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阳首个宠物公厕亮相

沉阳首个宠物公厕亮相

一、沈阳市出现首座宠物公厕(论文文献综述)

潘晨雪[1](2017)在《城市典型消极空间健身利用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很多开发建设工程会对原本优质的城市空间产生消极影响,改变了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因此城市“消极空间”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症结,需要我们对城市消极空间的更新利用给予积极的关注。同时,我国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度快速增长,现有的户外健身场地设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面对有限的国土面积,充分利用城市空闲地等闲置资源建设健身场地更符合当前国情。文章通过整合的设计理念,综合了以往对城市消极空间利用形式和户外健身场地功能、设施、环境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将两者相结合的设计方向,有效的解决了健身场地短缺和城市空间消极化的问题,打造优质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本文以全民健身需求为基本导向,研究总结城市消极空间利用的设计策略。首先通过调研选择适合于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三种消极空间类型,即桥下空间、屋顶空间和废弃铁路空间,对其空间构成和消极成因进行解析,明确了各自的空间特征;同时对全民健身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分析总结出公众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和对健身场地功能的多元需求、配套设施的全面需求、空间环境的舒适需求,进而提出城市消极空间利用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最后根据空间的自身特征,分别展开探讨三种消极空间的具体设计策略,其中桥下空间基于单元式、带状式和环岛式的三种空间形态,提出相应的场地布置方式,并对桥下的交通流线、附属设施和空间界面给出设计建议;屋顶空间依据其开放程度对不同功能属性的建筑屋顶提出合理的利用形式,并关注屋顶垂直交通方式和安全围护、屋面防水隔音等结构技术层面的设计要点;废弃铁路空间则通过对场所功能的重新定位,改造为游憩型城市休闲空间场所,并论述了铁路线性轨道和节点场站空间的可利用形式,提出废弃铁路空间与区域网络的合理连接设计策略。本文以探求解决城市空间的消极化和全民健身的场所需求问题为出发点,对消极空间积极地转化利用,不仅可以达到提升空间的直接目的,更可以为市民创造丰富业余生活与休闲运动的活动场所,以期为城市消极空间的建设提供一些有贡献的借鉴。

张迎霞[2](2017)在《武汉城市公园老年人游憩行为与场地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于2001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对老龄人口、空巢家庭与失能老人不断增加,老人游憩观念突出,城市公园满足不了老人游憩需求等问题,如何为老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城市公园环境成为景观设计领域的一大挑战。本文紧跟时代步伐,对武汉三大城市公园内老人游憩行为与活动场地优化策略进行研究,为“适老性”城市公园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此领域研究的现状与5方面的不足,对老人生理与心理特征及公园特殊需求、游憩需求与游憩动机理论、行为心理学理论、环境·行为关系相关理论、游憩满意度理论、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规范等理论基础进行了整理。然后以武汉汉口江滩公园、青山公园、中山公园三个城市公园为研究范围,对其地理位置、功能布局、自然与人工景观要素、服务设施要素与人文环境要素5方面结合访谈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老人的主观感受与场地现状;其次运用SPSS Statistics数据编辑软件对采集的500份问卷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合行为观察与访谈,分析公园老人的游憩行为特征与具体游憩空间的优缺点;最后通过IPA分析法定量分析老人对城市公园的游憩偏好与满意度,得出三个公园中各自的“表现良好”、“额外资源”、“缓慢改进”与“亟待解决”的37个物质与人文环境要素。通过以上三方面的研究与分析最终总结出武汉城市公园中老年人存在时域性、地域性、聚集性、领域性、排斥性、交往性六大行为习性;三大公园内老年人游憩活动类型丰富,且其活动类型丰富度与公园面积呈正相关关系;老人不同游憩活动内容的时空分布规律不同,活动团体大小与活动类型是影响活动间分布的因素;老年群体中存在直达型、环状与带状循环型、随意型三大游憩路径以及散点状、团状、带状、围合状、环状、矩阵状、混合状七大游憩行为分布形态等老年人游憩行为特征。通过对11个老人欢迎的及8个老人不欢迎的游憩空间及内部老人游憩行为的观察总结出满足老人便捷、安全、健康、舒适、审美、特定活动需求是老人欢迎的游憩空间特征。结合现状勘察、访谈与IPA游憩满意度结果总结出公园存在整体形态与功能布局欠佳、游憩空间设置不够灵活活动相互干扰、游憩空间数量不足类型单一、老人儿童共享空间规划设计不完善、部分游憩空间未得到有效利用或利用不均5方面公园规划设计问题。自然与人工景观要素欠佳、服务设施种类缺失分配不均与细部设计不够人性化等3方面公园构成要素问题。老人活动缺乏秩序管理、游憩空间缺乏安全维护、清洁与设施维护不及时、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4方面人文环境问题。最后结合公园现状与老人游憩行为特征提出确定合理服务半径、整体形态与功能布局优化、根据活动内容规划设计多样空间、根据活动规模规划设计多层次空间、老人儿童共享空间规划设计优化、分时段安排活动挖掘空间潜力6方面的活动场地规划设计优化策略;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与服务设施要素的优化策略;增强积极应对老龄化重要性的认识、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治安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服务意识、完善“量化”标准提供有效指导4方面的人文环境优化策略。

