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何有两种市盈率(论文文献综述)
赵慧慧[1](2021)在《混频模型背景下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金融学理论以投资者完全理性和无风险套利为基础,为资产价格决定机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但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投资者完全理性这一假设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并且对一些金融“异象”如“封闭式基金折价”、“IPO抑价之谜”等缺乏解释力。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的心理角度出发来探讨投资者的心理认知偏差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对传统金融学的补充和发展。其中,投资者情绪是行为金融学的一个研究重点,投资者情绪理论旨在说明股市收益不仅受股票内在价值驱动,同时也被投资者情绪所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屡见不鲜,投资者情绪显着存在,因此研究投资者情绪对我国股市收益的影响就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传统的关于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的影响研究多基于同频模型,本文利用混频数据模型(MIDAS)研究此问题,有助于在充分利用高频信息的背景下从更加微观的时间角度去探讨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进而丰富相关研究,扩大混频数据模型的应用范围。本文针对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的影响这一研究主题,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进行文献回顾,并结合混频模型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对文献进行评述。在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投资者情绪的定义和度量方法之后,依托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和DSSW模型理清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的作用机制进而提出研究假设。把换手率、滞后一期股市对数收益率、腾落比率、成交量和市盈率作为源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起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标并进行有效性检验。运用同频模型和MIDAS模型实证研究周度、月度同频数据以及周度/月度、日度/月度和日度/周度三种混频数据组合的总体效应和时序效应,并比较二者的回归效果。总体效应回归结果说明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率存在显着影响;时序效应回归结果说明在牛市市态下,投资者情绪高涨,股市收益上升,在熊市市态下,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率所呈现的正向影响在周度同频回归结果以及混频回归结果中显着存在,但在月度数据同频模型回归结果中不显着。所做回归结果均显示混频模型比同频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该发现在更换混频模型的权重函数后依然存在,说明结果稳健。
张鹏[2](2020)在《科创板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背景下IPO抑价现象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各国的资本市场中基本都出现IPO抑价现象,IPO抑价现象会引发大量资金申购而造成资金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中国A股市场中IPO抑价现象表现的尤为严重。目前各国学者对IPO抑价现象的研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西方学者主要从信息不对称与投资者行为角度分析问题。我国学者对西方学者的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这些理论在中国并不适用,研究发现我国IPO抑价现象与制度管制以及炒新行为有显着相关性。科创板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化改革的试验田,在发行制度上向市场化方向改革,因此研究科创板发行制度对IPO抑价率的影响,是对科创板改革成果的检验,对于通过制度改革解决我国IPO抑价率高企问题,以及判断科创板制度改革向整个A股市场推广的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是科创板发行制度对IPO抑价率的影响,从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从新股供需关系角度分析,制度改革提高了新股供给量,缓解了新股供需失衡问题。从投资者行为角度分析,制度改革刺激了投资者炒新行为,一定程度的刺激投机泡沫。根据以上分析做出相应的假设,并针对假设选择相应的解释变量。在实证分析中,筛选2019年7月22日至2020年1月23日A股所有板块共计139家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固定效应模型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1)科创板新股发行制度能够显着抑制IPO抑价率高的问题;(2)新股供需关系显着影响IPO抑价率,新股供给量与IPO抑价率负相关;(3)投资者炒新情绪高涨会引发IPO抑价率高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科创板发行制度改革能够有效降低IPO抑价现象,这也意味着科创板制度改革效果显着。根据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将科创板改革向A股市场全面推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祥义[3](2020)在《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监事会治理是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特别是监事会与公司业绩的关系,一直以来在学术界和产业界都存在着不同意见。监事会作用的发挥,不仅与监事会个体特征相关,具体包括监事的性别、年龄、学历、任期、专业、来源、薪酬、股权等,而且与监事会规模、监事会主席的特征密切相关。上市公司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及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关系,有的专家认为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彼此取代,有的专家认为相互促进。