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院校创建MICE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思路——以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为例

旅游院校创建MICE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思路——以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为例

一、旅游院校创建会展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与发展思路——以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新月[1](2021)在《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提出旅游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当前,我国已经迈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人才质量与结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建设高水平的旅游人才队伍至关重要。“职教20条”、“双高计划”、“高职扩招一百万”等政策的实施,突出职业教育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旅游高职教育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亦如此。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高等教育不断成长,为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培养了大批人才。社会变迁视角下,旅游人才的培养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存在什么问题,有何特色,对当今的旅游人才培养有何借鉴意义,值得去探究。本研究从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切入,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个案,将其历程划分为起步与探索阶段(1979-1995年)、改革与发展阶段(1996-2005年)、提高与深化阶段(2006至今)进行研究,分析各阶段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动因,选取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与师资队伍几个主要要素,探索其发展演变,总结成绩与问题,揭示其人才培养特色。基于此,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为我国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启示。研究发现: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与完善的,有其自身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构建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方面,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依据产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在课程体系方面,聚焦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方面,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阵地,形成了多样的育人模式;在师资方面,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本着回顾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原则,借鉴其发展,旅游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向国际是必由之路,依托行业是办学思路,服务产业是目的所在。新时期,在文旅融合与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着众多挑战,结合旅游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新时期的挑战与要求,从政府、院校、企业三大主体出发,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为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王楚[2](2021)在《3T理论视角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化时代的退却,创意经济时代开始萌发,在这个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对地区的经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与之相伴的是创意能力对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决定性作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已然成为城市的战略发展需求。在新时代下,我国城市想要在国际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是关键。上海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是受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国城市,提升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将会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走向世界的好机会。3T理论是理查德·弗罗里达提出的着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论,它将人才、技术和宽容度作为驱动创意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3T要素本身内在也存在着紧密联系,宽容的城市环境能够吸引创意人才进入,创意人才的聚集能够带来技术的创新,而创意人才和技术的作用也会增加城市的宽容度。本文基于3T理论,研究三项创意指标对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大小,从而得出提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对策。本文先是运用定性分析方法,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结合相关统计数据,说明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所处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以及内部的优势劣势、外在的机会威胁,分析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从创意人才、技术和宽容度角度出发,例举说明了上海的主导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反映出了部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而后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在“3Ts”创意评价指数、中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等国内外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以3T理论的三项指标为主要依托,根据我国国情,参考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构建出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并通过城市间的横向对比与时间轴上的纵向对比,按照评价指标收集与整理统计数据,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得出影响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以及上海与其他城市相比的优劣势,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如何提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综上,通过本文的研究,明确对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具有影响的因素,全面分析上海文创产业发展现状,设计出适用于我国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和计算模型,有针对性地给出提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加速发展,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价值。

于东[3](2020)在《天津邮轮旅游发展研究》文中提出70年代早期,随着民用航空的发展,邮轮客运量下降显着,从而使得邮船从客运功能向娱乐休闲旅游的方向逐渐转型。自20世纪80年以来,欧美的邮船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邮船的产品不断丰富。90年代至今,邮轮旅游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邮轮公司的发展区域除去北美和欧洲之外,越来越重视亚洲市场的拓展和开发。国内开展邮轮旅游虽然起动时间晚,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准接连提升,增强了人们娱乐休闲旅游的支付能力,同时世界邮轮旅游业一直着眼于中国的市场,并开始大举进军和开拓中国邮轮市场。天津作为环渤海经济区中心地带的发达城市和中国目前最重要的邮轮母港城市之一,具备良好的邮轮旅游发展基础和优势,大力开发和拓展邮轮市场,积极与国际邮轮业接轨,促进和完善邮轮全产业链的发展,不仅会提升天津城市的全球化水平,增强天津城市在世界上的认可度,而且更能促进天津的经济增长.因此,经过对世界邮轮发展的研究,借鉴和学习世界成熟的邮轮发展经验,因地制宜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措施和建议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从而能够指导天津的邮轮旅游业的发展,对天津发展邮轮旅游业有着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基于海内外邮轮业研究的相关文献,以及天津邮轮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利用SWOT方法对天津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对迈阿密、新加坡和上海三个邮船业发展好的城市进行探究,借鉴这些城市的成功的方法,从而在政策支持、推动完善邮轮的产业链、专业人员培训、邮轮市场的推介及丰富邮船航线及产品、充分利用行业组织和协会的功能等方向给出相应的对策,为促进天津邮轮旅游业的迅速成长献计献策。首先.本文基于目前海内外相关对邮轮旅游发展研究的背景下阐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同时,对邮轮的相关的概念的进行了界定并引用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市场营销理论等作为研究的思想基础.另外,归纳总结了海内外关于邮轮的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从而奠定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对国内外邮轮旅游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同时阐述分析了天津邮轮旅游的发展现状,并使用SWOT法深入剖析天津的优劣势以及面对的机会和挑战等问题.