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葡萄糖取代基的S-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稠合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含葡萄糖取代基的S-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稠合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一、含葡萄糖取代基均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稠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肖立伟,刘光仙,景学敏,任丽磊,肖树强[1](2020)在《系列均三唑并噻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微波辐射条件下,4-氨基-5-取代-4H-1,2,4-三唑-3-硫醇及含杂环羧酸为原料合成了14种不同取代的新型均三唑并噻二唑衍生物;通过红外、核磁共振以及元素分析等对目标化合物结构进行了鉴定。采用光密度法(OD)初步研究了目标化合物对A549人肺癌细胞株、Bel7402人肝癌细胞株和HCT-8人结肠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一些化合物对Bel-7402和HCT-8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4b对Bel-7402人肝癌细胞株抑制作用最高(38.8%),大多数化合物对A549抑制作用不明显。

王静[2](2019)在《新型喹啉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与荧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有喹啉酮骨架的分子具有广谱的药理活性,可作为抗癌、抗菌、抗过敏和抗结核等药物。喹啉酮也是重要的荧光团,其衍生物可作为荧光探针用于检测和识别金属阳离子和生物小分子如生物硫醇等,因此该类分子的研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SHP2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家族的成员,已成为抗癌治疗的重要靶点。为研发SHP2抑制剂和能够专一选择性的检测金属阳离子和生物小分子的新型荧光探针,一方面基于喹啉酮、三唑并噻二唑和恶二唑等组块优良的活性,另一方面依据喹啉酮、1,8-萘二甲酰亚胺和依布硒啉可作为荧光团和硫醇分子识别位点的特性,本文设计合成了三类共22个目标分子,以筛选出优良的SHP2抑制剂和高选择性检测金属阳离子与氨基酸的荧光探针。1.第一类目标分子:以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和高量子产率的荧光团喹啉酮为核心,通过α,β-不饱和酰胺与三唑并噻二唑或恶二唑拼合,设计合成了16个目标分子MNT(1-16),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为了验证分子整体设计的合理性,首先,对比探究了16个目标分子和相关重要中间体对SHP2抑制活性,结果发现,16个目标分子比中间体显示出更为优良的抑制活性,其中10个目标分子的抑制活性优于阳性参照物正钒酸钠。在此基础上,为研究目标分子与SHP2作用的模式,选取代表化合物与SHP2进行分子模拟对接,结果发现目标分子与SHP2能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等方式结合。抑制活性测试结果与分子对接模拟结果吻合,表明多个活性组块构筑于同一个分子中,实现了活性叠加,目标分子整体设计合理,有望成为潜在的SHP2抑制剂;其次,基于喹啉酮优良的荧光性能和分子结构中多杂原子的特征,选取4个代表化合物对14种金属阳离子进行了荧光识别检测,结果发现目标分子能高选择性地识别Hg2+,并且在其它离子存在下对Hg2+的识别无干扰,目标分子可作为检测和识别Hg2+的荧光探针。2.第二类和第三类目标分子:为选择性检测小分子生物硫醇,依据α,β-不饱和酰胺和依布硒啉中Se-N键易与硫醇分子反应的性质,将含巯基的喹啉酮衍生物分别与依布硒啉和1,8-萘二甲酰亚胺衍生物反应,设计合成了第二类和第三类共6个目标分子MNQ(17-22),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分别利用两类分子对15种氨基酸进行了荧光检测。结果发现,两类目标分子均能对谷胱甘肽(GSH)选择性识别,目标分子有望作为检测GSH的荧光探针。

韩紫岩,王蕊,胡国强,JANG Yaling,LI Ke[3](2018)在《氟喹诺酮C-3均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稠杂环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文中提出[目的]寻找氟喹诺酮C-3羧基的有效生物等排体。[方法]用均三唑并噻二唑稠杂环作为环丙沙星C-3羧基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合成了10个新氟喹诺酮C-3均三唑并噻二唑稠杂环目标化合物(5a5j),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评价了体外对SMMC-7721、L1210和HL60 3种癌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目标物对3种试验癌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显着强于母体化合物,其中苯环含有氟原子和羟基的化合物的活性强于其他化合物,其IC50与对照阿霉素相当。[结论]C-3羧基并非是抗肿瘤所必需的药效团,用稠杂环替代可提高其抗肿瘤活性。

