略计划的回应,是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观念的变革、是体育学专业改革研究的重要基础,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指引。本培养方案最大的特点是培养目标的全人化,即从培养完全的人的理念出发提出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应先以培养人为先决条件,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轻松选择理性的职业方向。本文提出了体育学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思想,为体育学专业发展策略提供借鉴。

孙一勤,叶志弘[8](2010)在《健康护理工作环境构建策略思考》文中认为通过对国外护理工作环境优化现状的总结,提出构建健康工作环境的设想;并从外部机制和内部策略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如何从行政管理、临床业务、专业发展三方面着手,构建健康护理工作环境,从而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效能、提升护士工作满意度、促进专业发展和优化护理质量。

杨謦伊[9](2009)在《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与专业教育之研究 ——兼谈建立中医专科医师制度之可行性》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有三:了解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历史发展与现况:探讨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历史发展与现况;讨论台湾中医专科医师制度建立之可行性。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供相关单位及人员改进及发展中医之参考。研究方法为达成研究目的,在历史研究法架构下,以文献探讨、文件分析、比较研究、半结构性访谈及德怀术专家咨询问卷等方式作为数据搜集与汇整方式,偏属于质性研究方法,同时兼具专家意见量化分析。研究成果1.台湾中医师专业地位随历史发展不断提升台湾中医发展至今日,已走向独立发展之路。从业者由早期巫师、儒医、跟师或自学者,演变为国家立法规范经考试及格受社会认可之中医师,中医教育也由传统家传、师承、自学、私塾等形式发展至现代学校教育。其间历经西方医学传入冲击与日据时期中医学几近毁灭之危机,与台湾中医界先进筚路蓝缕设立中医院校,和透过各类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培养台湾中医人才,同时藉由政府立法,强制中医师参加公会办理执业登记,及透过中医师公会与各中医医学会等专业团体实施中医师继续教育。整个台湾中医师专业化动态过程与专业性可由历史发展演进来建构分析。检视专业知能、专业资格、专业组织、专业成长、专业伦理等多项专业特征,台湾中医师已然具备,现更要努力者是追求专业权威之不可取代性。2.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院校教育造就台湾中医人才台湾中医师之考选,因应历史背景、社会需求、教育及医疗水平等因素,区分为正规医学教育和非正规医学教育两大类。经由考试评量拔擢各类或经师承或经学校教育培养之中医人才,促进中医事业之发展。1943年公布之《医师法》明定中西医师地位平等,将中医、西医并于一法规范,条文第3条规定中医师检核考试资格,其中一项应试资格规定为中医专科以上学校毕业,但当时医药行政与教育部门仍以西医为主,中医界人士屡向政府要求成立中医学校或允许成立私立中医学校,均未获准,故全国无人能符合此一条件,此法形同虚设。1945年台湾脱离日本殖民地统治,回归国民政府接管,初期中医师养成方式,只有考试院举办之中医师考试。由于中医学校阙如,为甄拔中医人才以供社会所需,考试院于1946年举办第一次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其应考资格宽松,当时台北考区录取2人。医师执业资格认定制度乃国家法治之体现,其所规定之应考资格应与人才培养制度密切配合,教、考、用始能合一。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原本在中国本土之中西医论争与互动也延伸至台湾,几经波折,1958年中国医药学院成立(后改名为中国医药大学),在创建者中西医师法律地位和教育平等之主张下,以“恢复传统中国医学;吸收西方医学新知,融入中国传统医学”与“促使中西医融会贯通,进而建立新医学体系”为创校宗旨,其在1966年以前仅开设中西合一之医学系;1966年教育部核准该校成立中医科(后改名为中医学系),培养中医专业人才,此为台湾以正规专业教育培养中医师之滥觞,1972年第一届中医学系毕业生为申请中医师检核考试之主要来源。然而当时中医正规专业教育未见普及(1972年第1届毕业生仅43人),而民间不乏师承自修有得之士,因为不具备相当之学历,无法参加中医师检核及特种考试,取得中医师执业资格;且原制定之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应考资格规定,以曾担任公立学校或乡镇公所以上之医疗职务为应考试资格之一,难脱密医漂白之嫌,极为社会诟病,各方建议应予修正;在社会对中医师仍有殷切需求下,考试院数次邀请有关人员举行座谈会,咸认为在中医学校尚未普遍设立之前,应举办中医师检定考试,以为中医师进身之阶,弥补台湾中医人才不足,满足社会对中医医疗之需求。故1968年4月2日修正公布《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规则》,删除“在机关团体担任中医治疗工作3年以上,有证明文件者”之应试资格,增列“经中医师检定考试及格者”,使自修研习中医有成者,取得中医师特考之应试资格。又鉴于中医师特考及格人员多系自修苦读,缺乏临床训练,考试院1988年《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笔试及格人员训练办法》规定:自1989年起,凡以中医师检定考试及格报考中医师特考并经笔试及格者,均应接受为期1年6个月之基础医学及临床诊疗训练,训练期满核定成绩及格者,始完成考试程序,发给考试及格证书。