对于处罚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定性的研究多,定量的分析少。本文采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从2007年至2017年,共计11年时间,以25776家上市公司为观测样本,对于监事会、独立董事、处罚等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多个有意义的结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首先,本文探究了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与公司业绩的关系,首次采用大样本数据对于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认为监事会对于公司业绩的影响整体上是有效的,具体表现为:上市公司监事的薪酬、持股数量与公司业绩正相关且显着,具有博士等高学历的监事、具有财务、会计、经济、工程专业背景的监事、股东监事和外部监事等与公司业绩正相关且显着;监事会的规模与公司业绩正相关且显着;监事的平均年龄、性别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监事的任期与公司业绩呈U型相关。其次,本文对于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了论证,首次对于独立董事特征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为:独立董事的高学历、薪酬、会计等专业背景,教授职称等对于公司业绩有正向影响且显着;独立董事的平均年龄对于公司业绩负向影响;独立董事任期与公司业绩呈现U型关系;独立董事的性别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独立董事的规模对于业绩的影响不稳定。实证结果认为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独立存在,单独发挥作用;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可以并存,相互促进。再次,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创新,在监事会、独立董事、公司处罚等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分析中,首次使用分位回归的论证模型,从分位结构中刻画了两者的关系,研究了在公司业绩处于不同分位点时,各因素对于公司业绩的影响,从而更加细致和全面地了解上述特征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分位回归是一种更稳健的回归方法,增加了研究结论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最后,本文首次对于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主席的特征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另外,本文对于上市公司受到监管处罚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汇总分析,并首次对于处罚与公司业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公司受到处罚次数与业绩负相关并且显着。本文论证采用了多元回归分析、分位回归分析、LOGISTIC检验和自变量滞后一期的稳健性检验等回归分析和检验方法,保证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和可靠性。本文对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改进监事会制度建设,处理好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陆珵[4](2020)在《市盈率能够预测商誉吗? ——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A股市场发生了很多上市公司并购浪潮。不同于西方以往的并购潮流,2006年中国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后,A股上市公司经历了整体商誉暴增的阶段,其中商誉存量以溢价并购事件层出不穷的传媒、医药、计算机等行业尤为突出。上市公司商誉的暴增引发了市场的关注,2018年年末高商誉上市公司发生了商誉减值、业绩暴雷的狂潮,仅在业绩预告阶段就出现了52家预计亏损在10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商誉的问题成为牵动A股市场敏感神经的引线目前学界对于商誉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商誉能否影响公司的超额中益率、公司价值或其他指标上。本文转换研究思路,希望探究企业商誉高企的相关因素。本文通过构建行业标准化市盈率的概念,希望通过探究标准化市盈率对公司新增并购商誉的影响效果,进而分析公司市盈率指标与公司溢价并购偏好之间的关联,为投资者分析A股上市公司价值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同时鉴于市场中商誉具备的明显行业差异性、资本结构、上市板块、主营业务集中度等指标的差异性,本文在不同的指标条件下,对市盈率与并购商誉之间的相关性做了进一步探究。本文选取了A股上市公司2008年-2018年11年间上市公司的并购数据为析样本,并选取T期与T+1期两个时间维度,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实证分析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行业标准化市盈率与公司新增并购商誉存在显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这种影响系数随着时间延后而减弱。(2)传媒行业变量能进一步增强标准化市盈率与标准化商誉之间的相关性,且这种增强效果会随时间延后而减弱。(3)较高的财务杠杆,能够抑制标准化市盈率与标准化商誉之间自相关性,且这种抑制效果会随时间延后而减弱。(4)此种相关关系在主板、中板中相对于在创业板中更为明显,解释力度更强。(5)主营业务集中度更高的企业群体中,标准化市盈率对新增并购商誉的解释力度更强。基于本文的实证结果,本文对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提出了建议。对于价值型投资者而言,将行业标准化市盈率纳入对上市公司的评估体系,并构建偏好稳健型并购策略的上市公司组合,是投资者可以考虑的新思路。