徐启乐[4](2017)在《含氮杂环微管蛋白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管蛋白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开发新型抗癌药物的靶点。秋水仙碱结合位点是微管靶向剂最重要的结合口袋之一。秋水仙碱结合位点抑制剂(CBSI)通常具有分子量小、结构差异性大、易于修饰等特点。在过去几年中,许多结构不同的CBSI已经被报道,已有近三十个CBSI进入临床研究阶段。Combretastatin A-4(CA-4)是与秋水仙碱位点结合的最强的微管蛋白抑制剂之一。CA-4对各种癌细胞系(包括多药耐药细胞)表现出优异的抗增殖活性。研究发现CA-4还具有血管破坏活性。然而,CA-4的顺式双键容易异构化成更稳定但无活性的反式结构。通过用刚性杂环来替换顺式双键的顺式锁定策略被证明是保持CA-4抗增殖和抗微管蛋白活性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因此,采用顺式锁定策略用刚性杂环吡唑来代替CA-4的顺式双键,设计并合成了 3-烷基-1,5-二芳基-1H-吡唑类化合物(I)。有趣的是,插烯CA-4及其衍生物也显示出有效的抗增殖和抗微管蛋白聚合活性。然而,插烯CA-4也倾向于异构化成更稳定但无活性的异构衍生物。以刚性的[1,2,4]三氮唑并[4,3-b]哒嗪或[1,2,4]三氮唑并[3,4-b][1,3,4]噻二嗪片段来固定替换插烯CA-4的A环和B环之间不稳定的Z,E-丁二烯片段,设计并合成了 3,6-二芳基-[1,2,4]三氮唑并[4,3-b]哒嗪类化合物(11-1)和3,6-二芳基-7H-[1,2,4]三氮唑并[3,4-b][1,3,4]噻二嗪类化合物(Ⅱ-2)。4-取代的甲氧基苯甲酰基芳基噻唑(SMART)是最近报道的具有突出活性的秋水仙碱结合位点抑制剂,但是体内研究表明SMART的羰基易代谢还原从而导致活性降低或丧失。用5,5-稠合杂环来替换SMART的羰基和五元环部分,设计并合成了 3,6-二芳基-1H-吡唑并[5,1-c][1,2,4]三氮唑(Ⅲ-1)类化合物和3,6-二芳基-[1,2,4]三氮唑并[4-b][1,3,4]噻二唑类化合物(Ⅲ-2)。采用MTT法,选用了三种人癌细胞系(胃腺癌SGC-7901细胞、肺腺癌A549细胞和纤维肉瘤HT-1080细胞)对所有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增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目标化合物都显示出了中等至突出的活性。根据体外抗增殖活性测试结果总结了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为了验证所合成的化合物的作用靶点,研究了化合物Ⅰ-1-11、Ⅱ-1-17、Ⅱ-2-31和Ⅲ-2-6对微管蛋白聚合和微管网络的影响。此外,评价了化合物Ⅱ-1-17、Ⅱ-2-31和Ⅲ-2-6是否能有效地诱导癌细胞周期停滞于G2/M期并产生细胞凋亡。为了证实目标化合物是否可以结合微管蛋白上的秋水仙碱位点,研究了化合物Ⅱ-2-31竞争性抑制秋水仙碱结合的能力。最后,通过分子对接研究来探索可能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

唐杰[5](2017)在《新型1,3,5-三嗪—三唑并噻二唑-1H-吡唑衍生物/吡唑对接1,3,5-三嗪和1,3,4-恶二唑的新型多杂环分子的合成及活性研究》文中认为综述了以吡唑、1,3,5-三嗪、三唑并噻二唑及1,3,4-恶二唑等杂环为核心骨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及重要应用。Cdc25B和PTP1B同属于一类蛋白酪氨酸磷酸化酶(PTP),研究类药性好、活性优良的Cdc25B和PTP1B抑制剂先导化合物对抗癌和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具有优秀药理活性的吡唑杂环为核心,连接1,3,5-三嗪杂环,引入三唑并噻二唑稠并环和1,3,4-恶二唑杂环结构,同时将吗啉、哌啶和吡咯烷不同活性杂环组分构筑于目标分子中,首次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共39个新型目标化合物,并对所有目标分子进行了结构表征。评价了其对Cdc25B和PTP1B的抑制活性,以期望筛选出潜在的Cdc25B和PTP1B的抑制剂,为抗癌和抗糖尿病的先导药物研究奠定基础。一.本文共合成79个化合物,其中49个化合物为首次合成,包括39个目标化合物和10个重要中间体。并通过IR、1H NMR和HRMS对所合成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1.第一系列,以1,3,5-三嗪为原料,首先利用吗啉、哌啶和吡咯烷等不同杂环基团修饰;然后利用Vilsmeier-Haack反应,构筑了含酯基的吡唑杂环。将酯基水解后得到重要中间体(TZPA 1-3);最后将其与1,2,4-三唑(AT 1-5,HT 1-2)反应,环化得到稠合杂环三唑并噻二唑,共21个新型1,3,5-三嗪-三唑并噻二唑-1H-吡唑衍生物(TZPT 1-21);2.第二系列,将中间体1,3,5-三嗪-双取代(吗啉/哌啶/吡咯烷)-1H-吡唑-4-羧酸(TZPA 1-3),在加热和POCl3存在的条件下,与不同芳香基苯甲酰肼(AH 1-6)反应,合成了以吡唑为核心、对接1,3,5-三嗪环和1,3,4-恶二唑杂环的18个新型目标产物,即首次设计合成了吡唑对接1,3,5-三嗪和1,3,4-恶二唑的新型多杂环分子(TZPO 1-18)。二.本文利用39个目标分子(TZPT 1-21及TZPO 1-18)对Cdc25B和PTP1B的抑制活性进行了评价,筛选出了优秀的Cdc25B和PTP1B抑制剂。1.第一系列目标分子TZPT 1-21均显示出优秀的Cdc25B和PTP1B抑制活性。Cdc25B抑制活性测试中,14个目标分子抑制活性高于阳性参照物正钒酸钠(IC50=1.86±0.24μg/m L),Cdc25B抑制活性优秀,有望成为潜在的Cdc25B抑制剂;PTP1B抑制活性测试中,9个目标分子抑制活性优于对照物齐墩果酸(IC50=1.25±0.09μg/m L),PTP1B抑制活性优秀,有望成为潜在的PTP1B抑制剂。2.第二系列目标分子TZPO 1-18均表现出良好的Cdc25B和PTP1B抑制活性。Cdc25B抑制活性测试中,9个目标分子抑制活性高于阳性参照物正钒酸钠(IC50=1.86±0.24μg/m L),Cdc25B抑制活性优秀,有望成为潜在的Cdc25B抑制剂;PTP1B抑制活性测试中,9个目标分子抑制活性优于对照物齐墩果酸(IC50=1.25±0.09μg/m L),PTP1B抑制活性优秀,有望成为潜在的PTP1B抑制剂。