早年《考试法施行细则》即已明订中医师为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1998年台湾司法院大法官释字第453号解释:“各类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之执业,攸关人民生命、身体、财产安全至巨,因此其执业资格之授予,应视各类科性质及其专业领域所应具备之专业知识为考虑,自应循完整之正规专业教育及实习养成方为正途,以确保人民之生命财产安全。”加上医事技术日新月异,医疗伦理更有赖教育熏陶,台湾中医师培养走向正规学术化。同年(1998年),长庚大学在创办人王永庆“研究中医以补西医之不足”指示下,于医学院中成立中医学系,每年招生50名,中西医双主修修业8年。1999年12月29日《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法》修正公布全文27条,并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该律法取消检核制度,将检核精神融入考试;其后2000年6月14日修正之《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法》,也为中医师检定考试订出“落日条款”。因此2001年1月1日起不再受理中医师检核,而于2000年12月31日前申请中医师检核并经核定准予笔试有案者,得于2001年至2005年内继续参加中医师检核笔试,2006年中医师检核考废止停考;至于中医师检定考试则规定2005年为最后一次受理新案报考,2008年旧案补考划下句点,2009年停办。为此考试院特于2000年12月30日订定发布《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高等考试中医师考试规则》,其应试资格规定均为接受正规医学专业教育者;另2002年1月16日也修正公布《医师法》全文43条,其第3条第3项规定中医师特考于2011年办理最后一次考试,因此2012年以后中医师高考将成为取得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唯一管道,即必须具备完整之正规专业教育及实习养成方可成为执业中医师。同时《医师法》第8条第1、2项规定:“医师应向执业所在地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申请执业登记,领有执业执照,始得执业;医师执业,应接受继续教育,并每六年提出完成继续教育证明文件,办理执业执照更新。2009年4月22日之前,执业超过6年之中医师必须提出修毕继续教育180学分之证明档,始可办理执业执照更新,否则无法再执业。台湾藉由立法执行中医师继续教育并与执业执照更新换证结合已具体落实。3.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精致化发展取向台湾中医教育改革在课程设计、教材教法、师资精进与教学评鉴上,不断追求卓越与高质量之教育产出,所培养学生参加中医师资格考试及格率年创新高,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及运用视听媒体等强化教育质量,且创新将中医经典医籍融入现代基础医学理念规划出新课程,引进问题导向学习、临床技能教学等提高学习动机之教学法。精致教育(betterness education)卓越性、绩效性、科技性和创新性等四个主要特征,印证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发展现况。4.台湾建立中医专科医师制度在中医专业团体与卫生行政部门结合规划下可行(1)关于制度设计原则:中医师分专科执业为专家认同;专科医师培养质量监控应由中医专业团体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执行,且应为开放系统,接受各方监督。(2)关于专科医师培训制度:专科划分应本着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原则进行;专科医师培训可采取双轨制及2+X培训模式。(3)关于专科医师准入制度:台湾中医专科医师之甄审,各科每年至少办理一次,且不能限制医师执业只能从事某一项专科:卫生署不宜依专科医师人力供需作名额增减管控:专科医师之申请资格、甄审程序步骤、甄审方式、测验科目、范围、时间,计分及合格标准等由各专科医学会拟定甄审办法报请卫生署公告施行:甄审以笔试为之,并得实施口试、测验或实地考试;外国之中医专科医师资格经审查该外国专科医师制度、训练过程与台湾相当者,仍需实施笔试、口试、测验或实地考试。(4)关于专科医师管理制度:台湾中医专科医师制度施行前应建立种子医师制度;已领有专科医学会所发给之专科医师证书并经卫生署审查合格者,仍需接受2+X年教学医院训练,惟三年内申请专科医师甄审,得免笔试、口试、测验或实地考试;台湾中医专科医师训练医院评鉴应由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规划办理;培训经费采政府补助、培训中医院所出资及个人适当负担之方式。5.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专科医师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应形成连续与完整之医学教育体系。建议根据研究研究结果、文献探讨及专家访谈意见,对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执业资格及中医专科医师制度,提出建议。1.中医师专业教育方面: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创新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体系,并结合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元传承,形成连续与完整之中医学教育,成就高级中医临床人才;重视临床学习经验,争取中医住院制度。2.中医师执业资格方面:重视临床技能,采取三阶段国家中医师证照考试:结合中医教育改革,继续优化试题内容质量。3.在中医专科医师制度方面:制度实施前加强宣导并修订相关法令;教育部认可之教学医院评鉴;中医专业团体也应接受评鉴认可。4.后续研究者之思路:中医专科医师问卷对象可扩及病患;可探讨中医教育中西医结合、中医学课程比率、及全科或专精分化之相关议题。

