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不再平静

“静海”不再平静

一、“静海”不再平静(论文文献综述)

宋子昕[1](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研究指明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彭新瑜[2](2020)在《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指导研究》文中提出高中作文教学中的修改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作文修改教学在语文教学领域仍处于“未完成”状态。新版课程标准规定在必修课程要求高中学生应“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也能够互相分享、欣赏和评价同伴的作文。为此,笔者提出了学生作文自主修改的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现有的作文修改的研究成果,针对当前高中作文修改的现状,对作文修改中存在的修改目标模糊、缺乏修改标准、修改方式单一等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为了掌握高中现有的作文自主修改教学实施情况,本文在教育实习期间,开展了如下研究:在江苏省南京市N高中等学校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在了解高中师生对作文自主修改的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高中师生现有的作文自主修改困难并,进行原因分析,进一步说明学生自主修改无可替代的价值。之后,在对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情况调查分析和对现有文献梳理总结的基础上,总结出提高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能力原则,明确高中生的作文修改主体地位,讨论高中生作文修改的内容与标准。然后,从实施路径的角度,援引教学案例,进一步阐述了教师在学生作文自主修改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强调学生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文体写作和常规化写作两个层面,讨论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的教学设计。最后,通过笔者执教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探讨作文自主修改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供一线语文教师参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经过研究,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基于高中语文新版课程标准,在了解高中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作文自主修改指导的尝试,引导学生自主修改论文,是十分必要,这有利于提高作文修改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也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邱铁鑫[3](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刘旭[4](2020)在《基于OFDM水声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与均衡模块的改进》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广袤的海洋空间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海洋的探索需要水下信息的传递,其中以水声通信为主要代表技术。但由于复杂的海洋环境和水声信道环境,使得水声通信技术的系统实现成为一个工程难点。本实验室前期开发了基于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水声通信系统,但其在收发机相对运动变化过快,海面波动较大,海水介质不均匀等恶劣海况时,通信性能大幅下降。基于实验数据分析发现,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水声信道中多普勒效应加剧,进而导致系统误码率大幅上升。水声通信系统中信道估计与均衡模块是处理多普勒效应的主要模块,因此本研究重点对上述两模块改进优化。通过分析多普勒效应对信道估计和均衡模块的具体影响,对信道估计模块的改进有:引入了多普勒深度因子;优化了基于压缩感知的信道估计算法,在添加了多普勒因子典型集并给出构建规则,提出了新的正则化参数选取方式。信道均衡模块的改进有:提出了基于对角加载因子的最小均方误差均衡;提出了对正则化参数和对角加载因子的索引循环赋值。通过上述两模块的改进系统接收机由ICI-ignorant(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 ignorant)接收机变为ICI-aware接收机。最终在模拟水声多径时变信道中对上述改进进行仿真,证实了改进后的ICI-aware接收机能够实现严重多普勒效应时的高速可靠通信。ICI-aware接收机抗多普勒效应效果较好,但在多普勒效应较小时接收机复杂度相对较高。