刘邓彧[5](2019)在《高估值高成长与低估值低成长股票收益率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证券投资,就是发现股票市场上偏离内在价值的股票,通过证券交易以获得投资收益的活动。股票的投资活动正如其他的投资活动一般,期望在考虑投资的成本和收益的平衡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目标。股票的市盈率越高,意味着需要经过更长的投资期才能收回当初买入股票支付的成本,而股票的成长性越高,则意味着投资者只需要更短的时间就能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低估值低成长的企业往往是成熟企业,发展平稳,长期回报也十分丰厚。高成长对应的高估值可能过度透支了其未来的成长,而成熟企业的低估值可能是极具性价比的潜在机会。总结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通过因子分析检验后使用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三种因子复合而成的成长性因子来刻画样本股票的成长性,用市盈率指标作为判断公司估值高低的评判标准。基于这两项指标的综合排序,利用组合价差法分析,高估值高成长股票较之低估值低成长股票组合孰能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本文研究表明,在以市盈率和成长性水平排序的所有股票中,高估值高成长的股票能够获得最高的并且较为稳定的超额收益率,低估值低成长股票的超额收益率远小于高估值高成长的股票。与前人大部分认为应该投资低估值股票的结论不同,本文实证研究表明随着形成期时间的缩短,高估值高成长股票的收益率明显提高,因此在本文设定的投资环境下,最优的投资策略是短期持有高估值高成长的股票能够获得最大的超额收益。
海日[6](2019)在《小米集团上市破发原因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0年我国A股市场新股首日破发大规模发生以来,新股破发成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特别是创业板的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超高募资金。IPO破发的现象,打破了投资者在一级市场通过“打新”就能获取高额收益的新股不败的神话,给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IPO发行价高的情况下,投资者由于对高破发风险的了解,会对新股投资产生迟疑,甚至有可能造成对新股的购买量过少,以至于使新股发行失败。而且,若由于IPO价格太高而产生了新股首日破发的情形,对投资者来说会降低其信心,进而导致新股价格进一步下跌。这对于公司以后的融资活动、树立良好的形象以及其在股票市场上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从小米上市首日发生新股破发现象这一案例出发,首先,通过参考国内外文献以及相关理论,将小米集团的上市过程与其相结合;其次,进一步分析造成小米集团上市后发生新股首日破发的原因。从所处行业及企业自身定位来看,小米集团为互联网企业,并且拥有较高的市盈率,但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手机销售收入,所以市场对其定位存在质疑;从财务状况来看,小米集团的财务状况大体良好,但是从现金流方面来看,小米集团的“烧钱模式”会影响市场对其的期望;从公司治理层面来看,小米集团是港股第一家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这种股权结构有助于保护初创者的股权利益,但是有可能侵占其他股东的有效权益;新股发行制度从发行价和市盈率方面进行分析,小米集团的估值一降再降表明其估值存在一定的问题,小米的市盈率相比其所在的行业过高;IPO信息披露,小米集团在上市前并未及时披露关于其供应商的严重环境影响问题;外部投资者情绪,由于中美贸易战以及人民币贬值的原因整个资本市场低迷,对于小米集团的上市,投资者持有消极的态度。最后,对我国证券市场提出的相关建议如下:加强对保荐机构的监管,保证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完善企业自身的管理结构,在保护创始人利益的同时不伤害中小股东的权益;加强IPO信息披露,关注信息披露的细致程度;增加中小投资者的新股发行话语权,这样不仅能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更有助于企业制定出好的管理决策。通过对小米集团IPO破发的研究对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的保护、我国资本市场新股发行制度的完善和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倚天[7](2019)在《营利性幼教企业的市盈率估值方法改进研究 ——以某非上市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我国教育行业,特别是幼教领域发展迅速,市场需求潜力强劲,同时政府允许资本进入营利性幼教行业,虽然营利性幼教企业被禁止上市,但非上市的营利性幼教企业的投资总额持续增加,企业并购不断出现。在这个过程中,营利性幼教企业的估值方法,特别是市盈率估值法,却存在着两个重要问题——目标企业市盈率水平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和市盈率估计中所考虑的因素具有片面性,这使得目标企业估值水平往往存在明显偏差,既不利于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的理性决策,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与回归分析法,使用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数据,结合幼教行业特征归纳筛选了营利性幼教企业市盈率的影响因素,并将其与BP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训练得到了有良好预测性的BP神经网络市盈率估计模型。最后,分别使用自由现金流量法、BP神经网络市盈率估计模型及实际交易中使用的市盈率对案例中的非上市营利性幼教企业进行估值,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为BP神经网络市盈率估计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地估计非上市营利性幼教企业的市盈率水平,可以为营利性幼教企业的估值实践提供有效参考,而实际交易中使用的市盈率水平估值相对较高。
刘径伊[8](2019)在《A股市场定价因子研究 ——基于经流动性和市盈率调整的六因子模型》文中认为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验证,被用于解释收益率差异、投资选股当中。然而,三因子模型并不完美,仍然有许多市场异象不能被中的它解释。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Fama-French(2015)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引入了盈利能力因子和投资因子并建立起了五因子模型。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尚不成熟,Fama-French因子模型不一定能完全解释中国股票收益率间的差异。在中国,三因子模型已被大量实证检验,本文将新的五因子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并使用经过流动性和市盈率调整的六因子模型与它做对比。