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发展承包农业的现状及对策

武威市发展承包农业的现状及对策

一、武威市发展订单农业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生金[1](2021)在《武威市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武威市出台优惠政策,将发展马铃薯作为八大特色产业来抓,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和区域化布局生产基地,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取得很大进展。本文系统论述了武威市马铃薯产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对省内同类地区加快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借鉴作用。

余莉[2](2021)在《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状况及配置公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2015-2019年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情况及卫生人员数量,分析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状况和人员结构,综合评价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优化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卫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和政策建议,以期提高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进一步促进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基层卫生人才的相关政策及卫生资源配置的理论研究;运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甘肃省14个市州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分布状况及人员结构;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及卫生资源集聚度对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公平性进行评价;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对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进行空间分析。结果:(1)2015-2019年,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模略有下降,降幅为1.8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卫生院数量有所上升,增幅分别为10.29%和2.07%,村卫生室数量减少115个,降幅为0.69%。截止2019年底,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量为24758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75个,卫生院1379个,村卫生室16458个,门诊部等其他机构6246个。不同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差异明显。(2)2015-2019年,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员总量稳步增长,增幅为3.6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卫生院的卫生人员数量增长明显,增幅分别为23.56%和11.44%,而村卫生室卫生人员减少2275人,降幅为9.7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注册护士数逐年增长,乡镇卫生院的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亦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仍缺乏护理人员。截止2019年底,全省每千人口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95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8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0.67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为1.34人,医护比为1:0.78。嘉峪关市和兰州市的每千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和医护比处于全省较高水平,陇南市、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处于全省较低水平。(3)被调查的甘肃省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以女性为主,占比为69.49%,男性占30.51%,性别比为1:2.28。从年龄结构来看,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整体呈年轻化趋势,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占比为78.62%;在学历构成方面,卫生技术人员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占比为53.80%,大专和中专及以下占比分别为32.37%和13.83%。在职称方面,初级及以下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占比最高,达84.95%,中级职称占比为11.81%,高级职称者仅占3.23%。在专业构成方面,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以临床(含全科)、护理和公共卫生为主,占比分别为33.37%、31.19%和9.57%。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无编制者居多,占59.05%,有编制者占40.95%。?2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机构间、不同地区间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和职称结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肃省乡村医生队伍中男性占74.35%,女性仅占25.65%;从年龄结构来看,乡村医生队伍年龄偏大,40岁以上人员占比接近70%;乡村医生队伍学历和职业水平偏低,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比为66.27%,大专学历占18.58%,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15.15%;被调查的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的仅占30.02%,具备乡村执业医生资格证的占69.98%。不同地区间乡村医生的年龄、学历结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从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来看,按人口分布的各类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较好,其中注册护士的配置公平性相对较差,其基尼系数为0.231,卫生技术人员和执业(助理)医师分别为0.122和0.114,乡村医生和卫生员0.117。按面积分布的各类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较差,其基尼系数均明显大于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卫生技术人员0.393,执业(助理)医师0.389,注册护士0.418,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基尼系数为0.458,表明按地理面积配置的注册护士、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处于相对不公平状态。