通过对国内游客市场进行问卷调研,同时对国内外邮轮旅游发展知名的港口城市如美国的迈阿密邮轮港、新加坡的邮轮港、中国上海邮轮港做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这三个城市邮轮旅游的发展历程以及运营模式的分析,总结出对天津邮轮旅游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发展的启示.最后,通过上述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果:国内的邮轮旅游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开发空间,游客会更愿意通过网上平台来订购邮轮旅游的产品,旅程在1-7天之间,价格在人民币2000-6000元的邮轮旅游产品更受市场青睐,家庭温馨主题游及夫妻情侣浪漫主题游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同时,依据国内邮轮旅游发展的趋势对天津邮轮市场划分为主题游市场、银发市场和高端市场;天津发展邮轮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丰富的旅游资源、广阔的旅游市场等优势,同时有着全域旅游兴起、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推动天津邮轮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天津发展邮轮旅游也存在邮轮旅游航线和产品不够丰富、市场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邮轮专业人才缺乏、邮轮旅游产业的发展缓慢等弱势,同时还面临着国内其他港口以及亚太地区邮轮旅游市场的竞争的威胁;基于天津邮轮旅游业发展现状,同时汲取海内外行业发展的成功之道,提出促进天津进一步发展邮轮旅游的对策,主要包括进一步拟定和完善邮轮旅游产业有关的法律和规范;优化和提升邮轮港城的服务配套;丰富完善邮轮旅游的产品;丰富邮轮航线布局设计;加大邮轮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加强和拓展区域间的协同合作;促进邮轮全产业链发展;加强邮轮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充分利用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冯斐[4](2020)在《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部门,两者既具有内在差异,又具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属性是旅游业更具魅力的产业属性,其文化比重及其价值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效用不断扩大,是一种必然的积极的产业发展趋势。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信息,全世界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文化事业繁荣拓展了传播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40年起飞、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旅游业通过“涓滴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017年,我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1,可以说,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产业部门亟待通过模式创新与产业融合,打造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增长新引擎。因此,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既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向国际社会积极倡议“一带一路”愿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必由之路。长江经济带作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在地理区位上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覆盖全国21%的国土面积,GDP和人口占比均超过全国的40%,域内拥有以长江流域文化为载体,丰富多元、底蕴深厚的文旅资源。伴随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为主的文旅经济也从单一扩张转向融合发展,开始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然而,“实践之树常青,但理论却是灰色的”,相比于如火如荼的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实践,对于文旅融合产业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将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区域,对其文旅融合产业的体系性研究仍然较为匮乏。因此,本研究以资源创新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特征分析—能力评价—区域差异—效率测度—影响因素—对策建议”为研究框架,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1)通过详实的文献梳理与概念辨析,对文旅产业的资源系统和融合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阐释;(2)借助历史分析法与知识图谱可视化,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分析,对该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识别;(3)基于专家访谈与统计分析,构建了系统而全面的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4)并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各要素维度的资源能级进行了有效评价,从而挖掘区域内的空间性与时间性特征;(5)基于时空特征,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6)基于研究结果对未来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和系统地研究,本文研究发现:(1)我国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在资源端存在阶段性特征,包括2007年以前的项目带动阶段、2008至2010年的要素驱动阶段;2011至2013年的融合发展阶段以及2014年之后的创新驱动阶段;(2)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具有多层级结构,由基底层、中间层、潜力层三个层级以及条件性资源、主体性资源、发展性资源3大体系构成;(3)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能级的区域特征呈固化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下游区域“多极均衡发展”、中游地区的“两翼互补拉动”、上游地区的“四川单极突进”总体发展态势;在时间序列上呈现稳态提升趋势,尤其是2011年进入融合发展阶段以来,文旅融合资源总体水平快速增长。(4)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时变性特征明显,且投入冗余情况较严重,具体表现为:1)总体层面及三大区域都表现出阶梯上升状的资源利用效率特征;2)主体性资源系统中的文旅企业规模、文旅人资规模以及发展性系统维度中的文旅生态资源、区域创新资源的投入冗余率较高;3)从区域来看,与上游和下游相比,中游地区的投入冗余情况相对较好,各项投入要素的冗余水平基本平衡。(5)资源要素对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影响程度及作用方向不尽相同。其中,文旅市场规模HB与文旅生态资源ML对于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具有显着的带动作用;相反,区域交通条件FCD、对外依存度FTD、文旅品质资源QRS对现阶段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则具有一定的消极阻碍作用。最后,提出了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协调发展5个方面的建议:(1)建立全域视角的要素协调平台,探索文旅融合产业新形象与新品牌;(2)注重区域资源开发与产品创新,促进文旅市场主体内新业态的形成;(3)协同旅游、经济与生态间关系,提升区域文旅产业耦合度与融合性;(4)正视沿线省区的空间差异特征,通过跨区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5)降低文旅融合过程的投入冗余,实现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高效发展。

孙雯昕[5](2020)在《重庆市会展旅游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会展旅游的出现及快速发展是在良好的经济背景下,随着会议、展览、节事活动的日益增多及旅游业的渐趋成熟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因其对会展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直接以及间接的经济效益,而被称为“触摸世界的窗口”或“城市的面包”,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重庆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国家对重庆旅游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是极具特色与发展空间的会展旅游城市。新型会展经济无疑给重庆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重庆凭借“旅游口岸地位进一步加强”的契机,在“旅游”为龙头创新发展服务业的条件下,会展旅游业迅猛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庆市会展旅游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重庆市会展旅游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以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综述研究搜集相关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指标的评价体系,用定量分析法对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并得出了以下成果。1.立足于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的问题,选取城市综合实力、城市会展业发展和管理水平、旅游接待能力、服务人员专业素养等评价指标,构建了一套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指标的评价体系。并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厦门、昆明、苏州、武汉、成都、郑州、重庆等国内主要的12个旅游城市的会展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了12个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的排名,发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上海、北京和广州三个城市。对参与测评的12个会展旅游城市进行分级,即分为一级会展旅游城市、二级会展旅游城市和三级会展旅游城市,重庆市属于国内的二级会展旅游城市。2.通过对上海、北京、广州三个国内一线城市发展会展旅游成功经验的总结,发现它们都具备几个共同点,即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会展场馆及设施完备、会展旅游产业融合较好、集中发展优势会展品牌等等。从上海、北京、广州发展会展旅游的模式中,得出了对重庆会展旅游发展的启示。3.