因此在其基础上利用turbo准则将接收机改进为自适应迭代接收机,其能自动平衡系统性能和复杂度之间的关系。具体的改进有:在信道估计模块中引入先验信息以获得额外导频;信道均衡模块中改为基于先验信息的MMSE(Minimum Mean Squared Error)均衡;提出了从译码模块中获取先验信息和概率转换方式。在模拟水声多径时变信道中对其进行仿真,证明了自适应迭代接收机能在保证通信系统性能的前提下,也使复杂度尽可能地减小。在上述改进的基础上,本论文利用实验室中千岛湖’17湖试实验数据对ICI-aware接收机和自适应迭代接收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两种接收机都达到了预期要求,实验数据解调误码率下降,系统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郝雅立[5](2018)在《媒体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冲突是事关公共利益、涉及公共事务的冲突。在当前的公共冲突治理中,虽然意识到新闻议题对于冲突及其治理的重要性,但缺乏对新闻建构的认识,缺少对新闻建构层次的分析,对新闻议题框架的作用方式和条件要求缺乏深刻的理解,只采取简单的压制或强化方式,却往往强化了一些新闻议题框架的负面影响,弱化了一些新闻议题框架的正面影响,造成公共冲突治理中新闻建构功能发挥的不合理。在媒介化社会时代,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日显强烈。公共冲突的爆发、升级和扩散需要有能够引发公共冲突的信息,需要新闻信息在关键人群中传播,需要较迅速的传播速度,需要信息内容能够引发公众的对立和共鸣,还需要新闻信息的持续供给。公共冲突治理也需要有助于冲突平息、化解、转化的信息,需要新闻信息对关键人群产生影响,并能够被广泛接受,需要引发对抗的信息不断消减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了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强化了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要求发挥新闻建构的合理功能。新闻信息是媒体对社会事件的建构性产品,媒体的新闻建构多集中于公共领域中具有争议性、冲突性的社会事件。从结构分析来看,媒体的新闻建构包括表层建构和深层建构两个层次。新闻的表层建构主要是报道形式的建构,即新闻信息内容的主题选择、内容编排、叙述形式和态度倾向等;新闻的深层建构主要是议题框架的建构,即媒体新闻信息的提供方式及其为受众提供的看待问题的视角、思路和评判标准。媒体通过对社会事件的双层建构影响冲突主体对冲突事件的认知、情绪、评价和行动意向,从而左右公共冲突发展进程及其治理效果。根据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功能,新闻建构方式可分为:“挑火式”“灭火式”“化解式”和“转化式”四种类型。它们分别对公共冲突的潜在期、爆发期、升级期和平息期产生不同性质的影响,为公共冲突的治理设置障碍或提供机遇。新闻建构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社会背景条件、媒体条件、受众条件和传受匹配条件。可以通过改变这些作用条件,使媒体新闻建构与公共冲突治理需要相契合,进而充分发挥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治理的正面功能,并使其负面功能受到相应的抑制和转化。

王松[6](2017)在《断肠草》文中研究表明一桂五认识三黄子,是因为吃了三黄子的两个烧饼。烧饼只是普通的烧饼,沾有一层已经烙得焦黄的白芝麻。宁州人烙烧饼很讲究卖相,放了黑芝麻不好看,像掉到了地上,有些脏,所以只用干净的白芝麻。桂五在那个早晨原本是要去西城门外的柳家湾给官宅送药。所谓官宅,并不是真正官宦人家的宅子,就像宁河对岸乌家庄的衙门也不是宁州衙府一样。当

李亮,芝麻糊[7](2016)在《墓法墓天 蜗角争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伏羲大神,化身九州。他那浩浩荡荡的灵力,自他巨大的身躯中散逸而出,历经千年万载,游荡于天地之间。人们只要得到那些散逸的灵力,便可获得相应的神通。为此,有些人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身体,让它变得更容易捕获、吸收那些宝贵的灵力。整个九州进入一场浩劫。四处收集力量的袁天刚又会有什么新的举动,他借来天下人之力,只是为了对付蔡紫冠吗?回天沼里,复国军新任代元帅劳大又会有怎样的作为?他们的相遇,会让故事有怎样新的转折?

章鑫[8](2016)在《中国大陆大地电流时空分布及涡旋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地电流是固体地球上天然存在的一种电流,起源于空间电流体系扰动、地下流体活动、地球深部物质运移等引起的地壳物质差异造成的电位分布。一般认为地电流场由大地电流和局部电流两部分组成,大空间尺度电流来源于地球外部空间电流体系,局部电流来源于地壳各种电位过程,而大地电流变化是两者变化的综合响应。因此,大地电流与地球变化磁场密切相关,两者的场源都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各种电流体系在地球内部的感应,或地球深部物质运移产生的电流向地表传导,因此两者具有相似的成分和变化形态。近年来,大地电流的研究涉及了地震预报、自然电场机理、高压输电损耗计算及其它基础性的研究。然而,上述研究都较少考虑大地电流与构造活动、水文地质、电磁扰动及地球深部结构的联系。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和相关研究的深入,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考量和解决。