本文选取股权分置改革以后,沪深两市A股2007年1月—2018年6月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别检验了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包含了盈利能力因子和投资因子的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以及新提出的经流动性和市盈率调整的六因子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选取股权分置改革以后的最新样本数据研究表明,当前中国股票收益率中存在显着的市值效应,账面市值比效应,而盈利能力效应和投资效应则较弱,并且发现市盈率效应和流动性效应非常显着;具体到股票特征上,市值小、账面市值比高、盈利能力持续性强、投资多、市盈率较高、流动性较强的股票收益率更高。而美国股票收益率上述四种效应均较显着,投资更少的股票收益率更高。(2)在小市值—低盈利能力、大市值—高投资等多个股票组合中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均出现了显着的超额收益率,存在定价异常;而引入盈利能力因子和投资因子的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针对所有股票组合都定价有效,没有出现显着的超额收益率,对中国股票收益率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3)用市盈率因子LMH替换价值因子HML,并且加入流动性补偿因子的六因子模型能够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尤其是对于市盈率效应,流动性效应,和中等规模的股票收益率的解释力度,要好于FF五因子模型。(4)本文在适用Fama和French(2015)的2*3和2*2两种分组方法时,因为新因子的增加,也增加和拓展的因子构造复杂程度,尤其是对于不同模型的SMB规模因子构造分别对待。(5)在使用Fama和French(2015)的GRS检验方面,对原来的F分布联合检验做简化,使用卡方分布同样能达到比较模型总体表现的效果,降低了统计检验过程中的难度,也增加了GRS检验的易操作性和适用性。
孙影[9](2017)在《基于行业市盈率的APT模型股票估值及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1990年沪深两交易所成立以来,截止2016年,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从政策市到股权分置改革、融资融券、QFII、股指期货的推出,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在这26年的发展中,上证综指年均增长率为14.27%,从1993年的833.8点上升到2007年的最高点5261.56点,但随后的2008年,下跌到1820.56点,下跌幅度超过65%,下跌幅度创历史记录。面对中国股价剧烈波动的现实背景下,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如何进行价值管理以及价值管理中存在的股票估值问题;近期中国宏观政策引导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稳定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价值管理的理论背景下,如何构建股票估值标准以及估值的有效性问题是价值管理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也是价值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在此现实和理论背景下,本文提出以机会成本构建股票估值标准。同时,对沪深指数和A股市盈率研究中,发现实务界和理论界广泛采用市盈率对股票价值进行评估,本文利用行业市盈率来取代机会成本,构建不同行业的股票估值标准,在同行业中通过预期收益的差异体现个股成长性。最后构建基于行业市盈率和预期收益的股票估值模型,并对股票估值进行有效性检验,并从理论上予以解释。因此本文提出基于行业市盈率的APT模型股票估值及有效性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六个章节,首先对中国A股市场的行业市盈率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其次是通过APT多因素模型挖掘行业市盈率的价值驱动因素;再次,各行业市盈率的价值驱动因素构建行业市盈率多因素模型,结合个股预期收益对股票价值进行评估,根据估值结论将股票划分为合理区间、高估区间和低估区间;最后根据价值偏差法分析高估区和低估区股票组合的投资业绩和实证分析,来检验股票估值的有效性,并从理论上对估值结果进行解释。在本文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创新之一:针对股票估值标准的主要创新。现有文献利用市盈率对股票估值的研究中,多集中在直接采用个股市盈率构建股票估值标准,但是研究结论显示这种估值标准极其不稳定。而本文假定个股市盈率服从于行业市盈率的条件下,用行业市盈率取代个股市盈率构建股票估值标准,行业市盈率不仅拉平了同行业之间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在不同行业之间建立不同的估值标准,该估值标准可以充分展现出不同行业的竞争标准、发展前景,为估值标准奠定了标杆,并且行业市盈率构建的估值标准稳定性较好。用行业市盈率构建股票估值标准,这在目前的文献基本上没有,本文构建的估值标准可以弥补这一研究的不足。在同行业中通过预期收益的差异反映个股的成长性,利用行业市盈率和预期收益的乘积构建股票估值模型,对股票价值进行评估,进而对股票价值进行排序,并对股票价值的合理区间、高估区间和低估区间进行划分,为投资者提供理性的决策依据。主要创新之二:体现在对行业市盈率的价值驱动因素量化分析中。本文采用理论上很完美的APT多因素模型,挖掘行业市盈率的价值驱动因素,但是由于APT多因素模型在多因素的有效边界难以界定,致使在实践中其应用价值不高,本文从宏观经济因素和行业财务特征两个角度对行业市盈率的多因素有效边界进行界定。首先,现有文献都直接将各宏观经济因素与行业市盈率之间建立模型,但是基本上都得出各宏观经济因素对行业市盈率的解释力不强,本文从各宏观经济因素与A股市场市盈率建立模型,进而将A股市场市盈率纳入行业市盈率的估值模型中,这弥补了现有文献研究结论不显着的局限性。其次,现有文献主要针对行业某一特征或某一方面来探索行业市盈率的多因素,不够系统和全面,缺乏理论基础,使得研究结论无法统一。而本文通过预测性因素分析法,全面系统的分析行业市盈率的多因素有效边界,多元共线性检验,挖掘各行业市盈率的价值驱动因素,建立各行业价值驱动因素的有效边界。因此本文对行业市盈率的多因素有效边界的界定,发展了套利定价理论,同时也弥补了现有文献研究不足。主要创新之三:现有文献对股票价值评估研究很多,但是对股票估值有效性研究,现有文献中很少涉及。本文从投资业绩和实证分析的角度系统地论证股票估值的有效性,根据价值偏差法对股票价值划分为合理区间、高估区间H和低估区间L。通过H组和L组的投资业绩水平来检验股票估值的有效性,同时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股票内部收益率来检验股票估值的有效性,并予以理论解释。因此,本文基于行业市盈率的股票估值有效性研究弥补了该方面研究的不足。