集聚度结果显示,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外,人口配置水平下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较为公平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嘉峪关市、张掖市、兰州市等地区,兰州市、天水市及平凉市等地区的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地理可及性较好。GIS空间分布提示,甘肃省各类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结论:(1)2015-2019年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模略有下降,不同地区机构布局差异明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卫生院数量有所上升,村卫生室数量略有下降。(2)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量稳步增长,但总量相对不足。每千人口各类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指标及医护比均低于《“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提到的2020年目标要求,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在不同机构间和地区间分布不均衡。(3)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性别结构有待优化,职称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年龄和学历结构趋于合理,专业以临床(含全科)、护理和公共卫生为主;乡村医生队伍存在男性偏多、年龄偏大、职称学历偏低、缺乏高学历人才等问题。(4)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按人口配置优于按地理面积配置,注册护士、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配置公平性相对较差。(5)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且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呈局部空间自相关性。

郭守斌[3](2021)在《武威特色中药材资源发展现状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武威市特色中药材资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适宜武威地区特色中药材发展思路,在规模化、专业化种植,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及文化旅游价值深发掘等方面做了系统阐述。为该地区促进中药材产业与文化旅游、科普教育、农业观光等有效融合,进一步提升中药材质量,开启"中药材生产+养生观光旅游"的新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齐元勋[4](2021)在《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乡村绿化现状调查与建设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甘肃省武威市受腾格里沙漠干旱少雨多风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栽种的绿化植物存活率不高,乡村绿化水平较低,为建设大美河西走廊的生态与人居生活环境,本文选择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目前的绿化现状,提出了绿化的策略,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经实地调研,洪祥镇绿化使用的植物有15科26属34种,其中,蔷薇科5属7种,该科的数种最多,主要栽种于庭院、宅前屋后、公共空间等区域。2、通过对8个行政村的问卷调查发现,16%的调查对象对绿化效果不满意,建议应以本土植物为主;96%的调查对象对绿化工程满意;94%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增加绿化面积,99%的调查对象认为绿化后有人管护,以确保绿化取得实际成效。3、根据洪祥镇“一心、三轴、三片区”整体功能布局以及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庭院、道路、公共空间、防护林建设四个方面的绿地方案和绿化植物配置模式。

杨志良[5](2021)在《认知视角下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当前,农产品消费不断升级,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不断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推进,农业发展正在进行一场质量革命。农业质量革命不仅在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效益的增加以及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业经营主体行为模式的调整。在现代农产品供给体系中,小农户作为重要的供给主体,在农产品质量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农产品质量控制过程中,小农户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具有关键性影响。近年来,小农户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尤其是生产经营过程中小农户的低质量控制行为模式,一直是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中的痛点和难点,也是学界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现有研究对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理解主要采用传统的理性人分析框架,将小农户的低质量控制行为视为非理性的或机会主义的行为。但是,学界也开始关注小农户认知对其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小农户的低质量控制行为模式在认知层面能够找到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本文将小农户行为属性争论作为切入点,梳理了小农户行为属性争论中的经济理性、生存理性和中和理性三派观点,分析了小农户行为属性争论的根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建构理性和演化理性的分野,从而提出认知理性小农户的概念。围绕认知理性小农户的行为特征,从情境锁定、情境适应、情境失调三个方面讨论了小农户认知理性行为的情境依赖性。最后利用主观博弈论,构建了认知理性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的理论框架。针对小农户的质量控制行为逻辑构建了两阶段主观博弈框架,包括第一阶段通过记忆和学习构建主观博弈模型,第二阶段运用主观博弈模型进行策略博弈。同时,基于主观博弈模型中制度的共享认知含义,分析了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的行为协调属性。根据认知理性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的理论框架,本文按照“质量认知→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的逻辑,分别在第三、四章分别展开分析了基于有限质量认知的小农户质量控制和基于质量认知成本的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首先,根据认知理性行为的情境依赖性特征,分析了经济秩序的非人格化变迁导致的小农户质量认知失调、乡村社会网络结构下质量知识的传播特征塑造的小农户质量认知、农产品质量复杂特性导致的小农户质量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在此基础上,假定小农户具有有限的质量提升认知和有限质量偏好认知,并建立小农户的质量控制模型。模型分析表明,在有限质量提升认知的条件下,由于观念的局限和知识的缺乏,小农户选择生产低质量农产品。同时当小农户难以区分消费者的质量偏好时,选择对消费者提供单一质量水平或者较低质量的农产品。随着质量提升认知和质量偏好认知不断提高,小农户能够供应不同质量水平的农产品,此时具体的质量控制决策取决于对自身利益优化的考量。