运用对标分析的方法,基于重庆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实际,提出了重庆市会展旅游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即从政府层面而言,可以通过转变政府角色,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作用,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建立新型市场运作机制和管理监督体制,完善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合作机制,优化会展旅游产业的新模式,扶优抚强会展主体,开发重庆市会展旅游产业的新模式等举措来提升当地会展旅游的竞争力。从企业层面而言,一方面要通过提高会展旅游企业规模程度,合理利用会展场馆设施;另一方面需要开发多元化会展旅游产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着力打造特色会展旅游品牌。同时要加强会展旅游市场营销的力度,提升会展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此外,还要加强与大中专院校的合作,加快会展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填补专业人才的空缺。从行业协会层面而言,将现有的两个地方行业协会进行有效地整合,组合成一个全新的行业协会,即重庆市会展旅游业协会。在新的会展旅游业协会下可以分设旅游事业部和会展事业部两大板块,在一个地方协会的统一领导下,两个事业部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真正地产业融合。另外,针对目前会展业和旅游业中都普遍存在的知识产权得不到很好保护的现象,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会展旅游市场,在会展旅游业协会旗下增设一个知识产权保护的部门,和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密切合作,制定会展旅游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和规范,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起到行业协会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颜鑫[6](2020)在《长三角城市群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由于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创新领导力等因素,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两个产业相互发展是必然的。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旅游产业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并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建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8-2018年文化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差异作评价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并对长三角地区的耦合路径进行归纳总结,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与建议,以期对长三角城市群两个产业的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都在逐年递增,并且文化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逐渐向周边递减的状态,具体可分为三个等级,不同等级间的层次内部也有很大变化。第二,长三角城市群的文旅产业耦合度都较高,说明江长三角城市群的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大致相当,总体呈耦合发展状态。同时长三角城市群的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在上升,但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也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逐渐向周边下降的空间差异性;就各城市的协调发展上升速度来看,上升比较快的主要有上海、南京、南通、湖州、台州、芜湖,上升速度较慢的城市主要有常州、扬州和滁州。第三,根据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快慢程度的比较,总结出七种发展类型;在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和同步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2018年最新发展情况,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类型进行划分,也总结出七种类型。第四,长三角城市群耦合路径有资源耦合、市场耦合、技术耦合、产业链耦合这四条路径。

刘晓蕾[7](2019)在《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研究》文中指出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顺应了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与潮流。通过引进与利用外方教育资源,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将助力旅游教育发展,培育高端国际旅游人才,推进旅游教育质量提升,提高旅游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外方教育资源的引进与利用,是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外方教育资源的优质性以及利用的有效性,将深切影响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关系到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与否。本文选取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案例,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分析方法,对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育资源利用进行研究,系统分析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的现状、效果与问题,并提出外方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建议,以此明确外方教育资源引进与利用的合理性与长效性机制,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在旅游教育领域高效高质发展。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框架以及研究创新点,界定主要概念,并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评述。第二章主要介绍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背景与发展历程,概括分析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第三章主要介绍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与利用的一般内容,选取并介绍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案例院校,对案例院校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第四章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现状及外方教育资源利用中的学生认知,进行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现状对学生认知的回归分析,探讨外方教育资源利用对学生认知的影响。第五章主要是在前文对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现状与利用效果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育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第六章在对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育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利用的建议,主要从政府层面要健全政策法规与监管,院校层面要严控教育资源质量与利用效率。第七章为结语,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不足并展望未来。

魏超[8](2019)在《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研究 ——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文中提出乡村旅游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旅游研究的热点。随着大众化旅游时代的到来,大城市边缘区依靠其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旅游发展呈快速增长态势,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载体。然而,随着旅游消费升级和区域旅游竞争的加剧,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旅游产品同质化、业态滞后、空间布局混乱、用地紧张、管理不善、人才紧缺等现实问题,亟待转型发展。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中国旅游业到了从高速增长阶段到优质旅游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旅游产业转型已迫在眉睫。乡村旅游转型是中国旅游产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由资源主导开始向市场主导转变,特别是在旅游产品、市场导向和业态结构加速更替的新时代背景下,探讨大城市边缘区这一特殊地理区域的乡村旅游转型发展不仅是旅游地理学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还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既包括乡村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也包括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全方位提升。乡村旅游转型与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殊途同归,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尝试从系统层面着眼,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将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置于旅游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野之中。通过理论探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以系统科学理论、城乡互动理论、区域发展理论、旅游转型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并以武汉市黄陂区为典型案例区,揭示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内在规律和阶段性经验。