安悦,姚明星,周晓霞,刘铭洋[6](2014)在《3-取代-6-吡唑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文中研究表明将5-取代吡唑-3-甲酸乙酯1位甲基化,经水解反应得到3种中间体1-甲基-5-取代-1H-吡唑-3-甲酸(2a~2c);以不同取代的羧酸为原料经一系列反应合成6种中间体3-取代4-氨基-5-巯基-1,2,4-均三唑(3a~3f);将中间体(2a~2c)和(3a~3f)在三氯氧磷条件下反应,合成出18种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类化合物(4a~4r),均未见文献报道。通过IR、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表征了化合物结构。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合成的化合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长素活性和抑菌活性。并选取抑菌活性较好的两个化合物进行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蒋闪闪[7](2014)在《含二茂铁基均三唑并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文中研究表明均三唑、噻二唑和二茂铁是目前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均在医药、农业、光电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均三唑并噻二唑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杂环结构,更是受到化学家们的青睐。在本文中,采用三种方法合成了14种中间体化合物,分别是固液合成法、熔融法和浓硫酸法。通过固液合成法分别合成了化合物3-巯基-4-氨基-均三唑3a、3-甲基-4-氨基-5-巯基-均三唑3b、3-乙基-4-氨基-5-巯基-均三唑3c和3-丙基-4-氨基-5-巯基-均三唑3d,通过此方法得到的产物产率较高。通过熔融法分别合成了化合物3-(4-羟基苯基)-4-氨基-5-巯基-均三唑5a、3-(4-氨基苯基)-4-氨基-5-巯基-均三唑5b、3-苯氧亚甲基-4-氨基-5-巯基-均三唑5c、3-(4-氯苯氧亚甲基)-4-氨基-5-巯基-均三唑5d和3-(2,4-二氯苯氧亚甲基)-4-氨基-5-巯基-均三唑5e。针对这五种化合物,运用此方法合成时,所需的反应温度均不高,熔融效果较好,产率较高。通过一种新方法,即浓硫酸法分别合成了化合物3-苯基-4-氨基-5-巯基-均三唑7a、3-(4-硝基苯基)-4-氨基-5-巯基-均三唑7b、3-(4-氯苯基)-4-氨基-5-巯基-均三唑7c、3-(2,4-二氯苯基)-4-氨基-5-巯基-均三唑7d和3-(3-甲基苯基)-4-氨基-5-巯基-均三唑7e。对于合成这五种化合物7a-7e,浓硫酸法既避免了使用熔融法时的反应所需温度较高的缺点,又解决了多步反应法中步骤繁琐、反应时间长的问题。上述合成的所有中间体化合物均经IR、1HNMR进行了结构确认。采用微波法将二茂铁乙酸分别与上述14种中间体化合物反应得到1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的含二茂铁基均三唑并噻二唑类化合物,即3-烷基-6-二茂铁基亚甲基-均三唑并噻二唑8a-8d,3-取代苯基/取代苯氧亚甲基-6-二茂铁基亚甲基-均三唑并噻二唑9a-9e和10a-10e。所有合成的目标产物均由IR、1HNMR、13CNMR和有机元素分析数据进行了结构确认。在目标产物8a-8d,9a-9e,10a-10e的合成实验中,我们对工艺进行了优化,使其产率得到了提高。最终结果显示,最终的优化反应条件为:微波功率为350W,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摩尔数的10%,反应时间为3min。