张为先[3](2012)在《基于使用后评价的城市公园更新设计研究 ——以重庆主城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公园陆续实行了免费开放的政策,距今已有10年左右的时间。免费开放的城市公园在提高了城市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因公园开放后游人行为方式发生的变化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对公园固有的格局和氛围造成了影响和破坏。进行更新改造是每一座开放后的城市公园所面临的必然选择。但是很多城市公园在进行更新改造时,缺乏客观有效的更新依据,再加之没有准确把握游人的心理及行为模式,从而导致更新设计成果无法达到预定目标,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公园在开放后所面临的困境和矛盾。本文以此背景为出发点,以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的重庆市为例,从公园中游人的行为方式入手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观察及访谈的方式总结出我国城市公园开放后游人行为方式发生的变化,之后运用使用后评价这一方法界定出游人行为方式变化对城市公园固有场地和布局造成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和矛盾,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提出基于使用后评价的城市公园更新设计及对策,探讨能适应游人心理及行为模式的现代开放式城市公园更新设计方法及途径。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逻辑顺序,主体内容分为六大章节。本文的篇章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属于“提出问题”部分。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阐述,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五章均属于“分析问题”部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城市公园自建国初期至今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归纳出城市公园由封闭转为开放期间每一阶段的发展情况及特点,进而表明开放是城市公园必然的发展趋势及方向;第三章对城市公园开放后的游人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总结出公园开放后游人的常见行为,之后通过观察及访谈的方式总结出城市公园开放后游人行为方式发生的变化,目的是为后面的章节中更深一步的研究准确界定切入角度;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使用后评价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使用后评价的定义、功能、类型等内容,之后阐述了使用后评价的发展历程,最后介绍了使用后评价在城市公园中的具体操作模式及方法,为下一章节使用后评价的应用案例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五章选取了重庆主城区内几座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园进行使用后评价的应用案例研究,通过对空间、活动、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游人行为方式变化而导致城市公园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第六章属于“解决问题”部分。本章针对前文总结出的问题和矛盾,提出了基于使用后评价的城市公园更新设计原则,并从可达性、可识别性、复合使用性、景观安全性、其它环境细部五个方面总结出基于使用后评价的城市公园更新设计对策。

徐然[4](2011)在《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改造规划研究 ——以重庆市人民公园改造为例》文中认为从古至今以来山地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无数人民所向往的地方,同样山地也是自然界不可多得宝贵的财富,源源不断的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资源。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山地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自成一体的生态环境与平原地区城市相比较的话,其在建设方式、空间的组成、景观的构建上面临着许多特殊的难题,需要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上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地少人多的矛盾尤为突出,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山地资源的利用、推动“城山一体化”进程,对于山地资源利用的探索与实践也日益增加。中国是一个由山地组成的国家,山地城镇总数多、分布的地区广,在总数上约占全国城镇数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由于大部分地区都拥有山地地形,因此山地城市公园的数量也较多。而在山地城市公园中有一类特殊的公园,其选址独特往往位于山地城市的中心地带,同时这类公园伴随着山地城市的成长通常历史较为悠久、富含丰富的人文资源,是山地城市中心地带的标志性公共开放空间。这类公园就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由于所处的地形地貌与平原城市公园在景观要素的组成上差异较大、由于丰富的历史沉淀和特殊的区位环境与一般的山地城市公园在空间的组织、景点的布置上也有所不同,同时由于山地城市用地条件的限制往往在城市中心区或旧城核心区形成一个或多个带有典型当地园林特征的公园,这些公园存在着建成年代早、富有乡土景观特色等特点,同时由于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历史悠久发展历程长、功能设施落后、设计手法较为老旧等因素的影响,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群的休闲体验要求和中心区城市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对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进行改造规划使之能够适应现代城市的要求,平衡好传统园林景观与现代人审美之间的关系,挖掘其潜力、重塑其辉煌推动整个山地城市绿地系统的升级和持续的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政府机构、规划设计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同时也是山地城市中心区提升品质、增强吸引力和城市宜居建设的一条必经之路。文章首先通过对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在城市中心区中的地位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明确公园在城市中心区中的定位及应有的功能,同时总结出现存的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在功能上的不足以及自身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现有的针对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改造升级的方式方法的异同和存在的问题,在进一步研究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改造中的各个设计要素所起的作用和具体的改造方法,从而总结出适应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特征的改造规划设计方法。通过这些研究,作者期望能对今后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改造提供有益借鉴同时能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论文由以下内容组成:首先对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研究,明确其定义、特征同时对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现存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造成目前公园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为下一步的针对性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接下来在研究中首先明确进行公园改造的实质是什么,进而明确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改造的方向及目标,同时在借鉴公园改造、旧城更新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对现存的公园改造的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接下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和具体的改造方法。最后选取重庆市人民公园这个极具代表性的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改造的实例进行分析、评价。最后对公园改造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展望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改造的发展方向。