本文从微分欧姆定理出发,使用地电台站观测数据和浅层电阻率计算得到大地电流矢量,该矢量具有平面正交的2分量。使用矢量插值法绘制大地电流流线图和矢量图,通过大地电流矢量场得到其涡度和散度,可以用来表征的大地电流分布和随时间变化情况。另外,大地电流的时变性与地磁场相关,基于部分台站的秒采样(1 Hz)数据考虑了地电、磁场的频谱范围;进一步基于电磁场传播的平面波理论和电阻率测深资料,计算了地磁感应电流(GIC)的大小,并与实测大地电流对比,分析其空间分布状态。本研究从以下5个方面展开讨论:(1)使用平面波模型由变化地磁场计算得出的地磁感应电流(GIC)与原始观测有较强相关性,地电暴主相前后地电场与地磁感应电场(GIE)存在一些幅度差,其相位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考虑到地电暴是大区域电磁扰动,其场源具有某种均衡性和同步性。因此,采用地电暴的最大幅度获取大地电流具有特殊的意义,地电暴时大地电流涡旋中心北漂明显。通过1 Hz采样的地电场频谱与地磁场频谱对比,对前人总结的电磁频谱进行了补充,拓展了地电脉动部分的频率,明确了4.8 h和12 h等频率成分。(2)大地电流时空分布与构造活动和近地表的水文环境有关。华北地区郯庐断裂带对于大地电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分异作用,断裂带两侧大地电流的方向显示为不相关甚至相反方向,在断裂带被错断处,大地电流具有局部的延续性。在川滇地区,大断裂带对流线显示为汇集作用,沿断裂带走向,大地电流的流线束状发散或汇聚。因此在该分布状态改变时,可能意味着断裂带的活动、地震的萌发,因此考虑将该方法应用于监测地震活动。(3)在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大地电流方向一般指向海洋,个别站点(即台站)电流方向随季节改变明显。在海南岛和崇明岛,大地电流的方向与周边水流的水文条件相关,冬季和夏季的洋流受季风影响,在北部湾和海南岛形成不同方向的环流,进而影响海岛大地电流的方向,而崇明岛大地电流方向主要受长江不同方向沉积的局部电流控制。(4)我国大陆具有4个相对完整的似电流涡旋场,分别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和西北地区,涡旋中心处于30°N(2个)和38°N(1个)附近,另一个涡旋中心处于东北地区的榆树附近。为了更好地解释大地电流的涡旋现象,本文建立了涡旋电流模型。涡流的源是某种空间等效环电流产生的垂直于地面的变化磁场,尽管这种涡流的电流比较小,但高导电地质块体的存在能使等效电流环的感应磁场在地面引起涡流。(5)通过推导涡流对于导体块加热的计算公式,讨论了涡旋电流分布区域的加热效应,模拟涡旋电流对于地层的加热效果和对局部热流的响应。涡旋电流具有一系列的附带效应,涡流导致的导电块体中心热值较周围为大,这可能形成局部区域的地质块体地层加热,涡旋附近的地磁Z分量应大于周围非涡旋地区,该现象能够通过其他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予以证实。在大地电流涡旋的分布区域,由于特殊的导电结构,在近地表存在导电块体,从而具有良好的电流通道,这些都是产生涡流的必要条件。在文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这很大程度地扩展了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的应用,比如用流场来表征大地电流。另外,数据处理方面使用相对变化值而不是测值的均值,这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电极漂移、观测系统不稳定以及其他偶然因素造成的基准值差异,使大范围内的观测值具有可比性,同时也是研究大尺度大地电流流向和涡旋现象的基础。该研究工作虽是初步的,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和意义,但由于观测台站稀少、数据质量不高和基础理论较为模糊的现状,本研究尚需深入。因此,在文末展望了数据处理新方法和研究新理论,期望能对开展该方面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段晓光[9](2015)在《段晓光小说五题》文中指出疯狂的遗嘱海浪呼啸着,无情地拍打着沙滩。碧蓝的海水与天连接,形成一幅壮观的风景画。风在轻轻地吹,湿湿的,吹在脸上很舒服。"唰"的一声响,大片的海浪涌入沙滩,又"唰"的一声退去,一片泡沫消失之后,地上留下几颗白色的贝壳,很耀眼,很漂亮。海是美丽的,也是最壮观的,因为它与水天连接,永远是碧蓝色的。一位披头散发的女孩坐在海边的岩石上,深情地望着那片海,背影显得是那样的孤寂。因为今天看海的人实在少,尽管是个好天气。

张荣波[10](2014)在《五代十国政权交际述论》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五代十国历史研究的成果逐渐丰富,研究领域趋于细化,但仍留有空白。在传统研究侧重历史沿革、典章制度、社会文化之外,探究五代十国多个政权间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于五代-宋的统一走向有何贡献,这样的选题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学者视野。五代十国如此多的政权,彼此之间是怎样互动的?它们的关系靠什么样的方式来建立和维系?这样的方式对于政权存废起到了什么作用,又对历史大势有何影响?这些问题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在公元907年-960年这一时间范围之内,由唐王朝分化而来、先后或同时存在的有十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越、楚、吴、南唐、前蜀、后蜀、荆南、闽、南汉、北汉,它们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王朝”甚至“藩镇”,如果要用一个合适的称呼统一对它们进行指称,最合适的概念恐怕就是“政权”。