其次,从认知视角言,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治理机制是经营主体间的共享认知模式,它负责协调小农户与各经营主体间的质量认知。认知意义上的治理机制既有认知中介的功能,也有认知约束的功能,同时具有内生性、适应性和多重性的特征。本文比较分析了小农户与消费者作为两个端点的产业链上的三种治理结构,即乡间商贩、作为中间商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并讨论了基于品牌资产专用性和准纵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治理模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甘肃省武威市肉羊产业的调查资料(包括229份农户调查数据和国家级龙头企业ZT公司及其产业链上的养殖大户、合作社访谈资料),采用多元Logit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质量认知与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发现,(1)个体的受教育水平和社会网络层面的邻居效应对养羊小农户兽药残留危害认知具有正向影响,代际群属的经济秩序转型适应性会抑制养羊小农户的兽药残留认知。(2)养羊小农户的兽药残留危害感知对于小农户兽药使用剂量规范程度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而他们对羊肉优质优价的认同度越高,对羊肉品质偏好认知水平越高,以及对驱虫技术提升质量的认同度越高,在使用兽药的时候就会越规范地决定使用剂量。并且,受教育水平、代际群属、邻居效应这三个情境因素对小农户兽药残留危害感知和兽药使用剂量决策的关系存在显着的调节效应。(3)案例分析得出,养羊小农户处于羊肉产业链的起始端,与消费者终端相距较远存在认知阻隔。ZT公司和养殖合作社、羊贩子则扮演认知中介的角色,参与肉羊产业链上认知分工,共同协调小农户的质量认知,从而实现对其质量控制行为的有效治理。ZT公司因其在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方面的技术优势,在整个认知分工体系中起主要协调作用。它通过构建全产业链模式来协调产业链上所有的经营主体,从而在最大程度节省信息成本的基础上,塑造或协调小农户的质量认知,实现治理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目的。此外,(4)现实中羊贩子的认知中介功能最突出,企业、养殖大户和合作社的中介作用则相对较弱。公司、养殖大户和养殖合作社对于活羊肥瘦的挑剔程度相对较低,他们更关注活羊的卫生、品种和防疫情况。相反,羊贩子在收购活羊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羊的膘情。因此,羊贩子参与产业链治理的程度最高,但是在治理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方面的治理绩效相对较低,质量认知中介和质量认知约束的功能不强,这也揭示了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与高质量农产品需求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张雪梅,殷宏元[6](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武威市特色农业产业化体系构建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分析武威市特色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构建主体生产模式、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构建现代营销体系、增强科技保障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几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旨在为推动武威市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马志超[7](2020)在《甘肃省民勤县肉羊养殖成本收益研究》文中认为甘肃省民勤县借助“中华苏武沙羊美食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的佳誉,以发展肉羊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提升民勤羊肉品牌市场竞争力为突破重点。肉羊产业的也由传统的数量增长型转变为现代的质量效益型,养羊业也成为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和脱贫攻坚的首选。当前,民勤县推行“以农户繁育保障育肥、小区育肥供应屠宰、企业屠宰放大效益”的肉羊养殖经营模式,初步打造出一条农工牧相结合、种养加一体化的现代肉羊生产全产业链。现阶段民勤县肉羊养殖中存在养殖成本增加和效益波动的问题,实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质量的双目标,对于推动民勤县肉羊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肉羊养殖户的持续稳定增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在分析民勤县肉羊养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不同生产方式下肉羊养殖成本和收益的变动情况。以肉羊养殖成本收益为视角选取影响因素指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调研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各因素对不同生产方式肉羊养殖成本收益的影响结果。以此探索民勤县不同生产方式肉羊养殖效益提升和成本控制路径,并为民勤县肉羊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与政策建议。

刘萍[8](2020)在《甘肃各市州的经济关系评价及产业合作空间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尤其是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会影响区域内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还关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程度。而研究城市间经济关系,判别城市间经济关系类型,有助于明确城市间产业合作方式,从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互补与协同发展。甘肃省受地理条件、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整体经济发展较慢,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如何通过明确各市州之间的经济关系,进而确定各产业合作空间,是当前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从甘肃省14个市州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得出,当前甘肃省各市州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且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为明确甘肃省14个市州之间的经济关系,进而确定产业合作领域、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首先使用欧式距离来测算甘肃省14个市州之间的经济关系,并对测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基于欧式距离部分的结果,运用标准差椭圆将各市州之间的经济关系细化到具体的产业层面,从而进一步分析甘肃省各市州各产业的时空演变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甘肃省14个市州在不同经济关系下的各产业合作空间。最后,针对三次产业合作空间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马军虎[9](2020)在《农与菜:D村高原夏菜种植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对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继承与发展。如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成为急需破解的难题。