按照旅游人地关系“要素与格局——特征与问题——过程与机制——协调与优化”的逻辑主线,核心章节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七部分:第一部分为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对开展本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主要包括区域旅游、大城市、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与乡村旅游、旅游转型发展等。选取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如系统科学理论、城乡互动理论、区域发展理论、旅游转型理论等,为开展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理论探讨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梳理了乡村旅游、旅游转型、大城市边缘区旅游发展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研究综述,总结当前的研究现状,研究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亟待突破的内容,引出本研究的科学问题及研究意义。第三部分为转型背景下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发展。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中国旅游转型大背景,旅游转型发展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必由之路。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发展在市场消费、产品供给、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等方面具有显着的转型特征,发展类型非常多样化。与此同时,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发展面临旅游发展空间失衡、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旅游企业非理性开发、发展促进机制不合理等诸多现实问题,从而引出对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的理论探究与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理论探究。根据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将大城市边缘区作为一个整体地理单元和旅游目的地开展相关研究,从转型原则、转型目标、转型战略等层面提出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的总体思路。此外,明确提出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阶段、转型维度、影响要素和动力系统,建立对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的理论认知体系。第五部分为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过程、机理与模式。首先对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总体分析,主要包括黄陂区基本概况、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乡村旅游发展成效、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等方面;其次,回顾总结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过程,分别从旅游产品转型、空间结构转型、参与主体转型、旅游效应转型四个方面进行重点阐述;再次,从转型影响要素、转型内部动力、转型总体思路等层面对黄陂区乡村旅转型进行机理分析;最后对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模式进行归纳,提炼出景区升级模式、社区提升模式、文化重构模式、主题休闲模式四大乡村旅游转型模式。第六部分为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典型案例。选取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木兰草原景区和杜堂村为典型案例点,以过程、机理、效应为研究切入点,总结得出传统景区和新型旅游村两种不同的乡村旅游转型发展模式。木兰草原转型发展模式是对黄阪乡村旅游转型的“景区升级模式”的重要实践,是企业主导、以景带村的典型案例;杜堂村转型发展模式是对黄陂区“社区提升模式”的重要实践,是村企联合,景村一体发展的典型案例。第七部分为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障碍、路径与趋势。明确提出黄陂区开展乡村旅游转型的“三大障碍、七大路径、三大趋势”。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面临制度障碍、需求障碍、能力障碍等不可回避的障碍因素。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路径包括创新理念,推进改革创新;丰富供给,促进产品升级;挖掘需求,细分消费市场;科学布局,优化空间结构;功能提升,重构地域功能;整合共生,增强区域合作;强化保障,完善转型机制等。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趋势包括: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产业融合日益深入、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与重构等。通过对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系统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大城市边缘区作为乡村旅游的核心承载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呈现“供需两旺”的特征,且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②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离不开中国旅游转型大背景,是区域旅游转型的重要内容。转型背景下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发展有其独有的特征和内在规律,并面临诸多现实问题;③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是一个多维、动态、综合的巨系统,在具体转型实施过程中,需要明确总体思路,做好阶段划分,明确转型维度,并结合影响要素、动力系统等建立系统的理论认知;④武汉市黄陂区是武汉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和转型条件较为成熟,具有研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对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过程、机理与模式;⑤微观层面对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典型景区和典型旅游村进行深入解析,总结归纳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的阶段性实证经验;⑥乡村旅游转型是“进行式”而非“完成式”,同时也是一个系统性、历史性进程,不能操之过急,不可一蹴而就,需遵循其内在发展规律。

孔伟[9](2019)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旅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旅游业快速发展,优质旅游不断推进、文化旅游一体化进程加速、海洋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青岛西海岸新区(以下简称新区)作为青岛一个行政区域,海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但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新区海洋旅游营销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围绕当前旅游发展新特点,通过对国内外海洋旅游营销综述,对海洋旅游、海洋旅游资源、海洋旅游市场进行概念阐释,对新区海洋旅游政策环境、区位环境、社会环境、主要竞争者等营销环境和SWOT分析,指出新区存在着海洋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品牌意识不强、营销渠道有待完善、促销方式有待丰富、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基于此,结合旅游者动机理论、旅游营销理论和市场调研情况,提出了新区要加强海洋旅游形象定位和传播,进一步细分海洋旅游市场、加强对目标市场营销、科学开发产品、精心制定产品定价和促销、努力创新营销渠道、全力抓好品牌建设、实施绿色营销策略,并要做好人力资源、服务设施、安全体系等方面保障机制。本文认为,新区应将海洋旅游营销纳入旅游发展大局,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创新供给,促进新消费,强化创新营销,构建系统营销,启动整合营销、实施精准营销,明确形象定位,努力创新营销策略,广泛开展重点目标市场营销、重大主题营销、区域合作营销、新科技营销、品牌营销、绿色营销等活动,要进一步加强海洋旅游城市品牌建设,大力实施优质旅游品牌战略,打造特色显明、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同时,新区要借助新科技手段,尤其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应用,提高海洋旅游营销的精准度,努力挖掘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面、全方位参与的整体营销系统、线上线下横向联动多方协调的营销机制,从而促进新区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杨晓冬[10](2019)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会展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会展业更加专业化、产业化、国际化。会展旅游是基于会展业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形象,而且可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当前我国会展业已初具规模,国内学术领域和政府机构虽然逐渐重视会展旅游,但是国内会展旅游的理论还不成体系,会展与会展旅游的关系不清晰,会展旅游市场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所属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是北京唯一的国际会议会展活动重要承载区。如何使雁栖湖国际会都会展旅游业高效发展,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和地理位置,持续提升和树立“国际会都”名片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本文通过归纳总结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学习和梳理,概括出会展业概念、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及会展旅游内涵。其次,运用定性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结合北京市统计局及其他有关单位对北京市会展业、会展旅游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北京市、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发展会展旅游的良好趋势。再次,本文综合利用区位理论、整合营销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昂普分析理论,总结出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会展旅游发展的现状,对其发展条件进行了分析,描述了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会展旅游构想与战略定位,分析其现实发展的问题以及现在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最终得出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会展旅游应抓住机遇,在产品研发、设施配套、品牌推广,管理体制完善、区域合作等方面坚持不断的推进,并提出了发展策略,为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措施。