54年中,这些政权之间产生了频繁的互动式交流和交往,本文称之为“交际”(非“外交”)。交际及其过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对每个政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时代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五代战争频仍,但交际就只能是“军事斗争”的附属吗?恐怕难以妄加定谳;十国各有自己的社会治理需求,但交际是有效的“社会管制”手段吗?显然也不准确。所以,对于“交际”的研究,需要在“事件史”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的定位,这一定位也与进一步拓展乃至重新发现对五代十国历史的观察视角密切相关。交际的基本目的是“求同存异”。陈寅恪先生说过,在五代十国雏形已现的唐末,中原和南方各个地区“已截然划为二不同之区域,非仅政治军事不能统一,即社会文化亦完全成为互不关涉之集团”,五代十国各个政权,.正是有这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一相同点是大家都是军事割据,不同点是社会文化风貌千差万别一一才有了彼此交往的基础。无论五代还是十国,交际的第一义应当是追求和维护政权的“生存”,第二义才是客观推进了历史的发展进程。所以它们所面对的形势,以及形势的不断整合(交际本身也是整合过程中的力量),也十分重要。在此之前,恰好有两个典型例子,为我们了解五代十国政权交际发生的时代背景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一个是幽州燕国的建立和灭亡,从唐景福二年(893年)五月到后梁乾化四年(914年)正月;一个是前蜀建立之前王建成为蜀王和取得蜀地控制权的过程,从唐光启二年(885年)四月到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八月。这两个案例,比较充分地展现了唐末五代政权在谋求立足过程中参与权力争斗的面貌,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一个政权存在的交际渊源、内外交际实践,和分析“交际”因素在其中产生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是五代、十国政权交际的“前史”。通过这一背景梳理可以发现,五代十国政权间的交际与互动是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问题提出的。那么,接下来应该思考和辨析问题就是:政权交际对于五代-宋的历史发展趋势有何贡献和作用?所以,依照时间顺序梳理五代十国政权交际的史实,即针对“事”——交际事件的背景、进程、结果、影响等加以综合性考察和评论,就成为本文的首要任务。交际的发生,不仅包括在“五代”之间、“十国”之间,也包括“五代”与“十国”之间。五代,应当每个政权述明其交际之重心或主要矛盾,如后梁重心为与李克用之争夺,后唐后晋多用力于巩固政权,而后周则因郭威柴荣之谋划,所虑者甚远;十国,需要归类和划分其交际策略的阶段性,如比较显着的南汉、南唐;五代与十国,双方政权之间角色、地位的确立和转换,以及其关系的辐射效应、具体影响则是重点,如中原各朝与吴/南唐的关系。这样的重心、阶段和重点,都会反映到政权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并投射出相应的政治、社会变化。在对这一过程的叙述中,本文尝试提出和部分解决一个问题——交际是被哪些历史因子推动的、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就五代政权来看,彼此之间有“各务争胜”的基本诉求,但也有对南方诸国进行“经略”、“羁縻”的现实需求。而且,鉴于身处中原代表“天朝上国”的当权者心态,使他们不能像个别十国政权那样关上大门,或偏安一隅、或局促一时,而是很多时候需要主动和别人发生联系,比如新皇帝即位时的“宣谕各镇”、频繁的封册官爵等。但是,同时面对北方逐渐强大的契丹,和横亘在江淮之间的吴-南唐,使得中原政权倍感压力,在交际上也颇多拘谨,能够制定出很好的交际策略并顺利执行的主政者并不多见,从而影响了五代整体的交际局面。就十国政权来看,虽然本文倾向于将之与五代政权同等对待,但在具体分疏上,还是略有差别的。应该说,十国政权的价值取向,并非追求“独立”或“统一”那么简单(或曰宏大),而是在局面上更加复杂一些。十国史书中,如《吴越备史》、《蜀祷杌》、《南唐书》等,对于遣使贡奉中朝之事并不讳言,而且大书特书;对于其他政权的交好,也是逢事必记,这一点可以看出它们对待交际的心态比较重视。它们在交际方面的努力,姑且可以视为如何更好地处理政权的“内部稳定”和“外部稳定”问题。而且,这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是前后蜀的“将蜀中之事关在门内”,还是南汉的梯航万里远事“中国”,都是稳定自我的立身策略,当然,这些策略是有发展变化的。也就是说,必须根据政权之间交际行为的共同或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和分析,并对政权彼此之间的交际活动展开具体论述。除“事”之外,交际中的“人”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就是交往中的使节,和流动频繁的人才。