丁伟伟[10](2013)在《PEG指标于A股市场的择股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市盈率指标是价值投资流派最重要的投资指标,在股票估值以及选股方面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市盈率指标应用于股票投资的一个主要缺陷在于单纯从这一指标来看并不能得出结论该股票估值相对于盈利增速是否合理。虽然DDM估值模型推导出的市盈率计算公式内包含了盈利增长速度g,但是股价的涨跌并非来源于市盈率水平抑或盈利增长速度的高低,而是由市盈率水平和盈利增长速度两者是否匹配所决定,这正是PEG指标(市盈率增长速度比)得以应用的现实背景。具体到国内研究而言,目前有关PEG指标与股票投资收益率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为数不多的研究所用方法也局限于构建投资组合并进行简单的对比。严格来讲,PEG指标应该用期初市盈率除以未来一期的预测增长率计算,过往的研究受制于现实条件,通常采用滞后一期的盈利增长率计算PEG指标,实际上这与PEG的内涵是相违背的。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本文采用资本研究市场上分析师的预测值计算股票的盈利预测增长率,继而计算PEG值。为了验证PEG指标的择股有效性,本文先是利用描述性统计手段初步分析了个股PEG水平与相应持有期的收益率,继而利用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方程,研究个股在不同持有期内的收益率与相应持有期初的PEG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主要依赖于回归方程中解释变量PEG指标前面系数是否显着以及数值的正负。为了更全面细致的研究,具体建模时本文从持有期的长短(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及1年)与样本股票的行业属性(成长性、周期性以及其它类别)两个维度分类建模,最终结果表明成长性样本内3个月、6个月的模型PEG前系数显着,这说明在对成长性股票进行中短期投资时,PEG是一个有效的参考指标,而其它样本模型PEG变量前的系数并不显着,即PEG指标的投资参考价值不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成长性样本内PEG指标前的系数为正,这与通常的观点相左。人们通常认为低PEG值代表公司股价相对于未来的盈利增长速度被低估,在一段持有期后,投资者理应收获更高的收益率。Fuller(1993)曾经从市盈率的角度得出与本文类似的结论:高市盈率反而意味高收益。他的解释是高市盈率往往意味着高成长,投资者更喜欢追逐这类股票。本文其它样本模型PEG指标前的系数均为负,这与传统观点是一致的。
二、为何有两种市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何有两种市盈率(论文提纲范文)
(1)混频模型背景下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投资者情绪与股票收益的理论研究 |
1.3.2 投资者情绪与股票收益的实证研究 |
1.3.3 混频模型在投资者情绪与股票收益率研究中的应用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1.6.1 投资者情绪指标的构建和有效性检验 |
1.6.2 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率的作用机制分析 |
1.6.3 运用混频模型进行总体效应和时序效应分析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
2.1 投资者情绪的定义 |
2.2 投资者情绪的度量 |
2.2.1 直接指标 |
2.2.2 间接指标 |
2.2.3 非经济指标 |
2.2.4 综合指标 |
2.3 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 |
2.4 DSSW模型 |
2.4.1 模型假设 |
2.4.2 模型介绍 |
2.5 研究假设 |
第三章 投资者情绪指标构建和有效性检验 |
3.1 投资者情绪指标构建 |
3.1.1 源指标的选取与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3.1.2 主成分分析 |
3.2 投资者情绪有效性检验 |
3.2.1 定性检验 |
3.2.2 定量检验 |
第四章 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率的实证研究 |
4.1 混频模型介绍 |
4.2 股市市态划分 |
4.3 研究设计 |
4.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平稳性检验 |
4.5 对总体效应的实证检验 |
4.6 对时序效应的实证检验 |
4.7 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结果分析 |
5.2 研究启示 |
5.3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科创板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背景下IPO抑价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各板块制度对比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各板块制度对比 |
2.1.1 新股发行制度对比 |
2.1.2 其他环节制度对比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新股发行供求假说 |
2.2.2 投资者行为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科创板发行制度对IPO抑价率的影响 |
3.1 科创板发行制度对新股供需关系的影响 |
3.1.1 制度改革对新股供给量的影响 |
3.1.2 新股供需关系对IPO抑价率的影响 |
3.2 科创板发行制度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
3.2.1 制度改革后炒新行为变化 |
3.2.2 炒新情绪对IPO抑价率的影响 |
3.3 研究假设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科创板发行制度影响IPO抑价率实证研究 |
4.1 样本与变量选择 |
4.1.1 样本数据来源 |
4.1.2 变量选择 |
4.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2.1 模型选择 |
4.2.2 描述性统计 |
4.2.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2.4 回归结果 |
4.3 固定效应回归分析 |
4.3.1 固定效应模型 |
4.3.2 回归结果 |
4.4 政策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三、实证模型、变量选取和论证步骤 |
(一)实证模型 |
(二)变量选取 |
(三)论证步骤 |
四、本文研究逻辑和文章结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六、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公司治理机制、监事会治理与公司业绩 |
(一)公司治理机制 |
(二)监事会治理 |
二、监事会个体特征与公司业绩 |
(一)监事的性别 |
(二)监事的学历 |
(三)监事的年龄 |
(四)监事的任期 |
(五)监事的来源 |
(六)监事的专业 |
(七)监事的薪酬 |
(八)监事的股权 |
三、监事会规模、监事会主席特征与公司业绩 |
(一)监事会的规模 |
(二)监事会主席特征与公司业绩 |
四、公司处罚与公司业绩 |
五、独立董事特征与公司业绩 |
(一)独立董事的性别 |