张丹梅,莫晨,邓笑伟,贾静,俞森洋[10](2004)在《呼吸治疗师的正规教育和训练》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医学院呼吸治疗专业课堂教学、实验课程和临床实习的详细内容。

二、呼吸治疗师的正规教育和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吸治疗师的正规教育和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重症医学科呼吸治疗师培养与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呼吸治疗师培训
    1.1 人员选拔
    1.2 培训实施
    1.3 理论和技能考核
2 呼吸治疗师使用
    2.1 岗位设置
    2.2 临床工作职责及内容
    2.3 参与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建立
3 效果评价
4 讨论
    4.1 专科理论及技能培训至关重要
    4.2 呼吸治疗师对临床工作的改善
    4.3 呼吸治疗师的定位促进团队建设与发展
5 小结

(2)《重塑美国:在21世纪培养劳动力》(节译)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3 Objective of the Translation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 Text Analysis
        2.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ers
        2.1.2 The Theme of the Original Book
    2.2 Professional terms
    2.3 Translation Tools
    2.4 Proofreading
    2.5 The Analysis of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in Translation
        2.5.1 The Analysis of the Key Points
        2.5.2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 Points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The Translation of Professional Terms
    3.2 The translation of words
        3.2.1 Amplification
        3.2.2 omission
    3.3 The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3.3.1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3.3.1.1 Domestication
        3.3.1.2 Foreignization
        3.3.2 Sentence Structure Reinventing
Chapter Four Conclusions
    4.1 Major Findings
    4.2 Implications
    4.3 Limitations
    4.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Reference
Appendix 1: The Translated Text
Appendix 2: The Original Text
Acknowledgements