使节(或使者),是交际事实发生、发展的维系者和直接参与者,他们的个人风貌和活动情况所展现的群体魅力和历史作用,对于理解政权间的交际内容和实质,是不可或缺的;而人才则是能够直接增强或削弱一个政权实力的重要因子,他们在五代时期流动频繁,追寻好他们的动向,实际上就是很好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络。本文对这两个群体进行相关认识和分析,也试图展示五代十国政权交际的一个重要侧面——交际(历史)怎样影响人、人又怎样影响交际(历史)?在交际附着的文化层面上,还有一些零碎但并非不重要的角落,如交际中的礼仪文化,外部交往与内部政治的互动影响,为质、婚媾、间谍等现象,也是值得探讨的,它们构成了五代十国政权交际时而热闹时而冷清的协奏。五代十国号称“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之一,这段历史究竟该如何把握和认识?从“向前看”的角度,笔者认为应该把它更多地放在“宋初”而不是“唐末”。自唐末兴起的藩镇(方镇)势力,影响历史不可谓不深远。但就“藩镇与中央集权”此消彼长这一角度来说,割据政权存在的整个过程也可以说是削藩而一统的过程,而五代十国都不同程度地对此作出贡献,并留下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又直接或间接地启迪了北宋统治者。针对这一过程,笔者也试图在叙述当中加入一种思考,即:在个别历史事件之外的综合叙事如何进行,亦即如何理出54年中隐藏的历史发展脉络。如果将交际作为观察五代十国历史的一条线索,我们会发现,通过这条线可以开拓出那个时代的两个主题——“战争”与“政权更迭”之外的第三个象限,那就是政权之间的交往与互动;由此延伸开去,更会发现这种互动是一直存在的、不断变化的,而且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因此可以说,交际在五代十国政权之间织出了一张时代变化之网。通观五代十国历史,交际的功能和作用至少但不完全包括:一,切实加强了政权间的联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二,促进了各个政权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三,在彼此往来之中,让当权者对分裂混战的局面产生厌恶心理和规避行为,并能达成共识;四,在稳固彼此统治的基础上,推动割据势力的整合;五,逐渐积累了历史统一的力量。总之,五代十国政权间的交际,在“唐宋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宋初”统一历史进程的正面意义功不可没。

二、“静海”不再平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海”不再平静(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现状调查背景
        一、学生调查部分
        二、教师调查部分
        三、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第二节 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二、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三、调查结果整体分析
第二章 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的指导策略
    第一节 明确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的原则
        一、确定修改的主体
        二、注意修改的顺序
        三、兼顾修改的个性
    第二节 明确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的内容与标准
        一、高中作文自主修改指导内容的确定
        二、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标准的确定
第三章 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宏观修改为主的修改教学设计
        一、突出作文的文体
        二、深化作文的主旨
        三、变换作文的角度
    第二节 常规作文的修改教学设计
        一、材料的修改:量体裁衣
        二、布局的修改:开合跌宕
        三、语言的修改:推敲琢磨
第四章 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第一节 作文自主修改的案例与分析
    第二节 作文自主修改案例的反思
        一、作文修改指导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二、作文修改指导要注意重点和效果
        三、作文修改指导要理论联系实际
        四、作文修改指导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4)基于OFDM水声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与均衡模块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声通信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基于OFDM的水声通信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信道估计和均衡模块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水声信道分析与OFDM水声通信系统结构
    2.1 引言
    2.2 水声信道特性分析
    2.3 OFDM水声通信系统结构及功能