本文通过对地处河西走廊的一个多民族村落的经济实践——特色农产品高原夏菜种植的多维考察,以期对当下经济欠发达村庄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D村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一个汉、藏、土、回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庄。传统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牧业为副。藏族主要从事牧业,汉族、回族、土族从事农业生产。改革开放后,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获得了从事农业生产的自主性,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村庄经济结构逐步调整。禁牧休牧后,牧业逐渐退出村庄经济生活,种植业一枝独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市场对高质量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基于此,D村村民在种植小麦等农作物收入过低的现实境遇下,逐步顺应市场需求,在立足于本村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自1996年起开始试种特色农产品——高原夏菜,2007年扩展至全部3200亩耕地。由于获益高于小麦种植,故高原夏菜的种植经历了从零星试种到全面开花的过程,期间坎坷有之,喜悦更是无尽。随着耕地面积的逐步减少、市场化因素下生产要素的增高、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以及蔬菜种植风险的加大与农民应对能力弱等原因,高原夏菜种植遇到了发展瓶颈,面临增产潜力薄弱、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双重风险等难题。因此,必须借助政府的扶持和专业合作社的介入,推动农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破解发展难题:以市场为导向,确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提升高原夏菜种植的技术支撑与培训;健全高原夏菜生产的灾险防御保障机制等。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在新时代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增收、村庄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立足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是促进农民增收和村庄繁荣之本。

陈月[10](2019)在《甘肃省武威市精准扶贫发展模式及减贫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问题属于世界性问题,贫困的产生也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它不仅表现在经济收入底下,更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质内容则是社会发展滞后。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已经将改善民生、扶贫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针对各贫困区域,提出了相应的扶贫政策,同时进行扶贫方案的设计,历年来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扶贫效果。但是在扶贫过程中,由于大部分贫困户面临的贫困问题并不完全相同,引起其提出的贫困需求也具有一定差异。若依旧选择传统扶贫方式对目前的贫困户提供帮助,将会导致产生很多问题,无法有效改善贫困户目前面临的现状,因此需要设计更为精准的扶贫方式来代替传统扶贫方式,满足各贫困户的不同需求。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开始,武威市就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重点工作进行探讨研究,经过2014年一年的实践和探索,武威市于2015年就该市的发展现状,明确指出了“17个主要扶贫措施”,该扶贫方案是结合历史扶贫政策进行设计,通过该扶贫方案的实施,武威市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尤其是贫困区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表明该方案的实施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查询资料以及收集统计相关部门数据和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等方式,在回顾和梳理了武威市自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到2018年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武威市精准扶贫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同时对现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根据武威市在实现全面脱贫方面的优势、短板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助力武威精准脱贫的措施和对策建议。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大数据管理模式的引入让精准扶贫工作从贫困户的认定到贫困原因的分析,再到帮扶措施的制定和落实都越来越精细化,通过详细了解、归纳和比对贫困户的基本信息、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武威市在落实扶贫政策的时候就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大数据管理模式还让所有的程序和信息更加公开化、透明化,这从根本上减少了扶贫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总之,大数据管理模式在武威市近几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武威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1+17+2”的扶贫措施,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方面进行了针对性地帮扶,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经过几年的努力,武威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显着提升,民勤县和凉州区均已通过省级摘帽退出的评估验收。3.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得武威市从传统的零星种养业到现在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方式进行过渡。针对目前脱贫中存在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信心不足,害怕脱贫脱政策后继续返贫等隐形问题,设施农牧业、特色产业、农副产品、乡村旅游等的发展,在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同时,是进一步拓宽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二、武威市发展订单农业的现状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威市发展订单农业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武威市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武威市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现状
    (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二)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三)种薯繁育体系基本建立
    (四)商品薯贮藏能力和加工水平稳步提升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优质种薯繁供体系不健全,种薯质量不高
    (二)加工专用型品种缺乏
    (三)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四)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