(3)我国卫生人员结构与规模供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卫生人才需求情况
第二部分 卫生人才供给情况
第三部分 医疗机构反映短缺专业的供需分析
第四部分 医学教育培养供需问题的原因
第五部分 解决卫生人才供需矛盾的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长沙市三甲医院ICU护士评判性思维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调查方法
    2.3 研究工具
        2.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3.2 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CTDI-CV)
    2.4 数据分析
    2.5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ICU护士评判性思维分布趋势描述
        3.2.1 ICU护士的评判性思维得分情况
        3.2.2 ICU护士评判性思维总分及7个特质的高低分比较
    3.3 ICU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1 人口学资料与ICU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3.3.1.1 不同年龄段ICU护士评判性思维的比较
        3.3.1.2 不同婚姻状况ICU护士评判性思维的比较
        3.3.1.3 不同职称ICU护士评判性思维的比较
        3.3.1.4 不同职务ICU护士评判性思维的比较
        3.3.1.5 不同第一学历ICU护士评判性思维的比较
        3.3.1.6 不同最高学历ICU护士评判性思维的比较
        3.3.2 工作经历与ICU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3.3.2.1 从事ICU工作不同年限组护士评判性思维的比较
        3.3.2.2 从事护理相关工作不同年限组护士评判性思维的比较
        3.3.2.3 对护理工作的态度与ICU护士评判性思维的比较
        3.3.2.4 不同工作压力程度ICU护士评判性思维的比较
        3.3.3 社会交往与ICU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3.3.3.1 参加各种活动频率不同的ICU护士评判性思维的比较
        3.3.3.2 不同交友类型的ICU护士评判性思维的比较
        3.3.4 继续教育与ICU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3.3.4.1 不同学习频率的ICU护士评判性思维的比较
        3.3.4.2 外出进修与未外出进修的ICU护士评判性思维的比较
    3.4 ICU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ICU护士评判性思维状况
    4.2 工作经历、职称与ICU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4.3 学历与ICU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4.4 对护理工作的态度与ICU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4.5 参加各种活动的频率与ICU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4.6 继续教育与评判性思维
    4.7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6)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理论框架
第2章 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概述
    2.1 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的概念
        2.1.1 消费市场
        2.1.2 老龄消费市场
        2.1.3 老龄消费市场开发
    2.2 影响老龄消费市场的因素
        2.2.1 老龄人口的收入
        2.2.2 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2.2.3 消费环境
        2.2.4 产业结构
        2.2.5 社会保障体系
    2.3 我国老龄消费市场的升级趋势
        2.3.1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步转变
        2.3.2 老龄人口消费需求不断趋于社会化
        2.3.3 补偿性消费特征
        2.3.4 家庭角色弱化
        2.3.5 老龄消费需求多样化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的消费与市场开发理论
    3.1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
        3.1.1 消费与生产是同一的
        3.1.2 消费在生产全过程中的作用
        3.1.3 消费力理论
        3.1.4 和谐消费思想
    3.2 列宁的消费理论
        3.2.1 全体人民平等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
        3.2.2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
        3.2.3 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
        3.2.4 利用消费刺激经济的发展
        3.2.5 倡导节俭的消费观
    3.3 中国共产党的消费经济思想
        3.3.1 毛泽东的消费经济思想
        3.3.2 邓小平的消费经济思想
        3.3.3 江泽民的消费经济思想
        3.3.4 胡锦涛的消费经济思想
第4章 我国开发老龄消费市场的现实依据
    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要求
        4.1.1 人口结构的变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4.1.2 老龄人口消费需求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4.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4.2.1 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4.2.2 提高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
        4.2.3 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
    4.3 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机遇和挑战
        4.3.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4.3.2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市场的影响
        4.3.3 老龄消费市场存在巨大潜力
第5章 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老龄产业结构不合理
        5.1.1 老龄消费市场发展滞后
        5.1.2 老龄消费者市场规模小
        5.1.3 政府社会和企业对老龄消费者市场的关注力度不够
        5.1.4 为老服务企业经营观念落后
    5.2 老龄群体收入水平低,缺乏增长机制
        5.2.1 老龄收入相对较低
        5.2.2 老龄收入增长缓慢
        5.2.3 老龄收入存在不确定性
    5.3 消费市场环境落后
        5.3.1 消费品针对性不强
        5.3.2 市场监督体系不规范
    5.4 消费心理不成熟
        5.4.1 消费观念落后
        5.4.2 消费方式保守传统
    5.5 老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5.5.1 老龄社会保障覆盖面窄、水平低
        5.5.2 社会化养老体系不健全
        5.5.3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过大
第6章 国外发达国家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的经验及启示
    6.1 社区养老服务市场
        6.1.1 国外社区养老服务市场的运作
        6.1.2 国外开发社区养老服务市场的特点
        6.1.3 国外成功经验的启示
    6.2 老龄护理保险市场
        6.2.1 老龄护理保险服务的先进经验
        6.2.2 国外经验的启示
    6.3 老龄住宅市场
        6.3.1 国外老龄住宅市场的开发
        6.3.2 国外老龄住宅产业的发展状况
        6.3.3 国外老龄住宅市场开发经验的启示
    6.4 老龄教育市场
        6.4.1 国外主要国家老龄教育状况
        6.4.2 国外开发老龄教育市场的启示
    6.5 老龄商品市场
        6.5.1 国外老龄市场产品种类日益繁多
        6.5.2 启示与借鉴
第7章 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的对策
    7.1 开拓我国老龄消费市场的新领域
        7.1.1 开发老龄用品消费市场
        7.1.2 开发老龄住房消费市场
        7.1.3 开发老龄社区服务市场
        7.1.4 开发老龄教育消费市场
        7.1.5 开发老龄护理服务市场
        7.1.6 开发老龄旅游市场
    7.2 制定老龄消费政策
        7.2.1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
        7.2.2 满足低收入老龄人口的基本需要
        7.2.3 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产业
        7.2.4 充分发挥社区作用
        7.2.5 制定老龄产业发展的战略步骤
    7.3 建立老龄消费市场运行机制
        7.3.1 加强市场研究
        7.3.2 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
        7.3.3 大力推动老龄消费产品创新
        7.3.4 选择恰当的分销渠道
        7.3.5 加大宣传力度
    7.4 建立持续增长的老龄收入增长机制
        7.4.1 提高城乡养老金待遇水平
        7.4.2 缩小城乡老龄收入差距
        7.4.3 完善老龄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体制
        7.4.4 加快老龄消费用品及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7.5 转变老龄群体的消费观念
        7.5.1 引导老龄群体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
        7.5.2 消除投资者对老龄消费的认识误区
    7.6 完善老龄社会保障体系
        7.6.1 完善城乡养老保障
        7.6.2 完善城乡老年医疗保障
        7.6.3 加大城乡老龄社会救助力度
        7.6.4 完善老龄社会保障立法
    7.7 优化老龄消费市场的发展环境
        7.7.1 建立健全老龄法律法规
        7.7.2 加强老龄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7.7.3 建立老龄消费市场信息系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着作和论文
致谢