    2.4 信道特性对系统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针对多普勒效应的信道估计和均衡模块改进
    3.1 引言
    3.2 多普勒效应对信道估计和均衡模块的影响
    3.3 信道估计模块的改进
        3.3.1 基于压缩感知的Spa RSA信道估计算法
        3.3.2 压缩感知中的传感矩阵
        3.3.3 凸优化中的正则化参数
    3.4 信道均衡模块改进
        3.4.1 迫零信道均衡
        3.4.2 基于对角加载因子的MMSE信道均衡
    3.5 改进后的信道估计和均衡模块性能仿真分析
        3.5.1 未加噪声时模块改进性能仿真
        3.5.2 加入噪声后系统整体性能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先验信息的自适应迭代接收机
    4.1 引言
    4.2 非自适应ICI-aware接收机
    4.3 自适应迭代接收机
        4.3.1 先验信息的求解与概率转换
        4.3.2 基于先验信息的信道估计模块
        4.3.3 基于先验信息的MMSE均衡
    4.4 自适应迭代接收机性能仿真分析
    4.5 基于千岛湖实验数据的改进后接收机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媒体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闻建构的研究
        二、关于媒体管理的研究
        三、关于公共冲突与冲突治理的研究
        四、关于新闻建构与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文献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理论支撑
        一、核心概念阐析
        二、研究理论支撑
    第四节 研究目的、方法与思路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思路设计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
    第一节 公共冲突发展对新闻信息的依赖
        一、冲突产生依赖引发冲突的信息
        二、冲突发展依赖信息在关键人群中扩散
        三、冲突升级依赖信息引发公众的对立和共鸣
        四、冲突扩散依赖信息的快速传播
        五、冲突持续依赖信息不间断传播
    第二节 公共冲突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
        一、依赖有助于弱化对立的信息
        二、依赖能影响关键人群的信息
        三、依赖能被广泛接受的信息
        四、依赖引发对抗的信息不断减少
    第三节 现代媒体强化了公共冲突对新闻的依赖
        一、信息提供海量化
        二、信息提供精准化
        三、突破信息时空约束
        四、信息多对多自主交互功能
        五、利用的便捷性
第二章 媒体新闻的建构性
    第一节 新闻建构的层次与特点
        一、媒体与受众对社会事实的双重建构
        二、媒体新闻的表层建构与深层建构
        三、媒体新闻建构的特点与风格
    第二节 影响媒体新闻建构的主要因素
        一、媒体自身因素的影响
        二、媒体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新闻建构的八种话语策略
        一、变换背景
        二、引导想象
        三、渲染情节
        四、凸显后果
        五、贴注标签
        六、隐性评价
        七、归因定位
        八、行动倡议
第三章 新闻表层建构对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影响
    第一节 公共冲突主体意识结构四要素
        一、事实认知
        二、情绪波动
        三、价值判断
        四、行动意向
        五、公共冲突主体意识结构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新闻的表层建构:报道形式建构
        一、新闻报道的主题
        二、新闻报道的文本形式
        三、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
    第三节 新闻表层建构影响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话语策略
        一、影响事实认知的话语策略
        二、引发情绪波动的话语策略
        三、引导价值判断的话语策略
        四、影响行动意向的话语策略
    第四节 新闻表层建构影响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作用机制
        一、博取普遍关注
        二、引导偏差认知
        三、激发对立情感
        四、强化群体共识
第四章 新闻深层建构对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影响
    第一节 新闻深层建构:议题框架建构
        一、新闻的议题框架及其作用