    (五)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强
三、发展对策
    (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产基地
    (二)建立脱毒种薯快繁技术体系
    (三)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转化能力
    (四)加强单项实用集成技术的示范推广
    (五)强化马铃薯全产业链的经营与管理

(2)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状况及配置公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1.1 统计资料数据
        2.1.2 调查研究数据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描述性统计分析法
        2.2.3 公平性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状况
    3.1 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情况
        3.1.1 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情况
        3.1.2 甘肃省各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布情况
    3.2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拥有情况
        3.2.1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员数量情况
        3.2.2 甘肃省各地区基层卫生人员分布情况
        3.2.3 甘肃省各地区每千人口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拥有情况
        3.2.4 甘肃省各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比情况
    3.3 甘肃省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分布情况
        3.3.1 甘肃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人员分布情况
        3.3.2 甘肃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分布情况
        3.3.3 甘肃省村卫生室卫生人员分布情况
    3.4 甘肃省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构成情况调查
        3.4.1 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基本情况
        3.4.2 甘肃省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构成情况
        3.4.3 甘肃省各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结构情况
        3.4.4 甘肃省各地区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结构情况
第四章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4.1 基于Lorenz曲线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4.1.1 按人口分布的Lorenz曲线
        4.1.2 按地理面积分布的Lorenz曲线
    4.2 基于Gini系数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4.2.1 按人口分布的Gini系数
        4.2.2 按地理面积分布的Gini系数
    4.3 基于集聚度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4.3.1 按人口分布的卫生资源集聚度
        4.3.2 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卫生资源集聚度
    4.4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4.4.1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空间分布
        4.4.2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全局Moran′s I分析
        4.4.3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LISA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公平性研究方法
    5.2 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情况
    5.3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备情况
    5.4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员结构情况
    5.5 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武威特色中药材资源发展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武威市境内中药材资源发展现状
    (一)中医药文化底蕴浓厚
    (二)地理环境优势明显,资源丰富
    (三)多项政策支持中医药健康发展
    (四)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规模逐步扩大
    (五)藏医药焕发生机,特色优势凸显
    (六)中药材加工已具规模,保持良好态势
    (七)研发平台优势凸显,对外合作逐步扩大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中药材产业链条短
    (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三)科研力量薄弱,缺少技术体系支撑,缺乏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四)产业发展资金不足,基地规模较小,种植分散粗放
    (五)企业和种植户在应变和吸收中药材先进种植理念、技术、营销和管理等方面能力较薄弱
三、可行性建议
    (一)稳步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
    (二)做好野生药材人工繁育和培育工作
    (三)快速发展药用蔬菜
    (四)不断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
    (五)加快推进中药材深加工
    (六)开启“中药材生产+休闲养生观光旅游”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4)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乡村绿化现状调查与建设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乡村绿化景观的相关概念
        2.1.1 景观与乡村景观
        2.1.2 乡村绿化景观
    2.2 国外乡村绿化理论依据与实践
        2.2.1 国外乡村绿化理论研究成果
        2.2.2 国外乡村绿化实践与启示
    2.3 国内乡村绿化理论依据与实践
        2.3.1 国内乡村绿化理论研究成果
        2.3.2 国内乡村绿化实践与启示
    2.4 洪祥镇乡村绿化现状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洪祥镇基本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特征
        3.1.4 社会经济概况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分析
        3.3.2 实地调查
    3.4 研究技术路线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实地调查
        4.1.1 实地绿化环境调查
        4.1.2 实地人文环境调查
    4.2 问卷调查
        4.2.1 问卷组分分析