二、旅游院校创建会展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与发展思路——以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旅游院校创建会展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与发展思路——以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业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1.1.2 人才供需矛盾制约旅游业发展
        1.1.3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变革
        1.1.4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综述
        1.4.1 概念界定
        1.4.2 文献综述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个案选择
第2 章 从上海旅专看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演变
    2.1 起步与探索阶段(1979-1995 年)
        2.1.1 旅游高职教育产生的背景
        2.1.2 起步与探索阶段:积极探索
        2.1.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2.2 改革与发展阶段(1996-2005 年)
        2.2.1 旅游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因
        2.2.2 改革与发展阶段:锐意进取
        2.2.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2.3 提高与深化阶段(2006 年至今)
        2.3.1 旅游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2.3.2 提高与深化阶段:内涵式发展
        2.3.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第3 章 上海旅专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启示
    3.1 上海旅专人才培养的特色
        3.1.1 培养目标的特色
        3.1.2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特色
        3.1.3 教学的特色
        3.1.4 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
    3.2 上海旅专对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3.2.1 面向国际是旅游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3.2.2 依托行业是旅游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
        3.2.3 服务产业是旅游高职教育的目的所在
第4 章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4.1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与要求
        4.1.1 旅游高职教育国际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目标
        4.1.2 文旅融合给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带来新挑战
        4.1.3 产教深度融合为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天地
        4.1.4 新科技革命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
    4.2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
        4.2.1 政府层面
        4.2.2 院校层面
        4.2.3 企业层面
    4.3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未来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上海旅专饭店管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沿革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3T理论视角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理论背景
        1.1.1.2 实际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预期目标及难点
        1.4.1 预期目标
        1.4.2 研究中的难点
2 相关理论的文献述评
    2.1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理论的文献述评
        2.1.1 文化创意产业
        2.1.2 创意经济
        2.1.3 创意城市
    2.2 3T理论的文献述评
        2.2.1 人才
        2.2.2 技术
        2.2.3 宽容
    2.3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的文献述评
        2.3.1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
        2.3.2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宏观视角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微观视角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3.2.1 优势
        3.2.2 劣势
        3.2.3 机会
        3.2.4 威胁
4 3T理论视角下上海主导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4.1 时尚产业
    4.2 演出产业
    4.3 旅游产业
5 3T理论视角下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模型
    5.1 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指标体系构建
        5.1.3 指标解释说明
    5.2 ANP模型构建
    5.3 样本说明与数据预处理
    5.4 实证分析结果
    5.5 结果解读
6 上海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6.1 增强创意人才团队建设
        6.1.1 吸引创意人才集聚
        6.1.2 培育创意人才
    6.2 鼓励科技创新发展
        6.2.1 加大尖端技术领域投入
        6.2.2 完善地方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6.3 保持宽容的城市环境
        6.3.1 发挥独特的海派文化优势
        6.3.2 加强国际文化贸易交流
        6.3.3 打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7 结论
参考文献
图录与表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
致谢

(3)天津邮轮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邮轮旅游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邮轮旅游研究综述
        (二)国内邮轮旅游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内容及创新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六、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邮轮旅游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一、国外邮轮旅游发展现状
        (一)国外邮轮旅游的发展历程
        (二)国外邮轮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三)国外邮轮市场的发展近况分析
        (四)国外邮轮旅游者的特点
        (五)亚洲邮轮业发展近况分析
    二、国内邮轮旅游发展现状
        (一)邮轮旅游市场规模快速发展
        (二)邮轮市场增速趋缓,进入优化调整期
        (三)邮轮港口布局基本完成,港口设施配套建设持续提升
        (四)国家持续出台支持邮轮产业的利好政策
        (五)邮轮旅游业发展逐渐向产业链的中上层延展
        (六)国内邮轮旅游业成长凸显的短板分析
    三、国内外邮轮旅游发展成熟的案例剖析及经验借鉴
        (一)美国迈阿密邮轮母港概况及经验借鉴
        (二)新加坡邮轮港口概况及经验借鉴
        (三)上海邮轮港口发展概况及经验借鉴
第三章 天津邮轮旅游的现状及SWOT剖析
    一、天津邮轮旅游的现状
        (一)天津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天津邮轮母港的基本情况
        (三)天津邮轮市场发展现状
    二、天津邮轮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二)弱势分析
        (三)机遇分析
        (四)挑战分析
        (五)战略分析
第四章 邮轮旅游国内游客市场调研
    一、市场问卷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内容
        (二)调查的过程
        (三)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四)被调查者对邮轮的认识及需求调研
        (五)调查结论
    二、国内邮轮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三、天津邮轮市场定位划分及营销分析
        (一)天津邮轮旅游目标市场细分
        (二)天津邮轮产品营销分析
第五章 天津邮轮旅游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邮轮旅游业相关法律政策和规范
        (一)借鉴国内上海自贸区发展迅速的经验
        (二)进一步完善和创新邮轮发展的资金扶持制度
        (三)学习和借鉴世界通行邮轮管理的先进经验
    二、完善和提升母港的基础配套功能
        (一)进一步完善港口设施的建设
        (二)完善邮船港口核心区域及周边的交通配套的投建
    三、丰富完善邮轮旅游的产品
        (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邮轮的旅游航线
        (二)增强天津母港周边区域对旅客的吸引能力
        (三)积极摸索和拓展“邮轮+”的旅游产品
    四、加大邮轮旅游的宣传和推广
    五、丰富邮轮航线布局设计
    六、加强和拓展区域间的协同合作
        (一)依赖北京天津河北省旅游发展协同机制
        (二)增强与“一带一路”沿途地区和国家的协作交流
    七、加强邮轮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
        (一)鼓励和支持邮轮旅游产业发展