二、沈阳市出现首座宠物公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阳市出现首座宠物公厕(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典型消极空间健身利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国家体育政策对健身场地建设的推动作用
        1.1.2 公众对全民健身场地的需求
        1.1.3 对城市消极空间的认识
        1.1.4 课题来源
    1.2 课题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市典型消极空间健身利用特质解析
    2.1 城市消极空间的概述
        2.1.1 城市消极空间的相关概念
        2.1.2 城市消极空间的构成
    2.2 空间分类及特征
        2.2.1 桥下空间分类
        2.2.2 屋顶空间分类
        2.2.3 废弃铁路空间分类
    2.3 空间消极成因
        2.3.1 桥下空间消极成因
        2.3.2 屋顶空间消极成因
        2.3.3 废弃铁路空间消极成因
    2.4 城市典型消极空间健身利用影响因素
        2.4.1 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
        2.4.2 对健身场地功能的需求
        2.4.3 对健身配套设施的需求
        2.4.4 对健身空间环境的需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典型消极空间健身利用设计原则
    3.1 打造城市特色公共开放空间
        3.1.1 结合街道带状公园的桥下健身空间
        3.1.2 基于空中游乐场地的屋顶运动空间
        3.1.3 依托城市绿道网络的废弃铁路游憩空间
    3.2 建设多元功能的健身场地
        3.2.1 功能全面性
        3.2.2 功能复合性
        3.2.3 功能兼容性
        3.2.4 功能弹性
    3.3 设置舒适全面的配套设施
        3.3.1 休憩设施
        3.3.2 服务设施
        3.3.3 管理设施
    3.4 创造安全宜人的空间环境
        3.4.1 安全性设计
        3.4.2 生态景观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典型消极空间健身利用设计策略
    4.1 桥下空间利用设计策略
        4.1.1 适宜的健身空间
        4.1.2 有序的交通流线
        4.1.3 系统的附属设施
        4.1.4 连续的城市界面
    4.2 屋顶空间利用设计策略
        4.2.1 场地利用形式
        4.2.2 垂直交通方式
        4.2.3 结构技术措施
    4.3 废弃铁路空间利用设计策略
        4.3.1 纵向铁路空间利用
        4.3.2 横向区域网络连接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2)武汉城市公园老年人游憩行为与场地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3 现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公园老年人游憩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与城市公园需求理论
    3.2 游憩行为理论基础
    3.3 城市公园理论基础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与公园现状调查
    4.1 研究设计
    4.2 研究客体背景与选择原因
    4.3 武汉三大城市公园现状调查
    4.4 本章小结
5 公园老年人游憩行为调查
    5.1 问卷调查结果
    5.2 行为观察结果
    5.3 典型游憩空间与游憩行为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老年人游憩满意度调查与综合分析
    6.1 老年人游憩满意度分析
    6.2 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城市公园老年人活动场地优化提升策略
    7.1 规划设计优化
    7.2 公园构成要素优化
    7.3 人文环境优化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武汉城市公园老年人游憩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武汉城市公园老年人游憩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4 汉口江滩各参评要素的重要性与表现性度量表
    附录5 汉口江滩各参评要素的重要性与表现性成对样本t检验
    附录6 青山公园各参评要素的重要性与表现性度量表
    附录7 青山公园各参评要素的重要性与表现性成对样本t检验
    附录8 中山公园各参评要素的重要性与表现性度量表
    附录9 中山公园各参评要素的重要性与表现性成对样本t检验