        4.2.2 绿化满意度分析
        4.2.3 绿化空间需求分析
        4.2.4 绿化树种需求分析
        4.2.5 绿化管护分析
        4.2.6 群众对乡村绿化的建议
    4.3 洪祥镇乡村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3.1 绿化设计缺乏特色
        4.3.2 群众缺乏绿化意识
        4.3.3 绿化建设资金缺乏
        4.3.4 绿化建设现状凌乱
    4.4 绿化建设策略
        4.4.1 绿化建设原则
        4.4.2 总体布局
        4.4.3 不同需求功能区绿化建设策略
        4.4.4 造林及管护配套技术
    4.5 洪祥镇美丽乡村绿化“斑块-廊道-基质”设计模式
        4.5.1 斑块——屏障
        4.5.2 廊道——骨架
        4.5.3 基质——核心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央一号文件看中国“三农”变革之路
附录2:凉州区洪祥镇乡村绿化植物推荐品种
附录3:调查问卷
致谢

(5)认知视角下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农产品质量控制
        1.3.2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
        1.3.3 小农户质量认知与质量控制行为
        1.3.4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
        1.3.5 文献述评和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农户
        1.4.2 农产品质量
        1.4.3 质量认知
        1.4.4 质量控制行为
        1.4.5 治理机制
    1.5 研究内容概述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后续章节安排
第二章 认知理性小农户及其质量控制行为:一个理论框架
    2.1 引言
    2.2 小农户行为属性的争论
        2.2.1 生存理性派
        2.2.2 经济理性派
        2.2.3 中和理性派
    2.3 小农户行为属性的辨析
        2.3.1 工具理性范畴的经济理性与价值理性范畴的生存理性
        2.3.2 建构主义的经济理性与演化主义的生存理性
    2.4 认知理性小农户
        2.4.1 认知理性
        2.4.2 认知经济学
        2.4.3 作为认知理性主体的小农户
    2.5 小农户认知理性行为的情境依赖性
        2.5.1 情境锁定
        2.5.2 情境适应
        2.5.3 情境失调
    2.6 认知理性小农户的质量控制行为逻辑:两阶段主观博弈框架
        2.6.1 主观博弈论与认知理性
        2.6.2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逻辑的两阶段主观博弈框架
        2.6.3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共享认知与行为协调
    2.7 小结
第三章 小农户有限质量认知与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
    3.1 引言
    3.2 情境因素与小农户质量认知特征
        3.2.1 经济秩序的非人格化变迁与小农户质量认知失调
        3.2.2 乡村社会结构、知识传播与小农户质量认知局限
        3.2.3 农产品的质量特性与小农户质量认知能力的有限性
    3.3 小农户质量认知与质量控制模型
        3.3.1 传统质量选择理论的局限性与偏好认知困难
        3.3.2 模型内容概述
        3.3.3 行为假定
        3.3.4 小农户质量控制模型的构建
    3.4 模型的延伸性讨论
        3.4.1 损失厌恶与低质量控制
        3.4.2 信号传递失灵
        3.4.3 产量收益对农产品质量的挤出
        3.4.4 行为惯性
    3.5 小结
第四章 认知成本与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治理机制
    4.1 引言
    4.2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内生治理机制:共享认知
        4.2.1 共享认知与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
        4.2.2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的信息传递和认知约束功能
        4.2.3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的内生性、适应性与多重性
    4.3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治理机制的分类
        4.3.1 直接治理机制和间接治理机制
        4.3.2 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
        4.3.3 自我治理机制、交互治理机制和干预治理机制
    4.4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多元治理主体
        4.4.1 乡间商贩
        4.4.2 农业企业
        4.4.3 合作社
    4.5 全产业链模式与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认知治理
        4.5.1 龙头企业引领的产业链混合治理结构
        4.5.2 龙头企业品牌声誉的资产专用性与全产业链模式
        4.5.3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全产业链治理模式
    4.6 小结
第五章 质量认知与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实证分析—以养羊小农户为例
    5.1 引言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取
        5.2.2 调查问题设计
        5.2.3 调查实施
        5.2.4 分析方法
        5.2.5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
    5.3 养羊小农户的质量认知及质量控制行为描述性分析
        5.3.1 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的描述性分析
        5.3.2 养羊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5.4 情境因素与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
        5.4.1 情境因素对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的影响分析
        5.4.2 情境因素对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产生影响的边际效应
    5.5 情境因素、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与质量控制行为
        5.5.1 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对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分析
        5.5.2 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影响质量控制行为的边际效应
        5.5.3 情境因素对养羊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分析
        5.5.4 情境因素、养羊小农户质量认知与质量控制行为:调节效应
    5.6 小结
第六章 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认知治理机制分析——以养羊小农户为例
    6.1 引言
    6.2 案例分析设计
        6.2.1 样本选取
        6.2.2 调查实施
        6.2.3 分析方法
        6.2.4 案例特征描述
    6.3 ZT公司的全产业链治理模式及其对小农户质量认知的协调