        二、新闻议题框架与报道形式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节 与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相关的四类新闻议题框架
        一、刺激冲突爆发和升级的新闻议题框架
        二、有助冲突平息的新闻议题框架
        三、促进冲突化解的新闻议题框架
        四、引导冲突转化的新闻议题框架
    第三节 新闻议题框架的引导机制
        一、引导冲突爆发和升级的机制
        二、引导冲突平息的机制
        三、引导冲突化解的机制
        四、引导冲突转化的机制
第五章 新闻建构影响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条件
    第一节 媒体条件
        一、媒体数量与多元化程度
        二、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三、新闻发布规制的合功能性
        四、新闻传播与冲突事件时差
    第二节 受众条件
        一、新闻信息需求
        二、新闻信息的获得能力
        三、对媒体及其信息的信任程度
    第三节 传受匹配条件
        一、媒体关注与受众兴趣的契合
        二、新闻信息需求与有效供给间的不平衡
        三、新闻价值倾向与受众价值偏好的一致
        四、新闻信息内容与受众预期相吻合
        五、受众经验的欠缺与新闻建构的弥补
第六章 新闻建构方式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过程的影响
    第一节 影响公共冲突及其治理进程的新闻建构方式
        一、挑火式新闻建构方式
        二、灭火式新闻建构方式
        三、化解式新闻建构方式
        四、转化式新闻建构方式
    第二节 四类新闻建构在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各阶段的影响
        一、在公共冲突潜在期的影响
        二、在公共冲突爆发期的影响
        三、在公共冲突升级期的影响
        四、在公共冲突平息期的影响
    第三节 新闻建构影响公共冲突发展进程的单案例分析
        一、案例陈述与新闻报道呈现
        二、新闻报道数量结构对公共冲突发展进程的影响
        三、议题框架结构对公共冲突发展进程的影响
        四、案例研究的发现与讨论
    第四节 新闻建构影响公共冲突治理效果的两案例比较
        一、两则案例的陈述与新闻议题呈现
        二、新闻议题框架比较与公共冲突发展进程分析
        三、新闻议题框架比较与公共冲突治理效果分析
        四、案例研究的发现与讨论
    第五节 案例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一、利用潜在期的新闻议题抑制和转化冲突的负面功能
        二、冲突治理从跨阶段性的新闻议题中寻求治理依据
        三、根据新闻议题的区分度预见冲突平息后的发展趋势
        四、以整体观、全局观的新闻议题促成冲突转化的实现
第七章 新闻建构在公共冲突治理中作用的合理发挥
    第一节 新闻建构在公共冲突治理中的作用
        一、判断新闻建构作用性质的标准:是否与冲突治理需要相契合
        二、新闻建构在公共冲突治理的正负作用
    第二节 以框架识别预判新闻建构对冲突治理可能发挥的作用
        一、意识到新闻建构中议题框架的存在
        二、识别不同的新闻议题框架
        三、预判议题框架对冲突治理可能发挥的作用
    第三节 以条件管理发挥新闻建构在冲突治理中的合理作用
        一、改变新闻建构发挥负面作用的条件
        二、强化新闻建构发挥正面作用的条件
结语:研究结论与展望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中国大陆大地电流时空分布及涡旋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地电流的研究背景
    1.1.2 大地电流属性
    1.1.3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大地电流本质的需求
    1.2.2 区域活动构造
    1.2.3 工程防护
    1.2.4 认识地球电磁环境
1.3 创新点
1.4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大地电流的时空分布
    2.1.2 大地电流涡旋现象及模型
    2.1.3 大地电流分布与构造
    2.1.4 大地电流分布动态图像与地震监测预报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2.1 流场基本概念
    2.2.2 资料选取
    2.2.3 地电场到大地电流的换算依据
    2.2.4 大地电流场的矢量插值
    2.2.5 大地电流场的旋度和散度
    2.2.6 大地电流的发散和汇聚
    2.2.7 涡旋现象物理解释
    2.2.8 涡旋电流模型
2.3 计算误差分析 第三章 大地电流及数据背景
3.1 大地电流变化分类
    3.1.1 局部自然电流
    3.1.2 大地电流
    3.1.3 大地电流强度
3.2 地电场变化特点
3.3 大地电流场与外部空间电流系
    3.3.1 电离层
    3.3.2 大气层
    3.3.3 太阳活动
    3.3.4 太阴活动
3.4 地电场台站观测系统与技术
3.5 地电场观测质量评价
3.6 对称四极电阻率测深 第四章 大地电流场与地磁场