        (二)积极支持本土的航运公司开展邮轮旅游业务
    八、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吸引
        (一)制定出适合本土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方案
        (二)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九、利用和发挥协会的作用
第六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邮轮旅游市场调查问卷
致谢

(4)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创新
        二、研究思路创新
        三、研究内容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一、产业融合相关研究
        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研究
        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机制研究
        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量化研究
        六、区域层面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实证研究
        七、长江经济带文化及旅游相关研究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三、长江经济带相关研究趋势
        四、文旅融合产业相关研究趋势
    第三节 研究评述与启示
        一、现有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二、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规模经济理论
        二、新资源理论
        三、资源基础理论
        四、发生学理论
        五、嵌入式理论
        六、区域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 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
        一、概念界定
        二、文旅融合产业主体类型及动力机制
        三、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定义及属性
        四、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的特征
    第三节 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理论分析框架
        一、基于资源系统视角的分析框架搭建依据
        二、基于资源系统视角的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分析框架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脉络及历史变迁
        一、总体发展脉络
        二、发展历史变迁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现状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二、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开发现状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区域演化特征
        一、空间功能演化特征
        二、区域政策演化特征
        三、文旅资源演化特征
    第四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系统特征
        一、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特征分析
        二、基于资源要素维度的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依据
        一、研究设计与技术路径
        二、现有研究中文旅融合产业评价体系的描述性统计
        三、基于扎根理论对现有文献指标的三阶段编码分析
    第二节 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维度分析
        二、“嵌入式”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的要素系统结构
        三、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第三节 指标选择和评价赋权
        一、指标甄别与筛选
        二、指标评价模型
        三、指标赋权处理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综合评价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水平评价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二、长江经济带各发展阶段资源水平评价
        三、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整体水平评价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的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一、资源要素维度的耦合机理分析
        二、数据来源和处理
        三、评价模型和计算方法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耦合协调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要素各子系统发展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要素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分析
        三、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系统要素耦合协调度的类型分析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测度
    第一节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测度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三大区域效率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发展效率分析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投入冗余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三大区域投入冗余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投入冗余分析
第八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计量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一、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层面的实证结果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实证结果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5)重庆市会展旅游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
        1.5.3 比较分析法
2.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会展旅游
        2.1.2 竞争力
    2.2 理论基础
        2.2.1 竞争力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重庆市与国内主要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分析
    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3.1.1 系统性与科学性原则
        3.1.2 全面与重点结合原则
        3.1.3 可比可量与可行原则
        3.1.4 动态性和结合性原则
    3.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数学模型
    3.3 评价方法的选择
        3.3.1 层次分析法
        3.3.2 功效系数法
        3.3.3 德尔菲法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1 确定评价因子
        3.4.2 确定各因子具体数值
        3.4.3 确定各因子权重值
    3.5 重庆市与国内主要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分析
        3.5.1 各城市会展旅游发展能力分值及排名
        3.5.2 会展旅游整体竞争力对比评价
        3.5.3 重庆市会展旅游现状分析
    3.6 本章小结
4.国内会展旅游发达城市的经验及启示
    4.1 国内会展旅游发达城市的经验
        4.1.1 上海会展旅游发展经验
        4.1.2 北京会展旅游发展经验
        4.1.3 广州会展旅游发展经验
    4.2 对重庆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启示
        4.2.1 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4.2.2 会展硬件设施完备
        4.2.3 会展旅游产业融合
        4.2.4 集中发展优势品牌
    4.3 本章小结
5.重庆市会展旅游竞争力提升路径
    5.1 政府层面
        5.1.1 转变政府的角色
        5.1.2 推进市场化运作
        5.1.3 完善会旅合作机制
        5.1.4 扶优抚强会展主体
    5.2 企业层面
        5.2.1 着力打造特色会展品牌
        5.2.2 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5.2.3 合理利用会展场馆设施
        5.2.4 加快培养会旅专业人才
    5.3 行业协会
6.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长三角城市群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1.2.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的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长三角城市群
        2.1.2 文化产业
        2.1.3 旅游产业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关联理论
        2.2.2 区域经济理论
        2.2.3 耦合理论
第3章 长三角城市群文旅产业发展水平研究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1.2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3.3 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水平测度
        3.3.1 测度方法介绍
        3.3.2 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第4章 长三角城市群文旅产业耦合度研究
    4.1 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耦合评判模型
        4.1.1 耦合度模型
        4.1.2 耦合协调度模型
        4.1.3 同步性模型