(二)独立董事的学历 |
(三)独立董事的年龄 |
(四)独立董事的专业 |
(五)独立董事的任期 |
(六)独立董事的薪酬 |
(七)独立董事的来源 |
(八)独立董事的股权 |
(九)独立董事的规模 |
六、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关系 |
(一)分别存在的观点 |
(二)相互促进的观点 |
(三)相互取代的观点 |
七、公司业绩 |
八、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监事会个体特征与公司业绩:性别、学历、年龄 |
一、研究假设 |
二、监事会个体特征的汇总依据、选取范围和选取原则 |
(一)监事会个体特征的数据汇总依据 |
(二)监事会个体特征样本数据的选取范围 |
(三)监事会个体特征数据选取原则 |
三、监事会个体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监事的性别 |
(二)监事的学历 |
(三)监事的年龄 |
四、多元回归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
(一)变量确定 |
(二)多元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
五、本章小结 |
(一)公司监事性别 |
(二)公司监事学历 |
(三)公司监事年龄 |
六、本章附录 |
第四章 监事会个体特征与公司业绩:任期、来源、专业 |
一、研究假设 |
二、监事会个体特征样本数据的汇总依据和选取办法 |
(一)监事任期汇总依据和处理原则 |
(二)公司监事来源的汇总依据和选取办法 |
(三)公司监事专业背景的汇总依据和选取的办法 |
三、监事会个体特征样本数据选取范围和指标选取原则 |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数据的选取范围 |
(二)选取原则 |
四、监事会个体特征数据统计性描述分析和回归论证结果 |
(一)监事会个体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多元回归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一)公司监事任期 |
(二)公司监事来源 |
(三)公司监事专业 |
六、本章附录 |
第五章 监事会个体特征与公司业绩:薪酬、股权 |
一、研究假设 |
二、样本数据的汇总和获取办法 |
(一)监事薪酬汇总和选取的办法 |
(二)监事股权激励汇总和选取的办法 |
三、样本数据来源和指标选取原则 |
(一)数据来源和选取范围 |
(二)选取原则 |
四、监事会个体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监事薪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关于监事的股权激励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五、监事会个体特征的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
(一)变量确定 |
(二)回归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 |
六、本章小结 |
(一)公司监事薪酬 |
(二)公司监事股权激励 |
七、本章附录 |
第六章 监事会主席特征、监事会规模与公司业绩 |
一、研究假设 |
二、样本数据汇总原则和选取办法 |
(一)样本数据指标汇总原则 |
(二)指标选取 |
三、数据汇总统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检验结果 |
(一)监事会主席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多元回归与分位回归 |
四、本章小结 |
(一)监事会主席性别 |
(二)监事会主席来源 |
(三)监事会主席学历 |
(四)监事会主席年龄 |
(五)监事会主席专业 |
(六)监事会主席薪酬 |
(七)监事会主席任期 |
(八)监事会主席持股 |
(九)监事会规模 |
第七章 处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
一、研究假设 |
二、数据来源、指标选取和数据汇总 |
(一)数据来源和选取 |
(二)数据汇总的统计说明 |
三、处罚数据统计性描述分析 |
四、公司处罚次数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
(一)处罚次数的多元回归分析 |
(二)公司受到处罚的稳健性检验 |
五、本章小结 |
(一)公司处罚种类的汇总分析与业绩的关系 |
(二)公司处罚、监事会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
六、本章附录 |
第八章 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彼此取代、相互促进 |
一、研究假设 |
二、独立董事特征数据来源、指标选取、统计说明 |
(一)数据来源 |
(二)指标选取 |
(三)统计说明 |
三、独立董事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独立董事性别 |
(二)独立董事规模 |
(三)独立董事学历 |
(四)独立董事年龄 |
(五)独立董事专业 |
(六)独立董事薪酬 |
(七)独立董事任期 |
四、独立董事特征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
(一)独立董事性别的回归分析和Logistic稳健检验 |
(二)独立董事的规模人数回归分析和Logistic稳健检验 |
(三)独立董事学历回归分析和Logistic稳健检验 |
(四)独立董事年龄的回归分析和Logistic稳健检验 |
(五)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回归分析和Logistic稳健检验 |
(六)独立董事薪酬回归分析和Logistic稳健检验 |
(七)独立董事任期回归分析和Logistic稳健检验 |
五、本章小结 |
(一)公司独立董事性别 |
(二)公司独立董事规模 |
(三)公司独立董事学历 |
(四)公司独立董事年龄 |
(五)公司独立董事专业 |
(六)公司独立董事薪酬 |
(七)公司独立董事任期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一、本文结论 |
二、本文建议 |
参考文献 |
本文附录 |
一、因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
二、基本每股收益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净资产收益率描述性统计分析 |
四、总资产收益率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五、托宾Q值描述性统计分析 |
后记 |
(4)市盈率能够预测商誉吗? ——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并购事件与商誉及市盈率相关 |
2.2 传媒行业的并购特性 |
2.3 财务杠杆对并购事件的影响 |
第3章 理论分析 |
3.1 公司并购的动因相关理论 |
3.2 商誉的相关理论 |
3.3 市盈率的相关理论 |
3.4 权益乘数的相关理论 |
3.5 委托代理理论 |
3.6 并购支付方式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思路 |