(7)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性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的意义
        1.1.1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改革是关乎国民健康的必然选择
        1.1.2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方向是体育学科重塑的必然选择
        1.1.3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重中之重
    1.2 研究综述
        1.2.1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1.2.2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5 基本概念
        1.5.1 学科与专业
        1.5.2 人才与应用型人才
        1.5.3 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
        1.5.4 理性与理性选择理论
2. 国家为个体的理性选择分析
    2.1 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创建的经济学理性分析
    2.2 社会理性选择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模式的质疑
    2.3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学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
    2.4 基于全民健康角度出发的理性选择
3. 学生为个体的理性选择分析
    3.1 个人全面发展是当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社会理性选择
    3.2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3.3 生存理性对运动人体科学本科生就业选择的影响
4.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研究
    4.1 人才培养方案
        4.1.1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4.1.2 细化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4.1.3 课程体系的构建
        4.1.4 课程结构
        4.1.5 课程代码设置
        4.1.6 学分、修业年限及学位
    4.2 教学及质量评价
        4.2.1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4.2.2 提高教师应用能力
        4.2.3 改革教学方法
        4.2.4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5. 结论
    5.1 运动人体科学是健康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5.2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改革是体育学专业改革策略的基石
    5.3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基本目标
    5.4 构建多元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发展趋势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2.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
    1 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创建与变迁
    2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1 培养目标
        2.2 培养要求(规格)
        2.3 修业年限、学分与授予学位
        2.4 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
    3 师资现状
附录3. 美国大学运动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研究
    1 美国运动科学专业的发展与变迁
    2 美国运动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1 美国运动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2 培养要求(规格)
        2.3 学分、学位、修业年限
        2.4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2.5 专业教育课程设置
    3 教学评价与教材
        3.1 教学评价
        3.2 教材
    4 小结
附录4.健康经济学实际运用案例
参考文献
后记