(3)基于使用后评价的城市公园更新设计研究 ——以重庆主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促进城市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提高
        1.2.2 促进城市公园设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1.2.3 补充和完善我国使用后评价的应用范围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城市公园更新设计相关概念界定
        1.5.1 城市公园的定义
        1.5.2 城市公园开放的意义
        1.5.3 城市公园中使用后评价的内涵
        1.5.4 城市公园更新设计的实质
    1.6 研究框架
2 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2.1 传统封闭式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
        2.1.1 文化教育型城市公园
        2.1.2 农林生产型城市公园
        2.1.3 商业游乐型城市公园
    2.2 现代开放式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
        2.2.1 半开放式城市公园
        2.2.2 全开放式城市公园
    2.3 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
        2.3.1 开放的趋势
        2.3.2 公众参与的趋势
        2.3.3 多元化的趋势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城市公园开放后的游人行为研究
    3.1 我国城市公园中游人的常见行为
        3.1.1 休闲活动
        3.1.2 健身活动
        3.1.3 游憩活动
        3.1.4 文化活动
        3.1.5 穿越活动
    3.2 我国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后游人行为方式发生的变化
        3.2.1 游客属性的变化
        3.2.2 游园时间的变化
        3.2.3 游园动机的变化
        3.2.4 活动内容的变化
    3.3 本章小结
4 使用后评价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
    4.1 使用后评价概述
        4.1.1 使用后评价的定义
        4.1.2 使用后评价的特点和功能
        4.1.3 使用后评价的类型和层次
    4.2 使用后评价的发展历程
        4.2.1 使用后评价国外发展历程
        4.2.2 使用后评价国内发展历程
    4.3 使用后评价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
        4.3.1 准备阶段
        4.3.2 实施阶段
        4.3.3 总结阶段
    4.4 本章小结
5 使用后评价应用案例研究
    5.1 调研计划
        5.1.1 调研地点及对象的确定
        5.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5.2 沙坪坝公园案例分析
        5.2.1 区位环境概况
        5.2.2 空间分析
        5.2.3 活动分析
        5.2.4 环境分析
        5.2.5 总结
    5.3 鹅岭公园案例分析
        5.3.1 区位环境概况
        5.3.2 空间分析
        5.3.3 活动分析
        5.3.4 环境分析
        5.3.5 总结
    5.4 石门公园案例分析
        5.4.1 区位环境概况
        5.4.2 空间分析
        5.4.3 活动分析
        5.4.4 环境分析
        5.4.5 总结
    5.5 重庆花卉园案例分析
        5.5.1 区位环境概况
        5.5.2 空间分析
        5.5.3 活动分析
        5.5.4 环境分析
        5.5.5 总结
    5.6 问题的总结和分析
        5.6.1 公园与城市缺乏有效联系
        5.6.2 游人活动与现有空间发生错位
        5.6.3 固有格局不能适应游人活动变化
        5.6.4 公园开放造成安全隐患
        5.6.5 群体活动增加降低公园游憩质量
        5.6.6 人车混流扰乱公园场地布局
        5.6.7 盲目扩充场地导致景观效果混乱
        5.6.8 配套设施无法满足游人使用需求
        5.6.9 消费活动减少对商业项目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使用后评价的城市公园更新设计原则及对策
    6.1 更新设计原则
        6.1.1 协调公园现状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6.1.2 协调游人活动与公园环境的矛盾
        6.1.3 协调固有格局与活动变化的矛盾
        6.1.4 协调公园开放与安全隐患的矛盾
        6.1.5 协调扩充场地与景观效果的矛盾
        6.1.6 协调游人需求与配套设施的矛盾
        6.1.7 协调商业项目与公园氛围的矛盾
    6.2 影响城市公园更新设计的主要因素
        6.2.1 可达性
        6.2.2 可识别性
        6.2.3 复合性
        6.2.4 景观安全性
        6.2.5 其它环境细部
    6.3 可达性设计对策
        6.3.1 从整体层面入手,与城市紧密衔接
        6.3.2 入口分等级设置,数量规模合理化
        6.3.3 解除边界限制,调整边界空间处理方式
        6.3.4 优化道路交通,增强公园内部可达性
    6.4 可识别性设计对策
        6.4.1 合理设置场地布局,满足游人使用需求
        6.4.2 改造旧有商业建筑,营造公共空间
        6.4.3 加强游人与水体景观之间的互动
    6.5 复合性设计对策
        6.5.1 活动场地的复合性设计对策
        6.5.2 节点设施的复合性设计对策
    6.6 景观安全性设计对策
        6.6.1 减少破坏行为发生,维护公园整体环境的安全
        6.6.2 增强视线可达性,维护公园内游人的人身安全
    6.7 其它环境细部设计对策
        6.7.1 休憩设施
        6.7.2 健身活动设施
        6.7.3 标识设施
        6.7.4 环卫设施
        6.7.5 植物配置
    6.8 本章小结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重庆主城区城市公园使用后评价调查问卷
    C.调研案例问卷调查结果
        沙坪坝公园
        鹅岭公园
        石门公园
        重庆花卉园