    6.4 ZT 公司的羊肉质量控制策略及其对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认知治理机制
    6.5 养羊小农户肉羊质量控制行为多元治理结构的治理绩效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乡村振兴战略中武威市特色农业产业化体系构建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现状
    (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设施种植业快速发展。
        2.露地瓜菜业稳步发展。
        3.草食畜牧业持续发展。
        4.高效节水农业加快发展。
        5.农作物种业稳步发展。
    (二)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
        2.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3.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三)提升科技水平,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
        1.健全农技服务体系。
        2.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普及。
        3.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4.大力推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5.加强农业科技培训。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装备水平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还不高
    (二)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
    (三)农产品营销体系还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四)设施瓜菜和特色林果苗木繁育工作滞后
    (五)科技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不足
    (七)现代农业人才不足
    (八)农民素质的转型问题
三、发展对策
    (一)调结构、扩基地,着力构建主体生产模式
    (二)扶龙头、强协会,着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拓市场、建网络,着力构建现代营销体系
    (四)抓服务、扩培训,着力增强科技保障能力
    (五)严监管、重治理,着力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7)甘肃省民勤县肉羊养殖成本收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肉羊繁育
        1.3.2 肉羊育肥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图及说明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本研究的新颖性
        1.5.2 存在的不足
2.民勤县概况及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民勤县自然经济社会概述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人口和就业情况
    2.2 民勤县农业经济情况概况
        2.2.1 农林牧渔业总体情况
        2.2.2 种植业经济综合情况
        2.2.3 畜牧业经济综合情况
        2.2.4 城乡居民人居可支配收支情况
    2.3 民勤县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2.3.1 肉羊年末存栏量和出栏量
        2.3.2 羊肉生产情况
        2.3.3 羊绒毛生产情况
        2.3.4 肉羊产业区域布局
    2.4 民勤县肉羊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2.4.1 肉羊良种覆盖率待提高
        2.4.2 养殖规模效益仍不显着
        2.4.3 饲草料开发利用不均衡
        2.4.4 产业发展升级资金短缺
        2.4.5 肉羊产品增值能力较弱
3.基于不同生产方式的民勤县肉羊养殖成本效益分析
    3.1 民勤县肉羊养殖户(小区)调研样本情况
    3.2 关于肉羊养殖成本要素的构成
    3.3 民勤县不同生产方式下的肉羊饲养成本变动分析
        3.3.1 不同生产方式下肉羊养殖总成本变动分析
        3.3.2 不同生产方式下肉羊养殖成本结构变动分析
        3.3.3 不同生产方式下肉羊养殖物质与服务费用变动分析
    3.4 民勤县不同生产方式下的肉羊养殖收益变动分析
        3.4.1 不同生产方式下肉羊养殖总产值变动分析
        3.4.2 不同生产方式下肉羊养殖利润变动分析
    3.5 本章小结
4.民勤县肉羊养殖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计量方法
    4.2 数据来源及变量设定
        4.2.1 数据来源
        4.2.2 变量设定
        4.2.3 变量的描述性说明
    4.3 建立模型
    4.4 模型分析
        4.4.1 基于肉羊繁育户的养殖效益成本因素分析
        4.4.2 基于肉羊育肥户的养殖效益成本因素分析
    4.5 检验模型
        4.5.1 经济意义检验
        4.5.2 统计检验
    4.6 模型结果分析
        4.6.1 肉羊繁育户养殖成本收益模型结果分析
        4.6.2 肉羊育肥户养殖成本收益模型结果分析
5.民勤县不同生产方式下肉羊养殖效益提升路径
    5.1 肉羊繁育户饲养效益提升路径
        5.1.1 采取“投母还羔”模式,提高基础母羊良种率
        5.1.2 逐步扩大母畜养殖规模,提升家庭用工生产效率
        5.1.3 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优化粮经饲种植结构
    5.2 肉羊育肥户饲养效益提升路径
        5.2.1 扩大自有饲草料种植规模,提升秸秆青贮综合水平
        5.2.2 加快肉羊补栏扩群步伐,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5.2.3 部分育肥场适当自繁自育,提高肉羊标准化养殖水平
    5.3 本章小结
6.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大产业扶持资金投入
        6.2.2 建立品种改良扩繁体系
        6.2.3 加快专业组织化建设进程
        6.2.4 加强饲草资源开发保护
        6.2.5 加快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
        6.2.6 强化养殖户生产技术培训
        6.2.7 加快本土肉羊品牌创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甘肃各市州的经济关系评价及产业合作空间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地区经济关系问题研究
        1.2.2 产业合作问题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3.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理论基础
    2.1 与区域经济联系的相关理论
        2.1.1 核心—边缘理论
        2.1.2 增长极理论
        2.1.3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2.1.4 梯度转移理论
        2.1.5 区域产业合作理论
    2.2 地区间经济关系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机理分析
        2.2.1 不同的经济关系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
        2.2.2 不同的经济关系能够开拓区域产业合作空间
3 甘肃省经济发展现状
    3.1 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3.1.1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3.1.2 产业布局较为合理