    4.2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测度
        4.2.1 耦合度
        4.2.2 耦合协调度
        4.2.3 同步性分析
    4.3 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类型的划分
第5章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路径和发展建议
    5.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路径分析
        5.1.1 资源耦合
        5.1.2 市场耦合
        5.1.3 技术耦合
        5.1.4 产业链耦合
    5.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建议
        5.2.1 政府层面
        5.2.2 科技与人才层面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文章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致谢

(7)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主要概念界定
        (一) 中外合作办学
        (二)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三) 教育资源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五、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
    一、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背景
        (一) 宏观背景
        (二) 行业背景
    二、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历程
    三、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
        (一) 专业分布分析
        (二) 教育层次分析
        (三) 运行时间分析
        (四) 招生规模分析
        (五) 地域分布分析
第三章 外方教育资源利用内容分析
    一、外方教育资源利用方式分析
        (一) “引进来”
        (二) “走出去”
        (三) 其他方式
    二、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的一般内容
        (一) 教学理念与模式
        (二) 教师资源
        (三) 课程资源
        (四) 教材资源
        (五) 专家讲座资源
        (六) 海外交换交流项目和海外实习项目
        (七) 其他教育资源
    三、案例院校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的具体内容
        (一)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案例介绍
        (二) 案例院校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的具体内容
第四章 外方教育资源利用效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与信效度分析
        (一) 问卷调查
        (二) 问卷信效度分析
    二、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一) 外方教师资源利用现状
        (二) 课程与教学资源利用现状
        (三) 外方教材资源利用现状
        (四) 外方专家讲座资源利用现状
    三、外方教育资源利用中的学生认知分析
        (一) 学生能力认知分析
        (二) 学生专业认知分析
    四、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现状对学生认知的回归分析
        (一) 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现状对学生能力认知的回归分析
        (二) 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现状对学生专业认知的回归分析
第五章 外方教育资源利用中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
    一、外方教育资源利用问题分析
        (一) 外教队伍体系构建不完善
        (二) 课程建设缺乏适应性
        (三) 教材利用缺乏灵活性
        (四) 外方专家讲座开设不均
        (五) 外方教育资源综合利用体系不完善
        (六) 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不健全
    二、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
        (一) 政府方面因素
        (二) 中方办学者因素
        (三) 外方办学者因素
第六章 外方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建议
    一、政府层面:健全政策法规与监管
        (一) 强化政府监管力度
        (二) 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力度
    二、院校层面:严控教育资源质量与利用效率
        (一) 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二) 精选外方合作院校
        (三) 构建外方教育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四) 推进外方教育资源本土化进程
        (五) 健全教育资源质量监管体系
第七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附录Ⅱ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研究 ——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案例选择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
        1.3.5 技术路线
        1.3.6 资料获取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区域旅游
        2.1.2 大城市
        2.1.3 大城市边缘区
        2.1.4 乡村与乡村旅游
        2.1.5 旅游转型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科学理论
        2.2.2 城乡互动理论
        2.2.3 区域发展理论
        2.2.4 旅游转型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 乡村旅游研究
        3.1.1 国外研究进展
        3.1.2 国内研究态势
        3.1.3 研究评述
    3.2 旅游转型研究
        3.2.1 国外研究进展
        3.2.2 国内研究态势
        3.2.3 研究评述
    3.3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3.3.1 国外研究进展
        3.3.2 国内研究态势
        3.3.3 研究评述
    3.4 本章小结
4 转型背景下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发展
    4.1 中国旅游转型背景与政策演进
        4.1.1 中国旅游转型的背景
        4.1.2 中国旅游转型的政策演进
    4.2 区域旅游转型的必要性与战略价值
        4.2.1 区域旅游转型的必要性
        4.2.2 区域旅游转型的战略价值
    4.3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发展特征
        4.3.1 市场消费特征
        4.3.2 产品供给特征
        4.3.3 空间结构特征
        4.3.4 发展演化特征
    4.4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发展类型
        4.4.1 依据乡村旅游发展资源划分
        4.4.2 依据乡村旅游产品和功能划分
        4.4.3 依据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划分
    4.5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发展面临问题
        4.5.1 旅游发展空间失衡
        4.5.2 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4.5.3 旅游企业非理性开发
        4.5.4 发展促进机制不合理
    4.6 本章小结
5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理论探究
    5.1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总体思路
        5.1.1 转型原则
        5.1.2 转型目标
        5.1.3 转型战略
    5.2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阶段划分
        5.2.1 初始阶段
        5.2.2 发展阶段
        5.2.3 成熟阶段
    5.3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维度
        5.3.1 旅游产品维度
        5.3.2 空间结构维度
        5.3.3 参与主体维度
        5.3.4 旅游效应维度
    5.4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影响要素
        5.4.1 供给要素
        5.4.2 需求要素
        5.4.3 支持要素
        5.4.4 技术要素
    5.5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动力系统
        5.5.1 需求系统
        5.5.2 中介系统
        5.5.3 引力系统
        5.5.4 支持系统
    5.6 本章小结
6 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过程、机理与模式
    6.1 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分析
        6.1.1 黄陂区基本概况
        6.1.2 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6.1.3 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成效
        6.1.4 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6.1.5 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6.2 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过程
        6.2.1 旅游产品转型
        6.2.2 空间结构转型
        6.2.3 参与主体转型
        6.2.4 旅游效应转型
    6.3 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机理
        6.3.1 转型影响要素
        6.3.2 转型内部动力
        6.3.3 转型总体思路
    6.4 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模式
        6.4.1 景区升级模式
        6.4.2 社区提升模式