(9)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与专业教育之研究 ——兼谈建立中医专科医师制度之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主要概念之界定与诠释
第二章 文献探讨
    第一节 专业化之概念
    第二节 中医教育之历史沿革暨历代中医专业分科概况
        一、中医教育之历史沿革
        二、历代中医专业分科概况
    第三节 中国高等中医教育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
        一、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现况分析
        二、中国大陆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
        三、香港高等中医教育及执业资格试
第三章 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步骤
    第二节 研究实施
        一、专家咨询有效性分析
        二、专家咨询问卷设计
第四章 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历史发展与现况研究
    第一节 台湾中医发展简史
    第二节 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历史发展与现况
        一、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之历史沿革
        二、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之教育目标
        三、入学方式与学制发展
        四、课程设置
        五、师资阵容
        六、教材教法
        七、中医专业教育见实习现况
    第三节 海峡两岸中医师专业教育之比较
第五章 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历史发展与现况研究
    第一节 日据时期之台湾中医师考试
    第二节 台湾光复后之中医师资格考试(1949年至2008年)
    第三节 台湾中医师执业登记与继续教育
    第四节 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现况发展
    第五节 海峡两岸中医师执业资格之比较
第六章 台湾建立中医专科医师制度之可行性探讨
    第一节 台湾发展中医专科医师制度之背景分析
    第二节 《台湾中医建立专科医师制度之可行性》专家咨询问卷结果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问卷资料统计分析
    第三节 综合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二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致谢

(10)呼吸治疗师的正规教育和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设计简介
    1.1 呼吸治疗师 (RT) 预科
    1.2 通常的RT课程
    1.3 选修课
2 专业知识教学简介
    2.1 心肺解剖和生理
    2.2 呼吸监护的物理学
    2.3 呼吸病理学
    2.4 呼吸药理学 本课程致力于药物的学习。
    2.5 呼吸监护基础
    2.6 睡眠障碍的监测、评估、解释和治疗
    2.7 机械通气
    2.8 新生儿和儿童的呼吸监护
    2.9 肺功能测定
    2.10 康复和家庭护理
3 临床实践

四、呼吸治疗师的正规教育和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症医学科呼吸治疗师培养与使用[J]. 陶嘉乐,潘文彦,郑欣,钟鸣,赵慧华. 中华护理教育, 2019(09)
  • [2]《重塑美国:在21世纪培养劳动力》(节译)翻译实践报告[D]. 唐琪. 重庆师范大学, 2017(12)
  • [3]我国卫生人员结构与规模供需策略研究[D]. 李长宁. 山东大学, 2013(10)
  • [4]长沙市三甲医院ICU护士评判性思维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邹颢宇. 中南大学, 2012(03)
  • [5]中国呼吸治疗专业教育介绍[A]. 贺庆军,杜美莲,梁宗安.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2010-2011), 2011
  • [6]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D]. 杨宏.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5)
  • [7]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性选择研究[D]. 李铁.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2)
  • [8]健康护理工作环境构建策略思考[J]. 孙一勤,叶志弘. 中华护理杂志, 2010(02)
  • [9]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与专业教育之研究 ——兼谈建立中医专科医师制度之可行性[D]. 杨謦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10]呼吸治疗师的正规教育和训练[J]. 张丹梅,莫晨,邓笑伟,贾静,俞森洋.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2004(S1)

标签:;  ;  ;  ;  

呼吸治疗师的正规教育和培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