姚明星[8](2013)在《3-取代基-6-吡唑基-1,2,4-三唑[3,4-b]-1,3,4-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文中研究表明现今,由于杂环类化合物结构变化多样、活性高且污染小,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含氮杂环化合物更是研究的重点,其中吡唑以它高效、低毒的广泛生物活性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均三唑并噻二唑类化合物同样也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如抗肿瘤、抗菌、抗癌、抗结核、消炎、除草、杀虫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等活性。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开发含有稠杂环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应用,本文将含有不同取代基的吡唑化合物引入到均三唑并噻二唑结构中,通过稠合环上取代基的改变,设计合成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含有吡唑基的三氮唑并噻二唑化合物,期待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以不同取代的苯乙酮为原料经Clasien酯缩合,肼解,取代,水解等一系列反应合成不同取代吡唑-3-甲酸。再以不同取代的羧酸为原料经一系列反应成中间体4-氨基-5-巯基-1,2,4-三唑。在三氯氧磷的条件下两种中间体发生脱水环化反应,合成了39个未见报道的新的3-取代-6-吡唑基-1,2,4-三唑[3,4-b]-1,3,4-噻二唑类化合物。所合成的目标产物通过IR、NMR以及元素分析进行结构表征,并对化合物Ⅶ8进行二维核磁谱图HSQC和HMBC测定,进一步确定化合物结构。采用小麦芽鞘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初步的生长素活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浓度为10mg/L时所合成的化合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长素活性,吡唑环中1-位氢被甲基取代的目标化合物Ⅶ系列的生长素活性都好于Ⅵ系列。另外,采用打孔法测定目标产物在50mg/L浓度下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选取四个抑菌活性较好的化合物进行MIC值的测定: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是,Ⅵ7:3.13mg/L和6.25mg/L,Ⅵ8:6.25mg/L和12.5mg/L,Ⅶ6:6.25mg/L和12.5mg/L,Ⅶ7:12.5mg/L和12.5mg/L。其中化合物Ⅵ7和Ⅵ8的活性最好,与同浓度的氯霉素的抑菌效果相似,并且吡唑环中1-位氢没有被取代的Ⅵ系列化合物抑菌活性好于被甲基取代的Ⅶ系列化合物。

汤君[9](2012)在《三唑并[3,4-b]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三唑类化合物由于具有抗菌、抗痉挛、消炎、调节植物生长、抗血小板凝聚等生物生理活性,已成为重要的杀菌剂类型;噻二唑类化合物在农药化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五元杂环,具有细胞分裂素活性和光谱杀菌活性。查阅文献可知3,6-二取代-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稠杂环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及药理活性,已合成出的一些化合物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消炎、抗微生物、抗痉挛和抗真菌等,因而深入研究该类稠杂环上的取代基变化,对于开发这类稠杂环衍生物潜在的生物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合成方法学的角度应用5-芳基-4-氨基-2,4-二氢-1,2,4-三唑-3-硫酮为原料进行串联的aza-Wittig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衍生物,研究所合成化合物的波谱性质、除草活性和结构的构效关系;在第三章中我们在三唑并噻二唑骨架结构的3-位苯环上引入氟原子,研究所合成的化合物的波谱性质和除草活性;在本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我们在骨架结构的6-位引入具有生物活性的N-芳氧乙酰基和N-(杂)芳甲酰基,研究所合成的酰胺类化合物的波谱性质、除草活性以及反应规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合成了下列四个系列总共82个化合物,并研究了目标化合物的波谱性质。其具体类型为:Ⅰ:3-芳基-6-芳氨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40个化合物)Ⅱ:3-对氟苯基-6-芳氨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12个化合物)Ⅲ:3-芳基-6-N-取代芳氧乙酰基-N-(4-氟苯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16个化合物)Ⅳ:3-芳基-6-N-取代(杂)芳甲酰基-N-(4-氟苯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14个化合物)2、采用离体培养皿法测试化合物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具有良好的除草活性。