        6.4.3 文化重构模式
        6.4.4 主题休闲模式
    6.5 本章小结
7 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7.1 典型案例选取
    7.2 旅游景区转型发展的过程与机理——以木兰草原为例
        7.2.1 木兰草原概况
        7.2.2 木兰草原转型发展过程
        7.2.3 木兰草原转型发展机理
        7.2.4 木兰草原转型发展效应
    7.3 旅游村转型发展的过程与机理——以杜堂村为例
        7.3.1 杜堂村概况
        7.3.2 杜堂村转型发展过程
        7.3.3 杜堂村转型发展机理
        7.3.4 杜堂村转型发展效应
    7.4 案例研究对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启示
    7.5 本章小结
8 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障碍、路径与趋势
    8.1 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障碍
        8.1.1 制度障碍
        8.1.2 需求障碍
        8.1.3 能力障碍
    8.2 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路径
        8.2.1 创新模式,推动改革创新
        8.2.2 丰富供给,促进产品升级
        8.2.3 挖掘需求,细分消费市场
        8.2.4 科学布局,优化空间结构
        8.2.5 功能提升,重构地域功能
        8.2.6 整合共生,增强区域合作
        8.2.7 强化保障,完善转型机制
    8.3 黄陂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趋势
        8.3.1 产品创新: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
        8.3.2 产业融合:旅游产业融合日益深入
        8.3.3 乡村重构:旅游开发引导乡村转型与重构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之处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9.3.1 研究不足
        9.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9)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旅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旅游发展的新时代
        1.1.2 海洋旅游的新机遇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3.1 国内海洋旅游营销研究
        1.3.2 国外海洋旅游营销研究
        1.3.3 国内外海洋旅游营销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海洋旅游
        2.1.2 海洋旅游资源
        2.1.3 海洋旅游市场
    2.2 相关理论
        2.2.1 旅游者动机理论
        2.2.2 旅游营销理论
3 新区海洋旅游营销环境分析
    3.1 新区概况
        3.1.1 新区新使命
        3.1.2 新区海洋旅游资源
    3.2 新区SWOT分析
        3.2.1 优势分析
        3.2.2 劣势分析
        3.2.3 机遇分析
        3.2.4 威胁分析
    3.3 新区海洋旅游营销环境分析
        3.3.1 政策环境分析
        3.3.2 区位环境分析
        3.3.3 社会环境分析
        3.3.4 主要竞争者分析
    3.4 新区海洋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3.4.1 海洋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
        3.4.2 海洋旅游品牌意识不强
        3.4.3 海洋旅游营销渠道有待完善
        3.4.4 海洋旅游促销方式有待丰富
        3.4.5 海洋旅游营销专业人才缺乏
4 新区海洋旅游营销策略
    4.1 新区海洋旅游营销形象
        4.1.1 形象定位
        4.1.2 形象传播
    4.2 新区海洋旅游市场细分
    4.3 新区海洋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
        4.3.1 坚持度假市场为主
        4.3.2 努力提升二日游市场比重
        4.3.3 逐步提升中远距离市场比重
        4.3.4 全面挖掘影视文化客源市场
        4.3.5 做好特殊群体营销
    4.4 新区海洋旅游产品开发
        4.4.1 坚持市场导向精心设计旅游路线
        4.4.2 努力构建全域旅游产品营销体系
    4.5 新区海洋旅游产品定价和促销
        4.5.1 建立多模式定价策略
        4.5.2 实施新科技促销策略
    4.6 新区海洋旅游渠道营销
        4.6.1 强化重点目标城市营销
        4.6.2 做好重大主题营销
        4.6.3 推动区域合作营销
    4.7 新区海洋旅游品牌营销
        4.7.1 努力加强城市品牌建设
        4.7.2 全力推进环境品牌建设
        4.7.3 全面实施优质旅游战略
    4.8 新区海洋旅游绿色营销
5 新区海洋旅游营销保障机制
    5.1 人力资源保障
    5.2 服务设施保障
    5.3 安全体系保障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
    6.3 展望
7 致谢
参考文献
新区战略位置

(10)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会展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会展旅游研究综述
        1.3.2 国内会展旅游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2 会展旅游内涵及相关理论
    2.1 会展业及会展旅游
        2.1.1 会展业
        2.1.2 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关系
        2.1.3 会展旅游的内涵与特征
    2.2 相关理论
        2.2.1 区位理论
        2.2.2 整合营销理论
        2.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4 昂谱分析理论(RMP理论)
3 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
    3.1 北京市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1.1 北京市会展业发展情况
        3.1.2 北京市会展旅游发展情况
    3.2 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基本情况及空间功能布局
        3.2.1 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基本情况
        3.2.2 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空间功能布局
    3.3 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发展会展旅游的条件
        3.3.1 政府重点支持与扶持发展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会展业
        3.3.2 国际会议的举办促进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树立优质热点品牌
        3.3.3 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旅游业提升态势持续增长
        3.3.4 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的会展经济效应显着
    3.4 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会展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旅游产品基础薄弱
        3.4.2 人才配备需进一步加强
        3.4.3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进
        3.4.4 市场环境有待改善
        3.4.5 品牌产品尚未形成规模
        3.4.6 管理体制较为滞后
4 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会展旅游发展策略
    4.1 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会展旅游发展目标
    4.2 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会展旅游发展策略
        4.2.1 更新旅游产品
        4.2.2 完善地区基础建设
        4.2.3 重视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
        4.2.4 树立品牌影响力
        4.2.5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4.2.6 加强雁栖湖周边区域合作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旅游院校创建会展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与发展思路——以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李新月.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3T理论视角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研究[D]. 王楚. 东华大学, 2021(01)
  • [3]天津邮轮旅游发展研究[D]. 于东.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冯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重庆市会展旅游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D]. 孙雯昕. 西南大学, 2020(01)
  • [6]长三角城市群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度研究[D]. 颜鑫.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研究[D]. 刘晓蕾.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8]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研究 ——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D]. 魏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9]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 孔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会展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 杨晓冬.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旅游院校创建MICE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思路——以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