4.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4.3 研究假设 |
第5章 实证研究 |
5.1 样本选择 |
5.2 研究变量及说明 |
5.3 实证模型的构建与探索 |
第6章 实证结果分析 |
6.1 描述性统计 |
6.2 相关性检验 |
6.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4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分析 |
6.5 稳健性检验 |
第7章 研究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高估值高成长与低估值低成长股票收益率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2 关于股票市盈率估值和公司成长性的理论分析 |
2.1 行为金融学理论 |
2.2 市盈率估值法 |
2.3 公司成长性指标构造分析 |
3 研究设计 |
3.1 股票数据选择和处理 |
3.2 基于估值和成长性两种指标的策略设计 |
3.3 考察股票市盈率和成长性的实证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各组合超额收益率的特征分析 |
4.2 股票持有期和投资分散化的影响分析 |
5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小米集团上市破发原因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IPO破发原因分析的研究 |
1.3.2 有关IPO破发经济后果的研究 |
1.3.3 有关IPO破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新股破发 |
2.1.2 发行价 |
2.1.3 发行市盈率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章 小米集团新股破发案例分析 |
3.1 小米集团简介及上市破发过程 |
3.1.1 小米集团简介 |
3.1.2 小米集团上市破发过程 |
3.2 新股破发的危害 |
3.3 小米集团新股破发原因分析 |
3.3.1 内部原因分析 |
3.3.2 外部原因分析 |
3.4 小米集团新股破发后的应对措施 |
第4章 防范新股破发的对策及建议 |
4.1 完善公司股权结构 |
4.2 加强对保荐机构的监管 |
4.3 加强IPO信息披露 |
4.4 提高中小投资者的新股发行话语权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5.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营利性幼教企业的市盈率估值方法改进研究 ——以某非上市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传统估值理论 |
1.3.2 估值方法的发展 |
1.3.3 现有估值方法简要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营利性幼教企业估值现状分析 |
2.1 行业相关概念及运营模式介绍 |
2.2 营利性幼教企业估值现状 |
2.3 营利性幼教企业市盈率估值中存在的问题 |
2.3.1 市盈率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 |
2.3.2 市盈率估计中考虑的因素具有片面性 |
2.4 营利性幼教企业市盈率估值法的改进方向 |
2.4.1 归纳分析影响营利性幼教企业市盈率的因素指标 |
2.4.2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市盈率估计模型 |
第3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营利性幼教企业市盈率估值法的改进方案设计 |
3.1 市盈率估值法改进的整体思路 |
3.2 营利性幼教企业市盈率的影响因素指标完善 |
3.2.1 市盈率影响因素指标归纳 |
3.2.2 市盈率影响因素指标的回归分析筛选 |
3.3 营利性幼教企业市盈率神经网络估计模型 |
3.3.1 BP神经网络模型确定估值参数的操作原理 |
3.3.2 模型样本选择与归一化处理 |
3.3.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与训练 |
第4章 市盈率神经网络估计模型的估值效果检验与比较分析——以某非上市营利性幼教企业为例 |
4.1 案例背景 |
4.2 案例企业的财务数据测算与预测 |
4.3 案例企业估值方法结果比较分析 |
4.3.1 自由现金流量法 |
4.3.2 BP神经网络市盈率估计模型 |
4.3.3 不同方法结果比较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A股市场定价因子研究 ——基于经流动性和市盈率调整的六因子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内容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 研究创新 |
2.文献综述 |
2.1 资产定价模型的国外主流文献综述 |
2.1.1 Markowitz资产选择理论 |
2.1.2 William Sharpe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
2.1.3 零贝塔CAPM模型 |
2.1.4 跨期限资本定价模型ICAPM |
2.1.5 消费资产定价模型CCAPM |
2.1.6 基于流动性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
2.1.7 套利定价模型APT |
2.1.8 对CAPM的质疑 |
2.1.9 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 |
2.1.10 Carhart四因子模型 |
2.1.11 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 |
2.1.12 基于流动性因素的定价理论 |
2.2 国内研究 |
2.2.1 对CAPM模型的实证分析 |
2.2.2 对三因子模型及改进模型的实证分析 |
2.2.3 对五因子模型及改进模型的实证分析 |
2.2.4 基于流动性因素的实证研究 |
3.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与改进 |
3.1 五因子模型简介 |
3.2 本文对FF五因子模型的适应性改进 |
3.2.1 对价值因子HML作替换 |
3.2.2 加入流动性补偿因子PILLIQ |
3.2.3 经流动性和市盈率调整的六因子模型 |
3.3 样本选取和研究设计 |
3.3.1 数据选取和处理 |
3.3.2 研究设计 |
3.4 五因子模型的投资组合构建和股市超额收益率 |
3.5 对因子的描述性统计 |
3.6 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一.对于FF五因子模型 |
二.对于经流动性和市盈率调整的六因子模型 |
4.实证分析 |
4.1 规模-账面市值比的5×5 投资组合的时间序列回归分析 |
4.2 规模-盈利能力5×5 股票投资组合的时间序列回归分析 |
4.3 规模-投资水平5×5 股票投资组合的时间序列回归分析 |
4.4 规模-市盈率5×5 股票投资组合的时间序列回归分析 |
4.5 规模-流动性5×5 股票投资组合的时间序列回归分析 |
4.6 五因子模型与其他模型的有效性比较 |