莫启进[10](2012)在《去氢枞酸基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香是我国的再生性天然优势资源,歧化松香是主要的松香改性产品之一。作为歧化松香最主要成分的去氢枞酸是具有菲环骨架、多个手性中心以及羧基和苯环两个反应中心的二萜类树脂酸,且与许多天然活性成分具有相似或者相近的结构骨架,其本身及其衍生物显示出广泛的生物活性。近年来,通过对去氢枞酸分子的结构改造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尤其是杂环化合物)已成为林产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去氢枞酸为原料,采用亚结构连接法,通过对去氢枞酸羧基的改性反应,将1,3,4-恶二唑、1,3,4-噻二唑、硫脲、磺酰胺和酰胺等生物活性基团引入到去氢枞酸的分子骨架中去,设计和合成四类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新型去氢枞酸基五元杂环化合物,为去氢枞酸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途径。本文以去氢枞酸为原料,合成了43个新型的去氢枞酸基五元杂环化合物(包括1个中间体和42个目标产物)。初步探索了合成条件,利用1H NMR、13C NMR、IR、MS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所有新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采用溶剂挥发法培养得到化合物9f的单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法测定了它的绝对构型。还测试了新化合物在杀菌、除草、植物生长调节和杀虫方面的生物活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以去氢枞酸为原料,通过中间体1-去氢枞酰基-4-取代氨基硫脲4a~4i,在醋酸汞作用下关环,合成得到9个新型5-去氢枞基-2-取代胺基-1,3,4-恶二唑化合物5a~5i。2.以去氢枞酸为原料,通过“一锅煮”法制备得到未见文献报道的中间体5-去氢枞基-2-氨基-1,3,4-噻二唑6,6在氢氧化钠作用下与取代异硫氰酸酯反应,合成得到11个新型N-(5-去氢枞基-1,3,4-噻二唑-2-基-)-N’-取代基硫脲化合物7a~7k。3.以去氢枞酸为原料,通过中间体5-去氢枞基-2-氨基-1,3,4-噻二唑6与取代苯磺酰氯反应,合成得到11个新型5-去氢枞基-2-取代磺酰胺基-1,3,4-噻二唑化合物8a~8k。4.以去氢枞酸为原料,通过中间体5-去氢枞基-2-氨基-1,3,4-噻二唑6与系列取代酰氯反应,合成得到11个新型5-去氢枞基-2-取代酰胺基-1,3,4-噻二唑化合物9a~9k。使用溶剂挥发法培养得到化合物9f(R=2-ClC6H4)的单晶。5.采用离体法测试了所有新化合物的杀菌活性。发现在50mg·L-1浓度下,中间体5-去氢枞基-2-氨基-1,3,4-噻二唑6对番茄早疫病菌、苹果轮纹病菌、花生褐斑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等四种病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率达到88.9%;5-去氢枞基-2-取代酰胺基-1,3,4-噻二唑类化合物9a(R=C6H5)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74.3%,其他化合物对所选五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6.采用油菜平皿法和稗草小杯法测试了所有新化合物的除草活性。发现在100 mg·L-1浓度下,5-去氢枞基-2-取代胺基-1,3,4-恶二唑化合物5a~5i对油菜的胚根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5d(R=4-CH3OC6H4)的活性最好,抑制率为74.6%,其他三类去氢枞酸基五元杂环化合物7a~7k、8a~8k和9a~9k对油菜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所有新化合物对稗草幼苗生长的抑制活性均不理想。7.采用黄瓜子叶扩张法和小麦胚芽鞘切段法测试了5-去氢枞基-2-取代胺基-1,3,4-恶二唑化合物5a~5i、5-去氢枞基-2-氨基-1,3,4-噻二唑化合物6和5-去氢枞基-2-取代酰胺基-1,3,4-噻二唑化合物9a~9k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结果表明,在10 mg·L-1浓度下,该三类化合物均只显示一定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活性,即它们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不显着。8.采用浸叶法测试了中间体5-去氢枞基-2-氨基-1,3,4-噻二唑6、N-(5-去氢枞基-1,3,4-噻二唑-2-基-)-N’-取代基硫脲化合物7a~7k和5-去氢枞基-2-取代磺酰胺基-1,3,4-噻二唑化合物8a~8k的杀虫活性。发现在200 mg·L-1浓度下,这三类化合物对棉铃虫和玉米螟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7a(R=C6H5)和8a(R=C6H5)对棉铃虫的防效率均分别达到93.3%和90.0%,化合物8a(R=C6H5)对玉米螟的防效率达到80.0%;除化合物7d(R=4-CH3C6H4)外,其他化合物对小菜蛾均没有杀虫活性。

二、含葡萄糖取代基均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稠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葡萄糖取代基均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稠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系列均三唑并噻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1.2.2 生物活性的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鉴定
    2.2 目标化合物对A549,Bel7402 和HCT-8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
3 结论

(2)新型喹啉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与荧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课题背景及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喹啉酮类衍生物
        1.1.1 喹啉酮环的合成
    1.2 喹啉酮类衍生物的应用
        1.2.1 喹啉酮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1.2.1.1 抗癌活性
        1.2.1.2 细胞毒性
        1.2.1.3 酶抑制剂
        1.2.1.4 抗氧化、抗炎活性
        1.2.1.5 拮抗剂
        1.2.2 喹啉酮衍生物的荧光探针
        1.2.2.1 金属离子识别中的应用
        1.2.2.2 pH识别中的应用
        1.2.2.3 其它小分子中的应用
        1.2.3 杂环修饰
第二章 实验部分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1 实验仪器
        2.1.1.2 实验试剂
        2.1.2 中间体的合成路线
        2.1.3 目标分子的合成路线
        2.1.3.1 第一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1.3.2 第二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1.3.3 第三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1.4 中间体化合物的合成
        2.1.4.1 中间体MQ1的合成
        2.1.4.2 中间体MQ2的合成
        2.1.4.3 中间体MQ3的合成
        2.1.4.4 中间体MQ4的合成
        2.1.4.5 中间体MQ5的合成
        2.1.4.6 中间体MQ6的合成
        2.1.4.7 中间体MQ7的合成
        2.1.4.8 中间体AN(1-7)和AT(1-7)的合成
        2.1.4.9 中间体AN(8)和AT(8)的合成
        2.1.4.10 中间体SQ(1-4)的合成
        2.1.4.11 中间体SQ(5)和SQ(6)的合成
        2.1.4.12 中间体RQ的合成
        2.1.4.13 中间体ATZ(1-8)和ANE(1-8)的合成
        2.1.5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1.5.1 目标化合物MNT(1-8)的合成
        2.1.5.2 目标化合物MNT(9-16)的合成
        2.1.5.3 目标化合物MNQ(17-19)的合成
        2.1.5.4 目标化合物MNQ(20-22)的合成
第三章 目标分子生物活性与荧光性能研究
    3.1 目标分子MNT(1-16)对SHP2 抑制活性研究
        3.1.1 中间体及目标分子筛选过程
        3.1.2 目标分子筛选结果
        3.1.3 化合物与SHP2的分子对接
        3.1.4 结果与讨论
    3.2 目标分子MNT(1-16)对金属离子的检测与识别研究
        3.2.1 溶液配制
        3.2.2 荧光光谱研究
        3.2.3 荧光滴定研究
        3.2.4 干扰实验研究
        3.2.5 时间响应研究
        3.2.6 应用研究
        3.2.7 结果与讨论
    3.3 目标分子MNQ(17-22)对氨基酸的检测与识别研究
        3.3.1 溶液配制
        3.3.2 荧光光谱研究
        3.3.3 荧光滴定研究
        3.3.4 干扰实验研究
        3.3.5 时间响应研究
        3.3.6 结果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化合物谱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氟喹诺酮C-3均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稠杂环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合成路线
    1.2 主要材料与仪器
    1.3 化学合成
    1.4 抗肿瘤活性实验
2 结果
    2.1 化合物结构表征
    2.2 体外抗肿瘤筛选结果
3 讨论