(4)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改造规划研究 ——以重庆市人民公园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公园自身发展遇到瓶颈
        1.1.2 城市中心区发展带来新要求
        1.1.3 城市人群需求改变带来新要求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推动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改造的因素
        1.4.1 内在因素
        1.4.2 外在因素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1.5.1 国外
        1.5.2 国内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框架
2 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认知
    2.1 相关概念解读
        2.1.1 山地城市
        2.1.2 城市中心区
        2.1.3 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
    2.2 山地城市中心区认识
        2.2.1 概念辨析及发展历程
        2.2.2 山地城市中心区特征
    2.3 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认识
        2.3.1 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发展简史
        2.3.2 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特征与功能
    2.4 公园与山地城市中心区相互关系认识
        2.4.1 公园是山地城市中心区历史文脉的集中载体
        2.4.2 公园体现山地城市中心区的人文取向、城市风貌
        2.4.3 公园是山地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利用的重要节点
        2.4.4 公园承担山地城市中心区防灾避灾功能
        2.4.5 公园展示山地城市地域性景观特色
    2.5 本章小结
3 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改造问题分析
    3.1 改造的实质
    3.2 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现存的问题
        3.2.1 与时代发展脱节、同城市缺乏联系
        3.2.2 原有场所精神缺失、设施的陈旧落后
        3.2.3 地域特色文化丧失、历史文化保护不善
    3.3 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改造变迁方向
        3.3.1 由景观展示、观赏空间向现代市民动态参与空间转变
        3.3.2 由单一功能向多元活动转变
        3.3.3 由封闭空间向开放空间转变
    3.4 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改造相关理论借鉴
        3.4.1 有机更新理论
        3.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4.3 生态恢复设计理论
    3.5 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现存改造更新方式
        3.5.1 局部改造更新
        3.5.2 扩建
        3.5.3 全园改造
    3.6 现存改造更新方式存在的误区
        3.6.1 观念上的误区
        3.6.2 方法上的误区
    3.7 本章小结
4 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改造更新策略及方法研究
    4.1 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改造更新的目标与原则
        4.1.1 改造目标
        4.1.2 改造原则
    4.2 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改造策略
        4.2.1 政府决策的系统化
        4.2.2 转变公园改造更新观念
        4.2.3 全过程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4.2.4 改造后的信息收集与经验总结
    4.3 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改造的步骤与方法
        4.3.1 总体思路的确定
        4.3.2 公园与城市中心区的有机融合
        4.3.3 公园整体功能与空间结构的调整
        4.3.4 原有景观要素的改造与更新
    4.4 本章小结
5 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改造的实践——以人民公园为例
    5.1 公园概况
        5.1.1 区位环境
        5.1.2 历史沿革
        5.1.3 文化传承
    5.2 改造前的调研
        5.2.1 周边环境及地形
        5.2.2 公园功能使用
        5.2.3 景观资源及现状植被
        5.2.4 现状建筑及历史文化遗存保护
        5.2.5 综合评价
    5.3 改造的总体思路
    5.4 改造规划对策
        5.4.1 与周边城市中心区功能的融合
        5.4.2 整体功能的有机调整
        5.4.3 历史文脉的保护传承
        5.4.4 景观生态的恢复与调整
        5.4.5 其他各要素改造更新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沈阳市出现首座宠物公厕(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典型消极空间健身利用设计研究[D]. 潘晨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2]武汉城市公园老年人游憩行为与场地优化策略研究[D]. 张迎霞.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3]基于使用后评价的城市公园更新设计研究 ——以重庆主城区为例[D]. 张为先. 重庆大学, 2012(03)
  • [4]山地城市中心区公园改造规划研究 ——以重庆市人民公园改造为例[D]. 徐然. 重庆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沉阳首个宠物公厕亮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