4.1 大地电流频谱特征
    4.1.1 方法与数据
    4.1.2 傅里叶功率谱
    4.1.3 小波分析及其功率谱
4.2 地磁脉动与地电脉动
4.3 磁暴期间地电场日变化特征
4.4 华北地区GIE及GIC计算
    4.4.1 研究背景
    4.4.2 GIC计算方法
    4.4.3 GIE与地电观测值
    4.4.4 GIC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地电流场空间分布及其时变性
5.1 大尺度地电流场空间分布和涡旋现象
    5.1.1 中国大陆大地电流分布
    5.1.2 局部电流空间分布及涡旋现象
5.2 区域性大地电流空间分布
    5.2.1 泛华北地区大地电流空间分布
    5.2.2 中国沿海大地电流分布
5.3 大地电流与断裂带的关系
    5.3.1 郯庐断裂带邻区
    5.3.2 南北地震带邻区
5.4 大地电流时变性与地震活动
    5.4.1 大地电流时变性特征
    5.4.2 南北地震带大地电流时变性与地震活动性探讨 第六章 涡旋电流模型
6.1 大地电流涡旋理论
6.2 模型的地球物理证据
6.3 模型讨论
6.4 雨点模型 第七章 主要结果
7.1 中国大陆大地电流空间分布情况
7.2 区域性大地电流场时空变化特点
7.3 涡旋电流模型及其机制
7.4 电磁频谱统一性
7.5 海陆大地电流连续性
7.6 大地电流涡度与地震活动性
7.7 由地磁场校正地电场 第八章 认识与展望
8.1 主要认识
8.2 本文局限性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与主要课题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涡流对导体层加热公式推导

(9)段晓光小说五题(论文提纲范文)

疯狂的遗嘱
永远的秘密
胡同里的小车
乞丐

(10)五代十国政权交际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综述
    三 本文立意及创新点
第一章 引论:唐末藩镇兴替与五代十国交际
    第一节 从“幽州事件”看五代政权交际
        一 五代幽州的特殊性
        二 “幽州事件”始末
        三 分析与总结
    第二节 王建据蜀与十国交际
        一 王建据蜀始末及其交际
        二 分析与总结
    第三节 五代十国交际形势简述
        一 “五代”与“十国”
        二 五代十国交际形势
第二章 五代政权交际
    第一节 后梁后唐
        一 后梁:从梁王到梁亡的交际
        二 后唐:交攻并重
    第二节 后晋后汉
        一 后晋:尴尬与无奈
        二 后汉:左右支绌
    第三节 后周:交际新局面
第三章 十国政权交际
    第一节 前后蜀
        一 前蜀:天下大乱蜀粗安
        二 后蜀:另一个前蜀
    第二节 吴和南唐
        一 杨吴的交际地位
        二 南唐的交际阶段
    第三节 吴越
    第四节 楚闽
        一 楚
        二 闽
    第五节 荆南南汉北汉
        一 荆南
        二 南汉
        三 北汉
第四章 五代十国政权交际中的人——使节与人才
    第一节 五代十国使节考论
        一 五代十国使节考
        二 使节初步分析
    第二节 交际与人才流动
        一 将士流动基本情况
        二 分析与认识
第五章 五代十国政权交际文化诸层面
    第一节 交际礼仪
        一 礼制
        二 礼仪
    第二节 外“交”与内“政”的互动
        一 内政对交际的影响
        二 交际对内政的影响
        三 交际与经济生活
    第三节 交际与交通
    第四节 交际中的特殊行为
        一、为质
        二、婚媾
        三、间谍
结语
附录:五代十国政权交际史料编年(907-960年)
参考文献
    一 古籍文献
    二 近人着作
    三 相关论文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静海”不再平静(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中生作文自主修改指导研究[D]. 彭新瑜.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4]基于OFDM水声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与均衡模块的改进[D]. 刘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媒体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影响研究[D]. 郝雅立. 南开大学, 2018(03)
  • [6]断肠草[J]. 王松. 江南, 2017(06)
  • [7]墓法墓天 蜗角争锋[J]. 李亮,芝麻糊.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16(09)
  • [8]中国大陆大地电流时空分布及涡旋现象研究[D]. 章鑫.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16(02)
  • [9]段晓光小说五题[J]. 段晓光. 参花(下), 2015(04)
  • [10]五代十国政权交际述论[D]. 张荣波. 山东大学, 2014(11)

标签:;  ;  ;  

“静海”不再平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