(4)含氮杂环微管蛋白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简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微管及微管靶向药物
    1.2 秋水仙碱位点抑制剂
    1.3 CA-4及其类似物研究进展
        1.3.1 刚性杂环取代顺式烯烃双键的CA-4类似物
        1.3.2 用柔性的连接基团替代顺式烯烃键的CA-4类似物
        1.3.3 用杂环或其他芳环来取代B环的CA-4类似物
        1.3.4 向B环引入延伸的侧链的CA-4类似物
        1.3.5 用取代的苯环代替A环的CA-4类似物
        1.3.6 对于顺式烯烃键进行插烯及改造的插烯CA-4类似物
    1.4 SMART类秋水仙碱位点抑制剂研究进展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1 第Ⅰ类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2 第Ⅱ类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3 第Ⅲ类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3.1 第Ⅰ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1.1 第Ⅰ类目标化合物的逆合成分析
        3.1.2 关键中间体的合成
        3.1.3 第Ⅰ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2 第Ⅱ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2.1 Ⅱ-1目标化合物的逆合成分析
        3.2.2 Ⅱ-1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2.3 Ⅱ-2目标化合物的逆合成分析
        3.2.4 Ⅱ-2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3 第Ⅲ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3.1 第Ⅱ类目标化合物的逆合成分析
        3.3.2 第Ⅲ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第四章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4.1 第Ⅰ类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4.1.1 第Ⅰ类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研究
        4.1.2 第Ⅰ类目标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
        4.1.3 第Ⅰ类目标化合物微管蛋白聚合抑制活性研究
        4.1.4 第Ⅰ类目标化合物免疫荧光实验研究
        4.1.5 第Ⅰ类目标化合物分子对接研究
    4.2 第Ⅱ-1类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4.2.1 第Ⅱ-1类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研究
        4.2.2 第Ⅱ-1类目标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
        4.2.3 第Ⅱ类目标化合物微管蛋白聚合抑制活性研究
        4.2.4 第Ⅱ-1类目标化合物免疫荧光实验研究
        4.2.5 第Ⅱ-1类目标化合物细胞周期阻滞研究
        4.2.6 第Ⅱ-1类目标化合物分子对接研究
    4.3 第Ⅱ-2类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4.3.1 第Ⅱ-2类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研究
        4.3.2 第Ⅱ-2类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
        4.3.3 第Ⅱ-2类目标化合物微管蛋白聚合抑制活性研究
        4.3.4 第Ⅱ-2类目标化合物免疫荧光实验研究
        4.3.5 第Ⅱ-2类目标化合物细胞周期阻滞研究
        4.3.6 第Ⅱ-2类目标化合物竞争性秋水仙碱位点抑制研究
        4.3.7 第Ⅱ-2类目标化合物分子对接研究
    4.4 第Ⅲ类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4.4.1 第Ⅲ类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研究
        4.4.2 第Ⅲ类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
        4.4.3 第Ⅲ类目标化合物微管蛋白聚合抑制活性研究
        4.4.4 第Ⅲ类目标化合物免疫荧光实验研究
        4.4.5 第Ⅲ类目标化合物细胞周期阻滞研究
        4.4.6 第Ⅲ类目标化合物分子对接研究
第五章 实验部分
    5.1 合成化学部分
    5.2 生物活性测试部分
        5.2.1 体外抗增殖活性研究
        5.2.2 体外微管聚合抑制实验
        5.2.3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5.2.4 细胞周期阻滞实验
        5.2.5 竞争性秋水仙碱位点抑制实验
    5.3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实验部分
        5.3.1 分子对接实验
第六章 结论
    6.1 3-烷基-1,5-二芳基1H-吡唑类化合物类(Ⅰ)
    6.2 3,6-二芳基-[1,2,4]三氮唑并[4,3-b]哒嗪(Ⅱ-1)
    6.3 3,6-二芳基-7H-[1,2,4]三氮唑并[3,4-b][1,3,4]噻二嗪(Ⅱ-2)
    6.4 3,6-二芳基-1H-吡唑并[5,1-c][1,2,4]三氮唑和3,6-二芳基-[1,2,4]三氮唑并[3,4-b][1,3,4]噻二唑(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和申请的专利
简历
致谢
附图