        3.1.3 各优势产业特色突出
    3.2 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3.2.1 服务业竞争优势不足
        3.2.2 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3.2.3 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3.3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3.3.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差异明显
        3.3.2 地区间经济辐射能力差距较大
        3.3.3 地区间经济交流合作不充分
4 甘肃省各市州经济关系测度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数据处理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2 欧式距离的测度
        4.2.1 欧式距离值的计算及标准化
        4.2.2 欧式距离标准化值的系数调整
        4.2.3 地区间经济关系阈值区间的确定
    4.3 各市州经济关系测度结果分析
    4.4 各市州经济关系的演变情况
        4.4.1 总体情况说明
        4.4.2 以兰州为核心的经济关系
        4.4.3 河西五市的经济关系
        4.4.4 陇东南地区的经济关系
5 甘肃省14个市州各产业的时空演变分析
    5.1 研究方法介绍
        5.1.1 标准差椭圆原理
        5.1.2 标准差椭圆参数的计算
    5.2 标准差椭圆指标与数据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循环农业
        5.3.2 农业信息化产业
        5.3.3 采矿业
        5.3.4 制造业
        5.3.5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3.6 建筑业水平
        5.3.7 交通运输能力
        5.3.8 旅游业发展潜力
        5.3.9 金融服务水平
        5.3.10 商品资金流通效率
    5.4 各产业合作空间的梳理
        5.4.1 以市场为主导形成的产业合作空间
        5.4.2 需要政府介入的产业合作空间
    5.5 与地区间经济关系相结合的产业合作空间
        5.5.1 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合作空间
        5.5.2 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合作空间
        5.5.3 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合作空间
6 深化甘肃省产业合作的结论与相关对策
    6.1 主要结论
    6.2 深化甘肃省经济产业合作关系相关对策
        6.2.1 关于第一产业的合作建议
        6.2.2 关于第二产业的合作建议
        6.2.3 关于第三产业的合作建议
        6.2.4 加大政策支持与引导力度
        6.2.5 甘肃省14个市州需完善自身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9)农与菜:D村高原夏菜种植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田野点概况
第一章 村庄经济结构的转型:从农牧兼营到农作物的种植一枝独秀
    第一节 牧业的“消失”:从半农半牧到禁牧休牧
    第二节 农作物种植类型的更替:从小麦、油菜到高原夏菜
第二章 高原夏菜种植之路:坎坷中不乏惊喜
    第一节 种菜:从零星试种到全面开花
    第二节 卖菜:基于个体散户的层级销售链
    第三节 收获:期盼与喜悦相随
第三章 高原夏菜种植困境: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高原夏菜增产潜力不足:资本与市场
    第二节 双重风险: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
第四章 高原夏菜种植困境之突围:政府、农民与市场
    第一节 确立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第二节 重科学:提升高原夏菜种植的技术支撑与培训
    第三节 灾险防御:健全高原夏菜生产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2018年度D村劳务输转月报表
附录二:主要访谈对象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甘肃省武威市精准扶贫发展模式及减贫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重要意义
        1.2.1 “精准扶贫”概念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评述
        1.3.1 文献计量分析
        1.3.2 研究现状
        1.3.3 典型扶贫模式
    1.4 研究方法和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武威市贫困现状及分析
    2.1 武威市概况
    2.2 武威市贫困现状
第三章 武威市精准扶贫发展模式及减贫成效
    3.1 大数据管理模式
    3.2 帮扶措施
        3.2.1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3.2.2 公共服务保障
        3.2.3 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3.3 扶贫成效
        3.3.1 贫困人口变化趋势
        3.3.2 居民收入显着增加
        3.3.3 基础设施有效改善
        3.3.4 公共服务得到保障
        3.3.5 农业产业发展良好
第四章 武威市精准扶贫保障措施
    4.1 组建工作队和选派干部
    4.2 设定工作目标任务
    4.3 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
    4.4 严格落实考评考核制度
第五章 武威市精准扶贫战略分析及对策建议
    5.1 优势分析
    5.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5.2.1 存在的问题
        5.2.2 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武威市发展订单农业的现状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武威市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张生金. 甘肃农业, 2021(07)
  • [2]甘肃省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状况及配置公平性研究[D]. 余莉. 兰州大学, 2021(12)
  • [3]武威特色中药材资源发展现状与思考[J]. 郭守斌. 甘肃农业, 2021(04)
  • [4]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乡村绿化现状调查与建设策略[D]. 齐元勋. 兰州大学, 2021(09)
  • [5]认知视角下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研究[D]. 杨志良. 兰州大学, 2021(09)
  • [6]乡村振兴战略中武威市特色农业产业化体系构建及对策分析[J]. 张雪梅,殷宏元. 甘肃农业, 2020(09)
  • [7]甘肃省民勤县肉羊养殖成本收益研究[D]. 马志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甘肃各市州的经济关系评价及产业合作空间探索[D]. 刘萍.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9]农与菜:D村高原夏菜种植实践研究[D]. 马军虎. 兰州大学, 2020(01)
  • [10]甘肃省武威市精准扶贫发展模式及减贫效果研究[D]. 陈月. 兰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武威市发展承包农业的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