4.6.1 GRS检验和模型评价 |
4.6.2 因子模型表现的解释 |
5.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基于行业市盈率的APT模型股票估值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现实意义 |
1.3.2 理论意义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价值及价值管理的概念界定 |
1.4.2 市盈率的概念界定 |
1.4.3 投资及投资管理的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 研究内容 |
1.7 主要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价值管理对证券市场的重要性 |
2.2 价值管理及估值方法 |
2.2.1 价值管理理论发展 |
2.2.2 价值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3 价值管理的成因解释 |
2.2.4 价值管理的估值方法 |
2.2.5 价值管理估值方法体系总结和分析 |
2.3 市盈率估值法 |
2.4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2.5 价值管理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股市场行业市盈率分布特征分析 |
3.1 A股市场的发展 |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3.2.1 样本期间的选取 |
3.2.2 市场和行业指数的选取和数据收集 |
3.3 不同指数市盈率分布特征分析 |
3.4 不同市场市盈率分布特征分析 |
3.5 不同行业市盈率分布特征分析 |
3.6 行业市盈率与A股市场市盈率协整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PT的行业市盈率多因素分析 |
4.1 引言 |
4.2 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 |
4.2.1 理论基础分析 |
4.2.2 A股市场市盈率的宏观经济因素 |
4.3 A股市场市盈率与宏观经济因素的联动性分析 |
4.4 行业市盈率的行业财务因素 |
4.5 各行业市盈率的行业财务因素描述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APT的行业市盈率定量分析 |
5.1 行业市盈率的多因素量化体系分析 |
5.1.1 变量定义 |
5.1.2 数据来源、样本选取及模型构建 |
5.2 行业市盈率股票估值模型检验及修正 |
5.2.1 行业解释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5.2.2 行业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
5.2.3 修正后的行业市盈率估值模型 |
5.2.4 合理行业市盈率与实际市盈率的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行业市盈率的股票估值有效性实证分析 |
6.1 基于行业市盈率股票估值 |
6.1.1 基于行业市盈率的估值标准 |
6.1.2 基于行业市盈率和预期收益的估值结论 |
6.2 基于公司成长性的预期收益分析 |
6.2.1 基于公司成长性的盈利能力指标分解 |
6.2.2 基于公司成长性的预期收益实证分析 |
6.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2.4 基于行业市盈率和预期收益的股票估值 |
6.3 基于行业市盈率的股票估值有效性实证分析 |
6.3.1 基于行业市盈率的投资业绩分析 |
6.3.2 基于行业市盈率的股票估值有效性实证分析 |
6.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4 股票估值有效性的理论解释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与启示 |
二、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PEG指标于A股市场的择股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四节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股票定价及市盈率相关理论研究 |
第一节 经典股票定价理论 |
第二节 股票市盈率的两种推导方式 |
第三节 PEG指标的计算模型 |
第三章 A股整体PEG特征现状统计分析 |
第一节 沪深两市总体特征分布 |
第二节 行业PEG特征分析 |
一、股票行业的三种风格归类 |
二、风格不同的行业市盈率分布特征 |
三、行业PEG特征研究 |
第三节 A股市场公司PEG值统计分析 |
第四章 PEG指标投资有效性实证检验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变量的设定 |
三、模型构建 |
四、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三节 PEG指标于A股市场择股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
一、相关性分析 |
二、以整体为样本的实证结果 |
三、区分行业风格后各子样本的实证结果 |
第五章 结论、不足与后续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为何有两种市盈率(论文参考文献)
- [1]混频模型背景下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D]. 赵慧慧. 兰州大学, 2021(12)
- [2]科创板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背景下IPO抑价现象研究[D]. 张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D]. 陈祥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市盈率能够预测商誉吗? ——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陆珵. 南京大学, 2020(02)
- [5]高估值高成长与低估值低成长股票收益率的比较研究[D]. 刘邓彧.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小米集团上市破发原因与对策研究[D]. 海日.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7]营利性幼教企业的市盈率估值方法改进研究 ——以某非上市企业为例[D]. 相倚天. 北京工商大学, 2019(06)
- [8]A股市场定价因子研究 ——基于经流动性和市盈率调整的六因子模型[D]. 刘径伊.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基于行业市盈率的APT模型股票估值及有效性研究[D]. 孙影.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10]PEG指标于A股市场的择股有效性研究[D]. 丁伟伟. 复旦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