(5)新型1,3,5-三嗪—三唑并噻二唑-1H-吡唑衍生物/吡唑对接1,3,5-三嗪和1,3,4-恶二唑的新型多杂环分子的合成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课题背景及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吡唑类衍生物
        1.1.1 吡唑杂环的合成
        1.1.2 与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合成进展
        1.1.3 与六元杂环化合物的合成进展
        1.1.4 与稠并杂环化合物的合成进展
        1.1.5 与其他杂环化合物的合成进展
    1.2 吡唑类衍生物的应用
        1.2.1 医药应用
        1.2.1.1 抗肿瘤、抗病毒及抗结核活性
        1.2.1.2 抗氧化剂、拮抗剂
        1.2.1.3 酶抑制剂
        1.2.2 农药应用
        1.2.2.1 杀虫活性
        1.2.2.2 杀菌除草活性
    1.3 1,3,5-三嗪衍生物生物活性
    1.4 三唑并噻二唑及1,3,4-恶二唑衍生物生物活性
        1.4.1 三唑并噻二唑衍生物生物活性
        1.4.2 1,3,4-恶二唑衍生物生物活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1 实验仪器
        2.1.1.2 实验试剂
        2.1.2 第一系列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1.2.1 中间体的合成
        2.1.2.2 目标化合物(TZPT1-21)的合成
        2.1.3 第二系列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1.3.1 芳香基苯甲酰肼(AH1-6)的合成
        2.1.3.2 目标化合物(TZPO1-18)的合成
第三章 目标分子TZPT1-21及TZPO1-18对Cdc25B和 PTP1B抑制活性研究
    引言
    3.1 Cdc25B抑制活性的测试
    3.2 PTP1B抑制活性的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目标分子TZPT1-21对Cdc25B和 PTP1B抑制活性
        3.3.2 目标分子TZPO1-18对Cdc25B和 PTP1B抑制活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化合物谱图
致谢

(6)3-取代-6-吡唑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合成方法
        1.2.1 中间体1-甲基-3-苯基-1H-吡唑-5-甲酸及其衍生物 (2a~2c) 的合成
        1.2.2 目标化合物3-取代基-6- (1-甲基-5-取代基-1H-3-吡唑基) -1, 2, 4-三唑并[3, 4-b]-1, 3, 4-噻二唑 (4a~4r) 的合成通法
    1.3 活性测试
        1.3.1 生长素活性测试
        1.3.2 抑菌活性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合成
    2.2 波谱解析
    2.3 活性测试
3 结论

(7)含二茂铁基均三唑并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均三唑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1.1.1 均三唑的合成方法
        1.1.2 均三唑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1.2 噻二唑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1.2.1 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2.2 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1.2.3 在光电领域的应用
    1.3 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1.4 均三唑并噻二唑类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1.4.1 抗炎活性和止痛剂
        1.4.2 酶抑制剂
        1.4.3 抑菌活性
        1.4.4 抗病毒活性
        1.4.5 电性能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均三唑的合成与表征
    2.1 试剂和规格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化合物表征方法和使用仪器
    2.4 均三唑的合成
        2.4.1 原料的制备
        2.4.2 固液合成法制备化合物 3a-3d
        2.4.3 熔融法合成化合物 5a-5e
        2.4.4 浓硫酸法合成化合物 7a-7e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合成方法
        2.5.2 均三唑的结构
    2.6 本章小结
3 均三唑并噻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1 试剂和规格
    3.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化合物表征方法和使用仪器
    3.4 均三唑并噻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合成方法
        3.5.2 结构表征分析
        3.5.3 反应机理
        3.5.4 工艺优化
        3.5.5 性能预测
    3.6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化合物的光谱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3-取代基-6-吡唑基-1,2,4-三唑[3,4-b]-1,3,4-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均三唑并噻二唑类化合物的简介
        1.1.1 均三唑和噻二唑类化合物的应用
        1.1.2 均三唑并噻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1.2 吡唑类化合物的简介
        1.2.1 吡唑类化合物的应用
        1.2.2 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1.3 含吡唑取代基的均三唑并噻二唑化合物的简介
2 含吡唑取代基的 1, 2, 4-三唑[3, 4-b]-1, 3, 4-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2.1 合成路线
    2.2 实验部分
        2.2.1 中间体的合成
        2.2.2 目标产物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
        2.3.2 谱图解析
    2.4 小结
3 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3.1 测试方法
        3.1.1 生长素活性测试
        3.1.2 抑菌活性测试
    3.2 测试结果与讨论
        3.2.1 生长素活性测试
        3.2.2 抑菌活性测试
    3.3 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附图
致谢

(9)三唑并[3,4-b]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Aza-Wittig 反应的研究进展
    1.2 三唑并[3,4-b]噻二唑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3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3-芳基-6-芳氨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合成路线
    2.3 仪器与试剂
    2.4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5 结果与讨论
    2.6 目标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测定
第三章 3-对氟苯基-6-芳氨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合成路线
    3.3 仪器与试剂
    3.4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5 结果与讨论
    3.6 目标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测定
第四章 3-芳基-6-N-取代芳氧乙酰基-N-(4-氟苯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合成路线
    4.3 仪器与试剂
    4.4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5 结果与讨论
    4.6 目标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测试
第五章 3-芳基-6-N-取代(杂)芳甲酰基-N-(4-氟苯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合成路线
    5.3 仪器与试剂
    5.4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5.5 结果与讨论
    5.6 目标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测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待)发表论文
致谢

(10)去氢枞酸基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去氢枞酸杂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1.1 基于羧基改性的去氢枞酸杂环化合物
        1.1.2 基于B环改性的去氢枞酸杂环化合物
        1.1.3 基于C环改性的去氢枞酸杂环化合物
    1.2 1,3,4-恶二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2.1 1,3,4-恶二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2 1,3,4-恶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进展
    1.3 1,3,4-噻二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1,3,4-噻二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2 1,3,4-噻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进展
    1.4 硫脲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5 磺酰胺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6 酰胺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5-去氢枞基-2-取代胺基-1,3,4-恶二唑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试剂和仪器
        2.2.2 合成路线
        2.2.3 中间体的制备
        2.2.4 目标产物5的合成
        2.2.5 目标产物5的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目标产物5合成条件的初步探讨
        2.3.2 目标产物5的表征
        2.3.3 目标产物5的波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5-去氢枞基-1,3,4-噻二唑-2-基-)-N'-取代基硫脲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试剂和仪器
        3.2.2 合成路线
        3.2.3 中间体的制备
        3.2.4 目标产物7的合成
        3.2.5 中间体与目标产物的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中间体6合成条件的探索
        3.3.2 目标产物7合成条件的初步探索
        3.3.3 中间体6与目标产物7的表征
        3.3.4 中间体6与目标产物7的波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5-去氢枞基-2-取代磺酰胺基-1,3,4-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试剂和仪器
        4.2.2 合成路线
        4.2.3 中间体5-去氢枞基-2-氨基-1,3,4-噻二唑6的制备
        4.2.4 目标产物5-去氢枞基-2-取代磺酰胺基-1,3,4-噻二唑8的合成
        4.2.5 目标产物8的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目标产物8合成条件的初步探索
        4.3.2 目标产物8的结构表征
        4.3.3 目标产物8的波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5-去氢枞基-2-取代酰胺基-1,3,4-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料、试剂和仪器
        5.2.2 合成路线
        5.2.3 中间体5-去氢枞基-2-氨基-1,3,4-噻二唑6的制备
        5.2.4 目标产物9的合成
        5.2.5 目标产物9f的单晶培养
        5.2.6 目标产物9的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目标产物9合成条件的初步探索
        5.3.2 目标产物9的结构表征
        5.3.3 目标产物9的波谱分析
        5.3.4 目标产物9f的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杀菌活性测试
        6.2.2 除草活性测试
        6.2.3 植物生长调节活性测试
        6.2.4 杀虫活性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杀菌活性
        6.3.2 除草活性
        6.3.3 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6.3.4 杀虫活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化合物的谱图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含葡萄糖取代基均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稠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系列均三唑并噻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J]. 肖立伟,刘光仙,景学敏,任丽磊,肖树强.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20(02)
  • [2]新型喹啉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与荧光性能研究[D]. 王静.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6)
  • [3]氟喹诺酮C-3均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稠杂环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J]. 韩紫岩,王蕊,胡国强,JANG Yaling,LI Ke.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1)
  • [4]含氮杂环微管蛋白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徐启乐. 沈阳药科大学, 2017(05)
  • [5]新型1,3,5-三嗪—三唑并噻二唑-1H-吡唑衍生物/吡唑对接1,3,5-三嗪和1,3,4-恶二唑的新型多杂环分子的合成及活性研究[D]. 唐杰.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6)
  • [6]3-取代-6-吡唑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J]. 安悦,姚明星,周晓霞,刘铭洋. 应用化学, 2014(08)
  • [7]含二茂铁基均三唑并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D]. 蒋闪闪. 陕西科技大学, 2014(11)
  • [8]3-取代基-6-吡唑基-1,2,4-三唑[3,4-b]-1,3,4-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D]. 姚明星.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5)
  • [9]三唑并[3,4-b]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D]. 汤君.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3)
  • [10]去氢枞酸基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莫启进. 广西大学, 2012(05)

标签:;  ;  ;  

含葡萄糖取代基的S-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稠合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